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应急联动机制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防震减灾应急联动机制(精选7篇)

防震减灾应急联动机制 篇1

自然灾害以综合型,复合型的方式袭击着人类,越来越成为一种全球性威胁,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道路上的重大障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数据,全球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所居住地区,自1980年以来曾发生过至少一次地震、热带风暴、洪水或旱灾。斐济认为建立全球防灾减灾联动机制,是从根本上推进全球统一防灾,减灾,救灾行动的必由之路。各个国家和政府通过联合国这个平台,建立起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对于落实《兵库宣言》中提出的2005-2015年世界减灾战略目标和行动重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极为惨重的。例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死亡人数超过8万。在2008年,缅甸遭受的强热带风暴袭击,导致13.8万多人死亡或失踪,中国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8万。此外,欧洲、美国、南亚及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也遭受了洪水、飓风或热带风暴的袭击,损失惨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约占总数的90%。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穷、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对自然灾害破坏规模的影响。在冲突地区或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尤为严重。受南亚地震影响,2005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100亿美元,2006年约250亿美元,2007年约740多亿美元。2006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过:“近十年来,自然灾害引发的各种灾难夺去了60多万人的生命,使24亿多人受到影响,其中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多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陷入更深的贫穷,更易受到未来自然灾害的伤害。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必须加快努力,减少脆弱性。”中国和亚洲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全球将近80%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亚洲,减灾防灾的任务更为艰巨。

防灾减灾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之一。联合国已经为此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并制定了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的减灾战略和减灾机制在印度洋海啸之后得到进一步加强。经历了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后,联合国减灾战略及联合国在这一领域的作用更显得意义重大。

(一)联合国的救援和减灾机构

防灾减灾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的一个重要部分。1992年,为了加强联合国对紧急事件和自然灾难的快速反应能力,协调联合国体系内和其他方面的人道主义活动,联合国设立了“人道主义事务部”,并在1998年将其改组为“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处(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该部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国际各人道主义救援机构的行动,减轻人类在灾害和紧急情况下面临的痛苦,保证人权,促进灾害的防备和预防,并寻求可持续的解决办法。该机构还负责协调联合国业务机构外地特派团发出的需求评估;发布机构间呼吁,为人道主义援助筹资;组织捐助者会议和后续安排;监测对呼吁的捐助反应;发表捐助报告和了解进展情况,等等。

主管人道事务的副秘书长负责对协调处的领导,并兼任联合国紧急救济协调员。人道主义协调处的决策机构是由联合国各救援机构负责人组成的“机构间常设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及红新月会等重要的非政府人道救援组织也参与了该委员会的工作。该委员会负责制定人道救援政策,进行机构间协调,解决各机构间出现的分歧。此外,联合国还设有“国际减少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处在“紧急救援司”之下设有灾害评估协调小组,由各国救灾专家组成,随时待命,一旦紧急情况发生,小组专家便可应有关国家要求在数小时内赶赴灾区,对灾情和急需的帮助进行评估,并对救援工作进行协调。“紧急救援司”还设立了应对环境灾害、城市搜救及协调军队和民防力量的救灾部门。此外,在许多易受灾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建立了由驻地协调员领导的联合国各机构国家一级代表组成的联合国灾害管理队,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就地协调救济活动。联合国减灾救灾方面的资金,全部来自会员国和其他方面的自愿捐助。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建立了一项“中央应急基金Central Emergency Response Fund(CERF)”,以便对突发灾害作出快速反应,减轻生命财产损失。联合国的紧急救援通报机制、人道主义募捐“联合呼吁程序(“The Consolidated Appeals Process,CAP”)以及“中央应急基金”等,是联合国防灾、减灾、救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立了应对灾害的机制,每当世界各地有紧急灾难发生时,联合国救援机构都能迅速介入,展开积极的救援工作。长期以来,联合国在这一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汇集了全球的专业人力与资源,这些资本使联合国能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厅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联合国系统拥有许多人道救援专门机构,救灾架构完善,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际组织都不具备的。”。

(二)联合国的减灾战略与目标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制定和推动减灾战略方面,联合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12月,联合国大会曾通过决议,将1990~2000年定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十年的目标之一是鼓励提高国家能力,减少在灾害面前无能为力的状况。减灾十年还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减少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经济破坏和社会混乱。1994年,联合国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减灾世界会议,通过了《横滨战略及其行动计划》,为会员国制定了防灾、备灾、减灾战略。该会议被称为国际减灾的里程碑,《横滨战略》也被称为减灾领域的国际蓝图。

联合国的减灾战略有10项原则,其要点包括:灾害预防和防备对于降低救灾赈济是至关重要的;灾害预防和防备应该被看做是国家、区域、双边、多边和国际各级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发展和加强预防、减少灾害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早期预警以及利用包括广播服务在内的电信手段有效地预警,是灾害预防和防备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在地方社区、国家政府、区域和国际各级参与的情况下,预防性措施才会取得最好效果;通过对整个社区进行适当教育和培训,采用侧重目标群体的适当发展设计和发展格局,才能降低脆弱度。

1989年12月,联合国决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2006~2007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从学校抓起”(Disaster Risk Reduction Begins at School)。设立这一

2008~200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的目的主要是强调学校要加强减灾教育,提高校舍的安全性。的主题是“让医院免于灾害(Hospitals Safe from Disasters)”。秘书长在2008年的国际减灾日致辞中说:在自然灾害格外严重的一年里,在适逢南亚地震三周年之际,在我们对那次灾害以及今年汶川地震和缅甸热带风暴造成的伤亡仍然记忆犹新之际,我们纪念2008年国际减灾日。这个时刻“更适宜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秘书长敦促各国政府和各个部门加强落实《兵库行动框架》,共同致力于减灾防灾“这项生死攸关的任务”。在经历了2008年巨大灾

(三)联合国在减灾领域的经验和资源

联合国的减灾战略和救灾援助是多方面的,资金上的援助只是一个方面。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中的一部分便是为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募集救援资金。联合国的中央应急基金自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三年时间里,为65个国家的1000多个项目提供了约9.76亿美元的人道主义基金援助。在2008年(9月截止),77个会员国、一个观察员国和6个民间组织承诺提供4.32亿美元的中央应急基金。在这一年里,中央应急基金已为47个国家提供了2.477亿美元的快速应急捐助,为19个资金不足的国家提供了1.19亿美元援助,一共资助了300多个人道主义项目。

欧洲发达国家是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的主要捐助者。截止到2008年9月,向联合国捐助最多的前20个国家中,除韩国外,其余均为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捐助了50万美元,排第22位。美国捐助了5万美元,排第41位。中国既是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的受援国,也是捐助国。在四川大地震后,联合国向中国提供了价值1700万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灾害发生后从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里调拨的80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在防灾减灾领域,国际援助是多渠道的,联合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量援助是通过双边和其他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渠道进行的。联合国能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但这种作用也是有限的。联合国紧急募捐呼吁就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例如,联合国为援助缅甸发起了紧急募捐呼吁,但有接近50%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联合国为防灾减灾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全球层面推动国际减灾战略。作为一个国际减灾平台,联合国在减灾防灾的宣传、动员、教育和交流方面,在灾害评估、监测、通报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方面的优势。例如,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联合国除了发起大规模的捐助和救援行动外,还开展了一系列信息交流、学术研讨、减灾培训、建立国际灾害预警系统等方面的活动。

防震减灾应急联动机制 篇2

安徽省防震减灾信息网 (以下简称“网站”) 是安徽省地震局实现政务信息公开, 服务社会公众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渠道, 网站发布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地震行业的敏感及特殊性决定了防震减灾信息网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庞杂、不可预测, 如网站非法言论、感染病毒、网络中断、并发访问堵塞、网站攻击篡改等, 其中后两种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更加恶劣, 应对能力的提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强震、2009年4月6日肥东3.5级地震发生后, 网站访问量骤然增加, 网络堵塞严重, 信息部门紧急调配高性能服务器, 将门户网站转移以便缓解。之后经联系, 省电信部门决定短期援助互联网出口带宽由10M升级至100M。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 社会公众关注度逐渐加深, 对地震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 网站的正常运行和访问、信息的即时发布都需要应急体系的支撑。

在网络攻击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 政府门户网站遭受攻击的几率越来越高。2008年5月31日、6月1日和6月2日, 广西防震减灾网被黑客工具多次侵入, 网站内容被恶意篡改, 服务器全部数据被彻底删除, 网站瘫痪。时值汶川震后敏感时期, 犯罪分子发布的地震谣言制造了社会恐慌, 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危害了社会稳定。前车之鉴, 严峻的现实表明, 我局要高度关注网站的安全运行。

随着网站的深入应用, 网站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精神, 从政策角度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规范和部署, 确保政府网站的安全运行, 各行业部门对本行业所可能产生的安全事件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 并据此制定了本部门相应的网站信息安全应急预案。2010年1月12日百度公司网站突然无法访问使得网络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安徽省信息化主管部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通过此事件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已出台《安徽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全力保障我省网络信息安全。

综上所述, 为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种网站安全突发事件, 确保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研究网站应急响应机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满足安徽省防震减灾信息网网站需求的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2 网站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2.1 版块多, 更新不易

目前, 网站新版本已上线运行。新网站采用PHP脚本语言编写, 数据库使用My SQL进行管理。涉及页面数量多, 版块块类型丰富, 不仅有震情、省局动态、直属单位动态、市县机构动态、行业动态、综合减灾等需每日更新的版块, 还包括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群团组织等需定期更新的业务版块。有的信息需从后台直接上传, 有的则需要进行网页的编辑更新, 丰富的内容需要组织较多人力进行更新。

2.2 部门多, 协调不易

网站的管理主要包括网站信息、网站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升级、服务器运行和安全维护等工作。一般情况下, 日常更新版块由省局及市县各所属部门指定专人通过网站后台上传, 办公室进行审核后发布;定期更新版块由各所属部门提供审核后的信息由局网站技术人员上传。网站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升级、服务器运行和安全维护则有局网站技术人员负责。参与网站管理的部门较多, 需要完善的网站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协调工作。

2.3 内容多, 备份不易

随着网站版块的增加和运行时间的延续, 网站容量不断加大, 不能及时清理的垃圾文件也随之增多。我局网站容量逐年增加, 并还将有上涨的趋势。如果今后没有专门的设备和技术, 网站的集中备份难度将很大。

2.4 人员多, 管理不易

参与网站管理人员不仅包括省局各部门, 还包括了大量市县局、台站的工作人员, 变化快, 网络知识不足, 很多管理人员会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 但是普遍缺少网络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 安全意识淡薄。

3 可能存在的网站安全隐患

3.1 客观因素

(1) 病毒。目前网站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 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 影响计算机软、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

(2) 软件漏洞。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 一旦连接入网, 将成为众矢之的。

(3) 黑客。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 危害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 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3.2 人为因素

(1) 安全意识不强。网站管理人员不在岗, 用户口令选择不慎, 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给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站安全带来威胁。

(2) 网站后台配置不当。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例如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对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 当它启动时, 就打开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 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否则, 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4 网站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4.1 防护体系设计

中科院刘宝旭等设计了一个基于模型的网络安全综合防护系统 (PERR) , 该模型由防护 (Protection) 、预警检测 (Early warning&Detection) 、响应 (Response) 、恢复 (Recovery) 四个部分构成一个动态的信息安全周期, 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局网站信息安全的防护与应急工作。

4.2 防护体系建设

4.2.1 安全防护中心

网站目前安全防护主要采用硬件防火墙、Webgard软件防火墙、瑞星杀毒、清除木马、360安全卫士及系统安全设置来进行日常的防护。

安全防护中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安全产品、技术、制度等手段, 达到提高被保护网络信息系统对安全威胁的防御能力和抗攻击能力, 同时, 加强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控管能力。其建设可从安全加固和安全管理两个角度来考虑。通过对网络拓扑结构的调整、系统配置的优化, 并部署入侵检测、防病毒、反垃圾邮件、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安全产品和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通过制定管理制度进行安全管理, 使用安全管理平台等技术手段, 统一配置管理系统中的主机、网络设备及安全设备, 增强监控能力, 使其运转更为协调, 最大程度地发挥安全防护效能。

4.2.2 安全预警检测中心

网站目前安全检测主要采用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入侵检测、防病毒熊猫网关、防火墙等来进行安全预警检测。

安全预警中心的主要职能: (1) 预警, 可通过漏洞扫描、网络异常监控、日志分析、问题主机发现等技术手段以及评估、审计等安全服务来实现; (2) 检测, 可使用入侵检测、病毒检测 (防病毒墙) 等工具和异常流量、异常网络行为发现等手段和工具。

4.2.3 应急响应中心

安全问题发生时需要尽快响应, 以阻止攻击行为的进一步破坏。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的应急响应中心, 对安全事件、行为、过程及时做出响应和处理, 对可能发生的入侵行为进行限制, 杜绝危害的进一步蔓延扩大, 最大程度降低其造成的影响, 避免出现业务中断等安全事故。

应急响应中心处理的手段包括阻断、隔离、转移、取证、分析、系统恢复、手工加固、跟踪攻击源甚至实施反击等。可通过制定应急响应制度、规范操作流程, 并辅以紧急响应工具和服务来实现。

4.2.4 灾备恢复中心

网站灾备恢复目前主要采取人工定期备份的方式。灾备恢复中心建设主要通过冗余备份等方式, 确保在被保护网络信息系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之后, 被破坏的业务系统和关键数据能够迅速得到恢复, 从而达到降低网络信息系统遭受灾难性破坏的风险的目的。备份包括本地、异地、冷备、热备等多种方式, 按照不同备份策略, 利用不同设备和技术手段来实现。

5 应急预案规划设计

5.1 应急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一流的信息安全技术服务队伍是网站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规划设计的人员保障。为保证应急情况下应急机制的迅速启动和指挥顺畅, 应急组织应设立领导组和技术组。

领导组主要职责包括: (1) 研究布置应急行动有关具体事宜; (2) 应急行动期间的总体组织指挥; (3) 向上级汇报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和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 (4) 负责与有关部门进行重大事项的工作协调; (5) 负责应急行动其它的有关组织领导工作。

技术组主要职责包括: (1) 执行领导组下达的应急指令; (2) 负责应急行动物资器材的准备; (3) 负责处理现场一切故障现象; (4) 随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应急工作的进展情况; (5) 负责联系相关厂商和技术人员, 获取技术支持。

5.2 应急标准

研究网站安全隐患, 结合我局网站管理现状, 确立应急标准: (1) 网站、网页出现非法言论; (2) 黑客攻击、网页被篡改; (3) 突发事件发生后大量并发访问; (4) 软件系统遭受破坏性攻击; (5) 设备安全故障; (6) 数据库安全受侵害; (7) 感染病毒。

5.3 应急流程图设计

如图2所示。

6 结束语

网站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是一项综合性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安全技术服务措施, 制度建设是基础, 队伍建设是保证, 技术手段是根本。网站安全隐患和安全时间是所有网站管理人员不想遇到但又不可避免的事件, 只有通过加强日常的管理和维护, 不断完善防护与应急机制, 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的责任心, 才可以有效抑制网站安全事件的发生, 保障网站的安全正常运行。

图2应急流程图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站的深入应用, 网站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防震减灾信息网是地震行业对外窗口, 是服务社会公众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渠道。近年来, 地震频发, 行业的敏感性及特殊性导致网站可能遭遇较多的突发事件。本文分析了安徽省防震减灾信息网网站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指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讨论了网站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最终设计了网站安全应急机制流程。

关键词:网站,安全,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宝旭, 陈秦伟, 池亚平等.基于模型的网络安全综合防护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7, 33 (12) :151~153.

[2]张帆, 刘智.网站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措施讨论[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8, 24 (2) :38~40.

[3]陈胜权.基于USB Key的政府门户网站保护方案[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7 (11) :36~39.

[4]张薇.论政府门户网站安全保障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 (21) :66~66.

[5]刘少英.防病毒策略在政府门户网站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3 (5) :20.

[6]杨莉.政府网站的安全性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1 (6) :77~79.

[7]曹飒.信息整合是地震政务网站建设的基础和关键[J].国际地震动态, 2008, 1 (1) :34~38.

防震减灾应急联动机制 篇3

构建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体系

——仙居县应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有效解决“联而不动,应而不急”这一矛盾,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社会面控制能力和部门单位执行力,从2010年开始,仙居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指挥、分责处置、部门联动、运转有效”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挖掘整合公安、反恐、消防、交通、公共卫生、防汛指挥、紧急救援、安全生产等政府管理资源,加强社会管理应急联动规范化建设,对构建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体系作出了积极探索,在组织机构上,构建了一个平台,在服务范围上,体现了一应俱全,在指令下达上,实现了一竿到底,在响应体系上,达到了一呼百应,在处置过程上,做到了一目了然。

一、搭建一个平台,树立指挥权威

县委县政府成立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政法的领导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

常委、人武部部长,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委办、县府办、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维稳办、县公安局等单位为成员,赋予指挥调度、通报协调、检查督导等指挥职能。领导小组下设仙居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与公安110指挥中心合署办公,政府授权指挥中心发布工作指令。由县委常委、公安局长任总指挥;县府办联系政法副主任、县委维稳办主任、县公安局分管副局长任副总指挥。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县应急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从而架构起一个权威高效的指挥平台。

二、构建二大体系,有效整合资源

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代表县委、县政府组织、协调、指挥全县应急救援队伍对治安、消防、交通、反恐、公共卫生、防汛、紧急救援、安全生产、重大事故等实行“统一接警,统一指挥”。为此,着力构建了二大体系,确保资源有效整合,指令有序畅通。

(一)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仙居县委县政府投资2100多万元,建设“天网”工程,划拨200多万元专款,建设了全市一流的监控中心,在公安机关原来110、122、119“三台合一”的基础上,整合了全县所有信息资源,集报警指挥、动态监控、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应急联动、社会服务、反恐防暴、视频侦查、情报信息于一体,— 2 —

配备了电子地理信息、卫星定位(GPS)警力调动、无线指挥、无线数字视频传输、区域防范报警、应急现场指挥等系统,还配备了15台车载移动视频,从而使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在服务上体现了“一应俱全”,在处置过程上,做到“一目了然”。

(二)整合指挥渠道,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各成员单位和应急队伍实行双轨制,既独立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又服从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全县各联动队伍,设立了正副指挥,建立了短信群呼系统。中心指令实行电话(电脑)、短信同时直接下达到基层队伍,做到“一竿到底”,实现扁平化、点对点指挥,最大限度地提高处置速度。现场处置队伍实行“双反馈”制度,即到达现场、处置结束必须向指挥中心报告,属于重大突出事件的,要随时报告现场动态情况,并按规定渠道,上报信息。在正式反馈单里面,详细填写相关内容,特别是需要后续处置的,须写清责任人、责任单位。

二、建立三类队伍,完善应急网络

按照“统一指挥、分责处置、部门联动、运转有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挖掘整合公安、反恐、消防、交通、公共卫生、防汛指挥、紧急救援、安全生产等政府管理资源,建立三大类共40支队伍。

(一)23支公共应急救援队伍。即:县级综合应急救援

队伍,医疗救护应急队伍和县级民兵应急队伍和20个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分队。

(二)16支专业应急队伍。即:反恐防暴应急队伍,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队伍,防汛抗旱应急队伍,森林消防应急队伍,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城市综合执法应急队伍,供电保障应急队伍,供排水供气保障应急队伍,交通设施保障应急队伍,食品药品管理应急队伍,卫生防疫应急队伍,环境保护应急队伍,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队伍,社会救助应急队伍和网络舆情应急队伍。

(三)建立应急专家队伍。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县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的通知》(仙政办发„2008‟148号)要求,在各单位推荐的基础上,建立了由33名人员组成的专家队伍。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综合管理五类。

同时,每支队伍均建立指挥机构,确定指挥、副指挥和队员,明确了职责任务,制定了工作预案。

四、强化四个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一)组织保障。要求各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成员单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它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来抓,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建好应急队伍、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工作保障上,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保障民生、维护

稳定上。

(二)人员保障。应急队伍的人员配备,原则上要求:一类镇(街道)不少于20人、二类乡镇不少于15人、三类乡镇不少于10人,反恐防暴、处置群体性事件、县级民兵应急队伍均不少于50人,县级医疗救护队伍不少于20人,其他各专业应急队伍一般掌握在10-20人。指挥中心将各单位分管领导、联络员、应急队伍的名单、职务(身份)、专长等情况以及接警电话、联系电话进行进门专门登记备案,在电脑上建立专门短信群发系统,并将指挥体系(包括各支队伍正副指挥)联系电话在指挥大厅上墙,便于操作。

(三)责任保障。加强对应急队伍建设、运行情况的考核检查,纳入综治和平安创建考核。考核主要包括制度装备建设、日常应急联动工作以及年内部署的各项应急联动工作贯彻落实情况。考核采取平时抽查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每半年进行考核通报、年终总评排名。

(四)财物保障。县、乡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应急队伍经费渠道,确保应急救援需要。根据工作职能配备相应的应急装备和物资,进行登记造册,明确储存种类、数量、地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报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办公室备案。

三、完善五大机制,确保高效运转

(一)统一指挥机制。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与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合署办公,代表县政府指令各应急队伍处置相关警情,负责日常指挥、协调、综合等工作,对全县所有警报警实行“统一接警、统一指挥”。各应急队伍服从统一指挥,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和救援、救助、抢险等工作。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二)快速反应机制。应急队伍建立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做到值班人员落实。需赶赴现场处置的,城区或本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区域的白天20分钟内、晚上30分钟内到达现场;从城区出警的应急队伍赶赴其他乡镇处置的,白天15分钟、晚上25分钟内集结完毕,迅速赶赴现场。

(三)现场处置机制。涉稳类、治安类事件,由公安局局长担任现场总指挥;救援类、救助类事件,由县政府相关工作的分管副县长担任现场总指挥;一般性事件和救援救助事项,由各专业应急队伍负责人担任总指挥。严格反馈责任制,24小时内将处置情况和结果反馈给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及时向县相关领导报告应急事件和处置情况。

(四)交流检查机制。每季度召开应急队伍成员单位例会,遇有重大事项随时召开会议。会议认真分析、总结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工作情况、及时交流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工

作经验,通报应急处置和救助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办公室和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定期或不定期对成员单位和应急队伍开展明查暗访和监督检查,及时通报检查情况。

(五)培训演练机制。各有关部门根据不同队伍的专业特点,加强培训,提高队伍业务素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演练,提高队伍实战能力。县应急办视情组织有关应急队伍之间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演练,提升应急大联动能力。2011年7月13日,2012年1月17日,县委县政府两次组织开展了应急集结演练,县委书记、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以及人大、政协领导参加了演练,既锻炼了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又提升了应急联动工作的地位。

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篇4

1.1编制目的

为认真履行攀枝花市防震减灾系统在地震应急响应中的职责,编制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四川省地震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和《攀枝花市地震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1.3适用范围

攀枝花防震减灾系统应对和处置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活动。

1.4工作原则

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防震减灾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

应对特别重大和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在省人民政府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下,配合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省地震局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活动。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事件,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市地震应急工作。市防震减灾局履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事件,灾区所在县(区)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地震应急工作,市防震减灾局组织、协调全市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有感地震、地震谣传等地震事件,由事发所在地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地震应急工作,所在地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应急及避谣工作,市防震减灾局负责协调、指导。

按照市防震减灾局的部署,局机关有关处室、直属单位、在攀省局下属单位、各县(区)防震减灾工作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开展地震应急工作。视震情和灾情等情况,市防震减灾局组织、调配全市防震减灾系统力量,开展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并对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2组织体系

2.1指挥机构及职责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市防震减灾局立即成立攀枝花市防震减灾局地震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地震应急指挥部),履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攀枝花市防震减灾系统地震应急工作。视情况成立市地震现场指挥部或组建市地震现场工作组。

2.1.1市地震应急指挥部

市地震应急指挥部由局长任指挥长,副局长任副指挥长,局机关各处室亦是指挥部的职能部门,震害防御处、科技监测预报处、综合处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震害防御处负责具体实施指挥部指令。

市地震应急指挥部的职责是:统一领导攀枝花市防震减灾系统地震应急工作;决定是否向地震现场派出现场指挥部或现场工作组;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上级地震部门汇报震情和灾情,提出应急工作建议;组织、协调全市地震应急工作;实施、协调生命搜索救援行动,视灾情提出请求省或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援助的建议;保障地震现场指挥部或现场工作组的后勤供应;履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其他职责。

指挥长负责市地震应急指挥部的全面工作。

2.1.2市地震现场指挥部

市地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原则上由分管应急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其规模由地震应急指挥部根据震情和灾情需要确定,可下设秘书组,震灾评估及科学考察组,现场通讯及图像传输组,流动测震观测组,流动强震观测组,流动形变观测组,现场分析预报组,现场后勤保障组等等。

市地震现场指挥部的职责是:在市地震应急指挥部领导下,负责组织指导实施市防震减灾系统各项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组织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伍,根据《地震现场工作规定》开展工作;协助灾区人民政府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协调邻近市(州)地震工作机构开展灾区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在实施地震救援行动期间,负责现场搜索救援行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指挥长负责市地震现场指挥部全面工作,参加灾区县(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2.1.3市地震现场工作组

小学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篇5

二、总则

为确保学校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条例》和中心小学相差要求,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三、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1、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

成 员:** ** ** ** ** **

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在上级领导下组织实施。

2、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挥全校防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饮水,防冻防雨,教材教具、抢险设备等物资落实,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稳定。

四、临时应急行动

1、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抗震工作。各有关组织随时准备执行防震减灾任务。

2、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停止各项室内大型活动。

3、加强广大师生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学生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4、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讯工具畅通,及时掌握各种情况,全力维护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

5、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五、震后应急行动

1、无论是否有预报、警报,在本县范围或邻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学校领导小组人员立即赶赴学校,成员必须在震后1小时内在本学校集结待命。

2、各班主任在组长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本班级抢险救灾。

(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2)迅速关闭、切断输电,供水系统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滋生其它灾害。

(3)各层负责人有序指挥、疏通,将学生转移到中心广场,灾情稳定后在共同将学生转移到操场。

三层负责:**

疏通人员:** **及五六年级班主任科任教师

疏通安排:六年级从东楼梯口下楼(**协助班主任)

五年级从西楼梯口下楼(**协助班主任)

二层负责:**

疏通人员:** **及三四年级班主任科任教师

疏通安排:三年级从西楼梯口下楼(**协助班主任)

四年级从东楼梯口下楼(**协助班主任)

一层负责:**

疏通人员:** ** ** **

疏通安排:班主任在前门疏通前两排学生,疏通人员在后门疏通后两排学生将学生安全转移。

学前教学区负责:**

疏 通 人 员:** **

疏 通 安 排:由石老师统一负责**老师前门疏散前两排学生,**老师在后门疏散后两排学生并将学生安全转移。

3、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4、迅速统计和掌握本单位受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本预案从2011年11月5日起施行。

关于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探讨 篇6

关键词: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空间信息,GIS

(一) 概况

1.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概念

英文表示City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简称CERS, 是综合各种城市应急服务资源, 采用统一的号码, 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紧急求助, 统一接警, 统一指挥, 联合行动, 为市民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 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的系统。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之上, 综合各种城市应急服务资源, 为市民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 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的系统。是保护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城市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手段。

2.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必要性

(1) 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协同处置和抗风险能力的需要。

(2) 应急联动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需要。单一部门难以独立处理城市灾害及紧急事件。

(3) 为市民提供更快捷的紧急救助服务的需要。多个公众报警的特服号码, 使社会公众难以记忆和使用纷繁的特服号码。

(二)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发展现状

1. 国际情况

(1) 美国:1967年建立了911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主要负责治安报警、救火、医疗救护等应急事件的处理的指挥协调。遍布美国的各个州市, 服务覆盖全美国97%的国土, 每年有超过2亿次呼叫, 平均54万次/天多。

(2) 英联邦国家:建立了999指挥中心, 为市民提供应急事件和非应急的社会综合服务。

(3) 欧盟国家:以122作为特服号码, 承担应急指挥服务。

(4) 其他国家地区:日本建立以110为特服号码的区域报警、求助应急处置体系。目前香港999系统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备。

2. 国内情况

(1) 国内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起步比较晚, 早期分别建立了公安110、消防119、交警122、急救120等独立的应急系统, 目前仍被一些城市采用。

(2) 2002年5月广西南宁市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城市应急联动中心, 覆盖整个南宁市辖区。

(3) 2003年SARS过后,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扬州、柳州开始建设或者规划各自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4) 2004年4月, 公安部要求公安系统三年内完成110、119、122三警合一的联动系统。

(5) 2005年以后, 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综合性应急指挥系统。城市应急联动系统飞速发展。

(1) 高可靠性。

(2) 紧迫性。

(3) 高危害性。

4. 城市应急联动的体制模式

(1) 集权模式。整合政府和社会所有的应急资源, 成立专门的城市应急联动中心, 代表政府全权行使应急联动指挥大权, 有权调动任何部门;特征:政府牵头、政府投资、集中管理, 应急联动中心是政府管理的一个部门, 有专门的编制和预算;如:南宁、北京。

(2) 授权模式。政府利用现有的应急指挥基础资源, 根据城市应急联动的要求, 通过局部的体制调整, 授权应急基础比较好的某一部门 (通常是公安部门) 执行城市应急处理任务。特征:在该部门的牵头下, 构成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如:广州、上海。

(3) 代理模式。政府成立统一的接警中心或呼叫中心, 负责接听城市的应急呼叫, 根据呼叫性质, 将接警记录分配给一个或多个部门处理, 并根据各部门处理情况反馈报警人。这种模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急联动, 但向城市提供了统一的紧急呼叫入口。特征:由政府牵头, 统一了紧急呼叫的入口, 各部门分头处警、各自指挥, 中心负责向报警人反馈处理信息。北京未建立应急联动中心之前, 采用的是此种模式。

(4) 协同模式。多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指挥中心和执行机构通过网络组合在一起, 按照约定的流程, 分工协作、联合指挥、联合行动。特征:一个政府中心、多个部门指挥中心和更多个基层远程协同终端构成, 原有行政机构基本不动, 投资最省。适合中小城市。

5. 城市应急联动的流程模式

(1) 接处合一模式。接警席接警后直接进行事件处理, 不需要分配给其他坐席处理, 适合小型应急指挥中心, 在人数少、接警量不大的情况下对事件快速处理, 要求接警员经验丰富。

(2) 一级接警、一级处警模式。接警员专门接警, 生成事件后根据事件类型分配给对应的处警员处理, 处警员直接指挥到基层单位处警处置, 全权负责事件的处理。接处警专业化分工 (有效警情仅占接警量的10%) , 提供接处警效率, 适合大型指挥中心, 但简单事件处理效率不高。

(3) 多级处警模式。根据事件性质, 确定不同的处警部门, 重大事件实行一级处警, 一般事件按归属专业或归属分中心负责处理, 应急联动中心以重大事件处理为主, 从日常事件处理中解脱出来, 减少体制调整的压力。

(4) 分类接警、分类处警模式。

核心层:系统的指挥中心层是应急指挥中心。

机构层:包含领导及机关各机构。

通讯层:包含各种有/无线通讯手段。如:DDN、PSTN、800M、350M等方式。

执行层:各应急支队作为信息的接收者、采集者和调度命令的执行者。

应急相关层:指报警人、报警单位、气象局、电信部门、电力部门、煤气部门等。

主要应用系统:

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该系统采用C/S结构, 完成警情处理过程中报警单位、各级指挥中心、移动指挥中心及现场的业务工作, 是一个覆盖指挥业务全过程的系统。

信息维护系统:管理维护系统包含的主要模块有数据管理维护模块、网络设备管理维护模块、有线/无线通信设备管理维护模块等。

辅助决策系统:领导辅助决策系统包括的主要模块有统计分析模块、事件分析预案模块和现场图形模块等。

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的主要模块有行文管理模块、会议计划管理模块、公告牌管理模块、文秘办公业务处理模块和战训管理模块等。

应急信息发布系统:提供统一的浏览器 (Browser) 访问界面。可对内对外服务。

6. 主要支撑体系

(1) 计算机网络系统

(2) 有/无线通信系统:有线/无线通信系统提供CERS需要的有线/无线通信链路。

(3) GPS系统:GPS子系统主要用于及时、准确地掌握被控车辆和船舶等移动目标的实时情况和准确位置。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SM全球移动通讯技术、GIS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 在现有GSM、GPRS通讯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套社会综合防范和远程监控、通讯、管理、调度系统。

(4) 监控及图像传输系统:监控系统对监控场所 (包括市级机关、交通路口、公共场所、金融机构、大型商场、邮电通信枢纽、车站、码头等) 进行实时集中监控, 对所需的各种视频、音频、计算机文字、图形信息等进行收集、选取、存储, 并控制显示在大屏幕、大尺寸视频监视器和首长多媒体终端等显示设备上。

(5) 视频会议系统:应急指挥中心能与各应急联动业务部门现有的会议系统联网, 召开应急电视电话会议。

(6) 大屏幕显示系统:主要进行应急地理信息显示、应急车辆状态显示、气象显示、应急实力信息显示、灾情受理地点显示、主要交通道口交通状态显示和部分重点保卫目标监控显示。

7. 应急联动系统关键技术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GIS技术、GPS技术、图象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呼叫中心技术、统一消息技术、可靠性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异构数据交换与共享技术、计算机辅助调度技术等。应急联动系统存在的问题:

(1) 无相应的法规支撑。紧急事件的处置权变更导致责任模糊, 很多紧急事件处置权在公安机构, 而非应急联动中心。

(2) 部门矛盾导致协调难度增大。所谓联动就是协同, 由于权力和利益等方面的问题, 各部门之间矛盾比较大, 都不愿意一起做事, 造成协同作战效率较低, 地方政府协调难度大。

(3) 责权不清导致部门数据无法交换与共享。指挥的基础是信息, 应急联动首先要实现信息联动, 但各部门责权不清, 处于数据安全的考虑, 或对数据高回报的期望, 或对本部门地位的考虑, 加上有些部门本来就受到行业法律和文件的约束, 不愿意或者不允许提供数据给其他部门共享, 导致应急联动中心无法取得系统所需要的重要数据。

参考文献

[1]王文俊.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Z].http://iems911.2004, 30 (7) :31-33.

[2]程鸿.中国城市应急联动进行时[Z].http://www.ccw.com.cn/.

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篇7

一、演练目的

通过防震减灾及反恐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险的正确方法,熟悉险后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或遭受恐怖袭击等灾难来临时,我校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险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应急避险演练(2)紧急疏散演练

2、对象:全体师生。

3、时间: 年 月 日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一天召开动员大会,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集中宣传讲座。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险的正确方法,分析我校应急避险的环境条件,阐述地震等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五、演练指挥机构

指 挥 长:张绍宇

副指挥长:胡主任

下设四个小组

(一)行政秘书组 组

长: 成员:

责:负责学校灾情险情汇总及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学校教职员工到岗情况,与上级指挥部通讯联络,及时向县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和当地教育系统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灾情,并视情请求援助。

(二)避险撤离组 组

长:

成员:当堂科任教师、各班班主任

责:主要负责指导紧急避险和紧急撤离,熟悉紧急撤离路线和临时避险场所,维持秩序,保护学生,并做好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帮扶工作。

当班科任教师承担所在班级学生紧急避险的指导任务。

当班科任教师随当班学生一起撤离,并注意保护学生;撤离到安全地带后,班主任和当班科任教师要清点所在班级学生人数,统计人员伤害情况,并报告组长。

其他人员迅速到撤离路线上的预定位置,检查并报告所负责指导撤离的路段是否存在险情。没有险情,仍要坚守岗位,指导撤离,并断后随学生撤到操场、田径场等临时避难场所或者校外避难场所。如果发现险情应该立即报告,并视情况改变撤离路线。

无法撤离时,被困教职员工应当配合紧急救援组,展开自救互救。

(三)紧急救援组 组

长: 成员:

职责:负责险情、灾情检查和本校救援。在外援部队到达之前,主要负责救援被困的师生,临时处理师生创伤;外援部队到达后,协助开展救援和医疗。(四)后勤保障组 组

长: 成员:

职责:主要负责后勤服务,协助紧急救援组检查校舍灾情险情,向紧急救援组提供救援工具和设备。

六、演练程序

(一)启动程序:演练指挥部指挥人员全部到位宣布演练开始。信号:

计时: 拍照:(二)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

1、信号员发出“灾情警报”信号(口哨声:一声长约为10秒)。

2、上课教师立即停止授课,转而成为教室演练负责人,立即告知学生“紧急情况出现(地震来了),大家不要慌”,并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尽可能用书包保护头部;最后一排同学面向墙,蹲在墙角处(地震避险演练)。演练时间为1分钟。3、1分钟后,信号员发出解除“灾情警报”信号(长声警报,每声时长约为36秒)。计时员开始计时,记录学生疏散到操场的时间。同时学生复位,老师告知学生,现在撤离教室,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

(三)紧急疏散演练

1、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有秩序从楼梯向下撤离,并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整队。

教学楼梯间秩序维护:(按照一至五层分别安排)

注意不要挡住学生疏散的道路。班主任老师迅速到班与科任教师组织学生快速疏散。学生全部离开后老师方可断后撤离。

2、演练各班撤离路线如下:(详细安排)

3、约5分钟后,危险解除,信号为持续警报声。四组人员迅速到各组负责人处集合。

七、演练注意事项:

1、对不能参加演练的学生,班主任提前向总指挥报告。

2、分班演练时,班主任要教育学生首先要冷静,稳定学生情绪,有序地组织学生从教室前门、后门迅速撤离。(各班后门打开并留有应急通道)

3、全校演练时间可能是上课、下课或其它休息时间。

4、全校演练前5分钟,演练指挥小组所有成员、各教职工必须各就各位,确保演练过程中不发生伤害事故、踩踏事故。

5、全校演练时,学生下楼梯时可以不排队。但一定要避免拥挤造成事故。

6、疏散引导小组、当节任课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就近楼梯口旁边指挥学生撤离,杜绝拥挤踩踏事故,直至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后才能离开,离开前由各楼层负责人检查所负责楼层及教室是否有人。

7、演练期间,任何教职工不得离岗离校。

8、如发生演练意外事故,立即报告总指挥,第一时间救护伤员。

八、演练总结

1、指挥长总结讲话。

2、宣布演练结束,各班依次退场,返回教室。

附:防震口诀

上一篇:踏入药店营销下一篇:装修材料及验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