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精选13篇)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 篇1

一、文本解读,契合儿童视角

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很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似乎忘记了儿童的年龄,总是在不停地挖掘词语的深义,解读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教师的文学功底。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在解读古诗词时不能以成人的视角来取代儿童的视角。

如,《枫桥夜泊》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如何理解诗中“不眠的夜”,感悟“无尽的愁”呢?教师必须关注文本解读的多维视角,不仅要关注其文化的视角,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多维的对话,而且要从儿童的视角把握文本的精髓,引导儿童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带领儿童进行精神的超越。课堂上,笔者紧紧抓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这三个问题来引导儿童感悟诗句,让儿童把诗中的“残月“”寒霜”“江枫”“渔火”“古寺”“客船”等景物想象成一幅鲜活的画面,并置身其中。通过想象,儿童就能感受诗人张继的那种漂泊之苦,那种思乡之情,那种落榜之愁。

师:孩子们,诗人张继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融进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生描述画面)

师:在你们的描述下,这幅画面就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了。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满天”就说明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

生: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江面上只能看到渔火……

生: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只能听到乌啼、钟声。

师:同学们用眼睛、用耳朵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寒冷的、静寂的、漆黑的长夜。

师: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寒夜里,诗人张继人在旅途,泊在他乡,宿在客船。请同学们再来轻声地读读诗句,和诗人一样用心去感受,想想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夜晚。(生回答“漫长“”孤独”“寂寞“”忧伤“”不眠”……)

师:诗中有一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是哪一个字呢?(生回答“愁”)

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不仅是“教什么”的一种创新视角,还为“怎么教”选择了正确的起点。教师要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走进文本,换个角度体验文本———以儿童的思维去想,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眼光去发现。当然,教师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还要善于从文本深处寻找童心,丰满语文教学。

二、平等对话,走进儿童世界

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对于生命的体认、意义的建构、价值的发现需要语文的引领。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笔者认为,基于儿童立场的平等对话是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桥梁。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抒写了他隐逸生活的闲适与自在,词作隽永而灵动。“不须归”是全词的灵魂,表达了诗人不恋官场、移情山水、回归田园生活的志趣。在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志趣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理解“不须归”的意思,接着,让学生猜想渔翁为何“不须归”,既而启发学生由渔人模糊的背影想象他的神情、语言、动作。通过这样不断的探寻、平等的对话,学生一步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完成了一次与诗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师:青箬笠,绿蓑衣,没有细节的刻画,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却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请你发挥想象,如果你就是那位渔人,你的神情,你的语言,你的动作……

(生思考)

师:你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悠闲、自在、陶醉……

师:面对着青山绿水,你也许在说———

生:这里就是人间仙境,我不必回去了。

师:你也许这样告诉飞鸟和游鱼———

生:飞鸟、游鱼,大自然有了你们,就有了生机。

师:你也许在心里对自己这样说———

生:有了这样快乐自由的生活,我还要什么呢?我连家都不想回去了。

师:这位渔人就是词人的真实写照。他喜欢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好友颜真卿在为他书写的一块碑中有这样一句话:“随意取适,垂钓去饵,不在得鱼。”

师:看来这位烟波钓徒意不在得鱼,而在于得———

生:美景;乐趣;自由;悠闲……

师:他不回去了。因为他的心灵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归宿,那就是———

生:大自然。

师:是啊,渔人在大自然中钓着了一江春色,一蓑风雨,钓着了自在逍遥的人生感受。

真正的对话是平等的,是双向的,是基于儿童主体的精神与智力的互动。正如王尚文先生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指出:“对话双方必须是平等的、真诚的、合作的,其结果必是双方都能通过对话而臻于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在探寻“不须归”的对话过程中,笔者引导儿童用自身的认知体验去感悟文本,对话从文本走向了心灵,有效激活了儿童的自我意识。儿童的心灵世界全然打开,与课堂、与教学主旨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多元评价,引领儿童成长

在很多课堂中,正是在成人单一化的评价模式下,儿童为了迎合成人的需要,开始模仿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表达,儿童的自我意识在退化。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采取适合儿童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了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作者没有畅叙友谊,也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写了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虽然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全诗中没有一个字写到送别。怎样让学生透过“接天”的莲叶和“映日”的荷花来感悟作者蕴含的深深情感呢?笔者在教学中提供了开放的交流话题,不设置标准答案,进行多元评价,让儿童将读悟结合,最终读出诗人杨万里明朗的心境、开阔的胸襟、委婉的深情。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一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说说自己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高兴的心情。诗人送别友人林子方,他想友人一定前程似锦,送别自然高兴。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明朗的心境。林子方虽然离开了,但是朋友的离开不等于友谊的失去。所以诗人的眼中是美景,诗中是美景,心境自然明朗。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开阔的胸襟。因为诗人写到了西湖中的“接天莲叶”,他的胸襟如西湖那么开阔,无边无际。

生:我读到的是诗人淡淡的哀愁。景色虽然那么美,但是友人却要远去,心中免不了有一丝淡淡的哀愁。诗人不想让友人伤感,就以美景送别。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荷花的别样红,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杨万里明朗的心境,开阔的胸襟,委婉的深情……

古人以诗言志,以诗寄情,诗中所蕴含的含蓄的情感,就这样被学生挖掘出来了。由于不同的儿童关注的学习点不一样,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也就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开放的心态悦纳每一位学生,以多元的评价让儿童徜徉在文本之中,读出自己的发现,读出自己的领悟。

古诗中的快乐儿童 篇2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牧童,更像个小雷锋。 “欲断魂”的路人刚一提问,他就热情相答,并且用手指明“杏花村”的方向。

唐代的吕岩(吕洞宾),也写过一首《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宽阔的田野,悠扬的笛声,辛劳的牧童放牧归来,吃过了饭连蓑衣都来不及脱,就倒在地上呼呼大睡。只有那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他的身上。

而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牧童》又与众不同。一个夏日的午后,袁枚去拜访朋友,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欢快嘹亮的歌声。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短褂、骑着黄牛的牧童在高声唱着《放牛歌》。袁枚正听得如醉,突然歌声戛然而止。原来牧童发现了树上的知了,并熟练地爬上牛背,踮起脚尖,小手伸向一旁粗壮的树干。而机灵的知了,却 “嗖”地一声飞走了。袁枚见状,哈哈大笑。回家后即赋诗一首: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相对而言,白居易的《池上》,则更为妙趣横生: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池塘中一个个的大莲蓬,清香诱人。一个小孩儿禁不住诱惑,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但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自己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小主人公天真活泼、又淘气又可爱的顽童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草长莺飞,杨柳轻扬,正是一派大好春光。放了学的儿童们,纷纷跑回家里拿出风筝,趁着东风放上天空。这样的春天,让孩子们陶醉,也让大人们向往。

在我的印象中,古代写儿童诗最多的是宋代的杨万里。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还有《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色的蝴蝶,淹没在黄色的菜花中。令急走的儿童,茫然不知所措。

关于儿童的词句,我知道的只有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一句 “最喜小儿无赖”,把父母之爱,儿女之欢,都尽在其中。

苏轼说: “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老舍讲:“小孩是哥伦布,把人带到新大陆。”天真无邪的儿童,不仅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快乐,而且还带来了希望。

描写儿童的古诗 篇3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4、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施肩吾《幼女词》

5、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迍邅已穷极,疢疴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伍缉之《劳歌二首》之一

6、古巷少人行,新月弯弯瘦,藤萝满墙头,儿童摘扁豆。——佚名

7、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8、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李商隐《忆匡一师》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篇4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清]袁枚

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探讨 篇5

一、不断强化背诵,加强知识积淀

大多数人认为,随便学学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应该不断诵读,慢慢理解诗词所包含的含义,不断积累其中的知识点。如何做到对诗词的全面理解,达到知识的积累呢?我个人认为可以在上课之前将所学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集体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上利用课前10分钟进行这样的训练,逐渐把老师讲解变成由学生自己赏析,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利用这短暂的课前10分钟,我们可以每周做到至少两首诗词的背诵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这个训练就会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个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自己想法设法地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早晨上自习时,加强背诵。并且制作古诗词学习小卡片,两面分别写上诗词的题目作者和诗词的内容。下课之后,四个同学一组还可以打诗词牌,一个随意出牌,另一个就根据牌面上的提示对应背出题目作者或者内容,做到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二、师生共同熟悉诗词背景,加强理解和感悟

通过我们的学习知道,每一篇诗作都离不开当时的背景,都是作者因当时情况有感而发的,可以说作品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联。因此,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有很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作为阅读者才可以与作者平等对话,感情交流。如学习郑燮的《墨竹图题诗》,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知道相关背景:作者当时就在此地当官,正赶上当地闹灾,老百姓饥寒交迫, 他本人就为老百姓奔走……夜间听到雨声风声吹打窗户,作者心里一下子联想到受苦的老百姓,便起身展纸作画,成就此篇,并按照程序上报。可是他由于看不下去百姓的受苦,就私自打开粮仓, 救老百姓于水生火热,为此他遭遇罢官。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认为他干了一件糊涂事,但他自己的态度就是“难得糊涂”。有了这样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就不难理解“疑是民间疾苦声”和“一枝一叶总关情”两句蕴含的对人民的关爱和体恤之情。再如学习杜甫的 《春望》,当时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作者赶往奉先回家探亲,此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叛军势如破竹,攻破潼关,他被迫离开家乡,漂泊他乡。后来唐肃宗即位,作者心怀好意前去投靠,不幸途中被叛军抓住,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756),他才有机会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作者在逃离长安时所写,借以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感慨。当时作者由于与家人断绝联系,家中一切都是未知数,作者一片茫然,为了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他才在诗中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的感慨。通过这个背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诗词中作者的内心感受,因作品而为作者忧为作者喜。

三、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提高赏析和鉴赏能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想打开一首诗词的窗户,就要学会抓住诗词的诗眼词眼。如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也就是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真实地写出了当时由于朝代更替,反而百姓遭殃的实质,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句,就基本掌握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明白作者对此地的感慨了。

四、倡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比较鉴赏

可以说古诗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诵读,怎样去鉴赏,更要让学生慢慢去尝试诗词之句,在自己高兴或者忧伤时也借古人的名句抒发自己的感情。当我们去游览名胜时,可以联想起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登上高山之巅的胸怀;当我们考试失意时,可以想到李白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自我鼓励……其实, 诗词的学习还可以在其他文章的学习中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学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时,其实作者在这里用了三个比喻,把细雨比作成牛毛、花针、细丝,使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领略到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和云雾迷蒙的境界。此时把它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行比照理解,既让学生在学习其他文章时可以再次掌握所学的诗词,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文章的理解。 最后,就是倡导学生活学活用。最好就是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古诗词,把一些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日记中、作文中,为自己的文章增添闪光点。当然,古诗词的运用非常难把握,运用好,便是继承和发扬古诗词;运用不当,便会让古诗词陷入庸俗的境地。 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恰当运用,让所学古诗词为他们的创作服务。

总之,作为基层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我们的古诗词文化传承下去,让学生学好古诗词、用好古诗词。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用好古诗,就要不断强化背诵,加强知识积淀;师生共同熟悉诗词背景,加强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提高赏析和鉴赏能力;倡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比较鉴赏;倡导学生活学活用。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 篇6

古诗教学的目标显然不能满足于儿童大体理解诗意,会读会背这个层面。儿童在诗意理解层面已经没什么难度的古诗,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达到古诗教学的理想境界呢?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尝试着对教学问题进行梯度设计,不断引领儿童登攀思维和情感之山,让儿童体验古诗学习的真趣味。

梯度一:聚焦画面,体验古诗意境美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经过适度预习,对理解古诗的意思不是难事。教学中,我放手让他们自己读诗、说诗意。在此基础之上,我启发他们思考:诗人杨万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色彩怎样?给人怎样的感受?我们知道,古诗教学中,引导儿童凭借诗中熟悉的意象进行再造想象是很有必要的。显然,这个问题,比起要求学生说说诗句表面意思要更加有挑战性。他们一开始只能比较笼统地说出西湖的清晨,荷叶碧绿,荷花盛开,很美丽。

学生们并不能一下子就在脑海中构成西湖的鲜明形象,我也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启发他们进入情境,进一步想象:现在,我们就站在西湖边上,举着相机,不想拍摄一两张特写画面吗?靠你最近的那朵荷花什么姿态?稍微远一些的那几片荷叶大小、绿的程度有怎样的不同?这次,学生们纷纷积极调取记忆中的荷叶、荷花、湖面的意象,并且根据诗中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形成了更具体的形象,从而想象出了诗中描绘的意境——

呀,离我不远处的那朵荷花多娇艳!粉色的花瓣水润润的,在西湖的朝阳中,显得格外迷人。再细细欣赏,竟然看到娇嫩欲滴的荷花花瓣上还沾着些晶莹的小露珠,又给了这荷花不少活力。衬着这朵花的碧玉盘呢,默默地立着,心甘情愿保护着荷花,并不想争功……不时,飞来一只蜻蜓,纤细而美丽。——韩豫凡

我看到的是一朵洁白的荷花。此时,在清晨的阳光中,它已经完全绽放,片片花瓣那么舒展,那么通透。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慢慢在空气中飘荡。再看那花瓣中间已经挺立的花蕊,嫩黄嫩黄的,小小的莲蓬已经长出来了,真让人喜悦!靠近的几片荷叶,有的圆圆的,绿得油亮;有的荷叶边还有些卷曲,还有些黄绿色,显然是新荷……——巢申睿

显然,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聚焦于古诗中描绘的景物,启发儿童愉快地“再造想象”,于是,诗中清新、鲜艳的西湖莲荷图在他们的小脑瓜中鲜明地活动起来。在接下来的配乐朗读中,学生们对诗美妙的意境感悟也就更深一步了。

梯度二:比较阅读,体会古诗用词美

当学生们进入诗歌意境,主动品读之后,我并没有满足于此。接着,我自然地挑起课堂学习的矛盾点:古诗题目分明告诉我们这是首送别诗,回顾我们以前积累的送别诗,你有什么新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一时间,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在经典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味诗人那旷达的情怀;他们在“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中,体会诗人深挚的送别情意……

课堂中,我不留痕迹地引导儿童进行“比较阅读”,继续引领他们攀登学习古诗的精神之山。充分比较、思考之后,我提出这个问题:杨万里既是林子方的上级,更是林子方的好朋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畅谈保卫国家、抗金建议。林子方现在要离开当时的都城临安,杨万里一点都不留恋吗?挽留朋友的意思表现在哪里了?

古诗中最为丰富的美育因素就是诗人的情感了。可以说,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教学中的第二梯度问题的抛出,激起了儿童不断探索、体验的热情。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火朝天——

我认为杨万里对好朋友林子方的送别之情有的,只是这种感情被藏在诗句中了。请大家留意一下古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此时,杨万里实际上想说的话是:林子方啊林子方,你看看,西湖已经到一年中最美的时候啦,你还是不要离开这里,留下来吧!——周山岳

我也在诗句中找到了送别情,它的确是深深藏在诗句中,这也是杨万里写诗的巧妙吧!跟他不同的是,我在最后两句中找到了这种感情的流露。诗人表面上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实际上想说,林子方的事情就像这莲叶和荷花一样,纯洁又动人……——刘晔

与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们的思维再次被激活。课堂上,他们侃侃而谈,各抒己见,令人欣喜!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古诗朗读较先前第一个板块,多了不少离别的不舍与愁绪。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与儿童的情感世界自然链接,诗歌学习的趣味也就悄然而至了。

梯度三:文献阅读,品味古诗情意美

古诗流露的情感往往更加含蓄。让今天的儿童真正品味其中千年的馨香,那将会是多么的诗意和浪漫。课堂中的第三梯度教学设计,我引入了关于这首古诗的文献阅读——

这首诗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隐喻,也可以说,作者的巨大深意,隐藏在了描写西湖美景的绝妙诗句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你好好读读古诗中一些关键词语的隐喻之意:“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则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天”指皇帝;“日”也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靠近皇帝的意思;“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同学们,林子方年轻有为,皇帝很欣赏他,将他边连升三级外放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对此,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然而,杨万里则不这么想,但又不好明说,在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

聪明的你,这首诗的隐喻之意到底是什么呢?

儿童再次进入古诗含蓄情意的品味,积极思考、讨论,明白了其中的深意: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啊!这其中,儿童体验着学习古诗的成就感和真趣味,快乐就不言而喻了。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究 篇7

一、引导学生吟诵,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为了调动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实施各种各样的诵读教学模式,如,有效地统一配乐吟唱、朗读、音乐等,进而受到学生的青睐。例如,教师在教授《咏柳》这一首古诗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吟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的乐趣,加深学习的印象,实现迅速背诵的目标。并且,小学生也善于表现自己,教师需要打造一种开放与宽松的平台,以使学生完全地表现自己和释放自己,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吟唱的同时感悟古诗的情感。

二、注重拓展延伸,突破古诗教学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当仅仅限制于教材或课堂上,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感悟。为此,教师在教授一首古诗的时候,需要为学生讲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生平、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并且积极地探究拓展与生成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教授《草》这一首古诗的时候,针对难点“枯”与“荣”的理解,教师能够立足于一年的四个季节,要求学生通过简笔画将春夏秋冬这几个季节的小草的样子画出来,以及通过自身的语言讲解各个不同季节小草的特点。紧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为春夏和秋冬这两部分,让学生通过一个字对这两个部分的小草的特点进行总结,最后连起来说。这样,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古诗的意义,并且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以情感作为基点,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热情

针对古诗而言,要么阐明哲理、要么托物言志、要么借景抒情,而在使人称赞的语言文字之后,常常涵盖了作者的情感和故事。而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应当充满激情,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把握住激情点,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古诗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教师在教授《赠汪伦》这一首古诗的时候,由于该诗赞颂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因此教师需要以情激情,且把握住情感的基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之下学习古诗语言。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完全地想、说、听,从而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张建平.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攻略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 篇8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设计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应该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效结合,进而形成创新、开放式的教学思路。

1.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实现因材施教。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只需要掌握生字词,第二学段的学生应该在这一基础上理解诗词的含义,并掌握相关的古诗词常识、古诗词韵味以及诗词中的通假字等等。虽然这一标准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要求,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古诗词基础知识,并在不断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语文水平与认知能力。相对来讲,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古诗词知识,其具备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体现出教学的综合性。教师可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为学生营造思考问题的情景模式,以此来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学习方式。

2.注重阅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提高小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方式。古诗词教学应该运用古诗词节奏与韵律的特点来加强阅读训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和体会古诗词。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创设古诗词中的情景。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视角,通过对诗句内容的讲解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并在阅读中体会这一情景美。此外,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节奏与古诗词的韵味,进而帮助学生真正走入意境。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地想象古诗词中包含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对古诗词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路径

1.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方式,很多教师都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画面、音乐等方面的烘托,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讲,通过直观的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将古诗词中的意境转化为画面,采用视觉上的冲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春晓》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态图或者相应的小视频,来为学生展示直观的信息,让其在这一环节中感悟古诗中蕴含的内容,并配以应景的音乐,便于学生的理解。

2.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在新课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加强对古诗词的运用,将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课时,诗人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两人之间的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心情,并让学生通过理解来对诗句进行运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来对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想起类似的知识,通过对比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篇9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白居易《池上》)

2、呼牛归: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唐·丘为《泛耶溪》)

3、不识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4、解方言:

“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5、摘扁豆:

“古巷少人行,新月弯弯瘦,藤萝满墙头,儿童摘扁豆。”(佚名)

6、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骆宾王《咏鹅》)

7、学人拜新月: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施肩吾《幼女词》)

8、学小姑:

“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明·毛铉《幼女词》)

9、骑黄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

10、折扬柳:

“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清·许虬《折扬柳歌》)

11、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念牧童: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唐·王维《渭川田家》)

13、学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14、弄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唐·白居易《观游鱼》)

15、追黄蝶: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6、关柴门: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唐·崔道融《溪居即事》)

17、恋小车: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唐·韦庄《与小女》)

18、笑问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9、吹短笛: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20、开门: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唐·李商隐《忆匡一师》)

21、不识衣冠: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唐·王维《田园乐》)

22、指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23、挑促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24、吹曲: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唐·卢肇《牧童》)

25、载诗:

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词 篇10

2、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李涉《牧童词》

3、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4、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杜甫《狂夫》

5、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刘商《赠头陀师》

6、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7、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8、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9、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10、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李白《公无渡河》

11、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钆《小重山·端午》

12、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 篇11

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它以深刻的底蕴和博大的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 古诗词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诗词中优美的意境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想象力, 开发学生智力;古诗词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更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渲染, 积淀着丰厚的文明传承, 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可以帮助学生抵制腐朽思想和文化的腐蚀, 培养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 古诗词纷繁多样的内容和题材, 可以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心智:比如爱情诗的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爱国诗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此外各种抒情、立志的古典诗词可以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凌云的壮志和不朽的抱负……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 可以教给学生无数的人生哲理,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巨大动力, 给我们的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兴趣度不高, 重视程度不够

诗词鉴赏题型是近年来云南省普通高等院校预科班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题型之一, 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 他们往往认为古诗词不外乎一些风花雪夜、忧国忧民、伤春悲秋、壮志难酬……甚至有些“无病呻吟”, 没什么实际用处。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往往在聊天、恋爱、时尚、明星、游戏等层面, 并没有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能真正读一首好诗, 真正从古诗词中获得心灵的净化与熏陶。

2. 基础薄弱, 欣赏水平低

虽然预科班的学生都已完成了三年的高中教育, 但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 知识面狭窄, 高中课本上所学的语文知识都还不能完全掌握, 更不要说较为广阔的文学、艺术、音乐、历史等综合知识底蕴了。这使得他们在理解、感受古诗词的内涵、意境、风格上较为吃力。

3. 言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

诗词鉴赏过程中, 学生往往不能使用精炼、准确的语言独立概括和表达诗词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 即使是语文基础相对好一点学生也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三、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方法探究

1. 精彩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力

俗话说“文好题一半”, 说的是一个好的题目对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同样道理, 精心设置的课堂导入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讲《诗经·硕人》时, 设置课堂导入:“同学们, 今天我们探讨一下怎样的女子才是美丽的女子, 你如何用语言来描述呢?”学生立刻活跃起来, 各抒己见, 积极踊跃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气质好”, 有的说“性格好”, 有的说“身材好”, 诸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明眸善睐”、“唇红齿白”等等词汇都一并涌出。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并从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内外兼修、秀外慧中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一定会让你变得更加美丽大方。接着带领学生体会《诗经·硕人》对女子美貌的描述, 分别从尊贵的身份、俏丽的容貌和出嫁的排场三个方面来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这是提问启发式导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提问的设置又紧贴授课内容, 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把握此诗的写作手法, 完成课堂任务, 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效的学以致用。

2. 把握意境, 深刻理解

意境的把握是古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古诗词大多篇幅短小、语言凝练, 在教学、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因此课堂过程中要教会学生首先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时代背景、写作风格、所属流派等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准确的把握好古诗词的意境, 进而深入地掌握整篇作品。比如讲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此诗晦涩难懂, 理解起来很有困难。基于此, 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贺的流派, 所处时期, 诗歌的内容、题材和特点, 金铜仙人的典故, 写作背景和缘由等等, 在此基础上掌握此首诗的内涵, 感受李贺诗立意的新奇、构思的精巧、想象的丰富、思维意象的跳跃, 并体会李贺因报国无门, 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 来抒发古今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3. 与流行歌曲、绘画等巧妙结合, 引起学生兴趣

中国古典诗词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含蓄深沉, 学生学起来往往觉得晦涩难懂, 高不可攀。他们通常比较喜欢流行音乐, 认为流行音乐通俗易懂、韵律感强, 自由多样。事实上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已经成为当今歌坛的一道亮丽的景观。那么, 用流行音乐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就成为提高诗词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比如:讲李煜的《虞美人》, 先播放一曲邓丽君的《几多愁》;讲苏轼的《水调歌头》先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讲汉乐府《上邪》先播放《还珠格格》主题曲《当》;讲李商隐的《无题》先播放《西游记》插曲《别亦难》……再配上相应的视频片段, 从声音、影像、音乐、意境等多方面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和体验, 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 利用流行音乐中的古典诗词成分, 激起学生对古诗词以及古典文学的兴趣, 让他们觉得古诗词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而且可以如此的“亲密接触”, 这样能够有效地激活课堂, 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

此外, 结合诗词特点, 还可以将其与绘画联系起来。比如讲到唐朝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 以《使至塞上》这首诗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两句为例,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作画, 体会诗中色彩与线条的搭配和对比, 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 感受王维对塞外广袤无垠地区空间的高度艺术概括, 然后大家互相分享、点评。这样学生便能够生动、形象的领悟王维诗的特点了, 而且印象非常深刻。再以《汉江临眺》为例, 为了让学生生动的体会到王维诗歌的特点, 让学生结合对该诗的理解加之自己的想象将整首诗的景色画出来。因为是语文课堂, 教师对学生的绘画水平不必做过高要求, 以鼓励为主, 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点评来提高对整首诗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效果。

4. 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古诗词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反复的朗诵和背诵,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加深对作品理解的过程。古诗词韵律和谐, 节奏鲜明, 读起来朗朗上口。反复的朗诵、背诵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写作中更多的引用、活用古诗词名句, 这也是检验古诗词教学是否成功的表现之一。

5. 改编、创作诗词

流行歌曲中有很多改编、创作诗词的例子, 比如毛宁的《涛声依旧》源自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源自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源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在诗词教学课程中, 让学生在学习了一首诗或一个阶段的诗词之后, 也尝试着自己改编、创作诗词, 一方面改变以往诗词教学课堂中只学不做, 只听不说的局面, 互动性更强, 实践性更强;另一方面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从而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6. 有效点评和反复修改诗词作品

学生改编、创作出作品后, 进行有效的点评、反复的修改, 是诗词学习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首先是学生互相点评各自的作品, 通过互相点评, 找出哪些句子是佳句, 哪些词语使用精炼, 哪些手法值得借鉴, 哪些缺点和不足需要改进等等。通过点评, 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帮助程度差的学生, 程度较差的学生也可从程度较好的学生那里取长补短;然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和总结, 鼓励学生的可取之处, 鼓励他们的创新和发现, 查找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症下药加以解决。这样一来,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增强其学习古诗词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兴趣和效果。

总之, 民族预科班的教育教学是介于高中和大学之间的一个教育层次, 而语文课程是其三大主干课之一, 目的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提高素养, 增强能力。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高, 能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提高语文水平, 为其成功迈入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古诗词教学在预科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云南工商学院预科语文教学为例, 分析了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明.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2]杨子怡.大学诗教的重要意义与诗词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3 (2)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索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教版;古诗教学;美育探索

美育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能单单停留在记诵层面上,更多地应该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观察、去体验,最后去表现、创造美,让学生最终收获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心灵。

一、诵读美,让乐音激荡

自古诗乐舞是一体的,诗人作诗讲求押韵,因而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一首是都像是一曲词清曲雅、如行云如流水的动听古曲,极具音韵美、节奏美。让小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音节法度,最本真的方法就是反复有感情的朗诵,具体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老师泛读带领学生一遍一遍读,把握节奏还有语调;再比如分小组进行小组竞赛,让学生依靠自己手中的电子工具,反反复复完善,最后评出优秀朗读小组以及个人。总之要将老师领读与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提高小朋友的语感,体验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之美,让乐音激荡。

二、体现美,让想象驰骋

古诗或五言或七言,语言精练,思维跳跃,小学生只是理解字词意思是很难领会的,老师必须通过勾画描绘镜像,调动孩子不受束缚的想象。如王维的《鹿柴》,将大自然空灵的景象浓缩在短短20字之中,小学生依靠字面意思无法把握诗中的画境,更无法体味诗中的神韵,此处便可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联想,组织学生一起将眼睛闭起来,老师组织一段优美文字:雨前的青山,有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阳光照得树影晃动,风吹得树叶沙沙,绿草衬着红花,偶见两三儿童嬉戏,忽然一阵秋雨至,打湿了绿叶,淋湿了红花,太阳将要躲藏在山后,鸟倦飞回小巢,鱼儿潜入水底,山林归于沉寂,雨洗后的青山变得格外鲜翠、干净。此时此刻诗人料想嬉戏的童子、浣衣的妇人都早该回去了,却偶然听得人语之声,太阳将落未落,金黄色的霞光照进深林,又照在水边长满青苔的石头上,别有一番情趣。在进行画境描绘之中倘若借助多媒体播放与意境相符的轻音乐,效果会更佳。

三、感受美,展开观察

罗素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见,为了让学生拓展美的视野,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在教学高鼎的诗歌《村居》时,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春天的意境,不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春游,“草场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如烟”这些都是自然之景,二月初春,黄莺在天上自由飞着,愉快地歌唱,大堤两岸的扶柳已经长出嫩嫩长长的枝条,吹风吹着远远看去宛如朦胧的薄雾一般,走在这广阔蔚蓝的天空下,小朋友可以听见鸟鸣,水声,可以闻见花香,可以看见红白绿黄各种色彩,可以尽情地做各种游戏,放纸鸢,编花环等等。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会给小朋友心中留下最鲜亮夺目又印刻心里的底色,让学生调动多方感官,感悟立体真实的美。

四、描绘美,动笔绘图

感受了美,领悟了美,还要让学生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小学人教版选入的古诗词画面感强,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彩笔绘出自己想象的诗境。

比如人教版语文第一册《咏鹅》诗,描绘地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悠闲自在地在水上浮游的样子,极具形象美、动态美、色彩美。老师首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诗人描绘画一画“曲项向天歌”的鹅是一只怎样神态的鹅;接着可以让画一画这只鹅的动作“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再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一些色彩,有白、红、绿等等颜色,让学生挑好画板,进行着色,着色完毕后,有感兴趣者,还可以继续为此画绘制一幅背景,画一画蓝天,画一画白云,画一画碧波,让绘画呈现诗意境界,展现极富童趣的生活气息。

除了从整体把握上描绘诗歌中的景物,还可以品鉴“诗眼”,宕开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美,把握美的精髓。比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历来为人所称道,在此是使动用法,吹绿,春风的到来使江岸一片新绿,又如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悯农》诗,“粒粒”二字彰显了粮食的得之不易,写的深沉而包含同情,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之后,让学生感受后进行描绘,从而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在把握诗歌色彩美、动作美等的基础上,渗入体会诗人蕴藏于诗歌之中的情感,使心灵得到丰富,收获心灵美。

总之,美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古诗中的美育功能,对于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开启他们对世界美的事物的感悟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工作者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让美育渗透入古诗词教学之中,不断创新、不斷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远钧.经典浸润人生,美育升华人格——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0(04):66-67.

[2]孙桂成.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育因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04):21.

新建_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篇13

1村居

2宿新市徐公店

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

清·高鼎

宋·杨万里

唐·胡令能

宋·叶绍翁

草长莺飞二月天,篱落疏疏一径深,蓬头稚子学垂纶,萧萧梧叶送寒声,拂地杨柳醉春烟。

树头花落未成阴

侧坐莓苔草映身。

江上秋风动客情。

儿童散学归来早,儿童急走追黄蝶

路人借问遥招手。

知有儿童挑促织,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入菜花无处寻。

怕得鱼惊不应

夜深篱落一灯明。

5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1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4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池上

唐·白居易

唐·吕岩

小娃撑小艇,草铺横野六七里,偷采白莲回。

笛弄晚风三四声。

不解藏踪迹,归来饱饭黄昏后,浮萍一道开。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稚子金盆脱晓冰,收篙停棹坐船中。

彩丝穿取当银钲。

怪生无雨都张伞,敲成玉磬穿林响,不是遮头是使风。

忽作玻璃碎地声。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清平乐·村居

南宋·范成大

南宋·辛弃疾

昼出耘田夜绩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村庄儿女各当家。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童孙未解供耕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也傍桑阴学种瓜。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16清明

宋·杨万里

唐·杜牧

梅子留酸软齿牙,清明时节雨纷纷,芭蕉分绿与窗纱。

上一篇:软件测试类英文面试题下一篇:电信日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