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的教案(通用4篇)
亡羊补牢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及“窟窿”、“街坊”、“结结实实”等字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故事讲下来。懂得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即时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重点: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小黑板。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授寓言《亡羊补牢》。第二课时:教授寓言《南辕北辙》。
教学过程:
一、关注单元导读,引入新知。
1、由单元导读引入:自读单元导语,说说这组课文将告诉我们什么?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两则》。出示课题,看“寓”这个字,“我给大家提个醒”?
3、请同学们书空,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寓言两则
4、二年级时我们就学过两则寓言,谁还记得是哪两则?我们通过短小的故事得到一个道理,这就是学习寓言带给我们的收获。
5、出示《战国策》图,作简要介绍并引出学习内容。板书: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
1、“亡羊补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解解“亡”和“牢”的意思。出示课文中的“黄泡泡”,我们先来看看学习小伙伴是怎么学懂的。读读。
2、课前,我们都做过预习,已经对“亡”和“牢”查过字典了,谁说说?你们选择的字义对不对呢?请你再好好读读课文,像学习小伙伴那样联系课文内容,再来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
3、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解词。板书:丢失 羊圈
4、处理“圈”这个多音字。
5、小结: 我们关注了“黄泡泡”的提示,又掌握了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再联系课文内容,就能找到词语更准确的意思了。
6、明确题目“亡羊补牢”的意思。
7、检查读书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关注句式,读懂养羊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1、了解故事起因,指读起因部分。板书:窟窿 叼走
2、随文识字“窟、窿、叼”。
3、了解句式,引导学生关注段落结构。
养羊人养了好几只羊,一天早上发现少了一只,为什么少了一只呢?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这一次书中没有用这个句式说明原因和结果,而是用了“原来”一词引出了原因,读的时候要把原因清清楚楚告诉大家。自己读读,再指名读。
(二)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讨论交流:
1、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2、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3、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二)揣摩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1、看到窟窿,发现羊少了一只,街坊是怎么说的?养羊人又是怎么回答的?自读人物对话。
3、透过街坊和养羊人说的话,想想:他们是怎么想的?师生接读人物对话。
4、分别指两到三组读,在读中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确:街坊看到和想到的都是羊圈里还没有丢的那些羊,所以是着急的。而养羊人只看到、想到的是已经丢了的那只羊,所以不着急也无所谓。
5、街坊在用事实教育养羊人,想说服他修补羊圈,这就叫什么?板书:劝 用“劝”组词。
6、小结:在修羊圈这件事上,街坊看到的是羊圈里没丢的那些羊,所以心里很着急,想的是要赶快修羊圈、堵窟窿。(齐读街坊说的话)而养羊人看到的是那只丢了的羊,想的是已经丢了,所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板书:不接受)不补羊圈。(齐读养羊人说的话)看来,面对同样的事情,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待事情的态度、想法、做法也就不同了。
7、同桌对读,指一组再读。
(三)再次关注句式,读懂养羊人第二次丢羊的原因。
1、谁来通过读书告诉我们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关注两个“又”强调的是不修羊圈的后果,狼再次把羊给叼走了。丢羊人损失又大了一次。
2、出示: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课文再次用“原来”一词引出再次丢养的原因及不补羊圈的后果。板书:做错事
(四)学习事情结果部分,感知寓意。
1、面对这样的结果,养羊人的表现呢?(板书:后悔)读书上的句子。
2、理解“后悔”一词,读懂养羊人“悔”的是什么。板书:不该不接受
3、理解“不该不接受”的意思,读懂这样表达情感更强烈。
4、深入理解“不晚”,养羊人想现在修羊圈还不晚。(板书:还不晚)请大家想想:除了修羊圈不晚,还有什么是不晚的?板书:听意见 改错误
5、读读养羊人悔改的表现。(板书:结结实实)换个词说说?
6、结果呢?板书:再也没丢
四、观察插图,练习说话,深入理解寓意。
1、课文插图画的正是养羊人修补羊圈改正错误的过程。请你仔细观察养羊人的神态、动作,想想:他心里会想什么?街坊看到养羊人的做法,会是什么表现?会说些什么?
2、谈学过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出示: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3、自己再读一遍课文,感受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
五、依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练讲故事。
1、说说什么是“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示:可以借助课文中的词句,用自己的语言,通顺地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2、借助板书上的词语,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3、提示:主要情节要展开想象讲。本文可以在人物对话及养羊人修补羊圈处加以想象来讲。
4、提示:如果能在讲故事时加上动作、表情,会更加吸引人。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梅()叨()窟()窿()
2、抄写本则故事的生字、字词。
3、背诵这则寓言,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地感想,把这则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听。板书设计:
9亡羊补牢
窟窿 叼走
做错事 街坊劝 不接受 丢失 羊圈 听意见 后悔 不该不接受 亡 羊 补 牢 改错误 结结实实
还不晚 再也没丢
9、寓言两则 南辕北辙
教学目的: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等。
3、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适得其反。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一个同学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立即会发现老师所指的方向有错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1、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要这样做?(出示文图)板书课
2、生齐读三遍。
3、质疑:读了题目,你想问什么?
4、释题: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出的痕迹。(学生观察指出后点击出现)
5、那么“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师巡视检查读书情况)
2、刚才听大家读书很投入,检查是否完成读书任务。学生再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在书本上做记号。(小黑板出示读书要求)
3、教学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4、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诚恳:非常真诚。(学生自己的语言)
固执己见:别人的话都不听,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的话)
5、分角色朗读。每个小组里要有两个旁白、一个坐马车的人、一个是他的朋友。
6、分享、交流自己刚才读懂的东西,找出疑问。
7、现在老师想听听同学们的朗读,行吗?按刚才的角色扮演来读。
8、评价。
9、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他们之间共进行了几次对话?每次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1)那个人要到什么地方去?(板书:楚国)(2)那个人往北走的理由是什么?
10、找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出示小黑板。
1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将一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用一个成语形容应该叫什么?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成语。
三、小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但实际上,有许多人做着这样的蠢事。做任何事,要是选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都是达不到目的的。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发生过吗?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
2、说一说哪个字最难记?你怎样记住?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设计。
1、读一读,填一填,相信你能行。()地问()地说()跳()地笑()地看()走
2、照样子,写一写。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虽然——————,可——————。板书:
南辕北辙 马跑得快
行走(理由){车夫是个好把式} 永远达不到目的
盘缠多
↑
南辕北辙
↓
目的地
认准正确的方向才会成功!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的:
1、会认五个生字,会些2个生字。正确读写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典故,理解这个成语的寓意,并通过文中的语句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准备:请学生自行搜集成语故事,并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要求学生从题目上试着解释字面上的意思。由此展开课文。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搜集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读题解题,了解大意。
1、读题解题 惊:惊吓。弓:弓箭。之:的。鸟:大雁。(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了解大意 这只大雁为什么会被弓箭吓怕呢?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发现大雁是只惊弓之鸟呢?
三、自读课文、解开谜团。
1、学生自读课文,(1)读准字音;(魏、弦、悲、惨、愈)提示: xián、yù、cán 的读音。(2)把句子读通顺。(3)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讲射箭能手更羸观察了天上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
2、按上面的步骤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学习第一段,理解“能手”。
1、默读第一段,完成课后习题:(小黑板)
根据下面的问题,在课文中用“ ﹏﹏ ”划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更羸看到什么而对魏王说只拉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结果怎样?
2、读一读。理解“有名”“射箭能手”(更羸善箭已是家喻户晓,射箭的技艺不同一般。)
仿照样子介绍人物:谁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人。
3、师以射箭能手为话题,适当整合学生的知识面。点出我国汉朝的射箭能手李广射虎的故事,引出古诗的《塞下曲》和《出塞》。再告诉学生在外国也有一位射箭能手叫罗宾汉。以二位射箭能手作铺奠,突出更羸更厉害,因为他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
4、小结。这样介绍人物有什么好处?(引起下文、先概括后具体,引起读者的兴趣)
五、学习第二段,找到根据。
1、看更羸的言行(1):
(1)“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只要……就……”,提示:更羸仔细地看了看看到了什么?(大雁慢慢地飞、边飞边鸣。)他会想些什么问题呢?为什么飞得慢?为什么边飞边鸣?想出答案来没有呢?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读一读更羸的话。用“只要……就。说话。(表达出更羸胸有成竹,语气要肯定)
概括更羸的本领:经验丰富、喜欢观察、善于思考、分析问题,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你不相信,魏王也不信,他说了什么?
2、师:从更羸的话语“请、试”可以看出他态度怎么样?
六、练习写字,训练习惯
1、讨论提示:(1)“弓”与“弦”比较注意“弓”字有三画,独体的“弓”与“弦”的“弓”占格不一样。(2)“猎’字反犬旁要写好。“魏”字的14、16、17笔要注意写好。(3)“雁”字的“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
2、学生练习写字。
七、作业设计。
1、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2、抄写生字词。
3、读课文,说说你学习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说说从第二段更羸的言行中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五段,寻找根据。
1、更羸的言行(2)“并不取箭”“左手拿弓,右手拉弦。” 提示“并”字的作用。(起到了转折和强调的作用)(说到做到,技能熟练)
2、大雁的反应。“崩的一生响”“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直掉下来”(分析两个“直”字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一个“直’字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出飞,飞得急;后一个’“直”字是写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更羸的分析判断: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出飞。(直往上飞)他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直掉下来)
小结:更羸的本事真大!在打猎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不满足,喜欢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思考,正确判断,做出了这次惊人之举。让魏王一次又一次惊讶。
三、通读全文,看魏王表现。
1、划出魏王惊讶的句子读一读,说说魏王为什么这样惊讶?
2讨论:作为一位国王,见多识广,在更羸面前惊讶到这种程度。反衬出更羸的确了不起。
四、总结写法,学习写作
1、按顺序写: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页。
2、抓住人物的特点写:有名的射箭能手。
3、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生动形象。
五、作业设计
1、变式练习。
(1)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因为(),所以()。(2)大雁叫得悲惨,因为()。因为(),所以()。
2、填空练习。
(1)更羸看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就判断出这只鸟()。(2)这只鸟所以一听到弓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3)这只鸟所以掉下来是因为()。(4)更羸知道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会害怕,用劲儿往上飞,会使旧伤裂开。所以判断只要(),这只大雁就会()。
3、抄写喜欢的词语。
4、写出惊弓之鸟的意思: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有名的射箭能手:仔细看: 慢慢地飞,边飞边鸣; 分析判断:因为受过箭伤……; 因为离开同伴……
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
一听弦响就拼命往高飞;一使劲就掉下来。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11、画杨桃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六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具准备:图片、生字卡、杨桃实物。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老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并熟记。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 是……就……不要)(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图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提问:(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倒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老师说的一段话。
2、摘抄意义深刻的句子。
3、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父亲: 是……就…… 老师: 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要……不要…… 是……就……
我: 一生受用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师父(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教学难点:理解小徒弟的画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这里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故事《司马光砸缸》作为这节课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有进一步回顾。并且因此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感知课文,简单讲述。
1、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熟悉故事,并加深对生词的印象。
2、朗读生词,并运用词语简单地讲述故事
(三)、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抓住三个徒弟画画结果的句子。
2、学生针对上面两句话,自由提问。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①了解大徒弟和二徒弟分别怎么画?
②知道小徒弟是怎么画的?
[这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4、重点知道画师的话。
(四)、结合生活,拓展延伸。
1.讲述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想别人没想到的吗?
2、师: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师讲述《踏花归去马蹄香》故事,请学生选择。
(五)、总结道理:
师: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作业设计:
1、照样子写词语。弯弯曲曲
若隐若现
2、请在括号上填上意思相反的词。
()惊()怪()惊()险()见()怪 七()八()()赴()继()吁()叹()离()别 眼()手()
(七)、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画满
二徒弟
许多
小徒弟
两只——以少代多(妙)!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的: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既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问问同学老师眼中的自己。
2、小黑板。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与班队活动相结合,之前,请学生去向老师、朋友、同学了解自己,看看在别人眼里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一、班队形式展开活动(主持:老师)。
同学们,课前,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的自己。组织一下,请你们来说一说。
(抽一部分学生说说别人眼中的自己)通过三年的同班学习,老师和同学对你一定都一定的了解,但肯定不全面,而且很多关于你自己的一些方面,我们也许不知道,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老师自我介绍。
三、组织语言,小队交流。
1、想好自己要介绍自己什么?
2、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的特点。
4、请小组上台演示。
四、招聘启示“找朋友记者”。
1、挂招聘启示牌。要求介绍自己。
2、由介绍得好的几位同学一起担任评委。
五、找朋友游戏。
1、边唱边找朋友,介绍自己。
2、金话筒采访。让别人介绍自己。同学相互评价。老师总结:
通过今天各种活动形式,同学们与同学们的距离更加接近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更能相互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导入。
师:同学们都做了自我介绍,可惜有些同学还没做好准备,今天我们就把介绍自己的内容写下来,上次如果是面试的话,这次是笔试。
二、范文引入。(我叫……,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啊,一个词──其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着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这段介绍是向谁介绍的?
1、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
2、新来的朋友?
3、不认识的人?
三、下笔写作。
四、评价,修改:
1、自评自改。
2、听取别人意见,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
五、优秀作品赏评。
老师读一读,同学们猜一猜。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一、修辞法引入。
1、学过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我们学了不少修辞方法,谁能举例说一说。(比喻、拟人、夸张等)
2、修辞的好处:
师: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字更优美,表达更加清楚。语气不同。)
二、交流新的修辞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修辞方法,叫反问句。学生质疑。老师留悬。为什么是反问?与问句有什么区别?
出示句子: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自已体会,有什么不同与相同?(语气不同,表达意思相同)归纳反问句的特点: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一个确定了的意思用疑问形成表达出来叫反问。
三、句式转换练习。
题:认真学习正是好学生的表现。翠鸟美丽机灵,我们喜欢它。改成反问句。同学互相出题,相互转换。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想一想。
以下的句子分别出现在什么课文中,写出课题。抽生上台写一写。
(结合读读记记与平时对课文的熟悉度。)
青的草,绿的叶,各式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燕子》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翠鸟》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荷花》
我挑着满满的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珍珠泉》
二、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比喻句或是拟人句。分一分,哪句是比喻句,哪句是拟人句。读读背背
1、回忆语文园地二
上次我们读读背背的内容是?抽生背一背,都是描写什么呢?(与风景有关)今天的与什么有关呢?读一读。(都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
2、小组合作背诵,比一比,赛一赛 成语故事
一、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心读短文,读准生字
2、找好朋友练一练,看谁读得好。
3、检查朗读。
二、自读自悟。
根据下文理解椟的含义。理解成语告诉我的道理。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学习动笔读书:掌握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悟本文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景方法。3.感受春天美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憧憬未来之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老师的眼中,春天是婉转动听的鸟鸣,是飞来飞去的蝶影,是大家稚嫩的声音„„春天,一切生命都在用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倾诉欢乐。春天到了,童话就会在草尖浮动,安徒生的美人鱼就会在碧绿的湖水里跳舞,我们就会欢呼雀跃着在阳光下追逐,春天实在是一幅灵动的画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师的《春》当中,来感受春的美好。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合作,汇报情况。
内容:1.难字难词2.作者简介3.关于“春”的诗歌
(此步骤要求学生把预习时查找的生字、搜集的资料,在课堂上汇报,其他同学可补充。)明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niàng)抖擞(sǒu)应和(hâ)嘹亮(liáo)....稀疏(shū)安巢(cháo)撑伞(chēng)黄晕(yùn)....2.走近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3.搜集关于“春”的诗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荫来。——徐俯《春游湖》
(二)自主品味,整体把握。
要求:轻声速读,边读、边想、边悟。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了哪些春景图?能用三个字拟个小标题吗? 2.这几幅春景图分别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点拨、指导:
1.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2.春草勃发---充满活力;春花竞放-------竞争、活力; 春风拂面---和煦、芳香;春雨多而密----宁静、温馨; 春到人欢----奋发向上
春天:花卉争荣、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多姿多彩„„
(三)自主朗读,感悟春天。
让学生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好,下面我们来继续研读这篇文章,学习它的语言表达技巧、描绘景物的方法、写作技巧等。
二、继续课内探究。
(一)合作品味,问题探讨。
(建议:本文宜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除开头春草图在教师的引导下示范分析之外,其他可通过合作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在交流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读1、2节,思考:
(1)在第一节盼春中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第2节 写的什么?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呢?
明确:是春回大地,万物苏生的总写。“一切” “睡醒”“张开了眼” “欣欣然”。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上这几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景图着点底色。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
2.春草图:(找同学读)
(1)思考:春天的草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嫩,绿,多,软(句子在文中很明显)(2)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3)小草很可爱生命力也顽强,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哪些动作呢?推测一下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作者写草运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读)坐、躺、滚、踢、跑、捉。
从这些动作可以想象得出,是孩子。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这样就侧面突出了草嫩,绿,多,软的特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4)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 指出: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5)齐读春草图。3.春花图:
(1)阅读第四节思考春花有哪些特征,通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多,艳,甜(2)形态----颜色------味道------(3)修辞手法:排比和比喻
(4)“闹”字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
闹,有嗡嗡的声响,而且还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而叫,只表达叫喊的意思,没有用闹字生动活泼。
4.春风图: 有表情地朗读。
(1)这节写春风。风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但平日我们却能够感觉到风的强弱大小,这就要借助其他的事物。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找一找句子
触觉----抚摸
嗅觉----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视觉----鸟儿高兴、牧童吹笛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找出句子)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5.春雨图:
(1)春雨图对春雨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描绘?描写顺序有、写法特点各是什么? 形:牛毛,花针,细丝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也清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描写顺序: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写法特点:动静结合 6.迎春图:
(1)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明确: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
(2)哪些人们?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3)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归纳:“舒活”“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7.颂春:
(1)文章后三节突出了春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 刚落地的娃娃-----新 小姑娘------美
健壮的青年-------健 比喻,拟人,排比。
(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交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教师的设问与同学的质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诵读竞赛——回味春天。
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背诵《春》中的优美段落。
四、合作总结——畅谈收获。(学生可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谈。)
示例:
(一)今天,老师引领大家在朱自清的《春》中旅游了一圈,看到了,感受到了,懂得了。
(看到了春草的嫩绿,春花的鲜艳,感受到了春风的和煦,春雨的细润,更重要的是跑进了迎春的队伍中,并且懂得了抓紧春光,好好学习,这对我们的心灵实在是一次真正的洗礼!)
(二)写作手法。
1.观察细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2.描写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3.语言质朴简洁,描写准确生动
五、课后提升——写作训练。
学习《春》的写法,课后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这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
《春》导学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学习动笔读书:掌握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悟本文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景方法。3.感受春天美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憧憬未来之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案
读课文,把握下列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抖擞()应和()嘹亮()....稀疏()安巢()撑伞()黄晕()....2.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3.搜集关于“春”的诗歌。
课内探究案
一、检查预习。
二、自主合作,汇报情况。
三、自主品味,整体把握。
要求:轻声速读,边读、边想、边悟。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了哪些春景图?能用三个字拟个小标题吗? 2.这几幅春景图分别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四、合作品味,问题探讨。
1.读1、2节,思考:(1)在第一节盼春中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3)第2节 写的什么?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呢? 2.春草图:
(1)春天的草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2)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3)小草很可爱生命力也顽强,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哪些动作呢?推测一下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作者写草运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4)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 3.春花图:
(1)春花有哪些特征,通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2)形态:
颜色: 味道:(3)修辞手法:
(4)“闹”字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 4.春风图:
(1)这节写春风。风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但平日我们却能够感觉到风的强弱大小,这就要借助其他的事物。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找一找句子
(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句子)5.春雨图:
(1)春雨图对春雨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描绘?描写顺序有、写法特点各是什么? 6.迎春图:
(1)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2)哪些人们?(3)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 7.颂春:
(1)文章后三节突出了春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交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五、诵读竞赛——回味春天。
六、合作总结——畅谈收获。(可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谈)
课后训练案
一、主题阅读。
春天
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温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③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④热爱春天,播种春天、灌溉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精力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 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家园……
1.这篇文章与朱自清的《春》同样都表达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请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何异同。
2.第①段中说“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你对这句中的“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是如何理解的?
3.第②段中说:“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在课文《春》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请把它找出来。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第③段从细微处写春天:“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请用同样的句式,写一两句话,表达你对春天的理解。
5.说说你最喜欢这篇文章哪个部分或哪些语句,并简述理由(可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说)。
(二)雨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样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女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6.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以及作用?
7.你认为作者就是在为“雨”高唱美的赞歌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8.作者对雨的认定别具一格,你知道他是怎么认定的吗?请用原文问答。
9.作者在描写“春雨”“夏雨”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生活画面?
二、能力提升。
1.古诗中孕育着“美丽的春天”,杜甫在《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春雨的灵性 ;贺知章在《咏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春风的精巧;孟郊在《游子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母爱喻作春之温馨。
2.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春》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案答案1.niàng sǒu hâ liáo shū cháo chēng yùn 3.关于“春”的诗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荫来。——徐俯《春游湖》
课内探究案答案
三、自主品味,整体把握答案:
1.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春草勃发---充满活力; 春花竞放-------竞争、活力; 春风拂面---和煦、芳香; 春雨多而密----宁静、温馨; 春到人欢----奋发向上
春天:花卉争荣、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多姿多彩„„
四、合作品味,问题探讨答案:
(1)“盼望着”;“近”(拟人)(2)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3)是春回大地,万物苏生的总写。“一切”“睡醒”“张开了眼”“欣欣然”。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答案:(1)嫩,绿,多,软(句子在文中很明显)(2)“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3)坐、躺、滚、踢、跑、捉。从这些动作可以想象得出,是孩子。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这样就侧面突出了草嫩,绿,多,软的特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4)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3.春花图答案:(1)多,艳,甜
(2)略
(3)排比和比喻
(4)闹,有嗡嗡的声响,而且还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而叫,只表达叫喊的意思,没有用闹字生动活泼。
4.春风图答案:(1)触觉----抚摸
嗅觉----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视觉----鸟儿高兴、牧童吹笛
听觉----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2)拟人: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5.春雨图答案:(1)形:牛毛,花针,细丝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也清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描写顺序: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写法特点:动静结合
6.迎春图答案:(1)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2)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3)“舒活”“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7.颂春答案:(1)刚落地的娃娃-----新
小姑娘------美
健壮的青年-------健 比喻,拟人,排比
四、合作总结——畅谈收获答案示例:
1.今天,老师引领大家在朱自清的《春》中旅游了一圈,看到了————————,感受到了————————————————,懂得了——————————。
(看到了春草的嫩绿,春花的鲜艳,感受到了春风的和煦,春雨的细润,更重要的是跑进了迎春的队伍中,并且懂得了抓紧春光,好好学习,这对我们的心灵实在是一次真正的洗礼!)
2.写作手法(1)观察细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2)描写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3)语言质朴简洁,描写准确生动
课后训练案答案
一、主题阅读
(一)1.相同点:两文都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来写春景,如《春天》也同《春》一样,描绘了几幅春图:春在田畴、春在河畔、春在天空、春在果园。不同点:《春》寓情于景,作者热爱春天的感情蕴含在写景之中;《春天》中除了描写外,还有直接抒情,例如第⑷段中“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
2. “神奇的魔力”:例如上一句所说的“一丝毫不起眼的绿„„荡漾幸福的涟漪”。“生命力”指下边第⑵⑶两段所述内容,例如:“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第二问略
4.仔细观察春天的景物,抓细微之处写,如:春天是河边柳枝婀娜多姿的倩影。5.略。
(二)6.运用了比喻,更加突出其秋日雨的阅尽沧桑。7.是。他的真正意图是赞美“雨”,想让人们更加了解雨。
8.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9.描绘了自然的美,且更加深刻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
二、能力提升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C
《济南的冬天》教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2.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样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
1.加点字注音:
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发髻(jì)澄清(chãng)着落(zhuó)看护(kān)2.释义: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二)作者及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三)你所了解的济南——济南山和水的情况。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4.你认为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老舍的一种什么感情? 组织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 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4.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同时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探究赏析。
(一)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二)预设各段问题如下,学生也可自行提出问题并交流展示
1.第1自然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2.赏析本段谴词造句的精细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什么用“响”。
明确:“响”本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在此却用来形容天气的晴朗,特别强调天气晴朗高爽。
(3)上文中的描写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而接下来写得却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用得却是“温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老舍先生的笔误呢?
“响晴”的意思是晴朗无云,只是说明了环境的晴朗,但是“温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3.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4.(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最”“呀”“就”“吧”“太” 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9)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5.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6.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第一是暖,不但不
结冰,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三、自主、合作,归纳写作特点。
(一)自主交流。(二)合作归纳。
1.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
情。
3.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4.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四、精彩段落诵读比赛。
(学生可自选精彩段落有感情地背诵,并展开竞赛,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一)结合句子,为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含义: 1.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响晴:A、(天空)晴朗无云。B、响亮、晴朗。2.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慈善:A、仁慈、善良。B、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3.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空灵:A、透明。B、空洞灵活。
(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蓝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山尖全白了,给篮天壤上一道银边。()()
(三)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1.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4.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比喻 拟人 拟人 比喻 B、比喻 比喻 拟人 拟人 C、拟人 拟人 比喻 比喻 D、拟人 比喻 比喻 拟人(四)对“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的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B、这段话和开头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D、题目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文不对题,是作者老舍先生疏忽的表现。
(五)“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在本文起作用。(六)对“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中加点词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了,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B、“不忍得”其实是“没办法”的意思。
C、“不忍得”写出水是有感情的,它喜欢垂柳以它为镜。写出了济南初春时水的特点。D、“不忍得”突出了济南水的特点,和文中出现的“绿”没有关系。
【参考答案】
(一)1.A 2.B 3.A(二)1.情──晴 2.蓝──篮 3.壤──镶 篮──蓝(三)A(四)D(五)过渡(六)A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3.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案
1.读课文,找出生难字词并释义。
(1)加点字注音:
济南()伦敦()镶()水藻()贮蓄()发髻()澄清()着落()看护()(2)释义: 响晴: 设若: 贮蓄: 空灵: 2.可通过网络查找作者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3.你所了解的济南——济南山和水的情况:
课内探究案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下面的问题: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4.你认为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老舍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研读课文,探究赏析。
(一)逐段细读课文,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二)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2.赏析本段谴词造句的精细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什么用“响”。
(3)上文中的描写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而接下来写得却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用得却是“温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老舍先生的笔误呢?
3.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4.(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5.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6.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四、自主、合作,归纳写作特点。
五、精彩段落诵读比赛。
(学生可自选精彩段落有感情地背诵,并展开竞赛,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六、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课后拓展案
1.赞美四季。
朱自清先生赞美春天,老舍先生赞美济南的冬天,你呢?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写几句富有文采的话,表述你喜欢的理由。
例:我喜欢秋季,因为秋季代表着成熟,代表着收获,代表着奉献。我喜欢 2.冬游济南。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并写下来。
提示: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3.主题阅读。
济南的秋天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济南的秋天》中作者写山,抓住了山的什么特点来写? 与《济南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2)文章第一句“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本文语句优美,描写生动,举一例作简洁的分析。
(4)“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用你认为确切的词语(最少五个)简要概括“济南秋天”的特点。
【答案】预习案:(1)加点字注音: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发髻(jì)澄清(chãng)着落(zhuó)看护(kān)(2)释义:响晴:(天空)晴....朗无云。设若:假若。贮蓄:存放、储藏。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2.作者简介及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1899年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的家庭。1918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先 后做过小学教员、中学教员;1924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文;1930年回国后,曾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进步文艺界的各项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老舍正在美国讲学,他接到了周恩来邀请他回国的信,便立即动身,于同年12月回国。老舍自1924年开始创作,发表了不少极有影响的作品。北京市人民政府在1951年12月,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背景:本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曾经这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0~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3.你所了解的济南——济南山和水的情况: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课
内探究案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济南冬天的“温晴”。(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4)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同时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2.(1)明确: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2)明确:“响”本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在此却用来形容天气的晴朗,特别强调天气晴朗高爽。(3)“响晴”的意思是晴朗无云,只是说明了环境的晴朗,但是“温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3.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4.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9)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5.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6.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四、写作特点1)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3)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4)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课后拓展案
主题阅读:(1)《济南的秋天》中作者写山,抓住山的变化特点来写的。而《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抓住“温晴”这一特点来写。
(2)统领全文内容。
(3)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颜色的多变角度来分析,示例如:““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本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清给人的美好感觉。再如:“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将鸭子拟人化,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鸭子戏水图。
(4)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秋天的喜爱之情。
(5)古朴、静美、清凉、清明、充满诗情画意。
《夏感》教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夏的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的品味、评注,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2.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聆听了朱自清先生对春的赞歌,感受了老舍先生笔下济南冬天的秀美,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夏天,请大家用一句话说一下你对夏天的感觉?看来大家对夏天的感受很细致,那么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对夏有着怎样一种情感。
二、自主合作,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齐读两遍: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2.作者情况介绍(学生互相补充)
梁衡,山西霍县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粱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也就是夏天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 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四、合作探究,语言品评和质疑:
1.运用圈点评注方式,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评析。并在组内交流,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并质疑。
预设:(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体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3)“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4)“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2.质疑:
(1)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末段既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又总结上文直抒胸臆
(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明确:赞美夏天,赞美一种磅礴之势,赞美那紧张而忙碌的劳作,赞美收获着希望而耕耘着希望的农民,赞美火一样的热情和激情。这是一个生命勃发的世界,这是一个凝聚着力与美的世界。
五、深情诵读,课堂小结:
(在品析了文章优美的语言之后,特别需要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受作者笔下这个特别的夏天。读后让学生小结本课内容)小结:1.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2.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示例:夏之色为暖之红,如火焰,如太阳,贮满温暖之情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冬之色为静的白,如雪原,如雾凇,蕴涵万物的静谧。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2.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 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3.读主题学习丛书34页《夏日风情》 板书:
总体感受:紧张、热烈、急促
夏感具体描写: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思想感情:热爱、赞美
《夏感》导学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夏的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的品味、评注,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2.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案
预习课文:
1.将阅读时不认识、不理解的生难字词找出来。如: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2.了解作者情况。(学生互相补充)
梁衡,山西霍县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粱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课内探究案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检查预习: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也就是夏天的特点。)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
四、合作探究,语言品评和质疑:
1.用圈点评注方式,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评析。并在组内交流,选代表在班内交流并质疑。预设:(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3)“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4)“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2.质疑:
(1)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五、深情诵读,课堂小结:
(在品析了文章优美的语言之后,特别需要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受作者笔下这个特别的夏天。请读后 小结本课内容)
课后拓展案
1.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2.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 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3.《夏感》拓展阅读。
秋
有人说春天赋予我们蓬勃向上的生机,夏天点燃我们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冬天鼓起我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那么,秋天又能给我们什么呢?
我想起了欧阳修的《秋声赋》,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其色惨淡,其容清明。其气凛冽,其意萧条……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然而,这毕竟是前人的感受,秋天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
我终于有机会到野外去饱览秋果。在那广阔的田野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片片即将成熟的稻子,在微风吹拂下,层层波动,向前涌来。我的脑海中,闪出了“稻浪”、“金色的海洋”等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但总觉得这还不够概括这一切。我正绞尽脑汁地苦想着,又一番景象迷住了我,在那稻田旁不远处,一排排果树已结满了硕果,那一个个饱满和果实,使人看得心花怒放,我似乎闻到了那清新诱人的香味。此时,我的心情很兴奋。我想如果 欧阳修老 先生能看到这情景的话,也许不至于写出那样悲观、低沉的《秋声赋》了。
蓦地,我像发现什么哲理似的,低头沉思起来,我爱秋天,就是从刚才起,我深深地爱上了秋天,是喜爱秋天的果实呢,景物呢,还是别的?我想这些都不完全。我爱秋天是因为我发觉秋天有一种内在的品行,它严厉公正,也不缺乏美好,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吧,我们不防称它们为“秋天的性格”。
秋天的性格是严厉的,“秋天的扫落叶”这是那么天情啊!一切陈腐的东西,终究要在秋天被淘汰,换上干净的,崭新的东西。新陈代谢,这是自然界中的一条真理。我真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对秋天抱的偏见,总认为秋天是凄凉的,萧条的,难道仅仅因为秋天淘汰陈旧的事物不留情吗?别忘了,秋天是在为大自然,为人类做好事。不管人们怎样死抱住偏见不放,秋天却还是默默地工作着。为人们除残去秽,岂能温情脉脉,秋的严厉是多么值得称道。
秋天的性格又是公正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朴素的哲理在它身上反映得是多么深刻。在春天,如果你播下了勤奋的种子,并且灌注了你的血汗,那么秋天就会给予你丰硕的果实;如果你播下的是无用的草籽,那么秋天就会给予你满地的荒草;如果你不播种,那么秋天仍旧给予你光秃的一块土地。
秋天的性格是美好的。这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到处都可以看到美丽的丰收之果,到处都可以听到丰收者的笑语。然而,这只是一种外在的美,而更能表现秋天性格的却是它那种内在的美。你看它,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辛勤一为大自然,为人类做着好事。然而却被一种偏见所包围着,可它对这一却又是怎样做的呢?它仍然履行着自己的义务,从不为自己辩解。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全面地认识秋天,了解秋天,也一定会喜欢秋天的这种性格。我相信这种性格一定会给更多人以新的启示……
赏析:本文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对“秋天的性格”的哲理思考,角度很新颖,全文写得很舒展,而且条理清晰。在对秋景的描绘中,生动地刻画了秋天“严厉、公正、美好”的性格品质。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将景情、理三者结合得水乳交融,这一点值得学习。
答案: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紧张、热烈、急促
2、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 旋律3.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四、合作探究,语言品评和质疑: 1.预设:(1)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体了。(2)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3)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4)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2质疑:(1)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末段既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又总结上文直抒胸臆。(2)明确:赞美夏天,赞美一种磅礴之势,赞美那紧张而忙碌的劳作,赞美收获着希望而耕耘着希望的农民,赞美火一样的热情和激情。这是一个生命勃发的世界,这是一个凝聚着力与美的世界。
五、课堂小结:1.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2.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课后拓展案:1.示例:夏之色为暖之红,如火焰,如太阳,贮满温暖之情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冬之色为静的白,如雪原,如雾凇,蕴涵万物的静谧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2.比较阅读: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秋天》教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女诗人秋瑾诗中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在我国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凄婉的,令人惆怅的。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自主合作,汇报情况。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shuò)栖息(qī)归泊(bó)清冽(liâ)....廖阔(liáo)枯涸(hã)梦寐(mâi)船桨(jiǎng)....
(二)了解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三)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5.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6.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9.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10.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1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三、师生朗读,整体感知。
(一)师配乐范读课文。(配乐《秋日的私语》)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的把握。
2.读诗要注意重音、节奏感情的把握。老师给这首诗画了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三)思考:
1.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明确: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秋思图。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明确: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研读探究,赏析交流。
秋天是一幅画,秋天也是一首歌,聆听一首优美的乐曲,要用心灵去感受它,走进乐曲的世界。在这些画面中,诗人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那个农夫,那个渔民,那个牧羊女,秋天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在朗读中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总结,后班内展示。
(一)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二)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此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具体的语境进行体会)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
1.“飘”字贴切传神。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2.“稻香”使人满口生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
3.“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4.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具体化(视象化)了,创造出舒适、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淡雅朦胧”。(渔夫晨归图、渔家秋景图)1.“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2.“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那么,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打到的是鱼,打到的是叶子,二者都打到了或者二者都没打到,都对。因为不管哪种意见,都体现了渔民愉悦、悠闲的心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歌的理解就应该是开放性的。
3.“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4.“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5.“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用得很生动,“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与人和船在游戏,把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寥阔空远”。(秋天牧羊女图)
1.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2.“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 通感的修辞手法:夏天本来就热,至于香,可以是花香,夏天植物都长得很茂盛,夏天的记忆是美好的,牧羊女回忆的时候连笛子的声音也是热的香的。写夏天是为了突出秋天,夏天辛勤劳动很辛苦,秋天可以丰收了,心情愉快,牧羊女就陶醉在其中了。
3.“梦寐”的意思是睡梦,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牧羊女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她是被美丽秋景、丰收喜悦的巨大幸福陶醉了。或许她还在想念吹笛子的人,怀念夏天美好的笛声。
五、感情诵读,归纳小结。
(“三分诗,七分读”,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再现画面,体味意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写法、意境及鉴赏诗歌的方法等角度进行归纳)
(一)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二)鉴赏诗歌的方法:
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六、迁移训练,巩固提高。
(一)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相同点:选择秋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秋天》导学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归泊()清冽()....廖阔()枯涸()梦寐()船桨()....
二、了解作者:
知识链接
(1)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2)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三、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课内探究案
一、检查预习。
二、自主合作,汇报情况。
三、师生朗读,整体感知。
(一)师配乐范读课文(配乐《秋日的私语》)(二)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的把握。
2.读诗要注意重音、节奏感情的把握。老师给这首诗画了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思考:
1.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四、研读探究,赏析交流。
秋天是一幅画,秋天也是一首歌,聆听一首优美的乐曲,要用心灵去感受它,走进乐曲的世界。在这些画面中,诗人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那个农夫,那个渔民,那个牧羊女,秋天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在朗读中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总结,后班内展示。
(一)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二)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五、感情诵读,归纳小结。
“三分诗,七分读”,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再现画面,体味意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写法、意境及鉴赏诗歌的方法等角度进行归纳
六、迁移训练,巩固提高。
(一)现在我们可以使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二)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课后拓展案
一、美文赏读,完成文后问题。
听歌
何其芳
我听见了迷人的歌声,它那样快活,那样年轻,就象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在歌唱她的不朽的青春; 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阳光
因为快乐而颤抖在水波上,春天突然回到了园子里,花朵都带着露珠开放。它时而唱得那样低咽,象夜晚的喷泉细声飞射,圆圆的月亮从天边升起,微风在轻轻地摇动树叶; 它时而唱得那样高昂,象与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把我们从陆地上面带走,带到辽远的蓝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样温柔,象少女的眼睛含着忧愁,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样,初次的爱情跃动在心头。呵,它是这样迷人,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这该不是梦中听见,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腾!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夜至三日晨,北京
1.此诗抒写了自己听歌时的感受,但并没有说听什么歌,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听的歌应该是什么歌?
2.诗人将听到的歌声分为三个流程,并听声辨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推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请具体说明是哪些意象?
3.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4.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音乐是无形的,但诗人却用语言文字将其化为有形之物。
B.诗人以诗心去感应听到的歌,应该带着诗人全部的热情,全部的人生。C.诗的最后一节说“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说明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国的青春。D.这首诗的风格细腻而华丽,在缠绵中含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二、能力提升。
5.请默写出你所掌握的写秋的古诗词句。(不少于3句)
6.写出有关山、花、水、鸟的诗句: ⑴山——————————————— ⑵花——————————————— ⑶水——————————————— ⑷鸟——————————————
答案:自主合作,汇报情况。
1.shuò qī bó liâ liáo hã mâi jiǎng 2.了解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 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3.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5.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6.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9.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10.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1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三、整体感知。
(三)思考:1.明确: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2.明确: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秋思图。3.明确: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研读探究,赏析交流。
答案示例:(一)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二)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1.“飘”字贴切传神。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2.“稻香”使人满口生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
3.“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4.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具体化(视象化)了,创造出舒适、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淡雅朦胧”。(渔夫晨归图、渔家秋景图)1.“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2.“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那么,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打到的是鱼,打到的是叶子,二者都打到了或者二者都没打到,都对。因为不管哪种意见,都体现了渔民愉悦、悠闲的心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歌的理解就应该是开放性的。3.“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4.“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5.“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用得很生动,“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与人和船在游戏,把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寥阔空远”。(秋天牧羊女图)
1.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2.“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 通感的修辞手法:夏天本来就热,至于香,可以是花香,夏天植物都长得很茂盛,夏天的记忆是美好的,牧羊女回忆的时候连笛子的声音也是热的香的。写夏天是为了突出秋天,夏天辛勤劳动很辛苦,秋天可以丰收了,心情愉快,牧羊女就陶醉在其中了。
3.“梦寐”的意思是睡梦,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牧羊女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她是被美丽秋景、丰收喜悦的巨大幸福陶醉了。或许她还在想念吹笛子的人,怀念夏天美好的笛声。
五、感情诵读,归纳小结。
(一)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二)鉴赏诗歌的方法:
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六、迁移训练,巩固提高。
1.相同点:选择秋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课后拓展案答案:
一、1.诗人听到的应该是礼赞年轻的共和国的轻快歌声。2.低咽、高昂、温柔;意象有“夜晚的喷泉、圆圆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蓝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3.通感,诗人用大量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使听觉细致人微;色彩纷繁,充分展现了歌声全部的内容。4.D
二、能力提升5(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6.例如: ⑴一览众山小;⑵禅房花木深;⑶春江水暖鸭先知;⑷千山鸟飞绝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习难点:
领略诗歌中深邃的意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A.观沧海 曹操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检查预习。
1.生字 2.朗读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并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合作交流,讨论明确。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明确: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基调;
讨论明确: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五、课堂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六、背诵默写。
B.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检查预习。
1.生字 2.朗读 3.作者
三、感知内容。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二)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品读赏析。
(一)学生自主探究1.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二)讨论明确:1.“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五、诗歌背诵。
第二课时:学习《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C.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
1.生字 2.朗读 3.作者
三、感知内容。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1.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品读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五、诗歌背诵。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
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D.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检查预习。
1.作者 2.朗读
三、听录音,初步感知。
学生闭目,随着录音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四、体验反思谈感受。
1.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然后口头表述出来
答案示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并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五、品读赏析。
学生合作探究这篇作品在布局上的特点,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六、学生配乐朗读并背诵。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习难点:
领略诗歌中深邃的意境。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简介: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建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4.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他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天净沙·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
(二)题目解读:
1.《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有关乡愁的这首诗。
2.《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眸一笑的西施倩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读诗歌。
(一)完成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白沙堤()澹澹()竦峙()萧瑟()碣石()......
2.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行不足. A、脚 B、够 C、充分(2)没.马蹄 A、没有 B、没过 C、遮没(3)昏.鸦 A、黑色 B、昏迷 C、黄昏(4)星汉..灿烂 A、银河 B、星星 C、星和月(5)次.北固山下 A、一次 B、停泊 C、游 3.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课内探究案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观沧海》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2.词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四、背诵竞赛。
五、巩固提升。
(一)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该诗押的韵是_________,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3.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 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课外拓展案
一、主题阅读。
(一)阅读诗词《西江月》,完成文后各题: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这是什么写法?有何妙处?
3.“路转溪头忽见”什么景象?(用词中一句调整语序后回答)
4.“路转溪头忽见”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5.全词八句,只有后两句才点出有人夜行,这两句对全词起了什么作用?
6.“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 夏夜风光?反映了夜行人什么心情?
(二)阅读诗句,完成文后各题:
绝 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8.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提升。
9.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萆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革色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
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答案:
二、检查预习。
1.dī dàn sǒng zhì sâ jiã 2.(1)B(2)C(3)C(4)A(5)B 3.D.
三、合作探究。
(一)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1.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1.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
2.“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五、巩固提升。
1.i;低、泥、蹄、堤 2.春水、云脚、旱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3.“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4.“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课外拓展案
【主题阅读】(-)1.夏季。从“鸣蝉~稻花”“蛙声”看出。2.蛙。拟人。表现出词人陶醉在丰收在望的喜悦里。3.社林边旧时茅店 4.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情充分地表现出来。5.一是点题——夜行黄沙道中;二是衬托出作者为乡村夜景所陶醉的心情。6.①描绘出一幅幽静、欢快、38 丰收的夏夜风光图。②平静、欢愉的心情。
(二)7.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8.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愉心境。【能力提升】9.C
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 教案
设计:于晓红
审核:于建云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活动目的:
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陶冶情操。2.观察,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体悟自然的生命与灵性,3.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
4.会在观察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活动准备:
结合第三单元教学让学生搜集有关四季的词语、诗句、歌曲、文章,并搜集或绘制四季图景,写景物观察日记。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导语(由两名学生朗诵)A: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B: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AB:多姿多彩的大自然。A:陶冶了人们的心灵。
B:向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美。
AB:下面让我们走进自然,发现美、感悟美。
(二)欣赏美景:
1.教师出示四季风景画,让学生抓住特征分清四季。
(板书:春、夏、秋、冬,间隔大而均匀以便于下面环节学生张贴图片)
2.过渡语:
A:春、夏、秋、冬各具神韵。
B:自然景色中蕴涵着无尽的诗情画意。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景。
3.学生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片,按季节特征分别粘贴在春、夏、秋、冬下面。
(三)感悟美景:
面对搜集的或绘制的五彩缤纷的图画,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1.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句式谈:我喜欢()季节或()图画,因为它描绘了()季节()的景色,突出了()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的美。
2.交流感悟、畅所欲言:(1)小组交流。(每四人一个小组,交流三分钟。)
(2)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春、夏、秋、冬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交流时要鼓励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可以与意见分歧的同学进行争论。对展示自己语言精彩的可以掌声鼓励。
(四)积累诗文: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四季的语言资料。
1.学生上台粘贴自己搜集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提前用彩笔或毛笔写在纸上,字迹要工整,字要大一些,让同学们看清楚。)
2.请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词汇。(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
3.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整理在积累本上,以充实自己的四季词汇库。4.将整理在积累本上的诗文背过。
第二课时
作文写作与评改
一、写作目的。
1.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2.抓住主要特征观察景物,表现景物的美,能通过联想和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二、写作与批改设计。
(一)检查背诵积累的四季诗文。
(二)关注自然,抒写感受。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遂挺然成花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一分子,我们和自然息息相关,希望同学们能把心静下来,再次把自己沉浸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那段情景之中,将自己全身心地融进自然的怀抱,以“感受自然”为话题,展现自己对自然独特的审美感悟。
【训练要求】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细致观察,生动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3.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4.恰当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思维方式,合理安排文章的层次。【写作导引】
文题1:走过四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提示: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应以描写为主,在写景的基础上,加以感悟,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景物呢?
1.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写出景物的特征就是写出一时一地的景物与它时它地景物的不同之处。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要写好景物,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这些方面。同时,为了写好景物特征,我们还要考虑到景物的地域、时令、角度等,选取最具特色的典型景物,然后借助形象感强的词语直接描摹,用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突出,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2.要有合理的顺序。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有的按景物的远近写;有的按方位写;有的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写;有的按照时间的变换,由早到晚、一年的四季来描述景物。但不能像列清单一样地把所有景物都写下来,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3.选择好的角度观察。首先要确定观察点,观察点有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两种方法,定点观察也有
平视、俯视、仰视、近视、远眺等很多种,移步换景是不断变换立足点的观察方法。
4.要渗透作者的情感。景物本身没有感情,但是写景时要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写景贵有情,不管写什么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景物描写中往往离不开抒情。任何写景文章都不是单纯为写景而写景,所描写景物总要赋予它思想、感情。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另外在描写时还要做到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题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乐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感悟大自然”这个文题是相当宽泛的,给我们提供了神驰遐想的广阔空间。写好此文的关键事如何打开思路,以及多角度观察和立意。我们要在眼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这样才能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给写作提供无限契机。不要静止地观察,要动态地观察和感知,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和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山有奇崛险怪,树有万种风情,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受小溪的清纯,感受大山的倔强,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海胸怀,只要我们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就会拥抱大自然的给予,笔下涓涓,尺幅天地!
提示二:对大自然的“悟”,首先要有一定的深度,作文的“意”才能有一定的内涵,古人云:“意高则文胜。”如果仅仅写出自然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只能写出现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其次,对大自然的“悟”还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浮光掠影。写“悟”,可以散见于全文,也可以凝聚于篇尾。
提示三:写这类文章一般从模拟实物的外部形态入手,可以从实物的形状、颜色、特点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具体、形象地描摹,然后准确地描述出所写对象的特征,或以物喻人,或托物喻理。要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品性要与所喻之人或所喻之理有相似点,不可强硬地拉扯在一起,二者要恰切、妥帖。
【相关素材】
1.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岐(玉外纳)2.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布赖恩特)
3.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卢梭)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
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6.一朵花装扮不出美丽的春天。谚语)
7.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
(三)作文评改。
四人一组评改作文并交流展示。
【佳作展示台】 例文1
这个季节属于秋
张夏
这个季节深匿在一种静谧中,它属于秋。一段梦曾被我埋下,但它却已随风飘逝,随雨滴落„„【眉 批:诗一样的语言,营造出了诗一般的意境。】
深邃的天
秋的天空蓝,蓝得迷人,蓝得透彻。【眉批:“迷人”与“透彻”,简洁形象地状写出了秋天之美。】没有浮云,没有低压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抬高了一阶,开阔了不少。秋的夜空更是深邃,月光下,窗框镶上银色的棱条,玻璃映出银白的光芒。慢慢移到窗边,仰望天空,星不多,月亮很清晰,很明亮。初秋的月只是一轮弯月,孤单单的挂在那儿,它的弯口正对着不远处的小星,想要拥抱它,但又不能靠近,只能遥遥相对,无法缩短彼此间的距离。不知要这样维持多久,可能待到月圆之夜,它们也能同地上的人儿相
聚吧。对着月色,我许下心愿。银色的月光洒下了薄薄的一层纱,看得见,却拾不起,只是当你脚轻轻地踏上时,才感觉这不是纱,又把鞋照亮了„„
朦胧的雨
秋的世界雨绵绵,密密的细丝儿无声无息地飘入土中,【眉批:一个“飘”字,写出了秋雨之轻,秋雨之细。】在空气中蒙上一层薄薄的雾,一把小伞,擎起一方天地,我独自走在小路上,曾经彷徨、迷惘,只识得清前方是朦胧的一片,任着十月的秋雨飘洒在脸上,凉凉的,潮潮的,时儿淋湿我的心。几只晚归的鸟儿唤起浅浅呼应,低低掠起,垂缀起一串串雨珠。静静地等待,静静地梦呓,四周时儿哗然,时儿隐退。我依旧没有抬头,只是径直地走着,朝着朦胧的亮处寻觅,执着地追求,去寻找我春天埋下的梦。【眉批:这段文字对秋雨的描写细腻准确。】
凋零的叶
秋是轻风摇曳、树叶飘落的季节。我静静地坐在树下,用手去接那一片片飘散的黄叶,忽儿发现它的枝叶间纹理如此清晰,一种未经修饰而天成的美无法诠释。是啊,一些普通而美丽的东西恰恰是忙碌的一生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你可曾为路边的一只蝴蝶而驻足?可曾为天空中一声雁唳而翘首?【眉批:通过“蝶”“鹤”的动作写树叶之美,巧!连用两问,情感充沛。】如果曾有过,那么忙碌的生活便有了淡淡的点缀,生命中也多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我的希望更茫远了,只想休憩一下,去感受一下,去寻回一些可贵的友谊。叶儿就这样飘落着,飘洒在两位相互搀扶的老人身上,衬着夕阳的光色,他们沧桑的眼神似乎在寻觅曾经逝去的恋爱季节。
寂静的夜
秋夜有时静得可怕,常常夜里醒来,没有睡意,只听见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落在屋顶上,落在我寂寂的心上,把夜淋成一片海,把我的心淋成一只舟,和着脉搏一上一下。【眉批:比喻新颖贴切,形象地写出了秋夜之深沉、秋夜之美丽。】我的心郁闷、凄凉、茫然,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关上灯,却怎么也睡不着,爽性去细细体味这份静,让浮躁的心平静一下,再Listen一下Walk-man,把声音调到若有若无。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黑暗中,会感觉到音乐好似一条潺潺的流水,在身边环绕,浸进在人群中久已关闭的心扉。【眉批:再用一喻,语言美不胜收,情感又进一层。】这时,脑中独有一片空白,独有一片宁静,许多事已被忘记,而许多事又被忆起,一段美好温馨的记忆„„
绵绵的思
秋,凝造出浓浓的离绪别愁,我静静地看着你,送你前行。你踏着夕阳,和着月色,踏着如思的惆怅,悠悠地离开了,只留下一首无韵的小曲,缠绵在我凄凉的心房。深邃的天空中隐着我的希望,朦胧的雨曾把它淋湿,凋零的叶曾把它深藏,寂寂的夜曾让它迷失。我知道,失去的童年不会再回来,逝去的友谊也不会再镜圆。这个季节属于我,属于秋,我只有悄悄地告诉它,让它帮我藏起新的愿望。
【眉批: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收束,再一次将秋天展现地读者面前。】
【整体评析】应该说,这是一篇关于秋天的很是难得的美文佳作。虽然文章在感情上略带些伤感,但对秋景和自己的感受的描述却很是细腻真切,加上独特的小标题并列式绘景抒情的结构模式,这就使文章 有了极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很容易引发读者心灵的共鸣。
例文2
瀑 张钰梅
总想起那条瀑布,无须记住它的名字,只需在心中留着与它邂逅的那种默契。【眉批:下笔含情。】它所在的那座山,有着和它一样的气质。山中有一潭清清的流水,清新、鲜活,静默中有一种隐隐的骚动。细看,原是一脉清流涓涓注入,似乎满山都和着一种震荡的的节奏。峰回路转,它竟在眼前了。瀑是纯美的。那叠翠堆绿的山头,泻着一条几米宽的绿色的瀑,鸣响着一曲澎湃动人的歌。山被鼓动得喘不过气来,壁岩的新绿也像在涌动着,光洁而丰腴,有如少女的唇,接受着瀑布狂放不羁的吻。【眉批:比喻、拟人的运用,让语言魅力十射。】瀑是热烈的。它浩浩荡荡地直泻而下,带着男儿强劲的呼号,虽然被岩石迎面劈成无数股水柱,但它仍顺势往下猛冲,溅起的一朵朵水花儿被击得狂放四溢,似烟似雾地朝人扑来。一切像生活一样轰轰烈烈,永不枯竭。【眉批:“泻”、“呼”、“劈”、“冲”、“溅”“扑”等动词,将瀑布的气势状写得淋漓尽致。】瀑是豪放的。它坦荡、自然、豪情满怀的狂泻中,有那么多色彩在奇妙地变幻,流光溢彩,仿佛大千世界里纷繁绚丽的生活;有那么多热情在奔突,在涌动,在宣泄;有那么多的清泉在欢唱,在奔腾,像大合唱,像交响乐„„我被胸中盈盈的喜悦冲击着,尽管这颗即将成熟的心在生活面前,有时会茫然不知所措,可眼前的瀑布却启发了我。是的,它比我更懂得生活,更懂得自信,没有一丝彷徨忧郁,没有一点畏惧退缩,在无数个溅起的水沫中,塑造自我,走向辉煌的永恒„„【眉批:由景入情,借景抒情。】
我默默地走近这水的屏障,呼吸那醉人的气息。纵然它经受疾风骤雨的打击,面对着山石怪岩的阻隔和刁难,它仍然奔涌着向前。我心怀敬意地静静伫立着,看到了生命的极至:壮美的人生正是那些不畏险阻、奋勇前行的人们写就的,就像这眼前的瀑!【眉批:由情而入理,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整体评析】善于抓住“瀑布”内在的诸多特点,是本文最吸引人的地方,这就使“瀑布”充盈了一种浓浓的生命气息:纯美、热烈、豪放,就像是作者人生旅途中的一位极好的楷模,它对作者的影响肯定是及其真实、深刻、长远的,难怪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动情地说:“总想起那条瀑布,无须记住它的名字,只需在心中留着与它邂逅的那种默契。”本文的语言非常美丽,是同学们学习的典范。
例文3
拒绝自然
张翔禹
其实在以前,自然是让我无法抗拒的!
你让我如何拒绝朱自清笔下的春天?那春风抚摸着我们,那鲜花把世间染得五彩缤纷,那小草把泥土的黑脸掩藏起来,那春雨滋润着万物苍生„„哪一样不让人陶醉于其中呢?
你又让我如何拒绝济南的冬天,那冬天里的景色,在老舍先生文字的环绕下更亲切、更美丽,有着它特有的魅力。如此一来,北方的大雪又显出几分激昂,毛泽东赋予它的更是一种斗志!
所以我更没理由拒绝“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的盛夏光景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秋高气爽。
可是,这些我无法拒绝的东西还存在吗?
你是说那小河与“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有异曲同工之妙?恐怕当你注意到旁边几个扎眼的塑料袋时会记恨这杀风景的一笔。
你是说那春风正在吹来吗?可那风没带来春天,没送来风筝,也没载着欢笑,而刮来漫天的黄沙!在沙尘暴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一片片树林死去,沙漠却毫无羁绊地扩大、再扩大。
你说那儿童们的欢声笑语不正在演绎着《春》吗?那里哪有欢声笑语?,只有一阵阵咳嗽声;那里哪有笑脸?口罩遮住了一切,难道演绎《春》的是天上的浓烟吗?
你在夸赞雨的美好吗?可酸雨又在起着什么作用?它使路面被腐蚀,破坏建筑物,真叫我们躲都来不及。
你要用手感觉雪的柔软与细腻吗?可是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大气空洞的扩大,不久以后你手中的雪会不会转瞬即逝?
大自然已经在人类的“帮助”下变的面目全非,我无法拒绝的东西不复存在了,所以,我只好选择——拒绝自然!
幸好,我看到了希望,有识之士正在恢复大自然的原貌,真希望这种拒绝不会持续多久。
——后记
【简评】
[复习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②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③了解南昌起义; ④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复习,培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中共的诞生;北伐战争;南昌起义
【教学难点】:五四精神;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内外迁移教学法、类比法、讲授法、提问法、自主互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结合学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近代以来中国都经历了那些艰难屈辱的历程?请列举其中的主要事件。
二、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自主完成主要内容。
1、五四爱国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简单经过:
a.1919年5月4日- 6月3日:运动中心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力 b.1919年6月3日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以工人阶级为主力
c.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d.领导者:李大钊、陈独秀等
③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④意义:
a.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⑤五四精神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其中爱国主义又是五四精神 的核心。
2、中共“一大”的召开
①时间: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②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③主要内容:
a.通过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b.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c.产生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④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北伐战争
①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的合作。
②黄埔军校的创建
a.创建: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b.作用: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③北伐战争
a.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b.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c.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d.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
e.战果: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国民政府也从广州迁到武汉。
4、红色政权的建立
①南昌起义
a.时间.地点.领导人:1927年8月1日,南昌,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b.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秋收起义
a.时间、地点、领导人:1927年9月,湘赣边界,毛泽东 b.意义:放弃攻打大城市计划,改向农村进军
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⑤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5、红军长征
①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②简要经过: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闽西长汀等地出发--血战湘江--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③遵义会议
a.时间、地点:1935年1月,遵义
b.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⑤长征精神:
a.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 的
理想与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取得胜利的精神;
b.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c.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d.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e.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课堂探究:
五四精神与长征精神对现在的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四、当堂检测
(2010〃广东汕头)1.右图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地方。这里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四五运动
(2010〃四川宜宾)2.“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管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及至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获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体现了学生的先锋作用 B.反映了运动的群众性 C.表现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说明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2010〃江苏南京)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在她成立的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A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董必武
(2010〃广东东莞)4.1919年6月5日一个日资纱厂的工人,突破租界巡捕的武警包围,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商务印刷馆、中华书局的工人也参加进来,罢工达到高潮时,参加人数达六、七万。这场工人罢工斗争应发生在()C A.北京 B.长沙 C.上海 D.广州
(2010〃湖北武汉)5.这里是中国近代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今天又在这里举办了世博会,成为世界各国展示科技成果和民族文化的大舞台。“这里”是指()C A.武汉
B.南京
C.上海
(2010〃山东聊城)6.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位于()A A.广州 B.长沙 C.武汉 D.上海
(2010〃山东济宁)7.右边形势图反映的是()C A.护法战争 B.护国战争 C.北伐战争 D.武昌起义
(2010〃河北)8.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A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2010〃湖南湘潭)9.下列哪项不属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D A.张作霖 B.吴佩孚 C.孙传芳 D.袁世凯(2010〃安徽芜湖)10.工农革命军选择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是()A ①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③附近农产品丰富 ④群众基础好 ⑤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已先期到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2010〃山东聊城)11.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因为在这里()B A.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0〃江西)12.某班模拟了一次“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主题,适用于介绍井冈山的是()C A.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 B.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C.革命的摇篮——开创了革命新路 D.七大会场——指明了光明前途(2010〃山东潍坊)13.右图是“军民一家人,鱼水情意深”的真实写照。它出现在()A A.工农红军创建时期 B.八路军抗击日寇时期 C.解放军战略反攻时期 D.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
(2010〃四川巴中)14.“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B A.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D.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010〃湖北鄂州)15.“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对此歌词解读错误的是()C A.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 B.赞美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 C.再现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场景 D.讴歌了红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2010〃四川巴中)16.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史诗,据此,完成下列相关信息。(4分)
(1)长征途中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2)途中历经的艰难险阻有(任写一个)。
(3)长征胜利的标志是。
(4)在当代,我们应传承或弘扬的长征精神有。16.(1)遵义会议。(2)敌人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4)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严守纪律、团结互助的精神等。
(2010〃吉林)17.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之一。以下是红色旅游重要景点的图片,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嘉兴游船 图二 遵义会址 图三 延安圣地
请回答:
(1)根据图文信息,分别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名称及历史意义。(6分)
(2)感受红色旅游,你有什么体会?(1分)
17.(1)图一:中共一大(1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或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分)图二:遵义会议(1分);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或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分)图三:中共七大(1分);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1分)(2)中国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学习先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答出以上要点之一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观点正确,符合题意也可给分)(1分)
五、课后延伸:
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兴起期间,整个中华民族正面临一场危机。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是什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和《有趣的发现》。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懂得道理。 教学目标: 这三课都配有与课文相适应的插图,对理解课文有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对文中的妙词佳句进行积累,同时训练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积累,并能用正确的搭配词语。 课时分配: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课时 《一株紫丁香》 2课时 《有趣的发现》 2课时 练习三 2课时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蛔蛔》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蛔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文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富有儿童情趣。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第三小节的理解。 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关键,巩固课文内容。 教学构想: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侧重让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学习,依靠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认识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同学们,去年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题目是什么?主要讲了什么?那盲婆婆指得又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 喜 邻 野 童难 忘 3、理解词语。 词语 解词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三、分析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电脑出示。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 “……” 省略句。 四、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五、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四、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地提回了一只( )的蝈蝈,( )滋滋地送给了( 0家的( )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 ),( )小溪流淌的( )。歌声会把您带回( ),相起往日( )的( )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 )的蝈蝈,在我( )的时候,就让它( )我给您( )。 五、作业。 1、组词。 你( )邻( )里( )居( ) 您( )领( )野( )尾( )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 一只 我 绿色 送给 蝈蝈 的 想起 让 欢乐 婆婆 了 歌声 童年 的 作业设计: 书写生字,注意书写时按照老师上课时的要求。 板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课后反思: 6 一株紫丁香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散文诗。诗中用儿童的口吻说话,以一株紫丁香为寄托,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人民教师辛勤工作、爱学生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诗文富有童趣,感情真挚,意象优美,是反复吟诵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学情分析: 本篇文章在内容上比较好理解,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构想: 先引导学生自己认生字,读课文,然后再理解课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字典、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歌,板书课题:6.一株紫丁香 2.读准“株”:翘舌音。“紫”:平舌音。 3.“株”是什么意思?(枝)怎么记住“香”? 4.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教学挂图)图上画了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指名说,其他补充。 3.那么书上是怎么写的?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4.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再读课文,读完课文画小节号和生字词。 6.检查自学效果。(出示一类生字词)浓绿 小院 老师 枝叶 伸进 做伴 消除 (1)自己读读生字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浓”:读鼻音,不读边音。 “老”:读边音,不读鼻音。 “院”、“伴”、“伸”:都是前鼻音,不读后鼻音。 ‘枝”、‘师”、‘伸”、“除”:都读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生字词。(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己读读生字词,齐读. (2)去掉拼音后,会读的站起来齐读词语。 7.把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8.(出示)“感谢你时时把我挂牵”。 (1)自己读读,想想在哪儿停顿? (2)指读,齐读。 (3)文中还有些长句子,请你用这种方法读读。自己读读试试。 9.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并配乐。 2.读完这篇诗歌后,你知道了什么? 3.齐读诗歌。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片)齐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读音。 2.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你会用哪个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4.自学课后生字表,并按笔顺描红。 5.怎样才能把字写正确、美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作重点指导。 “老”:第五笔是短撤,不要写成横。 -“伴、消”:右边上面不是两点,是点和横撇。 “师”:第一笔是短竖,不要写成点。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6.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 板书设计: 一株紫丁香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卡。 2.听写词语。 3.反馈、检查。 4.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二、新授 1.教学第1节。 (1)图上画了什么?文中是怎么写的? (2)指名读第1节。 (3)读了第1节后,你知道了什么? (4)“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你们能通过你的读来表现出小院葱绿的美好景象和小朋友悄悄地向老师表达着自己的心意吗? 指名读,评议,再读,齐读。 2.教学第2节。 (1)自己轻声朗读第2节,边读边想
【第三单元的教案】推荐阅读:
第三单元教案111-26
四下第三单元教案07-22
九上第三单元教案12-06
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案09-15
第三单元(课文)教案(DOC)11-04
第12册第三单元教案11-05
一下第三单元教案修改11-25
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07-23
一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