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届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精选8篇)

届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1

就业意向、择业行为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高校所承担的为社会全面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成了“高等教育社会化”的最直接体现和反映。华东政法大学作为“法学界的东方明珠”,在我国法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华政毕业的学生也活跃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中,华政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法律学院作为华东政法大学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之一,法律学院毕业生的去向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真实意向,了解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困惑与期待,从而为我院今后在培养方式方面的转变和进一步加强我院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供依据,本学期学院在全体毕业生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就业意向、择业行为的调查,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此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具体地反映了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意向及现状,调查问题涉及毕业生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就业期望值问题(包括薪金、就业地区、就业行业等)、对国家就业政策及学院就业工作的了解、对所学专业的关注程度及本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及需求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一、希望读研,继续深造的人数比例甚大

在调查中,选择考研作为自己本科阶段之后发展规划的受访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72.7%,甚至表示如果第一年不能成功,来年在家专职复习,继续考试的学生人数也占到了总人数的27.3%,一心成为考研大军中的坚强“斗士”;而考研大军中另外的同学大多数选择在考研失利后将努力寻找适合的工作,如果没有好的工作机会,来年准备继续加入到考研大军中,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再拼搏一把;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在受访者中,竟然有近10%学生在选择考研时并没有考虑过一旦考研失利后的道路选择。

考研作为法律学院毕业生的第一选择由来已久,一方面是由于我院专业特色的原因,法学学生在本科教育所得到的知识储备离一名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继续深造可以使自身能力、素质得到更多的提升;二来一旦考研成功,便意味着象牙塔生活将得以再持续三年,这一点对于一些不愿过早面临社会竞争的同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诱惑”。由此看来选择继续深造并不为奇。但是考研的过程和高考一样,竞争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所有人都

坚信“天道酬勤”,但并不是每个考研大军的成员都能顺利通过那场残酷的“检验”,因此,对所有考研同学的就业指导并不能因为其已经做出的选择就由此放松,相关方面应该在鼓励其认真考研的同时,引导他们考虑好后续道路的选择。“破釜沉舟”的勇气值得鼓励,但没有长远打算的行为却不值得提倡。

二、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存在一定差距。

我院毕业生受地域、家庭、个人、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期望值往往偏高,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地区、就业方向和行业的选择、对薪资的要求等方面:

(1)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据调查统计,我院毕业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就业地区中上海及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占82%,中小城市占18.2%,愿意回家发展的占27.3%,但愿意前往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发展几乎没有。由此看来,我院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快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继续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就法学专业来讲,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地区的多,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一点对于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来说尤其重要。

(2)在就业方向和行业选择上,统计数据显示,有54.5%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72.7%的学生想“继续深造”,我院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没有有意向“自主创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面临择业时,希望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大型国企、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的学生分别占到了81.8%、54.5%、36.4%、18.2%、18.2%。而对于国家基层就业项目——三支一扶、村官选聘、支援西部计划等,我院的毕业生热情不太高,只有9.1%的受访者了解并很感兴趣这些项目,36.7%的同学不了解但比较感兴趣,而45.5%的同学对此了解但不感兴趣,甚至有部分同学直接反对该计划,认为不适合其自身的发展。而这一点与每年实际参与这些项目的人数出入比较大。

以上数据反映出我院毕业生几方面的现状:一是学生本人受家庭、社会压力及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依然侧重于选择工作、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如国家机关等所谓的“金饭碗”,对私营、中小型企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二是毕业生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及发展深感茫然,在选择职业时没有充分的考虑自身的条件,盲目跟风,愿意且能够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凤毛麟角。

(3)对薪资待遇的要求方面,我院本科生期望月收入在2000元—3000元的占18.2%,3000元—4000元的占54.5%,4000元以上的占27.3%,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受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我院毕业生对薪资的预期基本合理,稍微高于当前企业所能提供的薪资标准。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毕业生对于收入的预期以2000元—3000元者居高,而 大多数上海、北京和广州高校求职者的收入底限多数设在2000元,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肯待在家里,做啃老一族,偶尔做做兼职或者直接不就业。据对相关网络数据的调查显示,提供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2001—3000元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5.2%。

大学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都需要从基层、从一线做起,不大可能一下子拿很高的薪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生们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现实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不能根据现实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是不理性的;企图“家里蹲”蹲出含金量,是不切实际地。对薪金过高、过低的要求也是短视的。

三、毕业生对就业的自身准备情况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条件比较适合何种职业都比较明确,但是在具体就业的心理准备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没有同学在调查中很自信地说自己已经对就业充分地准备好,56%的同学表示有些准备,但不是很充分,而36.4%的同学承认自己准备地很不充分。对于自身专业,只有18.2%的人表示将来的就业应该与自己的专业相对口,否则数年的大学学习的价值将无法得以体现;而大多数,72.7%的学生表示应尽量对口但也不可强求,这也显示了在专业方面同学们的灵活性。而准备就业的同学中,对于择业的帮助更多的来自自身父母、辅导员,两者分别所占比例为54.5%、36.4%,而来自朋友实际帮助更多地限制与道义层面。

而对于自身所面临的就业困难的认识中,同学们对于当前人才市场的供给关系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的现象也有明显认识,当然对于就业市场不规范、不尽合理,竞争不够公平,学校教育针对性比较薄弱,人才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也略有认识。

上述数据说明毕业生能认识到社会活动能力、以及除专业知识以外的社会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能够意识到自己个人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社会与大学的象牙塔完全不同,对自身素质的要求远比自己想象得要高。而对于当前自身现状有认识基本客观,这一点对于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四、学校相关指导的实效性与信息获取途径便捷性有待提升

据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数字,几乎所有同学都希望从学校及时便捷地获取相关就业信息,63.6%的同学希望得到求职技巧的指导,54.5%的同学希望得到专业的就业咨询,另外还有部分同学希望有人给他们讲解毕业生就业政策等等。而就就业信息获取而言,45.4%的学生以自己辅导员为主要信息渠道,校就业宣传栏、学校就业网站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54.5%的同学选择使用上述途径,其他的还有从自己实习单位或者其他就业网站获取相关信息。另外,我们发现老师、辅导员

在我们学院学生当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不仅近半数人选择从老师、辅导员那获得相关信息,而且数据显示,90.1%的学生表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惑困难时主动找老师咨询。

另外在调查中,27.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各种职业指导活动,其他则多少参加了学校、学院组织的讲座、选修课等等就业指导活动。但是而毕业生对所在院系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却不容乐观,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50.6%,选择“不太满意”的占26.4%,选择“不太好,有待改进”的人占23%。由此反映出,学校、学院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方面尚存在一些缺失与不足。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就业指导的作用,学生需要专业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指导和经验交流。由此看来,学生对系统的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和实用性的就业指导有着较强烈的需求。

从这次调查我们看出,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步入社会选择就业,大学生在自身素质以及心理成长方面还是有待提升的,对待就业应该保持更理性的态度。当前大学生首先需要的就是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其次是加强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一般的教育多局限于理论学习,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同时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走出校园去面对社会,因此,学校应该多鼓励学生走出去,多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与市场的需要,进而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团体竞赛来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团队意识;学校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最后就是要做到正确的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机构,如何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如何在学生就业的具体环节中发挥作用?针对以上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学校方面应该跟灵活地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工作实效。就业指导需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形成全程化、立体化的工作实践体系。就业指导不仅仅针对大四毕业生,而应该从大一开始。大一时学

校方面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大

二、大三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到了大四,则使大四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全面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做好择业前的各种准备,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届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2

制作了包括就业形势、国家政策、薪酬标准、择业自主性、工作与考研、理想工作单位类型及地域的选择、自我能力认识、入世及西部大开发对毕业生的影响等方面的问卷。此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465份。另外, 走访和调查用人单位10个, 跟踪调查个人案例1个。最后, 采用集中采集数据的方法, 统计整理完成。

由于抽样中充分考虑到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所选比例的均衡性, 同时注重对比调查的前后延续性, 因此, 本次调查的结果较客观的反映了我校毕业生的择业心态状况。

一、调查结果

1、择业前对择业形势的认识

调查显示, 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对就业政策了解不足。对于2008年的就业形势, 48%的人认为比2007年难, 这与近几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越来越难的现实情况是一致的;还有24%的毕业生认为2008年就业形势与上年差不多, 而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 说明这些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二者合计比例超过七成, 可见多数毕业生对明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对于就业政策, 很了解和有些了解的学生分别为4%和39%, 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占近六成。说明多数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缺乏了解, 应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宣传, 使学生了解政策, 利用政策, 真正发挥就业政策的积极作用。

2、“就业难”的认识更加客观

当问及“你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关键是什么”时, 29%的毕业生认为“提高自身素质”是顺利就业的关键, 排在了第一位, 其次是“多参加社会实践”占24%, 另有16%的毕业生认为需要“转变观念”。对于“你觉得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 毕业生的回答相当一致:智力因素 (专业水平) 和非智力因素 (心理素质、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品德) 几乎同等重要 (17%或1 8%) 。

我们认为, 本届毕业生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过师哥师姐的就业过程, 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他们逐步调整自我认知, 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未来择业成功的关键。

3、考研依然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26.9%的速度递增。从2002年开始, 许多重点高校每年录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都超过30%, 部分院校超过50%, 个别院校甚至达到70%以上。研究生扩招使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 同时也导致研究生就业竞争加剧。

直到2008年这种趋势仍末有多大改观。从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 有一半以上 (53%) 的毕业生有报考研究生的打算, 其中“边找工作边考研”的占29%, “一心一意”考研的人数占24%, 而想直接“找工作”就业的毕业生仅占29%。值得注意的是, 女生考研的比例高出男生7个百分点, 说明女生就业仍然面临更多困难。

4、就业地区意向较集中, 择业集中在传统行业, 岗位期望较高

对于毕业后期望去哪里就业, 2 6%的毕业生选择去大城市, 去大城市周边城市的为40%, 经济发达县城为16%, 自愿到中西部和回生源地建功立业的学生只有二至三成, 这对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说, 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更加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对于就业的意向, 高校科研、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历来是毕业生最感兴趣的并且也是吸纳毕业生较多的行业, 去这三类行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10%、15%、21%, 占到全部毕业生比例的近一半。调查同时显示, 期望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11%, 而去年实际到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3%, 说明对于企业, 毕业生普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需要及时的引导和调整。

毕业生对大城市比较青睐, 这主要由于大城市较重视人才, 工作和生活条件好, 发展机会多, 接收新信息快, 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对于西部地区, 只有3%的毕业生有意愿去。尽管国家与学校积极支援西部建设, 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 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他们普遍认为西部环境恶劣, 信息较闭塞, 发展相对落后。这显示出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很高, 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 思想不切实际, 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 讲求金钱第一, 环境条件第一, 不愿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基层学校工作, 出现了“高不成, 低不就”的状况。这说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的宣传力度, 进行人才鼓励政策的调整、对毕业生去西部就业、创业精神的培养仍是十分必要的。

5、价值取向实际

通过调查发现, 多数大学生在择业前的理想起薪集中在1500-2000元之间, 比例高达48%。这表明大学生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公认, 实现自己的价值, 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较高的薪酬, 以早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拥有舒适的生活条件。

6、大型的招聘会依然是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加现场招聘会实现就业的学生比例为50%, 通过亲友介绍的为25%, 这两项合计占到了毕业生找工作的七成半;利用互联网的有12%, 说明互联网已经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另外, 利用校友、报刊媒体等方式找工作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和7%。这些数据表明, 应该在利用传统的现场招聘会的同时, 充分发挥互联网、报刊媒体、邮递简历、往届校友等方式拓展就业渠道, 增加求职信息量, 降低求职成本, 提高就业成功率。

7、信息少成为就业的绊脚石

问及求职中最困扰毕业生的因素时, 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是信息量少和对社会缺乏了解的毕业生比例各为30%, 缺乏求职技巧和认知能力不足的分别为16%和1 4%, 认为就业指导不够和缺乏学校支持的学生占到两成, 这说明, 对于毕业生而言, 多提供就业信息以及想方设法增加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是缓解毕业生求职困惑的好方法。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

1、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及政策的宣传

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报告会、宣传板、校园广播、就业网等方式, 开展对学生的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 使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及相关政策, 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进行合理的定位, 提高就业成功率。

2、以务实和人职匹配的指导思想, 引导毕业生进行就业地区、行业、岗位意向的调整

对于岗位和求职者来说, 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结合点, 避免不胜任和过分胜任, 做到人和职位相匹配, 才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针对调查中显示的毕业生就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传统行业和期望较高岗位的就业意向, 通过对就业形势的宣传、往届毕业生做报告等方式, 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 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以务实的精神面对就业, 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区和与自己能力的匹配的工作岗位。依据国家就业政策, 鼓励毕业生向中西部、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 鼓励毕业生向民营、私营等中小型企业就业, 提高就业率。降低毕业生的岗位期望值, 鼓励毕业生从基础做起, 脚踏实地, 提高综合能力。

3、关注考研人群, 给予针对性的宣传和指导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 我们应特别关注考研人群, 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指导。因为他们中许多人就业方向并不是很明确, 结果也难以预料, 如果引导不够, 可能会对就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4、加强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 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调查显示, 就业信息量少、对社会缺乏了解已经成为困扰学生求职的主要因素, 其解决途径是通过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 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 在做好招聘会的基础上, 通过校园互联网、报刊等渠道,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5、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如果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要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 那么, 由就业到创业将成为这种制度变革的一次新的革命。实现由就业到创业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短期的过程, 不仅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 更需要有效的就业措施。第一, 要使高校毕业生能够自主创业, 必须使在校学生具备创业的精神和能力。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当作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重要内容, 这也符合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第二, 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具体的创业实践结合起来。由于在校学生社会实践阅历不深, 创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设置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 提供成功创业者的案例。第三, 由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还是新生事物, 它反映了未来的趋势, 因此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 一方面保护他们的创业积极性, 提供创业的优惠条件, 另一方面对毕业生创业活动起到指导规范的作用。

6. 培养毕业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竞争程度的加剧, 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就职于跨国公司、国有企业还是个人企业, 除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善于自我调节, 应对多变的环境。要具备自信、勇敢、坚韧、乐观、灵活、思维开放、善于审时度势、富有挑战的精神, 具有风险意识, 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和新变化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闵维方, 丁小浩, 文东茅, 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届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3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扶植下,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迅猛发展,学校总数和学生总 数都已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一半左右,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最快时期, 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已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近年来,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也在全国 发展行列前几位,据有关资料表明,截至2003年12月份高职高专已有45所,但随着国家毕业 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将逐渐通过就业市场实现就业,这些曾经一度被喻为“天之骄子 ”的大学高职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解我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就业态度、 就业途径等,我们安徽省教育厅200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组四位成员对安徽省16所 高职院校2004届2021名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旨在摸清我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的 有关就业基本情况,积极探索高职毕业生就业途径,为有关就业部门提供就业决策依据。

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25份,收回2021份,收回率99.80%,有效问卷1739份,有 效率为86.05%,涉及合肥、蚌埠、淮北、淮南、六安、芜湖六地区16所高职院校(其中民 办高职院校4所)。学生人数1739名,涉及专业有电子、纺织、农艺、会计、营销、机电等 文、理科三十多个专业。本次调查涉及面广、调查人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有 一定借鉴意义。

抽样调查资料基本问题概要分析

1、性别

该项指标反映我省高职毕业生男、女性别基本持平,而就业行业对性别要求有差异,需 要就业指导中心掌握这一特点,寻找就业岗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2、生源情况

该项指标反映学员来自农村比率大于城镇,生源全部是安徽省各地区,学生毕业后为当 地经济建设和发展能发挥作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宗旨,也符合我国目前大力发展农业 ,调整农村结构等政策,但如何设置专业及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建设所需人才,应进行调查研 究。

3、选择的就业单位

该项指标反映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学生选择 就业单位逐渐转向三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两者合计60.04%。一方面说明三资企业酬薪 高,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稳定。而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否适应三资企业和行政事业 单位招聘有待实践检测。而自己创办企业的学员比重仅占12.71%,应积极宣传和鼓励。

该项指标反映学生对社会就业要求学历的认识程度问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9.13 %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感觉进修第二专业非常必要。主要原因是:1社会招聘要求学历条 件是一项必备条件,高学历多专业就业率相对高。2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求的是复 合型人才,要求一专多能。3学生进修第二专业,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能力条件,另一方面也 拓宽了就业行业的选择,有备无患。

8、对未到毕业时间先就业的看法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未到毕业时间因就业竞争激烈而提前就业的看法。从被调查的 1739名学生来看,赞成的仅占53.14%,22.08%的调查者不赞成。我们认为,高职毕业生提 前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抢登就业岗位,早于本科生、研究生半年时间,利于找到理想职业,而 目前大多数企业招聘职员几乎都在年前进行,这也迫使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高职毕 业生提前毕业,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主要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打造职业教育新天地。但高 职毕业生提前就业需要各院校调整教学计划,切实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在实处,不 是卸包袱,既要讲就业率,又要讲求质量,只要这样,才能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9、学习期间是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充分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被调查的1739名学生 看,70.5%的学生很少参加和没有参加,问题比较严重,这与社会需求高职人才条件不吻合 ,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1各院校高职教育观念未转变,仍按传统 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2各院校缺乏实践基地,不能为学生提供平台。3各院校缺少 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无能为力。4缺乏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也是因素之一。5缺乏对社会需求 人才条件调研等。从现实来看,大力加强现实在校期间实践活动训练是势在必行,因为社会 检测高职毕业生不仅仅是理论考核,分数高低,更重要是看他们实践动手能力。

10、在院校学习期间是否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证书(技能证书是指英语等级证书,所学 专业相关等级证书以及国家公布的行业证书等)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走入社会所获得技能证书多少。从被调查的学生来看,有50.2 0%学生无技能证书,这与国家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持证上岗相悖。我们认为造成这种 有无证就业无碍大局原因有:1国家要求持证上岗宣传力度不够。2各院校重视程度不够。3 社会对持证上岗要求不高,没有造成“有证能上岗,无证不能上岗”准入制。4技能考核机 构缺乏,收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5人们对技能證书有偏见和误解,认为只要交钱就能拿证 ,有无证没有区别等。

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 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本次调 查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资料,课题组对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加强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就业观。让 学生明确就业态势,根据自己客观实际情况自我定位,根据社会用人要求和用人制度,转变 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主动参与市场人才竞争。

(二)建立就业指导体系。根据我省目前各院校就业指导状况,应加强就业人力、物力 、财力,逐步规范信息搜集、整理、实施、反馈,规范推荐和就业行为,为毕业生就业和招 聘单位招聘提供优良服务,注重日常学生就业教育和社会就业发展态势,为学生就业服务和 咨询,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体系。

(三)加强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有创业能力。首先,各院校领导要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化模式,始终坚持以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双创”为宗旨, 教育学生自谋创业和岗位创业,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除文化课、专 业课外,应开设创业课,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逐步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 课”功能互补,多元立体的具有本院校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 倡导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师生相互设疑教学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理论和实 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途径。

(四)加强专业教育,鼓励学生获取专业相关技能资格证书。从新生入院开始,按计划 有步骤地加强专业教育,提出职业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要求,宣传我国正在推行岗位资格证 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技能资格考核,如营销专业的营业员技能证、推销员证、 英语等级证等。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学好专业后的去向,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五)广辟就业信息渠道,加强社会联系。目前学生择业是以自己寻找和学院推荐为主 渠道,因此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联系,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及建立就业网络信息 等积极探索开辟就业信息新渠道,尽最大努力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六)积极发展院企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定单培养”、“定单培训”。作为高等职业 教育基地,培养人才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各学院应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 关系,为企业培养特定的人才。学院可长期聘请企业家作客座教授,讲解创业经验和社会实 践知识等,各学院也可选派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学习,了解行业、企业实际状况,针对性地培 养学生,学生可到企业实习,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使院企联合办学模式落到实处。

(七)实施高职毕业生预就业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可实施高职毕业生毕业实习与推荐就 业相结合预就业制度,各学院由就业指导中心与用人企业联系,让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作业 实习,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综合 职业能力,充分认识和体验行业竞争、社会就业、企业生存等问题,培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为正式就业打下基础。

(八)努力开辟学生到西部就业渠道。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西部建设,有关资料表明,西部 大量引进各类人才,而我省高职高专毕业学生供过于求,各院校可鼓励优秀毕业学生到西部 工作,为他们牵线搭桥,创造优良环境,为西部建设输送人才。这样,既可以减轻就业压力 ,也可以为西部建设作贡献。

(九)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乡镇企业改革和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急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社 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各院校可鼓励优秀毕业学生到贫困地区 和乡村去支农、支教、支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乡镇发展事业。

(十)努力开辟省外、国(境)外就业渠道。针对目前就业压力,各院校可根据本地区 实际情况,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加强与省外、国(境)外企业、事业单位联系,为高职毕 业生异地业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体系。

(十一)筹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学生毕业后,就业指导中心应与毕业生保持联系, 了解工作状况,为毕业生提供深造学习、培训和再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或单位)解决一 些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困难,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基本状况,及时改进学院教学计划方案,努 力提高办学质量。

(十二)政府应规范用人单位现代人力资源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用人机制的改 革,任人唯亲的现象逐步减少,但盲目攀比、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仍然严重,致使许多高职毕 业生“望洋兴叹”。政府应规范用人单位现代人力资源制度,制定相关政策,要求用人单位 根据实际需要录用人才,倡导用人单位与院校建立长期人才供需市场,实现院校与用人单位 双赢策略。

(十三)政府应完善就业网络信息体系,推动人才合理流动。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和 国家教育部网上学生学历查询系统的开通,政府部门应推行全国范围内的网上择业和招聘制 度,增加供求双方透明度,以解决目前人才市场求职方式单一、运作不规范、求职成功率底 和求职成本高现象,减少企业有事没人干和社会有人没事干难题,以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十四)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根据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 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可出台系列倾向大学生就业的绿色政策, 如绿色大学生就业基金,以帮助大学生谋职和自主创业,彻底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过剩” 的假现象,保证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

(十五)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就业研究体系。根据目前就业状况,各高职院校应在政府统 一领导和组织下,建立就业研究体系,大量进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实 行各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宣传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制 度,正确指导大学生就业。

届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4

尊敬的用人单位:

您好!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充分了解和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评价和建议,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调查问卷。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贵单位以往是否录用过我校的毕业生,有何评价:

A录用过,并且 a感觉很好b感觉较好c感觉一般d感觉较差e感觉很差 B没有录用过,但 a印象很好b印象较好 c印象一般d印象较差 e印象很差

2、请您对我校毕业生在综合知识水平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价: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E 很差

3、请您对我校毕业生在专业理论与动手能力各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价: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E 很差

4、请您对我校毕业生在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价: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E 很差

5、请您对我校毕业生在学习与创新开拓能力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价: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E 很差

6、请您对我校毕业生在理想信念与道德自律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价: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E 很差

7、您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表现给予评价:

A 很满意B 比较满意C 一般D 不太满意E 很不满意

8、您对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及指导服务等工作是否满意?

A 很满意B 比较满意C 一般D 不太满意E 很不满意

9、您对用人单位到我校招聘活动服务情况是否满意?

A 很满意B 比较满意C 一般D 不太满意E 很不满意

10、我校毕业生在贵单位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

A 与专业对口B 与专业相近C 与专业无关

届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5

立的填写。在最符合您的选项下打√。真诚的感谢您参与此项调查。谢谢!

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1.(单选)您觉得现在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A 非常乐观B 比较乐观C 一般,感觉不冷不热D 比较严峻E非常严峻,感觉无希望

2.(单选)即将面临毕业,您的毕业打算是?

A选择单位准备就业B准备考研提升自己C 准备自主创业D出国E暂不就业F有其他打算

3.(单选)您在选择单位时看重的是什么?

A符合自己职业规划就好B看重是否专业对口C公司的福利和待遇D工作单位的地域

E自己在该单位的未来发展F其他方面

4.(单选)你认为自己比较理想的工作地区在?

A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B东部沿海发达城市C西部大中城市

D普通中小城市E乡镇或农村

5.(单选)您认为比较理想也有可能实现的工作单位是什么?

A机关事业单位B国有企业C 外贸企业D大型民营企业

E中小企业(包含私企)F自己创业G无所谓,能就业就行

6.(单选)关于薪酬问题,您对毕业后的薪酬预期是多少?

A 1000元以下B 1000元——2000元C 2000元——3000元D3000元以上 E多少无所谓

7.如果可以,您准备在基层工作多长时间

A两年以下.B 三到五年C 视情况而定

8.(多选最多可选三项)在以下能力中,你认为你的强项有

A社会活动能力B表达能力C团队协作能力D适应能力E创新能力

F管理能力G创业能力H实践能力I综合分析能力J自学能力

9.(多选最多可选三项)您认为自己在就职市场上的劣势主要有哪些方面?

A 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B 沟通协调能力C 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 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E 专业知识和技能F 其他(请注明是什么:)

10.(多选)您为毕业后的就业做了以下哪些工作?

A 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B 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C 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D经常与老师或已毕业的师哥、师姐探讨E 参加职业资格培训F 其他

11.(多选(最多可选三项))求职之初,你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方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A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发展指导 B简历制作、求知礼仪和面试技巧 C国家就业的政策解读

D个性化的就业心理辅导 E收集和整理人才需求的信息F向社会发布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 G学校往年毕业生就业状况(数量和去向)的统计及就业市场分析

12.(多选)您认为哪种就业推荐工作方式更有可能给您带来就业机会:

A学校组织的招聘会B各地方人事主管部门组织的招聘会c网络招聘会D专业教师推荐

E亲属和朋友的推荐F 其他(请注明是什么:)

13.(多选)你对以下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哪些比较了解()

A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B 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 C 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D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E困难学生就业帮扶F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G “特岗教师”计划H大学生村官计划I“三支一扶”计划J都不了解

届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就业工作要求,学校围绕《铜仁学院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跻身贵州省首批应用型高校省级改革试点单位,朝着全面建成武陵大学和进入教育部转型改革试点单位的目标,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根据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结合跟踪调研,编制本就业质量报告。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与生源结构

今年我校有本科毕业生1613人。其中男生763人,女生850人,少数民族学生878人,贫困学生1080人;师范类毕业生1304人(师范毕业生中免费师范生199人),非师范毕业生309;铜仁市各区县生源610人,省内市外生源769人,省外生源234人;中东部生源147人。如图1示:

图1:毕业生结构分布图

(二)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6.67%(截止2015年8月31日),年终就业率96.03%(截止2015年12月20日),待就业64人。

(三)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613名毕业生中,1468人考取各类企事业、部队、机关单位; 5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23人自主创业; 7人应征入伍; 64人待就业。本报告各项就业分布情况以考取各类企事业、部队、机关单位的1468名毕业生数据为分析对象。

1.单位性质分布

中初等及学前教育单位801人,其它事业单位101人;国有企业39人,三资企业2人,其它企业445人;政府机关47人;高等教育单位10人;医疗卫生单位9人;城镇社区7人;农村建制村4人,部队2人,科研设计单位1人。如图2示:

图2:单位性质分布图

2.就业行业分布

教育行业913人;商业及其它服务业308人;文体娱乐83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67人;金融业37人;制造业24人;农林牧渔23人;卫生11人;部队2人。如图3示:

图3:单位行业分布图

3.就业区域及生源地就业分布

市内生源570人,省内本市外生源705人,省外生源193人;本市区县内就业807人,省内本市区县外就业508人,省外就业153人;东部地区就业46人,中部地区就业43人,西部地区就业1379人。

二、毕业生基本数据分析

(一)就业区域流向

1.从就业区域分布看,西部地区就业比例为96.86%,中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3.14%,基本符合我校以中西部招生为主的实际情况。

2.从生源地就业来看,本市区县就业毕业生807人,超出本地生源人数41.57%;贵州省内本市区县外就业毕业生508人,比当地生源人数减少27.94%;省外就业毕业生153人,比当地生源人数少20.72%。铜仁各区县就业人数大大超过铜仁市生源人数,这一方面说明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广阔空间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校人才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地方市场转型发展目标。

(二)就业行业流向

毕业生选择的行业中,教育占62.19%,商业及其它服务业占20.98%,文体娱乐占5.65%,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占4.56%,金融业占2.52%,其它占4.08%。

(三)就业质量

1.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中初等及学前教育单位就业801人,机关事业单位就业148人,国有企业就业39人,高等教育单位就业10人,共计998人。

2.从就业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就业46人,本地区生源人数为26人,东部地区就业人数超过生源人数76.92%。

3.从考研来看,今年上线人数达66人,其中材化院上线12人,生农学院、经管学院各上线10人,最终51人被录取到省内外各高校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

三、就业指导措施及服务

围绕“建设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教学服务型”高校办学定位,坚持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就业增长

为适应就业新形势,学校充分结合地方特点,紧扣地方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地方产业优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围绕铜仁市大健康产业、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特色加工、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产业发展,以及西部精细化工基地建设、西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基地建设、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建设、西部石材产业基地建设,精准设置四大学科专业集群,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增加专业人才的适用性、市场性,从源头上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积极主动参加“大型人才交流会”、“校企见面会”等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型毕业生推介活动,宣传推介毕业生。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全国大中型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月活动”“全国重点行业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全国地级城市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会”。利用多种场合,与招聘单位和校友座谈,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听取社会和毕业生对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主动收集招聘信息,在就业网设置招聘信息专栏,安排专人搜集、整理和发布各企事业单位、招聘网站的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2015学年,共发布招聘信息50余条,招聘岗位超过5000个。

(二)突出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

1、突出实践性教学

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不断创新。完成201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组织17支实践团队,400余名志愿者分赴铜仁周边区县、乡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四个全面”观察、科技支农、文化艺术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

举办学生自制食品展,将食品科学理论教学融入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举办第七届大学生“十佳教学能手”竞赛,策划“心灵互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品牌活动,丰富学生实践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与铜仁市旅发委、市民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食监局、振华电子科技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我校旅游管理、社会工作、水利水电、食品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邀请与我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用人单位举办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见面会,与近百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打造 毕业生就业直通车,推动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2、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人才质量归根到底要通过应用能力、适用性、创造性来体现。为提高毕业生应用知识、理论的能力,提高毕业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加大毕业生应用能力培养力度,举办铜仁市乡村旅游培训班,承办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铜仁市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周活动及第五届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产教合作单位200余个。部分二级院系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大学生学术、科技、艺术、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素质整体提高。在第五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5人,一等奖、二等奖15人;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二等奖1项;在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第五届全国(商务)秘书技能大赛中,获个人一等奖5人,个人二等奖3人,并有两支队伍分获团体一、二等奖;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或三等奖1项;在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

(三)做好就业工作的三个保障

1、办学定位保障

一所高校,寻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至为重要。围绕精准的办学定位,毕业生就业将面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一年来,学校以校长侯长林同志在《教育研究》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重要文章——《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性探索》为牵引,经过对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办学实践与理论探讨进行深入研究和审视,结合学校办学传统、特色积淀、学科优势、区域资源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建设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把学校置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宏大背景下,增强学校的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释放学校的资源和优势,也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坚实的社会舞台。

2、组织机制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工作要点,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项意见措施。严格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二级学院院长(主任)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和就业队伍,层层抓落实,确保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制定《铜仁学院关于切实做好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日程》《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任务》等指导各院系就业创业工作开展的文件。进一步实施《协议书管理办法》、《报到证管理办法》、《违约管理规定》、《改派管理规定》、《档案保留与转递办法》、《毕业生离校须知》等就业工作制度。制定《2015届毕业生派遣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实施。

3、教学质量保障

毕业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高低,除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和就业工作人员主观努力以外,还取决于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将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进行对接,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社会发展学院推出基于项目化管理的教学模式;生农学院推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美术学院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探索与企业合作教学;信息工程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外语系、体育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探索实施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积极寻找适用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电子视听设备、多媒体网络技术,灵活运用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手段,提倡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开设《尔雅通识课》MOOCS(慕课)教学,鼓励教师尝试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开发模式。

重视课堂教学,打造“灵性”课堂;实施自主学习学分制;建立课堂教学听课制度;坚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底线,强化教师分类管理和教学成果意识;建立由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构建教育教学荣誉体系,倡导“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精神文化。出台《铜仁学院关于卓越教育奖的实施意见》《铜仁学院卓越教学奖评选办法》,设立“卓越教育管理奖”“卫理最高教学奖”“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学奖”“卓越学生教育奖”。从2015年开始,学校每年拿出50万元资金,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营造乐于教学、勤奋好学的教风学风。设立科技进步奖、人文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引导教师和学生追求卓越。

(四)就业指导始终贯彻“四个融合”

1、融合地方优势资源 按照“依托武陵,突出应用,服务发展”的办学要求,围绕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乌江水产资源、武陵源山区旅游资源、各区县锰、钒、钾等矿产资源,以及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针对性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特色文化、传统技艺传承人来校做就业指导报告,鼓励毕业生面向地方优势资源企业就业择业,将人生梦想融入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去。

组织春、冬季大型招聘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会,邀请本市区县及周边数百家企业进校招聘毕业生,发挥我校毕业生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年均接待用人单位200余家,累计提供各类需求岗位2000余个,参加各类校园招聘会的毕业生2000余人次,近四成毕业生在校内招聘会上找到满意的岗位,签订就业协议。

2、融合学科专业特色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是高校联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制定《专业集群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按照“夯实基础、突出应用、培育特色、提高质量”原则,依据“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学科对接资源优势推动地方产业发展”思路,深入分析武陵山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确立生物与农林工程类、新材料与化学工程类、创意服务与文化旅游类、现代教师教育类作为学校特色专业群进行重点建设,逐步培育电子与信息技术类、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类、建筑工程与技术类、护理与营养健康类专业集群方向。在就业指导中,着重强调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产业、生物医药与营养保健、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现代物流商贸、老年服务等产业的行业特征、入职要求、发展前景,增强毕业生市场意识,培育职业观念。

3、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也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和使命,学校要求就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开展就业工作。通过党团活动、社会实践、道德讲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网络微信、专家讲座、创业咖啡、学术沙龙等教育平台,对毕业生进行理想信念、法治观念、革命传统、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价值追求、服务奉献、劳动就业、创新精神教育,加强毕业生思想观念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校长侯长林同志撰写《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获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成果一等奖;副校长周金勇教授主编高校德育理论集《明德树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由文史出版社出版并入编教育部2015年高校德育成果文库;学校教师申报《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卓越学生培养视域下地方高校入学教育体系的优化与构建》课题获贵州省教育厅2015人文社科项目立项。

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坚持开放办学思路,与美国南方大学密西西比学院、泰国斯巴顿大学、台湾玄奘大学、韩国大邱科技大学等30余所国内外重点高校实施多元化合作交流,选派近200名优秀学子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招收近百名东盟留学生合作培养。启动“思政工作与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机制专项改革”“大学生管理、服务与指导机制专项改革”“大学生自主学习学分制专项改革”计划和“教学服务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委托课题研究。

落实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进入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学校关工委工作案例“铜仁学院学习奋进奖教育实践活动纪实”被评为2015年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十大品牌优秀案例。

4、融合校企共育

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制定《转型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与各级地方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共育,联合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学校先后与103地质大队、中国移动铜仁公司、市水务局、市统计局、梵净山管理局、市园林局、中国银行铜仁分行、市城乡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协议,与德江县政府共建乌江农林经济学院,与金丰锰业公司合建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移动铜仁公司共建通信工程实验室,与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共建教学平台,与贵州省社科联共建佛教文化研究院,与贵州省科技厅、市科技局联合设立产学研项目,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共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与中国振华集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锰、钒、钾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平台,与大龙经济开发区、大兴高新技术园区、灯塔工业园区、贵州蛮王酒业、碧江蔬菜种植中心、梵净山经济植物基地等40余家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围绕合作协议、合作项目,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大力向毕业生介绍优秀企业精神和先进企业文化,灌输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价值观,宣传正面企业形象,梳理企业制度和文化结构,点评企业经营模式和经营案例,形成系统的企业教学方案,丰富毕业生对企业的认知,激发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创业,选择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32.7%。

(五)就业服务落实“五个抓手”

1、抓就业观念转变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巧,转换人生角色,调适职业心理,完成职业构想,带着职业选择、职业判断、职业理想明确学习成长的目标和任务。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念实质上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只有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业择业观才可能建立在正确的基点上。通过培育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选择既切合自身实际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岗位。

合理降低就业期望值。通过专题讲座、校友报告会、师生座谈,帮助毕业生抛弃眼高手低、求职期望值偏高的不实心态,破除不切实际的想法,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勇于到基层去、勇于到企业去、勇于到艰苦地方去。

落实“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村任职”、“应征入伍”、“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积极开展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观念,逐步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市场竞争的就业观。

2、抓就业能力培养

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2学分),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结合,实现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借用。运用模块化教学,通过励志模块、就业制度模块、求职准备模块、求职技巧模块和职业适应与发展模块教学,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对全体毕业生进行“产生你的想法”(GYB)就业创业培训,举行“大学生求职能力提升”专题讲座,邀请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优秀企业家、中学校长、专家、教授,对全体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市场、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求职艺术宣讲。

积极开展项目立项。今年,共有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教育部审核立项;两项教师课题——《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与政策建议》《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成功申报贵州省2015年人文社科项目;启动创新创业教育专项改革计划。

邀请大连民族大学专家来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讨;选派3名教师外出参加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9名就业工作人员外出参加教育部、人社部举办的创业咨询师、创业指导师、智慧创业指导培训。定期召开校内就业工作培训会、交流会,对国家、学校的就业政策、制度和办事程序进行专项培训和相互交流。

3、抓政策措施落地 学校结合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加强了对“双困生”的帮扶政策落地,以减、免、奖、助、补等形式,补助资金150余万元。对近5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和身体残疾毕业生实行重点指导、重点培训、重点服务、重点推荐,争取人社部门专项资金,为每人发放 500 元作为求职交通费、通讯费补贴,免费为他们提供自荐材料打印、复印等服务。

结合毕业生就业愿景,联合市人社局等相关机构,免费为毕业生提供招考培训和政策咨询,开展现场解疑指导。对国家及学校就业政策进行梳理,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汇编《毕业生就业指南》,向全体毕业生免费发放。

针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心理指导中心联合开展就业心理测评,对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就业指导教师、毕业班辅导员坚持深入班级、走进宿舍,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全方位、多场合解答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惑。

出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要求各院系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定期回访,进行求职指导和重点推荐,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4、抓生源地就业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习与就业联通平台,引导毕业生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做好毕业生报考本地企事业单位就业推荐。积极开展生源地基层就业项目,扩大生源地就业比例。

5、抓就业质量

聘请优秀企业家兼职做毕业生导师,指导毕业生认识企业、熟悉经营、了解市场、掌握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胜任能力。

通过网上咨询、QQ 在线平台为众多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咨询。在校园就业网中设置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专题教育等栏目,搭建便捷的网络服务平台,年点击量达2万余人次。积极引导优秀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升入职层次。

届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7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众多的知识青年满怀报效祖国、发挥个人价值的激情, 却得不到理想的甚至是一般的岗位, 的确是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据《新闻晚报》2008年9月25日报道, 2008年全国毕业生达532万人, 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 本项目组在2008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开展了有关大学生就业障碍因素的调查, 力争从中得出一些有用且客观的信息, 为排除障碍因素提供一些对策和参考。

(一) 研究对象。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总体是广州市2008年毕业的大学本科生。课题组按照层次和类别差异, 选择了10所广州市的本科院校, 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正式调查向各高校分别发放100份问卷, 总计1, 000份问卷, 回收问卷954份, 有效问卷为922份。有效问卷中男性471位, 女性451位。问卷回收率为95.4%, 有效回收率为92.2%。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深度访谈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为主。问卷数据用拆半信度检验, 将被调查的问题按奇偶分成两半, 计算这两半得分的相关系数, 用斯皮尔曼——布朗 (Spearman-Brown) 校正公式得出相关系数为0.82, 说明问卷信度非常好。

二、调查项目的具体分析

(一) 不同大学之间的比较。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发现各大学的就业率分别为中山大学62.4%、华南理工大学66.7%、华南师范大学66.7%、广东商学院68.8%、华南农业大学69.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74.5%、广州美术学院71.6%、广州中医药大学68.5%、广州体育学院68.5%、仲恺农业技术学院68%。根据上面的数据, 可以知道重点大学的净就业率并不比一般大学高, 比方说中山大学的就业率还没有广州美术学院高。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有原因的, 上面列举的只是各大学的净就业率, 而许多大学都把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归为就业。如果按照毛就业率来算, 由于中山大学等重点高校的继续深造学生人数多, 其毛就业率就变成了83.9%, 比任何一所大学都要高。大学不同, 会不会对学生的去向形成明显的影响呢?为此, 对“大学”和“毕业去向”两个变量做相关分析。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 (见表1) , Kendall相关系数为-0.20, 概率ρ值为0.462, 大于0.05;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4, 概率ρ值为0.467, 大于0.05。可见大学跟毕业去向之间的关系不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所以, 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可能受到更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而大学本身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而已。

(二) 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比较。

不同的专业是否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现实中因专业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就业率的现象是普通存在的。目前而言, 哪些专业的就业形势更好, 哪些专业的就业形势更差呢?通过简单的对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果。

通过行频数分析表格 (见表2) , 可以看出, 在五大类专业的就业率高低排序分别为理工类77.2%、农医类72. 4%、艺体类70.2%、文法类70.1%、经管类66.3%。这个结果对社会以前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冲击, 即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经管类的就业率很高, 但是事过境迁, 目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实在是太多, 才造就了这样一个就业冲突的僵局。相反, 在现实社会中, 在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理工类这种实干型的专业, 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并且,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中国最缺的的确是专业技术型的人才。

(三) 不同性别之间的就业比较。

为了比较男性和女性学生的就业状况, 分别视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各为一个总体, 即调查所得即为男性和女性两个独立样本, 研究这两个独立样本是否有明显差异, 以此来推断男大学生群体和女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上是否有明显差别。我们假设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是两个特征相似的独立样本。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来验证。

a Grouping Variable: 性别

本曼-惠特尼检验 (Mann-Whitney Test) 结果如表3、表4。由于Asymp. Sig. (2-tailed) 为0.000, 其概率ρ值小于0.05, 拒绝零假设。可以得出, 从就业去向来看,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群体有着显著的差异, 两者不是来自一个总体。所以,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是各自具有特点的两个相异的总体。

下面来分析两独立样本K-S检验 (Two-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 结果 (见表5) 。假设两个独立样本的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由于Asymp. Sig. (2-tailed) 为0.002, 其概率ρ值小于0.05, 拒绝零假设。可以得出, 从就业去向来看,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群体有着显著的差异, 两者不是来自一个总体。

a Grouping Variable: 性别

那么男女两类大学生的就业差异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用对应分析的结果来分析。根据行频数分析的结果 (见表6) , 可以知道, 女大学生参加工作的比例占所有女大学生的74.3%, 而男大学生参加工作人数仅占所有接受调查男大学生的63.9%, 并且可以看出女性的深造比例都比男性高。只不过创业比例和选择不工作的比例比男性低, 而男性继续找工作的人数达到了22.5%。可见, 在就业市场上由于性别歧视等因素的存在, 虽然女性有一定的弱势, 但是她们更加愿意接受一般的岗位, 相对的就业率会高一点。从列频数分析表格中也可以看出, 女大学生的毕业去向总体上比男性大学生有优势。女性大学生在人数总量不及男性大学生的情况下, 开始工作、继续深造比例分别占总参加工作人数和总继续深造人数的51.2%和51.6%, 均超过男性大学生的48.8%和48.4%。所以, 可以这样解释, 现在的女性大学生似乎更加努力和上进, 对自己的前途和出路更加担忧, 或者说是单位越来越趋向公平, 甚至有些服务行业的单位更加趋向于用女大学生。

三、结论和对策分析

(一) 成绩决定大学, 大学不决定出路。

许多大学生认为凭着高考的好成绩, 进了好大学就意味着将来衣食无忧, 工作肯定有着落。其实不然, 根据调查结果, 重点大学的就业率未必高, 虽然可能是读重点大学后对工作的期望高, 但是这种心态往往容易造成眼高手低、低不成高不就, 结果让找工作的时机白白浪费。同样, 读重点大学也意味需要做更长远的奋斗, 因为许多重点大学生的就业被推迟到读完硕士博士后。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 学历的贬值, 人们更加看重的只能是一个人的实用价值, 也就是一个人对工作和社会的实际功用。

(二) 培养人才的计划要随着社会的需要而改进。

目前,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 所以, 自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 但搞经济建设不只需要经济管理类人才, 也同样需要技术和研发类人才。根据调查, 发现经济管理类的人才总量过剩, 理工类的大学生比经济管理类的更加吃香。但是之所以有不少理工类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 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技术水平不够精, 他们的专业跟社会上的技术方向不对口。那么, 大学的任务就不再是过多的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 而是应该培养适应各个行业专业技术型的人才, 来支撑起经济发展的科技基础, 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

(三) 强势与就业弱势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以往多有报道讲述女性大学生在工作中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 她们找工作不容易, 就业率不高。但是本次调查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和深造率普遍要比男性大学生来得高。这说明了什么呢?一是就业公平正在变成现实。二是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三是女性大学生能更好的定位自我, 愿意从基层做起。可见, 一个大学生从就业的强势到就业的弱势是可以转换的。这也跟重点大学生和一般大学生之间的强弱势转化是一样的。所以, 大学生的定位要准确, 就业的态度要积极, 才可以提高找到工作的几率。

参考文献

[1].闫玉, 杨影.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悉[J].劳动保障世界, 2006, 5

[2].王艳霞, 申淑华.河北大学生就业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论坛, 2006, 10

[3].李翰, 陈质敏.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实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届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8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目前情况下,全国总体就业形势是劳动力供给量达到最高峰,就业是买方市场。据各方面专家分析:目前中国面临四大就业压力:一是中国农村待转移的劳动力在1.3—1.5亿之间;二是,中国城镇的失业人口和机关企业等单位的冗员加起来在3000万以上;三是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种种隐性失业,因此,中国实际的待业人口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四是未来1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所带来的新增劳动力将以年均1.32%的速度迅速增长。另外,近几年内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这对高职毕业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怎样看待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分析,一是社会、市场选择人才或用人的标准定位;二是学校、教育机构要积极思考,怎样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从昔日的“天之骄子”下跌为“大众一员”,因此大学生必须平和、从容地积极就业。只有充分意识到以上三方面原因,才能从理性出发,冷静思考,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二、改革高职教学,提高毕业生的可就业性

(一)以经济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建立起科学的培养模式

市场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调整着企业产品的生产,而人才市场也自然逃不脱这个法则,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必然遵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的。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停留在专业教育、知识教育阶段,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窄,还不能适应高度竞争状态下的用人标准,要提高毕业生的“可就业性”,高等职业教育要转变才培养模式,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要随着人才市场的转变而转变,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

1.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讲求区域化、特色化。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地,其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以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及其发展趋势为依据,去确定应该开设课程及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基础理论上达到“必须”、“够用”,在技术、技能上熟练、精通。注重“职业”与“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和符合性水准,关注人才市场供求趋势,通过预测能力,增强市场需求变化的前瞻性。在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引导受教育者理性选择专业方向。做到专业能上能下,能大能小;有需就上,无需就下,需多扩大,需少缩小,重点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扩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压长线,扩短线,控制长线的发展。

2、按“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高职院校毕业生既需要从事各类职业都必备的能力,也需要从事某职业必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共性能力与个性能力。对于共性能力部分,针对不同的能力,将相关课程组成模块,并保持各模块相对稳定,重点建设,使模块中各门课程不断优化。对个性能力部分,针对这些能力组成的课程模块相对灵活,随专业设置而变化,形成活动式模块,以适应专业更新。按“模块”构建课程体系,用模块课程替代原有的课程体系,每个专业开设相应的公共课和能力模块课程。加强专业基础,构建宽厚的基础平台和开辟多种途径,为学生的成长成材拓宽空间。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宽口径,实行宽窄并举原则,给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3、产学研训相结合,构建全新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培养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产学研训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形成办学特色、培育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它能让学校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确定课程和教学内容。能使学生通过足够的“实战”训练,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可就业性。坚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形成“课堂设在实训场,能力培养在现场”的办学理念,将实践教学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施教个性化、体系规范化、装备现代化、手段信息化。实现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校的交叉渗透,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形成“专业实践——专业认识学习——技术技能训练——理论深化学习——实践操作提高”的环节的大实践教学观。

(二)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其“可就业性”

“可就业性”是社会对个人的选择性,也是人对社会的实用性。“可就业性”来源于其知识的重组,才能的重构,价值的重塑,而这一切的整合正决定了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生存性,显现出一个人的生命力。高职院校应注重职业教育的人文性,除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使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具备竞争和团队意识;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具备奋斗意识、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具备处理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具备效率意识;具备开拓意识,心胸开阔、乐于奉献意识。这样就能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

1.思想素质。一是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品德是人才的基础。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二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責任感,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三是与人合作的精神。现代社会不但需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还需要人们发挥协作精神。

2.知识素质。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根基,是知识更新的原动力。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所谓精深就是对自己所要从事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有一定的深度,不仅有量的要求,更要有质的要求,同时要兼顾其他相关知识领域,专博相济,以博促精。三是有其它知识技能。高职学生要提升自己的“可就业性”就要有多种技能。精一门,专二门,学三门,满怀信心迎接社会的挑战。

3.能力素质。一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一个素质高、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走向社会能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二是提高人际关系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能力与竞争能力、决策能力。

(三)高职院校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上一篇:学校综治工作组织机构下一篇:地产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