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评课稿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单细胞生物评课稿(共9篇)

单细胞生物评课稿 篇1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对事物的关注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有趣而非有用,汤老师充分意识到这点,本节课以一枝学生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树枝条引入课题,并提出:如何证明一片绿色树叶的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汤老师在这里的处理看似简单随意,实则做了精心设计。以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茶树枝作为学习的载体,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科学知识无处不在。

二、关注学生知识重组和自我建构

本节课中汤老师不是机械地将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和堆积、罗列,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回顾知识和运用知识,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知识自我构建和内化。如显微镜的.使用,汤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情景判断:下面是小明同学在使用显微镜时的一些操作步骤,其中一些操作存在一些问题,请你帮忙改正,看看谁的眼睛最厉害。

小明同学取出显微镜,放在身体偏左位置,任意选择一个物镜对准通光孔,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调节反光镜进行对光。在对光时,为使光进入通光孔,眼睛注视反光镜。

对光后,再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物镜下降,左眼注视目镜,直接寻找观察对象,移动装片,使观察对象位于视野中央。小明同学想再用高倍镜进行观察,为了避免高倍镜碰到载玻片,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再转动物镜转换器,发现使用高倍镜观察时,视野变模糊,他用粗准焦螺旋进行调节。实验结束时,他发现镜头不清洁,用纱布除去污物。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汤老师通过小组讨论这种平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思维脉络充分的展示,使不同观点得到了交流、补充,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自我建构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可谓设计巧妙。

三、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兴趣是研究的动力。汤老师以“如何证明一片绿色树叶的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这一问题不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还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兴趣设计开放性的探究方案,提高了他们实验设计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和个性的培养。

生物复习课评课稿 篇2

张小芹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2第5章的教学内容。上的是“生物进化”的复习课,它是高三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复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物种的进化,从而得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郑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张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出示生物进化的考点,然后09年上海高考真题,学生练习,然后复习知识点“什么是种群”,“种群和物种的区别?”,“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通过题目(2008年江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张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张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张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张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张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篇二: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篇三:生物评课稿

生物评课稿

贡秀玲

一、问题价值度

问题表述准确,答案明确。设问由浅入深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环节问题上能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能探究的尊重学生的成果。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二、学生参与度

因为本课内容细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第一的自主学习同学们看书写完后,分小组对题,要求一人一题都要参与。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既达到了全员参与也达到了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比较成功。

三、教师指导度

在学生展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回应、讲解,给予学生鼓励、启发,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了认知的升华。老师的讲解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促其提升的作用。比如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四、目标达成度

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即体现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通过练习的优化设计使练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目标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教学目标得到了更好的落实。篇四:生物组评课稿2013 生物组评课总结

2013.11.青年教师赛课 我们生物组孙立伟和姜美玲两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二人比上一次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教学功底还是驾驭课堂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这与她们平时的努力分不开的。当然我也恭喜其他的青年教师课也讲得非常好,个个成长的都很快。以下我代表生物组对两位老师的课做一如下点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孙立伟老师讲的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整节课完成很好主要体现在1、本节课运用多种媒体信息,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了课堂直观性,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通过曲线图,分析不同浓度生长素对不同器官影响,进而分析横放豆芽生长现象,得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与生长素的关系;绘出松树树冠图,分析顶芽和侧芽生长素的运输和浓度大小,突破顶端优势这一教学难点;联系生产实例,体会生长素类似物应用等。

2、教学方法她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如整堂课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以问题提出为出发点,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解决问题延续到由新的问题迎来新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索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通过引导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的了解,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树立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同时,本节的能力目标也是重点及难点地方也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这一探究活动得到体现,探究实验,需要时间和空间,仅仅靠课堂,学生无法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是本节课有些问题点播不透,感觉太匆忙的原因,但是,此次教学通过课前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预习将重点落在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的方法上,让更多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来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做出的探索。提点建议这节课联系实际多,恰恰学生应用能力差,如果把探究实验拿到下一节去,给学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多一些,不至于学生一个话题兴趣刚来又进行下个话题,要根据学情合理优化。

姜美玲老师是讲的是《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内容,针对是高一学生,气氛非常活跃,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她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大胆设想活动中获得新知。并且力求在进一步探究合作式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实验知识,还从中学到一些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思维对话,创建了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

整节课她也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因为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具体的探究与孙立伟的有些不同,她辅以了导学、资料分析、合作讨论等又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例如用实验资料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体验,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细胞核的印象,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组织和鼓励,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如喇叭虫的实验设计,体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又如用研究性学习法,来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结合面前的实际材料,动手制作细胞核模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细胞核结构记忆。真正体会模型构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意义。

总之,两位老师讲的都很成功,可见课下下了很大功夫,其实这与她们平时虚心学习及严谨的教学分不开的,如果板书字再下点功夫,提问问题时再仔细的推敲并适当的拓展就更好了,当然这得需要有更深厚的生物科学素养,希望他们能尽快的成长为优秀教师。篇五:初中生物评课稿

初中生物评课稿

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李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

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

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

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

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有关山脉走向的概念等。

2、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今天传树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演示实验、认真专研和挖掘教材,真正做到了对教材的有所选择、有所修改,传树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演示实验和大量生活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趣味性,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很好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传树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为什么青蛙这么难以发现,引出课题,列举各种生物的适应性,提出问题:白天沙漠中蝎子为什么藏在沙子中?引导启发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通过环环相扣、递进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资源

提供穿山甲,鸭嘴兽,啄木鸟等生物小档案,让学生观察模型,说说适应的特点,进一步将本堂课升华,学以致用,给予拓展。

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 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单细胞生物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中的第四节。本章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基础上,先讲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再讲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让学生知道了生物体有多细胞的动物体和植物体以后,告诉学生生物体也有单细胞的,它们没有复杂的结构层次,第四节以典型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为代表,具体介绍了单细胞生物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也有较复杂的结构,能够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二.说学情

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会比较轻松。

然而本节课由于没有办法安排实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单细胞生物,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教材学情分析,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基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确立以下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教学难点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五.说教法说学法

1.讲授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2.演示法,自主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四个环节

复习导入

讲授新课 新课总结 练习巩固 首先是复习导入多媒体打出问题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 2.细胞膜的功能

3.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学生根据相应的问题提说出答案

二、讲授新课

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池塘中的小鱼能够长成大鱼。人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这么多的细胞都来自受精卵。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会从1012增加到1014个。展示小鸡破壳而出和人体由小长大的图片,并进行设问;许多生物是由一个受精卵(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的,由一个细胞变成一个大的生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会发生哪些变化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意义。3.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多媒体展示问题

请同学们自学相关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你能描述出细胞分裂的过程么?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相同吗?

3.细胞分裂时细胞内部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4.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将如何分配? 5.分裂后染色体的数目有什么变化?

(先完成前两个问题),分别播放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分裂动态图 总结出动物与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制成表格,区别植物与动物细胞分裂的区别。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在完成后三个问题。学生阅读书中57第二段明确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为后边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做铺垫学习播放染色体复制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染色体复制的结果和意义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设置问题:细胞生长需要什么,那么细胞能够无限长大么? 二.生物体由小长大正方

切苹果。将苹果切一半比喻成受精卵,切两次。说明受精卵如果像苹果一样分类岂不是应该越来越小,照此推理胚胎还会不会越长越大。细胞如不生长就会越来越大。所以引出细胞不仅分裂还生长。

展示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提出问题:立方体的体积增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

比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根据图表所示信息学生很容易明确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来越小。得出结论:细胞生长是体积的增大,用表面积吸收营养物质体积较小的细胞反而表面积相对大,这样细胞膜才能保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足够的生活物质,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提问;如果细胞不停地疯狂分裂和生长就会形成什么呢?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后在给出答案。

三自主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和学生谈谈对癌细胞的认识,找些图片,说明癌变后的细胞有两个特点。以及预防癌症应做到几点。呼吁学生少吸烟、饮酒、多运动。最后一环节四总结 1.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2.细胞生长:体积增大

3.过程:细胞核先一分为二,细胞质分为两份,在原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壁(植物细胞),于是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

4.意义:细胞分裂过程中,其中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到此我的三维目标将全部达成 五练习。对本节课的知识及时巩固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直观系统性,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细胞分裂

1.概念 一个 → 两个(细胞数目的增加)

2.过程

核分裂

→质分裂 → 膜(壁)形成3.染色体的结构 蛋白质+DNA

4.染色体的变化

复制

平均分配

二.细胞的生长

三.细胞体生长的原因

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体积增大

《生物细胞器》高三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来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学生已经学习了制作临时装片、高倍镜的使用及细胞膜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课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学习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学过了高倍镜的使用和细胞膜,但由于线粒体等细胞器比较小,它们的内部结构很难细致的观察到,并且功能也较抽象,因此这节课采用显微投影、动画等直观方式深入学习,以降低这节的教学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2、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图的观察及分析,提高观察、分析和类比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认识,初步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几种动物细胞的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认同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模型和多媒体展示等直观教学,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认识细微的结构并理解抽象的功能。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放映某玩具工厂忙碌的车间的视频,并提出问题:

(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

(2)细胞中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者车间吗?

(3)细胞中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试着举例说明。

我提问前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存疑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可以说出“分工合作”这一关键词,并且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的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回答,此时便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由此引出课题: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2、新课展开

(1)结合学生之前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镜的操作基础,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实验,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同时请学生记载和描述观察到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布和形态,之后展开组内和组间交流讨论,通过高倍镜观察细胞,解决细胞中有什么结构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微观世界的细胞。

一方面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高倍显微镜是之前学生熟练掌握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另一方面,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化站”,认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之后学习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的基础,因此用这种动手操作的方法能让他们在直接经验中初步直观感知这两种相对重要的细胞器,同时锻炼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借助显微投影和功能动画,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看的过程思考:

①线粒体和叶绿体有哪些形态,由几层膜构成,膜分别有什么特点?

②线粒体和叶绿体功能是怎样的?是怎样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由于线粒体、叶绿体又比较小,只通过上述的观察实验,学生不能深入的观察到双层膜以及内膜向内折叠增大酶附着位点等等这些特点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采用显微投影的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真实细微的形态并尝试画出这两种细胞器的`结构。而这两种细胞器的功能是动态的,抽象的,因此我将采用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功能动画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结合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和课本内容,解决细胞内还有哪些细胞器、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又分别是怎样的问题。

由于剩下的细胞器并不少,学生不能系统的回答上来,这时请学生在学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立体模型及功能动画,并请代表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这两种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两种在结构和功能上略有相似的细胞器。之后请学生以喜欢的方式介绍其他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采用这种多元半自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锻炼他们用直观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也能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和理解。

(4)让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①类比归纳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异同点。

②总结归纳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这四大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内容相对比较分散的这节课来说,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能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3、小结作业

我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安排课后任务: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材料,尝试制作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饮酒评课稿》评课稿 篇5

我是带着欣喜的心情去听李东平老师的课的,以前听她讲过《鲁提辖拳打镇 关西》,精巧的教学设计,诗一般的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这次带着期望去听,相信她会带给我美的享受。

上课伊始,李东平老师用富有文采的语言点出陶渊明隐居的山,同学们自然 说出陶渊明的名字。李老师顺势把作者的生平阅历通过多媒体让同学们了解了, 所谓知人论世,学诗歌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阅历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自然要朗诵诗歌,富有文采的导入已经给学生创设了朗诵诗词和品味 诗词的情境,就为下边的步入《饮酒》的学习设定了一个比较容易达到的台阶。

齐读、泛读、范读,每一遍都有评价,每一遍都有提高,学生感觉不到吃力,第 二遍注意到了情感、第三遍注意到了语速、第四遍注意到了节奏的划分、第五遍 已经加上了古韵悠悠的意蕴,学生几遍读下来,由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到能读出 诗的意蕴和节奏并且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短短十分钟左右的朗读,学生已经能 够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蕴美了。 课前同学们都对诗歌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翻译这首诗很顺利的完成了。 进入诗歌的鉴赏阶段,李老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进入了诗歌的学习:“人们都说, 在文人的体内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为诗,而酒会化为笔下 的文字。陶渊明的诗洋溢着酒的清香,看看你能不能理解出诗中的那份酒意?” 巧妙诗意的衔接,完美。李老师用“诗中没有写到酒,而为什么以《饮酒》作为 标题?”和多媒体展示《饮酒》的序文以让学生从中得出什么信息的方式,深入 挖掘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第一句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什么作者 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李老师以此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当时那些达官贵人的追 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李老师一句话道出了那些所谓达 官贵人的世俗追求。李老师话锋一转问道:“陶渊明的在此的心境如何呢?用一 个词回答。”“悠然”学生很快说出来了正确答案,学生热烈的讨论悠然是一种什 么样的心境,李老师说到“别人都是想着去做官的,有人为做官还专门跑到终南 山去隐居?

而陶渊明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这里学生不但清楚了终 南捷径这个典故的意思还了解了典故背后的故事,不但扩展了知识面还增加了课 堂的趣味性。“陶渊明在这里做什么呢?”老师不失时机的抛出了这个问题。“采 菊”学生回答。“都说诗情画意,把这首诗画出来的话,你会用哪些色彩呢?” 老师的追问,让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同学们描绘了美丽的菊花、棕色的`栅 栏、绿绿的小草,同学们还根据老师的提示,总结出了此景“清幽”的特点。“《爱莲说》中有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他只喜欢菊花呢?”老师的追问也没能难住 同学,“菊,花之隐逸者也,既然菊是花中的隐逸者,那我就做个人中的隐士吧。” 学生的回答也很巧妙。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道出了菊花的生长的环境还有季 节,枯萎而不凋落的形象。“落英缤纷,大多数的花都是花瓣飘落在地上,而菊 花即使枯萎了也是生命的绝唱。所以古人有画菊的有赞菊的,苏轼就说过‘菊残 犹有傲霜枝’郑思肖也说过‘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这些诗句 让你觉得菊花有种超凡脱俗的美。”老师富有诗意的话语让我们更能领会菊花的 高洁,也更加诗意的理解了作者的选择,菊花与诗人是融为一体的,老师又继续 追问:“陶渊明采这么多的菊花做什么?”,同学纷纷回答泡茶、泡酒、收藏?6?7 有一个同学说到了吃,很多同学都很疑惑,不知道菊花能吃,李东平老师顺手拈 来《离骚》中 “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来解答,巧妙。“有人认为 ‘悠然望南山’更好,你觉得‘望’和‘见’哪一个更好?”老师的问题让同学 们跃跃欲试,而且几个同学都回答的很好。“‘见’更能体现出作者悠然的心境, 元好问在《论诗》中说苏东坡都认为见更好”,李老师很轻松地引经据典,展现了一个教师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鸟儿累了,回家了,孤零零的诗人也觉得累了, 想离开官场,回归田园了。经过师生的想象,同学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诗的内涵, 李老师继续挖掘更深层的意蕴:“作者也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我是作者 会说‘此中有真意,田园真是美’,而作者为什么却说‘此中有真意’ ‘欲辨 已忘言’呢?”一同学说说了就不美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 错’说了就反倒不美了”,精辟的点评。

陶渊明追名逐利的魏晋时期,是找不到 朋友的,“陶渊明饮的不是酒,是寂寞”, 在这里李老师给这一句网络流行语 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博冠博带,早也落失人烟,这一方平凡里偶尔回放着却能雕刻山河,镌刻人心的动人与满贯?6?7千年之后的今天,红 尘的喧嚣,世事的纷扰,有时会让你们感到无味,要不我们暂且浅尝于古人的风 采之风吧,斟一碗诗歌的烈酒,与千年前的桃风遥遥相对,然后在语文这一方天 地中,诗意的呻吟,品味余风的优雅。”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李老师的课达到了 顶峰,让我们领略了语言更为华丽绚烂的一面。在师生互动中,很多优美的语言, 我无法在此一一描述出来,这样肢解开来说这一堂课,似乎已经破坏了课堂的完 美效果。

小学语文评课:《梅花魂》评课稿 篇6

本周是五年级的杨絮惠老师的示范课。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就以杨老师的这堂课写了评析稿,我觉得老师们都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都是优秀的。例如:

1、李献秋老师

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角度进行评价。她说:在教学杨老师富有激情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这堂课中,快学完课文之时,杨老师这样问学生:“外祖父把手绢递给我时,此时外祖父会说些什么呢?”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想象,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老师做到了。在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自己!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但今天这堂课在“生生对话”这方面不够体现出来。

2、王新新老师

(1)情穿全课。教师在备课时准确地把握了难点——体会老华侨的情感,从而设计了吟诗入情,赞梅生情,对话抒情的三个大环节。针对每一处环节老师设计了不同的过渡语,老师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得到提升,情感不断地得到升华,从而一步步的走进了文本。老师教学的情感线是很清晰的,强烈的。

(2)浑然一体,过度自然。《梅花魂》一课讲了五件事。每件事都是有因果联系的。老师利用因果关系,一一带出,推着情感不断深化、强化使情感达到顶峰,最后化作了一曲《中国心》结束。

(3)从学者学的情况来看,学生都有“学习主人翁”意识,能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记忆仓库,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说,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命感觉等方面进行评价。

3、黄卡丹老师

(1)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感悟。上课伊始,扬老师以课件展示梅花图,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欣赏一幅幅冷艳幽芳的梅花,如临其境,如闻其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喜爱梅花,歌颂梅花。在学生谈感受后,杨老师来个自然的过度:从同学们的感受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喜欢上了梅花,文中也有一位老人很喜欢梅花。而且,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

1、吟诵诗词,黯然流泪;

2、弄脏梅图,大发脾气;

3、不能回国,痛哭流泪;

4、临别之际,送墨梅图;

5、离开星岛,送绣梅绢。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堂上,杨老师的语言饱含激情,力图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第十三自然段时,杨老师适时播放了一首《我的中国心》的音乐,伴着老师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并以自己的这种感受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个别读,最后齐读。)。结尾又以《我的中国心》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读”来评价:今天教师指导读书归纳起来是三大亮点

1、巧用过渡语,使学生想读。

2、教学情境,使学生敢读。

3、巧变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单细胞生物评课稿 篇7

评课稿

应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改革趋势,我设计了七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1法律为我们护航>这一课,现在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以下的评述和自我剖析、反思,有不足之处希望指正。

本节课课题是《法律为我们护航》,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课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讨知识,使学生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从而达到对学生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相对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交流中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堂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如视频《少女两个月为网络主播“打赏”25万》的播放,运用生活中的事例为背景穿插整节课,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你对小女孩的做法怎么看”“你会为她提出什么好的办法”等环节设计都体现这一点。

二、评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给这一节制定的重点是“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难点是“法律给予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特殊的关爱与保护”。

对于重难点的处理,我是以视频、案例为主要穿引点,设计的问题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还注重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见类似侵犯个人安全的实际问题时如何进行处理的训练,是符合课标的要求的,也符合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探究,教师的点拨,加上情景剧的表演,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不但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重难点的突破,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评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中把合作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视频、情景分析、情景剧表演等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运用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中,先创设情境,采用视频《少女两个月为网络主播“打赏”25万》,引出主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一视频也是本节课突破重难点教学目标的主要线索视频,一个视频不同的设问角度,不同的挖掘点,有利于让学生在一个背景材料下完成教学目标的探究。

2.读书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必须处于教师有效的监控之下。因此在新课开始前围绕学习目标,教师出示了设计的四个问题。其次又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限制多少时间,使用怎样的自学方法等。第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认真进行了自学督查,一是监控学生自学的速度和质量,二是要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研讨做好准备。

3.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深入浅出,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在师生研讨,共同交流这一环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疑惑,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诱导,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其积极性。且能适时精讲,注意到了讲练结合,完成了相应的达标检测。

5.最后一环节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我认为是本节课程中所呈现的闪光点,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现做以下的反思:

1.部分问题的涉及还不够开放,开放性强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热情。需要日后多研读教材及相应选择的辅助教学的案例、视频的实效性,以提高教学水平。

2.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可以更加的精细,多突出学生自学,教师起辅助引导即可。

3.在课堂反馈上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讲,有疑难的地方可让学生补充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评析和自我反思,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指正,多提宝贵意见。

喵呜评课稿 篇8

《喵呜》讲述了发生在一只猫和三只老鼠之间的温馨故事,作者通过精彩的画面、爆笑、令人捧腹的对话,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大猫复杂的心理。这个故事颇具童真趣味,从三只小老鼠逃学遇见大猫,一同去摘桃子,到大猫开始发威要吃掉老鼠时,小老鼠们出乎意料的应对,化险为夷。大猫的三次喵呜蕴藏着不同的含义,也正是小老鼠们的无畏无知的天真善良感动了大猫,所以生活中也不能小看孩子的智慧。

从教学目标方面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所选内容以及整个设计过程清晰,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但活动中缺少故事背景的铺垫,孩子不理解故事的内容,无法理解三个“喵呜”的意思,从而在角色表演感受猫和老鼠和谐相处的乐趣的目标尚未达成。

从教学策略方面来看,教师采用了视、听、讲、演结合法。

“视”就是引导幼儿去观看PPT,去细致的观察图片,教师多次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猜测情节,例:观察第四张PPT时,教师提问:“猫为什么脸红。”发散孩子的思维,有的孩子回答脸红、难为情。

“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例:教师引导语方面缺少修饰词的形容,孩子没有理解人物的特点,对三个“喵呜“的不理解,导致表演多数为走场形式带过;

“讲”就是幼儿的讲述,包括个别讲、自由讲。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给予幼儿表达想法的机会,但对幼儿回答缺乏深入跟进,例:大猫的想法。教师缺少引导,可以将大猫的想法描述的.更为具体,小猫的想法是将小老鼠可以做美餐乐滋滋。如果此环节教师引导深入,孩子在表演时不会那么干涩;

“演”就是激发幼儿表达表现能力,通过自己的理解,表演故事中的情节片段,也是表演课的重要素。整个活动是以语言描述相结合动作表演,幼儿描述教师提出要求用动作表演,此时孩子的表情丰富会做出相应动作,表演三只老鼠和大猫时,发现幼儿表演中语言语音的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加动作表现害羞的大猫:小手指指,双手托住腮帮。局部表演时,幼儿的表现能力较强,会以生活经验再现为主;而“三只老鼠和大猫摘桃”片段时,因前期没有背景的铺垫,孩子不理解情节内容,孩子上台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肢体表现缺乏,对情节没有更好的演绎。

这儿真好 评课稿 篇9

仪化三小

苏佳佳

有机会学习李国萍老师执教的《这儿真好》一课,我感到十分荣幸。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李老师以那亲切,自然、端庄、大方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严谨的课堂结构,严密清晰的教学思路带领着学生们学习了这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跟着小熊一起种树找朋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重要性。我觉得通过李老师的努力,李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感受就是“这节语文课上得真好”。

“真正的语文课要体现‘实与活’,‘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课实实在在,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采飞扬,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其乐融融。”李老师这一课追寻和实践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实’与‘活’。在初读感悟阶段,李老师在检查学生理解“荒岛”时,没有停留于字面的解释,而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荒岛上没有——,没有——,只有——。”这样的拓展训练艺术地融合在生动的场景之中,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小岛上的荒芜,从而体会小熊的心情,真是别具匠心。

还有在引导学生理解“漫山遍野、绿树成荫”的环节,李老师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根据学生对“漫山遍野、绿树成荫”的理解,相机出示岛上漫山遍野的树木,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然后,又通过动作表演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上一篇:中班组工作计划下一篇:我的三年成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