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精选9篇)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篇1

非转基因食品就是以前我们每天吃的常规种植方法培育出来的粮食、蔬菜等以及以其为原料做成的其他食品,简单的说,就是土生土长、纯天然、绿色的,从而消除了转基因食品对人们身体造成的潜在危害。通过生物技术,科学家可以将某个基因从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例如,科学家认为北极鱼体内某个基因有防冻作用,于是将它抽出,再植入蕃茄之内,制造新品种的耐寒蕃茄。产品中如果检出有大于3‰以上的转基因蛋白片断,该产品就被认定为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作物是近年来科学家在实验室培育出来的,能抗病虫害,产量很高,但有可能对人体正常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转基因食物一度受到社会抵触,很多食物生产厂商也都标榜自己生产的是“非转基因食物”而吸引消费者。但是产品是否是非转基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检测来进行确定。

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同时,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受到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从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演变成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因素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关乎国家、转基因技术拥有者、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政府规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体系初成。与此同时,政府、媒体、专家、技术研发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说法不一,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对政府规制信用、能力的质疑与日俱增。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正面临着考验。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进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在食品基因检测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颇受消费者关注的非转基因检测也有了不小的突破。所以公众在食品是否是非转基因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检测的技术也在随之不断的进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农业部等组织强制要求,从今年5月1日开始,在我国生产销售的食用大豆油、菜籽油必须标明原料大豆、油菜是否是转基因产品。如果原料为进口的,还需要注明它的原产国。如违反相关的规定,产品生产厂商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基因检测的主要方法

近日农业部批准了从阿根廷、巴西进口转基因大豆,一时间又把转基因食品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据了解,国内外转基因检测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检测方法,包括定性PCR、实时荧光定量PCR、PCR-ELISA半定量和基因芯片等方法;

第二种是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一蛋白质检测方法,分为试纸条、ELISA和蛋白芯片三种方法;第三种是利用红外检测转基因产品化学及空间结构。

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检测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检测生物技术产品最常用的方法,PCR方法具有准确、检测限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但需要的仪器设备昂贵,检测周期较长,因此需要一种快速检测方法来充实,满足大豆产品在种植、加工及贸易中的监控需要。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篇2

一、安全问题

美国某研究中心的实验报告指出,与一般的大豆相比,在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我国学者贾士荣、刘谦等也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过敏性、抗性标识基因的抗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短期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大,对生态环境却有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们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安全与否存在较大的分歧,并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支持和反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发展,双方都持有相关的证据来加以证明各自的观点。

从双方的争论中,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发展的确存在问题,只是目前的科技还不足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并对它们进行审判。它对人类短期的、直接的健康问题影响较小,但长期的、间接的影响依然很难定论,同时,它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没有控制好,很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同时,转基因技术人的控制性和危险性甚至更大,对人性的消解也是相当明显的。人性在基因技术的挤压下可能变得更加扭曲,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也受到转基因技术的严峻考验。

因此,关于转基因技术及食品是否安全的结论,取决于特定社会环境下,人们究竟把哪些价值目标置于优先的地位来加以考虑。在如今这个人们普遍对健康和安全的考虑优先于对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追求的时代,围绕着诸如转基因技术这类充满风险的高新技术所产生的伦理争论的热点问题,人们亟需找到一条解决这类伦理争论的具有决策指导作用的伦理原则,而不是要求人们彻底放弃技术,否则就是人类的退步。

二、风险收益和利益分配问题。

斯蒂芬诺蒂哈姆认为,转基因食品是一个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统一体,人类应该合理权衡它的风险和收益。找出风险—收益评估的合理方法势在必行。转基因食品伦理争论产生了两个主要问题:(1)代内伦理问题:即如何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如跨国公司与消费者、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规模较小的农业公司)之间公平地分配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风险与收益;(2)代际伦理问题:即如何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享并承担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1]

1 代内伦理问题

就目前而言,利益的获得者主要是科学家、大的跨国公司、生产者与销售者、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中小公司、农民、消费者获益甚微。这些都严重违背了伦理学的利益分配公正的原则。事实也证明了,转基因技术及其食品的商业化使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众所周知,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仍然具有不确定性,明显存在风险;另外,生产者和消费者会公平地承担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吗?这些都是我们已经面临的代内伦理问题。

2 代际伦理问题

转基因技术确实让我们当代人按照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创造出了许多新物质来满足我们的各种需要,给当代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该技术给一些动物的后代和生态环境带来的长远影响,也许要等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才可能有所显现。到那时,当代人已不存在,而后代人则要不公平地为当代人的福利买单。当代人享受益处,后代人承担不合理的风险,这势必产生代际间的伦理冲突问题。

三、环境伦理问题

环境伦理问题:即如何保证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进入生态系统,而这些性状都已发生变化的生物极易给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势必产生新的生态结构及压力。例如,科学家新研制的转基因动物,可以大幅度地缩短生长周期、增加产量,极大的造福于养殖业。然而一旦出现某种原因使这些转基因动物进入原有的野生生物系统中,因为其特有的生命体征及性状,很大可能会逐渐淘汰原有的野生动物资源,造成该类品种的单一化。因为经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生物体,它们在性状与品质上很大程度上优越于其他自然生物体,将它们释放到原有的自然环境中,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与竞争机制,转基因生物会间接消除群落中的野生群种,必然通过食物链影响群落结构,威胁生物多样性。[2]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技术应用已经建立在了人与自然分裂的境遇中,完全忽视了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它的根本缺陷在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直接给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这种价值观产生的结果是: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学技术一路高歌猛进,但人类最终面对的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各种环境污染,这些都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未来,巨大的代价迫使人类反思技术的本质,反思人类生存的价值观。

“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重大技术革新的引入给自然界带来良性的结果。新技术使人类为了短期利益而开发和侵犯自然。在此过程中,人类都付出了例如污染、流失和生物圈的部分不稳定的代价。以全新的方式转化、重塑和开发自然的这股力量,最终必然造成生物技术革命对地球环境的特有形式的损害。”[4]基因工程的风险就好像悬在人类头上的一颗“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因此,走现代技术的老路,只顾发展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却毫不关心技术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价值的转基因技术显然行不通,有且仅有走技术化生存和生态化生存的双重发展道路才是唯一路径。否则,后果不仅仅是生态上的失败,甚至可能是生态环境的毁灭。

四、结语

基因时代并不是支持者们所倡导的“牧歌时代”,更不是反对者产所形容的“世界末日”,它仅仅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罢了,现有的伦理道德规范没有为其设定一个使人们欣然接受的既定位置,这是新事物诞生于人世间的正常表象。为此,构建新的伦理道德体系,确立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是目前阶段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国《专利法》第五条也明确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在许多国家的专利法和相关法律中都有“伦理道德条款”,就是要排除某些有可能危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尊严以及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的生命物质或方法的可专利性,以此筑起一道伦理道德的保护屏障。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业化应用的社会本质,蕴含着对人类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以及伦理道德的冲突。同时,科技的发展不仅控制了物质生产过程,而且也加强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操纵与控制,人沦为了一个功能性的部件,丧失了自由和人性,成为被操纵的对象和客体[5]。因此,要让转基因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成为绝对有益于人类的帮手,必须有伦理道德文化对其进行约束和引导。在转基因技术应用的领域中,科学家们应该做到,不仅让消费者更多更好地正确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实质,更要注明该技术的特性;生产厂家也应该在产品的包装上明确打印转基因技术及食品的相关标识,尊重所有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各国更应制定适合各国国情的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安全管理政策,同时相关部门要予以严格监督,从而更好地促进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较多的方便与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对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本文通过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三方面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唤起我们对它的高度重视,以便更好的促进转基因技术及其食品推广应用的健康发展,使之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伦理,食品技术

参考文献

[1][3]杨通进.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困境与出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53-59.

[2]阎维毅等《基因经济:分割绿色黄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4]里夫金.生物技术世纪:用基因重塑世界[M].付立杰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762177,83284.

转基因食品召唤转基因检测 篇3

与国外出口商的宽心相比,中国公众此次倒吸了一口冷气。尽管政府部门一再声明转基因大豆可以放心使用,但是每一次与转基因相关的技术、实验、种植、贸易、法规和商业化运转有所进展时,都会引起公众极大的焦虑。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并非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历史已经长达16年之久。早在1997年,中国就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而此次中国政府迅速批准了这三种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再一次使这个问题成为舆论的焦点。

转基因食品法规有待健全

一般而言,转基因产品的准入制度,既是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责,也是一道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的农产品。但是,与这种惯例相悖的是,中国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并没有受到影响,除了2002年,大豆的进口略有下滑后,此后的10年内,大豆的进口量一路高歌猛进。2010年、2011年、2012年,大豆的进口量分别达5480万吨、5183万吨、5838万吨。与此同时,国产大豆的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200吨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从转基因产品的进口在中国的发展来看,转基因产品的进口速度远远快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速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想要进口转基因大豆,连安全证书都不需要。

2001年之后,中国开始建立转基因产品的进口规则,先后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

根据规则,国外的转基因产品供应商只有从农业部获得安全证书之后,才能进入中国市场。这张安全证书有有效期,大豆和玉米只有3年的有效期,棉花有5年,过期作废。

出于减少贸易摩擦和技术的考虑,农业部在2002年3月、2002年10月和2003年7月,三次推迟了安全证书制度的施行,境外的转基因公司仍然可以凭借临时证明继续出口转基因产品。

直到2004年2月,转基因产品才有了准入制度。2004年2月第一批拿到安全证书的5种转基因产品来自孟山都公司,分别是一种转基因大豆、两种转基因玉米和两种转基因棉花。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法律法规对于转基因产品的批准则谨慎得多。例如,美国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和注册,都要发布环境影响报告,转基因食品上市前需接受公众评议。美国环境署的生物技术科学顾问委员会会议面向公众开放,并将会议记录也会在网上公布。

欧盟也是如此。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对新的转基因产品出具评估报告之后,欧盟委员会将评估报告公布在网络上,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公众评议。

而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只是在此条例获批后才“被告知”了这个消息,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审批程序都被指透明度不够。

各国法规不尽相同

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输出国家或地区已经允许作为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是我国申请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农业部近日批准的3个大豆品种除输出国已批准相同用途外,也在多个国家获得批准。

据悉,其中巴斯夫农化有限公司抗除草剂大豆CV127,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墨西哥、哥伦比亚、俄罗斯、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抗虫大豆MON87701,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墨西哥等地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已在欧盟、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地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

最新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表明,到目前为止,全球有5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了两千余项转基因作物申请,这其中食品项目几乎占了一半,远超饲料等其他用途。

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内销售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已超过5000种,许多品牌的面包、薯片、蛋糕、番茄酱、鲜食木瓜、酸奶、奶酪等或多或少都含有转基因成分。在美国,转基因食品必须经过食品药物管理局和美国农业部的批准。很多国家会对转基因食品贴上标签,标明这是转基因食物,不过在美国,这方面没有做强制的要求,他们认为默认经过批准的就是安全的,对贴标签是以自愿为主的指导方针。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疑虑,世界各国态度不一。在转基因技术使用时间较长的北美,对其顾虑相比欧洲和亚洲等地要低。欧盟则持保守态度,但也批准了一些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及上市,用于食用和饲料等用途。相较而言,亚洲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存在更多的疑虑和担心。

健全转基因食品监测评估体系

目前,国际消费者协会将各国转基因标志政策划分为3类,一是全面强制性标志,如欧盟对转基因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二是部分强制性标志,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和中国;三是自愿标志,如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

在对待转基因食品加贴标签问题上,我国也应持肯定立场,可以参考欧盟对生物技术食品的管理。该管理较为严格,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外转基因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为我国转基因农产品的开发争取宝贵时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重要贸易对象国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另外,转基因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必然推动相关检测技术的成熟。目前, 转基因的检测方法最为成熟的是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其他的还有凝胶电泳、测序仪和ELISA(酶联免疫法)等。对于相关企业而言,严格控制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直到进出口各环节,使安全风险降至最低。同时,结合我国实际,研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体系,将转基因食品置于规范化的管理和监控之中,使消费者能放心地消费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中期小结 篇4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与发展前景

1.转基因和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变生物的基因片断,或将一种生物的基因片断植入另一种生物,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

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的发源地,转基因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也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泛的国家。1983年,美国成功培植了世界上第一例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1993年,第一种市场化的转基因食物——保鲜延熟型西红柿在美国上市,高科技产物转基因食品从此就与普通市民的消费联系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全力进行转基因技术开发并促其商品化,转基因食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扩散。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在这场争论中似乎变得扑朔迷离,其实这也并不是转基因食品才独有的现象。回顾历史上技术产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任何技术产品的形成与发展方向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需求引导了它的出现,它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推动了它的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争论与“磋商”的结果决定了它的演变方向,这一过程并不是事先可以预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的复杂联系与相互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对于转基因食品,我们应看到,对其社会需求是存在的。它承负着人们渴望缓解饥饿与贫穷的沉重期待,也凝聚着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喜悦憧憬。这就是它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所在。

无论如何,零风险是不存在的,也没有什么绝对安全。但是,因噎废食,无所作为才是最大的风险!

二、转基因食品的利弊

转基因食品的“利”大于“弊”

1.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水稻对水稻,玉米对玉米,进行杂交,不能水稻对玉米,水稻更不能和细菌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把不同植物的基因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把动物的基因,甚至人的基因组合到植物里去。比如:科学家看中了一种北极熊的基因,认为它有抵抗冷冻的作用,于是将其分离取出,再植入番茄之中,培育出耐寒番茄。

3.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例如:马铃薯植人天蚕素的基因后,抗清枯病、软腐病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这两种病每年会带来近三成的减产,一种抗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马铃薯,可使美国每年少用37万kg的杀虫剂;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生产成本比原来下降了15%。

4.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杜邦和孟山都公司即将推出多种可榨取有益心脏的食用油的大豆。两大公司还将联手推出味道更鲜美且更容易消化的强化大豆新品种。艾尔姆公司与其他公司合作,正在研究高含量抗癌物质的西红柿,以及可用于生产血红蛋白的玉米和大豆。此外,含疫苗的香蕉和马铃薯也正在加紧研究中;日本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可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的水稻新品种;欧洲科学家新培育出了米粒中富含维生素A和铁的转基因稻,这一成果有可能帮助降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以稻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病率。

5.基因食品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的瓜菜。同时,人们还发现转基因作物结出的果实,无论外形还是味道都别具风味。英国的科学 家将一种可以破坏叶绿素变异的基因移植到草中,可以使之四季常青,除了具有绿化 功能之外,还使畜牧业受益,因青草的营养比干草高,而使肉的质量提高。

6.利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长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

转基因食品的“弊”大于“利”

1.首先是毒性问题。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2.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3.第三是营养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4.第四是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5.是对环境的威胁。在许多基因改良品种中包含有从杆菌中提取出来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和害虫有毒的蛋白质。在一次实验室研究中,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马利筋属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这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另一种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它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

6.生物学家们担心为了培养一些更具优良特性,比如说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而对农作物进行的改良,其特性很可能会通过花粉等媒介传播给野生物种。

三、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

第二类,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

第三类,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第四类,转基因特殊食品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篇5

摘 要:本文探讨克隆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在原理、种类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关键词:克隆食品;转基因食品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地应用于食品领域,转基因食品和克隆食品都是从基因层面上改造着我们的食品原材料,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克隆食品

1.1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1.2克隆的种类

克隆的种类主要有:一是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即每个基因彼此相同);二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受体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即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

1.3克隆食品

克隆食品(Klone Food)是以克隆动物为原料制作的食物,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

2.转基因食品

2.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不包括传统育种、细胞及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诱变、体外受精、体细胞变迁及多倍体诱导等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并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

2.2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

2.3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和转基因的特殊食品(疫苗食品)四大类。

3.克隆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异同

3.1原理不同

克隆动物是指不经过有性繁殖,通过对母本动物进行基因复制而得到的一模一样的另一只动物,它和母本动物就像不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是1996年出生于英国的克隆羊多利,随后克隆牛、克隆猪等不断诞生。克隆动物技术可以使一些优良动物品种快速产出大量“后代”,比起传统培育和繁殖方法,采用这种技术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优越性。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一些传统食品来源,加入一些外来基因或去除一些原有基因后得到的食品。转基因食品同时涉及动物和植物,目前讨论最多的转基因食品还是玉米等农作物食品。在经过基因改造后, 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3.2种类不同

克隆食品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是动物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有转基因的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微生物食品。虽然转基因植物性食品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但有关转基因动物食品(包括药品)却被炒得沸沸扬扬,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动物食品被批准上市,也没有转基因微生物被批准进入市场。

3.3安全性不同

不管是克隆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都是新生的食品资源,所以他们的安全性都颇有争议。

克隆食品可能导致早产、致畸或夭折,可能导致新的疾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这是许多人反对克隆食品的原因。伦敦遗传学家库兰博士说只要动物本身是健康的,它产出的奶也应该是健康的。

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许多安全问题,像转基因农作物的超级杂草问题以及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等等。但是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经合组织(OECD)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

4.总结

《转基因食品》阅读答案 篇6

①近日,农业部发放三种进口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证书掀起的风浪尚未平息,黑龙江省大豆协会抛出的“转基因致癌说”又将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送上风口浪尖。

②一边是转基因大豆油走入寻常百姓家,另一边是转基因食品“不安全”之声不绝于耳,公众该相信谁?

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转基因和转基因食品。

④转基因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⑤那么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不安全呢?

⑥如果微观的专业分析大过晦涩,那么实践和经验来得最直接。自转基因食品开始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那天起,有报道称人们已经吃了接近3万亿顿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正餐,却没有一例报道证实有人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健康问题。相反,备受推崇的有机食品,却曾因溶血性大肠杆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导致50人死亡,超过3400人被感染。从这一角度来看,转基因食品绝不会比传统食品更不安全。

⑦转基因作物成本低、产量高,具有抗除草剂、抗虫和抗病毒等特性,还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便于运输、储藏,能够延长保鲜期。基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欧盟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都确认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⑧据相关数据统计,去年全球共有28个国家种植约1.7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据农业部专家说,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玉米的种植比例已超过90%;另据中关生物技术工作组美方专家介绍,美国人吃的食物里面,70%都有转基因成分。

⑨目前我国的转基因食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转基因农作物,如木瓜、水稻和玉米等;另一种是进口作为加工原料的转基因农产品,如大豆、油菜等。有关专家指出:“精炼提纯以后的大豆油里面,是不会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而转基因的产物是蛋白,蛋白在大豆精炼的过程中已经被剔除了。”换句话说,市场上可购买的转基因食品,其食用成分中几乎不含转基因物质,与普通的食品没有太大的差异。

⑩然而,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说法,各界仍莫衷一是,因为转基因技术毕竟尚未成熟,涉及生物基因的影响也可能要等几代之后才能显现,这也正是不少人对转基因食品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

⑧当然,转基因食品作为高新技术的产物,人们应当把它与问题奶粉、地沟油等“无良食品”区别开来,至少科学家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或许再过若干年,等转基因食品技术成熟之后,就能够无后顾之忧地造福人类了。

(选自《中国科学报》20xx年第8期)

16.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它有哪些特点?(5分)

17.不少人对转基因食品敬而远之的原因是什么?(2分)

18.如果去超市购买食品,你会选择带有转基因标志的食品吗?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案:

16.(5分)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2分)

特点:①高技术的产物;②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③便于运输、储藏,能够延长保鲜期(3分,一点1分)

17.(2分)①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还没有得到科迷的验证;②转基因技术毕竟尚未成熟

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 篇7

组学分析技术

组学分析技术是对一类个体系统集合的分析技术,涉及到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蛋白组学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环境下,对一个细胞内的所有蛋白质表达进行研究的技术。其研究重点是某个细胞或生物在特定生理与病理条件下的蛋白质,了解蛋白质的数量、功能和特点。转录组学研究的是细胞在某一功能状态下表达的所有基因的总和,了解外源基因表达的信息与外源基因插入受体中的表达状况。代谢组学主要研究的是在特点的时间与条件下细胞中全部小分子代谢物质。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组学分析技术主要用于评价样品的非期望效应,进而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进行正确识别。该技术具有通量高、无选择性、客观等优点,已在食品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光谱学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穿透力强等特点,无需对检测样品进行基因组提取或预处理,是转基因光谱学技术中的主要技术。虽然对转基因食品光谱学检测的准确性还无法确定,但该检测技术的优点在于简单快速、无损失。由于消费者十分重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组学分析与光谱学技术都将关注焦点放在转基因食品的非期望效应上。

蛋白质印迹法

蛋白质印迹法是让靶蛋白特异性的非标记性抗体与靶蛋白中的相关抗原决定簇结合在一起,再检测已结合上去的抗体。由于研究难度系数较高,且受环境制约因素较多,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大量的食品检测。

ELISA检测法

ELISA的原理是让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蛋白与固相载体表面的相关抗体发生反应,加入酶反应的相关底物后,底物被催化为有色物质,通过显色反应检测是否有转基因成分。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等优点,适用于现场检测,但存在3个问题:一是无合适的用于定量的内标蛋白,因此无法进行精确定量分析。二是复杂基质极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三是只适用于未加工过的原材料。

免疫试纸条法

该检测法与蛋白质印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用硝化纤维作为固相载体,而不是聚苯乙烯反应板。该检测法的显著优势是在短时间内能获得检测结果,一般只需5~10 min。因此,适用于某些紧急情况下的检测。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法的灵敏度与精准度都不高,且只能从整体角度对蛋白质进行分析,对检测样品本身的成分与质量等检测还远远不够。因此,笔者认为该法不适合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检验。

PCR检测法

该技术的检测原理是对目标序列进行扩增,再通过相应的方法来检测扩增产物。它包括定性PCR、复合定性PCR、竞争性定量PCR、PCR-ELISA。

定性PCR

对特异的DNA片段进行PCR扩增,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扩增产物。然后,借助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分离情况。此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复合定性PCR

将至少2对的引物置入PCR检测系统内进行扩增处理。

竞争性定量PCR

将已知浓度的内标DNA与浓度未知的待测DNA放在一个反应管中,再进行PCR扩增,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将产物进行分离。通过对电泳生成的分离产物中的内标DNA与待测DNA的产物条带密度作线性回归分析以获得两种DNA的浓度等值点,即可对待测DNA浓度进行定量分析。此法操作非常繁琐,但检测结果精准性较高。

PCR-ELISA

选取含有地高辛、生物素标记的相关引物,将其置入PCR反应系统内,对目标DNA序列进行扩增。将PCR产生物与固相板上的一些特异性探针进行结合,然后加入抗地高辛,底物会发生显色反应。通过酶标仪得到相应的吸光值,然后加入标样,绘制出对应的标准曲线,根据曲线进行半定量分析。

新材料辅助的定量检测技术

目前,纳米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目的产物的检测中,以减少背景值并提高检测准确度。当前常用的新材料有纳米金粒子、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利用这些材料的荧光反应来进行定量检测,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应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结语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篇8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信息公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从三聚氰胺、问题酸奶、廋肉精、速生鸡到毒生姜、肉毒杆菌甚至假羊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公众不免忧心忡忡甚或惶恐不安。接二连三的爆料仿似一个无底洞,真相到底如何?骇人之事是否还有着更令人颤栗的实情?

我国的食品安全之所以成为公众的心头大患,除了日常食品安全无法有效保障外,各种贴着高科技标签的转基因食品开始大量充斥市场。然而近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是否影响健康的争论不绝于耳。2015年,日本科学家宣布转基因食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长期食用该类食品的小白鼠竟长出了恶性肿瘤!当前,虽然大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心存疑虑,不愿也不敢购买基因化食品,然而令人无奈的是,消费者想避开转基因食品以规避各种不确定危害的愿望,实现起来却是如此不易。2001年12月11日国家卫生部颁发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食品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要在包装上标明“转基因标识”,以此赋予和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然而,由于相关法律规范实施细则的缺失,再加之政府监管的不到位,致使一些商家利用现行立法与政策的漏洞,故意模糊标注甚至根本不标注转基因标识,导致消费者买的“糊里糊涂”,吃的“不明不白”。

2013年律师黄乐平一纸诉状将农业部告上了法院,要求农业部公开关于转基因农产品的信息。虽然法院最后判决驳回了黄乐平的诉讼请求,但这一案件却折射出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深深担忧和对政府公开转基因产品信息的殷切期盼。国际社会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及其该类产品相关信息是否需要公开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无明确定论。事实上,自上世纪末实现商业化种植以来,农业发展史上最具争议的技术当属转基因无疑。转基因支持者认为该项技术能有效改善产品品质、缓解资源紧张、保护生态环境,反对者则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从转基因食品安全及生态安全性的视角提出了诸多质疑。哈佛大学医学院大卫·李教授认为从生物学上看转基因作物可能具有风险,并提醒研究者注意对转基因食品的标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认为目前国际社会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尚无确切定论,因而政府应该慎重地对待转基因产品的推广问题,尤其在转基因食品的销售中要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放眼世界,虽然作为食品安全立法走在全球最前列的美国尚未出台转基因食品强制标注的联邦法案,但是,已经有三个州通过了相关的地方性法案,还有二十个州正在酝酿出台类似法案。较之于美国,欧盟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更为审慎,实行强制性的严格标识制度,明确规定如果转基因成分超过0.9%的食品必须做出标识,以确保消费者不会误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没有明确定论的情况下,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公开,由于涉及公众的普遍关切,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理应通过有序有效的信息公开化解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普遍焦虑”。事实上,政府不仅应力求做到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公开,还应积极吸纳公众对生产推广此类产品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公开越充分、越透明,就越能引发公众对此问题的理性认知,进而有效消弭公众的质疑、不安甚至恐慌。只有让消费者对转基因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性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并能清晰地辨识何为转基因食品,消费者才真正拥有对基因化产品的知情权。就政府而言,相关部门对转基因这一敏感词汇绝不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不可使公众蒙在鼓里,不明不白地食用转基因食品。反观现实,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对于转基因食品问题不从正面入手进行信息全面有效的公开,而只是从回应部分公众质疑、表态辟谣、传言证伪的角度进行选择性公开,这不仅无助于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更难以消除因公众的不明就里而导致的谣传纷飞。

也许正是缘于相关政府部门的立场不明、态度不清、言辞不酌,使得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未经国家批准的转基因农作物种子流向了一些农地和市场,滥种非法转基因作物的现象也有所蔓延。据2013年7月26日的相关媒体曝光,在湖北武汉一家大型超市,随机购买的五种大米中,竟然有三种被测出含有转基因成份BT63。

转基因食品管理规定 篇9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转基因食品,系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包括:

(一)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

(三)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第三条 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类新资源食品,须经卫生部审查批准后方可生产或者进口。未经卫生部审查批准的转基因食品不得生产或者进口,也不得用作食品或食品原料。

第四条 转基因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其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不得对人体造成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第五条 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不得低于对应的原有食品。

第六条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企业须达到国家有关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要求。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所生产经营的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应当保留转基因食品进(出)货记录,包括进(出)货单位、地址、数量,相关记录至少保留二年备查。 第二章 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

第七条 卫生部建立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制度。 卫生部制定和颁布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规程及有关标准。

第八条 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采用危险性评价、实质等同、个案处理等原则。

第九条 卫生部设立转基因食品专家委员会,负责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的评价工作。委员会由食品安全、营养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十条 卫生部根据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工作的需要,认定具备条件的检验机构承担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的验证工作。

第十一条 生产或者进口转基因食品必须向卫生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批准文件;

(三)企业标准;

(四)食用安全性的保证措施;

(五)设计包装及标识样稿;

(六)与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有关的技术资料;

(七)申请单位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报告和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的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的验证报告;

(八)其他有助于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的资料。

第十二条 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六)项规定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有关的技术资料包括:

(一)转基因食品的(物种)名称;

(二)转基因食品的理化特性、用途与需要强调的功能;

(三)转基因食品可能的食品加工方式与终产品种类以及主要食物成分(包括营养和有害成分);

(四)基因修饰的目的与预期技术效果,以及对食品产品特性的预期影响;

(五)基因供体的名称、特性、食用史;载体物质的来源、特性、功能、食用史;基因插入的位点及特性;

(六)引入基因所表达产物的名称、特性、功能及含量;

(七)表达产物的已知或可疑致敏性和毒性,以及含有此种表达产物食用安全性的依据; (八)可能产生的非期望效应(包括代谢产物的评价)

第十三条 申请进口转基因食品的除必须提交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出口国(地区)政府批准在本国 (地区)生产、经营、使用的证明文件。

第十四条 卫生部自受理转基因食品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十五条 批准的转基因食品, 由卫生部列入可用于食品 生产、经营的转基因食品品种目录。

第十六条 食品产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或/和表达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XX食品”或“以转基因XX食品为原料”。 转基因食品来自潜在致敏食物的,还要标注“本品转XX食物基因,对XX食物过敏者注意”。

第十七条 转基因食品采用下列方式标注:

(一)定型包装的,在标签的明显位置上标注;

(二)散装的,在价签上或另行设置的告示牌上标注;

(三)转运的,在交运单上标注;

(四)进口的,在贸易合同和报关单上标注。

第十八条 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应当真实、客观,不得有下列内容:

(一)明示或暗示可以治疗疾病;

(二)虚假、夸大宣传产品的作用;

(三)卫生部规定的禁止标识的其他内容。

第十九条 卫生部对已经批准生产或者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进行重新评价:

(一)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的科学认识发生改变的;

(二)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受到质疑的;

(三)其他原因需要重新评价的。

第二十条 卫生部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经营组织定期或者不定期监督抽查,并向社会公布监督抽查结果。 第二十一条 卫生部认定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检验机构须按照卫生部制定的规程及有关标准进行评价。 对出具虚假检验报告或者疏于管理难以保证检验质量的,由卫生部 责令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 收回认定资格。

第二十二条 从事转基因食品检验、评审和监督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第二十三条 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的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按照《食品卫生法》及有关规定执行。

我国转基因食品名单

转基因棉花

上世纪90年代,转基因棉花作为中国第一种商业化种植的农作物,化解了棉铃虫危机,但如今盘桓不去的是盲蝽蟓,一种肉眼几乎看不到的,全身闪耀着绿色金属光泽的小虫子。它会用口器吸取棉花幼苗的汁液,不加以防治,收成损失可达30%-50%。《科学》杂志(Science)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吴孔明等的论文《Bt棉花种植对盲蝽蟓种群区域性灾变影响机制》。研究人员花了12年追踪观察我国华北地区商业化种植的Bt棉花(转Bt基因抗虫棉)。研究表明,Bt棉花大面积种植有效遏止了棉铃虫,化学农药使用量显着降低,却给盲蝽蟓的种群增长提供了温床,致其暴发成灾。而受盲蝽蟓虫害冲击的,还有梨、枣等多种作物。

全球最大环保组织之一绿色和平曾表示,转基因棉花的软肋是严重的次生虫害、病害,棉花质量下降以及低下的经济效益。

表面上看,吴孔明的研究似乎论证了转基因反对者的忧虑。但身兼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他说,“如果权衡利弊,我认为转基因棉花利大于弊。”

转基因番木瓜

2009年2、3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易初莲花、华润万家和沃尔玛超市购买了木瓜样品,并送往独立的国际权威检测机构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结果显示,各大超市所销售的国产木瓜无一例外,竟然都是转基因木瓜,而且其中更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如卡那霉素抗性基因(nptII)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他们分别对卡那霉素和四环素具有抗性。据悉,这两种抗生素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二级别,不应在食品中出现。

也就是说,消费者如果长期食用这些木瓜,将对某些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抗生素失效。换言之,一旦消费者患病,而必须服用或打某种抗生素时,很可能将失去效果,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得知检测结果后,绿色和平组织紧急呼吁政府立即召回市场上所有的转基因木瓜,并再次提请政府慎重考虑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可是,转基因木瓜在市场上消失了吗?2011年年初在广州召开的「农业生物技术保障粮食安全」的研讨会上,国内唯一申报转基因木瓜种植项目的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李华平教授就称,目前广东市场上95%的木瓜为转基因木瓜。广东如此,其它销售木瓜的地区又会怎样呢?

而且更让人担忧的是,大陆几乎所有超市都没有标注木瓜是否是转基因的,产地是哪里,可怜的消费者就这样被蒙在鼓里。或许更为关键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转基因木瓜的危害。研究显示,转基因木瓜除了会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而且会导致过敏反应,并对环境产生危害。至于究竟会对人体长期产生哪些不良影响,目前仍没有定论。

上一篇:金融公司风险管理办法下一篇:中考作文指导:初中记叙文开头结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