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精选8篇)
谈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毫无疑问,知识产权应当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在当今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知识产权显得更加重要。中国的企业已经为知识产权的缺失付出了代价,诸如我们熟悉的DVD专利事件、彩电专利事件等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医药、汽车、数码产品等领域又很可能会成为DVD事件翻版。
一、从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到企业的知识产权的体系
1、日本从“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
日本在上世纪一直在倡导和实施着“技术立国”的国家战略。但在2002年,日本以政府知识产权战略会议的形式发布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在这份战略大纲提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四大战略:知识产权创新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应用战和知识产权人才战略。日本由“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转变反映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体现了世界经济竞争力核心的转变。
日本在制定这一国家战略之后,从法律的修改、司法制度的改革,到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始终在建立一个战略之下的有效的执行机制。比如说,2002年12月4日,日本颁布了《知识产权基本法》;2003年2月,在内阁官房之下成立知识产权战略本部;2003年7月,由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制定了第一个“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04年5月27日,又出台了最新版的“2004年知识产权推进计划”。
在企业层面,日本的企业长期地在完善着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制度和体系。政府也帮助它们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日本特许厅拟订的《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就是针对企业的评价体系,旨在帮助企业发现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上的不足,并提高之。
2、从WAPI标准的流产看中国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在2004年,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事件就是中国WAPI标准的实施。中国放弃在2004年6月1日强制实施WAPI技术标准,从这个事件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谈到标准的制定,很多人希望中国能够大干快上,跑马圈地,在国际标准体系中发出声音,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是没有经济价值的。一项成功的技术标准必须体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往往会集合成数 百个核心专利技术。技术标准的市场竞争功能是通过知识产权体现的。在谈标准化战略的同时,眼光应当放得远一些,看到技术发展的趋势,看到市场发展的方向,但更应当把眼光放得低一些:从技术进步出发,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为标准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知识产权基础。
3、国家需要知识产权战略,企业需要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体系
2005年的上半年,国务院建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办公室,体现出政府对提高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能力的高度重视。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竞争能力的提高,需要两个方面的工作:宏观讲,国家应当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和积极的知识产权战略;微观讲,企业应当有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产权创新和保护体系。
二、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体系的构成
1、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导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按照知识产权的存在形态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分为: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商业秘密战略等。按照企业对知识产权战略的执行机制来划分,可以分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知识产权培训与激励战略、知识产权创造与申请战略、知识产权预防与控制流失战略、知识产权投资与交易战略等。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建立与运作机制
这是战略执行机制的重要部分,在很多跨国企业中,都建立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部分,承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执行工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一个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应当包括合格的管理和法律人员,并为企业制定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范或规章;这个机构能够追踪国内和世界主要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发展动态,向企业提供分析报告和法律警示信息;能够为企业建立专利、商标、商业秘密、计算机软件等的保护制度和程序,使得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化;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申请/登记制度等等。
3、知识产权培训制度
知识产权战略是个观念问题,如果领导层没有高度的重视,并且准备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不会成功。因此,知识产权战略必须是“一把手”工程。某种意义上讲,知识产权是基于一种规则的游戏。美国一个知名的知识产权专家在他的专著《商务专利战略》中讲:贵公司的职员即使不是真正的天才,在看过本章给出的规则之后,他们也能成为实际上的发明天才,能够及时地发明出公司需要的新产品。获得专利,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困难。
知识产权法律培训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知识产权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华为公司在遭遇与CISCO的案件后,深刻认识到领导人员知识产权认识的提升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第一步,并邀请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专家为企业的主要领导进行授课,为全面知识产权站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同时,国内和国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制度变化和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这就要求企业能迅速做好调整和适应。培训可以帮助企业跟踪法律发展动态,提高企业适应能力。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状况,制定恰当的培训计划,培训的主要内容一般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和战略的培训;专利法律知识培训;专利文献的阅读、检索和利用;商标法律培训;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法律培训;计算机软件法律培训;集成电路的法律保护培训;国外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介绍等。
4、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企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有助于保持企业核心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稳定,提供持续的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建立企业核心员工的持股计划;建立职务成果的鉴定制度等。
5、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
对于各个方面的知识产权,企业应当设立完备的管理和保护制度,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建立技术开发的知识产权促进制度;在技术开发立项的同时,制定针对这一项目的知识产权规划和目标,要有意识地促进知识产权的产生。
企业建立专利评估与申请制度和方法; 建立商标的登记和使用制度; 建立品牌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 建立商业秘密规范和制度;
进行专利申请、商标登记、计算机软件登记、集成电路登记和权利维持等工作。
6、知识产权交易制度
知识产权交易包括:知识产权的许可证贸易、知识产权的转让、交叉许可、知识产权的收购、知识产权的投资等。知识产权交易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方面。
7、知识产权布局、知识产权跟踪和知识产权监控
所谓知识产权布局,就是根据企业的商业战略,在特定的国家和区域,预先申请/注册知识产权。国外企业在进入一个市场之前,都会提前5到 10年进行知识产权的布局,一旦进入这个市场,由于预先的知识产权布局,相对竞争对手而言,就会很快形成竞争上的优势地位。
对于知识产权布局而言,一个相对概念就是知识产权跟踪。就是不断地了解和掌握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申请状况,了解对手的技术发展方向,从而判断其商务计划和市场计划,也为本企业计划的有针对调整,给出依据。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往往会反映出企业未来的商业规划,从而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分析,来获得竞争对手的信息,为企业的商业规划等方面提出“预警”信息。
企业也应当积极“看管”自己的知识产权(IP Watch),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行使之。
在此方面,企业的主要工作包括:
建立个性化的专利数据库并时常更新; 建立失效或可以利用的专利数据库; 建立商标管理信息;
跟踪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状况,并分析其技术发展计划和商业计划; 监控企业知识产权,发现侵权行为; 监控他人专利申请和商标登记,预防对企业的在先权利造成侵蚀和侵害;
对于侵权行为,进行知识产权纠纷的诉讼和非诉讼处理。
三、企业商标策略与管理体系
商标战略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基本方面,企业通过对精心选择和注册商标的培育,使其有效地向消费者传达企业的形象和产品质量,因此而实现企业产品占有市场的目标。
1、商标的注册策略
因为商标法实施的是保护注册在先原则,因此,商标的注册是企业获得商标保护的第一步。使用非注册商标,弊端主要有:(1)不存在专用权,无法禁止他人使用;
(2)如果与注册商标相冲突,比如和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而商品又相同和类似,则可能被禁止使用。如果对方是驰名商标,则可能被完全禁止使用。
(3)一旦商标被市场认可,很可能被他人抢注。
2、主商标、联合商标与防御商标
主商标是企业主要使用和主要宣传的商标。但是,有些情况下,只有主商标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来讲是不够的。依照商标法的规定,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但这还不能完全对抗 仿冒、影射行为。联合商标是指商标权利人注册的与主商标相互近似的系列商标,联合商标在主商标的周围构建了一个保护带。比如杭州娃哈哈,除了注册娃哈哈之外,还注册了娃娃哈、哈娃娃、哈哈娃等几个联合商标。
防御商标是指商标权利人在现有商品或服务之外的领域中,注册系列商标,目的不是为了使用,是为了防止他人的进入使用,从而避免冲淡商标的显著性。比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所有商品中都进行了注册。
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境外商标策略
国内企业不注意境外商标注册,教训很多。预先注册比事后的补救成本要小。但是,局限于企业的规模和经济承受能力,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在所有的国家注册商标。那么在境外注册应当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策略呢?主要包括:
(1)在商品或服务的进口国要注册商标,以获得商标专用权;(2)在主要竞争对手的所在国注册商标;(3)在投资地或潜在的投资地注册商标;(4)在贸易中心所在国注册商标。
4、商标的反侵权与反淡化
商标注册是防止侵权的基础。防止侵权,需要在企业建立商标监控制度,也可以委托知识产权律师来帮助企业完成这一任务。监控的内容基本包括:在新注册的商标公告中有无侵犯企业在先权利的商标获得注册,如果有,应当及时提出异议;在市场中,有无假冒本企业商标的行为发生;对于向外许可使用商标的,监控获得许可的企业的使用行为是否规范,是否超出许可范围等。
一旦企业的商标成为驰名商标,“反淡化”就成为企业商标管理的重要工作。对于商标淡化,美国1995年《联邦商标淡化法》规定为:淡化是指削弱驰名商标的标识区分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对于驰名商标而言,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防止驰名商标的通用名称化”。在这一点上,例子很多,阿司匹林、尼龙、拉链等都曾经是商标,但由于不正确的使用,现在成为了通用商品名称,失去了商标专用权。
四、企业专利策略与管理体系
1、职务成果鉴定制度
在企业的劳动合同中,大都会包括保密协议和知识产权归属的内容。但是,光有这些简单的规定是不够的,一定要建立一个职务成果的鉴定制度,科学地区分雇员的个人成果和职务成果,确定成果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是职务成果的,及时地纳入公司管理,并按照企业的奖励制度,对发明人实施奖励。如果是个人成果,而且这个成果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的,行使企业的优先购买权,收购个人的研究成果。
职务成果鉴定的另一个作用是确定职务成果的价值,是保密还是公开?是申请专利还是利用商业秘密保护?是在国内申请专利还是扩展到国外?等等。职务成果鉴定组成人员,应当包含技术人员、法律人员和管理人员,从技术、法律和管理角度综合来评估职务成果。
2、技术成果汇报和申报制度
当执行一个研发项目的时候,技术人员必须定期地向公司管理部门报告技术的研发状况和阶段性成果。常见的方式是技术成果呈报表,按照规定的格式把技术内容呈报到公司。这样做的意义如下:
(1)帮助公司对研发项目作出正确的决策,并根据实际状况进行目标和策略调整;
(2)一旦有法律纠纷,可以作为证明公司研发时间、自主研发等的证据;
(3)为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一旦发生雇员的流失,不会导致项目的终止。
3、专利申请策略
对于专利申请策略而言,包括:是否申请专利?应在何时申请专利?申请什么专利?本国还是国外专利?
是否申请专利?对于企业的技术成果,有不同三种处理方式:申请专利;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公开技术。专利和商业秘密适用于不同的技术特征和竞争环境,有时会结合使用。技术公开也是一种专利策略,如果企业认为该技术申请专利的意义不大,但又怕其他公司申请专利的,可以选择技术公开策略。IBM就经常利用这种策略。
何时申请专利?基本,除了美国,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保护申请在先,因此,先申请对于获得权利是有帮助的。但不是越早越好,早期技术也会存在一些缺陷。
申请发明还是实用新型?这需要依据技术本身的情况来确定,发明专利对技术创造性发面要求比实用新型要高的多,也需要经过实质性审查,耗费的时间要长。关于申请本国还是国外专利,跟商标的境外策略类似,是否在国外申请专利,申请多少国家,也应当根据经济能力和商业计划综合考虑。
4、专利文献的充分利用--专利数据库的建立
专利和其它知识产权的收集与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利用技术信息、掌握 技术发展的前沿、避免专利侵权、调整企业技术和商业发展计划等。专利数据库记载了世界90%以上的技术成果,是企业技术发展的库藏。企业在进行一个研发项目之前,应当研究现有专利技术,一是为了避免侵权,也是为了利用和掌握现有技术,使得研发站在一个高的层次上。
五、企业商业秘密策略与管理体系
商业秘密是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些技术而言,商业秘密的保护手段比专利更为有效。当然,商业秘密不但包括技术秘密,还包括企业的一些商业信息。商业秘密一旦公开,就不再能够得到保护,也不再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契约方式。一般讲,商业秘密的保护分为两个方面:企业与商业伙伴交易中的商业秘密保护;企业内部的商业秘密保护。
1、对外合作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对于企业的商业合作,只要存在企业商业秘密披露和/或泄露的可能,就签订商业秘密保护合同,要求你的合伙伙伴承担商业秘密保护的义务。以下的几种合同或合作中,要另外签署保密协议或增加保密条款。(1)合作开发合同。合同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除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应归合作开发各方共有,应当约定各方均有保守技术秘密的义务;(2)委托开发合同。委托开发所完成的技术秘密,除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技术秘密归研究开发人所有。因此,建议在合同中约定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归委托方所有,受托人负保密义务;(3)技术秘密转让/许可合同。当然,被许可方的保密义务重要性不言而喻;(4)咨询及服务合同。受托机构在从事咨询及服务的过程中可能获得企业的商业秘密,也有可能同时为竞争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所以非常有必要签订保密合同;(5)正式合同订立前的商业秘密合同,企业在进行技术转让、联合投资、企业购并等情形下,存在将企业的商业秘密交给相对方进行论证和评价,这时主合同是否签订尚不能确定,企业可以与相对方签订对商业秘密的评价合同,约定保密和不使用义务。
2、企业内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建设
企业应当建立商业秘密的规章制度,分为对“物”的保密和对“人”的保密。对物的保密制度包括:厂区或生产区域的保密、生产设备、过程的保密、对原材料、模具的保密、对文件的保密、对计算机的保密以及对废弃物的保密等;对人的保密制度则包括外来人员的驻留保密、内部人员保密管理、离职职工清退资料的保密管理等。
3、企业竞业禁止制度的注意事项
一、房地产开发中的著作权保护
在房地产开发实务中,随着人们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关于著作权的侵权纠纷也愈来愈多。根据《著作权法》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作品,主要有建筑作品、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三种类型。
1. 建筑作品
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建筑物本身作为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其外观应当具有独创的设计成分,具有美感和独创性。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从司法实践案例分析,建筑物或者构筑物能够作为作品受到保护,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立于其实用功能的艺术美感,反映了建筑设计师独特的建筑美学观点与创造力,缺乏独创性或者没有任何艺术美感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并不是建筑作品。据此,《著作权法》上所称的“建筑作品”需要具备两个核心要素:第一,该建筑物具有独创性,设计新颖,结构独特。第二,该建筑物具有独立于其实用功能之外的艺术美感。
2. 图形作品
图形作品,是指为施工、生产绘制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以及反映地理现象、说明事物原理或者结构的地图、示意图等作品。根据司法实践,构成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图形作品应具备两个核心要素:第一,该图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当具有独创性,能够反映创作者的创造力;第二,该图形作品具有可复制性,可以被复制。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比较密集地产生图形作品的阶段是规划设计阶段。规划设计可以分为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图形作品。例如,项目总平面图、交通分析图、竖向规划图、园林景观分析图等。
3. 模型作品
模型作品,是指为展示、试验或者观测等用途,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体作品。例如,在规划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制作的建筑模型、设计三维模型等。在销售阶段,为让消费者对楼盘有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开发商制作的楼盘沙盘、模型等,均属于模型作品。
根据司法实践,构成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模型作品应具备两个核心要素:第一,该模型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当具有独创性,能够反映创作者的创造力;第二,该模型作品具有可复制性,可以被复制。
二、房地产开发中的商标权保护
1. 企业名称商标权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名称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标识,可以帮助消费者起到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因此,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加强对企业名称、字号的保护非常重要,但由于字号具有地域性限制,仅在注册区域管辖范围内具有排他性,在其注册区域管辖范围之外企业的就可以使用与其相同的字号。所以,为防止他人使用与自己相同的字号,或他人将自己的字号申请为注册商标,房地产企业应及时将自己的字号申请为注册商标,在条件具备时,可以申请认定为驰名商标,以扩大保护范围。这方面的成功典范当属房地产行业的领跑者——万科集团。万科集团于1994年申请注册“万科”商标,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2005年6月被认定为驰名商标,成为第一家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房地产企业。
2. 楼盘名称商标权
楼盘名称作为房地产项目首次推向市场的“名片”,不仅承载着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产品在业界的信誉和口碑,而且构成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仍以万科为例,1999年以来,万科集团自1999年开始在深圳、武汉、南昌、上海等城市开发以“四季花城”为名称的系列楼盘,获得巨大成功。2001年3月,万科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四季花城”商标注册,2002年8月28日核准注册,核定项目包括第三十六类的所有不动产事务。
在楼盘名称侵权方面比较著名的案件,是2011年广州星河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诉江苏炜赋公司等商标侵权案,该案最终由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进行再审判决认为,星河湾公司、宏富公司以“星河湾”命名的楼盘先后获得了相关荣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星河湾”作为注册商标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和知名度,已经起到了识别楼盘的作用。因此,上述房地产开发公司将其开发的楼盘命名为“星河湾”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提字第102号民事判决书、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11)苏知民终字第0171号民事判决书、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2011)通中知民初字第0008号民事判决书)。
3. 建筑物立体商标权
美国是最早对建筑立体商标提供法律保护,而且也是建筑注册为立体商标最多的国家。早在1937年,第六巡回法院在白塔连锁公司(White Tower System,Inc.)诉白色城堡饮食连锁公司(White Castle System of Eat—ing Houses Corp.)一案中就指出被告在相同地理区域,用一个白色城堡模型,是为了搭原告的“便车”,利用他人商标上的商誉获得利益,是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在1968年Grifs of America,Inc.一案中,法院认为一个三维建筑的外形如果能作为一个标志就能够注册为商标。到目前为止,美国将近100座建筑物已经注册为商标(参见左金凤:《论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月第6期)。
目前,我国立法也已明确将三维标志(即俗称的立体商标)列入可申请注册商标的范围。《商标法》第八条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以三维标志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在申请书中予以声明,说明商标的使用方式,并提交能够确定三维形状的图样,提交的商标图样应当至少包含三面视图。”
三、房地产开发中的专利权保护
1. 发明专利权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在房地产开发中,企业可以就与房屋建筑、施工有关的新产品、新方法等申请发明专利。例如,万科于2002年取得“情景花园洋房”发明专利。该“情景花园洋房”为一梯两户,每户不仅包含室内空间,还包含与外界情景环境融为一体的无顶板、半围护的室外水平空间,即天、地、四周都属于业主私有的情景花园和景观露台(参见《万科专利手册》)。
2. 实用新型专利权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以万科为例,该企业2004年取得“复合式厨房”实用新型专利,该厨房包括复合墙体、门、窗、上下楼板和使用空间,使用空间分为烹饪区、家务区、备餐区和就餐区四个功能区。使用空间内的烹饪区设置有炉灶和操作台,备餐区设置有备餐区水池,家务区设置有冰箱,烹饪区水池、冰箱与炉灶的操作点连线呈三角形(参见《万科专利手册》)。
3. 外观设计专利权
根据《专利法》规定,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不属于现有设计;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外观设计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告的专利文件中。据此,房地产企业对符合上述要求的建筑物可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四、房地产开发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企业重大并购、投资、合作、管理制度、招投标文件、财务状况等都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可分为对内和对外两大类,对内主要是指对内部员工(包括正式员工、劳务派遣人员等),可以制订公司的保密制度,或通过双方的劳动合同约定员工的保密义务,尤其是对高级管理人员、核心岗位技术人员还可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对其保密义务进行特殊约定。对外主要是指对合作单位,如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可以通过双方签订的合同约定保密义务。
五、房地产开发中常见的知识产权纠纷
从近几年房地产领域发生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分析,如下三类纠纷比较常见:
第一,楼盘名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根据《商标法》规定,如果该楼盘名已被其他企业在房地产类别申请为注册商标,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开发商未经同意均不得使用该名称作为楼盘名,否则即构成对其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犯。
第二,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设计方案(设计图纸)、沙盘侵犯他人著作权纠纷。例如,某开发商向甲、乙、丙三家设计单位就建筑设计方案邀请招标,甲设计院中标,后乙设计院发现某开发商用的设计方案与其当初投标的方案基本相同,但署名却是甲设计院。双方在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著作权归属,后产生争议。
第三,施工单位专利侵权纠纷。在招投标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需要与多家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等进行合作,如保温材料、建筑材料、电梯、空调、门、窗等。如果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设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则可能构成侵权。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张晶廷与衡水子牙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发明专利权侵权纠纷案,该案于2012年经最高人民法院最终判决,认为被告衡水子牙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墙体构造技术构成对原告张晶廷专利权的侵害,并判决赔偿张晶廷经济损失40万元。
六、房地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
作为房地产企业,应从企业管理角度对知识产权进行规范,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作为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具体如下:
第一,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管理作为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评估、申请、保护、运用等通过制度进行明确规定。
第二,建立企业的商标保护、防御体系,主要是从申请企业字号注册登记,到楼盘名称申请注册商标,此外还应考虑注册防御性商标,即将与注册商标相近似的标志申请注册商标。
第三,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合同管理,对规划设计咨询服务类合同、营销咨询服务类、供应及施工类合同等,要在合同中单列知识产权条款,明确约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其享有的权利范围。
第四,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招投标管理,避免使用侵权的技术和产品:一方面,在招投标过程中,要严格审查投标单位的资质,做好供应商实地考察工作,如其提供的是获得专利的技术或产品,应通过专利局网站进行检索,以确认其拥有该项专利或获得专利权人使用许可;另一方面,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约定,如因施工单位或供应商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的,由施工单位或供应商承担全部责任。
第五,充分利用企业已拥有的知识产权,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点。
第六,加强对已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如发现其他企业有侵权的行为,要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关键词】图书;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84-01
一、建立知识产权取得、使用、管理制度
(一)知识产权的取得
管理产生于直接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需要管理。出版社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主体,应建立对知识产权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体制,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制度化理念。首先是版权的取得。出版社应与版权所有者签订合同,明确约定版权的种类、使用范围、报酬标准及支付方式、双方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特别是要尽可能多地取得附属版权。在美国,对图书来说,有多种形式的附加权,如电影电视版权、翻译权、外文版权、连载权、人物版权、商业版权(玩具和游戏版权)、读者俱乐部版权、缩编本版权等。其次是商标注册。商标资源是有限资源,如不采取措施,就会逐渐流失。社标被抢注和模仿的可能性较大,保护的难度也较大。外国公司对商标注册申请和维权最为积极。我国出版业在这方面很薄弱,难免陷入纠纷。商标权保护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书名的冒用、模仿和跟风出版。出版社应及时将社名、社标和丛书名等注册为商标。这对打击盗版非常有利,在版权部门之外多了一个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途径。
(二)权利检索
在给新的主打丛书命名前,必须要进行相关的知识产权检索和知识产权规划。尤其是在版权交易的过程中,以及与国外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检索就更重要了。出版社可充分利用互联网途径进行知识产权权利检索,如商标、专利、版权人状况等。出版社在进行权利检索过程中,应首先明确哪些是必须前置审查的文件,出版社应尽到的职责范围是什么。其次,出版社应采取必要措施,以有效地发现侵权行为,并快速地制止侵权行为。人民法院在审理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中,常提到“有没有尽到审查义务”。
二、不同情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日常经营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日常经营中,出版社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保护知识产权,既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法律手段方面,首要的是要签订好出版合同。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依法享有出版权,作品是否出版、何时出版、交谁出版,由著作权人决定。出版社出版他人作品,应当通过书面合同的形式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这是著作权法的规定。同时,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对外版权贸易所帶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出版社如果能以合同的方式取得更多的权利,就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订立出版合同,是图书出版社依法取得他人作品出版权,维护自身权益的保障,可以避免和减少图书出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首先,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对稿件的质量、字数、交稿的期限;图书的质量、出版期限、是否为专有出版权、稿酬支付标准、署名权等主要内容进行约定和明确。其次,合同的主体必须合法。任何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的人不得以自己或者著作权人的名义签订合同。在对外版权贸易过程中无权授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要注意。第三,要使用标准合同文本。在现实出版活动中,有的责任编辑临时手写或随便打印几条来作为出版合同,这样做一方面不符合规范,另一方面内容不全面,往往埋下著作权纠纷的隐患。要使用国家版权局制定的标准样式出版合同,对合同中的每一项内容都要填写,没有的项目要划掉,不可空白。作品的名称、作者署名要准确无误,作品名称不可写暂定名,作者为多人的,对署名顺序不能写错。如果遇到有的作者提出一些特殊要求,可在合同中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中填写清楚,或者在合同之外增加补充条款作为合同的附件。签订出版合同最好由双方当事人当场商议签订,确系外地作者,可由出版社按双方事先谈妥的项目填好合同,将合同寄给作者签字后再寄回出版社,但需注意的是出版社收到合同后要认真检查,看原定的条款如作品名称、作者署名、交稿时间、稿酬标准等项有无改动。这一点如果疏忽大意,可能引起权利纠纷。
(二)版权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作者: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5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所在。企业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在发展中不受制于人,就要不断创新,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而建立有利于持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必须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和体系,保护创造者的权益不受损害,形成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当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的创新激励法制体系,已成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任务。
知识产权保护可促使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如果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尊重与承认,创造者的积极性就无从激发,创新意识和潜质就不能演变为实际创新能力。只有当每个创新者都能从自己的劳动和投人中有所收获时,创新才能成为全社会积极追求的目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恰恰承认了创新者的劳动和投资,通过法律的形式使创新者的身份得到确认、创新成果得到尊重、个人利益得到维护、知识财富受到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能使创新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创新不是目的,而是形成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途径。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成果不能有效商品化、要素化。知识产权不明晰、权属不明确,往往就会被束之高阁,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更不可能得到积极推广。创新成果只有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才能按照市场规律投入生产实践,创新成果只有成为商品,创新者才会通过市场大力推广。
知识产权保护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必要支撑。阐述了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1. 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到,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9万家,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3500亿元,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超过890亿元和730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生力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良好的法律环境就是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必要条件,而在法律环境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尤为重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本文拟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作一探讨。
2. 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是以高新技术的开发实施为基础的,而高新技术的开发、实施又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必要的前提,没有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就缺乏强大的动力机制,民营科技企业就很难发展壮大起来。研究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
2.1 是民营科技企业保护对象特殊性的要求
民营科技企业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高智力投入。只有加强对高质量劳动成果的保护,才能保护企业的利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二是投资高、产出高、风险大。如果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开发者的高额投资将无法收回,进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进一步发展;三是高新技术产品易被复制、仿造,且成本低廉。这一特点使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相当严重,特别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
2.2 是民营科技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需要
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基石,而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在高新技术研究阶段,如何明确不同阶段各研究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风险的责任和分担等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在高新技术利用阶段,其转让、实施及许可与一般技术相比,具有风险大、实施效率低的特点,为确保高新技术转移实施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在高新技术市场化阶段,为了保护知识化产品的有序竞争,需要用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有力打击高新技术市场的假冒、剽窃、复制等侵权行为。
2.3 是民营科技企业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要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目前,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国际合作已是高新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这种合作与交流除涉及到技术上的可行性外,还必须考虑诸如技术成果分享、专利申请权、所有权、实施权、专有技术的保密等知识产权问题。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可以保证民营科技企业有效地吸引投资,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维护民营科技企业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武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争取优势、维护优势、发展优势。
2.4 是民营科技企业应对WTO的需要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根据WTO实施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TRIPS),各成员国应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要求WTO各成员国的法律相互协调和相互认可,尤其是对版权及其相关专利、商标、工业设计和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可。加入WTO后,我国将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并将依法打击各种违反知识产权保护的活动,企业必须支付专利许可证费用来合法购买国内外的技术专利,否则企业将受到严厉的制裁。民营科技企业只有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地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依靠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占领市场,才能取得竞争的优势,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并谋求更大的发展。
3. 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绝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都是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相比,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在保护范围,还是在保护力度上都还比较薄弱。其主要问题是: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外,企业已把知识产权当作企业发展的“命根子”,千方百计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然而,我国不少民营科技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保护意识不够。很多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中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科研成果研究出来后,不是去申请专利,寻求法律保护,而是进行成果鉴定,发表论文,公开成果,造成新颖性的丧失,进而也丧失了申请专利的权利。据统计,我国每年的专利申请非常少,只有300件左右,与美国的每年20多万件相比,相差悬殊。另据报道,自1990年颁布《计算机软件登记条例》到底,我国从事软件开发业务的多家高科技企业只登记软件1528件。这表明,我国企业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相当薄弱。
(2)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内容摘要:现今企业竞争日益白热化,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否有效地保护、管理和运用企业的知识产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而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迫在眉睫。
关键词: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 对策建议
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与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的初始阶段(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企业需要专利文献的引导。从专利文献可以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最新技术情报,这有助于开阔设计人员的视野,避免重复开发,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据统计,有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科研时间约60%,节省40%的研发费用。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美国有人对技术创新作了一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不重视专利信息,凭空构思,只有1%-3%的方案能够成功”。
创新的实施阶段: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技术创新的成果在高科技的今天,特别容易被仿冒、仿造和复制,给技术创新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知识产权制度具有“产权激励”作用,同时是维护创新者利益的有力武器:专利法律制度给予专利权人一定期限的垄断权,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其发明创造;对于某些特定的工业技术,如计算机软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图、生物技术等,也可以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对于大量的专有技术,也可以通过商业秘密的法律加以保护。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
创新的应用阶段:在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知识产权可以出售、许可转让、抵押,所以创新者可以利用它进行资金周转,获取高额利润,充分利用自己的无形财产权可以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创新者可以通过生产、销售其所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者通过转让、许可取得收益,可以对技术创新中所付出的智力劳动、物质消耗及所谓的风险进行补偿,进而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可以转化为促进下一轮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进入良性循环。
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知识产权的保护既包括对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包括对他人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当前,很多企业既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重视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进行保护,直接导致重大损失;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不进行保护,不仅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如我国刑法就专章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罪,而且还会因侵权而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知识产权侵权赔偿额在逐步增长。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初始、实施、应用阶段无完整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措施,举个简单的例子,如科研成果研究出来后,不是先去申请专利,寻求法律保护,而是先进行成果鉴
定、发表论文、公开成果,造成新颖性的丧失,失去了申请专利的大好时机。大部分企业领导人的专利意识淡薄,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估计不够,对自主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往往比较重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反而忽略了比资金、设备更为重要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从企业层面上讲,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包括对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的设置,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投入,如人、财、物的投入等。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处于松散状况,知识产权管理无制度、无机构、无经费的现象严重,知识产权管理不能有效地贯穿于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果不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那不仅很难禁止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很难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利益,而且更难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并通过技术创新去取得更多知识产权,并以此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模糊。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新技术、新知识会不断涌现,知识产权的新类别也相继出现,使得现代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日益多元化,已从传统的专利、商标、版权扩展到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元对象。而很多企业对此认识不足,认为知识产权仅仅是专利等工业产权,而对服务、品牌、外观设计、企业形象等知识产权特征认识不足,未将其纳入应用的保护范围,以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企业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加强宣传培训,强化和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熟悉和掌握与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和竞争手段是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首要前提。总而言之,要在企业上下形成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己任,以不侵犯知识产权为荣的价值观,创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建章立制、加大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建立和完善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面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布下的“专利地雷”,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做到知己知彼,改变闭门造车和只重市场不重产权的局面,加强对知识产权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对可能产生知识产权纠纷的重点领域和产生的结果做好预警分析,防止出现落入他人设下的专利陷阱。同时,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能力,运用好专利地图和专利池等工具。
建立技术-专利-标准三结合的保护机制。企业可通过研发技术、申请专利、制定标准,使专利成基本专利,进而推动标准的广泛实施,向采用自己标准的企业收取专利许可费,成为技术和专利的专业生产基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竞争的新游戏规则。
加入知识产权联盟,强化维权效果。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侵权现象的多样化与严重化,仅靠单个企业的力量维权效果不佳。因此,联合相关权利人组成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协会、联盟,以团体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的一些行业或地区也相继成立了知识产权联盟或协会,如2000年11月成立“中国3G知识产权联盟”, 2003年11月21日由上海、南京、杭州、苏
州、无锡等16个城市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一批企业如华为、中兴、广钢、韶钢、茂名石化、广州石化、TCL、创维、康佳、美的等联手在广东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同年汕头市成立专利保护协会等等。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扩展保护范围。目前,许多国家都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如美国、德国、英国、瑞典、南非等国家都开办了基因专利授予业务。美国甚至将网络营销模式等理念都列入了专利保护范围。美国专利和商标局颁发的基因专利,不仅有完整的生化、生物学、遗传学方面功能证据的新基因,而且还包括功能尚不明确的DNA序列。目前,美国还通过进一步放宽可专利的范围来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种类。我国企业也可以借鉴国外思路,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建立基于自身优势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为此,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发展趋势,顺潮流而上。
参考文献:
1.陈美章.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纵横,2005(3)
一、展会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
(一) 展会本身
对于展会自身来说, 对其的侵权主要表现在:一个是展会的名称, 名称不仅象征着展会品牌的形象, 也起到了区别于其他展会的作用;其次是展位的设计, 参展商为了更好地展现企业形象, 进行展位的专业设计, 这容易成为侵权的对象;最后是展具设计, 对其的侵权主要是在专利侵权和商标侵权这两方面。
(二) 参展商的展品
对于参展商展出的商品而言, 侵权方式主要有:一是侵犯专利权;二是侵犯商标权;三是侵犯著作权。在这三个方面, 专利侵权成为最为普遍的侵权形式。
二、我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现状
(一) 我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方式
1. 我国展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对于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一方面, 国家以及地方都做出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例如, 四部委在2006年颁布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等行政法规。针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保护路径来说, 展会中出现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判断标准是, 是否侵犯了公共利益, 是否扰乱了公共秩序, 这是划分侵犯公权行为和纯粹的私权纠纷的标准。
2. 我国展会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针对于司法对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上讲, 相关立法部门不仅仅制定了《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规范作为判案根据, 审理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或者是利害关系人同参展商之间的侵权案件的诉讼程序做出判决, 同时国内学者还更加关注了诉前禁令制度以及诉前证据保全制度。
(二) 我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缺陷
1. 在政府的管理层面来讲:
一是有关领导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重视度不够;二是地方政府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的政策同国家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不配套;三是展会管理部门权力出现叠加。
2. 对于参展商来说:
参展商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并且缺少具备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来处理相关知识产权纠纷。
3. 对于展会主办方来讲:
因为展会主办方的资质和展会方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以及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力度不同, 就使得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良莠不齐。
三、我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措施
(一) 完善对展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在展会中发生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必须迅速立案, 做到有针对性处理。对于侵犯公共利益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 对此, 行政部门要做到积极受理, 及时启动合理的处理程序, 并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处理。有关专家认为, 政府、司法、主办单位、行业协会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坚力量, 四渠道只有相辅相成,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以来, 国家知识产权局相继在我国75个地区设立12330知识产权援助和投诉中心, 并且在北京、天津、长沙、烟台等地的12330援助中心已进驻到当地的知名展会中, 开展援助与投诉咨询的服务, 加强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二) 加强展会主办单位对于展前的审核工作
展会方是保护知识产权的第一关卡, 需要做到严格审查展览品, 第一, 在招展的过程中, 应该把好知识产权关, 拒绝接受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或项目, 从参展源头上杜绝侵权行为的出现。组织者宜把签署参展知识产权保证书作为前提。第二, 制定保护知识产权规章制度, 在展会期间适当举行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讲座, 提高参展商与消费者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同时在现场设置法律咨询展台, 邀请律师在现场处理纠纷。
(三) 提高参展企业关于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维权以及相关的法律意识
通过合同这种方式要求参展商做到:参展前, 参加展会方举办的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参展中, 对参展项目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同时做到不将他人享有商标或者专利的产拿来参展, 展会现场展示产品时不得使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产品;参展商同时做到运用恰当的措施防止展品被侵权的行为出现, 在第一时间向会展方设置的知识产权侵权处理机构投诉。对此, 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域外的一些参展商做法, 雇佣专门人员在展会期间进行巡视, 只要发现侵权, 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摘要:近年来, 随着全国城市都大力扶持会展业的情况, 这也是当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但是, 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成为了会展业发展的阻碍, 这在给参展商知识所有权者造成了极大损害的同时, 也对会展业秩序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扰乱。因此, 本文在剖析我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之上, 更深层次地论述了我国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在最后总结出如何完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参展商,行政保护
参考文献
[1]叶开.展览会与知识产权[J].中国广告, 2005 (1)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尚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国内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还未予以足够重视,对同行业专利技术信息缺乏了解,所以往往会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被动侵权的情况,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和部分企业开始重视并加强竞争情报的研究,运用竞争情报武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避免或减少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损失。
知识产权预警
所谓知识产权预警,就是指对某一领域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情况进行广泛的信息搜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知识产权的发展策略,对将要发生的专利等知识产权争端发出预告。
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市场竞争形势,我国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势在必行。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还应对更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诸如国外知识产权与专利发展战略的研究、实施和调整动态;跟踪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集团实施技术壁垒的动态以及大型跨国公司多家联合、共同设置技术壁垒,垄断市场的新动向;外国公司利用收购、并购国内企业等形式抢夺国内高新技术成果的策略和动向;发达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最新动态以及人才流失对知识产权保护构成的威胁;发达国家的政府与企业集团对倾销和反倾销的监控及内部措施、应对技术与技巧、经济诉讼案件的成功经验,等等。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过程,即运用情报方法和手段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并向特定用户传递的过程,它与竞争情报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知识产权预警在竞争情报搜集方面主要针对下述内容:(1)专利概况分析。主要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技术领域的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年度申请类别的趋势分析。(2)申请国分析。有助于了解某项技术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专利权,帮助技术实施方预判专利侵权风险。(3)申请人分析。针对申请人研发力分析和申请人技术构成分析。(4)发明人分析。(5)专利存活期分析。根据设定的专利存活期计算方法、所述专利的申请日以及所述专利有效性信息,得出所述专利的存活期。(6)IPC分类分析。通过对不同IPC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分析,可以了解到IPC技术申请热点。通过对不同技术分支专利申请趋势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技术分支的技术衍变过程和变化周期。(7)竞争对手分析。通过对不同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排序分析,可以了解竞争对手的综合实力、研发投入等情况。
企业对策
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分析与利用的发展对策:(1)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府专利管理能力。加快制定我市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将专利等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中来,使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各个领域。全面加强专利等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专业的知识产权执法队伍的建设。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完善政府对各类重大项目立项、技术引进等环节对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指标要求和评估评价体系。(2)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重点用于扶持专利产业化。加强扶持力度,加快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机构的建设步伐,由点到面,促进更多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鼓励企业按照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规范要求健全自身的专利工作制度,加强企业相关部门与政府管理机构的沟通和合作,鼓励企业配合城市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自身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发展战略。(3)建立企业专利分析平台。建立企业专利分析平台是一件较有意义的举措,可为企业提供专利分析与方法应用的途径。(4)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加快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的运作模式,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育一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骨干人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专业人才,以及具有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事务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5)加强知识产权的科技统计分析建立跟踪制度和数据库。知识产权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扮演重要的角色,各类知识产权中介缺乏骨干机构和行业组织,相关服务人员较缺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专利申请需要。因此,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相关机构和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公益服务,建设好科技信息平台,特别是要建立知识产权科技统计分析及跟踪制度,建设相应数据库,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6)建立知识产权维权中心,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知识产权服务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相关机构和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加快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建设,不断完善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