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精选12篇)
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思想的生命体,每位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大部分学生在他们班主任面前不敢自由、大胆地发表个人意见,更不敢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因而,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缺乏真诚而全面的交流和沟通,无形中形成一层隔膜。班主任整天“发号施令”,学生只有“唯命是从”。进而,学生与教师之间失去了情谊,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感,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机械的、冷漠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违背了教育原则和教学目的。 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笔者从最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得到了两点感悟。 一、巧对错误,因势利导 大多数班主任心里都希望:一个班级若不出半点情况,整日和谐平安无事就好。每次的班会上,有些班主任总是三番五次地强调学生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来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提出的要求学生能否接受。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压抑,学生怕自己稍不留神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责骂,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学习会产生逆反心理。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班主任过分地压制学生,必然会使得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死气沉沉,犹如一潭死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面对学生的过失或者错误,班主任应该表现出宽容与理解,要掌握好处理班级管理危机时的技巧,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错误、在行动中改正错误,健康地成长。 某日,笔者所带的班级肖同学由于受了风寒,两腿突然发软无力倒在地上,团支书急匆匆地跑到教师办公室告诉笔者事发情况。当笔者赶到教室时,看见许多同学站在旁边围观,甚至班干部也“傻呆呆”地站在旁边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在以往的班会中,也不知曾多少次讲过,同学之间要互助互爱,可是遇到问题怎么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笔者感到自己作为一位班主任真是失败。当把肖同学送到医院后,笔者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对学生大发脾气。首先严厉批评了班干部,指责他们没有采取行动及时送同学上医院;然后又批评那些围观的学生,批评他们没有同学情,没有爱心,不懂得互敬互助;最后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当天晚自习,班长递给笔者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斜斜地写了几行话语:“老师,今天的事让你很伤心,真是对不起。离期末考试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我们班干部一致向你提个建议:由于我们与其他同学相处时间长,接触的机会多,我们想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八大组,由班干部分别负责,在班上形成一种互助互爱,又有竞争的学习气氛,争取期末考试每位同学能考出理想的成绩。”看完这张纸条,笔者感到心里轻松了许多。 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班主任不能情绪化地胡乱处理。如果以上事例,笔者没有及时处理,而是事过多天后再给学生讲“互助互爱”,那么对学生来说只是“隔靴搔痒”。因此,班主任不能过分压制学生,应给他们一块自由空间,因为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教师善于“趁热打铁”,抓住契机,在事件的情境中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换位思索,以诚相待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特别是犯了错误的孩子,他们更渴望得到教师与同学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面对这些孩子,班主任应该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多替他们考虑,切勿划伤了他们稚嫩的心灵。笔者相信,只要教师耐心地教导,爱的力量会把学生的错误融化掉。 前段时间,笔者班中的刘同学,由于平时特爱吃零食,一日在小卖部想买零食而身上又没钱,于是从柜台上悄悄地偷了几粒糖,刚好被店老板抓住。当店老板告诉笔者说:“你们班的那位同学经常来我这里偷东西,今天终于撞到枪口上,真没教养。”当时,笔者感到莫大的耻辱。事后,笔者找到了刘同学,但没有用恶语相对,而是耐心地分析事情的性质和错误的严重性,还私下要求班上其他同学不要排挤她、轻视她,努力用一份真挚的温情去感化她。在后来与她的谈话中,她表示以前没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经过这件事后,她将认真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果然,自那以后,刘同学对笔者心存一份感激,并对笔者产生了信任,而她也开始变了,变得更听教师的话,学习也比以前努力多了。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智慧与爱心走进他们的这个世界,传递世间的真、善、美。 责任编辑:刘 林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向老师学习, 接受老师的教育, 甚至模仿老师的某些习惯, 都是极为自然的事。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因此, 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佩服。把良好的习惯教育融入到中职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去。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育人,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点燃其心中的希望
虽然中职生很多是双差生, 在初中学习阶段, 形成了一些坏毛病, 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能, 只是应试教育将它们暂时掩盖了。所以, 中职学校的老师应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多角度、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找出他们的闪光点, 进行鼓励和表扬,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 要抓好学生宿舍卫生和作息的管理, 定时认真检查寝室清洁。组织宿舍卫生差的同学参观宿舍卫生好的宿舍, 让他们在对比中提高。抓好作息管理、公共用品管理, 设表扬栏和警示栏, 培养讲卫生、讲秩序、守时间的好习惯。其次, 要加强学生用餐管理, 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1) 引导他们勤俭节约, 对铺张浪费加以教育; (2) 引导他们注意饮食规律, 按时就餐, 不乱吃不卫生的食品、零食。再次, 要加强艰苦朴素的思想教育, 衣着整洁、大方, 不留怪异发型等, 要有正确的时尚观。
四加强对学生遵规守纪和礼仪的教育
对违反学校纪律要及时检查纠正。要多谈心、多鼓励, 以正面教育为主, 惩罚教育为辅。要定期开展文娱活动, 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丰富多彩的活动, 既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 无形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在这方面, 班主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班主任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民主、积极、向上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感染。如抓住运动会、辩论会、歌咏比赛等活动, 让后进生、行为存在偏差的同学多一些积极表现的机会, 从而起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五上好实作训练课, 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差, 对文化理论课兴趣相对较低, 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 对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实践, 拉近与书本的距离,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观摩实习, 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因此, 应上好每一节实作课, 少讲多练,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 增强工作责任心, 促进他们主动学好科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本领。
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 只解一顿之需;“授之以渔”, 则可终生受益;“授之以渔”, 那是培养人的能力, 教给方法。教育的最大功能在于“教是为了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即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并不难, 我认为学生只要做到以下几点, 就一定能学好: (1) 课前预习, 提出问题, 促进学习。 (2) 上课专心, 手、眼、耳、心、脑并用, 掌握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3) 疑难问题要及时解决, 要向成绩好的同学和老师请教, 还要不耻下问。 (4) 及时完成作业, 不会做的题先看书本、例题、笔记, 实在解决不了再问同学和老师。 (5) 每堂课只能做本堂课的事, 不能上数学课赶其他课的作业等, 这种恶性循环, 结果各科都没学好。 (6) 所有课都要听, 不偏科, 不要对哪个老师有意见就不听他的课, 结果只是害了自己。 (7) 复习要全面, 认真分析错题, 总结知识点。中职生还应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组织读书活动, 交流读书心得, 营造读书氛围,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
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不管在治学上还是在生活上,教师都要为学生做出表率,言教不如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确实是这样的,只有我们做得好、做得正,学生才会接受我们,教师的威信才会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灵。其实,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性,特别是中小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言行奉为准则和标准。据好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开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闭口就是“这是老师叫我们做的”。在学生眼中,老师是真理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
二、要爱学生,对待学生态度要和蔼可亲,要和风细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人们总是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所以教师不要吝惜对任何一个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多使用表扬的武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努力让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好感和爱,可以说是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至关重要的支点。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渴望教师对他们的关怀、爱戴,教师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支持,爱才是教育的灵魂。
三、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学生总是千差万别,他们的长相有好也有差,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些对学生产生好恶感,应该一视同仁地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帮助他们自我解剖、正确地看待自己。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要将心比心,不要动辄就胡乱批评学生,甚至谩骂学生,或污辱学生人格。当学生犯了错误,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要静下心来和学生交流。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意味着扼杀人才。教育学生的方式绝不能简单粗暴,要讲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要让学生感觉到温暖,这样的说教学生才能听进去。只有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宽容、理解和期待,师生才能奏出一曲曲和谐的教育之歌。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作为父母,天天与孩子在一起生活,我们只是注重了吃穿冷暖,不去了解孩子心里需要什么,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力。首先那就是我们家长对自己、对孩子要充满信心。
亲爱的,从离开到现在,我把所有伤痛都堆放在心灵深处某一个角落,如果有一天你能重新走进我内心世界,看着对你所有的思念,内疚,还有你给我留下的伤痛,你一定会流泪。
三年了,时间总是过的如此匆忙,这三年里,你不会明白我过的`有多么艰辛,也不会知道我在人前微笑谈起你以后,转身泪水会止不住的默默落下。你也不会知道,我为什么每天都拼命的负荷工作。也不会懂的我为什么喜欢在漆黑的夜里点着一支香烟看着远方静静的发呆。
离开你以后,我变了,变的沉默了,有时整天都不想和任何人说话。
离开你以后,我变了,开始对任何人和事都保持戒备。
离开你以后,我变了,我不再相信完美的爱情,因为爱情不会永远。
离开你以后,我也学会了,让真实浮现,拿镜子看着此刻的自己。
离开你以后,也学会了,想你时就躲在某一个角落,蹲下来抱着自己让眼泪尽情洒落。
有了师生间彼此坦诚地雷同与明白,就为班级订定工作筹划,展开工作供给了详细参考,做到有的放矢。
老例——培养门生风俗
小学教诲,便是养成教诲,即养成风俗的教诲。是以,作为班主任就必须加强门生的平常办理,从一入手下手就应健康各种规章轨制,让门生知道异国规矩不可方圆。并且要时候注意班内产生的环境。每周一次的班会要按期开,对班内一周的进修、规律、卫生、行动等环境总结,并对门生发起新的盼望。同时,班主任还要按期听取科任教授的定见,对门生呈现的题目随时进行鞭策和查抄。最终救助门生构成整齐、干净的卫生风俗;勤奋吃苦、自动摸索的进修风俗;服从规律的行动风俗;吃苦刻苦、坚固不拨的心理风俗。
宽容——急促门生身心
美国作家库辛在《你不消完满》一文中如许写道:“我们固然应当竭力做到最好,但人是没法要求完满的。我们面对的环境如此纷乱,乃至无人始终都不出错。大略恰是落空,才使我们完好。” 它报告我们人出错老是不免的,也是平常的。何况乎活泼活泼、精神茂盛的小门生呢?这阐明班主任在展开工作的进程中应当有多一点的宽容之心。俗语说得好“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当我发觉门生出错时,我会自动联想到本身的门生期间的糊口生涯,我有异国如许做过?从这一方面来思虑,我们就会从头认识门生错在甚么处所,为甚么会呈现这类不对,我们应当如何去禁止再呈现雷同的不对。
宽容还应表如今民主划一地对待门生,即在教诲活动中教师和门生以划一的身份互助参加,构成划一与友爱、明白与恭敬、相信与采纳、关心与救助的师生观。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成长他们的才华和伶俐,让门生在自动、解放的状况下成长其本性和聪明,以到达传授相长的结果。
固然,宽容不是将就纵容,也绝非不讲原则。宽容其实不便是纵容,如果班主任一味以慈面软,疏于办理,导致门生规律分散,有恃无恐,无所顾忌,这是懦弱无能的表现。宽容与严厉是矛盾的联合体,宽容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严厉,宽容应当因人而异,因事而别。对付心理本质、思维本质还没有成熟的门生,教师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少一些严明;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怪;多一些恭敬,少一些束厄狭隘,他们就会多一点自负,多一点自负。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门生的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润泽了门生的内心;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门生的心中抽芽。
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 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走进王维的“山居”生活, 与诗人来了一次亲密对话。
一、丰盈诗歌意境, 夯实想象的基础。
诗歌语言的一个重大特质就是凝练, 但也正因如此, 诗歌语言更为学生想象力的尽情铺展提供了可能。雪莱说:“一般说来, 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对于学生而言, 丰富诗歌语言是必由之路。以“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为例, 如果仅仅解释为“明亮的月亮照在松树间, 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诗味全无。这次授课, 我引导学生尽量用修饰性的语言对诗句中的意象进行扩展, 几经锤炼, 学生得出这样的鉴赏语句: 山间的月光明亮、皎洁, 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苍翠欲滴的松叶上;新雨之后, 雨水汇流成泉, 波光闪烁的泉水漫过山石, 留下叮咚声响, 回荡在空寂的山林间。经过这样的扩展, 诗歌的形象丰满, 意境顿出, 学生的想象就变得容易, 与诗人的“共鸣”也就随之产生。
诗歌都有一定的缘起, 往往是诗人“情动于中, 外发为言”的产物。所以, 有必要将创作背景融合到诗歌意境的理解中。王维二十岁中进士, 任太乐丞, 张九龄擢其为右拾遗。张九龄罢相后, 王维被贬为荆州长史, 他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 感慨道:“方将与农圃, 艺植老丘园” (《寄荆州张丞相》) , 表示了归隐之意;之后, 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此时的作品。诗歌文本解读之后, 我及时补充了王维的经历, 引导学生揣摩王维被贬之后的心境, 进而想象他喜欢静谧、和谐、自得的山居生活的情态, 体会其深层次的“官与隐”的矛盾心态。
当学生突破了诗歌鉴赏的第一难点———对诗歌语言的把握不准, 超越对诗歌字面语言的理解, 将诗歌前后意象关联起来, 用自己的语言丰盈意境, 然后结合写作背景, 发挥想象力, 他们很快就会与诗人产生“同感”。
二、开展比较阅读, 丰富想象的内容。
朱自清说:“诗也许比别的文艺形式更依靠想象。”诗歌鉴赏不仅要就诗作本身展开想象, 也需要借助同一诗人或不同诗人诗作, 展开联想, 比较阅读。在鉴赏《山居秋暝》时, 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与之进行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山中秋景:一是“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般空灵、清新、静谧的秋天晚景;一是“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般和谐、静谧的秋天傍晚景色。有山、有水, 更有自得的人———“浣女、渔夫、诗人”和“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的诗人, “狂歌五柳前”的友人裴迪:好一幅山水田园风景画。当学生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品鉴时, 想象的空间更加宽裕, 想象的情景更加丰富, 对诗歌形象和意境的领会更加全面、准确和具体, 对诗人志向和情感的把握更加透彻和明了。
三、善用学生资源, 提高想象的本领。
教学中, 教师常常竭尽全力地讲解, 学生无动于衷, 似懂非懂。诗歌教学本身就有难度,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级定为D级。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妥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逐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让学生帮助学生是一个理想的方式。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诗歌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诗歌鉴赏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水平。学生已经达到的鉴赏水平不好精确测量, 但是可以用模糊的方式估量, 那就是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生活积累、领悟能力等差异,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有高低之分, 但相较师生能力差异, 差距不大;而这正是一般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契机。
在上《山居秋暝》时, 我鼓励学生相互说诗歌意境。在品鉴“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一句时, 有学生说:“浣女是洗衣的女子, 我才看完一篇文章, 写女子洗衣归来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我看这种描述很适合这里的情境。又有学生说:“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 记得当时对‘渔舟唱晚’的描述是‘傍晚, 渔夫们满载而归, 他们唱起丰收的歌’。‘莲动下渔舟’也可以描述成:傍晚, 渔夫们唱着丰收的歌谣, 满载大大小小的鱼儿, 穿行在田田荷叶间。”这两个学生一个从看过的文章中获得了启示, 一个从学过的课文里获得了启示。他们的诗歌领悟力自然比其他学生高过一筹, 其他学生在他们的启发下, 也掌握了展开想象翅膀的方法, 融入了诗境, 想象的本领得到了提升。
一、用心对待
随班就读的梓明12岁才入读一年级,孩子们好奇地察看着这位高个子却行动不便、语言不清、双手几乎不能握笔的哥哥,他们眼里写满了好奇,他们不理解这样一位特殊的哥哥为什么会是自己的同学。当他们发现这位哥哥“特殊”之处时,部分调皮的小男生会嘲笑他,疏远他。每到这时,梓明总会一声不哼,把头埋得很低,但一见到来接他放学的妈妈时,他就会流泪。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利用主题班会课把梓明过去的12年求医经历通过PPT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把梓明的成长历程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然后让孩子们谈感受;把梓明的父母为梓明所付出的努力一一道出……经过多节班会课的教育,孩子们对梓明有了深入的了解,不但对梓明父母肃然起敬,还佩服梓明的坚强。自此以后,孩子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余时间,同学们会主动地围着梓明跟他聊天;课下孩子们主动地帮梓明装水;阅读课,孩子们会主动地为他拿课外书;班里无论谁生日,总会帮他留一份礼物……在教学中,我采用激励教育,唤起学生信心;平等对待特殊学生,适度进行帮助指导。正常生有的待遇,特殊学生也应有,对他们的教育要做到“特”而又不“特”,要从表面上让学生体会不出有什么不同之处。渐渐地,梓明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同学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
二、真心赏识
随班就读生与一般孩子的差异不仅仅在行为上,更在于心理上。由于身体的残疾,家人出于补偿心理往往会多加呵护,使他们的心经不起丝毫的刺激。身为老师的我们若不加以引导,他们就会更自卑,走不自卑的枷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残生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世界上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在教育的百花园里辛勤耕耘,精心浇灌,每一个学生一定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幅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景。那些随班就读的学生,他们也和正常的孩子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有着自己的人格,需要他人的欣赏。我们教师应睁大眼睛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发自内心的欣赏他们,而且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他们!受到赏识与鼓励,他们会更进一步发展自己,形成越来越好的良性循环。我的工作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对智障学生来说,要学懂一丁点浅显的知识都是非常困难的,而让他们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鼓励,表扬,肯定是相当重要的。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已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吧,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
三、耐心等待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发现:有的学生聪明好学,只需稍加点拨;有的学生贪玩厌学,“举一隅而不以三隅”;有的学生身患残疾,却发奋有为;有的学生四肢完整,却心态异常。这些学生的表现都与普通学生在心智、行为、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当特殊学生想学,却因身体自身因素而不如人意时,我们应该学会宽容,耐心地等待着这些迟开的花儿慢慢地绽放。
梓明身体残疾,手指无法张开,口腔发育不良以至发音不清晰的,一个12岁的高个儿男孩却只有四五岁孩子的智力水平。一个简单的发音,他要用上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发准;一个握笔的动作,他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才能勉强把笔握牢。这样的一个随班就读生,如果老师不加以关注也许他这一辈子都无法书写出一句完成的话,也许这一辈子也无法认识有趣的汉字,也许……
为了让梓明学会握笔,我利用课余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手把手地教;为了让他认识汉字,我班的孩子们自觉轮流当小老师;为了让他学会看书,我和孩子们拿着漫画书一幅幅图讲解给他听;为了让他理解“上课”这个概念,我们反反复复地给他强调课堂纪律。看着梓明慢慢地适应校园生活,慢慢地自觉完成作业,慢慢地话儿越来越多,慢慢地笑容越来越多,我知道我培育的这棵特殊的花儿,将会慢慢地绽放。
在我内心的深处,有许多小秘密,其中有关于对母亲的看法的。
星期六、星期日,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可是母亲让我星期六全做完再去玩。每当我看到外边有许多孩子追逐打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时,我就开始羡慕他们,每当我向母亲说我也想出去和他们一起玩时,母亲总是说你写完作业以后再出去玩,想怎么玩尽你!于是失落的我只好去做作业,呆呆的看着他们尽情玩耍,有时,我心里也会产生一个不好的想法,我有点恨我的母亲,你有什么权利限制我玩的自由?
现在,父母忙了,有时就在双休日父母要一块去干活,效率才能提高,可我的意见很大呀!他们倒是痛痛快快的干了,而我呢,却被你们囚禁在笼子里,像一只鸟,只能在笼子里徘徊,孤单,因为这个,我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太好,但有一件事改变了我对母亲的.看法,在我心中的位置也变了。
现在的卷子,学案……都要家长的签字和意见,有一次父亲没在家就让母亲签了,可她写的字不太好看,我说了一句,母亲脸色不太好。最近,母亲一直在写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我翻开母亲的本子,原来是在练签字,正好今天还有家长签字,我就让母亲签了,看着母亲签的名字,我说比以前好多了,母亲脸上露出开心的微笑。
内容摘要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常常为了孩子达到他们的要求而滔滔不绝地讲话,却很少倾听孩子说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与父母说出自己的心声,孩子需要能听他们说话的长辈,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只有批评与鼓励,我们更应该静下来听学生的心声,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达到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倾听 ; 烦恼 ;辩解 ;快乐;注意。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幕: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教师坐在椅子上,学生站边上,“你今天做了什么事,啊!”“你为什么这么做啊!”“你知道这样做对不对”教师一连串的问话或训斥,往往还没等学生思考表达,就以学生说“老师,我错了”老师说“知道错了,以后不要再犯了,再犯的话就……”而结束,对学生到底为什么这样做或许一无所知。几个回合下来,学生也就因惧怕老师的“权威”或“惩罚”而唯唯诺诺,因此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心理话说出来,老师也就无法了解学生,教育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或只做表面文章,劳而无功,学生当面答应,背后依然我行我素,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教育首先而且必须要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学生稚嫩的心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你不知道学生的能力,不知道学生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好他们”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我认为最好办法是做学生的倾听者。
一、倾听学生听什么
1、听学生的烦恼
据新华网报道:“你过得好吗?”有近九成的中学生回答“感到烦”,仅有10%的中学生表现烦的时候比较少。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烦恼,这些烦恼可能是学习上的或交友上的,也可能家庭的或社会的,这些烦恼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
1他们把这些烦恼说出来使他们的心情变得更加阳光。记得我刚毕业时,由于年纪轻心理上与学生很接近,经常与学生聊天一次有两个女孩到我房间玩,我们一起聊学习、聊生活、聊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聊着聊着,一女生突然很低沉,我觉得不对劲,就避开另一女生,十分诚恳地询问她,突然失声痛哭起来,“老师你觉得我姐还活着吗?”原来她姐姐曾经也很优秀地进入中专卫校读了一年,由于爸爸嫌她女孩不再供她学费、生活费,她姐姐从此三年杳无音讯,村里谣言说她姐肯定死了,母亲因此也疯了。而且她的父亲也不给她学费、生活费,得知这一切,我一边抱着她,一边安慰她:现在你好好学习,或许你姐在某个地方默默关心你,等你考上江中或大学,你姐就拿着学费回来让你高高兴兴上学,不再重演悲剧。从此,她也开朗了,她坚信姐姐一定在某个地方关心她并努力工作着,等待她的喜讯。一年后,她以优秀的成绩考上江山中学,欣慰的是姐姐真的寄学费回来了。
2、听学生的辩解
我想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时候:学生犯错误了,由于我们当时心情不好,时间紧迫等原因,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学生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但很可能在一切行为的背后或许有我们所不知的因素。其实犯错误的学生最需要申诉自己的理由,也许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节目中访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小朋友,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灭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我们看到这里,你会怎么想?)当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继续关注着这个孩子,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林克莱特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才听到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试想没让小朋友说完话,我们会怎样判断他呢?
3、倾听学生的快乐
当学生感觉进步而快乐时,我们分享着,当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时,我们倾听着,用心感受学生成功的喜悦,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表达我们的感受,送去我们的鼓励与赞赏。本学期我新接了九(3)班,开学的第一天恰巧教室里没有粉笔,我就随口说了句:谁能帮老师去办公室拿点粉笔。马上有男生站起来“我去”,很快粉笔来了,“谢谢,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王勇”。晚饭结束时,我刚要离开教室,王勇跑过来,“老师,我们能一起抬饭桶吗?” “当然可以。”我们一起抬着饭桶边走边说,“老师,我今天很有面子。”“为什么?”“在班里您第一个认识我,现在又有那么多的同学看着我们一起做事,我多自豪﹗”原来学生的快乐可以来的这么简单,我们不是可以多给学生制造快乐的机会吗?
二、倾听需要注意的几点
1、转变观念,平等对话
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容易带有权威感和优越性,不自觉地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教育,或者指点迷津指出缺点和错误,这种做法教师习以为常,感觉自己是在尽老师的责任,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不仅不领情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走向教育反面,所以教师在倾听学生时,要转变观念,学生与教师要平等对话,例如教师在倾听时要保持轻松自然姿态,包括眼睛的亲密接触,用点头或恰当的短语来显示你集中注意力耐心倾听对方讲话,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叙述,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尽情地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倾听要耐心,不要偏听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宠爱有加,渐渐养成了他们骄横偏激的个性,再加上他们的生活阅历浅,任性贪玩,易冲动,说话做事不顾后果,如果他本身正遇到不顺心的事,这时当老师的做法与他的想法不一致时,或许会顿发无名之火,把一腔怨气发泄到老师身上,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在倾听学生时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自己尚未准确地理解学生时,就轻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对学生的想法作出误判。为准确了解学生内心,在倾听学生时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反应,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听他倾诉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并在恰当时机指出他的错误,让他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毫无保留地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最近遇到一位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刚刚经过班主任教育,走出办公室去上课,没过十分钟他气匆匆从教室跑到操场,刚好撞上班主任,一看到,班主任气急败坏地责问:“你怎么老毛病又犯了,你到底想怎样?”那学生脱口而出“我就这样,不想上课怎么啦?”班主任更气了,我走上前去将学生拉走,“你为什么上课跑出来呢?”我轻声问,这位学生马上泪流满面,等他稍稍安静,我再详细询问,他便很委曲地告诉我“任课老师无故将他的卷纸没收了”,(后来我调查,原来是师生之间存在误解造成的)他觉得很委屈,一气之下就跑出来。设想如果只听他发火,我们根本无法知道原因,只觉得他很“坏”,经常这样师生之间对立冲突就会越严重。
3、倾听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
时间和地点选择得好会收到良好教育,反之,则会适得其反。前几年我新接任九年级一个班班主任,我们班分到的男生寝室很大,大家都一张席一张席紧挨放着,可是有一张席却很意外,铺在离其他同学床位很远的一个墙边,我问他为何这样做,他不说话,只是呆呆地站着,为了整齐有序,我命令式地叫那位同学把床铺搬到同学边上,虽然那位学生做了,但看得出极不情愿,之后的几个星期里,他又经常请假回家,问他理由总是支支吾吾的。我决定探个究竟,一次他又来请假,我没有马上同意,而是随他走出办公室,边走边聊,终于他跟我道出了原因:他有尿床的毛病,床位离得远远的是怕同学闻到尿臭,经常回家是为了换裤子。之后,我对他多了份同情,少了份苛刻,并指导他可以带上闹钟定时排尿,带上干净裤子,随时准备,多清洗床铺等等,设想如果我在办公室逼他说出请假理由,在寝室逼他说出独处原因,他会觉得多尴尬。因此,选择适当时机和地点非常重要,教师在倾听学生时应选择适当时机和场合,让他有吐露心扉的轻松环境。
作为老师,唯有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叙述,我们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科学探究式学习100个问题》郑青岳浙江教育出版社
[2]《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做一个聪明教师》王晓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它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人格。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作业的负担,很多学生把心理课当成是放松课,是不用动脑筋不用思考的课。活动时热火朝天,分享时鸦雀无声;做游戏的时候忽视纪律要求,一片闹哄哄,涉及到知识讲解时做作业、看小说的学生大有人在。心理课在这种情况下只是一种附和学生娱乐心理的“虚假繁荣”,难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难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与心理课本该实现的目标相去甚远。心理课如何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走进学生的内心呢?
一、多方了解学生的需要,让课程设计更有针对性
在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应通过课程问卷了解学生目前关心的问题和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心理健康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学生普遍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课外,和班主任、科任教师多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从各个渠道了解到的资料,精心选择活动主题和案例,使课程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
此外,由于学校心理教师师资有限,一个教师往往要带全年级甚至是全校的心理课,由于各班班级氛围、男女比例等因素的差异,如果一个教案通行全年级甚至是全校,那么,课程教学肯定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个人精力有限,虽不能做到每班一个教案,但可在某一环节加以变动,使其设计更加符合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班级氛围比较沉闷,开展活动时总是三推四阻,交流感受时更是无人搭理,那么在设计相关的操作性活动时就要多加斟酌;有的班级气氛比较活跃,开展活动时就要注意规则的强调,分享经验时要多加引导,避免活动流于形式。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一般教师都会花大量的心思精心设计课程导入,选择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案例、故事、视频、歌曲等作为课程导入,这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使其积极参与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导入正题后,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游离了。
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的环节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例如,高中生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不断发展,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具有更大的组织性、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高中心理课堂上,除了依靠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外,更多地要组织辩论、讨论,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激起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深化、认知的发展。这种形式与单纯的知识讲授相比,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参与;与单纯的游戏相比,更注重思维的开拓。
比如,在“异性交往”这一专题中,如果单纯采用讲解的方式就显得比较单调,也缺乏说服力,因为学生平时从家长、思想品德教材、青春期读物上已经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才是心理课的关键。笔者平常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恋爱对学习的影响、对情绪的干扰,但对如何拒绝异性的表白比较困惑。所以,在课上,笔者选取了在心理辅导中几个比较典型的个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收到了较好的
效果。
三、密切关注课堂动态,充分利用生成性课堂资源开展教学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体验、行为,师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对之加以合理的利用,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
比如在上“感恩父母”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人生五样”这一活动环节,让学生写下生活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五个人,从逐一舍弃的过程中体会亲情的宝贵。学生的反应超出了我的预料:有的学生半天没动笔;有的学生直接表现出对立反抗的情绪,拒绝继续参与活动;还有的学生甚至反问“老师,如果是你的话该怎么办”,每个班上能够完全遵照指令全部做完的人不到三分之一。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很苦恼,着急的时候甚至会埋怨学生不配合。课后静想,当课程进行得不顺畅时,该反思的是自己的设计,而不是一味埋怨学生。学生面对指令的抵触、愤怒情绪,犹豫不决的举动,不正是出于对亲人的强烈感情吗?这不正是活动设计的意图吗?后来,笔者转换了策略,不是一味要求学生完成指令,而是现场观察学生的反应,再让学生分享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让课堂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叶澜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心理课作为中学的一门新兴学科,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走进学生的内心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心理课必须做到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选择课程内容;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关注课堂动态,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的目的,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作者单位:湖北省罗田县第一中学,黄冈,438600)
1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 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 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 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 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 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 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 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换言之, 如果数学教师本身就不热爱数学, 又没有严谨的教学态度, 那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我把情感教育运用在教学中, 做了一位教师应该做的事。我想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亲其师, 而信其道”吧!数学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 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对教学评价方式有许多, 比如: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一帮一情况反馈、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作业批改评语、建立数学成长记录袋等等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 作为我们教师要注意, 不管你用哪种方式, 都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关键词:真实、及时、对比、激励、表扬为主。就算批评也要语言委婉一点,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 更要在评价中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数学家的榜样力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通过减轻学生负担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学习上的负担) 以及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等等, 这些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所谓“只要有心, 处处皆教育”。
2 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里, “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 而且, 它能给予我们能力, 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 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 由于业务关系, 急需一辆汽车, 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 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 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 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 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 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 (里程) 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 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 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 提出思考的途径, 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把数学条理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泼多变, 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 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
3 利用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 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 美术具有的直观性, 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 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利用数学知识,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 “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 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 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 酷暑炎热, 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 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 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 出示荡秋千图。这时我立即一转, 进入话题, 说:“手臂这一摆, 秋千这一荡, 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 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 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 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 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 最后将结果告诉我, 那么我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我很神, 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 他们恍然大悟, 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 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 如“填幻方”, 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等等, 教师都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 教师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 只要求他们列出应用题的方程即可, 看谁列得既快又对, 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 对答得快和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 教师在教学中, 特别注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决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多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 并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努力做到让学生思考问题力求让学生独立思考, 并以鼓励为主、努力创造课堂教学和谐的气氛, 对待学生作业, 教师每次及时批改, 通过迅速的反馈了解自己教学效果, 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 教师首先要从自身中找毛病,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 加以纠正。对待差生的作业, 教师总是精心批改, 抱着满腔热情的期望分析错误的原因, 排除其学习的障碍, 使其保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进而逐步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总之,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 因此, 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 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国家图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心肠。S
参考文献
【如何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推荐阅读:
班主任德育教育案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10-05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09-14
让朗读带领学生走进语文世界10-27
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07-23
走进狗世界作文11-05
让孩子走进童话世界06-18
让童话走进幼儿的世界06-05
走进京剧大世界作文07-04
走进科学世界读书心得07-10
走进书香的世界作文700字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