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图知识点梳理
一、读图
在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材中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就有地图的知识教学, 这是学生接触地图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应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 (如地图的三要素———方向、图例和比例尺) , 还有地图的种类与判读等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效的信息, 否则, 学生看着地图就会无从下手, 不知所措。不同的类型的地图承载的信息不同, 功能也不一样, 读图时首先要选定恰当类型的地图, 明确任务, 带着要求去获取有用的信息。例如, 在探究亚洲的地形特征时, 我们就应该先选择“亚洲地形图”, 然后看亚洲有哪些地型类型, 哪种类型的地形分布广泛, 再让学生看地形剖面图, 问学生:亚洲地表面起伏怎样?哪里高, 哪里低?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总结出了亚洲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亚洲地形复杂多样, 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表起伏大, 中间高, 四周低;受其影响河流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再如, 在分析某地气候特征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图、气温曲线变化示意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抓住关键性的数据。例如, 月平均气温20摄氏度为高温的标志性数据, 0摄氏度是冬季寒冷的上限, 降水量月平均在50-100毫米为湿润, 超过100毫米为多雨, 低于50毫米为少雨……通过对这些等值数值的判读和分析, 使学生掌握概括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二、析图
析图就是分析地图, 即综合地理信息, 弄清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是学生读图能力较高层次的要求。我们知道, 地球上各个事物之间彼此都是互相联系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一规律呢?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例如, 在学习“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分布与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时, 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以及相关的图片, 然后提出问题:“对照地形图和气候图说说为什么澳大利亚的东南部、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带集中了该国70%的羊只?”这是一道综合题, 需要用到三幅图, 而且还要对三幅地图进行叠加, 所以难度很大。为了学生方便作答, 我把这道题设计成易操作的题型, 并组织学生分组学习。
学生通过这样的指导学习, 弄清了地形气候会影响农牧业的生产, 影响人民的生活, 也懂得了人们如何利用地利自然因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更掌握了从地图中整合有用信息获取知识的方法。这使学生的读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练图
这是学生综合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 包含读图、填图和析图的全过程, 是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呈现在地图上的过程, 也是运用地图再现地理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练图往往用在综合练习或复习教学中。如在复习“中国地理的区域地理”时, 我选用了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的一张空白图, 图中信息有铁路 (成昆铁路) 、河流 (长江) 、城市 (A昆明、B.六盘水、C.攀枝花、D.西昌) 、矿产符号 (煤、铁) 、水电站 (二滩) 符号。问题分三个层次: (1) 填图:A城市名称, B城市名称; (2) A城市为什么适宜发展园艺花卉业? (3) 分析C城市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这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一道典型题。通过这样长期训练, 学生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读图教学三部曲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到的, 它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也使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兴趣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做法符合新课程理念, 能把教师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 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符合学科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要求, 灵活地运用上述方法, 切不可生搬硬套。
摘要: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符合学科特点, 是地理教学的要求, 是培养教师执行新课程能力的要求。教与学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练图的训练, 会使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 知识梳理 习题讲评 晨昏线 经线 纬线
在二轮复习中,有两种基本课型:专题梳理课和习题讲评课,其实这两种课型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就是习题讲评前现对重难点知识点归纳总结,进行梳理,最终形成方法指导,给学生以明确的思路。下面我以地球运动之晨昏线为例来进行说明。
一、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回顾一轮复习中对晨昏线的知识总结
晨昏线的基本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图1,复习总结一轮复习中晨昏线的基本特点:(1)晨昏线是地球的大圆;(2)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3)在地球上自东向西移动;(4)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均为0;(5)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是18点;(6)只有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与赤道面垂直;二至日与经线圈夹角最大,与极圈相切;(7)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8)晨昏线的纬度最高点是正好出现极昼与极夜的纬线。
二、晨昏线和纬度的关系
师生看图1,学生讨论分析,个体回答,集体补充,以形成共识的结论:1、相切;2、相交;3、相离。
(一)切点问题
师生看图2,学生分析思考:(1)切点的时间是几点?(2)夏至到秋分,切点的纬度如何变化?(3)判断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何关系?
师生得出结论:切点是晨昏线最高点,也是晨线与昏线的分界点;与纬线的相切的切点时间为0点或者12点;与纬线相切的切点的纬度范围为:66°34′S/N—90°S/N;与切点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与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互余。
[通过老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规律,然后通过练习讲评来让学生体会这类题的做题思路。]
【例1】(07全国卷I)右下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1~3题。
1.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是( )
A.5时 B.15时 C.9时 D.19时
2.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
A.55°N B.65 C.75° D.85°
3.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1)M点应为12点;(2)7月份离6月22日近,离北极圈近,且在北极圈内;(3)依照提干M点为0时,北京5点,昼长夜短。答案:B、C、A。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及时利用总结的知识,理出做题的思路,并能灵活的应用,强调合作学习。]
(二)晨昏线与纬线相交
(1)晨线与纬线的交点都是6点吗?
(2)判断图中红线纬线昼长是多少?
通过讨论分析,可得出结论:根据晨昏线计算出昼弧夜弧长,得出日出日落的时间点,得出太阳的方位
【例2】下图中a表示纬线,EF两点为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读图回答8—10题。
8.若E的地方时为8时30分,则纬线a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
A.北半球、4月 B.北半球、8月 ?C.南半球、2月 D.南半球、5月
9.若E、F两点重合时,下列说法不可能的是( )
A.纬线a位于高纬度 B.纬线a位于中纬度 C.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D.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10.若a的纬度为60°,EF之间的纬线距离约为10000千米,则该日( )
A.地球的公转速度为一年中最快 B.全球气压带、风带移至最北 C.我国各地正午日影朝北 D.北半球中纬度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学生单独分析:是考查晨昏线与纬线相交问题(1)EF两点为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可以计算出昼长;(2)切点问题;(3)昼夜等长。答案:D、B、C。
(三)晨昏线与纬线相离
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总结分析,并给予学生几个典型的例题。
三、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1、只有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与经线圈夹角最大。2、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具体例题略)
上面主要讲解了晨昏线与经纬线之间的关系。在上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注重学生的做题体验,注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炼答题思路,最后师生有归纳总结,进行知识整合的提升,然后再与讲练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区别一轮的讲题方式和基础知识依次复习的方式,而要体现二轮的特点,在知识联系上进行整合并注重讲练结合。本节课就是提炼出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切入点来讲解地球运动做题技巧,并有机地把知识梳理课和习题讲评课相结合,从而打造二轮的高效课堂。
来源:网络综合 【相关推荐】
【加入收藏】
无忧考网为您整理了“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梳理2016”,方便广大网友查阅!更多初中一年级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一年级网。
【快速提分】2016年初中一年级全程名师特训辅导班!点击免费试听>>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自转 /公转
绕什么转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 约24小时 /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东南亚等
○3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水平方向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②影响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入海径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分布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海洋生物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一、光的反射和折射(几何光学)
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i:入射角}
2.绝对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isinr{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i:入射角,r:折射角}
3.全反射:
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2)全反射的条件: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注:
(1)平面镜反射成像规律: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沿平面镜对称;
(2)三棱镜折射成像规律:成虚像,出射光线向底边偏折,像的位置向顶角偏移;
(3)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的实际应用,放大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4)熟记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利用反射(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等作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
(5)白光通过三棱镜发色散规律:紫光靠近底边出射见。
二、光的本性(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1.两种学说:微粒说(牛顿)、波动说(惠更斯)
2.双缝干涉:中间为亮条纹;亮条纹位置: =nλ;暗条纹位置: =(2n+1)=0,1,2,3……);条纹间距:xld2(n
{:路程差(光程差);λ:光的波长;2:光的半波长;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3.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介质无关,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光的颜色按频率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助记:紫光的频率大,波长小)
4.薄膜干涉:增透膜的厚度是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即增透膜厚度d4
笔者分析发现, 当前地理课堂关于太阳运动章节内容教学主要存在“两多两少”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多, 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少;另一方面是教师提出归纳、训练以及巩固已有知识的问题较多, 而提出的问题质量一般都不高, 富有新意、具有启发性、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较少。这种“两多两少”的现象必将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大多时候学生都是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和模式去分析问题, 追寻问题答案, 这样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发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地理关于太阳视运动图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存在的这种现象, 推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程序, 以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相关的地理知识, 仅供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参考。
首先, 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太阳视运动图, 而在讲太阳视运动图之前, 要先让学生知道“天球”这一概念。所谓天球, 指以观测者为球心, 向外以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 在该天球上, 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天体的投影, 当然太阳的投影也在其中。那么, 观测者在地球上看到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 即为太阳的视运动。在太阳视运动图上, 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地方的日出、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的情况, 以及正午时太阳所在天空的方位。
在分析太阳视运动图时, 要具体地方具体分析。下面我们以40°N某地为例, 来说明一下如何通过太阳视运动图来确定该地的日出、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情况, 及正午时刻太阳所在天空的方位。
图一:春、秋分日, 太阳正东升起, 正西落下, 图中太阳视运动为半圆, 所以昼夜平分。正午时刻, 太阳在正南天空。
图二:夏至日, 太阳东北升起, 西北落下, 图中太阳视运动大于半圆, 昼长夜短。正午时刻太阳在正南天空。
图三:冬至日, 太阳东南升起, 西南落下, 图中太阳运动轨迹小于半圆, 昼短夜长。正午时刻太阳在正南天空。
以上举例我们发现, 直射点在北半球时, 40°N地区日出东北, 日落西北, 直射点在南半球时, 40°N地区日出东南, 日落西南, 而正午时刻, 太阳始终在正南天空。学生自然就会问教师, 是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只要直射点在北半球, 则北半球各地日出东北, 日落西北? (2) 北半球各地正午时分太阳始终在正南天空?
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观测地纬度变为东70°N, 则观测地看到的太阳视运动图为: (1) 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正东升起, 正西落下, 昼夜平分。 (2) 直射点在0°N~20°N之间, 太阳东北升起, 西北落下, 昼长夜短。 (3) 直射20°N时, 太阳正北升起, 正北落下, 刚好出现极昼。 (4) 直射点在20°N~23.26°N之间, 太阳正北升起, 正北落下, 出现极昼。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应总结为:当直射点在北半球时, 全球 (除极昼、极夜地区外) 日出东北, 日落西北 (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起, 正北落下) 。以此类推, 当直射点在南半球时, 全球 (除极昼、极夜地区外) 日出东南, 日落西南 (极昼地区太阳正南升起, 正南落下) 。
然后, 我们来解答第二个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类推, 如果我们把观测地纬度改为20°N, 则观测地看到的太阳视运动过程应分别为: (1) 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正午时刻太阳在正南天空。 (2) 直射点在0°N~20°N之间, 正午时刻太阳在正南天空。 (3) 直射点位于20°N, 正午时刻, 太阳在天球顶端。 (4) 直射点位于20°N~23.26°N之间, 正午时刻, 太阳位于正北天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识别的关键信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识别的关键信息:第一次提出某种正确的观点或认识/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山外有山,学无止境/多次反复/不能定论/困难
(1)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
(2)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3)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4)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
(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6)是中华文化之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精神命脉。
(7)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与国际关系有关的常考观点(以“一带一路”中,中国如何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为例)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抓住战略机遇,以经济和科技为战略重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安全上相互信任,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积极推进国际民主化、多极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1、欧洲联盟(1993年)
(1)背景:
①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②近代欧洲国家处于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③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④法德和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和基础。
(2)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④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签订,确定建立经济政治联盟的目标。
⑤1993年,欧盟成立。
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表明: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影响:对欧洲: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对世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促进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
(1)背景:
①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区域集体化的影响。②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2)标志: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
(3)中国加入时间:1991年。
(4)影响: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化三个方面取得成就;但成员国之间的较大差异对经济集团化大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1)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性经济组织及时间:欧盟(1993)、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亚太经合组织(1989)
(2)它的出现放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3)他们的性质:
①区域经济政治集团
②区域经济集团
③论坛性质经济合作组织
(4)特点:
①经济政治军事集团
②最早由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③区域规模最大,成员国之间差距明显。
2状语从句考点分析:1. 状语从句虽然有完整的主谓结构,却是不能独立的从句。
2. 状语从句它由从属连词引导成为整个句子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3. 考查的热点有条件、时间、地点、让步等状语从句的连接词词义辨析.
4. 动词的时态呼应、状语从句的省略等。
5. 题干结构呈交叉和综合特征,选项设计多从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的角度进行思维干扰。
3状语从句时态特点一般情况下,时间和条件状语从句的谓语动词一般用“一般现在时”表示“一般将来时”,用“现在完成时”表示“将来完成时”。例如:
I will call you as soon as I arrive in Beijing. 我到北京就将给你打电话。
(这是由as soon 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从句中的谓语动词arrive是一般现在时,表示一般将来时,绝不可用will arrive)
As soon as I have finished this work, I will have gone home. 我一完成此工作,就回家。
(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现在完成时have finished,表示将来完成时,绝不可用will have finished)
If he comes back, please let me know.如果他回来了,请通知我。
【高中地理图知识点梳理】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09-20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07-03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09-29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10-09
高中地理必考常识知识点11-09
高中地理记忆法快速记忆地理知识12-05
高中地理知识拓展延伸10-14
中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06-22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图09-09
关于人口的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