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推荐6篇)
乐园一
东方欲晓
晨曦初露
旭日东升
朝霞满天
日正中天
烈日当头 夕阳西沉
夜幕降临
半夜三更
夜阑人静 点拨:
1、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只是表示的时间不同。
2、左右两个词语是表示同一个时段的词语。能够让人产生联想。
3、竖着读每一列词语,会发现它们表示时间的推移。
乐园二
手不释卷
博览群书
专心致志
字斟句酌
互相切磋
各抒已见
囫囵吞枣
望文生义
断章取义 点拨:
1、第一排三个词语说明读书要“勤”、“博”、“专”
2、第二排三个词语说明读书要互相交流,交流的时候要认真、充分。
3、第三排的三个词语说明读书不能片面理解,不加分析随意而为。
4、释,放下;卷,指书籍;博,广泛;致,尽,极;志,意志;抒,抒发,发表;囫囵,整个儿;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斟,酌,反复考虑。
乐园三
一尊塑像
一座丰碑
一顶礼帽
一名战士
一首诗歌
一层薄膜 尊老爱幼
座无虚席
顶天立地
名垂千古
首屈一指
层出不穷 点拨:
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
乐园四
高瞻远瞩
深谋远虑
神机妙算
精益求精
好高骛远
老奸巨猾
诡计多端
吹毛求痴 点拨:
认识近义词以及词语的褒义与贬义。
乐园五
眉清目秀
鹤发童颜
大步流星
红光满面
疾步如飞
步履蹒跚 口若悬河
侃侃而谈
吞吞吐吐
心花怒放
心旷神怡
忐忑不安 点拨:
分别描写了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使人物栩栩如生。
乐园六
领头雁
和平鸽
金凤凰
报春燕
吉祥鸟
百灵鸟
千里马
孺子牛
变色龙 点拨:
惯用词
领头雁指生活中某个领域的带头人,和平鸽指和平的使者。
金凤凰指出类拔萃的优秀女生。报春燕指带来好消息的人。吉祥鸟指带来福音的人。百灵鸟指歌唱的好听的人。千里马指某个领域表现优秀的人。孺子牛指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变色龙指指见风使陀的人。乐园七
京剧国粹
一枝独秀
生旦净丑
争奇斗艳
抑扬顿挫
字正腔圆
惟妙惟肖
动人心弦 点拨:
1、第一组讲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2、第二组讲京剧的角色丰富。
3、第三组讲了京剧的唱腔优美。
4、第四组讲京剧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强。
乐园八
演讲——讲演
代替——替代
样式——式样 雪白——白雪
天蓝——蓝天
金黄——黄金 故事——事故
度过——过度
著名——名著 点 拨: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1、认识12个二类字,会写6个一类字,认识4种笔画。
2、朗读背诵对子歌。
3、初步感悟字理识字的方法,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让生查找重大节日的名称和来历。
3、查找关于风、云、电、日、月等自然现象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熟读对子歌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意思相对的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对子歌。出示《对子歌》
二、练习朗读对子歌。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自由读对子歌
4、指名读、男女生配合读、拍手读。
三、学习生字
1、在对子歌中画出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日:ri 打开窗户会看到什么?太阳也称日
日部 独体字 日光、日子、日出、日月。
月:yue 月部 独体字 月光、月亮、正月、岁月
风:feng 打开窗子会有风吹进来
风部 半包围 风云、风车、风力、口风
云:yun 二部 上下结构 云海、云雨、青云
注意云字的演变过程
雨:yu 雨部 独体字 注意雨字的演变过程
下雨、雨水、雷雨、大雨
电:dian 竖部 独体字 电车、电脑、电工、电视
教给识字方法:数笔画、猜字谜、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和对子歌
二、指导书写:独体字在虚宫格内要居中写。
对于新学习的笔画要重点指导。强调雨的四点应向右,电字的最后一笔要出头。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朗读对子歌;读生字卡片。
二、完成练习
1、填一填
小组内的同学在一起合作填空,然后汇报。说说你最喜欢那个节日,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2、一说
引导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也可做猜词游戏,如:春天刮的风叫,冬天刮的风叫()。
三、作业设计:把你从课堂上学会的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四、板书设计:
大屏幕:
日月风云雨电的演变过程
汉字家园(一)④——对子歌
知识目标
认读6个字。
能力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为自己的独特感到自豪。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道理。
情感目标
知道王老师是一位关心体贴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产生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知道王老师是一位关心体贴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工作耐心细致的好老师。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一、激情导入
1. 教师板书课题: 一双美丽的蓝凉鞋,学生齐读课题。
2. 在“美丽”这个词语下加着重符号,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3. 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一双美丽的蓝凉鞋”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准字音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同学或老师。
(2)读准投影上词语的读音。
尴尬 时髦 难堪 嘟囔 随即 哭泣 愚蠢
左撇子 战战兢兢 似懂非懂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4)同学之间互相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1)再读课文,读不同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读不同请教同学。
(2)同学之间互相读读认为难读通的句子。
三、了解内容
1. 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默读思考:王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看投影上的提示。
1.抓住王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默读思考、做批注。
2.思考好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2)组织学生汇报发言。
(3)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出示句子
因为我们的独特,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自豪。
读这句话,说说什么是“独特”?
人与人之间在哪些方面不同?
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或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再读这句话,并争取记在心中。
3.根据课文的意思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1)《一双美丽的蓝凉鞋》一文中的王老师是个
的老师。
(2)读了《一双美丽的蓝凉鞋》这篇课文,我懂得了_________。
4.针对桃子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英雄赞歌”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长征组歌》两首表现了红军四渡赤水和过草地时的英雄气概。《话说长江》介绍了山城重庆。《雷锋之歌》是一首歌颂雷锋的诗。《向五星红旗敬礼》是一篇升旗仪式的献辞。古诗《石灰吟》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语文乐园让学生体会词语搭配和比喻句,积累语言,学习朗读方法。习作以《那一次,我流泪了》为题,请学生把流泪的原因和心理活动写出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习这组课文,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4、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那些写得生动、形象、优美的句子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感受到革命先烈浴血奋斗和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单元课时安排: 《长征组歌》两首 2课时 5 话说长江
2课时 6 雷锋之歌 1课时 7 向五星红旗敬礼 2课时
古诗诵读 1课时
语文乐园
(二)4课时
4、《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次,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萧华,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亲身经历长征。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词,全班交流
三、学习课文 ㈠思考问题:
1、歌词主要讲了哪两个内容?哪句话最能概括全诗的含义?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品读交流体会。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师点拨:红军拥有广大百姓的支持,得民心,这也是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段谁愿意读?
师注意点拨第二层的含义: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你能将你对毛主席、对红军的赞叹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四渡赤水出奇兵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出奇兵 重飞渡 逼昆明 袭金沙
第二课时
过雪山草地
一、交流导入:
师:同学们,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险的一段,经历过长征的将士曾写道: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听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啊,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
二、品读歌词
师:哪写句子最能体现环境的艰险?
“雪皑皑„„炊断粮”谁能把你脑海中感受到的情景读出来?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雪山真的会低下头吗?为什么这样写?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师点拨:假如你就是长征路上的一名战士,在雪山上艰难跋涉着,你清楚地知道: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你连续行军作战好几个昼夜,缺少衣食,无比困乏,你的许多战友已经倒在了雪山草地上,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几句吗?
三、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
硬
高于天
高原寒、炊断粮
坚
教学反思:
5、话说长江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3、体会解说词语言准确、优美的特点,了解解说词这种常用说明文的特点,并了解其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知识,认识山多、雾多等城市特点,感受祖国山川的壮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惇、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00年前 隋朝 北宋 公元1190年 南宋 赵惇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最高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 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 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辛勤劳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今天这样繁华的都市和幸福的生活。)
(3)人力胜天 a、缆车:“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说话间就到。
B、索道: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想象这两种不 同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一、过渡导入。
百里青山是重庆的骨架,显示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嘉陵江水的环绕依回,倾诉着重庆无尽的婉约和灵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的雾,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雾的飘渺和温柔。
二、学习课文8——13自然段,了解“雾城”特点。
1、默读课文8——13自然段,说说你对“雾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雾城”雅称(1)雾美:
a、轻纱似的薄雾;(体会比喻句)b、扑朔迷离之感(理解“扑朔迷离”); c、浓厚的艺术气氛。
(2)雾多:
a、除8月外,一年到头都雾气腾腾; b、平均两天就有一次雾; c、冬季大部分时间在雾中来,雾中去;
“雾气腾腾”和“雾中来,雾中去”让你想到了什么?(如仙境般的神秘、缥缈)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种美感读出来。B、多雾原因
(1)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
(2)重庆在四川盆地中所处的位置。C、雾对重庆的影响
(1)交通不便,造成危险;(2)适合柑橘生长。
三、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欣赏重庆夜色。
1、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师出示重庆夜景图片,描述图中景象:
入夜的山城,以繁华市区的灯群为中心,街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海。那车辆舟船溢彩流光,不停穿梭其间,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喧嚣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此刻,分不清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还是遍地华灯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真的是如梦如幻,人间天上。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注意体会三个“这是”中所传达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
2、想一想,如果课文先介绍重庆“雾城”一称的由来,再介绍“山城”一称的来历,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借此理清课文条理,将两种写作顺序进行比较,了解并列介绍的方法和详写在前,略写在后的书写习惯。)
五、作业设计。
1、课外观看《话说长江》的记录片。
2、写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板书设计:
5、话说长江(节选)
山 城
重庆 雾 城
夜景美
教学反思:
6、雷锋之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体会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朗读的方法。
3、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体会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形象生动的特点。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意境,感受雷锋忠于党、大公无私的精神,体会作者对雷锋精神的热情赞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4~6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读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这节课里,我们要一起来歌颂一个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一个生命短暂而又永生的人,他曾经写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是谁呢?他就是“雷锋”!(相机板书:雷锋)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出这个名字吧!
(全班齐——“雷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颂雷锋的诗——《雷锋之歌》(相机板书:之歌)出示课件①(6、雷锋之歌)
引导学生读题。
二、预习反馈,整体感悟
1、师真情范读课文
诗人是怎样歌颂雷锋吗?他为什么要歌颂雷锋?听老师阅读本诗,注意老师朗读时的情感、节奏和语气。
2、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自由地有感情地反复练读全诗,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感悟,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赞美和歌颂了雷锋年轻、短暂而光辉、伟大的一生,颂扬了雷锋忠于党,一心为人民的精神。
三、品读诗歌,体悟感情
1、学习1、2节
(1)指名朗读1、2节,其他同学思考;“唱”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
引导学生体会:“唱”表达的是诗人心中的歌颂,赞美之意。
(2)通过教师的简要讲解使学生明白“无数功勋”指的是雷锋所做的不计其数的好事,贡献之大,可比将军;“不朽诗文”指他所写的《雷锋日记》流传广泛,里面所表现出的精神永存;“一滴小小的春雨”喻示雷锋的平凡,“渗透”表现其精神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
(3)此时此刻,你的心中升腾起一种怎样的感情?
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赞颂和崇敬之情。
2、学习3——6节
(1)指名朗读第3节。
引导学生谈体会,相机抓住“亿万”“二十二岁”之间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体会雷锋生命短暂而影响巨大,感悟这个问句的语气不仅是疑问的,还包含感叹和崇敬。
齐读本节。
(2)教师范读第3节过渡,“答案就在后面的诗句中。”,直指本诗的重点节。
(3)自由读第4节,边读边想,找找答案。
①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读着读着,你发现雷锋成了(一滴水),成了(刚展翅的鸟),成了(才点亮的的灯),成了(刚敲响的鼓)。
思考:作者把雷锋比作“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让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雷锋的一生是年轻而短暂的,特别能从“刚”“才”“刚”体会到。
②过渡:作者把雷锋比作了这么多的事物,哪个比喻最能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雷锋的精神?
引导学生交流:先读读诗句,再结合自己搜集的雷锋故事来谈谈体会,教师相机提炼出雷锋忠于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相机出示课件②,帮助学生感受雷锋的精神品质。
③教师小结:作者精心选用一组相关联的美好事物,赞扬了雷锋忠于党,一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比喻生动传神,让我们阅读更有味道,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美妙。诗歌的美还表现在节奏上,请同学们练习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④ 练习朗读第4节,指名读(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评读。
师提议师生配合读。
出示课件③
⑤引导仿写句子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就是这样一段短暂的人生,却将自己所有的光和热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诗人用“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来赞美他,我们用什么来赞美他呢?
出示课件④ 学生仿写交流,有感情地读读。
(4)学习5、6节
① “啊,雷锋!”此时,作者才点明歌颂的对象,“啊,雷锋”是情不自禁的热情宣泄,同学们,让我们想象雷锋此时就站在我们面前,谁来向他读出自己的赞美。
指名读第5节,引导学生从4个“你不为自己”体会雷锋一心为人民,一心为公,不争名利,不谋私利。
② “啊,雷锋!”作者再一次发出心底的呐喊,情感喷涌而出,谁来读读第6节?
指名读第6节,引导学生注意此节诗与上节诗表达形式上的变化,4个“你”后面都加了逗号,停顿时积蓄感情,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心中更加浓烈的感情。
指导朗读。
3、学习第7节
过渡:雷锋一生虽然短暂,精神却永存;雷锋无私奉献,有着壮丽人生,雷锋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可他的精神却能够永垂不朽,永放光芒!谁来读读第7节?
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在这里,普通的职务与高尚的人格再次形成反差,高度地赞扬了雷锋精神将穿越时空,永垂不朽,永放光芒!
四、拓展,总结课文
1、出示课件⑤《雷锋日记》中的精彩片段,生读后谈感受。
2、总结:任何社会都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雷锋精神包含着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信念。他的生命价值就在于把自己的火热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机出示课件⑥:毛主席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号召我们学习他忠于党,为人民服务,一心为公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五、课外作业
出示课件⑦
1、仿写本诗的5——6小节,表现雷锋的一心为公和平凡人生里的伟大精神.2、摘抄<<雷锋日记>>中的精彩句段,并加以品析。
板书设计:
6、雷锋之歌
他是:一滴水
刚展翅的鸟 为人民服务
才点亮的灯 一心为公
刚敲响的鼓
教学反思:
7、向五星红旗敬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具体语境体会文中重点词语与句子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一边读一边展开联想,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课文。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激发学生将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志、强国之能。
教学重点:带着热爱与崇敬的感情朗读献辞,注意读好排比句与长句子。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说说:“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你们一般会在哪些地方看到五星红旗?知道什么时候会升旗?
2、一面旗帜,就是一个时代的印证;一面旗帜,就是一段永垂不朽的历史。
3、每到周一的时候,我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操场举行升旗仪式,听到庄严的国歌奏响,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带着热爱和尊敬的感情。
2、把你印象深的段落多读几遍。
三、学习课文。
学习方式:小组朗读竞赛。
1、师指导。
(1)引导读第2节。
(2)师生配合朗读,体会排比句的运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
(3)男、女生感情练读。
2、重点反馈以下段落,引导学生朗读出充沛的情感。
(1)、您在广阔的蓝天之上,蜿蜒的长城为您作画,奔腾的长江为您谱曲„„ ①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尽览祖国大好河山:长城的壮丽,长江的雄浑,还有黄河的奔腾不息,黄山的气象万千„„
当我们想到黄山、黄河、长江、长城就不能不想到五星红旗在我们心中无以替代的神圣地位和崇高信仰!
②师生共同朗读,读出语气连贯和激情(2)在珠穆朗玛„„壮志凌云的豪气 在奥运会„„崛起
在茫茫的太空„„广阔的生命力
①启发想象:A、登顶成功时,科学工作者对着亘古不变的雪山大声呼唤——(我们来了,我们成功了)B、奥运会上勇夺金牌,运动员眼里能动着喜悦的泪花,他们在说()C、神州六号发射成功,他们无比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②朗读体会: ③启发:还有哪些情景令人欣喜和激动呢?
(3)升起„„希望之旗,升起„„强盛之旗,升起„„灵魂之旗,升起„„兴旺发达之旗。
第二课时
一、情景再现,激情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了解了五星红旗的诞生历史——师:一颗星,生:在嘉兴南湖上闪烁;师:五颗星,生:携手托起一个新天地。知道了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师:一面旗帜,生:就是一个国家;师:一面旗帜,生:就是一个时代;师:一面旗帜,生:就是 一个民族的历史;师:一面旗帜,生:就是一片土地的记忆。同学们把排比句读得真有气势啊!
2.在新的时代,又是哪些人,通过怎样的方式向五星红旗敬礼呢?这节课让我们怀着崇敬 和热爱的感情继续诵读这篇演讲词。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请同学们根据37页的提示自由诵读课文9——12节。
2.指名读9——11节,思考:课文具体描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指名说,板书。3.“攀登者”“获胜者”向五星红旗敬礼,人造卫星将五星红旗载入宇宙太空的场景一定让同学们很有感触吧?请你们自由诵读课文9——11节,读后把你联想到的动人场景和同座位的同学交流。
4.组织集体交流,品读句子,适时出示相关内容。谁来把自己联想到的动人场景跟大家交流一下?
品读句子一
“在珠穆朗玛峰之巅,攀登者向您敬礼,向您抒发壮志凌云的豪气。” 1)引导学生描绘想象的场景(我仿佛看到了„„)。相机诵读。
2)2)引导学生补充“中国登山队员把五星红旗插上了世界最高峰”的相关资料,谈感受,指导诵读。
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总指挥韩复东,队长史占春),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率领下,首次从北坡中国境内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顶峰的三名队员是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在这次登山战斗中,中国登山队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3)从“凌云壮志”中你读懂了什么?读出感受。
4)珠穆朗玛峰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气候变化莫测。在珠峰北坡,海拔7450米处为冰雪和岩石的交界线,其下冰雪皑皑,上部因崖壁陡峭,风力强劲,冰雪无法积存而岩石裸露。攀登者不畏艰险,克服了高山极度缺氧等重重困难,与风雪搏斗,攀越死亡线,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终于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5)英勇无畏的中国登山者用实际行动向五星红旗敬礼,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齐诵第9节,读出画面,读出自豪。品读句子二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获胜者向您致以注目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儿女的崛起。” 1.描绘场景,指名诵读第10节。2.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在那次盛事中,哪些精彩的画面让你久久不能忘怀?指名说。
3)精彩的赛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回味一下那些美好的瞬间,男生诵读。不知大家注意到“崛起”这个词语没有?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A(山峰等)突起。B兴起。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崛起”的理解。(“崛起”在课文中指中国体育运动的兴起,中华健儿在奥运赛场上摘取了一枚枚奖牌,象征着国富民强。)为什么说是“崛起”?交流搜集的资料。
1932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出现在奥运赛场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在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实现了炎黄子孙在奥运会上金牌及奖牌“零的突破”,一雪百余年来“东亚病夫”的耻辱。而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51枚金牌的好成绩,高居金牌榜的榜首。顽强拼搏的中华健儿用用一块块奥运奖牌向五星红旗敬礼,女生诵读,读出自尊自强自 信。
品读句子三
在五星红旗的激励下,中国登山队征服了珠穆朗玛峰,中华健儿在奥运会中一次次摘金。在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太空探索”中,中国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用实际行动向五星红旗敬礼? 1.出示句子,自由诵读。
2.对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你有什么了解?指名说。出示相关资料。自主研制并发射的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24次发射成功,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航天器发;射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提高了综合试验和发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种运载火箭、各类人造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航天测控网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拓宽,多次为各种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在轨运行和返回着陆提供测控支持;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发射并回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取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两人五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又一个重大成就;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航天人,用丰硕的科技成果向五星红旗敬礼,齐诵11节,读出 敬佩,读出骄傲!
4、攀登者向五星红旗敬礼,奥运健儿向五星红旗敬礼,科技工作者向五星红旗敬礼,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向五星红旗敬礼?学生交流。
5、五星红旗是我国的象征,她激励着我们万众一心,不断前进。中华儿女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让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的冉冉升起!齐诵9——11节,读出崇敬与热爱。
6、导读12节。说说从这一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边说感受,边指名诵读。.指导朗读:排比句往往具有一股很强的气势,齐诵12节,读出气势和激情。
7.你能向作者这样写排比句吗?可以是一两句,也可以是一段话。交流评价。
三、学习第五部分
1.请同学们按照诵读提示,大声的朗读课文13——16节。配乐。2.听歌曲《红旗飘飘》,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五星红旗,你是我 的骄傲”的理解。
3.13——16节是文章的结尾,也是情感的高潮,诵读时要激昂,高亢。
四、总结全文 今天,同学们通过诵读这篇演讲词,深深的感受到了: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我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也要为五星红旗增光添彩,为民族,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读书!
板书设计:
向五星红旗敬礼
在珠穆朗玛之巅
在奥运赛场上
在茫茫太空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
石 灰 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3、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局的含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练读这一句。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练读这一句。
3、悟诗情。
师: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三.朗读全诗。
板书设计:
石灰吟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语文乐园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简单的词语搭配,练习用比喻词造比喻句,学习名言,阅读练习,习作《那一次,我流泪了》
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主适当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习积累,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搭配,要求读正确、流利。
2、带着问题读,找特点。
(1)每一组搭配的上下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2)交流:一个指具体事物,另一个则不是。
(3)以“积累”一组为例,讲解搭配的多样性、灵活性。(4)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5)小结规律,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
二、读一读 自由读句子
1、引导学生把三句话读正确、流利。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抓加点词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3、指导学生将句中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讲清楚,感受比喻句的特点,认识暗喻。
4、朗读体会三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
5、启发学生选词写句,交流,指导学生写出正确的比喻句。
6、这三个比喻词能否互换?
7、你还积累了哪些比喻词和精彩的比喻句?尝试用“仿佛、如同、犹如”等比喻词口头造句。
8、小结,激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词语和比喻句。
二、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句子,要求读熟、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范读,齐读。
3、试说诗句意思,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4、指导读出诗句韵味,练习背诵。
三、读一读
1、引导学生初次朗读,交流:(1)短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读完全文后,自己的朗读达到了什么要求?自我评价。
2、引导学生再读全文,思考,交流:怎样才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1)指名以读代答。
(2)反复练读第五自然段,谈自己的理解、感悟。
3、三读全文,根据短文提出的方法,反复练读短文。
4、指名展示朗读,自评、互评。
5、教师小结。
习作:那一次,我流泪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写清楚事情经过。
2、能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有真情实感。
3、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写出人物的真情实感。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成长过程中,不仅有欢笑,也有泪水,你一定有过流泪的经历吧,你愿意谈一谈吗? 全班交流。
二、启发回忆 师注意点拨:足以让你流泪的是怎样的一件事?你当时为什么会禁不住流泪?现在当你回想这件事情,你会怎么想?生闭上眼回忆。
三、组织交流
1、引导全体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回忆,师生共同分享同学的情感体验,及时交流各自的感受。
2、师鼓励学生大胆说,相机从两方面引导:(1)、当时为什么会禁不住流泪?(2)、现在,当你回想这件事情,你会怎么想?
3、教师小结。
四、学习写法
1、欣赏范文,引导体会:(1)、作者为什么流泪?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处细节描写?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抒发感受的?(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我们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写?
2、师提示:能否生动地描写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是这次作文成败的关键。
五、指导写作
1、把自己要写的一件事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2—3人集体交流,提出建议:(1)当时流泪的原因说清楚没有?(2)当时的心理活动表达清楚没有?
(3)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时的感想说清楚没有?
3、教师相机小结。
六、写作实践
学生动笔完成草稿。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完成习作。
二、学生反复默读,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互相把草稿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
四、选两、三名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全班评改。
五、修改誊抄自己的习作。
静阅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 思绪飘至孩提时代, 偎在妈妈怀里听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觉得, 月中女神伫立桂树旁深情凝望后羿, 是一种让人想流泪的美, 是一种凄凉的美。现在, 当我用心灵再次阅读《嫦娥奔月》时, 心里流溢的不是同情, 而是敬意, 一份不竭奔涌的、深深的敬意!女英雄嫦娥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 是一种旷世持久的美, 是一种精神丰满的美。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故事集锦”, 其中有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课文以素朴而优美、准确而晓畅的语言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 吞下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内容通俗易懂, 情节曲折感人, 插图美轮美奂, 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好教材。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受到神话故事的浸润, 使古代文化经典化作汩汩清泉, 进入学生的血液, 滋养学生的灵魂, 为学生注入一股神奇的生长力。
三维整合说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 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 学习5个生字, 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紧扣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品悟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高贵品质。
4.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情节、环境、人物, 是神话故事的三大要素, 而人物又处于三大要素的核心地位。吸纳文化精髓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所以上述目标3是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
提炼优化说教法
坚持“教为学服务”, 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紧密结合课文特点, 运用情境教育法、整体感悟法、读写结合法等, 让学生入情境、进角色, 努力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是“依‘标’扣‘本’学语言, 读思议练重实践, 蕴涵人文重融合”。
螺旋渐进说思路
首先指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顺序, 整体感知情节;接着师生在情节发展过程的具体语境中走进文字精妙处, 感悟人物形象, 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入境移情, 揭示主旨。
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种种分析, 《嫦娥奔月》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设计为五个板块。
第一板块:创境赏月, 吟诗导入。
配乐《思乡曲》, 出示中秋月景图, 吟诗导入。教师边板书课题边指导写字, 强调“奔”的读音 (bēn) 。学生齐读课题。
【创境赏月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 是唤醒阅读期待的无形之“力”, 能使学生的心理与阅读产生契合, 为高效课堂打开一扇窗。】
第二板块:初读神话, 梳理文序。
通过读课题或课前预习, 学生质疑。教师及时点评梳理, 提高质疑水平, 并借此以学定教。 (我预设学生的问题: (1) 嫦娥为何奔月?如何奔月? (2) 人们为什么把八月十五这天定为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3) 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
教师用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学生充分初读, 构筑体验。
按照初读要求, 先出示词串, 检查读词情况, 相机正音, 指导写字“奸”“丸”;再结合词串构建的语境, 进行说话训练,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生词,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梳理文序,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体现学段特点。字词句段篇教学融会贯通, 大大提高了实效性。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再读课文, 试着解疑, 再存疑。对学生初读理解的层面不求全求深, 重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让初读提效, 教学就要做到集“碎”为“整”, 让学生在读中质疑, 解疑, 再存疑, 使平实的初读环节蕴藏着巨大的思维张力。】
第三板块:烘云托月, 含英咀华。这是教学的主体, 分三部分进行。
其一是品味语言, 精读第一段。引导质疑, 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交流, 汇报读书收获时, 教师顺势而导, 采用追问策略, 扣读导悟后羿深受敬重的原因。 (预设:文中的“苦难”指的是什么?突出“直”“实在”“无法”等词语, 想象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及苦难程度;抓住“登上”“运足”“拉满”“射下”等有关动词, 感悟后羿的力大神勇。)
其二是想象融境, 细琢第二段。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重点, 情境朗读是突破点的关键。
第一步, 学生把“心”放在故事里, 默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逢蒙、嫦娥分别是怎样的人?表现在哪些地方?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文中有关语句, 并批注。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让学生感受到后羿与嫦娥的感情非常深厚, 为帮助学生体会嫦娥抉择时的痛苦、矛盾与坚决作好铺垫。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嫦娥与逢蒙进行对比, 体会反衬的表达效果 (将嫦娥置于矛盾之中, 更显“至善”“大爱”的美德本色) 。同桌对比读, 师生入情入境合作读第5自然段。
第二步, 运用比较辨析法, 体会运用重叠词的妙处是能加强语气。如, 课件出示:“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和“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学生读中比较, 品味出“碧蓝碧蓝”更能强调夜空的美丽色彩, 衬托嫦娥美丽的心灵。配乐朗读第6自然段后, 导写:飞天的嫦娥在想些什么呢?适时练笔, 写下心灵的文字。
第三步, 自读自悟第7自然段, 学生从后羿的“连声呼唤”“不顾一切”以及嫦娥的“深情”中, 体会夫妻恩爱, 品悟其表达效果 (从侧面陪衬嫦娥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 。学生在读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浸润思想, 深悟第三段。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人们对嫦娥永远的思念, 并追根溯源:乡亲们为什么很想念嫦娥? (深悟美德:美丽、善良、正直、舍己为民) 。接着进一步追问: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说明了什么?这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 使嫦娥这位女英雄在众人的烘云托月中显得更加迷人。 (美丽的嫦娥影单心不孤:后羿对嫦娥的爱恋与不舍, 是一种美丽;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与祝福, 是一种幸福。)
【语文学习不仅要“意”“言”兼得, 还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 在学生心里生成一种积极的力量。】
第四板块:复述课文, 总结提升。
指导学生编列提纲或列标题, 梳理故事情节, 并相机完善板书, 为复述课文提供支持。学生通过自由练习、同桌互述、推荐展示等多种形式练习复述课文。随后,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收获, 自我检查学习效果。
第五板块:内外链接, 适度延伸。
【鄂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推荐阅读: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05-28
鄂教版五上语文乐园二09-30
三年级语文习题鄂教版07-02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07-06
三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12-30
六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07-23
四年级语文鄂教版复习09-19
三年级上鄂教版语文09-20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23课11-24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一》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