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的名言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德育的名言(精选8篇)

关于德育的名言 篇1

2.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德国诗人 席勒

3. 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俄国哲学家 别林斯基

4.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明末清初教育家 朱之瑜 《朱舜水集·劝兴》

5. 孩子生下来都是天使,大人把他们教育成“人”。当代作家 王朔

6. 只有由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 第3任美国总统,美国独立战争主要领导人之一 杰斐逊

7.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北宋哲学家 张载

8.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9. 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10.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卢棱

11.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下》

12.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13.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14. 教育上的秘诀,便是使身心两种锻炼可以互相调剂。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卢梭

1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述而》

16. 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

17. 欲得儿孙贤,无过教及身。一朝千度打,有过更须嗔。唐代僧人 王梵志

18. 受教育人与未曾受教育的人的差异,好似生者和死者。

19. 受过教育的人好引导但难以驱使,好管理但难以差遣。英国律师 布鲁厄姆

20.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园斯金

21. 智慧与教育之间的区别是,智慧会让你过上舒适的生活。

22.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儿女是父母的影子。吴明

23. 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前苏联教育家,作家 马卡连柯

24. 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 19世纪俄国教育家 乌申斯基

25. 决不要把他们教育成闷闷不乐,过早就想变为成年的人。前苏联政治家、早期国家领导人 加里宁

26. 教育是让孩子们对知识渴求,而不是让知识追逐孩子们。

27. 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近代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赫尔巴特

28.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明末清初史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 黄宗羲

29.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德育的名言 篇2

1、公其心, 万善出。——明·方孝孺

2、公天下之身, 公天下之物, 其唯至人矣。——列子

3、公与平者, 即国之基址也。——清·何启

4、公则四通八达, 私则一偏而隅。——明·薛宣

5、公者明, ……无私者正。——黄帝经

6、公者无私之谓也, 平者无偏之谓也。——清·何启

7、公正不但必须做到, 为了令人信服, 它还必须被人看到。——比奇科默

8、公正是赏罚公明者的美德。——亚里士多德

9、公正是施政的目的。——丹·笛福

10、公正无私, 一言而万民刘。——淮南子

1 1、公之为言, 公正无私也。——汉·班固

1 2、即使全世界都毁灭了, 正义是不能没有的。——罗曼·罗兰

1 3、举事以为人者, 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 众去之。——淮南子

14、理国要道, 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

15、力量来自公正。——林肯

16、论天下者, 必循天下之公。——清·王夫之

17、目贵明, 听贵聪, 心贵公。——邓析子

18、哪里有正义, 哪里就是圣地。——培根

关于“名言”问题的思考 篇3

一、何谓“名言”

现在市场上出版的名言类词典比比皆是,有的不叫“名言”,叫“名句”、“警句”、“格言”、“箴言”、“格言警句”,还有的叫“引语(引用语)”、“赠言”等。翻开一看,又似乎大同小异。这些名目繁多的术语或概念是一回事还是全无关联,看来很有深究的必要。

“名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解释为“著名的话”。其中,“名”是“著名”,“言”是“话”。“话”不难理解,一般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但也可能是固定短语或固定短语的集合。何谓“著名”?《现汉》释为“有名”,而对“有名”的解释是:“名字为大家所熟知;出名。”前半句释语中的“名字”与“言”没有关系,只有后半句的“出名”大致符合“名言”之“名”的内涵。但从“著名”到“有名”、“出名”,我们依然无法判断到底什么样的话才够得上“著名”。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以下简称《规范》)对“名言”的解释是:“著名的话;常被人们引用来说理的话。”这个定义比《现汉》进了一层,其后半部分可以视作对“著名”的进一步说明,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指出了名言“常被人们引用”,二是指出了名言是“用来说理”的。其中,“用来说理”是名言的功用,而“常被人们引用”至为重要,它是构成名言“著名”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名言的“著名”程度实际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称引率。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1988),一篇是《论名言》(1997)。他在《论名言》中开宗明义,给“名言”等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

“名言、警句、箴言、嘉言、格言、谚语、引语……所有这些具有微小语义差别的称呼,在社会语言学某一层面上,却通通表达了同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一种浓缩了的思想片段、一种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或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这许多语言材料称为‘引语’的缘由。名言、警句——所有称之为引语的——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浓缩了的思想片段”、“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虽然不是语言学、词典学的定义,但却非常精辟地道出了名言的真谛:“名言”的“言”并非普通的话,而应该是一种“思想片段”、“论点”或“信念”,“名言”的“名”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著名”,而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同时,陈原还指出了“名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浓缩”、“纯化”或“结晶”——简言之,高度的概括性或凝练性。我们基本赞同陈原的看法,但不完全赞同他所说的“超时空”,因为不是所有的名言都具有超时空的特点,有些名言明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名言未必为其他民族的价值体系所认同;有些名言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反映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核心价值观的名言也未必为后世的社会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试做如下归纳:“名言”是在一定时期内流传很广,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并经常被人们称引的话。

二、“名言”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名言”要成为“名言”,更准确些说,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大家公认为“名言”,应该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一)权威性。指的是名言所具有的社会认可度或社会影响力,它所内含的核心论点符合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或普遍价值观。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引经据典”,引经据典的目的无非是增加话语的分量,表明自己的论点并非平空杜撰,而是合于圣人思想的。那么,引证名言的目的自然就是要向人们表明自己与权威人物、权威典籍的“思想片段”不谋而合。绝大多数名言出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之口,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名言就是名人之言。毋庸讳言,名人(包括著名的典籍)的话尤其是名人充满哲理的话更易于成为名言,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是这样的“名人”必须是对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同时名家所说的“话”必须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比之下,普通百姓的言语能够获得名言身份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睿智的思想。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名言,并非出于名人之口,但后人一定将其附会于某个名人,才觉得够分量和权威。比如,中国有一副著名的劝学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本不知何人所作,后人将创作权归于韩愈,原因即在于此。世界各民族民间流行的一些谚语和格言,几乎都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和筛选才积淀下来,其中又只有很小一部分进入名言,也可作为证明。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名言的“权威性”是指名言内容的权威性,而非说话人的权威性,尽管后者有助于名言的形成。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反对今人“创造”名言的说法,因为,尽管所有的名“言”都是由人创造的,但其成为“名”言却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力所能为的。

(二)通行性。指的是名言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引用的程度。这是判断名言之“言”是否“著名”的依据。从“言”到“名言”,有一个社会公众逐步认可的过程,运用社会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应该可以算出很多名言认可度。从未在世上通行的言论不能称为“名言”。但如果仅仅这样表述,那未免失之片面,将“名言”与“流行语”(这里指流行的言论而非流行词语)混同了。流行语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某个时段和特定范围内空前流行,被人们大量引用、复制和仿制,但像大浪淘沙一样在很短时间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于流行语,真正称得上不朽的名言则大都具有陈原所说的超时空特点,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也就是说,名言能够通行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行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度。更进一步说,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它就不再为某个创造它的个人、民族或国家所有,而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文化财富,它所包含的思想或论点也就成为了人类普世思想和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

(三)称引性。指的是名言所包含的称引价值。这与通行性所指略有区别:通行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量”,称引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质”——即名言因何“著名”?名言之所以被称为名言,一定常被人们称引,而人们之所以称引名言,通常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而是为了阐发一定的道理或佐证某个观点,增加立论的权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原将名言称为“引语”有一定道理。“引语”也叫引用语,朱祖延就编过一部《引用语词典》。但是,笔者认为,“名言”和“引语”不是一个概念:第一,名言要成为名言,必先成为“引语”,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无人称引,即使蕴含多么深刻的道理,也绝无“名”可言。第二,从“引语”到“名言”,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引语”的称引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成为“名”言。第三,不是所有的引语都能成为名言,引语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够进入名言。第四,用“引语”称呼“名言”,并不贴切,因为“引语”包括了非名言在内的一切引文。顺便提一下,现在有些名言词典,将一些从未被人称引的言论编入其中,这缺乏理论依据:既然从未被称引,何以谓“名”言?“名”自何来?因此,这些所谓的“名”言,称为“言”尚可,称为“名”言则不可。除非是编纂者主观上认为该言论具备“准名言”或“候补名言”的潜在价值,在未来某个时期“准名言”或“候补名言”有望升格为正式的“名言”,因而有举荐之必要。但果真如此吗?

(四)哲理性。指的是名言中内蕴的深刻思想、道理以及价值观。名言之所以流传很广、很远,被世人时时称引,是因为所引名言一定蕴含了称引者认同的思想、道理或价值观,或言我所欲言,或据为典则,或引为佐证,或启人心智。尽管我们可以将名言分为很多种类型,但其中最核心或最具影响力的是思想名言和道德名言两大类。称引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公众反复筛选名言的过程,反复筛选的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与称引者个人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筛选的结果决定了哪些“言”可以进入“名言”的殿堂。唯其如此,我们才不完全同意名言超越时空的说法,因为对名言的取舍常常反映了某个时代、某个集团与某个个体的意志及价值体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曾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奉为天经地义的至理名言,现在已成文化垃圾,就是这个道理。真正历数千年而不朽、经受得住“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是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诸葛亮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

(五)凝练性。指的是名言的内容高度概括和文辞高度简练。名言一般都不长,从几个字到二三十字不等,但语言隽永,含义深远,耐人寻味。“知识就是力量”,“满招损,谦受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发光的未必都是金子”,意义高远而出语精警,很容易记住。三十字以上的名言相对较少,一则不便记诵,二则太长就与“名段”、“名篇”混淆了界限。人们通常以句子为单位对名言进行切分,进一步说,“名言”一般只包含一个完整的句子,极少集合若干个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名言有时会等同于“名句”。培根的《论读书》,满篇都是警语,但称引者绝不会将全文作为一个名言单位,而是将其切分成若干句名言,或者仅征引其中最有思想性的一句作为代表,比如“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王佐良译文)。

以上是名言的基本特征,其中,哲理性是名言的本质特征,是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基础;称引性和通行性是判断是否能够成为名言的客观依据,而权威性和凝练性可以看作是形成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必要条件。当然,名言的特征也许不止这些,但上述五个特征是必须具备的。

三、“名言”与“名句”、“格言”、“警句”、“赠言”的区别

弄清楚了什么是“名言”,再来讨论“名言”与其他几个概念的异同就比较容易了。

(一)“名言”与“名句”。名句,《现汉》:“著名的句子或词组。”《规范》:“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引用的句子或短语。”按照这个解释,“名言”等于“名句”。实际使用中,也确实不易区分,拿上面的基本特征衡量,似乎“名句”也都具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不能绝对划上等号:第一,“名言”一定包含了某种思想、道理或价值观,而“名句”有很多只是纯文学的描写,不一定包含前面所说的“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如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等。通常将它们归入名句而不归入名言。但如果名句在传播过程中附加了某种哲理或价值观,它也就成了“名言”,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句”要包括、涵盖“名言”。第二,“名句”的最大长度限于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名言”有时是不止一个句子的集合。比如:“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语)这包含了两个句子,作为“名句”似乎有些长,而归入“名言”则比较恰当。所以,我们认为,“名言”与“名句”的划界应该有所侧重:“名句”着眼于句子自身在传播过程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名言”还应着眼于句子中包含的思想、道理与价值观。

(二)“名言”与“格言”。“格言”,《现汉》解释为:“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规范》:“含有劝诫意义或富于哲理的精练的固定语句。多出于名家的言论……”《辞海》:“熟语的一种。可为法式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格”的本义是“规范;法式”,“格言”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作为行为标准的话,所以它一定含有某种劝诫和教育意义,换句话说,格言一般都包含了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某种价值观。格言大都言简意赅,也具有上面我们分析的凝练性、通行性、称引性等基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格言”整体上应视为名言的一部分。在语汇学或熟语学上,格言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一样是熟语的一种类型,结构上具有定型性,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其结构。而名言不是熟语,更准确些说,凡是有“主”(名家或经典)的名言都不是熟语。格言几乎都产生于民间,我们无法准确说出绝大多数格言的主人,个别格言虽然也能勉强找出某个首先使用的人,但因为格言主要通行于民间,后人在使用时已经完全忽略了格言的原始出处。因此,说格言“多出于名家的言论”并不贴切。还应该指出的是,名言中也有一小部分来自谚语,但主要是包含哲理和劝诫内容的谚语。偶尔,人们还使用“箴言”一词,殊不知“箴言”的含义更窄,主要指来自古书中的含有劝诫内容的话。“箴言”不都能成为名言,即使有些箴言进入了名言范围,但在名言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小的。

(三)“名言”和“警句”。“警句”多出自诗文,其中“警”有二义:一为“警示”,重在劝诫,使人醒悟;二为“警策”,重在文辞凝练而含义深远,使人感动。前者多寓某种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后者多为诗文名句,有些也含一定的哲理。根据我们的理解,“警句”属于名句的一类,含劝诫和哲理内容的警句同时也是名言。而纯文学的名句,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旅夜抒怀》),“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语言精警,令人吟咏三叹,虽然有些人将此类名句也称作警句,但我们仍将它们划入名句而不划入“名言”。

(四)“名言”与“赠言”。“赠言”是“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现汉》),与“名言”毫不沾边。古人有“赠序”,是送别时写的文章,像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的赠言。赠言通常由自己撰写,表达对友人的勉励或祝愿,而且长短不限,但临别之际一时未必能找到恰当的表达,故而也会称引某些现成的名句,这才与“名言”发生交会。大部分的“名言”并不适合作为“赠言”,普通人题写的“赠言”更不可能成为“名言”,所以,用“赠言”指代“名言”,我们认为并不恰当。

四、“名言”是变化的

前面说到,名言的价值在于被人称引,而人们所以称引名言,是因为名言含有自己认同的深刻哲理与价值观,这些哲理与价值观构成名言的“普遍意义”,但是名言一旦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社会公众会对其进行筛选、改造,名言的含义有时也会发生某种变化。因此,对名言的考察不应是静态的,而应该将名言放入特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社会公众对名言的选择以及名言在传播过程中获得的意义。实际上,名言的“名”从来都是变化的,名言的知名度或叫社会认可度(也即社会影响力)受时代、民族、社会制度、价值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仅据名言的知名度就简单推论,知名度越大的名言就越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名言中既有高度浓缩的精华也有高度浓缩的糟粕——而后者越“著名”,其社会破坏性就越大,对人类心灵的毒害就越深。不仅名言的“名”会有变化,名言的意义、形式(文句)也会变化。

(一)名言之“名”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在上文已经论及。任何名言,特别是含有某种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名言,不可能脱离它赖以通行的社会时代与社会集团,在某一时代、某一民族乃至某一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体系中视为“当然”、“必然”的名言,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角度看有可能是思想糟粕或文化垃圾。时下有些人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发掘出一些反映封建伦理观念的内容和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而冠以“名言”的美誉,甚至将这些内容灌输给我们的下一代,实际上非常危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曾经是“名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我们奉为圭臬,现在恐怕仅通行于落后地区。“传统的”不都是优秀的,“民族的”不都是世界的。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否具世界性,要看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是否存在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才有可能成为陈原所说的“超时空信念”,才可能超越一切时代、民族和社会制度。

(二)名言之“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名言不都是积极、正面的,传世名言中也有很多消极、负面的内容。虽然有些名言自身含有价值判断,但能否成为“名言”,却主要取决于通行面与称引率的大小,这与称引人的价值取向有关,而与名言自身内容的价值判断无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固是名言,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反映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观念,法国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德国法西斯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在过去和现在仍有一些人信奉、称引甚至付诸实践,也是“名言”——“名”兼褒贬,“言”则分善恶。所以,仅据“名”不能判断积极名言还是消极名言,需对“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才能判断它是不是真正属于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名言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再诠释性。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就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其内容有可能被重新解释,即名言在传播过程中其意义会发生某种变化甚至重新建构——这时,名言的原意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在传播过程中新产生的意义才是名言真正的价值所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意是野火不可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了出来。后人称引这句诗用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扼杀。再举《论语·学而》中著名的“和为贵”为例,原文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杨伯峻对“礼之用,和为贵”的翻译是:“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论语译注》)杨先生解释说:“‘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今人删去了“礼之用”,仅留下“和为贵”三字,并对“和”的意义重新进行了诠释:“和谐”、“和睦”、“一团和气”……仿佛这三个字成了佛教咒语,可以化解一切矛盾。还有一种情形,姑谓之“断章取义”——不管名言的原意为何,引者只截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实际上也属重新诠释。举爱迪生的一段名言为例:“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其中后一句话极易造成误解,以为不必付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仅需百分之一的灵感就够了,尤其是判断力还不很强的小孩子很容易由此而耍些小聪明。所以中国人在引这段名言时都自觉地将后半部分截去了。

(四)名言的形式(文句)可以改造。相当数量的传世名言,尤其是来源于古书或民间的名言,在称引或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提炼或改造,已与其原始面貌大不相同,这一般是名言相对定型的过程,定型的结果是名言的意义更加显豁,而其语言更加凝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提炼改造,它们才逐步变成“名”言,通行范围更广,被称引的次数更多。就拿最著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说,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出自顾炎武,实际上,顾炎武的原话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这句名言的真正提炼者是梁启超,梁启超在《痛定罪言》一文中说:“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三)梁任公将这句名言的首创权归功于顾炎武,后世遂以讹传讹了。再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人算作成语,但它也是一句名言,本出于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唐贞观二年,太宗向魏徵询问:“何谓为明君暗君?”魏徵引这句话作答(事见《贞观政要·君道》)。后人将其改造为现在的通行句式,使这句名言的表现力大大提升,意义也更为广泛,因为不只是帝王,任何一个常人都存在兼听偏信的问题。

名言的传播及变化问题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诠释学等众多学科,并非一篇文章所能回答。本文只是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冀能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陈原.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瞭望周刊,1988(24).

关于德育的名言 篇4

言警句

本篇文章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丰富全面。

1、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巴尔扎克

2、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3、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4、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5、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6、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7、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8、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爱默生

9、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10、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11、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12、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13、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赛,英国作家

14、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15、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杰弗逊

16、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7、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18、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斯宾诺莎

19、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冯玉祥

20、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21、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22、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德国哲学家

23、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2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25、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26、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27、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马雅可夫斯基

28、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大作

29、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

3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31、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32、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程颢、程颐《二程集·论学篇》

33、多虚不如少实。——陈甫,宋朝哲学家

34、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

35、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

36、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37、诚实最好的政策。——弗兰克林

3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39、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

4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

葛亮

41、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陈毅

42、君子改过,小人饰非;改过终悟,饰非终迷;终悟福至,终迷祸归。——邵雍《迷悟吟》

43、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

44、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45、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

4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47、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毛姆

48、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坚持的名言,关于坚持的名言警句 篇5

坚持的名言,关于坚持的名言警句

【1】:今天会很残酷,明天会很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马云

【2】:一件事只要你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原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就成了家常便饭,原本下定决心才能开始的事情也变得理所当然。--刘同

【3】:世界之大,人之浮夸。我的坚持,像个笑话。

【4】:追寻 纠结 迷茫 觉悟 继续追寻 生活一直这样重复 时而清醒 时而迷茫 问问自己 到底要的是什么 是的 我知道 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坚持 亲爱的 我一直都在 不要害怕没有人陪 不要介意一个人 孤独即是自由 等你有能力了 才能留住自己想要的 现在 还没资格

【5】:坚持很难,但别无选择。坚持有坚持的痛,但也有它的魅力。那种美,倔强又绝然。

【6】:你总要去坚持一次!即使全世界都告诉你,那是错的。

【7】:耐得住寂寞,才能看见繁华

【8】:一件事只要你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原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饭,云淡风轻。渐渐地,就不觉得那有多难。

【9】: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来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马云

【10】:听不见喘息也就不知疲惫 看不清的终点也该要坚持。

【11】: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玛格丽特·米切尔 《飘》

【12】: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如果当时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这样。--舒仪 《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

【13】:即使是不能实现,我也要坚持,因为我喜欢!在别人眼中是傻子,我情愿做这个傻子,因为他乐在其中!

【14】:当梦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谁会赢?梦想可以改变现实,现实也可以改变梦想。决心与坚持是最重要的!虽然不一定会如愿以偿,但一定不会一无所获!

【15】:要永远坚信这一点:一切都会变的,无论受多大创伤心情多么沉重,一贫如洗也好,都要坚持住。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不幸的日子总会有尽头。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16】:梦想操不死你,它就会成全你。--薛昂浩宇

【17】:生活有时是默默的等待,等到就够了。

【18】: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你做不到!

【19】:奔走在无尽的荒原,把一腔热血燃成绚丽的火焰

【20】:坚持总是给予我们可观的好处,身体一天比一天强壮,内心一天比一天强大。但又有多少人坚持下来。

【21】:脆弱的理由多种多样,坚持的信念一个模样。

【22】:想要人前显贵,必须吃苦受累。--二少 《贵州》

【23】:生命像一只鼓风而去的风筝,有时又默默被裁剪,像一只流淌着生命汁液的马蹄兰。--林清玄 《生命的风筝》

【24】:静谧的夜啊,沉默,是最好的尊敬。月色,洗不尽怠倦,注定,要在这冰冷的星光中坚持。我会燃烧成一颗流星,划破时间,映得那朝阳如血

【25】:亢奋绝对是做一件事最初的原动力。--张皓宸 《世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

【26】:无论你犯了多少错,或者你进步得有多慢,你都走在了那些不曾尝试的人的前面。No matter how many mistakes you make or how slowly you progress, you are already ahead of those who never tried.【27】:年轻人在经过一时之冲动的激情工作后,往往期望获得一些相匹配的成果。

【28】: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东西写出去后,发现多了几个喜欢自己作品的粉丝。

【29】: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释迦牟尼佛 《佛遗教经》

【30】:就算断线风筝跌入深渊,我追,为你千千万万遍。

【3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苏轼 《范景仁墓志铭》

【32】:其实要我放弃也不是不行,基本上跟狼改吃素一个性质。

【33】:I need to get my shit together and hold on!收拾好糟糕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坚持更需要无畏者的勇气!

【34】:年轻的时候,一定不要亏欠了自己的内心,否则就算过去十年,二十年,心里的这份遗憾都会将你带回从前。

【35】:每个男人心中其实都住着一个三井寿。悔过蹉跎的时间,恨过浪费的机会,但终有一天要擦干泪水,埋藏过去,重新开始坚持自己的梦想。

【36】:胜利者并非摘取胜利果实的人,而仅仅是固守在战场上的人。--高尔基

【37】:我爱你那么久,久到我已经忘了从何时爱上你的,我以为,我从一出生,就爱上了你ZJ

【38】:今天的忧愁,源于昨日的造作;今日的守候,是为明日的花开。

【39】:我们不比别人差,只是没有比别人努力

【40】:每一个约定都似一朵花开/ 坚定过,执着过,绚丽过„„

【41】:有一天你会抛开曾经向往的虚假繁华,回到孤独之中,像我一样,从心开始真正独立的活着。?

【42】:只要心中有爱,总会遇见那份最美丽的意外

【43】:如果你是捷达,却嵌入了捷豹的野心,那么这是自找罪受,但只要你喜欢,而且心甘情愿,哪怕你是捷安特都没关系。

【44】:敢于背上超出自己预料的包袱,努力之后,才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必须很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放下浮躁,放下懒惰,放下三分钟热度,放空禁不住诱惑的大脑,静下心来好好做该做的事,越努力,越幸运。

【45】:要相信,梦想能到达的地方,脚步有一天也到达。

【46】:只有经历过多次失败的人才懂,坚持有多难!也只有成功过的人才知道,坚持有多么的宝贵!

【47】:这个世界变又变,我依爱你如初见

【48】:命运企图改变我的想法,很可惜,它低估了我的坚持。

【49】:天塌不下来 没有什么事过不去的;坚持坚持就过去了

关于德育的名言 篇6

2、只要还能思考,恐惧就不能完全控制一个人。柴静

3、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洛克威尔

4、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它的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布莱克

5、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爱迪生

6、思考,就是暂时地摒除细枝末节。布克明斯福勒

7、思考的意思是:亲近自己。乌纳木诺

8、思考就是行动。爱默生

9、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布莱希特

10、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席勒

11、思考是行为的种子。爱默生

12、思考是一切。马克思

13、思则睿,睿作圣。周敦颐

14、一个博学者的思考,不如三个普通人的商讨。藏族

15、伟大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克雷洛夫

16、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华兹华斯

17、虚伪喜欢躲藏在最高尚的思考之中。它从来企图脱离思考,因为思考能使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高尚的美名。埃德蒙伯克

18、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本文转载于:经典语录原创基地 更多名人名言

19、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帕斯卡

20、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歌德

21、如果没有人向我们提供失败的教训,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思考的轨道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二者择一,而且错误的选择和正确的选择的频率相等。刘易斯托马斯

22、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诱导头脑自己去思考。莫利

23、谁有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歌德

24、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爱默生

25、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托马斯胡德

26、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拉马丁

27、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28、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华罗庚

29、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很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德谟克利特

30、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变,不会思考的人晕头转向。克柳切夫斯基

本文转载于:经典语录原创基地 更多名人名言

31、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西塞罗

32、今天心里知道的事,明天头脑就明白了。JamesStepens

33、理论是思考的根本,也就是说,是实践的精髓。波尔茨曼

34、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龙应台

35、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兰姆

36、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识。日本

37、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佚名

38、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米兰昆德拉

39、人们都是凭天性思考,按规则说话。恺撒

40、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41、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雨果

42、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奶;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思考,才能变成知识。塔吉克族

43、别让你的舌头抢先于你的思考。德谟克利特

44、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卡曾斯

45、思考应当走到众人前面去,愿望不妨留在后面。富兰克林

关于德育的名言 篇7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类不断地劳动, 不断地积累、传递劳动知识, 也不断地传授劳动组织规则要求、劳动产品分配原则等, 并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共同心理、信仰、习俗、行为方式、情感、性格等方面的一致要求, 这种知识、经验、思维、能力、行为习惯、制度等的综合习得与传授活动, 是一种文化传递活动, 也是最宽泛意义上的德育的体现。

德育与文化的这种“天然”的联系, 彰显了德育的历史文化印记。

1.德育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浸润。

道德是人类的文化创造, 道德的发展必然伴随和促进文化的发展。 道德作为文化的核心组成, 对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先进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也是人类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离开了文化背景, 德育将成为空洞的说教。 德育是树, 而文化就是土壤。

德育的实质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教育。 从“以文化人”的意义上讲, 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教人“学会做人”为目的的文化教育。 这种教育是引导人们明确生命的意义, 即培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立科学的信仰和信念的文化教育。

优秀文化是德育之“根”。 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含社会的永恒价值, 使其成为宝贵的德育资源;优秀现代文化标志着社会的发展方向, 使得与其紧密相连的德育具有时代气息和生命力。 文化构成了德育的“发展生态圈”, 德育从其中汲取营养, 丰富自身内涵, 强化自身生命力。 脱离文化的德育必然是苍白贫乏、缺乏生命力的。 “以文载道”, 丰富多彩的文化是德育的最佳载体。 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等都要并可以通过相应文化形式表现出来。

2.德育具有使社会文化改变其内容与结构, 并使其不断发展的功能。

在当代社会中, 教育, 其中特别是德育在文化动力机制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德育之文化变异功能之所以重要, 首先是由文化自身的结构决定的。 从文化变迁的观点看,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改变尚不足以引起一种文化的结构性的变化, 即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变化, 而只有由发端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变迁而深入于思想文化的变化, 特别是一些基本价值观念变化时, 文化变迁才得以完成。 实践证明, 德育在这种文化深层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巨大。

文化变迁的基本动因还在于人自身。 人是文化的主体, 既是传统文化的承受者, 又是新文化的创造者, 一定的文化塑造了具有一定特征的人格, 而一定的人格又形成一定的文化。 在这种文化与人因果循环的链条中, 教育是一个可以发生突破的环节。

二、德育不能简单地移植

了解了德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国 (各地区) 间的德育, 包括德育目标、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等都不能进行简单移植。 这是因为各国 (各地区) 的文化传统、现代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乃至文化主体的个性化等都不尽相同, 简单地进行移植必然会引起本土文化的不适, 要么导致移植失败, 要么导致文化的缺失。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才得以定型, 如果所移植的德育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割断了, 而含有新文化的德育没有移植成功, 那么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陷入完全的混乱之中, 甚至连正常的社会秩序都难以维系。 例如:在西方, 《灰姑娘》故事蕴涵很多哲理和德育观念, 但在中国, 《灰姑娘》这一故事给人们的普遍启示仅仅是“善有善报”。 文化像一支无形的手, 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或许感受不到, 但这股力量真实地存在着。 异文化中可行的德育方式放置到中国文化的背景下, 势必会发生种种偏差。两国在文化的大环境大背景的不同下, 简单地进行德育移植是不行的。

三、择其“善”者而“从”之

这里的“善”, 应该定位为合适, “从”应该定位为适当改变后的融入本国文化。

一切人类文明, 只有在相互借鉴中, 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应当借鉴、吸收和改造世界先进文化成果, 学习各国 (各地区) 德育的精髓, 抛开单纯表面的形式模仿。

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 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越来越明显。 全球化不仅有助于促进本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而且将推动全球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发展和提高, 使中国和西方传统道德中两种不同道德价值观开始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并在相互吸收中西方传统道德合理因素基础上, 不断建立适应现存社会需要的道德体系。 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中, 学校德育应在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大胆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对各民族文化积极吸收的这一前提下, 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大胆碰撞、融合, 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 要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我们必须放眼世界, 借鉴先进的科学的经验, 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德育方法, 使我国学校德育迅速而健康地发展,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德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 德育是树, 文化是土壤, 不同的文化环境产生不同的德育。了解了德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可以得出德育不能简单地移植的结论, 而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关键词:德育移植,德育,文化,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1]辛慧丽.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

[2]张建桥.美国教师教育之“品性”标准探微[J].比较教育研究, 2011 (2) :36-39.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4]伍正翔, 柳海民.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谬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10) .

[5]胡金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4) .

[6]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2006.

[7][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8]路琳, 吴晶.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文化应答[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10) .

关于学科德育的几点思考 篇8

学科德育是中小学德育改革的突破口。学科教学是开展学科德育的基本途径,整合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是推进学科德育的有效路径。除此之外,优化师范生教育体系,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聘任与培训体系,研制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是学科德育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学科德育  改革  评价  基础教育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文件,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并对学科德育的开展提出了清晰的指导意见,推进学科德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举措。充分认识开展学科德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明确学科德育的实施路径、制定学科德育的保障措施成为推进学科德育必须直面的几个问题。

一、学科德育:中小学德育改革的突破口

学科德育旨在将所有教师纳入学校育人的行列中来,充分挖掘中小学各学科的德育内涵,力图调动所有学科的德育资源,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中小学开展学科德育是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宝贵尝试。

首先,德育的性质与规律决定了学科德育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是由知、情、意、行四部分构成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既需要道德知识的习得,又需要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意志的磨练,还需要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改进。直接道德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但道德教育仅仅止步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获得是远远不够的。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与改进,这还需要其他学科、课外活动、学校文化等间接德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提升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不仅要求直接德育,更需要加强间接德育,二者缺一不可。与直接德育相比,间接德育对学生道德发展的作用更为有效,学科德育作为间接德育的重要环节可以弥补直接道德教学注重道德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各学科对学生道德情感的熏陶、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力图调动所有学科教师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所以,学科德育的重要性使之理应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

其次,德育改革的深化呼唤学科德育。新课改以来,学校德育由侧重知识传授的知性德育逐步转向回归儿童生活、强调参与实践的生活德育。十几年来,中小学德育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德育课程更加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活动性、趣味性不断增强,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喜好程度也不断增加,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课改力度的加大,未来几年,中小学德育改革应当走出德育课堂,走进所有学科。能否深入挖掘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调动所有学科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将成为制约德育改革深化的关键因素。

再次,学科德育的实施状况亟待加强学科德育工作。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学科德育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这一方面源于近代以来知识与道德分离的现状。启蒙运动以来,伴随着人的独立性的彰显,宗教信仰逐渐被打破,原有的超验的世界秩序一分为三。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事情,尽管不美但却可以神圣,而且正因为它不美且只就它不美而言,才变得神圣……有些事情,不仅是它尽管不善而成为美的,并且只从它不善这方面看,它才是美的……有些事情虽不美、不神圣、不善,却可以为真,此乃一项常识。”[1]分别以真、善、美为核心价值的认知、道德、审美成为相互独立的领域,各自为战。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的开篇描述了现代生活困境的根源在于道德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从知识体系中分离出去。事实上,中西传统学校教育都是将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的,并没有专门的德育课。道德与知识的分离使得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与知识教学的脱轨,德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并日益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向。专门德育课程的开设,专门的教材,专业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学科结构,从分管德育副校长到政教主任(德育主任)、班主任的专业师资队伍,每周一至两课时的固定的教学时间,德育的专业化趋向不断得到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就成为专门的德育课程以及专业德育教师的工作,与其他学科、任课教师无关。专业德育教师队伍固守着自己的领地,将其他学科教师排斥于德育之外。这在事实上造成了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割裂,在这种情况下学科教师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德育是专业德育教师的职责而与自己无关,他们只负责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另一方面,学科德育面临的窘境也与现有的教育评价体制带来的教师、管理者的学科德育意识淡薄、学科德育能力不足息息相关。在成绩第一、分数至上的教育大背景下,努力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与考试有关的学科、内容就会得到百般宠爱,而与考试无关却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德育却成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副科”,其他学科教师更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对学科德育无暇顾及。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缺乏学科德育意识,片面地认为只要教好学科知识就万事大吉。即使教师意识到学科德育的重要性,也由于欠缺清晰、明确的学科德育指导意见、对所教学科德育点的详细描述,使得教师不能行之有效地实施学科德育。不仅如此,教师资格认定、教师工作聘任、教师业务培训、评奖评优等环节也都是侧重对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考察,而对教师所教学科对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视明显不足,使得任课教师这一学科德育的实践主体在教学中不会、不能、不敢有效地推进学科德育。

总之,无论是历史上德育课的存在形态还是现实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向,无论是德育的性质、特点、规律还是当前中小学学科德育的现实窘境,都要求着力加强中小学学科德育工作。

二、学科德育的实施路径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科德育主要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学科德育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予以推进。

1.整合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获得各学科基本常识、原理、概念,了解学科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逻辑体系是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这之上,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才是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否则学科教学只能沦落为知识灌输的课堂,失去了人文与精神意蕴,教育的本义也就大打折扣。在新课改提出的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维实际上就是对学科德育的强调。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从逻辑上讲,三维目标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并非梯次递进先知识与技能,后过程与方法,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应是三者相互交错、相互融合、共同达成的过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合教学目标就是将三维目标融于一体,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中之重。

2.充实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德育点,实现智力训练与道德训练的有机融合。语文课上,优美的古诗词、散文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热爱,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能够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数学课上,严密的逻辑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数学家成长的故事可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拼搏奋斗;化学课上,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神奇与美好,同时高精度的科学实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历史课上,中华民族起源、发展、壮大以及近代以来不断遭受侵略的历史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地理课上,通过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风景、秀丽风光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音乐、美术课上,优美的旋律、美丽的图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各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这些沉睡的资源一旦被唤醒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改进教学方法

一方面,教学方法体现学生自主性,各学科应逐渐摒弃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广泛推广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彰显生活性,学科教学贴近儿童生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科与其所处社会生活的关联所在,如此才能彰显学科的道德价值。此外,教学方法还应实现生成性,教师应发挥生成性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偶发性事件,不放过任何一个育人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4.完善教学评价

在评价内容上,改变以知识的获得、智育的发展为主要评价内容,逐渐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善,智育与德育汇为一体,使学生智育发展的过程同时成为德育成长的过程。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实现学生自评、同学他评、家长评价相结合,使教学评价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客观地展现学生的整体面貌。如此,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学科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德育的保障措施

知识与道德的分离已经成为思想史上无法改变的事实,学科分化、知识分类也成为科学发展不可违背的趋势。从我国德育改革的现实来讲,取消专门的德育课程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制定系统的学科德育保障措施,从外在的制度与机制方面保证学科德育的有效开展。

1.优化师范生教育体系

师范生教育是教师职前培养的首要环节,提高任课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应从师范生教育抓起。现有的师范生培养体系中,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教学技能是主要内容,将学科专业与教育学、心理学相结合的部分也只有学科教学法,而对各学科所蕴藏的德育资源则无人问津,缺少相关的指导,师范生走上教育岗位后难以在教学中开展学科德育。优化师范生教育体系就是要在师范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与认识知识背后蕴藏的价值意蕴,挖掘学科德育点,为教师入职后顺利推进学科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就从源头上提高了任课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

2.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聘任、培训体系

教师资格考试分笔试、面试两个环节,主要从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对申请者进行考核,应当说,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讲,教师资格考试考核可谓全面、系统。然而,教师资格考试更多的是考核学科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学科蕴含的道德资源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在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之后,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都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由于非师范生并未接受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教育,就更加难以保证教师资格证书申请者的学科德育素养。因此,将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学科德育能力、学科德育素养等作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环节的组成部分,可以从制度上保证教师资格证书申请者具备初步的学科德育素养。

3.研制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优化师范生教育体系、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保证了在职前培养阶段教师学科德育意识的提高,学科德育能力的改善。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还需要为教师提供清晰的学科德育点,研制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全国教育发达地区,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在全国首先开展了学科德育的实践探索,并分别制定了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在学科德育方面成效显著。因此,各省市应当根据中小学各学科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科本身的德育意蕴,编制覆盖所有学科的学科德育指导意见,为不同学段、不同课程实施学科德育提供理论支撑与操作建议,为学科教师开展学科德育提供帮助,使学科德育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更强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必须认识到,学科德育的开展与实施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基础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还涉及教师资格考试、职前培养、职后培训、聘任、评奖评优等,更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学科德育的推进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可能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应该坚定实施学科德育的信心与勇气。正如杜威所言,“依据这种信心去行动的教师就会看到,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中的每一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2]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 [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程伟(1988-),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于冬冬(198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上一篇:职能部门述职下一篇:脱贫攻坚五年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