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法制论文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税法制论文(通用9篇)

财税法制论文 篇1

加强地方财税法制建设论文【1】

摘要: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地方财税法制体系作为保障,因此地方财税法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而当前地方财税法制体系存在诸多弊病,地方应该完善体系建设,提高财税执法与监督水平,普及宣传财税法制知识。

关键词:财税法制体系 财税执法 财税监督

一、地方财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1、地方财税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地方财税法制体系中, 地方财税法制为地方市场经济主体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通过规范地方财税秩序,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地方财税法制是调节社会分配、规范地方财税的法律依据。

地方政府依法组织财政税收, 以确保实现地方政府的职能。

其他分配单位和个人也要求地方财税法制化, 以便使他们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处于稳定和规范化的状态。

2、地方财税法制建设是全面提高财税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

加强财税管理, 就是要健全财政税收各环节的全方位的管理机制,并进一步完善、规范财税管理制度和办法, 实现财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严格财税管理与依法理财是紧密相联的。

两者都必须依照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只有运用法律手段,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将法治贯穿于财税管理的全过程, 综合利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财税,才能不断提高财税管理水平。

3、地方财税法制建设适应了改革的需要

加强地方财税法制建设, 建设法制财税, 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财税法制工作,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它保障了人民权利,有效推动和协调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发展,为继续深化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方财税法制建设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凤城市财税法制建设开展总体良好。

建成并启用15处矿产品检斤站,预计新增矿产资源类税收1.26亿元。

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各项保险基金预计完成2.5亿元。

向上争取各类专项和补助资金8.3亿元,加速社会事业发展。

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丰益村镇银行正式营业,成为我市金融业一支新生力量;农村信用社完成改制,成立全省首家县级农村商业银行。

贷款规模大幅增加,预计实现59.2亿元,同比增长28.7%。

但是凤城市额财税法制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对财税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财税执法人员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将财税法律法规与现行的财税管理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财税实际工作。

工作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日常的业务应付中, 忽视了现代财税“管理”理念的树立和培养, 造成了财税律法规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

财税部门在管理上“重分配、轻监督、避程序”的问题仍然存在。

公民的整体法律意识还不够强, 在对有关财税法规的执行时有意或无意逃避财税监督, 违反财税法规的有关规定。

2、地方财税法律体系不完善

在现行的财税法制中, 全国没有统一的规范地方财税的法律,法律呈现“老化”和“空当”。

而在凤城市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财税法规中, 由凤城市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实施的不多, 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制定和实施的财税制度、规定等。

因此, 整体上缺乏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并且有些地方法规与国家财税法制体系不相符合,这从制度上就不利于凤城市财税法制的建设。

3、财税执法人员法律水平欠缺

目前凤城市财税法制建设以普法宣传教育法制工作为重点,以规范性文件审核为日常法制工作为主要内容,法制工作没有融入到财税工作的`全过程。

财税执法人员由于自身法律素养有限,很少能参与重大财税改革和财税管理措施的决策与审核,对财税改革、财税执法中出现的难点、热点缺乏前瞻性的防范措施和办法。

财税法制建设贯彻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执法人员在面对违反财税法律法规的行为时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 超越职权实施执法行为, 执法标准不一,有失公正,给当事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没有完全做到有法必依、严格执法。

4、财税法制建设监督力度不够

当前的凤城市财税法制建设监督基本只限于财税部门内部监督,部门外部监督、大众舆论监督少之又少,财税法制实施并不到位。

有资料表明,这些年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地方能够认真执行的只占30%,基本得到执行的约占30%,难以执行的约占40%。

凤城市的情况也与全国其他城市大同小异,财税监督缺失严重,这将直接影响凤城市财税法制建设进程。

三、地方财税法制建设的对策

1、注重财税金融,强化增收节支,全力拓展财力增长新空间

强化税费征管。

大力培育新兴财源和后备财源。

严格落实税收征管措施,加强对征管关键环节的管理,确保应收尽收、均衡入库,不断提高税收收入比重。

全面调动协税护税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综合治税成果。

不断加强矿产品检斤站的建设和管理,力争征收矿产类资源税2亿元。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强化社保、价调等基金征缴,壮大凤城市财力。

深化金融服务。

建立银企合作长效机制,改善金融环境。

争取交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扶持并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

出台金融机构信贷激励政策,推进银团贷款,各项贷款余额力争实现82亿元。

提高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积极推进凤化集团、丹玉种业等企业上市。

2、加快完善地方财税法制体系的建设

建立一套与国家法制相匹配的地方财税法制体系,彻底严查并取消与国家法制不相符合的财税法律法规,保证凤城市地方财税法制与中央财税法制的高度一致性。

财税部门出台新法规的必须进行详细论讨论,严格审批,全面协调各方利益,以大局出发,坚决遵从中央精神,严格遵守法律的合法性与规范性,切实为财税部门履行职能提供依据。

凤城市还需优化财税支出结构。

按照“收支并举、监管并重、内外并行”的要求,建立财税监督新机制,推进“阳光财政”建设。

巩固凤城市各县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成果,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问效。

严格控制行政经费预算和一般性支出,节约更多财力加大对“三农”、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3、提高地方财税执法力量与效果

一方面财税执法人员要长期接受财税法规知识学习, 不断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和财税执法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另一方面, 要加大社会普法宣传力度。

提高凤城市人民的财税法制意识是财税执法的关键。

利用新闻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财税执法的外在环境,组织相应的宣传讲座普及财税法制知识,网络倡议号召群众加入财税法制建设的队伍中去。

同时健全严格的财政执法责任制,增强财政管理人员的执法责任心,确保执法行为的正确性、公正性与规范性,建立相应的惩处措施以示警戒。

4、强化地方财政执法监督检查

加强财税监督管理,对检查出来的问题严格依法查处,若情况恶劣还需上报上级,以保证财税法规的严肃性和财税执法的有效性。

既要充分发挥财税内部监察的作用, 加强财税内审工作, 督促财税工作人员自觉守法、严格执法, 及时纠正违法行为,更要强化财税系统外部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执政党的监督,社会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加强与地方审计、监察和司法部门的配合, 加速财税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步伐。

凤城市财税部门必须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思,争取群众的支持与信任,保证财税法规的顺利实施。

参考书目:

[ 1]孙 开. 地方财政学[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

[ 2] 寇铁军.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M ].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 3] 苏 明. 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

[ 4]贾 康. 地方财政问题研究[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

[ 5]钟晓敏. 地方财政学[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加强地方财税法制建设的研究【2】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法治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相关部门在财税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地方财税体制得到了较大的改观,目前我国基本的财税法制体系已经构成。

但是,随着经济的向前发展,法律体制改革的深入,现行的财税体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与现状不相适应,改革并完善我国的财税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财税法制 地方财税建设

财税法制论文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税法制;财政政策;碳税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温室气体是引起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是占到了溫室气体的55%。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很大程度的促使了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则能从源头上缓解这一问题,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

二、发展低碳经济与完善财税法制的关系

一方面,由于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国财税法律制度的发展势必会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税收制度尚未完善,因此想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调整财税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已经采取了相应的税制办法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尚未实施这方面的税收制度,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计算标准不明确、碳削减量的计算标准不明确等。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明确各项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标准能够促进我国财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三、财税法制的完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

财税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发展低碳经济能有效解决一系列有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公平与效率等的矛盾,而相对先进完善的财税法律制度则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律后盾。具体来说,相对完善的财税法律制度可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成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坚实法律保障。

四、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完善财税法制的建议

首先,关于税收管辖权,在税种和税率基数等大的方向的问题上应该由中央做出整体调控,另外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把一些权力适当下放给地方财税,在大政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地方财税机制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关于税种的设置问题,在没有经验和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新设税种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在现阶段完全可以完善现有税种,把有关低碳经济征税的问题放到现有的与之相关的税种中去,这样可以减少重复征税的缺陷以及无法统一税率等问题。笔者认为,在资源税与关税里征收碳税比较合适。征收碳税的对象应当是碳排放量多的产业,这些产业产生大量的高碳物质危及环境。在资源税里对绿色环保税种做出安排以规制碳税的征收十分方便与可行。所谓碳关税是指针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对于高耗能产品的进口,征收碳税是十分必要的,不然会导致高碳产业突出,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现有税种的征收,就能达到征收碳税的目的。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开设碳税这一税种具备可行性时则可以在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后开设碳税,包括税目、税率的设置,同时要保持税收的基本特征及税收中性原则。

最后,只有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我国的财税政策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改革。

(1)不断完善财政补贴制度。首先,政府要把补贴范围扩大,不仅仅局限在大企业的节能减排领域,还需要放在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对于居民生活消费品包含低碳化与节能产品要给与一定财政补贴。对于小排量汽车或者混合动力电车的消费,也应受到财政补贴支持等,同时对于企业主动进行产业改造,实现低碳减排目标,生产设备低碳化更新的,国家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

(2)低碳化企业贷款改革,政府为企业提供债务担保。根据国外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政府可能在财政支出方面财力不足,导致投资力度不够,国外政府通过对于市场资金引导,补充低碳产业的投资不足。我国政府可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地方政府。我国政府应该适当建立适合贷款担保的项目标准,对于满足该低碳化标准的政府给与贷款担保,保证充足资金对于低碳化方面资金投入,推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J],2009(66).

[2]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l].改革与战略,2009(10).

[3]张梓太.关于我国碳税立法的几点思考[J].法学杂志,2010(2).

[4]田文宠.现行财税制度对发展低碳经济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5]冯瑾.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法治与经济,2010(l).

作者简介:

财税法期末总结 篇3

财政权法定原则的体现?①宪法对国家财政权作出明晰规定。在宪法中要规定一系列重要的国家财政权,如预算收支权、税款征收权、国债发行权等。②大量具体法律和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规定。财政调控权、金融调控权、计划调控权等被规定在在相应的预算法、税法、国债法、转移支付法中。③各财政主体作为负有特定职能的部门,享有职权各不相同。立法权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分享,执法权集中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使。财政法:调整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实现国家职能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财政法的特征?①国家主体性:具有公法性质,国家始终是财政关系中主体的一方②法域特定性:法域范围包括国家资财的取得、使用和管理这一连续的过程,即财政的收入、支出、管理领域③对象独特性:调整对象是财政关系,手段是法律化的财政手段,即对收支的调整 财政法的宗旨?通过协调运用各种调整手段来弥补商

法调整的缺陷,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基本人权,调控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财政法的原则?①财政法定:所有财政活动都要依法进行,包括收入支出法定、内容形式法定、实体程序法定②财政适度:财政收支适合国家法度,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财政调控适度,保障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实现③财政绩效:实现分配调控目的,追求绩效,强调效率和效益,降低行政和交易成本,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 财政法调整对象?①财政收支实体关系,包括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关系②财政收支程序关系③财政管理体制关系,即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管理权限而形成的利益分配关系。预算:相关主体对自己的经济活动的预先盘算,其实质是在需要与可能之间进行权衡和评估,以决定是否和如何进行某种资源配置的过程。预算法中指国家预算,即国家对会计内的收入和支出的预先估算。

预算体系的组成?①预算体系是依据国家的政权结构形成的国家预算的协调统一的整体②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③我国预算共分为五级:中央预算、省级预算、市级预算、县级预算和乡级预算;同时这五级预算可分为两类,即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

预算体系VS预算法体系?①预算体系是预算法产生、存续的前提和基础。②预算体系确定后,预算法中的各类预算主体的地位也随之确定。③预算体系确定后,各预算主体的职权与职责、权利与义务也随之明确。预算主体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和职权职责关系是预算法需做出明确规定的主要内容。④预算体系确立后,才能以此确立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和决算的一系列程序。预算法的调整对象之是在一定的预算体系下、在预算活动中所形成的预算程序关系。

预算法的法律责任?指预算法主体违反了预算法规定的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构成要件:①行为具有违法性,违反预算法的规定没有履行其义务②行为主体有过错,在主观上存在故意③有因果关系存在,由主体实施的有过错行为会直接产生损害后果 预算法法定收支范围?(1)预算收入:①税收收入(工商税收如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等,海关税收)②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③专项收入(铁道专项收入、电力建设基金收入、排污费收入等,专款专用)④其他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捐赠收入等)(2)预算外资金收入:指国家机关和政府委托其他机构,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法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3)预算支出:①经济建设支出②事业发展支出③国家管理支出④国防建设支出⑤财政补贴支出⑥其他财政支出。

阳光财政: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构建公开、民主、监督、考评的政府理财行为规范,实现政府理财活动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一种制度。①推进“阳光预算”,使政府支出行为更加透明②促进“阳光首付”,强化对财政资金收付的约束③实行“阳光采购”,发挥财政资金的更大效益④建立“阳光账户”,统筹管理使用预算内、外资金⑤提升“阳光绩效”,追踪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⑥打造“阳光平台”,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国债:指国家为满足公共欲望和实现其职能而负有的债务,故又称国家公债或公债。是国家信用最主要、最典型的形式,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手段。国债的特点?①信用度高,以政府信誉为担保,不存在无力清偿的问题②流动性高,兑现容易,变现力强③抵押代用率高,可以用作抵押物来进行融资 国债法的职能?①保障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的职能的实现②保障国债的宏观调控职能的实现,为国债的宏观调控职能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③有效规范国债活动,对国债发行、使用、偿还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作出相应规定以规范各类国债行为。

国债法的调整对象?国债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债的发行、使用、偿还和管理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①国债发行关系:是因国债的发行而产生的国家与其他相对应的权利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②国债使用关系:在国家将取得的国债收入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③国债偿还关系:在国家偿还国债本息的过程中而在国家和相应的国债权利主体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④国债管理关系:在对国债流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发生的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的主体?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类主体①采购人,指依法进行政府采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②供应商,指向采购人提供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③采购代理机构,根据采购人的委托办理采购事宜的非营利事业法人 政府采购的方式?①公开招标②邀请招标(由被邀请的供应商、承包商投标竞争,从中选定中标者)③竞争性谈判(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直接邀请三家以上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④单一来源采购⑥询价⑦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成为政府采购供应商的条件?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⑤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税法:调整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经济法的重要部门法,在经济法的宏观调控法中居于重要地位

税法的作用?①调整税收关系,维护税收秩序,使税收征纳关系合法化且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规范性②促进与保证税收基本职能实现,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解决与纳税人利益冲突的问题③维护国家税收主权的基本法律依据④对税务违法行为的制裁作用,为税务执法机关认定和处理税务违法行为提供法律依据。税法的性质?①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部门,在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中,至少有一方是国家或者代表国家行使税收方面权力的机关②税法属于公法,且在我国税法制度调整过程中有私法化趋势税法的效力?概念:指税法对一定范围的主体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适用所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内容①时间效力:即税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指税法效力的存续期间,一般不溯及既往②空间效力:指税法发生的地域范围,一般适用范围仅限于该国主权所及的全部领域之内③主体效力:税法发生效力的主体范围,各国普遍采用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 “税收法定”原则?概念: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都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征纳主体的权利义务只以法律规定为依赖;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内容:①课税要素法定原则:税法中的实体法要素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立法权应由立法机关行使,行政机关未经授权无权在行政法规中对课税要素作出规定。②课税要素明确原则:税要素必须由法律尽量作出明确规定,以避免出现歧义,使纳税义务人可以预测其负担。③依法稽征原则:税收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征收,不得擅自变动法定课税要素和法定征收程序。课税要素:国家有效征税必须具备的条件。只有在符合课税要素的情况下,国家才可以征税

税法上课税要素与民商法意思要素区别?①在民事行为是否成立方面,传统民法以意思要素为核心,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民事行为是否有效;而税收债权作为一种公法上的债权,并不以双方意思表示的真实为其成立要素。②在税法上,相关主体的纳税义务是否成立,国家是否有权对其征税,不能以征纳双方的意思表示为准,也不能仅以国家的单方面的意思表示为准,而是要看是否符合法定的课税要素。“债务关系说”:以德国学者阿尔伯特·亨泽尔为代表,认为税收法律关系是国家请求纳税人履行税收债务的一种公法上的债务关系,纳税义务只需满足税法规定的课税要素即可成立,而并非依行政机关的课税处分来创设。强调纳税人对国家负有的税收债务。征税客体:指征税的直接对象或称标的,它说明对什么征税的问题,是各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也是进行税收分类和税法分类的最重要依据

累进税率:指随着征税对象的数额由低到高逐渐累进,适用的税率也随之逐级提高的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适用的税率越高,反之则相反。可以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主体的权利义务? 权利 ①限额纳税权:在法定限额内纳税,有权拒绝一切没有法律依据的税收义务,对于多纳的税款享有退还请求权。②税负从轻权:有权依法承担最低的税负,依法享有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③诚实推定权:除非有足够的相反证据,纳税人有权被推定为诚实的纳税人。④获取信息权:有权了解税制的运行状况和税款的用途,并可就相关问题提出质询。⑤接受服务权:在纳税过程中,有权得到征税主体文明、高效的服务。⑥秘密信息权:有权要求征税主体依法保守其隐私或商业秘密。⑦赔偿救济权: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征税主体的违法侵害造成损害的有权要求征税主体承担赔偿责任。义务 ①依法纳税:应依据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的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税款。②接受管理:应接受征税主体的税务管理,依法办理税务登记、设置和使用账簿和凭证、进行纳税申报。③接受稽查:应接受征税主体依法进行的税务稽核和税务检查。④提供信息:应诚实地向征税主体提供有关信息。商品税的特征?①征税对象是商品(包括劳务),而不是所得和财产。②计税依据是商品的流转额,即商品流通、转让的价值额,可能是流转总额或流转的增值额③税负易于转嫁,是典型的间接税。只要商品能够销售、流转,往往由消费者或最终购买者承担。

商品税各税种间联系?①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互补关系”:增值税侧重于以有形资产为征税对象,营业税侧重于劳务、无形资产、不动产,两种税的征收不相重复,形成互补关系②消费税与增值税的“递进关系”:消费税是在征收了增值税的基础上又加征的一种税,凡是征收消费税的商品,必定征收增值税。③增值税、消费税同关税的“配合关系”。出口商品免征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或者将已征收的予以退还。进口环节则反之。增值税: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所谓增值额,是指生产者或经营者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增值税的类型?①生产型: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只允许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已纳税款,而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税款的增值额。实际上以国民生产总值为计税依据②收入型:在计算时,只允许在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折旧部分所含税金。实际上是对国民收入征税。③消费型:在计算时,对纳税人购入固定资产的已纳税款,允许一次性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从而使纳税人用于生产的外购生产资料都不负担税款。实际上是对国民收入中的消费资料部分征税。

财税所调研材料 篇4

如何化解乡镇债务,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是近年来乡镇政府面临的难点问题之一。经过笔者认真调查,发现形成乡镇债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兴办企业债务

举债兴办集体企业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些乡镇为加快经济发展或追求政绩,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市场条件、资源状况和技术水平盲目办企业的错误做法。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对市场的考察不够,加之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目前其中大部分已倒闭或破产。

二、基础设施债务

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还有许多乡镇以银行贷款、使用政府有偿资金、工程欠款等形式进行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市场发生变化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部分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效益,形成了不良债务。另外,县乡争取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级在下拨专项资金时还要求县、乡筹集配套资金,由于很多乡镇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到位,只能向银行贷款,这样也形成了乡镇负债。

三、公益事业债务

部分乡镇在兴办修路、打井、修渠等集体公益项目时,以村集体名义向农信社贷款或向外单位及个人直接借款。特别是近年来乡镇两级大规模兴办普九教育、卫生、通讯、交通等事业,在国家投资不足、上级没有拨款、集体没有积累的情况下,只得举债进行。

四、税费债务

税费改革前,农户负担项目除农业税、特产税和“三提五统”外,还有各种集资摊派。个别村组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采取先借(贷)款完成上缴任务,再向农户收取的办法。但这一办法在执行中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尾欠,结果增加了村级债务,形成农户欠集体,集体欠银行的现状,农户税费尾欠形成村级与农户的连环债务。

五、办公经费债务

当前许多不发达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支出压力过大,造成有的乡镇财政保运转的能力比较低,一些正常的开支,如水、电、通讯等基本办公经费甚至都难以保障,工资经常拖延发放。部分乡镇为了保证运转,只有靠贷款或向单位、个人借款维持,零星的小额开支,如交通费、招待费、办公用品等,大都采取赊欠的办法。

六、“两会”债务

当初关闭“两会”(基金会、储金会)时,乡镇政府为了及时给予储户兑付,从其他金融机构贷了一些款,这也形成了乡镇债务。

以上六点构成了乡镇不良债务的成因。这些债务如果不能得到有郊的化解,必将抑制乡镇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所以乡镇政府要想发展经济,当务之急是如何化解这些债务。笔者认为,要想化解这些债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遏制过度举债 上级政府及部门在安排项目和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乡镇财力,对所扶持的项目,要足额安排资金,不得强迫乡镇提供配套资金。同时,上级政府要明确规定,乡镇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兴办生产经营项目和用于非生产性支出,乡镇政府及村组织一律不准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抵押,并且不得迫使乡镇通过借贷交纳各种税费。

二、要认真清理核实,分类处置,积极化解不良债务 建立债务登记制度,摸清债务基本情况,制定债务偿还计划,逐步消化历史欠账。加大债权清收力度,积极筹措还款资金。对有偿还能力的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催收,用所得资金偿还债务。此外,还要加大处置、盘活闲置资产的力度。对于因兴办公益性项目而形成的历史债务,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筹集资金还债。

三、要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预算管理,挤财化债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综合配套改革,撤销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机构或部门,实现减人、减事、减支。进一步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实行财政集中支付清算管理,提高财政性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实行严格的预算外收支“两条线”管理,时时监督,定期检查,将预算外资金作为预算内资金管理,增强政府调控财力的能力,缓解债务压力。构建乡镇公共财政模式,建立有效的乡镇财政支出约束机制,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适当调整县乡财力划分,增加乡镇财政收入比重和范围,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上级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困难乡镇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三农”支持力度,积极培植乡镇财源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培植壮大乡镇财力,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不良债务问题也至关重要。落实好中央和地方各项支农的税收、金融优惠政策,抓住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有效结合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民营经济,培植新税源,逐步解决乡镇不良债务问题。

**乡财税所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浅谈乡镇不良债务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乡财税所

财税会议发言 篇5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加强今年最后一季度增收工作作以下表态发言。

一是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完成全年收入任务。今年,政府下达收入是2000万元。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收入3126万元,超任务1100万元,还剩下2个多月,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征收力度,切实抓好组织收入工作,积极排查新的增长点、深入挖掘增收潜力,促进已通过方案审查的开发项目尽快启动,确保实现今年收入 万元。

二是加强收入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强化对配套费收入的管理,切实做到依法收缴,应收尽收,绝不出现直接抵扣工程款等违规现象,绝不出现欠缴配套费现象,绝不出现任何违规减、免、缓缴配套的情况。加强票据管理,严格执行“票款分离”、“罚缴分离”制度。同时,强化对税收征收工作的全力配合,严把房地产交易行业的税收审查关。

三是狠抓节支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树立节俭风气,严格遵守厉行节约相关规定,坚决杜绝铺张浪费行为,建立节约型机关。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绝不改变用途、截留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性投资工程建设管理,密切配 1

合纪检、财政、审计、发改部门加强对项目的跟踪监督,严格控制项目概预算,加强对招投标、施工、监理等环节的监管,工程增减变动严格按程序申报审批,尽力控制建设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财税与信仰 篇6

玄学影响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转而苟全性命于乱世,清谈清议时政,心态发生畸形的裂变,对天下对人生对自己都丧失信心,摆脱名教而自命通达。这种思想流派在整个魏晋时代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晋风度和玄学。魏晋玄学注重内在精神的自我完善,轻视外在瞬逝的功名、富贵,普遍具有内心旷达、形迹放浪的风度,正是这个动荡混战时代思辨哲理的具体化。从魏晋风度和玄学不满现实的反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的财税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前朝所没有的创新性的税种和征税方式:诸如估税(东晋始征,对大额买卖交易立有文据者课的税,相当于今契税)、散估(对小额买卖交易,不立文据者课税)、赀税(南朝始征,相当于今财产税)、通行税(东晋始征,相当于今贷款修路过桥收费)等新税种,其影响直至今日。而且自北魏开始,实行醋专卖;南齐时,实行市税(相当于今营业税)包税制,是我国赋税征收行包税制之始。

驱动佛教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外在表现则为寺院经济的蓬勃发展,内在表现则是佛教日益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可以说,正是开放的财税政策把佛教引进中国,也是步步紧缩的财税政策迫使佛教走上中国化的自我发展道路。

永嘉之乱后,中国一度出现了思想真空。在北方,由于汉族统治的统一帝国的崩溃,一向被视为汉族文化之股肱的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在五胡并乱的动荡时代,儒家学说显得苍白无力。与此同时的南方,在士族重玄学的风气下,儒学也处于劣势,不能在社会上起思想统领的作用。但当时盛极一时的玄学属于一种贵族化的文化,它只能局限在社会上层狭小的圈子中,而这一圈子之外劳苦大众则出现了所谓的思想真空,当时受尽社会动荡和分裂之苦的百姓,普遍有一种“人命若朝霜”“人生若尘露”的“犹生之嗟”,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渴望被拯救的潮流使得宣传救苦救难的佛教获得了广为传播的土壤。

为扩大皇权根基赢得民众的支持,南北方统治者都选择了佛教作为其思想控制工具,不但如此,很多皇帝带头信佛,不仅在财政上支持佛教的发展,规定凡愿意奉佛信佛者一概免除赋税,而且见了和尚都加礼敬,亦十分注重利用佛教收揽人心,树立自己的威信。比如,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公元386-409年)与晋室通聘后,笃信佛教。规定寺院可以豁免赋役,“那些生产僧祗粟的田免除其他一切杂赋,僧祗户则免除了兵役。”可谓是“寸绢不输官库,升米不进公仓”。那些寺院的官府赐户所受的免税免役优待,对一般编户齐民更具有无限的诱惑力,于是贫苦农民纷纷“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以求寺院庇护。道武帝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明元帝(公元409-423年)继续推行佛教,建立佛像,宣传教义,广建佛寺,使北魏的佛教大发展。就是在南方,亦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竟然出现君主梁武帝4次执意舍身寺院为奴,弄得大臣以3亿铜钱的国库资金为代价将其赎回的事情。此时的寺院及其依附者独立于国家编户之外,不但能免除赋役,不劳而获的生活,而且出现了自己的庄园和佃户,成为佛门地主;有的佛寺还出资兴办油坊、磨坊等成为地道手工业主;有的采取强制手段控制寺院周边商业资本谋取自身利益,公然与朝廷争财利;更有甚者,有些佛寺仗着有钱,无视国家法律购买武器,建立“僧兵”队伍,据统计,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年间的12次农民起义中,僧侣领导的即占6次。可以说,寺院地主凭借神权的力量来聚敛社会财富,成为与封建统治者争夺土地、劳动力、财税收入的主要对手。

长期以来,佛教免税政策使得国家纳税户大幅度减少,僧人免役政策又使国家兵源枯竭,佛教成为国家财源争夺的对手,佛教与财税的冲突发生了。首次冲突发生在北魏太武帝时期,不满佛教的太武帝即位后在财税政策上采取强硬手段,下令全国50岁以下的僧人必须还俗,服兵役,缴纳赋税。并在长安下令“灭佛”诏,诛杀僧人,焚毁佛像,这次空前的“法难”,为后世帝王的灭佛开了先河。但在北魏文成帝接位后,又恢复了佛教,开凿石窟修建佛像,以龙门、云冈石窟最有名,僧人又获得免税特权,一时寺院经济又大发展,到北周时期,僧人一度达到全国人口的22%。寺院再次成为与朝廷争财利的重要对手,鉴于此,北周武帝又发动了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灭佛”,下令僧人还俗,僧财全部由政府部门接受,通过“稍分佛利”,北周国家的赋税和服役的人口大增,可惜第二年,壮志未酬的北周武帝英年早逝。宣帝继位后,又宣告恢复佛教。但经过两次“法难”,佛教开始从思想源头反思自己的理论功底,在经济上也注重自我约束,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在教义传播上,开始吸纳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的经典,走向中国化的自我发展的道路,由此奠定了中国思想界“儒、释、道”三分天下的格局的基础。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财政系副主任)

财税通问题汇总 篇7

点击财务软件-弹出报错界面-右键单击桌面右下角SQL程序-退出-关闭弹出的报错界面,重新打开软件

2.帐套打不开,用以上方法不能解决 异常退出软件

打开软件安装路径下的tygl文件夹-打开配置文件,curzt=后粘贴正常帐套代码名称,database=同上,保存退出。重新打开软件 3.帐套打不开

做过帐套备份恢复,数据帐套恢复错误

将存在错误帐套删除,重新建一套一样的壳子,将正确的帐套引入 4.帐套打不开 不知原因

用以上方法均不能解决,重装软件 5.利润表取数不正确 版本号低

升级软件版本到28 6.录入凭证时提示软件未注册 没差加密狗/软件未注册

插入加密狗/软件注册(打开软件-帮助-关于-注册)7.软件升级升不上去 路径错误

选择正确的路径进行升级(源软件的安装路径)8升级到28以后不能一张A4纸打两张凭证 升级改变了记账凭证尺寸

将未升级的dygs文件夹拷贝到升级以后的相同位置 9.显示加密狗错误

重插加密狗,重新注册下,重新注册加密狗 看帐套信息里加密狗号是否有错 10.上年数据错误要修改 上年凭证错误

反月结-反记账-反审核本年数据-反年结直至凭证错误月份进行修改 11.查看上年数据没数据 做过历史库分离

打开这套帐,系统管理-连接历史库就行了

V2.0 1.现金流量表里取不出来数据

参数设置中未勾选现金流量项目必录 勾选现金流量项目必录

2.2012年2月份凭证不能记账 凭证录在2月29日

删除29日的凭证,做在28日

3.升级到28以后不能一张A4纸打两张凭证 升级改变了记账凭证尺寸

将未升级的temple文件夹拷贝到升级以后的相同位置 4.帐套备份

V2.0要备份系统库和帐套库两个文件

系统管理-帐套管理-选择帐套-备份-选路径-备份

-系统库管理-系统库备份-备份-选路径-备份 5.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空的没公式 重装软件后没粘贴报表

乡镇财税管理强化 篇8

一套完善的财税管理体系,是乡镇政府各行政部门人员的行为依据,能够保证财税征收、管理、稽查中的各项秩序的顺利执行[3]。针对目前各乡镇经济水平不均的状况,应在各乡镇政府内部建立与其经济水平相对应的税收制度,真正符合乡镇居民的切实情况,避免政府部门对税收活动的理想化、随意化。此外,完善的财税管理体系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征税人员的行为,避免其乱收税、高收税等行为的出现。除此之外,完善财税管理体系还应该完善乡镇事权和财权的对接体系,乡镇政府的职能要与其财税的收入相对应,避免“职少财多”,即政府某些职责所用的资金原本较少,而对其所储备的资金又较多,从而导致政府某些职员滥用财税收入、以公谋私现象的出现。在建立乡镇财税管理体系时,除了要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税种,也要建立相对应的完善的`“机动”税种和费种,不断建立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收入与固定税种收入相结合的乡镇财税管理体系。另外,在建立健全乡镇财税管理体系时,还应该建立相对应的政府内部人员监督体系,有效制约政府相关人员的行为,使其真正运用好自己的职权,充分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管家。

2.2 加强经济秩序管理,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职能,维护市场的生产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犯罪等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对在市场经营中故意哄抬或压低物价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责任到人,保证市场中企业的公平竞争,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便利,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才能有效增加财税的税源;乡镇政府也应该发挥好市场监管的职能,除了对市场中故意哄抬和压低物价的行为进行治理,还应该有效监督市场中商品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营中的商品质量进行突击检查,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没收,并对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商家进行经济处罚,屡教不改者进行商铺的查封处理,对市场中经营产品质量的管理,也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的有效维护。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部门管理的要求,使企业在劳务用工、财务管理、会计审核等方面建立严格的透明化规范程序,对非法用工、非法财务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在乡镇中各大企业内部张贴劳务须知,使企业员工获取相关的劳务知识,以免其上当受骗。乡镇政府还应该鼓励企业合理纳税,对偷税漏税的企业进行通报和严肃处理,屡教不改者,对企业进行查封,并对其直接负责人进行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

2.3 加大税务征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乡镇企业财税管理方面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税务征管部门的执法不力,部分税务征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税费纳入私囊,或者包庇个别企业进行偷税漏税,从而在中间拿取回扣或好处费,严重损害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也使得乡镇政府的职能遭到乡镇居民的质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政府在乡镇居民心中的公信力。面对这种情况,在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以后,征管部门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进行征收和管理税费,对于骗税、逃税、漏税等企业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屡教不改者进行企业的查封,对任何企业都不能包庇和纵容;政府部门内部也应该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力度,对于知法犯法的工作人员严惩不贷,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工作人员进行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并且将其从政府部门中进行开除处理,提高政府的威信度和公信力。除此之外,乡镇政府还应该在部门内部建立相应的行为法则,对执法人员各种违法行为的后果进行明文规定,杜绝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现象的出现[4]。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对财税相关法规的宣传,使乡镇居民充分了解我国的税法制度,了解纳税是每个纳税人应尽的义务及违法税法的一些相关规定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化乡镇财税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乡镇财税的管理水平,改善乡镇的税务情况,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针对目前我国乡镇在财税管理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该找出问题的根源,对症解决,使财税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霞.浅谈乡镇财税财会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1):120.

[2]郭文静.浅谈乡镇财税财会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6):213.

[3]王颖,钟建斌,李维.关于乡镇财税财会管理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151-152.

法治护航财税改革 篇9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姊妹篇”反映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中,则在“现代财政制度”、“国家治理”与“法治”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就这些问题,日前,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理事王雍君。

财税法治与国家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财政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如今的财税体制改革和以往的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刘剑文认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改革特别是财税改革往往是被放在经济体制改革范围之内的单一性改革。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应该说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当时改革的特点是解决中央集权的问题,加大了中央财政在整个财政里的比例,提高了中央的权威性。20年来,这项改革取得很大的成就,不过由于我们始终是在以行政主导而不是立法主导的主线之下,一些问题逐渐显现。比如这项改革更多的是通过分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没有涉及到其他的财政收入划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在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上体现更多着力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财税改革和财税法治的功能就不能局限于经济体制改革之内,它实际上更应该是多元的、综合性的改革,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6大改革里面,财税改革始终是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

财税问题表面上看是钱的问题,实际上其背后是权力的配置问题,这种权力配置涉及到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跟纳税人的关系,这是整个社会根本性的关系。如何通过财税改革使国家和纳税人的关系实现和谐的良性互动,才是国家治理的一种考量。过去我们把财税看做国家管理的工具,依靠行政命令发挥其作用,今后要更多的考虑法治的思维和方式。

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是国家大厦的支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经济关系,首先是政治关系,在社会发展、国家稳定中,地方是很重要的支柱,分税制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划分越来越向中央集中,所以今后我们要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划分中,涉及民众诟病较多的司法不公问题,实现司法公正很重要的前提是解决地方司法机关经费独立性,由于现在的经费是由同级政府拨付,那么法院、检察院的行为难免受地方政府的影响。

三是立法与行政的关系。在财税领域,长期由行政主导部门利益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导致财税法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现在强调对公权力,法无明文授权则不可为,对私权力,法无明文禁止则可为,就是解决公权力和私权力边界划分的问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如何解决政府的缺位、错位、越位,也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

财税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整个改革的“牛鼻子”,通过财税制度改革,这几大关系逐渐梳理清楚,相应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对财税改革的重视,既是中国现实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被问及财税法治的难点时,刘剑文表示,首先是观念问题,无论立法机关还是行政机关都应该回到法治的框架内。改革开放30多年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人类社会经验智慧的总结,最终都提醒我国必须要走法治之路。所以我们要强调税收法定,财政法定,这是最重要的,难点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核心问题是提高立法质量。实际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部门立法问题。财税改革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利益,当政府部门间利益博弈的时候,要寻求更多解决机制,比如,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而且要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的含义和适用法的依据。四中全会的《决定》经过下一步的落实,能够解决财税立法方面过去的一些惯性问题。而当部门立法的问题解决之后,相应的就是执法的问题。

刘剑文表示,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是法治,实现法治就是要通过最高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机关来制定规则,形成共识,使现代财政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新预算法,将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如何让法律真正发挥效用,执行是关键。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改革目标,作为“姊妹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人才强法多个维度为改革提供了保障。

现代财政与国家治理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王雍君分析,现代财政制度包括多个维度,最高一个维度是政治维度,也就是民主治理,民主治理的核心是责任政府。其次是法治维度,公款的管理必须依据明确的法律,这一点目前我国相对欠缺。

对于政府而言,最关键的是如何花好钱,也就是公款的管理。公款管理涉及到所有纳税人的核心利益,事关政府的执政能力,与国家的治理能力也密切相关。因为国家治理涉及到的所有问题都离不开花钱,公款管理才具备了特殊的重要性,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首先体现在是否能够管好公款。

但是公款管理又不仅是管理的问题,更是民主治理,与执政合法性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其复杂性,实事求是地讲,在公款管理上,纳税人的利益和政府的利益并不必然一致,而且往往不一致。“三公经费”膨胀、腐败浪费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公款能够为部门谋取利益。

所以要把民主治理和法治的理念明确的融入到财政制度的建构中,这样的财政制度不是政府用来统治和驾驭人民,而是纳税人用来控制政府权力的。我们所要建立的现代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约束和引导政府花好纳税人的钱。

nlc202309042200

按照今年的预算报告,我们的五级政府现在一年支出超过20万亿,大约占到GDP的40%,这意味着人民每天都在为政府埋单,而且数额已经相当大。也正因为这样,财政制度应该嵌入民主治理的元素,即政府得自人民的资源必须按照人民的意愿使用并产生人民期望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遵循责任治理,使人民的意愿通过立法机关,通过人大制定税法加以表达。所以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里面强调了税收法定原则,新预算法本质上就是代表人民对政府开支公款的一种事前的赞同和授权。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间的关系,财政上政府间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划分,包括立法权、税收征管权和司法权;二是支出划分,本质上就是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三是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现在我国转移支付规模大并不是主要问题,而是在于地方对中央的高度依赖,导致在不少地方的观念里这些钱如同免费午餐,使用起来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债务问题同样也是缺乏自我约束。

原则上讲,凡是可能的话,每级政府应该最大限度的拥有自主的收入来源以满足本级的支出需求,在此情况下,中央再辅助以一般性转移支付发挥补充性作用。不过现状却是地方政府一方面不断税收上解,一方面中央又通过转移支付下拨资金。从宏观上看,中国的财政体制是大循环体制,从基层向上层层集中财力,到达金字塔顶端后再通过大规模转移支付逐层回到金字塔底端。这个大循环造成的结果是地方财政资金的粗放式管理,“跑冒滴漏”,跑“部”钱进,以及资金使用缺乏责任。

这些问题仅靠一部预算法并不能彻底解决。如今我国绝大部分税种没有立法,国库、政府间财政关系、转移支付、政府债务、财政透明度都没有正式的法律。这在不少人看来,是立法的时机尚不成熟,但是在王雍君看来,真正欠缺的是明确的法治、透明和问责理念,以及执行的决心;如果人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那么改革就应该是把人大建立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大,大方向应该是致力于人大对预算的实质性审查,以及支持人大立法、授权(审查与批准预算)和监督职能所必须的代表性、专业化和职业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法治国家,如何将法治的理念贯彻于现代财政之中?王雍君总结了要点,第一在于授权,公款的来源分配和使用必须依据明确的法律,并且必须得到人大的全面审查和批准,这是国家治理的首要原则,至高无上。第二是问责,主要是通过预算制度的问责,包括合规和绩效两个方面。如何约束政府官员承担起公款管理的合规性和绩效责任?最好的制度就是预算制度。为此预算报告要标准化,包括政府政策目标、实现政策目标的措施以及节约支出的措施等,否则预算报告就不能成为有效问责的文件。第三是透明度。透明度的第一步是把分类做好。新预算法里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按功能编制到项级科目,确实是一项进步,但是项级科目依然不能完全表达出实际内容,今后的分类改革应致力于让人民群众看懂预决算,为此必须发展引入规划分类技术。

《新理财》:按照中央规定,财税体制改革中的三大改革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的排序,结合当前实际,为什么最先改的不是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

王雍君:原则上应该先理顺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划分框架,但考虑到政治敏感性和难度,我认为还是以预算改革作为切入点,以预算改革、税制改革与政府间财政改革联动比较好。预算改革和税制改革一定会触及中央和地方关系调整。所以,从现实出发,从预算改革和税制改革切入,再对政府间事权与责任责任进行相应调整的改革思路,难度比较低,比较容易操作。预算改革到了一定程度,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若没有跟进,预算改革的效果会受影响。

我国的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涉及四个主要方面:收入、支出、转移支付和地方债务。这些方面错综复杂。比如专款,决策在中央,使用在地方,这就出现了矛盾,中央各个部门有那么多专款,再让地方配套,那为什么不直接给地方去统筹安排呢?中央各个部门可以进行监管,评估。为什么不放权到地方呢?这项改革的难点在于有两样东西是部门最在乎的,一是权力,二是钱,专款把这两样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部门利益,却损害了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地方公共事务的能力,也妨碍地方民众对公共事物的参与。

以每年的惠农专款为例,数目庞大并且分散在多个部门,当每个部门的方案不配套、不衔接时,地方就丧失了统筹规划的能力。其实地方直接面对老百姓是最了解情况的,并且地方也有能力进行全程监督。部门决策机制的最大软肋在于几乎不能获得当地实际情况的环境信息,招致决策失败的风险极高,而决策制定者很少会担责,决策失败的后果全部转嫁给地方民众。部门决策取代地方决策的机制必须改革,这一点特别重要。

所以我们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要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就一定要涉及到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分配,分配格局的焦点就是转移支付支出决策权由谁来定,仅是把政府的财政关系和预算关联在一起,没有理顺专款,那地方政府还是很难的。

刘剑文:三大改革既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也有制度安排的逻辑关系。改革现在进入了深水区,难度比过去难很多,为什么预算制度要先改?因为它首先要解决收支的公开透明、规范全面的问题。要首先约束政府的行为,控制政府的权力。十八届四中全《决定》里提出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在限制规范公权力,那是因为公权力太强大了。

我们推行税制改革有很大的阻力在于纳税人不知道钱花到哪里去了。通过预算制度改革,新预算法成为管理政府之法,约束政府依法用钱,纳税人看得很清楚之后,再进行税制改革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当税收制度改革之后,国家的总盘子定下来了,再进行第三步让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中央和地方各自该做什么就都清晰了。

《新理财》:从如今推行的各项改革举措来看,倾向于更加集权还是更加分权?

王雍君:从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我们改革的主基调明显是加强集权,但这个集权应该讲是体制内的集权,体制外我们又发展出一套分权的安排。体制内的权力是逐步上移,高度集中于中央,而中央的集权又高度分散于各个部门,本质上是部门分权,也就是说中央政府集中在体制内的财政权力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中央政府的直属部委,而中央政府的直属部委又很多,所以中央的集权实际上分散在各个部门,这就形成了条条管理块块,导致体制内的地方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度前所未有的加大,集中体现在转移支付的规模上。

nlc202309042200

另一方面,在这种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寻求灵活机动的财源,就去开辟体制外的分权渠道,这就是土地财政、地方债务和担保的背景。所以我们现在的体制是非常矛盾的混合物,体制内的高度集权和体制外的高度分权粘合在一起,这种体制模式的代价非常大,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在一个正式的体制内设计集权和分权。这个方向已经出现了,体制外分权的余地已经越来越小,土地财政未来可能没有发展前途,地方政府的举债现在也受到很多限制,除了法律以外担保基本上是禁止的。那么这些发展表明我们现在的财政制度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历史转型期,就是把它整合到统一的框架内去考虑分权和集权安排。

刘剑文:讨论这个问题要看在现在的中国,哪一种更好。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判断标准,要看集权和分权的制度对一个国家怎么样做是最有效的,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有的国家是高度的集权,有的是高度的分权,有的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但是我们始终可以看到,一头是集权,一头是分权,两头最终是向着一个中心目标发展。在一些特殊时期里面,有些集权是必要的,但是在任何时候也还要考虑分权的问题。

从现在的财政改革方面来看,还是适当的在集权,未来实施过程中如果效果好,可能会坚持,如果效果不好,还可以适当再分,在调试的过程中,所以我们现在不好去判断,是集权多一些好,还是分权多一些好。判断的标准是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理财》:各界对新预算法的评价不一,它究竟是改良还是改革?

王雍君:改良不是革命性的变化。它的进步不可否认,有些进步比较明显,比如财政专户,政府不能下达指标等等,这些还是很有进步的,但是新的预算法关于透明度的改进依然有限,因为只是要求公共预算按功能编制到“项级”科目,而项级科目的信息对于透明度是远远不够的。另外,行政部门准备预算、人大审查预算的时间依然太短,比国际通行的行政部门10个月的准备、立法机关4个月以上的审查短得太多了。而且中国是个大国,全国人大要审查所有各级地方的预算。美国国会有7个月的时间审查预算,而且只管联邦一级的。另外,审查预算的程序、人员、机构依然没有实质变化。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专业化和职业化差得很远,在这种情况下,人大对预算的实质性审查、授权、监控的能力依然相当有限。预算法的本质是约束和引导政府财政权力。如果人大在预算审查程序、机制和时间方面没有实质变化,那么,靠什么、靠谁来约束和引导财政权力运作?问题不在于几步到位,而在于表达—可惜这些关键方面没能表达出来。

刘剑文:在我看来它是改革,甚至某种意义上是革命性的变革。原因在于,对它的评价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在理想化和现实中有个选择的问题。改革是有阶段性的,如果急于求成,反而可能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次预算法改革的内容很多,立法宗旨从过去的治民到现在的治官或者叫治权;预算公开规定了四本预算都要公开,以及公开的时间、方式、程序;对地方债的规范要依法适度;预决算审批以及人大对重大决策项目的审查;预算法里还规定了法定责任的问题,等等,这些过去都没有。所以说这次新预算法是改革甚至是革命性的变革并没有言过其实。中国的改革应该是渐进式的,如果改革无法一步到位,就要分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等新预算法实施5到10年之后如果再做一次大修,就又会前进一大步。应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

上一篇:焰火晚会活动主持词下一篇:合同授权委托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