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日子》阅读训练附答案(推荐10篇)
阅读北齐的《回家的日子》一文,完成小题。(20分)①回故乡的路再短,感觉也很长,是如潮水般的思念拉长了回家的路。从定好日子回家开始,心灵已经上路。从这一刻起,想家的心绪如同进入汛期的河水,每时每刻都在上涨,一次比一次强劲地撞击胸膛。但是很奇怪,每次见到母亲之前,我总觉得自己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定会情感决堤。可每当看见母亲,我情感的浪潮就一下子变成了舒缓的河水。②听父亲说,从得到我要回家的信儿开始,母亲的话明显多了,一天不知道要念叨多少回:“儿子要回来了,儿子要回来了。”父亲常开玩笑说,你妈把见到你当做上场比赛了——越临近越兴奋。可母亲每次见到我,都很淡定,就好像我是这天上午刚出门似的。人说母子连心,看来这话多少有点道理,要不然,我的情感变化怎么与母亲一样呢!③只要我提前打电话告诉母亲到家的时间,我到家时总是见到母亲在院门边择菜。每回母亲总是以这种方式等待她的儿子。如果实在等得太着急了,她也不会到路口去张望,就是想出去看看,也一定找个由头。有次我比预计时间晚到家七八个钟头,母亲往路口的小店跑了好几趟,不是买袋盐就是买瓶酱油。来回十来分钟的路,母亲都要走上半个多小时。④母亲见到我,连忙站起来,双手在围裙上揩了又揩,问声“回来了”,语气很平常。我发现,即使我离家再久,母亲也不会像别的母亲见到孩子那样拉着我的手左看看右瞧瞧,她好像从不细细打量我。就是近几年她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了,也从不会离我很近,我也没发现她特意看看我。可我身上的一点点变化,母亲总能看得出。⑤母亲笑得很甜,皱纹爬满了脸,如风吹过水面。没等我走近,母亲就先进了屋去了厨房,忙着为我做吃的。⑥我站在母亲身后,发现母亲的白发又多了,个头好像又矮了些。我想抱住母亲,可抬起的手却是在抹眼角。我心里酸酸的,眼眶里湿湿的。我对母亲说,妈,别忙活,说说话吧。母亲说,没什么忙的,不耽搁说话的。每到这时候,都是我先说离家这些日子的事,然后母亲会说家里的事。这些话,平常电话里都是说过的,可我们还是像第一次说那样津津有味。母亲几乎没有闲的时候,手里总是有忙不完的活儿。我每次回家与母亲的交流,多半是这样进行的。有时我在看书或写作,母亲会坐在离我不远不近的地方,或择菜,或叠衣服,我不说话,她就静静地坐着。有时我想和她说话,她会说,你忙你的,我坐在这儿就好。我知道,母亲只要我在她的目光里,她就很知足。而每到这个时候,我心里就会特别空灵安详。⑦我为母亲梳头、剪指甲、洗脚捏脚和按摩,让她试穿我给她买的新衣,帮着她提提肩拽拽衣角。这时,母亲会有些不好意思,我的动作也有些笨拙。对我而言,这与其说是为母亲做点事,还不如说是我在借以品味当年母亲为我做这些事时的感受。⑧每次回家,看我带着东西,见我帮着做这做那,母亲都会说,人回来了比什么都好。儿子长大了,母亲不图别的,只希望儿子平平安安,能回到她身边看看、说说话。母亲没想过回报,当然,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母亲那醇厚的爱。⑨无论离家多长时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回家的日子总是这么平常,在家里的生活,是最没有故事的。可在家里,回到母亲身边的日子,因为平淡而可亲。⑩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从这一刻起,念家的种子就落入心田,每天都会生长。(有删改)小题1:文中多处写到“母子连心”的默契,请一一概括出来。(6分)小题2: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4分)(1)母亲见到我,连忙站起来,双手在围裙上揩了又揩。(2分)(2)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走出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2分)小题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中的划线句子。(4分)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链接】我背向着父亲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有改动)本文和上面的链接材料都以歌颂母爱为主题,有人认为可以删除其中有关父亲的文字,你不赞同这种观点,请分别陈述理由。《回家的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小题1:①我与母亲见面前总是很激动,见面后却又很平淡;②母亲从未特意看过我,但我身上的一点点变化母亲总能看见;③我们总是一边做着各自的事,一边说话时;④我为母亲做事,品味母亲当年为我做事的感受。小题2:①通过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母亲情绪的细微波动②表现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与思念之深切;小题3:两次使用“一„„就„„”强调了我对家的依恋,对母亲的爱之深,依恋之深。小题4:答: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和我当时内心的感动心理;②为下文写我为母亲做事回报母亲而母亲不求我回报的无私、伟大作铺垫。③生动地表达出母亲心中的喜悦激动之情以及在被儿子照顾时怕给儿子带来麻烦的紧张不安之情;④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2---8段的内容来概括“母子连心”的默契即可。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抓住母亲对“我”的情感来鉴赏“揩了又揩”的表达效果。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抓住“我”对家、母亲“的情感来分析“一„„就„„”的表达效果。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根据“母亲与我”之间的情感、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主题来鉴赏即可。
喝水的日子,是清纯无知的日子。喝咖啡的日子,是潇洒随意的日子。喝酒的日子,是狂放落寞的日子。而喝茶的日子……
好像是乏善可陈,又好像是一言难尽。
第一口茶,是苦的,在办公室的桌前。办公室里永远是秋天的幽静,看见窗外夏天的阳光,常常会想起学生时代。并没有什么人来告诉我那只是年少轻狂,我自己知道,几乎是一瞬间,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便知道。有时我会想:我所憧憬的成长,就是这样的吗?那时,学会了喝茶,仿佛象征了从清水的年少到甘苦自知的成年。
以后,知道茶是香的。一股沸水冲下,清香绽放如花朵,令人想起茶的身世。想起那些起伏的山岳,漫山如雪的茶花,万里遥遥只为这一片茶林的一脉阳光,千里迢迢只为这一杯水的一把茶叶,而终于可以辗转成为这样一种简单的快乐,成长的本质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而茶真正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在后来。
不甘心平凡的生活,刻意使自己忙,让自己像一座上紧了弦的钟,计划分秒,力求毫厘不差。每一件待做的事,一旦想起,就像铃声大震,惊得自己跳起来。
此时,一杯茶在手中,感到它的温暖,使我安心。并不以它为意,做事说话写文章,主题自有,茶不过是背景音乐。口中有茶,心中无茶,到一种视若无睹的地步,是意不在喝茶,意在日子。
而今始知,人生本是一杯茶,微苦而略带芳香。有的醇厚,有的`清淡,有的千红一窟,有的只是一杯概念上的茶。喝茶的日子,也就是千万个平常日子。
(选自《悬崖上的草莓》,江苏文艺出版社)
哲理意蕴
人生如茶。王蒙说:“茶是魂,是韵,是趣味,是机智,也是微笑与漂移,舞蹈与飞升,嗜茶者多半是好相处的人。”我以人生当茶喝,因茶制宜,专心泡制,细心品味,静心透悟。叶倾城以水、咖啡、酒和茶来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预示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茶的身世变化及由此带来的人生感悟。在作者看来,茶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生如茶,茶似人生。茶有三味,甘苦自知。世事纷扰中,用心品茗,不仅能够冲淡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还能荡涤灵魂,修养性情。因此,喧嚣繁杂的尘世,我们不仅需要一本好书,也需要一杯好茶。全文以对茶的认识感受为线索,逐层深入,语言平淡而不乏睿智,富有哲理。
且读且思
1.文章第一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开篇以喝水、咖啡、酒和茶来比喻人生的不同日子,有什么作用?
2.对“人生本是一杯茶”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3.结合文章,理解“喝茶的日子,也就是千万个平常日子”这句话的含义。
4.请概括作者对喝茶的认识过程。你是怎样认识这个过程的?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下面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2.下面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意对即可)
4.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到过很多的城市,欣赏过无数的美景,或欣喜若狂,或惊叹不已,或黯然感伤,无论哪一种,都带给了我无限的享受。但要提及钟爱,唯有拉萨的黄昏。
②我在拉萨的日子,一直住在拉萨晚报社的总编楼。它位于江苏路上,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门前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据说已有超过百年的树龄,旁边有一棵矮小的小桃树,每到夏天,桃树上便会密密麻麻地挂满又脆又甜的小桃子。
③我住的小楼,有一扇朝西的窗户,每天傍晚,都能看见血红的夕阳,从我的窗前慢慢滑落。三三两两晚归的人们,穿过金色的余晖,走过我窗前的银杏树。消失在小院旁的一栋高楼里……从我居住的小楼二楼的窗台望出去,夕阳就挂在不远处的檐角后,金色的光芒无力地从远方投射而来,先是将附近的山峦映照出几片暗影,到了跟前,就只剩下一片柔和的昏黄了,为眼前的那片低矮的房屋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亮。如果你睁大眼睛,仔细地瞧瞧,能清楚地看见夕阳的轮廓,和上面色彩纷呈的光斑。每当此时,我总爱斜身坐在二楼的窗台,任凭几缕穿过浓密的银杏树叶的阳光,温暖地打在我的脸上,静静地看着温顺的夕阳,缓缓地落到远处的屋檐后……
④欣赏拉萨城的黄昏,还有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
⑤晚饭后,顺着江苏路走一小段。然后沿着解放东路一直前进,就到了拉萨河边。一座拱型的大桥,把桥另一头的荒岛(现在叫仙足岛)与城区连在了一起,桥上随处可见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沐浴着金色的夕阳余晖,对着桥下奔流的拉萨河水,尽情地述说着彼此心中的思念和爱意。
⑥除了一所中学和一个度假村外,偌大的岛上很难见到其他人为的建筑痕迹。偶尔会有晚归的藏胞同行,他们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前行,全身都被霞光染红了,唯有手上的经轮发出金黄的光泽。沿着河边向东,步行十来分钟后,就进入了一片林荫覆盖的山坡,上行二三百米,有一片开阔的平地,在那棵最大的松树前停下来,回转身,就能将河对岸整个拉萨城的轮廓尽收眼底。
⑦夕阳血红地挂在西天,余晖笼罩下的拉萨城,弥漫着一片暗红和金色的光晕,与缭绕升腾的暮霭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片神秘的人间密境。远处的拉鲁湿地偶尔泛出一片白光,低矮的建筑从拉萨河边一直延伸到对面的山峦,稍微宽敞一点儿的街巷里,三三两两的.人影在晃动。山峰上终年不化的一圈积雪,如同给山戴上了一顶雪白的帽子。除了河水的流淌,听不见任何声音。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却又没来由地感到一阵虚无,甚至夹带着几丝恐慌,为内心某个涌动的欲望。
⑧这样的时候,最好什么也不要想,就这样安静地坐着,就地随意找个地方。置身这样的风景中,本身已成风景,没有远山与近景的区别。如果你一时还无法安静,也没有关系。看看远处褐色的山,那些寸草不生的砾石直指天堂,把你的思索连同空冥一起投进那些龟裂的缝隙,无论是顷刻的豁然,还是更加绝望,都属于生命最本原的领会。如果此刻,你依然感到有些烦躁,没有关系,回望近前的那些树吧,那些把翠绿和金黄染遍高原的树,在天地间直棱棱地矗着,只为给白云留出一丝飘忽的空间,而任凭风的挑逗和奚落。
⑨当你的目光穿透白亮亮的河水后还残留着几缕忧伤,那就伸手摸摸身旁的小草吧,望着那些在粗糙的砾石上匍匐的小叶片,还有零星夹杂在它们中的那些微微昂起头的藤蔓,你会不会觉得能哭、能笑、能自由地行走,已经很幸福?如果你觉得这一切依然与你无关,那就请你用心地听听远处传来的隐隐的钟声吧,还有那些随风飘散的诵经声,再用力地吸一口空气中的湿润,然后闭上眼睛,问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吧,你就能听见来自灵魂最深处的回答。
⑩当夕阳散尽最后一抹金光,踏着残存的几丝暮色,和隐隐吐露的星光,舒一口长气,起身回家。四周一片沉寂,唯有拉萨河水,依然在纵情地吟唱着欢快的歌谣……
(选自《散文百家》)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采用对比的写法引出本文要写的风景——拉萨的黄昏,引人遐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总爱斜身坐在二楼的窗台”欣赏拉萨的黄昏,是渴望在这样的黄昏之下能够让生命得到片刻的休憩,不再为生活而疲惫。
C.文章第⑤段写了桥上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意在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仙足岛为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作铺垫。
D.作者认为仙足岛是一个绝妙的去处,并非因为仙足岛有多美,而是由于仙足岛尚未开发,平时人少,能够让心灵在这里得到休憩,感受到心灵深处的真实声音。
E.文章借写拉萨的黄昏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寓情于景,拉萨黄昏的静美,一如作者内心的平静,表现了作者对恬静、淡泊生活的追求。
(2).“欣赏拉萨城的黄昏,还有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请你谈谈对“还”字的理解并分析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文章两处写欣赏拉萨城的黄昏,作者对两处黄昏的感悟有什么不同?
(4).文章重点描写了荒岛上的黄昏景色,请探究⑦⑧⑨段写景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E(A项,没有采用对比的手法;B项,文章没有写到作者为生活而疲惫;C项,不是铺垫,仅是客观描写。)
(2).(1)还,又、更的意思。由上文描写居住的小楼处的黄昏自然过渡到描写荒岛上的黄昏,也突出强调了荒岛上的黄昏,对于作者来说,又是一道迷人的风影。(2)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1)居住处欣赏黄昏,作者感到的是温暖,得到的是享受。(2)荒岛处欣赏黄昏,作者感到的是安静,得到了对生命最本原的领会和聆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潮汐
(王家新)
月光下
大海涌起爱的潮汐
月亮离地球越近
大海越是激荡不息
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
涌向了海滩
苦地寻觅......
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
——虽然大海并不曾
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
大海呵
只是从月亮的流照那里
得到了一种深深的激励
那雪白的,爱的`潮汐呵
一排升腾起来
一排又跌落下去
——就这样来回往返
生生不息
可是,要接近月亮
却是不可能的
——大海知道这个
于是把月的倩影
默默地带回到海心的深处
象为了孕育珍珠的贝壳
夹进一粒沙子
又旋即紧紧地合闭
——只给观潮者
留下一个永恒的谜
这是沉默
又是默许
练习: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注音
寻觅( ) 羞涩( ) 吮吸( ) 跌落( )
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很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今年春天,我们泉城济南竞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沙尘暴。
那是在一天的半夜,我猛然被惊醒了,窗外的大风“呜呜”地吼着,卷着沙土与垃圾,撞得窗户“咣当咣当”直响,其间还夹着些断裂声。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狂暴的春风,又是在黑夜里,心中害怕极了。
早上,我一睁眼,就发现有些异样。窗外的天仿佛被涂抹上了一层略微发棕的枯黄色。在上学的路上,我好像隔着黄色与茶色融合的眼镜片看着一切。空气中充满灰尘味,我们必须张开嘴呼吸,否则会觉得胸闷,喘不上气来,可张开嘴又觉得满口泥土,令人作呕。一会儿□下起了毛毛雨□忽然一位同学惊呼□哎哟□我的新衣服□我这才发现那位同学的白上衣成了带有黄泥点的“花上衣”□
啊,这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告!是大风把远处的`沙土卷到了久旱无雨的济南!为了美丽的泉城不再遭受沙尘暴的侵扰,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在第3自然段中的方框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罕见——( ) 侵扰——( )
3.在上学的路上,通过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沙尘暴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回答结尾画“____”的句子所提出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少见 侵袭
3.大自然的破坏以及警告我们要保护大自然。
4.①积极绿化,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树木、草地。②保护环境。
【原文】:
泷中
清?屈大均
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
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
【注释】: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1】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原有小序云:“泷在乐昌县(在今广东省)北,凡有六――曰穿腰泷,曰梅泷,曰寒泷,曰金泷,曰白茫泷,曰垂泷。”泷,湍急的河流。此诗写的是垂泷。
【翻译】:小舟随着瀑布而流从天边落下,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波浪掀涌成山又崩塌坠落。巨石有时仿佛会倒退几步才立住,翻飞的白鸥想要飞下又突然受惊飞起。
【赏析】:《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泷中》“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首句以似“天边落”的`“舟”与“瀑水”意象,写泷中水位之高;次句以“如山倒”的“白浪”意象,写泷中水势之猛;三、四两句并没有直接写水势,而是掉转笔锋,相继写“却立”的“巨石”与“惊飞”的“白鹭”两个意象,从而侧面烘托了水势之大,笔力雄豪,奇情壮采。《看剑作》“剑气时时似白云,时来不得更从军。青山只为英雄设,老向松霞不事君。”首句以“剑气”、“白云”意象写出诗人奋发有为的豪迈气概,但三、四两句以“青山”、“松霞”意象作结,豪气荡尽,徒然哀叹。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诗人表达情感的需要采用的意象组合。
【阅读训练】:
(1)赏析第二句“白浪如山倒翠微”中“倒”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倒”,倒塌,崩倒(1分)“白浪如山倒翠微”写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泷中的波浪掀涌成山,随即又崩倒坠落在泷中(把“倒”解释为“倒映”可酌情给分)(2分)“倒”字既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壮观,又抒发了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抚摸那条船
文/彭晓东
那条船,是河上的精灵。
老李用那条船将河东河西连接起来,然后通往不远处的古镇。
在日月的轮回中,老李孑然一身。只有那船、那河、远远近近的山,和那些永远的过客,是他的欢乐。
有一天,最后一趟乘客离船而去,四周又归于寂寞。一个装得满满的背篼,静静地依在船头。老李揭开遮布,竟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明亮而对世界陌生的眼睛。
老李忙打开包被,抱出了这小小的生命。那是怎样一个玲珑剔透的生命啊。
老李禁不住用他的胡须轻轻蹭了蹭孩子的小脸。孩子的哭声飞翔在宁静的河面上,让他感到了一生从未有过的快乐。他把一滴水点到孩子的嘴唇上,孩子竟不哭了。
这个被遗弃的女婴,老李给她取了名字,叫小鱼儿。
老李依旧摆渡,依旧在黄昏清洗船,只是背上多了小女孩。小女孩和船都成了河上的精灵。
“老李,谁的孩子?”常有人问。老李笑笑,不答,只撑他的船。也有奶孩子的妇女,把孩子接过去,坐在篷里喂上一口,下船时还给老李。
小鱼儿就这么长大着,和水边的植物一起生长。船,因有了女孩而变得格外热闹了。有要过河的来了,小鱼儿便会走到船头迎接,进船里拍拍凳子说,请坐。许多人上船下船总要摸摸小鱼儿的脑袋,亲亲她的小脸,逗逗她。人们都说,小鱼儿每天在这河上,养得很好呢。
老李摆渡挣不了多少钱。清汤寡水的日子,却还是想办法常常给小鱼儿开小灶。老李一筷子一筷子把好东西夹给小鱼儿,小鱼儿却趁父亲不注意,又把好吃的偷偷压回父亲碗里。
小鱼儿学会了唱歌,学会了用野草和山花编织各种小花篮。她把花篮挂满了船舱,让芬芳笼罩着老李的生活。小鱼儿爱美,爱新衣,老李便常常在小鱼儿睡熟后借着星光和月色去捕鱼,去捕捞那些小鱼儿眼中美丽的企盼。
后来,河上修起了桥,老李便不再摆渡了,只用他的船打鱼。老李依旧在每一个黄昏里洗他的.船,依旧在洗船时听小鱼儿轻轻地唱。
成长是父亲心中淡淡的喜悦。眼看着小鱼儿长得像水边的植物一般茂盛,老李却在一天天老去。
小鱼儿二十岁那年,这河附近变成了三峡移民区。这里将在人们的关注中,永远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那年,小鱼儿有了爱情,比河岸上的五彩石还美。
也在那年,老李生了病,或许秋后就将去见天堂的色彩了。
小鱼儿和她的爱情,想带着父亲外迁。远方,就是山的那边,有更幸福的云朵。
小鱼儿告诉父亲他们的决定,老李迟疑了一下,微笑着说:“你们去吧,去吧。这是好事儿。只是我老了,离不开这儿啦。”
小鱼儿到外迁地建房去了。那些傍晚,夜暗得象黑色的帐幔,从天上抛下来。又仿佛无边的浓墨重重地涂抹在天际,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
老李一直呆坐在船头,这个曾经依偎过女儿小生命的温暖船头,把目光投向远方,那里有小鱼儿的新家。
小鱼儿回来时,迎接她的只有这条船了。船浮在水面上,很孤单。
那些日夜,船记住了小鱼儿的眼泪。
邻村有人愿意买下这船,小鱼儿却说,不。
船,沉静着,在等待。小鱼儿来了,脚步很轻,仿佛怕惊醒了船。她轻轻地抚摸着船。凸的、凹的、涩的、滑的,残留的河泥,附着的青苔。她拿出帕子,一寸一寸,学着父亲擦洗船。她将船擦得光亮,直至显出木质的纹路。
外迁的那天,小鱼儿把花篮挂满了船舱。
11.文中两处关于“把花篮挂满了船舱”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小鱼儿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12.文中画线的文字着力描写了浓黑的夜色,有什么作用?(4分)
1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李形象。(6分)
14.本文写了以摆渡和打鱼为生的老李和养女小鱼儿之间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1.第一处写挂花篮,表现小鱼儿充满童趣,喜欢美丽,并希望给父亲带来欢乐;第二处写挂花篮,表现小鱼儿未能陪伴父亲终老的遗憾、伤心,并寄托着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每点2分)
12.①交代了时间、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②烘托了老李因女儿离开自己的孤独、寂寞、悲伤的心理;③为后文老李死去、小鱼儿悲痛的情节埋下了伏笔;④暗示了小说悲剧性的主题。(每点1分)
13.①勤劳、生活艰辛:一生摆渡、捕鱼,过着“清汤寡水的日子”。
②纯朴、有奉献精神:“孑然一身”却以船、河、山、客为乐;那条船成了“河上的精灵”。
③慈爱、善良:收养“被遗弃的女婴”,并倾尽了父爱。
④热爱故土、坚守职业:不愿随女儿外迁到“山的那边”,守着船儿直至死去。(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4.①乡民角度:表现淳朴真挚、热情厚道的风土人情。
②老李角度:表现平凡而伟大的父爱以及扎根故土、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女儿角度:赞美懂事善良、懂得孝顺感恩的儿女情;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官,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为什么会整天那么快乐?水晶官里一定有一块巨大、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样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入一粒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蒙蒙的春雨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夏季,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隆”,礼炮响了,大会就要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鱼姑娘头上的玉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1.从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一致的四个字的词语。
(1)互相争着、抢着绽放。(2)动作轻快,宛如跳舞。
2.用“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3.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观察和描写雨中的湖的。
4.文中的“礼花”是指,“礼炮”是指,“玉花”是指,“掌声”是指。
答案: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自古而然()(2)而固小之()
(3)鲜能备善()(4)斯不自见之患也()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1分)
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3分)
答案:
1.(1)这样(2)轻视(3)少(4)害处2.B
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回家的日子》阅读训练附答案】推荐阅读:
关于春节回家习俗的随笔:回家10-02
过年回家的作文06-10
春节回家的句子01-23
回家过年的心情02-17
形容回家的诗句04-01
描写过年回家的句子07-27
回家的感觉真好作文12-04
欢乐的日子10-22
初一的日子03-28
回家的感觉作文600字06-2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