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小升初模拟试题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聊城市小升初模拟试题(精选8篇)

聊城市小升初模拟试题 篇1

一、填空题: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某工厂,三月比二月产量高20%,二月比一月产量高20%,则三月比一月高______%.

3.算式:

(121+122++170)(41+42++98)的结果是______(填奇数或偶数).

4.两个桶里共盛水40斤,若把第一桶里的水倒7斤到第2个桶里,两个桶里的水就一样多,则第一桶

有______斤水.

5.20名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单打比赛,两两配对进行淘汰赛,要决出冠军,一共要比赛______场.

6.一个六位数的各位数字都不相同,最左一位数字是3,且它能被11整除,这样的六位数中最小的是

______.

7.一个周长为20厘米的大圆内有许多小圆,这些小圆的圆心都在大圆的一个直径

上.则小圆的周长之和为______厘米.

8.某次数学竞赛,试题共有10道,每做对一题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5分.小宇最终得41分,他

做对______题.

一、填空题: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某工厂,三月比二月产量高20%,二月比一月产量高20%,则三月比一月高______%.

3.算式:

(121+122++170)(41+42++98)的结果是______(填奇数或偶数).

4.两个桶里共盛水40斤,若把第一桶里的水倒7斤到第2个桶里,两个桶里的水就一样多,则第一桶

有______斤水.

5.20名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单打比赛,两两配对进行淘汰赛,要决出冠军,一共要比赛______场.

6.一个六位数的各位数字都不相同,最左一位数字是3,且它能被11整除,这样的六位数中最小的是

______.

7.一个周长为20厘米的大圆内有许多小圆,这些小圆的.圆心都在大圆的一个直径

上.则小圆的周长之和为______厘米.

8.某次数学竞赛,试题共有10道,每做对一题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5分.小宇最终得41分,他

做对______题.

9.在下面16个6之间添上+、、、,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二、解答题:

1.如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有多少?

2.某次大会安排代表住宿,若每间2人,则有12人没有床位;若每间3人,则多出2个空床位.问宿

舍共有几间?代表共有几人?

3.现有10吨货物,分装在若干箱内,每箱不超过一吨,现调来若干货车,每车至多装3吨,问至少派

出几辆车才能保证一次运走?

聊城市小升初模拟试题 篇2

一、这道小升初考试题暴露的问题

(一) 不适合考小学生

我们先来认识试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知识”与“命运”。“‘知识’是:1.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2.指有关学术文化的。”“‘命运’是:1.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2.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这两

入社会, 从没品尝人生酸甜苦辣的小学生来说, 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尤其是对这两个词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理解与把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要想他们很好地作答此题, 是不现实的。不要说那些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学生, 就是成人, 或是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 对这个问题都难以做出较为科学而全面的回答。人们常说,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由此可见, 能够真正领会“命运”内涵的人, 必须是成人, 或具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 让一些乳臭未干的小学生来谈“知识”与“命运”的关系实在太离谱。将那些考大学生, 抑或考职业人群的内容拿来考不谙世事的小学生, 可想而知, 这样的试题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作为“思想品德”学科考试题, 就更显得荒谬了。

只要在网上键入“命运”一词, 网友们对“命运”的解释或理解五花八门, 各不相同。笔者想问一下这道题的命制者:你们能结合社会实践、现实生活、国家政治制度和教育方针政策等科学而全面地阐释那道题吗?如果作为已经经历社会风风雨雨的命题者 (成人) 都不能对那道题做出科学而全面的阐释, 甚至感到模模糊糊, 却将它拿来考那些乳臭未干的小学生, 岂不荒唐可笑?

所以, 这道题不适宜小学生作答, 是一道考错了对象的考试题。

(二) 缺乏思想性和科学性

命制试卷是一项神圣而严肃的工作, 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如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 既要体现试题的效度, 又要确保试题的信度, 尤其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力避和远离消极、腐朽的试题内容。至于小学生试题, 更要注意思想性和科学性, 因为小学生的是非观念还未形成, 辨别良莠信息的能力差, 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信息的影响, 因此, 必须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等。

笔者特意询问过几个考生, 问他们是怎样作答的, 有的说知识能改变命运, 理由还蛮多。——这些小考生大部分是平时聆听了一些心怀“知识能改变命运”思想观念的老师的说教而产生的一种“鹦鹉学舌”般的模仿行为, 并非对问题有了切身体悟和实质性的理解;有的说知识不能改变命运, 因为“命运”是上帝制定的, 人是无法改变的;有的说, 一个人仅有知识, 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身体等, 知识是无用的……真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这是因为试题内容远离了考生——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等缘故。可见, 让小学生来谈“命运”, 而且还是在神圣的升学考试题中谈“命运”, 难道不是有问题吗?尤其是“命运”一词带有一定的“消极”和“迷信”色彩, 试想, 这样“阴暗而灰色”的问题叫小学生来思辨, 难道不怕这些“阴暗而灰色”的因素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小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与其将这道题命名为“知识能改变命运吗?为什么?”, 还不如将其命名为“读书有用吗?为什么?”将“知识”改为“读书”, 贴近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 显得直白, 易于理解, 便于作答;将“能改变命运”改为“有用”, 题目意思显得更具体, 更大众化和口语化, 尤其是没有了迷信色彩。这样一改, 既有助于学生对试题第二问的“为什么”的作答, 还增强了该题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三) 传递的思想观点有碍教育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可是那道试题第一问的“标准答案”是“知识能改变命运”。很明显, 试题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种错误信息:“知识是万能的, 只要有了知识, 就万事大吉了, 人生就衣食无忧了。”所以, 该题的思想内涵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相悖。依照那道题和该题第一问的“标准答案”来推理, 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只要向学生灌输“知识”就行了, 没必要进行道德、情感、意志和个性等的教育, 也不必关注学生的身体;学生也不需要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丰富的情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等。

笔者斗胆地说, 我国教育经过了数十年的改革和发展, 各种各样、各类名目的改革此起彼伏, 耗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得不偿失, “穿新鞋, 走老路”, 是每次教育改革的最终“收获”, 甚至还有“今不如昔”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 《礼记·学记》要求教育活动“不陵节而施”等等) 之嫌。在“知识能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的教育, 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命运, 教育不讲“个性”, 漠视“差异”, 师生成了知识的奴隶, 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 成年累月被“知识”撕扯着灵魂和肉体, 久而久之, 学生的灵性被死记硬背的“知识”吞噬殆尽, 失去了创造力, 成了外国人眼中的“标准学生” (只会背标准答案的学生) 。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失去了自尊, 丧失了自信乃至生活的勇气和兴趣, 走向了沉溺网吧、早恋、酗酒、抢劫、杀人或自杀的道路, 使社会、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渊。在教育的世界里, 科学、理性和人性已经渐行渐远。究其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 就是“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一原始的教育思想观念在捣鬼。。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 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 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 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 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所以, 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四) 试题命制者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存疑

由上可知, 这道试题的命制者, 要么是专业素养问题, 要么是工作随意性问题, 这是当今社会教育越来越变得“混乱”或“无视科学”的例证。

为验证当下教师的专业素养, 主要是教育思想观念和专业水平, 笔者特意咨询过二十几位中小学教师, 笔者问他们:“知识能改变命运吗?”绝大部分教师回答:“能”, 只有少数几个教师回答:“不能”, 都列举了一些实例加以证明, 在这里不复述, 我们可以想象到。由此可见, 我国教师队伍的教育思想观念停滞不前或倒退现象严重, 专业化水平低下, 这样的教师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教育思想观念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模式, 具体包括教师对教育和学生的认识及态度、对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

二、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知识是死东西, 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符号系统, 需要人的智慧系统来激活, 只有激活了的知识系统才能与人的智慧系统一道活动 (工作) 起来, 知识才能转化成生产力, 才能成为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否则, 知识只能像那些堆在废品仓库里的破铜烂铁一样, 只有将破铜烂铁投入炼钢 (铁) 炉里冶炼之后, 才能变废为宝。可见, 缺少了人的智慧, 知识毫无用处。

每次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赛, 一等奖都是非我国中学生莫属, 为何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钱学森生前多次向温家宝总理质疑:“我们的学校为何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的话可谓寓意深刻。难道是我国的地理位置风水不好、不吉利, 影响了贵人的诞生?绝对不是!原因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与管理体制制约了人才的发展, 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诞生和孕育杰出人才的环境和条件, 一是体制和制度的制约, 二是恶性循环的落后的经济条件的制约。

战国时期的赵括饱览兵书, 说起带兵打仗头头是道、满腹经纶, 可是他父亲死后, 赵王叫他带兵打的第一仗, 四十万将士全部被秦军活埋, “知识”最终带给赵括怎样的好“命运”?还如近些年高校频发研究生、博士生杀人或自杀事件, 能说这些人没知识吗?但他们为何自毁美好前程?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缺乏心理调控能力;二是私欲 (如虚荣心) 得不到满足;三是极端个人主义;四是漠视生命, 情感缺失等。所以, 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在自杀前留下遗言:“知识不能改变命运”, “男子研究生毕业未找到工作回家种田, 父亲气急服毒”。

“……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李昌平早就说过, 农民的贫困是制度性贫困, 科技未必能够帮助农民致富, 反而会让农民更加贫穷;教育也未必能够让农民在未来致富, 却极有可能让农民在当下致贫……在社会底层的某个个人因为苦心读书, 龙门一跃, 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从而命运得以改变。这些故事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个人, 可能是成立的。但是, 一个山村的整体, 却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而得到改变。正如一个打工妹, 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打工女皇, 居于跨国公司副总裁的高位, 但是打工妹这个阶层的整体, 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命运”。

由此可见, 知识是不能改变命运的。唯一能改变命运的, 是重视知识, 尊重人才, 不折不扣、一以贯之的国家政治体制和管理制度。

三三、规范教育行政决策和行为的设想

为了使教育行政部门真正起到监管、指导、引领教育的作用, 使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和行为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教育规律, 提升教育行政部门自身形象, 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效能, 国家和有关部门务必着实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提升教育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

命制中小学毕业或升学考试题的人一般是当地教育科研部门的教师或管理者, 要想各种考试的试题尽可能不出问题, 使每一个试题都具有价值和意义, 实现试题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激励性、有效性等和谐统一的目的, 党和政府必须建立教育科研人员学习考评制度, 促使教育科研人员边工作边学习, 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提升专业素养, 确保教育思想观念和专业能力等与时俱进, 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成为当地教育队伍中的领头羊, 具有引领所在地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观念更新、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育实践能力提高的本领, 不至于沦为一般教育工作者, 甚至落后于一般教育工作者。

(二) 进一步完善教育监管法规

时至今日, 我国仍然缺乏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和行为的监管法规, 引发了诸多教育事故, 给教育带来了不少损失, 但由于追究责任人责任的法规缺失, 事故责任人即使有错, 甚至犯了罪, 也毫发无损, 助长了教育行政部门某些人的乱作为或不作为恶习, 扰乱了教育秩序, 本是维持和确保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教育行政部门, 变成了扰乱“师心”、制造教育混乱、阻碍教育与师生共同发展的帮倒忙者。因此, 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法规, 对一些教育事故, 如前面谈及过的地方教育科研部门随意命制试题以及后面谈及的教育行政部门违法违规审批、兴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中小学等, 要有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 以此严肃和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决策和行政行为, 促使其科学决策, 严谨办事, 最终促进教育的正常化和科学化。再就是国家要建立社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监督举报机制, 赋予社会、家长、学生对教育行政部门的乱作为行为的监督、举报权利, 给社会、家长、学生提供监督、举报教育行政部门乱作为行为的平台及路径。

(三) 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选拔性入学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依据上述法律规定,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审批或默认兴办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 更不能带头或亲自操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选拔性入学考试, “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和民办中小学都必须均衡编班, 不得通过入学摸底考试、面试等手段, 对学生进行分等次编排所谓的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据笔者所知, 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提升自己所在地区的教育质量和升学率等, 置国家法规于不顾, 或亲自督办, 或睁只眼闭只眼, 大办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 主要是中学, 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前面说的那个试题就是出自该县小学毕业生升该县的重点初中 (这个县有两所重点初中。该县每年近两万名小学毕业生, 两所重点初中每年共招生五百余名新生, 升学率只有25%左右, 比当今考重点本科还难) 的文化测试题。初中阶段分重点学校 (班) 和非重点学校 (班) , 这样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好学生放在一起, 自然会更好;差学生放在一起, 只会越来越差, 因为他们失去了榜样和目标, 已经被学校和社会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自尊和自信失落, 加之缺乏优秀师资和应有的教育资源, 这些学生还能“优秀”起来吗?此等教育, 严重侵害了青少年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所以, 国家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和惩处那些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的审批部门的责任人, 迅速取缔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 (班) ”, 这是为学生减负, 实现教育公平,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

摘要:今年我国南方某县的小升初考试“综合科“”小学品德”部分有这样一道题“:知识能改变命运吗?为什么?”该题第一问的“标准答案”是“:知识能改变命运。”一看题目和“标准答案”, 就觉得这是一道既不适合小学生作答, 又缺乏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试题。“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传统思想观念, 长期以来制约着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规格。制定和完善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行为的监管法规, 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 是实现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知识,命运,试题,问题,小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 2006 (6) .

[3]中青在线.北大教授: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DB/OL].

[4]张淑玫.男子研究生毕业未找到工作回家种田, 父亲气急服毒[DB/OL].

[5]田松.什么知识, 改变谁的命运[J]领导文萃, 2009 (2) .

聊城市小升初模拟试题 篇3

关键词:城市化背景 小升初 家长择校

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的经济水平得到改善,家长已经不满足于孩子有知识,更是让孩子有更好的知识,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今后的就业中,所以家长开始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导致“择校风”愈演愈烈。

一.我国“小升初”择校政策

我国政府为了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不允许择校,或者对择校状况采用默认态度,主要坚持就近入学的模式,如果要择校那么费用的承担者是家长,政府在整个过程中不提供财政支持。我国政府在择校选择上面融合更多的政府需求,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因而探究择校问题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以及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必然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在开展教育时,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优先发展中小学示范学校策略的前提下,导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教学质量差异巨大。

二.我国择校现状分析

1.家长教育程度影响。传统意义上认为家长的不同教育程度,决定对学生开展不同的择校要求,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到,无论哪个教育阶段的家长都很重视子女教育问题,都想为子女选择较好的学校,并且教育程度越低的家长这种择校愿望越强烈,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究其原因是更多家长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希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很多高学历的家长也意识到此类问题,但是由于自己有过学习经历,在择校上更理智一些,但选择好学校这一标准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2.孩子学习状况影响。家长将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是排名的关键要素,虽然现阶段教学活动中取消排名,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档次,优秀、良好、中等和落后。孩子的学习状况是家长进行择校的关键要素,如果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家长有强烈的愿望想要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就读,如果孩子的学习状况不是很理想,那么家长的这一愿望就会减弱很多,从总体上看,大概有65%左右的家长愿意为学生选择好的学校就读。

三.影响家长择校行为的因素

1.社会竞争下的压力。目前是知识经济社会,教育在整个设计发展中取得重要的作用,相较于“竞争个体”而言,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创造价值,孩子受到教育的程度对他们今后的收入非常和社会阶层有重要影响。并且现在进入到工作岗位的“敲门砖”是文凭,这是或者社会认可与参与社会竞争的先决条件,文凭也成为判断一个人能力的关键要素。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想要报考公务员,那么就需要有必备的证书和材料,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机会参与公务员考试,即使自身能力再强,也没有机会施展。改革开放以后,各个大学开始扩招,大学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在各类社会压力影响下,普通的大学文凭开始贬值,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现在重点大学的文凭是学生和家长所需要的,因而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好的“敲门砖”就在教育开展初期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名校链条也就由此产生,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要进入名校就读,以期在高学历的追逐中抢占先机,孩子拥有“名牌文凭”以后,在面临就业压力时,能更具说服力。

2.大众媒体的影响。大众媒体在传播和舆论导向中,对公众有较好的指引,所以很多家长在认识观不强烈的情况下,大部分思想受到媒体的引导,目前“小升初”是大众热议的问题,家长在社会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群体组成方式,所以大众传播中各个链条都会提供信息,交流互动,相互影响中会产生群体的心理效应。家长在孩子升学的关键阶段,会主动获取各类社会信息,大众媒体此刻的任何信息都会影响家长的判断,最终在书籍、电视、报纸和网络的渠道传播中让家长开始意识到“小升初”的问题非常紧迫和关键,进而家长形成选择好学校的价值观。

义务教育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要经历的阶段,所以义务教育要具备公平性,但是我国当前的教学资源存在着供需矛盾和发展不合理的情况,家长选择好的学校就变得合理。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受因素的影响,也受家长自身价值的影响、社会的压力、舆论的宣导等因素影响,因而这一问题的改善还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并从几方面考虑出现这类现象的影响因素,目前了解这一社会现象,为开展后续工作做准备。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城市化背景下郑州市金水区“都市村庄”择校现象的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2014-JSJYZD-077).

小升初语文模拟试题 篇4

安步当车( ) 流水淙淙( ) 敛声屏气( ) 数见不鲜( )

强词夺理( ) 舐犊情深( ) 丢三落四( ) 刚直不阿( )

2、下列词语中,一共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8分)

①如火如茶 ②再接再厉 ③仗义直言 ④哀声叹气

⑤呕心沥血 ⑥迫不急待 ⑦别出心裁 ⑧言简意赅

例:兴高彩烈 “彩”改为“采”

3、下列的四字词语与描述的事物不对应的一项是( ) (2分)

A、季节:莺歌燕舞——春天 火伞高涨——夏天 霜天红叶——秋天

B、年龄:鹤发童颜——老年 舂秋鼎盛——中年 两小无猜——童年

C、声音:响切云霄——响亮 不绝如缕——雄浑 万籁俱静——安静

D、地理:赤县神州——中国 杏花烟雨——江南 百草黄边——边塞

4.根据前面的提示,把下列带“意”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小心注意”叫( ) 意;“任凭自己”叫( ) 意;“沾沾自喜”叫( )意;“任意妄为”叫( )意;“心情爽快”叫( )意;“心术不正”叫( )意。

5.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6分)

(1)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告诉小明:“你去大队部找赵老师领《我们爱科学》。”(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填空。(6分)

(1)写一句抒写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诗:____________ _

(2)写一句借月抒怀的诗:_____________

(3)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可是,王强就不这么认为,每当看到他沉迷于各种游乐中的时候,你真想对他说: 。(格言警句)

(4)你认为教室里应张贴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或千古佳句,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趣的“四”字。(4分)

(1)、《四书》 、、。

(2)、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

.

8、根据例句仿写句子(4分)

护士犹如天使,捧出自己的爱心,温暖了每个病人。

农民如

模拟检测试题小升初语文 篇5

pǔ xiě yōu jìn là zhú shī mín chún shǔ mò shēn

( )

qīn yōuqín jiàntáo zuì sū xǐn fēi bēnjì lù

( )

lái yīn hé? shà shí jiān wēi bō lín lín? tàn fǎn

( )

jiāo shèfēn cǎifù yuēdàn yǎzhuō mō chèn tuō

( )

huàn jué shēn yuǎnyì lìjiàn shēnmó fǎnzào jiù

( )

shēn duànkàn yìfēn dùliàn jiù dà yán bǐ`àn

( )

yǒu zhāo yí rì wú yán yǐ duì bù jiě zhī yuán àn wú tiān rì

( )

yǎn mào jīn xīn yì fǎn chán tài wéi suǒ yù wéi shǔ qù hán lái

( )

bú zài huà xià qiè qiè sī yǔ diāo lián huà dòn 括 sè 括 xiān

qiǎo duó tiān 括n? dú jù jiàn xīn yǐn rén rù shèn yú yīn rào lián

( )

bú luò kē jiù yǎ sú 括n shǎn měi bú shèn shōu bié jù yì 括

( )

kuài zhì rén kǒu? qǔ 括o hè uǎ? miào bǐ shēn huā yán chūn bái xuě

( )

bǐ zǒu lón shé bù tón fán xiǎn? jié zé ér yú xiǎn `è hán yún

( )

二、成语填空

1、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

余音绕 妙笔生() 引人入() 美不胜() 雅()共赏? 独()匠心

巧()天工 脍()人口

⑴小作者真是( ),写出的文章构思内容() 。

⑵音乐会上,既有() 的流行音乐,也有() 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 ,令人回味无穷。

⑶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 。

2、将成语补充完整

微波( )() 有()一( ) 大洋()() ()梁( )栋

古( )古( ) 不落()() ()()龙蛇? 曲高( )()

( )( )白雪 不同()( )? 别()一()不解()()

( )()天日? ()()金星?? 一反( )() 为( )()为

(? )去(? )来 不再( )()()()私语()()有神

无( )()对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用() 比喻朋友间友谊深厚;用() 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2、《月光曲》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 和() ,又表现了他() 和() ,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更要依靠() 的情感。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使文章的表达更() 、感情更() 。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 。

四、按原文填空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

3、伯牙() ,钟子期必() 。

课文知识点掌握

1.《山中访友》的作者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采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

2.《*山雨》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带来的____________美和____________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____之情。

3.《草虫的村落》的作者是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草虫的村落的特征是_________。

4.《索溪峪的“野”》运用(想象)和(联想)来表达独特感受.采用先_______ 后 _______描写的方法,先概括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_____ 、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本文为大家推荐的是小升初语文,预祝大家好运,考上理想的学校。

小升初英语部分模拟试题 篇6

1.If ‘’post is 1234,top will be__________.

A.231 B.421 C.314 D.124

2.A bucket (小桶) and spade (铁锹) are thirty pence (便士) together. If the bucket is ten pence dearer (贵的) than the spade, how much is the spade and how much is the bucket?

3.Friends are going swimming, shopping and hiking. What is each person going to do?

Eric: I‘m not going hiking.

James: I’m not going swimming.

Sue: The boys aren‘t going shopping.

Kate: Sue is going swimming. ’

1. Eric:__________ 2. James:__________ 3. Sue:__________ 4. Kate:__________

4.Take six letters away from CHOCOLATE, and you can make something you wear with the letters that are left. What is it? __________

5.There are thirty-three benches (板凳) of two kinds. One has three legs and the other has four. There are one hundred legs in all (总共). How many benches are there with three legs and how many with four?

A.32 three-leg and 1 four-leg B.31 three-leg and 2 four-leg

C.32 four-leg and 1 three-leg D.30 three-leg and 3 four-leg

二、阅读理解

Visit Swansea Zoo

Come and see the Indian elephants and the new tiger from America.The bears are waiting to meet you, and the monkeys from China are waiting to throw things at you.The lovely dogs from Australia are waiting to laugh at you,and the giraffes from Zambia are waiting to look down on you.

Tickets

Grown-ups:$2.00

Children:over 12,$1.00

Under 12:Free

Opening Time

9: 00 a.m. --- 4:00 p.m.

Except Friday

10: 00 a.m. --- 3: 00 p.m.

Keep the zoo clean!

Do not touch, give food or go near the animals.

1.How many kinds of animals are mentioned (被提及) in the passage?

A.Four. B.Five. C.Six. D.Seven.

2.Now Mr. Smith is in the zoo with her two sons,one is 14 and the other is 10,how much are the tickets together?

A.$ 4. 00 B.$ 3. 00 C.$ 2. 00 D.$ 1. 00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visiting time?

A.8: 30 a. m. Monday B.9: 30 a. m. Friday

C.3: 00 p. m. Sunday D.5: 00 p. m. Tuesday

4.From the passage we can guess the animal giraffe must be very __________.

A.tall B.long C.strong D.fat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we do in the zoo?

A.To give some food to the fish.

B.To touch the monkeys on the heads.

C.To throw things to the bears

透视“小升初”的“奥数”困境 篇7

“奥数”培训热的成因探析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一项以数学为内容, 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国际性竞赛活动。在解决奥数问题这一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能使学生看到数学的实际作用,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力。现在奥数的重要程度和受关注程度远远超越了其他所有课程, 成为困扰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的枷锁。其成因主要在于:

1. 教育资源不均等

由于教学资源客观上存在着不均现象, 各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数学作为一个能够比较清楚地传递学习能力信号的学科, 成为各重点中学遴选优质生源的一个相对简单易行的手段。所以“奥数”培训就成为学生“择校”的基本途径。

2.“奥数”学校的推波助澜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奥数”学校发现了这个有着无限商机的市场后, 纷纷聘请各名校教师。出版商也纷纷出版和奥数相关的书籍、试卷、真题练习卷, 并大肆宣扬只有学习奥数, 才能有机会参加“×名校”招生考试, 才能拥有更好的前途等。而每年名校在奥数班遴选学生的事实也极大地影响到家长和学生的具体行动。

3.个别“名校”及其教师的“寻租”推动

在残酷的竞争之后, 只有部分具有相当背景的培训学校能够坚持笑到最后, 不是因为教学质量最高, 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学生拥有更多的考试机会, 而这些学校基本上都是和所谓的“名校”及其名师有比较密切的协作关系, 已经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奥数”培训的消极影响

1. 极大地打击了多数学生的自信, 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奥数是用算术技能解决数学问题, 很多可以用代数、几何方法轻易解决的问题被拿来用于考核小学生的算术, 许多奥数题既难住了孩子, 也难住了家长。频繁受到打击的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不仅没能提高, 甚至越来越少。

2. 占用过多的资源和时间,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加各种“奥数”培训的五、六年级学生几乎没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在完成学校作业之后, 频繁奔波于奥数学校之间 (为了获得更多的考试机会, 许多学生会参加2~3个奥数培训班) 。晚上还要做大量的奥数练习题, 很难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3. 奥数化身为“背题”, 反而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每逢升学前夕, 奥数培训学校就会使出绝招———做题、背题。学生被要求拿着历年来各名校的考试题汇编反复做大量的练习, 无论理解与否也要强行记忆教师总结出的各种题型及其解决方法。如此“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 却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恶化教育环境, 影响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 但是奥数培训强化了“名校”遴选生源的行为, 事实上助长了“择校”现象。学生、家长把大量资金、精力和时间消耗在奥数培训之后, 即使如愿以偿考上心仪的学校也要给学校缴纳数万的“择校”费用。这个公开的秘密, 严重违背义务教育所提倡的“免费教育”、“公平教育”的理念。

“奥数”热降温的必要条件

1.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均衡是一项艰苦、长期的综合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教育界等共同努力。可以尝试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的办法, 促进优质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合理流动。如上海已将中小学教师纳入区 (县) 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在区域内实行教师合理流动, 借以实现师资资源的配置均等。[1]

2.提高教育优质资源使用效率

共享是提高教育优质资源整体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中心、课程、教师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可减少重复投资, 大大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资金的增长, 使得通过建立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 实施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可能。

3.坚决取消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

必须按照《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和规定, 取消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重点高中 (示范性高中) 与初中彻底脱钩, 不存在重点初中, “择校”就会自然消失。

4. 改革“小升初”和中考制度, 减缓“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首先, 初中可主要参照小学阶段的表现招生, 建立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其次, 治本之策是加快改革中考制度。如陕西就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下放至初中, 2009年规定优质高中招生面向薄弱初中的招生比例为15%, 2010年为20%, 2011年招生比例必须达到30%以上。使得学生在各个初中上学都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 此举将会有效地减缓“小升初”的择校竞争。[2]

结语

作为小升初重点考核手段的“奥数”训练, 目前已经基本失去了培养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力的真正意义。因此只有在教育资源均等,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 “奥数”才会摆脱恶名, 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摘要:奥数作为“小升初”的基本考核手段, 恶化了教育环境,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利于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必须在教育资源均等化的理念下, 通过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改革“小升初”和中考制度等具体举措来消除其不利影响。

关键词:“小升初”,奥数,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等

参考文献

[1]冯晓艳.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聊城市小升初模拟试题 篇8

一、评价工具现状分析

教学评价的实施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评价工具,在小升初衔接段,用的较多的是“评分标准”“教师经验”和“评价量表”三种工具。“评分标准”源于中考和高考等升学考试的参考答案,即相关专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论论述和写作学的相关知识,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研究,制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如“一类卷:中心十分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观点准确鲜明”等;“教师经验”大多以教师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结合个人喜好,形成一种判断依据,从而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并无统一的标准。“量表”即将评价标准细化为若干角度,然后对不同的角度进行完成度区分,评价者依据写作情况进行匹配评判,例如将“分段恰当”的完成度分为“5、4、3、2、1、0”六个等级,岑绍基等人研究的作文量表互改中的量表就是一例。纵观上述三者为代表的写作评价工具现状,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倾向:

1.评价工具狭隘化

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评价工具低效,乃至无效是较为普遍的情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源于评价工具的狭隘化。在写作教学中,即使是纲领性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评价工具,仅用几条模糊不清的目标以及教学和评价建议就替代了评价工具的作用。于是乎,日常的写作教学也就难以出现应当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的评价工具,取而代之的是隐性存在于评价者知识体系中的某些标准,例如对篇章主题、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的理解。②加之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其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在评价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较多依靠主观判断,而后者则更多借助确凿的客观标准,如此一来,更促使广大教师形成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评价工具就是单纯的评价标准。而狭隘化的评价工具很显然其针对性和效能都是有限的,只会沦为写作教学中的一种“装饰”,事实上,评价工具不应该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评价标准。

2.评价工具随意化

评价工具被狭隘化,自然也会产生一系列异化反应,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评价工作的随意化。既然缺少有效的评价工具,那就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开发,但是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和依据,迫于一线教学工作的压力和负担,只能将所谓的评价工具简化为一种“经验判断”,这种经验是一种隐性的存在,源于评价者个人经验中的“应该如何”,评价效能的高低取决于评价者的经验可靠与否。而一旦依靠经验就极易导致随意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具备一定权威性的某市“2014年中考作文基础等级评分标准”,虽然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标准,已经发展为一份评价量表,但是作为评价工具,也是值得商榷的:其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三个角度制定了不同等级的评价标准,其中内容又从“中心、内容和观点”三个层面进行规定。为什么每个层面都是三个评价角度?处于上位的“内容”和下位的“内容”是否有区别?中心和观点的外延又是否有重叠?这些设计都是缺少科学理据的,只能算是一种经验化的个性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可能只适用于悟性较好,意会能力强的学生和教师。

3.评价工具凝滞化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当前的评价工具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评价工具的凝滞化。所谓凝滞就是更新周期缓慢,甚至不更新。可是我们必须承认,学情是决定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一种评价工具不可能适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所有学生,必须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更新和完善,然而现有的评价工具,几乎都有着凝滞的现象。究其原因,与评价工具的制定和使用息息相关。现有写作教学评价工具的制定者几乎都是教师或者教育教学专家,而使用者也多是教师,与其他评价参与者,例如学生关联不大,这就导致了评价工具更新的凝滞,因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与其知识体系相连的评价工具是固定而有效的,是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与之相符的,这就从主观和客观上限制了评价工具的更新和完善,也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体来看,造成当前写作教学评价工具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评价观念的滞后,如果能够在写作教学中,结合具有独特优势的过程性评价对评价工具进行开发和完善,那么许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二、评价工具问题析因

在小升初这个特定阶段,由于认知发展的限制,学生正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在此背景下,具体直接、易于操作的评价工具,更能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写作教学评价的开展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正如前文所述,评价工具的现状事与愿违,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上至下几乎都忽视了对评价工具的研究和开发,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如下一些:

1.以教育测量替代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指“评价者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在对教育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就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特殊认识活动”③,而教育测量则是“对学生掌握某些学科的知识、技能的程度或水平进行数量化的描述过程”④,两者的区别显然,简单来说,“并非所有的测量都是测试,并非所有的测试都属于评价,而且并非所有的评价活动都涉及测试或测量。”⑤由此观之,我们就可以发现,当前的写作教学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便是面向结果的测量,最典型表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给出一个相对而言的分数,以此作为某次写作活动的“评价”。实际上,这其中的“评价”仅仅是一次“测量”,其结果可以成为评价的依据和起点之一,但绝对不是评价的全部。可惜的是,大多数教师却将这种量化的分数作为某次写作活动评价的结果,由此导致了评价工具的萎缩,限制了评价工具的创生,并最终使得评价工具的生命力日渐消亡。

2.以评价方法涵盖评价工具

长期以来,对评价工具的论述都较为含糊,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著作文献,也未能找到一条有关“评价工具”的清晰的论述,更遑论其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将“评价工具”作为独立篇章加以论述。在大多数情况下,评价工具都被放在评价方法中一同论述,或者模糊带过。久而久之,不论是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到了评价方法或者测量方法上,评价互动逐渐变得重方法而轻工具,这样一来,评价工具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从关注甚少到无人问津。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评价工具作为落实评价方法的媒介和载体,是师生进行评价时最为直接的参照和依据,其作用无需赘言。不对其进行深入彻底的研究,没有与相应评价方法配套的评价工具,评价的效能必然会大打折扣。例如评价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方法两种,前者的评价工具有量表,后者则需要访谈、提纲等,如果张冠李戴,评价是难以顺利进行的。

3.忽视特定阶段的评价需求

教育有其特定的规律,任何违反规律,想要一劳永逸的做法都无法提高教学效率。不同学段、不同地域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情,如果从小学到高中,都始终以某一种评价工具进行写作评价,其结果可想而知。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那么与之相应的评价也应当考虑到这一点,选用最为恰当的评价工具展开评价。以小升初这个衔接段为例,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身体到心理都在经历着变化,他们一方面仍保有孩童的天真,另一方面又开始走向成熟,形象思维继续完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这个阶段的评价既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让其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又要让学生认识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可惜的是,在评价工具低效甚至缺位的当下,这些都被自然而然的忽视了!衔接段理念的缺失,也进一步导致了评价和评价工具的停滞和凝固。

三、评价工具初构尝试

综上所述,评价工具的初构或者说重构很有必要,在此过程中,除了应当从过程性评价的角度上来构建之外,还应当结合特定的阶段加以思考。例如在小升初衔接段,评价工具应当能够直面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说了算的固有模式,基于此,评价工具的初构可以做如下尝试:

1.关注教学目标

一节作文课的教学目标难以面面俱到。如果想在40-4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主题、选材、语言、结构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的话,对处于小升初衔接段的学生而言,要求明显过高。基于此,评价工具应当充分考虑学情,提高针对性,主要瞄准每课的教学目标,其他与本课无关的目标则可以适当淡化。

例如在《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一课后,经过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和讨论,学生对什么是细节,如何进行细节描写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评价工具及其标准应当主要、甚至只需关注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应用,至于其他如语言表达、选材、立意等不应该成为影响评价的主要因素,惟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评价工具的针对性。

2.关注写作过程

当前的评价工具更多地瞄准结果,必须等到学生写作完成之后才开展评价、发挥作用,对写作过程中学生是如何操作的,几乎并不关注,其实评价工具的价值和作用还不止如此。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评价工具既然与教学目标挂钩,那么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目标向导,在学生开始写作之前就出示给学生,强化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时刻关注自己的写作是否符合目标。如此一来,评价工具不仅在写作结束后能发挥作用,而且从写作开始之际就能够贯穿整个写作过程。

3.关注不同维度

对于学情复杂、差异明显的小升初衔接段的写作教学而言,如果只是用一种评价工具,是很难满足教学和评价需要的。所以着眼于多个维度建构出一套综合性的评价工具是最佳选择。综合前文所述,“多维”至少需要兼顾隐性维度、显性维度以及过程维度和结果维度。

(1)隐性维度——适用性问卷:培养写作意识

毫无疑问,写作意识是隐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一直以来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可是对于小升初的学生而言,相对于各种写作技法,此时最需要和最欠缺的就是有意识地写作,改变以往那种写作的随意性。所以诸如“读者意识”之类的的意识培养不可或缺。“适用性问卷”正是笔者基于此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期待进行调研而设计的系列问题。当其作为一种评价工具出现时,则需要更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意识进行反思和评价,以前文提及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一课为例,可以建构如下的适用性问卷:

类似上面这样的一份简易问卷,问题不求多、不求精,因为小升初衔接段的学生思维水平还没得到充分的发展,以简单的问题作为引导,既不会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也便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回顾写作过程,培养写作意识。

(2)过程维度——类比思维导图:还原写作过程

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能够初步养成在写作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的意识之后,教师就要将评价的重点引入培养意识之后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过程维度。此时“类比思维导图”就是小升初阶段学生可用的第二种评价工具。

仍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为例,在引导学生对写作过程进行评价时,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经历加以比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评判自己的写作过程。

注:完成情况中“没做到”和“做到了”任意勾选其一;“满意程度”按满分100给自己评分。

(3)显性维度、结果维度——过程性量表:综合评价

有了上述评价工具的辅助和奠基,对传统意义上显而易见的写作结果进行评价时,评价工具的针对性就能大大提高了,因此在显性维度和结果维度进行评价时,我们可以建构出一份过程性评价量表。

这里所说的过程性评价量表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包括等级标准、知识链接、案例说明、策略指导四个部分。同时,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在教学和评价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从而不断接近教学实践的需要。具体的制定过程可以参考《中小学写作教学过程性评价的量表制定》一文⑥,此处不再赘述。还是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一课为例,简要示例如下:

知识链接: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某一言行、外貌、神态,或与其相关的细小物件、环境所作的描写。

案例说明:以例文对相应的等级标准,并加以阐述,说明例文被评定为相应等级的原因。(具体案例略)

策略指导:

1.取景:明确人物性格特点。

2.聚焦: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物件、环境等方面寻找能表现性格特点的典型化细节,并将写作焦点集中于此。

3.放大:对典型细节进行描写。(你可以放大人物的局部外貌或神态;描摹人物的细小物件;也可以放慢人物动作,进行特写;突显人物个性化的只言片语,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选用一些精当的动词、形容词等来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

————————

参考文献

①江跃:《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写作衔接教学研究情况综述》,《中学语文》,2015年第4期。

②江跃:《基于形成性评价开发写作教学目标连续体的探索》,《中学语文》,2014年第11期。

③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④⑤于向英:《教育测量与统计》,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⑥江跃:《中小学写作教学过程性评价的量表制定》,《教育测量与评价》,2015年第10期。

上一篇: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城管体验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