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改革工作情况汇报(精选8篇)

综合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1

我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在稳定低生育水平上加力度,在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上下功夫,在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上做文章,强力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落实措施,强化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保持了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将2010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人口出生政策符合情况:当年出生197人,出生率为10.95‰。出生性别比为116,政策内出生191人,政策生育率为96.95%。自然增长人数74人,自然增长率为

4.11‰,补报往年出生153人,其中男83人,女70人。

(二)综合避孕措施落实情况:累计落实避孕措施3421人,综合节育率为89.30%。当年落实四术245例,其中结扎94例(二女结扎20例;上环145例,人流5例,引产1例。双查到位率明显提高。

(三)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应征社会抚养费115人,已征74人。应征额244.82万元,已征收27.24万元,征收面达100%,征收额占应征额的11.23%。

(四)计生协会及计生服务所情况:

1、镇计生协会网络健全,年内按上级的要求进行村级计生协会的示范村的创

1建,重新修订了镇、村两级的计生协会章程,完善了村级计

生协会的机构,全镇共有十三个计生协会,其中镇级一个、村级十二个。

2、计生服务所工作开展正常,能做到一年三

次的双查工作台帐清楚,四术业务做到了安全无事故;医技

文书工整。

(五)育龄妇女基本情况:2010年全镇育龄妇女4138人,其中已婚育妇3877人,已婚育妇占总人口的21.55%。已婚

育妇中一孩育妇1256人,占已婚育妇32.4%;二孩育妇2000

人,占已婚育妇51.59%;多孩育妇303人,占已婚育妇7.82%。

女性初婚人数71人,晚婚率为60.56%。

(六)计生奖励扶持情况:累计奖励扶助对象为82人,兑现82人,按每人每月80元发放奖励金。累计发放节育奖

587人,按每人每月30元发放节育奖。

(七)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情况:流出人口累计1420人,其中育龄妇女756人(已婚593人),发证815人,发证率

99.27%。流入人口累计100人,其中育龄妇女20人,全部

通过验证双查,同时对无证育妇督促其尽快办理相关手续。

2010年已创建综合改革示范村的新泉村、堑垣村、浒竹

村、神岗村要巩固创建成果,继续做好各项工作。2011年白

马村、高陂村、麻坑村、长潭村、长东村、百美村、社区居

委会等8个村(居)委开展创建综合改革示范村活动,12个

村(居)委全面实现综合改革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一)落实“三个到位”,为计生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强

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是氛围营造到位。扎实开展计生宣传服务活动,以开

展“人口计生村村行、综合服务到万家”活动为载体,通过

举办人口计生现场咨询、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品、开展生殖健康检查等形式,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育政策、生殖保健、科普知识和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等送到千家万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群众的误解。至9月底共开展现场咨询活动两场次,接待育龄群众400多人次,现场答复咨询内容10多项,80多人,现场为群众健康检查50多人,以各种形式进村入户发放各类型宣传资料1万多份。通过各种宣传有效地提高了群众对计生政策划的知晓率,通过各种服务提高了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支持和满意率。二是责任落实到位。认真贯彻落实层级动态责任制管理,把人口计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书记、镇长亲自调度工作进展,亲自督查服务,亲自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分管领导能够冲在一线,靠前指挥,充分发挥协调沟通作用,向上汇报工作进展,争取领导重视,向下传递压力,部署工作任务;集中服务期间,镇、村包村包户干部、计生专干能够到岗到位,跟班作业,形成了各级干部合力抓、共同管、综合治理计生工作的良好局面。三是经费投入到位。2010在镇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都能按上级的有关规定保证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本年共投入计生经费13万多元,达到人均30元以上。

(二)坚持“四个不动摇”,千方百计消除工作隐患。

一是坚持集中服务和一年三次的“双查”措施不动摇。

实行党政领导为挂点领导,镇、村干部、计生专干包户的层级动态管理责任落实,切实提高排查、参查和落实率。针对年初以来的三次的集中服务活动和三轮次的“双查”工作,有效的降低了“四术”库存,同时“双查”率保证每轮次都在95%以上。从督查结果来看,无论是宣传氛围营造,还是服务阵地建设,都较往年有很大程度改善。二是坚持定期通

报工作进度不动摇。实行隐患治理进度和四项手术进度每天一统计、每周一通报,年初制订党政领导挂钩帮扶落实“四术”重点户,成立了计生服务专业队,同时做到村与村之间的合作,切实提高各村消除隐患的质量。截止9月底,全镇共落实四项手术245例,其中上环145例,结扎94例(二女扎20例),补救措施6例。三是坚持层级动态管理奖惩兑现不动摇。每月对各村按时落实四术的及时给予奖励;对有政策外出生和应落实未落实四术的,第一次给予通报批评,第二次扣发镇级补助,第三次仍未落实的给予“一票否决”。四是坚持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不动摇。全年共征收社会抚养费27.24万元。通过抓好社会抚养费的依法征收,有效带动了四种手术措施的落实,同时也使不自觉履行计生义务的人群得到了应有的处罚。

(三)强化综合治理,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

一是专门成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领导小组,制订综合治理方案,与各兼职成员单位联动协调,签订责任书。研究解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重要问题。二是加大“两非”案件查办力度。同时成立打击“两非”案件办公室,人员由纪检监察、计生、公安、卫生、国土、农合办、村镇建设办等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有效遏制了“两非”案件的发生。

(四)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

优生促进项目扎实推进。根据国家计生委、财政部《关

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管理方案》和省、市、县的有关规定要求,加强了部门衔接,明确了各自责任。截止9月底,全镇为育龄妇女健康检查3226人次,为孕妇提供孕情优生检查197人次。有效提高了优生优育质量。

(五)扎实开展农村奖扶制度的落实。

以“人口计生村村行,综合服务进万家”活动为抓手,至目前止,为全镇587对纯生二女户办理了节育奖,为967户独生子女家庭办理了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同时对履行计生义务的家庭给予“六优先、六减免”,真正使群众感受到执行计划生育、履行计生义务带来的政府对他们的关心、温暖,起到了正面宣传的效果。

(六)县聘镇管村用,加强村级计生专干队伍建设。

对全镇21名村居的计生专干实行竞聘上岗。一是落实

干部职数管理制度。将村级计生专干以行政村为单位列入村级干部职数管理,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对空岗的村级计生专干按选聘条件和选聘程序进行公开选聘。列入干部职数管理的村级计生专干实行“县聘镇管村用”管理体制。二是落实教育培训制度。定期举办村级计生专干业务培训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村级计生专干职业化水平。三是落实待遇保障和落实评估奖惩制度。村级计划生育专干的工资由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基础工资建立个人账户,以“直通车”形式直接按月打卡发放;绩效工资在年终考核时按实际得分情况发放。同时,专干从2010年7月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解决老有所养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村级计生专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七)抓好“三大阵地”建设,促计生工作上新台阶。

一是抓好村级计生协会阵地建设,增强人口计生村民自

治能力。全镇共成立计生协会13个,协会成员894人。各村协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帮扶活动,如:养畜、果树种植指

导等,切实在生产、生活中帮助和解决计生家庭的实际困难,真正起到了传帮带,带动一批、幅射一片的作用。二是抓好村级计生婚育分校建设。一年来共举办各期教育26期,参加培训育龄对象731人。通过开展村级的“五期”教育和在学校举办青春期教育,使育龄人员懂得更多的人口计生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新时期的婚育观念等知识。三是抓好村级计生服务室建设。一年来为广大育龄群众(含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3423人,免费发放各种避孕药具900多套。通过抓好村级计生服务室建设,预防意外怀孕、控制政策外出生、提高新生儿健康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镇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员流动比较频繁,流动人口管理压力较大;由于“四术”对象身体等诸多原因,历年结扎库存落实较困难。

今后我镇将继续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完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克服困难,扩大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的成果,促进我镇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共长潭镇委员会

长潭镇人民政府

综合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2

2014年5月16日, 建筑模板和脚手架委员会在北京顺义召开模架企业综合改革试点首次会议, 就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各项工作展开深入讨论, 正式启动模架企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集了多家行业内知名企业参加, 由委员会主任缪长江主持, 协会副秘书长杜英才莅临会议并就相关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会议指出, 综合改革试点首先要统一思想, 确定改革目标。目前, 正值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大机遇时期, 综合改革试点就是要引领模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模架行业发展、繁荣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同时, 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委员会推动各项工作的试验田, 主要任务是在三年内探索一条模架企业转型升级之路、打造一批能够统领行业的龙头企业、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资质就位, 并引导企业开展生产、租赁、搭建一体化经营。

会议一致同意要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由模架委员会协调, 各试点企业一把手牵头成立改革领导小组, 统筹规划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我省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篇3

会上,德惠市政府、辉南县政府作了典型发言。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农委主任任克军宣读了《关于表彰2011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先进县(市、区)的决定》、《关于表彰吉林省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王守臣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省的农村综合改革,起始于2000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12年来,我省农村综合改革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第一阶段,2000年开始在德惠和蛟河两个县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在全省面上推开,到2004年我省率先免征农业税,比全国取消农业税提前两年时间。这一重大改革,标志着城乡二元税收制度的终结,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开启了真正让农民休养生息的新時代。全省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9.78亿元,人均年减负134元。第二阶段,2005年率先启动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到2006年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比全国提前6年完成。全省撤并乡镇291个,乡镇总数由改革前的915个减少到624个,撤并比例达到31.8%,优化了乡镇布局。在全省实行了“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了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省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不断加大。全省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由2001年的98.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36.6亿元,增加了6.4倍,年均增幅64%。通过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政府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优化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渠道,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办教育的负担。第三阶段,从2007年转入配套深化、巩固提高阶段。深入推进一事一议、化解债务、社会保障、土地承包、规范收费、负担监管等专项改革,同步推进粮食购销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力度,强化统筹城乡发展举措。这个阶段建立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清理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等公益性乡村债务,深化了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大力发展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初步建立了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完善,有效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历史性地跨入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加快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这一时期,是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重要的黄金期,赢得了非同寻常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

王守臣副省长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围绕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保障农村公共利益等方面大胆探索,力争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根据中央精神和我省实际,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继续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三项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深入完善,巩固改革成果;二是扎实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管理,狠抓政策落实,确保把“规范管理年”活动落到实处;三是全面启动乡村垫交农业税费债务化解工作。我省从今年起分两个阶段推进化解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工作,第一阶段,到2013年底,完成乡村垫交农业税及其附加、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债务化解任务,债务总额8.92亿元。第二阶段,到2015年6月,完成乡村垫交乡统筹费、村提留债务化解任务,债务总额10.57亿元;四是做好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准备工作。五是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建设。

王守臣副省长要求,为切实完成上述任务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农村综合改革摆上日程,不断提高政策水平,精心研究谋划改革措施,加强综合协调。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开创农村综合改革新局面。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情况汇报 篇4

XX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7.09亿元,其中:企业总产值13.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7亿元,完成招商引资1.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1元,比去年增加1366元。拥有电力11.5千伏安变电站一座,程控电话5000余部,日供水3000吨自来水厂1个,综合农贸市场1个,面积6900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全镇以花木种植为主导产业,年花木销售收入达2亿元,XX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联合授予“中国花木之乡”的称号。XX年8月被xx市确定为城镇建设中心镇、百强镇、商贸中心镇,XX年2月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小城镇。

按照这次调研安排,主要汇报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

超前规划:依据xx市“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和xx区的“一极两区”发展战略,借助“一线八点”重点项目的实施,整合花木生态资源,大力实施花木靓镇、旅游活镇、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及城镇带动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花卉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建筑房地产业、加工农业、生态工业五大经济支柱,强力推进重庆农谷、乡村嘉年华、台湾农民创业园、多彩园艺四大重点工作,引导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生产要素按“点—轴—片”模式辐射聚集,培育“一群二带三区”13个产业示范基地。即:“一个产业集群”—绿色产业集群,逐步打造和构建集花卉林木、绿色食品的研究、开发、培育、种植、销售、培训、科学教育、示范、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绿色产品生产与服务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二个特色景观特质轴带”—华莹山绿色生态保护带与江东花木景观带。“三个经济特色区”即:中南部经济结合发展区(包括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区);低山丘陵特色粮经作物与畜禽养殖区;山过林区。13个产业示范基地,即:小米生产基地、苗木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城镇发展区、山地生态工业园区、特色腊梅生产基地、花卉苗圃种植基地、“桃源人家”、美丽乡村、重庆农谷、多彩园艺、优质林果生产基地、生态保护与森林休闲探秘旅游区。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原则,促进城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主要模式:也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力争更多的农民从祖祖辈辈传承的耕作土地中解放出来,放心、安心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转移安置,以此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如重庆农谷。业主主导型:也就是政府协调,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等,以此突破“传统型农业”束缚,引导农民向现代高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得实惠,如乡村嘉年华。专家主导型:也就是专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栽植示范,带动和影响周边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调整步伐,加速农民增收致富,如台湾农民创业园中的专家创业园。农民自发型:如万全村、天星村的新农村建设等。

效果明显:通过采取以上几种模式,镇村干部齐心协力,狠抓落实,截止2012年10月底,农村承包耕地流转进一步提速,主导产业科技含量附加值进一步提高;高新花卉品种不断涌现,园区向周边群众辐射进一步加快;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务工成为园区及周边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户均年收入普遍高于全镇平均水平,如素心村、万全村、双塘村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超过5000元。

(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我镇以江东花木产业带“一线八点”中重庆农谷、乡村嘉年华、台湾农民创业、多彩园艺为重点,强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着力打造花卉苗圃种植、特色腊梅、优质林果、静观小米生产等四大基地,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到目前为止:花卉苗木种植达3.8万亩,优质林果面积500亩,腊梅花种植面积2200亩,静观小米种植面积达1000亩。

主导产业存在的问题:

1.花卉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花卉品种结构尚欠合理,花卉生产小而全,其产品没有特色,规格难以统一,数量难以形成规模。据统计,目前全镇花木种植面积中常规绿化苗木占40%,草坪占25%,档次较高的观叶植物、盆花、桩头盆景仅占4%,大树、高规格的少,小、中苗多。

2.没有完整的营销体系。我镇乃至全市没有一个统一的供销网络和一个大型的花卉交易市场,企业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形成了分散经营的局面,使花卉产业还不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格局,全镇花木专业户、重点户、示范户虽有1000多户,但这种传统松散型的产业类型处于无序竟争状态,如果花卉销售形势好,花农产品销售就有保证,收入就稳定;若是当年产品滞销,花农就要受压级压价之苦发,利益将受到损害。

3.花卉产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绝大多数花农靠老经验、老办法来种植花卉,现代化管理水平不足,由于存在着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镇花木常规品种多,名、优、特品种少,花卉产品的附加值低。

4.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我镇花卉产业经营起步较晚,政府每年用于发花卉业的资金分散,不利于专业化、集约化的花卉生产,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制约花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5.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龙头企业在花卉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花卉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生产中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欠缺,这样极大制约了静观花木产业的产业升级。

6.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随着旅游业发展,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昧,围绕花木产业的旅游观光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静观花木产业的发展和静观经济发展。

建议:

第一、扩大花卉规模。按照突出特色、品种分区、布局合理的要求,在种植规模、花木特色、产品档次和布局上下功夫。争取到2012年全镇花木种植面积达到40000亩,产值达3亿元。

第二、优化花木结构。在发展花木生产的同时,在我们传统蟠扎精品上、在花卉产品上、在室内观赏植物等方面作适当调整,使我镇高中低档结构及花卉、苗木结构趋于合理。

第三、注重开拓市场,建立完善的花木市场营销体系。开拓花木营销市场,一要培育花木营销龙头企业,二要大量建立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三要组织对广大花木经纪人队伍引导。目前我镇有花木企业52家,收入超过千万的有12家,有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9个,有近380人经纪人活跃在花卉生产和经营中,XX年花卉经纪人队伍实现花卉销售收入15000多万元,为静观的花卉发展经纪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经纪人在花卉营销中作用,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并通过行业协会的成立加强经纪人队伍的规范和管理,使花卉经纪人在我镇花卉营销中起到“挑大梁”的作用;要加大力度扶持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一方面让企业找市场、闯市场、占市场,另一方面让市场引导企业搞好花木产业发展,培养、组织一定规模、具有较高素质的花木经纪人。

第四、塑造花木品牌。虽然静观有中国花木之乡这一块金字招牌,但是静观花木的品牌并未真正树立。因此,全镇上下要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打天下,要在宣传力度、花木精品、企业形象、产品包装上多下功夫,把静观花木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花木品牌。

第五、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花木产品的科技含量。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市政绿化和园林景观绿化正朝着大规格、高档次、“鲜香花”方向发展,静观花卉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增加产出附加值,花卉研发中心科研示范基地规模和成果正在显现。

第六、提高花木效益。我镇花木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同时也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花木的观赏、生态旅游等各方面的功能,拉长花卉产业的效益链,提高花木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加花农的经济收入。

二、土地流转及征地撤迁中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缩小城乡差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截止2012年10月底,我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5600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0.4%,涉及农户3592户,按流转形式分:转包900亩,出租4700亩;按流转对象分:种养加大户900亩,专业合作组织500亩,农业企业2700亩,一般农户900亩,其他600亩;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700亩,其中:蔬菜200亩,水果300亩,花木4200亩。征地撤迁907亩,297户,786人。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事关静观发展大局的重点土地流转及征地项目,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全力以赴,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千方百计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基本奠定了本镇目前较好的发展基础

存在的问题:

(一)部份村社干部思想观念尚未转变,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不能正确引导村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有序流转。

(二)部份群众对现阶段土地流转政策理解不够,认为流转就是土地买卖,把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混为一谈,对业主进行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前景持怀疑态度。

(三)土地流转法律、法规、政策不够完善,在坚持自愿的前提下,因个别满天要价,使之实施难度大。

(四)法律、法规对耕地流转限制紧,上级工作要求、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与耕地用途矛盾越来越突出,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

(五)政策机制与社会保障不相适应。一是流转机制不完善;二是流转行为不规范。三是土地成片流转难,适度规模经营等重点项目推进十分困难。四是部分农民恋土情重,生怕土地流转后生活无保障。

(六)涉及占地群众最关心撤迁安置类住房建设难,具体表现在:一是建设和安置成本高,投资者或基层政府压力大;二是选址、规划、设计、审批等手续申办十分繁琐,程序复杂,与急需安置群众迫切要求矛盾突出。

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建议:

(一)加强监管,搞好服务,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不断深入,不断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迫在眉切。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日常监管工作,切实做到三个规范:即规范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二是要组建以“两个中心、一个服务站”为运作模式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即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中心和合同纠纷调处中心,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区、镇、村三级按照各自职责,及时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法律政策咨询、提供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土地流转档案、调处合同纠纷等服务,逐步摆脱政府负责实施土地流转的局面,实现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借以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降低流转交易成本。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区级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和镇农村土地纠纷调处机构,着力解决各类农村土地纠纷。

(二)加强扶持,提供保障,不断拓展农村土地流转空间。一是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要条件和有效空间。二是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走出去,进而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源整合,带动农户搞规模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有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农户土地入股等流转方式,自创品牌,扩大规模,自主开发经营农业项目。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四是大力发展花卉、蔬菜、家禽、生猪等优势产业,扩大板块规模,增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吸引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工作目标。近几年,在市、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镇农村现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乡村公路:全镇有乡村公路133.72公里,纳入xx区交通局维修补助的公路66.06公里,通村率100%,通社率76.77%。已硬化的道路9.275公里(三静路2.16公里、大石至水鸭2.375公里、森禾路0.9公里、秀富路0.3公里、农业园区路3.54公里)。社级整治公路75公里,已动工硬化公路17.955公里。国家投入资金1832.69万元,集体投入资金50万元,个人直接集资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6000余个。

生产便道、水利情况:整治硬化生产便道118公里;小ⅱ型水库7座,安全蓄水量175万立方米,浇灌面积4500亩;提灌站27处,2190千瓦,灌溉面积3000亩;山坪塘374口,安全蓄水量10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XX亩;镇级沟渠56公里,村级沟渠150公里;河道83.5公里。

人畜安全饮用水:解决了中华、素心、大坪、塔坪4个村、79个社、农户2500户、8000余人的人畜饮用水,共投入资金380余万元。

土地整治:共2个行政村、14个社(和目村12个社、吉安村2个社),整治面积325.5h㎡。完成田间便道建设0.8m宽的24.24㎞、1.5m宽的0.9㎞,修建蓄水池22口,维修山平塘3口,新修排水沟5.43㎞,惠及814户、2296人。

(二)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镇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小学硬件设施、设备等全面达标,“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贫困家庭子女进入高中、本(专)科学校学习,各类职业教育、经技能培训有序开展。村级图书室、老年文艺宣传队等文化体育事业正在起步。广播电视线路光纤改造全面结束,低音喇叭进村、闭路电视入户等指标大幅度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新农合等卫生事业开展正常,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新建农村便民超市(店)16个,建垃圾圈(站)522个,其中:垃圾场1个,农村生活垃圾简单化处理率95%,生生活污水简单化处理率51%,畜禽养殖场粪便、废水简单化处理率96%。

(三)经济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以统筹城乡为统领,以发展推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坚持五条基本原则,构筑五大支撑体系,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全镇工农协调发展,城乡互动共进。

坚持五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抓发展这一要务,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坚持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五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构筑五大支撑体系。一是构筑规模结构合理的镇村支撑体系,协调打造提升“一线八点”中镇内四点功能,聚集生产要素。二是构筑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支撑体系,打造以重庆农谷、美丽乡村、台湾农民创业园、多彩园艺为重点“碚金”公路沿线花卉走廊,全力培育花木产业;全力打造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休闲旅游业、覆盖最广加工农业和生态工业产业。三是构筑综合配套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努力增强能源、水利、小城镇防洪、污水处理、乡村公路、生产便道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四是全面落实市、区城乡统筹公共服务额配套政策,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五是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农村土地、财政、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等改革政策,有序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我镇现有建筑企业10个,完成产值93876万,收入90776万元,劳动力数量8000人,工资收入12129万元;工业企业30个,产值11250万元,收入10900万元,劳动力1743人,工资收入1517万元。

招商引资:共有23个招商项目,协议投资16.6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035亿元,其中:工业4个,到位资金1100万元;基础设施7个,到位资金2800万元;旅游项目6个,到位资金5900万元;农业项目2个,到位资金500万元;房产项目4个,到位资金10050万元。

由于我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近几年,市、区、镇也进行了大量投入,镇级财政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配套资金,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筹资筹劳,一批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欠帐太多,在建设速度、规模上仍然与中心镇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缺乏统筹规划,由于资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原因,未及时得到落实。因此,希望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镇政府有能力和信心,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把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造福于人民。

综合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5

进 展 情 况 汇 报

(2016年9月29日)

我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抓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全面部署落实。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紧紧抓住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关键环节,紧扣医改重点,强化工作力度,积极创新模式,全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下面,我就今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健全科学补偿机制。

一是巩固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截止目前县人民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药品差价收入914.02万元,有效降低了患者就医的药品费用负担。二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床位等服务项目价格,降低大型仪器设备检查治疗、检验价格。截止目前,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净减少医疗服务收入269.58万元,全面破除了逐利机制。三是落实政府补偿责任。在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给予补助不变同时,县级财政每月补偿9.58万元,用于弥补县级改革医院药品加成减少的20%差额部份。

(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积极推进药事管理,建立规范的药事管理工作制度和程序,成立了以法人为主任的药事管理委员会、监督的医院药品网上招标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医院药品采购小组、药品价格审定小组,实施药品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三权分离,明确药事会成员职责,规范药事行为,严明药品采购程序,做到每一个流程有记录、有审批,严格落实了药品招标采购政策,提高了药品采购的透明度,降低了药品采购的价格,保证了药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使党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净化了医疗环境,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截止今年目前,县级公立医院在湖北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药品金额为6198.7万元,其中基本药物采购金额2716万元,基本药物占比43.8%。县医院今年1-8月份,药品收入4857.53万元,药占比由去年的41.43%降到今年的34.25%,下降7.18%,患者药品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三)改革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模式。

一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重新核定了县级医院机构编制,对现有人员结构进行了摸底核查。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实行全员聘任、竞聘上岗。开展了以“工作质量、劳动强度、服务满意度” 为依据的绩效考核,建立完善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做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取消医院院长的行政级别。落实县级公立医院院长的独立法人地位和经营管理自主权。院长具有人事管理权、副职推荐权、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权和预算执行权等。三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以节水、节电、节材、降耗、压缩开支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改进和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逐步形成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模式,实现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四是提升综合监管力度。在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上,重点围绕实施全行业监管这一主线,逐步建立公立医院管理与评价制度,实行医院目标责任制管理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将医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收支盈亏、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社会和职工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政府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等公益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定期开展综合考评,将考评结果与奖罚机制、经费补偿、人事任免相结合,有效提高综合监管力度。

(四)完善医院管理,规范诊疗行为。

一是强化监督检查力度。以促进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为目的,进一步健全完善县级医疗机 构费用控制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处理力度,有效规范定点医疗机构诊疗行为。二是组建医疗联合体,提升服务能力,引导群众理性就医。今年,我们成立了由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牵头的三个医疗集团,其中县人民医院与洪港镇、九宫山镇、闯王镇、燕厦乡卫生院组成东区医疗联合体;县中医院与南林桥镇、厦铺镇、杨芳林乡、大路乡卫生院卫生院组成南区医疗联合体;县妇幼保健院与通羊镇、黄沙铺镇、大畈镇、慈口乡卫生院组成北区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的成立,将推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促进优质资源与高级卫生人才的下沉,提高了全县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通过县镇一体化的实施,逐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科学整合和有效利用。三是着力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印发了《**县推行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实施方案》,明确了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总体要求。坚持综合施策,坚持打基础、强基层、建机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医联体建设,发挥医保、价格标杆作用,全面实施乡村医师签约服务,推进了各级医疗机构协同配合。截止目前,上转至三级医院的转诊率由去年的17.7下降到现在的11.8%,与去年比较下降5.9%,县域就诊率达到88.2%,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五)改革新农合支付方式。充分发挥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在保证医保基金安全有序运行的前提下,改革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的复合型医保付费方式。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衔接配合。201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64707人,参合率达到100%,新农合住院患者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 %。重特大疾病保险覆盖儿童白血病、先心病等22个病种,截止目前共补偿103人,赔付金额120.75万元,大病保险补偿1399人,赔付金额893万元。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持续下降。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历史债务问题 县医院整体搬迁后发生的历史债务,在回归公益性医院后,县级医院自己无力偿还,如果政府不出面解决,最终这些费用要由病人来买单,也有可能阻碍了医院的发展,也会使政府改革的公信力受损。

(二)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我县公立医院发展规模比较迅速,就医环境较以前大有改善,但随着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求提高,现有医疗技术水平已不能满足工作开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三)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与投入补偿问题。一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弥补药品零差价销售损失未达到预期目标。二是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以及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农、支边公共服务等政府6大类 投入不到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整县级财政支出结构,力争足额落实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资金,逐步保障县级公立医院人员基本待遇,承担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费用,加快消化医院历史债务,完善财政补偿机制,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二)加强综合管理。加强对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的监管,防止药品收入没有明显下降但医技收入明显上升的不合理现象出现,通过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管理和处方点评的实施等措施,引导医务人员规范医疗行为,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县级公立医院医药费用总量、业务总收入增长幅度,以及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等项指标,建立相关费用控制指标考核体系和公示制度。

综合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6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积极主动配合抓好建设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成立XX镇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多次召开全体镇村干部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各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落实主体功能区划。

按照《XX县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XX镇划分为重点开发镇。在实施功能分区后,我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风机、滚塑两大特色产业。目前,XX镇已被评为“云浮市

风机生产专业镇”,镇内成立有风机产业协会,协会企业成员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分别是XX县雨桥运通机电有限公司和XX县恒利通风机有限公司。雨桥运通机电有限公司新研发的鸟翅翼风机和风送式喷雾机,经送国家和省内权威部门进行测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的鸟翅翼扇叶及系列轴流风机项目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近期,我镇还将新成立一间云浮图正喷雾设备有限公司,将大大加强我镇风机产业实力。在滚塑产业方面,广东世镓滚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7亿元,占地面积104亩。首期工期已于今年竣工,第一期厂房5000平方米,安装滚塑机械设备3台套,二、三期工程正紧张施工中。全部达标达产后,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年创税达3000万元以上。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蚕桑、砂糖桔和佛手等特色农业,蚕桑种植基地、“南药—佛手”种植基地等稳步发展,种植面积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

三、简政强镇事权改革。

根据《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县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镇积极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工作,镇党委、政府分设5个办事机构,分别为党政办公室、宜居办公室、农业与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和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对职能配臵、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优化配臵。目前,我镇的“三办两中心”建设

已基本完成,人员、编制等已调整完毕,并完成实名制登记。

四、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积极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镇行政服务中心软硬件建设,投入1.5万元,新购电脑两台和椅桌一批,并增设便民电脑一台,让群众查询、浏览农村基本信息。二是完善1.2公里的XX主街道建设,重新铺设受损的街道路面和下水渠,修复损毁的路灯。三是加大圩镇范围内的清洁卫生整治工作,新购臵垃圾桶150个,并完善

2.5公里的排水排污系统。四是做好村道建设,2011年在XX、凤塘等村共建设硬底化村道5.3公里。五是加强新农村建设,创建“三村合一”新农村9条,“自强村”7条,“广东名村”2条,和谐宜居村1条。六是加强校安工程建设,投入200多万元迁建D级危校旧马安小学,新建一座三层九室的新马安小学。七是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农村低保户及五保户供养实现应保尽保。全镇57户贫困户实现脱贫54户。今年新开展的“新农保”工作和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已基本完成任务。

五、落实财政保障机制。

根据《关于XX县XX镇人民政府2011年部门预算批复的函》文件精神,XX镇政府2011预算经费为197万,本着量入为出,厉行节约的原则,抓好镇政府动作经费的落实。同时,贯彻《关于落实省、市、县补助农村基层组织工

作经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根据XX镇实际,制订《XX镇2011年村级工作考核方案》,落实村干部补贴和村级办公经费补助。同时,通过政务公开、阳光村务等措施,保证镇、村财政公开透明。

六、信用村建设。

2011年,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XX镇马安村创建为信用村,通过召开信用村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了文件精神,部署成立了信用村建设工作小组、信息采集小组、等级评定小组,并按照工作部署,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至11月30日进行信息汇总,信息校对以及复评工作,马安村总户数为180户,参与评定的有149户,占总户数82.7%,其中优秀的有21户,较好的有110户,一般的有18户,所有名单于试点村委会显眼处进行了公示。

七、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建议和下一步工作设想。我镇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较落后;二是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三是耕地资源稀少,特色农业发展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镇将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宣传。继续做好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宣传教

育工作,使广大的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真正明确并认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意义和目标,齐心协力,稳步推进我镇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以进一步巩固综合改革的成果。

(二)完善机构设臵。从实际出发,完善“三办两中心”干部队伍的建设,并配备必需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特别是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农业、林业、水利等其他各项服务也应同步强化,以利形成完整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集中用于村庄规划、建房配套、村级道路、水电通信、污水处理、文体设施等。

(五)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健全镇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特困户,尤其是那些因病返贫的农户,要建立固定的资金救助来源,坚持救助与扶贫相结合,帮助其发展致富。

XX镇人民政府

综合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7

一、立足实际, 积极探索推进区域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建设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 西南与缅甸山水相连, 是“一市连三国, 一江通五邻”的特殊地区。普洱作为一颗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绿海明珠, 是“彩云之南”的面积大市、生态大市、资源大市、边境大市、民族大市、文化大市。也是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全市辖9县1区, 国土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 2014年底总人口达259.4万 (全市有14个世居民族、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辖内有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等四个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 国境线长486公里;沿边四县2014年底总人口84.83万, 占全市总人口的26%, 总面积15598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底, 全市有思茅港和勐康2个国家一类口岸、孟连国家二类口岸以及18条对外陆路通道。201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4.69亿元, 居云南省第8位。截至2015年6月末, 普洱市辖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8家, 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商业银行4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11家。现有证券业金融机构2家。共有19家保险公司。此外, 普洱市共有28家小额贷款公司, 有投融资服务类企业68户 (含融资担保、投资咨询、投资信息服务等) , 资产管理类企业15户, 典当类企业5户, 基金类企业7户 (含管理公司及合伙基金) 。

2013年以来, 立足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普洱中支统筹辖区金融运作, 加强内外协调运行, 突出区域特色与优势, 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 探索实践, 使辖区落实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 创新机制, 积极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

一是通过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在实现沿边县边境沿线自然村惠农支付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 孟连县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县支行针对边境临界区域合理布放POS机具和“智付通”转账电话, 为境外客户提供有效非现金支付工具。二是积极探索边境居民人民币结算服务范围, 为境外企业和居民提供边境金融服务。孟连、西盟、江城等边境县银行机构积极探索为境外居民及非居民进入境内提供有效的账户结算服务。三是有效搭建与境外银行结算平台。自2012年农业银行孟连县支行与缅甸邦康市商业银行搭建起结算平台以来, 结算业务量及金额逐年增加。2014年, 结算业务量186笔, 金额5.93亿元, 比上年增长2倍。该结算平台的搭建并随着孟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加入, 在服务全市边境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 为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降低结算成本, 提高盈利能力, 以及促进涉外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有益的创新经验。四是有效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累创新高。2014年全市跨境人民结算量761笔、金额13.63亿元, 同比增长95.83%, 全市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624笔、金额11.87亿元, 同比增长1.68倍。全市服务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量30笔, 金额2141万元, 同比增长72.94%。五是积极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014年8月, 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普洱市中心支局批准孟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以及完成相关赋码工作后, 该社系统已成功接入人民银行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间接申报系统, 成为全市首家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二) 改善服务, 构建完善沿边地区支付清算体系平台

一是积极推动建设沿边地区惠农支付服务点。通过人民银行统筹运作, 普洱辖区按照“周边群众有需求、资金安全有保障、经营规范有条件”的惠农点推广原则, 积极推动沿边地区惠农支付服务点建设速度, 截至2014年末, 普洱市沿边四县共建成448个惠农支付服务点, 惠及40个乡镇、280个行政村、3286个自然村的农村居民, 惠农点在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160%, 实现沿边地区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取现、转账、消费、查询和缴费等惠农金融服务。二是努力改善沿边地区银行卡用卡环境。经过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银联云南分公司和各商业银行 (信用社) 的共同努力, 首次在沿边县———澜沧县建立了县级刷卡无障碍示范街, 积极拓展了特约商户数量, 增加了POS机具, 有效改善沿边地区居民用卡环境和受理环境, 促进银行卡这一非现金支付工具在沿边地区的普及。三是加大银行卡功能纵深应用。通过在沿边地区广布惠农点,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银行卡功能纵深应用, 构筑起各方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把惠农点发展、银行卡推广与涉农补贴发放结合起来, 在沿边农村地区推广银行卡这一非现金支付工具。辖内沿边县———澜沧县和孟连县农村信用社创新开展“折转卡”迁移工作成绩突出, 将惠农一折通账号迁移到金碧惠农卡上, 使其具有代理发放财政补贴支付业务的功能, 以“一卡通”替换“一折通”, 切实解决一人多折、挤占柜台资源、自助设备闲置、惠农支付服务点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截至2014年末, 两县完成折转卡15.44万张, 占两县农村信用社总发卡量的47.67%, 银行卡与农户数量比例为0.97∶1, 在沿边地区已基本实现了银行卡普及于民。

(三) 积极指导, 加快农村信体系建设步伐

2014年末, 全市共为44.43万农户建立信息档案,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2.4%。评定信用农户32.17万户, 占建档农户的72.41%。评定信用组3831个、信用村270个、信用乡镇8个, 为42.79万农户核贷104.5亿元。镇沅县作为普洱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县, 已实现了农户信用信息电子化, 全县共完成9个乡镇、109个行政村、4.1万农户的建档工作, 评定出4个信用乡 (镇) 、64个信用村、25755户信用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 为有效推进全市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突出重点, 努力推进特色工作上水平

普洱市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作为西南沿边开放特殊区域, 普洱既有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 同时也受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制约———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 基础薄弱, 产业滞后,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显现欠发达局面。

今年以来,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年初视察云南强调指出“云南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 普洱中支认真落实金融支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 立足实际, 抓重点、出实招, 接地气、创特色, 积极探索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新举措, 进一步增强基层人民银行履职效能。

(一) 突出“一个导向”, 强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立足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 辖区金融保持“绿色信贷”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落实绿色产业贷款余额约190亿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0%。

(二) 把握“两个关键”, 强化特色金融运作

1. 强力推进辖区邮储银行完善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 以及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运作, 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今年上半年辖区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6亿元, 其中邮储银行落实贷款余额超过8亿元;与此同时突出资源特色, 落实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2亿元, 保持业务平稳运行。

2. 强力推进西盟孟连民族特困地区安居工程建设。

着力统筹协调推进———在政策宣传、产品创新、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财政补贴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 整合资源, 定向扶持,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着力强化金融服务管理———在服务方式、流程设计、通行文本、贷款承诺等方面, 做到通俗易懂、方便快捷、灵活多样、利惠于民;着力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落实“安居工程建设与‘三权三证’抵押贷款推进相统一, 安居工程建设与用活信贷政策工具相统一, 安居工程建设与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统一, 安居工程建设与优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相统一”, 在探索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 做出新模式、打造新亮点;着力夯实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引导农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积极推进“三权三证”工作, 因地制宜的支持好当地产业发展, 促进农户创收增收, 真正做到脱贫致富;着力加强工作的研究反馈———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当地人民银行的沟通、反馈, 定期报送工作动态, 加强宣传工作;着力做实挂钩对口支持———引导督促辖区各银行机构做实做好对口挂钩工作, 发挥样板示范效应。

(三) 引导“三个率先”, 打造金融服务产品新亮点

1.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率先探索, 推进沿边金融服务取得新突破。澜沧县农村信用社全省首创农户资产公证贷款、境外替代种植农户订单合同质押贷款, 墨江县农村信用社在全省创新推出“烟草合作社贷款授信”模式;

2. 引导辖区银行在全省率先开展咖啡仓单质押融资业务, 探索缓解企业“融资难”新途径。

3. 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与地方工会合作在全省率先推行“工会会员普惠卡”, 营造支付服务新平台。

(四) 推进“四个机制”, 确保金融支持创业小微贷款服务提质增效

协调落实推进征信查询前置制度、申请现场查验制度、跟踪调查制度、定期 (半月) 反馈报告制度。

(五) 统筹“五个措施”, 做实金融定向支持景谷“10.07”地震灾后重建工作

围绕金融支持景谷地震灾后建设重点工作, 市县人民银行加强政策落地、窗口指导以及内外协调, 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作为, 实现金融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整体合力。

1.加大金融支持力度。2014年“10.07”地震发生以来至2015年6月末, 普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灾后重建贷款13亿元;

2.提升政策工具运作效应。通过争取上级支持, 首次启动央行政策工具, 向景谷县农村信用社定向发放1亿元支农再贷款, 增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作保障;

3.强化定向调控管理。今年二季度对景谷县农村信用社的定向追加调增合意贷款额度3.5亿元, 合理把握灵活调控, 对其新增合意贷款在“确保全部用于支持灾后重建”的前提下, 允许额度控制进度提前运作;

4.突出盘活存量导向。明确要求农村信用社按照盘活原有存量与人民银行增加合意贷款额度1∶5比例, 定向配置增加民房重建贷款;

5.加强银政协作。市县人民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协调, 有效推进实施贷款贴息, 设立重建贷款风险保证金, 建立人行、金融机构、政府三方相关信息沟通机制等措施。

(六) 探索“六个突破”, 深度推进边境区域金融工作的取得新突破

1.增强县级人民银行前沿履职新思路。孟连支行立足勐啊口岸推进创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 对统筹孟连金融机构落实沿边金融改革工作有了新的定位;江城支行针对立足“中老越三国边境金融合作”推进沿边金融开放所具备的优势、存在困难以及今后工作有了新的思考;澜沧支行和西盟支行围绕澜沧新机场建设对今后边境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及支持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也有了新的构想。

2.市县人民银行的统筹协调推动孟连县农村信用社与税务、海关实现新合作。成功代理缴纳关税业务, 成为全省首家代理缴纳关税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截止2015年6月末, 共办理代缴关税业务82笔, 金额1670余万元。

3.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探索跨境金融业务拓展新途径。今年5月, 孟连县农村信用社通过与缅甸邦康银行沟通合作, 成功办理了云南省首单Shibor定价跨境人民币约期存款业务, 成为地方金融机构参与Shibor定价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创新成果。

4.扩展沿边金融服务建设新平台, 继去年孟连农信社开办跨境金融业务后。今年7月江城县农村信用社顺利通过验收, 成为普洱市第二家获准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5.加大引导推进银行机构主动参与沿边金融开放基础建设有了新进展。促成云南富滇银行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程序, 开展针对孟连“边合区”机构网点口岸布局工作。

6.积极应对沿边跨境金融新情况。今年6月初, 针对境内机构跨国投资缅甸邦康市成立东南亚联合银行 (系缅甸第二特区设立的首家正规商业银行) , 辖区人行密切关注并及早研究后续边境金融运行中与人民币对外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及现钞运作、跨境企业贷款与实体融资、跨境投融资与离岸金融等方面的运作趋势。

三、现阶段普洱辖区深入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面临的困难问题

当前, 受外部环境影响以及辖区客观实际的制约, 普洱市经济发展及金融运行与全国全省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在经济总量效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模结构、金融运行质量等方面, 整体缺陷凸显。由此, 使普洱市在深入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与建设上面临较大挑战, 也使辖区人民银行履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一) 区域经济运行不容乐观

普洱市经济总体呈现浅层次开放发展态势, 传统性一产占比突出、低产值产业格局凸显, 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链短, 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瓶颈制约。在我国经济加速转型换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 全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较为薄弱。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严峻。主要表现为项目支撑不足, 尤其是大项目少, 难于支撑投资增长;水利、非电工业、综合交通、水电等重点行业投资下降, 支撑减2弱0, 1增5长年后第劲不10足;期二下是地旬方刊财政运行困难较大, 受“营改增”时税制改代金理跨境融人民币业务收费较高;三是人民币现钞通过N正O规.途10径, 出20入1境5革 (、总小微第企6业04税期收) 优惠等政策性减收影响, 全市地方公共T财i政m收e入s F“in难a”n。“c普e洱沿边金融运作模式”的 (业C务u核m心ul就at是iv境e内ty外N银O行.间60需4相)

上半年完成21.8亿元, 同比仅增长4.4%, 与此同时, 在支出方面普洱市今年进入政府性债务还债高峰期, 全市到期需偿还债务达74.4亿元 (其中市本级44.1亿元) , 加之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等刚性支出增加, 财政面临巨大收支矛盾压力;三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今年以来受宏观市场环境影响, 全市现有14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除煤矿企业因整顿停产外, 尚有10户非电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电力、建材、化工、煤矿和林产工业等企业产值均呈下降局面。并且, 受财政筹措资金能力减弱影响, 市县部分项目资金配套压力大。此外, 受市场、融资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企业投资意愿弱。

(二) 辖区金融运行困难凸显

一是存款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全市银行机构上半年新增存款达到13.1亿元。但剔除特殊因素, 上半年全市新增存款仅为0.1亿元, 同比少增12.1亿元。6月末, 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超过100%的有5家, 个别法人机构流动性紧张, 对其正常业务开展已产生了影响;二是受区域经济运行环境制约, 新的投资增长点难以有效实现, 有效信贷需求减少致使信贷投放后劲不足, 进而影响实体企业生产性投入意愿下降。并且, 过去拉动普洱市银行项目贷款主要靠水电、交通建设的投资, 目前水电投资已接近尾声, 新的投资增长点还未形成。此外, 部分储备项目, 融资的前置条件准备不充分, 如环评、土地报批, 抵押物等不落实, 由此导致项目贷款与投资下降严重影响银行资产运行。此外, 部分新开工建设项目落实不力以及一些在建项目施工进度迟缓, 导致信贷资金难以及时跟进。上半年辖区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511.4亿元, 新增贷款35.7亿元, 同比仅增加3亿元, 同期贷款累放增加额与上年水平相比减少8.6亿元;三是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反弹。上半年, 普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呈持续上升态势, 6月末, 全市不良贷款余额11.7亿元, 比年初增加3.3亿元, 增长38.9%, 不良率达2.3%, 部分银行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 经营策略更加审慎, 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信贷准入条件、降低了授信额度, 反向制约我市信贷投放;四是影子银行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普洱市辖内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 以及互联网金融、资本管理公司、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创新组织快速发展, 但由于体制机制影响, 对其监管缺位、失位, 一些机构违规操作, 部分影子银行的风险向银行业传导, 已经影响到我市部分银行机构的信贷资产安全;四是受外部市场“高杠杆”的影响, 少数获贷款主体将部分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关联企业渠道, 改变贷款真实用途, 违规进入高风险行业, 导致部分信贷资金运行面临潜在风险。

(三) 区域沿边跨境金融互动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双边银行开展金融合作“难”。现阶段普洱与毗邻国家经济金融交融较为密切的是缅甸掸邦第二特区 (佤邦) 。尽管2011年以来缅甸政府加快推动民主化进程, 但缅甸掸邦第二特区 (佤邦) 仍属于高度自治的地方民族武装地区, 地方武装与政府武装冲突频繁, 政治、经济环境不稳, 双边银行金融合作存在较大政治风险。加之对方商业银行为私人银行性质, 政策多变且随意性强, 资金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 境内银行、企业通过对方银行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意愿较低, 境外企业也疑虑在我方银行开立账户与办理正常结算业务面临诸多政治的及法律的风险, 导致中缅边境双边银行合作较难深入开展;二是银行渠道跨境人民币结算“难”。中缅边境地区跨境金融服务水平较低, 业务品种十分有限。据统计, 我方孟连县边民互市区农行、农信社设2个网点, 缅方边境地区仅有1家地方性商业银行 (邦康市商业银行) 开展常规业务, 而对于新设的“东南亚联合银行”其系统框架和运营模式仍需观察。因此, 尽管双边银行已搭建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平台, 但由于缅方银行尚未加入国际清算体系, 只办理存、贷款业务, 且仍采用原始手工记账处理方式, 电子化程度极低, 导致双边银行资金清算、业务合作较为困难。此外, 缅方银行办互调运人民币现钞互补清算头寸, 如果跨境调运大额人民币现钞的渠道不畅, 将影响到结算平台的正常运转。而目前双边银行尚未开展人民币现钞调运业务, 并且受政策因素制约, 大额人民币现钞出入境没有真正实现便利化, 制约了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同时, 按现行管理规定居民个人携带人民币现钞限额为2万元, 此限额很难满足边境贸易和替代种植业务资金需要, 使得许多企业和个人只能通过非正常渠道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入境, 导致大量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脱离监管;四是跨境支付结算管理“难”。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 国内金融机构要把更多先进的银行自助终端设备投放至境外仍困难重重。境外机构和居民对中方银行并没有完全信任, 对其运转在中方银行系统的资金仍心存顾虑。并且, 由于缺少有效证件, 境外居民无法开通网银、手机银行等高效便捷非现金结算平台, 始终偏好现金交易结算。据孟连县农村信用社实地调查了解, 由于银联有对珠宝业和奢侈品需向商户收取1.5%的手续费且不封顶的规定, 邦康市安装该社POS的珠宝商难以接受, 使用率不高。此外, 因支付结算渠道不畅通及境外银行手续费过高, 使用人民币的高成本催生了诸多“非正常”领域, 特别是境外第三方POS机具 (绝大部分POS都类似于“微付通”、“支付通”这样的第三方支付设备) 套现尤为凸显。据邦康市公安局初步排查情况, 邦康市有130多家商铺安装有POS设备。由于外来POS机在当地长期处于失控和无监管状态, 2014年末在邦康市连续发生10余起不法分子利用自购POS机为客户提供取现业务时盗取客户银行卡信息和密码, 在异地非法复制盗刷的案件, 受害人全部为在邦康暂住经商的中国人, 由此呈现边境区域支付监管“真空地带”。

(四) 区域沿边经济金融合作环境与平台建设滞后

普洱辖区分别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接壤。其中, 江城县与越南、老挝接壤, 西盟、孟连、澜沧三县与缅甸接壤。受特殊地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文交流等多重因素影响, 普洱辖区推进沿边经济金融合作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双边金融发展状况差异大, 金融合作基础条件较差, 开展双边 (多边) 金融互动及人民币跨境结算难度大。另外, 中、老、越三方政府涉边事务会晤机制虽然基本建立, 但多局限于商业贸易领域以及特殊的社会交往互动, 未深度涉及金融领域, 对比日益繁荣的边境贸易经济往来, 金融合作更显滞后, 这与中、老、越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不相称;二是边境金融服务滞后。如江城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涉外金融服务的品种、工具与途径十分有限, 特别是与老挝、越南金融机构均未建立任何代理关系, 边境地区银行结算渠道不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深入开展。据当地人民银行调查研究反映, 与江城县接壤的老挝约乌县虽设有老挝发展银行、财政银行和政策银行3家机构, 但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网络化程度低、金融服务功能弱。此外, 西盟县、澜沧县目前尚未形成沿边金融基本服务与开放建设的工作格局;三是沿边金融机构缺乏国际金融管理人才。西盟县、澜沧县、江城县虽属普洱沿边县域, 但受经济、民族、边偏等因素制约, 加之毗邻国家的特殊落后环境的影响, 沿边金融合作与业务发展缺乏基本运行平台, 由此导致县域金融部门涉边网点布局滞后, 长期以来缺乏开展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与经验, 相应的管理人才也较为稀缺, 一般从事外汇业务 (也仅限于较为浅显的边境基本业务) 网点人员未参加过系统的外汇业务学习培训, 工作连续性不足, 更谈不上熟悉和掌握系统的外汇政策知识以及超前的涉外金融理论。因此, 国际金融管理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沿边县域金融服务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此外, 普洱市辖内沿边县级人民银行也普遍人员偏少, 加之人员素质、工作环境、履职工作的局限性等因素, 也制约了县支行前沿履职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工作建议与思考

(一) 有效完善金融支持重点与政策体系

要建立对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政策, 增强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要突出普洱区域金融支持重点, 有效把握金融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加大以生态有机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绿色工业、以旅游文化为重点的绿色服务业、以 (无量山哀牢山) 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绿色走廊等业态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推动普洱绿色经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积极推进区域投资环境建设,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根据县域实际情况, 科学决策经济布局, 引进和开发特、优、高效产品, 打造市场化、规模化、效益化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 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以此助推区域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建设取得实效。

(二)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沿边跨境金融服务与合作的运行平台

要深入探索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机制, 畅通结算渠道。要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 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沿边经济金融环境条件合理布局业务网点, 有序布放安装POS机、ATM机等便捷金融服务设备。要鼓励金融机构实施跨境区域设立机构, 并通过设立外币代兑点, 为边贸企业结算与汇兑本外币提供方便。要积极稳妥探索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入流出工作机制, 有针对性地扩大境外人民币输出, 提升区域 (国际间) 人民币覆盖和运用效能。要以人民币兑换相邻国家货币为突破, 推动建立区域银行间本外币交易平台。

(三) 探索建立沿边金融改革风险防范机制

要通过以政府主导、金融机构配合, 搭建与毗邻国家 (或区域) 的边境地区银行间金融管理合作平台。要针对跨境资金流动、跨境人民币现钞流入流出、跨境居民边境账户结算、跨境投资与债务运行、跨境贸易真实性等方面状况, 建立有效监测和预警机制, 及时进行风险提醒。要加强针对境外区域反假人民币、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方面的金融监管合作, 强化防范和打击力度, 维护区域跨境经济金融秩序的安全和稳定。

(四) 切实提高地方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效率

立足于政府搭台统筹协调, 建立和完善由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海关、边防、商务、税务、外事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 定期加强沟通与协作, 及时分析和研究工作推进情况, 及时反馈和化解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有效建立和完善信息互通机制, 共同为推进边境发展谋合力。

(五) 进一步把强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综合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8

一、突出先导地位,坚持创新意识,明确目标任务

在新一轮综合改革过程中,确立“以宣传教育为先导”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人口计生工作尊重事实、理顺体制、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继而将综合改革方针表述为: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以宣传教育为先导”的提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尊重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人口计生工作客观规律,总结正反两方面工作经验教训的必然产物,是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今后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极为重大的基础性的“基础工程”。

在新一轮综合改革过程中,改革创新是主旋律和生命线。创新思想意识是做好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向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确立宣传教育为先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理念,突出强化“六种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精细意识、创新意识和统筹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要求宣传教育工作不能为宣传而宣传、就人口文化说人口文化,必须把宣传教育工作放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人的全面进步的高度,从“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出发,发挥优势、彰显作用;责任意识和精细意识要求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谋其政、尽其责、做其事,做到精细谋事、精心做事、精诚共事;统筹意识要求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从系统的、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通过系统集成、协调联动、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推动工作;创新意识则是宣传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立足人口计生事业,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实现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的创新,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面对进一步的深化综合改革,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定、提高、统筹”的工作指导方针,以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决定》精神为主线,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固树立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树立“大众认同、社会认可”新形象,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及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项目促进等活动,大力推进和谐人口文化建设,努力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构建有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大力营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大氛围,为全国人口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

二、确立以人为本,虚功实做、虚功真做,求创新、求实效的新机制

创新工作思路是增强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关键。当前,宣传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如宣传教育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不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舆论氛围尚未形成;在许多地方,过多强调群众是受教育者忽略了他们作为倡导者的作用;舆情监督不够;缺乏对外宣传主动性;处理突发人口事件的能力差;一些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工作观念转变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仍然是灌输式的工作思路而不是为满足群众需求制定宣传计划,调整工作方法。范式传统单一、方式方法陈旧、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足、解疑释惑与引导教育能力不强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和困难,在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宣传内容的选择要以满足群众的现实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利益相关性,大力推进和谐人口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使宣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同时坚持覆盖最大化原则,改进人口计生宣传形式。宣传形式、渠道、手段的选择要有利于提高覆盖面,扩大宣传服务对象和范围,提高宣传服务的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人口计生工作大局。

创新人口文化传播理念,营造和谐人文环境。理念创新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的前提。宣传教育工作内容选定要实现由区域的、内敛的内循环向开放型、发散式转变,切实做到“五个树立”。一要树立以人为本新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二要树立文化传播新理念,更加注重宣传效果。要充分体现传播双向互动的特点,创造思想文化交流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大众的参与愿望,使人们在交流、碰撞、激荡中达成思想共识;要充分发挥高科技集声、形、文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优势,运用丰富多彩的有效形式,拓展人们的人口文化生活享受空间。三要树立人口文化民生新理念,更加注重为民服务。四要树立依法宣传新理念,更加注重科学倡导。五要树立全局新理念,更加注重为中心服务。

创新工作思路,突出提高宣传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宣传教育工作的形式、渠道、手段的选择要坚持覆盖最大化原则,按照外向化、大众化、个性化、数字化的思路,整合资源和力量,以系统化、立体化、网络化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上下联动、协调推进。

在新一轮综合改革过程中,要把宣传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人民大众的需求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高层倡导、社会协作,整合资源、人文关怀,专家参与、舆论监督,系统培训、基层落实”的工作思路,在“营造氛围、树立形象、促进婚育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宣传教育新机制建设中,要实现“三个转变”:一要由传统的总结提炼概括为主,向超前策划、突出主题、逻辑链接、亮点聚合并重转变。宣传教育工作要围绕元旦、春节、“7·11”世界人口日、“9·25”公开信纪念日、“三下乡”活动等重要节假日和重要活动日,积极开展新闻发布、专题报道、热点追踪、焦点访谈等新闻宣传工作。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计生工作的需要,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结合点、共鸣点,形成强大的主流舆论场和外向化的宣传态势,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面。对宣传对象要提前介入,全方位、多角度、纵深性地报道新闻的背景及发展,倾力打造亮点,系统展现亮点,形成亮点纷呈、相互聚合的局面,不断吸引受众的眼球。二要由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向渗透式、感召式与菜单式的方向转变。要摒弃照本宣科式、传声筒式、填鸭式、上热下冷式的宣传教育方式,把宣传教育工作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入人们工作、生活的全过程,用共同理想去召唤人,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去感染人,用先进典型去激励人。既要提供大众化、普遍化的宣传服务,做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又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受众,提供更多个性化、专业化的菜单式宣传教育产品和用品。三要由传统的以播(讲)为主的单项过程,向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综合运用和全过程展现转变。要适应现代社会新型媒体发展及大众需求的需要,积极探索跨领域、跨地区、跨媒体的集团化、集约化传播,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及各种宣传手段,实现宣传教育工作的多元素集成、多亮点聚合、系列规模效应和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要突出背景铺垫、过程展现、主播引路、内容互动四个关键环节,改变过去就事论事、单调刻板的宣传方式,注重发挥宣传内容及内涵逻辑联想,让受众在自我分析、认知判断中全面理解和接受,达到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的效果,形成震撼力、感染力。

创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突出项目管理及其绩效评价。宣传教育工作既要重视传播倡导的内容和形式,更要重视传播倡导的结果和绩效。建立宣教的投入产出概念框架,倡导绩效宣传新模式。内容决定形式,但同样的内容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不同的效果。在明确“三个转变”思路的同时,要运用“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台账式督查”的“四式”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并把握好“五个关键”(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表现),把这种方式方法运用和体现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点事件的宣传和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之中,使宣传更生动鲜活,具有现场感,受众易于接受、易于入脑入心,起到其应有的转变观念和行为的作用。

上一篇:观沧海古诗文网下一篇:女生节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