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资料(精选12篇)
..。
..09高考历史复习建议
作者:陈天宁
针对2009年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高三历史复习首次进行的这一情况,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综合我市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对我市高三历史复习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三历史复习整体安排:
1.第一轮教学要求:在2009年1月10日之前完成《高中历史必修一》、《高中历史必修二》、《高中历史必修三》、《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教学内容的复习。复习的类型为专题单元复习。2009年2月10日至28日完成《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
争与和平)模块的教学任务。
第二轮教学要求:在2009年3至4月进行,集中完成历史必修一至必修
三、历史选修三至选修四的通史型的复习。复习的类型为通史型教学。
第三轮教学要求:在2009年5月进行,集中完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的强化补缺,进行文科综合复习,完成历史选修一和选修六模块的复习。复习的类型为跨学科综合和时政热点的辅导、考一类高校的学生自选模块复习的强化训练。
2.历史学科统一测试安排
第一次:2009年1月中旬,历史单科考试,考试范围为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和历史选修四。第二次:2009年3月下旬左右,考试方式模拟高考类型。(各校根据需要确定是否参加)
第三次:2009年4月下旬左右,考试方式模拟高考类型,以文综的形式进行。3.历史学科活动安排:2008年9月下旬召开全市高三历史任课教师会议,集中统一历史学科的复习教学进度,寻找新课程高考的复习模式,明确新的高考历史教学策略。各县(市、区)在进入第一轮后,拟不定期地安排进行学科内综合及专题备课的活动。2009年4月上旬拟进行全市高考信息通报、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议。各县(市、区)拟安排在2009年5月进行考前辅导(具体内容由各地依实际教学要求选定)活动。
二、复习指导意见:
高三历史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规律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运用。
1.了解近年来新课程实验区考试的的命题趋向。
纵观近二年来的新课程实验省区的文综试题,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在考试内容上的创新,其中包括突出能力的考查。对此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考试要求上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即对理解和应用的发散及延伸。其次要注意有效信息的提练、归纳,尤其是对情境、图表等信息含量大、涉及广泛的视角更为重视。第三要突出人文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第四要注意试题的开放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注重时政热点的综合运用。2.严格把握教学的依据,防止自行其事的复习做法
针对2009年浙江省首次进行新课程实验的高考,各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的依据,教学中的复习必须按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指导教学行为,可以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为先行新课程实验区而制订的2007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内容,作为教学复习的参考。细心揣摩二年来实行新课程实验省份的高考历史或文综试卷的命题思路、考试
题型、试卷的结构。3.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问题。打好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是高三学生素质提高的首要问题。
第一,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要将两者分开,应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之中。
第二,复习与训练中,不要单纯追求题目的深、难度,应从学生现有知识能力储备情况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训练其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
第三,教师在复习训练中要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并在此前提下去整理教材。教师在复习、训练中还要不断提高学科理论水平,争取缩小与命题人员对问题理
解上的差距。
(2)把握文科综合测试的结合点。
第一,教学中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及历史阶段特征,要注意其纵横联系,做好学科内
综合与迁移。
第二,学科间的综合,不要等待最后集中解决问题,最好在前两轮复习中,从具体问题
中去分析、解决相关的知识整合问题。
第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复习训练中做好教材的相关知识依托。即时政热点的教材回归,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研究文科综合试题(历史)发展趋势,做好复习计划。对此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对试题的编制和选用,要求以问题为中心;第二,强调试题专题化和综合性,对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认识。近几年来文综试题无论是学科内综合还是跨学科综合,这种趋势十分明显。第三,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文综考试的基本原则就是加大对能力的考查力度,近几年对此一直没有减弱的趋势,具体到学科就是我们以往所说的“记忆、理解、应用”。第四,调整复习的方式方法,加强训练的针对性。第一轮复习还是十分必要的,在内容上除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夯实外,还必须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内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二轮专题复习在时间上要保障,在内容上应该以“问题立意”的思路为主,挖掘相关隐性知识的联系,确定问题性专题,对知识作归类总结,形成学科知识网络。切忌将专题简单理解为政治史专题,经济史专题,思想文化史专题,以及军事外交等专题形式,而应以具体的问题式专题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或整合。在此基础上进入最后的综合复习。同时,做好相应的答题技巧训练。
4.几个教学建议
一要尽快确立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高三复习模式,特别是要寻找到第二轮复习的教学办法,建议教师们参照由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总复习导引》(浙江省
教育出版社),对备课思路有所启发。
二要提高第一轮复习的教学效率。目前各校在这一阶段复习较多的是简单的重新上新课的形式,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厌倦。请教师们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程度的基础上,对复
习内容应有适度的变化和革新。
三要对复习难度把握适中。考虑到09年的文科综合考试将首次由省里自行命题和新教材内容第一次纳入考试命题的因素。建议复习的难度不必加大、加深,历史命题有较大的空间,复习无必要深化,因以基本的历史学科要求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这一层次上作切入点。
一、主干知识逐个击破
所谓历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阶段特征,以及一定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等。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往往侧重于主干知识考核,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重主干知识的掌握。如:
中国古代史部分: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系统归纳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掌握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的出现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1中国近(C代H3)化2C、=工CH业CH3化、民主化是中国10.近4代史的重点;理解新、旧2民主主CH3义CH革=C命H2的两个历史过程,尤2.其03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民主主义胜利的历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建国初期的三大任务,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形成,等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正确认识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发达的历程,尤其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三次工业革命及比较,近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几乎每年都考,常考常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如: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教训;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警惕复习中的误区
针对目前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复习中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从而增强复习效果。
1. 知识性失误。
表现为史实记忆不清、概念模糊、知识零乱、结构不明、记忆不全面、知识点混淆的现象相当突出。
2. 思维性失误。
思维混乱,考虑不周,脱离史实,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缺乏思维规律,做题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等。有的同学因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清,表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缺乏逻辑性,讲了后面的历史又回过来讲前面的历史。
3. 缺少计划性。
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必修一、明天必修二,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必修一、或复习必修二、或复习必修三,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三、一轮复习重在基础
第一轮复习,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认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因此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还要做到能力的提升。
第一轮复习,考生必须理清单元知识,把握阶段特征,挖掘各个考点知识,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解其基本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外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征。例如,复习“戊戌变法”时,明确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除了解其背景、过程、结果外,还需了解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机遇。同时,还可将它与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较。也可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这样就可加强中外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时代特征,加强对已复习内容的巩固,还能为后续阶段的相关知识复习引路铺石,为第二轮复习奠基。
四、全面复习
1.认真读好教材,真正学会“迁移所学知识”
2013年高考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回归教材,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绝大多数选择题和部分主观题的“材料—情境—问题”与“学生所学知识”存在较直接的关联。因此,2014年高考 “依托教材的命题导向”不会改变。
(1)要形成“联系知识”的习惯自觉
历史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普遍联系,同学们在平时考试中应通过类比联系,使“知识的联系”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到高考时,就会潜意识地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情境—问题”。如古代雅典城邦制的特点,应通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相关知识建立以下联系:
政治上,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早期王权没有发展为君主专制;公民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有较多机会参与城邦公共事务,有平等的参政权。经济上,农、工、商业都有面向市场的特点,商品经济发达,与古代东方国家的自然经济截然不同。文化上,创造出最具科学性与民主性的古典科学文化,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思想的滥觞。
(2)要把“死的知识”内化为“活的认识”
历史学习固然需要知识积累,但更要学会对客观存在的史实进行描述和阐释、探讨和论证,形成对历史、对现实的理性认识,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如必修(Ⅱ)中的“草市”这个考点。可把教材中的内容串点成线(魏晋南北朝: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政府实行行政管理;唐朝: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市”),在此基础上,思考其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草市”的发展演进,反映了商品经济向农村的延伸和我国古代市镇经济特别是江南市镇经济的兴起)。
2.关心时政热点,实现“历史—现实”的常态互动
高考历史试题关注时政热点和周年热点,但热点入题一般都是教材的主干基础知识。因此,高三复习阶段必须强化“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对历史问题的现实反思”。如,必修Ⅰ中涉及的制度建设、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等;必修Ⅱ涉及的经济政策制定、经济体制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文明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等;必修Ⅲ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科技的创新与发明、近代以来政治观念、文明的核心理念等,都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3.留心学术前沿,避免自己因囿于教材而“遮望眼”
近年来,高考命题更多的是直接把学术观点引入题干,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说明,使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陡然加大。
牢记历史教学目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同学们在复习时应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我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材中的导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隐性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等,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要强记、记死,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正文知识点:时代特征、春秋诸侯争霸(背景、目的、条件、经过、标志)战国兼并战争(战国开始的标志、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民族融合(途径、意义)(2)插图:地图《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图中包含诸侯国、战役地点、少数民族分布),图片《马陵道遗址》《长平之战遗址》(3)“楚王问鼎”的文字材料。(4)小字注释“王畿”。类似这样的知识点很多,必须做到没有遗漏。
2.在记忆基础上对历史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点。(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消亡的民族,新兴起的民族)(4)成语反映的历史背景,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讲解中要注意处理好常考知识、热点知识、冷点知识(理论上不考的)。常考知识就是过去的高考以及平时的训练经常考到的知识,热点知识就是连续几年高考一直出题的知识点及与今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要照着教材给学生点出来。
3.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第一遍文综历史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文综历史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2000年综合卷的松江棉纺织业、2001年综合卷的中国古代教育等试题都是如此。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时,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如2000年综合卷的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问题,2001年高考综合卷从非洲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图得出其形成及变化的原因等试题,这类试题不仅仅要求学生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深层次分析,而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若平时只注意点的复习而忽略线面的复习与深化,那么解答这些试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第二遍复习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若觉得正在复习的内容与已复习过的内容相似时,应立即去回忆与此相似的内容是什么。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业就应联想到宋朝、元朝手工业发展情况,看到景德镇制瓷业便应想到教材中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延伸与拓展的知识主要是教师补充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就某个具体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观点或进行一些学科渗透。如从历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三大决战首战东北,而东北战场又首战锦州的原因;如何客观地评价国民政府的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及改订新约运动等。对这些教材没有直接涉及的知识深层次分析,学生往往会记下来,复习时还必须去看乃至去记忆,这是学生拓展知识较为有效的途径。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教师平时补充内容相关、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虽然试题设问角度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学生对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并不会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时也不会无从下手。
★ 历史高考技巧
★ 成人高考历史复习技巧
★ 高考一轮复习技巧
★ 高考历史常用答题技巧
★ 关于高考数学复习的技巧推荐
★ 高考物理复习问题及复习技巧
★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 高三学生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书
★ 高考理综复习技巧及答题技巧
一、认真研究课标、考试大纲和各省的《考试说明》
二轮复习的目的在于在一轮“模块加专题”模式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合理划分中外各个历史时期, 横向整合三个必修模块中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使之融会贯通, 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阶段通史知识体系, 进而揭示三个模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总结出各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历史发展规律。教师加强对课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分析和解读, 并加以利用, 在复习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考试说明》, 重点是研究高考历史考什么? 即“考试内容与范围”, 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历史高考的知识要点, 对教材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复习。由于近年来高校教师逐渐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主导者, 高考教师希望回归考试大纲及课标对高考相对笼统要求, 我们要研读考试大纲及课标, 适当拓展《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要求。
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高考试题, 即“题型示例”。要研究《考试说明》中的样题, 如为什么要选这些样题;样题在题型与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样题在命题立意上有什么侧重;样题所涉及知识在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考试说明》的样题中, 各种解题技能都有所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样题, 了解这些样题重点考查的能力, 总结规律, 并通过适应性训练, 掌握解题技巧, 力求做到《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教材、课堂教学、练习相结合。
二、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的教材编写是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专题体例进行中外历史分编的, 导致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内容被人为割裂, 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 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 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 不利于学生形成立体完整的历史知识, 也不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而历史高考试卷的命题则采用通史的思路及编排体例。
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 从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方面看, 从一元史观发展到多元史观, 即从革命史观发展到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全球化史观;从能力来看, 能力要求很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 通篇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 知识依托进一步淡化, 新课标的能力要求特征进一步凸显。
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编写及高考历史试卷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二轮复习中要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有效整合通史专题, 重新构建历史知识“通史”和“专题”体系, 使历史学习由“模块加专题”模式向“通史加专题”模式过渡。二轮复习要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 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 二者相互穿插、整合, 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建立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二) 重视阶段特征归纳,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内容是按通史体例罗列的, 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通各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 适度深化对有关内容的处理, 建立通史基础上的专题知识体系。在明确中外历史划分的基础上, 按历史阶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形成阶段通史体系。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 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 (1) 通过复习掌握各个阶段的历史主干知识, 准确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 (2) 注意分析阶段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 加强同时期中外历史联系, 揭示中外历史间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多元史观指导历史复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 都突出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从近两年的高考命题情况看, 体现和涉及这些方面的试题不少。因此, 在复习指导时, 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开阔学生视野, 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事物与现象。文明史观, 即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 分析文明的演进与交融。现代化史观, 即以现代化史观认识归纳近代发展历程。全球史观, 即以整体史观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社会生活史观,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 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 (1) 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如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工业革命:从革命史观看, 导致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激化,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从现代史观看, 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从文明史观看, 工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人类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社会史观看, 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从全球史观看, 密切世界各地联系, 世界市场形成。这样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 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及走向未来的启示。 (2) 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叙述了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古代中华文明、西方工业文明等, 通过学习和总结, 我们知道文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发展变化中表现出阶段性, 各种文明都具有同等价值, 无优劣之分;不同文明之间有矛盾和碰撞、冲突, 但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动是常态和主流;对待文明的态度有三种:积极接受各种挑战;被动应付各种挑战;闭关自守, 盲目排外。其结果也有三种:新的文明产生;同化其他文明的要素, 并使其融入自己的文明之中;阻碍其他文明的传入或入侵。这样通过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四、加强解题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在二轮复习中要注意讲练结合, 每天精选大约8~10道选择题和1道材料解析题。每天做到定时、定量完成练习, 并要求材料解析题让学生先做完, 后对答案, 教师及时讲评、学生及时反思, 总结解题技巧、规律。对于客观题, 要让学生懂得分清材料型、陈述型、原因型、比较型、程度型、变换叙述型、评价型、理论型等题型, 对于主观题分清原因类、过程类、特点类、实质类、内容类、结果类、影响类、论证类、看法启示类题型。介绍一些解题的技巧, 如解答选择题的排除法、辨优法、求同存异法、逆推法等。主观题要注意以下环节: (1) 先阅读问题的题目, 大体了解考查的内容。 (2)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3) 注意限制性关键词:在设问中, 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 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及时间、空间限制等。 (4) 注意第一问的解答。一般情况下, 一个材料解析题不是一个问题, 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的。 (5) 解答完整而有层次, 解答问题要注意答案的合理分配, 注意“问什么答什么”。 (6) 注意运用史观, 坚持论从史出。 (7) 答题要简明、直观, 争取做到“序号化、段落化、标题化、要点化”。
五、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 为历史教学服务
关键词:高考;历史教学;复习策略
每一年的高考,对所有高三教师和高三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挑战能否成功,对我们来说的共同问题就是:如何高效率高质量的复习。下面我就历史学科的复习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白高考目的——树立学习目标
高考,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而举行的选拔性考试,是全国影响最大的考试,参加考试的对象是合格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从高考的性质与目的可知,高考是要为国家未来的发展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一个考试,所以它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对知识记忆的考查。这就为教师的教定下了方向,为学生的学定下了目标。
二、知道考查内容——把握复习方向
明白了高考的目的与性质后,要做好历史学科的高考复习,首先要知道它考什么。每一年的考试说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即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1.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里都提到: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学科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考查。这往往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大家都清楚。第二,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简单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之后,能以历史学科的思维去认识、思考、评论甚至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因此,历史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而是和现实密切相关的,能提供经验教训、指导生活、规划未来的,具有生命力的学科。第三,对历史史观的考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关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这样的历史研究才会历久弥新,更好地指导、解决现实问题。这三个方面体现如下四个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2.考试范围
(1)必修内容: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必修三《思想文化历程》。
(2)选修内容: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三《战争与和平》;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试范围是全部的历史内容,当然改革后的考试在选修方面采取四选一的形式。但是从近十年的命题看,考查的依然是主干知识,只不过形式不拘泥于课本,选材更是古今中外、广博新颖,体现了灵活性、开放性,让人耳目一新,如不仔细分辨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要跳出死记硬背的怪圈,而要从知识的灵活运用去理解,以古鉴今。
三、清楚考查方式——抓住复习重点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命题原则是: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新课改后2010年的高考开始,命题考查形式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往往课本知识在高考时似乎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根本无从下手,更有学生甚至读不懂材料,更别提判断对错了。有些学生甚至怀疑出题超出了课本范围,其实不是。如果仔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会发现考查的是主要知识点,只不过运用的是新材料,创设的是新情境,古今贯通,这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例1:(2011,课标全国,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此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积极影响,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例2:(2012,课标全国文综,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的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此题考查的是理学中心学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学重在强调发明本心,本心正则良知现。
例3:(2014,课标全国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性”,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本题解题关键是对理学的深刻认识,理学是儒学吸收佛道思想,而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伦理道德形成系统认识,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用来规范自然、社会和人伦秩序的方方面面,是对孔孟思想的回归,而孔孟都强调人性本善,因为后天的生活环境而行为不一,主张以仁、德去引导规范合乎礼制。这也正是理学的本质。
以上是近几年以来高考在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出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题干的材料是新的,但是依然是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侧重对材料的解读,联系所学知识,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与深刻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知道怎样应对——提高复习技巧
综上所述,我们在清楚了高考的目的、考试内容、考查方式后,为了高效高质量地复习,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1.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基本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构建一个知识网络,横向纵向、古今对比、专题延伸,将所有知识点都网络起来;对于选修内容,平时最好是训练一到两个内容,形成答题模板。对于材料题的解答都是一个思路:首先要看问题,知道问的是什么。其次,带着问题看材料,将材料的主要观点或内容概括,再将其放入大时代历史,联系所学的相关内容。第三,结合材料回答问题。通过对材料题问题的整理,我将其分外以下三个方面:(1)背景/条件/原因/依据/因素/理由。(2)内容/方法/方式/措施/主张/过程/观点/特点/特色。(3)评价/影响/作用/意义/局限/说明/评述/性质/启示/看法/目的/解读。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考查的知识点依然是我们平时学习历史需要掌握的三大方面: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事件的过程或人物的思想)、产生的意义(对当时对后世的影响)。所以无论材料怎么变,它都脱离不了知识网络,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2.利用高考真题加强培养能力
高三复习离不了题海演练,但是无论做多少模拟题,都不如做真题来得实在。高考真题是由专家命制,不仅规范而且体现了命题人的考查思路,常做真题对我们的复习也是一种指导。
3.运用新史学观统领复习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关注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就是所谓的新史观。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关注现实,从自然生态、环保、文明的发展、世界的联系等多方面联系的、发展的去看待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当时的历史时间上。
4.重视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社会的发展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从历史中去寻求新的启发。如果历史与现实脱离,那么它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认识现在甚至预知未来,就是因为从历史的发展中找到了经验。以古鉴今,读史知兴替,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能随时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轻易对任何一个事件下结论。学习了历史,就要有历史的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高三的复习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相反,需要经常关注社会新闻、热点事件方方面面,将它们和历史联系起来,进行点评,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考试的核心所在。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
料
结
论
A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
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
B
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1万增加到20万
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C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
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
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
业组织
16.(09广东)(14分)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
16、(1)晚清组。(1分)
(2)①东汉组、宋代组。(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每组2分,共4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3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3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2分)
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的最大痛点就是记不住,历史也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记不住知识基本上就等于没学,当然学生记忆困难的问题并不全怪学生,这跟以下诸多因素有关系:
1.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改革、人物这样的专门史体例编写的,但是一轮复习需要兼顾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总特征,所以需要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照通史顺序进行复习,这与许多学生之前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许多学生接触起来感觉通史复习有碎片化的感觉,知识点过于零碎而导致记忆困难。
2.通史并非是以前专门史中政治、经济、思想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更侧重于这个时代众多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且考试也是这样去考查的。以宋朝为例,宋朝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壮大,市民阶层的需要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起,所以风俗画和宋词以及散曲等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市民文化兴起,另一方面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奢侈享乐等行为的产生,所以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给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但是大部分学生很难分析出特点时代各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导致对特定时代的时代特征认识不充分,进而无法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所以记不住知识点,这是历史学习中最大的痛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知识的积累是无法取得高分的。
3.许多学生仍然把历史当作所谓的“副科”来看待,不想在这上面下太多功夫,所以就很难做到对历史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把握,以至于做题漏要点和张冠李戴。
你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知识的综合梳理和分析,然而又想走捷径,那么这条捷径我带着你去走,通过每周两次的私播课,我们完全可以把历史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理清楚,你要做的只是按照我教给你的去背诵而已。
2、解题能力差,得分率低
记住知识点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所以记不住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最大痛点,但是记住知识点之后不会做题又是另外一大痛点,甚至比第一个更痛,因为这个直接性的关系到我们的成绩。我们得不了太多分的原因是什么呢?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高中历史组老师与同学们分享原因,并结合新东方私播课给予同学们学习指导建议:
1.当今考查方式越发多元化,历史在具体考查时会以文言史料、地图、表格、图片等方式去命题考查,但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很少对于这些东西去做过梳理和总结,或者说没有能力去梳理这些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兼顾授课进度,不会在45分钟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拿出专门的时间去梳理这些知识。其实梳理这些题目的答题规律和方法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一到两个小时足矣,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相对比较碎片化的时间去听一下私播课,并且还有专门的讲义,也省去了自己苦苦整理笔记的时间,时间成本比较低。
2.学生不会做题的另外一大原因在于平时练习较少,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练习并不是太多,所以许多学生在接触到题目时缺乏解题思路,等到二轮复习老师专门去讲解模拟考试题时其实已经晚了,所以我们从平时起就需要用大量的练习来培养答题思维和能力。但是我们并不能仅仅靠一本“五三”来解决这个问题,题目选择需要有针对性,题目难度设计需要循序渐进,练习后需要有针对性的讲解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问题,而这些都是我们在一轮复习中欠缺的,也是“五三”解决不了的。但是私播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预先会把相关练习发送给你,你完成之后教师会根据你的错题和出现的问题做讲解,既有知识补充,又有技巧和方法的讲解,可以作为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
3.无论是对于知识点理解不到位还是对于具体的解题方法掌握不熟练,都会导致我们的失分,所以查缺补漏是很重要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没学完一部分我们还遗漏下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往往是直接性的关系到我们成绩的,如果问题越积越多,那么留到最后我们可能就真的解决不了了。每隔一段时间无论是通过题目也好,还是通过其它方式也好,查缺补漏是很重要的,在课下老师会给你一个阶段知识的查缺补漏方案,你完成后老师通过私播课针对你暴露出的问题做专门讲解,避免知识盲点,让我们真正的学的都会,做的都对。
一、转变备考思维
1.抓住重点。
新课改下的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对此教师要整合现有的教材,构建学科体系。在备考中,教师要注重历史制度、思想、观念,多关注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问题,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这些问题。
2.培养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往往比较困难。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合适方法加以解决。例如,在平时的检测考试中,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材料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把握新的备考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观取代了教材观,高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高考历史试题的考查范围不再局限于历史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复习中,努力探索以“解析材料”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备考模式。
1.“脱”教材考。
高考历史试题是脱离教材的,它往往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来考查相关知识,不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例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大量引用文献著作、图表数据、历史故事、名人名言、著名演说、历史地图等不同形式的历史材料。
2.“拓”教材考。
高考历史试题是对教材的拓展,它往往从全新的角度考查教材知识,从而体现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3.“托”教材考。
由于命题的切入点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因而试题的答案是依托教材的,它往往将试题材料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地用教材语言进行表述,从而使人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三、采用新的备考流程
1.复习的过程。
第一轮复习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师要紧扣课标,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教师要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的复习方针,依据考试大纲构建主干知识结构,全面落实基础知识的复习,合理、有序安排复习,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第二轮复习是对第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教师要合理设置复习专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在第三轮复习中,教师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焦点、冰点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复习,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网络。
2.复习的突破点。
教师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各个考点进行解析,如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重要的制度和观念、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主要的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在复习这些考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得出结论。
四、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1.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试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进行解答。
2.材料题的答题技巧。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这种试题的解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审读所给材料和问题,然后分析材料,根据问题要求对材料进行整理,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最后再利用有效信息科学、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
3.小论文的答题技巧。
一、展开联想———高效复习之前提
历史复习中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 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巴甫洛夫认为:联想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 联想又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金钥匙。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1. 纵向联想法
“纵”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 使其前后连贯起来。例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 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 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 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 然后探究规律。学史明理, 鉴古察今, 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2. 横向联想法
就是把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 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可以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 甚至从多国进行联想。如复习1919年“共产国际”时, 可引导学生联想:苏俄粉碎协约国进攻, 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朝鲜发生“三·一”运动, 印度展开民族解放运动, 土耳其掀起资产阶级革命, 巴黎和会的召开等等。
3. 阶段性纵横联想
复习时联想到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有关联系, 使其形成有机整体。如复习秦汉时期的历史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联想。政治方面:由分裂到统一,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并得到巩固, 出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使经济恢复发展。民族关系:击匈奴, 打越族, 通西域, 设置西域都护。对外关系:辟“丝绸之路”, 与大秦友好往来, 赐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文化方面:发明造纸术, 创制地动仪, 首用“麻沸散”, 科技文化领先世界。
总之, 历史复习需要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古今联想, 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交叉网。这样, 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二、夯实基础———高效复习之根基
注重能力考查仍是历史高考发展的总趋势。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能力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遵循基础性原则。
首先能准确地再认再现历史教材中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对某个具体时期中, 甚至在更长远、更广阔的时间和范围内起重要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经济改革等知识重点掌握。为此, 必须进行一个较长时期的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的储备。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 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 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 发展资本主义, 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 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 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 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三、构建网络———高效复习之关键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 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纵贯古今, 横揽中外, 同一历史时空中的历史知识点纷繁复杂, 必须从整体上构建历史知识的结构体系, 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向, 并形成规律性认识。比如讲到资产阶级革命, 一般是从背景 (原因) 、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叙述。分析背景, 往往离不开下列三方面内容: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 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直至激化, 爆发革命, 像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如此。
经过这样的层层分解, 就形成了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 这样可避免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 做到高屋建瓴,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四、巧妙记忆———高效复习之核心
虽“能力立意”已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主旋律, 但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 就不难发现其对学科“双基”的要求并没有削弱, 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可以说, 能否准确记忆历史知识是高考备考的关键所在,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 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
即首先记住历史阶段特征, 再通过历史阶段特征来记忆众多看似缺乏联系的历史知识。例如, 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就可以通过这一方法进行记忆。明清的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分解。具体来说,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 (废丞相、设三司、《大明律》、锦衣卫、东厂、西厂等) , 清朝 (军机处) 。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机房”等) 。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 思想文化专制 (理学、心学、八股取士、文字狱) , 总结性的文化成果出现 (四大科技巨著、《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 , 反映市民文化生活需求古典文学 (四大名著) 。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闭关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西方殖民者东来、西学东渐开始等) 。
历史阶段特征记忆法把时代特征与具体的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帮助学生由点到线再到面地记忆, 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历史知识结构, 不失为记忆单元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
2. 定点串线记忆法
即首先确定某一特定的历史人物、事件, 以此进行延伸, 将众多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串线记忆。例如以康有为为定点, 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有:维新思想的特点与内容、《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中外纪闻》、《应诏统筹全局折》、“公车上书”、强学会、保国会、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戊戌政变等等。在此基础上, 可将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历程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大专题, 再将中外历史整合, 将西方启蒙思想及其影响下的运动形成一个更大的专题。
定点串线记忆法不但训练学生记忆知识的基本能力, 而且培养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3. 比较记忆法
所谓比较, 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找出异同。波兰著名史学家托波尔斯基认为:“一、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 不运用比较法, 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性;二、在阐述历史时, 要说明某一过程的进化, 不把它与其他过程进行比较, 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可见, 学习和探究历史离不开比较。
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例如, 同样是赋税改革, 编户制度表明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严密, 而一条鞭法则表明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日益松弛。把近代社会各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相比较, 可以认识到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通过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的比较, 可以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通过比较, 在深刻揭示历史现象的同时又利于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形成。
4. 规律记忆法
例如利用数字特征来记忆。在中国史、世界史中都有2年、10年等间隔时间相同的历史事件, 我们可借助它来推算年代或事件, 便于记忆。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中共党员“三大”召开等等。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1881年苏丹反英大起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1904年日俄战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34年红军长征。
教会学生学习历史, 首先应该教会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学会记忆, 乐于记忆, 给学生的记忆插上“飞翔的翅膀”。唯有如此, 我们的历史教学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喜爱历史。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202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10-21
衡水中学高考高考历史11-19
高考历史考点06-28
高考历史教案07-28
高考历史知识网络06-30
全国卷历史高考10-14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12-20
2007宁夏高考历史12-21
高考历史四大能力要求05-30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概括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