化学元素的分类(精选9篇)
1 研究方法
依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容许浓度表所列339种化学物质为基础, 把化学物质分为职业病危害严重、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轻微3类。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化学物质需满足下列4个条件之一:①确认人类致癌物 (G1) , 可能人类致癌物 (G2A) 和可疑人类致癌物 (G2B) ;②可造成严重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刺激性、窒息性化学物质;③严重致敏性化学物质;④职业接触限值MAC或PC-TWA≤1 mg/m3的其他化学物质。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化学物质其MAC或PC-TWA>1 mg/m3、≤300 mg/m3。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化学物质其MAC或PC-TWA>300 mg/m3。
2 结果
2.1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化学物质分类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化学物质共有179种, 分类如下:
2.1.1 G1 (确认人类致癌物)
苯、环氧乙烷、甲醛、焦炉逸散物、硫酸及三氧化硫、氯甲甲醚、氯乙烯、煤焦油沥青挥发物、镍及其无机化合物、铍及其化合物、铬 (三氧化铬、铬酸盐、重铬酸盐) 、砷化氢、砷及其无机化合物、双氯甲醚、羰基镍, 共15种。
2.1.2 G2A (可能人类致癌物)
苄基氯、丙稀酰胺、1, 3-丁二烯、环氧氯丙烷、硫酸二甲酯、氯联苯 (54%氯) 、铅的无机化合物、1, 2, 3-三氯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共10种。
2.1.3 G2B (可疑人类致癌物)
百菌清、苯乙烯、丙烯腈、滴滴涕 (DDT) 、对二氯苯、二口恶烷、3, 3-二甲基联苯胺、1, 3-二氯丙烯、二氯甲烷、1, 2-二氯乙烷、二硝基甲苯、二异氰酸甲苯酯、呋喃、钴及其氧化物、环氧丙烷、肼、邻茴香胺、六六六、γ-六六六、六氯乙烷、β-氯丁二烯、萘、金属镍和镍合金、偏二甲基肼、铅、三氯甲烷、石油沥青烟、四氯化碳、硝基苯、2-硝基丙烷、硝基甲烷、乙苯、乙醛、乙酸乙烯酯, 共34种。
2.1.4 严重刺激性、窒息性化学物质
氯、氨、氟化氢、磷化氢、硫化氢、氰化氢、氰化物、一氧化碳, 共8种。
2.1.5 致敏性化学物质
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正丁酯、二异氰酸甲苯酯、环氧丙烷、甲基丙烯酸甲酯、甲醛、邻苯二甲酸酐、马来酸酐, 共8种。
2.1.6 MAC或PC-TWA≤1mg/m3的其他化学物质
安妥、百草枯、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倍硫磷、苯硫磷、丙烯醛、草酸、重氮甲烷、臭氧、敌百虫、碘、叠氮酸蒸气、叠氮化钠、毒死蜱、对茴香胺、对硫磷、对硝基氯苯、多次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二氯乙炔、二缩水甘油醚、二硝基苯、4, 6二硝基邻苯甲酚、二硝基氯苯、二氧化氯、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五氧化二钒烟尘、钒铁合金尘、汞—金属汞 (蒸气) 、汞—有机汞化合物、光气、癸硼烷、黄磷、1, 6己二异氰酸酯、甲拌磷、甲基肼、甲基内吸磷、18-甲基炔诺酮 (炔诺孕酮) 、甲硫醇、久效磷、考的松、苦味酸、乐果、邻苯二甲酸酐、邻氯苄叉丙二腈、邻胺、磷化氢、磷酸、六氟丙酮、六氯丁二烯、六氯环戊二烯、六氯奈、氯、氯化苦、氯化氰、氯化锌烟、氯奈、α-氯乙酰苯、氯乙酰氯、马来酸酐、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内吸磷、2-奈酚、可溶性镍化合物、氢化锂、氢醌、氰氨化钙、氰化氢、氰化物、氰戊菊酯、全氟异丁烯、三氟化氯、三氟甲基次氟酸酯、三甲苯磷酸酯、三氯化磷、三氯硫磷、三氯氧磷、三硝基甲苯、三乙基氯化锡、杀螟松、升汞 (氯化汞) 、双 (巯基乙酸) 二辛基酯、四氢化锗、四乙基铅、铊及其可溶性化合物、锑及其化合物、铜尘、铜烟、五硫化二磷、五氯酚及其钠盐、五羰基铁、硒化氢、硒及其化合物、硝化甘油、溴、溴氰菊酯、氧乐果、乙二醇二硝酸酯、乙硫醇、乙硼烷、乙烯酮、乙酰甲胺磷、钇及其化合物、异拂尔酮二异氰酸酯、异氰酸甲酯、铟及其化合物, 共106种。
2.2 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化学物质分类
职业病危害一般的有155种化学物质, 分类依据MAC或PC-TWA>1 mg/m3、≤300 mg/m3。化学物质有2-氨基吡啶、氨基磺酸铵、氨基氰、奥克托今、苯胺、苯基醚 (二苯醚) 、苯乙烯、吡啶、丙醇、丙酸、丙酮、丙酮氰醇、丙烯醇、丙烯酸、抽余油、敌草隆、碲化铋、碘仿、碘甲烷、丁醇、丁醛、丁酮、丁烯、对苯二甲酸、对特丁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苯胺、2-N-二丁氨基乙醇、二甲胺、二甲苯、二甲基苯胺、1, 3-二甲基丁基乙酸酯、二甲基二氯硅烷、二甲基甲酰胺、N, N-二甲基乙酰胺、二聚环戊二烯、二硫化碳、1, 1-二氯-1-硝基乙烷、1, 3-二氯丙醇、1, 3-二氯丙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锡、2-二乙氨基乙醇、二亚乙基三胺、二乙烯基苯、二异丁基甲酮、酚、氟化物、锆及其化合物、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氢、环己胺、环己醇、环己酮、环己烷、己二醇、己内酰胺、2-己酮、甲苯、N-甲苯胺、甲醇、甲酚、甲基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酸、甲氧基乙醇、甲氧氯、间苯二酚、糠醇、糠醛、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二氯苯、邻氯苯乙烯、邻仲丁基苯酚、磷酸二丁基苯酯、硫化氢、硫酸钡、硫酰氟、六氟丙烯、氯苯、氯丙酮、氯丙烯、氯化铵烟、氯化氢及盐酸、氯甲烷、氯乙醇、氯乙醛、氯乙酸、马拉硫磷、吗啉、钼及其化合物、奈烷、尿素、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铯、溶剂汽油、乳酸正丁酯、三次甲基三硝基胺 (黑索今) 、三氟化硼、三氯氢硅、三氯乙醛、石蜡烟、双丙酮醇、双硫醒、四氢呋喃、四溴化碳、松节油、钽及其氧化物、碳酸钠、羰基氟、钨及其不溶性化合物、戊醇、纤维素、1-硝基丙烷、硝基甲苯、硝基乙烷、溴化氢、溴甲烷、氧化钙、氧化镁烟、氧化锌、一甲胺、一氧化氮、乙胺、乙醇胺、乙二胺、乙二醇、乙酐、N-乙基吗啉、乙基戊基甲酮、乙腈、乙醚、乙酸、2-甲氧基乙基乙酸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乙酸甲酯、乙酸戊酯、乙酸乙酯、乙酰水杨酸、2-乙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基乙酸酯、异丙胺、N-异丙基苯胺、异稻瘟净、异氟尔酮、异亚丙基丙酮、茚、正丁胺、正丁基硫醇、正丁基缩水甘油醚、正己烷。
2.3 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化学物质分类
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化学物质有16种, 分类依据为MAC或PC-TWA>300 mg/m3。化学物质有二丙二醇甲醚、二氟氯甲烷、1, 2-二氯丙烷、二氯二氟甲烷、1, 2-二氯乙烯、二氧化碳、二乙基甲酮、六氟化硫、壬烷、1, 1, 1-三氯乙烷、五氟氯乙烷、戊烷、辛烷、液化石油气、异丙醇、正庚烷。
3 讨论
化学致癌物质对工人危害大, 且与工人接触的量无明显关系, 因此, 对化学致癌物质应严加防控, 把人类致癌物 (G1) 、可能人类致癌物 (G2A) 和可疑人类致癌物 (G2B) 列入职业病危害严重化学物质, 在工作场所尽量少接触或不接触。
严重刺激性、窒息性化学物质和严重致敏性化学物质可造成工人严重急性职业危害, 甚至瞬间死亡, 因此, 应重点防控, 把其列入职业病危害严重化学物质。
我国已制定职业接触限值的300多种化学物质只占生产中使用的庞大数量化学物质的少数, 都是需要重点防控的化学物质。把这些化学物质分成职业病危害严重、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轻微3类, 有利于深入认识化学物质的职业病危害, 增强防控针对性, 便于建设项目化学物质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
化学物质职业病危害大小与其毒性和浓度有关。本研究在分类依据方面只参照了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接触限值, 在化学物质职业病危害防控和评价工作中还应考虑工人在工作场所中接触化学物质的浓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07.
【关键词】分类归纳认知策略物质的分类
經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许多学生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节遇到了困难,经过辅导后,我布置了整理总结错题的作业。批阅“错题本”的过程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摘录错题并改正,而没有学生对错题进行分析归纳。在之后的测验反馈中,学生仍存在困惑。我意识到学生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分类观和没有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习惯,从而导致不能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针对这样的情况,培养学生分类归纳这种认知策略可以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
分类归纳是指以某种特征为标准,将收集到的既有资料加以区别,再从许多具有共性的个别事例中获得一个较具概括性的规则。训练和培养好学生主动应用分类归纳的认知策略,将有益于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和优化知识结构,并有益于学生从知识结构中灵活提取知识,这将帮助学生在整个高中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高效地学习。本着这样的认识,我愿与大家分享 “培养学生分类归纳认知策略”的过程及做法。
一 、分类归纳认知意识的激发
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类归纳的认知策略,首先是对学生头脑中分类归纳认知意识的激发。因此我在“物质的分类”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首先突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分类归纳的意义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该方面的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上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物质”、 “单质” 、“酸”等17个概念而后要求学生把它们背下来。三分钟后,我问学生谁背下来了,大家都在摇头。于是我让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归类。由于这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几乎所有的学生写出了下列答案:
此时我问学生“能背下来这些概念么?”大家一起回答我“能”
由此可见,很多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整理知识的意识和方法。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在应用“分类归纳”策略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省,从而切身感受到了分类归纳这种认知策略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掌握分类归纳策略的意识。
二 、分类归纳策略的初步形成
任何一种认知策略的形成及应用,都要关注认知对象与认知策略之间的相互影响。合适的认知任务,能够促进学生运用认知策略水平的提高。基于以上想法,我在教学中,首先布置学生对初中学习过的酸、碱、盐的具体物质和复分解反应进行回顾,使学生归纳出酸、碱、盐的概念及化学中一些复分解反应的规律。而后,给出学生不熟悉的酸、碱、盐,让学生写出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经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分类归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再要求学生以化学物质分类为例,谈应用分类归纳的感受。经过相互交流与补充,学生最终的收获是:“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可以系统化,化学问题可分门别类的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可以发现,分类归纳策略可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
为丰富学生对分类归纳策略的应用体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我抓住“对错题归纳整理”这个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应用分类归纳策略进行化学学习”的动员和指导。要求学生不仅要对每一道错题进行改正,同时要分析知识点和错误原因,还要对错题进行分类。归类标准可以按题型、可以按错因、……,最好是按知识点,这要因人而异,最后总结归纳解决一类问题的注意事项及解题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类归纳的意识越来越强,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化学学习的分类观。
三、 分类归纳策略的应用
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观进行化学学习”作为一种常态教学。在物质及其变化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对反应进行分类,学生更容易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学习内容;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性质、用途等知识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根据已具备的相关知识,分类归纳金属、非金属、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碱、的性质。而后在新物质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对新物质进行归类,推断其可能具有的性质,再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增强对不同物质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及物质特殊性质的认识。总之,在以上化学学习中,运用分类归纳策略,帮助学生清晰地构建了化学知识结构,有效地形成了初步的化学学科观念,最终达成了分类归纳认知策略的培养。
在学生分类归纳策略的培养过程中,我的感受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示范的方法,讲述运用该策略的思维过程,并尽可能详细地展示给学生在面临认知任务时分析问题、问题归类、寻找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将该方法类化为经验规律的过程。而后要布置具有一定难度和梯度的任务,使学生不断地在独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反省、评价,从而提高对认知策略的运用水平。认知策略的学习及有效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成功的。他需要不断地在学生的学习中进行渗透和反复,需要学生不断地体验和总结评价,直至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引导学生强化该学习策略的应用并渗透其他有效的认知策略。
参考文献:
[1]程素萍.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3).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单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单质不能用分解反应制取
B.单质可以参加化合反应
C.单质不能参加复分解反应
D.单质只能用置换反应制取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碱和盐不一定都含金属元素
B.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C.混合物可能由同种元素组成
D.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3.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中有错误的是
A.碱:烧碱、消石灰、纯碱
B.盐:食盐、高锰酸钾、硫酸铜
C.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三氧化硫
D.酸:硫酸、硝酸、醋酸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解离出H+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
B.所有的盐均由两种元素组成
C.酸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D.碱中可能含有氢元素
5.下列物质的分解产物都是氧化物的是
A.碳酸钙 B.过氧化氢
C.高锰酸钾 D.碳酸氢铵
6.由石灰石、水、纯碱为原料制烧碱,所发生的反应类型不包含
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7.以下情况肯定得不到盐的是
A.金属溶于酸 B.氧化物溶于水
C.氨气通入酸中 D.CO2通入碱液中
8.下列制备CuCl2溶液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A.Cu放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
B.CuO放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
C.Cu放入稀硫酸中搅拌后再加稀盐酸
D.Cu(OH)2放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
二、填空题
9.实验室有以下几种物质:金刚石、生铁、氧化铝、氢氧化钾、醋酸、酒精。请按要求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
10.从下列物质中找出符合(1)~(10)各项条件的物质,并写出化学方程式。C、Zn、Cu、Na2O、CuO、H2O、CO2、CO、H2SO4(稀)、HCl、NH4Cl、CaCO3、Fe(OH)3
(1)能直接与水化合生成酸的是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的是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可以点燃的气体的是______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氧气的性质
⒈制取氧气:
⑴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入二氧化锰:⑵加热氯酸钾并添加二氧化锰: ⑶加热高锰酸钾:
⒉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⑴氢气在空气中燃烧:⑵碳在空气充分中燃烧:⑶碳在空气不充分中燃烧:⑷硫在空气中燃烧: ⑸磷在空气中燃烧: ⑹镁在空气中燃烧:⑺铁在氧气中燃烧:⑻铜在空气中受热: ⑼铝在空气中燃烧: ⒊化合物与氧气反应: ⑴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⑵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⑶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二.自然界中的水
⑴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⑵制取氢气:
⑶生石灰与水反应: ⑷二氧化碳溶于水:
三.质量守恒定律
⑴镁在空气中燃烧: ⑵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四.碳和碳的氧化物 ⒈碳的氧化化学性质: ⑴碳在空气充分中燃烧: ⑵碳在空气不充分中燃烧: ⑶木炭还原氧化铜: ⑷焦炭还原氧化铁: ⑸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
⒉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化合反应):
⑴煤炉的底层:
⑵煤炉的中层:
⑶煤炉的上层(蓝色火焰的产生):
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⑴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⑵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⑶碳酸不稳定而易分解:
⑷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取二氧化碳):
⑸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检验二氧化碳):
⑹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去除二氧化碳):
⒋一氧化碳的性质:
⑴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⑵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⑷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
五.燃料及其运用
⑴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⑵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干粉灭火器的原理):
⑶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⑷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⑸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六.金属
⒈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⑴镁在空气中燃烧:
⑵铁在氧气中燃烧:
⑶铜在空气中受热:
⑷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
⒉酸+盐+氢气(置换反应):
⑴锌与稀硫酸反应:
⑵铁与稀硫酸反应:
⑶镁与稀硫酸反应:
⑷铝与稀硫酸反应:
⑸锌与稀盐酸反应:
⑹铁与稀盐酸反应:
⑺镁与稀盐酸反应:
⑻铝与稀盐酸反应:
新盐+新金属:
⑴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⒊金属+⑵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⑶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⒋铁的炼制:
⑴高炉上层:
⑵高炉中层:
⑶高炉下层:
七.酸、碱、盐
⒈酸的化学性质:
⑴酸+盐+氢气(见上)⑵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①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
②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
③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④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⑶酸+碱+水(中和反应):
①盐酸与烧碱反应:
②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
③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治疗胃酸过多): ④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⑷酸+盐新酸+新盐:
①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②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③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
④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⒉碱的化学性质:
+水:
①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⑴碱+非金属氧化物②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③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气体: ④氢氧化钙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⑤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
⑵碱+酸盐+水(见上)⑶碱+盐新碱+新盐:
①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
②氢氧化钙与硫酸铜反应(制取波尔多液):
⒊盐的化学性质:
⑴盐+新金属+新盐(见上):
① 铁与硝酸汞反应:
⑵盐+酸新酸+新盐(见上):
①硝酸银溶液与盐酸反应:
⑶盐+碱新碱+新盐:
①硫酸铜溶液与盐酸反应:
②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③硝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④硫酸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⑤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铵溶液反应: ⑥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镁溶液反应:
⑷盐+盐新盐+新盐:
①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
②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
⑸ 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
①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
②碳酸氢钙受热易分解:
八、化学与生活:
物质分类一览 [关键词]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
酸
含氧酸
无氧酸
强酸
弱酸
氧化性酸
非氧化性酸
一元酸
碱
强碱
弱碱
一元碱
(氢氧化物)
盐
正盐
酸式盐
碱式盐
含氧酸盐
无氧酸盐
复盐
铵盐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超氧化物
无机物
有机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
4.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氧化物: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例如氧化铜、氧化钙、氧化镁都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化学专集
物质分类一览 一.酸 碱 盐 1.物质的导电
电流是由带电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
金属能够导电,就是由于金属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
NaCl溶液能够导电,是由于在NaCl溶液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NaCl溶解于水,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这样的过程称为电离。
当在NaCl水溶液中插入电极并连接直流电源时,带正电的Na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向阳极移动,因而NaCl的水溶液能够导电。
干燥的NaCl晶体不导电。在NaCl的晶体里含有带正电的Na和带负电的Cl,由于静电的作用,按一定规则紧密地排列着,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因而干燥的NaCl不能导电。2.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电离方程式举例:HCl、HNO3、H2SO4
其他举例:胃酸(HCl)、食醋(CH3COOH)、汽水(H2CO3、柠檬酸)、乳酸、山楂、柑橘、柠檬等水果里含有不同的有机酸。3.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方程式举例:KOH、Ba(OH)
2、NaOH 其他举例:熟石灰(Ca(OH)2)、氨水(NH3·H2O)、中和胃酸的药物(Al(OH)3)、生物碱(有机碱类),如烟碱(尼古丁)、金鸡纳碱(奎宁)。4.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电离方程式举例:Na2CO3、MgSO4、BaCl2、NaCl 其他举例:用作调味剂和防腐剂的食盐,用来制作模型的石膏,用作建筑材料的石灰石和大理石,用作净水剂的明矾,用作消毒剂的高锰酸钾等。5.酸的分类、命名
根据酸的分子里是不是含有氧原子,可以把酸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两类。含氧酸:H2SO4、HNO3、H3PO4、H2CO3 无氧酸:HCl、H2S(氢硫酸)
根据酸分子电离时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如HCl、H2SO4、H3PO4。
含氧酸一般根据它的分子里氢氧两元素以外的另一种元素的名称而命名为“某酸”。无氧酸的命名是在氢字的后面加上另一元素的名称,叫做“氢某酸”。6.酸的通性
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例如,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的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酸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
+
-
+
-化学专集
物质分类一览 7.碱的命名
碱的命名是根据它的组成——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名称,叫做“氢氧化某”。8.碱的通性
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例如,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碱能跟多数非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跟酸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碱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9.盐的性质
盐跟某些金属起反应,一般能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盐跟酸起反应,一般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酸。盐跟碱起反应,一般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两种盐起反应一般生成另外两种盐。10.盐的分类和命名
正盐:正盐是酸跟碱完全中和的产物。其中无氧酸盐的命名是在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名称中间加一“化”字,叫做“某化某”。如NaCl叫做氯化钠。含氧酸盐的命名是在酸的名称后面加上金属的名称,叫做“某酸某”,如Na2CO3叫做碳酸钠。对于变价金属元素,低价态金属元素的盐,可以在金属名称前面加个“亚”字。
酸式盐:酸式盐是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的产物,像NaHCO3、KHSO4等。酸式盐的命名是在酸名称的后面加个“氢”字,然后再读金属的名称。例如,NaHCO3叫做碳酸氢钠(也叫酸式碳酸钠)。NaH2PO4叫做磷酸二氢钠。
碱式盐:碱式盐是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碱式盐的命名是在正盐的名称前面加“碱式”二字。例如,Cu2(OH)2CO3叫做碱式碳酸铜。1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酸、碱、盐之间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两种物质(酸、碱或盐)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12.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13.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例如氧化铜、氧化钙、氧化镁都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14.pH值 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用指示剂可以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
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测定pH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一、XBRL分类账及分类账分类标准综述
根据国际XBRL组织XBRL分类账工作组关于XBRL分类账的定义, XBRL分类账是支持从业务事件中收集业务信息的一种简单的、全球的、全面的方法。它能描述建立在全球总分账系统中的信息;能描述来自子分类账中的信息, 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工资、固定资产和订单条目;能描述在任何单元中的安装文件、主文件、交易文件和状况文件。XBRL分类账是XML技术在会计领域的重要应用, 它着重规范交易层面会计信息的输入输出格式。根据XBRL国际组织的定义, 分类标准是解释XBRL怎样工作, 作为XBRL字典使用的, 它主要有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与分类账分类标准。
根据XBRL国际组织关于XBRL分类账主要特点的论述及分类账分类标准的论述, XBRL分类账及分类账分类标准必须满足下列目标:
(1) 多公认会计原则, 将明细信息概括到多XBRL财务报告。这也体现了XBRL分类账能将交易层面的细节数据与分类账数据和财务报告进行联接。这就意味着可以从报告各项目数据“下钻”至相关明细信息。报告的阅读者将不再仅仅接触抽象的汇总数据, 而是可以追溯其来源, 动态地接触相关明细数据, 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决策。
(2) 为第三方软件创建标准格式, 以便在客户分类账系统生成会计分录。
(3) 提供从分支机构到合并系统、预算和预测工具、报告工具之间往返移动未过账和已过账信息的标准格式。
(4) 任何类型的强制性审计线索的可扩展性。
(5) 满足任何子分类账需要的可扩展性。
(6) 提供标准格式, 以便于上传分类账信息以及将应付款和应收款主文件和期初余额从一个系统传到另一个系统或者移动信息到网络应用服务供应商或者从网络应用服务供应商收集信息。
(7) 为进行业绩评价提供详细的明细信息。
(8) XBRL分类标准是为了有效处理组织内的财务和业务信息。这些信息经常分散在不同的会计系统, XBRL允许使用高效的成本效益方法来汇集、分析和使用数据, 并克服不同会计系统和方法所带来的低效率。
(9) XBRL分类标准允许描述会计科目表、会计记录或历史交易、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它不要求使用标准化的会计科目表来收集信息, 但是它能将会计科目表和会计细节与标准会计科目表联系起来以改善业务中的信息交流。
二、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数据元素设置
根据国际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美国分类账分类标准制定惯例, 每个分类标准都包含1个模式定义文件和5个链接库文件, 而这6个文件的建立均是以数据元素为中心。
1. 模式定义文件
模式定义文件定义了分类标准包含的数据元素名称、ID属性、数据元素类型等属性。模式定义文件中的数据元素包括两类, 即数据项和元组, 它们都必须是基于XBRL技术规范定义的。数据项元素可以用一个单独的信息元素类型来定义, 表达分类账中一个完整项目的概念。例如, 数据项元素“现金”是由货币数据项类型单独定义的, 并且完整地表达“现金”这个概念。元组元素无法用一个单独的信息元素来定义, 必须用几个元素的集合才能完整表达一个元素的含义。例如, 分类账中的“原材料”, 显然不能用任何一个信息元素类型来定义, 必须用几个子项进行定义才能完整表达其含义, 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和“燃料”等。表示子项的元素既可以是数据项元素, 也可以是元组元素, 即元组元素可以嵌套定义。显然, 表示子项的元素都必须是已经定义的信息元素, 只有底层元素的定义是确定的, 高层元素的定义才能确定。
2.链接库文件
与模式定义文件不同, 链接库文件本身是一个实例化的文档, 即其中的链接都是模式定义文件中定义的元素的实例。虽然概念是抽象的, 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具体的, 与概念的取值无关。链接库必须是在所有元素都已经定义, 即模式定义文件已经确定后才能产生。链接库文件有5类: (1) 定义链接库, 即描述模式定义文件中所包含的元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2) 计算链接库, 即描述模式定义文件中所包含的元素与元素之间的计算关系; (3) 标签链接库, 即为模式定义文件中包含的元素定义个性化的标签, 以便展现时使用; (4) 展示链接库, 即描述模式定义文件中所包含的元素的展现顺序, 通常这种展现顺序与定义链接库中描述的层次结构关系类似, 甚至一致; (5) 参考链接库, 即描述模式定义文件中包含的元素的参考信息, 利用该文件, 结合定义链接库文件的信息, 可以准确理解元素的含义。
综上所述, 要建立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 就要设置好1个模式定义文件与5个链接库文件, 而这6个文件的建立与描述都围绕数据元素的定义、元素间层次关系、元素间计算关系、元素标签、元素参考信息等来进行, 由此可知数据元素的设置是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设置的核心, 而数据元素的设置要通过这6个文件才能实现。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数据元素的设置
(一) 我国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数据元素设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1. 数据元素应能体现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有机统一
本着顺时应势、创新趋同的宗旨, 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强调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为核心, 要求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 应当向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因此, 设置在分类账标准中的数据元素应能收集、加工处理、传递既能反映受托责任又能反映决策有用的数据。
2. 数据元素既能体现国际共性, 又能反映中国特色
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 其相互可比、真实公允, 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 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 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数据元素的国际趋同化业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 “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在数据元素国际趋同过程中, 我们也不能忽视国情。既要坚持中国特色, 又要处理好与XBRL国际数据元素的趋同问题。
3. 数据元素既要立足当前, 又要着眼长远
数据元素的设置既要立足当前, 又要着眼长远, 要突出前瞻性、开放性。在会计实务中, 由于经济交易事项的不断发展、创新, 具体准则的制定有时会出现滞后的情况, 会有一些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具体准则中尚未规范但又急需处理, 这时企业不仅应当对这些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及时进行会计处理, 而且在处理时应当严格遵循基本准则的要求, 尤其是基本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与计量等方面的规定。
4. 数据元素的设置要保留XBRL自身的特性, 即可扩展性
弹性的结构比死板的、预先定制的结构能提供更具代表性的能力。XBRL是一种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 其优点之一就是它具有扩展性。
(二) 我国XBRL分类账数据元素的设置步骤及方法
根据XBRL国际组织的XBRL工作小组的建议, 我国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数据元素可按如下步骤来设置。
1.定义数据元素
XBRL分类账中定义的数据元素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执行的会计政策与制度、企业的财务环境、社会责任、环境影响等单独的和综合性状况进行描述, 从而传递出某种有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最小语义构成单位。
Cohen (2004) 指出, 尽管分类标准包含大量信息, 但它们仅仅是现行共同报告实践的综合, 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公司的特定信息报告要求, 这必然导致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不能完全反映传统财务报告或公司报告实务的所有内容。XBRL的可扩展性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但其也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隐患, 即企业若都根据自身的偏好自行向XBRL财务报告中添加元素 (各个企业的扩展标记很难一致) , 将会导致企业间的信息缺乏可比性。要解决以上问题, 笔者建议以《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GB/T19581-2004) 国家标准为基础, 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 以企业内部管理者为辅来设置基本数据元素。GB/T19581-2004对会计核算相关的数据元素内容和格式做出了统一规定, 这可作为建立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的基本数据元素, 同时根据政府监管部门制定的法规 (如税法、证券法) 为依据进行扩展, 两者结合可形成一套通用分类标准的数据元素。最后依据企业内部管理者的需求来扩充数据元素。此外, 考虑到国际间信息交换的要求, 我国设置的数据元素也应尽量和国际标准保持一致。所以数据元素的设置应参照XBRL GL 2005与XBRL US GAAP Taxonomies, 对相同元素使用相同的解释意义及法律法规依据, 但数据元素的名称应改成我国的惯用名称, 以简体中文为主, 以便于使用者阅读及使用。而我国与XBRL GL存在的差异也可以加入数据元素中, 在今后必要的时候可以再按照具体的要求增加标签。
2.定义数据元素间的层次、计算关系
确定数据元素后, 必须找出各数据元素间的结构层次关系、计算关系、展现顺序以及参考信息等, 即定义5个链接库文件。结构层次关系用于表示分类标准中数据元素间上下层次的衔接关系。按照XBRL分类账的标准, 主要分成会计账簿、分录信息、分录明细3个层级。会计账簿是总分类账的根元素;账簿信息负责描述会计档案的相关分类信息, 如账簿种类或记录期间等。分录信息则是集合一系列相关分录明细的分类信息, 如会计事项记录日期或交易代码等;分录明细主要由会计科目和金额等资料组成, 如科目代码或借贷方金额等。
由于XBRL分类账要从交易层面收集原始数据, 最终又要将其转换为XBRL财务报告所需要的信息, 它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审计对原始数据的需要, 因此, 在设计分类账数据元素, 尤其是在定义数据元素的层次结构关系时, 既要考虑数据元素的向上传递性, 又要考虑数据元素的向下搜索性, 即数据元素的分解与还原 (如图1所示) , 注意区分哪些数据元素需要分解与汇总, 哪些数据元素不需要分解与汇总。如现金数据元素, 从交易层面到财务报告系统都使用此元素, 说明此元素属于不需要分解与汇总类;主营业务收入, 应区分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区域销售什么产品所取得, 该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等信息, 此数据元素不但涉及分解与汇总, 还要使用数据元素的组合, 即元组。
确定好数据元素之间的结构层次关系之后, 要定义数据元素之间的计算关系, 尤其是元组元素内部的计算关系。如“原材料”元组的金额应等于“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和“燃料”这些数据元素及元组元素的金额之和。同时还应在参考链文件中定义各数据元素的参考信息, 以便于使者更好地理解此数据元素。
总之, 我们在设置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数据元素时, 既要坚持中国特色, 又要妥善处理好与国际XBRL GL趋同问题;既要立足现状, 又要具有前瞻性;既要有利于收集所有经济业务数据 (财务与非财务) , 又要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可比性;既要能向上汇总数据, 又要能向下链接明细数据, 使XBRL分类账能实现其应有的目标和功能。
摘要:XBRL分类账主要是针对交易层面会计信息的输入输出格式进行规范, 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的建立是国际及各国XBRL组织所关注的, 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的设置直接影响到经济业务的收集、生成, 而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的建立关键在于数据元素的设置。本文在分析XBRL分类账、分类账分类标准、XBRL数据元素设置以及我国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论述我国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中数据元素的设置。
关键词:XBRL,分类账,分类标准,数据元素
参考文献
[1]高锦萍.我国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的创建模式研究——从IFRS分类到扩展分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30 (7) :119-124.
[2]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会计研究, 2007 (3) :2-8.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6) [S].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王军.抓基础谋全局谱新篇共同开创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美好未来[Z].在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08-11-12.
[5]潘琰, 林琳.网络财务报告的基础:XBRL分类账[J].财经论丛, 2006 (1) :50-55.
[6]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论XBRL的理论框架及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A. 常温时,少量铜粉分别投入上述溶液中,按照方案①的分类,能够完全溶解铜粉的只有酸(H2SO4)溶液和盐(FeCl3)溶液
B. 设计方案②的同学取某种溶液,向其中加入上述的钾盐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该溶液中可能含有Ag+
C. 按照方案①的分类,属于碱的有Na2CO3、NaOH
D. 这两组同学在研究物质时只使用了实验方法、观察法
3. 所谓“地沟油”是从一些饭店、酒店的下水道里捞出来的残油剩渣、饭店的“泔水油”以及垃圾猪肉加工成的“食用油”。制作过程:①捞去废油中的悬浮杂质;②加入双氧水进行漂白;③加入工业消泡剂(内含铅、砷等元素及苯环、杂环等化合物);④高温炼制;⑤包装成成品油出售到不法的火锅店、饭店、工厂和学校餐厅。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地沟油”外观与普通食用油一样,经过以上处理的“地沟油”具有固定的熔沸点
B. “地沟油”可用作化工原料,如制作肥皂
C. “地沟油”在加入消泡剂后,消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D. “地沟油”中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含有较多微量元素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于化学变化
B. BaSO4在医学上用作钡餐,Ba2+对人体无毒
C. 14C可用于文物年代的鉴定,14C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
最高阶元素个数为40的非可解群的分类
Let ψ be a homomorphism from a group Ⅱ to a group Aut(N). Denote by Hψ×N the semidirect product of N by H with homomorphism ψ. This paper proves that: Let G be a finite nonsolvable group. If G has exactly 40 maximal order elements, then G is isomorphic to one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1) Z4ψ×A5,kerψ = Z2; (2) D8ψ× A5, kerψ = Z2×Z2; (3) G/N = S5, N = Z(G) = Z2; (4) G/N = S5, N = Z2 × Z2, N ∩ Z(G) = Z2.
作 者:杜祥林 刘学飞 王绍恒 DU Xiang Lin LIU Xue Fei WANG Shao Heng 作者单位: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00, China刊 名:数学研究与评论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AND EXPOSITION年,卷(期):28(3)分类号:O152.1关键词:maximal order element non-solvable group simple section
关键词:说课 生物化学 酶 教学设计 说课是起源于1987年的一种教研活动,是指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对同行或专家讲述某章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课前预演。通过说课,可以有效调动教师参加教研的积极性,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也是高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因此,说课被不少高等学校所重视。
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的化学组成及生命过程中变化规律的科学。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生物化学涉及到了许多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疯牛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与临床联系密切,因此它是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以《酶的组成、分类与特点》这一节为例进行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课程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酶的组成、分类与特点》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正常人体功能》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共安排两个学时。在学习这一章节内容之前,学生在绪论中已经学习了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他们已经知道了新陈代谢包含着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能够在生物体内有序、高效地进行,就离不开生物催化剂—酶。因此,了解酶的组成、分类和特点,为理解细胞中复杂的代谢过程井然有序地进行、理解生物化学的重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酶催化作用的特点,熟悉酶的化学本质、分类及组成,维生素概念,维生素的体内活性形式及缺乏症。
(2)能力目标。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酶活性的不稳定性及蛋白质变性之间的联系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素质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端正学习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助产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尚未建立一定的专业理论体系,而且大多为文科生,可以说基础很薄弱。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将本次课的重点定为酶促反应的特点,这部分知识不仅仅是酶这一章的关键内容,而且涉及前面学过的蛋白质这一章的相关内容,也是后面学习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基础。教学难点是维生素的体内活性形式及缺乏症,文科背景的学生受已有知识的限制,化学结构及化合物的名称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而且维生素种类众多,不好记忆且容易混淆。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非常关键。本次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以举例法、启发式教学、比较法为辅。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剖析难点,在重点难点处应适当板书以突出并帮助理解。
(2)语言与图文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课堂上应多与学生交流,调动其积极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互动过程,只有方法适当,才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针对本次课内容推荐学生以课下查阅资料,课上思考、观察、交流、提问、归纳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馒头图片,提问:为什么吃馒头时嚼着嚼着就有甜味,引出酶的存在、什么是酶。然后,用一张幻灯片展示课程标准,让学生在一上课就明白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需要掌握什么。
2.新课教学
本次课的第一部分《酶的本质与分类》主要通过讲授法讲解。简单讲述酶的发现,引起学生兴趣。学生预习后告诉老师酶的本质是什么,联系蛋白质这一章内容让学生思考讨论:蛋白质都是酶吗?酶都是蛋白质吗?教师揭示答案,学生恍然大悟。最后详细讲述酶的分类及辅酶、辅基的区别。
第二部分《酶促反应的特点》是重点。“酶的高效性”可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过氧化氢酶与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活性,让学生自己得出酶的高效性这个特点。另外,酶能发挥高效性的原因是它可以降低活化能,但是每年考试都有一部分的学生回答成提高活化能,可见他们并不理解。这部分可以打个比方,假如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680,可能河南省通过的人数只有100个左右,如果把标准降低到600,那么通过的人数可能是几万个,类似的酶是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得活化分子的数目大大增加。“酶的专一性”这块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酶与底物结合的过程,阐明酶的催化机理,并详细讲解“锁钥模型”及“诱导契合模型”。另外,关于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及立体异构特应性可以用“手套和手”的比喻来帮助理解,让学生自己思考哪一种特异性对底物的选择更为严格。“酶活性的不稳定性”这块内容可联系第二章蛋白质的变性的相关内容来帮助理解,这样既讲了新课又回顾了上次课内容,温故而知新。“酶活性的可调节性”这部分不会详细讲解,在讲到后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时可举例说明。
第三部分《辅酶与维生素》,这部分可穿插大量图片。比如,在讲到维生素来源的时候可以插入一些食物的图片,在讲到维生素缺乏症的时候可以插入一些病症的图片从而引起学生兴趣,最后可让学生自己列表总结维生素的体内活性形式及其缺乏症以加强记忆。
3.归纳总结,课堂练习
本次课教学部分结束,教师展示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全员互动。另外,可通过课堂反馈练习来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点。
综上,本章节说课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酶的组成、分类与特点》进行了教学设计,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积秀.浅谈说课[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01):196.
[2]罗芳玲.关于高职教育说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1,(05):120.
[3]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化学“说课”及其教学反思[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15(02):204-207.
【化学元素的分类】推荐阅读:
化学元素拼音及读法09-16
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11-03
化学元素符号顺口溜11-07
碱金属元素化学教案06-29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教学设计09-27
化学元素周期表口诀顺口溜09-21
广告案例中的中国元素07-08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讲稿09-10
现代家具设计中传统家具元素的应用论文07-20
自然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论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