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精选8篇)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篇1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力。③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篇2

宗教中有益成分的吸纳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集, 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添砖加瓦。在历史上, 儒释道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宗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和主要载体之一。

妥善处理宗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树立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国既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又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我们要善于具体分析, 正确对待, 尊重信仰宗教的人。只有这样, 才能坚定广大信教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从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宗教思想文化崇尚以“仁爱”为核心的和谐理念,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道德风尚,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宗教一直主张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佛教讲慈悲, 主张众生平等, 提出“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道教主张天人合一, “功行两全”, 提倡“生活道教”;基督教讲博爱, “慈爱和同, 济世度人”;伊斯兰教行善惩恶, 讲求“两世吉庆”, 等等。这些有益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节和整合的功能, 是一种思想文化上的引导和道德规范上的约束,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意义。

宗教思想文化的“心灵关怀”功能, 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富足。现在, 我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现代社会, 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 人们精神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健康因素, 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始于内心”, 宗教思想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 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从而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 培育出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从而实现个体的内心和谐, 最终促成全社会的大和谐。

宗教思想文化“天人协调”的生态精神, 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 从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随着文明的发展, 人类不仅创造了改造自然的手段, 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国家乃至世界性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巨大破坏, 人类正在走上一条与自然相抵触的歧路, 今天的人们必须以高度的理智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宗教历来提倡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 佛教主张善待众生, 反对杀生;道家、道教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把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最为最高的准则, 反对以人力干预自然;等等。今天, 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 这种朴素天人观和生态伦理思想, 确有值得我们借鉴

宗教思想文化的“奉献”精神, 有利于和谐理念的践履。广行慈善是宗教回报社会的重要形式, 宗教要求信徒讲奉献。近年来, 宗教界发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关怀社会、服务人群的传统美德, 在搞好自养的基础上, 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慈善事业作贡献, 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使得宗教界成为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信、保障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 在人们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宗教的良好形象, 引导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共同成为增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宗教搭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今天,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种文化激荡交流的局面, 我们要借助宗教这个平台, 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扩大对外交往、交流和合作, 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和”的理念, 抵制文化的隔绝和霸权, 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宽容, 推动世界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和解。同时, 从不同文化之中汲取养分, 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辨证取舍、择善而从,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 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针, 也为我国宗教界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 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宗教, 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经典和教义积累了丰富的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文明健康的内容, 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推动一国走向富强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报告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细化为四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生动活泼;新闻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空前活跃,精品迭出;“汉语热”席卷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当代中国文化正呈现出一个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向我们走来。

【命题趋势】

相较于中国共产党往届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这说明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因此,与文化有关的考题大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完全是情理中的事情。同时,《文化生活》模块作为新教材的新内容,更应引起考生重视。考生备考时除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核心词,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流程夯实基础外,更要注意从微观上切入,开阔视野,广泛关注与本专题有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中国热”、评选全国道德模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振兴、江苏“文化强省”战略等时事热点问题,积极备考,提高复习的效率。

【知识链接】

1. 经济生活角度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有利于带动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增强外贸竞争力。

2. 政治生活角度

(1)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政府积极履行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党的性质、宗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成果惠及每一个人,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 文化生活角度

(1) 文化作为—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先进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原因。

(2) 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4. 生活与哲学角度

(1) 意识的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不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思维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如下内容()

①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 社会主义荣辱观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2.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大目标下,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可谓细致入微,这体现了()

①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②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③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 ④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A. ①③B. ③④

C. ②③④D. ①③④

3. 2007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发展文化创意切莫“东施效颦”》。“东施效颦”()

A. 承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B. 看到了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C. 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D. 否定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4.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实践证明,文化产业一旦与高新技术结合,将带来无限的市场潜力。这说明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以()

A. 提高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

B. 给文化产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C. 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D. 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

二、 简析题

5.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请从文化生活角度,简述上述观点的依据及意义。

6. 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请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B

5. 依据:① 文化能够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意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能有效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能够将文化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更好地适应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辉煌。(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的,亦可)

6. (1)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谐文化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促进社会历史发展。题中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作用再大,毕竟要受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制约,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除了建设和谐文化外,还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题中观点看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重要作用,但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是错误的。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篇4

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有: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未成年人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活跃文艺创作等。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现的意义:在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这就凸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解决稳定、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和谐文化,有利于增进共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二、弘扬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重视,也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宝贵内容直到今天还在闪烁着光芒。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其优秀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首先,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发掘文化优势。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精华,是中华文化在21世纪新的生长点,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不过,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提炼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并最终对世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要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活力,要通过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进行民族文化创新,引进、培植新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要树立民族文化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强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原创动力,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

式。

其次,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积极资助国际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认同与使命意识。应加强学校民族文化的教育力度,要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承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发扬光大。要结合时代主题、爱国情怀、创新精神、思维方式、高尚人格来进行教育,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要大力推进汉语在全球的普及推广工作,积极资助世界各地的汉(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再有,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要积极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使传统节日不断传承和发展。要切实加强对传统节日活动的管理和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各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扩大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另外,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要维护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的地位,就应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积极主动向外输出,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保持战略的主动地位。尤其应注重输出民族性较强的优秀文化。在当代,文化产品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因此,有必要系统地、高标准地制定对外文化产品输出计划,逐步通过翻译、出版、演出、展览等国际文化运作规则,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推进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要积极利用高科技宣传手段,通过各种视听、卫星传播、网络等手段,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扩大中华文明的传播影响力。要建立一定的保护机制,鼓励民族文化在大众媒介上的传播,大力扶持民族文化在大众传媒上的占有率。国家应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大力鼓励和扶持中文进入国际互联网。要发展中国数字图书馆,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因特网传递到世界各地。

三、在当代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诉求。但在计划经济时加大投入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期,我们更多地注重了文化的教化功能,忽略了文化的游戏和娱乐功能,宣传大于娱乐,教育重于服务,从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这也严重地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政府管理模式并没有伴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而结束,以文化管制为主导的文化管理方式,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位。(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不发达,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存在着太多的欠账,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文化服务网络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政府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却没有跟上这一步伐,甚至于有所减弱,很多原有的文化设施被以“以文养文”的借口挪作他用,或者被撤销、拆毁,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缺口。而现实中存在的经济的区域性不平衡发展、农村与城市经济的极大反差,又使得本已薄弱的公共文化服务在那些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更为缺乏。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全面铺开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促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文化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通过政策鼓励和有效管理,繁荣文化市场,使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篇5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需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4)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需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点拨: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见《优化方案》P162)。

(三)应用:高考中,本考点常以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考点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内容: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

(1)基本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基本要求:①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②要坚持“三贴近”原则;③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3)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4)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5)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6)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内容

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原因: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基本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灵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主题),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精髓),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基础)。

(二)点拨: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见《优化方案》P162)。

(三)应用:高考中,本考点常以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意义及要求。

------1

我读我思我研我评我创造!

合阳中学有效教学讲义指导单 —高三一轮政治复习(必修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考点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内容

1、实质: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重要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3、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4、措施(如何):(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①地位(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②基本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4)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6)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环节)。

(二)点拨:

1、正确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见《优化方案》P164)。

2、正确理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见《优化方案》P165)。

(三)应用:高考中,本考点常以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措施,尤其是教育的重要性。

考点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一)内容 1.和谐文化的地位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2.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

(1)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二)点拨:

正确理解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见《优化方案》P164)。

(三)应用:高考中,本考点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及措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篇6

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贯穿全会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决定的突出亮点——

增强文化自觉 树立文化自信

这是一篇与时俱进的文化宣言,这是一幅着眼长远的宏伟蓝图,这是一份关注民生的行动纲领。

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探索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全会着力回答的历史命题,成为决定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决定旗帜鲜明地指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蕴含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决定突出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的视角拓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力量都要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上来。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

“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此,决定规划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明确提出的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充满了一个个新论断、新思路、新举措。

这一奋斗目标,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制定的目标。

决定认为,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建设基本经验,分别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

顺应各族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全会决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充满了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开启奋进新程 铸就文化辉煌

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齐发展。

决定牢牢把握历史和人民的厚望和期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体”。无论什么样的“体”,都必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

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这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决定指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决定分别对这些领域作出工作部署——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

决定还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求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决定围绕4个方面提出了一项项周密细致的政策——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决定作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建设需要的部署——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这些年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创新;今后文化发展要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创新。决定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决定按照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要求,围绕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等3个方面,对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作了具体安排,充满着一个个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决定最后一部分的表述言简意赅、富有新意,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决定强调,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决定这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重要论述,更是引人注目。

金秋十月丰收的馨香飘拂神州大地。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坚定、自信的姿态,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征程,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创造新的荣光,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浅析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7

第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调。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物质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有利于促进精神文化的发展。精神文化的发展, 为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和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第二、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协调。一元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多元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共存的、相互联系且各自具有独立特征的文化。

第三、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协调。传统文化为时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是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就不会有时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时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保持传承性。

第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协调。繁荣中国文化, 争取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走向世界, 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也有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引进世界文化, 不仅有利于扩大我国人民的视野, 更多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 在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 要注意处理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关系。

二、着力健全“三个体系”和“五个机制”

1、“三个体系”

首先,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从全局上找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 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尽快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意识形态阵地。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使理想和现实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 通过科学、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制度安排等, 统一思想, 尊重差异, 引导民众。

其次,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 采取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综合利用多种投融资渠道, 改造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 建立健全文化阵地。加强管理, 真正发挥现有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阵地的作用。培养和挖掘基层文化建设人才, 鼓励和支持热衷于社区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文化爱好者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激励和引导人民群众自己组建文化活动队伍, 自办文化活动, 发挥他们自身的作用, 使人民群众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 同时也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 打造人人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再次, 建立健全文化政策法规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保障。现有的文化建设法规和政策主要以行政监管和限制为主, 缺少硬性指标和详细规划, 而且文化政策涉及部门多, 协调难, 容易造成政策棚架, 流于形式。要加快文化建设立法, 通过详细规划、合理布局,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同时制定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 积极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2、“五个机制”

首先, 建立合理、有效的文化创新机制, 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一是要树立新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不断创新文化发展理念, 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之路,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工作。二是要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不断促进思想文化理论创新, 形成具有现代化指向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新型思想理论和文化价值体系。三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逐步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四是要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 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 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支撑。要利用现有文化阵地和师资力量对文化人才队伍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与学习,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开阔他们的视野, 努力培养一批业务精、视野宽的文化专业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胆引进, 破格提拔。要创新人才任用, 职称评聘、评价和奖励机制, 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努力促进人才的交流与积聚。要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 充分尊重知识产权, 特别是对创意策划的保护, 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要把民间文艺人才纳入管理范围, 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化骨干的培训和培养。

第三, 建立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运营机制, 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条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共同构成市场机制, 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非常关键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 学生党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极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学生党员的培养和考察、组织和发展、教育和管理的任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学生党支部是否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输送出去的学生党员质量如何, 与高校基层党组织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 规范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怎样适应党建工作中新的形势和挑战;怎样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工作、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怎样构建高校发展学生党员新模式是高校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的形

1、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对高校学生支部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的作用。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作用同样突出。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产品生产者在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文化产品的同时, 还要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上下工夫。此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要开发市场机制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等内容,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 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发展评价机制, 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良思潮侵入校园, 形形色色的诱惑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 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浮躁心理逐渐滋生。部分大学生对党的发展历史缺乏深刻的、全面的了解, 以至于对党的感情不深, 入党的愿望也不够强, 导致入党的动机不纯, 有功利、虚荣、投机的倾向。有些同学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目标、获取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缺乏坚定的信念, 缺乏对党员党性修养、责任感的理解和认同。[1]

政治素养是否合格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符合党员条件的首要标准。但有的学生党员对于共产主义的实现感到渺茫, 存在疑虑, 甚至产生动摇;有的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缺乏基本的学习和了解, 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淡化、政治素质下降、政治敏锐性退化。一系列的问题, 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2、党员发展的任务重, 支部书记不能深层次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手段。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发展评价机制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评价机制, 二是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评价机制。其中,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评价要以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基本性为原则, 对政府投入和综合投融资总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公益文化活动品牌、基层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内容、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机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针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评

近几年来,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正步入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随着新发展党员数量和比例的不断提高, 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入党材料的准备、发展新党员支部讨论大会的组织、预备党员转正等工作量随之大大增加。作为学生支部核心的支部书记在学生党建工作中面临巨大的压力, 使他们很难对学生个体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和追踪, 培养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未实现规范性和系统化。

另外, 由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考核有一定量的指标, 为完成指标, 一些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时间不长, 力度不够, 这种做法, 使得一些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重大方针政策知之甚少, 一些学生甚至还没有确立自己的信念、没有纯正入党动机。部分学生党支部把发展党员的人数作为衡量支部工作开展的成效, 出现了“重发展轻培养”, “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 使学生党员的质量打了折扣。

3、学生支部书记角色冲突, 疏于对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

价要以文化产业总产值、总就业人数、总固定资产存量规模、政府投入、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市场化程度、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指标进行评价。

以深化改革推动文化繁荣 篇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全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无数的盛衰荣辱,能够延续五千年,核心因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容力和向心力,能够在各种条件下特别是在逆境中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在文化发展和振兴方面下功夫,用文化的力量来激发民族的精神意志,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引领全民族思想前进的道路。

学习《决定》,让我们传媒人深感振奋,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未来充满期待。

推动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大大提升。特别是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性的经济动荡中,中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一个经濟大国铁肩担道义、逆境挽狂澜的历史责任,为世界所瞩目。“神5”、“神6”、“神7”、“神8”接连发射成功,进一步展现出一个经济大国的雄厚实力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急剧提高,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一些群体信仰危机,一些阶层诚信缺失,一些个体价值观扭曲。我们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向心力、文化创造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等都呈现出了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的局面。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哪些该吸收、哪些该摒弃,莫衷一是。民族文化茫然无所依,几近迷失。社会的文化状态亟待改善,全民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民族的文化精神亟待重塑。

文化造就一个民族的修养、素养和涵养,文化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步伐不协调,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真正繁荣富强,这个民族就不可能真正强盛和复兴。

深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它始终贯穿于这个机体的每个神经末梢,又从每个神经末梢反馈于它的中枢。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与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以从本质上说,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充分挖掘和调动社会大众的文化创造力,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参与度。

《决定》提出,要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因此,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这个宏伟浩大的社会工程中,除了传统文化单位必须圆满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社会大众也将作为文化创造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投身到推动文化建设的历史洪流中。文化体制改革将大大地激发社会大众的文化创造力,将使一批勇于浴火弄潮的旁观者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

深化改革要坚持文化发展方向

承载着13.7亿人的巨轮要安全稳妥地扬帆远航,就必须要掌握好正确的航向。因此在涉及深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时,中央提出深化改革主要解决的是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以及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的是文化走出去的能力较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亟待提高的问题,解决的是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

同时中央明确提出,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五个坚持”,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切实维护民族文化的本色和国家文化的安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应该说,《决定》深刻阐明了在当前的历史阶段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也为传媒人乃至全社会参与文化创造活动指明了方向。

上一篇: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下一篇:2018吉安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