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心得体会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反腐败心得体会

反腐败心得体会 篇1

通过电化教育,对xx届纪委三次全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观看影片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学习再教育再提高的过程,爱党为民,勤政廉政的意识常学常新,时刻也不能放松。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从入党宣誓举起右手的那一刻起,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就成为做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一项基本任务。本片在高亢激越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中拉开序幕,通过历史回顾、理论阐述、案例解析等方式,从党的纪律的内涵和特征、30年以来党的纪律建设情况、遵守纪律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遵守纪律等四个方面生动地解毒了党的纪律和遵守党纪的重要性,既是教育引导我们增加党纪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党员干部了解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这部电教片上由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次贷危机,在20xx年演变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如何正确估计和判断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增强战胜此次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是当前面临和需要加以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片以全球的视角、翔实的资料、清晰地图表和失望那个洞的画面,通过对相关术语的明确阐述,从金融危机的成因、金融危机的危害、金融危机的应对三个方面全面解读此次金融危机,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危”中有“机”,同时又要看到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增强“保增长、促增长、促发展、调结构”的信心和决心

《增强公仆意识、永做人民公仆》这部电教片以深刻的理论阐述、生动的情感故事、大量的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采用领导、专家访谈和叙事、论述相结合的手法,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什么是新时期的公仆意识和增强公仆意识的途径和方法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辩证唯物史观的理性认知,进一步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和人民事业努力工作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永做人民公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新上任的领导干部,要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并始终做到严格遵守。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积极过组织生活,必须按照普通党员的要求自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严格遵守生活纪律。带头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时刻牢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告诫,慎欲、慎微、慎独、慎初,不为低级趣味所诱,不为金钱美色所迷,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坚决防止和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而作为一名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更要在各个方面做好表率。

一、按照党员干部廉政建设的要求,争做勤政廉政表率。在工作中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

二、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做严格自律,廉洁从政的表率。

三、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做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表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反腐败心得体会 篇2

1 几点体会

1.1 通过强化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 加强各级党委领导

加强反腐倡廉领导, 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卫生行业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的关键。我们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纠风工作原则, 把开展卫生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作为行业和单位发展的一个突出主题, 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的责任机制,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1.2 通过强化教育机制, 突出“不愿做”

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的卫生队伍, 是卫生行业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我们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一是通过组织召开全系统教育动员大会, 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 邀请省、市有关领导作辅导报告, 请市工商局、市审计局、市物价局分别从各自的角度, 阐述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等方式, 把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 贯穿于反腐纠风工作的全过程。二是开展了绵阳市首届“十佳乡 (村) 医生”、“十佳社区卫生工作者”和“十佳卫生服务明星”的评比表彰活动;邀请了“四川省健康卫生楷模先进事迹报告团”进行演讲;组织干部职工收看《慎权》和近年来卫生系统出现的反面典型, 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干部职工勤政廉洁。三是落实了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监督制度。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 在广大干部职工思想上牢固树立“不愿做”的理念。

1.3 通过强化制度建设, 突出“不能做”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医疗行为, 是卫生行业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必要前提。我们紧紧围绕决策、执行、监督等重点环节,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工作程序, 形成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工作机制。修订完善了《绵阳市卫生局议事规则》和《工作规则》;加强对人事、财务、基建、设备、药品等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在全行业实行重点部门、重点岗位轮换制;结合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 果断地作出了停止医疗机构接受药商赞助或捐赠并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清查清理的决定;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 将17项卫生行政审批项目统一纳入市行政中心集中办公;加强药品、医疗设备、医用耗材的采购管理, 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统一参加全省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新农合试点县通过招标实行药品统一配送试点。在市级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采购中, 采取部门集中采购, 市卫生局与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共同制定了《绵阳市卫生部门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卫生系统医疗设备招标工作实施细则》;各直属单位在药品管理、设备管理、耗材管理、收费管理、红包管理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细则, 并严格执行《医德医风月报和月考核制度》、《违反职业道德处罚细则》、《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禁止“账外账、小金库”的规定》、《医疗价格公示制度》、《合理用药工作制度》、《处方制度》, 以及纪检监察和纠风工作已明确的各项工作制度。通过全面制度建设, 在广大干部职工思想上强化了“不能干”的红线。

1.4 通过强化监督机制, 突出“不敢做”

强化监督机制, 加强行业监管, 是卫生行业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我们在全系统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院务公开制度。市卫生局制定了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 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各类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 尤其是抓好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向社会公布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等信息, 实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和费用查询制度。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院院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和发布制度, 定期向社会公布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门诊及住院平均费用、单病种费用及医德医风投诉处理情况等信息。主动聘请行风监督员, 定期向全系统通报行风监督和评议结果, 同时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强化监督机制, 在广大干部职工思想上牢固树立了“不敢做”的理念。

由于卫生系统固有的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矛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医疗行风群众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突出;少数单位的个别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态度差和收受“红包”的现象时有发生;医药产品采购和使用中的回扣形式更加隐蔽, 源头防控机制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因此, 卫生行业反腐倡廉工作仍任重道远。

2 几点思考

卫生行业的行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必须着眼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大局, 必须作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和“利民、惠民”的重点大事来抓。因此, 建立卫生行业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从大局出发, 着眼于卫生事业的发展

卫生行业的形象, 是与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和谐紧密相连的。在构建和谐社会大目标中, 卫生工作者任重千钧。反商业贿赂既要坚定不移地对违纪违法人员进行严厉惩处, 同时又要保护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2 必须上下联动, 全员参与, 形成合力

反腐倡廉工作绝不是简单孤立的, 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上至下、从局部到整体绝不能脱节, 否则, 就会出现上面紧、下面松、上面思路清晰、下面政令不通等现象。同时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 形成纪检、工商、检察、公安、审计、药监等部门之间横向联动, 建立信息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和联席会议机制, 合力打击商业贿赂的态势, 维护市场秩序。

2.3 努力深化体制改革

由于传统卫生体制的缺陷, 医改之初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有利于医院改革与发展的筹资机制, 从而使医院生存环境恶化, 陷入无序竞争。医院自负盈亏, 自主创收使中小型医院仅靠为患者看病无法维持运行, 造成医院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生存方式发生严重分裂。“以药养医”解决了一个时期医院的生存问题, 但药品是一个特殊的商品, 从出厂到卖到患者手中有重重环节, 这样的商业运作就给‘腐败’留下了空间。因而要从根源上遏制腐败, 必须加快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

2.4 积极推进机制创新

由于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因而我们在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创新机制, 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 惩防结合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从完善各项制度着手, 如建立各种议事规则, 工作规范, 干部任用条例, 制定人才引进、项目管理、资金分配、设备招标等管理办法等, 通过完善制度, 以科学的方法使各项工作程序化, 规范化, 公开透明, 不给腐败行为可乘之机。同时, 在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 强调“一岗二职”, 把反腐倡廉工作贯穿于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的各项工作中, 在履行领导和工作职责的同时, 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把事后积极处置转化成事前有效防范。

2.5 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商业贿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要从本质上消除商业贿赂, 必须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使商业行为在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统一的市场规则下进行。据统计全国有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 8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 还有12万家药品零售企业。这些企业的成本都需要通过‘经营、收费、加价’来维持生存。为让药品进入医疗机构并开到患者手中去, 一些企业千方百计公关, 采用送回扣的方式非法促销, 这种恶性竞争, 无疑催生了“医疗腐败”。因而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治理商业贿赂的釜底抽薪之举。

2.6 加快道德教育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欧洲议会的腐败与反腐败 篇3

为什么参加欧洲议会选举的人数在逐期下降呢?如果可以自由选举自己的议员,针对欧盟关系每个欧洲人日常生活的公共政策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影响欧盟的政策制定,不是一件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好事吗?为什么欧洲民众却不领情,不愿意参与呢?

造成这个被很多观察家称为“民主赤字”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恐怕是年年爆料却年年难改的欧洲议会议员腐败问题。我们就从欧洲议会的构建和监督机制等方面,简单地谈一谈欧洲议会在反腐败方面的挑战和成果。

欧洲议会的建立宗旨和腐败问题

细究起来可能有不少讽刺意味,当初构建欧洲议会的初衷之一,正是希望欧洲议会由民众直接选举的议员们,能切实有效地监督欧盟其他机构的运行,保证这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洁高效。而议会对自己的要求,从议会官方会址的建制就可见一斑。仔细观察位于法国东部城市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会址,会发现整个议会大楼就像一艘巨轮,而在其全部以透明玻璃制作的外墙上,写满了各种语言的“欧洲议会”四个字。完全透明的玻璃外墙,象征着议会的“公开透明”;而各种语言的标语,则象征着欧洲议会将公正地代表议会各成员国的声音。

但是欧洲议会这些年来的发展,却让当初附加在它身上的这些美好意愿成了空话。这些所谓代表“欧洲民众的声音”的议会议员们,几乎从议会创立初期就开始不断被爆出腐败丑闻。

20世纪80年代,欧洲议会曾出现每年高达400万比利时法郎(约合10万美元)财政漏洞,而钱财漏向何方竞无从查起。90年代,欧洲议会财政丑闻时有曝光,查处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1998年,著名的荷兰人保罗·范·比特南在担任欧洲委员会助理审计官期间,揭发了欧洲议会议员的腐败行为,直接导致以欧盟主席雅克(曾任卢森堡首相)为首的整个委员会成员于1999年集体引咎辞职。根据比特南先生整理的材料,保守估计超过一半的议会议员存在违法乱纪行为。其中有为了骗取会议补贴的,在会议签到簿上签上大名就扬长而去;有为了骗取出差补贴的,谎称周末出差,或者坐飞机经济舱而报销为公务舱;最严重的是所谓“议员助手腐败”,一些议员为了骗取助手经费,申报自己的家人——妻子、孩子甚至祖父——为自己的助手。除此之外的种种开假发票报账的行为更是数不胜数。

但是在比特南事件中,除了迫使委员会成员集体辞职外,似乎并没有能够推动更多的相关法律或政策的规制。在2003年6月,BBC监制的特别节目中还采访了某位欧洲议员,他连续5年雇用他的妻子作为他的助手,而面对镜头该议员坦然地说:“我是雇佣了我的妻子,这里面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知道,但是她是有能力的,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虽然在中国的历史故事中,也曾经有过“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佳话,但是似乎也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警示吧?如果有能力的话,为什么不愿意参加统一的考试应聘程序呢?类似的漏洞,竟然一直没能填补。直到2008年年初,对于欧洲议会议员雇用家庭成员或者资助家族所有的企业的禁令还是迟迟颁布不下来。究其原因,每年仅凭这两项“灰色收入”给每位议会成员带来的“红利”超过12万英镑。如此肥厚的一块肥肉,议员们在基本没有任何风险或成本的情况下就能吃到,哪里会再想累积起来每年给欧盟带来1亿英镑左右的亏空损失呢?

欧洲议会里出现的腐败,范围之广(保守估计有超过一半的议员染指),程度之深(保守估计,不到8D0名议员每年腐败金额超过1亿英镑),让人瞠目结舌。然而年年改革,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1998年提出的问题直到2D08年还没有解决,欧洲民众似乎只能用脚投票,以不参与选举做无声的抗议了。

欧洲议会腐败的制度根源

一定有人觉得很奇怪,欧洲各国不是一直宣称自己“民主高度发达,政府高效廉洁”的吗,为什么欧洲议会中同样的欧洲人会出现这么多这么严重的腐败问题呢?我们的印象并没有错,大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国家政府都比较清廉,腐败问题相对小得多。根据透明国际2008年的专业评估报告,大部分欧盟成员国的清廉指数在全球排名中都比较靠前。以10分为满分计,比如欧盟的两个核心国德国和法国,分别以7.8和7.3的清廉指数高居全球廉洁政府排名第16和第19名。其他相对小国,如丹麦和芬兰,两者同以9.4的高分傲居全球廉洁政府榜首。卢森堡和英国以8.4的高分同居第12。甚至部分新加入欧盟的国家,比如刚刚上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捷克共和国,也以5.2的分数居于第41位,作为一个十几年前刚通过革命健全民主制度的国家,这样的成绩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但是同样是欧洲,为什么在欧洲议会里就出现这么多腐败问题呢?这个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欧洲议会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如前文所说,欧洲议会相对于欧盟其他公共机构的成员构成方式(或国家任命或委员会投票等),可以说得上是最民主的地方。因为至少每个议员都是直接由民众“选”上来的。但是稳定成熟的民主机制,单靠选举过程的民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整套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作保证,否则再“民心所向”选上来的官,也很少能禁得住“糖衣炮弹”的诱惑而不浑水摸鱼的。

所谓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最基本的是所谓的“可责性”(liability),也就是选举人当选后做出的决策要向选民公开。因为只有这样,选民才能将选举人的决策和选举人竞选时的承诺作对比,两者一致就算合格,两者(如果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不一致则可以在改选时将其换掉。否则假如候选人上台之后,所有决策都是秘密进行,选民们怎么能确定当初支持的竞选方针得到实施了呢?

除此之外,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还包括定期的换届选举。法国思想家贡斯当曾经指出:“真正的选举从第二次开始”。原因是第一次选举时,哪怕选举过程很民主公开,仍然不能保证候选人被选上后严格根据自己竞选时的承诺做事,换句话说就是选民对当选者缺乏实质的监督,当选人当选之后只要不违反民法刑法,就能相当自由地行事,即便他不兑现竞选时的承诺,选民也别无他法只有大呼上当而已。但是如果有第二次选举的话,候选人即便头一次被选上了,仍要考虑下一次连任的问题,做事

显然不会过度偏离自己的竞选承诺。第二次选举相当于孙悟空金箍棒画下的圈,任凭外面的妖魔使出怎样的诱惑,当选人权衡之后,往往都会选择留在圈内争取连任。

但是现在的欧洲议会议员,对于欧洲人民来说就像“远在天边”的议员。这些议员候选人,一般民众可能根本就不认识,也不清楚他们有过怎样的资历。更糟糕的是,欧洲议会的议员人数,从1986年的518名,增加到1992年的567名,到2004年达到732名,2007年更是增到785名。欧洲议员的总人数太多,要在欧盟议会如山一样的文件中找到当初投票选举的候选人的决策,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想看,在785名议员中辨别出当初选举的议员对某个提案投了yes还是no?更何况,有些时候议员的表决结果是无法查询的,因为他们的表决将以政党团体为单位集体给出。这样一来,在欧洲议会的浑水中,议员们作怎样的表决,就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民众的监督,哪怕是做出违背自己国家利益(但有利于自己利益或自己所属党团利益)的政治交易,也不会有任何竞选风险。

而且,欧洲议会议员的位置是允许连选连任的。现在的议员们大部分都能稳稳当当地连任,倒不是因为他们能力高做事好,而是因为选民根本无法监督他们的决策,也就鲜有动机换届。没有连任的压力,议员们也就更加“无法无天”了。

欧洲议会的建制初衷,是希望其作为对其他机构(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的一个制衡机构(checK),能监督他们的运行正常,避免腐败问题。但设计者们却忘了“监管者”本身也需要监管,如果最天然的监管者选举人不能发挥作用的话,就需要比较完善的法律规范和检查机制做补充。可惜欧洲议会根本无法通过有害议员利益的内部条例,比如为了杜绝骗取周末出差补贴,上世纪80年代就有某议员曾提出过出差应该实报实销,但投票时仅有9票赞成,434票反对。

欧洲议会的反腐经验和成果

欧洲议会因为建制的缺陷出现了很多问题。议员腐败作为其中比较严重的一个,其实长期以来都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因为这些腐败往往都是悄悄地进行,“打枪的不要”。但是近几年,由于众多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欧洲议会议员腐败的问题越来越广泛地得到揭露,从而间接促使议会进行改革。媒体,在西方有时被称为“第四权力”,意思是除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之外的第四种社会力量。它不仅能对前三种传统政治权力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往往还能对这三种权力起到制衡作用。在欧洲议会议员腐败的问题上,媒体的作用非常重要。譬如BBC坚持不懈地对议员腐败的问题进行长期关注和跟踪报道。如果没有他们的报道,欧洲人民对这个问题的敏感度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高,欧洲议会的改革也就更加遥遥无期。

除此之外,制度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欧盟独创的独立监察员制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丹麦就曾经建议将本国的行政监察员制度引入欧洲议会,完善对欧洲议会的监督体制。后来几经商议权衡,终于在1994年正式成立了欧盟监察专员署(111e European Ombudsman)。(编者注:Ombudsman是指专门调查公民对政府或其公务员的不满的官员。来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瑞典1809年就成立了司法巡查局,专门管理调查政府和公民之间事务的司法权益)。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相关规定,监察员由欧洲议会选举产生,向议会报告工作,任期由议会决定,可连选连任,但一般不能解除,除非个人提出辞职,或犯下严重错误,或不能再胜任工作。根据条约规定,独立监察员必须以欧洲整体利益和公民利益为重,完全独立地履行其职责,不得寻求或听从任何政府或机构的指示,不得担任其他政治上或行政上的职务。监察专员的地位相当于欧洲法院大法官,行事完全独立,有权调查任何相关文件档案,一般情况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拒绝合作。除了调查权限大之外,监察员的管辖范围也非常广,他的管辖范围包括欧洲理事会、欧洲部长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审计院、经济社会委员会和各地区委员会、欧洲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以及其他附属机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独立监察员可以直接受理任何欧洲公民的投诉。

从制度上分析,欧盟监察专员制度或许还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监察员由欧洲议会选举,任期由议会决定,这一点或许对监察员的独立性是一种潜在的限制。至少监察员在调查议会议长时或许会犹豫一下,考虑是否想再获得议会肯定再任一期。现有监察员机制的其他国家(比如丹麦和挪威等),监察员一般由第一行政长官任命,且任期由宪法固定,监察员被任命后完全独立。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心得体会 篇4

--***纪工委

根据****文件要求,****8纪工委自3月1日开始开展‚筑牢反腐防线,提升履职能力‛主题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有效的提高了项目部管理干部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和履职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强化了项目部管理干部的廉洁意识,很好的树立了项目部管理干部‚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思想,筑牢了反腐思想防线,提高了履职能力。作为*****党工委副书记,通过此次活动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一、不断学习,筑牢反腐防线

通过学习《党章》、《准则》、《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深刻含义: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廉政准则》为镜,防微杜渐,注重从点滴小事做起,以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坚守‚底线‛,廉洁奉公,切实作学习的表率、落实的表率、接受监督的表率。‚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自焚。‛贪婪是无止境的,唯有树立廉洁从政的坚定信念,以《廉政准则》为镜,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所作所为是否违反了准则,坚决做到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才是一名好员工、好干部、好党员。我将努力在实践中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政治学习、关心时事、增强服务、奉献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牢记党章要求,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立场坚定,做一名政治坚定、目光远大、乐于奉献的党员领导干部,为企业的辉煌发展贡献力量、为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努力奋斗。

二、家庭助廉,共守清廉之约

通过家庭助廉活动,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清楚的认识到了廉洁从业、反腐败不仅是管好自己、做好自己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管好身边人、时刻谨记亲人、朋友清正廉洁的苦口婆心、贪欲自焚的逆耳忠言。让我明白了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改善自己生活条件、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应量力而行,不要期望过高,甚至高不可攀,坚决不能以公谋私,不然必招牢狱之灾。一直以来,我始终与家人一起,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发意外之财、份外之财。所谓“妻贤夫祸少,子孝夫心宽”,自我从事管理岗位的那一天,父亲就经常对我说:“古话说得好‘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定把公家的是干好,千万不能拿不义之财,不然丢饭碗事小、丢性命事大啊‛。成家后妻子也经常在耳边提醒我说:‚日子穷一点没关系,钱可以慢慢挣,钱是好东西,但咱们得凭自己的真本事挣本分钱,是咱的当仁不让,不是咱的咱坚决分文不取‛,她还经常把在报纸上、杂志上看到的贪污犯罪事例说给我听,不时在我耳边提醒我。事实证明,“枕边风”确实起着不小的作用,家属常吹“廉政风”往往能够管住身边的人。我能始终如一的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与父亲和妻子的不断叮嘱、不断提醒是分不开的。

三、廉洁自律、警醒他人

党纪条规就是悬崖边上的护栏,是避免我们党员干部违法犯罪的‚防火墙‛,从遵守党纪条规做起,可以防止犯大的错误,避免更严重的后果。通过此次活动,使我更进一步的意识到‚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的悔恨之痛,更让我铭记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警世之词。通过对其他有关领导干部的廉政谈话和他们的廉洁承诺,让我从中认识到‚祸患积于忽微‛,作为项目党工委副书记,对项目党员领导干部时刻提醒、慎为慎行,培养他们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醒他们珍重自己的人格、名誉和形象,稳住心神,把住操守,耐住寂寞,经受住各种诱惑,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和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坚持反腐倡廉从小事做起,从衣食住行做起,勤俭节约,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铺张浪费,始终保持党一贯倡导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责无旁贷。

反腐败心得体会 篇5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下面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学习心得体会

总书记强调:“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这要求我们全面审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结合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和纪检监察工作实践,用法治思维规划指导和引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解决好与法治要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树立法制至上理念

法治中国,依法治国,不仅早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也已上升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坚强意志。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依法治国,不仅再次吹响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号角,也为推进廉洁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反腐法治化与国家法治化的路径基本一致。国家的法治化,即国家权力全部纳入法治轨道,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近年来,在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方面,国家先后制定和修改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务员法、反洗钱法、政府采购法等,这些法律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公职人员行为进行了规范。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对纪检监察业务法规制度如数家珍、驾轻就熟,还应该把法治作为一种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从更高层面、更深层次学习领会法规制度精髓,掌握各类法纪条规,体现和贯彻好法治精神,把“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作为一种思维习惯,敬畏法律、推崇法治、遵循法则。

加快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

法制健全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前提和基础。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完善过去的一些法规,扎紧制度笼子,加快重要领域如权力公开、党务公开方面的立法进程等。现行某些规范权力的党内法规和行政规定,有的只是原则性的倡导,缺乏实际操作性;有的无责任主体,有的无配套政策,有的无程序性规定;有的只有禁止性规定和要求,缺乏明确具体的责任追究条款;有的党内法规自由裁量权空间过大,既损害了法规的权威性、执行力,也不利于开展内部监督。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同样一起案件或相同的违纪行为,给予警告和开除党籍都是在原则规定允许的框架内执行纪律规定。所以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就出现了对干部腐败行为以纪律责任替代法律责任,甚至对一些违纪问题常采取“下不为例”的处理方式,客观上纵容他们在制度规定面前依然我行我素,在利益诱惑面前产生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

因此,在党和国家层面,应认真研究解决党纪与国法、行政规定与法律条文之间存在的一些缝隙,及时修改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力度,从制度源头堵住或减少公权力寻租的可能。在中央层面,还应围绕消极腐败现象的新特点、新趋势,围绕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工作业务程序等方面制度建设,防止因为断层和脱节而产生违法问题和办案事故;结合公、检、法、司等执法机关在反腐败工作中承担的角色任务,加强与其之间工作运转程序衔接的制度建设,实现法制化规范、程序化运作,防止交叉打架、重复劳动,使反腐败的法律链条平稳延伸、无缝对接。在地方层面,应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特别是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目前,有的地方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台了诸如网络举报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公车改革等方面的法纪条规,在操作执行层面反映出了良好效果和社会反响,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宣传,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

依法履职刚性运行

没有法制为底线作保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仅失去了方向基础,也没有了根本遵循。党和国家不断结合时代特点强化反腐败工作法规制度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要让纪检监察机关、纪检监察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现实问题,这既是提升纪检监察干部个人能力的要求,也有利于反腐败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纪检监察机关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做到心中有法纪、脚下有红线,实现法纪落地、刚性运行。一方面,要头脑清醒、擦亮眼睛,认清合情与合规之间的差距,合理与合法之间的鸿沟,不能空泛化、选择性、生搬硬套落实运用法规条款;另一方面,要谨防用组织程序代替法律规范,用工作纪律代替法律规定,用领导意志代替法纪要求的错误行为和现象。在纪检监察工作各项核心业务、关键环节,都要抓好法律实施的监督,甚至可探索引进第三方监督机制,发挥好社会监督的作用。

破解法规制度盲区的难题

近年来,各类涉法涉诉案件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增多,纪检监察机关业务范围内出现的许多问题也亟待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要认真梳理研究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法制为统揽,以实践为课堂,不断强化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针对当前突出的仅用党纪而无法用法律规范的灰色地带、法律法规滞后性问题,比如裸官、兼职取酬、收送“红包”、“吃空饷”等,许多违反党纪的行为在法律上尚无明文规定,这既是法律监督的盲点,也是法律界定的难点。比如,对官员失联事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后,办案保密规定与公众知情权之间存在冲突、实施重处分对象审诉复议有无第三方介入监督、党外人士违纪违法行为采取措施手段受限等新问题,要加强研究论证,有针对性地利用法律途径、法律武器,提出解决对策,运用法治方式破解此类难题;如对外信息披露不畅通的问题,可以建立全天候网络值班新闻发布制度,针对疑难信访、申诉复议等问题,可探索吸纳律师、司法、第三方组织参与,举行公开听证会,这不仅是对法治精神的弘扬,也是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积极贡献。

篇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发行,该书从理论制度建设层面上对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了深刻的说明与揭示,体现了党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说明了党反对腐败的时代意义。

形形色色的腐败方式存在,是催化社会腐朽、腐蚀法律体制的根本要素,如果任由腐败存在,不搞党风廉政建设,最终必然亡党亡国。这不仅是历史的结论,也是党在思想认识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高度。反腐,重在从根源上反。怎么反?这不仅关系到制度建设的问题,也关涉到人心向背的问题。把反腐弄成政治运动,则会致使法律制度的变形。而让反腐仅仅停留在一阵风的状态中,则会导致腐败更加严重。只有让反腐方式时刻走在路上,成为工作新常态,才能彰显反腐的决心,维护法律制度在法治意义上的本质特征。

其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探索,我们先后出台的法律制度已经不少。但在市场经济阶段,客观条件的变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道德要素淡化了,金钱意识加重了,人性扭曲了,腐败来临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如何抓?反腐败斗争如何进行?这些问题必须回答,这些课题必须研究,这也是提升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拷问一个民族的道德情操的有效办法。

这个办法,不能仅仅停留于制度层面,要形成一种社会气候,不给腐败留一点空间,发现腐败问题就要坚决处理,对待腐败问题不能息事宁人,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时刻进行在路上。

当然,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最关键的要素在于抓好党的思想信仰问题。信仰问题是个常识性问题,也体现着一个政党的生命力问题。对此,抓好党建工作和反腐败斗争,信仰问题的倡导至关重要,如果抓不好这个问题,是无法抓好党建工作的,也难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腐败问题是形成社会难以公平正义局面的客观原因,这一点意见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使全社会都来监督腐败,发现监督,使腐败难以形成气候,难以形成条件,并形成人人面对腐败敢于喊打的局面,直至不敢腐格局的形成。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个大的命题,宏观之处延伸于各个领域,体现在各种方面,既浸润于道德层面上的情感灌溉,也植根于法治制度的各种层面之上。微观之处则尽显其的细微,是社会各种领域最后一道防线的终端。如果党风不廉,腐败横行,这个社会就会缺失法律上的根本意义,甚至走向极端。

对此,不论如何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都是第一位的。这个问题抓不准,搞不好,其它问题无论搞到什么程度,都难以收到好的社会效果,都难以合格,都难以迎得群众的喜欢。只有坚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理想阵地,我们的未来才是美好的图景。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那么,如何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为我们工作的新常态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扎扎实实走好群众路线,在行动上带着对党信仰的感情和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以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生命底线,以为人民服务为一切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一书,从这本书中找原理,找答案,作为思想武器,是最有效的方法,而这,并且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要素。

篇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来,按照党委、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部署和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时刻坚持的方针和原则。作为一名干部,更应该从头做起,自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筑牢拒腐防变意识,真正做一个党放心、人民满意、广大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相信的年轻干部。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十分重视个人的廉政建设,并能始终把它放在重要位置,加强了相关内容的学习,积极参加了党委布置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的相关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和能力,提高保持清正廉洁的自觉性。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干净净履行职责

1、要警钟长鸣,筑牢防线。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充分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大脑中要时刻绷紧这根弦,时时警醒自己,筑牢防线。

2、从严自律,管住自己。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常在河边走,难得不湿鞋”,就是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每一名党员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盛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二、坚持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干好工作

1、要有求真的精神。求真说到底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品德、一种精神,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从大的方面讲,是科学判断新形势,准确把握规律,探求办法措施。具体到工作来说,就是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增强加快发展的压力感、紧迫感。坚定信心,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求真就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学会用心,善于从普遍性问题中发现和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和提炼经验性的做法,用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难题、工作中的症结。总的来说就是既要有加快发展的高度热情,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2、要有务实的作风。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实在人,是处事为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誉。

三、艰苦奋斗,培养良好生活作风

反腐败心得体会 篇6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

学习心得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指导意义。日前,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一书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论述摘编》共分9个专题,收入216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XX年11月15日至XX年10月23日期间的讲话、文章、批示等40多篇重要文献。这部新书全面呈现总书记的思想精髓,堪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文献,特别是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任务、新要求,是定位作风新状态、政治新生态和反腐新常态的“导航仪”和坐标系,尤其值得我们党员干部认真领会、自觉遵循、努力实践。

根据市纪委、市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通过深入的学习,我对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论 述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要求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和把握,现就学习内容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第一部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讲意义。习总书记在这一部分引用毛泽东同志“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的论断,强调了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带领全党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来抓,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实际成效,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二部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是讲形势。习总书记在这部分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缠绕着党员干部,温水煮青蛙现象就会产生。”同时强调四风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实际情况看,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严重,党的十八大后仍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不收敛、不收手,贪腐金额动辄上千万上亿元,而且往往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身;“四风” 病源还在、病根未除,仍停留在“不敢”层面,“不能”“不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防止反弹任务艰巨;少数党员干部纪律和规矩意识不强,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等等。巡视发现的问题、纪律检查机关查处的案件、严重违纪违法者的自我忏悔,都印证了习总书记对形势的判断是冷静、清醒、完全正确的。

第三部分,“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是讲政治。习总书记指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一个政党,不严明政治纪律,就会分崩离析。”讲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引用毛泽东同志语:“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邓小平同志语:“上级对下级不能颐指气使,尤其不能让下级办违反党章国法的事情,下级也不应当对上级阿谀奉承,无原则的服从、尽忠”。并且强调:“不能让党纪党规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造成‘破窗效应’”。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党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逻辑展开。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 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第四部分,“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是讲责任。习总书记指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全党动手。”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各级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的责任、义务所在。“各级党委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有全面领导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这讲的是党委的主体责任;“既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又督促检查相关部门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任务,经常进行检查监督、严肃查处腐败问题。”这讲的是纪委的监督责任。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对于那些领导不力、不抓不管而导致不正之风长期滋长蔓延,或者屡屡出现重大腐败问题而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不管是谁,只要有责任,都要追究责任。”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提法都具有划时代意义,使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担当、责任追究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对于党委主体责任的界定、落实和考核评价等,带来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

第五部分,“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是讲作风。习总书记引用李商隐的咏史:“历 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指出“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引用古语“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论述作风建设的艰巨性。引用古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不好,下必效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强调“作风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引用“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要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以上率下,“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的八项规定,到反对“四风”、“三严三实”、“五个坚持”等重要论述,将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两年多的作风建设成果,使党员干部的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进一步端正,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第六部分,“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是讲决心。习总书记提醒我们要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他指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强调要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任何人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引用杜甫诗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竿”,强调 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同时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一部分习总书记讲了很多狠话,语言犀利,态度鲜明,疾恶如仇,摄人心魄。充分表现了总书记强力反腐的坚强决心。读后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留下深刻印象,腐败分子受到极大震慑,广大干部群众痛快淋漓。

第七部分,“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是讲巡视工作。习总书记用唐代御史韦思谦的名言要求巡视工作“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他指出“中央给了巡视组尚方宝剑,是‘钦差大臣’,是‘八府巡按’就要尽职履责,不能大事拖小,小事拖了,对腐败问题要零容忍。”总书记高度重视巡视工作,强调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并提出一个中心、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全覆盖”等要求,推动巡视内容、方式方法、制度建设创新,形成了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中央巡视组完成了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巡视全覆盖。山西严重腐败问题和白恩培、万庆良、武长顺、杨卫泽等人的问题就是通过巡视发现的。事实证明,巡视制度是党内监督有效管用的制度,是一把反腐“利剑”。

第八部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讲制度建设。习总书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这样“能可靠的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和“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他进一步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坚持破立并举,注重建章立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同时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做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集中阐述,从进一步强调顶层设计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体现出以习总书记为中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建章立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坚定信念。

第九部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是讲理想信念。习总书记引用古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公生明,廉生威”向我们阐述出道德信念的重要性,又通过“与 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暄于五色之惑”“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修己已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告诫劝导党员干部要不断践行“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要求,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清”目标。反腐倡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反腐败斗争只有从高压态势、制度化行动进入干部的心灵世界、获得干部的价值认同,才能行之久远,赢得最终的胜利。这也是本书在最后一章所要表达的期许。正如习总书记所言,“自律和他律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反腐败的难度和出路 篇7

关于腐败和反腐问题,人们多从政治涵义上去理解,我是个学者,想从学术上找找答案。哈耶克给腐败下的定义是:“腐败乃是那种强迫我们的意志服从于其他人的意志的权力,亦即利用我们对抗我们自己的意志以实现其他人的目的的权力。”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苏珊·艾克曼认为:“腐败是国家管理出现问题的一种症状。这种症状表现为那些原本用来管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机制,却被官员用来达到个人发财致富的目的。”国际透明组织(1995)对腐败的解释是:“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

对腐败问题,人们至少可以达成以下共识:这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和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是在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前提下出现的一种合乎个人“经济理性”,但是却违背社会利益的行为。腐败不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而是将社会财富转移到少数垄断生产者手里,或将公共资源转移给少数腐败分子及利益相关者,对经济增长及公众福利产生危害,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构成隐患。

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异化机制,孟德斯鸠有一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阿克顿勋爵也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可见,权力如果成为直接参与价值分配的现实资源,就表明它无法受到基础价值资源的制约,进而产生权力寻租行为的泛滥。就最容易酿成腐败的财政领域来说,问题总是出在官员个人权力太大和有效制约的缺失。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由于事权不明确,很容易造成财政分权不规范,形成财政体制中的集权现象。财政管理权力界定的缺陷,有可能导致政府预算的膨胀、预算资金的浪费,有可能发生把预算内资金转化为预算外资金,也有可能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在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在财政管理权力不被界定的真空地带,就意味着掌握这一权力的官员可以毫无阻碍地将公共权力据为己有,谋取私利。可见,如何保证公款和公共资源的安全和不被任意错配,才是这场反腐风暴的难点和关键之点。

导致腐败的其他原因也可从制度上寻找。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在限制条件下使其收益最大化的。在不同的制度下,人的行为选择不同,制度对于人的行为选择具有支配性的作用。某一领域发生系统性腐败,一定是特定的制度安排的结果。财政领域发生腐败,一定是财政制度及其相关制度安排不合理或“篱笆”设置不严密所导致的结果,比如,财政信息不透明给腐败者留下脱离监督的真空,缺乏绩效考评及对失职者的问责机制、缺乏有效的控制、监督和纠错的机制等。

关于治理腐败的出路,首先和最重要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加大打击力度”,而是财政权力的制衡机制的建立。人大应切实承担起立法和监督职能,政府施政要切实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审计部门要对各级政府财务实施独立的审计。在人大与政府部门之间、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部门之间、各级行政和审计部门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效的权力制衡关系,从根本上遏制反腐败才是可能的。

反腐机制一定是由有效的制度制约体系所组成。要增强预算透明度,建立规范的财政报告和信息披露制;要建立财政收支查询监督网络系统,形成由人大、审计与财政部门共同联网的财政收支查询监督网络;要切实加强人大的实质性监督,建立强有力的预算问责机制;要建立公众参与式的预算机制,让公共资源的筹集和使用充分呈现在整个社会的实时监督之下。

破除反腐败的迷思 篇8

“乱世用重典”止不住“前腐后继”

在国内外专家为中国反腐败开出的“良方”中,最典型的观点有两种:第一是“乱世用重典”,第二是“只有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制才能消灭腐败”。对于这两种主张,实有澄清的必要。

在世界各国推行的反腐败斗争中,许多人都想当然地以为加强刑罚可以遏制腐败的发生和蔓延。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领导人多次公开表明反腐败的决心,把反腐败的成败看作是执政党的生死抉择,为此许多大贪官甚至被判以极刑。这种“大刀向大官们的头上砍去”的架式,反映了执政党从严治党的决心,但“乱世用重典”的运动方式却被实践证明收效甚微。

1997~2004年,中国共有14个交通厅长落马,而河南省则有连续3任交通厅长因腐败下台;首钢曾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连续发生管志诚、于惠荣、杨立宇、赵东祥、邵军、应海明、周北方等5起以主要领导为主谋的百万元以上经济大案、窝案。管志诚枪毙不到两个月,其继任者杨立宇、赵东祥即以闪电般速度再受贿150多万元……这种“前腐后继”的案例告诉我们,中国当前腐败猖獗不是因为中国没有法律,也不是因为现有法律惩罚不够严,如果现行法律制度对惩戒腐败效果不彰的话,那么问题往往出在滋生腐败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当中。简单地对贪官适用死刑,只会滋长人们对死刑威慑力的迷信,而忽视滋生腐败犯罪的各种土壤和制度漏洞。现阶段,中国正处在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双重、快速转型过程中,法律制度不健全和各种经济制度、手段的缺陷,为腐败的发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强烈的诱因和大量的机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在中国,征用一亩农田的成本是5万元,而出让时的价格达百万元以上,这种巨大的利润必然会诱使不法之徒铤而走险,正所谓“赔钱的生意没人做,砍头的生意有人做”,而这些情形在法律健全的国家里是不存在的。再如,中国政府的公共采购支出从1998年的31亿元人民币暴增至2001年的653亿,2003年更达到1500亿;大量的政府投资涌向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就使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的建立规划、工程的发包承包等等部门,成了油水最足的肥缺。另外,在国有企业关、停、并、转的改革过程中,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如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等一系列现代公司管理制度完全付诸阙如,企业内部缺乏有效制衡,才使得首钢等国有企业发生的窝案一再得逞。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要防范腐败的发生,不可能寄希望于“运动”和“严打”;用降低死刑门槛的办法,“从重”、“从快”地杀贪官,这样反腐败只会是南辕北辙。事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对贪污腐败的惩处规定要远比发达国家严厉,但并没能改变那些国家腐败的现状。保留死刑甚至大量适用死刑的国家并不比废除了死刑的国家或地区清廉,“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行榜上前19名的国家都是完全废除死刑的国家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中国,制约腐败的根本出路在于建构国家廉政体系,加强法律和经济制度的建设,而不在于祭出死刑。

在反腐败运动中,我们既不可迷信死刑的威慑力,更不可妄自菲薄,认为“中国人有腐败的基因”、“中国文化是腐败文化”:重情轻理,讲人治、拉关系而轻视制度。香港和新加坡的例子证明,华人同样可以建立并遵守各种制度,按照游戏规则来运作。

民主是昂贵的游戏

反腐败的第二种迷思是“只有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制才能消灭腐败”。提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每年都有大批腐败分子落网,每年都出台各种类型的文件规范官员的行为,可是腐败现象却没能得到根本遏止。所以,要根治腐败,就必须改变中国的现行政治制度,建立起西方式的多党政制和三权分立的监督机制。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对现代国家的管理不甚了了,他们看到的仅仅是电视中经常播出的议会对政府部长进行质询和政府部长为某件事情鞠躬下台的镜头,他们以为这就是议会对政府的有效监督和制衡。他们看不到的是,现代庞大的公共部门和公务员体系才是滋生腐败的一大温床,而如何治理这一块,世界各国都没有成熟的经验。

在政治学上中文称为“政府”的部门,在英文里实际上区分为cabinet和administration两个层次,前者指由部长组成的“内阁”,他们是随选举产生的与行政首长共进退的政务官,后者则指广大的常任文官,即公务员体系。在西方国家,每四年一次的选举,所有政党提出来争夺选民的各项民生政策都要以国家税入为基础,也即“大饼”如何分的问题。只有胜选的、在议会里占多数的政党才可以实施其理念,把国家收入转换为公共事业的支出,服务和拉拢选民。而这部分的预算支出和使用,就成了朝野攻防角力的议题和战场,这才是可以由立法部门监督的政府权力运作。中国的国情虽然不同于西方国家,但在政府支配税收的权力部分是相同的。如果我们把这部分的权力运作量化的话,2004年,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资料,中国财政收入是26396.47亿元(不含债务收入,下同),也就是说,可监控的这一部分权力价值26396.47亿元。但与此同时,由政府各部门凭借部门垄断权力制造出来的、而由各部门同其利益攸关者进行瓜分的“寻租收入”则达到56952.9亿元。最重要的是,这笔寻租收入不会用于国家公共支出,不属于立法机构监管的范畴,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灰色领域。不管是谁上台,不管是一党还是多党,要治理这一块都不会一蹴而就。实际上,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由于资金、土地、劳动力等主要生产要素仍由行政力量决定和配置,形成了行政配置手段与市场配置手段并行的双轨制,从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租金空间,滋生、诱发了以权力寻租为主的腐败犯罪,这是国内贪官腐败犯罪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幅员辽阔,四级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管治能力弱化,是促成腐败发生的重要土壤和气候。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国目前由商品差价和进出口许可证所带来的租金、垄断行业的垄断租金、利率差、地价差、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偷税漏税所造成的腐败收益高达46000亿元。这种“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的现象集中在行政权力和市场的交叉点,如公共采购和土地交易中;发生在体制转换的时候;并且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而得以强化。再以“外逃资金”和两岸“地下钱庄”交易为例,按照各方面的估计,中国每年外逃资金为200亿美元左右,而台商在大陆投资及其收益转移,多是通过地下钱庄进行。外逃资金之所以这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为吸引外资而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遂使得国内资本采取先走出去再迂回国内,冒充外资以享受优惠政策的“曲线救国”策略。台商利用地下钱庄,也是台湾当局禁止两岸三通政策逼出来的。很显然,这些跟两岸实行的政策有关,而跟政治制度无涉。不管是一党执政还是多党轮流坐庄,都必须面对这些问题,这不是空喊民主口号就能解决的。要消除产生这些腐败犯罪的机会和土壤,光靠引进西方的政治概念无济于事。我们也不可能因噎废食,重回计划经济的老路。也正因此,国内过去几年在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和权力的改革方面所迈出的步伐,如2004年7月1日生效的《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分三批取消和调整1795项行政审批项目的动作,无疑更具实际意义,其深远影响不容低估。中国在过去10年间建立起来的建筑有形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行政服务中心,在建筑、医疗等行业推行“黑名单制度”等等制度创新和反腐工具,在打击腐败犯罪方面更具威慑性,受到国际反腐败运动的赞赏。

提倡建立民主政制以制约腐败的学者言必称独立的司法制度对打击腐败的重要性,这固然没有错。但是,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民主是昂贵的游戏,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民主制度就会走向反面,变成包庇、纵容腐败犯罪的保护伞。而要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司法制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以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行榜上头20名的国家为例,他们都是经济、福利高度发达的国家,全民教育水平高,人均拥有报纸、电视和上网率无与伦比,律师和警察占人口比例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瞠乎其后,再加上发达的金融监管和税收管理制度频繁的人才流动,打破了地域、行业的“关系网”,这些都是维护一个国家清廉的重要条件。反过来,在清廉指数排行榜上敬陪末座、殿后十名的国家,如海地、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喀麦隆等等民主的“模范学生”,都实行了多党竞争,但这些国家的腐败却极为猖獗。这就证明,民主政制不是腐败的绝缘体,腐败发生在全世界所有政治体制。过去几十年全球反腐败运动的经验证明,传统民主政制对遏制腐败的发生和蔓延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许多发达国家公司在海外大肆行贿,或在自己国家里公然吸纳、收藏外国赃款和不义之财。在很多转型期的国家和地区,私有化过程和多党政制的发展则成为诱发腐败的病灶。例如在印度,甘地夫人1969年就任政府总理时,为了建立新国大党而推行的一系列旨在筹募政党经费的政治和金融制度改革就为政商勾结大开方便之门,从此把政治腐败在印度煽成燎原烈火。这种政客跟不法商人勾结,接受以偷税漏税、黑市交易或非法汇兑等非法途径所获得的政治献金的行为被称作“黑金政治”;无独有偶,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在台湾岛内推行的政治改革,也促生了“黑金政治”的毒瘤,危害至今。

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南亚民主国家,不是没有独立的司法制度和自由的舆论监督,可是,由于经济落后、人口贫穷、教育不发达,培养不出足够的人才担负起维护民主政制和司法制度建设的重任。这些国家独立几十年,培养出来的律师占全国人口比例尚不到十万分之一,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千分之三的水平。在这些国家,警察勒索陷害、检察官胡乱侦办、法院久拖不审是普遍的司法腐败现象。很多地方警察办案连指纹都不会取,只靠把犯罪嫌疑人捆起来毒打成招;检察官侦办案件,不管有无足够证据,一律送上法庭,以致法院案件堆积如山。在印度,初级法院累积案件超过3千万件,高级法院累积的案件超过3百万件;一件官司拖上20年,律师往往吃完原告再吃被告,任何纠纷要想打官司,不贿赂检察官或法官根本就进不了法院,多抓住几个腐败官员又能怎么样?连开庭审理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绳之以法?司法腐败使得这些国家贪渎官员有恃无恐,直把法律、法院当无物,正所谓贪官猛于虎。如印度前国防部部长,索贿受贿的情形在2002年被记者用摄像机全程拍摄下来,消息披露后举国哗然。然而此公硬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眨眼便又率印度国家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在南非举行的反对种族歧视大会,在联合国讲坛上气定神闲,侃侃而谈……在巴基斯坦,更没有人把法院放在眼里,每次开庭前,当事人不是去贿赂法官,把事情摆平,就是收买流氓歹徒,把正直、不接受贿赂的法官痛殴一顿,让案件不了了之。综上所述,那种把民主等同于有效监督、把民主当成制约腐败的唯一的观念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可在国际反腐中发挥大国作用

在过去10年,国际反腐败运动经历了一个法制建设和观念转变的过程,许多过去天经地义的观念和行为如今都变成了犯罪行为;许多以前提倡的观念,现在变成了法律规范,如《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经合组织反对在海外行贿公务员公约》。“9·11”以后,国际反腐败运动发展更加迅猛,提出更多新的议题。中国在过去几年努力建设一个以惩治、预防、教育三位一体为特点的预防腐败制度和走出一条以开发反腐败工具、努力探索制度创新为方向的路子来治理腐败,是值得肯定的。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中国作为亚太区的一个区域大国,积极参与重大的反腐败国际行动,如签订和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参加亚洲银行和经合组织的《反腐败行动计划》及亚太经社理事会的《反腐败行动计划》,为推动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参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了高度评价。

今后,伴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加强,中国更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中国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海外投资的管理,加强金融监管,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杜绝企业在海外行贿,尽快参加《经合组织反对在海外行贿公务员公约》,在国际反腐败运动中,发挥大国的建设性作用。

上一篇:中考条幅标语下一篇:投资发展环境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