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蒜小学作文(通用13篇)
我盼望已久的国庆假期终于到了!!10月1日的那一天的早上,妈妈要去姥姥种蒜,我正好没事,就跟着妈妈一起去了姥姥家。
妈妈就开着车带着我和弟弟出发了。妈妈开车很慢,我 一直催着妈妈,快点再快快点 我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姥姥家去。
到了姥姥家,姥姥、姥爷正在准备种蒜时用的东西和蒜种。我们便跟姥姥和姥爷去地了。
到了地里姥姥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装蒜用的盆,给每人倒了一些蒜种。我走到地边才发现姥爷他们早己经把地整理好了,地被整成一道沟道沟的样子了,我们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盆开始种了。这时姥姥拍我的肩膀说:“孩子,你也去种吧,每一个蒜都要和进小沟里,每个蒜和每个蒜中间隔一扎的距离。“就这样我跟在大家的后面一点一点地种。过了一会我掌握了方法就加快速度,你追我赶,谁也不敢落队。干了一会儿,大家腰酸腿痛,一会儿蹲着种,一会儿站着种,一会儿坐着种,一会爬着种。我实在太累了,就站了起来,准备来回转转走走,当回过头来的时候,发现我种的.蒜没有盖,就像军队里的士兵排地整整齐齐。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已经中午了,我们终于种完了!真累呀!
一、写作与观察相结合, 有感而发, 写出真情实感
小学生作文时, 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 生活中的每一事物, 每一个细节都能成为写作的内容, 关键在于作者能否发现和用心去感受、体悟。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也是儿童语言表达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因此, 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的观察能力,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使学生成为探究者和发现者。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亲近自然和生活, 观察社会与生活, 用心去感悟生活和表达生活。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听到的东西写下来。我们知道, 儿童认识世界, 总是从生活开始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指出“美是生活”。的确,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并进行思考,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美。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童心童趣, 从而实现孩子们的写作梦想,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学校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自己的同学站在了赛台上。此时, 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老师和同学们又以怎样的目光望着他, 当时自己的心情怎样, 等等, 这些都应该引导儿童观察体验。
二、写作与积累相结合, 日积月累, 丰富写作词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要有丰富的素材, 而好词佳句又能为文章增色不少。教学实践证明, 朗读和背诵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学标准规定:“要重视背诵”。这完全符合儿童精力旺盛, 时间充裕, 模仿性强, 记忆力好的特点。见于此, 我引导学生有意识, 有目的地积累词汇、佳句、名段、名篇。既要整理好课文里的, 又要搜集好课外书上的好词佳句。要求学生无论课内课外, 只要阅读就要做好读书笔记, 摘抄优美句段, 积累写作素材。课本中的课文, 大多是经过挑选的好文章, 我充分利用早读课, 课堂教学时间, 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且要求在家每天必读。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两篇好作文, 并进行摘录整理。每次作文之前要先读范文, 再进行写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逐渐养成了自觉诵读的习惯, 几年下来学生的词汇量自然丰富了。
三、写作与阅读相结合, 范文引路, 激发写作激情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我把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 写的能力要在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就写论写, 越写越难;以读促写, 大有可写。通过一定量的阅读, 熟记语言点, 扩大知识面, 学习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有关写作技巧, 以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帮助和引领学生从阅读的“范文”中, 读出自己生活中的类似情景和感受。并告诉他们只要积极参加阅读, 在阅读中就能学到写作方法, 并能写出好文章。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意以各种文体和课文为范例, 对一些所给情景写的文章, 写好后要对照一些范文, 找出差距, 然后再去练习, 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写作技巧, 还能锻炼他们的恒心和毅力。因为阅读教学中的许多文章更能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他们也能从阅读中汲取写作技巧, 体会到表达方法。相同体裁的篇目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力, 使他们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美, 体悟美。在阅读中学生讨论所读的文章好在哪里, 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是自己又该怎么写, 写什么。“阅读引路”会让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写作角色, 激发学生潜在的习作激情。
四、写作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感知, 引起创作冲动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有计划, 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 如野炊, 踏青, 游戏, 访问, 科技观察, 比赛等。并组织学生写成文章, 编成相声, 话剧, 小品等, 并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中, 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进而积累写作素材。比如, 让学生跟爸爸妈妈一同参加秋收劳动, 要求他们观察秋天田野的丰收景象, 体会挥汗秋收的情景。一位同学在《秋收》一文中这样写:秋天的田野, 呈现出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你看, 玉米地里, 一个个沉甸甸的玉米棒子绽开了笑脸, 爸爸正在忙着收玉米, 汗水从爸爸紫红色的脸上流淌下来, 脊背上流下来的汗, 把爸爸的衣服都湿透了, 但是他却顾不得擦一把。看到爸爸妈妈忙碌、疲惫的身影, 我才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这段文字内容丰富, 情真意切, 这正是小作者亲眼目睹了爸爸妈妈的艰辛劳动, 才产生了这真挚的情感。
五、写作与讲评相结合, 深情赞美, 品尝成功喜悦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作文评讲重在鼓励, 要着重表扬肯定。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气氛中, 接受老师的作文指导, 及时的赞扬、鼓励, 学生会增强作文的信心, 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我在讲评中, 在指出存在的不足、问题之后, 总是大加赞美之辞, 深情的表扬, 使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把激情冲动的表达欲望深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激起他们习作的兴趣,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也许只是一句话, 正是他们内心的激情冲动, 孩子们就会迈上创作之路, 翱翔在语言的天空里。
总之, 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 创造性地利用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坚持“五个结合”,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系统写作练习, 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努力创造写作的环境和写作实例, 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学生一定能写出文法正确, 语言优美, 语感地道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2011.
[3]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确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是决定学生写作成功与否因素之一。首先,是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应当是和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放下架子,平时多与学生沟通,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凭教师想要学生写什么就写什么,否则,教师不仅会感到作文教学难,而且学生也把写作文当成为一种思想负担。即使写出来的作文也是东拼西凑,语无伦次、枯燥无味,一味埋怨学生不会写。其次,要积极鼓励学生热心观察自己身边事物,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特征,写出身边的真人实事,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把教师逼我写作变成为我要写作的良好动机。最后,教师要相信和理解学生,挖掘学生生活中色彩缤纷的写作资源,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有许多闪光的地方,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教师替代不了的。
因此,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写作资源是源源不断的,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生活的写作资源,鼓励学生去写,放手让学生去用语言表达。不能在学生写作时教师怕这怕那,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必须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寻找资源,如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草中藏的等都可以用语言去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不要全权统一,把什么有中心、有条理、具体等笼统的要求进行淡化,让学生真正把自己所想所思,耳闻目睹以及亲自做过的事,自己心里的话用笔自由地表达出来。这样既让每一位学生有东西可写,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师导的对象,更是习作练习的主体,教师关心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对自己的生活中习作素材积累得多或少,都应该让其参与,以求得自主,合作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平时胆小不善于交际的学生,生怕自己说错被别人嘲笑的同学。虽然为数不多,但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多年来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一些习作平淡无味,有的只写一两句还牛头不对马嘴,更谈不上具体、生动。作为教师不要责备,甚至批评学生,而要特别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消除顾虑,鼓励他们争做学习的主人。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的要求不要过高,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年龄小,认识浅,不可能独立高质量地写作,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来提高习作水平,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比方说,教师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回顾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下来,并教会他们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有次序的叙述完一件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每位学生的习作能力将会得到均衡的提高。
三、注重学、做、说、写的统一训练
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效率,这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必由之路。作文教学万万不能为作文而作文,作文教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既来自学生生活,就少不了学生的生活中事物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素材成为写作之本,让作文坐想其成是行不通的。
“做”是“说”的依据,“写”是“说”的具体文字表达,是一种“倾诉”。在做中思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文风,做、说、写是一个统一体。首先,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这个活动可放在作文课堂中进行,也可以与其他活动配合,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参观等作文辅助性训练,也可布置学生做些家务劳动。如在家中打扫卫生、叠被子、学习炒菜、做饭、洗衣、种菜等,了解做完一件事的全过程,抓住重点部分进行详细叙述。有了学生的实践,就不愁学生无话可说,这时教师只要稍加指点,学生的写作也就逐步成功了。实践表明,做是学生写作不可缺少的成功之本。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说,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完整地说出来,说具体,不放过做事情的细节,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最后,是练习写作。写作形式不限,可以以日记、小作文、句、段训练等结合,一旦这样做了,作文不但不是一种负担,而且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做人品格。
有些人向往着繁华的大都市,而有的人则喜欢安静平和的小乡村。虽然城市的生活基本上和田间的劳作是分开的,但是我却格外喜欢着农田的,喜欢着田野里面的那清新的空气以及郁郁葱葱的农作物。于是,适逢国庆长假的我让妈妈带着我一起去田间体验一下农田的`乐趣。
那天天气十分的晴朗,我站在田地里面听着妈妈给我布置的任务,手里面也准备起来。我今天的种植任务就是负责种大蒜。由于这是我第一次亲自种东西,所以我的心里面十分高兴。虽然大蒜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必需品,但是要想种植好它,可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于是我先是将大蒜头掰成几个蒜瓣,然后将蒜瓣均匀放在事先挖好的沟壑之中,最后在将沟给填平了。虽然步骤十分简单,但是里面却有很多的细小的注意的事项。比如说种大蒜的时候,一定要将蒜瓣的距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给大蒜生长保留一定的空间;其次就是蒜一定摆放十分整齐,不然长出的蒜苗就是倾斜的。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种好了蒜。
透过这次的劳动,我也渐渐明白了劳动的不容易。
今天,老师给我们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种蒜苗,让我们观察在水中蒜发芽的过程。
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回家。一进门,便向大蒜的家发起了“进攻”。我先抄起两头蒜,三下五除二就把它们的外衣脱掉,只剩下了一个个白白的胖子躺在餐桌上。然后,我拿出一个杯子,接上水,把一瓣瓣蒜放到水杯里。看着蒜,默默的说:“蒜呀!我求你了,一定要超过别的同学的蒜苗高度。如果你不给我争气,我就让你躺在菜板上,死在菜刀下!还有,我们家的水是永远用不完的,你最好是一天24小时喝的越饱越好!”。
晚上,我把装着蒜的杯子放到床头,把台灯打开,把蒜苗放到光照最强的地方,因为有光植物就可以生长的比原来快许多。心里对蒜苗说:“你一定要长得高高的,壮壮的!”
两天后的一个早上,我起床看一看我的蒜苗长多高了。“哇――”我的蒜苗已经长了2-3厘米了!蒜苗刚长出来是一种从来没有见到的一种颜色―白中带绿。再过1-2天,你就会发现:白中带绿色蒜苗慢慢长大,到了3-5厘米时,嫩白的蒜苗头上就分开了一道痕迹从里可以长出嫩绿的小蒜苗。
嫩白的蒜苗变成了绿色了,我又观察了几分钟,发现:原来那个嫩白的蒜苗是一层保护膜,它保护刚刚长出来的小蒜苗。
本来,蒜的根是被农民用刀弄掉的`。如果你把它在水里泡上2-4天,你一定会发现,蒜长出了一根根白色的根,这些根和爬山虎的茎正好是一对“反意词”。爬山虎是触到一个东西就向处爬,不过蒜苗的根是触到一个硬的东西就不向上爬,它只会向没有硬的东西地方爬。
到了第7天的时候,你仔细看蒜苗,非常非常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蒜苗保护膜裂开的方向和嫩绿的蒜苗向外裂出的方向正好是相反的。这是为什么呢?还有一个事,嫩绿的蒜苗为什么会越向上它裂的痕迹就越大,如果蒜苗长得很高了,裂开的,不就是一个平角了吗?这又是一个问题。还有!还有!蒜苗长到5-10厘米的时候,保护膜里又会长出一棵小蒜苗,如果它们两个蒜苗长得高高得,它们的中间会不会长出来的越来越多,那保护膜不就弄破了吗?啊!这又是一个问题?
那么, 要怎样才能提高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水平呢?
一、变口语化向书面语转化的训练
现在, 有不少人认为说出来的口头语言, 写下来就是书面语言, 说得好就是写得好。这是不理解口头语和书面语言存在的差别。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使用口头语言, 使作文内容显得生硬, 缺乏生气, 没有诱人的味道, 像喝一杯白开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几点: (1) 鼓励学生多造句, 能否把一个句子写好, 是训练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的一个因素; (2) 平时遇到好词、好句、好段、好篇, 动员学生多读、多记, 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书面语言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这样学生不但积累了作文材料, 同时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日复一日的锻炼。通过这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书面语言的基本功日益完善。
二、篇、章的训练
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虽然词、句子、句群, 都是表达语言的单位, 但是能够完全体现语言社会交际的不是词、句子、句群, 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只有让中年级的学生写成成篇的文章, 完整地表情达意, 才是一篇成功的作文。当然有的学生刚开始时, 可能不尽人意。教师要在教学中找出其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鼓励,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极积性。从篇、章对学生进行训练, 逐步使学生写出的文章结构紧密, 内容充实, 有灵有肉。
三、进行直观的作文训练
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亲身体验, 才能有真挚的感情流露。能否这样, 直接关系到一篇作文的, 这样对写作文收藏也快。如在一节写物的作文课上, 教好坏。常常带学生到户外去观察, 不仅用眼同时也用心去观察师走进教室, 从包里拿出一个苹果, 先让学生从苹果的外形、颜色进行观察, 在大脑中对苹果剖开分别让学生尝尝, 是什么味道, 这样学生对苹果这东西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了, 写出的作文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通过这方面的训练, 使学生能产生创造性的想象, 这样就培养了他们提笔就能写的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在阅读中渗透写作,是具有重大作用的。小学阶段要求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够大致了解内容,但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使阅读收到实效。
首先,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
对小学生的读书笔记,不必强求字数,只要能够记下几句话,都是收获。但要教会学生分类摘抄,写人物的、写景物的、写事件的,做到分类明确,并且能够大致的把握内容,这样就会在学生的笔记本上有各个类别的写作材料,并且迁移到学生的记忆中,在学生的大脑中有分类的记忆。从接受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其次,指导写话。
结合小学低年级关于“写话”的要求,看完一篇文章,如童话,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几句话,只要能够把事物特征和事件大致经过写清楚就行,不必要求过高,重在循序渐进。
最后,指导朗读。
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这是必须的。按照小学阶段的要求,学生要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培养汉语言的语感,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语言感觉,形成良好的汉语言表达习惯,提高语言文字的领悟、运用能力,使他们具备初步的材料积累、知识储备,这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好处。
而阅读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有很多种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一节作文课时间短,而要完成的任务又非常多,这就要求教师进行长远的规划。训练的渠道和方法有很多,按照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可以采用课外阅读积累故事、课堂讲故事、复述故事等方式来进行训练。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引起重视。
阅读指导落实到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找到阅读的方向。小学阶段,除了课文以外,学生感兴趣的,莫过于童话,还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至于童话,中高年级提倡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例如《海的女儿》,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情节,知道龙女为了救自己心爱的王子,最后化为漂浮在海面的泡沫,而她的王子却永远不能知道,这是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的原型确是来源于安徒生现实生活中的事:安徒生在夜行的列车上邂逅了一位名叫叶琳娜的女子,可是最终安徒生知道,只有在想象中,爱情才能永世不灭,才能环绕着灿烂夺目的光芒,在他看来,幻想中的爱情比现实中的体验要美得多。并且最重要的是,安徒生知道,由于爱情的存在,他的无数华丽的童话会黯然失色,到那个时候,他的生命就失去了价值。于是他选择了离开,他失去了爱情,却在童话中书写了真正的情感,于是就从叶琳娜的原型提中炼出了龙女艺术形象。
指导学生阅读并了解这些,使他们既掌握了故事的情节,又体验到了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从而注重观察生活,学会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材料。
在学生对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他们对现实加以想象和提炼。想象无疑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不会想象的思维是没有活力的。而现实世界是千丝万缕、互相联系的,所以想象中的画面来自于紧密联系的现实。如在景物描写中这样写河流:“一条蜿蜒的河流唱着欢乐的歌,流到萋萋的芳草中,流向苍茫的天际。”这时候,脑海中的形象就化为现实中的实际联想,与河流有关的有河底的水草、河中的小鱼、河岸上的绵绵青草、依依的垂柳。把这些相互联系的景物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就可以完成对景物的生动再现。
接下来就是造句的训练。在小学,学生的造句训练必不可少,训练学生组词成句,由单一的词到几个词的连接,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实际上类似于扩句——指导学生通过一个词,完成一个句子的创造。如“鲜花”,可以扩写为“一朵美丽的而鲜花”,再扩写为“原野上的荒草丛中,开着一朵美丽的鲜花,在寒冷的风中,绽放着动人的颜色”。还可以扩写为一小段话:“当朔风拂过草原的时候,青青的草变得枯黄,草的叶子根根直立,在风的摇摆中发出细切的声响,像铜丝的音响,逐渐消失在荒原上,而在原野上的荒草丛中,开着一朵美丽的鲜花,在寒冷的风中,绽放着动人的颜色,这鲜艳的色调给荒原平添了无限生机。使冷寂的心灵陡然生动起来……”学生不一定能够写得这样具体,但只要通过这样的写作指导,他们会逐渐掌握扩写的方法,从而运用于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
最后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抒发训练。情感的抒发依赖于景物描写,也就是说,景物是情感的依托,有什么样的景物就有与之相对应的情感。这不用多说,但例外的是也有相反的情形,有时候鲜明生动的环境却更能反衬出心灵的灰暗,反之,灰暗的环境却可以烘托鲜明生动的心灵,这是前人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当然,这是写景抒情的最高境界了。
容器:花盆(旧的就可以)
种大蒜之前,我先查了资料,大蒜的生长是这样的:上面长的同时下面也在生长,上面的苗吸收着阳光,下面的根吸收水分,它们同时将养料运送到中间的茎叶里,茎叶再用养料使它们生长。
大蒜叶虽耐旱性较强,但根系入土浅,吸收能力弱,所以大蒜要求有较高的土壤湿度,而且不同的生育期,对土壤湿度有不同的要求。播种后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如过干旱,应提前浇水,以达适墒播种。幼苗期保持土壤见干见湿,能促进根系发育生长。幼苗期以后对土壤水分要求逐渐提高,抽薹期和鳞茎膨大期,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达到高峰。鳞茎发育后期,需水迅速减少,应控制浇水,促进磷茎成熟和提高蒜头的耐贮性。
20**年7月1日
我先将大蒜头一个个掰开成一瓣一瓣,表皮没必要撕掉,听说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让蒜头在土壤里不会腐烂。然后将剥好的蒜头种入花盆中,蒜头要朝上,一个一个埋进去,然后在土的上面洒一点水,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土壤太湿润或者太干都不利于大蒜的生长。
准备工作完成,我们就等着它发芽了。
20**年7月2日
第二天,大清早,我就跑去看了,大蒜并没有发芽。反而被妈妈取笑了,哪有那么快!是我心太急了,没有耐心。
第三天、第四天,我每天按时浇水,期待着我的大蒜发芽,可我发现它还是没有发芽。我非常想知道它是怎么生长的,大蒜什么时候才能发芽呢?我只好继续耐心地等待。
20**年7月10日
今天我发现蒜头那突出了一点点,冒出了一根长3毫米的小嫩芽,我兴奋极了!继续给它补充营养,就怕它养分不足,大蒜吸取不到充足的营养,生长缓慢。
20**年7月15日
今天,我发现大蒜的绿芽又长了4毫米,最高的嫩芽都有4厘米了,最矮的都有5毫米。小嫩芽的形状仿佛字母“Y”。
20**年7月18日
三天过去了,我又给它们量了身高,发现它们居然都没长个,难道是因为一直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导致土壤太干的原因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将花盆移到了稍微阴凉点的地方。并且给它加了水, 为了使大蒜生长的更好,我更加细心了,原来做什么事一点都不能马虎。
20**年7月30日
将花盆移后的大蒜情况比之前稍微有点好转,全都分叉了,长成尖尖的叶子,又绿又嫩,就像雨后的春笋,看着它慢慢地长大,心理别提有多开心了。
又过了几天,再去看大蒜,大蒜的身子弯弯的,它的叶子上面是嫩绿色的,下面是青白的,它那大大的肚子圆滚滚的,那叉开的两片叶子,就像一把绿色的小叉子。
20**年8月5日
看着自己用汗水和辛苦养大的胜利果实,心理高兴极了!通过一个多月的观察,我发现大蒜的生长与空气干湿度、气温、阳光等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种大蒜真是太有趣了!
★ 种蒜作文
★ 四年级种豆子观察日记400字
★ 观察日记种豆芽
★ 种豆子观察日记
★ 种含羞草观察日记300字
★ 种绿豆观察优秀日记
★ 种绿豆观察日记300字
★ 科学观察日记种西瓜
★ 四年级观察日记简短202
看着我的小蒜苗,我在想,我也一样要不停的吸收食物中的养分和各种知识的养分,陪同它们一起健康的一天天长大。想到这里,我的心情一下子更加高兴起来了,仿佛小蒜苗们也在向我招手愉快的欢笑呢。
★ 种蒜观察日记
★ 四年级观察日记种蒜参考
★ 种蒜的启示作文
★ 种蒜日记作文400字
★ 种水蒜的作文500字
★ 观察蒜的生长日记
★ 种植物的观察作文
★ 种蒜苗观察日记
★ 种绿豆观察日记
怎样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学模仿呢?根据本人实践,我认为指导学生仿写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仿写句子。通过阅读书上的一个现成的完整句子,分析其结构,学习写出相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句子,仿写相同句式,表达不同内容的句子,是小学生遣词造句,组织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写好句子是作文的基础工程,除了用指定的词语仿写句子外,中年级在切实打好词句的基础上,能通畅地写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完整句子;高年级还要通过各种句子的仿写训练,提高写句能力,还要训练把字句、被字句、比喻句、夸张句、拟人句、排比句以及各种复句,以上句子的仿写都要理解句子意义,掌握句子结构之后时进行。只有深入细致的理解了,才能掌握句子的规律,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练习读句写句,根据年级不同而要求不一。
第二步,仿写段落。“段”是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部分。前些年有专家专门论述段落教学,现在各级考试,也常有段落阅读,所以有教师说,写作段落也是小作文,可见段落仿写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入门的重要环节。教师设计段落读写例题要有的放矢,因为段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有并列式;段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段的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所以例子,要有一定典型,教师分析例题,指出开头一句怎样,中间几句怎样,结尾一句怎样,如此分析,使学生条理清晰,仿写时候,学生才能依样画瓢,掌握技巧,写好段落仿写,中年级应为重点,高年级也应把它作为写篇的过渡。
第三步,仿写篇章。即阅读仿写完整的一篇文章。《小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这里讲的“认识水平”指阅读、观察、分析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指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所以篇的仿写紧扣大纲,结合学生知识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是符合教学规律,行之有效的好办法。首先,阅读中,要掌握中心思想是什么,开头怎样写的,中间怎样写的,结尾怎样写的,开头与中间与结尾是怎样过渡照应的,所以在阅读时,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修辞运用,语气变换等等,吃透阅读的文章。其次要供给学生仿写时的材料,当然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备均可。再次让学生仿写。读篇写篇,就年级而言,应是高年级的重点;就班上而言,不能“一刀切”,要分层要求。仿写篇时,先搞单项训练,就是先开头结尾的仿写,后搞过渡照应的仿写,再搞修辞及句式变换的仿写,最后综合训练。要读篇写篇,这语言文学的综合运用,也是思想感情的文字表达,更是思维训练的最好时机。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 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 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 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可以弘扬真善美, 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教学生作文, 又教学生做人。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 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写出他的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 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 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 也可以是计划、合同等应用文、形式开放。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 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 延伸到社会, 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 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 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 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 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 不断接受文化熏陶, 主动培养审美情趣, 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 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 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 书本知识贫乏, 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 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 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 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 扩宽知识面, 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提高鉴赏能力, 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 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是一项时间长, 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 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 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仿写, 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 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 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 (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 , 仿其格 (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 , 仿其法 (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 。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 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 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 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 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 从仿到创,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一成不变的指导模式, 千篇一律的课堂形式, 会使学生感到作文枯燥乏味, 让学生失去写作兴趣。因此, 教师要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 使课堂充满活力, 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在乐于参与中得到表达能力的训练。过去, 一上作文课, 有的学生就发愁没的可写, 这是学生不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没有积累写作素材造成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留心观察, 亲身实践, 才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如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风霜雨雪, 生活中的偶发事件, 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 生活环境的改善等;让学生动手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家务劳动等;让学生深入实际调查, 如环保调查, 节日礼品的调查, 零花钱的使用调查, 餐桌食品的调查等, 这些都是学生绝好的写作素材。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豁然开朗, 深深感到是生活赋予他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生活是永远写不完的诗, 作不完的画。这时学生的作品便会丰富多采, 各具特色。
所谓“五求”写作能力培养法, 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求真”“求广”“求新”“求美”“求心”,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使之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 进而使写作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一、要“求真”
所谓“求真”, 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练习和写作时, 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写, 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事件, 都要建立在对事实尊重的基础上。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来讲, 对事实的尊重始终具有不容撼动的地位。尽管一定的想象力是必要的, 但想象必须建立在真实基础上, 是对真实的延伸与拓展而非对真实的扭曲与杜撰。如果说想象力是一个人的羽翼, 真实就是一个人的骨骼, 缺乏骨骼的支撑, 羽翼是不可能成为翱翔助力的。笔者在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中, 始终注意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求真要求, 一篇作文即使语言再华丽, 描写再生动, 如果缺乏真实作为基础, 那就不能被当做一篇成功的范文来看待。
例如, 学校每年举行跳大绳比赛, 比赛前, 笔者要求学生就这次跳大绳比赛每人写一篇记叙文, 并把写记叙文需要注意把握的要点向学生讲授清楚, 其中, 特别强调要认真观察, 写出真实场面、真实情感。学生作文交上来后, 挑选两篇比较好的在课堂上与学生一道进行修改和点评, 指出其优点, 并找出其有待改进之处。如此一来, 不仅这两篇原本比较好的作文在质量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而且还能让其他同学将自己的作文与这两篇作文进行对照分析, 找出差距和不足。通过多次类似的训练, 尤其是对作文在“求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使学生在这方面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很多同学实现了由起初恐惧作文到后来能够主动寻找生活中的素材练笔的转变。
二、要“求广”
所谓“求广”, 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好教学内容之余, 尽可能广泛地获取与语文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反之, 江郎才尽, 神思枯槁!因此,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有些学生课本知识学习得好, 该掌握的知识也都掌握了, 可是到了写作文时却总是语言匮乏, 笔下无物。有的学生尽管课本知识学习得并不突出, 但作文却写得生动灵活, 妙笔生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对课本外相关知识的摄取量有很大关系。作文相对较好的学生大都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 视野比较开阔, 而作文相对差的学生往往很少阅读课外书籍, 视野相对狭窄。
基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注意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如学习课文《草船借箭》时, 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课文《猴王出世》时, 为学生讲述《西游记》中其他脍炙人口、为青少年熟知和喜爱的故事。通过以上方法, 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故事情节, 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学习、理解并积累各大名家刻画人物性格的技巧, 最终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意。
当前, 课外书籍对部分小学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以网络、电视为代表的多媒体方兴未艾。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电视剧, 只要运用得当, 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书籍不够形象的缺陷, 对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 需要将书籍阅读与多媒体阅读相结合, 需要教师在引导和把握方向上下工夫, 以多媒体之“形象”弥补书籍之“抽象”, 借多媒体的东风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写作兴趣。
三、要“求新”
所谓“求新”, 就是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各种文学知识灵活合理地运用, 在作文写作过程中, 以独立创造取缔简单模仿, 以融会贯通替代生搬硬套, 在作文各个方面, 尤其在表达和素材方面, 不断揣摩, 反复推敲, 尽可能体现新意。
对小学生而言, 刚刚接触作文、语文知识相对匮乏、素材积累相对不足、文学水平相对不高, “求新”看似存在很大难度。笔者认为, 他们并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其想象力甚至远超过很多成年人, 缺乏的仅仅是如何把这思考和想象“表达”出来的方法而已。因此,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尤其是在作文课程中, 教师应对相关的范文以多层次、多侧面、多视角的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讲解, 从而促使学生尽可能用“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久而久之, 学生的表达能力便会得到提升, 将自己的思考与想象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文章的“新意”也就有了。
四、要“求美”
所谓“求美”, 就是要求学生的文章具有书写之美、内容之美和形式之美, 即具有高度的“可读性”。
1.书写之美, 是文章的文面格式之美
随着信息化和电脑的普及,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都有了改变, 客观上导致学生书写能力下降。作为一名学生把汉字写准确、规范、工整、美观, 这是小学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每个字不仅要讲授音、形、意, 还要教学生把汉字写好, 鼓励学生写一手好字。一篇文章的汉字之美是美文基础。习作布局要美: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习作文面要美:格式规范, 标点正确, 书写美观。
2.内容之美, 是文章的组织结构之美
如“榕树的叶子是翠绿的”和“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鲜亮, 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两句话, 同为描写榕树的叶子, 很明显后一句不仅写出了叶子的绿, 还表现出潜藏于绿叶中的生命力在涌动, 体现出榕树充满活力的美。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读美文、积累美文, 将美引入课内, 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反复吟诵、积累。课外, 结合教材推荐美文让学生阅读。例如, 学习《藏羚羊跪拜》一文, 推荐《斑羚飞渡》, 积累词句段。习作的内容之美与前文提到的“求真”息息相关, 小学生能够做到言之有物, 避免空话套话和口号式的说辞, 表述自己思想或行为上的真实, 内容之美也就水到渠成。
3.形式之美, 是文章的表达方式之美
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 遣词造句之美更多的体现在自己的文章中, 熟练和谐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比喻、排比这些修辞运用得当,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桂林山水》一文中那经典的排比铺陈:“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的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通过这段经典文章的阅读, 在内容上, 学生如身临其境般领略了那包孕着“静”“清”“绿”三大特点的漓江之水;在形式上, 更见识到排比的巧妙运用。进而, 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 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如此恰当、灵活地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写出生动, 写出具体, 写出美感。
五、要“求心”
所谓“求心”, 就是要求学生要用心去对待每一篇作文的写作,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应付。
梁启超先生曾经在读书方面举过这样的例子:“譬如同读一部《荀子》, 某甲泛泛读去, 某乙一面读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学案》, 读过之后, 两个人的印象深浅, 自然不同。”虽然小学生不适合读《荀子》, 也不适合急于著书立说, 但梁启超先生这个例子其中蕴含的思想对小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同样写一篇作文, 甲同学草草写完, 甚至自己连看都不去看就交上了事, 乙同学不仅认真地审题, 而且斟词酌句, 反复推敲, 并且还给父母和同学展示, 两个人作文的文采高低自然是易见分晓。小学生未必能够理解如何是奉献或敬畏, 但在作文过程中有额外地推动其反复推敲、追求卓越的动力, 并在此之后得到适度的鼓励与赞赏, 对其作文的自信心和技巧都有裨益。所以,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 应与家长时常沟通, 提倡多关注孩子的作文, 耐心阅读并提出恰当的建议和赞美, 这样的做法看似是小事, 却是帮助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一个细节。
关键词 作文教学;习作能力;实践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更新习作教学的理念,解决作文教学难题,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
一、练笔与积累同步
小学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很旺盛,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我常常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进行小练笔,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猜字谜比赛或成语接龙比赛等,让学生学会场面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这些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而且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习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真正做到心有所思而写,情有所感而发。让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习作的源泉。另外,写读后感也是一个练笔的好方法。我们班的学生都已养成了每天写读后感的好习惯,他们会每天坚持读一篇文章,可以是一篇童话,也可以是一篇散文,还可以是寓言、古诗、小说、神话……然后写下自己的体会。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两句或者是一段话甚至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一首小诗……但一定是自己心里最最想要表达的东西,言为心生嘛。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课内的要积累,课外的也要积累,所以我建议我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厚厚的摘抄本,把课文里的好词好语句抄写下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另外我还建议我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引导他们把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分类,比如:写景的,写物的,写人的……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三个、四个……摘抄自己喜欢的好句,可以是一句、两句……但是必须们每天坚持。这样到习作的时候学生无论写什么,脑海里就会涌现出无数的词句,大可信手拈来,文思泉涌,何愁写不出好文章呢?
二、修改与互评并行
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本单元习作最好的例文,我便打破教学常规,在学习第一篇课文的同时便向学生渗透习作方法。比如在完成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时,我便在学习本单元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同时向学生渗透 “保护生态环境”这类作文的习作技巧,首先要求学生收集关于环境保护的好词好句以及环境被污染、被破坏的资料,然后为本次习作拟一个提纲,根据提纲试着完成本次习作。老师要提醒学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结尾要注意画龙点睛。接下来继续学习后面的课文并继续渗透不同的课文不同习作技巧,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和课文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反复的修改,之后再让你的同桌或要好的同学帮你再做修改,这时学生的作文卷面已经缭乱了,老师就让学生工整地把原文誊抄在作文本的后面,然后交给老师,这时老师不必急着去读他们的半成品,而是去读读他们的原文,再看看他们所做的修改,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力都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我们这些引导者不停地去发现、不停地去发掘,他们一个个都是习作的千里马,而我们就是他们的伯乐。当然,这时候我们作为伯乐就要辛苦一点,拿着这些半成品去和每一个千里马交流,对他们的亮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比如哪个词用得特别棒,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生动优美……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不是很满意的地方老师应以商量的语气说:“xx同学,这里我会这样……来写,你呢?你一定会有更好的写法吧?”用鼓励的语气让学生对他的半成品再做加工,最终成为文采飞扬的佳作。但这时也往往会有个别的同学会存在懒惰思想,老师见机定要及时引导:“xx同学,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唐代诗人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贾岛被带去见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没有怪罪他,还为他出主意说,用“敲”字好,“敲”字更能体现夜的寂静。大诗人写诗都要反复琢磨,反复推敲,更何况我们写作文呢?”孩子都是听话的,他会觉得老师说的确实是道理,于是也很乐意地继续修改作文,有困难的地方问问同学或和老师谈谈。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任务完成了,一篇篇佳作也随之诞生。通过长期的训练,我班学生都已养成积累与修改的好习惯。平时的周记或小练笔都会进行认真的反复的修改,然后再拿来给老师品读,希望老师再给改改。积累与修改双管齐下让我班的学生不再厌烦习作,而且还偷偷地喜欢上了它。
在作文批改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采取互批互改的形式。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互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综上所述,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几年来的几点拙见,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老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练笔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掌握习作技巧和方法,训练学生修改和互评的能力,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种蒜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优秀小学作文回家作文07-06
小学作文大赛获奖感言作文06-10
小学作文童话作文:蚂蚁大战07-09
小学六年级作文读书作文07-23
桃花源记作文小学作文11-04
作文魂小学作文500字11-12
小学语文作文05-25
小鸟小学作文05-25
小学作文:珍惜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