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重难点(精选9篇)
1、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是重中之重,也是难点,特别是函数图像的平移、旋
转、对称等。往往中考最后的压轴题是函数结合圆/相似形/三角形/四边形出综合题。而面对压轴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做,千万不能空着。这样的题一般会分层次有几个小题,往往前面的小题并不是很难得分的。
2、数、式、统计图表、三角形、四边形、圆、列方程(组)或不等式(组)、解应用题是
重点。其中后两个内容综合性较强,也是难点。这些内容在中考中往往以大题的形式出现。就数而言,有一个关于数的计算题,涉及到绝对值、根式、负指数、零指数、特殊三角函数值等。就式而言,分式、根式的化简求解出现的可能性多一些,平时应注重定义、运算顺序、运算律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压轴题以外的解答题要鼓励学生稳拿分。
3、作为小题,考查的有些知识也要重点掌握。比如,科学记数法、幂的运算、统计初步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轴对称、中心对称、概率、平移、旋转、因式分解、三视图、解直角三角形,这些题作为小题考查的可能性大一些,且这些知识点必考,要告诫学生不能忽视小题而只注重大题,往往注重小题的正确率还更划算些。
4、对于中考试题的结构、类型,一般分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中考题数一般为25道
左右,基础题18道左右,解答题7道左右。选择题、填空题是基础题,占总分的50%弱一些。解答题是拔高题,占总分的50%强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每题的分值是3分。解答题所考查的知识范围一般有:1)数的计算 2)式的化简求值 3)统计图表或概率 4)四边形、圆 5)列方程(组)或不等式(组)解应用题 6)作图题 7)综合性压轴题。
如有需要沟通与交流的地方,请您联系:
一、二元一次函数图象绘制学习
想要学好初中数学函数,绘制函数图象是关键。画图象的关键还是对方程的基本元素的把握,有一定的基础之后,看到方程后就能够直接看出方程的解,甚至看到方程就能够想出函数的大致图象,就是能够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解题思维,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最高目标。
拿到一个需要画图象的方程,我们首先要确定方程的大致走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画出较为准确的函数图象。以一元二次函数y=x2+2x-3为例:
首先,我们要解出方程的根,这就涉及方程根的判定,之后写出方程的对称轴,最后求出方程的根。这样就有了较为准确画出函数图象的基本条件。解题方法及其步骤如下:x2+2x-3=0,由于b2-4ac=4-4(-3)=16>0或者用十字相乘可以得到(x+3)(x-1)=0解得两根分别为-3和1。对称轴为-(b/(2a))=-1由此,我们就可以画出函数图象是以x=-1为对称轴,经过(-3,0)和(1,0)两点的图象。
二、二元一次方程的系统解法学习
二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虽然它并没有函数抽象,但是它的灵活性和计算强度常常被中考命题专家看中,而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我们接触多元方程组的第一步,只要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解法,我们就迈入了解多元方程组的大门。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两种方法,核心思想是消元,这也是解多元方程组的核心思想。消元通常有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两种方法。前者是将方程乘一个倍数,使得两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然后两式相减,就可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得出答案;后者是把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代替,得到一个新的式子,将新的式子带回原方程组的另一个式子里,就能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解出答案。(在此强调,解方程前一定要写“解”)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代入消元法的一般步骤:
1.选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进行变形,变成y=ax+b或x=ay+b的形式;2.将y=ax+b或x=ay+b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将另一个方程变成一元一次方程;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x或y值;4.将已求出的x或y值代入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方程(y=ax+b或x=ay+b),求出另一个未知数;5.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用大括号联立起来,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中的例题:解方程组:
规律:(1)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若有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则可直接相减(或相加),消去一个未知数;(2)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若不存在(1)中的情况,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再把方程两边分别相减(或相加),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元一次方程;(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4)将求出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组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5)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用大括号联立起来,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当然,解方程组的方法还有换元法、设参数法、图象法、解向量法。但是我们初中阶段只研究消元法。
三、对三角形全等和相似的学习
三角形是我们数学研究里面的重要图形,而在初中阶段我们不必解三角形和一些关于三角形的诸多定理,我们仅仅需要知道勾股定理,以及三角形相似和全等的证明方法。我们重点讲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关于勾股定理只给出公式a2+b2=c2。
关于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在开篇已经说过,接下来结合图形具体讲解一下:
如果△ABC和△abc有如下关系:
AB=ab;AC=ac;BC=bc;∠A=∠a,∠B=∠b,∠C=∠c,则以上两三角形全等。值得注意的是,全等的三角形一定相似,但是相似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也就是说,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三边相等或者三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在此不举例说明。
关键词: 微课 初中数学课堂 重难点突破 使用价值
1.微课的内涵
在现代教育活动不断发展的今天,微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大家都越来越重视微课的实施。但是,微课对初中教学活动是否真的具有推动作用,需要初中教师自己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这是当下初中教师教学任务开展的义务与责任所在。
通过对微课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重视微课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我们教师自身需要提高对微课的认知,即:什么是微课?微课指的是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需求,借助视频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做到讲解活动全面与彻底,又要做好对知识体系中重难点的分析与讲解。微课视频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内容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其所能取得的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微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资源。
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能够取得平常课程开展所难以达到的诸多成效。因为,微课着重于对细微知识点的全面讲解,其内容虽看似简单,但是其稳定性与成效却是别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当微课做到积少成多的时候,教学也就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微课作用的表现
2.1提高对知识的学习自由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微课区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内容可以进行重复播放,这就使得学生可以在接触知识点的时候,做到真正的放松与细致的学习,其与真实课堂的差别性,也就由此体现出来。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疑问的时候,可以随时通过回放的形式进行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问题的突破,从而强化学习效果。反复的播放活动,就像有老师随时在他们身边进行一对一辅导,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愿意播放几遍就学几次,直到弄懂为止。这样就可以做到讲解活动更加细致与合理,学生也能在学习活动中随时暂停、回看。这样既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又能方便学生学习,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2.2通过微课提高学习课堂的趣味性
就微课的开展形式来说,其主要是通过对教学微视频的播放完成对教学知识点的讲解,这种现代化的手段能让学生更容易对这样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也就会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而进一步发展。再者,能否引导学生加强对学习问题的思考,也是教师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微课中的开展内容,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并借助于视频播放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如我录制了一节微视频《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用动画的手段演示了圆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通过视频的多次播放,学生很快就能归纳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利用这个微视频作为本节课的情境设计明显的实际效果为:①学生的注意力被全部吸引过来,注意力比平时提高了很多,对其的关注与兴趣也就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将学习的问题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学生的关注度也就相应地提高。利用微课的动画性打造趣味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2.3通过微课的暂停性实现对学习重难点的有效掌握
在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在面临中考的时候需要完成大量的难题练习,其实,这些问题中有着许多的规律是可以进行归纳总结的,我们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归纳,进而完成对一个类型题目的练习。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突破学习活动中的重难点。还有些难题思维跳跃性很大,学生面对它们会很难理解,我们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上要让所有学生能听懂的确很难,也不太可能实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后要让学生“悟”,使用微课中的暂停功能,就可以留给学生时间思考,并可以多次使用暂停,让学生多次思考,反复感悟,等到大部分学生在完成“点”的理解后,再完整播放给学生看,实现“面”得连接,让他们进一步巩固提升。使用微课的目的是多次使用暂停功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一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4借助图片制作与视频软件完成对微课资料库的补充
数学教学中在进行图片制作的时候,几何画板是一个不错的教学工具。在初中数学中,几何内容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往往会采取“数形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但是仅靠一支粉笔、一把直尺和一块黑板很难实现图形的变化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没有办法通过想象理解题目中图形的变换和运动,所以往往对于一些动点问题难以掌握。而几何画板这个现代化的软件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利用几何画板绘图辅助数学教学,有着传统尺规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严谨的作图程序、强大的作图和计算功能,方便快捷的特点,不仅可以准确地绘制任意几何图形,还可以实现图形的变化,特别是图形的运动,能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不仅能有效树立学生严谨、科学的作图观,而且有利于数与形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几何问题中的难题。
3.结语
微课的趣味性就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主要区别于,其自身带有声音与动画,这是其开展的形式之一,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借助微课,我们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钱小军.微探究大智慧——浅析初中数学课堂下的探究性学习[J].数学教学通讯,2014,(34):52-53.
王彭彭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难点教学 文章摘要:
小学数学的难点内容可以说是教学中的“明雕暗堡”,如果老师不能带领学生及时地集中火力攻克下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得不到提高。如果教学难点处理得好,不仅能让学生领悟知识,发展思维,而且还可以磨练意志,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那究竟何为我们的教学难点?如何确定和突破教学难点?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来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浅谈以下几点:
一、何为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清楚,学生较难理解且容易错误的知识内容,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是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原理、定律、法则、公式等知识,也是那些应用基础知识去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感到困难或是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难以内化的知识。通常难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该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二是该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三是该知识包含多个知识点,知识点过于集中;四是该知识与旧知识联系不大,旧知识掌握不牢或因大多数学生对与之联系的旧知识遗忘所致。难点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难点内容一旦经过教学被学生理解和解决了,难点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难点的暂时性。同一知识与方法对一些学生可能是难点,而对另一些学生就可能不是难点,这就是难点的相对性。
二、如何确定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教学难点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那如何找准教学难点呢?我们可以综合以下几方面来找准教学难点:
1、根据大纲、教材确定难点。认真系统地钻研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材,弄清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再具体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前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把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但掌握不熟练,甚至多数同学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定为难点。
2、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难点有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方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3、根据所能提供的教具、学具确定难点。把没有直观教具、学具,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定为难点。
4、根据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技能确定教学难点。把教师不熟悉,不了解,讲不清的知识定为难点。
三、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1、钻研教材、备足学生是突破难点的前提:
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破难点,首先是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梳理出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难点。其次是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把握好教学难点。教学大纲指出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我们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为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每一课的难点,认真备课,根据数学本身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了充分合理的教学准备,才能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提供有利的条件。
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真阅读这段话,可以知道: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难度大,光靠教师去讲解显得非常的枯燥乏味,教师若能抓住问题的症结,设计出精巧的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启发点拨,指导学生思维,学生就能豁然开朗。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教学生,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更容易突破难点,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4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我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4-9=5;有的把14分成10和4先算10-9=1,再算1+4=5;有的把 9分成5和4,先算14-4=10,再算10-5=5;有的先算14-10=4,再算4+1=5;有的想9 +()= 14,因为9+5=14,所以14-9=5。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教学生,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更容易突破难点,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因此,在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教具的优势,化动为静,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并通过与传统技术的联合与互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索能力,使学生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促进教学难点的突破。如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是第六单元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我在教学上运用了多媒体,用动画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在教学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时,屏幕上出现湖里有5只天鹅,又飞来4只,一会儿又飞走了3只的场面,然后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5+4-3。一方面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表明计算顺序。这样,轻松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了在黑板上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3、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重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突破难点的条件:
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难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了。如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这时我们就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难点。如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多位数除法的难点,在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分层次逐步推进,突破各个难点,学好试商的方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基础的,后者是除数由一位变为两位、三位,出现了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的问题。但无论除数是几位数,试商方法都是一致的,即有共同点,就是教学中应抓住的,教学时,先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复习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明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同一位数除法相同,进而再研究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总结归纳出除数是一、二、三位数的除法都是从最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除到哪一位够除,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就抓住了一类知识的共同点,仿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再把新知归为旧知识。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为学好多位数的试商,达到正确迅速地求出商,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基础。又如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这时我们就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由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通分两个旧知识组成的,它的关键问题是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我在教学新知识前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是旧知识,并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能直接相加?我们现在的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那我们又该怎么办?这时又让学生想起了我们学过的旧知识——通分来代替,则成为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讨论此题的计算步骤,抓住规律“化异为同”,沟通新旧知识,从而突破难点。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4、形式多样,精心设计的练习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手段: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课堂练习能及时了解当堂教学效果,使教与学的信息得到立即反馈,避免“亡羊补牢”。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能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练习的设计关键在于“精”,即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新知识点,围绕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多形式地练习。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中要注意把握基础题和提高题的尺度,练习中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练习,并且要提倡:“生活中的数学”使练习生活化,使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巩固,在练习中转化、运用,以此来突破教学中难点。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难点的突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多动一番脑筋,多花一番心思,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准确把握教学难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并时刻谨记:“教学难点是教学魅力之所在,是思维之源泉,探索之动力,更是创造之契机”,我们就会抓住每一个教学难点!在难点上“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难点教学》
从这次期中调研考试的结果来看,9班、13班两班学生的英语的成绩一般。从试卷分析的情况表明,主要是由于学生灵活运用综合英语知识的能力较差,这说明在教学方面存在着思想意识上的偏差,同时教学方法上也需要进行探讨和改进。
二、应对措施
1、关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向45分钟要效益。
A、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使之勤于思考,乐于表达。
B、改变传统的问答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让学生多读读,力争通过自己的探索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行适时的点拨,给学生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
C、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及学习具有挑战性,并有征服难题的信心。
D、教师在常规课中要多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改变公开课热热闹闹,常规课冷冷清清的局面,还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E、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研究方法,更要不断的充实自我的学识,学高为师。
2、关于积累
A、引导学生多读读多记记,促进有效积累。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加入词汇的练习。
B、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引导自主积累。
3、关于练习册的使用
本学期九年级订了多种类型的练习册,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应用练习册。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让学得好的学生不能空等候,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学得慢的学生不感觉吃力,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阶梯性的布置作业,让学生乐于学英语,勤于做练习。让学生把学英语作为一种兴趣,一种爱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现在对于考生来说已经进入9月份了,按照9月份强化阶段的规划,给大家从宏观上把控一下。9月份到10月份,或10月中上旬,要求同学们把复习全书做完,而且不仅是做完,争取每个题都会。复习一到两遍,熟练掌握。到了10月下旬,包括11月份,历年的真题要做完,并能熟练掌握。12月份一个月的时间,在不断复习前面的内容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练习模拟题查漏补缺,要求至少练五套以上。到了1月份,只剩下一周的时间,这时候就不要太做题了,希望同学们把之前做的真题、模拟题复习一下。
到了9月份强化阶段,同学们基础阶段已经过去了,课本基本的定义、性质、定理、方法都应该掌握好了。9月份强化阶段重点的工作是干什么呢?重难点,围绕考研数学历年的重难点熟练掌握。下面以高等数学为例,我把每章每节重点难点以及历年的考查情况跟大家详细说一下。
高等数学第一章求极限,极限的计算方法,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每年必考,不管是大题小题。比方2011年考的大题,2010年考小题。
第二章重点内容是导数的计算和应用,以及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尤其是导数的应用特别重要。2011年考了两个大题,一个题是考利用导数研究方程的根,另一个是用导数证明不等式。2010年也考查了导数应用,考大家用导数研究单调性与极值。
第三章最重要的是积分的计算和应用,今年数1数2的同学考了一个大题,考积分的应用来求做功。重点说一下关于数2的同学,积分的物理应用特别重要。数
1、数
2、数3共同掌握的是积分几何应用。
第五章多元微分学重点掌握多元复合函数求偏导、多元隐函数求偏导,多元函数求极值、条件极值与最值。今年考了一个复合函数求偏导的大题,2010年考的是多元隐函数求偏导的小题,2009年考了多元函数求极值。
第六章多元函数积分学重点说一下,数
2、数3的同学不考曲线积分,不考曲面积分,也不考什么格林公式,需要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这是重点,可以说每年必考。2011年考的是二重积分,数
1、数
2、数3都考了。数1的同学,除了二重积分掌握以后,三重积分、一类线积分、二类线积分、一类面积分、二类面积分,以及相应的高斯公式、格林公式,斯托克斯公式,这些也是重点。比方2010年考了一个一类面积分的计算。
第七章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是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收敛域的判定,另一个考点就是幂级数展开与求和。2011年考了一个幂级数收敛域的判定。2010年考了一个大题,考的是幂级数的求和。
第八章微分方程重点两个内容,一阶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这地方可能考大题,可能考小题。今年考了一个小题一阶微分方程求解,2010年考了一个大题,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下面关于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线性代数同学们牢牢把握住矩阵,有关矩阵的秩、逆、初等变换、初等矩阵、分块矩阵。第二章矩阵是基础也是重点。第三章重点把握一下线性表示,线性相关,线性无关,这些特别喜欢出大题,当然也可能出小题。第四章是线性方程组,同学们把握住线性方程组的性质、结构、判定。第五章研究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这一章同学们把握住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特征值的定义、性质、求法。第二部分是矩阵的相似对角化。第三部分是实对称矩阵。
第六章重点把握住两部分内容,二次型化为标准形,以及二次型的正定。
整个线性代数以矩阵为核心,把握住其它的章节就可以了。
概率统计重点注意第三章二维随机变量,第四章期望和方差,把握住这两章概率统计基本上其它的章节也就掌握住了。
一、数学建模教学难点
(一)对数学缺乏主动性
初中数学引入了函数的知识,难度突然增加,给学生自身造成心理压力,许多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造成数学教学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和传统代数学习方法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忽视的,造成学生无法理清题目各种数据关系,增加教学难度.
(二)数学逻辑管理整理能力不够
数学实际应用问题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但是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理解存在困难,无法从字面获取真实含义.例如,在数学实例分析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贸易逆差、参考指数等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也存在问题.这样教学处理过程直接对学生造成影响,无法通过已知条件获得有效的解题方法.[1]
(三)数学逻辑管理整理能力存在问题
初中数学对于学生数学逻辑能力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现象,对于数据处理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对于题目中什么数据可以使用也不清楚,数据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处理,导致数学问题不能解答.例如,某超市1、2仓库之间分别有商品20、40件,现在将商品从1、2仓库之间进行移仓,分别有8和12辆,所需费用为40元,问怎样可以将费用降到最低.这个题目自身逻辑关系较多,在进行逻辑管理整理过程中涉及数据复杂,学生对于逻辑关系整理方法不能很好地掌握,导致一些困难和问题的出现,造成教学效果出现偏差.
二、针对现阶段数学建模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一)学案导学,学生课外自助学习
根据“学案”就是学习的方案,主要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的课前学习教材.“学案导学—自主学习”主要是以学案为依托进行学习安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当前的知识进行掌握,同样可以将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将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向更深层次延伸,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安排.在学案中对于教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让学生先学习,以小组为策略,将问题进行探究和解读,在学案中将数形结合的相关思想方法进行关注,自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二)依据学案,展示交流,教师补助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按照学案进行教学,让学生将课前学习的内容和教师进行交流,将自主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将问题进行纠正,加深学生印象.同时,教师针对上课需要补充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对学案知识进行补充和管理,并留足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学习心得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
(三)学生求助,小组合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本章学习的内容进行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及时的梳理,使得学生可以将不懂的知识当堂进行学习和巩固,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具有促进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印象,让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进行课堂学习中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在组员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这样可以将问题进行集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小组的谈论就可以解决,减轻课程负担.
(四)课堂达标训练
在进行课堂训练以后,需要将知识进行巩固,进行课堂达标练习,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并将数形结合思想进行传输.
(五)课堂小结
在进行课堂习题练习以后,将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并把重点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提出自身意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这样便于后期对课程进行改进.
结束语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得到良好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具有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绍楼.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0(12):103.
作文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得作文者得天下”,而作文教学也成为了一线语文教师需要攻坚的教学难题。在作文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结合自身经验来谈一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难点,并对此提出对策。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难点 对策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智慧的集中体现,读一篇好的作文,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思想的流淌。写作水平提高了,听、说、读等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只有分析出初中作文教学究竟难在哪里,才能攻克困难。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难点分析
1.作文课堂名不副实,停留于表面
在进行集体备课时,每周至少都要为作文课预留出两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和积累形成写作能力,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偏差。比如其它课节教学进度无法完成占用作文课、或是简单点拨匆匆而过、无法形成系统的写作课堂模式等等,久而久之,作文课也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2.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
提到作文,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教师评价”这一固定的流程,可见这一流程已经被沿袭了多少年,培养了几代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时代在发展,学生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自然而然地做出调整与创新,才能让作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3.学生缺乏兴趣,疲于写作
很多学生认为写作难,难于上青天,甚至提到写作都头疼,不知道从何处下笔,不知道写些什么,把写作当做是一项任务去完成。归根结底,终究是因为教师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方法失当。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
1.体现作文地位,形成系统的教学思路
无论是从功利化一些角度来讲还是将目光放长远,从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作文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该成为任何种属的附庸。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也切忌随意性、自由性。首先,在进行集体备课时,要将作文课提到日程上来,像其他正课一样集思广益,形成体系;其次,充分保障写作课时,必要的话要保证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一节课写不完可以通过窜课的方式连写两节,避免学生回到家不认真完成习作,或上网搜索资源,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程度,不为考试而作文,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避免学生再将作文当做是一项任务去完成。
例如,以“初一印象”为话题作文是初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作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选材上,为此单设置了一课时,讲如何选材。首先将题目抛给学生,让他们分组交流并分享: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写些什么?学生很快就罗列出了很多素材,接着我分别利用了三组名人名言,强调选材要合题旨、有新意、有自己的理解,强调过后,引导学生将不符合要求的素材化掉,重新考虑究竟选择哪些材料,才能让自己的作文高人一筹?这一次,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答案。这样一来,我没有将知识点直接抛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感悟,总结分析,相信他们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2.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写作课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自然也是写作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更加强调“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主人。首先,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搜集素材。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也许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经常觉得无话可写,但只要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其实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读书和积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学习与写作水平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要日积月累,脚踏实地,才能积淀语文素养;最后,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只有会说才能会写,锻炼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
例如,在进行《你是谁》这篇命题作文的写作训练时,我引导学生从题目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入手进行分析:“你”可以是谁?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与交流后都拥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不妨说出来给大家听,看一看谁的立意更高,角度更新,这样交流的效果要远比闭门造车的效果要好得多。
3.创新写作的教学方法,改善评价机制
众所周知,作文批改与二次批改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着实需要花一番时间与精力,并且批改的效果很有可能因为工作量大而不尽人意,只停留于千篇一律的评语:中心明确、字迹工整等等诸如此类。学生看不到老师认真审阅字迹作文的痕迹,得不到老师对自己独一无二的评价,即使老师再忙再累效果也是极其低下的。对此,我们不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善评价机制,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来,引导他们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考量一篇习作,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并且反思自己的作文该怎样写。学生看自己的作文永远看不到缺点,而看别人的作文则大不相同。
例如,在进行《遇见星空的夜晚》这篇作文的点评时,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习作后进行互评,在每个小组中推举出一篇优秀作文拿到其它组进行第二轮的交换评价,最后留出一节课的时间由学生进行反馈和汇报,再从三篇优秀作文里推举出一名优胜者。这样一来,整个过程中都有学生的参与,他们的积极性很高,而好作文的标准也不是由教师的口中说出来,而是由学生自主总结出来的,他们也会更加地刻骨铭心。
总而言之,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同样,只有分析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难点,才能提出更好的方针与对策,让我们的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更加完善,让学生爱上写作、爱上写作课!
【参考文献】
【1】武玉龙,张丽萍.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探微【J】.现代教育科学,2013(2)
电学部分
1、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技巧
(1)若两物体相互吸引。则物体带电情况有两种:
(2)都带电且带异种电荷;
(3)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4)若两物体相互排斥。则物体带电情况是:都带电且带同种电荷。
2、判断变阻器联入电路部分的技巧
(1)若是结构图,则滑片与下接线柱之间的部分就是联入电路部分;
(2)若是电路符号图,则电流流过的部分就是联入电路的部分。
3、判断串、并联电路和电压表与电流表所测值的技巧
(1)先把电压表去掉,把电流表看成导线,(2)在看电路中有几条电流路径,若只有一条路径,则是串联;否则是并联;
(3)从电源正极出发,看电流表与谁串联,它就测通过谁的电流值;在看电压表与谁并联,它就测谁的两端电压值。
4、对与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引起电表示数变化的规律
(一)、若是串联电路:具体做法是:
(1)先根据滑片的移动情况判断出滑动变阻器电阻的变化情况,在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判断出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情况,据欧姆定律
I=U/R,U
一定判断出电路中总电流的变化情况(即:电流表的变化情况)。
(2)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有三种情况:
a、当电压表与电源并联时,其示数不变;
b、当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时,其示数与电流表变化相同;
c、当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并联时,其示数与电流表变化相反。
(二)、若是并联电路具体做法是:
(1)若电流表所在支路上没有滑动变阻器或开关,则滑片移动或控制该支路的开关通断时,其示数不变。
(2)若电流表所在支路上有滑动变阻器或控制该支路的开关,则电流表示数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相反或与电路中的总阻值变化相反;
(3)电压表示数始终不变。
5、判断电路故障的技巧
(一)、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1)若电流表有示数,电路有故障,则一定是某处短路;若电流表无示数,电路有故障,则一定是某处开路。
(2)若电压表有示数,电路有故障,则有两种可能:
a、与电压表并联部分开路;
b、与电压表并联以外部分短路;
若无示数,有故障,则可能是:
a、与电压表并联部分短路;
b、与电压表并联以外部分开路。
(二)、用试电笔判断家庭电路故障
(1)若各处试电笔都发光,则是零线断了;
(2)若各处试电笔都不发光,则是火线断了。
6、判断两电阻串、并联时,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和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值的技巧:
(1)若两电阻串联,则取它们中最小的正常工作电流值为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在用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乘以它们的总电阻,计算的结果就是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值。
(2)若两电阻并联,则取它们中最小的电压值为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值,再用它们的最大电压值分别除以它们各自的电阻,把计算结果相加就是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7、关于探究电流与电阻、电压关系类型题的解题技巧:
(1)若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应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措施是在每次更换不同定值电阻后,应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更换定值电阻后,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2)若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控制定值电阻不变,措施是通过调节滑片,达到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目的。
8、判断串、并联电路中灯泡亮度的技巧:
关键是比较它们的电阻大小:
(1)若两灯泡串联,则电阻大的亮;
(2)若两灯泡并联,则电阻小的亮。
9、求实际功率的技巧:
(1)用公式
P
实/P
额=(U
实/U
额)2
P
实—实际功率
P
额—额定功率
U
实—实际电压
U
额—额定电压
(2)先用公式
R=U2
额/P
额求出用电器电阻,在用公式
P
实=U2
实/R
或
P
实=I2实/R或
P
实=I
实
U
实来求.10、用电器正常工作电流、电阻的求法
(1)用电器正常工作电流:I
额=P
额/U
额
(2)用电器电阻:R
=U2
额/P
额
11、关于利用电能表的实际转速和标定转速来求所消耗的电能和功率的技巧
(1)求电能用公式:W=n/n0kw.h=n/n0X3.6X106J
来求,n--指电能表实际转速
n0--指电能表标定转速
(2)求功率用公式:P=
n/n0t
kw=
n/n0t
X3.6X106W
来求,t--指工作时间
(前面的t
单位是
h,后面单位是
s)
12、判断家庭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的技巧
(1)看开关是否接在火线上了;
(2)看开关是否与用电器串联;
(3)看火线是否接在灯泡尾部、零线是否接在螺纹;
(4)看三孔插座否则接的是左零、右火、中间接地;
(5)看电流是否能从火线,经过用电器回到零线上;
(6)看线与线连接处是否用黑点连接。
13、关于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有关问题汇总
切忌:电流表与电压表没有使用前一定要校零,(一)、电流、电压表:
(1)在使用时若发现它们的指针偏转的很小,则原因是它们所选量程太大;
(2)在使用时若发现它们的指针偏转的很大,且偏向了右边没有刻度处,则原因是它们所选量程太小;
(3)在使用时若发现它们的指针偏向左边没有刻度处,则原因是它们的电流没有“正入负出”。
(二)、滑动变阻器:
(1)在使用时若发现不论怎么移动滑片,电流中的电流都不变化,且电流很小,则原因是:
滑动变阻器两接线柱同接下了,此时联入电路的阻值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2)在使用时若发现不论怎么移动滑片,电流中的电流都不变化,且电流很大,则原因是滑动变阻器两接线柱同接上了,此时联入电路的阻值为零。
14、关于利用电能表上的电流、电压值求电路中允许承受的最大总功率的方法:
电路中允许承受的最大总功率=额定电压
X
电路最大正常工作电流。
15、利用伏安法测电功率题的解题技巧
(1)若题中告诉了额定电压值,则应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值,再读出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值,然后用公式:P=UI
来计算;
(2)
若题中告诉了额定电流值,则应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通过用电器的电流为额定电流值,再读出此时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值,然后用公式:P=UI
来计算。
16、根据用电器工作情况判断电路是串、是并的方法
关键看它们的工作是否互相影响,若相互影响,则是串联;若不相互影响,则是并联。
17、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功率实验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1)连接实物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断开状态;
(2)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应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应并联在用电器两端,且滑动变阻器应“一上一下”联入电路;
(3)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都应选择合适的量程,特别是电流表、电压表在事先不知道它们的大小时,应用大量程试触来选择量程;
(4)电流表、电压表的电流都应“正入负出”;
(5)闭合开关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18、利用右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和螺线管极性的方法
(1)若已知了电流方向来确定螺线管极性的做法是:
a、在螺线管上标出电流方向;
b、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并让弯曲的四指指向电流方向;
c、大拇指所指的就是螺线管的N
极。
(2)若已知了螺线管极性来确定电流方向的做法是:
a、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大拇指指向螺线管的N
极;
b、则弯曲的四指所指的就是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c、根据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找出电源的正、负极。
特别注意:在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和螺线管极性时,不仅要注意电源的正、负极,还要注意导线在螺线管上的绕法。
19、常用电器的电功率:
空调约
1000
瓦
;微波炉约
1000
瓦
;电炉约
1000
瓦;电热水器约
1000
瓦;
抽汕烟机约
800
瓦;吸尘器约
800
瓦;电吹风机约
500
瓦;电熨斗约
500
瓦;
洗衣机约
500
瓦;电视机约
200
瓦;计算机约
200
瓦;电冰箱约
瓦;电风扇约
瓦;手电筒约
05
瓦;计算器约
05
毫瓦;电子表约
001
毫瓦。
20、在家庭电路中,导线互相连接处往往比别处更容易发热,加速老化,甚至引起火灾,为什么?
这是因为:电线相互连接的地方接触电阻比较大,电流相同,因而电能转化为热能较大,此处比别处更容易发热,加速老化甚至引起火灾。
21、用电能表测用电器的电功率
:
具体做法:单独让待测用电器工作,从某一时刻开始计时,并数表盘转的转数,到某一时刻结束。这种方法测量不精确,在测量大功率的用电器的大体功率时可用。
力学部分
1、常考的密度测量
(1)液体的密度测量一般步骤
A、先用天平测出被测液体与烧杯的总质量
m1;
B、把烧杯中的液体往量筒内倒一些,并测出其体积
V;C、再用天平测出烧杯中剩余液体与烧杯的总质量
m2;
D、则被测液体的密度:ρ
液=(m1-m2)/V。
特别注意:若用天平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往烧杯中倒入一些待测液体,并测出烧杯与待测液体的总质量,再将烧杯中的待测液体倒入量筒测其体积,因烧杯上会沾有一部分液体,造成所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值偏大。
(2)固体密度的一般测量步骤
A、先用天平测出待测固体的质量
m;
B、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测出其体积
V1;
C、用细线系住待测物体放入量筒的水中,并测出水与待测固体的总体积
V2;
D、则被测固体的密度:ρ
固=m/V2-V1
特别注意:对于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测量时,应在第三步的“用细线系住待测物体放入量筒的水中”后面加上“用细铁棒把待测物体压入水中”
2、天平使用中的几种特殊情况:
(1)砝码磨损,则测量值偏大;砝码生锈,则测量值偏小;
(2)游码没有归零,则测量值偏大;
(3)天平没有调节平衡,指针偏右时:则测量值偏小;指针偏左时,则测量值偏大。
3、天平使用技巧:
(1)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或水平桌面上。
(2)拨: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3)调: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位置平衡。
a、调节原则是:左偏右移、右偏左移。
b、判断横梁平衡的方法:指针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线上;指针运动时,看它在分度盘中央线两端摆动幅度是否一样。
(4)测: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向天平右盘加减砝码(加减砝码原则:先大后小)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5)读: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注意:当左码右物时,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6)收:称完后,把被测物体取下,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
4、判断空、实心球的方法:(已铁球为例)
(1)、比较密度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求出球的密度。ρ
球=m
球/V
球,若
ρ
球=ρ
铁,则该球是实心;若
ρ
球<ρ
铁,则该球是空心。
(2)、比较体积法:
具体做法是:先算出与球同质量的实心铁球的体积,V
铁=m
球/ρ
铁。若
V
球=V
铁,则该球是实心;若
V
球>V
铁,则则该球是空心。
(3)、比较质量法:
具体做法是:先算出与球同体积的实心铁球的质量,m
铁=ρ
铁
x
V
球,若
m
铁=m球,则该球是实心;若
m
铁>m
球,则则该球是空心。
5、利用天平和容器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
(1)用天平测出空容器的质
m1。
(2)用天平测出容器装满水后的总质量
m2。
(3)将容器中的水全部倒出,装满待测液体,并用天平测出容器与待测液体的总质量
m3。
(4)则待测液体的密度
ρ
液=m
液/V
容=(m3-m1/m2-m1)ρ
水。(V
容=m2-m1/ρ水)。
6、两种物质混合后的平均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ρ
混=m
混/V
混=m1+m2/V1+V2.7、在求混合物质的含量问题时:
必须把握
m
总=m1+m2
和
V
总=V1+V2,列方程来解。
8、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技巧:
(1)选定一个参照物。
(2)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有无发生变化。
(3)若位置发生了变化,则说明物体相对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物体相对与参照物是静止的。
9、换算单位的技巧:
(1)大单位化小单位时,用原来的数值乘以它们的单位换算率。
如:m3
换算
dm3
4.6
m3=4.6x103=4.6x103
dm3
(2)小单位化大单位时,用原来的数值除以它们的单位换算率。如:23cm=?m
23cm=23/100=0.23m=2.3x10-1m10、平均速度的几种特殊求法:
(1)以不同的速度经过两段相同的路程的平均速度
V=2V1V2/V1+V2;
(2)以不同的速度经过两段相同的时间的平均速度
V=(V1+V2)/2
(3)过桥问题时,总路程=车长+桥长。即: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车长+桥长/总时间.11、根据数值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的技巧:
具体做法是:数值后面的单位代表小数点前面那一位数的单位,从小数点后开始退,退到数值的倒数第二位,倒数第二位是什么位,该数值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
什么。如:256.346m
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
1cm。34.567dm
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mm。
12、惯性现象的解释步骤:
(1)先看两物体原来处于何种运动状态。
(2)再看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另一个物体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所以出现了什么情况。
如:拍打衣服上的灰尘:衣服与灰尘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用手拍打衣服后,衣服由静止变为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灰尘就从衣服中分离出来了。
1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区分的技巧:
关键看:两个力是作用在几个物体上了。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平衡力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了。
14、弹簧测力计在所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
(1)测力计受力静止时,它的两端都受到力的作用,但测力计示数只表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
(2)弹簧的伸长是各个部分都在伸长,若弹簧断了,去掉断的部分,剩余部分受到同样大小的力伸长的长度比原来的要短,因此测量值偏小。
(3)把测力计倒过来使用,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的是物体的重力与测力计重力的和,物体的重力=测力计的示数-测力计的自身重力。
15、判断液面升降的技巧:
情况一:
1、从水中把物体捞到船上时有以下特点:
(1)、若
ρ
物>
ρ
水时:则水面上升。
(2)、若
ρ
物<ρ
水或
ρ
物=ρ
水时:则水面不变。
2、从船上把物体扔到水里时有以下特点:
(1)、若
ρ
物>
ρ
水时:则水面下降。
(2)、若
ρ
物<ρ
水或
ρ
物=ρ
水时:则水面不变。
情况二:一块冰浮在液面上,当冰全部融化后,液面变化有以下特点:
1、若
ρ
物>
ρ
液时:则液面上升。
2、若
ρ
物=ρ
液时:则液面不变。
3、若
ρ
物<ρ
液时:则液面下降。
16、判断物体具有那种能的技巧:
(1)判断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关键看物体是否在运动。
(2)判断物体是否具有重力势能,关键看物体相对与参考面是否有高度。
(3)判断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关键看物体有没有发生弹性形变。
17、月球上的特点:
(1)无大气。
(2)无磁场。
(3)弱重力。
(4)昼夜温差大。
18、在太空和月球上不能做的事有:
(1)指南针不能使用。
(2)不能利用降落伞进行降落。
(3)内燃机不能工作。
(4)不能看到流星。
(5)人不能面对面直接交谈。
19、在月球上会发生的事有:
(1)可以用天平称物体质量。
(2)人可以举起比自己重的物体。
(3)人可以在上面用笔写字。
(4)在月球上的机器不需要进行防腐、防锈处理。
(5)在上面看天空是黑色的。
20、宇航服具有的特点:
(1)供氧
(2)耐压
(3)密闭
(4)保暖
(5)抗射线。
21、为什么火箭用液氢做燃料?
(1)氢的热值高。
(2)燃烧后生成物是水,无污染。
(3)液态氢便于储存和运输,可以节约空间,以便于储存更多的燃料。
22、火箭的蒸馏罩应具备的特点:
(1)熔点高
【浅谈初中数学重难点】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数学解题方法09-15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10-20
浅谈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培养09-09
浅谈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10-23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07-01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结合07-19
浅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教学研究09-07
初中数学总结06-14
初中二年级数学06-03
初中数学分类讨论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