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产业论文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文化产业论文(通用8篇)

旅游文化产业论文 篇1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突出,同时,旅游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对国民市场经济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创新两者融合机制、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智能化景点等。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必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内的不同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和交叉,为这两大产业最终实现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将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有效的利用,可以有效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互动机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成为时下流行的一大重点研究项目。因为这两大产业的互动和整合从根本上推动着旅游和文化繁荣发展,同时,对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与世界各国相比较,我国之所以文化资源丰厚,是因为我国具有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和风俗民情等优势。因此,文化所凸显出的独特优势,为人们旅游带来了动机和目的。相应地,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载体,为人们对文化的吸收和了解提供了交流和深化的平台,同时,通过旅游文化产品可以将文化产业推向世界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产业逐渐呈现出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等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作为旅游的本质属性,使得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且富有活力;而旅游作为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且富有品味。

因此,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机制,对将来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作用。虽然旅游和文化产业对各自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划定了界限,使得有关部门都按照自身的属性进行发展。然而由于历史遗留和传统划分方法等原因,使得旅游行业中存在着一些本质应属于文化产业,但却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的经营企业;与此同时,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中也生存着一些发挥着旅游作用的生产企业。可见,在行业渗透和学科交叉的当今社会,两者之间彼此难分,使得原本隶属各自不同界限的部门将旅游和文化元素合二为一。虽然在实际上二者各自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即文化是经济产业的属性,而旅游是经济产业的功能,但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当下,两者却具有相辅相成、互利共生的作用。因此,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的作用,使得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旅游产品对文化元素的融合,并适当开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讲,具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互动机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可分割,使其为产业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二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主要体现在自身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可见,只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为这两大产业的经济提高起到一定的影响。三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由于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彼此之间的互动共进原则,因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例如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文化还可以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从而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可见,要有效利用文化对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旅游同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从而实现了文化产业向着市场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总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互相依附、彼此生存,只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为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和渗透性越来越强,使得原本就处于模糊边界的两大产业,逐渐向着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演变。而只有实现真正的产业融合,才能使文化在旅游业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推动着旅游产业向前发展,同时旅游在文化的提升和传播方面发挥自身价值,为其提供相应的载体和平台,从而实现彼此的互补共赢性。同时,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观念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从而较易选择能满足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的文化产品。因此,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相应的融入了很多色彩。可见,在旅游产业植入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元素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拓宽,而相应的旅游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衍生出新产品来拓展市场空间。

二、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策略分析

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驱动下的产物。而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今市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在旅游活动中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多样化,因此,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产业发展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在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过程中,应时刻把握利用旅游业的发展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并坚持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以及旅游文化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有关的体制机制,有效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国虽然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就目前形势而言,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着领域不宽广和机制不到位等各种难题,从而使得产业融合发展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而,要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导班子,并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加快推进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制定和完善规划体系。文化旅游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而且要对规划提出高质量、高标准和高起点的要求,从而使得产业融合发展走向世界和服务人民具有现实的意义。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要得到政策的扶持。产业融合部门应明确政策导向,并建立起政策扶持体系,对于国家和各级部门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资金应积极争取,从而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对于产业融合发展要宏观指导。例如,旅游局对旅游产品开发指导应注重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突出性;针对旅游景点所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时,应注重增加文化内容对旅游业的丰富性;还可以指导旅游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第二,通过加快重点景区的建设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对于具有针对性文化元素的旅游景点,我们应坚持以原生态、原风俗、原文化、原居民的保护原则,并将其积极申报为国家重点景区。同时,通过对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使得旅游景点的特点得以展现和优势得以凸显,从而扩大旅游景点的影响力;不仅如此,通过加快景区配置设施的建设和游客中心以及星际饭店、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从而实现运用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构建健康绿道体系,将旅游景点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方向推动,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亲近大自然的需求,使得广大人们群众能够更深切、更直观的感受到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神奇效果。

第三,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品牌。对于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行,我们应将能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充分纳入旅游项目的推广计划,可以为充实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供帮助,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旅游景点积极开展一系列与发扬文化相关的活动,从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响品牌;还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和联系,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宣传形式进行旅游文化产品的促销,实现联动互动和互利共赢。

第四,利用建设智能化景点来打造xx旅游。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使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因此,要想把旅游业快速发展,就必须依靠作为文化产物的现代科技力量,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将旅游业所涉及的相关文化元素有效联系,并将其通过新媒体的形式直观的传播出去,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xx化服务,而且为旅游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从而突出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优化效果。

第五,通过提升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魅力。在产业融合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高度重视对旅游业人才的优化。因为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客的旅游审美和旅游感知,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突破人才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限性。随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突出,必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契机。只有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才能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供有利的条件。总而言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必将对产业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瑛,祁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5):36-37.

[2]舒小林,刘东强,齐培潇,等.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11):122-129.

[3]范红艳,薛宝琪.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4):104-109.

[4]曲景慧.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变动分析[J].生态经济,2016(9):129-134.

旅游文化产业论文 篇2

文化产业最早是从西方研究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现, 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 其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与此同时, “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概念也频繁出现于各种媒体中。但这些概念的高曝光率也使大众产生了一些困惑, 所以本文试图对这三个相似的概念做一下浅略的介绍。

一、文化产业

在我国, 学术界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普遍较一致。一般认为:“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 (Culture Industry) 理论。该学派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标准化的过程, 其生产的产品就像其他商品一样出于同一种模式, 其产品已经失去了文化的内涵;而且束缚了大众的思想, 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持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文化产业” (Cultural Industries) 这一概念慢慢变为中性。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 再生产, 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这个定义中, 我们还是可以找到“文化工业”的影子。

我国最早的“文化产业”定义出现在2001年, 全国政协与文化部所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文化产业作了如下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4月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又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范围。该文件指出,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它的范围包括:“新闻服务, 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文化艺术服务, 网络文化服务,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其他文化服务,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从以上文化产业概念的发展可以看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特别是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文化生产已经摆脱了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自发性阶段, 进入到了与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相伴而生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创意产业

一般认为, “创意产业”的概念是首先由英国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政策提出的。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以后, 于1998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 该小组将“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ies) 定义为“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 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 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并把创意产业范围规定为:“广告、建筑、艺术、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广播、表演艺术、出版和软件等”。“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提出后, 在很短的几年内就被一些英联邦国家所接受, 如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并将其作为一种发展战略进行大力推广。此外, 我国台湾地区受此影响也开始十分重视对创意产业的发展。

关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创意产业是对文化产业的细化和深化, 或者说是一种“超越”。如荣跃明在《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一文中写到:“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看, 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艺术生产的一种业态。……在价值链的连接中, 创意产业始终处于文化产业的上游。”

但在多数学者的文章中, 还是默认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差异, 而且它们所包含的范围也基本一致。如薛永武在《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指出:“创意产业无论是什么内容, 都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 ……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本身又是一种观念形态, 是文化创造者创意的感性显现, 因而文化产业又可以称之为创意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 在赢得1997年大选胜利以前, 英国新工党的相关文件中一直都使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但在大选胜利之后, “文化产业”就被“创意产业”所代替。英国这种将“文化产业”迅速转变为“创意产业”的作法, 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制定文化政策的需要, 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其实, 英国所定义的创意产业, 实质上就是文化产业。只不过是“创意产业”一词更加突出强调了文化产业中的创意特性, 侧重点不同而已。

三、文化创意产业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的概念, 学术界普遍认为源于英国提出的“创意产业”。更有学者, 直接用创意产业的概念来界定文化创意产业。如潘晓曦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认识》、陈珏宇的《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等。

但多数人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 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仅从这个定义我们就能清清晰地感觉到“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相似程度。

但在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时, 仍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一词中“产业”是由“文化”和“创意”作为并列的定语来共同修饰的, 即“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总和, 既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也兼容并包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奚建华在《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现实走向与逻辑路径》一文中提到:“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和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它以创意作为核心驱动力和根本标志, 在价值链发展的最顶端, 促动和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积聚, 打破传统二、三产业的界限, 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形成融合多种产业内容、产业流程的混合型、创新型产业形态。”

在对于概念的选择上, 无独有偶, 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在其2003年正式发表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础研究报告》 (Baseline Study on Hong Kong Creative Industries) 中, 使用了“创意产业”的这一概念, 并将11项行业纳入其中。然而到了2005年, 香港政府又在官方文件中将“创意产业”改称为“文化创意产业”, 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之一, 进行政策性的大力扶持。类似于英国大选前后的概念选择变化, 香港政府所作出的从“创意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转换, 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其制定相关政策服务的, 并没有过多的从概念内涵上进行区分。

四、几点认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并无实质性区别, 三者之间的“同”要远远大于“异”。因而笔者不赞同在概念的命名上进行过多地纠缠, 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以及更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上去。

鉴于国际和国内对“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两个新造之词存在较大争议, 特别是它们也容易与“创意经济”等概念引起混淆, 建议在有关文件中还是使用在国际和国内认同度都较高的“文化产业”这一提法为宜。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 由于这些概念的混用已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某些地区为发展文化产业而新建立的“创意产业园区”实际上与我们常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无什么不同。这不仅影响了“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两个重要产业的发展, 还可能造成大众理解的偏差, 更不利于文化产业这个在我国扎根不久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 笔者建议应该统一命名为“文化产业园区”, 以示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区别。

目前,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都已经根据本国的自身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虽然“文化产业”在各国的称谓和所辖范围略有出入) 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这使它们成为全球内典型的文化产业强国。因此, 我国也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天然的有利条件, 积极开发本土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并进一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从而扩大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跻身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之列。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 在我国不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而且也成为学术研究上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一些新造概念的出现, 如“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使大众在理解“文化产业”时产生了些许困惑。本文试图对这三个相似的概念做一下浅略的介绍。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参考文献

[1]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4, (5) .

[2]潘晓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认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6) .

[3]陈珏宇.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

[4]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探微[J].经济论坛, 2008, (11) .

[5]奚建华.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现实走向与逻辑路径[J].浙江学刊, 2007, (6) .

[6]罗兵, 温思.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2006, (5) .

[7]刘保昌.文化创意产业综论[J].襄樊学院学报, 2007, (9) .

[8]海江, 谭翔浔.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J].学术探索, 2005, (2) .

文化产业不是文化的产业化 篇3

“文化产业化”首先削弱了“文化”对社会和公民的福利性;其次,扭曲了“文化”的实质,即扭曲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再次,忽略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在审美情趣及及价值观取向上产生误导。

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

文化产业是生产和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以精神消费商品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产业。

文化产业内涵有三点:1、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商品;2、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强调经济效益,也要求社会效益;3、可进行批量生产并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又反效率化,追求异质性与个性。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为目的,有别于物质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但它同样是以追求经济利益和价值为最终目的的。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产业”,而非“文化”,是经济体系当中的组成部分,追求经济效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型经济发展与增长形态。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事业,也不是文化,它和文化事业是关联体,对文化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文化产业为什么比其他产业更加优异,就是因为它是精神消费商品。经济、社会越发达,越需要精神消费,需要心灵慰藉。追求享受,是人类的本性和本能,不是什么主义的问题。

强调文化产业首先是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就是要求文化产业必须产生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的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的。伴随着创意经济时代来临,“智造”“创意”密集型产业已正在逐渐取代“土地”“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本质上反映了新经济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

用市场机制运作文化产业,是追求持久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市场机制是最好的配置资源的方法,是用最简捷的方法,做最复杂的事情,以求得最大的效益。文化产业属于经济范畴,经济水平和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基础越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越好,资本投入的多少,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例如,深圳作为特区,到2010年只有30年的时间,目前文化产业产值占广东省文化产业产值的30%左右。深圳文化产业的成功得益于深圳有非常好的经济总量。深圳有两个国家级的会展,一个是高科会,一个是文博会,后者是国际性的文化产业交流平台。深圳十几年前高水准的印刷业和能够给日本、好莱坞等代工做动画片的动漫业,使得深圳在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基础上有了环境优势,所以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非常快。相反,中国中西部有非常丰富的地上地下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有的已经沉淀了八千年,但它的经济总量很低,一个省可能还没有东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县的经济总量大,投资明显不足,人才和创意都收到阻碍。这些省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几乎完全依赖旅游业,即使有文化资源也做不好文化产业。

经济属性从以下几点提出要求:(1)经济效益;(2)产业链;(3)商业模式;(4)资本投入(量的多少与环境的优劣);

(5)品牌;(6)与三次产业的联动。

文化产业同时具有文化属性

我们强调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不是忽视文化产业的文化特征。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来源于产品的差异性,而产品的差异性来源于其文化属性,文化产品必须有价值与效用的区分。

后现代经济的特点首先是定制。定制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对,表现出以异质性价值为基础的产品差异性。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现象,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主要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凯夫斯(Caves)在《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指出的又一特殊现象是,创意产业人员关注的“往往并非利益最大化问题”,答案还是在价值与效用的区分上,即人们在追求精神产品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商品关系中的从追求效率优先转化到了追求价值优先的境界1。

创意也被误读,很多人认为创意就是“创出好主意”,但是这种理解很肤浅。作者基于長期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将创意定义为:是指通过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使之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并创造出价值的活动。这种递进式的定义,需要全部实现,缺少任何一步都是不完全的。通常,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很容易做到,符合时代的审美也可以努力实现,但是创造新价值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创意都失败了。为此,作者对创意提出以下基本要求:1、与创新有关;2、时代感;3、新奇独特;4、有震撼力;5、贡献新价值。

那么,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第一,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是指被创意和商业化运作了的文化资源,它不是一般的“文化”概念。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方是:物质产品在被赋予文化内涵后才具有社会效益,而精神产品则不同,它一旦被生产,就具有社会效益。因此精神产品的影响力要比物质产品大很多。

第二,“文化”还是社会环境和知识创意与管理等概念。以深圳为例:深圳是最先实行了市场经济的内陆城市,借鉴了很多香港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先进模式。深圳发展得非常快,令全世界惊叹,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深圳文化,即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理念,被中国优秀文化融汇之后再生的文化现象。深圳的文化非常明显,深圳的文化特性(包容、共生)也非常明显。

当然,对创意来说,仅有科学管理是不够的,它需要对科学管理进行超越,实行艺术化管理。当创新在内容上体现出更多人本化价值特点时,创新方式相应就会更多地转向“艺术化创造”。与“工业化制造”相比,“艺术化创造”体现出更多的自发性的特点。创意是自然而然的,要求灵感和独特价值。以最大化理性为理念的管理,对创意是不适用的,它要求更人性化的管理。

需要强调指出: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意经济使创意和人才资源作为核心资源占据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然,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资源之一,但不是核心资源——作者一再坚持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来源于创意和创新。

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丰裕程度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没有直接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的是否丰裕不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关键是看这些文化资源有多少可以真正被创意,成为文化产业的动力。

旅游文化产业论文 篇4

在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影响下,动漫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发展成为主流趋势。动漫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发挥出旅游产业收益快的优势,在实现双方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带动动漫与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一、江西省动漫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现状

(一)有较为坚实的产业互动基础

虽然动漫产业是新兴的产业,但是近年来江西省动漫产业的发展速度惊人,江西省不仅动漫产业人才聚集,而且拥有一批高新技术实力雄厚的动漫企业和动漫作品制作团队。动漫产业对促进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较为有利条件:首先,动漫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较为成熟的动漫产业园区,而且基于动漫产业园区打造了一批动漫旅游景点,近年来还承办了大量动漫展、动漫节、动漫表演秀活动,这些动漫活动日渐成为品牌,极大的促进了江西旅游热的到来。第二,江西省动漫产业规模连年扩大,大量动漫企业成为带动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品牌。

(二)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江西省实施动漫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江西省动漫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动漫资源利用率较低,还没有发挥出动漫的技术优势。其次,江西省动漫资源管理还应当进一步加强,要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严禁低质动漫产品对江西旅游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三,打造有特色有品味的个性化动漫旅游项目,切实转变动漫旅游产品低附加值现状。第四,建立完善的动漫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结合的市场运营体制,拓宽两者广泛的合作互助区域。

二、江西省动漫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战略构想

(一)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目标

实现动漫产业促进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应当深入挖掘动漫产业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旅游消费市场,创新动漫产业的发展新思路,为加快构建江西省更为完善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持。首先,发挥动漫产业吸引更多游客的作用,运用动漫技术优势宣传江西旅游资源,从而吸引大批动漫爱好者来江西旅游,例如,打造井冈山红军主题动画影视剧作品等。其次,开发建设动漫文化博物馆项目,不断提升江西省动漫文化的实力水平。第三,运用动漫作品在景区打造关怀顾客人文小贴士,全面提高动漫旅游的收益水平,使文化旅游成为江西省的新业态。

(二)促进动漫与文化旅游的融合

动漫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把动漫作品转化成为游客可以充分有效感知江西旅游文化产品的渠道。首先,逐步推进动漫作品景观化,从而实现动漫与文化旅游的共赢。其次,强化动漫作品的创新,使流行的COSPLAY、动漫影视剧、动漫文化主题公园、动漫展馆与文化旅游市场实现对接,第三,还可以基于江西动漫产品打造动漫作品演艺活动,动漫旅游商品开发、动漫文化主题酒店、菜肴等项目,力求让动漫旅游更有魅力。

三、江西省动漫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主要策略

(一)建设一批动漫旅游大项目

动漫大项目是实现动漫产业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应当通过动漫产业的大项目建设来扩充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链条,首先,借助动漫产业的自身优势,发挥出与之相关的杂志、电视、网络共同宣传江西的作用,利用多种渠道拓宽江西旅游的.知名度。例如,可以借助《安源小子》动画片,打造安源动画城项目。第二,在江西省现有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主题游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红色动漫影视剧作品开展出红色动漫主题精品旅游路线,在8条专题线的基础上,再推1至2条红色动漫游主动旅游路线。第三,进一步加强江西旅游企业与动漫科技企业对接,在江西10条高速公路旅游旅游基础上,实现关注江西动漫旅游自助服务微信账号,享受自驾自助导游服务、旅游区门票优惠减免等特色动漫服务项目,方便游客的同时,能引导游客更充分全面的感受江西省旅游资源的魅力。

(二)形成江西动漫产业特色

鲜明的特征与深厚的内涵才是江西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动漫产业促进江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首先,牢牢抓住最能代表江西特色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等推出特色动漫作品。其次,可以基于动漫作品,在每年或每季推出一两个有地域特色或江西气派的主题精品动漫旅游项目,从而发挥出动漫对文化旅游的带动作用。例如,江西旅游企业可以与全国知名旅游网相结合,开辟出特色动漫游江西板块,根据游客的喜好和需求,由动漫卡通人物为游客开发了主个性化的旅游地图,并实时由网站或江西旅游公司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第四,借助江西特色动漫展会形式,不断拓展发展江西动漫的知名度与传播作用。

四、结语

河北畅达旅游文化产业策划 篇5

承德,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于一身,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为把承德市建设成为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打造市区避暑山庄、外八庙以外第三大人文景观、“旅游地标”和“城市名片”,河北畅达集团与承德市文广新局合作,采取崭新的运作模式,在市中心避暑山庄前200米处(原体育馆),用地21844平方米,场馆占地11300平方米,建设了国内一流的多功能大型演艺场所和高水准的非物质文化展演基地。

河北畅达集团独资注册成立了河北畅达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畅达艺术团也应运而生,有演员100多名,成为国内大型演出团体。从事晚会承办、演出策划、明星代理、及大型商业演出、各种庆典等业务,多次成功策划承办大型演出。艺术团近年来创造演出了大型原创音乐舞蹈诗《紫塞风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由国内顶级编剧、作曲、舞美等创作团队创作,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大型原创多媒体风情舞蹈诗《帝苑梦华》,在突出承德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用深远的意境、真实的史料、现代的神韵、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呈现一场堪称完美的艺术精品,与避暑山庄遥相呼应,一动一静,和谐共生,使国内外观众领略到充满承德地域风情的瑰丽风采。同时,艺术团还有舞蹈、杂技、武术、独唱、器乐演奏等,适合各种晚会、庆典、会议等活动的需要。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 篇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已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指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等可以产业化运行的文化产业.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我认为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第一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真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善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按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建立促进文化公益事业繁荣、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多种所有制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要以人为本,提高公民素质。从根本上讲,文化建设是人的建设,文化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们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才会形成。只有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才能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第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鞭挞和批评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浓厚风气,形成平等友善、团结互助的浓厚风气,形成遵守公德、文明礼貌的浓厚风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第四是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是抓弘扬先进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打造现代中国文化,大力培树道德模范,为先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先进文化滋长的沃土;一手要抓清除糟粕文化,改造腐朽观念,反“三俗”、反封建,严厉打击各种社会“潜规则”,这是决定文化生命力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绝不能手软。

旅游文化产业论文 篇7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旅游产业既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 又实现了旅游的体验, 成为目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式, 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近年来,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 这两大产业已经实现高度融合, 从发展初期的文化旅游、遗产旅游、博物馆旅游中逐渐衍生出各种文化旅游新形态, 如文化创意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演艺、影视基地旅游等。

因此, 合理规划和有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领域同样值得广泛关注的课题。如何既保留文化的传统, 又融入现代文化潮流, 这些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形态

两个产业经过融合、发展形成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态, 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聚落) 、节事旅游、旅游演艺、影视旅游、博物馆旅游、红色旅游等。

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聚落)

在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关注的时代, 将产业集聚为园区, 再将园区打造成一个具有独特标识的品牌, 已经成为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模式。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起步较晚, 但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 如北京798创意产业园、江苏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 上海计划2018年底建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等等。

2. 节事旅游

节事活动具有强大的产业联动效用, 能在短期活动期间汇聚强大的客源、信息、技术、商品、人才等, 促进当地的社会和经济进步。同时, 节事活动还对举办城市的形象具有塑造作用, 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节为例, “昭君”既是历史人物又代表一种文化。节日期间, 市政府举办大型文艺晚会、经贸洽谈会等一系列文化、经济和旅游活动, 昭君文化节的举办促进了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起到积极作用。由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的民族文化产业借助旅游这个载体来实现开发的目标, 这是典型的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3. 旅游演艺

国内对旅游演艺的研究最早是对主题公园的演艺活动研究开始的。近年来, 旅游演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旅游演艺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大, 内容也不断丰富。各地不断打造精品力争建立旅游演艺品牌。比如“印象“系列之《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印象·西湖》、《印象·丽江》, 《宋城·千古情》、《嫦娥》等等。

4. 影视旅游

影视旅游是一种因特定的对象的某一性征引发媒体的关注与投入, 通过电视广播与影片使该对象的特殊性征得以强化, 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从而引发带动旅游效应的一种旅游形式。

比如中国十大影视拍摄基地之一的象山影视城, 拍摄过《神雕侠侣》《赵氏孤儿》《西游记》《四大名捕》等160余部影视作品, 精心复原的每条街道、每个酒馆和客栈都曾是经典影视画面, 别有意思。国产电视剧《天龙八部》在桂林阳朔取外景, 使阳朔被众多去桂林旅游者列为首选之地。

创建于1996年的横店影视城, 对古典文化的还原性以及老少咸宜的娱乐性, 都堪称一绝。

5. 博物馆旅游

最普遍的一种融合形式, 起步较早, 已经成为解读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水平的窗口。在发达国家, 博物馆已成为旅游业尤其是都市旅游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博物馆旅游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免费开发政策的颁布下, 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6.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形式,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项目, 华池县庆阳老区打造“红色南梁”, 依托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 南梁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 一跃成为陇东革命老区独具魅力的红色小镇。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1. 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即以市场为主导模式。

总体来说, 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市场经济结合得更紧密, 市场化程度也越高。各种文化资本和文化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市场作用来完成, 尤其是民营资本异常活跃。

2. 资源型文化产业。

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把文化资源的价值充分展示出来, 与旅游业形成良好的互动, 促成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3. 以创意为先导, 注重个人创新成果为社会带来的贡献和影响。

文化与创意结合、文化与科技结合、文化与市场结合。通过文化创意活动, 提升产业的内在价值。具体表现在:一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如文化科技业的兴起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层次和产品附加值, 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二是以提供文化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服务业, 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三、文化旅游产业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 重塑区域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与品牌不可分割, 形象反映了品牌的概念和本质。区域品牌形象是当地整体风格与特色的缩影, 品牌的形成由历史传承、文化内涵、经济基础、精神风貌、民族特色共同打造而成。独具特色的区域品牌形象, 不仅能够展现当地的精神风貌, 更加能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2. 形成区域新增长极

由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节能环保、群众参与度高、产业联动性强等特点, 能够较好的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影响、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 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这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

近年来,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文化服务更加活跃, 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 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在政治效益上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文化效益上实现有效保护、传承、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 在环境保护方面降低能源损耗,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是新形势下打造文化创新主体、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活跃文化市场的客观需要, 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选择。

四、制约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 各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的状况不同, 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 资源型产业占的比重较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附加值低。

第二、对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不够, 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 旅游产业作为新兴学科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 人们还在照搬国外的文化理论和概念, 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不清。

第三、许多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过程中存在盲目的做法, 不切合实际造成大量资源、人力的浪费, 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

五、解决途径

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是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够造成的, 造成现实发展的困惑, 我们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通过理论研究来引导和影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纳入科学的轨道, 尤其是理论研究要与现实紧密结合。

2. 建立完善的发展与评估体系。

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 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 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缺乏一定的衡量标准, 必然会造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混乱, 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为重中之重。

3. 实现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既是管理方法又是一种监督机制, 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行的有效管理。科学管理能有效避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减少决策失误, 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加强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4. 规范指标, 完善产业统计体系。

文化旅游产业各项统计指标存在标准不一, 各地不同的乱象。这对各地的有效统计造成难度, 不利于对行业的有效监督和指导。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统一的产业指标统计体系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一大任务, 这关系到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六、结语

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下一个“新风口”。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趋势, 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 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遵循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也可以为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创造必要和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钟晟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武当山为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

[2]张胜冰著.《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对城市的作用及中国的发展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旅游文化产业论文 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对策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怎样顺应这一趋势,研究二者的结合,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发展大文化旅游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发展趋向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能产生“1+1>2”的效应,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市场,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巨大的市场。

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共同制定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要求“推进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事实上,全国各地各地对文化与旅游这两个产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这两个产业相互融合的认识日益清醒、强烈而又迫切,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印象刘三姐》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定时定点上演的旅游文化演出已经超过200多台,2007年北京老舍茶馆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个亿,占当地旅游市场的三分之一,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杭州的《宋城千古情》、陕西的《梦回大唐》、河南的《大宋东京梦华》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沈阳的《刘老根大舞台》等旅游演出的异军突起,声名鹊起,收效显著,是演艺界、学者、企业家联手共同培育的艺术之花,更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合作的成果。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在文化与旅游两个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值得肯定和倡导。该县深入挖掘境内特有的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淮河源文化、佛教文化、盘古文化和山水文化等五大文化品牌,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与优美的自然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注重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和良性互动,走文化建设促经济崛起之路,有效地实现了优势转化,创造出“点石成金”的文化现象,形成了文化繁荣、旅游兴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2005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前移至49位,2007年荣获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8年高票当选“河南十大文化名县”。

尽管如此,当前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方面仍然存在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合作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等。人民的文化、旅游需求与产品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孤军作战、各自为政难以做强做大,产业要继续发展,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就是文化与旅游进一步结合,双方结合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文化与旅游结合既有利于放大旅游的载体作用,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的传播渠道,对内可以扩大消费,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对外可以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总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互利共赢,已经成为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成为共识,成为发展趋势。可以说,目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而大发展也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2.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具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

温家宝总理指出,“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于一体,是一个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更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从2008年以来的发展实际考察,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潜力。在2009年中国经济的逆势增长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功不可没。

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15%~ 20%,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15%。2009年1~5月份,文化产业的平均增速为17%,其中新闻出版总产值平均增长30%左右,电影票房同比增长40%。2009年全年国内文化消费十分旺盛,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增速超过GDP增速6个百分点。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1978年之后,领改革开放之先,受改革开放之惠,借改革开放之力,30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极富生命力的新生力量。2008年,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全国旅游行业克服困难,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2009年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国内出游人数达19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6.4%和11.1%;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

上述数字,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更说明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强大力量。

此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有助于落实中央提出的“轉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因此,从我国已有的实践考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功不可没;从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衡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发展,潜力巨大。

3.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A.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相关政策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B.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缺乏文化内蕴的旅游是蓬头垢面、毫无魅力可言的;而文化离开了旅游这个载体,将失去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既要重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完美展示,又要重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良好结合。此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使人文关怀贯穿和充溢在文化旅游业的各个景区景点、各项旅游设施、各个管理细节、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中,要事事、处处、时时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人文。

C.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这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深度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工艺品(纪念品),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充实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

D.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培植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产品的特色越突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生命,切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模仿和低水平重复。

E.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如果说21世纪是一切都在向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么,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应是最突出的特征。文化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還是一个高度文明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观念是否更新,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单位创优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准,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带动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运用各种载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三爱一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旅游、职业道德)、“三优一满意”(优秀星级饭店、优秀旅行社、优秀导游员、游客满意)、“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文明诚信等旅游评选活动,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活动,把旅游业建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努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使者、处处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正面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F.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遗迹、文化遗产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文明的瑰宝。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是文化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基本前提。开发旅游项目、设计旅游活动,应当充分考虑文化资源的承载能力,做到合理、适度。旅游依托文化,更要反哺文化。应当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促进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方针,也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上一篇:酒店经营与管理制度下一篇:关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