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练习题及答案(精选7篇)
(延教F)第六课 银行和储蓄者
(延教F)第一节 我国的银行
(延教F)基础练习
一、(延教F)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金融机构含义的正确认识是 ( ) 1.B
A.资金的融通为金融机构
B.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是金融机构
C.银行等于金融机构
D.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都是金融机构
2.从银行产生的过程来看,银行主要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这说明 ( ) 2.C
A.银行只在贷款人与借款人中间起中介作用
B.银行只充当支付中介
C.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
D.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现代银行是 ( ) 3.A
A.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B.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D.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4.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三类 ( ) 4.B
A.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其他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C.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
D.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
5.我国的中央银行是 ( ) 5.C
A.中国银行 B.中国工商银行 C.中国人民银行 D.中国建设银行
6.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区别是 ( ) 6.B
A.前者是以发行和管理人民币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国家机关,后者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
B.前者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的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后者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
C.前者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后者是管理工商行、建行、交行的金融机构
D.前者监督、管理后者,后者对前者负责
7.银行被形象地比喻为经济活动的“气象站”、“寒暑表”,说明银行具有的作用是 ( ) 7.A
A.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B.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C.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D.作为一种调控经济的手段,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8.各类商业银行的具体职能虽有差别,但它们共同的基本业务是 ( ) 8.D
①吸收存款②发放贷款③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④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 ⑤转账结算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二、(延教F)不定项选择题
9.关于银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9.ABD
A.银行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C.银行是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D.从业务上看,银行诞生的标志是货币兑换业发展到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贷款等业务
10.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区别在于 ( ) 10.ABCD
A.它有权监督各类金融机构,维护金融秩序
B.它有权调整货币和信贷政策
C.它有权发行货币
D.它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
11.银行的信用中介作用主要表现在 ( ) 11.AB
A.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
B.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等业务,充当支付中介
C.接受他人信任或委托,代为经管财务或代办事务,为其谋取经济利益
D.经理国库并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12.在我国,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顺利完成而设立的、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政策性银行有 ( ) 12.ABC
A.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C.中国进出口银行 D.中国光大银行
13.我国规定,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资金超过规定使用的现金限额,都要通过银行转账结算。转账结算 ( ) 13.ACD
A.是把付款单位账户上扣去的资金数目记人收款单位的账户上
B.是收付双方使用部分现金来完成货币收付的行为
C.是收付双方通过各自的银行账户用转账办法来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
D.使用的目的是减少大量现金的麻烦
14.关于我国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14.ABCD
A.银行是信贷中心、转账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
B.银行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
C.银行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
D.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
三、(延教F)简答题
15.现在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再用现金发放工资,而是通过银行,直接在自己的银行账户拨付,打人职工个人的活期储蓄卡,职工如需要开支,就凭卡到银行支取现金。
(1)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从事的是哪类业务?
15.(1)银行从事的是办理结算和吸收存款储蓄的业务。办理的是企事业单位与职工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货币收付。工资卡又是活期储蓄存折,职工工资暂时不提取,就作为存入银行的活期存款。
(2)这种支付工资的.方式,对单位、银行、职工有什么积极意义?
(2)这种工资支付方式,对单位来讲,就减少现金支付过程中的许多麻烦,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对职工个人来讲,可以及时把暂时不用的工资收入储存起来,有利于计划消费和积累财富。对银行来讲,可以扩大储户,吸收存款。
16.材料:有一年,我国某些纺织企业盲目生产,衬衫库存数亿件,而且每天还以百万件的速度生产。但是,农村急需的农药、农业机械等产品却供不应求,价格很高。为此,国家决定对某些农业急需的工业产品生产实行优惠政策,通过银行发放低息贷款,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促进了工业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依据材料说明银行是怎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
16.(1)银行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如材料所述,为农药、农机行业贷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银行可以利用利率、贷款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如对农业加大贷款,降低利率,促进农业的发展,而对供过于求的行业则可不贷或少贷,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1
四、(延教F)辨析题
17.银行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17.(1)商业银行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2)中国人民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它不是以银行利润为经营目标的,是一种非企业法人。
(3)政策性银行是向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项目提供政策性专项贷款的。它不与商业银行竞争,不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银行。
(4)可见,认为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它混淆了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区别。
五、(延教F)论述题
18.材料一:,我国南方发生了特大洪灾,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要求人民银行各有关分行要密切配合地方政府的抗洪救灾工作,督促协调各金融机构做好支持当地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的各项工作。
材料二:中国人民银行在稳定币值,加强金融监管,建设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保证现金供应,精心管理国家金库和外汇储备,及时公布准确的金融统计数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我国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是什么?
18.(1)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在国务院领导下,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2)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是怎样的?
(2)中国人民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
(3)结合材料 (3)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发行人民币的惟一金融机构,管理人民币的流通;经理国库;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
(延教F)综合练习
一、(延教F)单项选择题
1.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里的“一定阶段”是指 ( ) 1.D
A.在商品交换中出现了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商人
B.兑换商办理收付、结算和汇款业务时
C.出现了支票、汇票、信用卡时
D.当货币兑换业务发展到兼营货币保管、收付、放款等业务时
2.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银行。这种分类的依据在于 ( ) 2.C
A.是否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
B.是否是企业法人
C.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D.银行资产的所有制性质
3.下列机构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是 ( ) 3.B
①保险公司②农村信用合作社③金融租赁公司④信托投资公司 ⑤招商银行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其主要职能是 ( ) 4.A
A.拟定、执行全国统一的金融方针、政策
B.统一经营全国外汇买卖业务,办理国际结算
C.发行股票和各种建设债券
D.从国外筹集资金向国内的各类企业投资和贷款
5.某银行某年共向企业贷款8 000万元人民币,平均贷款利率是5%,在这一年中,
共吸收存款6 000万元,平均年利率4%,本年度银行共支付职员工资、奖金等
30万元,其他开支50万元。这一年中银行利润是 ( ) 5.C
A.160万元 B.130万元 C.80万元 D.110万元
6.汇票是这样一种票据 ( ) 6.B
①由出票人签发②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③它主要用于同城结算④它主要用于外埠结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转账支票和汇票在使用上的主要区别是 ( ) 7.C
A.转账支票载明一定金额、一定日期,而汇票则没有
B.转账支票是非现金结算手段,而汇票是一种现金结算手段
C.转账支票是办理同城转账结算的,而汇票主要用于外埠结算
D.转账支票用于公司之间的结算,汇票则用于银行之间的结算
8.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可以把“零钱”变“整钱”,把“小钱”变“大钱”,把“死钱”变“活钱”。这里的“活钱”是指 ( ) 8.C
A.银行吸收的存款 B.社会上分散的资金
C.银行发放的贷款 D.银行发放的信用卡
二、(延教F)不定项选择题
9.对银行和商品经济关系理解正确的有 ( ) 9.AD
A.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银行
B.银行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
C.没有银行就没有商品经济
D.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0.的新年伊始,党中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组织省部级主要领导聚集一堂,学习金融知识,研究怎样进一步做好金融工作。这说明 ( ) 10.ABCD
A.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中心
B.金融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
C.金融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
D.金融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1.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在于 ( ) 11.AC
A.前者是商业银行,后者是政策性银行
B.前者是企业法人,后者是国家机关,是为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而设立的
C.前者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后者是承担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机构,保本微利,不与商业银行竞争
D.前者负责办理农村金融业务,后者对各农业银行提供政策性指导
12.信用卡已日渐成为我国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信用凭证,其发行 ( ) 12.CD
A.只能由中央银行发行 B.国有商业银行无权发行
C.国有商业银行均可发行 D.要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
13.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这种作用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 ) 13.AD
A.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B.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
C.发放信用卡 D.现金收付和资金划拨
14.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银行的职能和作用将日益显著地发挥出来。这是因为 ( ) 14.ABCD
A.在市场经济中,银行业对企业的支持与否,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
B.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是否顺利,经营规模能否扩大,越来越离不开银 行贷款的支持
C.在市场经济中,通过银行进行资金的转账结算,将使商品生产和消费更加顺利进行
D.在市场经济中,银行业越来越成为国家宏观调控,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具
三、(延教F)简答题
15.1993年,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先后两次提高存贷款利率。自5月至197月连续7次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
24
为什么我国这几年里不断调整银行利率?
15.(1)中央银行是我国国家金融管理机关,是国家领导和组织现代化建设的有力工具,调整利率是利用利率杠杆实行宏观调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2)1993年两次适时提高利率是控制货币量过快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为成功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提供的保证。
(3)195月以来的几年里,物价逐步回落,以渐进方式分步降低利率,可以减少国有企业负担,启动市场,引导消费,有助于改善居民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16.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卡已经日渐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行为,我国各商业银行相继办理了信用卡业务,如中国银行发行的“长城卡”、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牡丹卡”、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金穗卡”、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太平洋卡”、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的“龙卡”等。
请你简要说明使用信用卡的好处。
16.信用卡是银行发给信用较好的公司及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以便利其购买商品或取得服务的信用凭证,它可以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于一体。其优点有:
(1)对持有者来说,信用卡方便、安全,外出购物、旅游不必携带大量现金,并可超出自己的存款数支付。
(2)对收款方来说,可以节省大量收付、清点、保管和押运现金的工作。
(3)对银行来说,不但节省大量印刷、发行、支付、清算、保管现金的劳动,而且可以从使用信用卡的双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当持卡者透支时,银行还可以收取较高利息。
四、(延教F)辨析题
17.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是为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7.(1)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每一个企业都应当是市场活动的主体,都应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它必须盈利才能发展,反之就要破产,被市场淘汰。所以商业银行必须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
(2)题目认为商业银行要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服务,看到了银行的作用,有一定的道理,但把它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是完全错误的,其错误实质是把银行的经营目的和银行的作用混淆了,把商业银行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混淆了。
18.银行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就是银行。
18.(1)从事资金融通的中介机关,称为金融机构。
(2)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从事资金融通的主要机构。因此,银行是金融机构的说法是正确的。
(3)但是,其他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承担着各种资金融通业务。可见,从事金融活动的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大类,因此,把金融机构和银行混淆起来是不科学的。
五、(延教F)论述题
19.材料:在现代社会,银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它所从事的工作很多,如货币的发放和回笼,存款的吸收和支付,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外汇的存取和兑换,金银的统购和配售等,这些工作都不是一家银行所能承担的。而且同是利用贷款,像三峡工程、工商企业或农村居民个人,情形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我国现阶段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19.(1)①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在国务院领导下,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②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③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2)根据这三类银行各自的主要职能,说明它们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力 力的方向上 力和距离 W=Fs 焦耳焦J 2.拉力 没有水桶没有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3.0
600 4.(1)力 力的方向 (2)15.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 1900 0
7.8008. 2000
9.600 10.=
11.4.5
0.45
12.A 13.C 14.D 15.C 16.D
17.如图1.(提示:起重机匀速上升川时4s,水平移动用时2s)
18.小明做功为6250J.
19.挖掘机每挖一次泥土并水平移送到岸边,对泥土做功1.5xl04J.
20.(1)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是800N.
(2)汽车行驶230km,牵引力做了1.84xl08J的功.
21.(1)电梯在匀速运动阶段,上升的高度h.为48m,拉力F1.做功2.88xl05J.
(2)加速阶段电动机拉力F2的大小5000N-
《“功率”练习》参考答案
1.功 时间物体做功快慢p=w/t 瓦特2.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的多少 3. l.5xl04
5004xl07 4.600 5.54
72 6.800
7.5 400 10.88. 10
200
9.B
10.A 11.B 12.C 13.B 14.D 15.B16.B 17.B
18.(1)台秤(或磅秤)、刻度尺、秒表(手表)(2)B (3)如表1.
19. (1)36 km/h(或lom/s).
(2)6xl05Pa.(3)5.4xl04W.
20. (l)2.Oxl04N.
(2)6.Oxl05J.
(3)3.Oxl04W.
《“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练习》参考答案
1.重力势 动 2.慢 低3.减小 不变4.不变 等于 小于 5.弹性势 动 6.增大 增大减小减小
7.变小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8.小于 9.大于逐渐 增大10.增大减小 不变
11.B 12.C 13.D 14.B 15.A 16.D17.C
18.木桩陷入沙中的深度
(1) 《2)< (3)物体的质量物体下落的高度 控制变量法
《“功和机械能”易错题练习》参考答案
1.C(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估出物理书所受的重力,从而不能正确估出捡起一本书所川的力的大小,产生计算错误)
2.A(易错误地认为本题4个选项都正确.出错的原因是仅考虑了水桶受到的拉力及重力,小明和小雯对水桶的拉力没有做功.水桶所受的重力也没做功,但是小明和小雯在行走过程巾,脚要克服摩擦力做功)
3.C(易错选B.错选原冈是不能正确分析题意,物体沿着水平方向运动,不一定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1
4.B(易错选A.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分析题意,认为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机械能也变大,其实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是不变的)
5.B(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忽略了洒水车在洒水过程中.质量在变小.仅根据匀速行驶来判断动能不变.根据洒水车水平行驶来判断重力势能不变.是错误的)
6.C(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没能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匀速”,气球在匀速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不存在相互转化)
7.D(易错选B.错选原因是不能仔细阅读试题,分清运动员的状态.试题中明确告诉B点是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绳对运动员的拉力相等的点,即运动员到达B点时速度最大,其动能也最大,运动员过了B点后,动能减小,运动员过了A点后,弹性势能不断增大,在C点达到最大.由于不考虑空气阻力,所以从0点到A点,运动员的机械能不变)
8.B(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没能抓住关键词“匀速”,小朋友下滑过程中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功和机械能”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增大不变增大 2. 24
96
3.5:6 3:44.喜鹊 燕子 5.减小 增大 6. 20
40
7.骑车下坡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速度会越来越大
8.A 9.D
10.C 11.B 12.C 13.C 14.D15.D
16.如图2. 17.如图3.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总量减小
19.(1)小方桌在沙子中的下陷深度 (2)甲 乙
(3)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
20.(1)同一高度
(2)质量摩擦(阻)力
(3)木块被撞击后运动的距离 做匀速直线运动
21.(1)小王攀岩的速度.
(2)小王所受的重力G=mg-60kgxloN/kg=600N.
小王在攀岩过程中做功w=Fs=Gh=600Nx15m=9xl03J。
小王做功的功率.
(3)减轻体重,加强体能训练,穿(戴)防滑鞋(手套),轻装上阵等.
22.(1)因为匀速前进,所以牵引力F=f=4 000 N,牵引力做功w=Fs=4000Nx3xl03m=l.2xl07J.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一、选择题(以下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列人物的表现属于意志坚强的有
①布鲁诺甘愿被烧死也不放弃对科学的信仰②黄继光为掩护战友,夺取战斗的胜利,奋不顾身地用胸口堵住了喷着火舌的枪口③越王勾贱为报亡国之仇,忍辱负重,卧薪尝胆④劳动模范徐虎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为群众服务,风雨无阻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下列同学的表现不属于遇事有主见的是()
A、小明在课堂上善于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B、小红在学习上有独到见解,自己认为是对的,就敢于坚持
C、王刚凡事都自己拿主意,从不听人劝告
D、小张做事敢于负责,从不推诿
3、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曾说过,他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绝不放弃;第二,绝不,绝不放弃;第三,绝不,绝不,绝不放弃。这说明面对挫折时,我们的意志品质中应该有()
A、坚持把重要的事清做完,决不半途而废
B、遇到困难时,能从多方面想办法
C、正视自己的弱点,不自卑
D、一意孤行
4、生活就象万花筒,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种图案。如果一个人的志向也象万花筒,那么他的人生道路就会布满荆棘。这说明()
①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求当你面对困难时不要从多方面想办法
②如果你的一生只有一个目标的话,生活就会幸福
③坚持正确的目标,抵制各种不良影响,这是意志坚强的表现
④不能坚持正确的行动方向,容易受不良影响的诱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5、磨砺坚强的意志,要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①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没有必要吃苦②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质,必定要经过艰难、困苦和不幸的锻炼③费俊龙、聂海胜能遨游太空,与他平时的刻苦锻炼是分不开的④杨利伟说:“作为一个飞行员,意志比技术更重要,恶劣的环境正好磨砺意志。”
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②③④
学过的必须再应用才能记住,要不就会忘记,所以小编编辑了七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供大家去应用学过的知识!
二、选择题
(1)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可能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侵害?(D)
①家庭侵害②学校侵害③意外侵害④社会侵害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来自各方面的侵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什么影响?(D)
A、影响身体的增长
B、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C、影响情绪
D、严重损害青少年的生命健康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青少年会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保护?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司法保护D、社会(C)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4)我们为什么必须加强自我保护?(A)
A、身心尚未成熟
B、社会经验不足
C、缺乏自我保护的策略和方法
D、生活环境比较良好,有了社会的保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5)你知道在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有效的保护自己吗?(ABD)
A、加强自我保护
B、要尽自己的所能
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引火上身
D、用自己的智慧和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张欣是某校七年级的学生。一天,她在校门口遇到一个英俊的社会男青年。男青年对她说想跟她交朋友,并能保护她。据此回答6-7题:
(6)此时张欣应该(C)
A.先观察男青年是否真的能保护自己
B.有人保护自己是好事,应大胆与之交往
C.保持高度警惕,拒绝男青年的要求
D.拒绝男青年的要求可能会带来麻烦,与之交往是正确的
6、磨砺坚强的意志,要从细微之处做起。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①如果爱睡懒觉,那就明天开始按时起床②如果有“明日复明日”的习惯,那就把“今日事,今日毕”作为座右铭,而且说到做到③如果没有看书的习惯,那就强迫自己看一小时的书,不看完就绝不罢休④如果贪玩,那就强迫自己每天按时复习功课完成作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7、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经形成,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坚强的意志
B、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坚强的意志无关
C、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遗传有关
D、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环境有关
8、中国有句古训:“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此古训的意思是()
A、打击、排挤、苦难、压制成为智者的绊脚石
B、打击、排挤、苦难、压制不应成为有智者的绊脚石,相反,应成为砥砺锋芒的砾石
C、打击、排挤、苦难、压制越多越好
D、打击、排挤、苦难、压制越少越好
9、下列意志薄弱的表现中,属于处世不果断的是()
①虎头蛇尾,见异思迁,三心二意②优柔寡断,草率从事,患得患失③人云亦云,左右摇摆,缺乏主见④犹豫不决,踌躇不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
10、俄国年轻的革命家奥斯特罗夫斯基在战争中由于受伤,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闻名世界的长篇小说。面对人们的赞誉,他说:“我的整个生活就是斗争,喊‘顽强精神万岁吧’。”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顽强精神体现在()
A、独立地完成写作任务B、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C、善于抓住时机D、坚强的意志
11、“雷声大,雨点小”、“三分钟热情”是批评一个人()
A、做事情不果断B、做事情缺乏自信
C、做事情没有目标D、做事情不能持之以恒
12、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要从小事做起,从最能暴露自己的弱点的事情做起,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胜自己弱点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意志的过程
B、学会战胜自己,这是锻炼意志的诀窍
C、谁能战胜自己,谁就能磨砺出坚强的意志
D、小事微不足道,做小事培养不出坚强的意志
13、雷锋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练,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是我们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对雷锋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现在学习、生活条件都不错,无需意志的帮助
B、磨砺意志是过去年代的事,现在没有必要
C、随着年龄的增长,意志会越来越坚强
D、坚忍不拔的意志只能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
1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培养坚强的意志需要磨练。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B、绝不做有意义但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C、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D、要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15、人的意志总是与一定的目标与计划联系在一起,计划有远期与近期之分。下列关于“目标”和“计划”的认识中,正确的有()
A、近期计划容易实现,不需要意志的作用
B、远期计划明确了行动方向,所以,远期计划的实现比近期计划的实现更为重要
C、实现既定的目标,需要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执行计划的过程,也是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
D、远期计划如果没有一个个近期计划的实现,就有落空的危险,所以,近期计划比远期计划更重要
二、辨析题
所谓挫折就是人们所遇到的失败、失利和阻碍等。所以遇到挫折真是一件倒霉的麻烦事。
三、分析说明题
1、一位著名体操教练到一所业余体校去选拔队员,但他觉得那里的孩子身体条件都很好,在技术上也各有所长,实在不分上下。于是这位教练二话没说,当即要求孩子们排成一排,靠墙倒立,而他却走到几十米之外跟别人聊天去了,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了……
(1)请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2)教练使出这一招的意图是什么?
(3)教练要选出什么样的运动员?
(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2、盲文的发明者布莱叶从小家境贫寒,3岁时因意外事故双目失明,后来,他进入巴黎的一所盲人学校读书。
那时,在盲人学校里,老师把一个个用又大又厚的纸片剪成的字母,粘在象缝纫机一样的台板上,孩子们读书时,用手指一个一个摸过去,要摸好久才能读懂一句话,翻书和查找资料就更困难了。一天的学习结束,他手臂发麻,双手红肿,但坚强的布莱叶很快掌握了这套所谓的“盲文”。因为学习成绩优良,毕业又留校任教。深深体会到盲人学习的困难,布莱叶很想创造出一种专供盲人摸读和书写的文字。从此他刻苦研究,积极探索,设计用木头、破布等材料制作盲文,他用手摸过所有想过的东西,双手摸出了鲜血,但他坚持着,一次次的失败,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一次,他偶然听说一位法国军官发明了一种“夜码”,能在夜间准确传送情报。布莱叶立即跑去请教。经过五年的反复研究,布莱叶在1829年终于创造出一种简单、实用的“点子盲文”。34年后,“布莱叶盲文”获得国际公认,给无数盲人带来的光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布莱叶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迪?
(2)请结合课文所学习内容,把自己关于对意志品质的观点或看法写出来。
四、主题探究题
1、学完本课后,小明的笔记本上有这样一些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1)处世果断和草率从事,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2)我经常制定学习计划,但总是坚持不下去,不是今天有活动,就是明天身体不舒服……毛病在哪里呢?
(3)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比父母以前的生活不知要好多少倍,除了学习,父母什么都不让我们做,我们该怎样磨练的意志呢?
2、王刚是某校初一、二班的一名学生,学习了心理品质课后,他非常关注自己心理品质的培养和锻炼,有一天,老师要求同学们全面评价一下自己的意志是否坚强,他列举了自己的一下表现:每天能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作业完成很及时,从未拖拉过;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但不敢轻易举手回答问题,怕自己答错了让同学们笑话;与其他同学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怀疑自己的意见不正确,不敢坚持;遇到较难办的事情常感到左右为难,总下不了决心。
请你帮助王刚同学分析其以上表现,指出其意志上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他提几条锻炼意志的好建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A4、C5、D6、D7、A8、B9、A10、D11、D12、D13、B14、B15、C
二、判析题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挫折一方面使人们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忧愁、焦虑、不安等消极心理(即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即积极作用)
所以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要正确地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③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④会自我疏导,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三、分析说明题
1、(1)略
(2)考验队员的意志力。
(3)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运动员。
(4)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是一个集体有战斗力的保证;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完成确定的目标;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就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2、(1)提示:可从意志的意义和特点入手,揭示意志结构中的三个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布莱叶意志坚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
(2)答案略。
四、主题探究题
1、(1)处世果断是指及时地、坚定地采取有根据的决定,并毫不迟疑地执行这个决定。处世果断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一些复杂的事情中。而草率从事则主要表现为未经深思熟虑就轻举妄动,或者不了解情况就匆忙作出决定,往往做出事后令自己后悔的行动。
(2)为自己制定计划,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计划制定下来,却不能执行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因为遇到了困难而退缩。所以,我们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不可半途而废。
(3)学习本身也是锻炼意志的机会,如在执行学习计划时会遇到困难;在做作业时碰到难题等,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锻炼我们意志的过程。磨练坚强的意志,还要做自己不感兴趣却有长远意义的事,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坚持锻炼身体,干适当的家务劳动。如果很多事情有父母代劳,就失去锻炼自己的好机会。生活中处处有锻炼的机会,要善于做个有心人。
2、答案略。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七年级政治第三单元练习题附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能把政治学好,学精。
学好政治需要平时的练习。练习越多,掌握越熟练,编辑了初一政治第六课测试题:飞天梦想,欢迎参考!
一、请你选择(下列各题的三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你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括号内,5×5=25分)
从远古时代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明代万虎造箭的悲壮实践,中国人对神秘太空的好奇和探索从不曾止息。但是,只有在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华民族向太空的远航才真正开始。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返回到的“神六”成功飞天,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单人航天飞行到多人航天飞行的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据此回答下列1-3题:
1、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飞天,这个千百年来遥不可及的目标,第一次被写进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中。这里的战略是指()
A、可持续发展战略B、西部大开发战略C、科教兴国战略
2、为了实现_____,我国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了又一个更高、更艰苦的攀登:火箭、卫星、飞船,在走向太空的征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的瞩目的成绩,这是我国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之奋斗的目标。()
A、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B、引起世界的关注C、成为航天英雄
3、十几年辛苦铸辉煌。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①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强盛的综合国力②进一步增强我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与勇气③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把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④说明我国已步入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行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
4、我国科学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_等在国际上的排名不高()
①研发经费②技术管理③科学环境④知识产权保护状况⑤科技国际竞争力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
5、“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基础在()
1. A2. A3. B4. B5. A6. B7. B8. D9. C10. D11. C12. C13. B14. D15. A16. D17. C18. C
二、判断题
19. 20. 21.
三、简答题
22.(1)说明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2)教育我们要确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认识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负有关爱社会的责任。虽然出租汽车司机、市民和学生的具体做法不同,但蕴涵着共同的行为目标和价值追求,都是为了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而自觉尽职尽责。
23.(1)面对如此难题,小铭应该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的责任冲突,当二者发生冲突时,要能够理智处理,以实际行动努力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2)① 关爱集体,表现为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② 关爱集体,表现为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③ 关爱集体,还表现为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四、辨析题
24. 对。虽然集体离不开个体而存在,但个体也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个人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主动关心和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
五、分析说明题
25.(1)是班集体的教育、帮助和影响,使她成为了一个活泼开朗、健康可爱的人。
(2)符合自己的实际即可。可从习惯的养成、学习的进步、个性的完善等方面来回答。
(3)如确定班级行动目标、建立班级管理组织、拟订班级行为要求等。
六、透视自我
26.(1)镜头中几位同学的做法都不对。因为他们没有自觉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2)结合自己的实际回答该题。
(3)例如,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当我们做错事时,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自觉、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地承担责任;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
七、为我加油
27.(1)① 活动目的:继承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服务社会,培养爱心,增强社会责任感。② 活动准备:如了解敬老院的有关情况,购买或制作小礼物,排练文艺节目,准备好劳动工具等。③ 活动过程:与老人们聊天谈心、交流思想、为老人表演文艺节目、向孤寡老人赠送礼物、帮助打扫卫生等。(注意活动准备与活动过程要大体一致,不得有矛盾之处。)④活动总结: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
A继续推行老殖民主义
B放弃了其殖民主义政策
C时而推行时而放弃殖民主义
D转而推行新殖民主义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干预调节的实质是()
A实现充分就业
B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C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D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不定项选择题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
B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中的投资
E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4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目标有()
A经济总量基本平衡
B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E经济稳定增长
5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和政策主要有()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福利政策
D经济计划
E立法、行政措施
6为了防止经济衰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手段有()
A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B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
C减少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
D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E提高再贴现率,紧缩信贷
7当社会需求过度,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时,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手段有()
A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B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
C减少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
D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E提高再贴现率,紧缩信贷
8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杠杆有()
A税收
B货币
C利率
D汇率
E法规
9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A控制货币发行
B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D公开市场业务
E所得税率
10社会福利政策主要内容有()
A充分就业
B社会保险
C福利补贴
D社会救济
1.56海里.2.60m.
3.2650m.4.726km/h.
《解三角形问题的利器:方程思想》
1.(1)由acosB=3,bsinA=4,得bsinAacosB=43,
由正弦定理,得sinBsinAsinAcosB=43,即tanB=43,
所以cosB=35,所以a=5.
(2)因为S=10,所以12bcsinA=10,
因为bsinA=4,所以c=5.
所以b=a2+c2-2accosB
=25+25-2×5×5×35=25.
所以△ABC的周长l为10+25.
2.设AB=x,∠ABC=α,则其余角∠ABD=π2-α.
在△ABC中:
由正弦定理,得CAsin∠ABC=ABsin∠ACB,
即3sinα=xsin120°,①
由余弦定理,得cos∠ABD=AB2+BD2-AD22AB•BD,
故cosπ2-α=sinα
=x2+27-492x•33=
x2-2263x.②
由①②得332x=x2-2263x,解得x=7.
所以函洞AB的长为7km.
3.设∠POA=α,则∠POB=60°-α.
在Rt△PAO中,sinα=PAPO.
在Rt△PBO中,sin(60°-α)=PBPO.
又因为PB=5,PA=2,所以5sinα=2sin(60°-α),解之得tanα=36,
所以在Rt△PAO中,得PO=213.
所以AO=43km,BO=33.
设船速为v,则方案②用时为2v+432v=2+23v<6v;
方案③用时为5v+332v=1v5+332>6v;
方案①用时为213v>6v.
所以方案②用时最省,故选择方案②.
《从高考三角形问题谈“坐标法”的妙用》
1.λ=45,μ=352.π3
3.3+3
4.17a+37b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1.150°2.60°3.④4.②5.60m6.120
7.-58.5<x<139.239310.3或23
11.②③④12.0,316
13.(1)由2cos(A+B)=1,得cosC=-12,所以C=120°.
(2)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得a+b=23,ab=2,
由余弦定理,得c2=a2+b2-2abcosC=(a+b)2-2ab-2ab-12=12-4+2=10,
所以c=10,即AB=10;
(3)S△ABC=12absinC=12×2×32=32.
14.由条件得ac=sinB=22,因为B为锐角,所以B=π4,且c=2a,
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a2+2a2-2a•2a•22=a2,所以b=a,
故B=A=π4,从而C=π2,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15.在△AOB中,∠AOB=α(0<α<π),OB=1,OA=2,
AB2=1+4-2×1×2cosα=5-4cosα,
S△ABC=14AB2=54-cosα,
S△AOB=12AO•OBsinα=sinα,
S四边形OACB=S△AOB+S△ABC=sinα+54-cosα=54+2sinα-π4.
当α=3π4时,SOACB取得最大值54+2.
由0<α<π,-π4<α-π4<3π4,得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 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能力目标
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
重点、难点、
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科举制
计划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地方制度
1)、分封制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蕃汉分治”制
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猛安谋克制
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5)、行省制
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6)、僧官制
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憎官由朝廷任兔,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7)、八旗制
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八旗军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腐败,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
8)、土司制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
9)、“改土归流”
①形成与发展:明朝时对西南少数民族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的流官直接统治;清朝时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实施。
②特点:由朝廷选派的流动官员代替原来地方世袭官吏管理地方。
③影响: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选官制度
1)、察举制
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
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4、中央制度
1)、三公制
它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三省六部制
概念: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宋、元、明、清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军事制度(删除)
1)、府兵制 2)、募兵制 3)、猛安谋克制 4)、八旗制
重点问题精讲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维持的原因
①封建经济基础决定它的长期存在。——经济原因。
②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④统治者的政策调整也是一个因素。——政治原因。
3)、基本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历程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行县制,法家思想。
②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③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附益之法”、“独尊儒术”、刺史制、察举制。
④完善:隋唐采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
⑤强化:北宋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
⑥发展:元朝中央设三机构,地方行行省制度。
⑦顶峰: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和五军都督府、定《大明律》、设厂卫、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5)、发展趋势:
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6)、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⑥文化专制是政洽专制的副产品;
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7)、评价
积极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科举制
1)、发展过程: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十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⑤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⑥北宋的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
⑦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⑧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⑨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8戊戌变法提出废八股取士,19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2)、评价 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是一种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选官制度。在不同时期,其历史作用也是不相同的,要一分为二的评价。
积极作用:
①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④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同步训练
1、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2、秦朝是我国第—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皇帝确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全国权利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赢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3、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集权的评价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4、中央集权制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就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把中央集权制向全国推广,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行的
5、宋太祖与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C、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D、改变选拔官吏的办法
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我国古代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明清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反映在政治领域
7、按照秦朝制度,调动军队的权力归
A、皇帝 B、太尉C、御史大夫 D、丞相
8、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9、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0、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月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致使
11、在下列古代政治制度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的是①郡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行省制④三司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威胁的事件或现象不包括
A、儒生攻击郡县制 B、刘邦分封同姓王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13、为了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把全国分成若干区域,进行分级管理。这是行使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制度中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是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行省制 D、承宣布政使司制
14、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其统治
D、使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之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5、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对五军都督府职权表述正确的是
A、五军都督府掌京师军权,兵部掌地方军B、五军都督府掌地方军权,兵部掌京师军权
C、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 D、五军都督府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
16、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17、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要后果是
A、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儒家思想统治得到强化
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提高了官僚从政能力
18、与秦朝相比,两汉时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①加强相权②中央权力加强③监察制度不断加强④郡县与封国并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19、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20、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21、以下关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22、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23、东汉刺史制度与西汉刺史制度的区别有①监察权进一步加强②刺史有了固定场所③刺史举动官吏不需三公案验,即可黜免④年终上奏皇帝,进一步加强皇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4、下列关于募兵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玄宗采纳杨炎建议而实行 B、基本由国家供给衣食,减轻农民负担
C、有利于生产发展 D、兵将间有隶属关系,易形成军阀势力
25、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的含义是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B、对地方官员实行“三岁一易”的流动制度
C、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D、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
26、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27、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的共同点是①由少数民族首领创设②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③士兵的衣食均由国家供给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隋唐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时期,这是因为①通过科举选拔官吏②地方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免③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④实现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回答:
①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②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③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④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
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30、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领领,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乒嗣君并不许立及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随之矣。众阁臣无不悄悄,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手!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用?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揣揣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对明末政权产生怎样的影响?
31、材料一 公元前1,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 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仑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勃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大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完外,北镇抚司还掌管招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有四人夜饮密空,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噪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碟(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
——摘自《明史•刑法志》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概括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什么特点?
(4)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
32、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回答:
(1)从先秦至明清时期我国实行过哪些选官制度?
(2)试分析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我国实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政治练习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高一政治练习册答案03-0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随堂练习答案04-09
政治考研的练习题07-19
人教版高一政治练习题12-27
七年级下册政治练习题12-27
八年级上册政治练习题04-01
八年级政治“感悟生命”练习题06-09
政治练习卷10-12
七年级上册政治的寒假练习题02-07
政治常识综合练习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