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课时教案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杨修之死课时教案(共9篇)

杨修之死课时教案 篇1

1、知识与技能:

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

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但也有狭隘与偏见

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

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归纳小结。(在劫难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

曹操:

杨修: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

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

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

师: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

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

师: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

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交流表达。

师:不管怎么说,杨修死了不可复生。有人给华山杨修墓题了一幅挽联,现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在课后玩味。在未来的生活里一路走好。

生齐读对联

杨修之死课时教案 篇2

一.老板的颜面你别犯

尊重他人, 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通则。更别说尊重自己的老板了。杨修却不懂得这一点。曹操门内添“活”字, 不过是炫耀一下自己的智商, 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文字游戏而已。杨修要显示自己的智商不在老板之下, 硬要揭穿谜底, 好好“秀自己”一把。“曹操称美, 心甚忌之”。

这件事就此而已, 也许对杨修不无半点损害。可是, 杨修似乎自鸣得意, 变本加厉, 竟然以“一人一口酥”恶作剧般分吃了曹操的“一盒酥”。没有经过老板的同意, 随便享用老板的东西, 曹操心里不爽也很正常。毕竟你杨修和曹操的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一步嘛。曹操心恶之, 亦在情理之中。曹操还是比较大度的, 虽心里不悦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了“笑容”。

这两件生活的小事可以看出杨修连起码的与人交往原则都不明白, 不知道尊重他人, 自然也难得到别人的喜欢。

二.老板的隐私你别说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隐私和秘密, 尤其是那些古代的君王更是喜欢神化自己, 以此来震慑别人, 巩固自己的地位。汉高祖刘邦就是编撰这类故事的高手, 凭借赤帝斩白帝, 祥云绕顶, 有贵人之相等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把一个“市井无赖”神化成“天生的贵种”, 骗得了大家的信任, 最终还真的夺得了天下。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于是也效仿刘邦, 神化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 借此迷惑、警告那些想暗杀他的人, 同时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

杨修也懂这个道理, 但他执意要拆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这种做法无疑是告诉大家:我们的老板曹操是多么的残忍, 草菅人命, 借大家的人头来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杨修的这一做法不仅是冒犯了老板, 更重要的是动摇了领导的群众基础, 损害了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我想:遇到这茬事, 要是别的老板早就要拿肇事者革职查办, 甚至直接杀头, 以儆效尤, 至少得有个降职处分吧。好在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 是位胸襟开阔的大英雄, 虽然“愈恶之”, 但终究没有处理杨修。

三.老板的家事你别参合

曹植和曹丕到底是谁继位, 决定权应该在曹操那里, 这是曹家人的家事。可是杨修偏偏要来参合。杨修与曹植相交甚好, 常常在曹植家中彻夜长谈。谈了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曹丕与吴质结交不错, 吴质每次到曹丕处密谋, 都是采用掩人耳目的做法———藏在大簏中, 对人说只是绢匹。杨修知道后, 立马来向曹操告状。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你杨修不是常常到曹植处彻夜长谈吗?怎么就不允许吴质和曹丕密谋呢?更可笑的是杨修拿到的“把柄”竟然被吴质巧妙地化解为杨修诬陷的证据———吴质设计用大簏装绢入曹植处。这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 最后落得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不仅曹操“愈恶之”, 甚至还牵连到曹植, 曹操本想立曹植为世子, 可是因为这件事, “曹操亦不喜植”!

杨修并没有从“告状门”中汲取教训, 更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来临, 而是更深地陷入曹氏接班人之争中。他竟然大胆到直接干预曹植和曹丕的考试结果, 成为曹植的“枪手”, 这让主考官曹操震怒不已。曹操已经意识到杨修成了接班人问题中的一个绊脚石, 不除掉杨修势必影响曹氏家族的政权!此时曹操“已有杀修之心”。杨修之死咎由自取, 可怜的曹植却由于交友不慎, 以致化优势为劣势, 结果丢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最终成为了“世子之争”的失败者。

当然, 曹操要杀杨修自然不会以干涉接班人的名义, 这样会造成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不久, 曹操借“鸡肋”事件, 名正言顺给杨修定了一个罪名———造言惑众、扰乱军心, 杀了杨修。杀修之后, 兵败的曹操为了给自己树立“爱才”的形象, 于是厚葬了杨修。

四.既不知人, 又不自知, 你就别参与政治

从文章节选来看, 纵观杨修一生可谓是“小聪明, 大糊涂”。耍小聪明的杨修至死依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杨修跟随曹操, 常常能猜中曹操的小心思, 却没有看清曹操的为人, 自始至终都没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危险。可见杨修没有知人之能!

浅谈杨修之死 篇3

可杨修到底因何被杀,人们历来争论不休。

仅就课文而言,我认为,在魏、蜀之战的最后阶段,因 “鸡肋事件”,曹操毫不犹豫以“造言乱军”之罪名诛杀杨修可谓是堂堂正正,无可指责——军纪如山,杨修如此实在是罪有应得。可如果死因只是如此,故事就真是太简单了。细究此事,不难发现杨修之死着实不简单。因为从文中我们发现,曹操早有杀修之心,只不过一直在等待时机罢了,为的就是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把杨修除掉,却又能避免旁人的猜忌。为了表现这一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作者罗贯中运用插叙的手法叙述了六件事。这六件事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件事;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件事。从这些事上不难看出,杨修被杀应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杨修才思敏捷,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比如,在改建花园大门事件中:“人皆不晓其意”,却惟修独知;在揭穿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中:“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在告发曹丕密谋事件中作者写道:“修知其事”;在教曹植斩杀门吏事件中,杨修道:“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竟斩之可也”;特别是杨修在为曹植作答教事件中:“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如此聪明之杨修,曹操当然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留他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就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不顾礼法、目中无人的杨修,在曹操案头看到有一盒酥饼,“见无人,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一“竟”字让人意外,让人吃惊,一小小行军主簿竟然如此放肆,敢开魏王的玩笑,让“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揭穿“梦中杀人”亦是如此,睡时杀死近侍,本是曹操玩弄权术、乱人耳目的一个小把戏,可杨修偏偏不识时务,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这样的杨修,岂不是自找倒霉?聪明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能猜出曹操的心思;能猜出曹操的心思但不说出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但能猜出曹操的心思还要说出开。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做到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特别是杨修告发曹丕阴事,让曹操怀疑杨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让曹植在行动和语言上欺骗曹操。此时曹操对杨修的憎恨已忍无可忍,而不识时务的杨修还不知道自己身处险境, “鸡肋事件”中,置军纪于不顾,闻“鸡肋”就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杨修,当他自以为能读懂曹操心思的时候,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操闻此事,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因此杨修被杀纯属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在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到:“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杨修深深卷入了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特别是在曹丕已经得势情况下,他还不遗余力的帮助曹植、反对曹丕,就注定了他必将成为斗争的牺牲品。此时,曹操看到杨修不但对他的个人形象、对他的统治产生了威胁,更重要的是对他未来事业产生了的威胁。深谋远虑的曹操从身后接班人的安全角度考虑,必定要杀掉他。《三国志》中曾提到:“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有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之。”说明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的斗争有关。

以上三个原因尽管角度不同,却似乎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

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第一条很难成立。如此聪明的杨修,却被曹操杀死,真的是曹操忌才妒才吗?

如果单单是因为杨修有才策,我想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曹操手下,谋事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识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都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

这样看来,恃才放旷应是杨修被杀的主要原因了。可是,才智过人的杨修为什么非要在妒才忌能的曹操面前恃才放旷呢?以杨修之才去了解曹操的妒才忌能应该不会是什么难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杨修非要在妒才忌能的曹操面前恃才放旷是不能简而言之为不识时务,应该是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官职太小。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谁也不能不说杨修的官职是太小了。当太大的才遭遇了太小的官时,当太小的官委屈了太大的才的时,对于这样尴尬而哀伤的境地,杨修选择了因官屈才而沉浮宦海。读过《杨修之死》的人,想来该是有多少在讥笑杨修的恃才放旷、不识时务啊!殊不知杨修亦是很具有些魏晋时代的名士之风骨。“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尽情燃烧”。此句正是杨修世间一生的真实写照。

可恃才放旷的杨修会被曹操杀死吗?当然不会。

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那恐怕就只有第三个原因是正确的。

杨修就这样被曹操杀死。他悲剧性的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该如何直面人生?是选择才华毕露的张扬个性,还是选择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携手,书写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篇4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理解通过不同事件表现一个人的某种性格的写法以及倒叙的作用,叙事的层次性。学习全面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教学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文言文教学词语的理解障碍。

【学法指导】

读书的基本方法:善于联想,善于体验,善于揣摩。

1、揣摩题目含义(杨修之死的原因何在,从几个方面考虑);

2、注意读提示和解释及脚注(有助于理解课文)。

3、注意前后联系(心忌之──心恶之──愈恶之,作者写作思路的安排)。

4、注意对比(言行对比;前后对比等)。

5、揣摩语言的含义,用词的妙处。

6、注意事情发生的背景,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

【总体构想】

本文围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设计全篇。

【课前预习】

疏通文意,了解大致内容。每个小组准备讲一个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小说首先应该了解故事情节,还要了解环境,更主要的是了解人物的性格。一篇小说是一个时代,一种社会的缩影。下面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三国时候的故事。听完之后准备回答我的问题。(故事:杨修从鸡肋的号令中猜中曹操进退两难的心事,而私自收拾行装激怒曹操,将其斩首。)这个故事出自哪里?《杨修之死》(板书),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全文的文眼)请同学各抒己见。用表扬激励法使学生打开思路。

请小组派代表讲故事。上台,按一定的顺序站好讲述。(按照你们认为好的顺序。)下面的同学边听边思,看故事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性格。

弄清小说的写作顺序:插叙。主体小故事

,按照曹操对杨修的厌恶程度安排。随即提示:

1、你觉得中间六个小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故事顺序:矛盾越来越激烈。末尾一句为证。)

2、谁找出了表明关系的句子:原来──引起回忆;曹操既杀杨修,与前文呼应,插叙,使文章波澜起伏。(针对六个同学的发言,相机提出问题。)

二、指导自学

《杨修之死》是一篇小说,读小说关键是要分析人物形象。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

教师示范:第一自然节。评价方法,注意前后联系。

出示投影内容如下:

1、标记表明段落关系的句子,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

2、标出能够体现杨修和曹操性格的句子,并做出评价。

提示题:

1、你对曹操厚葬杨修一事怎么看?

2、你还能自己发现问题吗?

分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限时8分钟。(用小组竞赛法激励自学,提高效率。)

三、检查学习情况(10分钟)

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并说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各抒己见,正确引导评价。(多鼓励,无批评。)请大家各抒己见。

备用题:

1、结尾的厚葬杨修的实际:虚伪,自私,为自己找台阶。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性评价,拓展延伸

你对杨修和曹操这样的人是怎么看的?请同学各抒己见。

五、实践运用

课外作业:

1、请同学自己布置作业。(写一段评价杨修或曹操的短文。或者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小说;或续写下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篇5

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通过梳理课文的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辩论,学习多角度探讨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4.评分标准:

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杨修虽然恃才傲物,但也不至于有被杀的大罪过。有才的人很难容于社会,这是为什么?

1.注意以下字音:

庖(páo) 鸡肋(lēi) 惇(dūn) 禀(bǐnɡ)

主簿(bù) 辕(yuán) 丞(chénɡ)相 恃(shì)

放旷(kuànɡ) 匙(chí) 褒(bāo)贬(biǎn)

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迳(jìnɡ)

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阻当(dǎnɡ同“挡”)

叱(chì) 麾(huī) 阜(fù) 拈(niān)弓 绰(chāo)

2.解释字词。

找出疑难字词加以解释。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准备工作。

男女生分成小组,进行准备。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第一个观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梳理材料。

三、布置作业。

1.回去继续收集、梳理材料。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以下选项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匙(shí) 褒(bāo) 庖(páo) 鸡肋(lèi)

n.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主簿(pù)

C.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麾(huì)

D.拈(niān)弓 阜(bù) 辕(yuán)门 丞(chénɡ)相

二、解释画线的词语。

a.适庖官进鸡汤( )

b.数犯曹操之忌( )( )

c.人皆不晓其意( )

d.伺察之( )

e.佯惊问( )

杨修之死课时教案 篇6

播放动画版《三国演义》主题曲《梦在燃烧》。

人们常说《三国演义》看智,《水浒》看勇。三国里面有许多智者,有大家熟悉的诸葛亮,在三国里面,诸葛亮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够得到重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十八课《杨修之死》,认识三国的另一个智者。

二、背景介绍

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在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退。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检查预习

师: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陈:杨修触犯了曹操,结果被曹操杀死。

师: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

生自读课文

学生吴:1.鸡肋事件-----操杀修 2.改建园门------甚忌之 3.分食酥饼------心恶之4.语破奸-------心愈恶之 5.告发曹丕-------愈恶之 6.教植斩吏------操大怒 7.代作答教-------操大怒

四、合作探究

师:杨修之死,责任在曹操呢,还是在杨修?

学生A:我觉得责任在曹操,因为曹操嫉妒杨修。

学生B:我觉得两人都有责任,曹操没有容人之量,杨修恃才放旷。

师: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学生齐答: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师:陈海明同学回答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意见吗?

学生C:我觉得责任在曹操,因为曹操妒才,为人阴险狡诈。

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得有道理,陈海明同学回答比较全面。

师: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杨修,为什么?

学生有回答杀,也有回答不杀的。

师:下面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D:不杀,因为他是好人。

师:你觉得他好在哪?

学生D:他帮助曹操的儿子。

学生E:不杀,因为他很有才。

师:刚才听到两种意见,刚才起来回答的同学都同意杀杨修。

学生F:我也不杀,因为杨修能够帮助曹操。

师:如果我是曹操,我会杀杨修。

学生答:因为“你”小气

师:仅仅是因为小气吗?杨修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有才 、自以为是 、高傲自满。

师:假如你是军官,这时你会不会杀杨修?

学生齐答:会,因为他扰乱军心。

师:从刚才大家的回答来看,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重视人才。假如以后你有机会当领导,希望你们记住你们今天说的话(一阵笑声)。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学生E:请他吃酥饼(一阵笑声)

学生G:多谦让,和睦相处

学生H:不要锋芒毕露

师:那么你眼中的杨修、曹操他们是怎样的人?

学生I:杨修是一个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的人

曹操是一个心胸狭窄、阴险狡诈的人

师:刚才我们是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杨修的死因?谁起决定因素?

学生有说曹操有说杨修的

师:假如没有鸡肋事件,按照事情的发展,曹操会不会杀杨修?

学生齐答:会。

师:那么谁起决定因素?

学生齐答:杨修

师:通过同学们的论述,我总结出杨修之死有两点:一方面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招致杀身之祸;另一方面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恃才放旷,终招致杀身之祸是杨修之死内因,借违反军纪之名消除隐患是杨修之死的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现在我用四句诗来概括杨修的死因。

板书:内因(杨修):敢与丞相比心计,尸首异地众人弃。

外因(曹操):深谋远虑建霸业,嫉贤妒能留恶名。

师:杨修之死,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J:与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K:做人要谦虚。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像杨修这样的性格其实是不健康的。我们青少年应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正常人的心理,这当然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杨修之死》这篇课文,了解了杨修的死因,从杨修的死因中我们得到许多启发,以《从杨修之死想到的》为题,写两百字左右的文章。

《杨修之死》札记散文 篇7

《杨修之死》中,我认为杨修之所以要帮曹植,是因为俩人惺惺相惜的缘故。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建安文学中成就卓著者。其文学才华可借用赵本山在春晚小品中的一句话:你太有才了!所以,如果我们用出类拔萃冠绝天下来形容他也是不为过的。

杨修乃太尉杨彪之子,其舅舅曾是一方诸侯的袁术,名门望族的出身,加之天赋异禀,使得其才华卓绝。《杨修之死》中所记叙的七件事就是例证。杨修不但才华出众,而且颖悟力极强,他就像是曹操肚子里的蛔虫,连曹操想什么他都知道。不过杨修为人很高调,也就是作者说的恃才放旷。杨修这特点,如果在文学方面倒也没什么,可一旦涉及政治方面,那可是致命的`缺点。

杨修与曹植并不像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所说的,文人自古相轻,这也许是因为他俩超越了一般文人,所以,他俩都很敬重对方的才华,成为了挚友。当曹植与其兄曹丕争夺世子时,杨修是出于彼此间真挚而深厚的友谊,常常帮曹植。而杨修对曹植也就是在帮这层面,并没上升到谋士的高度,以便精心地为曹植策划争夺世子之位的方略。吴质跟杨修不同就在于吴质是曹丕的谋士。

当杨修得知曹丕把朝歌的吴质,装在大簏里,上面放着丝绸抬进府里为曹丕出谋划策时,他径直地去告诉了曹操。

当曹操为了试曹丕与曹植的胆识,一边吩咐他俩出城,一边却叫门吏阻止不准出城,曹丕未出城而返时,曹植问于杨修,杨修未避众人,直接告诉曹植,你是奉丞相令出城,敢阻拦者斩。曹植果然斩了门吏,当时深得曹操的赏识。后来有人向曹操告了密,说是杨修教曹植这样做的,结果曹操不喜欢曹植,同时也有了杀杨修之心。

从以上这两件事何以看出,杨修与曹植有着文人的秉性,喜欢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憎恶耍阴谋诡计心狠手辣。

杨修与曹植虽然才华出众,可他俩都是书生意气,不懂得怎样玩政治,他俩政治的智商与他俩的才华恰恰相反。这也应该是历代文人们的通病。我认为文学与政治,应该是两条平行线。然而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因为受圣人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却硬生生地让这两条线相交,结果弄得历代大多数文人墨客都深切地叹息自己怀才不遇,才不为世所用。

像曹植与杨修、曹丕与吴质,如果从才华上来说,前者远远胜过后者,曹丕也有才华,他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可他却在兄弟曹植的璨灿星光下显得有点黯然失色。用周瑜的话说是“既生瑜何生亮”。至于吴质,就更不能与杨修比了,他俩个似乎不在一个档次,就像拳击运动员,一个是轻量级,一个是重量级。可你有才华,并不能说你会玩政治,上天在造人时,总是会让你集长处与短处于一身。所以,在玩政治方面,两者又倒了个了。对于曹丕与吴质来说,他们知道玩政治讲究的是工于心计,玩弄权术,而这些只能是绝对隐秘,必须在阴暗的角落里进行,绝不能曝光,就像过去照相的胶片,一曝光就完了。曹丕还暗中收买他父亲曹操身边的人,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他便能知晓。因为他们没有杨修那么超强的颖悟力。像那次请吴质到家里来,做得那么隐秘,采用瞒天过海之术,虽瞒得了别人,却没能瞒过杨修,幸亏杨修径直地去向曹操告发此事,被曹丕买通的曹操身边的人马上通知了曹丕,曹丕便将计就计,使得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曹操怀疑杨修谮害曹丕,参与到了曹氏内部的事。

曹丕还买通了曹植身边的人。斩门吏被告发,另外还有杨修为曹植做的十几条答教被盗来交给曹操就是明证。

我们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深知曹植与杨修远远不是曹丕与吴质的对手,曹植没立为世子,杨修被诛,就是因为他俩不懂政治。

在杨修之死里,曹操是一个大政治家。

《杨修之死》读书笔记 篇8

仔细想想,这是杨秀芝的错。所谓的智慧被智慧弄错了。

首先,在杨修的一生中,他没有像程宇顾问那样给曹操任何军事或政治对策。他只是不断地在一些小事上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给门加上生命是宽广的”、“一个人是脆的”。他还解决了自己的“鸡肋”问题,扰乱了军队的士气。多大的一件事啊。曹操会放他走吗?

他还参与了曹氏之子的斗争,这是当部长的最大禁忌。即使曹操现在不杀他,曹丕以后也不能放他走。

曹操问贾明参赞时,贾明什么也没说。仅从这个角度来看,贾明比杨秀聪明得多。

曹操的“梦中杀戮”原本是在玩弄遮掩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把戏,但杨秀想打破这个把戏。曹操怎么能容忍他?

杨秀真是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能读懂曹操的心思,但他是否意识到曹操想要杀死他?我不这么认为。他在小事上很聪明,在大事上很糊涂!

我认为杨秀的死不应归咎于任何其他人。他只是在炫耀自己的天赋,炫耀自己的优势,依靠自己的天赋,思想开放,不知道如何表现。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准备:

借助“导学案”,自读原文;依托翻译,释疑文字疑难;概括事件理解小说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对话题目概要事件剖析死因;

对话关键揣摩人物性格及其表现手段;

对话生活看文学与历史不能混为一谈。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

一、故事引入

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南凭大巴山屏障,北据秦岭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赤壁大战后两年,吃了大亏的曹操经过休整后又恢复了元气。此时刘备占领汉中地区,令曹操寝食难安,打算发兵争夺。曹操亲自修战书一封,发往成都。看过战书,刘备甚是忧虑,诸葛亮却哈哈一笑,在战书上面题下四句诗:

黄花逐水漂,二人过木桥。好景无心爱,须防歹徒刀。

曹操看了这四句诗,不解其意,问左右谁人能解,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但有一人却在旁边冷笑,曹操便询问其意,他说:“这四句诗是一个隐语,隐有‘汝来送死’之意。”

黄花逐水漂——黄花者,女人也;女人水上漂,“汝”也。

二人过木桥——“來”。

好景无心爱——“愛”无心,“受”也。

须防歹徒刀——“歹”字一弯刀,“死”也。

此人确乎聪明,但最终却命丧小聪明,《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聪明的杨修是汉代的名门世家之子,文章写得好,语言也是语出惊人,对答速度也是在众人之上,所以他的死是曹操嫉恨杨修的才华高于自已,并不是因为他惑乱军心之罪)

这人是谁?他死于何事?他亡于何因?节选自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72回的《杨修之死》就能为我们揭开这些谜底。

交代课题:《杨修之死》

二、对话题目

1.对话策略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首先是同学们和课本的对话交流。引发深入对话的最好策略是问题。2.对话题目

提问不妨从题目开始。如17课《智取生辰纲》,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问:谁智取生辰纲?是怎样智取的?智取之前做了哪些准备?智取中有哪些作为?结果怎样?

看到《杨修之死》这样的题目,大家就要开动脑筋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比如,杨修是谁?杨修为什么死了?是怎样死的?杨修之死的背后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下面李老师就扮演狗仔队角色,采访同学们一个问题:

问题:杨修死于何事?(直接采访)

/ 11

情节:

——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魏王巡视见此大惊。招惇杨修问个究竟,造言丧命误于聪明。

标题:

——擅自揣度“鸡肋”口令造言祸乱军心。

——造言“鸡肋”乱军心。

三、深度追踪 1.问题引领

下面李老师还将以问题为方式,请同学们继续进行深度追踪。

问题:杨修死因揭秘。(小组讨论)

要求:依据课文,分析言之有据,阐释合情合理。2.死因揭秘

学生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杨修性格悲剧:恃才放旷。

杨修政治悲剧:惹祸宫争。

杨修官场悲剧:遭遇曹操。————————他死于何事?他亡于何因?

四、直击关键 1.何为关键

紧扣问题对话文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抓住课文关键。所谓关键,就像串起珍珠的那根绳,能够将课文内容写法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言文统一的核心要素,它可以是内容层面的,也可以是手法层面的。一旦抓住课文关键,理解课文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2.关键之例

内容关键例子:

《老王》关键:《老王》是一篇散文,散文以抒发情志为主。情志表达集中在散文最后: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不幸而善良。

明写:老王

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

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暗写:杨绛

不幸——文革遭难;

善良——悲悯情怀。

明暗线索,不动声色的语言,看似平淡却具有无限深意的蕴藉风格。

《最后一课》:变。

手法关键例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对话;

《社戏》:诗意; 3.邂逅关键

讨论:你认为本文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

内容:恃才放旷。

手法:以事写人。

五、品读关键 1.对话人物

/ 11

问题:课文是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的?

(1)恃才放旷——解析杨修“恃才放旷”的动作、语言。

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临葬指叹“梦中杀人”葬指叹——日常小事。

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参与宫争。

(2)恃才不放旷——解析曹操“老奸巨滑,深谋远虑,不动声色”的最有味的言行心理。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闻而愈恶之。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曹操:恃才不张扬,看透也糊涂。

这篇小说,故事有味道,人物有嚼头,细细品读,你会越读越有味。2.品味“恃才放旷”或“以事写人”这一全文关键。

①“恃才放旷”凝聚人物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杨修——恃才放旷——说不得的要说,不该说的也说;

曹操——恃才韬光——不该说的不说,说不得的打死也不说。

杨修曹操都聪明,但一个放旷,一个隐忍;一个耍小聪明为所欲为,一个有大智慧一剑封喉。

②聚焦“恃才放旷”凝聚反复事件——“三式”记人。

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葬指叹。

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 “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

高潮:造言“鸡肋”乱军心。

面带微笑心嘹亮——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

厌恶升级起杀心——疑害愈恶之,大怒不喜植,已有杀修心。

高潮:借惑乱军心杀之;收尸厚葬令班师。

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

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高潮:未懂送鸡蛋送香油的愧怍。

六、玩味名著 1.学习小结

对话题目——解读关键——言文统一。2.文学≠历史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历史上的杨修并未死于“鸡肋”,也不是死于曹操的妒贤嫉能。

罗贯中才华出众,却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 11

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3.课外写作

用“三式”叙事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一、故事引入

师:先请大家看屏幕。这是一幅三国时期的地图,(手指地图)这里,是汉中,同学们知道汉中吗?

生:不知道。

师: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南凭大巴山屏障,北据秦岭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赤壁大战后两年,吃了大亏的曹操经过休整后又恢复了元气。此时刘备占领汉中地区,令曹操寝食难安,打算发兵争夺。曹操亲自修战书一封,发往成都。看过战书,刘备甚是忧虑,诸葛亮却哈哈一笑,在战书上面题下四句诗:黄花逐水漂,二人过木桥。好景无心爱,须防歹徒刀。

曹操看了这四句诗,不解其意,问左右谁人能解,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但有一人却在旁边冷笑,曹操便询问其意,他说:“这四句诗是一个隐语。”

这四句诗隐藏着什么意思?同学们知道吗?

生:(众摇头)不知道!

师:(点击电子屏幕呈现四字“汝来受死”)这四句诗隐有‘汝来受死’之意。

师:(手中电子笔指点四句诗解说)黄花者,女人也;女人水上漂,“汝”也。这是一个“木”字,桥下两人走过,繁体字““來””也。这是繁体的“愛”字,“愛”去掉中间的“心”字,为“受”也。“歹”字再加一把弯刀,就是“死”字。

师:这个人聪明吧!但这个人最后也命丧聪明,《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来,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首诗。

生齐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师:这个人是汉代的名门世家之子,才华出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一开口就常常语出惊人,对答速度也在众人之上。诗句最后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他是谁?

生:(齐答)杨修。

师:对!他就是杨修。杨修死于何事?缘于何因?请大家跟随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去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就学习18课《杨修之死》。

二、对话题目

师:课文怎么读,老师有两句话告诉大家。

师:《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几句话:“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抓关键词,“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一定要咀嚼语言文字。同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注意“对话”,所以大家学习课文首先要注意和课文进行对话交流。

/ 11

师:今天李老师就扮演一个狗仔队的角色,和大家来一番对话。对话我们最开始可以从对题目的提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发深入对话的最好策略是问题。大家已经学习过17课《智取生辰纲》了,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问:谁智取生辰纲?是怎样智取的?智取之前做了哪些准备?智取中有哪些聪明做法?最后结果怎样?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课文,我们很快就可以从文中获得许多信息。

师:再比如《杨修之死》,你会提哪些问题?

生1:杨修为什么死了?杨修是怎样死的?

生2:杨修之死:背后有没有深层次原因?有没有八卦新闻?

师:很好,如果阅读课文前我们能够根据题目进行一番这样的追问,我们就可以较快地和文本展开对话,把握文本内容。

师:下面老师这个狗仔就出场了,直接采访同学们一个问题,“杨修死于何事”?请同学们不翻书,我看大家去经历了“杨修之死”这一现场后,是不是有了真正的了解。

生3:他在军中假传军令,惹得曹操大怒,被曹操砍掉了。

师:慢一点,你根据你的回答提取几个关键词。

生3:假传军令,曹操大怒,被杀。

师:是“假传军令”吗?

生4:是误导军令。

生5:是自取行为。

师:对了,杨修不是假传军令,他是自作聪明,暗自揣度军令意图,收拾东西准备收兵,下属仿效,夏侯惇也这样收拾东西准备收兵了。刚才同学把基本的事实说清楚了,很好。还有同学愿意说吗?

生6:因为杨修在曹操身边太过于自负了,凭借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管束,惹怒曹操。曹操接他扰乱军心这有理由,将他杀掉了。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来,大家翻到课本,我们来看是怎样一件事?如果我是一个狗仔,我一定就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事情的起因背景是什么呢?

生7:曹操军队进不能进,退怕人耻笑。

生8:看到庖官端鸡汤进来,想到夏侯惇请教的口令,就想到了鸡肋。

师:退不能退,战不能战,由此想到鸡肋。接着呢?

生9:杨修凭着聪明,暗自揣度鸡肋之意,收拾东西准备收兵,旁人也效仿。

师:事情还有怎样的发展?

生10:夏侯惇询问并效仿。

生11:曹操绕寨私行,发现不对劲,招夏侯惇、杨修询问端倪。

师:询问端倪用得好。结局呢?

生12: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将杨修咔嚓了(生笑)。

师:看来要说清楚一件事情,还很训练语文能力的。(课件板式用工整语言概要的事件情节)大家看,用这样的方式言说,就是语文。来,大家齐读一遍。“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起。

生(齐读):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魏王巡视见此大惊。招惇杨修问个究竟,造言丧命误于聪明。

师:怎么样?语文就可以这样学习。狗仔队记者就可以根据这些语句把整个“鸡肋”事件报道出来。

师:如果再拟一个标题,可以怎样拟?

生13:杨修之死。

师:聪明,你看编者都已经拟好了,大家英雄所见略同。其实,整个事件的关键词是

/ 11

“鸡肋”,你看,可以这样拟两个题目:揣度“鸡肋”口令,造言祸乱军心;造言“鸡肋”乱军心。用这样的题目,配上以上的情节,狗仔记者就可以将整个事件报道出来。你们看,李老师就通过题目提了一个问题“杨修死于何事”,让大家和课文来了一次交流。

三、深度追踪

师:李老师这个狗仔还想让大家再来一次“深度追踪”,请大家小组讨论:杨修死因揭秘。要求“依据课文,分析言之有据,阐释合情合理”。

师:杨修究竟死在哪里?原因何在?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分钟,自己在课文空白处批注一下。

师(边巡视变提示):从文章找依据归纳,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归纳。

师:下面给大家两分钟讨论时间,请小组边讨论便做好交流记录。

小组讨论两分钟后交流。

师:讨论结果出来了吗?

生14:杨修恃才放旷。

师: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生14:他很自以为是。

师:恃才是么意思?恃才就是依仗自己的才能。放旷呢?不加约束,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师:除了杨修恃才放旷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4:数犯曹操之忌。

师:能具体说说犯了曹操的哪些忌?

生14:比如说那个门里写了一个“活”字,其他都不知道意思,杨修建议修窄一点,曹操表面赞美,心甚忌之。

师:他为什么心里忌之?

生14:他嫉妒他。

师:哦,他嫉妒他,你把我看穿了,我希望不被人看穿的,你自作聪明把我看透了。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来你们组来说说。

生15:他杨修,不应该参与政治,他帮助曹植,他不该暗中帮助曹植,让曹操对他产生了灭杀之心。

师:他不应该去参与曹植与曹丕的内部权力的争斗,所以曹操要杀他。请坐。还有吗?

生16:我认为呢,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曹操他嫉才。他对学才比他高的人,有一种嫉妒的心理,这也是他心胸狭窄,所以他导致曹操对杨修越发嫉恨。

师:你能不能从文中那段具体文字看出曹操心胸狭窄?

生16:比如说曹操在门上写一个活字那一段,曹操本来想炫示一下文采,结果被杨修识破,曹操对此很是嫉妒。再比如第四段最后写道,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师:心甚忌之就是说表面上称赞他,心里面却忌恨他,你把我看破了,所以这里看出他心胸狭窄。请坐,还有补充吗?

生17:第四至第七自然段,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表现了曹操对杨修的看法,如“心甚忌之”。前面说他恃才放旷,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我说他太放肆,必死无疑。

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长得太高了,我就把你哗啦哗啦吹掉了。太聪明了,刚才这个同学读得很细,他说到了一些细节,四至七段每段最后都有曹操的心理描写,请大家在书上勾画出来。第四段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第五段是“操虽喜笑,而心恶之”。第六段“操闻而愈恶之”。第七段“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完了没有?“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 11

生: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师:“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说明曹操杀杨修是蓄谋已久,忍不可忍。为什么忍无可忍?

生: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同学们说犯了大忌。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请大家勾下来149页“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句话应该是全文最关键的句子。刚才我们理解了曹操之“忌”,这里的“忌”一方面是希望别人不要把他看穿,还忌讳什么?

生18:忌讳旁人参与到他们内部的权力分配的斗争中来。

师:对!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不要参与他内部的权力斗争。曹操本来想选一个好种子,选一个未来的好接班人。结果杨修呢,他老是去插手。在宫廷争斗中,肆意去参与这种权力斗争的,经常会死于非命。中国有句古话,叫“伴君如伴虎”,特别是这种争斗触及核心利益,你就很容易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读,深度追踪杨修死因的话,简不简单?不简单。杨修之死有几个原因呢?我们总结一下。第一个原因,“性格决定命运”,他老先生太恃才放旷了。爱耍小聪明。中国有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在华师培训时,刘良华教授还说,一个人太聪明了,别人就不和你玩了,你就很痛苦。第二,他是政治牺牲品,惹祸宫争。参与宫争,这是统治者最难容忍的。第三,他还不懂官场哲学,他是个官场苦命人,遭遇了曹操。

师:刚才你=李老师教了大家一中读书方法,就是大家要以交流的心态,去和文章对话。对话的时候最好能借助问题。你们看,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杨修死于何事?第二,杨修死于何因?借助这两个问题,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渐次深入的理解。

四、直击关键

师:我觉得对话更重要的,更有效的手段,是直击关键。我们如果能够把课文中关键之处抓住,就像拎起串起珍珠的那根绳,很容易就能够将课文内容写法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言文统一。课文关键它可以是内容层面的,也可以是手法层面的。一旦抓住课文关键,理解课文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师:我们举一个“关键”的事例。大家还记得《老王》吗?谁写的?杨绛,钱钟书夫人。这是一篇散文。我们知道,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主观情志的一种文章,散文的本质是情感。李老师反复读《老王》,就觉得“不幸而善良”就是这篇散文的关键。这篇文章最后有一句话,“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谁不幸?谁幸运?我们来看,散文明写老王,用三件事写老王的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在用三件事写老王的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师:我们再看暗写杨绛。杨绛也是不幸的,文革遭难,这是暗含在文字之外的生活事实,大家看不到。杨绛的善良体现在她的悲悯情怀。所以,抓住“不幸而善良”,散文的内容和写法都搞定了,人物理解了,明暗交织的线索也明了了。你看那篇散文不动声色的语言,明写老王,其实在写自己内心的一些情绪情感。还有看似平淡却具有无限深意的蕴藉风格,这大家不好理解,不管它算了。

师:抓关键,比如《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我下面举二篇小说。《最后一课》的关键就是一个“变”。小弗朗士变没有?韩麦尔先生变没有?环境变没有?全变了。《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最关键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对话”,陈元方和友人的对话,“与人期行,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作者的写作意图“讲诚信讲礼节”都包含在对话中了,人物想想也通过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师: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关键是什么?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写法考虑。讨论30秒钟,找

/ 11

出课文的关键。

生19:恃才放旷。

师:这是从内容上来说的,说的是杨修的性格。从写法上来说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原来学过的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是怎样写事的?他们都是围绕一件事展开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杨修之死》这篇小说写了几件事?

生:六件。七件。

师:来,我们回忆一下写了哪七件事?

生:鸡肋祸乱军心,改造阔门,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藏吴质,试才干,教作答教。

师:在叙事写人上这篇小说和其他有什么不同?

生20:用了插叙。

生21:用了典型事例刻画人物。

生2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师:所以从写法角度看 本文的关键就是“以事写人”。

五、品读关键

师:下面我们聚焦“恃才放旷”这个关键,看课文是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的?分析一个事例,看作者是怎样写“恃才放旷”的?来,你来说,他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

生23:第五段,写他分食一盒酥,他拿起就开始吃起来。

师:这是写他的行为。第五段写了他的行为,还写了他的语言。请大家齐读语言部分。生齐读: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师:大家仔细揣摩,写行为时紧扣“放旷”,无拘无束,肆无忌惮;写语言紧扣“恃才”,耍小聪明。一样的,写“改造阔门”,也写他的恃才语言“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师:再看“梦中杀人”,那更是不知天高地厚: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大家比划一下“指而叹曰”这一动作。用重庆话来说,就是这样:“你娃啊,傻戳戳的,硬是懂不起哦。”自作聪明地“指”和“叹”,并戳穿谜底:“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样的谜底可以随随便便戳穿吗?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大家看,就应该这样写人,紧扣人物特点,写他的恃才语言,放旷行为。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归纳。作者从两个大的方面通过七件小事写杨修的“恃才放旷”。一是日常小事,恃才不遮掩,二是参与宫争,恃才惹祸端。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下面内容。

生齐读:日常小事,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临葬指叹“梦中杀人”葬指叹。

师:杨修招来杀身之祸的不是这些小事,而是他参与宫斗。

生齐读:参与宫争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

师:“谮丕大簏”注意是“谮(zèn)”“丕(pī)”大“簏(lù)”,授计斩吏(lì),大家再齐读一遍前两句。

生齐读: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

师:杨修是“恃才放旷”,那曹操呢?

生: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师:前面的三件小事也许有“嫉贤妒能”的成分,但是,在宫争的几件事情上,曹操还是“嫉贤妒能”吗?大家讨论一下。有同学发表意见吗?来,你说。

生24:我可以看出曹操的凶残狡诈。当杨修掺和到宫廷内斗中来之后,曹操已经将杨修当成一个政治上的对手。从文学作品和历史中知道曹操的为人,对待他的对手,他从来是

/ 11

毫不留情的,很凶残。

师:曹操凶残狡诈。当有人触及核心利益时,绝不手软,小事上耍点小聪明还可以容忍,但大是大非上曹操绝对不允许你杨修乱来。所以有人解读《三国演义》是官场政治学。所以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法,三国谋策太甚。

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奸诈。特别文章最后部分,很有味道。诚如杨修预测,曹操不撤兵打了一仗,最后是落荒而逃,损失惨重。他最后厚葬杨修,表面上在暗示自己杀错了,其实谁也揣度不透他杀杨修的真实原因,这才是曹操的奸诈,也可以说是老谋深算,甚至是深谋远虑。因为他知道,杨修这人不除,今后迟早会成为曹丕后患。

师:所以,曹操是“恃才不放旷”。大家看,我们抓住“恃才放旷”不仅搞定了杨修,也搞定曹操。作者抓住他的言行特别是心理描写,写出了他的老奸巨滑,凶残狡诈,老谋深算,深谋远虑。用一句话走总结,曹操是“恃才不张扬,看透也糊涂”。装糊涂,他心里明亮得很呢!用重庆话来说,曹操就是“看起像猪像,心中特嘹亮”。

生:(齐笑)哈哈。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你看,抓住文章的关键,就可以将文章的写法也聚焦起来。你看,“恃才放旷”凝聚人物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杨修恃才放旷,说不得的要说,不该说的也说;曹操却是恃才韬光,不该说的不说,说不得的打死也不说。杨修曹操都聪明,但一个放旷,一个隐忍;一个耍小聪明为所欲为,一个有大智慧一剑封喉。

师:其实,老师读这篇文章最大的发现是“恃才放旷”还凝聚了反复事件描叙,即“三式”记人。写杨修“恃才放旷”日常小事三件,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葬指叹。写杨修参与宫斗三件事,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最后是高潮造言“鸡肋”乱军心,一下就将杨修咔嚓掉了。语文,有时就像数学和物理那样充满规则的美感。

师:那看写曹操还是三啊。写他面带微笑心嘹亮也是三件小事: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写他厌恶升级起杀心还是三件事:疑害愈恶之,大怒不喜植,已有杀修心。最后高潮“借惑乱军心杀之;收尸厚葬令班师”聚焦绾结事件。

师:回过头来看《老王》,也是“三式”结构。很美:不幸三件事: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善良三件事: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最后高潮“未懂送鸡蛋送香油的愧怍”。

师: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今天所学。李老师教给大家的学习课文的方法就是,“对话”(板书),对话的方式是“问题”,对话一是对话题目,二是对话关键。关键可以从内容上抓“恃才放旷”,也可以从手法上抓“以事写人”,最后达到“言文统一”。

六、玩味名著

师:本文是一篇小说节选,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文学≠历史。《三国演义》的曹操被塑造成为了奸雄,历史上的曹操确是一个英雄。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还有,此杨修之死≠彼杨修之死。历史上的杨修并未死于“鸡肋”,也不是死于曹操的妒贤嫉能。他是在曹丕即位两年后被曹操杀的,之后九月,曹操也挂了。

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罗贯中才华出众,却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 11

师:如果大家有兴趣,下去还可以做这样一个拓展训练:用“三式”叙事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师:好,老师解天就和大家交流这些。谢谢大家!下课。

细掘文本特质,对话品读关键 ——《杨修之死》示范课点评

点评嘉宾:

刘桂玲:广州市天秀中学教导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香港中学语文教学顾问,内地赴港中学语文交流团队组长。

嘉宾点评:

我想用五句话概括听李老师课后的感受。

第一句话,文史融合厚实基础。文史的融合体现在一开始的导入,我觉得这种导入是非常高智慧和有水平的。用有点猜谜的方式,用齐声朗读的方式对杨修这一人物有个整体印象。包括最后我们怎样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具体来说,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比较来读,李老师很有智慧,看似轻描淡写却又力拔千斤,他把这一点就带过去了,但是学生有体会到了。我感觉这用时最少,但力度又很深厚的。这一方面展示了李老师的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用李老师的风采影响学生,所以刚才向老师提到学生真诚对他说的一句话,“老师,您也应该向李老师这样上语文课”,实际上学生有时也需要老师这样进行强势指导的。

第二句话: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很多年前我们的中国课改就提出“一课一得”,我自己也学习了很多专家他们的教法,我大概每一节课上课以前我什么都不干,就是看课文,然后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到底有什么最突出的东西,是一定要让学生学的,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表达,也就是我们具体一般来讲的文字的两方面的东西,即内容和形式,也是当前课堂亟需解决的问题和追求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聚焦关键突出重点,今天既抓住了内容,又抓住了写法。本文的写法主要是横式,但又不完全是横式,为什么这样说呢?它用了插叙的方式把回忆的东西又和它原来的顺叙很巧妙的结合,我感觉这篇课文从写作方面确实值得学生去学习。那我觉得李老师在这一块确实是抓到了关键。我真的很佩服李老师的功力啊。

第三句话:学法指导重视对话。文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还有和教材编写者意图的对话。但是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老师应该把自己放在怎样的位置,才让对话更加的顺畅,真的这一点也特别重要。今天李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他有时是冲在前,去拉学生一把;有时在旁边推一推学生,有时候呢,他又躲在背后,最重要的是他躲在背后是时用他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实际上你能设那么三两个问题,就可以吧一节课最核心的东西,让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串起来。所以我觉得这种用问题组织对话的教学方式很有效,我将把这种教学方法带回47中传达给老师们。

/ 11

第四句话:深度追踪训练思维。今天李老师的课虽然没有明说思维,但我处处感觉到他的课堂都在进行思维训练。因为李老师是一个研究型语文教师,自己又喜欢写作,他把自己对写作感悟到的东西变成一种外化的思维形式,即语言形式的一些东西,来透过这些储备,透过这些语言来引导这些学生。所以学生是忍不住被他吸引过去了,他像一块磁铁一样把学生吸过来。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我们语文跟理科最大的差异,似乎文学的东西通常打着一个旗号,主观的东西多,忽视了对思维的训练。恰恰在这一节课,李老师的思维训练是非常非常到位的。大家下去好好品味一下他的课堂环节的设计就可以知道了。

第五句话:示范概述美学语文。学生尤其是男生,我不知道重庆怎么样,香港和广东男生都是语文学习的重灾区。所以成都有一个数学老师发出了一个呼号——拯救男生!但今天的课堂,却吸引男生,两节课都让男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这一点,跟这篇文章有关,带有历史知识,展示的又是两个不同风格的人物,也是男性,所以男生可能感兴趣。我特别喜欢课堂上李老师的示范概述。因为是借班上课,对这个班级学生上课不了解,对学生没底。如果是他自己的学生,他一定会让学生自己去概述了,所以他采用示范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学习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概括。我这些年研究香港初中高中试卷,他们把概述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角度,某一年高二考试,一篇文章五六个题目,都与概述有关。所以李老师他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学会概括,生活节奏快,没有人愿意给你太多的时间絮絮叨叨。

总之,李老师的课很享受,很厚实深广,很有美意。

上一篇:组织生活会会务手册下一篇:合资协议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