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自然万物,变幻莫测,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阴云密布,时而风和日丽,时而风雨大作,这给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一篇文章描写了狂风暴雨中景物的变化,而让人称奇的是全文竟然没有出现风和雨字,这就是贾平凹的《风雨》。
二、检查预习
1、作家简介
2、掌握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
树林子、垂柳、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废纸、池塘、老头、孩子们
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写风却不见一个“风”字,写雨也不见一个“雨”字呢? 因为作者想通过在风雨中一些事物的状态来表现风之狂、雨之大。这样写风雨可以使人们更真实的感受风雨的画面。
那么,作者这种不直接写风雨而是间接的写风雨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呢?(侧面烘托)
四、梳理文章内容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一段:树林全貌 第二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三段:断绳羊、女孩 第四段: 葡萄蔓、苍蝇 第五段: 鸟巢、鸟儿 第六段:废纸、湿猫、瓦 第七段:浮萍、水池、鱼儿 第八段:老头、孩子们
五、小组谈论合作探讨: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植物、动物和人的表现来突出风雨之大呢?这样写的好处又在哪里呢?
因为动植物和人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而作者所写的刮风下雨的状态也是最直接的反映到这些大自然的事物之中的。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通过侧面烘托能够让人们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风雨之大。
五、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品析这样写的好处。
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七、合作探究
既然这场风雨这么大,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不好好在屋子里面待着,偏偏要折纸船从门缝里放出去呢?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作者这样描写,一反前文中所弥漫的紧张急迫的情调,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温暖的结局。给人们一种闹中取静、恬静、闲适的感觉。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应该试着以一种童真童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你们的童心,用一颗童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八、课后作业
1.1 井田概况
斜沟矿井面积约88.64km2,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Mt/a,主要可采煤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山西组的4、5、6、8号煤层和太原组的10、12、13号煤层,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0.80m、1.08m、1.26m、4.87m、0.79 m、0.88m、13.88m。矿井为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为自燃煤层,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井田内无断层、陷落柱,开采技术条件简单。
1.2 13采区概况
13采区位于井田东南角,采区面积约为8.17km2,采区内共有4层煤,分别为4、5、6、8号煤,其中4号煤为薄煤层,平均煤层厚度1.3m,零星可采,为不可采煤层,5、6号煤为中厚煤层,平均煤层厚度2.5m,局部可采,8号煤为厚煤层,平均煤层厚度4.5m,全区可采,13采区总工业储量约为56.39Mt。采区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煤层倾角3°~17°,开采技术条件较优越。
1.3 生产现状概况
斜沟矿井工业场地形成六条井筒,分别是一、二号主斜井,一、二号副斜井,一号回风斜井,一号回风立井。全井田划分为2个水平,共16个采区。井下两个水平同时生产,生产能力为15.00Mt/a。其中,一水平11采区装备一个大采高综采工作面(7.50Mt/a),二水平21采区装备一个综放工作面(7.50Mt/a)。主运输系统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辅助运输系统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
目前,11采区即将回采完毕,急需对接续的13采区的各个煤层开采进行统一规划,以解决一、二水平煤层压茬关系,保证矿井生产能力稳定。为了实现13采区各煤层的合理有序开采,论文结合斜沟矿井已有的开拓系统和13采区4、5、6、8煤层的赋存情况,就采区生产能力、三号风井场地选择、开拓延伸方式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2 采区生产能力
13采区共有3层可采煤层,其中2层为中厚煤层,局部可采,1层为厚煤层全区可采,上下煤层存在压茬关系。因此,采区接续生产能力分为初期和后期。
2.1 初期生产能力确定
13采区初期5、6号煤同时开采,煤层平均厚度2.5m,为尽快解除其与8号煤层的压茬关系,应适当加大开采力度。根据5、6号煤层的赋存情况,参考国内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的成熟经验[1,2,3,4,5,6],确定5、6号煤的生产能力均为2.00 Mt/a左右。因此,13采区初期生产能力为4.00 Mt/a。
2.2 后期生产能力确定
13采区后期回采8号煤层,煤层平均厚度4.5m,全区可采,是13采区的主要可采煤层,也是决定矿井生产能力平稳的保证。根据8号煤层赋存情况,结合11采区8号煤的生产经验,确定13采区后期生产能力为8.00 Mt/a。
3 三号风井场地选择及比选
3.1 三号风井场地位置选择
考虑到斜沟井田面积较大,从工业场地至13采区的距离长达10km,因此按照矿井开拓规划需要新建三号风井场地,以解决通风、供电、排水等问题。
根据井田煤层赋存条件、采区划分情况、上下水平巷道关系、地形地貌、场外道路、供电路线等因素,提出了三个风井场地方案。方案Ⅰ位于合梁南侧黄土塬上,方案Ⅱ位于崖宜沟南端谷地,方案Ⅲ位于白家沟村南侧的河谷地。
以上三个场地均能满足风井及配套地面工程布置的相关要求,设计结合对应的井筒形式和特征综合分析比较后再确定风井场地。
3.2 三号风井场地比选
考虑到三号风井场地煤层埋藏较深,井筒采用斜井形式存在工程量大、保护煤柱压煤量多、井筒过风量小等不利因素。经综合分析设计确定风井采用立井井筒形式。
根据提出的三个场地和已确定的井筒形式对三号风井场地选择提出了三个方案。
3.2.1 方案Ⅰ
场地位于合梁正南约800m的黄土塬上。布置一对立风井,井口标高+1220m,落底标高+720m,三号进风立井井筒直径为7.0m,净断面积为38.5m2,布置下井电缆、通信及监测线路、预留管路、梯子间等。三号回风立井井筒直径为8.0m,净断面积为50.3m2,井筒倾角、井筒深度和进风立井相同,井筒布置梯子间,预留有瓦斯抽放管路和黄泥灌浆管路。地面布置有黄泥灌浆站(预留)、瓦斯抽放站(预留),110k V变电所、锅炉房、通风机房等配套设施。
3.2.2 方案Ⅱ
场地位于崖宜沟南端的沟谷地上,SK6钻孔附近。布置一对立风井,井口标高+1097m,落底标高+700m。井筒参数和地面布置同方案Ⅰ。
3.2.3 方案Ⅲ
场地位于白家沟村正南的河谷地上。布置一对立风井,井口标高+1090m,落底标高+850m。井筒参数和地面布置同方案Ⅰ。
3.2.4 方案比选
三个方案中,方案Ⅲ埋深最浅,工程量和投资最少,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方案三远离服务采区,不利于矿井后期二水平的开拓延伸,因此暂不推荐。
方案Ⅰ场地位于塬上,进场道路坡度较大,边坡治理难度较大,道路铺设费用很大,且塬上坟地较多,征地难度很大。因此,也不推荐。
方案Ⅱ场地位于崖宜沟内,有简易公路通向场地,同时场地位于三条沟头的交汇处,平场土方量不用外运,就地平场,另外,SK6水文钻孔位于场地内,钻孔进入奥灰水内,经过扩孔可用作风井场地供水水井,故设计推荐方案Ⅱ。
4 开拓延伸方案
根据矿井的开拓部署和生产现状,延伸设计的大巷布置与矿井现状保持一致,在其现有的位置向南翼延伸约6100m至三号进、回风立井附近,与井筒连接,形成主、辅运及进回风等生产系统。开拓延伸方案平面图如图1所示。
4.1 采区布置
13采区分煤层布置两组采区上山,分别为集中上山和5号煤上山。13采区集中上山沿11采区采空区边界伪斜布置,采用单翼开采,共布置三条集中上山,其中辅助运输集中上山沿8号煤伪斜折返与白家沟村庄保护煤柱和上山煤柱内,巷道坡度控制在5.5°左右;带式输送机集中上山沿8号煤布置;回风集中上山沿6号煤布置,集中上山回采6号煤和8号煤。13采区5号煤上山布置在采区中部的5号煤可采边界附近,共布置三条上山,用于回采5号煤,分别为5号煤辅助运输上山、带式输送机上山和回风上山。
4.2 煤层回采顺序
根据13采区煤层可采范围、煤层厚度、煤层间距及煤层压茬关系确定煤层开采顺序为下行开采。由于5、6号煤层基本无压茬。因此,13采区初期可同时开采5、6号煤层,待5、6号煤层开采完毕后,8号煤层解放,然后再开采8号煤层。
根据上述原则,设计初期在5、6号煤层各布置一个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约4年后5、6号煤层开采完毕,再在8号煤布置一个厚煤层综采工作面。
5 结束语
斜沟矿井13采区开拓延伸设计,通过延长一水平大巷,新建三号风井场地及配套设施,合理的布置采区巷道,解决了通风距离长,风机负压大,供电线路长,供电负荷大等生产问题,实现了13采区各煤层的合理有序开采,稳定了矿井产量。该矿井13采区开拓延伸设计的研究方法和特点为其他类似矿井的后期接续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GB50215-200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S].
[2]白锦胜.沙曲矿井设计优化实践[J].煤炭工程,2008,3:5-7.
[3]王锁奎.成庄矿下组煤配采规划与开拓延伸方案设计[J].煤炭工程,2013,45(11):1-3.
[4]薛毅红,冷峰.孟家窑矿井工业场地及开拓方案设计比选[J].煤炭工程,2013,45(6):1-3.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两次提到了“实”。其中在基础等级里面要求“内容充实”,在发展等级的“丰富”条目下要求“论据充实”。如果说“论据充实”专指议论文体,那么“内容充实”却是针对所有文体而言的。
选材之“实”,就是指材料的翔实、密实、厚实、实实在在。在记叙文当中,选材不能是干巴巴几条筋似的,它应该包括丰满具体的人物形象、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和真实可感的细节描写等;在议论文当中,选材不应该空喊口号或堆砌事例,而应该是丰富的事例之间有机又统一,共同证明深刻的道理;在抒情类文章中,也不能空洞抒情,要选取典型的景、物,并对它们做出精心描绘,寓情于景,寓理于形。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
材料包含的话题是“文品与人品的关系”。题目中有两个明显的角度:①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②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可以说,本题角度明确,但立意难定。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到底有没有关系?考生习惯了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但本题材料的每一个角度下面都可能有一大堆历史名人事例供选择,出自于语文课本的就数不胜数。这样,考生内心会产生强烈地争执。
角度一可供选择的事例太多:
①屈原有着忠贞的爱国情怀才写作流芳千古的《离骚》和《天问》。
②司马迁在群臣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的时候尽力为李陵辩护,表现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在他遭受宫刑以后,还能发愤著书写《史记》。正说明伟大的人品成就伟大的作品。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心生厌恶,于是弃职而去、归隐山林。正因为其性高雅淡远,才写出《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
④无论李煜的早期作品还是晚期作品格调都不高。其诗词从语言文字方面看无疑是优美的,但所表现的无非是李煜本人并不高尚的人生变化,早年作为皇帝,享尽了豪华奢糜的生活,词风轻佻艳浮;晚期成为阶下囚,饱受孤独凄凉的折磨,词风又低沉悲咽。
⑤岳飞身为武将,怀有精忠报国之志,才能仰天长啸,书写一曲荡气回肠的《满江红》。
⑥海明威一生经历复杂,他身体各部分分别遭受多次严重的伤害,但他不以为然。其作品《老人与海》中的角色——以坚强著称的“桑蒂亚戈”,证明了海明威的“硬汉”称号也绝非浪得虚名。
角度二可供选择的事例也很多:
①李白虽然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那是在他被赶出皇宫时才说出的话。他在皇宫里作为御用文人,也为杨贵妃写赞歌:“云想衣裳花想容”;不得志时也曾巴结过地方官员:“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②阮大铖趋赴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孺子无不唾骂。但请读读他写的小曲:“春光渐老,流莺不管人烦恼。细雨窗纱,深巷清晨卖杏花。”你会觉得他很高雅吗?
③当今某些贪官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哪个不是振振有词?如果不是东窗事发,谁能说他文章写得不美呢?
即使选好了角度,下笔时事例太多,可能也会使人头疼。是不是所有事例都得塞进文章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考生,有时多有多的苦恼。
【高分捷径】
1. 记叙类文章选材既要能表现人物特点,更要能突出文章主旨。
记叙类文章主要靠描写和叙事来表现人物特点。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可以有多种手法供选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再加上细节描写,要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使人如见其面、如闻其声。还要注意事情的发展过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顺序,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要交代清楚。
但是文章不能照搬一个真实人物的外貌和经历,一定要根据主旨的需要加以取舍。例如,作家李森祥在作品《台阶》中使用了大量看似琐碎细小的素材,但各具匠心,表现“父亲”在总是感觉低人一等的卑微中拼搏的经历。文章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写“父亲”吃苦耐劳,修造台阶,表现其勤奋的一面。“父亲”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完成了新屋。在举家欢庆时,作者写道:
父亲從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此段文字描写了两个人的行为:“我”放大鞭炮是自豪、高兴;而“父亲”高兴中却带有尴尬,手竟然无处停放。作者用“放鞭炮”这个素材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甘卑微却习惯于卑微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还表现在后来他完成了从三层到九层台阶改造后的不安: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2. 论述类文章选材要避同求异,一事一理,且事、理一致。
写一篇议论文,不能把所占有的素材全部塞进文章,所用素材必须和文章的论点契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典型事例足以证明一个道理,无须众多同质素材的叠加。
吴晗先生在《谈骨气》里面使用了三个论据:①文天祥拒绝向元朝投降;②穷人不食嗟来之食;③闻一多不畏暗杀、痛斥敌人。虽然三个素材都是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但又各有侧重。因为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已经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进行了阐释: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文天祥拒绝了元朝的高官厚禄,证明了“富贵不能淫”;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也不愿看别人的脸色,可谓“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就是“威武不能屈”。这样每一个素材都有其实实在在的作用而不显得累赘,况且事与理形成了高度的契合。
3. 抒情类文章选材要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理于形。
抒情类文章可以容纳的素材更是多种多样。但所选素材也要紧紧围绕着文章的主旨,去体现一定的情理。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写道: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文中写了小雪、小山、矮松、山尖、山坡、草色、蓝天、阳光,内容极其丰富,但描写有序且都围绕着“济南的冬天之美”而写。“最妙”“带水纹的花衣”“更美的山的肌肤”“害了羞”“太秀气”,镶嵌在简单的陈述之中,看似漫不经心,却饱含着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之情。
【写作误区】
材料翔实不是堆砌事例。
很多老师主张议论文选材是“二正一反”,即在一篇文章里必须有两个正面事例和一个反面事例,两个正面事例最好是一古一今,或一中一外。其实,一个正面事例和一个反面事例就可以构成对比式结构的议论文了,不管是一古一今还是一中一外,都是没有区别度的。为什么非得用两个正面事例呢?显然就是为了凑字数。
以前文样题为例,如果立论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选取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海明威等其中两三个素材组成文章,就属于同质素材的叠加。
正确的做法可以是,确定论点之后,选择上述素材中的一个,然后再选用阮大铖的事例。虽然阮大铖的为人立场龌龊,但其作为文人,也有文雅的一面,他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所有的方面都是一个坏人,他在文学素养方面与他的政治立场不是一回事,“深巷清晨卖杏花”也能够证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还可以再选用郭沫若的事例,《女神》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当时他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但其老年之后,恰遇疯狂的文革年代,写出一些应制拍马诗篇,也让人看出他晚年的失节。郭沫若先生性格的二重性正好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至于很多贪官,在所谓“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声言作为人民公仆,大谈“为人民服务”,况且信誓旦旦、铿锵有力。但我们要问问那是否出自他本人之手,捉人代笔,正是其虚伪的表现。
这样屈原(或司马迁、陶渊明等)、阮大铖、郭沫若、今天的一些贪官,就是一组有区别的素材。行文虽然使用了诸多论据,但它们是从不同方面证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并不会给人堆砌事例的感觉。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商店里,往往很多人围住一种商品抢购。我选择喜欢的运动白袜子,后跟有夹层,前面镶了金线的那一种。可是出来时,手里拿的却是不喜欢的后跟没有夹层,前面没镶了金线的那一种,因为买这种袜子还附赠一双免费的袜子。这完全是免费的诱惑。因为人们放弃了更好的选择,买回了原先不想买的东西。免费到底为什么如此诱人?为什么我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见到免费的东西就勇往直前,即使这些东西我们并不真需要?
要求选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确文题,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认读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了解“推敲”的来历; 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能根据提示讲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学习韩愈谦逊待人、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复述文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推敲”的含义,品味文字的魅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问题卡、佛珠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PPT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先来给大家看一首诗。(PPT出示《泊船瓜洲》)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王安石在游览江南风景的时候写的一首诗。我们都知道诗中绿是用的最传神的一个字,其实呢,在最开始的时候王安石并没有想到这个字,而是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王安石为了写这首诗反复斟酌、反复思考,最后终于有了这句让后人传诵的诗句,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关于斟酌诗句的故事。大家一起说,这个故事的题目:推敲。
(师板书:13 推敲)
二、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和尚、拜访、妥帖、犹豫不决、莽撞、斟酌、推敲 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词语,请在课文中将这几个词圈出来,小小的词语有大用途,一会儿揭晓答案。现在我请同学来先读一读。大家认真听看看她读的对不对。张依凡、张钰嵩读,大家一起读一读。(最后一个词是推敲。)
大家看推敲这个词,谁能来演示一下,什么叫推、什么叫敲?
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呢?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又有什么新的含义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认真地朗读课文,一边思考这两个问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 PPT出示:
1、为什么把推和敲放在一起;
2、推敲的含义 好,大家都读完了,谁来告诉老师,为什么要把推和敲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词?他们分别在文中的哪个句子中出现?
王若茜: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 师:她说的对不对? 生:对。
那么谁来解答下一个问题:推敲的含义是什么?
生:斟酌文字。
师:嗯,好的,你回答的非常正确。
接下来呢,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了,我这里有几张问题卡,既然你回答的这么准确,就让你替老师读第一个问题吧。
问题卡1:谁在推敲什么?
生:贾岛、韩愈,推敲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问题卡2:怎样推敲的?请从原文中找答案。贾岛: 韩愈:
问题卡3:推敲的结果如何?为什么? 韩愈觉得用敲好,贾岛表示赞同。因为123
恭喜你们已经通过了老师的测验,现在咱们再来看一下这几个词,刚才老师说他们有大用途,是什么用途呢?想知道吗?通过这几个词可以把课文内容串起来,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接下来小组内讨论一下,怎样用上这些词把这个小故事讲一讲。和尚、拜访、妥帖、犹豫不决、莽撞、斟酌、推敲
答案:唐朝时期,有个和尚叫贾岛,一天他拜访朋友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后来又觉得诗中的一个字不够妥帖,正在他犹豫不决时遇到了韩愈,韩愈非但没有怪罪他的莽撞,反而还帮他斟酌诗句,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故事叫做推敲。
现在大家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那么接下来我请同学来分段读一读课文。
四、指读课文,精讲点拨
宋凡:第一段 刘阳:第二段
1、长句分析
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缩句)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王一帆:第三、四段
这两段中表现贾岛认真斟酌诗句的句子有哪些? 一边一边、闯进仪仗队
问学生:一边一边,的意思 表演一下。
那你们觉得贾岛好笑吗?那你觉得贾岛怎么样? 专心致志、一丝不苟
贾岛: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苦苦地思索吟诗的诗人)。他为诗艺洒尽心血,几乎忘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是他在作诗时的真实写照,而他也因此锤炼出许多优秀的诗作。
第五、六段请4位同学来表演,一个旁白,一个差人,一个贾岛,一个韩愈 旁白读的不错,请你们接着读一读、演一演第七段。(韩愈不生气,说明他很大度,思考诗句说明他也是一位爱钻研、肯思考的人)师:韩愈说的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你们都赞同韩愈的意见吗?
接下来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诗人,大家自己来吟诵着比较一下,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
3、争当小诗人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0秒钟
大家觉得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好,看来大家都是推敲文字的高手,接下来请接受来自老师的挑战吧。
4、当堂测验
练一练:
(1)下课铃声一响,小明就跑冲出了教室。急切(2)七月的太阳照烤着大地,庄稼无精打采地生长着。(3)小明课上不认真听讲,老师看瞪了他一眼。(4)大雨倾盆而至,豆大的雨点砸在了教室的窗户上。(5)捧、抱、拿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要点,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崇敬与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积累词句
4、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2、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关于介绍激光特点及用途的图片
2、学生搜集有关激光的资料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非常美丽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屏幕播放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激光)对,这就是激光,那谁能说说什么是激光呢?
(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激光究竟能做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13课《激光》,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3、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特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用途?(1、2段是特点,3——7是用途)
三、理解课文,了解激光
1.研读课文1、2自然段,了解激光的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2自然段,说说激光有哪些特点?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比如说,太阳、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照射的,散的;手电筒和探照灯虽然能将光集中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射,然而经过一段距离,还是向四面八方散射开去。激光却能始终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
(这句话说明了激光的方向性强)学生在快速的读一遍体会他的方向性强 那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如果我们眼睛盯着电灯看,会感到刺眼;盯着太阳看,会感到发晕;如果眼睛对着激光看,就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乃至失明。”
(这句话说明了激光的亮度高)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激光具有方向性强和亮度高的特点,那激光的这一特点又得到了哪些应用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激光的第一个特点,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激光的特点的?
(1、找关键的句子读一读,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说说它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合作学习激光的用途这一部分(1)组内快速阅读课文3~7自然段,然后完成手中的表格 大屏幕出示: 合作学习
A、快速阅读3—7自然段,画出激光在各个领域的用途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在表格里
C、说说作者在进行介绍用途时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2)学生汇报激光的用途。读出相关的句子。
军事上:“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正在研制的有激光枪、激光炮等。”
工业上:“用它来切割钢板,在钢花四溅的咝咝声中,钢板一分为二,割缝又细又直,没有一点儿变形。”“如果用激光来钻孔,在一闪一闪的啪啪声中,钻石上的小孔就钻成了。”
医学上:“外科医生的手术刀,通常是钢制的,现在也可以用激光来代替。
测量上:
(先利用激光制作测距仪,然后说怎样测量)其他用途:
师:同学们刚才的汇报很详细,那么老师请同学们把书再翻开,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3、6自然段,在开头都写了一句话 “激光是最快的刀”“激光是最准的尺”,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汇报、总结:这两句话都先总的向我们介绍了激光的用途,然后再分别阐述它在各个领域的用途。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先概括后具体。这样使文章层次分明,具体而真切。
四、学习写法,拓展练笔
刚才我们总结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先概括后具体,先写特点后写用途,那你能不能仿照“激光是最快的刀”一段课文,用“字典是我最„„”做开头写一段话,说明字典的特点和用途。
五、总结全文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教材分析: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教学设想: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设计
(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设计
(二)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听录音,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词并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阴晦(huì)猹(chá)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潮汛(xùn)髀(bì)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瑟(sè)索 黛(dài)恣(zì)睢(suī)阴晦:阴沉昏暗。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无端:无缘无故。愕然:吃惊的样子。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通“辗转”。恣睢:放纵、凶暴。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明确:
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浙江省绍兴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四.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按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说说各自给课文原标题故乡前加的定语,并引用课文来阐释理由。明确:
如:在故乡前加的定语有:日趋破产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萧条、衰败的故乡。其中,我认为加萧条、衰败这两个词最准确,理由是第二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的“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所写的故乡农村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
又如:被压抑、被毒害的故乡。故乡的各种变化,包括环境的变化,人的变化,文中第74自然段,指出 都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是封建统治、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造成的。
3.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
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第2课时
一、出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小说《故乡》的内容,通过争论,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是闰土。这节课,我们就来合作探究,共同赏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闰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写闰土的句子,完成下边的表格。
(用小黑板出示表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根据表格的要求划出文中写闰土的句子)(学生上黑板填表,并让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学生填出的表格内容如下)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 语态
“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 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4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现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9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2.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确: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 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4. 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明确:
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5.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
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人感受)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
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明确: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在“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 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我”为什么要“害怕”? 明确:
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xkb1.com 明确: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明确: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四、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2.学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五、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明确: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六.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 面的理解和感悟。
板书设计:
煤矿开采过程中为考虑瓦斯、行人、设备等综合因素, 采区准备巷道布置方式, 就发展为四条上 (下) 山的局面, 此设计工程量大, 投产慢, 费用高, 为解决此矛盾, 减少采区上 (下) 山数量, 减少成本, 提高效益, 进行采区设计优化, 在不影响安全, 使用的前提下, 合并巷道, 提高巷道使用率。
2 临涣煤矿Ⅱ13采区概况
临涣煤矿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煤层群联合布置形式。Ⅱ13采区位于二水平东翼, 为下山采区, 有7、8、9、10四层煤, 主采7、9煤层, 可采储量1526万吨。
3 采区下山位置确定
采区集中下山的层位选择, 要根据煤层群联合开采的煤层厚度、采区储量和采区下山服务年限、围岩性质、地质条件和运输设备等因素, 综合技术和经济比较分析, 确定合理位置。
由于淮北矿区新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煤层赋存深, 巷道压力比较大, 不适合布置煤层准备巷道, 因此只能开掘岩石准备巷道。
岩石下山布置:布置于煤层底板稳定的岩层中, 避免构造破坏, 距煤层10~20m。岩石下山优点:维护费用低;煤损少。可跨下山开采, 加大采面连续推进长度;生产系统可靠, 通风条件好, 易封闭采空区, 防自燃有利;不受煤层倾角影响, 可定向按坡度取直掘进, 能合理处理下山与平巷的平面或立面相交工程, 绕道工程量小。
4 临涣煤矿Ⅱ13采区行人下山位置确定
2007年临涣煤矿Ⅱ13采区进行初步设计, 布置运输、轨道、专用回风山和人行四条下山, 满足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矿井最初设计专门的行人下山的方案, 但该采区煤层倾角小, 下山距离长, 下山长1150m, 工程量大, 施工工期长。为解决此矛盾, 减少采区上 (下) 山数量, 减少成本, 提高效益, 在不影响安全, 使用的前提下, 合并巷道, 进行采区设计优化, 优化方案:
方案一:在轨道下山内安设斜巷人车, 但是斜巷人车管理相对复杂、安全可靠性不强。
方案二:在运输下山皮带机另一侧安装架空乘人器, 采用运输行人合一布置。优点是经济合理, 通风系统稳定。缺点是巷道断面大, 且临涣煤矿没有类似的经验。
经过调查研究, 对Ⅱ13采区运输行人下山合一布置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Ⅱ13采区一是巷道是岩巷且压力较小, 具备在原运输下山进一步刷大, 安设乘人器的条件;二是乘人器中间上下人员少, 运送人员管理相对简单。最终确定了将原运输下山刷大采用运输行人下山合一布置, 在运输下山内安设胶带输送机和乘人器, 一巷多用的技术方案。
5 临涣煤矿Ⅱ13采区运输、行人下山合一布置
5.1 临涣煤矿Ⅱ13采区运输下山概况
Ⅱ13采区运输下山位于Ⅱ13采区中部回风下山左侧, 运输下山由二水平主运下山机头延伸至采区最底部, 最下部与采区进风大巷连接垂高150m, 设计长度1150m, 做为Ⅱ13采区运煤路线, 全部为岩巷, 跟中腰线施工, 采用锚喷支护, 半圆拱形断面, 原设计宽4.1m, 高3.4m, 断面12.14m2。
5.2 Ⅱ13采区运输、行人下山断面确定
胶带运输机采用带宽1.0m、架宽1.4m的强力皮带机, 长度1100m, 最大输送量630t/h, 胶带运行速度2.5m/s。强力皮带机分别安设多种安全装置。
架空乘人器运行长度驱动轮直径1.4m, 两绳间距1.4m, 托轮间距8m, 乘坐吊椅间距15m, 运行速度1.06m/s, 最大输送能力254人/小时。架空乘人器两端下人处安设简易提醒装置和过位自动断电停车保护。将托轮固定在金属横梁上, 金属横梁由11#工字钢加工。
皮带距巷帮间距0.5m (规程第22条) , 皮带宽度1.4m, 皮带距斜巷索道人车距离0.7m, 斜巷索道人车宽度0.9m, 斜巷索道人车距巷帮0.7m (规程第368条) , 合计巷道最小宽度4.7m, 考虑巷道变形及安全间距较原设计的行人下山宽度增加0.6m。为保证设备、巷帮及行人的安全间距, Ⅱ13采区运输下山变更设计后的净宽确定为5.0m直墙半圆拱形 (巷道断面见附图2) 。
6 临涣煤矿Ⅱ13采区运输行人下山合一布置安全经济效益
Ⅱ13采区运输行人下山合一布置, 减少施工1150m的下山及联巷工程, 直接减少材料、工资等初期投入1750多万元, 后期巷道维护的人力和材料投入等也可相应减少;采区的生产系统、通风系统更加简单、稳定、可靠, 有利于采区的安全高效生产。
7 临涣煤矿Ⅱ13采区运输行人下山合一布置推广应用及注意事项
为进一步简化生产系统, 提高经济效益, 改变集团公司绝大多数采区均布置轨道、运输、行人、回风四条下山的局面, 减少采区投产工程量, 缩短工期, 减少投入, 做到既安全又高效, 具体应做到:
(1) 新采区设计时优先考虑运输行人合一布置, 经济效益明显。
(2) 优化巷道断面设计, 提前做好设备选型工作。目前架空乘人器可供选择的型号较多, 可根据情况选择绳间距较小的乘人器, 进一步缩小运输行人合一巷道断面, 以减小巷道掘进工程量, 提高经济效益。
(3) 巷道设计和施工时, 应充分考虑胶带运输机、乘人器等设备机头、机尾硐室或扩大部分对安全间距的影响, 保证运行安全可靠。
(4) 设备的各种保护确保完好, 并做好防止皮带飞矸、断带的防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钱鸣高, 石平五, 许家林.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2]鲁岩.构造应力场影响下的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其控制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一、“13·37”教学模式核心内容
面向工作过程的“13·37”教学模式,由“13”和“37”两部分组成,“13”要解决的是“方向”和“方法”的问题,“37”要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
“13”中的“1”指的是“一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在内容选取上要做到“典型、明确、高效”,在实施形式上要做到“一导一模一结合”,即“导学案要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工作任务”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3”是指“自主、合作、探究”3种学习方法和学习原则。
“37”中的“3”是指“一张工作任务明白卡,一份工作成果鉴定表,一份业绩报表”,它们将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成为课程实施的有力推手。“7”是指教学实施的7个环节,即“创设工作情景→领取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角色→设计工作方案→实施工作过程→鉴定工作成效→反思工作效果”。
二、“13·37”教学模式的实质
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教学内容任务化、模块化、项目化,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目标导向,以工作职责为心理导向,以职业发展为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和职业发展导向培养模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工作环境下项目教学法与职业发展导向培养的有机结合。”
表达公式:
“13·37”教学模式 = 项目教学法 + 职业发展导向培养模式
面向工作过程的“13·37”教学模式核心是“工作任务”,教学活动均围绕“工作任务”开展,问题因任务而起,因任务而做,因任务而终,“工作任务”可以被看作一个个的项目任务。所以,“13·37”教学模式采用的也是项目教学。然而在项目之外,“13·37”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工作环境的塑造和学生角色的定位,更注重学生个人的因素,因此与项目教学法相比,“13·37”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流程式教学法,而是一种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
就教学环节的设置来讲,“13·37”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三段七环”教学法,如下图所示:
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三段七环”教学法
面向工作过程的“13·37”教学模式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工作任务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思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包括客户沟通、方案设计、组织生产、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诸多方面。
三、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的特点
“13·37”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支配课堂”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发现的新型教学模式。
1.目标指向具有多样性。学生层面,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其分析、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层面,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校层面,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通过 “13·37”教学模式的实施,寻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体系、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课程体系。
2.职业定位准确,效率高。 “13·37”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相衔接,具有学习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准确、易形成职业素养的特点,并且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
3.针对性强,可控性好。“13·37”教学模式立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教学环节重实践、轻理论,适合逻辑思维能力和学术水平能力相对较差、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职业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技能。
四、“13·37”教学模式模型
学校应构建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除以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发现为核心的学法取向和以自我定位、自我认知、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归因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取向外,应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资源的强烈诉求。课节时间轴与学业业绩报表时间轴和学法取向、能力取向、资源取向相互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四维三取向”模型,使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更趋成熟。
五、“13·37”教学模式学法取向的资源诉求
“13·37”提倡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发现的学法取向,该学法取向要求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既提出内在的学法精神诉求,又提出外在的精品资源诉求,这些诉求的核心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能够方便快捷地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必要资源。”为保证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能够实现这些诉求,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微课、练习题、图文教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等。
六、“13·37”教学模式模型分析
1.从师生主导课程时长比来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完成“创设工作情景”“制定工作任务”和“鉴定工作成效”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在备课过程中已经确定,在实施过程中只需做好铺垫、明确工作任务,后一个环节与工作任务验收小组共同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活动所占时间为十分钟。其他四个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占时四十分钟。师生主导课程时长比为1∶4,教师还权课堂,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从教学实施的主体来说,“确定工作角色”“确定工作方案”两个环节由学生完成,既满足了新教学理念的需要,又彰显了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优势所在。这一转变把教师的主动权归位给学生,让学生实现“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自主学习更有动力,合作学习更加高效,探究学习更加深入。
3.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来说,教学过程完全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教学过程诸环节始终围绕工作任务展开,有四个方面好处。一是学生进行岗位角色定位,培养了学生岗位责任意识。二是师生拥有共同学习目标和价值追求——完成工作任务。三是教师从作业布置者变成助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顾问,构建出合作共赢的师生关系。四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4.从课程评价体系来说,单个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由验收小组通过填写任务实施鉴定表、客户采纳意见两种方式实现,体现形成性评价;工作效果反思是对工作任务实施过程的全面反思,体现过程性评价;学科单个工作任务汇总,形成月工作业绩报告、学科工作业绩报告、年工作业绩报告,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的统一。
在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顾问,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是师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共同取得进步的高效之路。在中等职业学校中,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广泛试用推广。
(本文系河南省204年中等职业教育课题规划项目“面向工作过程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3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1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06-16
汉语拼音13 教学设计05-28
13.五彩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09
准备课教学设计10-06
晒课教学设计10-16
钢琴课教学设计11-02
《折扣问题》教学设计.公开课设计10-02
行程问题复习课公开课教学设计10-08
绘本课教学设计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