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著作:《霍乱时期的爱情》(精选12篇)
小说开始于乌尔比诺医生,他前来检查挚友杰勒米雅·德萨因特·阿莫乌尔(Jeremiah Saint-Amour)的遗体。阿莫乌尔在60岁的时候自杀,为的是不再变老。回到自己的家中,医生发现自己心爱的宠物鹦鹉正停在一株芒果树的顶上,当他试图抓住它的时候,迎向了自己的死亡。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选择了这个时候向乌尔比诺的妻子费尔米娜·达萨表白了心迹,但是她被他的唐突,以及自己所感到的内心深处触发出的情感所吓退。当他们都年轻的时候,她和弗洛伦蒂诺互相交换了许多炽热的情书,并且曾经决定结婚。而再次见到他时,费尔明娜却“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并对他说“忘了吧”。 弗洛伦蒂诺则珍守着对她的渴望,并且决心为她保持童贞直到他们最终能够走到一起。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用放纵的生活来排遣分离的空虚,费尔米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成为了他忠实的伴侣。而医生本人也有着相似但比较简短的一段前事。
只有在乌尔比诺死后弗洛伦蒂诺才重新检视对费尔米娜的爱情,他慢慢地通过自己的文字消弭了两人之间的隔膜。在一次船上的旅行中,年迈的一对发现自己重坠爱河。费尔米娜担心这桩情事可能引起的丑闻,于是船长升起了一面向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护送着这自我放逐但永远不分离的爱情。
创作背景:
当谈到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源自何处时,马尔克斯说:“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爱情。布恩迪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这一解释和弗洛姆的阐释惊人的相似。“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永远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人类脱离自然界、成为社会的人之后,不再能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随之而来就面临着一种孤独感。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类开始试图寻找爱情,渴望着爱与被爱。人们渴望与周围的人建立长期的、充满爱心的关系,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归属需要之一。
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创作的直接起源,是马尔克斯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一对来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温蜜月旅行的老人,竟被载他们出游的船夫用浆打死了,为的是抢走他们身上带的钱。他们是一对秘密情人,四十年来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稳定的婚姻,而且子孙满堂气这个故事与父母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杂糅在一起,为作家笔下的虚构小说奠定了时间跨度与张力结构,但是,马尔克斯更为重要的创作契机源自于他个人对爱情的理解和对拉美文化的认识。
马尔克斯在小说创作期间,曾多次同自己的父母进行过交谈,他是在计划写一部反映他们生活的小说。故事是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父亲开始的。他的父亲加夫列尔·埃里希奥·加西亚·马丁内斯是一个报务员、诗人和小提琴者,在他所属的阶级里,他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年轻人,就像小说里的弗洛伦蒂诺一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年迈的马尔克斯上校家里,并且爱上了上校的女儿。1925年3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在马尔克斯上校家一颗扁桃树的绿阴下,他向这位叫做路易莎的漂亮姑娘透露了心迹,说自己因她而睡不着,他心里没有别的女人,一定要娶她为妻,甚至要即刻和她成亲;只给她二十四小时的考虑时间。
然而姑娘未能做出任何回答,因为在这时候她的姑妈弗朗西斯卡·西莫多塞阿·梅希亚朝扁桃树下走来。她即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埃斯科拉斯蒂卡·达萨姑妈的原型。加夫列尔·埃里希奥给她取了一个“刻尔柏洛斯”的绰号,因为她形影不离地看着外甥女,成了所有想追求路易莎的小伙子的灾星。但路易莎最终还是偷偷答应了加夫列尔·埃里希奥的求婚。
得知女儿私定终身,马尔克斯上校气得不许报务员再登自己的家门。但这对年轻的情侣想尽一切办法保持联系。报务员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在窗下为爱人演奏小夜曲——就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为费尔米娜·达萨所做的那样。路易莎的双亲觉得只有遥远的距离才能连根铲除年轻人炽热的恋情。于是就像小说中的洛伦索·达萨那样举家搬迁。但是,加夫列尔·埃里希奥没有服输。他定下了更为高明的策略,在路易莎沿途经过的城镇的报务员们的配合下,两人通过电报进行密切联系。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不用再多举例证了,正是加夫列尔·埃里希奥的爱情故事,六十年后启发他的儿子创作出《霍乱时期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本身就富有传奇色彩,即使原封不动,也是可读性非常强的文学作品。但马尔克斯并不就此止步,他又加入了另外一些人的爱情故事%包括他自己的爱情故事。
作品评价:
有两部书写完后使人像整个儿被掏空了一般:一是《百年孤独》,一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我小说的许多地方,都有对爱情的恐惧。我有这样一种印象:爱情小说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伴随着恐惧,有些恐惧的时刻不仅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来,而且在性关系中也是如此。——加西亚·马尔克斯
如若没有在这条河上的航行,就没有爱情可言:这样航行的最好产物就是那些把我们破损不堪的灵魂归还给我们的作品,而这其中不可置疑地包括这部炫目且令人心碎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托马斯·品钦
这部多姿多彩、时间跨度为五十年的悲欢离合的巨著,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爱情的方式、表现、手段、痛苦、愉快、折磨和幸福。它堪称是一部充满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的爱情大全。——安东尼奥·卡瓦耶罗
爱情是一种病。对阿里萨来讲,这场由文字幻想营造的爱情疾病,从来没有被治愈过,因而他执著地等待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梁文道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小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纽约时报》
一部华丽炫目的作品,写尽了爱情、死亡、回忆的主题。——《华盛顿邮报》
一个力量无穷的爱情故事,一部永恒的杰作。——《新闻周刊》
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超乎时间之外的故事,他是本世纪最有魅力的作家。——《芝加哥太阳时报》
一部在写作上烂熟的小说,永远暗含丰富的哲理,充满人性的光辉。——《出版家周刊》
加西亚·马尔克斯把爱情写成了一种救世恩典,一种使生命具有意义的伟大力量。——《明镜周刊》
爱情战胜了死亡,作者将对女性世界的认识融入到字里行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我们便会梦想着都要去的世界。——《星期周刊》(哥伦比亚)
《霍乱时期的爱情》写尽了生命的尊严与哀伤,呈现出一片人世的奇迹。——《朝日新闻》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著名的作品,为我们描绘了爱情中的执著、忠诚与命运。——《ABC》(西班牙)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马尔克斯发掘出一条新的道路,一条漫长的永恒爱情的通道。——《快报》(法国)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最好的小说,这场关于男女间各式爱情令人万般感喟。——《泰晤士报》
作者简介:
一、瘟疫背景下的爱情
正如本书中的名字一样, 这是一场发生在瘟疫时期的伟大爱情。霍乱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 代表着恐怖和死亡, 是每个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恶事。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情感, 代表着幸福和愉悦。这两个相去甚远的词搭配在一起, 确实显得有些突兀和吊诡。但书中主人公的不可思议的爱恋正是发生在这场跨世纪的瘟疫的大背景下, 为原本就与众不同的爱情行为渲染了特别的社会色彩。作者表面营造的这种灾难和美满的对立, 细细推究开来, 却有可能却是有意而为之的统一, 就本书而言, 正常人对瘟疫都是避之不及, 对美好的爱情都向而往之, 霍乱虽来势汹汹, 但只要有得当的应对措施, 自然也可安全度过, 劫后逢生的有对比的喜悦也是难得的幸福。爱情最然美好, 但过慧易妖, 情深不寿, 半个世纪的等待, 对于阿里萨的人生来说可谓是一场灾难。更多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 冥冥之中那福祸相依相对的流动却也是必然发生的, 霍乱和爱情在一起看似突兀而却又理地存在, 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凄美, 也体现出爱情的难以捉摸和瘟疫的发生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特点, 亦或是作者正是要暗合情感的情不自禁和疾病的不受控制。
二、与时间对抗中的忠贞和背叛
书中主人公阿里萨为爱情的守候如此执着, 他对费尔米娜的爱是对抗半个世纪时间、经得起检验的忠贞。他为费尔米娜等了半个多世纪, 认为他唯一的机会就是她的丈夫死去之后, 于是在五十多年后那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他对费尔明娜说:我为这个机会等了半个多世纪, 为的是再一次向您表达我的誓言, 我永远爱您, 忠贞不渝。可以想象, 这个为爱情而活着的老人在过去几十年的每天都在等待这个机会说出爱的告白,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无尽等待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阿里萨那肝肠寸断的痛苦是让人动容的。他在其后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够“重新赢得她的心”。另外一个情节是主人公阿里萨终于与自己苦苦思恋、苦苦等待五十一年之久的费尔明娜在一起, 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个让他魂牵梦的女人的身体时, 他说:“费尔明娜, 我为你保留了处子之身”, 眼神真挚又虔诚。在感动于阿里萨催人泪下的表白时, 我们心里却也看到困惑和矛盾, 生出不自主的别扭。在被费尔明娜抛弃后, 阿里萨弄情丧志、混迹于女人的情欲之海, 始乱终弃。并未做到如他当初所想的对费尔明娜保守忠贞, 却与六百多个女人长期交往, 还不包括短暂的艳遇。所以当阿里萨说出那句“我为你保留了处子之身”时, 我们的心理也是五味杂陈。阿里萨在爱情方面既是身体的背叛者也是灵魂的捍卫者, 既看似自然又不可思议, 是阿里萨原始的冲动战胜了原本固执的坚守, 还是他自己因得不到自己爱人的堕落?阿里萨及爱情的坚守者和骗子的角色于一身, 虽然让人觉得有些异样, 但在读者的某个心理角落, 也存在合理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炽热的爱, 说他是爱情的骗子, 因为他五十一年的思念和等待绝不会是一个骗子所为。也许这正说明了人性的复杂和不同人不同的爱情观。也许就是爱情之所以让人着迷的原因之一吧。可以想见, 在这种对抗时间的爱中, 阿里萨对费尔明娜朝思暮想到毫无节制的放纵自己, 不过是在寻求对无望爱情的解脱。他虽然阅女人无数, 但没有任何女人可以代替费尔明娜在他心中的地位。
本书中费米娜的丈夫乌尔比诺是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医生。但乌尔比诺在晚年也没有坚守住操节, 终于还是偷腥了。费尔米娜说:“我以为你会像个男人, 对我撒谎隐瞒。”她希望丈夫能够隐瞒, 因为, 在她心中, 这时的谎言反而是珍重两人夫妻关系的不得已之举。乌尔比诺医生承认自己出轨行为不是出于对妻子的愧疚, 在他内心里, 坦白意味自己的解脱, 虽然他对费尔明娜说:“你要永远记住, 对于一对恩爱夫妻, 最重要的不是幸福, 而是稳定”。这样一个严谨又理性的丈夫陪伴在费尔明娜身边半个多世纪。如果乌尔比诺没有出轨, 他对费尔明娜至少在肉体上还是保持忠贞的。只可惜, 终是未能管住自己。医生的爱情世界里只有自己, 费尔明娜的存在只是一种需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 但与时间对抗的岁月里, 也些许向人性的复杂和善变作了妥协。
三、活着和死去皆源自深深的爱
阿里萨青春年少时, 对费尔明娜的迷恋招来了费尔明娜父亲的阻挠。在面对阻力时, 他现出了对于死亡的无所畏惧, 对于爱情的坚贞捍卫, 他指着自己的胸口对她父亲说:“开枪吧, 没有比为爱而死更光荣的事情了。”热恋中的阿里萨无畏死亡, 宁可为爱而死。随着时间的推移, 阿里萨对死亡的认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费尔明娜嫁为人妇, 阿里萨伤心欲绝, 浑浑噩噩的度日, 当他与乌尔比诺医生相见时, 紧张慌乱中将手中的文件抖落在地。面对器宇轩昂、德高望重的医生, 阿里萨显得卑微和猥琐, 面对假想的情敌完全输了气势全无斗志和生气。他担心自己活不过医生。死亡在此时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恐惧和障碍, 他开始惧怕死亡。因为对于爱情的不确定, 使他认识到只有活着见到心上人的可能, 才能重拾完美的爱情。他宁愿谦卑地活着, 也不要选择死亡, 因为爱情此时和生命紧紧相连。年少时的阿里萨可以为爱情而死, 年老时的阿里萨只有跨越死亡, 生存下来才能再次获得爱情。活着和死去在阿里萨的世界里也不是绝对的对立了, 生或死可以同时存在, 只要与费尔明娜有关。
医生乌尔比诺在新婚之夜, 费尔明娜问他是否爱自己, 他却没有做出正面回答。但将死之际对却费尔明娜说:“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我想, 这不单单是一句”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就可以解释的, 毕竟这是与他走过医生的爱人。他还是深爱费尔明娜的。在长达半个世纪多的岁月中, 阿尔萨因时间的流逝也未减弱他对费尔明娜的爱恋, 乌尔比诺因时间的推移缓慢而坚定地加深了对费尔明娜的爱。所以, 我相信, 乌尔比诺医生的一句“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确是肺腑之言。
小说结尾, 阿里萨命令船长将船上的货物和旅客转移, 升起了代表着霍乱疫情黄色的旗, 表示船处于隔离状态, 不允许靠岸。阿里萨说这是一生一世的旅行, 在等待了半个世纪之后。他说自己终于明白, 真正无限的不是死亡, 而是生命。对于书中主人公而言, 活着或者死去皆源自深深的爱。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 更是一部探讨爱情与瘟疫, 爱情与人性、爱情与生命的精彩著作。霍乱是一种病, 爱情也是一种病。爱时病到骨髓, 无法自拔。小说结尾, 船长疑惑不解地问阿尔萨我们航行要到什么时候才停下, 他用“在五十三年零十一个日日夜夜前就准备好的答案”来回答船长, 这个答案便是——“永生永世!”阿尔萨用这个答案给自己的坚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M].杨玲, 译.南海出版社, 2012.
《霍乱时期的爱情》由六个部分组成。背景是南美的一个地方,内战连绵,霍乱肆虐。故事发展的时间跨度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故事非直线式地描述了三位主要人物的情感世界,他们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费尔米娜·达萨和乌尔维纳医生,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哥伦比亚社会在爱情、婚姻、老人等方面的问题,揭示了老化、死亡和衰变等方面的主题。
阿里萨是电话接线员,机缘使他得以与有钱人的女儿达萨邂逅相遇,并开始了初恋。阿里萨表达爱情的方式是轰轰烈烈的,不仅情书如潮,而且小夜曲久唱不厌。达萨的父亲对女儿的这种罗曼史十分不满,不同意女儿与阿里萨接触,便带女儿长时间外出旅行。旅行结束后,由于达萨未成熟,把握不住自己的感情,对阿里萨兴趣锐减,后负气嫁给富有而且声名显赫的乌尔维纳医生。达萨结婚后,阿里萨虽企图用其他女人来填补心中的空白,但对那一段真诚的爱情始终难以忘怀;而达萨虽与乌尔维纳生下一子一女,但婚姻生活并不和谐。阿里萨坚信终将得到达萨的爱情,所以一直不娶,耐心默默地等了51年9个月零4天,直到乌尔维纳81岁死去。在为乌尔维纳守灵之夜,年已76岁的阿里萨和72岁的达萨得以重叙旧情。
时间是疗伤最好的良药,浮躁的我们一定会渐渐淡忘原本执着的情感,也许你会说我能等你,但时间仅仅是一个月,一年,四年,但无法做到的是一辈子。
看完这部片子,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男主角的这个选择是对爱情的执着还是人生的一个错误。
人类做事情总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越往后做,越容易忘记自己原来的初衷。一开始我相信他的出发点是对女主角的爱,但是当他与其他的女性都发生了关系,他开始放纵自己,却又骗自己说,内心依旧纯洁。那他与那个悲哀的被老公杀掉的美丽女人之间的感情又是什么呢?可以笃定说他不爱她吗?或许一直支撑他走下去的不过是他对自己爱情的执念罢了。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爱情的一种方式呢。
追究不出的原因,还是不要去深究了。只要他还是一直都无法忘记她,就是爱的证明。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作者:耿智
在经历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日日夜夜后,这部绵延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结束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载有他和费尔明娜·达萨的霍乱汽轮的航程许下期限。
“一生一世。”他说。
故事戛然而止。一生一世,简短的四个字又一次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包括那些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高尚的、世俗的、放荡的、柏拉图式的、生死相依的等等几乎穷尽了的所有爱情形式,以及爱情所带来的悸动、幸福、痛苦、绝望、孤独、生机蓬勃、放浪形骸、卑躬屈膝、自相矛盾等等几乎穷尽了的各种生活状态。厚重的内容如潮水般浮现,令人呼吸困难。望向窗外,黑夜,下了一天的雨依旧淅淅沥沥。
继《百年孤独》后读的第二本马尔克斯的著作。实在佩服马尔克斯讲故事的能力,将近一个世纪诸多人物之间的爱恨悲欢和生活琐屑,分成一个个独立而又紧密连接的模块,倒叙正叙插叙,心之所向即成文章,最后所有零件装配成一个完整的、令人震撼的装配体。
与《百年孤独》中带有浓厚魔幻色彩的情节相比,《霍乱时期的爱情》对爱情的描写是那么的现实,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达萨一见钟情的痴迷,二人在懵懂爱情中的紧张与期待,甜蜜挫折中的思念与精神支撑,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遭到拒绝后的崩溃,崩溃精神家园的重建,以及费尔明娜·达萨与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典范爱情背后的孤独,相濡以沫走过风雨后的和谐,通过细致生动的描写,能够跨越历史,跨越民族,在读者的心中激起真切的共鸣,大概是因为爱情是一种人类永恒的情感。同样真实的还有描写过程中穿插的隽永的人生哲理:对现实睿智的思考比忧伤阴郁的诗句更有吸引力;社会生活需要克服胆怯,夫妻生活需要克服反感;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这些触动心灵的话语,非但没有在故事叙述中喧宾夺主,反而像是作者瀑布般倾泻的语言中的浪花。其中,最为残酷的一条莫过于马尔克斯向我们揭示了爱情之中的苦恼多过欢乐,痛苦多过幸福。纵观整本书,对幸福爱情的描写实在少得可怜,更多的是生活的痛苦和无奈。就连令人羡慕的费尔明娜·达萨和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一对,在短暂的欧洲之旅结束后,也不得不面对可怕的琐碎生活,正如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所说,婚姻中比幸福更重要的,是稳定。
与其说这个故事在写爱情,不如说它是在描写生命。(范_文_先_生_网)马尔克斯笔下的生命永远都带有浓浓的孤独色彩,《霍乱时期的爱情》也不例外。周国平说:“孤独的深度决定了爱情的容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那包容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蹉跎岁月的爱情火种,无疑是用一种无比深邃的旷世孤独所保温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孤独很真实,他跟寡妇、妓女、学生、精神病人等许多人发生过爱情,以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作者笔下,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放荡爱情生活并没有可鄙的感觉,反而让爱情高尚的光辉照亮了生命的低谷,让人不禁想到歌德那句“永恒之女性,指引我们向前”.费尔明娜·达萨的孤独则体现在她一生中从未因任何人而改变的高傲与倔强,她不愿服从于任何男人,也不愿服从于社会世俗。最终,当费尔明娜·达萨用最好岁月里的精妙口才说出:“一个世纪以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让他们见鬼去吧!”一个出人意料而又荡气回肠的宣言。读者于是感觉到,勇敢幸福的结局就要来了。
你可以认为两位古稀老人的暮年之恋是荒唐无稽的,可以认为没有终点的汽轮之旅是草率的敷衍,可以怀疑那保存半个多世纪的情感是否早已变质,但这时不妨回顾一下整部书中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费尔明娜·达萨的爱恋,本就是荒唐时代的荒唐爱情。如此的结尾处更是突然迸发出魔幻的色彩,让人分不清这一切究竟是现实还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梦幻。美丽的荒唐,便是这部伟大作品震撼人心之处。
没错,这就是一篇纯粹吹捧赞颂的读后感。不过归根结底,《霍乱时期的爱情》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爱情神话;如果说它有带着什么寓意的话,大概是:
《霍乱时期的爱情》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创造的“一种与这种乌托邦相反的现实”。如果说《百年孤独》由于描写了拉丁美洲最残酷的真实而显现了魔幻的、似真非真的特点,那么,这本描写爱情的奇书却因为描写一个存在于未来或幻想中的世界而显现了朴实的、绝对确实无疑的品质。当缺乏洞察力的评论者把小说的简朴明晰的叙事方式看作是传统现实主义的胜利的时候,你能说他读懂了这本描写爱情的书吗?
少年时代朦胧的爱情幻影竟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之后,一对濒临死亡的老人重新寻找并发现了它的全新的意义。这个令人惊异的故事里充满了一切由于爱情而变得荒诞不经的胡话、痴言,在那个像得了霍乱症一样的恋人的乖张与惊惶里,那种一般说来显得如同爱情一样非现实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却成了唯一的真实--就像弗洛伦蒂诺·阿里沙这个一生放荡的老人的那句毫无疑义的谎言“我为你保持了童贞”一样自然而真实。
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按照费尔明娜·达萨的说法,这些句子的有用之处不在于它们的意义,而在于它们清晰明理的力量。难道你能不喜欢作者的这种想像与创造的勇气吗?因此,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既不起源于这个世界,也不归宿于这个世界。从头至尾,爱情就是这个世界的异己力量。
女主角费尔明娜是阿里萨的初恋,有钱的小姐和会拉小提琴,为爱而奋不顾身的少年,在一段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上的关系中,我觉得费尔明娜获得的是一种理智的解放和对父亲的反抗的快感,而阿里萨则是全心全意爱着这个人。当费尔明娜第一次真实接触阿里萨时,她就明白了自己不爱这个人。在父亲的有意撮合下,她和乌尔比诺医生开始熟悉,在医生彬彬有礼的爱慕和追求下,她选择了妥协,嫁给了医生,然后开始了长达跨越两个世纪的稳定的婚姻关系,在外人看来是如此的的幸福,包括阿里萨,但是夫妻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是琐碎而致命的,费尔明娜怨恨着这一切,夫妻二人其实很多时候都在忍受对方。
而阿里萨这边,则戏剧化的多。他和无数女人,尤其是寡妇发生了关系,每一段关系里面,我都能看到爱的字眼,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是不是爱,但是在他已经到了当爷爷的年龄的时候,依旧在和自己孙子辈的妙龄少女发生肉体关系,这其中也有爱的成分,只是不知到底有多少。每一次阿里萨几乎迷失的时候,就会在公众场合不经意间碰见费尔明娜和医生夫妇。这是他心底的爱又会激发起来。他的一生,就像是在费尔明娜这条主线上生出了许多旁支,来帮他转移痛苦,解决内心诉求,更多的时候则像是一种习惯,以证明自己还没有老,能一直等到医生去世,等到费尔明娜成为寡妇,能等到自己再次追求上她。多么疯狂而大胆的想法。
最终,费尔明娜和阿里萨一起躺在了挂着黄色旗帜象征霍乱的船上,重新开始了他们等待一生的爱情。
其实这篇文章花了很大篇幅在写费尔明娜和医生的生活,而且他们的婚姻生活是幸福而长久稳定的,被绝大多数人称赞和羡慕。只是我不知道这是否也是爱情的一种。阿里萨荒诞的生活和克制过时的外表完全是两个极端。他们的爱情,是在一种压抑绝望的社会背景下,在暮年腐朽的阴影中开出的白色玫瑰,就像文中所说:“想不到爱你竟成了我唯一的宿命。”不是年轻时候的轰轰烈烈,也不是壮年时的安稳踏实,是穷其一生,为爱而活。
读完之后,更多的不是感动,是感慨。或许年轻时会遇见很多风景,但在老了之后去回顾,更多的是今不复昔的无奈,相伴一身的丈夫,走的时候让自己既痛苦又怨恨,回想这一生,受到了世俗的一切束缚,到头来也不知道何为爱,何为存在。生命的尽头,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爱情,但终究短暂。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惧怕婚姻,因为日积月累留给双方的,多是生活的教训。其实仔细想想,和身边的人一起走过几十年的岁月,忍受着对方的各种毛病,拴在身上的,更像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最初以为的爱。似乎只能把轰轰烈烈的爱情留给年轻的岁月,等到一定年纪,就急着找一个人,无论爱与否,匆匆忙忙的过下去。我见过许多老年夫妻,并不是书上看到的和谐共处,将爱延续这一生。他们之间因为小事争吵,无法忍耐对方的任何一点毛病,却只能拴在一起了却残生,有温馨的生活,更多的是生活的残酷。
阿里萨对对别人就不曾有爱意吗?那些曾让他反复想起的女人们,那些陪他度过最困难时间的女人,那默默牺牲自己只为了成就他事业的女人,那在半夜三点只凭暗号就为他开门,听他倾诉的女人,甚至那为了他自杀的女人。难道不是爱么?阿里萨是不幸的,他在自己所追求的幸福门外,等待了将近一辈子;阿里萨是幸福的,这一辈子,有那么多女人慷慨地给予他爱,不求回报。阿里萨是宽容的,尽管达萨如此对他,他的爱却始终如一;阿里萨是残忍的,他在等待一个残忍的人时,又残忍地让多少人白白等了他?
最好的等待叫来日可期,因为怕放弃之后自己更会后悔一辈子!五十多年的时间跨度里,包含了太多的爱情可能性和爱情方式。起初的不以为然,到后来的深以为然,再到最后的深深感叹。爱情可以平凡普通,细水长流,也可以这般的奇妙和长久。“如果热爱,就无所谓坚持不坚持”。他经过磨练和沉淀变得的更加坚定更加沉稳,达萨终于爱上了他,爱上的是那个老年的他,没有任何他少年的影子。那五十年,他无时无刻不受着爱情的煎熬,爱情就是他的信仰。人这一生,如果没有爱情,兴许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一生吧。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电报员阿里萨对富家小姐菲尔米娜一见钟情,他千方百计的接近菲尔米娜,并以情书的方式最终俘获了这位千金小姐的芳心,然而菲尔米娜的父亲,一位以卖驴起家的暴发户,对这段感情持非常激烈的反对态度,他威胁阿里萨如果不放弃对女儿的追求,就一枪打死他,但是阿里萨回答说:“没有比殉情更伟大的了。”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他把女儿送到了偏远的乡村,想以此来阻断他们的交往。他成功了,一年之后,当菲尔米娜再次回到家乡见到对她朝思暮想的阿里萨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在我见到你的这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之间发生的一切都只是幻想,这幻想蒙蔽了我的双眼,忘了吧!”菲尔米娜一句轻描淡写的“Forget it.”让阿里萨这颗情种一等就是半个多世纪。
之后菲尔米娜嫁给了当地有名望,人也英俊潇洒的乌尔比诺医生,并和他相守了51年9个月零4天,乌尔比诺最终死于一只调皮的鹦鹉,他为了把它从树上捉下来摔死了。临死前,他对妻子说:“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虽然菲尔米娜在影片的最后向阿里萨叙述说:“乌尔比诺是一个好丈夫,我想不到比他更好的人了,但是回首往事,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中痛苦艰难大过欢乐,许多无谓的争吵,许多难消的怒火……很难想象,一个人这么多年,在家庭纷争中挣扎,还怎么能快乐起来,该死!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爱。”但可以确定的是乌尔比诺对菲尔米娜的爱丝毫不少于阿里萨五十多年的执着。当他知道阿里萨这个潜在情敌的存在之后,他找到为了配得上菲尔米娜的高贵身份已经成为富有而有地位的轮船公司经理人阿里萨,宣战似地向他表达他对妻子的爱:“我的妻子是我的精神支柱,没有她我一无是处,我爱我的妻子胜过一切,胜过世上所有人。”虽然,在他们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乌尔比诺也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外恋,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这段感情回归了家庭,影片中没有交代乌尔比诺此时的心理活动,只是说乌尔比诺对家庭的看法是他认为“婚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安定。”但我以为,相比阿里萨一生600多个炮友和两段同年轻姑娘的爱情,这实在算不上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如果阿里萨当初和菲尔米娜结合的话就不会有之后的这些风流情事。可是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一个不存在的前提推出来的只能是不存在的结论。所以我们无从知道,如果菲尔米娜嫁给了阿里萨是不是更幸福。也不能知道阿里萨是不是比乌尔比诺更忠贞。
故事的结局是在经历了53年7个月零11个日日夜夜的漫长等待之后,阿里萨终于如常所愿的等到了一生最爱的人。像他片中所说的那样:“我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归宿,我很高兴的发现,真正宽广无垠的是生命,而不是死亡。”两位七旬老人最终在阿里萨的轮船上结合并平静地死去。
基于这个故事,我想到关于爱情的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好的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同。《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算是比较的全面了,但不是爱情全部的样子。在我片面的理解中,好的爱情,首先要冒巨大的风险;好的爱情是两情相悦,一见钟情并且日久生情;好的爱情是你们不但在外貌上相互吸引,更重要的是你们的灵魂相互匹配。一见钟情的是爱情吗?是,但只是爱情的开始,远远不是全部。爱情需要一见钟情,但是一见钟情的不都是爱情。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他们之间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关系。影片中阿里萨对菲尔米娜的爱就是一见钟情式的爱。但马尔克斯创作的是有虚构情结的小说,我觉得他在小说中一是虚构了阿里萨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忠贞不渝指的是精神上的——以及,作者出于对女主角菲尔米娜的偏爱,而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女神。在现实生活中,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因为对某人一见钟情,而恪守一生的。当然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的存在,比如金岳霖之于林徽因,我没有看过关于他们感情的书籍,只是了解,金岳霖先生为了林徽因先生终生未娶。但这是一种特殊情况。
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一,施爱者,无论是小说中的阿里萨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金岳霖都属于世所罕有的骨灰级情种,也可以说是真正至情至性的人。爱情在这种人眼里就像阳光空气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影片里阿里萨的叔叔谴责他把商务信件写得像情书一样情意绵绵,而阿里萨却回答说:“因为我需要爱情呀,我需要爱情。”是的,每个人都需要爱情,它是这世上最美好最值得期待也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但在这些骨灰级情种眼里,爱情不是之一,而是全部,类似的情种还包括《霸王别姬》里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恋恋笔记本》里的雷恩·高斯林,《爱你就像爱生命》里的王小波和李银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徐静蕾,等等,他们是真正为爱而生的人,没有爱,生活将会暗淡无光。
其二,被爱者,菲尔米娜或者是林徽因,是完美到女神一样的人物。无论是外在样貌,还是内在修养上,她们几乎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菲尔米娜是剧中虚构的人物,所以她的完美可以理解。但是林徽因的完美却是非常难得的真实之美。无论是外貌,才情,气度,修养,品德都无可挑剔。这样的人是值得被人眷恋一生的。也只有像林徽因这样的美女兼才女有有资格让人苦守一生。只不过,金岳霖的不幸在于,他没有像剧中阿里萨那样等到了乌尔比诺的死,林徽因先他,更先梁思成一步去了,如果先走一步的是梁思成,那么金林倒是可以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哈,就像小说里的结局。而且,不同于菲尔米娜对阿里萨爱情的游移不定,林徽因是明确表示过她也同样爱上了金岳霖的,只不过,彼时“罗敷已有夫”,只能“还君双明珠”了。
可是话说回来,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几个林徽因,菲尔米娜,也没有几个金岳霖,阿里萨,我们是生活在世俗生活中的凡人,既不是女神,也不是情种,甚至,有些人连浪漫主义的想法都没有,或者有,却不能也不敢实施。爱情在现代人眼里变得越来越不纯洁,我们给爱情附加了诸如房子,车子,票子一类的与爱无关的条件,所以我们一旦见到,哪怕是电影小说里虚构的专一纯洁浪漫爱情都觉得震惊不已。但事实是,本来我们就该如此的。说起来,真是可悲。
重温这本书给了我久违的阅读快感,到了欲罢不能废寝忘食的地步,以至于把我原定今天去潘家园淘宝的计划搁置。当然今天的天气在家读书也是莫大的享受。
马尔克斯不愧是结构大师,在小说的第一章,就发生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每个细节都是不可省略的真实与有趣。(故事情节不在此赘述,有兴趣的话就找书来看看)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马大师塑造了一个颠覆世人爱情观的阿里萨,他靠着走马灯似的女人和五花八门的猎艳维系着他认为的对费尔明娜的51年的忠贞爱情,并让我们相信这爱情是合理的。如果这爱情是合理的,那么这个世界的秩序就不合理。“婚姻是个只有靠上帝的仁慈才能存在的荒唐的创造”,这是小说中乌尔比诺医生的观点。那么爱呢?“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当费尔明娜对丈夫大声嚷到:“难道你看不出我不幸福吗?”医生淡然地答道:“恩爱夫妻的婚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稳固。”这就是冰冷的现实。
而故事的结局中的伟大爱情只能像浮萍般地飘浮在海上,一刻不敢停泊,更不可脚踏实地,因为当上岸之后,他们将面对现实的残酷,所以他们只能借着霍乱之名永生永世漂泊着…
不能理解如此曲折的人物设定和费尔明娜年轻时候的选择。费尔明娜父亲强行拆散女儿的恋情,费尔明娜自从和父亲远游之后,对阿里萨的态度大转变,结婚选择了乌尔比诺医生。阿里萨在拥有众多情人的同时,保持对费尔明娜的长期等待。书中对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医生婚姻生活的描写,充满了隐忍与相互妥协。费尔明娜发现乌尔比诺医生出轨,两人相对平静的处理,继续波澜不惊的生活,外人丝毫看不出任何异常。费尔明娜年轻时的选择或许是处于应对外部压力的必然选择,婚后的生活维持外人看起来的体面和稳定。
阿里萨从没有放弃过等待费尔明娜,同时又拥有多个情人。在阿里萨的定义里,没有结婚就算没有对费尔明娜的背叛。阿里萨在得知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离开自己的几个情人,去找费尔明娜,并且在乌尔比诺医生葬礼结束之后,就对费尔明娜表白。费尔明娜最开始很气愤,处理了乌尔比诺医生留下的所有东西。费尔明娜慢慢接受了阿里萨,遭到了子女们的强烈反对,这次费尔明娜没有退缩与妥协,她与阿里萨同乘游轮出游,游轮一直没有靠岸,故事戛然而止。
细想在这本书介绍到国内的时候我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没有读过其它译本不敢妄论优劣,单从马尔克斯这个老头写这些爱情故事的居高临下笔触,应该是满星作品。不能赞同所谓各种批判,从始至终都是平静如水而又意味深长。没有理由鄙弃任何一个用心的恋者,高尚到低贱之间任何一种形式的爱情都有在生活中平行前进的道路。经历生活后,他似乎在以足够宽阔的眼界来看视普天下林林总总的爱情,又因为战乱和疾病的背景,所有这些爱情又显得很是晦暗阴郁。
爱情既短暂又甜蜜,而美好又总需谎言来维系,幸福到底是否在于爱情,医生说: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的关系。如此,谎言是否也变得无可厚非呢,没有一句明示。在最后行将就木的老者身上终于绽开的爱情,与其说是孤独之间的抚慰,不如说是对所历生活的嘲弄,而最后这一笔所谓爱情又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