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学生作文(共11篇)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北距成都一百六十余公里,它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历时约九十年,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型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4月1日,历时近半年的四川乐山大佛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结束,乐山大佛正式“出关”,景区的九曲栈道和佛脚观光平台重新开放。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扶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七十一米,头高14。7米,头宽十米,发簪1051个,耳长6。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三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九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十六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上千尊石刻塑像,宛然汇聚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1 武当山文化景观概况
文化景观是由特定的文化族群在自然景观中所创建的,即人文化的景观[2]。文化是动因,自然是载体,文化景观是结果[3]。因此,文化景观是在特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将人、土地和景观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体现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独特的精神联系。武当山由于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封建社会的宗教和世俗建筑的艺术成就,已于1994年与承德避暑山庄和西藏布达拉宫同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1 武当山文化景观的历史渊源流长
“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由于处于较为偏僻的地理位置和清幽的自然环境,武当山在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已经成为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道教园林属于宗教园林,它是道教居士修行、祭神、举行宗教仪式以及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反映了中国的本土文化[4]。一般认为,自唐朝开始有皇帝在武当山敕建庙宇,经历宋、元,至明代武当山达到顶峰,明末以后造成一定破坏,武当山文化景观积淀深厚。
1.2 武当山文化景观的空间广袤
武当山道教园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庄严的古神道,包括兼作朝山之用的古盐道、古粮道,共计9条,可从四面八方登顶。武当山从来就不只是一座地方小庙,而是声教远播的朝圣中心。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家道场来修建,明朝倾南方五省(湖北、湖南、河南、陕西、四川)财力、赋税,历经十余年建成这座空前绝后的朝圣中心。明永乐十年至二十二年(1412-1424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m2[5]。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了“仙山琼楼”的意境。
1.3 武当山历史遗存数量众多、品类丰富
“宫”作为道教活动的主体空间,除供宗教日常活动外,大多司有专职,各具特色,使朝山这一盛大的宗教活动顺利进行(图1)。“观”比“宫”等级稍低,结构布局比较自由,形态更为丰富(图2)。。此外还有庵、祠、堂、庙、楼、阁、寺等,将道教思想进一步向民间扩散[6]。古人利用天然岩穴构建了大量的岩庙、洞庙和石窟,至今只有少许人为加工的痕迹。门、殿、坊、亭、台、坛、关这些小建筑更加丰富了武当山的建筑词汇。道路和桥梁不仅连接各构筑物,更主要的是为朝山这一最宏伟壮观的宗教活动提供服务。
2 武当山文化景观的价值
2.1 人类文化的见证
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山岳崇拜的观念,认为山是仙人的居所,高山之巅则是人和神相沟通的场所。从均州至天柱峰约60公里长的道路上结合地形地貌,通过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玄岳门以及南岩划分为人、地、天的环境,进而规划形成了以“朝天”为中心思想格局。所以,作为整体的武当山是中国古代山岳崇拜观念的真实写照。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携带了千年的历史信息,历史遗迹质量高、数量大、时代连续、布局灵活、形制多样、内涵丰富代表了人类创造性的杰作。
2.2 古代科学技术的典范
武当山道教建筑全面展示了明朝的建造技术与艺术的成就。武当山建筑受土家大木构架建筑的影响,如太子坡五云楼的“一柱十二梁”(图3),将正屋横屋的梁枋穿入将军柱卯眼,科学分力荷载形成清晰明确的构架承力体系,既节约了材料又增大空间,是力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突出代表了明代的建造技术构造成就。
而武当山金殿铜铸镏金(图4),面阔5.8m,进深4.2m,铸件体量巨大、结构复杂,为防止氧化采用失蜡法封膜,历经风雨雷电600多年巍然屹立,传奇地展示了中国明代初年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成就。
2.3 为当代山地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武当山文化景观是建设者对大自然山水风景深刻领悟和一往情深的热爱的结果。它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巧于因借”,即因地制宜和借景。因地制宜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的布局上,无论景观群还是单体游赏小品,都与地形巧妙结合,不仅减少施工的土方量,更将人工美融于自然美之中。其次,在设置游览线路和观景点时充分挖掘和考虑场地的环境特征,使人们在游览时可以临山观山遇水观水,步移景异。借景是园林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理法,因为任何场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周围事物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武当山文化景观气势恢宏,至金顶绵延60公里,园林景观依山就势,或立于峰峦之巅,或悬于峭崖之壁,或隐于深壑之中,浑然天成。对景、虚实、深浅、幽远、藏露……以及动静的对比处理,都可谓是有法而无式。武当山玄妙、空灵的山地造园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学习。
3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了解其的发展进程有利于我们学习古人造园智慧。尤其是在传统文化面临强大冲击的今天,如果不有意识地去研究、发展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有可能萎缩甚至有可能断层。
参考文献
[1]宋峰.中国名山的建筑遗产与其所在环境关系解析[J].中国园林,2009(1):29-32.
[2]Sauer C.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1925,2(2):19-54.
[3]韩锋.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J].中国园林,2007,23(11):18-27.
[4]郭祝崧.我国历史上特有的道教[J].成都大学学报.2007(3):63-68.
[5]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武当山志[Z].新华出版社.1994.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那么去过故宫的小伙伴们有没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故宫三大殿一棵树都看不见?我简单的告诉你们三点:一是防火灾,二是防刺客,三和阴阳五行有关。
中国的长城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连成了万里长城。长城大都沿着山脊而建,据资料记载,秦始皇动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建长城,当时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部都依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十分艰难,可想而之,修筑难度非常巨大。
关于长城的传说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始皇统治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脚下,得到的却是丈夫的死讯。她在长城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把长城哭倒了,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在绝望中投海而死。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了抵御塞北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站在长城上,不论是春花秋月,夏云冬雪,还是看长城内外苍茫的山岭,都有一股浓重的思古幽情。古今中外,凡是到过长城的.人,都被它的宏伟气势,惊叹不已!
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西南边陲,州内三分之一以上人口为傣族,另外有哈尼族、布朗族等十多个民族。各民族间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都有差异,使这个多民族的地区更令人神往。
西双版纳城郊到处是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有高耸的棕榈和椰子树,有成片的竹林和橡胶园,有被枯藤缠绕的榕树,有叫不出名的奇花异草,有精美的竹楼。西双版纳也是动物的王国,是珍禽异兽栖息生养的地方。在丛林里,经常有成群的亚洲象在河边戏水、散步。另外还有金丝猴、野孔雀等。
黑夜来临,当我坐在旅馆大厅中,欣赏杨丽萍主演的《云南印象》时,这几天的.游玩又重回脑中。啊,这次的云南之旅真是不虚此行啊!
长城是我国的著名古建筑,凝结了我国古人的智慧。长城随着陡峭的山势盘旋,曲曲折折,一路向前,像是活着的中国龙。在四季轮回中,长城已经屹立千年,每个王朝都体现了它无穷无尽的作用。
万里长城建于明代,西起嘉峪关,经宁夏、山西、河北、内蒙古、北京,东至河北山海关。长城穿越沙漠,经过草原,翻越群山,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
烽火狼烟,万里长城起于战事,长城上有无数的小孔,密密麻麻的,透过小孔往外看去,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山谷,这就是当年抵御外族入侵的战时箭孔,在古代发挥了无数的妙用。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和世界唯一的,长城使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我为长城感到自豪。
长城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资源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等15个省区世全长为21196.18公里。
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以节约人力和材料。
长城所用的是青砖,重量约是12——15斤,它所用的条石一般是--3000斤重。整个长城大约由1795万块条石垒搭的,如果将砖石、条石搭成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到至今还没有比长城更长的建筑了。
听导游介绍北京的故宫原名叫紫禁城,是在北京轴线的中心,为中国清明两代的皇家宫殿。但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宏大的宫殿型建筑还在1987年入选为《世界文化你遗产》的名录,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它的名气不但只有我们中国人知道,外国人去看的时候也会赞叹不已。当然故宫不可能只是这样,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故宫至今是什么样子了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故宫的占地面积有72万平方米,这故宫中还有清明上河图……我们故宫见识过的也不少,他从清朝到至今,我们的故宫依然在见识着,我们那科技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各式各样的东西都见识过。
不单单只有这些,故宫中还有三大殿,分别是乾清宫,养心殿,皇极殿,虽然这些三大殿我都没见识过,但是听这名字就可以感觉到这三大殿肯定既建筑宏伟有金碧辉煌。
西湖是杭州多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杭州有了西湖而兴旺,因此西湖有了不少的名气,也以这条湖为灵魂。
西湖的景色多得让你看不过来。有苏提春晓,柳浪闻莺,双峰插云,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三潭映月,南屏晚钟,雷锋夕照,断桥残雪,号称“西湖十景。”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曲院风荷,坐在桥栏上,伴着这含有荷香的微风,欣赏着荷花的美丽,那大伞似的荷叶上滚动着透明的水珠,太阳的照耀使荷叶泛着翡翠的绿。荷花那千姿百态,有的是花骨朵,有的半开半合。还有的绽放开来。
雨中的西湖更是美丽,那一层层薄雾笼罩着西湖,好似一层轻纱,而西湖就是那位新娘子,那薄雾又让人感觉自己在天宫,飘飘忽忽,使西湖充满了神秘和美,苏轼诗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的晴天和雨天都有各自的美。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始皇为了造这个陵,正集了70万个工匠,大约建造了38年。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是1974年发现的,当时的村民打井时意外发现了一号坑。1976年通过钻探,又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1980年发现了秦陵钢马车,刚车主体为青铜所做,一些零件为经银首饰,刚车马有三个零件所组成的。至今刚马车上的门窗都能开关自如。体现出当时的工匠真是强啊。
好啦,就先介绍到这里吧,有机会再来介绍。但是请你们不管到哪各地方的古迹。都请你们不要破坏,估计是独一无二的,要是你们破坏了它以后就没发在观赏了。最后祝大家旅程愉快!
你知道吗?长城东起河北省山海关,西至甘肃省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达6700千米,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神州大地。
你知道吗?长城始建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再用城墙连接起来,这就是早期的长城。后来又经过了历代君王的加固、增修,才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长城。
提到了增修长城,就不得不说一个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秦始皇为了修长城抓了很多人,孟姜女的相公也在其中。孟姜女千辛万苦来到长城,经过一番打听,才知相公早已死去。孟姜女跪在地上失声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只听轰隆一声,长城崩倒了八百里,孟姜女才找到了相公的遗骨。秦始皇得知,便来捉拿孟姜女,见孟姜女相貌美丽,便想娶她为妻。孟姜女假意答应暴君的无礼要求,待安葬好夫君后跳海殉情了。
多么凄美的故事啊!你还知道关于长城的哪些故事呢?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600字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800字精选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五年级作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高分作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精选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50字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500字作文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左右
【中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满分作文06-05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五年级作文12-0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600字06-09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秦兵马俑作文07-15
中国世界遗产作文600字05-25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作文300字12-11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02-24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学生作文07-16
宁夏的世界文化遗产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