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点总结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点总结

初中地理点总结 篇1

【—试题之太阳直射点】,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假设春分日(秋分日也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太阳直射(0°,120°E)这一点,120°E经线上各点都是正午对于(0°,120°E)这点来说,它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当然是0°啦(因为就是自己嘛)它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因为直射它嘛)

另外一个观测点,(1°N,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1°

此时,这一点的.太阳高度角为89°(根据上面的公式h=90°-φ-δ)

聪明的你肯定知道,(1°S,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也是1°

因此,当地的太阳高度角也是89°!

同一时刻,下列各观测点,报告的太阳高度角度数如下:

南北纬2°(与太阳直射点相距2°):88°(=90°-2°)

南北纬3°(与太阳直射点相距3°):87°(=90°-3°)

南北纬1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10°):80°(=90°-10°)

南北纬3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30°):60°(=90°-30°)

南北纬8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80°):10°(=90°-80°)

南北纬90°(与太阳直射点相距90°):0°(=90°-90°)

初中地理点总结 篇2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每天在讲授新课前都要用一个与本节有关的趣味地理小故事作为开头,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讲“天气与气候”时, 可以给学生讲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用美国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 都打出了空军王牌, 但结果却截然相反的故事, 同样可以引出地势与地形及气候的学习。这就让学生在未上课之前就对课本内容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真正做到“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 也会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既是一个“天文学家”、“地质学家”、“气象学家”、“水利学家”, 又是一个“政治学家”、“经济学家”, 物理、数学和文学知识信手拈来, 一个集智慧、幽默于一身的教师何谈教不好学生呢?

教师还要表现出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重温趣味。如:在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时, 可以用歌诀总结为:

判断地形地势图, 解读高线是关键。同一线上高度等, 同幅图上等高差。

陡坡线密重悬崖, 缓坡线疏易攀爬。中间小大判凹峰, 山谷山脊内外弯。

闭合曲线易判断, 两峰之间是马鞍。着色分层设色图, 剖面地形可转换。

在学习《印度》时可以作如下总结:

文明古国有印度, 工业发展很迅速;人口增长难止住, 资源环境经济误;

北部边境喜山驻, 恒河平原中间铺;德干高原处南部, 影响麦稻和麻布;

西南季风送雨露, 早来晚走水灾苦;因地制宜种作物, 绿色革命改技术;

孟买大港产棉布, 加尔各答黄麻粗;班加罗尔在南部, 信息高速通印度。

在讲授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时又可以用首字记忆:乌乌里大黑土地;在学习北美洲的五大淡水湖时用“苏密休伊安”来记忆, 这让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 提高教学效率。

其实, 教师在课堂上的外在形象、对学生和课本的理解, 对课堂的把握等方面都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个有效的课堂, 一个好的教师无处不给人一种人格的魅力。

以上这些是每一个地理教师追求的目标, 努力的方向, 做到这些还怕学生不喜欢听你的课吗?

二、加强对学生预习和笔记的检查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把每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组自选出一名小组长, 每节课上课前由小组长对组内同学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分为:上一节课内容的笔记, 本节课所上内容的课后练习, 如有导学案或地理填充图册等要提前完成, 小组长把检查情况送到地理课代表处进行汇总, 这样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和自己上课的效果。

三、切实做到读懂图、选对图、绘好图, 是有效教学的深入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它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要让学生明白“无图不成题”的道理。要看懂地图上的各种符号, 学会从图上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最后变成为自己的地图。能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选择好地图, 为己所用。

绘好图特别是绘简图会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不仅仅教师要做到随手就来, 学生也要做到。绘图时不求精、求祥、求准, 但一定要简洁明了, 需要的地理信息要表达准确。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记忆, 使繁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 提高了教学效果。除了绘简图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转绘课本或地图册上的地图, 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地图的认识, 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四、带领学生走向课外实地考察是有效教学的发展方向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是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 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要走出教室。比如, 学《地图的阅读》时, 可以带领学生对学校进行实地测量, 绘制校园平面图;讲《地势和地形》时, 就和学生一起到双桥镇周边查看并大致绘出地势和地形草图;笔者还曾经带领学生绘出双桥集镇河流分布图, 并对当地商业街的分布作了详细的调查。这使学生对课本学过的自然、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以上是笔者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一些见解, 其中必定有很多不足之处, 望同行们予以批评指正, 笔者将会感激不尽。笔者也将会不断改进, 与时俱进, 争取找到更好的方法。

摘要: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 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 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 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应正视地理学科,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 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加强对学生预习笔记的检查, 切实做到读懂图、选对图、绘好图, 带领学生走向课外实地考察, 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选择趣味点 篇3

一、热点原则

热点问题最富吸引力。这也是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的原因。热点问题往往是全球、或一个国家与地区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把握世界形势的关键。选择热点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但这类问题往往跨度既大又复杂,这就要求教师知识面广,且有深度。如,1990年海湾战争,在讲述能源问题时插入介绍,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首先提问: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为何那么卖力,出兵出炮,充当世界宪兵?日、德等国为何如此慷慨解囊,支付巨额军事费开销?(石油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石油产销的波动必然导致石油价格的波动,从而波及美、日、德等西方石油进口大国的切身利益。)进一步提问:为什么美国打打停停,与日、德等列强讨价还价?(军事是美国的一张王牌,军火是美国一大支柱产业,约占每年财政收入的1/10,敲山震虎是他奉行的一贯手段,推销军火是他的目的。)纽约、乐京、伦敦的同期股市行情如何?(暴跌!)香港股市与中国大陆股市为何波动幅度明显不同?(香港经济对外依赖大,波动幅度也大)等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听后,个个若有所思。从而也深刻理解了能源危机的实质。(并不是能源生产总产量不足,而是地区产销不平衡。特别是少数大国的控制加重了这种危机。)其他热点问题,如南斯拉夫内战、巴以冲突、车臣独立、魁北克去留、南中国海争端、香港回归、中国入“关”等等。这方面资料可从《参考消息》、《半月谈》、广播与电视报道中获得。介绍要全面、系统。

二、最新原则

对最新发生的事情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如,及时介绍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学生是最乐意听的,也是最有效果的。注意最新原则,特别是介绍人口增长、资源增减、经济发展等时效性很强的地理信息时,资料越新越好,介绍越及时越好。笔者在给学生讲述世界经济发展专题时,介绍了亚洲“四小龙”。学生对亚洲“四小龙”是关注的。但要讲好这方面的专题内容,必须收集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数据,尤其是近几年的数据。最新的数据才最有说服力。为此,我花了个把月搜集资料,在《地理文摘》中才找到最近几年的数据。给学生一讲,效果极好。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搜集资料,我随后开列了1995年大事记(见下表)。这类资料主要来源于传播很快的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1995年大事记备注欧洲洪水;1953年以来最严重的日本阪神地震1月17日里氏7.2级,死伤5000多人;墨西哥比索货币贬值引起经济风暴恐慌;英国巴林银行金融活动行倒闭;日本东京3月20日东京铁神经毒气地铁日元升值;美世界经济动荡美元贬值;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境内首先发现;俄,库页岛地5月28日7.8震级,死伤2000多人印度热浪高温引起死亡。

三、乡土原则

也可称为就近原则。每一个人对其生养他(她)的故土都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如在介绍美、日某年度经济发展时,学生马上会问:我们国家呢?我们省呢?我们市呢?我们乡呢?……介绍一些国情、省情、市情、乡情,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他们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豪情。

四、参与原则

对于渴望走向独立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什么都想试一试,参与意识相当强。因此,选一些他们经历或熟悉的,或以后完全可以参与的事例,也是颇富吸引力的。如,在讲授“陆地自然带”时,让一个旅行过京广线的同学来介绍沿途景观、分析成因。(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因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启发原则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如同一块磁铁,以其智慧的闪光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类问题作为趣味点,往往更具思考价值。笔者在讲授“地球的运动”时,并不是直入新课,而是先叫学生回忆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两小儿辩日》,接着提问:1、两个小孩在路边争论什么?(日出时离我们远还是中午时离我们远)2、“孔子不能日”的问题,你们哪位能帮我解答?3、孔子为何不能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我身上。我则示意学生打开课本,叫大家先看一遍书,然后回答。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因为初中时,语文老师有的可能没讲,有的也许讲了但学生已忘了。)

当然,上述几条原则,在选择一个趣味点时,并不要求一一俱备。只要遵循一条或几条,迅速选择出高质量的趣味点就可以了。

初中地理点总结 篇4

九江六中  程小娟

内容摘要:现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课程屡见不鲜,笔者也曾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尝试,本文以我设计过的《聚落》、《澳大利亚》、《黄河》、《长江》等学科整合教学为例,对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的若干问题思考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地理教学  资源库

正文: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如何用好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将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料变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展示这些地区相应的民居景观图及简介),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或通过网络平台演示),得出结论,实现意义建构(总结出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课后再利用平台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创新意识;合作交流;利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二、要善于借鉴、积累与创新,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此需要建设与我们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其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还应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素材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但其容量有限,制作困难,且所耗的存储空间大;而文字材料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通过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选取、分析、综合,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我在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借鉴。地理多媒体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互联网上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各个章节,种类也五花八门。因此我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设计课堂整合案例时,总要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大量浏览并借鉴,其中的很多素材、资料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在浏览、借鉴的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我最近上的八年级地理上册《长江的开发》一课,其中大量的资源都来源于互联网,而且通过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教案,使我在课件的设计上大量运用了九江长江段以及九江98抗洪的图片,这些在实际的上课中不仅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做出的回答也更有创意,令人惊讶。

其次,多积累、善管理。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库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资料多了,管理时就要注意分门别类,我在管理资料时就分了课件、图片、影片、声音、论文和文摘六个大类,大类中资料多的再按年级、课程或制作时间分小类,这样管理更规范,查找、使用也更方便。我在上《黄河的治理》一课时,发现平时积累的我校和其他学校教师制作的关于黄河的课件非常多,在对它们进行重组、再加工后,就很轻松地完成了该课的整合设计,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

第三,要善于创新。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但要借鉴、积累,还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敢于创新,让资源库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在建设资源库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对于自制的课件必定配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整合案例文字材料,以便以后使用;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大量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请他们提出建议或参与,这不仅实现了多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很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三、吸收了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电脑图画、动画、电子报刊、科技小论文等)进入资源库,让资源来源于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整合教学最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建立。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合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我在上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知识材料,而后与信息技术教师联系,让他简单介绍以下网络搜索的知识,使学生的搜索更有针对性,这个建议不仅信息技术教师乐于接受,学生也非常配合,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加工,更加丰富了课本原有知识,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变得生动直观起来,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功,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课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但也要注意教师的自身修养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视野宽、快速进行时空交换、多种媒体给学生的视听带来全方位冲击等特点, 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让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获得自信,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被忽略,为此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能够运用精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知识进行归纳;能够为教学、为学生设计更多精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之间的交流和谐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初中地理组工作总结 篇5

一、工作完成情况

1.落实完成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加强集体备课

①我们地理组共有10名地理老师,分二个备课组,开学初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时就明确了备课组长工作要求,备课组老师每双周集体备课一次,并就相关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原因,统一对策;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深入研讨、认真钻研、系统分析教材,书写规范教案学案及课例分析。所以,我们注重提高备课的质量,做到了发挥团体精神、集体的智慧,将备课组的备课活动落实到实处,做到了学校要求的“四定五统一”(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教学目标、统一主体教案、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练习)。每次备课活动都不流于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②平时注重常规教学工作的落实,认真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写出规范的课时教案,其中王清丽、林勇和侍卫松的教案被评为校级优秀教案;鼓励教师互相听课,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同时我们每节课都精心挑选练习,并对作业的量进行适当的控制,学生完成作业状况良好;作业及时批改,及时反馈。

2.加强高考研究和学业水平测试研究

①本学期在教研活动中,加强对大纲和教材的研究,认真分析高考和必修模块试题的趋向,以去年高考试题为样本,让新上过高

三、没上高三的教师了解高考试题的特点,体会高考题的趋势,激励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欲望。

②加强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包括判读、填绘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地理图象和图表分析综合地理事象。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包括分析比较、判断推理能力等。指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产和生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到生活中的地理。

3.注重课堂教学,注重落实的实效性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强调,抓住每一节课,让学生将知识在课堂上落实,提倡课堂前5分钟用于检测落实上节课所学知识,采取多样的方法,如默写、设问、练习检测等,尤其是默写效果比较好。强调教师备课时必须明确,本节课我要让学生掌握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当堂反馈。下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是否完成本节教学目标,哪些地方非常成功,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要在不断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

4、青年教师培养方面

科组通过多渠道来加强以老带新的工作,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事关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所以我们科组有5位年轻老师,我们对年轻老师培养非常重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①通过师徒互相多听课交流来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组织年轻老师举行汇报课的形式,课后要求一定要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

②组织年轻老师出外听课交流,开阔视野,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会评课,迅速提高认识水平与业务水平。

③中段与期末考试大胆安排他们命题,加强指导,通过命题与审题工作,使年轻老师更容易掌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把握教学的难度作用不可替代。通过2次命题与审题,促使年轻老师快速成长。

④督促年轻老师多参加市区各项教学、论文的比赛,让年轻老师多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迅速提高业务水平。例如:李曼老师参加了2013我市教育教学论文”评奖活动撰写的教学论文《对于地理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探讨》,荣获优秀论文地理组一等奖。

二、工作中的不足

1.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面临着新新课改的问题,尤其是老教师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为自己充电,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转换观念,付诸于教学行动,这方面我们组的教师发展还不够平衡。

2.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高一地理教学面临的困难很多,一方面初中基础薄弱,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高中地理认识不足,重视程度还不够,当然这里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原因,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课堂调空能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达到课堂教学的完美。

3.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提高教研能力

①俗话说的好,人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地理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力争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强调知识的落实转变为既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将只重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将单纯强调记忆转变为既强调记忆又注重思维的训练;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讨论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只重课本文字描述,转变为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变“旁白”式解释为让学生的“感悟”、”思考”和应用等几个转变,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②教学中多注意观察生产和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与现实生产、生活联系起来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引起高度重视,教师教学中尽力多搜集一些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一些与地理相关的书籍,也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地理教师的各项素质,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时总结,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三、工作中的思考

1.向课上要效益,精讲精练,落实在课堂,有待强调课堂效益。

2.新教师的培养问题一定要提到日程上来,尽快让年轻老师快速成长起来,要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机会,要敢于压担子。

3.老教师的工作态度也不容忽视,老教师既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又要承担起培养年轻老师的任务,真正做到严要求,达到出高徒的目的。

个人总结--初中地理教师 篇6

暮然回首,一学期又匆匆而过,我虽在学校的时间不长,但我尽职尽责,克己奉公,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紧跟学校改革的步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心学生,研究教法,努力适应学校处于转型期的现状。我根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提出的基本要求认真制订学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并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发扬学校教学工作“严、实、勤、活”的特点。按照新课标、新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基本要求,在抓好传统常规教学的同时,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参与现代教育科研实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科研水平。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强新课程、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

刚刚接手地理课,课程的陌生,学生的不熟,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开学伊始,学科组针对新教师多的情况,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具体表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教材表述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等五大方面。通过学习,使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得到转变,更好地更新地理学科知识,建立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新型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的创新型教师。

二、推进新课程改革,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学科组在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和研究基础上,及早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初中地理点总结 篇7

一、信息技术与情趣的整合

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 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 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 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 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我在讲《中国的民族》时采用了多媒体信息的引入法, 先让学生观看民族舞蹈和民族风情图片, 从而归纳出民族的概念、种类等。这样, 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地把握重点和难点。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有了自己动手、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教材, 收集相关课外资料,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探索教材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总结客观存在的规律。如:讲到“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一节时, 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危害、防治的措施。进而让学生通过网络, 搜寻有关全球变暖的相关资料, 以及给出臭氧破坏、酸雨的相关资料, 学生小组合作自己总结它们产生的原因、危害、防治的措施。从而, 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 自己分析、探究、总结知识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精神的整合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地理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 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无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运用信息技术, 能将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 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 便于学生对其进行观察, 形成感性的认识。教师适时地进行讲解使其转化为理性的认识, 形成学生的抽象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讲“黄河”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 我进行了多媒体课件教学。首先采用的是黄河泛滥成灾的图片进行导入, 强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同时又是一条害河, 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 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 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其次演示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 然后从黄河的发源地开始演示, 一直到入海口, 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并依次引出下列问题:1.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2.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3.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5.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6.黄河的主要支流。最后让学生讨论危害与利用开发, 使学生的印象深刻。

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思想的整合

我们在运用现代媒体进行地理教学时, 应该注意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教学思想的整合。我认为教师在运用现代媒体教学时, 要注意两个转变。第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运用现代媒体的教学过程中, 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学生的一个特殊的合作伙伴。第二, 教师位置的转变。运用现代媒体教学, 在解放教师的同时, 也给予教师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空间有了, 一些教师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在何处?一味地把空间让给电教媒体, 丧失了自我, 没有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如:在一次公开课中, 上课的教师, 费了一番功夫, 收集了大量视频和图片, 制作了一个精美的课件。但是, 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师过于重视这个“教具”, 被迫跟着课件上课, 没有展示教师的风采, 成为了计算机的“奴隶”。

总之,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地理课程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只是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当然, 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 信息技术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效率,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最终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摘要:互联网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发展趋势。本文就信息技术与情趣、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精神、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思想的整合方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进行经验性的总结, 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吴洪健、倪男奇译.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浅见 篇8

一、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和挂图,提高教学效率

地图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材,也是常用的地理教学工具,通过认知地图,学生不但可以从中直接获取地理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查阅而研究更为深入的地理知识,实际上,它就是地理学科的“第二种语言”。例如,在学习“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直观和感性的认知,难以将干、湿两季的气候特点辨析清楚,因此可以利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来指导学生观察和学习。如,在干季时,草木凋谢、树叶凋落、动物大规模迁徙,整个草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湿季时,草木茂盛、树叶青翠,并且长有典型的金合欢与波巴布树,草原上的动物成群结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直观观察之后,再结合风带和气压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非洲草原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在干季时,在信风带控制下,降水较少;在湿季时,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丰沛,从而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干季和湿季交替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二、利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中许多知识偏抽象化,传统教师的“语言”教学,很难将抽象的概念讲解清楚,所以现代化教育要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抽象原理形象化、具体化,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丰富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学习中国地形地貌时,舍远求近,利用学生对周边生活环境的熟悉引导学生思考当地的地形特点,进而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中国地形地貌的认识,同时,也可联系世界重点时事新闻,体现知识的实用性。

总而言之,教师要总结和利用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初中 地理 备课组工作总结 篇9

2016-2017学第一学期

一、情况概述

七年级六个教学班,每班50人左右,共计296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爱好不是十分强烈。男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学习上缺少耐心与细心,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学习更加认真,但分析能力却不及男生。由于打工者(或做小生意)的家长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的课外学习得不到很好的督促。

八年级六个教学班,每班52人左右,共计310人。八年级学生缺少自制力,孩子的学习主要由老师来抓。通过几次考试反映出:优秀率、优良率相对较好,及格率和平均分有待提高。

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主要成绩

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地理思维和方法欠缺,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都能积极跟着老师的引导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七年级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八年级地理中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三、工作反思

收获有:1.备课效率和质量都提高很多,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准备整理,条理逐渐清晰;2.课堂教学方面,带着学生同时又跟着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老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3.学生管理方面,基本能做到讲课的同时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督促跑神的同学,鼓励表现好的同学。

在实行堂堂清、日日清、人人清后,学生的成绩进步还是蛮大的

弱生的谈话做得不够好,很多学生学不好也不爱和老师交流,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厌学的态度,对于这种学生,努力争取。

四、努力方向

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进行学案教学,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3、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注重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同时尽量创设情景,融基础知识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0

初中地理知识1

疆域和行政区划

1.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时差4小时多.2.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o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oN),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4.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自治州)和乡(镇、民族乡)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初中地理知识2

人口和民族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国约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略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农村人口比重大,占57%,城镇人口比重小,只有43%.2.华侨与华人

我国的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这两省许多地方一向以侨乡著称.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推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加速实现四化的当务之急.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初中地理知识3

地形

1、:我国的地形特征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回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有利于湿润空气深人内陆,供给大量水汽;使大河滚滚乐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2.:主要山脉分布

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位于海拔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布最阔、最深厚的地区;水上流失严重;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点: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创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周围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4.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人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初中地理知识4

气候

1.:气温和温度带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无霜期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无霜期,一般来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缩短.霜期长则作物的生长期也长.反之则短.2.降水和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特点.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降水的季节变化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概况如下表: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海陆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习惯上把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其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有位置、地形和季风.位置,指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地形,指地势高低和山脉走向的影响;季风,指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影响.5.气候的优缺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11

一、要做好地理老师,自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

初中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旺盛的求知欲,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积粮,“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所以平时就要多多关注新闻,报纸,互联网等与地理有关的消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对老师有一种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如:

用文学“橘生在淮南则为橘,生在淮北则为枳”来解释气候的变化;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理解气温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成因;用“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了解梅雨;用“坐看黑云銜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天上,却是山前晚照明”来说明夏季阵雨;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解释气候;再比如描写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学习地形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地形特点我们还可以用到:描写过去河套平原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横断山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写地形是丘陵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描写四川盆地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山地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写桂林山水的:“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以搜寻一些关于各个地区风土人情的视频,甚至可以给他们播放一些相关地域的电影,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出重要信息,这样也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时候还可以借助歌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青藏高原时可播放:《青藏高原》;在讲黄土高原时可播放《信天游》;在讲内蒙古高原,时可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讲云贵高原时可播放《芦笙恋歌》;在讲中国的民族时可播放《爱我中华》;在讲新疆时可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在讲北方地区时可播放《黄土高坡》;在讲南方地区时可播放《采茶舞曲》或湘曲《刘海砍樵》;在学习台湾时可播放《阿里山的姑娘》;在学习香港和澳门时可播放《七子之歌》。

二、要上好地理课,还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像地理这种非检测科目,如果老师一味的安课标要求,单一传授知识,“满堂灌”结果是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糊里糊涂,刚刚开始还有兴趣,估计到课堂后半部分就没有几个人有耐心听下去了。我想一堂好的课,绝对不会是风平浪静、波澜不禁的,应该是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让学生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师生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知识的艰辛和失败的打击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感。这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是对人身品质的培养。

新教材无论从结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做了较大的改动,图像丰富,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比较强。尤其是“读,想,做,讨论”等这些栏目的设置,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找,思考,讨论等归纳总结出相关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别样的地理课,如在复习区域地理的时候举行分小组的竞赛,学生会因为团体荣誉而倍加努力;在学南北地理差异时,可以举行辩论赛,假设一部分同学是南方的一部分是北方的,都来说说咱家乡好。学生参与性强积极性高。

在讲长江、黄河时可以采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印象。当然这样的表格不能由老师给他们,应该是让他们自己查找资料,通过教材课外资料对比得到,让他们从体会获得知识的喜悦。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起引路作用,对于初中地理这种特殊课程我们更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上。如在学完世界地理关于地球的初步知识后,可以设计一堂课让学生来说说我们的地球,这样的问题难度虽然有点大,但是只要老师引导合理学生就愿意参加到这样的活动去,真正把书本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能力。目的是达到学生“学习并快乐着”。

三、充分利用地图,挂图,地理剪图,拼图等现有教学资源

这些教学资源直观、形象、生动,学习地理必须用到地图,它们能够很好的说明事物的表象,不同对象之间的区别联系。用好了地图我们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学生如何阅读地图,如何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需要老师长期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自己读图的习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受教学资源的限制挂图用的相对较少些,但不能因为少就不加选择,挂图一定要精挑细选,不适合的即使有也不能乱用,这样只会使学生对地理事物更加模糊,往往适得其反。

拼图在学生认识区域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在讲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时候,学生读各个省份的形状位置往往难以记住,而这些地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相当有用,于是我让学生买来中国地图,然后按照各省市的分界线剪开,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进行拼接,拼接次数多了他们也就熟悉了。待他们比较熟悉的时候,我又教他们画地理简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为今后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寓教于乐”是我一贯奉行的教学思想,我相信学生在游戏玩乐中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去参与。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一直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深思,要上好这门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吸引学生的法宝,教师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修养是上好地理课的前提。创新的教学形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有心,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上一篇:中招考试祝福语下一篇:严格执行上下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