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交场合中的礼仪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社交场合中的礼仪(推荐6篇)

美国社交场合中的礼仪 篇1

(一)见面礼节去繁就简 西方国家人民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互相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相形之下,美国人在人与人间的交往上就比较随便。在美国,朋友之间通常是熟不拘礼地招呼一声“哈罗”,哪怕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热。但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就要讲究礼节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在美国,握手时,男女之间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紧,如果对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主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掐下手套。如果因故来不及脱掉手套,须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还应注意人多时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见面时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后顺序一样,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二)称呼随便舍姓喊名 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过于郑重其事了。美国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视为亲切友好的表示。人们初次见面,往往是连名带姓一起介绍,譬如说:“我叫玛丽・史密斯。”这时对方可以随便叫她“玛丽”或“史密斯小姐”。常见的情况是,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过不了一会儿就改称名字了。有时刚同一个美国人结识,不知如何称呼好,你可以只称先生或女士。这时,对方会很快理解你的心理。热情地告之:“我叫詹姆斯・威尔逊,叫我詹姆斯好了。” 或者“别叫我史密斯夫人,叫我萨利好了”。的确,美国人之间,不论职位、年龄,总是尽量喊对方的名字,以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美国有家刊物曾专就称呼问题在150种工商行业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之中85%的称呼是只喊名字。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例如:哈利法官、史密斯参议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教授、怀特主教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

(三)与人交谈莫问私事 在美国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美国入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去问价钱多少?见到别人 外出或回来。也不会去问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人多少,更是不能随便问的事,谁想在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定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往往用 “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入的轻蔑。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对年龄的看法同我们大不相同。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而在美国却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因此在美国,老年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有一次,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城市举行盛大聚会,宾客如云。当地一位名牌大学的校长与其母亲也光临盛会。留学生在欢迎辞中说:“××老夫人的光临使我们全体同学感到荣幸。”“老”字在中国是尊称,不料却触痛了这位老夫人,当时她脸色遽变,尴尬不堪,并从此再也不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露面了。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和美国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为宜。平时无论到饭馆还是图书馆也要尽量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得已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着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里吗?”得到允许后再坐下。

(四)社交场合 女士优先 美国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这里姑且不论。但在社交场合中,她们总是会得到格外的优待。尊重妇女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从历史角度分析,是受到欧洲中世纪骑士作风的影响;若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它是出于对圣母玛利亚的尊敬。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都要谦让妇女,爱护妇女。步行时,男子应该走在靠马路的一边;入座时,应请女子先坐下;上下电梯,应让女子走在前边;进门时,男子应把门打开,请女子先进。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子却应走在前边,以便照顾女子;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子可以走在前边,为妇女找好座位;进餐时,要请女子先点菜;同女子打招呼时,男子应该起立,而女子则不必站起,只要坐着点头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时,男子必须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东西掉在地上时,男子不论是否认识她,都应帮她拾起来。总之,美国男子在社交场合同女子接触时,一方面事事尊重她们,另一方面又要处处以保护人的姿态出现,以显示男子的地位。

(五)礼貌用语多多益善 不少到过美国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印象:即美国人讲话嘴很甜,他们对好听的话从不吝啬,常令听者心舒意畅。的确,在美国“请”、“谢谢”、“对不起”之类的语言随处可闻,不绝于耳。在美国,不论什么人得到别人的帮助时都会说一声“谢谢”,即使总统对待者也不例外。在商场里,售货员的脸上总是堆着笑容,当顾客进门时,他们会主动迎上来,问一声“我可以帮助你吗?”当顾客付款时,他们会微笑着道谢。最后还会以谢声送你离去。同样,顾客接过商品时也会反复道谢。美国人在一家人之间也是客气话不离口,不仅夫妻之间如此,对小孩子们说话也常带“请”和“谢谢”,这样,孩子便自然地养成了讲礼貌的好习惯。美国人还习惯于对别人道“对不起”。当人们发生小摩擦时,一声“对不起”,常使芥蒂烟消云散。就是遇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向别人问路、在剧场中从别人座位前走过等,美国人也会连声表示歉意。美国人把在公共场所打嗝或与别人交谈时打喷嚏、咳嗽都视为不雅,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就会说声“对不起”,请对方原谅。

二、送礼・约会・作客送礼、约会和作客,这是人与入交往中的常事。美国也有自 己特有的风俗习惯。

(一)送礼 一般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有的在接到礼物时常常显得有些难为情。如果他们凑巧没有东西回礼,就更是如此。但是逢到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的。美国人最盛行在圣诞节互赠礼品。圣诞节时,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为收到各种新奇玩具而兴高采烈,以为这是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大人们之间常送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礼物多用花纸包好,再系上丝带。按照美国传统,圣诞节的前几天还有个“白圣诞节”,届时,人们用白纸包好礼物送给附近的穷人。探病大多是赠鲜花,有时也赠盆景。芬芳的花朵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使病人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在习惯上,如果自己亲自去慰问,通常送插瓶的鲜花,不必附名片;如果请花店直接送去,就须附名片。送朋友远行时,也常赠礼品。礼物通常是鲜花、点心、水果或书籍杂志等。礼品上也附有名片,祝他一路平安。此外,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个梨也不感到菲簿,不同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收到礼物,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入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礼物包装讲究,外表富丽堂皇,里面却不一定是太贵重的东西。有时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的精美包装,露出来的只是几颖巧克力糖而已。

(二)约会 美国人办事讲求效率,重视有计划地安排自己每天的时间。什么时间做什么,一般已预先安排妥当。因此他们绝对不希望有人突然来访,打乱他们的计划,只有至亲好友才可以例外。不仅平时这样,星期天也如此。美国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战场,美国人在紧张工作之余,节假日照例要同妻子、孩子们一起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如果外人不打招呼,贸然前去,必定不受欢迎。因此要拜访一个美国家庭,事前约会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被当成不速之客,甚至吃闭门羹。到别人家作客,坐在那里海阔天空地闲聊是惹人厌烦的。如果不是熟朋友,往往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要去,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电话预约,如果对方有事,便会主动和你另约时间。有些礼貌周到的入在写信通知对方时,还把写好自己姓名和地址的信封贴足邮票,附在寄去的信中,以便使对方不必费事就可以寄出回信。如果到不熟的人家去作客,在收到对方的答复时,往往还要再回一封信,表明自己将准时赴约。约会之后不得失约,失约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一旦临时有事不能赴约,就要尽早通知对方,并表示自己的歉意。前往赴约时,最好准时到达。如果迟到,让人等侯你,显然是不礼貌的;去得太早也不好。因为在美国有佣人的家庭很少,收拾房间,准备饭菜都是主妇亲自动手。每逢有客来,主妇就要布置客厅,准备茶点。如果去早了,主妇尚未准备好,可又要出来接待你,就会造成许多不便。在那些规模较大的正式场合,守时更为重要。万一去早了,应在外面等几分钟再进去。

(三)作客 约会要周到,赴约要守时,作客时更要彬彬有礼,自然大方。首先要敲门或按门铃,得到主人允许之后才进门。有些人家门口放有擦鞋的棕毡。就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免弄脏主人的地毯。戴帽子的人进门后要摘帽,在房间里戴着帽于是很不礼貌的。如果是雨天走访,应该注意把雨伞、雨衣放在室外。大衣、外套脱下后,主人一般会主动为你接过去挂起来,这时可以不必客气。进屋后,要先向女主人间好,此后向男主人间好。如遇主人家宾朋满堂,那么只需同主人和相识者握手,对其他人点头致意即可。

美国社交场合中的礼仪 篇2

伊迪斯·华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女作家。她出身纽约上流社会,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她所熟悉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 并对其社会传统、习俗、道德和价值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因此评论界冠以她“风俗小说作家”的称号。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 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 称之为“俗”。每个民族的风俗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通过对这两部作品里有关社交礼仪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对十九世纪美国社会风俗有个大致的了解。

2 新英格兰乡村社交礼仪风俗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伊坦·弗洛美》故事创作的背景是马萨诸塞州的斯塔克菲尔镇, 新英格兰的乡村生活。当时美国正值内战后经济迅速崛起, 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的十九世纪后半期。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产生了诸多的物质问题和道德问题。铁路的开通使小镇的与外界的沟通繁荣了, 但对于主人公弗洛美的母亲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在铁路没有通到弗洛美家前, 它家门前是条大路。他母亲患有风湿病不能走动, 常常坐在那儿眺望这条路上的过往行人, 半天半天的混过去。“可是自从火车通了以后, 就没什么人再走这条路了, 妈永远想不透这个道理, 一直到死都是郁郁不乐。”[1]也正是铁路的开通绕过了弗洛美的农舍, 才使得弗洛美的家成了更加寂寞、孤独的新英格兰农舍。农舍四周景色凄凉, 给人以浓重的压迫感, 冬日里“淡淡的一闪日光把这所房子的可悲的丑陋暴露无遗。”[1]

华顿这样写到:“我到这个地方来已经是世风不古的日子, 有电车, 有自行车, 有乡镇邮局……大点儿的市镇都已经有了图书馆, 戏园子, 青年会, 山上的年轻人已经有下山来玩儿的地方。然而寒冬封锁了斯塔克菲尔……”[1]作者在那里工作了大半个冬天, 每天的刻板工作、气候的强劲、人们的消沉都使她感到很诧异。严酷的天气使小镇“迟钝的脉搏更加迟钝”, 严冬后的小镇“活像是饿得半死的戍卒头像而不邀宽恕”。这样的经济基础当然决定了当时镇上人们的生活就非常艰难, 娱乐方式更是简单, 主要来源于和大自然的互动。“从华律师家门口那两棵枞树往下去那段考白里大路是斯塔克菲尔镇上大家最喜欢的一个滑雪场, 在星月之下, 教堂的转角处滑雪的人笑语喧哗, 往往到半夜;午夜的肃静罩住这个乡镇, 镇上还没有睡觉的人全都聚集在这教堂的窗户的背后, 从那里边跳舞的音乐随着灯光流到外边来。”[1]显然, 人们业余的娱乐方式非常单调, 只有滑雪和在教堂里跳舞。

教堂里的条件很简陋。“煤气灯的金属射光板把一阵阵的光波射到白粉墙上, 屋子那头的煤炉门像是吐送火山里出来的火焰。屋子当中挤满了年轻的男和女。顺着朝对窗户的墙壁摆着一排椅子……乐师们——一个拉提琴的和一个星期日弹小风琴的青年女子——正在餐桌的一角匆匆进食……一桌子吃空了的烤面饼盘子和冰淇淋碟子。”[1]尽管条件简陋, 但是劳动人们淳朴的热情使得这个屋子好像在热雾中沸腾。斯塔克菲尔农民生活的娱乐方式也只维系在镇上的节令宴聚。夏季的时候, 人们通常到人迹罕至的山林里“教友聚餐”。尽管穿着做活的旧衣服, 这种“暗淡生活中的快乐, 好像在冬天的树林里捉住了一个蝴蝶儿似的……”[1]

3 旧纽约上流社会社交礼仪风俗

《纯真年代》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十九世纪70-80年代的纽约上流社会;《欢乐之家》描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纽约上流社会。纽约是美国的经济、金融中心, 它一直以其商业社会的面貌呈现给读者。这里生活着的是旧贵族、旧豪门和新兴的资本家们。他们每天过着夜夜歌舞笙平, 纸醉金迷的生活。出身卑微、如今富有却不显贵的新兴资本家们更是削尖脑袋通过各种方式——和旧有贵族联姻、想法设法参加旧贵族的豪门盛宴、自己挥金如土的举办盛宴借以回请豪门贵族——想跻身于纽约的上流社会。

1) 观看歌剧

《纯真年代》以克里斯廷·尼尔森在纽约音乐院演唱歌剧《浮士德》开篇。纽约的上流社会满足于每年冬天在这座历史悠久的音乐院红黄两色的旧包厢里进行社交集会。听歌剧也有习俗——早到是“不合宜”的。而是否“合宜”, 在那个时代的纽约, 其意义就像几千年前支配了他祖先命运的不可思议的图腾恐惧一样重要。[2]当时“纽约音乐界那不容改变、不容怀疑的法则要求, 由瑞典艺术家演唱的法国歌剧的德语文本, 必须翻译成意大利语, 以便讲英语的听众更清楚地理解。”[2]上流社会要遵循的惯例如此繁多, 也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比如, 用两把带有蓝磁漆涂着他 (泛指男性) 姓名缩写的银背刷子分开他的头发, 纽扣洞里插一朵花 (最好是栀子花) , 穿白背心才在社交界露面。听歌剧的时候, 男人们带着批评的眼光把望远镜对准了作为这个制度产物的女士们。目的很简单, 女士们的言谈举止都是这个男性主宰的世界的点缀, 一旦她们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立马会成为大家饭后的谈资, 成为大家好奇的丑闻与秘史。女主人埃伦在歌剧院的第一次出场便引起了纽约社交界的骚动——“由于身体前倾, 她肩膀和胸部露得比纽约社会习惯看到的稍微多了一点。”[2]就连后来与她相恋的男主人公也对埃伦的服饰震惊, 并认为她是“如此不顾品味和情趣的年轻女子。”[2]

2) 举办舞会

博福特太太家一年一度的舞会已经举办了20多年。他们“拥有一个不作他用的舞厅, 一年364天把它关闭在黑暗中, 镀金的椅子堆在角落里, 枝形吊灯装在袋子里——人们觉得, 这种毋庸置疑的优越性足以补偿博福特历史上任何令人遗憾的事情。”[2]博福特是典型的美国南北战争后迅速暴发的新兴资产阶级, 他没有高贵的血统, 只能用金钱敲开了上流社会的大门, 以山珍海味吸引着表面羡慕而骨子里极端排斥他的旧贵族资产阶级。

3) 举行宴会

华顿把那个时代的纽约上流社会比喻成金字塔, 范德卢顿家族具有纯正的贵族血统, 位于金字塔的顶端;男主人公纽兰家族及女主人公明戈特家族出身富商, 早年在殖民地发迹, 成为上流社会的中坚力量。小说的女主人公埃伦远嫁异国, 如今婚姻破裂回到了纽约的外祖母明戈特家。她坚持要和丈夫离婚这一事件轰动了纽约上流社会, 大家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她。在这种情况下, 明戈特要举办所谓的“正式宴会”, 把埃伦介绍给纽约的社交界, 邀请的客人都属于“那个核心的小团体, 在纽约漫长社交季节里, 他们热情不减地日夜在一起寻欢作乐。”[2]请柬发出去后, 立马遭到一致的拒绝, 措辞竟然是无礼貌的故意怠慢, 明确地表达了不愿与艾伦会面的决心。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范德卢顿家轻易不举行宴会, 除非遇到特大事情。阿切尔母亲为了儿子的终身大事不被牵连而请求表姐范德卢顿太太出面力挺明戈特家族。于是有了“那次重大宴会”。范德卢顿夫妇竭尽全力突出这次宴会的重要性。他们把杜拉克·赛沃尔与特利文纳·乔治二世的镀金餐具拿了出来。爱伦和圣奥斯特雷公爵是出席的非纽约的嘉宾, 前者毫无做作的举目顾盼间的自信显得比当时纽约上流社会的所有女人都纯朴, 但却被批判打扮得不够“时新”——因为“时新”是纽约人最看重的东西。后者是位到处漂泊的公爵, 纽约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对他甚至还带有几分不信任的傲慢。

爱伦的言谈举止又一次违背了旧纽约的风俗。餐后她和公爵在角落里的热烈交谈违背了应该和其他宾客致意和交谈的常规。然后爱伦起身独自走到男主人公阿切尔身边坐下交谈, 也就是“一位女士起身离开一位绅士, 去找另一位绅士作做伴, 这在纽约的客厅里是不合常规的。按照礼节, 她应该像木偶似地坐在那里等待, 让希望与她交谈的男士一个接一个地到她身边来。”[2]显然爱伦没有看出纽约社会是个威力强大的机器, 曾经险些将她碾得粉碎。明戈特和范德卢顿家的宴会动用了各种社交手段才让她躲过这场灾难。

老纽约上流社会的宴会总有一种沉重感,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举办。小说里最后一次隆重的大型晚宴是在阿切尔的新婚小家, 由他的妻子梅精心策划, 目的是为埃伦举办的告别宴会。老纽约的名流们悉数参加, 汇成一伙不声不响的阴谋分子。梅从小就被老纽约的社交礼仪培养成冷酷的“月亮女神”, 成为老纽约欢迎的社交典范。表面上她清纯而空洞, 骨子里却是工于心计。这次的宴会代表着老纽约的上流社会对频出丑闻的“肇事者”埃伦, 也被认为是最美教养的人的最终的裁决:逼迫她离开纽约, 同时也将她彻底逐出纽约的上流社会。

4) 射箭俱乐部

纽波特射箭俱乐部总是把8月份的赛会安排在博福特家。“一小片葱绿的草坪平缓地延伸到波光潋滟的大海边。鲜红的天竺葵和锦紫苏镶在草坪的边缘, 漆成巧克力色的铸铁花瓶间隔地摆在通向大海的蜿蜒小路上……一群身着夏装的女士和穿灰色长礼服、戴高礼帽的绅士或站在草坪上或坐在长凳上;不时有一位穿浆棉布衣服的窈窕淑女执弓走出帐篷, 朝其中一个箭靶射出一箭……地板上像岛屿般分布着上光印花棉布蒲团和矮脚扶手椅, 铺着天鹅绒的桌面上摆满了盛在银器里的甜点。”[2]射箭场地的装饰也是如此的奢侈。排场如此之大, 是新英格兰乡村无法比拟的。那时的纽约“除了槌球, 还没有哪项运动可与之抗衡的射箭运动, 正由于人们对网球的喜爱而逐渐被淘汰。但网球运动仍被认为粗俗不雅, 不适合于社交场合。作为展示漂亮衣服的优雅姿态的机会, 射箭仍固守着它的阵地。

4 结束语

通过两部作品里有关社交礼仪的对比分析, 我们清晰地看到尽管19世纪末期, 纽约作为大都市, 上流社会里旧有贵族和新兴资本家云集的地方, 和荒凉孤寂的新英格兰的乡村形成鲜明的对比。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丰富多彩:欣赏歌剧、举办大型豪华舞会、处于各种目的和需求举办宴会、定期举行射箭赛会。但是这些社交的场合充满了尔虞我诈, 充满了对标新立异者的歧视与排斥, 无不显示出旧纽约的各个角落里树立着上流社会所标榜的社交礼仪风俗。一旦你打破这些陈旧的风俗, 就会收到严厉的排挤与惩罚, 最终被逐出这个圈子。“这是纽约‘杀人不见血’的老办法”[2]。相比之下, 严冬封锁下的新英格兰乡村灰暗而单调的生活里, 人们依托自然在雪地里欢快地滑雪, 在教堂里热情地歌舞, 夏季的时候, 人们通常到人迹罕至的山林里“教友聚餐”;夏季里, 人们在人迹罕至的山林里“教友聚餐”, 充满了淳朴的民俗和风情。

参考文献

[1]伊迪斯·华顿.伊坦·弗洛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加拿大留学社交场合礼仪 篇3

加拿大留学社交场合礼仪

去加拿大留学,学生不可能只停留于单方面的生活。学生还需要在加拿大留学生生活当中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朋友圈以及相关的礼仪学习等等。小马过河国际教育全国免费电话咨询:4008-123-267!留学交流群 :108088544。

加拿大留学社交场合之如何约会

加拿大人认为守时是人基本的素养。约会一定要准时。如果你不得已而迟到,最好先打电话通知对方,并告诉你将会到达的时间,对方会欣赏你的做法。加拿大人习惯拥有较大的个人空间。例如在使用银行自动提款机的人,在他后面的人应保持几尺的距离。推推碰碰别人是极不礼貌的举动。

加拿大留学公共场合排队注意事项

一般人都习惯于在购物付款、银行存款和等车时排队。即使没有一条正式的人龙,也要遵守先到先得的规则,因此轮候服务时一定要有耐心。加拿大人最不喜欢别人插队。拉开门,让你后面的人(特别是妇女和儿童)通过,会受人赞赏。你也许会觉得加拿大的生活节奏更为缓慢。但加拿大人认为最好的服务是友善而非快捷,办事多花点时间又有何妨。所以,去加拿大留学,学生不仅代表的自己,更代表自己的国家整体人民的素质。

加拿大留学用餐注意事项

除禁止在餐馆吸烟的城市外,多数加拿大餐馆分吸烟区及非吸烟区。餐馆收7%的货品及服务税。帐单加服务费,若服务好,通常给15%的服务费(一般是10% 如果你认为服务不好可以不给)。如果几个人一同外出吃饭,通常是各自支付自己那一份。如果你不敢肯定,可以在结帐之后问一声。如果想去极隆重或极受欢迎的餐厅用膳,最好事前致电订位。除非在高级餐厅,一般人都会叫服务生将剩余的食物放在盒子里带回。

加拿大留学如何应对社区服务

将你的时间和技能用于社区志愿服务,可以协助你认识更多的朋友和建立广阔交际网,并争取别人的尊重。慈善机构、医院、艺术中心、学校、社区服务组织和体育机构等,都欢迎义务工。捐钱亦同样受欢迎。上门募捐、电话助捐或向办公人劝捐是常见的事。此外,还有政党要求支持学生兜售朱古力糖和投资券,还有慈善机构筹募善款等。如果你不想捐,应有礼貌地婉拒,马上关上门是十分无礼的举动。

加拿大留学社交场合之出席晚宴

加拿大留学生生活当中避免不了聚餐的活动。如果有人邀请你晚上到他家里作客或吃晚饭,一般做法是带一件不太昂贵的礼物,例如鲜花、巧克力或一瓶餐酒。问清楚男主人或女主人应什么时间到达,并问明穿着要求是正式还是随意。若是聚餐,可问明应不应带点自制的食品。女主人照例带头开始用餐。先让客人取用主菜,然后自己才用。多数加拿大人都率直,如果不喜欢吃某样东西,只需说“不,谢谢你”。如果你喜欢吃传给你的东西,就接下来,说“谢谢”即可。临近终结时,主人或女主人如有疲倦的迹象,则意味着该是告辞的时候了。宴会之后数天,打一个电话或寄一张简短的致谢函,会令主人感到欣慰。礼尚往来,如果礼仪周到,应该在几个星期之后回请一次。

官方网站:http://liuxue.xiaoma.com/

了解加拿大日间托儿所

大多数加拿大家庭的子女都少于两个,而且有不少是单亲家庭。加拿大人共同生活而不结婚的情形相当普遍。大多数加拿大夫妇请不起保姆,因此需要托儿所替他们照顾子女。日间托儿所为出生6-13岁的儿童提供全日或钟点监护服务。法律规定12岁以下儿童不能独留家中,必须有成年人陪同。家里小孩需要照顾,可在电话薄黄页上查找托儿中心找到托儿服务。

加拿大留学如何养宠物

加拿大的宠物(尤其是狗)必须登记或配带识别标记,想知道你所居住城市有关宠物的法例,可致电两个组织: ANIMAL SHELTER或POUND,在城市电话薄黄页可以找到。兽医电话也可在电话薄上查寻。

加拿大留学购物需知

多数加拿大人认为,食物、交通和居住是日常生活三项最大的支出。他们每星期去一次超级市场采购食物和其他家庭用品。许多商店在本地报纸插页或送上门的宣传品中,介绍它们每周的特价货品。由于各个店铺的价格不同,比较以后可以节省开支。

加拿大留学节省每周食品支出的方法

购买店内的特价品;购买以量计的散装食品(许多杂货店都设有将食品按重量出售的部门);购买合时令的水果和蔬菜;利用优惠券(通常可在报纸和杂志里找到)等。多种华人食品与调味品,如豆腐和酱油等可在一般杂货店及货埠店铺购得。

加拿大留学公共卫生

吐 痰:加拿大人认为吐痰是极为失礼的行为。如果你想清一清喉咙,该去厕所或使用纸巾。

洗手间:未满6岁的儿童应由家长陪同上洗手间,即使是婴儿和儿童,在公共场所小便都是违法的

美国的社交礼仪 篇4

关键词:美国;实用主义;社交礼仪文化;和谐社会

社会交往方式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社交礼仪,是观察和研究社会行为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特殊窗口。社交礼仪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脉,深刻地反映着该社会的集体文化性格,直观地体现着该社会的文化精神。

美国建国迄今200多年,从一个殖民村落发展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成为当今世界上国力最强的国家。在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道路上,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及其价值观,构成美国强大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基督教清教精神传统与本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有机结合,是有别于欧洲礼仪文化传统、积极结合自身现实与实践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现象,具有自由民主的传统、平等宽容的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诚信率真的特点和简捷实用的功效。这一独具特色的软实力,为美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

基督教诞生后,曾经在中世纪欧洲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支配着西方人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基督教的教义、宗教礼仪渗透在社会生活之中,基督教的节日成为大众节日,基督教的禁忌成为社会禁忌,基督教的礼仪成为世俗礼仪,使得几乎整个西方社会的礼仪文化、社会习俗和交往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基督教分裂和新教的诞生。新教又称清教,它汲取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果,用符合人类世俗生活和欧洲社会发展现实的尺度重新理解并阐述基督教精神,从教义、礼仪形式等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向正统、僵化、禁锢的罗马教廷发起挑战。同天主教的等级森严、思想专制、奢侈浮华、仪式繁琐等不同,新教崇尚自由简约,主张善功无用,反对繁缛礼仪。新教领袖加尔文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动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它成为上帝旨意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就在于表达对上帝的爱,彰显上帝的荣耀。”“财富的积累不是罪恶,而是蒙受神恩的标志,只要人们不是挥霍浪费,而是过一种勤俭的、有节制的合理化生活,就应当鼓励人们去努力积累财富。”因此,新教徒把培养勤劳、俭朴的美德和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精神,作为宗教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完美结合。这种新教伦理蕴涵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带动了新教国家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新教对于基督教繁琐礼仪的改革与简化,使人们从难以承受的、繁重的、例行公事般的宗教仪式活动中解脱出来,将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世俗生活当中,树立了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的观念。这一切深刻地促进了欧洲新教国家近现代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及其礼仪特色的形成,推动着人们的礼仪观念向着符合人性和回归理性的方向迈进,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努力追求一种超越等级身份的自由而平等的行为方式。改革后的基督教对于世俗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具有了现代化的精神气质,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清教精神是美国赖以立国的精神动力。当15世纪初第一批为逃避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抵达美国时,即订立了体现人民主权和平等自由思想与原则的《五月花号公约》,表达了人们反对专制、渴望民主和自由的愿望,此公约也被视为“北美民主制度的一块基石”和“美国宪法的胚胎”,标志着独立自主、民主自治、平等合作的清教精神从此在美国扎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们所组成的民族大熔炉。在这里,任何一个教派都不可能压制另一个教派,任何一个人的“特权”都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谁也没有什么特权,或者说没有人承认他们原有的特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此美国人认识到只有相互宽容,才能谋求共存;要想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只有靠个人的努力。由此养成了一种开放、自由、民主、主张人人互不干涉的心态,培养了独立奋斗的意识。

美国自建国之初,即致力于从道德、行为等方面开展礼仪文化的建设。美国第一代领导人也身体力行地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及其伙伴们是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标的人”,“创业者的一举一动对于该国的性质定位及命脉走向都是影响至深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被美国人称为“美国的圣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全美最好的行为礼仪大师”,他编纂的一部名为《穷理查德年鉴》的书,一经出版就风靡了所有讲英语的国家,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在北美,所有报纸争相;在英国,人们将之印在巨幅的图纸上,留作建筑物上张贴之用;在法国,出现了两个法史译本”。华盛顿、富兰克林等人的建树,奠定了美国礼仪文化的基石。

从18世纪70年代独立建国到整个19世纪,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与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联邦共和政体,南北戎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南方各州落后的奴隶制度,为全面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主、博爱、人权等观念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普选的实现及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美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在经济上,西部开发和工业革命激发了全社会开拓致富、创新发明的热情,工业化浪潮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很快进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前茅。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模式发生巨变,古典主义的传统文化面临强烈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快速迈向现代化。美国的发展成就与发展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文明。伴随着美国文明的形成应运而生的、同时又反映这一文明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特色的,就是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一词的古希腊语原义是“行为”、“行动”。19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最先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实用主义哲学的立场和基本观点,充分表明实用主义是一种强调行动和效用的哲学。此后,威廉·詹姆士和约翰·杜威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并引入到政治和社会学领域,它讲求行动、效用、进取和冒险,强调的不是最先的范畴、原则,而是看最后的事实和效果,主张“以行动求生存、以效果定优劣、以进取求发展”,其特点就是“切实可行、个人主义、机会主义、天然形成而不露人工痕迹、对未来报乐观态度,所有这一切都奇妙地同一般美国人的气质一拍即合……”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人不断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于新时代需要的一种反映”,一方面,“美国几百年从无到有的开拓进取的历史,美国人讲究实际的作风以及反传统、反权威的精神是实用主义得以产生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实用主义与美国人原有的基督教信仰相一致,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由此构成了美国人精神世界及其礼仪文化的基础。

清教信仰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结合,成为美国人道德生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准则,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构成美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进入20世纪,时间、节奏、效率、速度、实用等资本主义因素继续主导着美国礼仪文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社会交往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竞争连接在一起,造成一种使任何人不敢偷懒、懈怠的社会氛围,催促人们开拓进取。人们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是智慧与社交能力,良好的品行及善于推销自己,是获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注重礼仪、自觉实践礼仪的社交行为,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适应时代变化、善于与他人交往是新的成功标志。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社交范围的扩大与交往活动的频繁,尽管传统的礼仪、习俗等行为观念的差异仍然存在,但美国社交礼仪越来越朝着现代化、世俗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调节公民社会人与人平等交往、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工具。

美国社交礼仪建立于美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成果之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美国的价值观。

平等是美国社交礼仪的基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共同尺度。美国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风范,社会交往中广泛盛行着友好亲切的握手礼、拥抱礼,讲究“女士优先”和“绅士风度”、规避隐私等,这些都体现了美国人平等交往的文化色彩。美国人所追求的平等原则,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基督教将“人生来平等”的理念灌输给他的每一个信徒,使其深入人心。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西方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具有这样的思想认识。美国被公认为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每个人都有参政和议政的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四,机会平等,社会地位与收入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这样就能使每一个人都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各自不平等的潜能”。正是在这些平等精神的指导下,个人的奋斗和成功受到普遍的认可和赞扬,因此造就了美国人的独立和自主。平等原则在美国适用的范围很广,体现为父子平等、夫妻平等、长幼平等、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在相互交往中,美国人愿意尊称对方为教授、将军,但决不称呼官衔、职衔,以免因地位、财富不同而破坏交往中的平等原则,这反映了人们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和对能为国家的安宁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推崇。美国人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他们追求人格独立、和平友善、和谐与共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视“宽容”为现代生活的基石。房龙曾指出:宽容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他引用《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说:“宽容,指的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宽容产生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意味着对文化的差异性的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是一个事实,它是由文化特质的复杂交织导致的结果。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是根据文化内部发展起来的“无意识选择原则”进行选择、经过了或多或少整合了的行为的成就,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重要价值与制度功能的整体的文化。当今世界之所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多元性特征,就在于不同的文化所作的选择不同。“现代生活已将许多文明置于紧密联系之中;……文明更需要真正具有文化意识的人,能够客观地、毫不畏惧地、公正地理解其他民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行为方式的人”。“人类的明智正表现在对这些现象的差异采取一种极为宽容的态度”。第二,宽容精神发源于欧洲社会历史的实践。在中世纪,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以上帝的名义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把一切文化都纳入基督教的范畴之中,不符合基督教精神的统统被指责为“异端邪说”,甚至设立宗教裁判所,处死主张所谓“异端邪说”的人。基督教的“不宽容”曾经在西方中世纪历史上几乎长达十个世纪当中钳制着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此后,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中,宽容被当作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则,最能体现宽容的一句格言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意见的权利。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宽容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因为有了宽容,才会有个人自由,才会有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所以,宽容可以说是西方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基础。以思想宽容和政治宽容为基础,社交礼仪也充分体现博大、宽厚和互相包容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知识结构、文化背景、道德意识、行为方式不同的人,都能轻松、和谐地进行交往的文明要旨。在现代社会,作为社交礼仪的一种核心原则,宽容已泛化为一种社会态度和人文精神。在美国这一民族大熔炉中,人们要能够和平共处,宽容是不可缺少的交往原则。

基于基督教的传统,美国人的礼仪交往非常看重道德的诚信和人格的信誉。实用主义伦理观念形成后,与商品经济、市场价值的思想观念相结合,“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商品经济的观念深入到一切思想角落,积极人世、节俭自制、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等观念在美国社会中得到了极好的诠释。在社会交往中能否遵循上述原则,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而且直接关系着这个人事业的成败。守时、勤勉、节俭之所以成为美德,是和事业上的成功有关。美国人习惯实话实说,直来直去,性格直率,坦诚待人,如果让对方感到虚伪和失去信任感,就很难再继续打交道。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浪潮连续不断地冲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网络化虚拟世界的产生,使人们的联系与交际的手段更为便捷、快速、多样。严格而有序的交往礼俗趋于淡化和简化,传统礼仪规范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简洁、实用的礼仪。西方国家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相互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但在现代社会已经去繁就简,普遍采用的见面礼节是“握手礼节”。而在美国,不是特别的场合,他们甚至连这一世界上最为通行的握手礼也略之不用,更愿意以点头、微笑为礼,向对方说一句“嗨”。但是简捷、轻松的礼仪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放任自流”,基本的礼仪精神和规则同以往一样重要,甚至比以往更加重要。

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其人性化的丰富内涵和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不仅广泛、持久、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文明面貌,对于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迫摹对象。

首先,现代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配合人们采取理性生活的能力与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构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发展,是社会稳定与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保证。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靠多种制度和规范交互配合、发挥作用,全面协调和处理社会成员的各种利益关系。概括地说,有“硬性”和“软性”两套约束系统:“硬性约束系统”指法律,是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硬性手段作为保证;“软性约束系统”则是指道德,而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信仰、良好的行为礼仪等手段来推动的。这说明,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与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礼仪是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标准的外化形式,发挥着规约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一贯被人们推崇为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际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权利,同时也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利益与权利的尊重。尽管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法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发生在西方国家的贩毒、凶杀、抢劫等罪恶活动,并没有因为强有力的刑法惩戒而禁绝。因此,在建立和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之外,依靠道德教化力量、礼仪的调节功能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性格、职业、年龄、性别各异,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交往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矛盾或冲突,这时就需要在社会上形成一套为合理的、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交礼仪规范,引导人们注意遵守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并借助某些礼仪形式如宴请、联谊等活动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促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德行,不用法律来鞭策,自己就会上轨道;如果无好的品德,法律尽管详细、严厉,也不会有多大的效力。16由此可见,“法”与“礼”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以调整人们的利害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为目的的。礼仪虽无法律一般的严格强制性,但对于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是有很强的约束力的。

其次,现代社交礼仪能够产生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审美关照,产生心理愉悦和心理满足。人们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相互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真为内涵、美为形式、趋向善的目的的活动,在交往中获得既肯定他人又肯定自己的满足。这种满足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承认,使人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加人们对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及其社会合理性价值的认同,有效地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基督教为背景,以从古希腊文明中继承下来的世俗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传统,又是在美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了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现代化精神气质和内容的礼仪文化,这一礼仪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平等、宽容、诚信等现代化意识,对于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建构和谐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指人类社会不断地从较低阶段走向较高阶段的过程,包括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高度民主的政治框架,而且为社会创造了高度的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只追求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或只追求精神文明而忽视物质文明,都会导致物质与精神、人与社会的畸形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开辟新的可能性,造成人的文明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强化,另一方面人的发展不断为社会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更强的主体能力和实践、更加文明化的行为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没有人的持续而全面的发展就没有社会持续而全面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合理的、开放的社会,一方面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为人们扩大交往、讲究礼仪、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活动的丰富,要求人们的观念要不断更新,性格要更加开放,具有更强的交往能力。

社交场合第一句话 篇5

赤壁之战中,鲁肃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他是鲁肃的同事和挚友。短短的一句话就定下了鲁肃跟诸葛亮之间的交情。其实,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例如:

你是复旦大学毕业生,我曾在复旦进修过两年。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

您是体育界老前辈了,我爱人可是个体育迷;您我真是“近亲”啊。

您来自苏州,我出生在无锡,两地近在咫尺。今天得遇同乡,令人欣慰!

2.敬慕式

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乱吹捧,不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类的过头话。表示敬慕的内容应因时因地而异。例如:

您的大作我读过多遍,得益匪浅。想不到今天竟能在这里一睹作者风采!

今天是教师节,在这光辉的节日里,我能见到您这位颇有名望的教师,不胜荣幸。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您——尊敬的山水画家!

3.问候式

“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

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宜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姓),您好”,显示亲切;对方是医生、教师,说“李医师,您好”、“王老师,您好”,有尊重意味。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您好”更得体。

说好第一句话,仅仅是良好的开始。要谈得有味,谈得投机,谈得融融乐乐,有两点还要引起注意:

第一,双方必须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人以为,素昧平生,初次见面,何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其实不然。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土,只要善于寻找,何愁没有共同语言?一位小学教师和一名泥水匠,似乎两者是话不投机的。但是,如果这个泥水匠是一位小学生的家长,那么,两者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见,交流看法,如果这个小学教师正在盖房或修房,那么,两者可就如何购买建筑材料,选择修造方案沟通信息,切磋探讨。

只要双方留意、试探,就不难发现彼此有对某一问题的相同观点,某一方面共同的兴趣爱好,某一类大家关心的事情。有些人在初识者面前感到拘谨难堪,只是没有发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已。

日常礼仪之公共场合礼仪 篇6

公共场合下的礼仪守则

(1)走路的时候。如果道路比较窄,应该“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及时给各种车辆让路。更不要不自觉地走在路中间,给其他想超越的行人和车辆造成不便。几个人一起走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保持团结”而并排走,迫使后面的人只能乖乖地跟着你们后面慢慢走。

(2)在人多的地方,不可以横冲直撞。如果碰了别人、踩了别人的脚,应该诚恳道歉。同样,如果别人不小心碰了你或踩了脚也应该谅解别人。

(3)在街上行走要注意文明礼貌,女士要使自己的仪态端庄大方,不要左顾右盼,摇头晃脑。男士要彬彬有礼,注意风度,不要摇来晃去、上窜下跳。

(4)行走的时候,应该请受尊重的人走在马路的里侧。

(5)女士穿高跟鞋,走在不太平的路段或阶梯的时候,男士可以伸手搀扶,而女士也应该愉快地接受并表示感谢。

(6)应该养成把果皮、果核、烟蒂以及其它垃圾扔进垃圾箱的习惯,需要处理痰、涕的时候,应该用纸先包起来,再扔进垃圾箱。

(7)路上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如果需要简短交谈,应站在不碍事的路边。如果两个人相距较远,又需要打招呼,可以挥手示意,或者紧走几步到他附近再喊,不要隔着很远就大喊大叫。

(8)在公共场合,包括在公共汽车上,不论是夫妻还是恋人,都不可以表现得过分亲昵,否则既不雅观又有伤风化。

(9)在洗手间。洗手间,很多都用英文做标志。有的地方还在沿用“W·C”,现在基本上用“Toilet”和“Rest-room”或“Bath-room”。

我们都希望使用干干净净的洗手间,所以必须从我做起。每次用完后,无论是公共洗手间还是私人洗手间都要放水冲洗干净再走,不要添脏添乱。洗完手后最好用纸巾把手和弄湿的洗手池台面擦干净。有的洗手间还专为洗手后擦手提供了烘手机、毛巾或纸巾等,洗手后千万要注意将手擦开净再走,不要习惯的一边走路一边甩动双手,弄得到处是水,甚至甩到其他人身上。有些人还习惯在自己身上一抹,这都是失礼的表现。

即使在洗手间,有人遇到熟人还会热情地寒暄;如果是在用餐时间还不忘寒暄一句:您吃了吗?往往叫对方无以适从。在这种“特殊时期”,还是彼此平淡一点的好,不要过多客套。

在几种交通工具上的礼仪

一、公共汽车上

很多人在单位的时候表现得“人模人样”,可一旦在公共汽车上,就像脱了缰的野马,丑态百出。

目前国内的现状决定了在公共汽车上都是很“团结体贴”的。所以,就必须能够做到自我约束的基础上,互敬互让,文明用语常挂嘴边,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磨擦。那些因为踩脚、碰人没说句抱歉的话而引发的“战争”,显得既没教养又很无聊。

(1)作为年轻人,应该主动将坐位让给老人、儿童、孕妇以及病人,而不要看到需要让座的时候,赶紧闭上眼睛装作“已然入仙境”,丢了自己的翩翩风度。我们介绍一个在公共汽车上体面获得座位的方式。一般汽车车票因里程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你可以注意一下座位上乘客的车票颜色,谁的里程最短,你就站在谁的身边。

(2)在公共汽车上吸烟是很不道德的表现。

(3)雨天乘车,请带好伞袋,把雨伞放到事先准备好的伞袋里。

(4)当在公共汽车上提较大的.包或袋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和别人保持一点距离,以免碰到别人,特别是走在别人后面的时候,碰到别人的脚后跟还容易使人摔跤。

(5)如果穿着长大衣或风衣,上下车或楼梯的时候,一定要把衣服提起来,以免走在你身后的人不小心踩到衣角,而使你摔倒。

(6)有些人知道不应该把瓜果皮壳等扔在车内,却顺手从窗口扔出去,这同样是不道德的。其实,每辆车上都应该有垃圾厢,完全可以多走几步把垃圾扔进垃圾厢里。

乘坐其他交通工具。不论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地铁或是飞机里,保持安静是文明的表现。公共场所排队等候是必要的:

二、坐火车时

(1),较大行李应放在行李架上。在座位上,如果把鞋脱了,伸出脚搁在对面座位上,这样自己当然是舒服了,但这样很不雅观,更是对对面的乘客极大的不尊重,尤其是一些乘客的脚有异味时。

(2)在车厢里应自觉保持安静,不要大声聊天。

(3)废弃的物品要自觉放在垃极箱里。阅读后的报纸或杂志要整理好,不要随便乱扔。

(4)有吸烟习惯的人,要到列车的吸烟区或两节车厢间的过道去。

三、坐飞机时

(1)登机坐下来后就要把安全带系好,等待起飞。要遵守飞机上的一切规章制度。比如厕所,要尽量在飞机起飞、降落之前完毕。不要大声聊天。

(2)用餐时要将座椅复原,吃东西轻一点,少喝酒多喝水这样对你的身体也有好处。另外要等飞机完全停稳后在站起拿行李并排队按顺序走出去。

四、乘出租车的时

(1)刚上车时,应该先和司机确认好要去的具体地点。

(2) 要注意保持车内的整洁。如果制造了垃圾,要自觉用袋子装起来准备扔到垃圾厢里,而不要扔到车窗外。

上一篇:军营生活下一篇:爱读书,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