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感言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感言(精选3篇)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感言 篇1

话剧通过一家六口人突然闯进一家正在排戏的剧场, 声称他们是被剧作家丢弃的角色, 他们请求导演让他们继续把戏演完, 从而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破碎而重圆的家庭却再也不能和睦地生活下去的故事。父亲发现妻子和自己的秘书“情投意合”, 便把妻子赶出家门让她和秘书私奔, 随后把大儿子送到乡下寄养。妻子和秘书后来又生育了大女儿和小儿子、小女儿。寂寞的父亲偷偷去学校看望继女, 妻子与秘书一家便举家搬到别的城市。没过几年, 秘书去世, 妻子只得拖儿带女回到原来的城市在裁缝店做些针线活维持生计。不幸的是裁缝店的老板娘帕奇夫人使计迫使大女儿当了妓女。一次继女接客时却遇上了继父, 母亲的及时到来使得这场乱伦得以避免。父亲万分羞愧下把妻子一家和寄养在乡下的大儿子带回家, 希望一家人能重新团聚。不料, 继女不能原谅父亲, 大儿子因为被父亲送到乡下, 既怨恨父亲又责怪母亲, 更无视弟弟妹妹们的存在。小儿子、小女儿两个人沉默不语、惊恐不安。一次小女儿在花园里玩耍跌入池塘淹死, 目睹妹妹被淹死的小儿子也开枪自杀, 继女闻讯放声尖笑后失踪。

在这个分裂的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痛苦遭际。家庭亲属成员之间仿佛隔着一道坚不可摧的墙, 他们之间彼此无法理解、沟通, 彼此孤独。父亲自认为是出于苦闷和让母亲幸福才让她与秘书结合;母亲认为是父亲的狠心将自己赶出家门;继女却说母亲这么说是为了取得大儿子的原谅;大儿子冷漠狂傲, 无视一切, 怨恨父亲把自己送到乡下对自己漠不关心并且责怪弟妹的到来打扰了自己的生活;妹妹恨哥哥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父亲谴责大儿子的不通情理;继女蔑视父亲曾经出入妓院差点和自己乱伦, 对他冷嘲热讽;小儿子、小女儿惶恐不安。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来说, 没有任何欢乐和幸福可言, 父亲束手无策, 淳朴温厚的母亲也只能痛苦而无助。最终酿成了小女儿溺水而亡, 小儿子因此举枪自杀, 继女疯笑后不知去向的悲剧。

事实的真相至此水落石出, 这六个剧中人根本无所谓好与坏, 每一个人的指责、怨恨均源于各自片面的认识和判断。而导致这种片面认识和判断的主要是基于每个人不同的评价角度之上, “知觉的最后产物——意义并不是由刺激得来, 而主要是观察者给予它的, 事情因此并不是他们原来的样子。我们关于世界以及世人的知觉是由态度的, 情绪的, 动机的和评价的因素决定的, 其可靠程度正如这些知觉是由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物所决定的一样”。父亲对妻子的“误读”使他把妻子赶走与自己的秘书结合, 虽后来极力补救, 却因此一手造成家庭的不幸。当然, 父亲当初撵走母亲其初衷也是想让她幸福, 而在母亲眼里却是狠心, 甚至对于丈夫后来的怜悯也认作是一种残忍的手段;继女目睹父亲上妓院的劣迹对他成见至深, 却完全无视父亲的其他优良品质, 始终只看到一个片面的、静止的父亲;大儿子轻蔑所有的人, 怨恨父亲把自己送到乡下却不知父亲完全是出于为了他健康成长的考虑。

他们彼此之间不能互相认同, 不能沟通。正是这无法沟通的隔膜成为这出悲剧的根本原因。但更具悲剧性的是他们明确地意识到了隔膜的存在却无力消除。因为人与人之间从本质上难以具备理解的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 都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标准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衡量和理解他人, 彼此便无法交流, 隔膜也越来越深。正如该剧中父亲所说:“事情就坏在这里!坏在说话上!我们大家都有一个特殊的内心世界!先生, 假如我说话时掺进了我心里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 而听话的人照例又会用他心里所想的意义和价值加以理解, 我们怎么还能够互相了解呢?我们自以为了解了, 其实根本就不了解”。另一方面, 悲剧的出现也是由于人自我的多面性和不可把握性。个体的多变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牢靠, 人是不确定的, “自我”是不确定的, 变化莫测的生命和使其固定不变的形式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冲突。

该剧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 围绕六个被剧作家遗弃的角色与正在排演剧作家作品的导演、演员间展开冲突, 演员们觉得自己已经把角色演出来了, 而剧中人却说自己不是那样子的, 讲述故事的同时讨论了舞台上的真实是否可以反映生活中的真实的戏剧理论以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问题。艺术真实是相对于生活真实而言的, 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取之不竭的材料源泉, 它是艺术真实的依据, 使艺术真实的实现成为可能, 但这并不是说艺术真实就是对生活真实的机械复制和简单描摹, 也不是艺术家脱离现实生活的任意虚构。舞台上演员们卖弄表演技巧般的浮浅表演引起了六个剧中人的反对, 声称演员们的表演已经不是自己了。正是在剧作家和导演这样的安排中, 关于舞台上的真实是否可以反映生活中的真实的理论问题以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答案也不言自明。所谓艺术真实“是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并表现在假定情境之中, ……艺术真实反映客体世界的主观性与诗意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真实, 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 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它是对生活真实的反映, 艺术家应该“以历史的与审美的眼光, 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做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剧末小儿子本是在演戏, 结果却在演戏的过程中真的举枪自杀了, 艺术真实、生活真实究竟哪个更真实?本是演戏, 却不知怎的演戏用的假手枪变成了真手枪, 假作真时真亦假, 悲剧就在这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中上演了,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人生即戏。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 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 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主要是本质性的东西, 并加以提炼与集中, 才能创造出艺术真实”。剧作家“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做出的艺术的揭示和表现”。匠心独运而逻辑荒诞, 给予观众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剧作家面对现实, 展示怪诞, 却是荒唐生活的现实反映, 它不是歪曲生活, 而是用主人公最主观的陈述, 来表现最客观的真实, 让人惊心动魄的看到生活的真实, 揭示人类生存的困境, 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 自从有了人类, 沟通的需要也便随之产生。它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思想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一种必须的、无处不在的活动。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 通讯和交通工具日益发展, 每个人都在忙着各种事情或者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电脑、电视机……前, 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却越来越难, 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人们心理上的空虚、焦虑、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我们不停地在打着电话, 不停网聊的同时却发现彼此之间见面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尤其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这些特殊群体。如何有效的沟通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家庭气氛才能融洽而温馨, 儿童才能有一个心灵的港湾, 健康快乐成长, 社会也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摘要:皮兰德娄是20世纪欧洲戏剧史上一位备受瞩目和争议的剧作家, 其代表作《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塑造了六个精神世界丰富, 独特的人物形象。他们之间关系复杂, 争吵不断, 充满了无法避免的悲剧性冲突。本文从艺术真实性的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剧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沟通的困境, 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观察去理解, 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沟通, 这才是生活的真相。《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通过几个人物的最主观的陈述, 揭示了最客观的真理, 从而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

关键词:艺术真实,《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沟通

参考文献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2]吴正仪.皮兰德娄戏剧二种[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篇2

艰难的选择

1982年,13岁的李宏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省乾县戏校,专攻小生、须生。由于她扮相俊美,加之对表演艺术准确的领悟,在诸多同学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在演出中先后饰演了秦腔传统戏《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软玉屏》中的丁守梅、《春江月》中的柳宝、《八珍汤》中的常天宝和《湖阳春梦》中的宋弘等性格各异的戏剧人物。她在舞台上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人物内心的准确把握,奉献给观众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1986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她考入了甘肃省平凉地区灵台县秦腔剧团,成为一名正式演员后,她更加珍惜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也更加勤奋努力,很快在表演上就有了长足的进步。1988年在平凉地区青年演员大奖赛中,凭借传统戏《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一角荣获优秀表演奖。

正当艺术之路在她面前刚刚铺展之时,为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追求幸福生活,她放弃了灵台县秦腔剧团的正式工作,放弃了大舞台,来到了西宁,走上了《艺苑》、《茶社》的小舞台,艺术造诣非但没有提高,反倒是丢弃了许多。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为了爱,她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艺术,然而谁知生活中的爱却抛弃了她。她曾迷惘、颓废、郁闷,也曾想过以结束生命来告诫世人爱的浅薄、爱的轻率、爱的欺骗、爱的不真。但一想到年幼的孩子,酷爱的秦腔和舞台,经过痛苦、艰难的抉择之后,她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重返秦腔戏剧舞台。

不懈的追求

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困惑之后,李宏变得更加坚强,也更加勤奋。2005年,当时的西宁市秦剧团为她再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戏剧舞台,她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天赋和艺术悟性,勤学苦练声腔和身段,虚心向戏剧前辈和老师学习和讨教,细心揣摩,潜心钻研,从老艺人的遗韵中汲取养分。先后在《周仁回府》、《火焰驹》、《五典坡》、《打金枝》、《葫芦峪》等多部传统戏中担纲主演,通过这些剧目的演出,她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也使她在戏剧艺术表演上日渐成熟。

2007年,她以移植剧《司文郎》一剧参加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戏剧红梅大赛”,一举夺得了“红梅大赛”梅花金奖。《司文郎》是以《聊斋》中的故事为素材,经过作者大胆构思、新编的一出“鬼”戏,剧中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人间悲剧,具有较强的讽喻意味和警世作用。这个故事发生在“阴”“阳”两界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主要人物亦人亦鬼、忽女忽男,整个舞台空间处在真、假、虚、实相互交替的变化之中,展现了一个普通而离奇、严肃而荒诞的故事。李宏在该剧中饰演宋九郎,宋九郎因身处阴阳两界,角色中运用了大量的水袖功来表现亦人亦鬼、忽女忽男的场景。为了演好该角色、练好水袖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外要练功,内要练心”,练功和练心相结合。在大赛上“水袖”随着她的唱腔、念白、情感,表现出如泣如诉或奔腾激昂的情绪。正是她扎实的基本功和内在的心劲打动了大赛评委和观众,使李宏在戏剧艺术的道路上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8年,她对秦腔艺术的执着博得了著名秦腔艺术家李爱琴的厚爱,收她为徒,并排演了全本《周仁回府》,她成为了目下唯一一个李大师排演全本《周仁回府》弟子。2009年5月她被陕西省振兴秦腔委员会评定为秦腔名家流派李派传承人。

圆梦的泪水

李宏时刻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艺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在戏剧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与探索。“天道酬勤”,在四年的时间中,她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技艺含量越来越高,而且情感表达也越来越准确和细腻。在成为著名秦腔艺术家李爱琴爱徒之后,她“如鱼得水”,为了向艺术的更高殿堂再迈进一步,主动向团里提出举办“个人戏剧专场”。对于西宁市戏剧团来说,举办个人专场已不是第一次,曾为张晓桃、焦可印伉俪从艺四十年和梅花奖得主屈巧哲举办过戏剧专场。但是为一个还不鲜为人知的、名气还不很宽泛的青年演员举办个人戏剧专场这还是第一次。在剧团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秦韵情李宏戏曲专场演出”于2009年10月16日在青海武警总队礼堂举行。

李宏戏曲专场演出了《司文郎》、《打镇台》和《陆游与唐婉》。在《司文郎》中,她的水袖花子舒展、轻松,通过掷袖、抛袖、拂袖、背袖、翻袖,表现了宋九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愤怒、不满、嗔怒、沉思、悲愤、幽怨和凄凉的心境。在《陆游与唐婉》中,力求飘逸、洒脱、儒雅、大气,在声腔的运用上采用了轻声与强音吐字和轻音行腔,凄美而又准确地刻画了陆游此时此刻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在《打镇台》中,她很好地运用了戏剧中的“唱、念、做、打”,通过这戏剧中的“四功”很好地把握住了王镇的性格特征、感情变化的脉络和内心十分强烈的冲突。她的表演中不仅看到了秦腔艺术固有的法则脉络,同时也能感受到秦腔艺术创新的轨迹。

李宏戏曲专场演出获得成功。在舞台上当她手捧着一束束鲜花和馈赠的字画时,泪水夺眶而出,这泪水中包含着艰辛付出、关爱理解,也包含着收获和感激……

在二十多年的秦腔艺术生涯中,李宏不断历练、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寻觅,在汲取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融入了其他戏剧门类和声乐之精华,很好地完成了自我一生活一心象一自我感觉—形象这一历程,并将内心体验和精美的外部表现有机结合,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情感真挚的艺术形象,架起独有的通向戏剧角色的桥梁。

时光荏苒。愿李宏的艺术天分,如顶天之树,随着岁月枝叶愈茂、花开愈盛,在艺苑的广阔天地里精益求精,再接再厉,收获硕果,用更高水平的表演技能去赢得观众,真正做一名观众喜爱的好演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感言 篇3

但是,不管怎么说,真也好,假也罢,这些,都是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么,真,是戏;假,是不是也是戏呢?

既然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既是演员,又是看客了。有位作者写过一首小诗,诗的名字叫做《老了,做一个安静的看客》,文字优美,感情细腻而纯真,我很为之点赞。但是,我知道,那,不可能的,因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呀。记得从前读过卞之琳的一首小诗,叫《断章》,只有四句。卞之琳自己说:我写了一首长诗,只有四句我比较满意,于是,截取这四句,独立为章,标题《断章》。这四句诗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的《断章》才是生活的真实。既然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如索性面对现实,把自己的那方小舞台打扫洁净,装饰称心,演好自己的人生小品。人家大人物演大戏,咱们小百姓演小品,总是可以的吧?

演戏当然各不相同,但是,看戏呢?看戏可以很自由吧?看身旁的小戏,看国内的大戏,看世界级的巨片,好像可以自由自在哩。这个时候,设一张躺椅,沏一壶香茗,约三五好友,既在人生大戏之中,又超然于大戏之外,做个安静的看客,岂不是美哉美哉。

君以为如何?

上一篇:平安村党建工作汇报下一篇:社交场合握手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