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长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讲话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厅长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讲话(推荐5篇)

厅长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1

这次财税会议,既是一年一度的工作大会,更是在全省经济发展处于回升向好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午,我们集中传达学习了苏荣书记、吴新雄省长对财税工作的重要批示,凌成兴常务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省领导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到实处。按照会议议程,现在召开财政分

会,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传达学习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2009年全省财政工作,把握当前经济财政形势,部署2010年财政工作,推动财政事业新发展。关于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主要精神,会上已印发了材料,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厅党组围绕会议主题讲四方面具体意见:

一、关于2009年全省财政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三保一弘扬”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中央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呈现回升向好、逆势上扬的态势。全省财政工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危中求机,危中求进”的决策部署,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为宏观调控抓手,支持项目建设,着力培植财源,狠抓收入征管,深化财政改革,优化支出结构,推进增收节支,迎难而上,奋发拼搏,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总结一年来的全省财政工作,主要有六大进展:

1.财政收支稳中向好。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全省财政总收入928.7亿元,比上年增收111.7亿元,连续三年增收超百亿元,增长13.7%,人均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元;地方财政收入581.2亿元,增长18.9%,高出全国地方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83.7%,从而圆满实现8月份全省财税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增幅两位数、比重82%、不收过头税”的目标,并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收入增幅逐季回升。受益于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全省财政总收入增幅一季度为5.3%,二季度6.6%,三季度15.8%,四季度27.5%。二是收入质量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一季度为78.2%,二季度84%,三季度85%,四季度86.7%。同时,通过规范征缴,非税收入增长15.8%,较上半年回落22.2个百分点。三是市县收入总体趋好。设区市中,财政总收入增幅超20%的有抚州、九江、景德镇、宜春、上饶和吉安。县级财政总收入增长19.4%,高出全省平均增幅5.7个百分点,其中,余江县、月湖区、湖口县、浔阳区、广昌县、庐山区等增幅超50%;总量超5亿元的县(市、区)47个,10亿元以上的14个,20亿元以上的2个;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县县过亿元。同时,全年财政支出1548.6亿元,增长28%,增支额达338.5亿元,相当于2002年全年支出水平。这一组组数据充分说明,各地在应对危机促发展中工作有力,把握得当。

2.保增长措施扎实有效。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保增长、扩内需各项政策举措中取得三个集中成效:一是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坚持从大局出发,宁可不要眼前的“政绩”,宁可财政暂时受些影响,也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年依法依规为企业、居民减免税收122.4亿元,减免规费16亿元,缓缴社保基金约3.5亿元;加快退税办理速度,为840户再生资源企业退税56.4亿元,为出口企业退税37.5亿元。二是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3亿元,用于省属国企改革安置职工。同时,由行政事业资产集团公司将42家省属国有企业及市、县属国有企业闲置土地整体打包,向银团融资61.3亿元,统一借给各设区市,用于收储国企闲置土地,支持国企改制。这种“回购”土地筹措资金的模式,既保障了国企改革职工安置资金需要,确保国企改制任务圆满完成;又盘活了改制企业闲置土地,还可增加未来财政收入,运作十分成功,得到改制国企的好评。三是项目投资进一步拉动。按照扩大内需政策要求,积极支持、配合、协调投资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快项目审核、申报和资金分配工作,拨付中央扩大内需基建资金73.9亿元;向中央大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拨付债券资金62亿元,加大高速公路、铁路、水利、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设投入。四是社会消费进一步带动。“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扎实开展,全省共兑付“家电下乡”补贴3.1亿元,兑付“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2.1亿元,活跃农村市场,扩大和促进了农村消费。同时,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工作平稳实施,成品油价格补贴及时发放到位。上饶、鹰潭等地在应

对危机促发展中,着眼长远,固本培源,减税清费政策落实快、成效好,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3.资产运作成果凸显。围绕破解经济发展“瓶颈”,以省行政事业资产集团公司为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扩大融资、投资。除统一融资“回购”闲置土地支持国企改革外,还着力办了两件事:一是全省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这85个县市污水处

理设施逐步投入运营,其中77个以tot形式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已打捆出让,除管网以外的厂区建设贷款资金约30亿元将全部提前偿还。这种“统一融资、集中建设、建成出让、统一还贷”的模式,属全国首创,成功解决了我省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融资难问题,在不增加政府财政压力的情况下,用两年时间建成原本需要十几年才能建成的项目。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缓解。以省信用担保股份公司为平台,推行联保、企业互保、保理、退税质押、采矿权质押以及政府打捆担保新模式,并严把项目风险,降低担保成本。担保公司全年为561家“四有三不”企业提供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担保金额达50.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省财政还投入1.2亿元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科技、旅游等担保融资事业发展,为相关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南昌、赣州、吉安等地也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打造政银企合作平台,有力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4.支农政策落实有力。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一是惠农补贴进一步增加。补贴范围扩大,补贴标准提高,并通过“一卡通”方式及时足额入户到人。全年向种粮农户兑付粮食直补6亿元、农资综合补贴24亿元、水稻良种补贴6.6亿元、农机购置补贴5亿元;新增小麦、玉米和棉花三种农作物补贴,扩大生猪和奶牛良种补贴范围,实现良种补贴全覆盖。二是现代农业投入进一步加大。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全省投入11.2亿元推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促进粮食、柑橘、水产和油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省财政以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为龙头,安排1.3亿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安排2000万元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安排5000万元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和带动农民致富能力的提高。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省财政共安排2.6亿元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安排5000万元实施1-5万亩圩堤除险加固工程,落实配套资金推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通过直接统筹和衔接统筹两条渠道,全省共筹集17亿元,用于8000个省批新农村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逐步优化。四是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补贴险种从2007年的1个扩大到2009年的9个,财政补贴资金达到1.6亿元,较上年翻一番,农民获得保险理赔资金达1.1亿元,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生产。同时,大力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建立森林防火体系,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5.公共财政建设稳步推进。虽然财政收支异常紧张,省财政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在连续两年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基础上,2009年新增安排50亿元以上,围绕夯实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实施60项公共财政政策,进一步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公共社会事业倾斜财力,全省用于教育、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环境保护等民生方面的资金达86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1%,民生保障水平得到巩固完善提高。其中,重点支持就业和创业,下达促进就业资金15.9亿元,用于工业园区新招员工免费培训2亿元;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扶持范围扩大,拨付贴息资金1.5亿元,全省共发放担保贴息贷款36.4亿元;积极统筹资金,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医疗改革积极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省财政安排资金2.6亿元,实现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工资财政全额保障;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各级财政整合资金1.7亿元,为2010年前完成20万例白内障患者和1.2万例唇腭裂患者免费手术治疗任务打下基础。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推进,省财政安排5.9亿元对新建廉租住房进行补助,安排资金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进行奖励,并积极推进城市(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等等。新余、萍乡、抚州等地也积极将新增财力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不断巩固和扩大民生保障水平。

6.财政管理绩效提升。部门预算编制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支付质量进一步提升;全省所有80个行政建制的县(市)实行“省直管县”管理方式;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试点范围扩大到61个县(市、区);全年政府采购规模达125亿元,比上年增加21亿元,节支12.5亿元;公务卡改革大力推行,省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施,设区市全面启动,县(市、区)积极开展试点;360个省直单位、9个设区市和40个县(市、区)实现票据电子化管理。同时,有四项专项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江西省财政监督条例》颁布施行,标志着我省财政监督工作迈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省绩效评估中心成立,并制定《江西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资金使用绩效得到制度保障;通过大力开展厉行节约,全年做到出国经费压缩20%,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降低15%,公务接待费削减10%,党政机关节电、节油、节水指标降低5%,实现会议费、差旅费零增长,省直单位购置小车均暂停一年;在“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中,全省纳入专项治理范围的部门和单位全面开展了自查自纠,重点检查查出“小金库”251个,治理工作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南昌、赣州、宜春、九江等地“小金库”治理工作力度大、措施实、效果好,财经秩序进一步规范。

在全省财政工作克难攻坚、稳步推进的同时,机关建设成果也得到巩固和拓展。各级财政部门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机关效能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深化“八项服务承诺”内涵,重点推进优化行政项目审批、完善财政管理机制、提高资金拨付速度、提升资金监管绩效、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健全完善服务措施、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弘扬清正廉洁风尚、提高干部素质能力等十项工作,形成了权责明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工作高效的运作机制,机关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效率·温馨”财政形象进一步树立。厅机关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机关党建工作特别优秀奖、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特级单位,并由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吉安、景德镇、上饶等地在政风行风评议、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机关效能建设等活动中也硕果丰富,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2009年的成绩,是我们应对严峻复杂经济形势、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取得的,极为不易。我们更加深深感到,财政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热忱关心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同心协力、奋发拼搏的结果。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在总结、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要求相比,全省财政收入总量还比较小,收入质量还有待提高;支出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保障民生、保护生态、推进改革等投入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仍为突出;财政管理不够科学精细,预算支出执行进度不够均衡,资金使用绩效不够理想,等等。还需指出的是,在去年效能建设评比中,财政的名次有所下滑,这反映出我们的办事效能亟待提升,我们的机关作风亟待改进,我们与其他部门在管理上有差距。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2010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形势,明确目标要求,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作了全面深入分析,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

总的来看,在全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上,我省经济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主要是:国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必将有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国家将给予财税、金融、重大项目等综合政策支持,必将成为江西加快崛起的新引擎;各地项目建设陆续竣工投产,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效应加快释放,工业园区发展壮大,企业效益持续回暖,都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基于以上因素,今年我省财政形势将好于去年、好于全国。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不确定、不稳定、不可预料的因素仍然很多,直接从财政收入上看,就有结构性减免税费政策翘尾减收、增值税留抵税金增加等减收因素50多亿元。另一方面,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确保农业、教育、科技支出法定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还需要大量的新增资金。今年财政仍将十分困难,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为此,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立足全局,加强分析判断,认识上切不可盲目乐观,思想上决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充分考虑不利因素和风险;既要增强忧患意识,趋利避害,未雨绸缪,更要坚定必胜信心,积极应对,乘势而上。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2010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培植壮大财源,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四个倾斜”,优化支出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节约;深化财政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进位赶超、跨越发展作出新贡献。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2010年预算安排的总体原则有四项:一是积极平衡,尽力而为。努力开辟财源,积极平衡预算。充分整合财政资源,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重大政策落到实处。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兼顾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各方面需要,优先解决困难群众的突出问题,保障法定支出和各项重点支出,维护社会稳定,加大以民生工程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三是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四是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坚持依法理财,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严格财政监管,强化绩效考评,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以上总体原则,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初步安排1040亿元,比2009年增长12%,提前一年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收入五年翻番目标;地方财政收入651亿元,增长12%;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84.2%,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需要强调的是,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财政总收入增长16%、完成1077亿元作为奋斗目标。这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只要我们紧紧把握战略机遇,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奋力拼搏,扎实苦干,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围绕目标任务,结合近年来的实践体会,全省财政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好一些基本点,概括为“四个持之以恒”:

一是持之以恒创新财政发展理念。理念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全省财政事业取得的成就,财政工作取得的进步,在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上探索出的一系列好方法、成功模式,归根结底,是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的结果。新的形势对做好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更加牢牢把握财政工作主动性,更加牢牢把握财政政策主导性,更加牢牢把握财政资金调控性,跳出财政看财政,善于把财政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善于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善于把财政收入的增长转化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进步上来。探索实践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积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和撬动各方面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更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创出更多资产、资本、资金运作的有效模式和典范,努力谋划更多加快发展的好点子、金点子。

二是持之以恒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实践证明,在应对经济波动期乃至危机时,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起到“相对稳定器”效应,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更要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不断推动小财政向大财政转变,消极安排型财政向积极发展型财政转变,被动落实型财政向主动服务型财政转变;更要保持财政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好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在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扶持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推进可持续发展;更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保持财政稳健运行。

三是持之以恒推进公共财政建设。坚持让发展的成果公平、充分地惠及广大群众,是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财政事业始终追求的目标。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财政部门贴近基层、服务社会、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强发展动力、拉动消费的有效途径。虽然今年我省财政仍将十分困难,但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毫不动摇地坚持民生投入只加大不减弱,坚持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只提高不降低,坚持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扩大不缩小,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公共社会事业倾斜,想人民所想,解人民之忧,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要进一步在完善政策体系和提高工作水平上下功夫,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可持续实施”的原则,突出“雪中送炭”,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四是持之以恒加强财政文化建设。“服务是金、作风是旗”。规范、高效的工作作风既是推动财政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根本要求。近年来,省财政厅机关以践行“八项服务承诺”为主题,着力打造“效率·温馨”财政文化,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机关效能建设以及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中成绩斐然,市、县财政部门在推进财政文化建设中硕果累累,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打造丰富财政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是我们宝贵精神财富的积淀,各级财政部门务必常抓不懈。要以“心系群众、财政为民”为宗旨,牢固树立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从自身岗位职责做起,从服务群众小事做起,着力优化作风,提高效能,在推进财政事业蓬勃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充实、升华。

三、扎实做好2010年各项财政工作

2010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衔接“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扎实做好今年各项财政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这里,就做好全年财政工作重点强调五个方面:

(一)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全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积极争取国家在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切实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强化财政扶持机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抓紧做好县市污水处理设施特许经营权出让,支持“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和农村清洁工程,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企业技术改造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促进重大项目加快竣工、投运、投产,发挥项目投资效益。继续向中央财政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并加强债券资金管理。二是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规模,继续对工业园区企业招收员工进行免费培训;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就业,对下岗失业人员、外出务工农民和退役士兵的职业培训进行补助;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鼓励和促进创业。三是进一步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促进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稳定增长;开展省直单位收费稽查工作,对全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增强收费政策透明度。四是扩大和促进消费。加大财政补助力度,重点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及时审核兑付补贴资金,并积极推广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扩大农村消费;加大对旅游业发展支持力度,促进旅游消费。五是继续支持国企改革。两年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坚定决心。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全力支持今年“五一”前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收尾工作,并积极配合推进农垦等其他七类企业的改革。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积极支持有关部门,盘活国有资产,做大做强重点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必须把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善待职工,厚待职工。六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住房保障所需资金纳入预算安排,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大城市、国有工矿、林区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

(二)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突出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完善和强化惠农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稳步提高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并健全生猪、奶业、油料生产等扶持政策。二是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推进重点县建设,使小农水工程配套改造基本完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施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加大财政扶贫开发投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和落实农垦企业“两田制”,扩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做到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同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先安排中央预算内补助投资、省基建投资、省财政性专项资金等,重点扶持小城镇建设,并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建设8000个新农村建设点。

(三)完善公共财政政策,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根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部署,省财政在连续三年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继续加大投入,新增72亿元资金,重点围绕十个方面实施56项公共财政政策,加上以前出台今年继续实施的项目,省财政投入总量达245亿元,增强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巩固和扩大民生工程成果。今年增加安排资金或新出台的56项政策是:社会保障方面,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属企业改革,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部分困难企事业等单位退休职工生活补助标准,为手工业联社大集体未参保退休职工发放生活补助,提高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安排专项资金支援小金县灾后重建,支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保障性住房方面,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投入,支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危房改造;国民教育方面,加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投入,新增安排资金支持中职免费教育试点,继续提高公办高校和普通中专技校生均经费,支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加大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新增安排资金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和推进区域性乡镇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对五大河流和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加大节能减排支持力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方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支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将部分困难企事业等单位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额资助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持农村改厕建设,增加安排资金为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全科医生,扩大城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村级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促进计生事业加快发展;农业农村方面,加大农业政策性保费补贴力度,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进行奖励,对农民购买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进行补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国家规划内重点小

(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力推进中央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农林水事业发展;基层保障方面,增加对财政困难县(市、区)财力性补助,安排专项经费在全省全面推行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试点,新增安排资金支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新增安排城镇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文化方面,加大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支持力度;公共安全方面,增加安排政法转移支付资金,新增安排招录政法干警培养经费;其他方面,对省级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进行奖励,新增安排资金支持烟花爆竹行业转产,支持农村物流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县市农贸市场建设,加大外贸发展支持力度,等等。

今年的公共财政政策安排,着眼于巩固、完善、提高,在继续执行原定政策的基础上,着力保障中央出台需我省出资和我省出台需新增安排资金的硬政策,以及其他需重点解决的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这些政策,坚持从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新增财力“四个倾斜”和“雪中送炭”原则,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意义重大。各级财政部门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基层去,体现在群众中;二要集中精干人员加强研究,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抓紧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早下达计划、早安排、早实施;三要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积极采用“一卡通”等便捷方式,减少滞留,确保到位;四要统筹兼顾,区分缓急,量力而行,把握节奏,集中资源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解决最困难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得到实惠,不搞层层加码;五要加强对资金运行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对弄虚作假、冒领挪用等行为,一经查实,扣减相应的补助资金,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

(四)深化财政改革,增强资金使用绩效

围绕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增强资金使用效益目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努力实现改革单位和资金范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目标;大力推行公务卡改革,建立“使用方便、操作规范、信息透明、监控有力”的公务卡管理新机制;拓展政府采购规模,对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产品实行优先采购;将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试点扩大至全省所有县(市、区);积极推行“一个漏斗向下”的涉农专项资金监管机制。二是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办法,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推进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财政投入特别是大额资金的实效性、安全性。在2008、2009年连续两年组织实施省级财政大额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的基础上,积极扩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范围。各级财政部门要明确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扎实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强化财政监督检查。认真实施《江西省财政监督条例》,完善和创新财政监督检查方式,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要加大专项投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加强对扩大内需、国债等新增投资的监管,开展非税收入征缴和财政票据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并选择农林水部门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五)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科学理财水平

结合我省实际,为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加强预算编制管理。继续完善预算编制办法,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健全机制和流程,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建立健全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尤其要逐步将在预算外管理的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二是要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推广实施“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建成各级财政机关内部、财政与同级相关部门、上下级财政部门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财政资金和政府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打造办公自动化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加快建立运行维护体系。建立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实现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电子化、网络化。同时,努力完成省、市、县三级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任务;在全面掌握全省外债规模、分布、结构及动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全省政府外债的统计、监测信息系统,提高政府外债管理水平。三是要加强财政支出均衡性。各级财政部门要努力提高本级财政年初批复预算的到位率和预算执行中代编预算的下达进度,并加强资金调度,国库资金要确保预算执行的支付安全;各级预算单位应当加强预算支出的研究分析,提高项目支出用款计划与项目进度管理的协调性,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款计划的要求以及项目的进度支付资金;要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提高支出的均衡性和时效性,严格防止违规操作和前松后紧现象。四是要强化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加强支出标准和项目库建设,建立财政供养人员基础信息系统,实现人员、编制的动态管理,并研究建立预算单位项目库。认真落实省财政厅《关于推行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合理界定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充分发挥基层财政和万名乡镇财政干部职工就地和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建立健全乡镇辖区内项目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台账、抽查巡查等方式,对项目实施加强跟踪问效,及时将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实施效果等信息上报上级财政部门。为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建设,省厅将组织力量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基层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队伍基本情况,建立基础资料档案,逐步改善财政所办公条件,加强乡镇财政所人员培训,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片区中心财政所改革。

在协同努力抓好以上五个方面重点工作的同时,再强调六个具体问题,务请大家高度重视,一并积极研究落实。

一要进一步处理好营造宽松财税环境和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关系。为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始终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任务,既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治税、依法征管、应收尽收,保持财政收入合理、稳定增长,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财政蛋糕;又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坚持“放水养鱼”,全面落实保企业、保增长政策措施,涵养好税源,增强发展后劲,坚决防止“涸泽而渔”,坚决制止违规收“过头税”、出台收费政策等行为。各地、各部门编制预算时,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稳妥、收支平衡”原则;在执行预算时,要坚决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落实厉行节约各项措施,继续控制行政成本不合理增长,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一切铺张浪费。

二要保障实施民生工程必要的工作经费。近年来,各级财政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统筹资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仅今年筹集的财政性民生资金就达240亿元,使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由于民生工程内容逐年增多,范围逐步扩大,政策性强,操作要求高,在实施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特别是许多基层单位人员少、经费紧,政策落实中遇到很多困难。“钱少办不好事,无钱办不成事”。为确保民生工程顺利、持续实施,确保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各地既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民生工程投入,也要统筹安排,保障部门必要的工作经费,更好地保证各项政策措施操作到位,并形成长效机制。比如,社会救助是帮扶困难群众最直接的方式,工作量大。各级财政要妥善安排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支持基层社会救助机构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全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三要稳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实施绩效工资涉及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工作任务重,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要积极做好调研和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认真测算相关数据,做到心中有数,为上级决策提供依据。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统筹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整合集中各类资金,为全面推进改革提供必要资金保障。

四要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各级、各地在应对危机、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开拓创新,着力搭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和解决突出问题;又要坚持适度原则,切不可超出地方财力承受的范围,防止金融风险逐步演化为财政风险,甚至演化为政府风险。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对事业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范、控制政府债务风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摸清债务底数,掌握债务运行情况,对政府性债务收支逐步实行预算管理。各级财政决不能为企业融资作担保,更不能参与非法集资活动,要积极为政府化解债务风险当好参谋助手,对于政府承担的债务,一定要讲信誉,按期偿还。

五要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投入。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巩固了义务教育办学成果,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相比较而言,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省高中生均经费标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多,重视和支持程度有所欠缺,成为制约教育全面发展的“瓶颈”。在中央、省财政主要支持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下,市、县财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职责,进一步加大高中教育投入,逐步提高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要建立健全“小金库”防治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不断深化对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感。要按照《江西省关于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在健全法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加强监管等方面积极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出操作性、制约性、威慑性强的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不愿、不能、不敢”设立“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实现“彻底清理‘小金库’”的目标。

四、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和机关作风建设

机关作风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巩固和发扬成绩,更多地征询部门、企业和基层群众意见,更多地查找问题不足,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财政机关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开展教育培训,增强能力素质。学习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学习更是工作创新和事业进步的源泉。为浓郁学习氛围,要以打造学习型机关为目标,通过政治学习、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网上课堂等形式,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要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提高财政干部依法理财水平。要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开展分级分类培训,省厅将重点抓好厅内处级干部、县级财政局长和基层财政所长岗位培训班。要积极开展“争创岗位能手”等活动,营造“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竞争氛围。要按照中组部和财政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会计师事务所党的组织建设全覆盖,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会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政务环境。要积极投身“创业服务年”活动,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精简办事环节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优势产业、高科技、低碳经济等大项目、大企业的招商引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发展、企业“二次创业”和升级改造、全民创业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要深化“八项服务承诺”内涵,提升财政文化理念,塑造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和谐共处的团队精神,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工作精神。同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把群众最关心以及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逐步推行财政预决算情况公开、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公开、预算执行过程公开、专项资金分配和拨付情况公开、政府采购程序公开。

三是大力开展调研,提高谋划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谋划全局、做好前瞻性研究的能力,努力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继续开展“重点课题调研”活动,更多地提出富有前瞻性、实践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同时,要加强财政宣传,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和财政宣传载体,对当前重大财政政策和财税改革措施进行说明阐释,尤其要加大公共财政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关心、支持财政工作。

四是推进廉政建设,维护清廉形象。一方面,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总体要求,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严格落实反腐倡廉牵头分工任务,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另一方面,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增强廉洁自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确保财政干部安全。财政干部在具体工作生活中,应做到“三不”要求,即:不多事,不惹事,不得好处,时刻铭记职责和义务,严格把握基本原则和准线,切不可因亲属、同学、朋友等关系,在土地出让转让、工程招标、资金分配等方面打招呼、写条子,更不能以权谋私,收受当事人的钱物。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关心百姓疾苦,解决群众困难,特别是对受灾群众、五保户、低保对象、下岗职工、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等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及时雪中送炭,迅速拨付资金,让困难家庭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当前,防控甲型h1n1流感、安全生产等形势仍比较严峻。各级财政部门要时刻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心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防控措施,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全力解决实际困难,让广大群众欢度快乐祥和的新年。借此机会,我代表厅党组向大家拜个早年,并通过你们向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及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进步,阖家幸福!

厅长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2

1 2010年农业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十一五”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 积极应对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异常波动的农产品市场、异常复杂的经济形势, 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1.1 粮食实现连续4年增产。

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26.6亿斤, 比2010年增10亿斤、增1.4%, 实现连续4年增产, 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油菜籽总产达到208万吨, 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粮食连年增产成为“十一五”全省农业工作的突出亮点。

1.2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强力推进。

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41.4万公顷, 其中2009年9月以来新建34万公顷、改造提升61.9万公顷, 60个基地强县培育县新建基地25.5万公顷、改造提升46.5万公顷, 建成万亩核心示范区142个。全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正由零星散状向带状、块状聚集发展, 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水果、蔬菜、茶叶等产业带和生产区。2010年, 全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3 010亿元, 比2005年增加1 469亿元, 增长95.3%, 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259元。1.3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2010年, 全省农机装备总量达到3 155万千瓦, 比2005年增长43.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1.5%, 比2005年提高11.1个百分点。新建提灌站4 041座/10.9万千瓦, 新增提灌机械8.9万台, 建设机耕道5.6万千米。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2.5万个, 比2005年增长58.8%。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

2010年, 全省蔬菜、水果、茶叶监测平均合格率97.5%, 比2009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6.1万公顷、占耕地的34.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 是2005年的2.3倍;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0.8万公顷, 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7.4万公顷, 分别比2005年增加48.3万公顷和13.4万公顷, 翻了一番。

1.5 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取得突破。

全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 262个, 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产品907个、有机农产品38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6个, 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4个、中国驰名商标44个, “四川泡菜”“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大凉山”“川藏高原”等区域品牌效应逐步凸显。举办和组织参加了“中国·四川泡菜国际论坛”“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四川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第十届西博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迎春大联展”等大型展示展销活动50多场次, 让“川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1.6 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进, 土地承包管理得到加强, 流转更加有序,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 全省已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 838万份, 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 767万份, 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7.6%和93.9%。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61.4万公顷, 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6%, 比2005年增加33万公顷。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 628个, 带动农户430.5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23.6%。

1.7 农业投入连创新高。

“十一五”期间, 四川省农业厅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累计争取中央和落实省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财政专项和各类补贴资金 (不含灾后重建) 总额达370亿元, 比“十五”增加355亿元, 增长了23.7倍。其中, 2010年会同四川省发改委、财政厅下达各类资金达113亿元, 比2009年增加8亿元。

1.8 农业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到2010年底, 39个重灾县农业和农机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到位资金123.8亿元, 其中争取中央灾后恢复重建基金37.2亿元;累计完工项目480个, 完工率达92.5%;累计完成投资124.9亿元, 占规划任务的95.1%;累计修复受损农田9.2万公顷、提灌站6 528处、机耕道1.2万千米、户用沼气池42万口, 建设产业基地12.5万公顷。实现了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灾区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

与此同时, 全省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 高产稳产农田面积由2005年的132.1万公顷增加到189万公顷, 增长43.1%。全省拥有户用沼气池525万口, 居全国第一位。农业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2010年四川省人大颁布两部地方性农业法规, 占全省立法数量的50%, 县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实现全覆盖。农业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累计引进外资项目87个、到位资金2.2亿美元, 2010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超过9亿美元。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增强, 农业信息服务水平逐年提高, 农业宣传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了农业工作的重点和亮点, 全省农场连续11年实现盈利, 农业信访、农民教育培训和种子、植检、蚕业、花卉等工作也不断取得新进展。

四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超额完成了粮食总产量7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 750元的“十一五”规划目标, 为保持全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 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 得益于农业部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省级有关部门的鼎力协作, 得益于全省农业系统的努力工作, 得益于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

2 总结近年来农业工作, 经验丰富启示深刻

2.1 必须把调整发展思路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2008年, 我们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 经过深入调查和反复研究, 全省上下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形成了共识:农业工作必须主动融入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进行谋划, 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 围绕大局抓农业, 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上述发展思路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认同。按照上述思路, 我们研究提出的发展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等写入了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 争取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2009—2012年)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 《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工程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也即将下发。这一系列政策含金量很高的文件, 将行业规划、部门工作上升为党政决策, 为农业部门开展工作争取了政策、增强了手段。

2.2 必须把改进工作方法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领。

围绕实现农业“三个跨越”目标, 我们在工作方法上实现了“三大转移”, 即从注重抓粮食生产转移到与抓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并重, 从注重抓农业生产转移到与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重, 从注重抓农业微观管理转移到与抓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并重。坚持一手抓粮食生产, 一手抓特色产业发展, 在保障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一手抓农业生产, 一手抓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 在实现生产发展的同时, 产业链、增收链不断延伸;一手抓农业微观管理, 一手抓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 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 农业部门的职能不断强化。

2.3 必须把谋划实施大项目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 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等大好机遇, 研究谋划了“米袋子”工程、“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农村能源建设、机耕便民道建设等重大农业工程, 组织实施了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 有力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

2.4 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抓农业工作, 必须顺应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索有效、管用的新机制、新办法。我们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引导农民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土地,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 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 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值利润。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 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经营的产业化水平, 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2.5 必须把强化协同配合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 四川省农业厅积极主动与省发改委、财政厅、商务厅、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监局、工商局、银监局、保监局等部门沟通衔接, 先后联合下发了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农超对接”等一系列文件, 出台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先后与眉山、凉山、广安、资阳四个市 (州) 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备忘录, 加快建设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柑橘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与省农科院、四川农大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推动“农科教”大联合。组织召开银政企座谈会, 与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探索银政、银企合作新模式。

2.6 必须把争取领导重视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先后争取四川省政府召开了马铃薯、茶叶、柑橘、蔬菜产业发展工作会,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暨粮食高产创建现场会、全省粮食生产座谈会和两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等会议, 省委、省政府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四川省农业厅及时将产业发展动态、农业工作亮点以及领导关注的热点等形成专报, 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仅2010年, 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对省农业厅工作的批示达191件, 比2009年增加30件。

3 准确把握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明确四川“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目标

3.1“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 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四川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 挑战更加严峻, 任务更加艰巨。

一是支持保护农业的氛围日渐浓厚, 但农业被边缘化的风险依然存在。国家将继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和农村配置, 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 扩大农业建设规模,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但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收的能力偏弱, 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低, 农业很容易被边缘化。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 但保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依然很大。近年来, 通过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 大力度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大幅度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大范围推广实用增产技术,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连年增产。但全省每年净增人口30万左右, 维持现有消费水平需净增粮食1.5亿斤左右。同时, 随着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城乡居民食物结构的变化, 饲料用粮和酿酒等加工用粮需求将大幅增长, 保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三是农村劳动力还有剩余, 但务农劳动力缺乏的矛盾日益突显。总体上看, 四川农村劳动力丰富有余, 但不少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基本是老人和妇女, 年龄普遍偏大, 素质不高。从短期看, 农户分散经营仍将是主体, 农业社会化服务仍然滞后, 随着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 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农民职业培训明显不足, 农业农村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逐步显现, 将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四是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但关键领域改革仍然滞后。近年来, 中央和省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更加明确的战略部署, 各地也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积极推进农村改革, 但在土地制度、农村金融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举步维艰, 创新力度不够, 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没有得到及时的总结与推广。

此外,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自然灾害和病虫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趋于常态, 灾变规律发生变化, 不可预见性日益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一次质量安全事件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和放大效应, 加上监管体系建设滞后, 监管能力特别是基层监管能力薄弱,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这些, 都需要我们深刻认识, 准确把握, 积极应对。

3.2“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目标。

四川“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工作主线, 把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作为首要任务, 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核心目标, 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 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为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到2015年, 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666.7万公顷以上,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30亿斤。油料稳定发展, 马铃薯、茶叶、柑桔、蔬菜 (食用菌) 、烟叶、油菜、蚕桑、中药材等8大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位;新建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 400万千瓦, 机电灌溉面积达到146.7万公顷,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75%。

3.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工程。

“十二五”全省农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农业重大建设项目, 已纳入农业部和四川省“十二五”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 我们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米袋子”工程。围绕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四大粮食作物, 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 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高产稳产现代粮食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良种繁育体系、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体系、植物保护体系、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农机现代化服务体系。

二是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全省建设1 000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每亩实现农业收入1万元, 每个示范区实现农业收入1亿元, 带动1 000万农民增收。同时, 实施好以保障性蔬菜生产为重点的“菜篮子”工程。

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工程规划 (2011-2015) 》, 开展田间排灌、田型调整、田间提蓄、田间道路建设和地力培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全省适宜建池农户基本普及农村户用沼气,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基本实现沼气化处理, 农村省柴节煤炉灶基本实现升级换代, 秸秆能源化利用全面推进, 藏区基本普及使用清洁能源, 县、乡、村三级农村能源 (沼气) 服务体系基本覆盖。

五是机耕便民道建设工程。以“村社相通、院落相连、田间可达”为目标, 以丘陵山区机耕便民道建设为重点, 新建10.2万千米机耕便民道, 实现3.3万个村民小组新通机耕便民道或改善通行条件, 受益覆盖1 200万人、100万公顷农田。

4 扎实做好2011年农业工作, 确保实现“十二五”农业发展良好开局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 是“十二五”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开局之年, 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全省农业工作要以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平台和抓手, 按照“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思路, 发展生产保供给, 优化结构增效益, 提升能力促转变, 防患风险保安全, 创新机制添活力。具体目标:力争粮食增产5亿斤以上, 建设300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 新建和改造提升产业基地54.7万公顷, 建设高标准农田13.3万公顷, 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60元以上, 全省农机总动力增长8%,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 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4.1 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一要强化粮食主产区建设。集中精力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 特别是要抓好产量5亿斤以上的62个核心县, 着力在以广汉为代表的平原区、以仁寿为代表的丘陵区、以平昌和宣汉为代表的盆周山区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基地, 担当起粮食稳定发展的主力军。二要整建制推进高产高效创建活动。2011年在10个县整县、100个乡整乡推进创建活动, 扩大创建覆盖带动面。通过推进“四新”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 示范和“五良” (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 配套, 着力提高集成技术覆盖率、粮经复合种植比例, 增加种植综合效益。三要抓好防灾减灾。加强与气象等部门沟通协作, 加强防灾减灾科研攻关和灾变规律研究, 提高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科学应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 逐步实现整县和区域联防联控, 使病虫防治面积占应治面积的95%以上,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继续抓好柑橘溃疡病、稻水象甲、毒麦等检疫性病虫害的监控、阻截和防除。

4.2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

一要抓好示范区建设。项目县要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的要求, 新建和改造提升2至3个万亩示范区, 辐射带动3至5万亩基地建设。同时, 抓好成都市、南充市、广安市的现代农业示范, 为全省创造经验、提供样板。二要抓好产业基地强县的培育和已命名强县的提升发展。指导40个基地强县培育县完善规划、落实措施, 抓好已命名的20个基地强县的提升发展, 促进特色产业由零星分散布局向集中连片建设转变, 由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三要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011年建设30个省级和50个县级良种繁育基地。坚持建管并重, 把好种苗出圃关, 保障优质种苗供应。四要抓好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争取农业部扩大标准园创建范围, 按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五化”要求, 在每个项目县建设1至2个千亩以上标准园。五要抓好产业带的集聚发展。着力打造以宜宾、乐山、雅安等为核心的13.3万公顷名优绿茶产业带, 以龙泉、双流、仁寿等为核心的6.7万公顷特色水果产业带, 以彭州为核心的川西40万公顷蔬菜产业带, 龙门山脉6.7万公顷优质猕猴桃产业带, 川中6.7万公顷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 以及攀西3.3万公顷设施农业、3.3万公顷石榴和3.3万公顷蚕桑等特色产业带。4.3启动实施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一要强化规划编制。各地要加快制定“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由县级政府发布实施, 指导本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二要落实重大项目。重点实施全国新增1 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田间工程、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田间渠系工程、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 参与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三要强化重点示范。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示范带动、发挥效益的原则, 在成都平原、盆地丘陵、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地4大区域, 沿成渝 (隆纳) 、成南 (广) 、达渝、成绵 (广巴) 、攀西5条高速公路沿线, 在20个县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33万公顷。四要加强地力建设。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和有机质提升行动, 推广配方肥4 500万亩 (次) , 推广秸秆还田腐熟面积16.7万公顷。4.4推动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实施好购机补贴项目, 完成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投资16亿元, 增加农机总量, 优化农机结构。二要抓好农机化生产作业。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实行分类指导, 促进成都平原、安宁河谷等区域农机化先行发展, 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粮油高产创建等项目区农机化加速发展, 突出抓水稻育插秧、小麦播种农机化水平提高, 完成机耕203.3万公顷、机插秧3.5万公顷、机收93.3万公顷。加强与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合作, 保障农业生产燃油供应, 发放农机加油卡10万张。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机耕道“进组工程”“到田工程”和便民道“入院工程”, 建设农村机耕便民道8 000千米;加快机电提灌设施更新改造和新建步伐, 修复改造提水控灌设备6.6万台次/64万千瓦, 新建和改造提灌站2 000处/7万千瓦;强化机电灌溉管理职能, 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建设5个万亩的机电灌溉示范区, 研制推广农村户外泵站、移动泵站等机电灌溉新技术。四要强化农机行业管理。搞好农机制造、流通和维修行业监管, 重点抓好补贴机具质量监督, 推进农机维修网络和“西部农机试验鉴定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隐患排查整治、农机安全大检查等活动, 构建农机事故处理保障机制。

4.5 更加有效地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要全面加强执法监督。二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三要强化体系队伍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四要积极构建监管长效机制。

4.6 继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要推进联合协作。加强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联席会商, 完善“专家+农技人员+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三大行动”, 组织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 示范主导新品种133.3万公顷、推广主推新技术200万公顷、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 000万人 (次) 以上。二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四川创新团队建设, 分区域、分产业建设新品种展示园、新技术示范区、新模式示范带、新机制推进点。推进市 (州) 农科院 (所) 联合, 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要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抓住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的机遇, 整合资源、强化监管, 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全面提高四川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巩固提升种业大省地位。四要推进职业农民培训。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 整合培训资源, 编好培训教材, 按产业进村社办班, 在田间教学, 培养职业农民。五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国家项目为支撑, 建设40个农技推广示范县, 完成一批乡镇机构条件建设任务。实施万名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 完成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任务。

4.7 着力建设农业品牌和开拓农产品市场。

要坚持走质量效益发展之路, 以特色品种、质量标准、产品形象争创名优树品牌。围绕大凉山、川藏高原、秦巴山区、川中丘陵等区域和优势特色产业, 以“三品一标”为载体, 继续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 推进“四川泡菜”“峨眉山茶”等区域品牌和“竹叶青”“吉香居”等企业品牌建设, 鼓励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知名品牌。2011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0个、绿色食品150个、有机农产品50个, 申报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0个。要立足少环节多渠道, 做好“农超对接”“直销直供”试点, 实现鲜活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学校、机关、部队、医院,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举全省农业系统之力, 办好“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继续举办“四川优质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 积极组织参加第十一届“西博会”。支持、鼓励各地举办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发展论坛、专题推介会, 让“土特产”走向大市场。

4.8 推动农村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四川省农村能源条例》, 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 规范管理制度, 完善沼气后期管理服务体系。以创建沼气化市 (县) 为目标, 以新农村成片推进区为重点, 推广玻璃钢沼气池, 开展集中供气试点, 确保新增沼气用户25万户、力争完成30万户;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目标, 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县和现代畜牧业试点县为重点, 新建养殖场沼气示范工程30处、带动建设500处;以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为目标, 以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为重点, 实施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秸秆能源化利用和沼气CDM减排交易项目;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目标, 以新农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 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新增污水治理能力2 000万吨。

4.9 继续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

一要强化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做好农户承包地的确权颁证, 规范土地承包档案, 做到地块、合同、证书、台帐“四相符”和“四到户”。土地流转要严格坚持自愿、依法、有偿, 防止城市工商资本通过土地流转对农民产生挤出效应。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建设30个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二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把2011年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年, 认真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 依法理顺管理体制, 落实扶持政策, 强化指导服务, 着力培育一批标准化合作社。要加大培训力度, 开展分级培训, 省培训到县、市培训到乡镇、县培训到合作社。2011年省级培育150个、每个市州培育20至30个、每个县培育5至10个标准化合作社。三要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11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要积极探索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 既要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撬动作用, 又要防止“一事一议”成为增加农民负担的新途径。

4.1 0 切实加强农业部门自身建设。

厅长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3

同志们:

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制订对于今后推动全省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是商务厅作为电子商务主要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天,参加会议的有全省各类企业和高等院校的代表。请大家来,就是想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把我省历史上第一个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编制好。省政府信息办也十分重视这个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此,我们也多次携手合作。XXX副主任今天也专程参加了这次会议。

下面,我想讲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快速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2003年世界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88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并且预计到今年世界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12.84万亿美元,占全球商品销售的18%,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当今世界除电子商务以外,其它任何方面都难有如此高的增长率。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和诸多世界跨国公司的高度重视。2002年11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联合国亚太会议经社委员会在曼谷联合召开亚太国际的主题就是“电子商务是经济发展战略之一”。此前,美国和欧盟都实施了电子商务行动计划。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并陆续制定了一批相关规划和法律。如联合国贸易与法律理事会(UNCITRAL)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及总务理事会通过的《电子商务工作方案》等;经合组织(OECD)在加拿大召开了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美国发布了《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白皮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电子商务法律和文件;欧盟发布了《欧洲电子商务倡议书》;英国发布了《电子商务——英国税收政策指南》;日本制定了《电子签名与认证服务法》;韩国制定了《电子商务基本法》;印度推出了《电子商务支持法》,等等。

根据世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趋势,我国也高度重视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去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2号);去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这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对我省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和关注,为了加强全省电子商务工作,经省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XX省电子商务工作协调小组。才利民副省长任组长、省商务厅厅长、省信息产业厅厅长(省政府信息办主任)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工商局、省电信管理局、省社科院、省贸促会为组成成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商务厅,负责日常工作。

二、深刻领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商务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不难看出,发展电子商务并不是一个商业发展的简单概念,而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需要。今天,参加会议的大都是企业代表,我想具体地阐述其现实意义:

1、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电子商务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把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紧密地融为一体。企业通过构建各种数据库,准确、快速地把市场需求信息送到企业的设计、供应、生产、配送等各环节,大大地降低企业成本,加速了企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步伐,促使企业生产方式升级换代,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有利于消费方式的改变。随着电子商务地深入发展,将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变得快捷、高效,可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进行大量的商家比较,不必要像现在这样花费大量时间,陪夫人逛商场,去“货比三家”;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参与生产和商业流通,表达自己的个性需求。

3、有利于建立现代商务活动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人们进入网上商场浏览、选购或享受在线服务;商家也可在网上进行推销、洽谈、交易和结算,这些必将使过去的传统商务活动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如过去那种推销员、采购员满天飞、推介会遍地开的现象等将不复存在。

4、有利于实现“直接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的出现减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如批发商、零售商等诸多中间环节,使生产直达消费,生产企业“零库存”成为可能,传统零售业和批发业将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无店铺”、“网络营销”新的模式。

5、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必然要转移到网上去完成。为了适应这种形势需要,去年省商务厅对法定的43项行政审批职能,全部放到网上办理,这种快捷、高效、便利地管理方式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

另外,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将促使建立全新的金融体系和符合国际通用规则的法律制度,等等。

当然,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其意义的体现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个循序渐进地过程,但在信息时代这种过程,是短暂的、快速的,不会像传统时期那么长,大家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我省发展电子商务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这在《规划(草案)》中已有了阐述,我这里不再赘述。但要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总之,是早动手、早主动,不动手,就被动或被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一点也不会假。

三、几点希望

1、大胆探索。《规划》一旦实施,引导在政府,主导是企业。为此,我希望在座的企业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管是B2B、B2C,还是什么p2p(path To profitability),只要符合法律框架、符合实际,体现特色,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可以去试、去做,不拘一格。作为政府部门在努力做好服务的同时,对做得好的企业将予以支持和帮助。

2、当好“种子”。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都是由各市推荐上来,电子商务应用做得好或有过探索经历的企业。希望大家继续做好示范和表率。“种子”的作用我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扎根。摸索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环境及企业实际的电子商务发展路子。二是传导。就是要注意总结企业本身在电子商务应用过程的体会和经验,并及时传导或反馈。这次请大家来就是想把大家的意志或意愿吸纳到《规划》中去,希望大家积极献计献策,也希望大家平时在实践中多加积累和提炼。在“XX商务网”开设有厅长信箱,大家可随时与我沟通。商务部网站是我国政府乃至世界的政府知名网站,“XX商务之窗”在商务部网站的点击量和信息发布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一,所以大家可充分利用这个网络平台交流信息,并扩大企业对外影响。

3、做好宣传。电子商务好像触手可及,但要真正做起来,又觉得很神秘、很复杂。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企业是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是最注重实际和效益的,其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希望大家在营造全省电子商务发展氛围上,继续做出努力。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电子商务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力度,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电子商务应用意识。

4、加强学习。信息时代是知识和技术更新最快的时代,最先进的芯片其旺盛的生命周期也就2—3年。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主管部门,尤其是处于应用第一线的企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积累。一方面既注意学习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积极参加一些具有权威性电子商务理论和实践讲授及典型案例分析培训,培养一支过得硬的电子商务骨干队伍。

今后,我们将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示范培训基地,并会同省政府信息办努力为大家创造学习交流,互通有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或开展相关合作的机会。

同志们,全球信息化浪潮一日千里,时不我待。电子商务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浪头,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有所作为,而且可以有所作为。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开创XX省电子商务新的局面而努力!

厅长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4

(2010年3月31日)

信息来源: 山东

字号:【 大 中

省人民政府办公 厅

点击次数:

小 】

这次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9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研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措施,部署今年工作任务。

刚才,左敏同志汇报了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和今年审计工作安排,李玉妹同志和谭成义同志分别通报了2010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安排情况,大家也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和指导性都很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梳理研究,抓好贯彻落实。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干部执政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温家宝总理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的监督管理,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这些为我们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明确任务。近年来,我省各级纪检、组织、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审计、国资监管等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各级领导小组的领导支持下,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全省共对3688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各类违规金额73.82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450.97亿元、损失浪费金额6.31亿元,发现领导干部个人经济问题金额368万元。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在座的各位和各成员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左敏同志在汇报中已经提到了。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省委、省政府采取措施帮助解决,也需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加强研究沟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2010年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四次、第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为目标,加快经济责任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进程,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化与发展,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服务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加强规范化建设,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建设。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条例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在规范和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许多方面已不再适应。有关部门要加强立法研究,抓紧修订我省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今年中办、国办将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省委、省政府也要及时出台文件,提出贯彻落实措施。二要完善审计计划管理制度。要科学制定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中长期审计计划和审计计划,实行动态管理。在计划安排上,不能有特殊干部和特殊部门,要消除监督盲区,实现对法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全面覆盖。在主要领导干部的一个任期内,应当至少对其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要把以前未审计过的领导干部作为监督重点,组织、国资部门要进行梳理排队,提出计划建议,适时安排审计。三要继续完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前移审计监督关口,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作用,继续加大任中审计力度。今年地厅级领导干部任中审计面要达到40%以上,县处级领导干部任中审计面要达到50%以上,以后还要逐步扩大。对系统和行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要以任中审计为主。四要建立党、政领导同步审计制度。积极探索市委书记、市长同步审计路子,全面开展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县委书记、县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同步审计,合理界定各自责任,有效监督权力运行。

第二,进一步突出审计监督重点。经济责任审计要以约束干部权力运行为核心,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以促进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尽责为目标,重点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要更加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要监督检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惠民生等重大经济政策和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和救灾资金以及政府其他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继续加强“三农”资金监管,评价政策执行的规范性、有效性。二要更加关注经济安全。要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的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和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尤其要关注各地融资平台和政府债务问题,揭露利用企业改制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等违法违纪行为,维护财政、金融和国有资产安全。三要更加关注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要结合具体决策事项,重点关注经济决策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决策程序的合规性、科学性,评价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效果。四要更加关注工作绩效。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利用公共资源履行职责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监督,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问题,加强对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的利用管理。五要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当前,要结合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工程建设、金融、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严肃查处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失职渎职、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促进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各项廉政纪律和规定,带头廉洁自律。

第三,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共同任务。各成员单位要树立经济责任审计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一要加强信息沟通。在干部管理监督方面,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有优势。各成员单位所了解和掌握的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有关情况、举报材料和其他相关情况,要及时通报审计机关,为审计提供有用的线索和信息。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其他部门提供的审计线索和信息,将问题查深查透。二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公安、检察等部门与审计机关之间移交和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协调机制,高度重视审计机关提供的案件线索,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核查,依法依纪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反馈给审计机关。三要加强工作指导。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协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业务检查和指导,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 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xx年财税工作,分析当前财税经济形势,研究部署20xx年财税工作,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刚才,树立同志、学刚同志和勇前同志分别代表财政、国税和地税部门,认真总结了去年工作的得失,辩证分析了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年的主要任务。他们讲的意见很好,我都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关于20xx年全市财税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

20xx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主基调主战略,认真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努力增收节支,着力保障民生 , 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工作卓有成效,成绩可圈可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新”:

(一)财税收入取得新成绩。 20xx 年,经济新常态对我市财政经济工作的影响逐步显现,全市财税工作克服了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全面下滑、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主体税种增长乏力、国家政策性和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等三大困难,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挖掘潜力强化征管,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实现了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省排名稳步提升、收入质量稳步提高的预期目标。20xx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12.66亿元,增长1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居安顺、黔南和贵阳之后列全省第四位,同比上升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9.65亿元,增长1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居安顺、贵阳之后列全省第三位,同比上升3位。与20xx年年初确定的财政总收入增长20%、完成430亿元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完成163亿元的预期目标比,尽管这两项指标没有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能够达到这样的增速,确实来之不易。同时,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达到78.6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居贵阳之后列全省第二位,这说明我市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在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96.35亿元,增长8.1%,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财税改革取得新进展。 20xx 年,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全力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以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完成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分享的相关工作,研究理顺了茅台酒 厂 201 车间税收分配、董酒厂税收征管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遗留问题;市级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部门从上年的40个增加到49个,为20xx年全面推开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大力开展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准备工作。二是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认真实施扩大“营改增”试点,将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纳入试点范围,全年减税近10亿元。12月份顺利启动了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取消了煤炭价格调节基金,这项改革有利于防止煤炭资源税流失,特别是对煤炭产量较大的县来讲,是今后税收的一大亮点。100万千瓦以上水电站增值税优惠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税率由16%降到8%。三是切实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xx〕43号),完成全市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上报工作。严格执行政府债务偿债计划,市级全年偿债18.59亿元,其中本金12.45亿元,利息6.13亿元,除部分项目因审计推迟偿债外,全年偿债执行率达100%,对提升政府公信力、信誉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完善偿债机制,通过一年的酝酿,即将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和偿债准备金制度。

(三)保障民生取得新突破。 20xx 年,我们面对收入增速放缓、中央和省转移支付增量减少、刚性支出增加、政府偿债压力加大等困难,坚持厉行节约,强化预算管理,实现了收支平衡。一是认真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及时修订实施了市级“三公”经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经费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较为规范的厉行节约经费管理制度体系。认真开展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会计信息质量等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秩序。二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管理,盘活存量资金,严控“三公”经费、会议费、差旅费等一般性支出,认真实施压缩行政经费5%支持教育“9+3”计划政策等措施,多方筹措资金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全市投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9大民生工程的支出达到309.1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同志们,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任务、收获了信心, 成绩值得肯定,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各级财税部门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二、关于新常态下财税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分析研究20xx年财税工作,我们应该看到财政税收的形势更加严峻,财政税收的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这就是20xx年我们所面临的“两个更加”的财税工作“新常态”。在全省财税工作会上,谌贻琴常务副省长要求全省上下要“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晓光书记要求,要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的“新内涵、新挑战、新机遇”。根据贻琴常务副省长和晓光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经济新常态进行综合研判,在“两个更加”的宏观环境下,当前我市财税工作面临“四大挑战”和“四大机遇”,挑战和机遇并存。

第一,面对的“四大挑战”。

一是税收制度改革的挑战。 根据中央深化税制改革工作部署,20xx年将推进“营改增”全覆盖、消费税后移征收环节等改革,这将对我市发展形成一定挑战。全面实施“营改增”后,作为地方税体系主要税种的营业税将不复存在,由于结构性减税,将对我市财政收入带来重要影响。我市消费税的主要来源为烟酒行业,如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也将对我市税收收入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作为地方税体系改革重点之一的房地产税制改革仍未落地,短期内房地产税还无法成为地方财政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由于今年“营改增”等税制改革涉及行业多、纳税人户数多,影响范围广、改革难度大,必将对税收征管、纳税服务、国地税协作等方面工作形成新的挑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地方政府债务运行向新常态的平稳顺利过渡,不仅要着眼于体制根本变革,还要破旧立新,推出新的举措,以健全地方财政体系为着力点,重构分税制财税体制的格局,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体系。

二是清理财税等优惠政策的挑战。 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xx〕62号)精神,除税收、非税等收入优惠政策外,与企业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也是此次清理工作的重点对象。近年来,为了吸引投资,各级各部门都出台了一些财税等优惠政策,对照国发〔20xx〕62号文件规定,绝大部分都属于此次需要清理规范的内容。在我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妥善处理好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与兑现优惠承诺的关系,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要让外来投资者认为我们是一个不讲诚信的政府,要认真把握好和效衔接好清理前与清理后的政策,既要不折不扣落实好上级政策,又要尽量避免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大的影响和冲击。

三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挑战。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府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不同程度地举借债务,以债务存量换取经济发展增量,以适当的债务规模换取加快发展、民生改善和同步小康的提前实现。总体来讲,通过举债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符合我市实际的。但去年以来,国家从战略层面切实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特别是国发〔20xx〕43号、国发〔20xx〕45号文件的出台,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度和资金用途。这在防范化解地方财政金融风险的同时,束缚了融资平台公司的传统融资手段,加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级政府在规范债务管理、化解存量债务、创新筹资方式等方面将会面临严峻考验。通过适度的负债促进发展稳增长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如何控制新增的债务总量,如何创新投融资方式,如何加大力度争取中央、省有关项目政策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如何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如何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式撬动作用,确实值得各县(市、区)认真思考和研究。此前,市政府召开了几次专题会对国发〔20xx〕43号文件进行解读,接下来还将请一些专家继续就新常态下如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给大家进行解读辅导,以增强大家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识和化解债务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破解融资难的瓶颈问题。

四是财政收支压力持续加大的挑战。 受宏观经济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我市白酒、烟草、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处于“保本生产”或“维稳生产”状态,将会很大程度上对财政收入造成影响,加之各级政府偿还存量债务、全面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免税政策,市本级和县(市、区)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增大。比于贵阳市集中县级财力超过40%,遵义集中县级财力不到12%,但对县级财政的支持力度非常大。20xx年,市本级财政收入仅37亿元,配套给县级财政就达到24亿元,市级财政相当紧张。在新常态下,财政管理工作由单一的收支管理转向收支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复合型的管理模式,财政部门的干部职工,思想要适应新的管理体制上来,不仅要“切蛋糕、分蛋糕”,还要将“蛋糕”做大,只有把蛋糕做大做好,才能把蛋糕分好。为编制好20xx年收支预算,市政府召开4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编制原则是除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支出以外,尽量开源节流,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重点项目的支出,并多次向秉清市长汇报。同时,在编制20xx年收支预算时,我们就已经预计到工资要调整,现在国务院的正式文件已经下发,市人社局和财政局作了初步测算,市级预计要增加的1.4亿元支出还未纳入财政预算,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同时,由于政府性债务逐渐增大,限制了继续举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可能。面对这样的挑战,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扩大政府采购实施的范围和规模,实现公开透明,规范管理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

第二,面临的“四大机遇”。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更多红利的机遇。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完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财政部将其定位为“一场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一次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和系统重构”,是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制度基础。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一难得机遇,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与中央、省财税体制改革具体措施的结合点,争取更多的改革红利。同时,结合我市发展需要,对一些旧的制约发展、越位缺位的政策,要抓紧修改、补充和完善,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地方性债务清理和甄别过程中,各县(市、区)都面临“两难”,一难怕存量债务报大了,影响今后地方政府债券的申报;二难怕存量债务报小了,一旦国家通过发行长期性的国债或其他方式帮助地方政府消化存量债务,就会吃亏,最终大家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尽量做大政府存量债务。我们各县(市、区)都走过抓“两基”、“普九”的历程,思想解放的地方举债搞建设,虽然负了一些债,但后面国家出台政策,由中央财政帮助地方政府将投入到“两基”上产生的债务全部予以消化。改革就是要把政策研究透,特别是财税部门的同志一定要认真把握好、研究好要对税收政策、改革措施,找准“政策眼”、发现含金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有利的机遇 。 当前, 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更有力度,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并突出“精准发力、重点支持”,发展政策明显向西部倾斜 ,为我市经济稳中求进营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从积极财政政策具体措施看,中央明确将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允许地方政府发行适当规模的专项债券,对纳入预算管理的存量债务,允许在限额内发行政府债券置换;适量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中央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中央七大工程包”特别是铁路、水利、棚户区改造投资,表明中央对民生支出将会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我市属革命老区、“两山”地区、贫困地区,将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支持,我们争取中央政策倾斜、资金和项目支持将有更多更大的空间。

三是国家推进新一轮大开放大开发的机遇。 中央决定将重点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遵义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中间腹地,向北可以参与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协作,向南通过渝黔、贵广快铁经“珠三角”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国家明确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加之“两山”扶贫规划、国发2号文件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贵州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沪遵对口帮扶合作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政策举措,将给我市在国家开放开发大格局中带来更多的政策红利。虽然我市没有处在长江干流上,但处在长江支流上,我们现在打造的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的赤水河航运,即将开建的154公里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并行建设的160公里山地自行车道及国家建身登山步道,积极打造的千亿级旅游产业带、赤水河千亿级酱香型白酒产业带,都是积极主动融合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举措。

四是我市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机遇。 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赵克志书记针对贵州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对全省经济发展“四种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晓光书记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市经济新常态和全省一样,也是体现为“四种新常态”。这“四种新常态”的精准定位,既为财税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也对发挥财税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财税部门要找准符合我市发展新要求的财税改革发展路径,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新常态下遵义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积极审视,正确研判。既要看到宏观经济下行对主导行业、骨干企业、主要税种造成的冲击,看到收入增速下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增量减少、刚性支出增长给预算平衡造成的压力,充分认识财税工作面临的困难;又要看到国家实施结构性税制改革、落实一系列税收减免抵政策、开展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对整体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红利,看到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带来的积极影响,看到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保障民生和推进全面小康带来的有力助推,坚定做好20xx年财政税收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关于20xx年全市财税工作的重点任务

20xx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强化发展财政、民生财政、绩效财政理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依法理财治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在人代会上,秉清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xx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各项目标任务作了安排部署,即20xx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要达到455亿元,增长10%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要达到180亿元,增长13%以上。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个总的目标,特别是刚才市政府跟各县(市、区)政府、财政、国税和地税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明确的任务,全力抓好20xx年财税工作,咬定目标不放松,千方百计完成任务。具体讲,就是要着力抓好“六个硬”:

第一,确保增收节支“硬指标”。 收入组织始终是财税工作的核心,收入组织不好,支出没有来源,何谈民生保障、何谈支持发展。全市上下要坚决在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上做文章,要对辖区内税源结构、征管漏洞、薄弱环节进行认真分析,最好作一次拉网式复查,摸清税源情况和征管状况,做到有税可收;要依托征管网络和协税护税网络,强化征管手段,硬化征管措施,做到有税必收。要强化非税收入征管,严格执行各项非税收入征收政策,同时严禁虚收、空转等虚增收入行为,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从预算平衡角度看,开源是增收,节流也是增收,要坚决贯彻敏尔省长关于“政府过‘紧日子’,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的要求,高度重视厉行节约,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做到“花了钱办好事、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能办事”,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通过严管“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一般性支出,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20xx年要针对结余结转的资金出台专门的管理政策,细化专项资金的支出管理,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式,努力节约财政资金,缓解财政平衡压力。

第二,啃好深化改革“硬骨头”。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安排部署,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全力推进财政税收领域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一是要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细化预算编制,推进财政公开,严格预算执行,减少预算追加,规范超收收入管理,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开展大额业务费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并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在今年的“两会”上,市政府将20xx年度的财政预算全部彻底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二是要积极稳妥推进税收体制改革。重点推进“营改增”、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调整、排污费改征环境保护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等税制改革。三是要大力争取改革政策倾斜。在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贻琴常务副省长要求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认真开展好涉及财政税收系列改革的调查研究,在此 基础上,重点 针对与全省收入结构影响较大、与地方税收相关的税种,积极有力地向国家层面争取有利于全省财税收入的改革方案。在此过程中,我市市、县两级财税部门要积极作为,主动向省直部门汇报我市情况,并通过他们大力争取有利于我市财税增长的改革政策。

第三,落实清理规范“硬要求”。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 清理规范工作要 坚持做到“八个一律不准” 。为认真抓好此项工作, 我市近期下发了《遵义市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开展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统一要求,认真清理规范本地区、本部门出台的税收、非税收入、财政支出等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按照“谁起草、谁审批、谁签订、谁负责”的原则,分层级、分部门清理违法违规和影响公平竞争的政策,涉及多个部门的由起草牵头部门负责清理,清理规范工作要在3月底之前完成。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要加大工作力度,统筹推进此次清理规范工作。 市清理办(市财政局)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根据清理规范工作具体要求和时间节点,统筹抓好协调调度和督促落实,确保清理规范工作取得实效。同时,由于此项工作的开展,在短期内可能会对我市招商引资带来一定影响,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结合各自职责,真心实意地向受到影响的企业做好政策解释,并通过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营造创业、创新、创优发展环境等举措,树立我市开放文明的新形象,增强对外商外资的吸引力。

第四,强化风险防范“硬管理”。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但仍要时时敲响防范风险的警钟,我市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金融风险、债务风险和房地产业产能过剩风险。有些非银行类投资理财咨询公司,“挂羊头卖狗肉”,高额高息非法集资,并且将资金转移到省外项目,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这种风险控制不好,就有可能会传导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这就是金融风险。 在防范金融风险上, 要从宏观上把握好融资结构。应大幅提高工商企业面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规范和约束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行为。如果一个地方的发展,70%、80%的资金都靠银行贷款,那就说明这个地方的金融有问题,搞得 不活。我们20xx年通过社会直接融资金额突破上百亿,特别是新蒲新区,直接融资的比重达到40%左右,这个规模和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大。 一个地方的信托、租赁、小贷、抵押、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得不到发展,高利贷、典当行、“老鼠会”等就会盛行,容易导致金融“三乱”。当然,如果一个地方50%、60%的融资都是靠比银行利息高几个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又会导致这个地方企业融资成本整体很高, 所以我们极力阻止各县(市、区)融资成本超过10%。 要更好地解决融资问题,关键是要努力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直接金融市场,通过股票市场、银行间市场、企业债券等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优化融资结构。要转化投资模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大力发展PPP模式,要敢于通过资产证券化推动发展,创新思想、思路,利用政府资源(地上资源、空间资源、地下资源)容许一些特许经营权的转让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在防范房地产业风险上,主要是要防止产能过剩,重在把握好五个比例关系:一是城市建设用地,做到有序释放。按照城镇化规律,每1万城市人口配置一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就能基本平衡,这个参数供大家参考。例如贵安新区开发到现在有两年时间,投入500多亿元,发展变化很大,但是到目前为止一块土地未出让,环境提升地价就上来了,然后按照规划有序释放土地。二是商品住宅,一般是人均40平方米,如果遵义中心城区人口按照200万发展,就造8000万平方米住宅,造得再多,房子卖不掉,房产商破产,银行贷款收不回来,就会连累整体经济。重点要投入到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乡村旅游地产,习水、赤水、桐梓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有利于吸引大量民间资本投入。三是商铺,按照“5个100工程”安排部署,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是很有必要的,原则上每2万元商业销售值配备1平方米商铺。如果一个城市商铺建设过多,每平方米商铺零售额不到一万元,肯定赔本。四是写字楼,大体也是2万元GDP配一平方米写字楼的比例,不能造得太多。五是各类贸易批发市场,包括钢材市场、建材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家具市场等,每个县城都搞一个,肯定要过剩。在防范债务风险上,要按照国发43号文件精神和省政府有关规定,尽快研究出台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及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防范化解财政风险。重点是分清政府债务责任主体或有债务由债务单位按原渠道承担,政府直接债务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由一般公共预算或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资金偿还。要积极探索使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营运。按规定程序及时向社会公开政府债务存量情况,妥善处置存量债务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

第五,完成财政保障“硬任务”。 20xx 年,全市上下将面临落实国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结构以及实施县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等改革政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等新增支出,为将改革所需经费纳入预算安排予以保证,各级 财政部门要当好管家,创新思路,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各部门单位要善于持家,用好每一分钱,努力支持财政工作。同时,对 中央、省出台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和计生、社会保障及就业等重大民生配套政策,财政要足额安排予以保障,通过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资金整合、结余结转资金统筹力度,集中资金保障基本民生。

第六,全力向上争取“硬通货”。 从当前财政经济情况看,我市相当大部分财政支出来自中央转移支付。我们除了通过自身努力加快经济发展、壮大财源税源外,还要继续做好向上汇报争取工作。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全国税收收入增速可能会下滑,减税规模会扩大情况下,我们更要在争取上级支持上下功夫。市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央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支持方向及政策规定,特别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找到争取的“政策眼”、含金量。比如,中央允许地方政府在批准的限额内通过发债等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提出财政转移支付更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明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今年还将增发地方债、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等等。对这些政策,各级各部门要敏锐把握,密切关注,及时跟进,狠下功夫,全力以赴、能多则多地争取硬“通货”。在这里特别强调,各县(市、区)在争取棚户区改造资金上,要积极上报规模,因为补助资金量大,贷款的期限长、利率低,不争取太可惜。虽然审查和资金的用途上把关很严,但仍要努力争取资金投入到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上,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就都会上来。

四、关于完成全年财税工作任务的有力保障

面对艰巨繁重的财税工作任务,各级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确保圆满完成20xx年全市财税工作目标任务,特别需要全市各级政府、各级部门更加的重视、更多的用心和更艰辛的付出。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财税工作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财税工作的领导,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涉及收入组织、重要改革、重大支出政策等工作上,要亲自主持谋划研究、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协调调度。各级财税部门要在坚持收入第一要务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改革推进、支出管理、财源建设、风险防控、资金筹措等重点工作。

第二,要形成财税工作合力。 各级财税部门要密切关注财政经济形势变化,超前研究谋划,主动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 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配合财税部门工作,积极推进综合治税和信息管税,促进涉税信息充分共享和应用,合力把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国库里的“真金白银”;要积极配合财税部门依法组织收入,做到好时不放人情税、难时不收过头税;要大力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打击涉税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第三,要加强财税队伍建设。 各级财税干部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实加强经济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财治税、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财税干部的教育管理,对工作能力强、实绩突出、表现优秀的财税干部要大胆重用;要严格教育、严肃整治、严于监督财政干部队伍,确保不使一人掉队,树立财税部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第四,要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元月份快结束了,市财政局要牵头对元月的财政税收工作进行调度,各县(市、区)要加强调度,对照下达的各项任务,做到旬调度、月会商、季考核,确保财政税收开门红,每月30日前要就当月的财政税收工作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报市委市政府。

同志们,做好新常态下的财税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重大。我们务必以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难的勇气,扎实抓好财政税收各项工作, 全面完成20xx年各项任务, 为推动 全市经济社会 加速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论德才兼备下一篇:融资担保公司监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