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精选9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 篇1

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温我们在一起的时光。

相遇,初识,洋溢了整个夏天。我们俩同在一个辅导班,坐在一起,同时开口说了第一句话:你好,你的笑是那么温婉动人,你的话是那么鼓人心扉,短短的几天,你的一切都令我欢喜,向往。

相知,是零碎时间的悄悄耳语。一节节课上完,才发现你是个大学霸,而你却从来不说,只是说还凑合吧!区里二三十名那还凑合,如果是我,那简直做梦都会笑醒。上课你聚精会神地听,下课又给我开小灶,托你的福,现在我的名次上升了一大截呢!是你的悄悄耳语让我本来枯燥无聊的暑假课变得生动有趣!

相爱,是羊肠小道的缕缕笑语。每天下课,你便陪我走那一段不属于你的路,然后再折返回去,那本长长的一段路在你的陪伴下变得短暂了,而我却贪心地想要这条路再长一点,时间再放慢一点。正午的太阳高挂,每次你都高举着太阳伞,在那一方小小世界,回荡着属于我们的欢声笑语。

与你在一起的时间越长,越能发现你许多的惊艳之处睿智、博学、低调、谦虚、幽默。搜刮了一肚子的词才勉强找到几个能描述你的,真想把世间美好的词语都送给你。

这些点点滴滴就像大树下的斑驳光影,我将它们细细收藏。然而日头总要落山,再辉煌的演出,没了你,也只剩下冷清的黑暗和虚无。

我们每天再见,又再见,可总有一天要真得再见了,不知再见是何时,不知未来会怎样。

清楚地记着,我们最后走那条路的场景,那天格外地热,热得脑袋发懵,不知所以然却清晰记得你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初三的开始是一场对自己的修行,努力了,奋斗了,待风雨过后,云舒光现,我们会在长大的世界遇见,那时你我一定是青春正好的模样。这正是我一字不落所记住的。你殊不知,当天晚上我一个人在被窝里,回忆有关我们的点点滴滴,笑完了哭,哭完了笑

人生很长,遇见的人也挺多,你就似冬天里那盏骄阳,足够深刻,值得回忆!

在拼搏的大路上,我们曾经一起走过!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继续携手前进!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 篇2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一) 篇3

1. 右图是英国玛丽和威廉加冕典礼的场面,该场面的历史背景是( )

A.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了《权利法案》

B.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C. 英国议会发动了“光荣革命”

D. 工业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获得更多议席

2. 在19世纪中期,有位英国人说:“几乎总是有某个人再起支配作用的下议院中被占支配地位的党明显地推选出来领导这个党,因而也统治这个国家。正如美国人有一位选举产生的最高行政官一样,我们英国也有一位选举产生的首席行政官。女王只是政体的荣誉首脑。首相是执政的首脑。”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英国政治体制与美国的政治体制一模一样

B. 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都是通过选民选举产生

C. 英国首相的产生是议会的选择而不是国王的选择

D. 英国女王统治国家,首相统治议会

3.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各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 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 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 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4. 下图为一位英国漫画家创作的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漫画,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戴着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站在镜子前面。对于这幅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A. 法国政治制度的选择就像戴帽子一样简单

B. 法国的共和制度就像戴帽子一样只是装饰而已

C. 女郎象征着大革命中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D. 象征着法国政体经过了长时间的变动与选择

5. 有人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从窗口爬进来的”,因为在复杂的斗争与争吵中国民议会仅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但其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

A. 使法国开始尝试共和政体,走上了民主发展的道路

B. 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C. 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 国家元首由选民选举产生,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

6.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A. 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 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 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 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7.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这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每个君主政体在理论上均享有神授的或是世袭的权利。同时,经由男性普选产生的议会要取决于民众的愿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然而国家的大臣只向皇帝负责,而不是向民选议会负责。”文中的国家可能是( )

A. 1721年前的英国 B. 1721年前的英国

C. 1871年前的德意志 D. 1871年后的德意志

8. 代议制即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德国的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B.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 法国众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D. 英国首相由议会下议院选举产生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帝国存在的18年间,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是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迅速膨胀。他们凭借日趋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以前所未有的凌厉攻势重新推出了对政权的要求。……在70年代,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德·莫子爵就无可奈何地说过:“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此外,君主派内部的矛盾和分裂(一个王位,三个王位觊觎者)、共和派内部的相对一致、以及共和派采取的正确的斗争策略(分化瓦解君主派、积极争取军队和农民等),都对共和制的最终确立起了重要作用。

——让·马蒂耶《法国史》

材料二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第八条 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但关于财政法案应先在众议院提出并通过。

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批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材料四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后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最终确立共和制的原因。

(2)材料二颁布于何时?据材料指出法国议会有哪些权力?该宪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德国议会的权力和法国有何不同?联系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材料四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整体和世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 篇4

池州八中

贾再兴

教学目标:

1、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让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和奥斯维辛集中营

1、简介作者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 2006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2、关于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1940年到1944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三、深入文本,体味作者感情。(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思考:)

1、参观者参观游览了哪些地方?

参观毒气室和焚尸室——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绞刑室

2、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

开始时——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四、细部揣摩,讨论探究: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分析: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这种手法叫做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的原因。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一段与第一自然段是不是重复了,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从结构上看,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最后一段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之上再次描写的,这就深化了沉重、悲哀的感情。

以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理解“作祷告”的含义吗?

明确: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4、“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描写“雏菊花在怒放”这个小细节,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分析: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5、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对于细节我们应该做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思考仅仅是生命的消亡,人性的丧失,读出的除了沉重还是沉重。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让我们还是看到希望的。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才是文章审美所在。

6、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报道,请在原文中找出来,为什么?是不是矛盾?

第六自然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7、但作者还是写了不是新闻的新闻,为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到答案。第六自然段:“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此时的他已被深深地震撼,作为记者,他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他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否则的话,就对不起逝去的那些人,作者以此文祭奠亡灵,揭露罪恶,反省人性;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8、这篇新闻与一般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

客观

个人情感浓厚 这就是题目为什么叫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原因,但是它还是一篇新闻,只不过是一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现在我们以它的颁奖词来结束今天课文的学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板书设计:

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 篇5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山阿/阿姨 从容/操纵 殒身/陨星

B.浸渍/汗渍 攒射/积攒 通缉/编辑

C.菲薄/绯红 叱咤/惊诧 面面相觑/虚心学习

D.蓦然/招募 眷恋/隽永 长歌当哭/以一当十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A项,ē/ā,cóng/zòng,yǔn;B项,zì,cuán/zǎn,jī/jí;C项,fěi/fēi,zhà/chà,qù/xū;D项,mò/mù,juàn,dàng/dāng。

答案:C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纵观国外幸福之城的概念,包括漫画之都的一些案例,广州与其千人一面,不如独辟蹊径,通过广州根深蒂固的漫画文化,对文化广州进行重塑,凸显休闲、幽默、热情、奔放的魅力,用虚幻的文化资源来带动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且带动传统的旅游,以及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

A.千人一面 B.独辟蹊径

C.根深蒂固 D.虚幻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千人一面”,比喻做文章或做事公式化、格式化,都是一个样子。B项,“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C项,“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D项,“虚幻”空幻,不真实,强调主观幻想或结果。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少数政府网站成为花架子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员的建设没有跟上。

B.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做到了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C.我国多地出现蔬菜、水果销售缓慢,价格走低,有些农产品价格甚至跌破成本价,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联系流通渠道,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D.随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休闲、娱乐为目的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前后矛盾,“少数”和“普遍”矛盾;C项,成分残缺,可在“走低”后加“的现象”;D项,搭配不当,“社会竞争”不能与“增大”搭配,可在“竞争”后加“的激烈”。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慈善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代人为此付出努力,我们_________________。

①希望社会各界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慈善 ②政府要完善捐赠监督机制,让捐赠者放心 ③广大群众也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④媒体和舆论也要积极引导,肯定捐赠者的善行 ⑤精心呵护慈善文化这株幼苗的成长 ⑥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尽早“破题”

A.①②④③⑤⑥ B.⑥①②④③⑤

C.①⑤②④③⑥ D.⑥②③④①⑤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段话的中心是谈慈善文化的问题,因此第⑥句放在最前面,①紧承⑥,为总说。接着从三个角度进行分述:政府②、媒体④、广大群众③。⑤表达了对慈善文化的良好祝愿,应放在最后。

答案:B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①,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②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旻,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握齱: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攻占,夺取

B.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下:归附

C.郦生曰:“弟言之。” 弟:小弟

D.延郦生上坐,谢之 延:延请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C项,弟,但,只管。

答案:C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二世使使者斩以循

B.郦生乃深自藏匿 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单父人吕公善公

D.延郦生上坐,谢之 广大谢大将军而起行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尤其是虚词)的能力。C项,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交好”。A项,介词,凭/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D项,动词,道歉/动词,感谢。

答案:C

7.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郦生“狂”的一组是(3分)()

①然县中贤豪不敢役 ②郦生乃深自藏匿 ③郦生入,则长揖不拜 ④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⑤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信息筛选的能力。②说明郦生识人;⑤是说其攻打陈留的计策,不能表现其“狂”。

答案:B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 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主要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名的“狂生”。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他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问计,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为“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没有体现选项中的因果关系。

答案:A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易”“从游”“先”各1分)

(2)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好”“诸客冠儒冠来者”各1分。“溲溺其中”,2分)

(3)夫陈留,天下之旻,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交通,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旻”,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 贱小吏。但是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

等到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各路将领攻城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但郦食其听说这些人都是一些器量狭小、喜欢烦琐细小的礼节,刚愎自用、不能听取宏伟意见的小人,因此他就深居简出,隐藏起来,不去逢迎这些人。后来,他听说沛公带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沛公部下的一个骑士恰好是郦食其邻里故人的儿子,沛公时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俊杰。一天,骑士回家,郦食其看到他,对他说道:“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位郦先生,年纪已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骑士回答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说。”郦食其说:“你只管像我教你的这样说。”骑士回去之后,就按郦食其嘱咐的话随口地告诉了沛公。

后来沛公来到高阳,在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郦食其前来拜见。郦食其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生来见。郦生进去,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并且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沛公骂道:“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一同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食其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脚,起身整理好衣裳,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郦食其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饭来,让郦生进餐,然后问道:“那您看今天我们的计策该怎么制定呢?”郦生说道:“您把乌合之众及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凭借这些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探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交通,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向您来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可以作为内应。”于是沛公就派遣郦生前往,自己带兵紧随其后,这样就攻取了陈留。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西江月秋兴

程 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人物的形象,从本质上讲就是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追求等。解答时首先从相关诗句中确定“山翁”的身份,再定位他的性格或情感。

答案:①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②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③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④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示出的静谧,引人遐思。(每点2分,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做题时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叠词等)、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表现手法(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1分)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和高洁的品性。(2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3)惨象,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4)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灾难新闻摄影与人文关怀

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严酷的自然与人类自身弱点搏斗的历史。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人类前进中的艰难的足迹,它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证明。新闻摄影必须正视这些悲剧事件,用相机记录下来,以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灾难新闻摄影的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外一些杰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实践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被称为“战争摄影的绝唱”的罗伯特卡帕是在越南战场采访时触雷身亡的。他身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越南的悲剧》,表现的是越南南旬公墓里,两个妇女埋葬自己家人的情景。他的照片,流露出对恶的憎恨与对苦难的恻隐之心,歌颂了以生命抗击侵略与强 暴的人民,这是卡帕追求和平与人道的心声,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流露。

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沟通情况、监测环境、组织激励等。灾难新闻摄影的画面固然要真实反映灾难场面及受灾者的困境,但也应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坏的精神世界,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重新激发起人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折射出在灾难中闪光、升华的人性。

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是美国越战期间一位73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另一组引起观众反感的照片是关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财政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开枪自杀的情景。从掏出枪到开枪自杀,整个过程持续了仅21秒钟。该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后,愤怒的家长投诉说,在大人转换频道前孩子们看到了整个自杀过程。

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这方面同样有成功的例证,也有令人遗憾的败笔。如1999年11月24日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后,广州某报在11月26日头版头条刊出被冲到海滩上的遇难者尸体,残肢断体,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显然缺乏对受众人文关怀的精神,或者说丧失了人文关怀。

西方的摄影记者在面对有些灾难场面时,会发现自己的职业角色与公民道德发生冲突。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新闻,当其他方面,如公民道德与报道新闻的主要职责发生冲突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西方记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他们认为记者只不过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去制止鼓励或改变某个新闻事实。对此,即使西方公众也迷惑不解,有时甚至义愤不已,因为公众认为记者应先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不是仅用冷冰冰的镜头对着他们,否则,岂不是成了一部摄影机器?哪里还有做人的起码道德?其实,有良知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1994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南非记者卡特,因获奖照片引起的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这是灾难背后的灾难,它给灾难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令人深思,亦令人警醒。

一般的看法是,做新闻重要,但做人更重要。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照片为例,当时摄影记者如果按照一般的道德要求,先救人,那么必将错过最佳拍摄时机,甚至拍不出这种惊心动魄、引起大众关注与思考的照片。要知道,这张照片曾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关注到西贡政府对宗教的高压政策,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记者这种见死不救的冷酷,如果是为了让问题的严重性曝光,避免类似悲剧大面积地发生,那么,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

12.下列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5分)()()

A.用相机记录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悲剧事件,是灾难新闻摄影的一大历史使命。

B.灾难新闻摄影固然应真实反映灾难,但也应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

C.如果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必然会忽略和放弃人文关怀,会令观众不安甚至厌恶。

D.西方摄影记者时时会面临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冲突,从而陷入两难境地。

E.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闻,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

解析:C项,应为“过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D项,原文是“有时会”,题干中是“时时”。E项,表述是西方记者的观点。

答案:AB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罗伯特卡帕的《越南的悲剧》虽然反映出战争的严酷和惨烈的一面,但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

B.广州某报对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血淋淋的报道,没有顾及受众的感受,是相关记者追求轰动效应想出名所致。

C.获得1994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卡特,是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做法不被公众理解和接受而自杀身亡的。

D.新闻记者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新闻记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

解析:A项,原文“这是卡帕追求和平与人道的心声”,并无说明照片“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B项,“记者想出名”于文中无根据。C项,卡特的死亡也与自己内心的困惑有关。D项,作者认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

答案:C

14.文章在论述中两次引述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事件,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次引用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引述是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有人文关怀;第二次引述是想证明灾难摄影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

答案:第一次引述是用它作为反面的例子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把握好尺度,要突显人文关怀;(2分)第二次引述是用它作为例子来证明对灾难新闻摄影记者的“先拍照”的“冷酷”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还需要深入探讨。(2分)(意思对即可)

15.2012年12月3日,美国纽约皇后区一座地铁站内,一名患有精神病的黑人男子将一名原本素不相识的58岁的韩裔男子推下站台。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当时正在等车,他抓拍到了韩裔男子扒住站台的照片。(最终该男子被列车撞死。)4日,这张照片登上了报纸头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根据文意,评析该摄影师的行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考生要先做出判断,该摄影师的行为履行了记者的职责,但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评分要点:答案应包括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各2分。①②两点,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第③点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在面临先救人还是先拍照的矛盾时,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选择了先拍照,失去了挽救该男子的机会。(2分)阿巴斯履行了他作为新闻记者的职责,但是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2分)(阿巴斯拍的这张照片或许能引起民众对公共安全的思考,但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代价,是不适当的,违背了社会公共道德。(2分)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巴 金

我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自己的年纪。我像一块小石子似地给扔到这个世界上来,于是我生存了。我不知道谁是我的父亲,谁是我的母亲。我只是一件遗失了的东西。我有黄的皮肤,黑的头发,黑的眼珠,矮的鼻子,短小的身材。我是千百万人中间的一个,而且是命定了要在那些人中间生活下去的。

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我也有我的童年。我的童年却跟别人的童年不同。我不知道温暖,我不知道饱足,我也不知道什么叫作爱。我知道的只是寒冷和饥饿。

有一天,正确的日子已经记不清楚了,总之是有一天,一个瘦长的满脸皱纹的老年人站在我的面前,他严肃地说:“在你这样的年纪应该进学校去读书。求学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

于是我去了。我忘记了自己的饥饿,忘记了自己的寒冷。我四处找寻,我发见了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我也发见了简单的房屋,据说这都是被称为学校一类的东西。我昂着头走了进去,因为我记住求学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

“去!这里不是你可以进来的!”无论在漂亮的建筑物或者简单的房屋,无论在门口遇见的是凶恶的面孔或者和善的面孔,我总会听见这一句同样的话。这句话像皮鞭一样地打着我的全身。我觉得全身都在痛。我埋下头走了。从里面送出来孩子们的笑声,长久地在我的耳边荡漾。我第一次疑惑起来,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

我的疑惑一天一天地增加。我要不想这个问题,可是在我的耳边似乎时常有一个声音在问:“你究竟算不算是一个人?”

破庙里有一座神像。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我这样想。神龛里没有帷幔,神的庄严的相貌完全露了出来。虽然身上的金已经脱落了,甚至一只手也断了,然而神究竟是神啊。我在破烂的供桌前祷告着:“神啊,请指示给我。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呢?”

神的口永远闭着,甚至在梦里他也不肯给我一点指示。可是我自己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说:“像这样怎么能够算做一个人呢?这岂不太污辱了这个神圣的字吗?”于是我明白我并不是一个人。

我断定我的生活是很合理的,我乞讨残汤剩饭,犹如狗之向人讨骨头。我并不是一个人,不过是狗一类的东西。

16.本文在写作时用了第几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本文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篇是人物心理独白。如:“我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自己的年纪。”“我像一块小石子似地给扔到这个世界上来。”运用第一人称写作,更直观地突出了人物的情感,更能加深对社会的批判力度。

答案:本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篇是人物心理独白,写了“我”从一出生就受到的悲惨遭遇。(2分)这样写可以更直观地突出人物沉痛、真挚的情感,使情绪得到强烈的爆发,加深了对社会的批判力度,赋予了小说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力量。(2分)

17.请分析本文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并谈谈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时,考生要首先对人物形象进行总体概括:本文主人公是一个无父无母的乞丐。然后根据他的经历及言行进行具体分析。作者塑造这个形象,代表了旧社会穷苦的百姓,代表了卑下的人民,代表了当时中国的现状,更代表了国人的悲愤心情。

答案:本文主人公是一个无父无母的乞丐。(1分)他渴望得到温饱生活,想学知识,渴望得到做一个人的权利,却被耻笑,被驱赶。(1分)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代表了旧社会穷苦的百姓,代表了卑下的人民,代表了当时中国的现状,更代表了国人的悲愤心情。他的渴望,是人民的渴望。他的心情,是人民的心情。他的经历,代表着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与压迫,更代表着人们对食物,对地位,对平等的追求。(3分)

18.请分析文中画线的三句话,谈谈作者这样写的妙处。(6分)

我第一次疑惑起来,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

“你究竟算不算是一个人?”

“神啊,请指示给我。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主人公本是一个真实的人,却在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人。悲惨的生活对他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探究作者写作的深层目的。

答案:主人公是一个真实的人,却在用沉痛的声音质问:“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这是对生活的讽刺,是对生命的质问,更是对不平社会的诅咒。(6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公益广告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广告语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有些公益广告语并非如此,请指出以下两条公益广告语的问题,并分别改写,使之友善、得体。

(1)宣传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从你我他开始。(3分)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传生命安全教育:严禁触摸高压电,5万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必究。(3分)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第一句广告语的问题是有歧义,让看到广告的人觉得人们都成了垃圾。第二句广告语粗暴,令人恐惧。

答案:(1)问题:表述有歧义,让读者感觉自己和身边的人是垃圾。(1分)

拟写:(示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2分)

(2)问题:表述生硬粗暴,使人反感。(1分)

拟写:(示例)为了您的生命安全,不要触摸高压电线。(2分)

20.2014年3月4日某公司老总张某外出开会,8日,他的朋友老王有事打电话找他。下面是他办公室记录的老王的电话内容。如果你是张某的秘书,请在接到电话的第二天将电话中老王的要求简要转告张某。

电话内容:

老张你好!我是老王。我现在正在南京开会。告诉你,我们的老同学刘明现在是广博广告公司的董事长,他约我们明天去花园大酒店聚会,并要你带上嫂子和孩子。9号晚上六点半,不见不散!花园大酒店就是现代广场东边的那一家。刘明的电话是15771588。吃饭时,我们可以跟他聊聊业务问题。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句式变换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注意转述的身份是秘书对老总。转述的主要内容是张总朋友王先生打来电话,老同学刘明相约聚会并商谈业务。评分要点:人称转述准确、得体2分;内容转述完整、准确2分;整体句子通顺2分。

答案:(示例)张总,昨天您的朋友王先生打电话给您,说是你们的老同学广博广告公司的董事长刘明先生约您偕同夫人与孩子今天晚上六点半到现代广场东边的花园大酒店和他们聚会,并商谈业务问题。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身处科技资讯发达的当代社会,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忙碌的插电生活,电视经常开着,手机始终开着,电脑就更不会关掉;任何食物都可以丢进微波炉加热,任何衣物都可以扔进洗衣机,几乎已经不会拿笔写字了……有时候,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却越来越空虚。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在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目前,“不插电”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环保主义者的追捧。不插电,就是“Unplugged”,直译为“拔掉电源插头”。“不插电”生活又称“离网”生活,起源于“离网发电”的供电模式。“不插电”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依靠公共供电网电能来驱动生活用品,断绝现有的通讯工具联系,不使用高科技电器,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这是对高科技的抗拒,也是对沉溺其中人群的拯救。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舒婷在《小河殇》中写道:“多少年来,我们错把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失在高楼的屋顶上了。”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每天过得忙忙碌碌,却忽略掉了生活的本真。是该停下匆忙的脚步歇歇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仅要追寻未来的太阳,亦要停下脚步静赏那轮旧年的残月。

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生活中,我们要提倡低碳环保。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人们已经习惯了忙碌的插电生活,但这真的好吗?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 篇6

以前,我害怕黑暗,每当走过一段黑巷子的时候,我便会紧攥着爸爸他的手,不愿松开。

有一次,我从同学家出来,夜幕已经笼罩了整个世界,黑暗不愿让任何一丝光芒透出。我心里有些紧张。

在大马路上还有可爱的路灯照明,我还能控制住心中的恐惧。但是回家的路必须穿过一条小胡同。

站在胡同口,向里张望。白天还热闹非凡的胡同,现在却没有一个人。阴森森的,让我冷汗直冒。平时还能发出微微一丝光的老路灯在今天却那么巧的罢工了。

“我该怎么办?对了,让爸爸来接我吧。不行,这样的话,他们一定会笑话我的。借一个手电筒?可是这哪有人啊。算了,今天就是硬着头皮也要闯过去,有什么大不了的。”我无奈地自言自语为自己打气。

不知道为什么,这条胡同在月光下寂静得可怕,时不时还传来凄惨的猫叫和狗吠。我一边走一边哼着歌,为自己壮胆子,但也只有我知道,我的双手和双脚颤抖得有多厉害。

突然,我发现身后有个黑影,把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脑海红不断放映着以前看过的恐怖片,手心全是汗水。我暗暗发誓今后再也不看鬼片了。我鼓起勇气,猛地扭头一看,那有什么人啊,只有一把竹藤椅。我这才松了口气。擦擦手中的汗,用最快的速度奔回了家。看见刺眼的光从家中射出来,别提有多开心。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看见有人在维修那盏老路灯。而竹藤椅上坐着一个老爷爷,优哉悠哉的看着维修工人修路灯。

必修一第七单元训练 篇7

1. 观察下列《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表》,这一分布表说明( )

[国家(地区)\&建交国家数(单位:个)\&东欧\&8\&北欧\&3\&中欧\&1\&东亚\&3\&南亚\&1\&东南亚\&1\&]

A. 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 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 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完全反映

2. 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米高扬谈话时曾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建国后体现这一外交理念的举措是( )

A. 废除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 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

C. 没收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医院、教堂、企业等

D. 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3.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 与尼克松会面时 B. 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 出席万隆会议时 D. 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4.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下图为新中国的两次外事活动照片,它们所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共同原则是(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1972年2月,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A. 独立自主 B. “一边倒”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另起炉灶”

6. 1971年,当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时,毛泽东感慨地说:“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这表明( )

A. 两极格局瓦解

B. 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加强

C. 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D. 中国政治,经济的国际影响增强

7. 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

A. 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B. 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 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D. 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8. 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 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

A. 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B. 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C. 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D. 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9. 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

A.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 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 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

D. 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

10. 2011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圣彼得堡出席了某组织成员国第十次会议并发表讲话“该组织成立十年来,朝着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的既定目标稳步迈进,为我们今天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挑战、维护共同利益奠定了基础。”该组织应是( )

二、非选择题

11. 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4)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8

1、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

2、词义: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3、近义词辨析: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4、文学常识:

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词的全名为曲子词,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诗两首》

1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青荇(xǐng)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shēng)箫

2、词义: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3、近义词辨析: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4、文学常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大堰河——我的保姆》

1、字音:青苔(tāi)荆棘(jí)火钵(bō)忸(niǔ)怩麦糟(zāo)炖(dùn)肉团箕(jī)凌侮(wǔ)叱(chì)骂

2、词义: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3、文学常识:

岳麓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 篇9

完成时间:正月初八家长签字:

【单元重点回顾】

1、列举1840年至1901年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重要侵华战争及强迫中国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2、太平天国运动有何时代特点?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辛亥革命有何重大意义?

4、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五四运动有何伟大意义?

【基能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开始于东南沿海B.目的是抢夺中国市场和原料

C.推进到清朝统治心脏地区D.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2.“这次战争的结果之一是通商口岸的开辟,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由整个沿海深入内地。”“这次战争”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李大钊说:“太平天国运动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太平天国

A.缺乏科学理论指导B.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4.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 1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

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海国图志》D.《应诏统筹全局折》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是

①反侵略②进行武装斗争③建立革命政权④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6.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议论,其中不正

确的是

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

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还不够还啊

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7.“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此告示出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8.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

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地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维新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

9.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所说的孙中山的思想是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10.“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者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材料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

A.中国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中国共产党

11.曾以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

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

13.“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五四运动C.义和团运动D.武昌起义

14.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载:“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

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之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表明,在五四运动中

①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②运动具有空前的群众性③爱国学生起到了先锋作

用 ④革命者的斗争比较坚决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5.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

这种“姿态”主要指

A.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革命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D.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林伯渠

(1)请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

示例:建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

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2)据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

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

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的100 万,增至战后的200 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 年9 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 年11 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

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

原始,不过由于之一二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

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

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

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

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不同之处。

材料四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1919年5月,而是贯穿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五四运动和由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的中国共产党

成立后,才使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合新华网信息

上一篇:经典的八大心态演讲稿下一篇:城投公司安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