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总结(共10篇)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
2011年,为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反腐败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深入有效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按照《关于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2011]5号)精神,我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继续抓好干部队伍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强化源头治理,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我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体制
***局党组高度重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分工,明确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切实抓好所分管科室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监督检查。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一把手按照上级行政机关关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切实落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各项要求,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做到了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各班子成员从 1
自身做起,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为抓好分管范围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工作落到实处,按照制定的《***责任追究制度》、《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局2011年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的责任分工,狠抓责任追究工作,并将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做到责任奖惩分明,有力推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的执行力。
二、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宣传教育
局班子始终把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搞好个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入宣传工作要点,把自律与他律,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领导干部增强纪律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一是充分利用一、二级班子学习会机会,开展党纪条规和中纪委、省、市、县各级关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相关的文件精神的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尤其是加强对《**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的学习贯彻。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之能够自觉地去执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有关规定。二是以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等方式,宣讲廉政党课和作反腐败形式报告;三是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对照廉政内容,逐一报告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并进行深入的自查自纠,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重要性的认识,使之能够自觉地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四是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中国好人”**同志先进事迹。
三、抓好领导干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在平时的工作中,为确保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落到实处,我局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班子成员对各科室进行认真安排、布置和督促检查:一是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督促检查和自查自纠工作,清理领导干部在福利、接待等方面严重违反规定的问题,纠正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大吃大喝的歪风;二是认真执行《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治理领导干部违规查收招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市场交易活动谋取私利的问题。三是认真抓好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从强化管理和监督入手,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强化监管措施,加强对重点部门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不准收受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有关规定。四是加大对执法人员的作风整治,切实规范执法行为,积极推行“五个严禁”,即要求干部职工严禁擅离岗位、擅离职守,严禁网上聊天、玩游戏,严禁工作日中餐饮酒,严禁接受当事人的宴请和礼品、礼金,严禁态度生硬、服务不周,严肃查处和纠正执法队伍中存在的执法不公、乱收乱罚、吃拿卡要、刁难群众等影响经济发展、破坏**行业形象的突出问题。
四、亮点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承办的**工程有***工程等,涉及工程资金
上千万元。在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各类规费的手指过程中,尽管涉及10多个科室,20多个中层以上干部,但没有出现一例违法犯罪行为。在这方面,我局突出抓了以下环节:一是建立学习制度。将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放在同等地位,同步安排。在全局形成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良好风气。二是制定勤政廉政制度。我局先后制定了《***局责任追究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等制度。三是严格招投标制度。按照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检查要求,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工程进行公开招投标,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四是建立科学民主的公开决策机制。制定《****局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专家咨询认证管理制度》,规定凡涉及全县****发展规划、***规划、***建设等重大行政决定事项,都应经专家咨询认证或提交市、县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咨询认证,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调查研究制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旁观者清和听证暂行办法》的规定。我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一直受到县纪委和检察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每逢重大会议和重要事项的决策都告之第三纪工委,并邀请参与。
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决心在县委、县政府和正确领导下,加强与检察部门的团结协作,强化对各项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重视和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也关乎国家的发展。我们理想之未来中国, 是一个法制更完善、政治更民主、社会更和谐的国度, 这就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需要青少年从小就崇尚法治、树立遵纪守法的基本理念, 只有这样, 我们的“中国梦”最终才能得以实现。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来, 失业、流动人口数量大、贫富差别悬殊等, 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一定意义上导致了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概况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除了社会大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外, 与青少年自身存在的普遍心理、生理特点 (如性成熟、心理不成熟、容易感情冲动、猎奇、模仿等) , 使得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案件中所占比率较高。中国青少年预防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 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案件总数的绝大多数, 曾一度高达70%左右, 其中14岁至17岁的青少年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左右, 重新犯罪率从80年代至今持续处于上升状态。我国青少年犯罪可总结为以下:
(一) 犯罪类型种类多
青少年犯罪常以盗窃、抢劫、强奸、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居多, 以侵财性犯罪为主。
(二) 犯罪成员年龄趋小
以前, 青少年作案的高峰年龄以16岁至18岁年龄段居多, 而近几年, 则以13至15岁年龄段居多, 甚至一些青少年犯从10岁、11岁就开始小偷小摸, 到12岁至14岁就能“小人作大案”了, 13、14岁的小孩动辄拿刀伤人、杀人, 犯罪的年龄越来越小, 令人震惊。
(三) 犯罪形势团伙化
青少年年龄小、依附性强、思想不成熟的那个特点决定了他们势单力薄、求强好胜的心理。他们通过结伙, 相互壮胆、减少恐惧感、增加安全感, 在同伙之间, 互相教唆、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因此, 他们多是三五成群共同作案。
(四) 犯罪手段智能化
青少年求知探索欲旺盛, 模仿性极强, 尤其是对坏事物的接受力强, 感染快, 再加上现代信息的传播便利, 人们的交流增多, 从而使得犯罪方式、作案手段在青少年中的传播速度很快, 犯罪的方式和手段过于智能化、成人化。
(五) 盲目性特点
这是由于青少年社会经验少, 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比较单纯, 很少有预谋, 一般为突发性犯罪。
(六) 无知性特点
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收入的差距, 加之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导向, 一些青少年幻想通过抢劫、盗窃等不法行为致富, 陷入对物质利益的极端追求, 甚至不惜进行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达到自己的目的。
(七) 疯狂性特点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 生理发育快, 但心理发育却比较慢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 思想不成熟, 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刺激、感染产生感情冲动, 走向极端。往往胆大妄为, 犯罪手段残暴, 不计后果, 带有一定的疯狂性。具体表现为: (1) 暴力抢劫。 (2) 行凶杀人。 (3) 暴力强奸。
(八) 反复性特点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 经过帮助教育, 痛哭流涕, 表示要改邪归正, 表现出容易接受教育改造的一面。但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据有关资料表明, 近年来, 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断增加, 达到15-20%, 个别地区高达30%以上。
此外, 就青少年犯罪而言, 还具有连续性、传导性、突发性的特点。所谓连续性, 是指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 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 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 从而继续进行犯罪。所谓传导性, 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很强, 然而由于年龄小, 思想不成熟, 辨别是非能力弱, 所以容易模仿电影中或者身边的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所谓突发性, 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一般比较简单, 目的单一, 随意性强, 没有预谋, 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犯罪。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概论
在我国, 16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 14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所谓青少年犯罪, 是指14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犯罪。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 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 主题年龄也有所放宽;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14至25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处罚的行为。犯罪学主要采取广义概念。
(一)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内涵及特征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内涵可以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意义上来阐述。行为意义上的预防青少年犯罪, 指的是各社会主体 (政府司法机关、社会组织、个人等) , 依照法定义务或自愿原则, 通过对各种预防手段的适用, 来改善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促进青少年的人格教育, 减少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从而达到控制青少年犯罪目的的各种活动的总称。而结果意义上的预防青少年犯罪, 是指在上述各主体的共同努力下, 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得以一定程度的改善净化, 其人格发育与个体社会化能够顺利进行, 从而达到遏制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目标的多元统一性。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标单一的, 既要追求客观意义上的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改善, 也要追求主观意义上的青少年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既要防止外界对青少年的身心侵害, 也要做到减少和控制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2.预防主体的多元合作性。《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中指出:要成功的预防少年违法犯罪, 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即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应当相互合作成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主体。3.预防方式的多元互补性。就各预防主体而言, 政府的职能更多地侧重于完善机构和程序、提供社会保障、制定预防规划和对其他主体进行督促与协调;家庭与学校的预防主要强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和生活态度的培养;大众传媒的功能则在于杜绝色情、暴力和毒品等不良内容进入青少年视野, 并通过各种形式向青少年传播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内容。
(二)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性、有效性和现实性
任何事物的存在, 都有其合理缘由和生存土壌。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性。由于青少年犯罪行为本身的危害性, 而青少年刑罚的缺陷及司法追究效果的有限性, 又决定了单以被动的法律手段实施青少年犯罪治理工作, 其理想目标必然难以实现, 这无疑是凸显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性。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性。最有效的是以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而建立的以教育为主的法律体系。预防的属性决定了其不能马上取得理想中的成效。预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预防措施的功能和效益。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现实性。青少年犯罪预防是现实的, 可行的。第一, 青少年的主观方面是可塑的。第二, 青少年犯罪的客观环境是可净化的。第三, 青少年犯罪预防是有现实基础的。我国已经制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门法律法规,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体系已趋于完善。
(三) 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原则
1. 超前性预防原则
预防青少年犯罪要在青少年犯罪出现之前消除青少年犯罪隐患, 有效转化不良少年, 控制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隐患或不良行为有如下9种: (1) 夜不归宿; (2) 携带管制刀具; (3)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 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 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如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骗取他人较少的财物、酗酒等。当未成年人出现以上不良行为时, 是其可能走向犯罪道路的第一步。
2. 整合性原则
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是各个预防主体孤立的预防维权活动, 也不是各项预防举措的简单叠加。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应是一个有机整合体, 即应把各个预防主体以及各种预防措施的合作与互动, 有机整合在一起。
3. 针对性原则
对不同的个体、家庭、社会、心理的因素采取适当的治理策略, 讲实效、有目的地化解各种可能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诱因, 从而保证青少年犯罪预防目的得以实现。
(四) 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方式
1. 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相结合
前者是以全体青少年为对象, 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法制等社会正常的范式教育, 由社会、政府、学校、家庭采取的一般性预防维权措施, 其针对预防现象中的一般性因素而实施, 以正规的、社会公认的规范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后者是指分别针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刑在教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等五类特殊青少年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引导路径和行为干预也有所不同, 应据其某些特定因素而采取特定措施, 如对其进行专门教育工作, 凝聚正面力量加强对其的教育管理, 帮助其回归家庭等。
2. 综合预防与专门预防相结合
前者只包含政府机关、社会其他力量以及青少年自身在内的多数主体对青少年环境、青少年权益等概括意义上的改善或维护。后者指依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专门机构, 如司法机构、专门民间团体等, 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活动。
3. 积极预防与消极预防相结合
前者是青少年犯罪预防主体主动采取预防措施, 以避免预防现象出现, 抑制社会环境中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 净化和优化环境, 减少犯罪的激长和蔓延, 其重点是以不良或边缘青少年为关注对象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积极防止他们演变成犯罪群体。后者是指在被预防的犯罪现象出现后采取的预防措施, 其作用主要是减少青少年的再犯罪率。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构想
(一) 完善立法, 建立青少年司法法律法规
当前,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执行方面还存在问题, 对犯罪人的改造措施有待改进。我国现行的《刑法》主要使用成年人, 尚无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刑法体系。
建议制定一部统一的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刑法———《青少年刑法》。首先, 在实体方面:《少年刑法》实体部分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明确规定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2) 明确规定对犯罪青少年具体适用的刑罚种类和非刑罚种类 (3) 。明确规定青少年犯罪的处罚原则。 (4) 对犯罪青少年规定较宽的缓刑和假释的条件, 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 (5) 规定对青少年犯罪的罪行“封存”, 对犯罪青少年不适用累犯制度等等。其次, 在程序方面:《青少年刑法》的程序部分实际上相当于少年刑事诉讼法, 可以将目前有关法律、司法解释、文件中的有关规定综合起来。其内容应包括: (1) 按照现行刑事诉讼法的体例, 规定适合青少年的刑事立案、侦查、检察、审判、执行程序。 (2) 规定对简单、轻微的青少年刑事案件尽量适用简易程序。 (3) 我国目前应当建立青少年保释制度, 以提高青少年包括已经定罪的青少年“的保释适用率。 (4) 规定法院实行暂缓判决。 (5) 主张行刑社会化。一是缩短监禁刑的时间;二是在社会场所开放式行刑, 也即推行社区矫正替代监禁场所内矫正。
(二) 发挥司法机关职能, 预防青少年犯罪
1、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2、由专人依照专门程序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1) 成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侦查、审查、审判机构, 并由专人负责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2) 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应严格遵守现有的保障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方面的规定, 并尽快从立法上加以完善。 (3) 在对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刑事处罚上, 要贯彻特殊的刑事政策。3、加强对刑后青少年的帮教工作, 以防再犯。
(三) 重视青少年犯罪被害人研究
首先, 加强青少年犯罪的被害人研究, 有助于揭示犯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从而有利于对犯罪的预防。有时, 被害人的一些行为或言语就是犯罪行为发生的环境条件, 在犯罪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所以, 对被害人进行深入研究, 有助于全面了解案件的性质和特点, 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和预防措施。其次, 加强青少年犯罪的被害人研究, 可以防止恶逆变的发生。恶逆变是指被害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后, 在不良心理的支配下和其它因素的推动下, 导致的被害人逆向变化, 即从被害者向害人者方向的转化。有的被害人在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后, 在得不到法律保护的情况下, 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态, 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到无辜者的身上, 进而成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犯罪者。这种恶逆变一旦形成以后, 往往会比一般犯罪人更加疯狂, 对社会的危害性会更大。所以, 要加强对被害人研究, 做好其合法权益的保护, 做好被害者家属、亲人的思想工作, 安抚被害人受到创伤的心灵, 防止被害人的逆向转化, 减少犯罪的潜在因素, 相信犯罪也会大大减少。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 经济不断繁荣, 社会思想环境的变化使部分青少年无法对一些社会现象作出真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互联网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 网络色情和暴力信息等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所以, 青少年犯罪单凭现在的道德教育是不够的, 建议从小学就开始进行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 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 什么是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只有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的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
总之,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长期工作, 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一切能利用的手段, 不断改善社会风气, 消除各种消极影响, 从而最终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敏殊.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的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2 (02) .
[2]任亮, 刘正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与教育[J].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0 (6) .
[3]陈冀平.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J].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2013 (01) .
[4]黄教珍, 刘根.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预防[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10) .
[5]黄教珍, 张停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1.
[6]赵秉志, 张远煌.未成年人犯罪专题整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6.
关键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
一、当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预防机构的设置及人员配备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目前不少基层检察院虽然已经设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构,但预防机构设备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成为突出问题。首先是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立法滞后和有关书籍、资料的缺乏。
(2)部分检察干警认为职务犯罪预防是“软任务”,办案才是“硬指标”,认为查办了案件就有了成绩,而将预防方面的事情放到一边,根本不去过问。这种片面思想,既影响所办案件的社会、政治效果,也影响着预防工作。不少人认为,搞预防是临时的,没有依据,没有规定,不易操作,手段可以简单一点,发个检察建议、上堂法制课、进行几次法律咨询、发放若干宣传资料等,不过是搞个形式,致使预防工作缺乏实效性。二是在部分干警中存在着“只防不打”的思想。对在预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遮遮掩掩,认为既然和相关单位、部门结成了联系点,就应将问题在内部处理掉,出现了人为的袒护的倾向,致使预防与打击脱钩,使职务犯罪的查办显得苍白无力,致使违法违纪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放纵了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倾向,从而使检察监督权淡化。三是预防工作应作为检察机关的一件大事来齐抓共管,而不应被局限于预防部门或预防工作人员的专项工作,必须发动全院干警积极参与,实行全院“一盘棋”,把预防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才能使此项工作见到实效,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真正体现出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是其他任何一个部门和机关所不能替代的。
(3)存在重打击轻预防的错误思想。在检察机关内部不同程度存在着预防工作是软任务,是“务虚”的错误认识。侦查部门往往只单纯考虑办案,考虑预防较少,而预防工作游离在检察工作的边缘,习惯于由反贪查案后开展个案预防,预防工作形式化、表面化。其次,是内部考核体制不合理。预防工作的隐性绩效很强,预防成效很难及时量化和显现。如何评价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成效,设置科学的考核体系成为难题。在多数检察机关业绩考核中,预防所占分值极小,将预防工作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客观上加大了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相衔接与配合的难度。最后,人力资源配置与预防工作特点不匹配。预防工作涉及个案预防、系统预防、专项预防等具体业务,以及预防咨询、制发检察建议、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工作内容,还有大量调查研究任务。面对类型多样、任务繁重的工作,预防工作人力配置情况不尽如人意,造成侦防一体化工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4)存在指标设定合理性的问题。职务犯罪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受社会大环境下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即不仅要考虑引发职务犯罪的因素,而且要联系职务犯罪的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因素的多样性、多变性以及不确定性,使得选择科学可行的预测指标,建立其预测机制面临较大的困难。其次,是预测方法不科学的问题。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于构建一套完整的腐败预控指标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的反腐工作中一直都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职务犯罪黑数及职务犯罪潜伏期是预测的难点。而实践中预测方法大多局限于案件指标数据的机械对比,这就容易产生误报警等问题。最后,是职务犯罪信息采集的问题。由于检察机关预防腐败信息收集缺乏集体性,交流又不具有实质性,必然导致了预防腐败信息情报分析的随机性和非权威性。另外,没有专业的分析机构、专业分析人才等也是造成预防腐败信息分析随机性和非权威性的重要因素。即使形成了某个分析报告,也是由于各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缺乏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度,只能成为一个行业或领域,或某一个时期的反腐败决策参考。
二、职务犯罪预防
职务犯罪预防指检察机关通过对职务犯罪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在掌握犯罪规律的前提下,实施动态监测,对有其向恶性发展趋势时,进行预先报警,并对将来某一时空范围内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断和评估,达到控制犯罪发生、发展和恶化的一种手段。如果失去了预防的支撑,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将陷于“盲目”。
(一)职务犯罪预防是由预防工作的本质决定的
职务犯罪预防指对职务犯罪的事前防范,所谓“预防”即有“预”有“防”,先“预”后“防”,缺乏预测的预防是盲目的,无的放矢的预防,因而也就很难达到应有的防范效果。建立职务犯罪预测的指标体系,通过预测和仿真技术对职务犯罪的运行态势进行有效的监测,作出前瞻性的判断和,提出有效对策,使职务犯罪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是我们建立该机制的理论初衷及价值体现。职务犯罪预测是一般预防的特殊形式,它的对象是所有的潜在犯罪人,其依据犯罪趋势的进行推断,从而发出警报并采取措施,如提出检察建议等弥补其体制上的漏洞,或对主体进行教育,打消其犯罪念头。
(二)职务犯罪预防源于社会风险控制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以“风险社会”作为观察与评价现代性社会的核心概念。腐敗作为发生于社会控制薄弱环节的一种潜在政治风险,具有与自然风险相当的危害。“现代风险的特性决定风险社会中公共政策的基调不是要根除或被动防止风险,也非简单考虑风险的最小化,而是设法控制不可欲的、会导致不合理的类型化危险的风险,并尽量公正地分配风险”。作为传统的腐败控制机制,之所以在腐败治理中屡屡失灵,评价的滞后性与控制的单向性是其根本原因。因此,前移公共政策防范腐败风险的防线,引入技术性、有针对性的监督机制,最大限度降低腐败可能造成的危害,是以风险社会为导向的全球性社会公共政策做出的必要回应。这也为职务犯罪预测成为腐败控制体系的重要支柱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犯罪预防理论的发展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为科学预测职务犯罪提供了可能
“预防犯罪乃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检察预防工作是以犯罪学理论为基础,分析犯罪現象、发生原因和规律特点,通过对大量典型的个案、类案以及行业性、区域性、典型性案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定向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措施。现代犯罪预防理论不再包括犯罪发生后对犯罪人再犯的预防措施,只把先于犯罪的实施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活动视为预防的具体内容。[8]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预防方法的滞后性缺陷,缩短决策反应与实际运行之间的“反应时差”,提高管理控制和监督的针对性。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预测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工具。职务犯罪预测的信息处理及反应系统,包括信息的输入系统、信息内部转换系统、信号的发出系统等。有关预测信息的内部转换和信号的反应都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实践运用需要计算机专家和职务犯罪研究工作者的共同研究开发,因而其准确性更高,且预测效果更为明显。
三、对目前预防工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的思考
(一)配足配强人员设备,推动预防工作健康发展
首先应在基层院预防科建立起规范的工作运作程序,使预防工作的组织、方法步骤、权限等均有严密的规范,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其次要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扎实的干警配备到预防部门,同时加强对预防工作人员的培训,为其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开阔思路,提高创新工作的能力。在设备上,要达到办公智能化,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等工具开展预防工作。最后应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立法纳入国家或地方性法规的整个法律体系之中,以法律的形式赋予预防职务犯罪应有的法律地位,把预防职务犯罪摆在与打击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法律上确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原则、内容、形式、责任,统一预防机构的名称,明确其应有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必要的权限,使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预防工作措施
基层检察院应因地制宜,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具有指导性、实效性和权威性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预防措施,切实解决预防工作“底气不足,力度不大”的尴尬局面。一是以降低发案率为预防工作的直接目的,将发案率作为一项考核目标,从根本上增强预防工作的效果。二是在预防工作中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项工作从布置到完成,要做到有始有终,抓好检查、督促、推动,不见效果不罢休,不能停留在到预防单位讲几次课、开几次会的层次。三是抓重点和亮点工作,带动预防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我们开展的预防工作中,应围绕上级检察院和本院的工作布置,确定几项重点和年内能创出亮点的工作,集中精力抓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逐步推广。在选择项目时,首先考虑到重要性,尽量选择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同时兼顾到选项与预防工作要有切入点、见效快、易上手的因素,重点工作抓好了,既可增强我们搞预防工作的自信心,也能带动预防其他工作的全面展开。四是积极创新预防举措,增强预防效果。要在原有的方法上突破“三不”理论,改变仅开几次会、作几次反腐报告、讲几次法制课、搞几次警示教育、发几份建议传统的做法。要围绕稳定、改革、发展的大局,寻找新的预防工作切入点,开辟新的预防阵地,探讨新的预防路子,研究新的预防理念,提高预防工作的效率,通过预防措施和理论的创新,使预防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三)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进行宣传,重点抓住对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预防和依法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等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的宣传,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认同感,提高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二是加大对举报人的保护力度,检察机关要在举报前、举报中、举报后保证举报人的人身安全。
要实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机制间的合理衔接、有效运转,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系统梳理和创新探索,包括如何建立科学的反腐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备的反腐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如何处理好侦查工作与预防工作的界限、检察预防与社会预防的关系等等。只有经历一个长期而细致的探索和磨合过程之后,预防工作机制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效能,继而推动预防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卫国.《构建侦防一体化机制的途径》.《新世纪检察》,2010年第4期
[2]孙振远.《深入推进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取得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新突破》.《中国检察官》,2011年第5期
[3]张俊霞.《职务犯罪预测机制构建初探》.《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
[4]戈登休斯.《解读犯罪预防—社会控制、风险与后现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方案
肇东五中按照教育局部署,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关于加强教师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为使工作开展得富有实效性,依据肇东市人民检察院、肇东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黑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拒腐防变能力,为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我市实现“四大一强”的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任务
我们第五中学一定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加强联系配合的意见》(高检院
[2005] 二号)的要求,按照市教育局预防职业犯罪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在全校教职工中深入开展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同时把 1
这项工作与我校治理行风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认真落实,务求实效,扎实开展好“四个一”系列教育活动。
(一)举办一次预防职务犯罪培训活动。
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行政法规和教育系统“六条禁令”,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方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这项活动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同时举办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职务犯罪的严重危害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大力提倡清正廉洁、严格自律的工作作风。增强拒腐防变意识,促进依法治教和廉洁从教。
(二)认真组织师生观看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按照高检院和教育部的要求,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一部反映我省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一个优秀教师事迹的影片,组织教师观看《让世界充满爱》光碟。教育教职员工爱岗敬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教育系统“六条禁令”,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严于律己,以渊博的知识、和蔼的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召他人、教育他人,使之成为业务上的骨干,教学上的标兵,学生的楷模。
(三)开展一次“省思建制”活动。
认真构筑阳光校务、阳光收费、阳光招生、阳光采购等方面阳
光工程,同时对学校的大事大非都要实行公开。如:评模选优,晋职晋级等。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每学期要定期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机制,堵塞滋生职务犯罪的漏洞。
(四)开展一次预防职务犯罪及廉政建设知识问答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广大教职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不断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广大教职工敬业、勤业、精业和创业精神,自觉遵守“六条禁令”。同时采取测验、竞赛等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及廉政建设知识问答活动。真正在学校内筑起防腐“篱笆”,努力形成具有五中特色的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发现培养身边的先进人物,树立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典型,使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榜样。
三、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学校党政领导要提高认识,周密安排,务求实效。健全领导机构,成立由校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副校级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抽查、总结,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学校要认真召开好“支委会”、“班子会”、“教职工大会”层层学习,大力宣传开展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同时通过板报、广播进行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3、加强教育,多方疏导。学校严格按上级要求开展好这次工作,要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以廉洁从政、廉洁自律为主题,每年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工作会议,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同时抓好正面典型的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并把此项工作与评模选优、晋职晋级相挂钩,实行违规一票否决制。保证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达到增强和促进广大教职工廉洁从教,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使我校杜绝职务犯罪事件的发生,真正驶上“廉政大道”。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建筑市场秩序,提高经济效益,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切实发挥招投标制度预防和惩治腐败作用,打造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建筑市场,预防招投标工作领域职务犯罪,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工作实际,形成如下工作意见:
一、构建多方位监管体系
1、建立协作预防机制。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与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定期进行工作联系沟通。市检察院结合涉及建设领域案件查办情况,开展国有建设单位、招投标现场监管人员、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市建委负责国有投资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管工作。
检察机关对于重大的或有投诉的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可协助市建委等相关单位开展预防督导和警示预防等工作。市建委在项目招投标全过程监督中发现涉及职务犯罪等违法线索的,及时向检察机关通报,并及时建议招标人暂停招标投标活动。
2、增强社会监督机制。
探索引入招标投标特邀监督员、社会公众旁听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增强工程招投标活动的公开度、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3、实施差别化管理机制。
以落实建设单位责任制为核心,对不同投资来源的建设项目实施差别化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严格规范国有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管;国有企业经营性项目招标人自主选择资格审查方式和评标办法;民营投资项目建设单位自主决定是否进行招标发包,是否进入有形市场开展工程交易活动,实行发包后置备案;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项目经集体决议并报街道、乡镇同意,可以邀请招标。
4、加强项目标后监管。
招标人应严格执行工程合同,加强资金管理,控制建设成本,落实工程质量与建设安全领导责任制,确保工期进度。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标后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中标人履行合同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施工安全,并及时将中标人履约过程中的违法违约行为报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追究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优化招标评标工作流程
1、完善资格审查方式。
在国有投资项目中积极推行资格后审招标,但技术特别复杂或具有特殊专业技术要求的项目可以采用资格预审。技术特别复杂或有特殊技术要求的项目类别详见附件。
国有企业经营性建设项目招标,招标人可结合项目实际确定资格预审招标或资格后审招标,并自主选择评标办法。
标排斥、限制潜在投标人或拟中标人。因招标范围调整、投标人资格条件改变、已发布的招标信息错误等原因,确需终止招标的,招标人应及时告知投标人并承担相应责任。
3、规范投标单位廉政准入。
鼓励招标人限制或拒绝有行贿犯罪记录的单位或个人参与竞标。项目招标前,招标人可以向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查询有关投标人和拟派项目负责人有无行贿记录。在招标(或资格预审)文件中载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作为资格审查的内容,包括行贿犯罪记录查询的具体做法和年限,并将书面查询结果材料报招投标监管机构备案后,提交资格审查委员会或评标委员会审查。
检察机关发现有行贿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参与申请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应及时向有关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工程建设单位告知有关情况。
4、规范开标活动秩序。
(1)招标人应按招标文件规定程序主持开标会议,如实记载投标文件的送达时间和密封情况。除逾期送达或者不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密封的投标文件应予以拒收外,招标人不得代替评标委员会在开标现场对投标文件作出有效或无效的判断处理。
(2)投标人对开标现场投标文件提交、截标时间、开标程序、投标文件密封检查和开封、唱标内容、开标记录、唱标次序等方面存有异议的,应当在开标现场提出,招标人应当当场作出答复,并制作记录。投标人对招标人开标现场作出的异议处理结-4
标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二条规定重新招标或者评标。
四、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1、强化招投标各方主体责任追究。
逐步建立各方建设主体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各方主体的工作职责,强化责任追究,促使各方主体切实贯彻执行有关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
2、强化对招标人的责任追究。
对招标人或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通过在招标文件(或招标公告)中设置排斥潜在投标人条款、故意抬高或压低最高投标限价、评标过程中干扰或误导评标专家、泄露有关名单(投标文件)等应当保密的信息进行虚假招标、串通投标、操纵招投标结果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条规定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视情暂停该项目代理机构3-12个月参与我市代理项目的比选资格、暂停该项目组代理人员6-24个月从事我市招标项目的代理从业资格,对情节严重者,可暂停其在我市建筑行业的从业资格。
3、强化对评标专家的责任追究。
建立完善评标专家的信用档案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动态监管和实施必要的清出机制。对涉及违法违规的专家,计入其个人信用档案,情节较重的,禁止其在一定时期内参与依法应招标工程的评标;情节特别严重的,取消其评标专家库成员资格;对评-6
附件:
技术特别复杂或具有特殊专业
技术要求的项目类别
一、房建项目
⒈以国际性活动为主的大型公共建筑。
⒉有全国性意义或技术要求特别复杂的中小型公共建筑。⒊高大空间有声、光、热、振动、视线等特殊要求的公共建筑。
⒋30层以上或高度100米以上的建筑(含30层和100米)⒌单体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或投资2亿元以上的公共建筑。
⒍地下工程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及附建式人防建筑。
⒎抗震设防区特殊超限高层建筑。
二、市政项目
1.城市快速路、城市地铁、轻轨、停车场(库)工程; 2.大及特大桥工程(多孔跨径总长≥100m,单孔跨径≥40m)3.长及特长隧道工程(长度>1000m);
4.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高检会〔200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经贸委(厅),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中央企业党委(党组):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犯罪严重,由此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亏损,甚至破产,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和有关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国有企业加强联系配合,积极预防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努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精神,有效遏制和减少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发生,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现就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以及中央企业加强联系和配合,共同积极做好预防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协调和配合,积极查办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
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按照法律和有关企业领导班子管理的权限,大力查办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违法犯罪案件。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或者收到群众举报的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犯罪线索,或者正在查处的案件,认为构成犯罪的,要依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检察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受理,并及时审查办理。对依法不构成犯罪或者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检察机关要及时对其上级管理部门回复并说明理由和法律依据,其中,对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要提出检察意见。在检察机关依法立案侦查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办案纪律,注意维护发案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各有关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对于检察机关的依法侦查取证工作,要予以积极配合;对国有企业管理部门正在查办的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有关案件,在不违反法律和有关工作纪律的前提下,为熟悉情况、积极做好受理案件的准备工作,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预防工作机制,加强预防网络建设
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共同开展预防工作、增强预防工作合力和效果出发,积极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加强双方工作联系配合的工作机制,推进预防网络建设,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预防指导委员会、预防协调小组(办公室)等工作协调组织;制定和规范案件、公文移送程序,保证双方共同开展预防工作,使互相协调配合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增强及时发现、控制和防范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能力。
三、加强信息交流和情况通报
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认为重要的有关加强国有企业队伍尤其是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国有企业管理监督、健全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有效做法、措施,以及有关业务方面出台的政策、改革措施,查处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案件情况,在允许的范围要向检察机关通报。检察机关就查办国有企业中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情况,也要向国有企业管理部门通报,并结合查办的案件情况,积极分析、研究和总结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手段和变化规律与趋势,及时交流沟通,为其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企业管理服务。
四、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预防对策研究
针对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可以共同开展前瞻性的调查分析,深入探索制度、机制中的问题,努力研究从源头上预防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治本性措施和对策。积极总结和推广各地预防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方面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双方要加强预防对策的分析论证,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出台有关加强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和业务管理规定、产业政策和改革措施时,要充分考虑预防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要求,必要时,可以与检察机关共同研究完善;检察机关在研究、提出有关涉及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时,也可以请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进行论证或提供咨询意见,注意反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等业务活动的流程和特点。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落实有关加强队伍建设和业务管理规定、执行产业政策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调研,检察机关可以从预防需要出发参与和配合。
五、共同推进检察建议的落实
检察机关结合办理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提出有关预防犯罪的检察建议时,要注意提高检察建议的质量,增强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积极协助发案单位及时落实。在向发案单位提出检察建议时,应当同时抄送其有关上级领导机关或者管理机关,并加强对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的检查和回访。发案的国有企业对检察建议提出的预防措施和对策要积极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和效果及时回复检察机关,发案的国有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和单位对检察建议的落实要加强督促。因提出的检察建议未及时落实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应当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六、加强宣传、教育和咨询
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的危害、预防工作情况及其取得的经验、成效;共同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警示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使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端正生产经营态度,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加强对各自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中,可以互相聘请授课人员,积极提供有关资料。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在对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人员的培训中,可以邀请检察机关就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罪与非罪等有关法律政策界限问题,开办法律讲座和提供咨询服务。
七、做好中央企业预防犯罪工作
检察机关要同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加强联系和配合,共同做好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中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工作。应当按照属地原则,根据本通知规定的基本精神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安排。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企业工委和国家经贸委要对在中央企业中开展贪污贿赂犯罪预防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和经贸委等有关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通知的精神,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地在执行本通知中遇到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报告,中央企业要及时向中央企业工委报告。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一、煤炭企业职务犯罪的类型
当前, 煤炭企业的职务犯罪与其他行业一样有其共性, 但也有其个性, 根据行为人动机内含的经济成分, 大致分为二种类型:
一种是贪利性职务犯罪。即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以贪利性为其犯罪动机的职务犯罪, 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在煤炭企业表现突出的主要有, 少数企业的负责人利用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租赁、承包等改制之机或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采取多种手段侵吞国有资产, 化公为私;有的将国有资产转移到私自经办或亲友经办的企业中变相侵吞;有的以企业名义从事中介活动, 将所得据为己有;有的利用企业名义, 私自经商, 以煤谋私;有的利用承包名义, 滥发奖金。
另一种是非贪利性职务犯罪。即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非贪利性职务犯罪。在煤炭企业表现较为突出的是, 有的企业负责人严重不负责任, 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 造成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有的企业负责人或业务人员依法经营意识差, 对市场不进行综合分析和调查, 轻信谎言, 造成巨额煤款被骗;有的急功近利, 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 盲目上项目,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煤炭企业职务犯罪的原因
1、个人信念动摇, 价值观念扭曲。
持续多年的良好煤炭形势, 为煤炭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 也使个别煤炭企业的领导干部, 尤其是个别高层管理人员的私欲渐渐膨胀起来, 少数领导干部经不起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 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在新形势下一味追求享乐, 摆谱装阔, 最后不择手段地通过贪污、受贿、挪用等各种非法手段, 谋取金钱和各种好处, 从而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
2、政治素质低, 法制观念淡薄, 特权思想严重。
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 又放松自身学习, 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严格自律,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 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 对工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 不能兢兢业业对待每一项具体工作, 法制观念淡薄。
3、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落实不到位。
针对多年来煤炭企业贪污、挪用、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多发、易发, 大多数煤炭企业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 但完善性差, 存在疏漏和缺失, 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 加之受“难免论”、“难管论”的影响, 行动上自然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
4、监督不到位, 权力得不到制约。
虽然煤炭企业监督部门多, 但合力不够。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职工代表监督等职能分散, 各自为政, 职责交叉, 难以形成监督合力和综合效能。
5、查处惩治不力, 社会风气遭到破坏。
由于查办力量薄软, 犯罪数量大, 犯罪得不到及时的查处和惩治, 导致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 优良传统丢失, 有的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 但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认为不会得到法律的惩处。
三、煤炭企业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1、强化思想建设。
坚持以思想教育为基础, 建立健全“以德制权”的思想道德预防机制, 筑牢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人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 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 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及新闻单位, 文化艺术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 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 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 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
2、强化队伍建设。
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 使广大党员干部养成热爱学习、自觉改造的好作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带头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 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3、强化制度建设。
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遏制不正当竞争, 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中之重。坚持以规范权力运行为目标, 建立健全“依法制权”的制度防范机制, 来规范国有煤炭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针对煤炭企业权力运行的特点, 建立结构合理、配套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 形成以制度管人, 用制度管事的机制, 把制度建设渗透到生产管理活动中去, 体现在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4、强化监督机制。
一是强化党内监督。要通过加强民主集中制, 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等, 强化党委内部的监督和纪委的监督。二是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督的作用, 同时还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训练有素, 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纪检监察队伍。三是强化群众监督。要明确便于群众对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的方法, 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 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四是强化舆论监督。要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使广大群众学法、懂法, 提高反腐败斗争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自觉性,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廉洁风气的形成。
在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手段复杂化的中国社会,职务犯罪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蛀虫”,横行于国家机关的机体内,贪污、受贿、腐败的滋生蔓延,侵蚀着党和政府的廉洁与公正。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止“病毒”扩散,须从源头下手将犯罪苗头扼杀于摇篮,未雨绸缪整治风纪,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职务犯罪是一种因职务和权力而产生的,发生在国家工作人员之中的严重犯罪,包括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不仅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直接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损坏党和政府的庄严形象,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廉洁性,历来为党和政府所禁止,为人民群众所痛恨。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当前,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由点开始 切实搞好重点预防
在立体式预防体系中,点是最小单位,将无数点上的预防逐步落实,就会使立体式预防形成众多的支撑和连结面的基点。
这里所说的点,一是指办案点,即案发单位;二是指预防工作联系点。搞好点的预防工作首先是做好个案预防,即结合办案,在办案点上采取若干预防性措施,切实做好“三个一”工作:“一案一剖析”,结合查办案件在案发单位召开案情通报会或案因分析会,分析发案单位的规章制度及监督机制方面存在的漏洞,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提出应如何加强防范;“一案一建议”,在剖析的基础上,向发案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帮助发案单位完善管理制度,堵塞漏洞,促使案发单位强化管理,预防同类犯罪及其他犯罪的再发生;“一案一释法”,结合查办的案件,到发案单位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案释法,从而达到教育防范的目的。
其次是做好跟踪预防工作,在案件办结后的一个时期内,查看相关工作落实情况,通过跟踪完善预防措施,切实防范新的犯罪发生。
由点延伸 着力开展条线预防
这里所谓的线,是指一个条线、一个系统。将点上的预防工作延伸到一个条线、一个系统,这是立体式预防的重要内容,在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要立足办案点,着眼治理整条线和系统,努力实现办一案、教一片、治一线的社会效果。
开展教育预防。不同行业犯罪的发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都有明显的行业烙印。同一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其业务工作具有许多共性,因此,开展预防工作,也必然存在很多共同之处。系统内的教育预防可以从通报系统内的典型案例入手,以案释法,分析犯罪原因,用鲜活的案例教育干部职工从中吸取教训,遵守法纪。
搞好治理预防。利用办案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举一反三,对可能出现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部位进行集中整治,及早落实预防措施,堵塞漏洞。通过系统内部全面整治,强化全系统依法管理,对不同行业要进行分类研究,区别对待、灵活应用。同时,要及时总结行业的共性犯罪活动规律,制定行业的预防犯罪措施,促使行业的职务犯罪得到遏制。
由点到面 实行全方位预防
职务犯罪的预防仅仅在点、线上的个案预防、跟踪预防、教育预防、治理预防是不够的,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对象开展多方面工作,逐级逐层分类指导,实行全方位预防,努力做到打击犯罪不留死角。
开展宣传预防打基础。有关部门应结合办案,运用各种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电视讲话、报道法制新闻、举办职务犯罪展览、宣传典型案例释法等形式做好宣传教育预防,努力在人们心中筑起一道预防犯罪的坚固堤坝,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开展专项预防保質量。专项预防是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突出问题所开展的专门预防工作。如检察机关结合办案深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开展专项预防,构建重大工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确保工程质量。
开展同步预防促效果。在重大工程上马时,对工程招标投标、征地拆迁、签订合同、资金管理等经营活动,与有关部门签订廉政预防协议,实行跟踪监督,防止可能发生的职务犯罪,有效地避免“项目上马,干部下马”的局面出现。
开展社会预防齐开花。政法机关应广泛接触社会,鼓励公民同各种腐败行为作斗争,欢迎群众举报,争取更多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形成强大的预防职务犯罪的社会力量。同时,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党政部门反腐败的总体工作格局之中,并与纪检、监察、人大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多侧面、全方位、全社会预防的良好态势。
由表及里 实行综合预防
预防职务犯罪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少数人团团转,多数人一旁看”的问题,全民参与形成合力,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使人们不想腐败、不愿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为此,必须从制度、机制和法制加以预防。
制度预防。制度预防的根本作用在于规范工作程序,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填补管理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漏洞,达到事前预防的目的。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部门和单位疏于管理、制度不严、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监督不力,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鉴于此,应该在重点岗位、关键部位、主要环节,如人事任免、物资采购销售、基建工程管理等管人管钱管物的工作流程中,寻找薄弱环节建章堵漏,消除隐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机制预防。机制预防是事前预防,旨在通过建立、完善、改进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内部的、外部的和社会各种方法和手段,从机制上相互制约,消除腐败滋生的条件和土壤。
在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方面,可以全面推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诸如政府公开招标物资采购制、工程项目招标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个人财产收入申报制、政务企务公开制等,增强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从而把国家工作人员行使职能的行为完全置于职能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之下,增强行政管理或国企管理体系的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促廉洁。
在人事管理机制方面,推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采用任前公示、选任制、聘任制、引咎辞职制、弹劾制等录用及惩罚方式。在分权制衡机制方面,要针对权力过大、过于集中、权力滥用的现象,实行分权和体制制衡,强化运行监督、集体领导,防止特权霸道。
法制预防。一是加快和完善立法。首先应加快和完善经济立法,加强市场主体立法、市场程序立法,尽快完善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法律规范,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立法,防止不正当竞争和权力滥用。其次,应加快和完善惩治职务犯罪的刑事立法,使打击职务犯罪有章可循;二是加大打击力度,及时制止犯罪。打击职务犯罪者时,要排除干扰,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公平正义,真正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警示、教育其他人员打消违法犯罪的念头,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
通过学习,使我对什么是职务犯罪、如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的方针、原则和主体是什么等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使我思想上产生了很大震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体会颇深。
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是一个浅显明了的道理。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少数人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放弃了对世界观的改造,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在个人欲望的驱使下逐步淡漠了理想信念和法制观念,在权力关、地位关、金钱关和美色关面前丧失原则,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了有悖于原则的事,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在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堕落腐化,“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金钱,不讲原则”,从而踏上了不归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活生生的事例,引人警醒,促人反思。我们一定要注重学习,不断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面对功名利禄心不动,灯红酒绿眼不迷,不义之财手不伸,污泥浊水身不沾,真正筑牢防腐、防贪、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
清正廉洁,这是每一名干部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干部不廉洁,不仅会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受到扭曲和破坏,而且会使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切记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干。
三、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关于职务犯罪预防与生产力关系的若干思考 作者:陈星妍
来源:《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2013年第03期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无可否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社会转型中所伴随和滋生的各种复杂因素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却也促成了犯罪,尤其是职务犯罪的增长、蔓延乃至泛滥。有专家曾指出,如今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损失、社会污染和政治挑战。作为最严重的腐败行为之一,职务犯罪尤其如此。从法理学的意义上讲,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损害公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依法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的总称。当前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的滋生与蔓延和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变化,社会秩序受到了一定程度地冲击与破坏,这不仅使原本隐蔽、潜在的腐败现象因此而暴露和显现了出来,而且伴随着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漏洞条件下腐败机会的增加,腐败实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因此,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和蔓延,积极开展社会转型时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这对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设必将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2013年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听取了“全国模范检察官”南京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局局长林志梅发言后,称赞地说:“志梅同志讲得好,职务犯罪确实使我们的损失很大。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我很以为然。”总书记一语道破了职务犯罪预防与生产力的关系,即职务犯罪预防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那么,职务犯罪预防究竟如何解放、发展生产力?怎样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都是检察机关预防工作人员应当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只有不断夯实职务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并着力于完善职务犯罪预防的举措,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职务犯罪预防为生产力发展的软环境提供保障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定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是人类的生活场所,人们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它的好坏自然影响到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一个企业若想驻足于长远,必须在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商业道德等方面下工夫;同样,一个国家若想繁荣昌盛,亦得与其他国家拼教育、科研、文化等。这就是所谓的“软实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已脱离过分依赖基础能源的阶段,而更多地偏向于软实力。在新时代的竞争中,科技、教育、体制、法治等无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家也十分重视软实力,着力营造健康的软环境,争取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实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虽然不是生产力本身,但却是为生产力的发展营造健康软环境不可或缺的部分。
首先,职务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犯罪预防能够适量减少职务犯罪。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有大量职务犯罪的案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职务犯罪的多少及程度的大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垄断、寻租等现象的存在,使得经济主体处于一个不良的市场环境中,这样必然会阻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企业不是靠产高质优、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去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而是一味地靠与相关政府部门搞好关系而取得市场,那么,一方面该企业因手握“保护伞”而缺少了竞争与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会打消其他同类企业的竞争性与积极性。如果“官”“商”之间“勾肩搭背”、“不分彼此”,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都是无益的。
其次,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能够减少国家对犯罪分子付出的进行培养和惩治的损失。面对那些锒铛入狱的腐败分子,我们在痛恨的同时,也有着无尽的惋惜。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检察机关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把谁置于死地,而是要实现社会稳定、百姓安康。要实现这个目标,事后惩治只能是作为保底手段,如果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法就尽量不要去惩治。事后惩治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作,如果能够做到预防在先,抓住防治腐败的主动权,必将为国家减少不少的损失,包括经济上的和精神上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职务犯罪,与其事后防治的耗时耗力,不如事先预防的治标治本。
最后,职务犯罪预防多以威慑与教育为主,能够较早地遏制犯罪的滋生。一般来讲,职务犯罪都有一个演化过程。第一阶段是行为人的心理开始产生蜕变,可能在某个时刻禁不住了诱惑,这些思想上不健康的东西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会逐渐表露。第二阶段是行为人行为方式的变化,经过了思想斗争后,其逐渐把腐败意识变为实际行动;一开始可能是小恩小惠,随后变得越来越贪婪。第三阶段是行为人利用工作环境的程序、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寻求机会、创造条件得以完成行贿人的“嘱托”。到第三阶段时,行为人往往已完成了犯罪行为,这时对经济、社会已经造成了危害,一些损失已无法挽回。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往往发生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从一开始就掐住腐败的苗头,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时采取行动,将犯罪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职务犯罪预防就是要行为人不仅不去犯罪,还要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如果公务员及领导干部都能够“面壁成佛”,达到“自我境界的提升”,国家必将省去对后院安危的担忧,而在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二、职务犯罪预防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生产工具
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生产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预防职务犯罪本身确实不是生产力,但它却可以为生产力的发展去除障碍,减少羁绊,调动生产者的最大积极性,让生产资料实行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一劳动对象带给人类的恩赐,让社会发展的航船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可以说,反腐败是一种治病固本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林志梅代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发言中说,“检察机关不光看抓了多少人,更要看预防了多少人犯罪”。此观点得到了总书记的认同。职务犯罪预防是发展生产力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不应该是虚无缥缈、纸上谈兵。它应该是硬而实的,能让人实实在在感觉得到的;它应该能够被“握在手中”,具体而真实地被应用于实践当中。那么,什么样的工具,或者说怎样塑造这个工具,才能达到它为生产力发展所用的目的呢?
首先,要保证职务犯罪预防的规范性。不可否认,职务犯罪预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通过加强其规范性来使其发挥相对固定的、长效的作用。实现职务犯罪预防的规范化即实现其法制化。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尚没有一部关于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职务犯罪预防需要法律规范,正如一个工具的使用需要一本使用说明。实践中,各个预防主体往往根据各自的情况实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所采取的预防手段、途径、程度等也大相径庭。我们不能评价谁的方法更加正确,只能说这样的运作有些混乱,也相应地导致各地预防工作成效的参差不齐。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将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或者手段写进法律,促进职务犯罪预防的法制化。这样才能使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在正常、规范的轨道中运行,发挥其作为“工具”的最大效用。
其次,要保证职务犯罪预防的专业性。职务犯罪预防在反腐败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应给予其比职务犯罪惩治更大的重视。对于职务犯罪惩治,我国在法律、司法解释、行政法规、规章等方面已具备相当不少的规定,如对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的规定,以及对职务犯罪惩治程序的规定等。然而,对于职务犯罪预防,只散见于各部门的政策、讲话中。这不仅显示出了职务犯罪预防规范性的缺失,更凸显了其专业性的匮乏。因此,应深入挖掘一套适用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专有的理论机制及实践操作,并结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强预防工作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再次,要保证职务犯罪预防的创新性。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职务犯罪的方式也随之发展并具有时代的特征。比如,上个世纪的行贿受贿手段多为直接赠送金钱、房产等有形资产;而在信息化的今天,行贿的手段可能就会变成赠送干股等无形资产。相应地,预防的措施也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准确地做出应对,不能固守陈规。预防手段是为了达到预防目的,创新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预防目的。只有鼓励创新,才能使预防工作不致落伍,才能让其领跑于犯罪发生之前,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要保证职务犯罪预防的可评估性。习总书记的“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的论断,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提高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其实效性提出了要求。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进行必须要有效果,或是控制了职务犯罪的发生或增长,或是减少了职务犯罪惩治的工作的成本支出。在保证职务犯罪预防的规范性、专业性和创新性的同时,必须要有一系列的评估标准来衡量预防工作的成效,并在评估后进行改进,反过来通过创新促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更加规范性、专业性。评估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通过评估,才能判断这个生产工具是否发挥了作用、作用的大小以及改进的方案。
职务犯罪预防是促进发展生产力的工具,这个工具的使用如果能从实现“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在规范性、专业性、创新性、可评估性上下工夫,就能切实做到建章立制有的放矢,警示教育入情入理,调研分析实事求是,建言划策切实可行,评价成效准确到位。通过每一起案件预防措施的有效落实,防止同一类案件在同一单位乃至同一地区重复发生,促使“从发案单位到相关行业、系统抑制犯罪”的正能量,抵御滋生犯罪的负能量,实现遏制犯罪、减少犯罪的价值目标,那么,经济、社会将在很大程度上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职务犯罪预防为生产力发展改善社会关系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不可能有经济政治的繁荣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老百姓在吃饱穿暖的同时,精神上的诉求、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对政府的意见也不断增多。领导干部的腐败是加深干群矛盾的重要原因,而且在现实中,往往一个干部贪腐行为对政府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十个干部给政府形象带来的正面影响程度还要大。政府公信力缺失,一些促进经济发展执行力必定因此受损。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社会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两者的发展一致性。随着怨气、苦气、不平之气的增加,社会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就更无处说生产力的发展了。干部形象是政府形象的标杆,如果官商交往无道,“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公私不明,必将损害政府的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作的《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讲话中指出,“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可见,如果干群这对主要矛盾解决不了,社会关系处理不好,引起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甚至是“政权垮台”。
正如上面所说,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往往是在腐败案件发生以后,而行为人即使最后被绳之以法,也消不去群众心头的怒火。因为在他们心中,干部腐败是一件十分令人唾弃的事情。随着案件数量的增多,有些地方还会形成群体性、系统性的腐败,久而久之腐败就成了干部官员的代名词,甚至成了整个政府的代名词。所以,检察机关要做的不仅仅是如何惩治行为人、如何向群众宣示党和国家要将这些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决心,而更多的是要去最大限度地避免职务犯罪的发生,这就是职务犯罪预防的价值所在。
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基础。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政府的形象,改善干群这一矛盾突出的社会关系,促进“生产者”之间的和谐,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生产力是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环境的适应力、政府的公信力和措施的执行力的影响。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省政府的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又一个的教训反复说明,哪个地方廉政工作没有抓好,就会丢掉形象,失去人气,耽误发展。”干部清正、政
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发展生产力,职务犯罪预防出生产力,这是个易懂的道理。职务犯罪是生产力的大敌,干部职务犯罪必然破坏生产力。对此,加大惩治力度是一方面,更需要做的是完善职务犯罪预防的举措。
【关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关于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意见05-24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汇报10-04
创新机制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07-08
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情况工作汇报07-11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9-11
小学预防违法犯罪总结10-12
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汇报07-22
防范工作预防银行卡犯罪06-10
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总结10-27
预防职务犯罪教育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