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心得体会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于工作过程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基于工作过程心得体会 篇1

——“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心得体会

5月25日下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足球技术教育》杂志主编、资深职教研究专家姜大源教授应邀到我院讲学,为我省各高职院校的老师们带来了一场有关“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理论: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精彩报告。整过下午报告厅座无虚席,讲座历时将近5个小时。

会上,姜教授从对职业教育的长期探讨和敏锐发现出发,结合我国以及世界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刻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姜教授采用大量基于完整工作过程学习情境的典型案例对学习领域课程与学科课程进行对比,循序渐进地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表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名称与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领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他还结合大量的国内外优秀课程案例,重点讲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解读,指明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路线。他提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设计包括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化和学习情景设计四个步骤,尤其强调了学习情景设计这一内容。他认为,职业教育者应当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职业教育应当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

姜教授的报告会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分析透彻,精彩生动,既有宏观的政策和理论分析,又有微观的案例剖析,不仅对于指导课程开发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具有深刻意义。

现结合本次报告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思路与观念转变——课程改革的难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学做结合’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但从各职业院校改革实践来看,改革推进的难度还是比较大,主要是学校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和对岗位的熟悉程度不够。因此,转变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和课程改革观念,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搞好课改的先决条件。没有观念的转变,就会严重阻碍改革的进程。

二、师资、课程和方法——课程改革的重点

重点之一,要夯实教师的实践工作。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师资是薄弱环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就是要把知识人才体系改为岗位能力人才体系,把学科体系改为工作过程体系,否则教学就不能适应学生实际和企业实际,就没有职教特色和质量。但改起来确实很难,教师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教学模式都要改变,特别是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对具体的工作过任务细节程和又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因此,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必须把教师作为关注点。

重点之二,要重构和优化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必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真实的任务驱动,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达到形成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要在确定的方向和范围内加强课程的设计和衔接。从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来说,各专业需要形成相对的规范,同一层次、同类专业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应该基本相同;岗位目标的提高、技能的发展递进、同类专业的不同层次都要形成接力。这样才有助于课程体系的重构,才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才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重点之三,要创新教学的方法。要设计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传授平台,让学生在学校经历一次完整、接近实战的工作过程。要分析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找出符合人的职业成长的历程。在教学组织安排上,要尽量安排大幅度的时间集中上某一门课,动态实施,完全按照教学项目重组教师团队。行动导向教学。过程导向的教学中,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应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建立全面、系统而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进行课业及课业文本设计与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编写以“工作页”和“引导文”为代表的课业文本,包括任务描述、学习日标、内容说明、时间要求和评价标准等等,为任务引领式学习和项目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三、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改革的关键

要按照人才类型开展职业教育,按照工作过程改革教学,必须打破学科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把知识逻辑变为实践逻辑。在传统体系的解构与工作体系的重构中,要把教学从学科体系变为工作体系;把课程从知识结构变为项目结构;把环境从传统教室变为职业情境;把教师从“为讲而讲”变为“为做而讲”;把评价从学术要求变为岗位要求。这就必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全新建构。

四、多方共同参与——课程改革的前提

职业教育的教学,不是教课本,而是教做事,以及怎样把事做得更好,是有明确岗位能力目标,围绕项目整合对应知识,以任务为载体,在职业情境中提高职业能力,有知识的突出应用指向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行业、企业、教育科研以及职业院校的共同参与,共同筛选、制定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套路,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牵头组织,以减少企业调研、能力分析、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课程标准、项目设计等方面的投入成本,提高效益,加快整体改革的速度。职业院校的师资培训,要按照新的课改思路和实践加大力度,并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向适合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开发。只有如此,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基于工作过程心得体会 篇2

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课程, 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线, 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或认知规律而设立的, 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体系, 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及行动领域, 以学生为中心予以实施的新型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 按工作过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统一, 实施过程中以“工学结合”为中心, 其实质是使学生从传统的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企业实际工作的过程。这一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紧密贴近实际业务的要求, 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适应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 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前提

(一) 实地调研

任何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开发都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而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要按照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 服务于企业的要求, 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教师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到企业顶岗工作等方式, 了解本专业对应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 明确职业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及所需的职业能力, 据此确认专业培养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这一过程明确了证券投资专业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掌握证券投资基本理论知识, 能够正确办理证券经纪业务, 能够进行证券产品营销, 具备较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的方向主要是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 主要的工作岗位是证券柜面业务岗位及证券营销岗位。工作岗位需要的主要职业能力包括证券柜面业务服务能力、证券产品营销能力;证券投资产品分析能力等, 据此设立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及《证券营销》。《证券营销》课程就是为满足证券营销职业能力的需要而设置的, 是证券营销工作岗位所必需的。

(二) 校企合作

证券营销工作是证券公司很重要的职业岗位, 这一职业岗位需要员工具备何种职业能力, 整体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内容有哪些, 只有证券公司最具发言权。进行课程开发时, 就需要教师要深入企业, 与企业该岗位业务骨干密切接触, 吸收企业该岗位的业务骨干一起参与。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来设计教学内容, 只有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才能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这样才能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发出来的课程才是符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需要的, 才是切实有效的。可见,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离不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前提, 也是核心。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过程

(一) 进行课程定位

课程开发前先要进行课程的定位, 明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所处的的位置及课程培养目标。《证券营销》课程是证券投资专业的核心课,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证券产品营销能力, 满足证券营销工作岗位的需要, 能够完成企业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 明确工作任务

在进行深入细致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与企业业务骨干一起, 对职业岗位及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这是课程开发的第二步。通过调查得出, 证券公司证券营销岗位职责主要有:通过一般营销、银行驻点销售等形式进行证券产品的推广销售;其核心的工作内容及任务就是销售证券产品。

(三) 分析工作任务

对职业工作任务及过程进行分析, 分析总结出学生完成特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 进行任务分析, 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 归纳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出《证券营销》课程的主要行动领域是证券一般营销、银行驻点营销、团队营销。

(四) 确定课程内容

依据行动领域分析结果, 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确定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对象, 进行递增培养。通过对证券营销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 《证券营销》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营销礼仪、客户管理、营销技巧、银行驻点营销、团队营销。

(五) 进行教学整体设计

明确课程内容后, 就需要进行教学整体的设计, 整体设计要以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 由简单到复杂, 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体现工学结合。按照这一要求, 根据《证券营销》课程的主要内容, 首先, 分解设计出具体的教学项目 (见表) 。

其次, 每个教学项目分解成若干个易于操作的工作任务, 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完成教学项目。工作任务在设计时要遵循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与岗位需要一致, 可操作性强。同时, 制定任务考核评价的标准, 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加以考核, 兼顾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每个任务的考核成绩加总形成每个项目的考核成绩, 项目的考核成绩最终形成课程的考核成绩, 这种以过程考核方法确定课程最终成绩的做法可以克服传统考试的缺点。

再次, 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 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六) 组织实施

制定课程实施方案, 方案内容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工作任务, 教、学、做结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课程实施中要多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工作场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证券营销》课程在实施时, 主要是以任务驱动为前提, 把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易于操作的子任务, 由教师下达任务, 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共同完成每一个任务。为完成任务, 他们就需要明确任务、制定计划、予以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进一步评估, 这样的过程实现学生自我控制、自我学习的过程, 当然这一环节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与监控下进行。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是一种全新和先进的教学模式, 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 按工作过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整合。这种教学模式, 是以学生为中心, 工学结合。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 提高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由于与业务岗位衔接紧密,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学生的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 学习的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促进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工作, 课程的设置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 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一课程体系的实施有利于更好的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实践 篇3

0.引言

以往的教学注重以知识体系为结构,模仿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由于高职学生没有本科学生基础扎实,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感到枯燥而乏味。从报考计算机应用专业来看,有一半学生高中阶段学文科的,这部分学生对于电路知识基本是停留在初中水平,如果从理论到理论,学生不知道所以然,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到底是干什么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的兴趣会逐渐下降。据调查统计,一个班级学生只有五分之二学生能够认真的听讲,五分之二学生对这门课有一点点兴趣,五分之一学生没有兴趣,从期末考试情况看,如果严格按60分计算,只有五分一学生能及格。针对以上情况,必须改变原有的以知识体系结构的教材,开发出符合高职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1.教学改理念

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以培养技文双馨[1]人才来进行课程设计。硬件电路设一门电子专业课,作为计算机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从事计算机行业,这门课可作为电子设计,汽车电子电路等与电子电路有关的一门课,所以,设计课程不单单从计算机硬件出发,还应从企业需要来设计,所选取的项目要企业化,教学项目依据企业背景材料设计;学习内容工作化,学习任务来自工作,又高于工作任务;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即原来的传统教室进行改造,一体化教室;教师指导团队化,指导老师以团队方式进行指导,来改变以往以独立学科来进行指导的方式。学生操作的规范化,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个项目,通过资料的查阅,团队的决策,计划,方案,实施,检查,评价;成绩考核的过程化,改变以往以试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作为动态的评价方式。[2]

2.课程开发实践

2.1 调研

职业名称:嵌入式系统设计员

典型任务编号1-1典型工作任务名称: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

工作岗位

嵌入式系统硬件外围电路设计(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相关、电源等)、组装等。

工作过程

分析硬件电路设计需求,进行硬件功能设计,制定方案。依照方案,进行详细设计,选型器件,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在电路板上完成调制,独立完成设备选型,清单制作,详细实施方案,工程费用预算,系统测试方案制订。

工作任务的对象

包括硬件电路2.常用的仪器3.常用的元器件4.焊接工具5.计算机软件和硬件。

工具

相关产品标准;功能描述书;办公设备;ORCAD,Word, Power PCB,PROTEUS等;示波器、万用表等。

方法

通过理解新产品标准,详细描述系统功能,产生规格书,收集需求信息,查阅资料,确定选型,制板,材料清单,测试电路板。

工作组织

小组分工协作,负责硬件设计,仿真验证等工作;2.小组内部沟通完成产品定型。

对工作和技术的要求

分析功能需求,与用户建立联系;学习理解产品标准,正确完成设计;

熟练使用绘图软件,准确制作电路图;合理统计材料、设备数量,制作个头清单;

掌握施工顺序,合理安排各步骤进程;能按进度要求,归总,总结日志,工作周报。

区分点

对硬件电路设计人员,不仅能够分析相关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而且要具备设计简单硬件外围电路的能力,且要熟练使用绘图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的PCB制板。

2.2 学生工作页开发

本科式教材作为高职院校的教材,它是以知识体系结构来组织教学,可能适合本科院校,但如果作为高职教材,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很难适应;其次,高职院校学生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应用性人才,此类教材不能适应高职学生。为此,在前期的基础上,着手开发学生工作页,为学生提供项目、学习资料。作为高职学生的学材和教师的教材。因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周期短,各个学校有自己的模式开发,要根据具体的课程,针对企业岗位,进行具体开发,现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为例,谈一下开发过程。

3.一体化教学实践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为条件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设计[3],构建一体化学训教学环境,集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仿真软件、常用电子仪器和常用工具于一体教学环境。克服由于实验室仪器不足,元器件陈旧或不足,导致设计的项目往往比较落后或不能设计项目等问题。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4],原理图的绘制,实现对项目方案的论证,由于项目方案设计需要经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来测试数据,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在计算机中画出原理图,测试,对方案进行验证,如发现数据不正确,反复修改电路的参数,直至符合要求。同时,由原来单純在教室讲理论学习电路,学生对理论知识难懂,枯燥,失去学习积极性,通过仿真数据,很直接测出数据,在做中学习,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大大节约了硬件的成本,使设计的方案在仿真基础上加以完善,作为仿真结果跟实际电路是一模一样,在仿真正确情况下,方可设计电路。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原理图仿真正确情况下,设计PCB板,如MULTISM10或PROTEUS可直接由原理图转化为PCB板,经过人工的调整,达到PCB板要求,软件可进行电气检查,利用先进的算法实现自动布局,省去了人工的繁琐工作,设计的PCB具有先进性。

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实现PCB板设计后,加工成电路板,接下做元器件的焊接,电路的测试,故障排除,在做中思考,学习,最后形成实用的产品,可投入使用。如语音扩音器。

以上过程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从方案设计到产品形成全都在一体化学训中实施。

4.结论

学生在项目过程中,体现做中学,学中做,而不是以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线,通过对课程的开发,把课程开发的工作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环境,实践表明,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能提高学生主动性,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课堂更充满活力,有生命。当然,对于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雪. 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的实践研究[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

[2] 陈容红,崔健. 创设真实的工业情境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A]. 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 2010 .

[3] 俊明. 试论新课程下教师教学合作方式的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10,(02) .

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及心得 1 篇4

--社会服务过程及社会工作反思

在这学期,我参加了两个社会服务活动,一个是清明义工,另一个是岑村小学义教服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人们缅怀先祖,纪念逝去亲人的日子。在广州,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后到拜祭园拜祭先人。拜祭的步骤是先到骨灰楼取骨灰盒,然后到外面进行拜祭,最后再将骨灰盒送回骨灰楼。清明义工的工作则包括维持拜祭园的秩序,为人们引路,协助拜祭园的工作人员做好骨灰盒的取、还登记工作,帮助人们寻找骨灰盒位置等等。我当时是作为骨灰楼中帮助人们寻找骨灰盒具体位置的工作人员。那一天,我从早上8点开始工作,直到下午4点结束服务的整个过程,我几乎都是站着的。很累,很困,但是我很高兴我坚持下去了。而这次的服务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之可贵在于情。在我看来,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最重要的不同。当天,形形色色的人流连在我眼前,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贫或富,但是脸上的表情都是悲伤的。在骨灰楼里面,我的内心很平静,很自然地动作很轻,生怕惊扰到逝者。那是一种很肃穆的气氛。

当前,家庭功能的弱化也是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我认为社会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行动感染他人,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宣传效果。古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逝者已矣,生者犹在,我们要做的,便是珍惜眼前所爱的人,将爱融入生活,避免遗憾。

在岑村小学义教服务队里,我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学生。(虽然不是很正式)这个活动是学校的义工协会发起的,内容是每周免费为岑村小学的小朋友做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英语辅导。我的小朋友是一位六年级的女生。她很安静,基本上你不跟她说话她就不跟你说话,更谈不上主动告诉你她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单纯地教她读课文,教她发音方法,因为她的口语很不好,连基本的Sunday,student之类的单词都不会读,这样会造成单词记忆困难,也会在心理上造成对英语的恐惧,很难学好英语。到了后期,我们之间熟悉了,所以会聊得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呢,我注重教她一些学英语的技巧,比如通过联想记忆单词,通过英语和中文之间某些特殊的相似点记忆发音等等,我更加偏向于引导她学会找一些适合她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其实这项服务还是挺苦的,至少在我看来它需要长期的热情和责任感。我没有坐惯公交车,因为公交车都很颠簸,所以常常因为站不稳而撞到头;每次辅导之后喉咙都很痛;在服务与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时间上冲突的时候也很痛苦很纠结,因为很难取舍,两边都很重要~~但是在服务进行到2/3的时候,岑村小学的负责老师告诉我们说接受辅导的学生的成绩普遍都有改善,我真的很高兴。我想在当时,我们这群小老师们心里应该都是一样的感受吧。

在这一项服务中,我其实投入了很多感情。因为看见我的小朋友,我就会想起自己的弟弟妹妹。所以,每次辅导我都很用心,我希望能够帮助到她。可是在这期间我也终于明白了一个问题: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城市的小孩面对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接受的是最前卫的时代文化,但是没有童年。而农村的小孩因为客观的物质条件缺乏,所以无法接触到社会前沿的事物,不管再怎么努力,还是逃避不了知识面相对比较窄,眼界不够宽等劣势。这样的他们容易在与城市学生的比较中迷失方向,失去信心。我的小朋友的生活范围很窄,基本上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很少有出去玩的时间。平时除了我的义务辅导以外,她还要上别的补习课。我难以想象这样的童年到底有什么意义?小学的我基本不写作业,就算每天被罚站,被“留堂”我也不写,但是我的父母从来不会每天逼我写作业,最多是提醒我作业是要写的,不然学不好之类的。不过现在想起来说不定他们不逼我只是因为虽然我不写作业但是成绩却很好吧。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对于小孩子不能要求太高,小孩子就该有小孩子的生活,玩耍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们智力成长的必经阶段。没有自由没有乐趣,只有书包、作业、补习班的童年对于他们是痛苦的。

这学期已经接近尾声,社会工作这一门课其实我学到的很多。最起码,我知道了应该怎样去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这个社会,我也正在努力学习的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平时的生活中去。我想,作为社会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一种心态,不需要整个的奉献自己,而是尽可能的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做好自己的那份无形的工作。在参与社会助人服务活动之后,我认为,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是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的最佳途径。当作为一个参与者的时候,能够切身的体会到人们的感受,才能够真正的发现问题,进而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准确的研究,从而做出最符合人们需要的选择以解决问题。所以,这也是我对社会工作的另一层面的认识:社会工作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强烈的责任感,更需要强大的知识支撑。缺乏任何一个因素,都很难在社会工作这个领域有所成就。

基于工作过程心得体会 篇5

基于CTMC的工作流网过程定义性能分析作者:袁飞云 封蕾 夏清国

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第06期

基于工作过程心得体会 篇6

摘 要: 在校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践,尤其是在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更是十分重要。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专业课的教学具有“职业化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实施条件三个方面对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工作过程 物流英语 教学模式

引言

针对我国12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以及消费物流和快递物流等课程。其中,一些院校开设了物流英语类的课程,可以说物流英语在连接物流管理、报关与货运代理的同时,也连接着国际贸易。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国际贸易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专业的技能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1.物流专业英语的概念解说

专业英语(ESP)的英语全称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目的在于满足工作中学习者的特定目标和需求。例如,作用在培养特定环境中使用英语开展工作的技能,比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都属于专业英语范畴。物流专业英语是专门英语的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现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和就业需求的变化而设置的商业经济英语的分支,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它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范围。物流英语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等方面都有着与基础英语明显区别的自身特点和规律。

2.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提出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该理论从实际出发,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注重更新的、更易于接受的方法,主张突破原有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实际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其是以一种全新的“远程工作知识的载体”告别书本,建立典型工作任务,努力实现理想状态中“融入实景,分层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

此外,调查结果和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密不可分,只有通过珍贵的反馈资源,才能了解到学者对所学知识具体的掌握程度,可以断定的是,专业外语人才在当今社会看来是紧缺的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始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这要求从本质上做出改变,无论是方法还是理念,都必须引入更有新意的思想,研究课题的专家学者也必须更努力。

3.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理念分析

3.1通过实践确定物流专业英语水平需求

把工作过程植入教学模式中,将教学目的不在锁定于学生是否记住了知识点,而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社会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调查企业和岗位群对物流人才英语实践能力和应用熟练程度,确定对学生的物流英语水平的要求。这样,一改以往教学那种以记单词、背课文中的专业术语、理解课文、完成练习的单一的、枯燥乏味的模式,而是将一些实践项目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真正的企业运作中,对学生进行模拟的实验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传统的授课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效率。

3.2行动导向型实践教学

不再拘泥于书本教学,而是把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观融入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和就业融为一体的教学。把“教―学―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行动导向中“项目引入”―“提出任务”―“工作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介绍”―“完成项目任务”―“技能训练”―“总结拓展”―“成果展示”等步骤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从而达到能力锻炼和知识教学的目的。

4.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4.1教学创新

要使教学真正突破书本的桎梏和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教育者不应该只是在理念上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对以往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反思,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创新的物流专业英语教学。

4.2教学场地创新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的内容上,教学场所和工作场所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为什么许多招聘人对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的要求。要使得传统教学与工作过程相连接,那么教育者最先开始放弃的就是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关于物流英语专业的讨论会,在学生中形成英语交流群小组对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实行网上在线视频对话学习、无纸化考试,创建模拟平台,企业物流模拟沙盘实训室装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系统,提供仿真的物流公司运行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和物流专业英语的学习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对物流英语教学的创新。

结语

随着物流国际化趋势的逐渐增强,物流专业英语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专业英语在我国存在畸形发展和不健康发展的状况,例如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教材的滞后、教学方法的落后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克服。在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确实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更容易集中人的精力,有利于老师的精讲,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因此,为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必须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基于工作过程心得体会 篇7

1设计理念与思路

1.1 以护理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

结合护理职业综合能力要求中明确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确定了《外科护理》课程中包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

1.2 基于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

临床护理岗位是病人从入院治疗到出院全过程中, 需接受护士采取的各种护理活动, 根据这些活动的特点将其整合为几个典型工作任务: 任务一是接诊病人, 并做护理评估;任务二是遵医嘱手术前常规准备;任务三是与巡回护士交接病人, 并铺麻醉床;任务四是配合医生完成手术;任务五是密切观察病情, 并给予术后护理;任务六是为病人做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 送病人出院。

1.3 对应护士执业资格标准

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进入护理岗位的唯一的准入标准, 这种考试每年举行1次, 主要考试科目有5门, 《外科护理》在其中所占的比例高, 同时《外科护理》课程也是在职护士晋升护师、主管护师的重要科目[2]。

2教学目标及要求

2.1 知识目标

了解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熟悉疾病的治疗原则、护理评估的方法和要点、常见护理问题及健康教育;掌握护理措施。

2.2 能力目标

通过任务布置, 培养学生处理教材内容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制定所给病例的护理计划, 培养学生实施常用外科护理操作技术、手术配合、检查配合的能力, 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 健康教育的能力及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2.3 素质目标

外科护士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 具有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

3实施要点

工作过程既涵盖了职业资格, 也涵盖了工作任务, 同时凸现了职业工作的动态结构, 所以该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学科课程的界限。该模式是按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融为一体, 同时将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融为一体,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1 工作过程分析

用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对现代职业活动进行描述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 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 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临床护理实践, 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不一定完全是临床护理中经常出现的具体工作任务、环节或步骤。我校聘请来自医疗单位的临床护理专家和技术人员, 对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确定其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典型的工作过程, 以及完成这些任务和工作过程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2 教学内容的选定

分析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选取课程内容, 经过大量的岗位分析, 反复论证, 确定病人入院到出院全过程中6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性任务。以这 6个关键任务为主线, 以护理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 整合课程内容。

3.3 组织安排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 完整的行动模式包括六大步骤: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检查控制、评定反馈。上述6个方面不可机械理解, 实际操作中应是螺旋前进。

4课后作业

由于课堂留给学生“纠错练习, 进一步熟练掌握技能操作”的时间很少, 所以课后布置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手术室中对无菌的要求最为严格, 所以通过无菌操作,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手术过程的认识。

任务:手术开始前, 巡回护士打开敷料包, 并向无菌区内放置无菌手套、一次性引流管、电刀等物品, 手术过程中, 需要大块方巾建立无菌区域, 此物品在无菌包内, 巡回护士传递。此项任务中, 同时运用了“无菌包的使用”、“手上开包”等教材上已有的技能, 但是具体如何向无菌包内添加一次性物品, 需要学生积极思考, 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进行解决。这样, 通过两个临床工作过程, 练习了无菌操作技能, 强化了学生对手术过程的认识。

5讨论

在教学中通过“任务”引领学生学习, 避免了枯燥的技能练习, 使学生不仅仅知道怎么做, 还知道了为什么做, 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而且学生在分析任务时可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弥补了学科体系课程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离的缺点。同时, 教师通过理论拓展、提问的方式, 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 改变了以前“边说边做”, 操作不连贯, 而且不知具体怎么使用的现状, 达到学为用的目的, 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实用性。

摘要:本文遵循课程开发要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理念, 对《外科护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尽地描述和剖析, 以促进教学活动的研究。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案,外科护理

参考文献

[1]季兰芳.“压力与适应”教学方案设计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4) :350-351.

[2]张连辉, 沈传华, 何红燕, 等.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建设《常用护理技术》课程 (J) .护理研究, 2010, 24 (1) :268-269.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改研究 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 高职 改革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收集高职教改研究数据,调查对象为C高职在校学生,调查范围涵盖了C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然后进行随机调查。调查问卷均是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实际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75份,回收率98.21%,有效问卷269份,有效率97.82%,调查时间从2013年1月开始,2013年3月结束,调查时间共二个月。调查样本中,男生128人,占47.6%,女生141人,占52.4%,得出调查男女比例基本相似。

(一)高职教育总体满意度较低

高职教育满意度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环境、课程设计等,但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就业,笔者认为就业前景来测量高职教育是比较科学的,高职教育直接就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对“您所在高职教学现状是否满意”的调查中(见表1),我们可以发现认为目前高职教学非常满意的只有20.4%,认为目前高职教学不满意或者一般的接近50%,结果可以表明,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存在一定问题,满意度不是很高,可以说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教学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改革趋势

笔者自行编制一套高职教学改革趋势量表分别为:职业发展、专业能力、工作结构、工作过程和工作实践。职业发展即是高职以学生未来就业发展方向和工作岗位具体要求为目标;专业能力即是以高职专业知识的学习为目标;工作结构即是将高职专业课程学习按照工作结构方式开展;工作过程即是将高职课程学习按照一定工作流程的一种过程;工作实践即是让高职学生角色转变为工作者角色,通过工作实践学习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趋势”的调查中(见表2),选择职业发展为重点的35人,占13%;专业能力的45人,占16.7%;工作结构的63人,占23.4%;工作过程的96人,占35.7%;工作实践的30人,占11.2%;我们可以得出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工作过程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倾向于以工作为核心来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三)高职教改方式呈现多元化

首先,在高职教改方式过程中,我们必须增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如高职院校积极组织参加讲座和参观、社团活动、市场调研、业务实习等专业性质活动,这样能够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在对高职教改方式调查中(见表3),大部分学生愿意接受高职教改方式多元化,如讲座和参观(12.6%)、社团活动(18%)、市场调研(20.4%)、业务实习(29.7%)等活动,尤其是市场调研和业务实习活动,分别占到了20.4%和29.7%。其次,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将课堂空间扩大化,教学地点由课堂转为企业、事业单位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性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结合职业能力训练模式,促进高职教育综合能力发展。最后, 设置能力突出的具有高职特色教学方式。我们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高职院校组织进行市场调研,详细制订完善能够与专业相符合教学计划、实习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让企业和用人单位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要制定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掌握和积累工作经验,同时要设置相关就业岗位培训课程,主要通过进行高职就业岗位实践训练和进行相应专业就业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以能够顺利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二、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心得体会 篇9

急救护理教学团队在“护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急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的一个学习领域,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行业专家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本课程的创新与特色之处在于围绕护士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中心,依托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了以救护流程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实施了任务引领式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程学习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救护过程的对接、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学习成绩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具体实施如下:

一、形成设计理念与思路

通过市场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端正思想、明确学习目标,认识到教学内容即为今后的实际工作任务,学习的过程即为工作的过程,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以此为指导思想,梳理出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依靠院校共建,工学结合、以培养护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急救护理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以护理人员职业要求为标杆,以应急救护技能大赛为平台设计教学内容;以急救护理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临床模拟救护情境为先导;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校内与校外教学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课程首先成立课程设计小组(课程设计小组成员由护理专家、行业主管、职业教育专家和专兼职教师组成),根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护士职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急救护理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融入紧急救助员、医疗救护员、急诊护士、ICU护士等相关工种职业标准,选取课程内容;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急救护理工作流程,进行教学(场所、环境、过程、方法及手段等)设计,选择能胜任本课程教学需要教师队伍,创建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校内外实训条件,确定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形成课程标准。

二、探索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急救护理三大情境17个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演练进行,课前组织学生参观急救中心、急诊科、ICU等实际工作环境,并考察每一场境的护理工作任务,让学生有些感性认识,熟悉急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课中,通过具体的情境案例,组织床边教学或让学生在MicroSim inhospital或ACL8000等模拟软件所搭建的模拟医院中引领任务,通过PBL分组讨论,由本组学生代表在模拟医院中实施救护,根据救护流程的评价让学生更直观的熟悉救护流程,老师根据出现的情况予以指导,学生反复练习,随后教师在模拟人上实施模拟仿真救护,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予以实施,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每单元学习任务完成后,通过自评、互评和考评,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情况;课后的临床见习:让学生感受临床实际岗位需求,与岗位对接;最后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再次在实践中提升应急救护技能。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院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拟定了急救护理课程教育的学习领域,将应急救护技能的培养,作为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课程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实施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实验实训基地”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1)PBL教学法: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出血等危重症课程我们采用PBL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角色扮演法: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分别将教师和学生以及项目分组,每组教师和项目固定,学生按规定要求进行轮转换位思考,并体会护士所承担的不同角色,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和时间练习操作能力,始终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新鲜感,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利用MicSim in hospital模拟软件,采用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开放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启发式教学法:根据急救护理的特殊性,为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应急救护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我们借助模拟软件和模拟人实施启发式教学,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教学活动。

(5)模拟教学法:护理实训中心利用先进的第二代SimMan综合模拟人、MicSim in hospital模拟软件、安妮复苏模拟人、心肺复苏模型、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型人、高级综合急救训练系统、Microsim inhospital等医学模拟培训系统构建模拟医院,搭建医学模拟平台,实施模拟教学。使临床上各种救护场景得以再现,把仿真情境教学推向又一个高度。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急救护技能。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本课程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式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选取对09级和10级护理学生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予以评价。具体如下: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在后续的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工作中很快融入职业岗位,本课程对于同类课程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基于工作过程心得体会 篇10

摘 要:实践教学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及区域经济的市场调研,明确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和核心技能的。为保证装饰专业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及实践教学得到更好地落实,该课题以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平台入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从工作领域出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对以建筑装饰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学 工作室制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01-02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专业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近年来,我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及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了一支兼具“多证”“多能”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保证“职业性、零距离”专业特色的实现,满足市场对于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行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及地域行业的优势,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宽阔的发展平台。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因此培养适应建筑装饰职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而目前传统的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教学大都是封闭在教室中进行,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如草图方案、效果图、施工图等)表达设计意图,通过对施工规范与验收标准了解装饰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但是如何把学生的设计变为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物质形象,这就需要通过实践环节,以工作领域任务为依托,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体验建筑装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但是,往往多数院校忽略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仅在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中选择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实践岗位能力,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授课内容没有或较少的涉及到,这也直接影响到本专业人才的顶岗能力及后期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

2.1 基于工作引领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工作领域为依据,建立3个不同方向的工作室,包括装饰设计工作室、装饰施工管理工作室、室内装修空气质量检测工作室。(见图1)其中,从各工作室基本工作领域入手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具体要求:

(1)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搭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育人平台,双方信息互通、人员互派、资源共享,淡化“教室―工作室”的界限,教室即是工作室,工作室亦是教室,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工作室均与一家专业企业合作,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体系及完成课程内容、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工作室”相当于介入企业,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这种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接触,使学生增加学习、创业与就业的兴趣,更加有效地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学生在完成学校安排的公共基础模块、建筑装饰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通过“必修+选修”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管理目标。

(3)通过现代学徒制,将师生之间的关系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并引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专业及专业以外的沟通与交流,改变过去师生疏离的现象,最终促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4)推进“小班化”教学,强化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将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融合于教学情景中,加强“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思维能力的学习,充分体现职业岗位需求及学生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5)改革考核形式和方法,采用作品展示制,将学生的作品集中展示,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提问的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全面发展。

2.2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与开发

(1)开发建设课程模块。按照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典型岗位→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推行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及学分制,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和持续性,充分体现出新体系的灵活度与自由度。

(2)以建筑装饰设计为例,根据设计院、装饰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见图2)

2.3 “多证”“多能”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与开发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引进本专业领域中享有较高威望和知名度的“能工巧匠”、采取每年承担技术工作或企业现场顶岗实习不少于2个月、选派参加各项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参加相关执业资格证书考核等多种方式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保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一线工作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骨干教师具有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

2.4 “工作室”制模式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与本地区优秀的建筑装饰企业及设计院合作,成立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室;结合家装、工装、幕墙三大装饰系统,扩建建筑装饰材料、构造、工艺于一体的展示中心;按模拟现场的方式新建装饰装修基本操作技能实训室;将进一步扩建建筑装饰工程信息与管理实训室、建筑装饰材料、门窗性能及室内环境检测实训室,开展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岗位能力训练,形成工学结合的完善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争取明年增设1~2家新的校外实习基地,细化顶岗实习方案,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数量,构建“理实一体”的仿真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3)“工作室制”运行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完成“前修课程”考核合格之后均可选择进入某一工作室学习的机会。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报名参加各工作室的专业摸底考试,接受工作室的挑选。在院系领导监督管理下,各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和总体规划,包括组织编制教学大纲、教案、实践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安排日常教学,组织考核评估等。其中,工作室作为开放的教学空间,除了为本专业方向正常教学提供教学点,也可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提供场所,积极拓展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与渠道。结语

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个性化发展双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课堂―工作室―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做”融为一体;“引厂入校”合作建立与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以课堂与工作室一体化为基础,建成设施先进、信息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融教学、培训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以“实战型”教师为主干,引进企业、行业专家和能手,建成“多能”“多证”双师型教师团队,积极推进“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进程,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国花生生产现状及增产措施下一篇:小学英语新课标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