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实录(精选8篇)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上课前,想和同学们共同探究一个问题:朗读和朗诵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差别。哪位同学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能不能给大家说说?
可能是问题比较突然,学生们没有回答,个别学生开始翻字典。
师:我看见有同学开始查字典了,这是一种好习惯。学习语文,遇见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查字典来掌握它。请那位查字典的女同学给大家说说,字典上是如何辨析这两个词的。生: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师:谢谢这位女同学。你刚才介绍这两个词时,是朗读还是朗诵?
生:至多算朗读吧。我只是大声地把解释读出来,并没有表达出什么感情。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师:“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 ”,说得太好了。没有感情,最多只能算是朗读。下面,我们开始新课学习。就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开始我们的新课。大家说,我们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说要朗诵,有说要朗读。我找了一个说应该朗读的学生。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应该是朗读,而不是朗诵呢?是不是不需要感情的投入?
生:我认为,在刚刚接触诗歌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还没有理解到位,所以,这时的读,只能是朗读,还算不上朗诵的。
师:说的太好了。看来,要做到真正的朗诵,还真是个不简单的事情。下面,咱们就先不问是朗读还是朗诵了,大家依照自己的理解,把诗歌先大声地读一遍。读完后想想自己的处理,然后再大声读一遍,可以吗。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诗歌。我在学生读完两遍后提问。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两遍读下来,在语气语调处理上,有没有变化?有变化的,为什么要变呢?没变化的,为什么没变呢?
生:我的两遍是有变化的。第一遍速度很快,第二遍我在几个关键地方放慢了节奏。因为我感觉太快了,表达不出李白所想表达的情感。
师:哦?你第二遍时在哪几个关键地方放慢了节奏啊?能不能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我的朗诵水平太臭,还是不读了吧,免得对不起大家的耳朵。学生哄堂大笑。
师:哈哈,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过,有个歌词怎么说来着,该出手时就出手噢。生:还是不行,我就保留美德算了。
师:好没面子哦(示意学生坐下)。这样吧,咱们请一位愿意暂时牺牲一下美德的同学来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歌。大家最愿意听谁来演绎这首诗歌呢? 学生异口同声:王超。
师:好,王超同学,牺牲一回,如何? 生:试试吧。
王超开始读《将进酒》。
说实话,王超的读,一半以上还是停留在朗读的基础上,只有少数地方,体现出了朗诵的特征。但学生们还是在他读完后,自发地给他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代表了一种感谢。我想,你读一次课文,就换来这么多的掌声,你也太赚了。应该把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课文的朗诵给大家说说,如何?
生:我是这样想的,开头的几个句子,很是气势磅礴,所以,我读得雄壮有力些;中间“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句,是一种自信,所以,我想把这种自信表现出来,就读得稍微狂放些;“古来圣贤皆寂寞“几句,我感觉有些消沉,所以就读得压抑些;结尾处,我感觉李白是喝醉了,所以就处理得很是狂放。
师:说的太好了。意思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和王超不一致的? 生:我认为诗歌开头的第一句,并不是为了表现什么雄壮,而是为了表现一种巨大的愁闷。所以,朗诵时,应该突出的是惆怅之情,而不是豪放之情。师:何以言之啊?
生:这个开头,显然是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诗人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句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个句子要表现的思想是时间流逝太快,且一去不复返。这显然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无可奈何,是一种青春无法挽回的大悲。
师:说的太精彩了!岁月流逝,确实是像黄河水东流一样,一去就不再复返。更何况这流逝又是如此的快,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暮时就白发苍苍了,这确实是件令人感伤的事。你依照你的理解,给大家朗诵一下开头的这两个句子,好吗?
学生朗诵,读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师:两位同学,由于对开头的内容理解不同,结果朗诵时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对这两句,其他同学还有些什么样的认识?
生: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李白面对着东流的黄河水时,肯定也是想到了孔子的这句话。所以,我的感觉是李白既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苦闷,同时也有一种警觉。这从后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等四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李白是因为时光流逝太快,所以在苦闷中反而激发出了一种精神。师:分析得很透彻啊,而且有文本作为证据。你能把你所领悟的内容朗诵给大家听吗? 生朗诵前几个句子,到“千金散尽还复来”处。
师:朗诵得很好,前两个大句子,你突出了一种挫折和苦闷的情感,读得很是低沉,后几个句子转而为高亢,是想表达李白的豪放不羁。我的理解对吗?
生:是,我认为,当李白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信的,而且李白也确实值得自信。师:看来你对李白很欣赏啊。能说说你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的是李白的一种极端的自信。他从二十五岁时出川到长安,至最后被赐金放还,虽然仕途没能成功,但诗歌成就却登峰造极。所以,这句话在我看来,就是在用一种潇洒的姿态告诉世人,我李白尽管做不成大官,但我可以做最优秀的诗人,我的才干,是不会被埋没的。老天让我李白诞生到这个世界,就会为我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的。这个发言,激起了一阵掌声。
师:从你的发言中,我能够感受到你的优秀。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会回答的这么好啊。一阵哄笑,善意的。
生:我对李白比较欣赏,看过一些专门研究李白的文章。如果我的发言能给大家一点启发的话,那功劳应该归于阅读。
师:阅读让你受益,相信,阅读也会让所有人受益的。对这个句子,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和刚才发言的同学不一样。我认为,这个句子实际上只是一种牢骚怪话而已。师:此话怎讲?
生:想想看,李白出川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走上仕途。所以,长安城中被提拔为供奉翰林后,李白是很高兴的。但因为性格的原因,最终被罢了官。我想,对于这次被赐金放还,李白的心灵深处是十分怨愤的。这从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可以看出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官场失意后的阿Q精神。同样,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依旧不过是阿Q式的牢骚。要说不同,仅仅是因为李白有真才实学而已。
师:你这可以概括为“牢骚说”,而刚才那同学的是“自信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说”?
生:我不同意刚才的这“牢骚说”。从资料上看,这首诗的创作,比《梦游天姥吟留别》迟了七年。七年时光,李白在游历山水中不断充实着自我,实现着自我。我认为,李白说这句话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豪的。他是用这句话向皇帝、向权贵宣布,我李白不但没有被罢官打倒,反而是活出了精彩。
师:你这可以概括成什么“说”?
生:非要概括的话,我想应该是“宣言书”。用这句话宣告世人,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
师:太好了,失去了官场,赢得了世界。咱们一起琢磨琢磨,李白要是就那么顺顺当当地在长安一直做官,直到老死官场,他会不会获取现有的巨大声誉?
生:肯定不会,李白根本不适合做官,好喝酒,书生气,做官最多也就不是个贪官。
生:我也认为他不适合做官。做官的人,讲究分寸的。李白办事情,只凭性情,不讲分寸。他肯定处理不好与别人的关系。
生:那也不一定。古代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书生。苏轼也很豪放,不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官吗,还做得很好的。如果真给李白一个实际职位,也许他能够成为大唐盛世中的一个名臣的。要是让他做丞相,而不是杨国忠,也许,大唐王朝就不会衰落。
师:这个问题还真难说清。不过,你刚才说的一个话题,很值得思考的,唐王朝的衰落,就因为杨国忠? 生:那到不是,《中国历史》上将唐王朝的衰败归结为四点原因,最重要的是藩镇割据,其次是朋党之争,还有两个好象是宦官和……
有学生在下面递话,我把这个学生请了起来。
生:我记得是宦官专权和农民战争。不过,这两点都是说的中唐时期了,不是李白的时代。严格地说,李白时代还是唐朝最为强盛的开元盛世。
师:看来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不愧是实验班的同学,知识积累就是与众不同。好,我们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上,继续研究诗歌朗诵问题。我来指定一位同学朗诵第二个段落的内容。请后面那位大个子的男生,请你给大家朗诵一下,可以吗?请注意,是朗诵,不是朗读。生读课文,快而少情感。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揣摩揣摩他对诗歌的处理。他朗诵得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要注意借鉴;不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就注意在自己的朗诵中体现出变化。一分钟时间。学生揣摩诗句,有的静默着,有的念念有词。
师:有没有哪位再给大家朗诵一次,让同学们一起来做做裁判,给自己的朗诵能力一次检测的机会。生:我试试。生读诗歌后部分。
师:感谢这位同学,他的尝试,给了我们又一次思考和领悟的机会。同学们再揣摩揣摩,还是刚才的要求,看看哪些是你可以吸收的,哪些是你不认可的。学生再次思考领悟。
师:还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提供借鉴的机会吗? 生:我也试试。
师:怎么都是试试啊,你已经很勇敢了,干脆再勇敢点,就说,我来!生:好,我来。
生读课文后半部分,至此,基本上把味道读了出来。师:有句古话,说读书要怎么样才能理解的? 生齐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师:我们读几遍了? 生:五六遍。
师:哦,也不少了,还有没有兴趣把整首诗歌连起来朗诵?
学生没有回答,彼此观望。我从学生的眼睛中看出了疑问,这个借班上课的老师,怎么还要我们读课文啊。师:刚才听了大家的朗诵,诵读的那么精彩,我也想有个表现的机会了。同学们愿意给我一个机会,也让我表现表现吗,怎么样?
学生兴奋起来,教室中荡起一阵掌声。
我开始朗诵。对于这首诗歌,我潜心钻研过几个名家的朗诵录像,自认为是很能够表现出李白的真实心理特征的。
在后半部分,我用微带踉跄的步伐,结合有些含糊的语音,来表现醉眼朦胧的李白的外在形象;用赞赏的口吻来诵读“昔时陈王宴平乐”等句,试图体现出李白以曹植自况的情感;及至“五花马”三个短句,则全力表现李白不顾一切的豪放;“与尔同销万古愁”句,则在“同销”“万古”处拉出长音,“愁”字戛然而止,声震教室。一个短暂的静默,然后,是骤起的掌声,像大潮。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回到刚才的问题上,现在,还有没有兴趣把整首诗连起来朗诵? 生:现在有了。
师:重复一下前面说过的话。刚才我的朗诵,大家觉得可以借鉴的地方,就参考着来朗诵;大家觉得处理得不好的地方,还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诵。下面,自由朗诵诗歌两遍。
学生朗诵的声音,比先前高了很多,乱纷纷中虽然听不出什么头绪,但能从学生的眼神和神态中,感受到他们此次朗诵的投入和忘我。
两遍结束后,下课的时间也就到了,我进行了课堂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对话教学已成为时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形式。而对话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你问我答,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已成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诗本来是美的化身、美的结晶, “诗能养人”, 诗歌能够涵养情操, 滋养人性。诗歌作品鉴赏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诗歌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感知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过程, 也就是将诗歌中的美感因素转化为学生个体审美结果和审美能力的过程。如果收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的诗歌教学至少是不成功的。
为什么不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呢?为什么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等去思考、判断、理解、联想, 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感受, 或外化为语言文字的形态 (创作诗歌、写鉴赏文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作品) 呢?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平等的参与者的角色, 发挥参与、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始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 让他们的思维互相启发, 思想火花互相撞击, 方法智慧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同老师一道完成课堂教学, 何乐而不为呢?基于这样的考虑, 讲授这首作品拟采用对话教学的形式。
采用对话教学的形式, 关键是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从课堂提问的角度,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授课思路:
一.从鉴赏的需要出发, 选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是“‘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一生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的作品里就有许多跟酒有关的诗句, 大家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这堂课选取“酒”作为切入点, 设计这样的问题, 目的在于旁及作者的其他与“酒”相关的作品,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 开启对本诗的整体感受和微观体认。设计问题“同样是写‘酒’, 但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 大家考虑过这是为什么吗?”旨在启发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方法要注意“知人论诗, 知世论诗”。
二.整体感知作品。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世人皆浊’的情况下, 诗人没有‘淈其泥而扬其波’呢?”引导学生注意一个人早年树立的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一生所产生的影响, 继而提问“结合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考虑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使学生整体把握作品:从“天生我材必有用”看出作品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从“钟鼓馔玉不足贵”看出作品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从“古来圣贤皆寂寞”看出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从“惟有饮者留其名”看出作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进而理解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微观体会作品。设计的问题是“从诗的题目来看, 这应该是一篇祝酒辞, 可为什么开头两句没提“酒”呢?”指导学生深入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 在点拨学生“诗歌的基本功能是抒发感情, 这首诗开头没有直接点题, 却宕开一笔, 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之后, 设计问题“请大家找一下是开头两句中的哪个刻画心理的字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 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联系其他古体诗, 设计问题“两次用‘君不见’, 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作品的行文特点和表达作用。
问学生“作者明明政治不得意, 为什么还要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认识深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是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自信的态度。
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要到酒里去寻找慰藉呢?”认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问学生“一方面诗人说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满怀自信, 另一方面却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 蔑视功名富贵, 这不矛盾吗?”认识诗人复杂的世界观。
问学生“‘古来圣贤皆寂寞’, 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 但为什么偏偏举出曹植的例子呢?”加深对诗人自身经历特别是长安三年供奉翰林经历的认识。
四.在上述对话的基础上,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点拨学生“李白的诗中常出现大鹏、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意象, 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 让学生“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使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意象雄伟壮阔、风格大胆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将进酒》。课前我让大家结合课文注释预习这首诗,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并带着问题来学习, 大家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相信大家通过预习, 已经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和理解,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放声朗读一遍。
(学生放声朗读)
师:“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一生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的作品里就有许多跟酒有关的诗句, 大家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师:写与朋友开怀畅饮。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写借酒销愁。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写诗人无心宴饮, 惆怅愤懑。大家看到, 同样是写“酒”, 但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 大家考虑过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跟诗人自己的身世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师:对, 这就启发我们学习诗歌, 首先就要注意“知人论诗, 知世论诗”。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情况。
生: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 即公元752年。从作品本身看当时诗人正跟友人岑勋和元丹丘的家里做客。
师:很好。请大家注意752年这个时间, 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夜, 唐玄宗耽于女色, 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 官场黑暗, 社会腐败。曾被玄宗征召入京供奉翰林后又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对这些有着切身的认识。大家考虑一下, 为什么在“世人皆浊”的情况下, 诗人没有“淈其泥而扬其波”呢?
生:那是因为李白有着自己独立的政治抱负。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李白早年就立志“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而且这种理想一生未变, 离开长安后也一直忧虑时局,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安史之乱时还自许“但用东山谢安石”, 自信能“为君谈笑净胡沙”, 甚至到了晚年还想参加李光弼领导的平叛战争。
师: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大。大家在学习诗歌的时候, 不要忘记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影响。现在请大家结合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考虑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 “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否定当权者和豪门贵族, “钟鼓馔玉不足贵”。
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 “古来圣贤皆寂寞”。
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惟有饮者留其名”。
师:对, 说的都不错。但是学习诗歌, 我们应该做到整体把握。这首诗要是从整体来把握, 大家能看出什么呢?
生:我感觉在这首诗里, 作者抒发的感情不在同一平面上, 而是立体的、复杂的, 因为它写出了诗人感情变化的过程。
师:是这样。鉴赏诗歌需要这样的宏观把握, 但也需要更深一层的微观推敲, 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来从微观的层面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诗。从诗的题目来看, 这应该是一篇祝酒辞, 可为什么开头两句没提“酒”呢?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许多同学有自己的理解, 也有一些同学表明自己也有这样的疑问, 继续点拨。)
师:诗歌的基本功能是抒发感情。这首诗开头没有直接点题, 却宕开一笔, 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请大家找一下是开头两句中的哪个刻画心理的字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
生:是“悲”。
师:对, 那么, 诗人在“悲”什么呢?
生:悲人生短促, 悲自己功业未成。
师:不错, 还要注意这里先写黄河, 后写人生, 是一种反衬手法, 是用黄河的伟大和永恒反衬人生个体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这种用法以前也出现过,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生:这里两次用“君不见”, 作用是什么?
师:这种用法古体诗较常用, 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常见, 大家可以举些例子吗?
生:岑参“君不见, 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生:高适“君不见, 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生:杜甫“君不见, 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师:大家注意到“君不见”可以出现在作品的开头、结尾或中间, 作用在于增强诗句的感情色彩。
生:接下来, 诗人说只要“人生得意”, 就“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可是这时诗人并不得意啊!
师:从感情这个角度来说, 作品已经由“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转到了这里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欢”。综观李白一生, 他“得意”过吗?
生:得意过, “凤凰初下子泥诏, 谒帝称觞登御筵”, 古人当中因为写诗而受到皇帝征召的只有李白一人。
生:可是时间很短, “弹剑作歌奏苦声, 曳裾王门不称情”。
师:大家可以看到, 这里的“得意”不是指政治上的“得意”, 而是指由于朋友之间的聚会而在作者心中激起的万丈豪情, 深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是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自信的态度, 因为下面作者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我觉得最耐人寻味的是一方面诗人说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满怀自信, 另一方面却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 蔑视功名富贵, 这不矛盾吗?
师:是的, 诗人在这里流露的正是一种矛盾心理, 表达的是一种愤激情绪。从诗人的世界观考虑, 我们很容易发现李白身上有道家思想的影子, 蔑视权贵, 追求个性解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又有儒家思想的影响,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积极入仕。
生:李白为什么要到酒里去寻找慰藉呢?
生:这是李白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
生:因为酒有一种“醉”的功能, 有了这个“醉”, 才能使人超越现实, 摆脱现实的仕途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 进入理想化的境界, 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师:是的。李白早年所受的教育也是原因之一, 他“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 “十五游神仙, 仙游未曾歇”, 而且四川又是道教盛行的地区, 生活在其中的李白不能不受其影响而追求出世。
生:诗人前面说“古来圣贤皆寂寞”,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 但为什么偏偏举出曹植的例子呢?仅仅是因为这里化用了曹植的诗句“归来宴平乐, 美酒斗十千”吗?
师:不仅仅是。大家知道陈王曹植在与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中输给了自己的兄长曹丕, 所以在后来曹丕、曹叡两朝倍受猜忌, 有志难伸, 终于郁郁而终, 这一点也容易引起诗人的共鸣。
生:接下来, 李白好像有些喧宾夺主, 他说“主人何为言少钱”, 让主人“五花马, 千金裘, 呼尔将出换美酒”, 甚至对主人以“尔”相称。
师:这些描写显然刻画了诗人自己的狂放行为, 也可以从中看出诗人的浪漫风格。真是快人快语, 非不拘形迹的豪迈至交不能出此。
师:通过层层剖析, 相信大家对诗人在作品中感情的跌宕起伏和曲折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请大家带着我们对作品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感情投入地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老师示范。)
师:最后请大家概括一下这首诗的特点。
生:写出了诗人矛盾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
生:意象雄伟阔大,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写出了黄河奔腾磅礴的气势。
师:对, 李白的诗中常出现大鹏、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意象, 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如:写大鹏的,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写瀑布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写长江的,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还有吗?
生:夸张大胆惊人, “一饮三百杯”写豪饮, “斗酒十千”写酒价的昂贵, 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 “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人生短促。
生:想象丰富奇特, 如《蜀道难》为了表现“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一开始就借用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烘托出蜀道奇险的气氛, 并通过想象和夸张描绘了一幅幅奇山险水、令人惊心动魄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运用丰富的想象, 将梦境描写得色彩奇幻, 令人目眩神迷。
a.《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和学生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同一时期作品,且二者思想内容有相似之处,可结合学习。
b.从诗歌便于诵读的特点入手,采用“三读法”:1、读准字句;2、读懂内容;3、读出感情。在诵读中体会诗的基本特色并当堂成诵。
c.抓住所表现李白志趣的句子加以揣摩。
教学目标
a.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积极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b.欣赏本诗气势磅礴,语言豪放,句式多变的艺术特色。
C.在了解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诗中关于李白饮酒的描写很多,如:“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上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劝酒歌《将进酒》。
(二)写作背景:
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被唐玄宗“赐金放通”已达八年之久,他和岑勋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里做客。
(三)朗读指导:
先自由朗读,问学生这首诗的基调如何?学生说出感受,教师明确:表面豪气十足,实则愤激,要求读出诗人开阔旷达的胸襟。
后教师范读,必要时领读。
(四)分组研讨:
通观全诗,有如怒涛奔涌,其气势之壮阔,情感之激昂,风格之豪放,确是前无古人。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如何写“悲”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引导: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同有“不复回”之叹。由此想到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的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悲意更浓。
表现手法:比兴、夸张
2.“人生”以下六句如何写“欢”的?
引导:“天生我材必有用”写出了作者的豪情,“必有用”,固然充满了对自我的坚定信念,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此材”以前是没有被用的。所以此句也道出了作者的苦衷。
3.“钟鼓”以下六句如何写“愤激”之情的?
引导:富贵、豪华生活“不足贵”,诗人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希望“长醉”,不愿醒来,显见世事之混浊,诗人厌恶之深彻。诗人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从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4.“主人”句至结尾如何写“狂放”之情的?
引导: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酒,诗情到此,更超豪放,直令人有“意气凌云”之感。可是,结尾之一个“愁”字,却给这豪放之中加入了一丝悲凉之意。悲凉,说明诗人并非一个忘世事之酒徒,他有着强烈的忧愤和苦闷;豪放,说明诗人胸怀极为阔大,他是有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勇气和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那“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高唱中,既受到了情的感染,又受到了力的震撼。
(五)当堂背诵:
在这一环节中,也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
(六)揣摩主旨句:
1.本诗的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表现了李白自离开长安以来的愤激之情。他鄙视那些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那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
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句)比较异同。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愤激中略见昂扬,本诗中“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五、练习
找出文中使用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1.“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
2.“斗酒千金”表现酒价之昂贵。
3.“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
4.“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
5.“朝如青丝暮如雪”极言人生短促。
这些夸张句有力地说明了诗人豪放的性格特点,也表现出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生七嘴八舌说做档案,做预习等。)
师:是的,我们做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档案。昨天,我认真地看了每一个同学写的答案,有很多话都让我感动。尤其是“我看语文”这一栏目,(随手翻档案)有个同学说:“语文是我们精神的火炬。”说得多好,比喻妥帖,切中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如果我能教到高三,我一定会让各位的精神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层面。(学生中有的静默,有的凄凉,事后知道他们前任老师是被他们的不信任投票换下来的,如我进年未能跟进高三的原因一样)如果我只教大家一年,我也将让每个人都获得进步。哪怕我只教你们一天,我也会努力使你们学有所得,得即为用!(这是我即兴发挥的,说后觉得自己狂了一点,然后谦虚一下)我也相信,能和大家呆一天,我也将从你们这里获得进步。(再翻)这个同学说:“语文是用来调节的课,做作业累了,那就上语文来轻松一下。”我很欣赏她对语文的精神治疗的精彩阐述,但是我也要提醒除了调节功能外,它还能让我们学会高级思维,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还有同学说:“我平时不太重视语文,语文成绩也不稳定,对语文有点无奈。”说到成绩了,我想表达我个人意见,如果语文是拿成绩精确衡量的话,那语文就死了。我认为,语文实实在在地提高我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敲门砖,帮我们敲开一扇又一扇的功利之门。好,同学们还有很多心里话,以后我们再慢慢聊。
(教师板书:任务:将《卫风·氓》改写成现代民歌。学生惊讶:啊!?)
师: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将《卫风·氓》改写成现代民歌。说到任务,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美国大片,叫《谍中谍》,这是一种翻译方式,我看到盗版碟片上的中文译名叫《无法完成的任务》或《无法完成的使命》。抛开电影故事情节、主题因素,光从读者角度看,你觉得哪种翻译方式更能吸引你的眼球?
生1:《谍中谍》好,含蓄,有悬念。《无法完成的任务》呢,就直白了,没有意味。
师(面向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间谍中的间谍,间谍的平方,多有意思啊。通过比较,我们能从语文的角度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生活中有很多语文的问题,比如有一首歌歌名叫《痛并快乐着》,听过吗?
生:(大多数)没有。(少数点头)
师:是齐秦唱的,我个人比较喜欢——
生:来一段!
师:我只会那一句——痛并快乐,快乐着……(生鼓掌)我想问的是,歌名如果换成《快乐并痛着》好不好?
生2:不好。强调的不一样。《痛并快乐着》虽然有痛苦,但终究还是快乐的,比较积极。《快乐并痛着》强调的是痛,虽然快乐,但是结果还是痛苦。
(多数学生“恩”,点头。)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好。他用“虽然……但是……”的转折复句,突出了语意,表达了观点。我很欣赏。好,回到任务上来,改写并不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正因为它有挑战性,所以才更刺激。在策划这个任务时,我考虑到同学们可能有两方面困难,一是改写的要求是怎样的,自己心里没数,二是课文中可能有一些句子或词语的意思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会给大家一些关于完成任务的支持。上节课布置抄写《关雎》一诗,都抄在笔记本上了吗?
生:抄了。
师:我不再一一去检查你们的笔记了,我只想请没抄的同学凭良心举手。
(一男生举手,我走到他身边,问原因)
生3:没买到《诗经》这本书,家里也没有。我准备买。
师:谢谢你说了实话。完成抄写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上网搜索,不过现在很多家长老师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担心大家会学坏,其实我想我们教改班的同学应该会明白上网学习的意义,也会控制自己不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不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我看到一个同学的博客里转载了一篇关于游戏的评论,我开始读的时候,以为是他自己写的。调查数据清晰,分析中肯,语言流畅,我很高兴,后来才看到“转帖”的字样,有点失望。我相信这位同学是能做出这样的好文章的。因此,我支持大家上网学习,阅读。还有其他方式,比如,求教同学,哪同学的笔记来抄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我们大家团结友爱,会热情帮助你的。如果同学也没有,你还可以找老师啊。老师既然提出这要求,自己一定是有准备的。那么你来找我,我会很高兴的。记住这三种方式,好吗?
生3:好。
师:我们大家把这首《关雎》齐读一遍,关关雎鸠,12——
(学生齐读。)
师:读得好,节奏分明,声音洪亮。但是我要毫不客气地纠正两个字的读音。一个是“君子好逑”的“好”,应该是第三声。这句说“苗条的少女,是君子好的配偶”。“好”就是形容词,美好的意思。另一个字是“乐”应该读“要”,为什么呢?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证。第一,从压韵的家度看,第五章二和四句末尾都是“之”,虚词“之”是不能算韵脚的,韵脚应该是它们前面的实词。第二句韵脚是“芼”(帽音),那么第四句你想应该是读“勒”还是“要”呢?第二,从同时代的《论语》可以找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句子,已经有资料论证“乐”解释为“喜欢”的时候读“要”。这里的“乐”是“使……喜欢”的意思。
师:好,我们读了一遍,大家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吗?
生4:是一个男子看中一个女子,很痴情地想念她,最后终于和她结婚。
师:爱上一个人是很痛苦也很幸福的事情,诗中的小伙子也是这样,看到柔情似水,在水里采摘荇菜的姑娘,就夜不能寐,左思右想。但是,小伙子很聪明,用音乐而不是用金钱,打动她,和她交友,赢得她的芳心,然后把她娶回家。聪明而且高尚。有人说,诗经开篇歌唱爱情,第一次把水与女子建立起意义上的联系,这是有道理的。另外,这段爱情故事,美丽而且纯洁,用孔子的话来说,“诗无邪”。
师:好了,下面我提供余冠英先生的以诗译诗的改写,它就是我们的模板。余冠英是诗经研究专家,他的版本是诗经最权威的版本。他的著作就是《诗经选译》,这本书我在95年买过一本,后来送给一位女同学了。以为还可以买到,但是,现在书店已经没有了。大家家里要藏书,要藏一些有品位的书。如果我到你家看,书橱里全是动漫或盗版书,我会说,呵呵呵呵……闲话少叙,我来读。大家听完后,说余先生的改写好不好。
(教师略带夸张地读余冠英的翻译)
师:水鸟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菜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师:下面请大家说说听后的感受。还是来规矩,自愿来说。
(生不举手。大约等了两分钟。)
师:虽然没有同学举手主动来说,但不等于大家真的没有感受。我不强迫你们来发言,这是我理解的对大家的尊重。那么,我们跳过这一环节,归纳一下改写标准。
(教师板书:
改写标准:
1、节奏鲜明,句式整齐。
2、忠于原文,适当想象。
3、语言通俗,平白如话。
师:这是我拟的标准,不是绝对的标准。因为现代民歌的特点,可以在这三方面有突破。比如现代民歌有鲜明的地域性,方言也进入民歌,如一些蒙古民歌,我压根听不懂。还有,现代民歌多用衬字,大家听《好汉歌》这首通俗歌曲的时候,就能听到“伊呀嗨,呀呼嗨”(唱),其实这是汲取民歌养料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世界的需要回到民族来寻根。
(生点头)
师:这是第一个支撑材料,大家是不是心里有点数了?(生示意)我的第二个担心是大家对课文不很熟悉,我一字没讲,只是要求大家用符号法来完成预习,当然,大家做得很认真,但不等于说每一个词都知道它的意思,每一句都能说出它的意思。那么,现在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出自己理解上有疑惑的地方,然后举手来问。
(学生默读,很认真。三分钟后,无人举手)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一定会给我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思考。
一、“人文之本”——古诗词的归宿
诗词体现着很多文化价值,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积淀。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在设计教学时,我特别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强化和引导。
1. 梳理情感的发展脉络,窥探诗人的诗兴与性灵
李白的诗往往有点不遵守人间规则,难怪所有评论李白诗的人,到最后都说“瞬息千里若有神助”。所以,李白的诗难工摹,最不可学。他的情感可以随时随地的转,他的诗兴可以随时随处的燃。这首诗除让我们看到狂放愤激外,还让我们看到华丽背后的愁。此处,恰恰是可以辐射的地方。我总结提问道:我们在李白的很多诗中都看到了他的自负、孤独,即使常常面对最豪华的物质。但我们也很少会看见他悲哀愁苦到底,他总会给生命一个巨大的希望。本诗是如何体现的?学生通过对其他诗作的回顾,看到了他精神世界里自信等一些积极的东西。
2. 哲学性的思考诗情,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人往往在凝视时间时,才容易对生命进行领悟。李白也感受到了时间的压迫性,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在“将进酒,杯莫停”的豪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极其显露的享乐主义倾向。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归结里,那么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就多了些武断。所以我让学生结合古今认识和个人经验来谈我们对生命的选择和担待。课堂上学生的确触思如泉涌,曹操、苏轼、辛弃疾、晏殊等人成了学生热议的对象。在人物、诗词的品评中,学生对生命的看待也多了一些选择。
但是反观教学,我引导学生在人文性的解读探讨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问题重复化,深入的问题单薄化。引用蒋勋老师的话说“单纯在文学上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文化,只有整个文化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学才能应运而生。我们一直在做文艺,其实是没用的。因为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学会无所依附。”,那么我想教师在教学时多一些对文化的忧患意识,多一些对格局的关注,始终是大有裨益的。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能够建构起学生的思维框架,何乐而不为呢。
二、“反复吟咏”——古诗的立足点
这首诗本就是可以在生活中大声唱出来的,它又是首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劝酒歌,所以在设计时,我试图在民间化、民俗味的氛围营造中,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诗歌的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参与到了行酒令唱酒歌的活动中。
在品读的过程中,还是有太多遗憾的。为了课程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了学生的迁移思考多些体现,我剥夺了学生的大量诵读时间,因此诵读只流于形式,无法贯穿始终。
三、“定位不等于定向”——诗无达诂
上完这节课,总觉得欠缺一些东西的植入。在和组内老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后,我也做了深入的整理和反思,我认为是少了一些诗人个体差异性的比较。在我们的文学中,激情常常被压抑,会以比较含蓄的方法处理,而李白是唯一能把激情释放出来的人。我们总会把李白创造出的风格迥异的诗歌形式归结为他的情感饱满、洋溢到形式无法容纳,所以有了这样浪漫而不拘泥的表达。因而,也就完全认为是他洒脱狂放的个性使然。那么,若要论及个性,他的个性可不是这一两个词语能概括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在诗人不同诗歌的比较中扭转对诗人的定向认识,丰富对诗人、时代的多元化看待。比如在《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骄傲到喝酒只跟月亮喝,他的孤独在和宇宙的对话中消解了。《蜀道难》简直将浪漫诗发挥到了极致,他不是在写文字,他会把我们带到视觉和听觉的震荡中。写《将进酒》的李白豪迈粗犷,而写《长干行》的李白却成了一个哀怨的女子。所以他生命的丰富性就在于他能够多样的转换角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大唐”的豁达、包容以及时代文化的多样性。
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汉语诗人是李白,他的诗被翻译成很多语言,他的创作不仅将汉语诗推到了极致,而且抵达了其他语言系统。他创造了许多我们今天都在用的成语,即使他用到了典故,我们依然能够读的明白晓畅。因此,激发引导学生读李白的不同类型的诗作,也应是我们教学的波及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诗人感情,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培养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以及筛选信息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并反复诵读,把握诗人感情,讨论欣赏本诗的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掌握诵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教导学生热爱李白及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把握诗歌整体内涵,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教导学生热爱李白及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与教学设想】
1.为落实新课改精神,继续进行“自―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1)借助教辅《优化学案》,做好课文预习。课前早读课时间――自读课文,并由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预习的,并引导全体同学明确预习本课应掌握什么,并略作点评归纳:李白简介、李白与酒的诗歌收集、文题解读及写作背景、字词障碍扫除、思考本诗主旨及诗人感情等。
(2)替老师设计一段导入新课的语言,要求能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诗的兴趣与热情。(早读课时适当点拨检查)
(3)自己确定《将进酒》的学习目标:你最想从本诗里学到什么。(早读课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2.拟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朗读替老师设计的导入语,并略作点评。(大力褒扬学生的创意)
二、明确学习目标
由学生提出本诗的学习目标或从本文中自己最想学习什么,一一板书,并引导学生一起确定本诗主要学习目标:反复诵读,把握全诗感情、主旨及诗人形象,领略其艺术魅力。
三、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请大家在诗句相关位置作批注标明:停顿、轻重、缓急、高低、长短。
2.抽一名学生朗读并作出评价。
四、诵读,把握本诗感情脉络、主旨、诗人形象及艺术手法
1.思考:《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曲折低回,跌宕起伏。请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语句,并用一个字加以概括。
2.逐层齐读,共同探讨归纳(并就原因略作点拨):
悲――欢――愤――狂
3.集体诵读,找出全诗主旨句,思考:为什么?
(1)讨论,分享,点评。
(2)归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与达观。(答案不限于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4.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李白的形象。
(1)讨论,分享,点评。
(2)归纳:感怀光阴飞逝、人生苦短,自信达观、淡泊名利、怀才不遇、豪放不羁的天才诗人。
5.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
夸张、比喻(比兴)、对比(反衬、衬托)、用典等
五、拓展训练
1.请学生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分析。
讨论,分享,点评。
2.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做一做比较,说说二者表达的感情和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同桌及前后讨论,分享,点评,归纳。
相同点:愤激不同点:低沉/高昂,委婉/直白。
3.李白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何单举曹植为例?
同桌及前后讨论,分享,点评,归纳。同为怀才不遇: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故用以为例证。
六、小结本课
1.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我们一直都在学习李白的诗。到今天为止,我们高中阶段必修和选修教材上所有的李白的诗篇基本上都已经学完了。尽管如此,但是,李白在我们心中那是永远的!请以此为题,为本堂课设计一段结束语。
2.学生练笔,分享,点评。
3.老师结束语展示。
诗歌是美的艺术, 音节和谐, 旋律协调, 在鲜明的节奏中, 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1], “其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 由文入情, 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 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世界”[2]。 诗歌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 才有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全诗。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童蒙须知》里说:“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心到、口到。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 须在心和眼之外, 加用口和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3]如果在第一步开始时就做得不够, 基础没有打好, 那么何谈之后的鉴赏探究? 我在这首诗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 一方面, 在备课过程中, 我对自己诵读文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以为之前学过, 再加上从网络上搜集的资料, 应付绰绰有余, 一切只要按部就班, 就没有大问题。 所以从一开始, 我对《将进酒》这首诗歌的掌握只是浮于表面, 没有通过深刻的诵读, 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 没有灵魂交流的思考, 怎么会有激情碰撞的火花? 另一方面, 在上课过程中, 对学生的诵读要求不够严格, 在听了名家诵读之后, 只让学生齐声朗读了经典名句, 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朗读, 甚至没有做更高层次的背诵要求。 放松要求, 导致学生不重视。 无论我的初衷多么美好, 忽视“读”, 造成的结果就是师生都没有重视诗歌“读”的重要性, 无法做到和诗人神气相通, 产生心灵感应, 直接影响对这首李白的名作《将进酒 》的理解和把握。
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 要懂得这种符号, 只是识字还不够, 要在字里, 见出意象来, 听出音乐来, 领略出情味来。 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 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 ”[4]如何从文字的符号里见出意象? ———诵读。 南宋朱熹说:“读之, 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谓读得熟, 则不解说, 自晓其意。 ”看来, 诵读诗歌十分有必要,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更好地传情达意, 更深地体会诗人的感情。不仅如此, 对于写作也有好处。 周振甫在《论诵读》中说:“读时分轻重缓急, 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 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 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 到写作时, 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 ”[5]
李白这首诗用了旧题, 却自创新意, 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借着酒兴, 淋漓尽致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 很适合诵读。 一方面“情读”———通过研讨分析鉴赏诗句, 把握情感。 初步诵读全诗,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另一方面“美读”———在鉴赏全文之后创造性地诵读诗歌, 读出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再通过诵读感受进一步把握和理解诗歌内容。 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诸如此类。 美读的方法, 所读的若是文言, 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 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感情。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6]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应该寻找和抓住一切诵读的机会。 首先是晨读, 校园里的书声朗朗一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重要时机。 其次是课前五分钟, 可以利用这段时间, 和学生一起诵读一些经典的文章段落, 增强学生诵读的热情, 提高诵读兴趣。 最后, 将诵读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中, 同时对诵读的要求和技巧加以指导, 比如重音、停顿、语调、情感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 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蕴含的感情, 从而与作者形成心灵感应, 神气相通。
《将进酒 》的教学, 我受益良多, 感受最深的是诗歌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除了反思自己的失败教训外, 也有意外发现, 教学相长, 学生的独立思考, 让我很惊喜, 虽然我说了很多, 但更希望学生学有所思, 不只是重复老师所教授的内容。 我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 一定会吸取教训, 重视“读”, 深刻认识“读”的重要性, 认真再认真对待, 多多诵读, 勤于思考,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 理解和把握诗歌, 启发他们思考, 才能更贴近诗人的心。
摘要: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诗歌《将进酒》, 才有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全诗。忽视“读”, 是因为师生都没有重视诗歌“读”的重要性, 造成的结果就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无法做到和诗人神气相通, 产生心灵感应。多多诵读, 勤于思考,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 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才能更贴近诗人的心。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重要性,《将进酒》
参考文献
[1]万福城, 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66页.
[2]曹明海, 主编.感应与塑造[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53页.
[3]叶圣陶.阅读教学论集[C].新蕾出版社, 1983年版, 第9页.
[4]朱光潜.诗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第231页.
[5]曾祥芹, 主编.阅读技法系统[M].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6月第一版, 第135页.
酒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写饮酒劝酒的诗词较多,其中陶渊明就有《饮酒》十九首;而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更是脍炙人口。从此酒成了人们舒解愁肠的依托,李白的《将进酒》自然也脱不了这一窠巢。学习这一首诗,我们首先应熟诵成诵,在此基础上把握他的那一种不落俗套、博大豪迈的气势,在朗读中要注意断句及情感语气的变化,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那种豪迈,置身物外,甚至忘我的气势。让学生去品味李诗的音韵美。
当然,我们教学仅让学生体会音韵是不够的,对于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联系作者及时代背景。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那么,我们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就要围绕时代背景及作者本身来分析鉴赏。
李白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而这一时期统治者在国力日益强大的大好形势下,渐渐抛弃了那种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贪图享乐之风日益盛行,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在表面的繁荣下隐藏着深深的危机。尤其是唐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朝政日益混乱,一批有正义感,忠于唐王朝的官员遭到排挤。而诗名满天下的李白,尽管被唐玄宗召见供养翰林,也只不过是为装点门面的需要,并不是要重用他来治国。加之李白自身恃才傲物,得罪了权贵,最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样,李白的远大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于是,他只得借酒浇愁来发泄内心的苦闷,《将进酒》就是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写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文中的有关诗句看出:如“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表现了诗人认为自己也像古圣一样不被人理解,只有借酒浇愁,希望酒名留传久远;同样文中提到“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陈王曹植也是一位才华横溢而不得志,最后只得借酒浇愁,郁郁而终,这也表达了作者不得志的心情,也为自己借酒浇愁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同样引用曹植也表现了作者的极端自负,为进一步深刻理解诗句打下基础,劝酒只不过是作者借以抒发内心不得志的一种依托而已。
最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本文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对比分析,《梦》诗是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南游吴越时所写,文中表达了一种想超脱黑暗现实与神仙携游的思想。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是此诗的亮点。而本文也同样有一种对权贵及功名利禄的篾视,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一点两诗有相通之处。这也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必须的。
总之,本文鉴赏如果仅让学生能熟读成诵,而不联系相关内容去体会诗词的内涵和美感是不够的。因为语文教学同样也是美感教学,让学生体会鉴赏文章美,最后在写作中追求美是语文教学的始终目标。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体会李白内心那种始终无法排遣的苦闷,而且要体会酒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那种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