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精选10篇)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篇1

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法治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因此,检察机关必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开展工作,充分履行各项检察职能,为加快法治国家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当前,要认真学习领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和促

进正在开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是“标”,法治理念就是“本”,因此在检察实践中,必须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自身实际,力求取得实效。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的指针

(一)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

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国家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力,这种权力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检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来指导,这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它是中国国情与马列主义法治思想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和精髓,是经受了历史和现实考验的开放与发展的思想体系。检察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只有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执法,才能保障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体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法治特色,才能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当前,在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中,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充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检察队伍的规范化执法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一些环节执法不够规范、不够文明,甚至不够公正、不够廉洁;一些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在实践中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任重而道远。在这种形势下,检察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增强建设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严格规范执法,努力促进司法公正,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促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和检察队伍建设,把检察机关打造成国家法律的模范执行者和有力监督者、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忠实维护者、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捍卫者。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终于踏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当前正处于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形势,要适应新形势,必须认清形势,提高适应力。法治社会进程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要发挥法律监督作用,必须要“打铁还须自身硬”,努力搞好规范化建设,迎接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必须会带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凸现的人民内部矛盾、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高发的刑事犯罪、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亟待提高……这些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检察机关必须主动出击,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努力化解社会矛盾,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为社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用科学、正确、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工作。

(二)检察机关自身建设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利益法则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检察干警在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分不清私利和大义的界限,以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立检为私,执法为已”的错误思想对检察事业有着极大的危险性和颠覆性。同时,几千年封建特权思想的残余,人治观念的消极影响,使得当前检察机关不同程度存在着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一些干警创新意识不强,特权思想严重,一言堂、等级观念、权重于法、人情重于原则等等,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信号和考验。加之,在学习借鉴外国法治思想的过程中,一些人缺乏政治鉴别力,有全部“拿来”、“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否定我国法治思想和成果,造成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和混乱。

这些问题使得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步履维艰。因此,非常有必要正本清源,首先要解决好认识观念上的问题,从端正广大干警的执法理念入手。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广泛的教育整改,让大家明白“权为民所用——因为权是民所给”、“利为民所谋——因为是为民掌权”、“情为民所系——因为人民的信任与期待”,进一步提高检察队伍的政治素质,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以此来促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更好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检察工作深入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一)用理念查找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篇2

一、致力于执法理念的铸造, 着力强化和谐执法意识

(一) 树立和谐执法理念

和谐执法是一种方法要求, 也是一种境界的体现, 它折射出执法的水平、能力, 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反映。因而, 检察机关在依法打击犯罪活动、调解矛盾冲突等工作中, 要更加注重在维护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的更高要求, 不能只是就事论事, 还要从内涵和外延上善于把各种对抗性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每个检察官在执法办案中牢记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总目标, 时常从服务大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自觉把自身所从事的检察工作放到大局中去认识, 去定位, 去把握, 去检验。

(二) 端正和谐执法态度

坚持把是否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衡量检察工作的重要标准, 使整个检察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大局。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明确刑罚手段处理案件的范围, 凡是属于民事、行政手段调整的事项不得随意使用刑事手段。要充分运用好刑事司法手段, 增加和谐因素, 化解不和谐因素, 从源头上消减刑事发案的各种隐患, 以维护稳定, 促进和谐。

(三) 倡导和谐执法理念

对非对抗性的犯罪, 在依法惩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矛盾的化解。这就要求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时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的规律和特点, 把执法办案与解决矛盾纠纷紧密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忠诚、理性、平稳地履行职责, 客观、周全、审慎、平和地执法办案, 坚持以诚待人、以善处事、以理服人, 注重强化公平公正意识、文明尊权意识、平等保护意识、司法诚信意识, 真正做到理性执法, 把化解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始终。

二、致力于执法过程的规范, 认真落实和谐执法措施

(一) 在规范执法上下功夫

注重强化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规范自身执法行为, 保障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 使检察机关的每一项执法办案活动都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要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细化办案流程, 强化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健全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推进和谐执法。在内部监督制约方面, 要建立案件首办责任制和分管领导负责制, 严格落实错案追究制, 认真执行赃款赃物管理规定, 确保办案的公平公正。在外部监督制约方面, 要深化和加强人民监督员工作, 认真实施“一案三卡”, 确保监督到位。

(二) 在文明执法上下功夫

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 慎用强制措施, 强化为民思想, 尊权及平和执法理念。在初查时, 要注意不得对被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 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被查对象的财产。在讯问时, 要充分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 不使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侮辱人格。在搜查时, 要注意回避老人和未成年人, 做到行为文明, 举止得体。坚持把文明取证与保障办案质量相结合, 强化文明意识, 规范文明用语, 确保办案安全。

(三) 在落实宽严相济上下功夫

依法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就是要切实做到该严必严, 当宽则宽, 宽严适度。要注意以和缓、和解的方法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慎刑、轻刑、少刑, 惩罚、教育、矫正并重, 化消极为积极, 化冲突为和谐, 解矛盾于初发。要依法实行重罪严惩、轻罪宽治, 对严重刑事犯罪依法严厉惩处, 对于轻微犯罪或者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 以及具有教育挽救可能的犯罪人, 尽量采取非刑罚化的方法和手段。在审查逮捕和提起公诉环节上, 要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和过失犯, 慎重逮捕和起诉, 可捕可不捕的不捕, 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对未成年人犯罪要坚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尽量不捕不诉。对不捕不诉的未成年人, 要认真落实帮教措施, 促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改邪归正。同时, 要积极推行刑事和解制度, 力求把案件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降到最低点, 有效地融解和减少社会中的对抗性矛盾。

三、致力于执法目标的实现, 注重体现和谐执法效果

(一) 通过提高质量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要正确处理办案力度与办案质量的关系,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依据法律规定定性定案。对案件质量要实行经办人、部门领导、分管领导三级监控体系。通过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 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职务犯罪大案要案, 营造廉洁勤政的政务环境;通过强化法律监督,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二) 通过强化服务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牢固树立“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念, 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做到既严格执行法律, 依法办理案件, 又防止孤立办案、就案办案, 把执行法律和执行政策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 严格区分民事经济纠纷、一般违法行为、改革探索中的失误和执行政策中的偏差等与犯罪的界限, 支持改革者, 保护创业者, 惩治犯罪者。

(三) 通过注重细节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细节决定质量。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能、行使检察权中无小事。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 必须牢固树立细节意识。在接访、搜查、讯问、调查等环节, 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在接待来访中要做到热情服务, 找准问题, 既帮助释疑解惑, 又依法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着力做好群众工作, 减少对立情绪, 定纷止争, 真正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 实现息诉罢访, 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

(四) 通过关注民生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要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坚持以民为本, 关注民生, 做到执法为民, 公正为民, 清正为民。要稳步推进被害人帮助制, 从“法律帮助”、“物质帮助”、“精神帮助”、“心理帮助”四个方面, 着力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维权护法, 从而在保障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实现检察功能最大化。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篇3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民主法治;推进措施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界定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的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1]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的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是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民主法治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顺应民心、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面对新形势,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又有新期盼、新要求,要求我们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要去我们妥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护各类群体的利益。只有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这些新要求、新期待,才能进一步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历史性的重要命题

传统的社会管理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于社会管理和治理的职能,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机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有序和稳定,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2]社会管理创新则是指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过程,不仅与政治、经济、法治和国内国际文化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也是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据所在。我国目前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为了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掌握主动权,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央从战略的高度做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部署。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及时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又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检察机关对民主法治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推进措施

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充分全面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创新,主动对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促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效率水平,以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促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要做到这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探索便民利民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排除监察室、设立检查联络员和聘请检查信息员等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新机制,延伸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参与社会建设的触角,搭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平台;二是参与大调节工作机制。大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纠纷综合性调解机制;三是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引导全体公民学法、知法、守法,理性表达个人诉求,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立足大局,以检查监督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保障创新

检察机关围绕党委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一系列的指示和安排,积极参与到重点工作中去。一是善于从党和国家大局着眼,结合执法办案和履行各项检察职能,积极推动重大项目、重大公共政策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进社会前端管理,促进公共政策的完善,从源头上减少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二是充分发挥贴近群众的工作优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注意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积极向党委和政府提出建议、拿出方案,协助党委和政府把住政策源头,促进完善社会管理工作。三是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积极发现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向政府的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完善内部监督和制约,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

3.整合资源,以检察执法社会化推进内部管理方式的创新

一是要优化科室职能。将检察机关内部的一些管理职责相近的只能进行整合,避免因分工过细,而使统筹难度加大。二是要强化信访机制。畅通便民服务渠道,通过受理群众申诉和信访,接受社会管理问题咨询和办理相关法律事务,加强行政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三要构建大预防格局。由检察机院预防部门牵头,检察院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大预防体系,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查办工作有机结合,对执法办案中发现的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及时建议督促有关单位整改和完善。

4.坚持以执法办案为基本途径

一是要胸怀大局,突出执法办案重点方向检察机关的监督重点是保证权力依法运行,防止和纠正权力的滥用或失职。二是把握规律,改进执法办案方式方法。合理性是批捕、起诉等权力,更加重视依法严厉打击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稳定感。三是牢记宗旨,树立正确的执法办案观念。在办案中树立检察机关公正廉明、正气浩然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心宇.管理创新辨析[EB/OL] .http://www.miel68.com/read.aspx.

[2]应松年.构建行政纠纷解决制度体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篇4

在全市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教育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

(2006年5月10日)

同志们:

最近,中央决定在全国政法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高检院、省院分别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动员部署。今天的会议,就是传达贯彻高检院、省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动员部署在全市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刚才,书民同志宣读了市院制定的实施方案,对教育活动作了具体的安排,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扎实开展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中央认真总结我国法制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为当前和今后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是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领域的根本指导思想。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活动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扎实的搞好这次教育活动。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发展方向的客观需要。我国检察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列宁主义法律监督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现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与其他国家的检察制度相比,我国检察制度有许多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决定的,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所决定的,是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在近年来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讨论中,受到学术界一些不健康观点的影响,在社会上,也包括我们检察机关内部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有的同志在思想上出现困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对检察事业的发展缺乏信心;有的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盲目追随,对西方的一些东西盲目崇拜;有的甚至对那些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也丧失了起码的政治鉴别力。这些思想上的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检察工作和检察改革就会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就难以巩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检察机关担负着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查办贪污贿赂、侵权渎职等职务犯罪,保护经济建设的任务,这个任务重大而艰巨。同时,随着法制的完备和法律的健全,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提高,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越来越高,这是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这些都给检察机关的执法观念、执法水平、执法机制和执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我们在这些方面是不适应的。比如,在办案中存在的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等,说到底是执法理念的问题。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妥善调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纠纷,成为检察机关日益迫切的重大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必须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干警头脑,保证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的执法指导思想和执法观念始终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保证检察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推动执法水平、执法效率的提高。

(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入贯彻检察工作主题,推进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贯彻了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精神,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的强烈呼声,体现了依法治国的要求和宪法、法律关于检察机关的性质、职能的规定,明确了检察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根本途径,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近年来,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和广大检察人员始终坚持并努力实践这

个主题,推动了各项检察工作的深入发展。但是,也要看到,有的地方对贯彻落实检察工作主题还不够自觉,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到位,监督的质量和效果还不够好,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成效还不完全满意,检察工作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坚持和深化检察工作主题,就必须使广大检察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按照社会主义法治

理念的基本要求,不断丰富检察工作主题的内涵,使检察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符合党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入推进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执法规范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执法犯法等问题还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执法理念陈旧、落后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执法理念是执法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执法思想、执法理念问题不解决,不但新的执法不规范问题会继续滋生,过去已经解决的问题也会出现反弹,已经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在执行、落实上也会大打折扣,继续深入推进检察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深入推进检察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抓住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这个“牛鼻子”不放。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广大检察人员的思想觉悟,树立先进的、正确的执法指导思想和法治理念,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怎样执法、怎样服务等重大问题,始终保持检察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五)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进一步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需要。检察队伍建设也存在更新理念的问题,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好的办法、措施。开展教育活动,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干警的执法理念问题,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培养干警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提高干警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因此,要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干部队伍的选拔、考核、奖惩、培训等各项管理措施中,促进检察队伍建设的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真正建设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检察队伍。

二、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认真解决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符合的突出问题

市院根据高检院、省院的部署和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对这次教育活动作了具体的安排。各单位在落实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学习,强化理论武装

要认真组织干警重点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罗干同志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和贾春旺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xxx检察长《在全省检察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中央政法委编写印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高检院编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汇编资料》等。

要把“虚”功做实,通过学习真正得到提高。一是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不论是采取集中学习、自学,还是专题辅导、座谈讨论,举办培训班,都要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分层次、分专题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学习。通过学习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搞清要树立什么样的执法理念,摈弃哪些陈旧、落后的理念,为坚持检察工作的正确方向、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要联系实际。在学习讨论时,不要就事论事,空洞学习,泛泛而谈,要把学习与检察工作结合起来,与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与规范执法行为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把个人摆进去,联系个人的工作、生活和作风,尤其是执法办案过程中的实际,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提高,才能以先进的执法理念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领导要带头。院领导不仅要抓好教育活动,而且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带头参加学习讨论,为干警作出表率。

(二)深入查摆检察工作中存在的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符合的突出问题

贾春旺检察长在讲话中就全国检察机关的情况讲了八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监督意识不强,对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责认识不清,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力、监督不到位。二是执法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不认真处理或者不公正处理群众的司法诉求,对群众冷硬横推、盛气凌人,耍特权、逞威风,甚至侵害群众利益。三是法制观念不强,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廉洁,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犯罪、轻保障人权,随意扣押、冻结款物,受利益驱动办案甚至违法违规办案。四是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存在单纯业务观点,执法不注意方式、方法,随意采取强制措施,没有把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起来。五是党性观念不强,对中央的方针政策理解不深,对上级的要求和工作部署落实不力,有的甚至敷衍应付、自行其是。六是工作责任心不强,拈轻怕重,得过且过,不认真学习理论,不努力钻研业务,不深入思考问题,思想上固步自封,工作上庸碌无为。七是工作作风和执法作风不端正,抓工作不深入、不扎实,满足于一般号召,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八是少数检察人员理想信念淡漠,道德意识缺失,有的以权谋私,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有的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可以说,这些问题,在我市检察机关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问题是“久治不愈”的问题,有些问题在98年集中教育整顿中纠正而“旧病复发”的。这几年对干警违法违纪的举报逐年上升,我们查处的几件违法违纪案件都是很严重的。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要借这次教育活动的东风,真正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全市每个院、每个部门和每个检察干警,都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对照以上七个方面的问题,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这次对照检查从7月份开始,时间为3个月。要采取自查与互查相结合、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上下帮查和面向社会开门查相结合的方法。不论采取什么形式、什么方法,都要突出重点,一是从执法思想、执法观念上找差距,从职业道德、执法作风上找差距,从执法水平、执法能力上找差距,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执法实践,既提高觉悟,又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检察机关处理的涉检信访案件中查找问题,从查处的检察干警违法违纪案件中查找问题,从发生的办案安全事故中查找问题,从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投诉中查找问题,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方面的批评意见中查找问题,从新闻媒体披露的执法不公的案例中查找问题,从已发生的被纠正或决定赔偿的错案中查找问题,从复查当事人不服不立案、不捕、不诉的案件中查找问题,从人民监督员不同意检察机关决定的案件中查找问题。三是要坚持较真碰硬,敢于暴露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是多大的问题就是多大的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就是什么性质的问题,不能因为怕丢丑、影响形象而遮遮掩掩,更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四是要注意发挥正反典型的教育作用,在树立和宣扬先进典型的同时,选择一些背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违法违纪典型案例,开展案件评析活动,总结经验教训。

(三)要扎扎实实搞好整改

进行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解决和纠正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一是要坚持围绕工作找问题,围绕问题抓整改,查改结合,边查边改,边整边改。对自查、互查、上下帮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逐案、逐事复查核实,在查明问题,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整改。对查出的一般性问题要立即改。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规定时日限期整改。对一些难度较大,需要上级统一研究解决的,要及时上报。二是对查摆出的问题,进行疏理归类,分析原因,制订整改措施,建章立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干警的素质养成机制、业务流程管理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履行职务保障机制和科学的案件质量评价体系,巩固和发展教育活动成果。三是严肃查处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对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干警自己主动检查纠正的,可以不予追究;对较为严重的问题,干警主动检查,认识深刻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从宽处理。对自己的问题不主动检查纠正,甚至隐瞒、掩盖的涉嫌违法违纪问题要从严追究。对于群众举报的干警违法违纪问题,查证属实的,要严格依法依纪处理。

三、加强领导,统筹兼顾,促进教育活动与各项检察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当前,检察机关要着力开展的工作较多,任务繁重艰巨,要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为统领,协调处理好教育活动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市院成立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各基层院也都要成立领导机构。要实行检察长责任制,检察长要亲自抓,扎扎实实抓好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工作,保证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从1998年政法队伍集中教育整顿以来,经过了“三讲”教育、接受人大检查评议、“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等,干警包括一些领导同志思想上存在着松懈、疲沓情绪,因此,决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敷衍应付。哪个单位走了过场,不仅要进行补课,而且要追究检察长的责任。

(二)要联系实际。要联系本单位、部门和干警的思想、执法和作风纪律的实际,真正使一些问题得到解决。以前的整顿、教育,有些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有些问题“旧病复发”,关键是联系实际不够。要对照有关纪律的规定和规章制度,多从主观上、从自身查找问题和原因。对发现的问题,要深刻剖析根源,找准症结,制定整改措施,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三)要把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结合起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教育侧重于道德观念建设,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法治理念教育侧重于执法理念建设,以规范执法行为、实现公正文明执法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侧重于执法行为建设,这三项教育活动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要把这几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几项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和深入开展,引导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执法观,更新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始终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

(四)统筹兼顾,搞好各项检察工作。今年的时间已过了三分之一,我们的工作任务很重。从前4个月的情况看,检察工作的总体形势是好的,多数检察业务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的重点工作,如扫黑除恶、惩治商业贿赂等工作都在积极向前推进。目前正是办案的大好时机,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斗争、查办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和法律监督等其他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要认真查找工作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把工作搞上去,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篇5

践行检察机关执法理念我先行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牢固树立“六观” 践行检察机关执法理念我先行”。“六观”简单的来说就是牢固树立正确的大局观、核心价值观、执法观、业绩观、权力观和发展观。“六观”的整体提出,标志着我们对于检察工作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新高度。这是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形成的共识,是新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是引领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理论武器,更是指导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行动指南。作为检察人员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以“六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动人民检察事业科学发展。

一、在认知上下功夫,把“六观”转化为自身价值取向。只有深层次的认识“六观”,挖掘它的本质内函,才能更好的落实“六观”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六观”,把握“六观”的整体内容和相互关系,“六观”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科学发展观在检察工作中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检察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只有在认识上有高起点,才能在学习上有高标准,才能在落实上达到高要求,从而利用认识来引导我们的价值取向,使我们能在前进道路走得更远、更辉煌。

二、在实践上求突破,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坚持执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保持清正廉洁。这是检察人员共同的根本宗旨、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检察文化对检察人员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检察人员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因此,构建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是从事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但我们不能急于成求,因为构建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一事,它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体验、修养实践,才会使我们从内心对检察干警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参照核心价值来行为处事。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构建和培育核心价值观与履行职责、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从具体的事做起,做到行知合一、言行一致,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规范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使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相协调,与检察干警身份相符,把忠诚体现在行动中,把敬业贯穿于实践中,把公正落实到履职中,把清廉融入到生活中,把奉献坚守到人生始终。

三、在思维上建高度,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贯穿于工作始终。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将这样的发展观贯穿于检察工作工作始终,自觉地把检察工作放在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综合运用打击、保护、惩处、预防、监督、教育职能,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切实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切实转变被动服务、消极司法的观念,更加主动地担负起保障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责任,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检察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

四、在行为上作表率,把执法观作为规范执法行为的度量尺。“规范”已成时代发展标志,在现代的管理、行政、执法等各方面都要求规范化,执法的规范化尤其重要,它关系到社会矛盾的化解。“六观”为我们提供一个规范的执法行为,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办案中以行为作表率。一是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理性行为,以理性思维去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真正地融法、理、情于一体。二是要以平等谦和的行为对待人民群众,真心、诚心、耐心地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三是要以文明的行为对待当事人。查办案件不仅要保障人权,充分考虑案件当事人的感受,也要保护被调查单位的正当权利和合法权益,要尊重人权、保护人权,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四要规范行为,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执法问题,用群众信服、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执法办案,使人民群众不仅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而且能感受到检察机关可敬可亲可信,能够感受到检察队伍的良好素质。

五、在业务上找差距,把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业绩观融入创先争优。业绩观作为“六观”之一,牢固树立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业绩观,坚持以数量为基础、质量为生命线、效率为保障、效果为根本、安全为前提,做到五者协调统一、相辅相成。既要切实纠正和防止重办案数量、轻办案质量、效率、效果的做法,又要切实纠正和防止一强调规范执法、确保质量就不敢办案的做法。同时,要把执法办案安全放到与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改进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执法办案的能力和水

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等方面跟同事、同行找差距、查不足,在“找”与“查”过程中学习先进经验、赶超先进,在“学”与“赶”的过程中形成争创意识,形成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

六、在意识上重自律,把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作为基本要求。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要求我们坚持从自身做起,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钢性自律意识,把“严于自律不想为、严肃查处不敢为、严格管理不能为”的意识深深的植入心底,自觉形成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检察人员形象。

七、在方法上提水平,把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推动工作的主要方法。科学的工作方法能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工作方法,即用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处理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办事方法上用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牵动、影响全局的主要工作,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努力破解工作难题。

总之,只要我们在认识上下功夫、在实践上求突破、在思维上建高度、在行为上作表率、在业务上找差距、在意识上重自律、在方法上提水平,就一定能把“六观”真正的融入我们检察人员的心中,正确引导我们走在科学文化素质者的前列,正确引导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引导探索社会主义前进方向。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体会 篇6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政法队伍保持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

文明成果,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在全国政法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审判工作、公安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是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适应现阶段形势的需要,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也是切实提高政法干警维护社会主义法治能力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我们要用好这个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还大量存在。改革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容易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导致刑事犯罪高发。同时,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需要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面临新形势,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必须主动应对新挑战,积极适应新要求,尽快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防范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能力、公正执法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政法干警头脑,也就是说,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政法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但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在利益面前,政法干警思想上分不清私利与大义的界限,以手中的执法权力谋取私利,忘记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损失。不仅如此,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中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一些人对西方法治思想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缺乏起码的政治鉴别力,有的甚至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还有一些干警,受“左”的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创新意识不强、特权思想严重,依法治国的观念并没有真正牢固树立起来。对政法意识形态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发展,而必须正本清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一政法干警的执法思想,保证我国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切实提高政法干警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的保障。经过“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教育整顿、规范执法行为等活动,政法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执法能力、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现象,在政法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干警的执法理念不正确。所以,非常有必要从端正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入手,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让大家真正弄明白、解决好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篇7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面

对我国即将进入“十一五”重要发展时期的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要求。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长期发展的实践经验,正确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指导具体实践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我们所亲身经历感受最为深刻的具有全局性的举措有三个:一个是,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列为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明确地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因此,它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保证,也可以说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个是,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应当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落实“五个统筹”的思想,是对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个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与确立。法治作为社会的基石,其指导理念的如何确立,势必会对发展起到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整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的科学界定,坚持和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的要求,坚持和反映了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坚持和反映了党的领导,坚持和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反映了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坚持和反映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这六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因此,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一个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前人勇于创新的发展观,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正在努力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走自己的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落实,历史必将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将不断加以完善。只有这样,科学发展才能在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以实现,才能给我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成功动力。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司法文明理念,做人民满意的检察官。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自觉克服态度粗蛮、方法简单、居高临下的做法,以人道的、人性化的方式对待案件当事人,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执法司法的人文关怀。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处理,加强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篇8

一、胸怀大局是前提

胸怀大局就是要打牢服务大局的思想基础,始终做到脑里想着大局、心里装着大局,牢牢把握党和国家大局的主要内容和对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增强为服务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办案过程中要讲究办案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慎重采取立案措施和强制措施。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防止利益驱动和执法的随意性,保证检察人员严格执法、文明办案。在行使检察职权过程中,要正确使用法律政策,防止因为案件处理不当,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立足本职是基础

服务大局不仅是一个法治理念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首先要拿起“打击”这个武器。打击是预防、制止犯罪的重要性工作,是检察机关履行其它职能的前提和基础,是遏制犯罪最有力的手段。在服务发展中,一方面,要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影响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治理,积极投入到“严打”斗争中去。其次要抓住“监督”这个关键。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不断强化法律监督的意识,以弘扬公平正义。要建立依法决策、依法保护机制。凡是重大决策涉及法律事务的,都要及时地跟进参与,提出意见;对干扰经济发展的刑事犯罪案件,有关部门该立案而不立案的,要依法立案监督;对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裁定,要依法提出抗诉;对滥用强制措施等严重影响生产经营的行为,依法监督纠正,对构成犯罪的,要坚决依法追究,切实保障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转。三要盯住“预防”这个根本。加强预防工作,有效地遏制和减少各类犯罪,既是治本的战略性任务,也是强化打击的巩固和深入,更是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削弱或者放弃预防职能,就会在实践中造成履行检察职能的不全面,甚至会影响其他三项职能的发挥。为此,要把预防犯罪融于执法意识之中,体现在办案的全过程。

三、正确履职是关键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篇9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蒋元文

------------------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326】【字号:大 中 小】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指导思想中提出,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我认为,这是在总结近年来普法实践经验基础上,改进普法工作,提高普法质量,增强普法实效,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

今年3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党员负责人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积极加强法制建设,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依法治国、本质要求是执法为民、基本目标是公平正义、中心任务是服务大局、政治保证是党的领导。我们要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特别是要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部门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大家都能够坚持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重要方针和原则。树立法治理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使法律深入人心,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心里。”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就是在法律观念和法律秩序的层面,把法律交给人民,让人民掌握法律,铭刻在人民心里,使人们自觉地普遍依据法律规则、制度、原则去从事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

吴邦国委员长指出:“20年的普法实践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普法学校。要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将法律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去,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植于实践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见《中国人大》2006年第9期,《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普法并不是人人都要精通法律法规,简单的去背诵法律条文,而是在行政或司法,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理念的支配,坚持依法办事,养成良好的法律习惯。应该说,从1985年1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以来,经过四个五年普法规划,公民的宪法观念和法律意识,各级干部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尤其是依法执政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能力,有了新的进步和提高,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普法中还存在重干部、轻一般职工,重城市、轻农村,重形式、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如,普法考试过多过滥,且集中在党政机关和司法部门,这其中既有司法局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普法考试,又有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任前法律考试、组织部的新任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此外,还有全国性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司法资格考试。特别是普法考试,普遍是组织部分人员 1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检察机关规范化建设 篇10

[内容摘要]:社会矛盾化解是政法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检察机关是社会矛盾化解的主体之一,要与其他机关共同形成社会矛盾化解的合力,真正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就必须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的成因,认清法律监督工作与社会矛盾化解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出发,认识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性,把握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着力点,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性,才能把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推向深入。

社会矛盾化解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肩负着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是社会矛盾化解的主体之一,只有立足于法律监督职能,才能在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做到到位而不缺位、不越位,才能真正与其他机关共同形成社会矛盾化解的合力,真正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检察干警必须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的成因,认清法律监督工作与社会矛盾化解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出发,认识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性,把握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着力点,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性,把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推向深入。

一、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成因

当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也处在矛盾凸显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复杂多样的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显,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其主要成因有以下四点。

(一)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上访和突发事件增多。当前的社会矛盾触点很多,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保维权、劳资纠纷等都是热点领域,各种矛盾冲突层出不穷,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产生的矛盾逐步突出。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单位和部门对这类矛盾纠纷化解不力,不认真对待,随之产生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现,导致非正常上访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甚至升级为暴力事件。

(二)利益诉求增多,群众交叉攀比态势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法治意识滞后。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上访者往往交叉攀比,使各类群体性利益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特别是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下岗职工安置等群体利益矛盾引发的纠纷和集体上访,往往是多种矛盾和多种意图的集合体,相互交叉感染,相互攀比联动,化解难度不断增大。

(三)经济利益结构的改变导致社会矛盾主体和形式多样化。由于经济转型和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增多,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一些人抱着“法不治众”、“众怒难犯”的心态,利益个体自发组织起来,希望通过集体行动,唤起政府的关注,使自身利益能得到政府的确认和保障,从而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突出表现为群体性越级上访、闹事,希望通过上访造成更大声势,向有关部门施加更大的压力。

(四)合理诉求和其他目的结合导致热点问题升温,处置难度越来越大。主要是由于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表达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一件事件中甚至多种矛盾相互交织,这类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解决和处置的难度很大。

二、社会矛盾化解在检察环节体现的特征

一是社会矛盾化解在检察环节表现得更为复杂。在检察工作中,每一个案件都是一个或一类具体的社会矛盾,而且该社会矛盾在检察监督之前就已经有国家公权力的介入或运行,大多数社会矛盾一旦发展到需要检察监督去化解的时候,其中的利益主体就会更加多元化,利益诉求就会更加多样化、利益矛盾就会更加复杂化、影响范围就会更加扩大化、利益双方的矛盾就会更加对抗化。因此,检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能时,不仅要解决好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更要解决好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把这两种关系同时解决好,才能真正化解社会矛盾,否则就有可能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升级。

二是社会矛盾化解任务在检察环节表现的更为繁重。社会矛盾在本质上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外在表现,社会矛盾化解的过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过程,而平衡各方利益的过程就是维护公平正义的过程。检察工作的内在属性就是法律监督,而法律监督体现在利益协调上,就是要监督利益落实、利益调整是否正当合法。因此,就社会矛盾化解进程或环节看,立法是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一道关口,执法是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二道关口,司法是社会矛盾化解的最后一道关口。人民群众在检察环节维护自身利益的期待和愿望更加迫切,检察环节社会矛盾化解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和繁重。

三是社会矛盾化解的方式在检察环节表现的更为特殊。

当权利与权利之间无法通过法律自行达到利益平衡且产生利益冲突时,就需要通过权力的依法介入来化解矛盾,当权力介入后社会矛盾仍然没有化解时,就需要通过监督来化解,监督化解社会矛盾不同于权力介入而化解,监督行为本身一般并不直接就权利与权利之间的矛盾进行化解,而是通过化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来间接达到化解权利与权利之间矛盾的目的。因此,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化解社会矛盾的着力点,应当是着重化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通过化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达到化解权利与权利之间矛盾的目的。

三、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中的角色和定位

面对新时期新的社会矛盾,要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就必须首先明确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定位。

(一)检察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矛盾往往具有历史性和政策性,是全局问题的综合反映,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党政机关和公检法司各部门、各社会组织都有责任。检察机关的专政性质、法定职能、和公平正义的追求目标,都说明检察机关发挥职能,是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相一致的,在化解社会矛盾的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

(二)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需要转变检察工作价值观念。任何犯罪在侵害公民个人权益的同时必然是对国家法律秩序利益的侵害,检察机关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要求我们在面对社会矛盾时,必须处理好惩罚犯罪和维护公平正义以及国家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关系,改变原有的以国家本位身份下单纯追求打击和惩罚犯罪的价值观念,树立维护公平正义和维护国家利益及个人合法利益的价值观念。

(三)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需要转变角色定位。在传统认识中检察机关仅代表国家追究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检察机关是惩治犯罪的一方,是站在犯罪对立面作为矛盾一方存在的。在新的形势下,检察机关要转变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体之一,就要把打击惩罚犯罪,放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行,不仅要实现国家刑罚权、维护法治权威,还要更多地融入调停社会冲突和平抑矛盾纠纷的内涵。

(四)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上访申诉的群众,绝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或遭遇了不公平待遇,来上访、申诉的群众大多是弱势群体,他们的上访,体现了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确立尊重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态度,始终把执法为民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作为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动力源泉,排除外界干扰,依法办事,力求程序与实体的双重公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树立公平公正执法的形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检察机关如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检察机关深入化解社会矛盾,最基本、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坚持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

(一)围绕反腐重点,严查职务犯罪。近年来,各地高位运行的信访总量、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最为突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大量的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职务犯罪行为,如久访不息的背后隐藏着司法不公的行为,拆迁纠纷背后隐藏着官商勾结,企业改制**背后隐藏着中饱私囊,重大安全事故背后隐藏着渎职失职。检察机关来要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必须要充分发挥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能,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通过严厉查办职务犯罪,以此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群众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优先查办直接侵害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发生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征地拆迁、移民补偿、抢险救灾、医疗卫生、招生考试等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司法腐败案件,更好地保障民生、维护民利,有效地缓解和减少社会矛盾。要贯彻中央提出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方针,有效运用检察建议等预防手段,及时消除社会矛盾隐患,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围绕监督重点,强化诉讼监督。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是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责所在,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点,重点是维护好法律的公正和对当事人的公平。

1.要围绕“受害人”加强立案监督。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大多是合法权益受到刑事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提供,这类案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矛盾很容易激化,检察机关应当高度重视这类立案监督案件,依照法定程序监督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及时向控告人反馈信息,并且要全程跟踪监督案件进展情况。对于不符合立案侦查条件的,要作好控告人的思想工作,使控告人真心接受处理结果,不留矛盾隐患。

2.要围绕“当事人”加强民行监督。要注重监督纠正涉及民生、严重违反法定审判程序以及审判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导致的错误裁判,并要切实加大提出抗诉、再审检察建议力度。同时,要继续探索开展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等工作;对裁判正确的案件,协同法院做好当事人服判息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加更多的积极因素。

3.要围绕“被告人”强化刑事审判监督。要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于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以及过失犯,尽量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特别是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要坚持从宽处理。要重点监督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量刑畸轻畸重以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等问题,确保司法公正,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4.要围绕“犯罪人”加强刑罚执行监督。监管场所关押的罪犯、犯罪嫌疑人和劳教人员,可以说是不安定因素的火山口。监所部门要积极配合看守所共建依法、文明、人性化的监管环境,维护监管场所安全稳定。要监督纠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公不廉的问题,以免激化社会矛盾。要针对监外执行罪犯,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将监外执行罪犯管严管好,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

(三)围绕执法效果,转变执法观念。检察机关要深层次地化解社会矛盾,必须要进一步地改变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式,在办案中要更加注重社会效果。要灵活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执法办案中要慎用逮捕、扣押等强制措施,尤其是对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刑事案件,要努力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地营造和谐相处的浓厚氛围。要不断提高干警调解也是执法的思想认识。努力地提高干警调解也是执法的思想认识,从而使每个检察干警对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案件都能尽职尽责地做好调处工作,从检察环节上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加更多的积极因素。要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充分依靠专业性调解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三调”对接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中,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化解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上一篇:初一下册不等式应用题下一篇:初一政治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