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头集学区山王辅导小学陈炎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主要讲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最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课文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尤其注意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突,因而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评价和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对话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
【设计理念】
本单元导读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本课时设计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语文教学愿景,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个性化解读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体验、探究、感悟,启蒙经典,初步感受名著中人物特点、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联系本单元的阅读要点,特制定以下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初步领略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特点,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一、复习概括,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请生认读。
2、请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指导概括叙事性文章的要点)
3、出示单元学习要点,明确本节课要求:抓住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二、品读对话,感受形象。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课文,圈划出人物对话。思考:从这些对话中,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一】诸葛亮与周瑜对话
1、这是本文对话最多的段落,被称为第四十六回的“经典之笔”。
2、生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周瑜的“妒贤嫉能”。
(1)什么是军令状?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3、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周瑜的妒忌之心?
4、引出周瑜和鲁肃的对话,指导朗读。
【预设二】诸葛亮与鲁肃对话
1、出示鲁肃话:“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的了你的忙?”
(1)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鲁肃此时心里会怎样想?
2、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算。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描写了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引出6、7自然段的对话。)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2)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3)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4)体会诸葛亮的“笑”,用上排比句式说话:
这一笑,笑出了„„
【预设三】品曹操话,感受多疑
1、你们发现了吗?文中还有一个人物的对话,你找到了吗?(引出曹操的话)
2、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
3、指导朗读。
三、对比衬托,突出主角。
1、就这样,诸葛亮巧妙地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于是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情境创设:想象周瑜此时心理。
(2)指导读出人物语气。
2、出示第一自然段,与文章最后一句有何关系?(首尾呼应)
3、探究周瑜不如诸葛亮之处。
四、梳理全文,感悟神妙。
1、过渡:是啊,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是神人也”!
2、请生通读全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结。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要把学法的指导与语文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语文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思考的过程,学与思是相互融合的,让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在有趣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韵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让孩子喜欢的。
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默读课文,了解默读的方法,初步掌握默读的技巧,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背诵课文,学会把心中的感受通过声音、表情形象地表达出来;积累句式和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精读头尾,制造悬念
1.昨天,老师带大家学习了《学棋》这篇课文,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大概意思。(可稍做提醒:开始怎样,那后来呢?)
边交流边板书:
秋
一个学生 另一个学生
出色的棋手 没有多大长进
2.老师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了出来(出示第一段和最后段),大家读读。老师有个要求:边读边想,读出你的感受。
自由读。
指名读第一段,有不懂之处吗?
“能手”是什么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出示表格)
秋是下围棋的能手,所以远近闻名,这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来,再读读这一段,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
3.正因为如此,(引读第二段的第一句)
4.可结果呢?(引读第三段)
出色的棋手,也叫________,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一读。
那另一个学生呢?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读这句。
就这样边读边想,读书就成了享受,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大意。这次没有老师提醒,相信这次会读得更好!
5.读到这儿,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酝酿问题、交流问题并归纳问题:为什么两位学生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设计意图:学始于疑,同样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效果,孩子心中的疑问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设计,就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材本身上来,对孩子学好语文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重点突破,掌握学法
1.这问题第二段已告诉我们了。打开书本,自读第二段,不过,老师提个要求:
出示:默读课文。
什么叫默读?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2.默读后交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边板书:
专心致志也叫
走神________也叫________
3.我们先来看看专心致志学下棋的学生吧!学生把书合拢,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要求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象,想想这位学生学棋的样子,好吗?
想好了吗?谁愿意读一读,读出你的想象!
指名读。
我看见了,多认真的孩子呀!
他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他还可能:他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多啦!
走路时,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多舒服啊!
____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是呀!你看他不明白的地方,还有问上几句。
来,一起来在脑中记一记,记住这位认真的好孩子。
面对这样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4.那另一个孩子呢?这一次小朋友还是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想,行吗?
(巡视时,相机提示:瞧,他的表情在告诉别人,他看到了________!他的眼睛会说话)
大家一起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声音告诉大家吧!
对不起,打断一下:你看到美丽的天鹅飞来,会是怎样的心情?再试一试。
人总犯错,错了就改才有进步,可那人——这种人你对他有什么看法?来,再试试!
就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把不认真孩子的形象记下来。咱们再来想一遍,这次老师不提醒,有信心读好吗?
如果你是那位老师,想对他说什么吗?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这个要求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既要让孩子明白默读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技巧。技巧只能在应用中学会,通过两种画面的想象、体会,孩子就能初步掌握默读这一技巧。】
三、扩展延伸,积累句子
1.来!吸取他的教训,记住他的优点,边读边想,把文章美美地享受一次吧!
2.后来,那位没有多大长进的孩子长大了,也有了一个儿子。一天,他送他的儿子去学校了,他反复地叮嘱孩子:儿子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也想送他几句话。(即练习六中的“读读背背”)
出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读读、背背。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出示句子)师:什么是“神机妙算”? 生:
师:针对这个句子中的“神机妙算”,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 师:你们真聪明,从一个词中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探讨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出示要求)
过渡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6—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来,再用心体会。
生:边读边划
师:有些同学高高举起了小手,很自信的告诉老师他已经按老师的要求学完了课文,真不错!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告诉同学呢?来我们在组内进行交流。
生:组内交流
师: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预设教学:
生:我是从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老师读。(教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生齐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一样吗?那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师:他心想—— 生:(接读)
师:那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那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他暗自高兴道:—— 生:(接读)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读得很好)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生齐读本句)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还不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问同学们,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呢?(不是)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你就得再读一读前面的文章,你得联系联系上文。找一找与这句话有联系的句子。请你们自由读文,看谁能找到了有关的语句。
(生自由读文找句子)
师:你学得认真。你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生读)
师:你能说说从这个句子中你已经体会到了什么吗?(生答)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出示句子)你自由读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同桌讨论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生: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从我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一切不是巧合,都是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事前就预料到的。真是让周瑜望尘莫及啊,他只能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出示句子)
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读6——9自然段,看看你还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读读这句话,觉得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笑自己的神机妙算,是一种胜利的笑!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天亮了就回去 师:还认为他在笑谁?
生:笑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到?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这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诸葛亮笑曹操不敢派兵出来,算准了吗?(算准了)你来读读句子,好吗?
生读句子: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你是从那个词语中得知曹操没有派兵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看出,说明曹操这个人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更说明诸葛亮很了解对方。
(生齐读:雾这样大„„)。师:还在笑谁?
生: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 生: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智慧的笑,这是自信的笑。同学们,周瑜也曾笑过,高兴过,请大家自由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周瑜心情很高兴的语句读读,想一想他是为何高兴?(出示句子)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师:什么是军令状? 生: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设计的陷阱,陷害诸葛亮。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师:周瑜当时会怎么想呢? 生:
师:面对周瑜设计的陷阱,诸葛亮难道就“咕咚”一声稀里糊涂地跳进去了吗?他此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师:回答得很好。周瑜和诸葛亮表面上和和气气,又是“先生”,又是“都督您”,还摆了酒席呢。可是,你能发现“笑中藏的刀”吗?你能体会到他们暗地里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吗?这场战斗可是你死我活、惊心动魄啊!请大家看!
师:那我们现在就采用“去枝减叶”法分角色读。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看一位小诸葛或小周瑜读出了自己的心理。
师:我刚才看到你读的最投入,你能告诉大家,这次读书,你有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师:这也告诉我们诸葛亮早已对周瑜的计策有了准备,因为他太了解周瑜了!他是个妒贤嫉能的人!好,我们再回读读这句话——诸葛亮可能还在笑谁?
生:雾这么大„„ 师:还在笑谁?
生:笑鲁肃。鲁肃的忠厚老实,他的害怕是多余的。
师:这可是一种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自由读4、5自然段,说说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指名答)
生:
师:对!鲁肃是周瑜的心腹。可他又是个忠厚守信之人。诸葛亮正是因为很了解鲁肃的为人,因而从请他帮忙。鲁肃也时刻为诸葛亮捏着一把汗,暗中为他使劲。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生:雾这么大„„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鲁肃的为人,一定会帮助他;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陷害他,但最终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善识人心的诸葛亮,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长叹一声,说——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出示句子)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师:请问同学们,为什么一字儿摆开?为什么擂鼓呐喊?又为什么掉转船身?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
生: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
生: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生: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师:(示意图)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板书:晓地理)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好!请把手中的书放下,看黑板。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文,借了长江的雾;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懂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三个方面。他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江上有大雾;算到了借箭回来时船是顺风顺水;他不仅知道周瑜的小肚鸡肠,还知道鲁肃是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 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文章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太精彩了。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让我们来通过视频再次感悟吧!(出示视频)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的你们有这么多的心里话,真了不起。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作业)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想努力体现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就是让人物形象活起来。关于这个教学理念,我想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
《草船借箭》这是一篇小说,必须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象。而这个,我觉得应该成为我们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因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己任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是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把握的一点。
二、只有形象才是活的,而抽象却是死的
人物的形象离不开他的语言,离不开他的行为,离不开他的表情,离不开他的细节。所有这一切的综合使人物形象站起来活起来。所以我的观点,像这样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的小说,我们绝对不能用一种非常抽象的方式去教。我们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去教人物的形象,然后使人物的形象在纸面上站起来,在纸面上丰满起来,在纸面上活起来。这是我想谈的第二点。
三、只有通过品读活的语言,才能够真正储存活的形象
教学目标:
1.讲解“借箭过程”及“借箭结果”。
2.让学生从草船借箭这一具体事情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因为他有胆识、有计谋、有肚量、有知识。
4.让学生了解本课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因为他有胆识、有计谋、有肚量、有知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草船借箭这一具体事情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讲解了《草船借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哪位同学知道这两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1)、借箭起因。(2)、借箭准备。
2.草船借箭的表面原因和真正原因各是什么?
生答:表面原因是孙刘联合抗曹需要用箭。
真正原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除掉诸葛亮。
二.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借箭起因“和“代箭准备”两部分,到底诸葛亮准备的是否充分,借箭能否成功,我们接着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部分第一自然段。
思考: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去借箭的?为什么这个时候去?是怎么样去的?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是第三天四更时候去的,因为这时有大雾,有利于“借箭”计划的实施。是开着船去的,而且船是首尾相连的。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通过画图演示得出结论:(1)首尾相连不易走散。(2)能增大受箭面积。
船已经朝着曹营的方向--北岸开去。那么,到了曹营附近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接着来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第二自然段。
2.提问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船到了曹营之后,诸葛亮是怎样下令的?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总结:
要注意下令的先后顺序,是先下令把船一字儿排天,再下令军士们擂鼓呐喊的。“擂鼓呐喊”的目的是诱使曹操上当放箭。所以必须注意下令的顺序。那么,曹操听到擂鼓呐喊声,是怎样下令的?他上当了吗?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3.学生齐声读课文,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总结:(结合图像)
曹操真的上当了,他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后,就下令弓弩手只许放箭,不许近前。还从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
曹操下令放箭后,诸葛亮又下了一个什么令?为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诸葛亮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因为这样能增大受箭面积。
这时,船的两边都受满了箭,诸葛亮又该做什么呢?我们接着学习第三部分的第四自然段。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诸葛亮借完了箭准备回吴营的时候,让军士们们齐声喊了一句什么话?为什么这样喊?曹操知道自己上当了吗?为什么不去追?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总结:
军士们齐声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因为诸葛亮是公开擂鼓呐喊着去的,不是偷的,也不是抢的,而是“借”的,既然是“借”的,那当然要谢谢曹操了。曹操明白自己上当的时候已经晚了,要追也来不及了。
从去到回来,整个借箭过程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诸葛亮又会做什么?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的第四部分。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周瑜心服口服的句子。
学生回答: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老师总结:
本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诸葛亮如期完成任务,成功交箭。既挫败了周瑜的锐气,使他心服口服,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顾全了联合抗曹的大局。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神机妙算。
6.总结全文:(看人物关系图)
曹操
打败要打
刘备联合孙权
诸葛亮较量周瑜
打探
帮助
鲁肃
通过一个扩句,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指名学生看着上图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
7.作业:
题目中用了一个“借”字,既然是“借”,那就有“还”的时候。那么这十万支箭到底是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还给曹操的呢?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相关部分,找到相关知识。
8.板书设计:
(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支)箭。
1. 借箭起因有胆识
2. 借箭准备诸葛亮有知识
3. 借箭过程“神机妙算”有肚量
4. 借箭结果有计谋
第一课时
高场镇青云小学 杨运明 2016.04.08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2.简介时代背景。(出示课件)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完成第一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 诸葛亮 有知识 借箭准备 有胆量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有肚量 如期交箭 有计谋
说课及课后反思
“让关键性内容起到关键性作用”。“关键性内容”,我们的理解是文本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或句或词等。基于对研究主题的思考,我从如何在《草船借箭》一课中,让本文的关键性内容起到关键性作用角度出发,试着来设计自己的教学。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从网上参考了很多资料,有的从“借”入手,有的从“笑”入手,有的又从“词语”学习入手,总之花样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着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来展开教学的。所以对于这篇文章,关键性内容就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确定了关键性内容之后,就开始思考采取怎么样的关键性策略,来引导学生达成对关键性内容的解读。最后决定从周瑜这“长叹一声”的叹字来展开教学,进一步梳理出本课的关键性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让周瑜自叹不如? 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要在一节课内讲完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所以设想了通过解读诸葛亮的“笑”,梳理出关键性的辅助问题——诸葛亮看透了谁?还看透了谁?这样来完成对诸葛亮“知人心”内容的理解。
有了这样的设想,再是通过找句、圈字、学生表演读、师生表演读的具体方式在第一课时里来完成周瑜“长叹”的原因——诸葛亮知人心内容的解读。
但是在教学过程,由于个人教学经验的不足和教学水平的不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
1、在引导学生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够自然,显得有几分生硬,问题在于自己的课前谈话部分没有组织好,没有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三国人物”。应当在学生说出三国人物的名字时,再追加一个问题,“你了解他的哪些故事?能不能简单地说一说。”这样既让发言的学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让全班的学生都受到三国知识的熏陶。
2、课堂的应对技能还不够,教案意识还比较强。特别是在引出第二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时,显得相当生硬,其实可以在学生说出“周瑜设的是一条破计”这个时候,就追问学生一个问题“他设的是一条怎么的破计?”,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出示“周瑜问诸葛亮的那句话”,这样教学就显得自然流畅了。
《船长》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选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 镇定自若, 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 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 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 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通过朗读课文和咀嚼文字, 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认真体会、感悟船长的风采和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目标预设:
1.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讨论学习、观看课件等方式, 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旅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 感受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2.读中思考, 充分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学生的品德境界得到提升, 明白危难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 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 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强化语言实践,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读中体验。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培养情绪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雨果的经典作品《船长》。船长哈尔威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文中词句或其他词语进行表达。
2. 一位面对死亡镇定自若的船长, 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 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已经让我们深深震撼, 今天, 我们再次研读雨果给我们带来的这个感人故事, 再次聆听来自船长灵魂深处的声音。
二、咀嚼语言, 感悟灵魂
1. 第一次命令。
(1) 课件出示:“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2) 读一读, 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3) 出示第2自然段, 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大家为什么这样混乱?他们怎么想?
(4) 指导学生朗读“顷刻间……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从“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体会当时的混乱场面。此时此刻, 如果你就在这艘船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所以绝对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此时此刻, 船长只能“大声吼道”, 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听得到, 都冷静下来。
(5) 船长为什么能够这样沉着镇定呢? (经验丰富、敬业精神、非常专业。) 如果你是一名船员, 你会有哪些想法和做法?对这位船长, 你有什么看法?
(6) 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船长的话。 (相机板书:镇定果断舍己救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会船上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各种表现, 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 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随着与文本对话的逐步深入, 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2. 第二次命令。
(1) 过渡:这是在整个抢险过程中, 船长下达的第一次命令, 后来船长又发出了怎样的命令?找一找。
(2)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 你就开枪打死他!” (指导学生读一读, 揣摩船长的想法, 说说你的感受。) 师加以引导:作为船长, 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的安全, 而此时, 哈尔威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
(3) 出示第5自然段, 边读边悟。甲板上的情况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 (一窝蜂。)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你从这些词句中读出了什么? (险些把小艇弄翻了;拼命维持秩序;简直像疯了, 乱得不可开交。) (情况紧急, 可能船毁人亡, 千钧一发。)
(4) 分角色读船长和船员的对话。 (提醒学生快读, 急促而有力, 争分夺秒。) 从这段话你又看出这是一名怎样的船长? (相机板书:果敢机智关心妇女)
(5) 轻声自读22~25自然段, 思考:命令下达后情况怎样?议答。课文中哪个成语可看出? (井然有序。) 为什么人们会自觉听从哈尔威船长的话?
(6) 船长的第二次命令起作用了吗?有人说男人是怕被打死才守秩序的, 你认为呢?船长会开枪吗?为什么?人们遵守秩序的原因是什么? (被船长的言行所感染、所震撼, 没有人会违背他的意愿。)
课件出示:“哈尔威巍然屹立……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出示船长站立船头的图片, 逐渐高大起来。看图片, 听教师范读。学生也跟着音乐朗读一遍, 感受船长巍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与果断。通过朗读和讨论, 让学生在语言的诵读和思维的撞击中, 对课文内容深刻领悟,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3. 第三次命令。
(1) 过渡:还找出船长的其他命令了吗?课件出示:“快救克莱芒!”这句话体现出哈尔威是怎样的人? (板书:关爱孩子)
(2) 小结:在整个自救过程中, 哈尔威船长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为了乘客和船员的安全, 他临危不惧, 镇定果断。
三、激情诵读, 升华情感
1. 反复吟诵:“20分钟到了, 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 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2. 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 此时已经被救上了“玛丽”号巨轮, 可回头望去…… (生有感情地读。)
3. 如果你是“诺曼底”号上的船员, 你们在船长哈尔威的指挥下, 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 此时你们也脱离了险境, 可回头望去…… (再读。)
4. 如果你就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 在船长的关爱下, 此时也已经脱离了险境, 可回头望去…… (指名学生再读, 反复体会船长的伟大人格。)
5. 出示哈尔威船长图, 逐渐放大!同时播放音乐, 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29自然段。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 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么样的疑问呢? (就船长为何不自救进行小型辩论。)
6.船长哈尔威多么崇高, 多么伟大, 大作家雨果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生齐读。) (板书: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同学们, 这样的英雄怎能不激起我们的情感, 那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对哈尔威船长表达你的心声吧!学生根据课件提示, 以不同身份和角度写出心中想要说的话。 (生交流心里话。)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 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四、总结延伸, 提升境界
1. 师总结:面对生死的考验, 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害怕和惊慌, 这是正常的表现。但在船长哈尔威的身上, 我们看到的却是镇定自若、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视死如归, 这就是英雄本色。
全班学生齐声呼唤船长的名字———哈尔威船长!
2. 课件出示“9.1 1”美国世贸中心被轰炸的相关图片和一篇华人亲历者所撰写的关于当时人们有秩序地逃离现场的描述。
3. 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想,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难来临时, 我们应该怎么做?
4. 布置作业。
(1) 查查大作家雨果的资料, 读读他的有关书籍。
(2) 背诵课文中感人的片段。
设计意图:夯实学生的语文积累, 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1个二类字。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鸟岛,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海西皮小岛是个闻名中外的鸟岛。每年春天,天气温暖,湖水解冻,鱼虾成群。到了六月,这里更热闹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积极的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用一个词来说说岛上的情景。(板书:热闹)
3.具体说说哪几个词中感受到鸟岛很热闹?(点击: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词语变色)
(1)你从哪里看出这是鸟的世界?(出示幻灯片,练习说话)
(2)鸟儿来这里会干些什么?(多媒体播放鸟岛录像片段,进行说话练习)
填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3)学生自由练说。
(4)指名说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出示夏天鸟岛热闹的情景,利用媒体,借助 “视频”这一手段,给学生对鸟岛的认识带来了感性体验。播放了群鸟在鸟岛上的场面,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紧紧抓住“热闹”一词做文章,抓住文中的鸟多、鸟窝多、鸟蛋多,通过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
岛上的鸟多,这么热闹,怎样读才能读出鸟儿多,鸟岛很热闹?(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5.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
(1)指名讲 (鸟窝多、鸟蛋多),你从个词感受到鸟窝多、鸟蛋多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2)指名读,请一个学生上台画鸟窝,其他同学评价(突出“密密麻麻、挨”),不足之处再请人补充。
(3)“挨”可以换哪个词?(靠)
6.板书:鸟蛋多
请多人上台画鸟蛋,还要涂上颜色,(突出“窝里窝外、到处”)
齐读第三句话。
7.小结:其实“窝多、蛋多”也反映了岛上的“鸟多”,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感受鸟多吧!
8.齐读。
9.练习背诵:鸟多( ),鸟窝多(),鸟蛋多( )。
【设计意图:用画鸟窝,画鸟蛋的方法使台上台下的交流更为活跃,互动性,及时性,准确性,形象性的长处一一展现,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到主体的作用。】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
师:鸟岛上真热闹啊!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来岛上游玩的人( ),他们(),随手( ),可是(),因为()。
2.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3.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爱鸟护鸟。
4.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因为——(引读)
5.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6.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板书:护鸟)
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爱鸟、护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呀!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爱鸟、护鸟意识。】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总结:只有人们把鸟当作自己的朋友,相互之间没有侵犯,没有伤害,和睦相处,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神奇的鸟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当小导游,介绍青海湖鸟岛。
板书设计:
鸟多
鸟窝多
19.鸟岛(热闹)(爱鸟护鸟)
鸟蛋多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15+6= 25-8= 30+7= 6+24= 27-9= 14+6= 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1.教学例2。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
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3)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
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纽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4)列式计算:
94—34=60(个)60—29=31(个)或34+29=63(个)94-63=31(个)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94-34-29或94-(34+29)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58-6-7或58-(6+7)[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板书设计:连减应用题
[54—8=46(个)(46—22=24(个)综合算式 [54—8—22=24(个)]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1、感情的朗读课文,将课文形象化。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课文中对哈默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对镇长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创设情境
师: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谁能描述一下他们是怎样的?
1.“面呈菜色”什么意思?一个面呈菜色的人,平时可能大鱼大肉吗?那么他们吃的什么?
2.他们不仅吃不好,一路上,他们翻山涉水,经历了很多困难,他们可能遇上了什么困难呢?
(也许曾遇上狂风暴雨,也许曾碰到可怕的大风雪)
3.看到这群可怜的人,沃尔逊人热情的地招待了他们,逃难的人们是怎样做的?(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出示句子,理解狼吞虎咽)
(二)、师生对话,深入文本
1.就在所有的人都狼吞虎咽的时候,有个人却例外,因为他有尊严。自由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从哪儿体会到年轻人有尊严。(自由读,划句体会)
2交流
(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与众不同 饥饿不堪、身体虚弱、急需食物充饥)
尽管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
齐读句子
(2)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失望杰克逊大叔没有派活儿给他;年轻人非常需要食物;做人的尊严战胜了饥饿)
(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尽饥饿折磨着年轻人,可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总结:这是一个饥寒交迫但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沃尔逊人的款待仍不失尊严的人。他时刻牢记不能不劳而获,要用劳动去换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3、师:所以年轻人在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可是,这和其他逃难者的那种“狼吞虎咽”地吃含意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有关句子:
1)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2)年轻人在为杰克逊大叔捶背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前者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得说,说明他们实在是饥饿至极;后者同样饥寒交迫,即使在再困难也不忘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这样才吃得心安理得,吃得有尊严,吃得坦然。)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2.了解试验的过程以及作者是如何验证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并得出结论。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了解试验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作者怎么验证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并得出结论的。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生物学家法布尔继续观察、研究《蜜蜂》,板书课题。你们跟这可爱的小动物打声招呼吧。生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
第一組:好像、几乎、大概、推测
第二组:证实、准确无误、确确实实
3.学生反馈写词情况。指名读读,你发现这两组词有什么区别了吗?初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我知道了本文主要讲了( ),为了验证( ),做了一个试验,得出了( )的结论。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2.生反馈,出示“听说”一词,理解“听说”的意思,感受法布尔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不肯轻信、盲从的态度。
3.练习用“无论……总是”说话。
学习第二自然段:理清法布尔实验的经过。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拿出笔做好标记看看法布尔试验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
2.生汇报,用“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句式说,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看到这个试验经过你有什么疑惑?这些环节能少一个吗?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做事的严谨、认真、求实的态度。
4.出示句子: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理解“推测”一词,法布尔为什么会这样推测呢?
5.生汇报,师出示句子:第二段最后一句。指导理解“几乎、大概”,再次感受作者用词准确、实事求是的态度。练习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受作者不仅认真、严谨,还善于观察和思考。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蜜蜂找到家了吗?它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默读三四五自然段,找找看。
2.生汇报。
预设:
(1)第三自然段: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指导学生带着激动的语气读句子。我从这个结果当中思考了些什么?请读读句子,认真思考: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2)第五自然段:有17只蜜蜂回来了。出示句子,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完成照样子写词语的练习,体会叠词的妙用。作者得出试验结果: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的。
三、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法布尔通过试验最终发现________,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个结论让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课件出示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四、积累好词佳句,引入广阔阅读
1.把你喜欢的本课词语、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里。
2.课余时间,请阅读下列老师推荐的好看的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关键词:《赶海》,乐趣,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认识叹词,体会所表达的情趣;2.学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练习运用积累语言;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朗读感悟,掌握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小作者去,齐读课题——《赶海》。
2.同学们,听(播放大海声音),大海退潮了,这时海滩上的海货可多了,(点击)遇上这些“战利品”,站在大海边,你想填上什么词。出示:
填空:____螃蟹____海鱼____贝壳
学生填写后出示: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也许没去过大海,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3.让我们加大难度,再填一组“战利品”。出示:____海星____大虾____海螺____龙虾(要求填写的词语不重复)
4.(多找几人回答)这时,海滩边的人可多了。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很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5.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赶海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呀?
6.小结板书:趣。
(二)感受乐趣
1.都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赶紧读读文章的第三小节。出示: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同桌交流你画这里的原因。
2.汇报学习成果。
A生:“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大屏幕出示句子)师:说说看,你为什么画这句呀?师:你可真会读书啊!能把这句再读给大家听听吗?同学们,让我们像他一样,感受一下摸海星的乐趣吧!齐读!
B生: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1)师:你这是在干什么呢?也三个字概括一下。(板书:抓螃蟹)(2)你们想来表演一下抓螃蟹吗?(3)表演前,谁有什么建议吗?比如两人角色怎么分?一个装螃蟹,一个当小朋友。(教师指导)(4)想演好这只螃蟹可不容易,这是只怎样的螃蟹呢?(东逃西窜的螃蟹)(不甘束手就擒的螃蟹),知道“擒”的意思吗?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选择哪种?演时得跑得快一些,横着跑呀!
C出示: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师:说说看吧!生谈体会: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师:发出了疑问“咦”是怎么回事?那“哦”呢?生: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师:同学们,这就叫读书,揣摩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它隐藏在里面的感情,然后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情趣。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2)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对,威风凛凛的。在这里武将指的是_________?伸出你的双手,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你们神气的样子,想对我说些什么呢?(3)怪不得我的脚那么痒,“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那么神气了,快坐好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抓重点字词的重音朗读,理解文本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学习结尾部分
(1)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2)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3)这时,如果你站在海边,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4)(音乐)是啊!大海非常的安静非常的美。一路上,海风吹拂着,舒服极了,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课件《大海啊故乡》)
【设计意图:抒情的歌曲为学生创设了心灵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与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赶海的乐,也享受到了赶海的趣。】
(四)想象画面,拓展练说
师:今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赶海,领略了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其实赶海的乐趣又何止这些?(板书:……)咱们还可以在沙滩上(播放课件)下面就请同学们学着课文这个片段的写法回家后写一写赶海的趣事!也可以写写生活中你们经历过的趣事。
赶海时_______可有趣了!_________
【板书设计】
11、赶海
追浪花
摸海星
趣捉螃蟹
捏大虾
张桥中心小学 俞新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参观游记。首先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布局和当年书塾里学习的情景。然后介绍了腊梅花,引出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勤奋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介绍的主要内容,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三味书屋、腊梅花、“早”字的来历。)
2、学习准确介绍方位的表达方法,推敲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体会顿号的用法,并练习介绍自己的房间,提高方位词使用的能力。
3、理解作者要写梅花的深意,体会题目《早》的含义
4、积累和春天、珍惜时间有关的格言。了解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资料。鼓励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要写梅花的深意,体会题目《早》的含义。
2、了解的鲁迅应该是生活中的鲁迅,是那个顽皮、勤奋的鲁迅,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鲁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畅谈收获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三、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加深体验(一)、品“清香”(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读后评价。(4)赛读。
(二)、游“书屋”
(1)随着这”清香“让我们先去了解一下三味书屋吧,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到介绍三味书屋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三味”是什么意思呢?
(2)、指名读一读。你感觉这三味书屋怎么样?
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3)、这样一座书香浓郁的书屋,我们快走近去看一看吧。指名读读介绍三味书屋的句子,这段句子,作者介绍了三味书屋的什么?(陈设)。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4)、请大家对照课本上的图片,自由的读读这段介绍,看看作者介绍的怎么样? 你觉得作者介绍的怎么样?如果没有这张照片,你能不能根据作者的介绍把三味书屋室内的陈设画下来?
(5)、这说明作者的表达怎么样?作者使用了准确的方位词。用圆圈画下来。(6)、谁来当个小导游读读这段介绍,突出这些方位词,好吗?(7)、全班集体读。
(三)、赏”梅花" 作者还没进三味书屋的门就闻到一阵清香,参观到现在,他才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腊梅花。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 酿雪的天气)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 《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 陆游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5)鲁迅是因为父亲生病才迟到的,如果像老师解释是能得到老师原谅的。然而鲁迅什么也没说,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早”。同学们,鲁迅刻这个“早”时心情怎样?他在提醒自己什么?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简介鲁迅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 所以。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作业: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搜集珍惜时间的格言。
2、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一篇摘抄。
3、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的房间。《向你介绍我的房间》 温馨提示:
1、用上准确的方位词。
2、室内陈设介绍要具体。
3、如果别人读了你的介绍能画出你房间的室内陈设,你就挑战成功了!板书设计:
4、早
蜡梅花 鲁迅
1、复述课题《长城》,全体齐读课文。
(回顾第一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自由汇报第一课时自己学会了哪些生字和新词。
3、看一看,说一说:
本课有几幅图画和几段文字?主要画了什么,写了什么?
(学生只能从大概意思上谈一谈,不会说得太清楚,那是因为他们还缺少细致品读本文的训练过程,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来仔细观察图画的区别之处和仔细阅读课文内容。揭开新课学习活动的开始。)
4、导语:
《长城》一课的图文是怎样结合的,我们还要通过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深入研究。
二、读文品悟
1、整体感知图文意境:
⑴ 观察两幅图内容的异同之处,谈谈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学生对长城的照片、图画并不陌生,如果独立观察有困难,还可以随时组织学生同桌合作研究,说出两张照片是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拍下来的,第一幅是远望长城,第二幅是走上城墙近看长城。给人的感受也不相同。远望长城,气势雄伟,跨越崇山峻岭。走上长城,看清了长城的建筑结构,既宽敞又结实,设计得科学合理。引导看图,使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要读文的兴趣,继而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品读语言之妙用,便顺理成章了。)
⑵ 再来细读课文,看一看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两幅照片内容的。
(图文对照,运用看图学文,学生会迅速走进课文,走进情境,寻到行文思路,即: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与描写。)
⑶ 小结:
这种有顺序的观察与描写,不仅使人感到清晰可见,而且又能使文章详略得当。看看文中详写了远景还是近景?
(近景)为什么这样写?
(近景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城墙上的结构怎样,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建造长城。)
2、阅读感悟重点语句: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体会:
远看长城是什么感觉?用文中字词来表示:
① 像一条长龙,用恰当的比喻手法,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更突出了长城尤如一条长龙的样子。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看到的长城什么样。)
② 从到,有里。用这样的填空形式,强调出此处数据的使用恰当,询问两关在中国地图上的大约位置是哪里?(使用教具地图)师指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大致走向。
背诵:
全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说长城的样子像什么?第二句说长城的具体位置从哪里到哪里?
(学生看第一幅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⑵ 自读第二自然段:
体会:
这里描写了哪段长城?近看长城什么样子?
(八达岭长城,高大坚固)
为什么说它是高大坚固的?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体会巨大的条石、城砖等建筑材料的坚固和结构设计的合理坚固。师生试画长城简图。)
板书:
城墙顶上──铺着平整,像马路。
城墙外沿──垛子,了望口,射口。城 台──每隔三百多米。
过渡:远看长城的雄伟,近看长城的坚固,使每个登上长城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感慨,你知道是怎样的吗?读一读下文你就明白了。
⑶ 有感情地朗读后两段:
说一说你对哪句话还不够理解。
(学生用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产生的感慨,要比教师用讲解阐述的看法更易于学生接受,而且学生一定会对智慧、结晶一类的词感到奇怪,尤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类说法,他们也不敢只留于表面来理解长城的长。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
⑷ 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讨论并用已知的有关长城资料和本课图文来证明。
三、总结延伸
读了《长城》一文,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此时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从本节课掌握的知识点和情感体验上总结。)
四、课后巩固
1、继续朗读和背诵课文。
2、从不同角度画长城。
3、搜集与长城有关的信息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长城(世界历史奇迹)
远看 像长龙,从到雄伟
墙顶:铺着、平整、像马路
近看 墙边:垛子、了望口、射口坚固
城台:(每隔三百多米)
联想: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教后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
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上一节课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复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11-05
《采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27
《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07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3
《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13
《心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2-19
《识字五》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06-03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18
《暖流》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06-27
《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