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权建设系统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政权建设系统(通用9篇)

基层政权建设系统 篇1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权建设的稳定。基层政权重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是基层政权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处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位置上,是连结国家与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它所具备的基层性质和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地位上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发挥的作用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关系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但是,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不断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税等税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社会流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层政权;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使得使得基层政权的强化工作比较难以开展。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财政保障能力弱化,许多乡镇的财政运转非常困难。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的数据显示,我国西部大部分省、自治区的基层及社区建设资金还是主要依靠上级财政,其自身的造血能力很弱,而有些偏远的农村更是要完全依靠上级拨款。在宁夏、青海、西藏、云南等一些贫困地区,基层的硬件还十分落后。资金问题,是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的最主要问题。

二、社会整合与控制力弱,农村的很多矛盾无法化解。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及生活习俗的不同,使得党和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不易被下层的民众理解,因此在落实一些具体的工作时,会因得不到民众的支持而搁置。在法律上,也存在着国家法与当地习惯法冲突的问题,比如藏族一些地方的“以钱偿命”和“一妻多夫”等。

三、社会动员能力弱化,政府的号召力在不断降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们把财富和个人利益看的越来越重,在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当然,这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一点却多少助推了政府的号召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的弱化。再者,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不是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加之一些干部没有把心放在他脚踏的土地上,使得当地的少数民族民众对其认同感不强,这也不利于强化政府的号召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四、基层政权组织在服务和管理方面能力不足,定位不当。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工作人员在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方面能力普遍较差。首先是因为其个人原因,在西部的基层农村,大部分的基层工作者年龄偏大、观念陈旧和知识不足,导致他们在工作上依赖经验而思想保守;其次是传统的“官本位”观念的束缚,使得其在实际工作中过分“管理”而不重“服务”。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防止基层政权弱化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因此,特建议:

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继续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少数民族的群众享拥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只有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行使诸如选举权及村民代表大会等民主权力,才能使其更真实的感受到当家做主,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是整个基层建设的方向,要坚定不移。

二、对基层政权的机构进行改革,要学习发达省市地区的经验,将一些完全可以投入市场的机构裁减出去,这一方面可以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能减轻乡镇一级的财政负担,将相对缺少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权的稳固,甚至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增设机构,而不能为减而减,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基层乃至全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

三、扩宽资金来源渠道,严格资金监督管理。基层建设工程浩大,所需资金绝对不是小数目,不能抱着“等、靠、要”的心态,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影响百姓利益的前提下挖掘自身的造血能力,为财政减压。另外,要严格遵照财政部印发的《西部地区基层政权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以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实效、专款专用四项原则来管理基层政权建设资金,不得用于范围不相符的各项开支。

四、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桥梁”的作用,在凝聚人心、团结民众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动员能力和号召力上的弱化,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反映民意民情上的作用不可替代。去年拉萨实施的“农村和城镇社区党组织带头人培养工程”、“共产党员先锋工程”、“城乡党建结对工程”(简称“三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建年”活动具有推广意义。

基层政权建设系统 篇2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原因也比较复杂,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村级干部管理系统面临人力匮乏

目前大多村庄青年外出, 使得大多农村老龄化, 致使精英外流, 农村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同时, 村干部的报酬太低, 工作压力过大。村干部现况是管事多、操心多、挨骂多, 在事业发展前景上几乎没有转干、升迁的可能, 因此不少人不愿当村干部。这样村级组织的素质、办事效率很难提高。

(二) 乡村债务, 只升不降

居高不下的乡村债务对农村的治理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乡村干部对村部能偿还巨大债务的信心丧失, 并因此失去了工作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 得过且过成为他们的信条。为化解债务, 各地采取了种种措施, 收效甚微。有些村镇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手段来化解, 虽然一时缓解了压力, 但其后的问题更是引人深思。

(三) 干部待遇低, 工作的积极性降低

干部心态失衡, 存在思想危机。一些基层干部在世俗金钱、权利的诱惑下, 经不起腐朽世俗思想的侵蚀, 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发生转变, 与党的宗旨背离, 不是人民利益大于自己, 而是为自己谋钱谋退路, 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此外监管机制不具体, 村级干部违法违纪有机可乘。由于村级干部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思想道德水平差, 政治素养不高, 工作中“公私兼顾”现象严重, 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日益增加, 致使其逐步走向违法违纪道路。三是由于村级干部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低。个别村级干部因为工作量大, 报酬少, 存在得不偿失、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失衡心理, 导致个别村级干部有违法违纪成本低的认识, “干不干无所谓”的心理倾向严重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二、加强乡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可行性路径探讨

(一) 方向要坚定, 思路要清晰

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这是方向是目标, 要坚定不移。发展基层民主的途径有很多, 各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一样, 但思路一定要清晰, 程序一定要科学合理, 细节一定要周到严密, 这些做到了, 不但可以保证有良好的结果, 而且可以有效避免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组织的不良影响。一个得民心的、有效率的、强有力的基层政权的改革发展思路, 需要上层来定夺, 需要中层来细化, 需要底层来落实, 需要广大民众的真正参与, 大家各负其责, 齐心协力, 就会越来越接近我们所希望的目标

(二) 党组织对于选举出的村组织要起到监督、制衡的作用

民主选举只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部分。除了民主选举, 还有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 民主选举不能保证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不以权谋私, 因此, 对于选举出来的村干部, 党组织要同村民一同监督, 使得村干部走上“干实事”“干对事”的道路。完善和推进村民自治是党组织的责任。在完善和推进村民自治工作中, 村党组织要创新领导方式, 改进工作方法, 在科学领导村委会开展“四个民主”上下功夫, 依法依规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三) 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执政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层政权的生存能力、调控能力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夯实基层的物质基础, 其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农民集体经济, 只有农民的经济、知识提升, 才能保障生活。另外根据不同情况出台相应政策, 建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机制, 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省、市、县进行监督指导, 杜绝村干部“公吃公玩”、变卖集体耕地等现象。

基层政权建设系统 篇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权力机关。而换届选举又是产生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实施过程,对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这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是全省各级人大年内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加强党对县乡人大换届工作的领导。在工作中,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作用,把党的意图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确实把党和人民群众信任的人选进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同时,对一些重大的问题,应及时向同级党委汇报,以征得党委的支持。

其次,要严格依法搞好县乡换届选举工作。换届选举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对代表资格及选举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依法选举是搞好换届选举工作的前提和根本要求。因此,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法律规定操作,一丝不苟,认真操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对某些疑难问题,及时提请上级人大常委会研究解决。

其三,要加强对县乡人大换届工作的指导。按法律规定,在换届期间,上级人大常委会有对下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进行指导的义务和责任。因此,省、市(州)人大常委会应把这项工作作为年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包括对参与换届选举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培训。同时,在换届选举期间应树立典型,并有计划地选派得力人员深入基层,对换届选举的每个环节及时进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基层人大工作的一些疑难问题。

其四,要大张旗鼓地搞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宣传工作。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是县乡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社会影响极大的政治活动。但是,一些干部群众对此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加之受利益驱动、宗族观念、裙带关系的影响,会影响他们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因此,必须充分发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意义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使广大选民正确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力。

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初探 篇4

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初探

作者:王超 王长海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

[摘要]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设立在农村的、其下不存在行政层级的、直接面对农村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政权组织,是国家政权体系中的最低一个层级,也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基层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如果放松或削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势必会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执行,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形象或威信就会受到损害。

[关键词]农村 基层 政权 建设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34-01众所周知,农村政治历来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心和焦点之一。所谓农村政治,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权力和农村内生权力在乡村社会的交互运作以及对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农村基层政权和政治生活的变迁,是20世纪中国社会整体变迁的一部分。而20世纪中国政治的变革可谓跌宕起伏,动荡和变革循环,传统与现代交融,结构转换和机制重建并存。与此相应,农村政治也始终处于转换、重构与变迁之中,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农村以及中国社会变动与转型的方式、路径和速度。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村级干部管理系统面临人力匮乏

目前大多村庄青年外出,使得大多农村老龄化,致使精英外流,农村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同时,村干部的报酬太低,工作压力过大。村干部现况是管事多、操心多、挨骂多,在事业发展前景上几乎没有转干、升迁的可能,因此不少人不愿当村干部。这样村级组织的素质、办事效率很难提高。

(二)乡村债务,只升不降

居高不下的乡村债务对农村的治理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乡村干部对村部能偿还巨大债务的信心丧失,并因此失去了工作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得过且过成为他们的信条。为化解债务,各地采取了种种措施,收效甚微。有些村镇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手段来化解,虽然一时缓解了压力,但其后的问题更是引人深思。

(三)干部待遇低,工作的积极性降低

干部心态失衡,存在思想危机。一些基层干部在世俗金钱、权利的诱惑下,经不起腐朽世俗思想的侵蚀,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发生转变,与党的宗旨背离,不是人民利益大于自己,而是为自己谋钱谋退路,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此外监管机制不具体,村级干部违法违纪有机可乘。由于村级干部法律意识普遍淡薄,思想道德水平差,政治素养不高,工作中“公私兼顾”现象严重,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日益增加,致使其逐步走向违法违纪道路。三是由于村级干部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低。个别村级干部因为工作量大,报酬少,存在得不偿失、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失衡心理,导致个别村级干部有违法违纪成本低的认识,“干不干无所谓”的心理倾向严重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二、加强乡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可行性路径探讨

(一)方向要坚定,思路要清晰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是方向是目标,要坚定不移。发展基层民主的途径有很多,各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一样,但思路一定要清晰,程序一定要科学合理,细节一定要周到严密,这些做到了,不但可以保证有良好的结果,而且可以有效避免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组织的不良影响。一个得民心的、有效率的、强有力的基层政权的改革发展思路,需要上层来定夺,需要中层来细化,需要底层来落实,需要广大民众的真正参与,大家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就会越来越接近我们所希望的目标

(二)党组织对于选举出的村组织要起到监督、制衡的作用

民主选举只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部分。除了民主选举,还有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民主选举不能保证选举出来的村干部不以权谋私,因此,对于选举出来的村干部,党组织要同村民一同监督,使得村干部走上“干实事”“干对事”的道路。完善和推进村民自治是党组织的责任。在完善和推进村民自治工作中,村党组织要创新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在科学领导村委会开展“四个民主”上下功夫,依法依规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三)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执政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层政权的生存能力、调控能力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夯实基层的物质基础,其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农民集体经济,只有农民的经济、知识提升,才能保障生活。另外根据不同情况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省、市、县进行监督指导,杜绝村干部“公吃公玩”、变卖集体耕地等现象。

农村基层政权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关,是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水平如何,关系到党的领导和执政基础,关系到我国的现在和未来。乡镇是我国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基层政权组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是党和政府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与广大农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者。乡镇政权的建设和

XX县基层政权建设情况汇报 篇5

XX县人民政府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大力开展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全县各村委会普遍建立了村代会、村理财小组、村监督小组,建立了政务、村务公开专栏,实施了按季公开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民主选举逐步走上公平、公正、公开发展方向,使基层政权建设工作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二、工作成效

近来年,我县认真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加快了“四个民主”工作进程,充分调动农民实现小康目标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全县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创新农村基层干部选用机制。去冬今春进行的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我县全面推行“公推直选”的选人用人制度。一是公开报名推荐,采取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的“三荐”方式,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把关。二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向村民代表公布参选人基本情况,通报资格审查结果。三是集中召开村民大会或分组召开村民会议,按照1:3的比例进行海推,再提交村选举委员会审查,确定进入村委会干部参加答辩的人选。四是召开演讲答辩会。在竟选演讲答辩之后,由参会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当场进行信任投票,以得票高低按1:2确定村主任、文书、委员正式侯选人。五是召开选举大会,由过半数的选民进行公开投票选举。这一选举制度的实施,扩大了民主推荐范围,把参与权、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真正交给群众。通过这种选用机制,全县换届选举出的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文化层次得到较大幅度提升,群众公认度明显提高。

(二)全面推进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创新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机制。自上世纪80世纪末期以来,我县率先在巨龙镇试点,从实践中探索到了一条被群众称为“小人大”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继后在全县各村委会普遍推广。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由党支部书记召集和主持。议事决策采用“三步法”:第一步,提出议事决策事项的初步意见,可由党支部提出,也可由村委会提出,或在支部书记主持下,由联席会议直接提出。第二步,在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将两委(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会联席会议的决策初步意见,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并形成决策意见。第三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决策意见并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通过规范民主决策,把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村级事务管理的履行方式,统一到一个程序上来,既强化了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又协调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及其他村级组织的关系。我县长梁乡中坝村建立并逐步完善的“村务联席会议制度”,即把村中的事务交由村民当家作主的成功经验被总结为“五民示范工程”,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三)从人治到法制,创新村级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县各村级班子从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入手,认真组织村民学习《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村委会组织法》,并发动群众讨论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其它一系列相关制度。同时,我县还积极开展“村民议事日”活动,推行村级事务“一事一议”制度,使村民自治活动走上了依法建制、依法治村、按章办事、民主管理的轨道。徐家镇九龙垭村创新民主建设工作机制,推行“三会三票”制,把各项重大事项都纳入“三会三票”程序,积极采纳村社干部、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尊重和落实群众“四权”,收到了显著效果,并在全县推广。

(四)从“暗箱操作”到公开透明,创新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一是加强群众监督。由每个村民组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推选3—5名村民代表,在村民代表中推选一名作为全村理财小组成员,然后在理财小组中提名推选3—5名作为村监督小组成员,主要负责监督全村的财务管理情况。二是做好村务公开。实行每季定期公开制,先由各村监督小组每季度对村级财务进行审核,经审核认可的,由监督小组全体成员或组长签字,再上村务公开栏公开。对个别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村监督小组采取定期不定期方式,将群众所关心的事项,随时公布。三是开展民主评议。各村每半年和年终都要通过述职评议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向党员和群众汇报半年或一年所做的工作,主动广开言路,听取意见,接受监督,根据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提高了群众的满意率和信任度。

三、具体举措

(一)切实解决基层民主的思想认识问题。针对基层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印发相关文件资料等途径,加强针对性教育,提高学法、用法本领;另一方面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解剖,集中处理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摆正位置,增强基层干部的公仆意识、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意识,把基层政权建设作为基层工作的重点,自觉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同时正确理解扩大基层民主的内容和方法,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从而积极地投身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中来。

(二)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推进民主建设中的作用。一是加强对民主选举工作的指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防止宗教势力操控或影响选举,保证基层组织选举依法推进。二是严把民主决策这个中心环节,变“暗箱”操作为“阳光”运行,把知情权、选择权交给村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和精神利益。三是把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建立好、执行好,推行村务公开不能图形式、走过场,要努力解决好全公开、真公开和及时公开的问题。无论是村上重大事项和一般事项,都要通过民主决策程序,真正使群众满意。积极发挥村民代表会议,村干部述职评议、村务“一事一议”制度等民主监督渠道的作用,协调解决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关键在于农村基层干部。随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不断深化,对农村基层工作的素质要求将愈来愈高。今年上半年我们依托县委党校建立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采取政治理论、岗位职务、适用技术和知识讲座等方法,实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新上任的村“两委”干部分期分批进行了上岗前培训,增强了基层干部的大局意识,提高了政策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实际工作能力。

基层政权建设系统 篇6

使用情况说明

泸西县财政局:

按照贵局的要求,我将我乡基层政权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的使用相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基本情况

向阳乡位于泸西县东部山区,距离县城25公里,全乡境内山高坡度,最高海拔2325米,最低海拔810米,属于典型的高原立体性气候。是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2011年经济总收入1.03亿元,人均纯收入2359元,人均有粮食420公斤。2011年在上级财政等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下,获得2011年基层政权建设补助资金下达数位55万元,以加强基层政权的建设。

二、资金到位情况及拨付情况

向阳乡基层政权建设项目补助资金到位55万元。已拨付20万元,目前支付施工方20万元,目前工程建设尚未完工。

三、工程实施情况

向阳乡基层政权建设补助资金用于向阳乡便民服务中心办公楼的建设。便民中心建盖一幢2层的框架机构办公楼,建筑面积达515.38平方米。工程于 2011年8月20日开工建设,合同竣工日期为2012年3月20日。目前,便民服务中心大楼已经完成一、二层的浇筑断水,正进行墙体的砌筑。预计2012年3月上旬竣工投入使用。

四、投资完成情况

制,严格资金管理,专款专用,专帐核算,按工程实施进度拨款。

(四)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主要从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施工前的准备管理、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程的后续管理等四个方面加强管理。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主要注重项目的可行性和最佳方案的分析,使建设项目符合当地发展的需要,项目实施具有可行性,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施工前的准备管理主要从项目建设备案、项目的邀标、建设合同的签订、建设材料的质量、施工场地的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施工过程管理施工工艺工序的管理、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质量事故等方面加强管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技术部门研究作出整改决定,并督促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七、存在问题

(一)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二)项目施工工程管理有待加强;

(三)项目后续管理制度不健全,有待加强。

八、下步打算

(一)加大施工进度管理,确保工程早日竣工,早日投入使用。

(二)加强项目建设工程管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保证项目高质量、高水平完成。

(三)进一步完善竣工项目的后续管理办法,保障项目的高效使用。

基层政权建设系统 篇7

一、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规范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的职责、促进农村基层政权科学执政的需要

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执政, 是历史的选择, 人民的意愿, 宪法的规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特点,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因此, 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 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 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着手, 规范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的职责, 健全组织制度, 规范工作程序, 形成“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的政权格局, 促进乡镇党委依法执政、人大依法履职、政府依法行政, 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提高基层政权运行的科学性、民主性、法制性,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效率。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科学规范乡镇政权组织的职责、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使基层政权组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维护核心、围绕中心、顺应民心, 形成合心、合力、合拍的工作格局, 为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是切实加强乡镇人大建设、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促进基层党委执政方式的转变的需要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乡镇的国家权力机关。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离开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党对基层政权的领导就失去了制度载体, 共产党执政就无法在基层得到有效体现。只有加强乡镇人大的建设, 才能更好地保证党对基层政权的领导, 才能体现共产党领导、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转变党的执政方式, 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党要善于运用国家形式实现自己的主张,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的意志。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地集中人民的意志, 代表人民的利益, 使决策更加完善, 避免出现重大失误, 实现科学执政;才能够维护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激发广大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使党的主张转化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 实现民主执政;才能以法律形式规范国家机关和全体人民的行为, 更好地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基层有效贯彻执行, 实现依法执政。

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是扩大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热情、促进农村基层政权民主执政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但是, 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任务十分艰巨, 且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主张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 符合党心民心, 必将极大地动员广大人民以更高的主人翁精神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大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引导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 必须在党的领导下, 依法有序地逐步推进。扩大基层民主, 首先要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要在遵守宪法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选举的办法和途径;积极探索人代会行使职权与选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相统一、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选举与监督相统一、党管干部和群众选举相统一的选举形式;探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相统一的选举模式。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切实加强发展能力建设、提高农村基层政权领导谋发展水平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农民增收缓慢是我国广大农村的突出问题, 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焦点。人民群众是以得到实惠的多少来评价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提高执政能力, 最终要落脚到加快发展上, 落脚到给农民增加实惠上。只有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 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体会到共产党为民执政的本质, 才会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才会心甘情愿地跟着共产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为此, 必须把提高发展能力作为乡镇政权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 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认真制定经济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思路, 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 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着力提高基层政权领导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能力。

摘要:在我国现行的政权体系中, 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对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视野下,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 人民出版社, 1967.553。

[2]易海涛:《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路径探析》, 《邵阳学院学报》, 2008 (1) 。

基层政权建设系统 篇8

摘 要:在后税费时代,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会导致多层面的社会风险。在分析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流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重塑途径:增强农村基层政权的现代人本管理理念;规范农村基层政权的行政行为;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

关键词:后税费时代;农村基层政权;政府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11-02

近年来,随着社会重大问题的突出和公共事件的发生,政府公信力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及其公务员自身、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及其执行能否取信于民的能力[1]。自2006年国家免征农业税起,中国就正式进入了后税费时代。在后税费时代,以税费负担为核心的干群矛盾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基层政权的公信力也呈下降趋势。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行政体系的重要根基,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古语说“民无信不立”,要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关键要建设好基层政权,重塑基层政权在农民心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2]。

一、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流失的风险

在中国基层政治中,农村基层政权不同于农村基层政府。农村基层政府,指的是具有宪法地位的乡镇政府,而农村基层政权,既包括乡镇政府,也包括村委会以及村庄的其他组织[3]。研究表明,当前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呈现“央强地弱”的格局,即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最高,而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度最低,中国基层政权的信任状况正趋于恶化[4]。农村基层政权作为联系国家与农民群众的桥梁,其公信力状况直接影响政治体系的稳固,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的丧失,必然会引发多层社会风险。第一,引发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危机。政治合法性是社会大众对政治统治的自觉认同和服从,其本质是一种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行为,包括政府运用意识形态、制度和绩效等方法为自身所做的种种证明;另一方面,更为实质的内容是,政府在大众中赢得的自觉信任和忠诚。政府公信力作为一种公共信任关系,集中体现了政治合法性的实质内容,是衡量政治合法性状况的晴雨表。目前,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的流失主要表现为农民对基层干部因腐败现象等而表现出的不信任,但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则有可能引发对基层政治体制的不信任,进而破坏社会和谐。

第二,削弱政府的组织和动员能力。组织和动员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现代化建设是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良好的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组织和动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公众对政府缺乏信任,即便政府的组织技术和动员技术再高明,民众也不会听从政府的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涉9亿农民的系统工程,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要建设好新农村,离不开农村基层政权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而公信力的流失无疑会削弱政权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第三,阻滞公共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公共政策的执行与政府的公信力密切相关。政府公信力高,社会公众才会按照公共政策规定的要求和方向贯彻执行。反之,必然会在内心排斥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导致政策难以执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基层政权的迫切要求。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的流失,其政策执行得不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而只能以强力推行实施,无疑会大大增加权力的运行成本,降低公共政策的预期效果。

二、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流失的原因

在后税费时代,虽然农民负担已经减轻,但税费改革前以干群关系紧张为特征的乡镇治理危机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相反,在财政短缺与职能转型的压力下,农村基层政权的公信力还在不断流失。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基层政权现代人本管理理念的缺失。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现代管理理念是生成与执行科学、合理政策的前提。然而,在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基层政权中,普遍缺乏民本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现代人本管理理念,在具体的工作中,表现为基层干部固守“官本位”理念,导致官僚主义盛行和弄虚作假行为,而罔顾农民的实际要求,其结果必然损害农村基层政权的公信力。

第二,农村基层政权公共行政行为的偏颇。农村基层政权公共行政行为的偏颇首先表现为农村基层政权角色的错位、越位。农村基层政权作为广大农民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其职责应是“维护稳定、服务农民、促进发展”。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屡屡出现政府的错位、越位行为,与民争利,这违背了人们对政府的角色期待,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其次,表现为政策执行的利益化倾向。农村基层政权原本应该根据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来制定或执行政策,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基层干部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来变通或制定政策。这种谋利化的行为无疑降低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最后,大搞“政绩工程”。部分基层干部为求升迁,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这种行为最终只会招致民众的反感。

第三,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不完善。当前,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不完善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问责机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在基层政权体系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往往导致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二是基层政权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公众掌握信息的渠道和能力在不断增强,传统的政府可依靠的信息不对称优势正在削弱。然而,部分基层政权还在无视民众的要求,造成信息的不公开或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这种种不完善的体制造成了基层干部权力的滥用,最终导致民众对政府信任度的降低。

第四,部分农民群众价值观念的偏差。农民群众价值观念的偏差,首先体现为部分农民群众认知理念的偏差。心理学中有“光环效应”的现象,它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的以偏概全倾向,以最初印象决定一个人的总体评价。农民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认知中就存在这种现象。由于电视上中央领导人的亲民形象以及中央政策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美好性表述,农民群众往往会对中央政府形成好的印象,相反,在基层政府与农民群众的频繁互动中,农民群众往往对少数基层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有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容易导致农民们对基层政权的“作恶”的刻板效应。其次体现为部分农民群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淡薄。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下,农民群众更多关注个人的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日渐淡薄。这种价值观念的生成也导致人们对基层政权的疏离和不信任。

三、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重塑的途径

重塑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是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本质上是一个政府不断获取农民政治认同的过程,它与政府的诚信程度、信息公开、服务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后税费时代,重塑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也应从政府诚信、提升服务水平等进行。

第一,增强农村基层政权的现代人本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行政行为的向导。新时期,增强农村基层政权的现代人本理念,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农村基础政权的思想指导。基层干部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求真务实,讲究信用,就能在农民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增添农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二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农民群众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就会逐渐建立农民的政治信任。

第二,规范农村基层政权的行政行为。农村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权力体系的基础,若要在现代社会获取公信力,必须遵从法律、道德等规范。规范农村基层政权的行为,首先是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只有法律体系完备,严格依法行政的农村基层政权,才能在公众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的形象,得到公众的认同,并推动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农村基层政权依法行事,明确法律规定的地位、职能、作用,去除错位、越位的行为,就能增加农民的信任感,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

第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制度建设。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完备与有效是提升基层政权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制度建设,首先是建立健全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通过政权体系内部的权力制约和外部的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政绩工程的产生,是重建农民政治信任的当务之急。其次是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公共行政向公民负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应有之意。如果通过有效问责机制的建立,确保政府行为对公民负责,那么政府必然能取得民众的信任,政府公信力必然提高。最后是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通过信息公开机制,既有助于提升民众的参政能力,满足民众的参政要求,也能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相互信任。以上各项机制的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不可偏废一方。

第四,积极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责任、公共利益和理性处世论事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公共精神是现代新型农民所必需的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公共精神有利于农民群众提升自己理性处世论事的能力,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克服盲目的行为。公共精神的培育主要是依靠教育和参与两种方式进行,因此,新时期培育农民公共精神既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参与实践中提升自己,又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依靠教育来培养。

参考文献:

[1]朱光磊,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

[2]孙秋云.是谁蚕食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J].社会学家茶座,2009,(2).

[3]王名.中国非营利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9.

[4]高学德,翟学伟.政府信任的城乡比较[J].社会学研究,2013,(2).

基层政权建设系统 篇9

取消农业税、村委会换届实行“海选”,是今年农村工作的两大热门话题,也是乡镇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新情况。5月初至6月,本会组织部分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深入到39个乡镇(场)和县直有关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就乡镇基层政权建设这一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镇基本状况以及取消农业税后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县地处湘鄂边界,总面积3526.34平方公里,2004年末耕地面积261368亩,其中水田175892亩,旱地85476亩。全县辖39个乡镇(场),558个村,总人口430762人,其中农业人口377917人,占总人口的87.8%。去年乡镇总产值15309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5828万元,农业总产值57271万元。全县共有干部职工8546人,其中乡镇4356人(含企事业单位),乡镇党政干部606人,站所在岗人员1778人,乡镇财政供养人员1785人,占农业人口的4.7‰,其中财政预算拨款开支1133人,补助开支652人。

在过去多年的乡镇工作中,收取农业税是乡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实行农村田土责任制后,这项工作占去了乡镇政府的大量精力。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我县今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的工作精力从一定程度上被解脱出来,然而又面临了新的矛盾和问题:现行乡镇机构臃肿,冗员众多,人浮于事,效能不高,与务实、高效、法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大部分乡镇采取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的工作模式,与广大群众迫切希望乡镇政府为他们作好引导、示范、服务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与新形势下农村急需建设一支懂政策、懂经济、懂服务的高效、务实、充满活力的乡镇干部队伍的要求不相适应。就我县乡镇基层政权建设的大局而言,目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乡镇债务突出,经费短缺,基层政权建设受到资金方面的制约。截止去年底,全县39个乡镇(场)负债总额达5062万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129.8万元。其中,负债额在200万元以上的有陈家河、官地坪等5个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的12.8%;负债额在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有河口、瑞塔铺等18个乡镇,占46.1%;负债额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有麦地坪、芙蓉桥等11个乡镇,占28.2%;负债额在50万元以下的有西莲、打鼓泉等5个乡镇(场),占12.8%。负债最多的是陈家河,415万元。各乡镇在负债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隐形债务大于显性债务,在5062万元的债务总额中,隐形债务占3320万元。形成隐形债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为乡镇企业贷款最终转嫁到政府名下的,有因撤并乡镇举债新建办公用房或拖欠工程款的,有尾欠干部正常补助和福利待遇的,有借钱垫付农业税的等。由于乡镇地理位置不同,发展农业产业的条件各异,凡因烟叶产业发展较好有税收分成,或办有煤矿等企业可收取一定管理费的乡镇,其财政状况稍好一些,但绝大部分都处于入不敷出、支大于收的困窘状态,乡镇财政支出缺口较大。如五道水镇,去年上级财政拔付经费只有68.1万元,而用于干部工资、福利以及办公等各项开支92.2万元,资金缺口24.1万元。竹叶坪乡党委书记蔡昌顺同志算了这样一笔帐:一年办公费14万元,办公设备更新经费4万元,干部学习培训费2万元,接待费7万元,用车费3万元,干部职工工资福利54万元,举行各种会议4万元,有关项目投入3至5万元,偿还债务8至10万元,以

上各项加起来,每年至少需要开支100万元,而上拔经费只有52万元,税收分成可拿10万元,收支相抵,还有40万元缺口,为了填补缺口,只好把主要精力用于到处找钱。由此看来,乡镇一把手一年的主要精力是跑钱,根本没有更多的心思考虑乡镇发展的问题。由于财政吃紧,债务累积,致使一些乡镇政府只能疲于应付,其所承担的社会基本保障职能和公共职能根本无法运行和实现,农业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乡镇干部职工政策范围内的补助、福利待遇不能较好地兑现,从而造成人心不稳,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如果这些乡镇的大额负债以及财政紧张的矛盾不能及时有效缓解,将会危及基层政府的信誉,直接影响到基层政权建设。

二是乡镇政府责大权小,服务“三农”基础薄弱、能力弱化。作为一级地方政府,乡镇担负着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但是由于条块不协调,其权力有名无实。这个问题主要是指设立在乡镇的“七站八所”和其它相关机构。目前我县乡镇的事业机构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上级垂管部门驻乡镇机构,如国税、地税、工商等,这些部门的人、财、事、物基本上由上级主管部门掌握,平时的工作是乡镇围着他们转并为他们的工作服务,乡镇无法对他们实行管控;第二种是县直管理的事业单位,如司法、国土、民政、水利、林业、卫生、学校等,他们的人、财、事、物的管理权在县主管局,乡镇对他们的工作处于不能不管但又不能深管的两难境地;第三种是乡镇管理的事业单位,如计育、经管、农技、文化、广电、企业等,这些部门的人、财、事、物虽然都下放到乡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下放不彻底、县直部门越位的现象。特别是计育、财政等站所“事权”下放到乡镇,“人权”却没有下放。对站所负责人的任命及其人员调动,有的部门只是象征性地征求一下乡镇的意见,有的甚至连一个招呼也不打,导致乡镇政府对这些站所难以管理,更无法调动这些站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由于责权分离,站所各自为政,政府难以协调,乡镇权力相对缩小,调控能力被削弱,“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职能难以发挥,转变职能的难度很大。

三是乡镇部分内设机构职能弱化,一些机构效能发挥缺乏必要的物质、经济支撑。在农业税取消之前,乡镇财政所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力量收取农业税费,发放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以及管理乡镇本级财务等。而乡镇经管站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农民负担,指导、监督村级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等。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施行和今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三提五统”、农业税等税费已成为历史话题而不复存在,财政所和经管站的工作量大大减轻,从而弱化了其原有的主要职能。财政所除了收取耕地占用税、契税,部分乡镇收取烟叶特产税以外,其主要精力就是管理乡镇财务帐目。乡镇政府对于站所的管理,大至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一是除将“四权”下放的财政、计育、经管、企业等站所纳入统一管理外,还将“四权”没有下放的司法、国土、林业、水利等单位也纳入了统一管理,由乡镇统一安排工作,负责福利补助;二是只将财政、计育、经管纳入政府统一管理,这种情况较为普遍,绝大多数乡镇都采取了这种模式;三是对于有线电视、企业管理等自收自支部门的人员,县直主管部门不多过问,乡镇也很少问津,这就无形中加大了这些职能部门人员的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其职业效能的发挥有所减弱。那些未被纳入乡镇统一管理的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职工,为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只得舍本逐末,放弃专业工作,另起炉灶,或开门面搞推销,或下海打工谋生。如陈家河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在编7名职工,因为机构改革后管理失控,逐渐丢掉了自己的“阵地”,其业务工作几乎陷入瘫痪,大多数人员为解决经费困难各显神通,经营谋生,多年来没有开展业务工作,而镇政府债台高筑,连在职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都难以兑现,根本顾及不了这些差额或自收自支编制的人员了,这些与农业技术关系十分紧密的部门,也就谈不上怎样发挥服务“三农”的职能作用了。

四是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局部区划结构不够合理,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在此次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受历史、区位、交通、能源、产业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县乡

镇经济呈多极化、落差大的自然态势。目前,根据乡镇现状和发展前景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第一类是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商业兴旺,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如澧源镇、瑞塔铺镇等;第二类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烟叶、干水果、药材等产业,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如官地坪镇、竹叶坪乡、蹇家坡乡、龙潭坪镇等;第三类是有煤炭、铁矿、铝土、水能等资源优势,其项目已建或在建之中,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如上河溪乡、廖家村镇、芭茅溪乡等;第四类是既无区位优势,又无产业、资源优势,经济底子薄,发展后劲不足的乡镇,如四方溪乡、苦竹坪乡等乡镇(场)。凡是具有一定区位优势、资源丰富、产业特色突出的,乡镇财政就比较殷实,日子就好过,干部职工的待遇就能按政策口子足额发放。如上河溪是一个煤炭大乡,乡镇所属煤炭开发公司所管理的两个煤矿,年产煤在8万吨以上,每年可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此外,该乡还发展烟叶2000亩以上,税收分成可拿到15万元左右。仅以上两项,该乡每年的财政收入不仅能确保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较好地解决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而且能节余一定资金发展社会事业。与上河溪等乡镇情况相反,一些区位优势差、资源贫乏、产业空白的乡镇,财力十分紧张,福利待遇难以兑现,干部职工情绪消沉,政府威信不高,各种矛盾逐步凸现。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一些无资源、无产业乡镇的干部,工作量大大减轻,加上缺乏为民服务的实用技术,部分干部感到没有事做,长此以往将会导致这些干部观念落后,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一些在条件艰苦的边远乡镇工作的干部,由于经济待遇得不到落实,难以安心工作。以上现象的出现,致使一部分乡镇的主要领导深感压力大、担子重,没有多少心思考虑乡里的发展问题,而是千方百计维持现状,守住阵地,不出乱子,其主要精力可概括为“三跑”,即跑升迁、跑资金、跑项目,期望早日解决自身出路问题,最好能进入县直单位的领导班子,任个“带长”的职务,或者“屈就”工会主席、主任科员等非领导职务和其它合适的职位;或尽可能地兑现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维持正常的办公秩序,在此基础上解决一些债务麻烦。在当任期间,只要紧握“综治”、“计生”两张国票,不出大事,守住摊子就行了。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个别资源贫乏、产业空白的乡镇,由于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特殊性,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的取消,逐步暴露出因区划结构不太合理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如四方溪乡,地处我县西北部,距县城70公里,与龙潭坪、沙塔坪、苦竹坪、谷罗山、天星山等乡镇(场)接壤。由于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典型的“插花”乡,农民办理结婚、户口登记等手续直接去了沙塔坪乡政府和龙潭坪派出所,平时外出办事甚至赶集也大都去了邻近的谷罗山、龙潭坪等乡镇。该乡所辖10个村,乡政府的直接服务范围只有4个村24个组1200多人,乡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空间不大。

二、影响村级组织建设的主要因素

我们认为,村级组织是国家政权的最基层组织,特别是今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采取“海选”制后,如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尤其显得重要。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影响村级组织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整体素质不高,村级党组织建设基础薄弱。我县目前共有558个村(居)党支部,农民党员11586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58%。其中55岁以上的占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40.3%,党员年龄趋于老化。如洪家关、汩湖、芙蓉桥、桥自弯、瑞塔铺、苦竹坪、龙潭坪等乡镇60岁以上的党员达到40%以上,空壳树、打鼓泉、沙塔坪等少数乡镇60岁以上的党员达到50%以上。农村党员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占32.4%,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或文盲的占67.6%。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农村党员发展对象青黄不接,致使一部分村长期没有发展党员,加上党员培养力度不大,从而导致积极分子后备力量不足。如芭茅溪乡在1998年举办积极分子培训班时,报名的有100多人,但后来每年数量愈来愈少,2004年尽管推迟举办日期,但最后只有12人参加。从以上有关数据和现象可以看出,我县农村

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影响,致使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有所降低,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一定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层政权建设的进程。

二是农村家族、宗派势力明显,给农村民主建设带来一定影响。在今年全县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一些村受宗族帮派势力的影响,选举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如四方溪乡洪家峪村,全村632个选民,乡政府11名干部进村组织选举,陈、刘、李、周4个派系相互竞争,其中李、周两姓所支持的候选人赞成票未过半数,这两姓的选民阻止乡干部唱票,最后只选出一个委员,乡政府只得宣布另行安排时间补选。再如河口乡,全乡20个村一次性选举成功的只有15个村,由于宗族、帮派势力干扰,两岔、新兰、河口、上坪、董市5个村没有选出村主任,只得由乡政府指定人员临时负责村委会工作。该乡河口村沙、向两族因地基纠纷长期不和,矛盾不断升级,因原因错综复杂,地基矛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隐患无时不在,一触即发。由于该村宗族势力比较严重,问题较为突出,村里的工作不好开展,乡党委只好从2004年元月起,派该乡纪委副书记兼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局势才得到较好控制。在调查中还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尴尬而遗憾的现象,一些明显有能力、会办事的村干部,因为宗族势力排挤导致落选,而一些能力较弱但有宗族势力作后盾的村民却选进了村委会甚至当上了村主任。如芭茅溪乡楠木坪村党支部书记、原村主任贺某,现年42岁,是村外来的上门女婿,年轻有为,在外人缘好,办事能力强,在任期间跑项目、引资金,为村里办了大量实事,是难得的“领头雁”,但在这次直选中连委员都没选上,令人感叹。情况与之相反的一个例子是瑞塔铺镇某村民,文化素质偏低,办事能力平平,但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而“合法”地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因为不懂法律和有关程序,竟然成立所谓“村民管理委员会”,并私刻公章。在其他乡镇,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类似不正常的问题,甚至出现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下文任命村文书、计育、妇女专干的笑话,由于个别村没有选准合适的村干部,对这些村今后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农民盲目信教现象严重,“门徒会”等邪教势力较为猖獗,已构成危及基层政权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据了解,“门徒会”系邪教组织,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由陕西省一农民发起,并迅速向湘鄂川等省蔓延,并逐步渗透到我县。目前,我县陈家河、竹叶坪、五道水、龙潭坪、廖家村、凉水口、利福塔、澧源等乡镇都有一些人员参与“门徒会”组织,仅今年上半年公安部门摧毁的分会点就有2个,瓦解教会14个,抓获分会点“执事”4人,教会级“执事”27人,治安拘留42人,治安罚款4人,其他处理325人,劳动教养5人。实际上,由于门徒会组织的活动形式较为隐蔽,公安部门没有打击到的信教人员远远大于以上数字。“门徒会”邪教组织危害性较大,不少农民由于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一些信教人员走火入魔,不下田地干活,不思脱贫致富,连患了病也不吃药打针,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维护所谓的教条,愚昧至此,可见一斑。如四门岩林场某村民,系门徒会骨干,在一次长达四、五个钟头的祷告中,由于体力不支而晕倒,而其他祷告人员若无其事,各自继续祷告,第二天晕者一命呜呼。更有甚者,人死后不入葬,以祷告形式等待死人复活。如澧源镇黄金塔村民王某,在其母亲死后不做后事安排,只是不停地祷告,等着死人复生,临近年关,在村组干部的反复劝说下,主人才将摆放数天的死人安葬。除“门徒会”以外,我县还活跃着一种“中国家庭教会”组织,该教虽然目前尚未认定为邪教,但其危害性照样很大。由于该教自称拥护宪法并不需要进行登记,故有较强蒙蔽性,打击难度较大。如麦地坪乡村民钟某,系“中国家庭教会”桑植片的骨干成员,自1997年起就在我县传教,发展信徒最高时达100多人,建立聚会点7个,最近被公安部门一举查获,其主要骨干钟某、刘某均受到治安拘留处理。据有关乡镇领导和村委会干部反映,由于农民群众盲目信教,“传教者”的影响和威信有时还大于乡镇或村组干部,在信仰认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愚昧观念,甚至做出了一些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事。对于这个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仅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关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权的大事。为此,特从创新乡镇体制和工作机制等主要方面入手,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化解乡镇不良债务,切实开展增收节支、消赤减债工作,逐步缓解乡镇财力紧张的矛盾。乡镇负债以及财力吃紧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基层政权建设,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增收节支、消赤减债工作。县、乡两级政府要牢固树立“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解决。如通过拍卖、租赁等方式盘活资产资源,通过债权债务转换消除债务,通过乡镇企业改组转制转移偿债义务等。同时,根据乡镇财政状况,确保重点项目支出,合理界定支出范围,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严格支出管理,压缩不合理开支,防止新的债务出现。乡镇财政首先要保证干部职工工资福利的全额发放,其次是保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的最低需要,再次是积极创造条件投入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环保整治等公益事业。考虑到乡镇财政压力过大,县委、县政府在鼓励乡镇进行资源开发方面,应将地矿资源开发与烟叶产业建设、水能资源开发同等对待,出台相应的税收分成政策,给乡镇以适当的利益分配,以充分调动乡镇工作积极性。此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部门对口援助、优先立项扶贫等办法重点扶持少数资源贫乏、产业空白的乡镇,使其早日摆脱困境,逐步缩小与其它乡镇的差距。

二是科学配置乡镇内设机构,努力转换工作职能。要科学界定乡镇职能和机构设置,紧紧围绕发展需要转变乡镇职能。坚持管人与管事相结合,赋予乡镇一定的人事自主权,凡“四权”已明确下放的单位,其人事权应由乡镇自主决定。凡涉及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工作机构的管理权限不予上划。建议对过去重复设置、职能不清和工作越位、错位的机构予以撤销,对业务相近、性质相似的机构予以合并,对业务单

一、工作量相对较小的机构实行挂靠。如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乡镇财政所、经管站的主要职能都不同程度弱化,本着精简人员、提高效率的原则,根据业务性质和工作需要,对经管、财政两个内设机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除政法、工商、金融、税务、学校等不宜下放的单位外,为克服上下脱节、各自为政等弊端,便于乡镇统一调控,统一管理,建议将其它站所的人财事物权予以下放,只在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指导。

三是改革乡镇工作模式,构建以产业发展服务为主体的运作机制。乡镇内部机构的设置,应根据新的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抓片包村的做法,按照党政综合管理、社会事务管理、主导产业建设等职能分类重组工作机构,精简一般事务性机构,围绕经济发展灵活设置产业服务机构,对农村产业建设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变过去的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烟叶、干水果、药材等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切实搞好小水电、煤炭、铁矿、铝土矿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如蹇家坡乡改革原有的机构设置,将内设机构重新定位,分设指挥督查、农口、计生、产业四个组,工作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四是改革干部管理方式,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管理机制。对干部的管理,要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乡镇干部交流机制,按照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原则,实现县直

与乡镇、乡镇之间以及党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实际,着力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地位,建议乡镇实行党政“一肩挑”,同时要减少副职和领导职数,在法律和政策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提倡兼职;要将乡镇机关富余干部充实到所属农业产业技术等相关职能部门,鼓励乡镇干部保留职级带薪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带薪创办、领办民营企业等;要制订全县性统一政策,实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对林业、国土、计育、财政、经管、文化广播等全额拨款单位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管理机制,因事设岗,因岗定人,重新调配干部,整合人力资源;对站所负责人要实行竞争上岗,对一般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岗,进行优化组合;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开展试点工作,对水利、卫生、农技、农机等差额拨款单位逐步实现由“以钱养人”向“以钱养事”过渡,从而真正有效地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

五是改革乡镇干部考核奖惩机制,实行权责统一、目标考核、效能管理。各乡镇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兴办一项主导产业,建立一支产业服务队伍,出台一套管理办法,建立一套考核机制,坚持权责一致、效能管理。要将过去单一的数量考核转变为数量考核和质量效益并重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年终评优评先评奖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六是着力提升乡镇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大力推行干部职业技术化。要从提高执政能力、服务群众能力、依法行政能力等主要方面入手,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目前,我县乡镇干部中懂农业技术的人少,缺乏专业技术干部,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乡镇干部的工作职能应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建议全县统筹安排、编制乡镇干部农业实用技术长、中、短期培训计划,提倡每名乡镇干部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通过培训,努力造就出一大批“剪刀干部”(水果栽培技术服务型)、“骟刀干部”(畜牧水产技术服务型)、“键盘干部”(计算机信息技术服务型)等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干部。在干部技术培训方面,白石乡的经验值得借鉴。该乡规定,每个干部要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凡完成当年技术任务的,每人每年奖励500-1000元,掌握两门以上技术的每人每年奖励1000-2000元。硬性的规定与得力的奖励措施,充分调动了该乡干部学技术的积极性,他们在烟叶等四个产业项目中大显身手,有10人掌握了烟叶技术,有7人掌握了公路测量技术,有9人掌握了其它有关技术。其中掌握两门以上技术的有8人,掌握三门以上技术的有2人。乡镇干部业务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有效地促进了该乡农业产业的较快发展,烟叶生产五年内从无到有,成为该乡的主导产业,现已发展4020亩,人平种烟0.77亩。同时利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招商引资,发展蔬菜4500亩,将蔬菜发展为该乡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七是切实加强对村支两委的管理和指导。要加强村支两委的培训与考核,在全县统筹安排的前提下,各乡镇可结合实际,从党员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弱势群体救助等方面,对村支两委班子进行量化考核,严格管理,奖罚分明,充分调动村支两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针对实际情况,可适当进行支部合并。对那些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村支部,可适当合并到班子力量较强的邻村支部,成立总支。如瑞塔铺镇将定家峪与杨家洛、黄坭垭与塘坊、高峰与洪砂溪的村支部分别予以合并,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党员的素质与能力得到了提升。对那些村情较为复杂,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或目前人选不适、后备力量缺乏的村,可由乡镇统筹安排,实行村支部书记交叉任职、异地任职。在这个方面,竹叶坪乡党委作了有益尝试且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此外,要注重在优秀村委会成员和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中发展党员,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生力量,克服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现象,逐步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八是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大力推行村民自治。农村宗族、帮派、邪教势力之所以有一定的生存土壤与活动空间,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因此,今后普法工作的范围应逐步由机关向农村转移,普法对象逐步由党政事业干部职工向广大农民转移。公安部门和各乡镇要将化解宗族、帮派矛盾,打击邪教势力,搞好村民自治作为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协调一致,常抓不懈。特别是对于村民自治工作,县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并落实好有关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搞好指导,抓好试点,逐步推开。通过不懈努力,促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取得新的实效,为实现社会和谐和党在新时期的各项目标而共同奋斗。(执笔:陈俊勉)

政协桑植县委员会2005年6月24日(取消农业税、村委会换届实行“海选”,是2005年农村工作的两大热门话题,也是乡镇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新情况。该份调查报告所提出的转换乡镇政府职能、调整乡直机构编制、健全经费保障体制、推进民主法制化进程、改革干部管理方式、加强村组干部队伍管理等建议切实可行,有的建议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调查报告以桑办函

上一篇:余映潮作文评语30例下一篇:欧姆定律专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