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教育法规案例分析(通用8篇)

高等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篇1

1、某班主任经常开拆学生的信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有不良行为,及掌握学生思想现状,班主任的做法合法吗?

不合法,除法律规定的部门外,任何人不得开拆他人的信件。

2、一名13岁的小学生未经父母同意,将一只价值500元的手表送给同学做生日礼物,其家长可以要求受赠的学生返还手表吗?

可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应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未征得监护人同意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金某(15周岁)在课间因小事与同学沈某发生争执,金某一拳击中沈某头部,致使沈某倒地,送医院不治死亡,问金某应当负刑事责任吗? 应负刑事责任。

5、某中学因为学生李某未能按时缴纳相关费用,将他开除,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采用什么方法处罚?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是什么?

汉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8、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分哪几个阶段?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如何规定的?(1)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2)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哪些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哪些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1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采用什么方法处罚?

(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案例分析

16、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17、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8、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19、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20、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21、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22、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有,父母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23、初二学生郭某偷了同学的饭菜票被发现,在以后的学校、班级活动中,郭某虽有心参加,都被班主任拒之门外,郭某数学成绩是班级最好的,省是数学竞赛,郭某报名参加,且取得全校选拔赛第一名,但学校以郭某有过偷窃的不良行为,不让郭某代表学校参加竞赛。请问学校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不合法。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得歧视。

24、小芳的家住在农村,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一天,爸爸突然对她说:‘明天你不要去上学了,到小卖部给你妈帮忙吧,你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她想念书,她舍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只好不去学校读书了。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劝他让小芳继续上学。小芳爸爸说:‘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多了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呢。再说了小芳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得由我说了算。‘请问:小芳爸爸的说法对吗?小芳的爸爸都违反了哪些规定? 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且法律规定,女孩和男孩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能歧视女孩。小芳的爸爸让小芳中途辍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听了老师的话应当让小芳赶快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如果不改正的话,当地政府应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他送小芳返回学校上学。另外,为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国家还禁止工厂、商店、个体户等雇用不满16周岁的儿童。

25、王力是一个15岁的初中生,她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想到一家餐馆去打工赚钱,可是,她又听别人说,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是不允许被雇用的。请问,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后一观点是正确的。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3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所以,王力还暂时不能去打工。如果她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她就应该继续她的学校生活;如果她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不想继续升学,那么,她可以参加一些国家和社会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年满16周岁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26、涛涛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涛涛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涛涛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请回答: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班主任和涛涛同学应该怎样做呢?

高等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篇2

应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

从1998~2008年,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已经成为重要的受教育群体,需要相应的法律给予规范和保护,需要更加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办学行为。

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制约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法》主要是规范普通高等教育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具体规定。《高等教育法》共八章六十九条,其中只有一处出现“高等职业学校”字眼,即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另外,《高等教育法》也没有高职教育所需“双师型”教师相关的条款,不利于激励人才流向高职教育岗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多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作出规定。这部1996年开始实施的法律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职教育发展。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无法直接引用其中的相关条款解决当前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诸如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招生及毕业生就业等问题。

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相关部门应制定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或在《高等教育法》中对高职教育作出专门规定,制定高职教育相应的法规及实施细则,以确保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

校企合作应立法

通过立法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意识,如德国在1969年对过去各种职业训练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形成了《职业教育法》,对初级职业训练、进修,职业训练和改行转业等做了进一步严格而明确的规定,没有在职业院校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不能上岗;加拿大立法规定企业有义务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

为了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热情,还应该通过立法保证企业能在其中获益。例如,英国在1964年颁布的《产业训练法》中规定,国家通过征收培训税对参与产业训练的企业主给予经费资助,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英国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同样,法国规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可减少缴税。

高职教育经费应立法

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高职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即发展高职教育需要有更大的投入。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应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来源、筹措、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等做相关规定,保障高职教育投资,扶持高职教育发展。美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有当地财产税、州政府拨款、联邦政府资助、学生学费等,其中,当地财产税约占学校收入的45%,州政府拨款占学校收入的18%~20%,联邦政府资助约占10%,学费在学校经费中只占8%~10%。其中大量的拨款和资助主要用于增设新的急需的专业课程和培训计划,以及向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我国职业教育法律监控系统尚不健全,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明显。《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进行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规定各级政府以及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机构并没有完全依法办事。通过分析2003~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可知,全国及各地共分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惟独没有高等职业院校生均预算,这与国家重视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形成强烈反差。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有政府办、行业办、企业办、民办等四种金类型,四类高职都不同程度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非政府办高职处境更是艰难,主要靠学费收入维持办学。所以应加强相关立法,保证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明确保障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定

拥有和保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高职教育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完全套用学科型院校模式,教师很难享有双职称的评审和聘用权,这影响了教师提高专业技术的积极性,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难重重。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应建立具有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与制度,鼓励教师在取得高校职称的同时,努力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严格监督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已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律实行有效的监督,是国外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法规在保障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德国的《职业训练条例》和《职业培训规章》都明文规定违反职业培训条例就是违法,可“判处关押”或“处以罚金”。日本颁布的《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应设置监督部门,并且专门设有“罚则”一章来论述监督和惩罚。在奥地利,其教育部设立了法律局,各州的教育部一般也都设有法律司或法律顾问,从而对已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实施宣传、审查、咨询和监督。美国对职业教育的法律监督主要由两方面来完成,一是由教育利益集团参与、监督法规制定和执行;二是由法院对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实行监督和调节,社会各阶层人士、团体、个人都可以向法院上诉,由法院裁决,直接监督和调整职业教育方针和政策。此外,各国的教育审议制度也充分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监督,如法国的全国教育审议会,德国的联邦及各州教育计划委员会,美国的联邦职业教育审议会,英国的中央教育审议会等,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及法规的实施效果,都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监督与调节。尽管各个国家具体国情有所不同,但除了制定指导性的实体法如职业教育法之外,进行配套的程序法及制度建设是其共同点。

加强除学校之外的相关职业教育立法

职业教育立法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结合,促进产学结合、工学合作,促进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从而为社会所有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创造条件。我国已有的职业教育法规对学校职业教育的规定较多,对企业职业培训、社会培训、普通学校职业指导、终生教育等方面的规定较少,这种立法的不平衡状态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形成,最终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已不完全适应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本文针对高职教育相关立法提出了多项建议, 以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法,校企合作,生均预算

参考文献

[1]姜俊和, 王晓茜.国外职业教育立法与职业教育发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2, (9) .

[2]李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美国的实践及对我们的启示[J].电子信息与高职教育, 2006, (1) .

高等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法规;西藏大学;管理

1 西藏大校管理现状

1.1 教师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与效果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西藏大校对于教师的培训包括在职进修与高校访学。对于在职进修进修人员的选派,西藏大校规定了一系列要求。在“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总原则下,注重选拔培养学科技术带头人,兼顾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选派进修教师之余,西藏大学也会时常安排任课教师赴内地进行访学交流,学习内地的成功经验。

此外,作为对口支援的省份,每年有大量的援藏教师赴西藏大学任教。自2002年高等教育援藏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援藏工作已开展了近14年。组建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海大学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

1.2 学生

学生作为高校的培养对象,是学校的流动明信片。在学生培养方面,西藏大学坚持“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培养目标,开放特色专业,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西藏也积极谋求与内地高校的联合,推出“1+2+1”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访学制度等。在立足西藏特色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内地高校的资源优势,联合培养学生。

针对学生就业,政府推出了就业援藏的政策。西藏大学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加大工作砝码,在学生毕业前,进行职业生涯培训、开展大学生创业比赛。同时,积极开展毕业生实习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1.3 高校行政人员

改革开放至今,国家出台了一些列的教育援藏政策。具体到高校工作人员而言,建立了内地高等学校西藏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实现智力援藏与教育援藏同时并进。西藏大学的在职工作人员,工作有着较大的自由空间,在职人数也相对较少。相对内地大学的工作人员而言,有着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工作强度也少很多。西藏大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较为宽松,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较为模糊,职责范围不够明确。

2 西藏大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教师能力与学历不匹配

发展至今,西藏大学教师在职称方面,拥有副高职称者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在学历结构方面,拥有高学历比重也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改变都显示出西藏大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持续提高。而与此同时,学历职称的提高并不一定能证明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西藏大学教师存在着忽视对学生的教育而利用政策之便脱产到内地高校进行进修的现象。导致教师的学历提高速度显著,而教学能力增长缓慢。

2.2 学生缺乏进取动力

西藏大学的学生以藏族和汉族为主体,占总人数的绝大部分。来西藏大学就学的学生普遍抱着“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不用那么努力学习“的想法,甚至有学生认为多读书无益,反而是浪费时间。这种想法与一直以来国家对西藏各方面的照顾政策息息相关,相对安逸的环境让学生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在学习上。导致即使国家给予了很多升造的机会,而实际利用机会提升自己的人数少之又少。

2.3 高校行政人员“插手”教学任务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管理实行的是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模式,每一所高校都是一定的级别,高校的管理者都有一定的级别和爵位。究其本质来说,大学的管理仿照政府管理模式,大学几乎成了一级政府。下设机构繁多、办事效率低下、办学成本增大,政府化管理模式严重地统治着高校。具体而言,西藏大学的行政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存在着少数工作人员给自己安排授课的现象,利用上课的可是,自己给自己发课时费。

3 西藏大学高校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教师长效增长机制,完善相关政策

针对西藏大学教师能力与学历不匹配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结合相关进修政策,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教学的软件环境。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政策规定,避免出现忽视教学任务与假借进修之名行自身之便的现象。

3.2 加强学生思想管理,发挥政策优势

西藏大学学生,尤其是藏族学生对学业不够重视现象,显示学生思想管理的重要性。为此,西藏大学应在给学生授课之余,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鼓励学生树立不断追求自我、提高自我的人生价值目标。与此同时,在制定与执行学生培养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优化相关规定,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做好充分利用到政策的优势作用。

3.3 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明确职责范围

西藏大学的行政工作人员出现的过度行政化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对工作职责的定位不足,导致出现了行为上的偏差。为此,因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选派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或进修。同时,工作人员授课收费现象也反映了不满足于现有工资的倾向。为此,可以是当地调整现有的工资制度。通过岗位培训和工资提升政策措施,提高高校工作人员的职责认知和生活条件,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越权行为。

4 小结

西藏作为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高等教育既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也有着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西藏大学是西藏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对西藏大学管理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教育政策法规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西藏大学现阶段的管理现状,从教师、学生与高校行政工作人员三个方面入手。并根据存在的管理问题,从政策法规视角出发,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藏大字[2004]107号.西藏大学教职工进修学习(学历提高)暂行规定[Z].2004.

[2]杨富.高等教育援藏十年回顾与展望[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17-120.

[3]王琼,娄源冰,刘旭明.西藏高校人才培养特性分析与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50-155.

[4]肖铖,谢伟民.教育援藏的制度建构逻辑及其启示——以西藏高等教育对口支援体系为研究对象[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143-149.

[5]李玉华.和平解放以来教育援藏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教育政策法规 20个案例分析 篇4

案例1 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问题:

⑴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⑵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⑴吴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⑵吴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吴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案例2 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

问题: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参考答案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

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案例3 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问题: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参考答案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案例4 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参考答案

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案例5 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题: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参考答案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6 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

问题: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参考答案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案例7 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参考答案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案例8 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有,父母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案例9 初二学生郭某偷了同学的饭菜票被发现,在以后的学校、班级活动中,郭某虽有心参加,都被班主任拒之门外,郭某数学成绩是班级最好的,省是数学竞赛,郭某报名参加,且取得全校选拔赛第一名,但学校以郭某有过偷窃的不良行为,不让郭某代表学校参加竞赛。

问题:请问学校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合法。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得歧视。

案例10 小芳的家住在农村,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一天,爸爸突然对她说:”明天你不要去上学了,到小卖部给你妈帮忙吧,你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她想念书,她舍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只好不去学校读书了。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劝他让小芳继续上学。小芳爸爸说:”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多了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呢。再说了小芳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得由我说了算。“ 问题:小芳爸爸的说法对吗?小芳的爸爸都违反了哪些规定?

参考答案

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且法律规定,女孩和男孩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能歧视女孩。小芳的爸爸让小芳中途辍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听了老师的话应当让小芳赶快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如果不改正的话,当地政府应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他送小芳返回学校上学。另外,为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国家还禁止工厂、商店、个体户等雇用不满16周岁的儿童。

案例11 王力是一个15岁的初中生,她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想到一家餐馆去打工赚钱,可是,她又听别人说,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是不允许被雇用的。问题: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后一观点是正确的。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3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所以,王力还暂时不能去打工。如果她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她就应该继续她的学校生活;如果她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不想继续升学,那么,她可以参加一些国家和社会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年满16周岁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案例12 涛涛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涛涛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涛涛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

问题: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班主任和涛涛同学应该怎样做呢?

参考答案

对。学校是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地方,为了保护中小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法律还专门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随便开除学生。教育和帮助有缺点的学生是

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应当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这位班主任应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的教育,涛涛也应当认识到自己仅违反了学校纪律,而且在课堂上随便说话,也影响了别的同学听,实际上侵犯了其他同学受教育的权利。

案例13 波波很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一天,波波又没做作业,班主任张老师很生气,放学后把他单独留在教室里补作业。这时,张老师突然想起家里有事要办。看见波波还没有补完作业,张老师说:”补完作业才能回家,我一会儿回来检查“。为防止波波自己偷偷跑了,临走时张老师把教室的门上了锁。由于家里的事很多,后来张老师就把波波的事忘了。天越来越晚,波波一个人在教室里越来越害怕。他想出去,但是门被锁上了,窗户上有铁栏杆。他拼命地大喊,但学校里的人都走了,没人听得见。波波急得大哭了起来,天很晚了,波波的爸爸才找到学校,当他和张老师一起打开教室门的时候,波波的嗓子已经哭哑了。问题:请问张老师的做法对吗?

参考答案

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少年儿童的人身自由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其他任何组织、个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张老师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非法拘禁,只是因为情节比较轻微,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以通过道歉的方式弥补,否则的话,非法拘禁他人要负刑事责任的。

案例14 王洋是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数学课上他不认真听讲,所以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用教鞭抽打他。因此,王洋一想到数学课,就感到害怕。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位数学老师?

参考答案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由此可见,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如果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而体罚王洋,无疑会对他的身心健康构成很大的伤害,影响他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对于老师违法行为,王洋可以通过他的监护人或者学校领导,要求教师纠正其体罚学生的错误做法。如果老师坚持不改的话,也可以要求对其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学生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15 强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智力发育得较晚,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却总是很差。一次考试,他又考了全班的最后一名。班主任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强强说:”你怎么那么笨,多简单的题呀还答不对,你是不是长了猪脑子啊!“同学们哄堂大笑。下课了。好几个同学围着强强叫”猪脑子“。强强羞愧极了,回家大哭了一场,说什么也不愿意再上学了。强强的父母问明原因,找到学校。校长在弄清楚情况后,严肃地批评了强强的班主任,要求他在班上给强强道歉,并教育全班同学要互相尊重,不能取笑强强。问题: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侵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荣誉。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因此,要更加尊重他们的人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在这件事中,强强班主任的行为已经对强强的人格构成了侵害,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情节比较轻微,可以用赔礼道歉的方式弥补。如果情节恶劣,严重侮辱强强人格,还要负刑事责任或者民事责任

案例16 小学三年级有个小姑娘叫扬扬。两年前扬扬的爸爸妈妈离了婚,扬扬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两年来扬扬的爸爸从不来看望扬扬,也不给扬扬抚养费。前不久,扬扬的妈妈下岗了,一个月只有300元生活费,家里生活很困难,扬扬的妈妈想让扬扬辍学,你认为扬扬该怎么办呢?

参考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36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按照这些法律规定,尽管扬扬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但扬扬和她爸爸之间的父女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扬扬的爸爸仍然有抚养扬扬的义务,必须负担扬扬义务教育的费用,并把扬扬抚养成人。扬扬的爸爸如果不给抚养费,扬扬可以请妈妈代她去法院告爸爸,法律会帮助扬扬的。

案例17 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 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下来赚钱。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问题:该案例中是否有违法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违法主体是谁?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参考答案

(1)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第三款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对义务教育分别家庭和社会方面做了法律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条规定: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3)李某及个体户。

(4)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

案例18 “春蕾计划”是哪年开始实施的?其主要目的是什以?

参考答案

为维护女童的受教育权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1994年,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积金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它意在救助贫困地区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完成学业。

案例19 王可,一个五年级女孩,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其父不让王可去学校,并让她 辍学在家帮妈妈看商店。老师了解之后劝其父让女孩读书,父亲说:“女儿是 我生的,我有权利不让她读书。”

问题:这位父亲的说服正确吗?他违反了哪些规定?

参考答案

不正确。(1)王可的父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

一条规定:凡年满 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 成义务教育。

(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父母或其他 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 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案例20 刘腾辉系城关小学三年级学生,平时住校就读。为解决学生就餐时的喝水问题,城关小学规定,各班级学生轮流值日,以两人为单位用铁桶为所在班级抬开水。2012年某天,刘腾辉与另外一名同学在抬水回来的途中,不慎被绊倒,刘腾辉前胸及右上臂皮肤被烫伤。

问题:

(1)请用教育法律相关知识分析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请你谈谈学校应该怎样加强校园安全防范?

参考答案

(1)学校的做法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本例中,城关小学及其教师明知刘腾辉等系未满 10周岁的未成年人,但却安排并默许其从事用水桶抬开水喝这一危险行为,城关小学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存在疏于管理、同意未成年人从事不利于身体健康成长的活动的行为和不作为,造成了刘腾辉绊倒被开水烫伤。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作业 篇5

学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我校把依法治教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依照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总的来看,与依法治教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依法治教,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进一步做好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学法、真正知法、严格守法。广大师生员工能否做到知法、守法,宣传教育是基础,一定要把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做扎实。首先,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校刊、校报、特别是校园网等进行《宪法》、《高教法》、《教师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适时举办各类研讨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员工的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也为师生员工学法、用法创造浓郁的氛围。其次,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法律、法规报告会,聘请司法部门干部作法制专题报告或讲座,通过讲解和剖析有关案例,对师生员工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以提高师生员工的遵纪守法意识。比如2011年湖南大学开展了“典型案例进校园”法制教育主题活动,广大师生观看了湖南省人民检察院赠送的以“预防大学生犯罪”为主题的警示教育宣传片《让成长回归阳光》。片中涉案大学生在法庭上悔恨的泪水与话语给予了现场师生极其震撼的教育。检察官们还与现场的大学生们进行了主题沙龙座谈,就如何防止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误入歧途而违法犯罪,如何积极帮扶失足大学生让他们阳光回归、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社会管理配套机制,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这种形式生动的教育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建议学校多搞。第三,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考核。学校不仅要经常组织师生学习法律,还要对学习成绩进行严格考试考核,考试不及格的需要补课、补考,考核成绩优异的予以奖励、表彰。建议定期举办教育法制专题院长(系主任)研读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作为领导干部,理应比其他人学得多一点、深一点和好一点。

二是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为了保证依法治教工作的落实,防止出现“齐抓都不抓”,“共管都不管”,“有计划无落实”的现象,建议在建立依法治教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院系依法治教工作联系点制度。联系点制度要明确每位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要求每位院系领导和研究处室主要负责人联系几个班级,规定他们每年至少两次赴联系点了解和指导依法治教工作,每年向领导小组进行一次专题汇报。相信这一制度将有效地促进依法治教工作。为推动依法治教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制定操作性强的《依法治教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和《考核评估细则》,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使依法治教工作既有利于各单位具体组织实施,也有利于依法治教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此外,建议建立依法治教工作例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全校依法治教工作会议,加强依法治教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积极推进校务公开,为依法治教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通过网络、信息简报等,公开学校管理的各项程序,公布各项办事结果,努力做到能公开的全部公开,努力实现从“结果公开”到“规则公开”、“过程公开”,增强依法治教工作的透明度。比如可以建立“政务公示网”,及时滚动发布校务动态、学校教学管理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这一方面可以为广大师生及时提供政策咨询、法规查询等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进行监督,推进廉洁教育。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学习心得 篇6

一个国家的发展依靠于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于教育,主要依靠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重担落在高校肩上,而在高校中是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所以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当熟知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的教育法规,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知学习《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的重要性,所以我完成对《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的自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一书共分为十个章节,主要介绍了教育法的原理、内容、结构、体系以及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又对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学习《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我形成了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并详细了解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点和具体法规政策,也对我校相关教育法规有了更深了解。学习到的知识对我的工作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有法律保障,这样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服务于社会。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的法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可见高校的法律地位具有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等特征。

2、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就是高校教师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体现。现在国家主要通过申诉制度解决教师的保障问题,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3、高等教育中学生的法律地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高校学生具有参加教育活动权,获得奖学金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诉讼权,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等。同时,对于已经成年的学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触犯法律之后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法律保障下,高等教育取得快速发展,并且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建设,不断发展,现在我国已经有了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高校也有了全面详细的法规,但是高校教师整体的法制意识依然需要加强,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遵纪守法

每一位教师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是我们的基本义务,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事业。通过对法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更好的遵守各项法律,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维护自己的法定权益,行使自己的法定权利。

二、热爱教育工作,完成教学任务

《教育法》赋予教师进行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同时也是教师的义务。所以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遵守高校规章制度,完成教学计划,积极学习、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专

业技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对社会充满向往,总是会进行各种尝试。同时社会上不法分子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对大学生进行诈骗、传销等犯罪活动。所以高校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以免受到伤害或者误入歧途。

四、尊重知识产权

近年来,频频出现论文抄袭、剽窃等现象,这反映了高校教师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和对《知识产权法》的陌生,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法》的学习,明确论文抄袭、剽窃是违法的,在科研工作中杜绝这种现象。

高等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篇7

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是指涉及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效力组成的结构严密、体例协调、门类齐全、层次明晰、职责分明的整体法律体系。美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从横向上可分为成文法与非成文法两类:成文法主要包括宪法和法规, 非成文法是指判例法;从纵向上可分为联邦、州、学区等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不同渊源和形式的法律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 根据美国各种法律等级效力的不同, 与美国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大致可分成五种类别。

第一, 法律效力最高的联邦宪法。美国宪法中没有具体谈到教育问题, 但宪法“第十修正案”的“保留条款”明确指出:“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 皆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之。”因此, 美国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各州的责任, 致使美国50个州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系统, 确立了分权的教育模式。但联邦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和税收政策等对各州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合理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第二, 各州制定的州宪法。现今, 美国所有的州都制定了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有些州宪法还设置了专门管理教育的州教育委员会。各州的教育法一般收录在各州的《学校法典》中, 所包括的范围大致有:公立的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初级学院、特殊儿童的教育、广泛的中学后的技术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没有学分的社区服务活动等。州的法律一般也涵盖学院和大学教育系统。

第三, 立法机构制定的相关法规。美国国会制定的联邦法规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其效力高于州宪法并对全国适用。州法规不能与联邦法律相抵触, 也不能违背州宪法, 其表现形式或是专门的教育法典, 或是州宪法的一部分。近年来, 美国国会加大了对教育的管理力度, 制定了一些对职业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法规, 如1994年颁布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法案等, 其中大部分法律都是通过控制拨付联邦经费的方式对州教育施加压力。

第四, 政府机关或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如美国教育部、州教育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 如1982年颁布的《美国职业训练合作法》规定政府重点资助有关全局的、福利性的、紧急的培训, 但对培训机构的具体运作则很少干预。

第五, 由法院通过的判例法。判例法是一种以判例形式出现的法律, 但不能与成文法相抵触。判例法一般由法院通过, 法院的判决作为先例, 可作为后续案件判决的依据, 或对宪法和法律法规给予权威解释, 这是美国法律的重要来源。判例法一般不涉及学术、课程等方面的实体内容, 只涉及学生和教师的宪法权利, 如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法定手续等方面的权利。在美国司法系统中, 判例法的作用和地位等同于甚至超过成文法。

美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众多, 既有由国会颁布的联邦宪法和法律、由各州立法机关和公共机关颁布的州宪法和法律法规, 又有由法院产生的判例法。这些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相互配合, 有机统一, 共同构成了美国完整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一) 有关教师的相关法律

美国虽然没有制定专门的教师法, 但是在大部分的法律文件中都明确规定了教师资格认证、聘任、工资及教师培训与教育等具体内容, 有力地保证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完善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教师质量的重要保证。美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始于1825年, 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虽然美国各州情况不同, 但各州法律对申请初任教师资格的规定大致相似, 如必须签署忠诚宣誓书、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考试等等。在第二阶段合格师资认证方面, 各州特别重视教学资历, 一般必须具有2~3年的教学资历才能参加第二次认证。另外, 为保证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 美国大部分州都取消了永久性的教师资格证书, 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地推进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5月, 全美教师资格审定委员会成立, 并开始推行统一的国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不仅为教师在各州、各校之间的流动扫除了障碍, 使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成为可能, 而且为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全美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 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一种有效手段, 并且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在美国, 95%以上的学区实行单一教师工资体制, 即中小学教师不分男女、种族, 统一根据受教育程度和教龄确定工资标准并发放工资。教师工资晋升的依据是教师的学历和在职进修情况以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限。另外, 随着美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一些州和学区也开始以教师的能力、职务、教学绩效等为标准进行工资制度改革。

美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工作主要由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应聘者必须向学区递交申请书及相应的书面材料, 经考核合格后, 由选拔委员会向学区委员会推荐, 并由学区委员会集体决定是否聘任, 并签订聘约。同时, 在各州法律中对教师的保护也有规定, 除非教师触犯州的解约条款, 否则学区教育委员会不得随意解聘或不续聘教师。严格的教师聘任程序对提高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法律法规中对教师解约条款进行具体阐述, 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法律地位。

关于教师培训, 美国较早就在法律文件中进行了规定, 如1917年国会通过《史密斯—休斯法》, 规定“联邦政府和州分别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委员会, 负责职业教育的调查研究等事宜, 并为职业教育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供资金和培训”。此法案的颁布保障了职业教育教师接受培训的权利。

教师教育是提高教师质量的必然途径。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是美国联邦政府干预教师教育的开端。1965年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法》, 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专项拨款给学区, 支持学区自己开展教师继续教育, 使得学区教师专业发展在历史上首次摆脱高等教育机构的帮助。1992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第五款涉及教师教育问题, 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更多地关注教师培养方案与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鼓励和资助各州、公立学校、其他后中等教育机构雇用、培训教师, 并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降低了从事其他职业工作的人进入教育领域的难度, 为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拓宽了渠道。

(二) 有关职业学校教育的相关法律

进入19世纪后, 美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学校发展起来。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明确提出:在重视文化科学的中学兼设职业性学科的称为综合中学, 仅设职业学科的工科中学、家政中学、商业中学和农业中学称为职业中学。综合中学和职业中学的兴起促进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综合中学现在仍然是美国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始于南北战争之后。1862年, 联邦政府通过了《莫雷尔法》, 规定“按各州在国会中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人数多少分配给各州以国有土地, 各州应当将这类土地的出售或投资所得收入, 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艺有关的知识’的学院, 并且每年必须向内政部长及其他同类学院书面报告发展成果及经费使用情况”。此法案开创了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发展职业教育的先河, 也开始了联邦政府以资助的方式指导和控制职业教育的历史。之后一系列法案的颁布, 如1906年的《亚当斯法案》、1914年的《农业扩张法案》、1936年的《乔治—迪恩法案》、1991年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4年的《学校与就业机会法》及各州的法律法规等都保障了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在职业学校建设过程中,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特殊的历史背景, 制定合理的办学目标和理念, 确立一定的培养目标, 既是推动职业学校建设的需要, 同时也是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 有关教育投入的相关法律

美国职业教育的立法基本上都涉及经费资助问题, 并且都以大量的篇幅规定资助的项目及拨付经费的多少, 以及如何分配、申请、使用、监督等内容。1862年, 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雷尔法案》, 建立起联邦政府拨款资助职业教育的制度, 在以后的每次职业教育立法过程中, 联邦政府拨款的数额日益增加, 资助范围日益扩大。1917年, 美国国会通过《史密斯—休斯法》, 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资助中学设立职业教育课程, 首次以立法的形式为中等教育程度的职业教育体制提供财政基础。1940年颁布的《国防职业教育法》规定用1亿美元的专款用于举办军事工业方面的职业技术培训。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强调联邦政府要提供1 500万美元的年度拨款。政府明确规定拨款的用途, 同时合理调控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如1968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修正案》对拨款的用途从教研培训、残疾人教育、合作职业教育、销售、家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等10个具体方面按财政年度逐一进行了详细规定。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美国逐渐加大了财政投资力度, 如1991年通过了《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 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将每年向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总额达16亿美元的资金, 帮助其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法律法规政策通过财政拨款, 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如2006年颁布的《伯金斯职业与技术教育法案》第一百一十一条中关于预留及州拨款的规定, 要求州教育部长对于每个财政年所拨款项应该预留0.13%用于资助边远地区, 预留1.50%用于印第安土著人的职业教育项目。

美国不仅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资比重, 而且在一系列法案中明确规定了投资的主体、方向与目的。另外设立了监管部门, 保证资金的落实,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引导、支持、鼓励和保障的作用。

(四) 有关就业的政策法律法规

美国注重建立职业教育与就业的联系。1994年12月颁布的《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发展规划》要求“每个州创建一种全面的学校与就业机会相联系的体系”。同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 其宗旨是使学生能顺利向“工作世界”过渡。该法鼓励学校在提供学术教育的同时, 教给学生具体的工作技能。规定企业负责延伸的学习活动, 如提供合作学习课程, 向高中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以及实地工作指导等, 学校和企业必须一起工作以创造合作关系, 加强就业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沟通。

通过建立就业与学校教育的联系, 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培养满足岗位需求、适应职业需要的高素质操作技能型人才。

(五) 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美国较早就重视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1937年颁布的《国家学徒训练法》就开始注重促进劳资双方与州政府的合作, 建立学徒训练制度。1963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行了具体规定:“开展工读课程, 要求大学阶段的学生一部分时间参与校园学习, 另一部分时间参加有薪专职工作, 二者交替轮换。”该法案规定要为工读课程提供财政资助, 并且要求各州的职业教育部门与企业相互合作。该法案的颁布促进了政、企、校三方的合作, 通过财政拨款推动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另外, 1976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八条独立设立了合作教育基金, 从此, 联邦政府对合作教育的资助有了独立的法律条文, 进一步保障了校企合作。1982年颁布的《职业培训协作法》明确规定, 职业训练计划由州和地方政府制定, 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成人职业训练课程的制定、修改及实施。此法有助于扩大校企合作的对象, 保障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生源, 提高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技术能力。

1983年颁布的《就业培训法》旨在为低收入、无业和没有技术而又面临严重就业困难的青年和失业工人提供职业培训, 其实施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私有企业共同支持、发展和管理。将职业培训的权力下放给地方私人企业, 联邦政府只起协调、指导和资助作用。通过下放权力, 不仅有利于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而且在联邦政府协调指导、财政支持的基础上, 又能调动企业培训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培养适合职业岗位的技术工人。

在众多职业教育法规的保证下, 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看待, 企业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 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 有完整的培训计划和充足的培训经费, 更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教师傅。美国通过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并不断扩大企业在职业教育及培训等方面的权利, 不仅有利于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通过工学结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操作技能型人才。

(六) 扩大职业教育对象的法律法规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 每年大约有一千一百多万人接受职业教育。美国政府认为,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 进行职业教育是必须和必要的, 职业教育与工作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 在美国扩大职业教育对象, 实现职业教育的全民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890年, 联邦政府颁布实施了《莫雷尔第二法案》, 专门加强了对招收黑人学生的赠地学院的支持。这部法案明确规定, 拒绝向任何存在种族和肤色歧视的学校提供资金援助。此举不仅保证了不同种族接受职业教育机会的均等, 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1944年颁布的《退伍士兵权利法案》规定, 联邦政府向退伍士兵提供退役以后再继续接受免费教育或技术训练的机会 (接受教育训练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4年) , 并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和生活补贴, 使更多退伍军人能接受职业教育。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规定为那些已经离开学校, 不能胜任职业工作的当地居民开办职业技术训练课程;为适应国防建设的要求, 加强对国防建设领域所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对在职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为当地居民和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提高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

1963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 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接受特定的职业技术训练, 还要使职业教育的对象从在校学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满足他们在工作以后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

1984年颁布的《伯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则打开了全民职业教育之门, 取消了对接受补助学生的年龄限制, 扩大了联邦政府拨款补助的对象, 尤其增加了对残障人士、单亲父母、学习困难者及受刑罚人的补助, 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平等性。1990年颁布的《卡尔—伯金斯法案》第一次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

扩大职业教育的对象, 不仅是实现职业教育大众化、人人化目标的过程, 而且对象不只局限于毕业生, 还涉及再就业的产业工人和退伍军人等有着职业经验的人群, 生源的多样化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 并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七)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协作的法律

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协作, 是培养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型人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自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颁布以来, 美国国会颁布的职业教育系列法案, 将职业训练纳入正规教育的规定, 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 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也相应地产生, 即教育与实际脱节, 妨碍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联系沟通, 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上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改革就是针对此问题的重要变革。1974年颁布的《生计教育法》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 并成为70年代以后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立法所强调的重点;1988年颁布的《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强调职业教育训练与基础教育的一体化;1990年颁布的《卡尔—伯金斯法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整合, 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的一体化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学术能力是今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发展方向, 也是培养能满足企业和岗位需求的人才的必然要求。

(八) 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 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 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 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 并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

美国政府于1938年制定了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法律法规, 对职业培训、标准、资格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 并经过多次修改日臻完善, 为职业资格管理创造了条件。1990颁布的新《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和资格鉴定制度。1993年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提出了新世纪国家六项教育目标, 规定成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 其职能就是推动技能标准、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 建立评估和证书制度。

美国对职业资格制度的管理是由政府和专业工程师协会共同承担的。对职业工程师的注册、管理和考试等均由政府负责;专业工程师协会只负责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拟定、专业课程评估等工作, 并对专业工程师的技能进行监督, 专业工程师出现质量事故, 由协会查实并告知所在州政府, 建议吊销或中止该专业工程师的职业资格。通过政府和专业工程协会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共同管理, 既规范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 又保证了证书认可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九) 职业教育的法制监督方面

美国也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监督机制, 并明确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在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中规定:“凡经查明分配给任何一州的拨款未按本法案规定的目的和条件使用时, 联邦职业教育委员会可给予扣发”。联邦政府还建立了各种顾问委员会, 对职业教育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保证了各项职业教育法规的顺利实施。美国对职业教育的法律监督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教育利益集团参与监督法规制定和执行;二是由法院对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实行监督和调节。联邦职业教育审议会也对职业教育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监督与调节。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法律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 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重视立法的作用, 通过联邦宪法、州宪法, 联邦法规、政府机关或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及判例法, 以五个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 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美国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仅能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 而且能更快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并能及时提供必要的保障。而我国立法主体单一, 法律建设进程较为缓慢, 缺乏单行法律, 并且各省在落实《职业教育法》时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因此, 我国应实现立法主体多元化, 健全和完善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的层次分明、内容完备、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通过法制建设, 加强各省颁布的法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 教育投入规定的具体性

美国在职业教育立法的过程中, 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各项法律法规中, 不仅明确规定了投资金额, 而且通过具体投资比重, 合理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如1984年颁布的《伯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要求“预留3.5%的资金用于促进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平等, 以及8.5%的资金为单亲家长和失业的主妇提供帮助”。此法案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和全民性。另外, 美国的法律法规中也明确规定了投资主体, 即除了联邦和州政府的拨款外, 企业也需要承担一定的培训费用。而我国教育投入金额虽然也有明确规定, 但落实情况不是非常理想;在投资比重的分配上, 缺乏明确的规定, 导向性不强。另外, 虽然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投资中的责任, 但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因此, 我国在各项政策法规中, 应明确投资比重, 引导职业教育有序发展, 制定相应配套的制度和惩罚措施。

(三) 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

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包括完备的监督制度, 美国在职业教育立法过程中, 也特别注重监督制度的完善, 在各项法律法规中, 要求成立监督机关, 并规定了具体的惩罚措施。如《史密斯—休斯法案》第十六条规定:凡经查明分配给任何一州的拨款未按本法案规定的目的和条件使用时, 联邦职业教育委员会可给予扣发。而我国由于缺乏完备的监督体系和惩罚措施, 导致虽然有比较完善的教育执法制度和较健全的执法机构, 但整体的执行效果并不佳。我国应建立起一个以法律监督为核心的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把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使专门机关的监督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紧密配合, 形成严密、有效的监督网络。

(四) 明确规定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为了保证和吸引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在法律法规中具体规定了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如1982年颁布的《职业培训协作法》明确规定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成人职业训练课程的制定、修改及实施;1983年颁布的《就业培训法》将职业培训的权力下放给地方私人企业, 联邦只起协调指导和资助作用。对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做出具体规定, 不仅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而且通过企业参与课程设置、职业培训, 能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中, 虽然也有对校企合作的规定, 但整体较为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因此, 我们应该在各项法规中明确校企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加大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 吸引更多的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 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美国在各项法律法规中对职业资格认证有明确的规定。如1990颁布的新《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和资格鉴定制度。我国也下发了一系列关于职业资格认证等相关法律法规, 如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 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虽然对资格认证的主体、标准等有所规定, 但认证主体和评价主体缺乏企业的参与, 缺乏具体监察环节的规定和具体的监察机关部门。因此, 我国在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时, 应扩大认证主体, 如在政府主管部门制定职业资格认证的指导性纲领, 同时对在行业内部和市场上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职业资格认证进行国家性的认可, 并在政策上促进用人单位将职业资格认证与人事聘用、考核、薪酬等结合起来。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 提高对进入职业岗位的产业工人的技能要求, 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保障认证主体的多元化, 并建立严格的资格认证程序、制定具体的资格认证标准, 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摘要:美国为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其中涉及教师、教育投入、就业、校企合作及职业资格认证等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内容, 并形成了一整套法律体系。从上述几个方面具体探讨保障美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法律法规, 对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郭为禄.高等教育法制的结构与变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5.

[2]陈蔚.美国残障者教育法律体系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2) :93-96.

[3]杜晓利.教师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4]刘冬梅.发达国家教师法律制度述要[J].教育评论, 2002 (1) :53-55.

[5]洪明.美国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历史演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Gordon, Howard R D.The History and Grow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merica[M].Massachusetts:Allyn&Bacon, 1998:73.

[7]张惠梅.我国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的差异性研究[J].科教文汇, 2007 (2X) :157-158.

[8]陈解放.美国合作教育的实用主义本质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12) :35-36.

[9]崔正昀.美国职业教育的立法及其特色[J].教育与职业, 1996 (12) :31-34.

[10]杨延.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 2006 (9) :46-49.

[11]姜俊和, 王晓茜.论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制化[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 :43-45.

完善教育法规 维护高校正当权益 篇8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案例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学校方面却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依据来主张自身的权利、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事实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明显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条文缺乏保护高校正当权益的条款。为此建议:

1.尽快制定《高等教育法》实施细则,明确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内涵与外延,即学校所拥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包括内部管理中的人事聘用与解聘权、学生奖惩权、资产处置权,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领导权和管理权、高校与所在辖区的权属关系。

2.修订《教师法》,进一步明确学校和其所聘用的教师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延伸至校内管理干部和工勤人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双方发生争议时所应当诉诸解决的法律程序。

3.制定具有法律意义的高等学校学生通则,明确规定学校和其注册学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涉及学生权益的纠纷处理所应遵循的法律条款。

4.在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应当区分学术问题和民事问题的本质,明确各级人民法院能够受理的与高等学校相关的案件的范围,尽量避免将学术行为和民事行为混在一起而影响学校正常的办学活动。

5.对于涉及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及学校本体利益和声誉的新闻报道,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审查此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预测其可能给学校和当事人带来的利益和名誉上的损害,并及时加以引导或阻止。

上一篇:嵌入式程序实验报告下一篇:如何撰写三治三提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