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精选8篇)

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 篇1

——特级教师魏星《三打白骨精》教学赏析(226100)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王敏

如今的语文课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大容量、多环节、快节奏似乎已成课堂教学的主题词。但一阵信息轰炸之后,静下心来细细筛选,似乎所学的东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学生因为无法自由地呼吸,安静地思考,独立地体验而收获甚微。笔者前几日有幸聆听特级教师魏星老师执教的《三打白骨精》一课,顿时豁然开朗:魏老师的课不正是我们心目中一直追求的本真课堂吗?整个教学繁华落尽,既是简约的,也是深刻的;既是朴实的,更是厚实的。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和谐,“言”与“意”统一起来,“人本”与“文本”统一起来,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语文素养的发展统一起来,表现出了一种质朴的、本真的美。在魏老师的课上,学生都有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的收获。

一、本真课堂: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感悟空间

教学从“三”切入:“在古典小说当中,有很多带‘三’字的故事,你知道吗?”学生纷纷发言:三打祝家庄,三气周瑜,三请诸葛亮,三借芭蕉扇,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诸葛亮甚至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之后聚焦“三打白骨精”,引导学生扣住“三”字质疑:“悟空本领这么大,为什么还要写三打呢?”教师作存疑处理,进入文本细读: 【片段一】

师:白骨精一出现时,在唐僧师徒四人的心目中各是什么形象?轻轻地读,静静地想,抓住关键的字词支持自己的想法。(学生定心阅读、圈画)

生:在唐僧的眼中是一个善良的村姑,我从‚斋饭‛读出来的。(教师板书:善)

生:在猪八戒的眼里,白骨精是一个美貌的村姑。课文中没有写,但在原著里,作者写了猪八戒的反应。(气氛活跃起来)

师:(板书:美)猪八戒一见,嘿,好漂亮啊!他放下钉耙,摆摆摇摇,一去迎,一边偷偷地看。他看到一个怎样的村姑呢?(课件出示并引读‚却说那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的眉清目秀,……‛,略)

师:换个角色,在孙悟空的眼中呢?

生:在悟空的眼里,她是一个妖精。我从‚白骨精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村姑,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读出来的,‚摇身一变‛说明变得特别快,白骨精十分迫切地想吃掉唐僧,我感受到它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

师:‚摇身一变‛抓得好!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氨,蛋白质摇身一变就成了蛋白精了(学生笑)。——在悟空眼里,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妖精?谁还来补充? ……

师:(板书:恶)在孙悟空的眼中,它是一个邪恶的妖精。——沙僧是个什么态度?

生:(齐)课文没有写!

师:沙僧对女妖怪没感觉,对男妖怪也没有感觉。(学生笑)但没有个性正是沙僧最大的个性。

师:同一个妖精,不一样的感觉。唐僧看到了善,猪八戒看到了美,孙悟空从美貌当中看出了妖,看出了假,看出了恶,看出了丑。不一样的感觉,情感也就有了变化。【片段二】

师:悟空二打白骨精的时候,激烈的情绪爆发了!这时候,唐僧就念起了——生接‚紧箍咒‛。唐僧念起了紧箍咒,师徒四人的内心情感各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读二打白骨精部分,轻轻地读,静静地想,找出关键的词句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学生长时间静心阅读,圈画)

生:唐僧对悟空无辜伤人的行为十分生气,你打死了村姑,怎么又把村姑的妈妈打死了?

生:我认为是震怒,从‚摔下来‛和‚喝道‛看出来。孙悟空连续杀了两个人,师父认为他无心向善,有意做恶,所以十分气愤,想把他驱逐出去。师:(板书:怒)抓住细节,对语言的感觉越来越精细了!生:唐僧是愤怒的,但又有一些疼惜、无奈。

师:嗯,体会得很好,有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换一个角色来交流。生:我觉得悟空很委屈。他明明打的是妖精,唐僧却说他无辜伤人性命,甚至都不愿收他为徒了。悟空一再跟师父解释,但师父不听劝说,所以悟空十分委屈、痛苦。(板书:痛)

生:悟空受菩萨的点化,护送师父去西天取经,虽然受到误会,但还是义不容辞的要保护师父,他对师父很忠心,明明知道师父没有松箍咒,却说‚师父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就是想让师父把自己留下来。……

师:猪八戒又是怎样的情感?

生:猪八戒幸灾乐祸。悟空之前打死了他喜欢的美貌姑娘,现在尝到苦头了,一副疼痛的样子让八戒乐了。

师:(板书:乐)哪怕那村姑真是个妖怪,陪陪俺老猪说说话也是好的啊。(学生笑)猪八戒怜香惜玉,这是幸灾乐祸的一个原因,还有吗?

(学生反应活跃,说出了多条理由,如:悟空平常欺负他,借此刁难悟空;悟空走了之后,他就可以做大师兄了;猪八戒的耳朵里一直藏着银子,想着散伙回高老庄做他的女婿去,等等)师:同学们,同一个事件,不一样的情感。当矛盾暴发时,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一个词语上——‚紧箍咒‛,猪八戒希望师父念紧箍咒,想借此刁难刁难他;唐僧念紧箍咒,责罚悟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当唐僧念紧箍咒的时候,悟空现出了猴子的原形,怎一个‚痛‛字了得!

接下来,魏教师又创设“悟空含泪而去„„”的补白想象,把矛盾激发到最高点。在读完全文后,再回到课始的问题上来,学生的感悟精彩纷呈,有的说“如果一棒打死,后边就没戏了”,有的说“白骨精化为美女,化为美女的母亲、父亲,引起了唐僧无条件的怜悯,更引起了孙悟空越来越大的愤怒。最后唐僧被捉了,悟空再来打白骨精,唐僧才能醒悟过来”,有的说“有一句话是:事不过三,三打更能突出悟空的智慧、勇敢。”有的甚至说到“老子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不够、二不够、三才能代表一切。三不是指确切的数字,而是表示很多,这样更能体现出悟空的神通广大,法术无边”。课上到这里,古典小说的的特点敞亮了:“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一波三折’。把人物的情感距离拉大,矛盾就产生了,情节就好看了,人物的性格就站立起来了,小说的主题也就深刻了。抓住这个特点,打开人物情感的密码,这就是走进经典的一把钥匙。”妙啊,无论是上课的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享受到了阅读的惊喜!

本真的课堂宜简不宜繁!在这节课上,魏老师突显了文本的核心价值,从“三”切入,让学生感悟“三与古典小说的故事性”。整节课的教学,都为了感悟这一点。为什么这样定位呢?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冲突”。人物心理的距离保持扩大的趋势是小说艺术的根本特点。白骨精一出现,在孙悟空的眼中是一个邪恶的妖精,在唐僧眼中是一个善良的姑娘,而在猪八戒眼中则是一个美女。由于感知不一样,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动机和行为,而且发生了连锁反应。魏老师就抓住文本这个特点,提出两个“主问题”走进文本:(1)白骨精一出现,在唐僧师徒四人的眼中各是什么样的形象?(2)唐僧念紧箍咒的时候,师徒四人的内心情感各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提得太巧妙了,感悟的空间特别大,学生思维的触须深入到文本细处,这样就把课堂的“门”彻底打开了,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门彻底打开了,把学生情感、思想的门打开了,学生不仅领悟了古典小说“一波三折”的特点,还读出了隐藏在“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课堂上出现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

二、本真课堂:以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儿

整堂课的教学须臾不离文字,每个教学细节紧紧围绕文本语言形成波澜,以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儿,如: 【片段一】 生:我从‚山坡上闪出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妇人‛中的‚闪‛字看出她是一个诡计多端的妖精。‚闪‛说明动作快,一个老妇人怎么可能‚闪‛到唐僧面前呢?

师:‚闪‛字品得好!小说中最有力量的就是细节,我们需要关注。……

师:小说的语言是不可以忽略的。白骨精的语言关注到了吗?

生:(读)‚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从这句中我读出了白骨精看到唐僧时的得意和狡猾。

师:从你的朗读没感觉到‚不胜欢喜‛,谁再来读一读?(一生读)师:不怕别的妖精听见吗?请注意‚自言自语‛,谁再来读?(一生读)师:读得不错,但似乎还少了点妖气。(生再读,加上‚冷笑‛声,全场鼓掌)

【片段二】

师:孙悟空是怎么识别出她是诡计多端的妖精的? 生:(齐)火眼金睛。

师:这个词语比喻非凡的判断力。他是怎么判断出来的?读书一定要仔细。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中看出来的,‚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这里环境是十分险恶的,应该没有什么人居住,怎么突然来了一位村姑,所以判断这个村姑是妖怪。

师:‚山高必有怪,岭峻必生精。‛这个同学有一双火眼金睛,他抓住了环境描写来体会,非常好,读书就应该有一双慧眼!让我们一起来读。

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众多的情、理、意、趣,但这些人文价值无法游离于文中具体的人、物、景、境,而所有的人、物、景、境又只能存活于具体的字、词、句、段之中。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就要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辐射开来观照全文。本真的课堂一定是直面文本、直面语言,通过朗读、品味等方式,让学生“得他滋味”!我们可以看到,魏老师始终引导学生紧贴着文本的地面,穿过字字词词的丛林,抵达敞亮的境界。在片段一中,他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闪”、“不胜欢喜”等,反复咀嚼白骨精的语言、动作,精细化地感受语词的内涵,使白骨精阴险狡猾、诡计多端、居心叵测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立了起来。仅仅这些还不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魏老师又让学生用朗读表现,还原语境,学生“嘿嘿”两声冷笑,使人物形象跃然眼前,文本语言变得立体而生动。这一来一去,“言”和“意”互转、共生,产生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在片段二中,不仅让学生理解“火眼金睛”的本意,更是把词语放入文本的整体语境,判断语言的所指与能指,捕捉文本语言的多重意蕴,逼近小说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的“火眼金睛”。这是一种“全语言”的学习,这是一种立体的感悟,这是一种活性思维的培育,足见魏老师的匠心。

三、本真课堂: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本真的课堂应是一种快乐的生活。魏老师用他特有的轻松与幽默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最有分量的东西,也让听课老师着迷。【片段一】

师:在猪八戒的眼中又是怎样的村姑?(补充出示原著中的一段:‚却说那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齐读)

师:(引读)月貌花容的女儿,那是什么样的眉毛----那是怎样的眼睛——那是怎样的体态---那是什么样的声音——

师:这是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比喻句。从这里能够看到村姑的—— 生:(齐)美!

师:更能看到白骨精的—— 生:(齐)狡猾!师:也能看到猪八戒的—— 生:(小声地)好色!

师:你们连这都知道啊,猪八戒真是个唯美主义者,呵呵!(学生笑)【片段二】

师:你们看出悟空是个什么样的人?读出来了吗?(好多学生举手)师:想到‚本领高强、勇敢、机智‛的同学放下手来。(不少同学放下手,觉得有些奇怪)

师:想到 ‚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同学放下手来。(又有几个同学放下手来)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词语放在其他英雄身上也是合适的。在与白骨精几次三番的较量中,你觉得孙悟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思考片刻)

生:他是一个有自己判断的人,面对狡猾的白骨精,敢于拆穿她的阴谋诡计。师:嗯,悟空能从表象中看出事物的—— 生:(齐)真相!

生: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白骨精越狡猾就越打,唐僧百般阻挠还要打,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想法而坚持下来。在前两打中,他有些莽撞,就像个武夫,第三打就吸取了教训,说明他胆大心细。

师:是啊,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生:我觉得悟空有心向善,对师父是忠心耿耿的。不管唐僧怎样骂他或念紧箍咒,他都陪伴在唐僧的身边。

魏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细品每个细节,都有一种游戏的特质。在轻松的方式背后,往往又能看到学生的发展。本真的课堂,就是要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在课文中,猪八戒的调唆推动情节发展,魏老师有意加入原著中村姑的外貌描写,通过文言文排比句的引读,领悟白骨精化身村姑的千娇百媚,和猪八戒的“喜色”形成巧妙的反差,多么智慧的设计!学生既轻松地感觉出“妖精”的味道,又感悟了原著语言的特点。整个课堂中,原著的补充还有好几处,处处轻轻松松,味儿十足。片段二也是耐人寻味,让学生说孙悟空的个性特点,老师没让“勇敢”“机智”等词语在课上立足,让举手的同学一次次放下手来,颇有抖包袱的感觉。学生开始想到的词语太脸谱化了,这样设计有“去蔽”的功效,逼得学生深入思考,真正走进文本。学生通过努力,终于说出悟空的英雄性主要在于能从外表中看出真相,从表面中看出实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悟出人物“这一个”的性格。

不仅如此,魏老师还巧妙地结合现场元素,使得教学对话灵动生趣。比如,当板书“妖精”时,老师诙谐地说:“《西游记》中虽然有很多男妖怪,但‘妖’”字还是女字旁。” 当一位学生很精确地找到“摇身一变”时,老师说:“在我们的牛奶中,加入三聚氰氨,蛋白质摇身一变就成蛋白精了。” 当一女生读出白骨精妖里妖气的话时,魏老师说:“白骨精请坐。”学生大笑,魏老师表情颇认真的样子:“你现在不是白骨精,将来一定是!”学生笑得更厉害了!这时老师才抖出包袱:“我的意思是:白领、骨干加精英。”再比如,当学生说出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后,老师巧妙点评:“把人物的情感距离拉开,‘心心相错’故事才好看。”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加深了理解。整堂课学生没有窒息的感觉,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观众席上也不时发出舒心的欢笑,这就是课堂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 篇2

一、真实的语文课堂呼唤本真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真实情感, 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具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深入课文内部, 对内容进行分析, 掌握课文的重点。例如, 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时, 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玩具带到课堂中, 学生拿出玩具之后, 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这时我说:“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自己喜欢的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然后让学生主动探究小动物的过冬方法, 并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手中的动物过冬的方法讲给其他同学。由于是让学生探究他们喜欢的动物的过冬方式,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倾听其他同学讲述时, 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动物的过冬方法。在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之后, 我接着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他们探究课文中小动物的过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真实情感的激发, 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对课文知识探究过程中, 促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过冬方法的探究, 把他们引入到对课文的深入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把学生对小动物的爱进行了拓展, 使他们通过探究课文内容了解更多的动物, 把学生的兴趣从课堂外引入到课堂上, 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时,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中燃起探究知识的兴趣, 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真实的语文课堂呼唤本真的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进行情境创设时也要以能促进学生进行探究知识为目的, 使丰富的教学设计和环节为学生的进步服务。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活跃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思维。但是在一些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堂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 他们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了氛围的调节, 而忽略了体现真实的课堂。在一次公开课上, 教师教学内容是语文综合实践课, 我曾是上了《望月》之后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示有关月亮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起来了, 有的学生背诵了李白的“静夜思”;有的学生讲了“嫦娥奔月”;还有的学生用画笔画出了有关月亮的画。我让其中一名学生把自己的画粘贴到黑板上, 画上显示的是一位老人和他的孙子在望着月亮 (同《望月》课文内容相似) , 在对着孙儿说什么?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画中表达的意思?学生说:“我给这幅画的名字命名为《盼归》。”我很有兴趣地问:“说说看, 为什么命名为《盼归》?”学生说了:“老人青年离开家乡, 现在居住在台湾, 老人希望早一点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希望两岸关系统一, 他在教育他的孙子。”我表扬说:“你说得多好啊!”于是所有学生一齐抬手说:“棒棒棒, 你真棒。”那个学生得意地坐了下来,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一堂看似成功的语文课, 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却存在追求课堂表面化的缺点问题。教师为了在公开课上有好的氛围, 可以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如果过于追求课堂氛围的表面化, 而忽视了学生是否能真正说出自己的感受, 是否能表达真实的情感。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情趣, 没有必要进行一些不真实的拔高, 要让教室里的声音都是学生自己真正的表白, 使他们能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真情实感, 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真实的语文课堂呼唤本真的课堂感悟

课堂它最需要“真”, 也就是真心实意地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 师生真诚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实话实说, 无需虚假的造作。课堂上, 真情投入, 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 师生一道激动、平静, 愉快、悲哀、得意、紧张, 真心地去面对学生情绪、情思。如在外地考察听一位名师上《第一次抱母亲》一课, 教师和学生倾情品读, 倾心感悟,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朗读, 品悟, 感受, 体验, 表达, 体会母亲的无私, 博大。

师:母亲为了家庭, 为了子女, 付出了这么多的艰辛, 作出了这么多的牺牲, 这是她心甘情愿的吗?从哪句话中能看出来?

生:母亲点了点头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哪一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呢?”多么质朴的微笑, 多么朴素的话语啊。我看到了一个平凡的母亲, 一个伟大的母亲。从“哪个”词中, 你还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我的妈妈。

生:我想到了我的奶奶, 我妈妈的妈妈。

师: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妈妈。她也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妈妈, 在我们兄妹三人很小的时候, 妈妈几乎天天为我们织毛衣、织毛裤, 缝补衣裳……如今她上了年纪, 却全身都是病, 但她对我的关爱, 仍然不断。她仍关心着我, 关心着我的孩子。

课堂上, 情深深, 意切切, 师生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美好情感的洗礼和升华。课堂上, 因为有了真情, 所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上, 因为有了真情, 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学生有效地参与, 不止是行动上的呼应, 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 情感的共鸣。

追求本真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 自主学习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每位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过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随之而来语文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课堂变“活”了,变“乱”了……然而欣喜之余,对某些课堂教学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还存在着“貌合”而“神离”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及时纠正。

一、倡导自主,忽略“引领”

“自主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与以前机械的忽视学生个体存在的教学方式相比,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浓厚学生作为阅读者的“相对主义中心”色彩,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挑战文本,展开批判性阅读;应该扩大文本的张力,盘活语文教育资源。但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价值引领,学习方式自己选,学生伙伴由学生自己挑,学生的想法教师从不敢否定,那将在超越文本中滑离本真。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狐狸和乌鸦》最后一自然段时,投影乌鸦落地落在枝头的画面。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一位学生这样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听,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嘛,孩子们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反思 发言好像展现了开朗的性格和乐观、豁达的情怀,可细细品味,其实这是地地道道的自欺欺人,缺乏文本的支撑,已经和文本的内涵不在同一个平面了,甚至是有所歪曲。到这时,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却不加以引领,那将会有什么结果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者的方向偏颇,将会导致学生对文体价值取向的離散、做人准则的异化,导致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吸收和内化处于“零生成状态”。

二、热闹合作,没有实效

“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教师把小组讨论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绝对的开放和放开导致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案例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顿时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个个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充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学困生则把这个时候当成玩的绝佳时机……几分钟以后,教室安静下来。接着,就由组长或组员起来发表见解。可被叫到的学生都是说我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没叫到的学生或在唉声叹气,或在说着什么,相本就不去听别人在说些什么。

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基于学生经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生生、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互动得到其相应的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根本宗旨,我们所采取的一切方法都是为这个宗旨服务的。但本例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闹,但背后更多的是放任和随意。大多数学生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两个特征:其一,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合作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有了这种需要后,再开展合作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合作。教师在教学时,随机地让学生进行合作,认为这就是对合作学习的运用,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二,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才能呈现各不相同的个性,欣赏到各种不同个性的精彩,达到思维的沟通、视界的互相融合。

三、激励为主,滥用失真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静态的功利性的评价观,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但是,新课程理念对评价的重视刺激了一些教师过分重视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出现了评价时间过长、评价语言过多、次数频繁过滥、场面热烈雷同等现象。

案例 在一堂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举起手来读书。一学生读完后,教师说:“你真棒!我们来鼓励一下!”小朋友训练有素地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到:“棒!棒!你真棒!”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有效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 篇4

宝应县范水中心小学

任顺英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1.在情境中形成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应伴随教学的始终。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教师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问题:(1)儿童多的地方是怎样的情景?(2)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呢?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2.在情境中体悟文本意蕴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对某些地区的学生较为陌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如教学《水乡歌》一课,学生对“水乡”这一概念较为陌生,在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水乡的录像等手段再现水乡的美丽,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江南水乡,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获得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使学生很好地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从而让学生进入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3.在情境中激活文本灵性

教学中通过将文本中的空白之处挖掘出来,既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笔者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受姐姐在缠足前后的有什么不同;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畅谈自己的体会。如:学生在联系“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这几句品读时,学生便想象姐姐洗衣、烧饭、插秧和挑柴的情景,想象姐弟俩坐在门槛上,仰望湛蓝的星空,姐姐哼唱那悠扬的小曲,孙中山趴在姐姐的膝盖上静静地倾听……虽然家里很穷,但他们生活得依然是那样的快乐充实,那样的无忧无虑。而这一切都是在姐姐没有缠足前才能拥有的生活。“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姐姐是如何的痛苦作者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这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的学生说姐姐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央求着妈妈不要再缠了;有的学生说姐姐疼得咬紧了牙,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有的学生说姐姐不是在乞求,而是在绝望地呐喊……当学生读懂孙中山曾苦苦地请求妈妈不要再给姐姐缠足了,可这一切都是徒劳。“‘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此时孙中山站在门外,听着姐姐那绝望、凄惨的哭喊声,仰望苍天紧握双拳,发出悲壮的呼喊:“多么丑恶的规矩,多么愚昧的陋习,多么黑暗的社会……我要推翻这一切!”此时,学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还是现实生活的我了,从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

二、、走上讲台,让学生成为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是,多少年来,讲台是只属于老师的舞台。而学生就像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因此,必须要打破教师独占讲台,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滋味。让学生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式的老师,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能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愿望,使他们更好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1.让学生上讲台“讲”

一是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 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六年级的《牛郎织女》。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指导学生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上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故事,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培养了语感。

二是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内容较浅,学生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老师就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当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讲解时,语言简练清晰、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教师要给予特别鼓励。而其他同学则要评讲“老师”的讲课水平,对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及时作出适当补充,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投入学习的劲头十足,对知识的探求成为一种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效果很好。

另外,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讲”。学生如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识,此时教师若能让学生由此展开辩论,不但能使学生弄清概念,明白事理,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上讲台“演”

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教学时,教师若能利用语文知识的本身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六年级的《学会合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带着演讲的激情,走上讲台演讲。如六年级的《大江保卫战》,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事迹感人,惊心动魄。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编为课本剧。这样既对知识有了深刻而又具体的认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链接生活,让学生走向开放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生被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如此的教学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应该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上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尝试。

1.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古人说得好:“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要少给学生布置 机械、重复、无效的抄写作业,用心为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读物,鼓励学生多看书,多吸收有益的知识,帮助自己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时,在课前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司马迁其人的资料及写作《史记》前后的有关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水到渠成。再如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根据名著改写的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借芭蕉扇》等,学习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去阅读相关的名著。此外,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有精神收获,获得审美体验,还能发展思维、认识世界,提高语文的素养,能收到一举几得之效。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好方法。因为语文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做一些专项调查,写一些调查总结,提高学生的调查、总结能力。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如学习了《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对本市的环保情况做一个专项调查,走出家门,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了解本市的环保状况,采访环保局的有关专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交际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3.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事实上,看电视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只需掌握好一个“度”。但不少家长因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一味地阻止。我们可让学生每天看半小时新闻,并把看到的新闻讲给老师、同学、家长听。这样,不仅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国内外大事,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如一些好的少儿节目、历史片……也可让学生适当看看。语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变客观接受为主观感受,勤观察生活,多思考人生,学生定能在这些宽广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收获多多。

最本真的生命理想 篇5

刘廉昌

夏吟是近十年来在诗坛上崭露头角的一位青年女诗人。我饶有兴味的读完了她的诗集《冰雪魂灵》。读她的诗给我带来了美好却不轻松的审美感受。说“美好”,是因为她的诗歌营造了许多奇特、壮美、新颖、令人回味的意象,说“不轻松”,从这些意象中我感受到了诗人那种压抑的热情如地底的熔岩在奔突燃烧,把诗人烧的憔悴不安。

解读夏吟的诗歌,我想从她的“自白”入手,其“自白”云:“透明透亮的小露珠,却愿把整个世界发射出来,用心打造出一座五彩缤纷的水晶房,奉献给人世。”诗人的这一自白,包含了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关系。作为诗人的小露珠,希望折射整个世界,而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所以在主体和客体的撞击之后,诗人打造出的水晶房就不只是单纯透明了,而是呈现出了一种多色彩多层次的形状,可以用“五光十色瑰丽奇崛”来形容,她的诗作正是以这样的姿态来奉献于人世。夏吟希望“文学能承载起人类最为本真的生命理想。”这是她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她正是在用她的诗歌来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她用诗歌来实现自己对美、真的追求,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随着对夏吟诗歌“五光十色瑰丽奇崛”这个总体感受的加深,我觉察到夏吟的诗歌创作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由诸多的具体矛盾交织而成的:从构筑意象上看,热烈、悲壮与苍凉、孤寂相结合,从思维方式上看,形象与抽象相补充,从思想深度看,理性的思考和童心的单纯相对应,从情感表现看,沉思的忧郁与压抑的炽热相撞击。正是这些矛盾的统一构成了她的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夏吟的诗作所营造的意象没有许多女诗人的那种纤巧、秀丽、委婉,她的许多诗歌意象都是热烈而宏大的,那些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就是如此:灿烂辉煌的夕阳黄昏,奇景辉映夜空的深沉大海,带着光明、火焰、风暴、闪电和险峻山川的世界――所有这些意象都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奔放的感情,显示了诗人力图超脱于文坛时尚中那种温婉细腻的小资情调。然而,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夏吟诗歌中的意象,还有悲壮与苍凉、孤寂的色彩。

在营造辉煌壮丽的夕阳黄昏时,诗人是在祭拜夕阳黄昏的即将逝去,而且用自己女儿的身躯去作为祭品祭拜:“也是这样的五月天的血色黄昏,老天久旱不雨,大地干裂成粉,河神的祭坛里,我女儿的身体成为牺牲。那时我女儿的身躯像夏日果子般青涩,我饥饿的唇齿散发处女洁净的芳香,美丽的红颜黑发把神灵烘托得无比神圣。”在这里青果般的身躯、洁净的芳唇、美丽的红颜黑发都已成为祭品,把人世间的美毁灭了来祭拜夕阳黄昏,有献身的悲怆,掺和着叹惋和哀伤中,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要重构女性意识的激情。在《悬棺》中作者构思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相思成疾的王子,在“我”死后,骑着乌蒙马到来,将“我”收葬在“最陡峭最神圣的地方”,诗的最后一节写道:“是你吗?我用梦想浇筑的夫君,在我死后乘着山风来亲吻我,把我从尘世的火海中抢救出来,你沉默闪动的泪光,为我的处子之身搭建起了,一座坚硬的石头婚床。”这个意象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虚幻苍凉之感,体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生活情愫,要用爱和历史搭建起一根精神纽带,是对尘世“火海”的一种叛逆,把读者带入了她所营造的世界之中。这是作者女儿情结和诗人情结的结合。正是因为诗歌的意象存在着热烈、宏大、奇崛和悲壮与苍凉、孤寂的两个侧面,形成了夏吟诗歌丰富和耐人寻味的内涵和韵味,诗中那丰富的色彩、超越时空的幻想和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追求,给读者开拓了一个幻美的艺术空间。

文学创作是形象思维,诗歌更是驰骋想象的空间,离开了形象思维是写不出好诗来的,但是适当的运用抽象思维可以对天马行空的形象思维起到规范和升华作用,让人感到想象的合理性。这一点夏吟在她的诗歌里作了尝试,《最后的长夜》诗中,诗人想象在整个地球和人类行将毁灭前的一个夜晚,人们感情激荡,对过去的岁月充满了愧疚忏悔之情,这愧疚忏悔源于人类在平日的相互倾轧争斗,并在人类的最后之夜,感受到人类需要的是相互的谅解和支持,地球需要爱护和珍惜。这首诗发挥了高度近乎荒诞的想象,而在诗歌的构思上却暗合一个逻辑推理的顺序,即假设地球将剩下最后的一个长夜,那么人类将会发现自己的悲哀和愚蠢。于是:“最后的夜,智慧超越于欲望之上,识超越于逻辑和情感之外,最后的夜,我们方才明白,天有十九重,地有十八层。而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冲不破九重天去与神仙对唱,掘不穿十八层的地狱与鬼魅辩争。我们只能在天堂与地狱的夹缝中,在造福我们的大气温柔的包围下,在这狭小的地球上和平生存。”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和平和友爱的大主题,表现了诗人的泛爱精神。这首诗的可贵之处是在于用大胆的想象去描写和表现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与希望,用逻辑的推理去补充和制约荒诞的想象,因而使得诗歌的情和理结合得很好,使读者有深刻的感悟。

夏吟的诗歌有一部分是描写亲情友情爱情的,十分得读者的喜爱。即使在这部分看是纯真的作品中,也不可避免的表现了她内心情感的矛盾,她的爱情诗歌里往往塑造一个外表冰冷寒彻而晶莹,而内在情感却是火一般的炽热的女性形象。在自况诗《冰雪魂灵》中,她写道:“冷寂的环境里我是水,是水我不能燃烧自己,给自己温暖。以维持现实的生存现实的柔美情趣,不愿死去一种变化彻骨寒心我已麻木,变得坚硬变得锋利变得透明里有裂痕。”这里明白地道出了冰雪魂灵的深处是渴望燃烧以温暖自己、世界和他人的激情。用云的漂泊云的轻柔云的麻木云的冰冻的命运来写自己内心的涌动和不妥协于命运灵魂。在《认识》中,诗人因为不堪怀念的逝去亲人的痛苦,而希望消灭自己对亲人的所有记忆,可是一百年后,“我的白骨终于裸露为灰,我在对一片灰尘说出:最亲爱的兄弟,我认识你。”不仅化为灰也能认识亲人,而且更有甚者“一百年里,亲爱的兄弟,你奇思妙想的灵魂,一直低回在我住的天空,百年后,灰尘在舞蹈,那是我对你亲密的拥抱。”在冷与热的强烈反差,生与死的岁月流逝中,抒发了诗人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怀念和爱。

夏吟的诗歌在内化的感情上突出的表现为矛盾与撞击,从前面列举的那些借助自然景物大胆描写所营造的大意象中已经充分表现出来:宏大中孕育悲壮,奇崛中对应着苍凉,热烈中又陪伴着孤寂,这无一不是她内心情感矛盾的体现。“世界,我万有万存的城池,我如浪尖上水滴,一直活跃在你的怀中。你苦难的水滴石穿,早已把我的肉体,雕刻成献给大地的,一封美妙情书”既表现了人与世界结合的思想,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她是一个内心情感受到煎熬与痛苦挣扎的诗人,她的文字表现了物欲压迫下的崇高的人格,是一种非常自律和自尊的写作。正如她在诗中表达的人生理念:不管是狭小的黑暗的城堡,还是广阔的风景,是遭受风雨,还是一路阳光灿烂,她都要全部坦然接受。

夏吟的诗就是这内心情感猛烈撞击的火花闪现。这种矛盾其实是诗人为实现其生命价值而作的追求之间的矛盾的体现,这就是夏吟追求的最本真的生命理想。夏吟的诗歌中的这种情感的矛盾撞击正是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在她的心灵世界的折射,也正是作为现代诗内涵丰富和时代感强烈的表现,是作者现代意识的表现,这些诗歌在读者中更能引起普遍的触动和共鸣。

夏吟是一个善于学习和熔铸的诗人,夏吟的文字新鲜而明亮,充满了现代气息和健康充沛的活力,又有一直坚守的古典令人感叹,对世界和人生她有天真向上的惊叹,有人生经历厚实的哲思感悟,有面对死亡和灾难的痛苦追问,有对儿童和自然的热诚关注。她的文字中想象绮丽多姿,写作手法上有不少新鲜的整合,在现代手法和古典意境间达到了很好的结合,意象独特跨跳,激情燃烧的真情投入诗歌,有着生命的火焰和泪光。生命本真的体验,在岁月的激流的冲刷下,在她笔下美丽朴素干净,和物欲纵横的世界抗衡着,守住一方精神净土,以文字的形式回赠万丈红尘一泓清凉甘泉。夏吟作品的许多妙处,不是这篇序言所能涵盖的,还是让广大读者去细细鉴赏吧。在她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的悬崖、白骨、墓地的哭泣、迷离的梦幻、死后的亲吻和拥抱这些意象,但她主要不是用来表达失落迷茫和虚幻的现实,而是用来表现自己执著的追求和反衬热烈的情感。从她描写的辉煌的太阳、蓝色美丽的地球、广袤无垠的天空、浩瀚的海洋以及万有万存的世界,她对自然顶礼赞颂,气势磅礴又不失柔情蜜意!字里行间有着一种若隐若现的沧桑感, 耐人回味!人世间的辛酸苦辣在此刻变作无数的幻想,把人带入的是一个只有音乐和美的世界。可以看出她的诗歌是一种富有现代特色的积极的浪漫主义诗歌。

《感动的天空》是夏吟的第一部散文诗集。在作品结集之前,大多数作品原来以千字小散文、散文诗形式已经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这次出书,她在网友的建议下,还收入了网友们根据她原创的《冰雪魂灵》中分行诗歌改写的散文诗,这些作品在网络上得到了读者广泛的喜爱,一些精彩片断被人们用短信的方式传播,有一些文字被喜爱的读者翻译为英文,一些作品被读者从报纸上裁下,压到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日日凝视,让人遗憾的是也有少量作品被一些抄袭者抄袭为自己的作品发表在报上。

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 篇6

自能高效课堂建设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怎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我想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也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提高教师丰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实现学生生命成长。作为一个经验不怎么丰富的教师,我在自能高效课堂的研究和推进中也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再认识,对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些书生气

语文教师的首要素质应该是:语文教师因该是一个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人,应该充满书生气、书卷气。教师是一个主要靠说话来感染学生的工作。特别是语文老师。多读书,就如登山一样,登上语文的更高点,看到的风景不同,人生境界不一样,上课就会左右逢源,课就会上得生动而有内涵。这会让学生爱你一辈子。许多名师不正是这样吗?一位名师说过:“一个爱读书,书读得好的语文老师,教书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再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事实也正如此,那些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都是酷爱读书的人。

语文老师应该有些书生气,语文教师的书架应该放满书、放满经典。很难想象语文教师的书架上如果只剩下“教科书和参考书”,当书架真的变成了“书架”,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当书架成为书香飘走的地方,语文教师就开始了远离语文阅读的苦旅。

前几年连战、宋楚瑜两位先生访问大陆时大家觉得非常奇怪,两位先生虽为官却有文人气质,他们引经据典,款款而言,温文尔雅。连、送尚如此,我们语文老师又该何去何从呢?

“腹有诗书语自华”。如何能得到这种气质?唯有在真实的语文中浸磨而后出。本色语文,本色教学。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敬重语文老师、佩服语文老师就会喜欢语文学习。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语文,要用文化的方式教语文。唯有在本色语文中徜徉,在自我人格的修炼中完善,才会引领我们的学生不断向前。

语文老师真的应该有些书生气,尽管书生气在中国人的词典有时候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我觉得适当有一些书生气倒是可爱的、可敬的!如果,语文老师真的一点书生气都没有了,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二、学生应该是老师永远的牵挂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专家们把前者放在了第一位。足见学生在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有多高。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除了感受和理解所读作品之外,更为长远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的眼中、心中应该始终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发展。

心中牵挂学生就因该充分尊重学生。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能够欣赏他们的独到之处, 欣赏他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角度与方法,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尊重学生的个体感知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现与张扬, 使语文学习成为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心中牵挂学生就应该勤于阅读。我们要广于阅读,努力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做一个有书生气、书卷气的老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教学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场所,更是传递思想,启迪智慧,充满人文情怀和生命活力的大课堂。

心中牵挂学生就应该精于备课、勤于改革。只有精于备课,才能精熟于文本的各个方面,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如行云流水、江河瀑布,即使八面来风,也能八面玲珑地应付自如。只有勤于改革,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觉得神清气爽、趣味盎然,不至于因教法和程序的呆板、课堂的沉闷和乏味而哈气连天、恹恹欲睡。

心中牵挂学生就应该有敢于放手的勇气和有所不为的信心。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再去教;学生已经知道的不再让学生去学;学生能合作达标的教师不再去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的不再去做;学生不愿去做的不强迫学生去做;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良好效果的不要去做。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保障,其结果自然是利于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同时,这样做也把教师从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

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 篇7

一、在拓展阅读中分享快乐

在语文学习中, 老师与学生的阅读面如果仅仅拘泥于书本上的篇目, 那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各类文章比比皆是, 由此, 语文老师把经典的文章引入语文阅读中来, 在教学中也未尝不失为一种良策。不妨把每天的阅读定为学习语文的一项必修课程, 让浓浓的读书氛围荡漾在教室里。学生读《智慧背囊》里一个个睿智的故事, 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学生告诉我“一朵丁香花的宽容, 在于你从它身上踩过, 它却将清香留在了你的脚上。”“菊花残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我给学生读《读者》《扬子晚报》的“美文精萃”、读自己的摘抄, 我告诉学生:人生做了准备, 就得“爆发一回”;要用发现的目光、欣赏的态度去面对周围的生活, 就可以诗意地生活。我与学生讲李清照、三毛、席慕容, 学生向我推荐韩寒、郭敬明……徜徉于语文的阅读世界里, 师生可采撷到文学领域的美丽花环。可为一句话徘徊、激动, 为一个片段沉醉其间, 能让师生乐以忘忧, 触而有感了。在真诚对等的阅读中, 曾被我视为“靡靡之音”的郭敬明小说之流, 我细细读来, 在绮丽的文字背后, 我又读到了令人惊艳的思想的犀利, 文字的深刻, 想象的真实;学生也逐渐感悟到作文不是生搬硬套的堆砌, 而是真实文字的流淌。每天抽一部分时间与学生共赏文章, 不仅有利于扩大师生的阅读视野,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在反复探究中分享体悟

在阅读教学中, 分享品读中的体悟, 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解读, 不仅是思维的过程, 更是师生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经过。教师与学生都是读者, 共同体验作品为大家带来的艺术魅力, 共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实现心与心的碰撞, 情与情的交融。

要点燃学生的大胆发言而又精彩深刻的机智, 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一, 它需要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这是相当重要的, 它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搭建一个平台。其二, 需要老师能够听取学生质疑的声音, 并能为学生的质疑积极创设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如果一个语文老师的课堂上, 时常有学生质疑、反驳、争论, 那么请珍视学生的独特发现, 同时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花费更多的精力。其三, 需要老师学会等待, 学生的个性表达不是一下就迸发出来的, 这种质疑的声音也需慢慢培养。但正是有了这样默默的栽培与等待, 才会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迸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 师生的双双互动会更为有实效, 语文课堂也才会呈现色彩斑斓的精彩。

三、在个性写作中分享幸福

语文离不开写作。写作是个体书面最有效的表达。而现实中有些学生很怕写作, 作为语文老师除了给学生必要的技法指导外, 还要与他们在写作时“同呼吸, 共命运”, 交流下水作文和写作感悟。写生活随笔, 我们师生笔下有生活的情趣, 悲悯的情怀, 阳光的心态。如虞颖同学写《校运会上》:“校运会上, 跳高的运动员们个个精神抖擞, 腾空跃起, 像展翅飞翔的海燕, 又像凌空直上的雄鹰。看, 他向前猛跑几步, 到了踏板跟前, 脚使劲一蹬, 身子用力一弓。同时, 胳膊向后一摆, 身子向前一跃, 像猛虎扑食一样腾空而起, 然后轻轻地落到松软的沙坑里, 脸上露出了喜悦……从上往下看, 一派沸腾的场景。”我也就清早校园的场景写了一个片段:“清早的校园, 步履匆匆。停好车, 走出车棚, 迎面走过来一个女孩, 和身旁的同伴一起沐浴在微露的晨曦里。一缕阳光正照在这女孩微笑着的脸颊上, 她的笑容是那样灿烂而自信, 她扎着马尾辫, 身穿体恤牛仔裤, 浑身上下散发出的一股蓬勃的青春气息使我不由停下了脚步, 这是一幅多美的校园剪影。我脑中马上定格出几个大字:青春的使者。正想着, 这女孩见到我, 甜甜地叫了一声‘老师好’。我竟一下没反应过来……这样的一幅画面, 久久不曾从我的记忆中消失。清新的校园, 阳光般的女孩, 用诗样的笑容、蓬发的朝气, 诠释着十四五岁的花样少女最绚烂的青春。”在共同写作中, 师生一起关注生活、关注心灵, 抒发真情实感。不知不觉中, 我与学生的心灵近了。学生也不再惧怕写作, 慢慢出现了虽显稚嫩却真诚的文字, 在分享中, 我们尝到了写作的快乐。当然, 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语文老师要及时关注、鼓励、帮助学生获得写作的成功体验, 同时将教师自己的写作作品、写作体验与学生分享, 从而和学生在写作中收获幸福。

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 篇8

一、以学生需要为起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不仅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片断一:

师: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玩了什么游戏?

生:套圈游戏。

师:今天这节课就从套圈比赛开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他们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

生:愿意。

师:做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的比赛成绩。(出示图)

我在这节课开始时从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游戏入手,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在课前,我和学生一起玩了套圈游戏,学生情绪激动、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导入做好了铺垫,同时引出辅助题和例题的教学,由于学生有了刚才的亲身体验,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

二、以学生实际为根本,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课程标准》还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又要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片断二:

师:正巧,最近冬冬小朋友就在他的生活中遇到了许多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看吧!在他的书桌上有这样三个笔筒(分别是6支,7支,5支),出示图片。(学生自己主动在练习本上解决这道题目。)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是这样列式的:6+7+5=18(支)18÷3=6(支)。

生2:我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第二个笔筒里拿1支铅笔给第三个笔筒,这样每个笔筒里就都是6支了。

师:你们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目,真了不起。有一次,冬冬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散步来到了一个池塘边,看到了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10厘米。冬冬可高兴了,原来他说:“我身高140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你们认为:冬冬说的对吗?

生:不对。因为这个110厘米是河水的平均深度,而实际上河底有些地方浅,也有些地方会很深,可能超过冬冬的身高,这样他还是有危险的。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拍了一张河底的照片。(课件展示)夏天到了,大家在游泳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

在上述教学片断里出现的练习题,它们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我所选的内容也都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如:第一题是装铅笔的笔筒,第二题是下河游泳。这两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三、以学生思维为纽带,引领学生不断发展。

《课程标准》还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仅让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还应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片断三:

师:冬冬想自己动手做一件礼物送给他爸爸,于是到商店里买回了三根彩带。长度分别为:8厘米、13厘米、9厘米,这三根彩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生:8+13+9=30(厘米)30÷3=10(厘米)

师:后来冬冬发现黄色彩带(就是9厘米的那根)不合适,又回去调换了一根,现在的平均长度变成了11厘米,请问:换回来的黄色彩带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生:13厘米的那根比平均长度多的2厘米给8厘米的那根,它还比平均长度少1厘米,这1厘米就必须要从黄色彩带里移给它,所以黄色彩带必须比平均长度要多1厘米,也就是11+1=12厘米。

师:你说的真是太棒了,能灵活地运用本节课学习到的平均数的相关方法和规律解决问题,老师把掌声送给你,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先列式11×3=33(厘米),求出三根彩带的总长度,再列式33-8-13=12(厘米)就可以求出黄色彩带的长度了。

上一篇:初三数学备课组2007第一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热血教师》个人观后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