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就业创业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高专就业创业(共8篇)

高职高专就业创业 篇1

高校扩招在解决了“入学难”之后,使毕业生人数骤增,就业形势的严峻引发了“就业难”.为扩大就业渠道,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业”一词屡被提及.学校作为就业前的跳板,应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创业开辟自己的就业天地.

作 者:张静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营销系,河南,郑州,450044 刊 名:科技致富向导 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 年,卷(期): “”(6)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高专   创业   教育对策  

高职高专就业创业 篇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大众化阶段,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越来越多的女毕业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如何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 提高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实现梦想的能力, 并提出应对之策, 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的紧急而重要的课题。为了解决此难题, 作者围绕高职高专女大学生这一就业创业困难群体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并进行了实践创新, 取得了实效, 并总结整理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经典举措, 对实现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梦想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 问题与成因

1.1 存在问题

从目前整体趋势看, 三方面显示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第一, 从就业率来看, 女性低于男性。根据全国妇联2010年9月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九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 投出44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 56.7%的女大学生感觉求职过程中女生的机会更少。在调查的2012届大学生毕业生中, 签约率女生低于男生10个百分点以上。

第二, 男女大学生同工不同酬。虽然我国的法律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 明确规定了“同工同酬”的原则, 但是男女大学生薪酬方面仍旧存在差距。据相关调查显示, 毕业半年后, 女大学生的平均月薪2300元, 而男生为2616元, 仅为男生的87.9%。

第三, 就业领域的限制。受“性别职业”和“行业隔离”观念的影响, 我们都认为护士、家政以及幼儿教育等属于女性行业, 而建筑、计算机和警察等属于男性行业。据统计, 在集中创造性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领域的女生少之又少。

1.2 问题成因

1.2.1 传统观念

部分用人单位受到“男主外, 女主内”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过分夸大工作中女性的负面效应, 将很多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

1.2.2 用人单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由于用人单位需要全面衡量使用劳动力的性价比, 因此, 很多单位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导致对女大学生实行非准入机制。

1.2.3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很多单位需要承担女性职工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 从而增加了单位的经济负担, 这也是单位不愿意聘用女职工的重要原因之一。

1.2.4 家庭教育的影响

很多家长“望女成凤”的心理希望女儿工作稳定, 舒适且离家近, 更有家长怕女儿在工作中受累受气而寄希望与美好的婚姻。

1.2.5 女大学生自身原因

很多当代女大学生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很差的自我意识, 很多认为“学的好不如嫁的好”, 从而忽视了积累知识、能力以及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等, 而是一味注重穿着打扮等外在形式, 这样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而束手无策。

2 创新与实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断总结创新, 探讨有效方法, 积极提升大学女生实现梦想的能力, 取得更大的成效。

2.1 加强市场调研, 调整专业设置和教育方向

走访业内企业和和政府管理部门, 把握行业对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积极调整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 从培养方式上逐步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女性的要求。比如, 我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修改了教育方向, 新增《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女大学生消费心理学》、《女大学生“四自”精神培养》等选修课程, 在切实提高广大女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积极倡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为培养高级的食品人才打好基础。

2.2 依据市场需求和个性需要, 积极做好性别差别教育

实施性别差别教育, 不断强化女大学生的竞争、市场和主动就业意识, 将为她们在未来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提供更好地帮助, 才能更加彰显女性的就业优势。在招生环节, 注重了理化知识的考察, 降低女大学生在学习食品化学相关知识的难度;在教学环节, 注重前沿理论知识教育, 引导广大女生多涉猎最新知识, 鼓励理论创新;在实践环节,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增强女大学生管理能力, 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意识;在就业环节, 着重指导女大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寻找工作单位和岗位, 根据特色进行推介。

2.3 根据专业特色实施三循环教学, 组织女大学生提前占领就业市场

根据食品企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高校教育时间特点, 我校农畜特产品加工专业组织开展了三循环教学模式。在大一暑假, 组织一年级学生利用暑期到深圳面点王参与行业教学认知实习, 学生得到充分锻炼, 教师提高了技能, 达到双赢;在二年级暑期, 组织学生到马鞍山、泰安等蒙牛分公司进行教学实践实习, 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 让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真枪实弹”演练;在三年级实习时间, 组织学生参加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 提高了女大学生就业意识, 稳定了就业思想, 提高了女大学生就业质量。

2.4 深入开展课前三分钟思想教育, 强化女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 我校创新开展课前三分钟思想道德教育, 大大提高了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系党总支进行落实和监督, 以系党总支为统领, 教工、学生支部、团总支为抓手, 学生专职政工干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三支队伍为主导, 利用教师例会和学生干部例会对教师和学生干部进行培训, 招募学生党员组成宣讲团, 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共同实践并受益, 期末表彰, 形成了专职政工干部、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四支队伍相结合的“三三制”工作队伍体系, 形成上下互动, 良性运作、整体受益的有效教育机制, 发挥了“全员育人、双向互动”的作用, 全面提高了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 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2.5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设, 积极拓展女大学生就业渠道

为了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 学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联盟关系并利用企业设备和技术力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从而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对接, 同时建立牢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 我们与企业共同探索了订单式培养模式, 办起了上海双剑、河南众品等5个不同类型的订单班, 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共建精品课程, 通过观察教学效果, 总结好的做法, 不断提高了办班质量, 为企业输送了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

2.6 积极建立校企双导师制, 加强女大学生实践教学管理

面对一年的实习期, 学生的实训管理, 是个大难题, 任其自流就难以保证实训效果。通过调研和借鉴先进经验, 深入实践了校企双导师制, 并进行了规范。在每个实习点安排一名党员教师优先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 此外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企业导师。此外, 为了有效的解决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教育培养、技能知道以及学生的组织发展等问题, 应当另选两名学生党员或干部作为联络员, 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双方导师。

2.7 聘请校企双方导师, 做好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一入学, 在新生入学教育里, 就着重安排校内专家给全体大学生做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 并组织学生参观行业内的企业, 与企业领导和到时开展互动活动, 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的重要性;把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正规的课程中, 曝光在学校课程督查小组的检查下, 督促任课教师认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把就业指导课程做到实处;利用周末时间, 邀请企业老总或者职业培训讲师到学校开展职业讲座, 利用成功人士的职业历程或现身说法教育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努力学习, 积极参与活动, 为将来打下坚实基础。

2.8 探讨组织培养问题, 重视女大学生素质教育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的素质教育及组织培养工作是我们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 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党小组, 充分发挥企业党员导师作用, 把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组织教育、培养与发展工作放到企业进行, 并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就业指导, 人生观、价值观及如何做人做事提高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9 针对不同起点情况, 开展分级新生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 更是成功大学教育以及良好学生工作的开端和基础。为了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其明确学习的目的, 并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角色的转变, 课题组应当积极开始新生入学教育、此外, 进行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科学的规划, 将自己塑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1 0 围绕女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开展“三三五”完美女生教育工程

为了大力弘扬女性“四自”精神, 提高女生综合素质, 展示女大学生良好形象, 促进女大学生成长成才, 进而带动全体学生努力拼搏, 开拓进取, 不断加强系风学风建设, 推进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树立良好学风, 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我校顺利启动了“完美女生”三三五教育工程, 并通过各项特色活动开展, 达到了品牌活动育人之目的, 推动了学生工作的开展。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越来越多的女毕业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本文以高职高专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围绕高职高专女大学生这一就业创业困难群体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提出缓解这一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对解决目前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女大学生,梦想,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广芝.校企合作框架下高职食品类学生就业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7) .

[2]张广芝.构建大学生课前三分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实践与研究[J].大家, 2012 (6) .

高职高专就业创业 篇3

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调查河北省高职高专毕业生,是掌握我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的有效途径。分析日本专修学校学生就业情况及教育发展现状,并且与我省高职高专生就业创业情况做出一定的比较,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对我省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进行展望和规划。

目前,我国出现高等教育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象,就业创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问题研究,大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日本专修学校现状

为了进一步充实加强职业教育,日本文部省于1975年7月制定了设立新型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专修学校的政策,并于1976年1月开始建校。

专修学校在日本各类职业学校中极具特色。它由三种类型的学校组成:设高等课程的高等专修学校、设专门课程的专门学校、设一般课程的一般专修学校。这三种类型的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不同。施以不同程度、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与训练。

专修学校的专业设置包括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商业实务、教育与社会福利、服饰与家政以及文化教养等,涉及到生产与生活的所有领域。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生涯学习政策局生涯学习推进课专修学校教育振兴室2008年度发布的《日本专修学校宣传手册》中的数据表明,日本专修学校从总体看,职业型占多数。近几年来,医疗、文化教养及工业三大领域在校生人数占总学生数的67.4%。其中,专门课程(专门学校)学生数58.29万人,占88.6%;高等课程(高等专修学校)学生数3.87万人,占5.9%;一般课程(一般专修学校)3.59万人,占5_5%。

日本专修学校学生的就业情况

专修学校的学生要在学习期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试合格后可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比如,建筑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取得“建筑士”的资格,幼儿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取得“幼儿教师2级许可证”等。在专修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毕业生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内容相关系数较高,也就是说专修学校真正做到了为生产第一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其就业率远远领先于大学和短期大学。20世纪80年代,专修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以上,1985年就业率为85%,1990年达到88%,1995年为82%。即使在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专修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一直遥遥领先于大学和短期大学。从入学来看,虽然近年来日本高中毕业生数量有所减少,但选择进入专修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并没有相应减少。此外,往届高中毕业生也会选择进入专修学校学习。2005年,专修学校的入学率达到了23.9%。大学和短期大学的毕业生由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同样会选择进入专修学校学习。2005年为2.5万人,占全体入学人数的7.6%。从就业来看。专修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依然领先于大学和短期大学,外界因素对其影响不大。日本文部科学省生涯学习政策局生涯学习推进课专修学校教育振兴室2008年度发布的《日本专修学校宣传手册》中有所统计,专修学校的平均就业率达80%,对口就业率高达90%,仍然远远领先于大学和短期大学。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课题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对我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应、往届毕业生和本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所学专业、特长、家庭成员、就业意向、实习单位、对已落实的工作单位满意度、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满意度等内容。课题组对本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5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93%。

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回收、整理和分析,仅有54位学生落实工作单位,占被调查者的56.8%,从侧面说明了本次抽样调查的就业率为56.8%。由此看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时间相对较晚。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差:在高校培养的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的力度往往大于培养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在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创新能力。大多数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自身的动手创新能力和实习经历。据调查,有51.6%的毕业生没有真正实习过,仅有26.9%的学生实习过1N3个月,这说明毕业生严重缺乏实习经验和实践能力。

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密切度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在变化。一些过去热门的专业

经过一个时期后可能日趋饱和,从而走向衰退消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培养的人才门类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据调查,在已落实工作的学生中,从事自己所学专业工作的只有16.7%,绝大部分学生都从事与自己专业联系一般的工作,甚至毫无关系。

学生盲目就业以及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_3%的学生随意找一家工作单位或短时间内多次更换工作。究其原因,学生为了马上有工作而随意找一份工作,或者是一直找不到理想工作而频繁换工作。由于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期望值不相符。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证书较为看重: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非常注重能反映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方面的证书,英语能力和专业证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十分重要。许多学生认为取得一个或多个专业证书非常必要。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来说,取得与之相关的资格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日本专修学校对我省高职高专教育的启示

由于专修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职业和实际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它的课程结构以大量的专业课程为主。而且课程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有的学校实习时间占一半以上,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一门或几门社会实际需要的知识,掌握实际工作的技能,为就业创造条件。这些学生被单位录用后,很快就能熟悉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创造价值。专修学校的种类很多,几乎涉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据日本文部省有关材料统计,专修学校近90%是私立的、是因地制宜创办的,其所设专业、课程内容以及招生人数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做适当的调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这使得专修学校深受社会的欢迎,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已被内定去向。不少学生认为上专修学校可以学到实际技术,职业比较有保障,所以有的人在考取大学之后,宁可舍弃不上而进入专修学校;还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为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适应性,也再次报考专修学校。专修学校创立以来,为日本社会各界培养了大量具有专门技术的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与日本专修学校相比,我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不尽人意。日本专修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乐观,其原因在于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需求紧密结合,根据社会生产一线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我们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在保证基本理论够用的前提下,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高职高专教育要把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放在首位,所学课程与今后的就业方向密切联系,学生毕业不再意味着失业而是一毕业立即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层次、类型、规格、规模的实际需求确定专业设置,培养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技能人才。

最后,高职高专教育必须贴近生活与职业要求,突出职业功能,注重社会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立足点。高职教育应该办出多样性、灵活性、实用性的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就业类”,项目编号:JRSHZ-2016-01104

高职高专哪些专业就业前景好 篇4

1、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技能,能从事铁路运输、地面轨道交通及其它相关企业的运输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高级管理型人才和复合型工程技术工作者。

国家铁路运输企业, 地方铁路运输企业有专用铁道的国家大中型企业的运输管理部门城市轨道地面交通的运营部门及地下铁道港口铁路运输部门以及轮渡公司等。

2、电气化铁道技术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电力机车试验、运用和检修等专业技能。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机车基本构造、电力机车工作原理、电力机车故障处理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办公及绘图、金工等基本技能训练和机车常规试验、运用、检查保养等专业技能训练。达到培养目标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可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到铁路机务段、机车厂、工厂铁路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等部门从事机车试验、运用、维修保养等工作。

3、电气化铁道技术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电力机车试验、运用和检修等专业技能。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机车基本构造、电力机车工作原理、电力机车故障处理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办公及绘图、金工等基本技能训练和机车常规试验、运用、检查保养等专业技能训练。达到培养目标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可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到铁路机务段、机车厂、工厂铁路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等部门从事机车试验、运用、维修保养等工作。

4、船舶工程技术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获得现场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现代造船模式要求的船舶工程技术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能胜任造船生产设计、船舶建造、制造检验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等应用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面向大中型造修船企业和船舶设计检验单位,从事船舶生产设计、建造、修理、检验等船舶工程领域的技术、管理和船舶电气设备操作、维护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5、港口机械应用技术

主要课程有机械工程制图、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装卸搬运机械、起重输送机械、港口机械电气设备、港口机械修理工艺、集装箱运输概论、港口机械技术管理、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训、机修钳工综合实训、港口机械设备排故与检修实训和高级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

港口机械应用技术培养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适应在港口生产一线工作的安装、调试、保养、维修、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6、学前教育

在我国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大脑科学证明,早期经验影响大脑结构,学前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社会发展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水平做基础性贡献,价值有巨大的隐蔽性。

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学前儿童课程与游戏(含音乐、体育、健康等)

7、建筑工程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排水工程五个方面,专业应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从业必须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资料员、预算员、钢筋工等等。该专业主要开设于土建类专业为特色的院校。

建筑工程技术为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土建施工类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学制三年,接受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

8、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解析

物联网涵盖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各种领域,是就业潜力巨大的新兴行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围绕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物联网应用领域,培养具有较强物联网应用技能的人才,能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及施工管理、物联网感知终端设备维修与技术服务、物联网系统集成及网关产品配置推广、物联网系统管理等工作。

9、烹饪专业

烹饪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烹饪、营养、餐饮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烹饪技术,能从事烹饪操作、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餐,以及餐饮业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就业面向有旅游饭店餐饮部、社会中高档餐馆业的烹饪技术岗位、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餐岗位与餐饮管理岗位。

10、医疗美容技术

医疗美容技术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医疗美容技能,从事临床医学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就业面向有各级医院以及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美容技术岗位。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对策 篇5

【摘要】本文通过对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控制工程系近几年毕业生的调查,指出了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我系在实际工作中所采取的就业指导、健全就业体系等工作方式对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毕业就业

0 引言

由于前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近几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听到了不少专科生连连抱怨找不到自己的“立锥之地”。因为研究生、本科生有自己相对明确的就业方向,他们的目标是白领和金领;技工类学生一般有一门好技术,可以朝蓝领的方向努力。就剩下夹在中间的专科生,到中小企业做普通工作觉得太委屈,而好一点的单位又根本不考虑专科生。难道专科生就业真的成了“夹缝一族”?就业之路究竟应该如何突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近年来对我院控制工程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觉得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中普遍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自卑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给自己编织各种借口,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一直呆在家里。在今年年初我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中,我就了解到本系05届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有几位同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各种理由呆在家中,没有就业,且家境并不宽裕。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具体体现在同学们找工作时的盲目攀比现象,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或差的岗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这种现象在我系近几年面临毕业的学生中表现比较普遍。

(3)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体现在工作中的浮躁心理。有些同学刚踏入社会,希望每天的工作都有点新意,或是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有所收获,而自己又不擅于思考,还

保留着在学校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面对每天重复的工作,时间一长就表现出厌倦情绪,觉得这份工作没有前途,技术还没学到手,已经开始准备“跳槽”,其结果往往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在我们的走访中,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已流露出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有了“跳槽”或辞工的想法。

(4)集体主义思想的欠缺。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奉献精神比较淡薄。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没有主动性,总怕自己吃亏或是别人讨好,没有团队精神。面对领导下派的任务,宁愿耗整夜的时间上网查资料,也不愿花一点时间在同事间交流。

(5)纪律观念淡薄。有些学生在校时动辄就以各种借口请事假、病假,老师不允假就“先斩后奏”或是旷课。参加工作后,以为社会和学校一样,因此旧病复发,出现个别学生被用人单位辞工的现象。开展形形色色的就业指导工作

我院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应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成立了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机构由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学生处招生就业办---系党支部书记为主,系级领导全体参与---辅导员、班主任构成。各级机构任务清楚,职责明确,全力配合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有: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举办就业论文竞赛、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建立就业辅导员制度、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辅导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具体体现如下:

(1)以心理咨询、个别谈话的形式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自卑、浮躁等心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前面所提的我系05届自动化专业邓俊全等两位同学从自卑心理中走了出来,目前在广东中山天乙公司就业;在深圳柏特瑞电子有限公司工作的孔海融等几位06届毕业生也戒掉了浮躁心理,通过半年的努力,目前已完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公司也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2)以讲座、培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强化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功能,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这些方式,解决了学生中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的问题,使得近两年我系学生就业率平均达到了95%以上,其中05届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一次就业率95%,二次就业率达到98%;06届该专业一次就业率为97.1%。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这

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课余活动要改变以往那种少部分学生“精英”热情高涨,大部分一般学生“被动”参与的现象,必须切实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踊跃投入进来,以提高集体的凝聚力。

(4)要求任课老师严格考勤制度,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学生纪律观念淡薄,除自身原因外,与现在部分教师不注重课堂考勤也有很大关系。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凡是认真做好考勤记载的老师,学生到堂率非常高,几乎可达100%,而对课堂考勤执行不严的老师,其学生到堂率就偏低,甚至只有50%。因此,我系近年来将教师执行课堂考勤的情况与该教师评优、评先挂钩,迫使各位老师严格考勤,以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在开展各类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为毕业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健全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校园招聘会是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我院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组织校园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辅导员在校园招聘会中的作用,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班级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益。譬如,今年我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有69人,被中国神马集团通过校园招聘一次性录用了16名。

(2)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我院具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近几年学院陆续送教师出去参加教育部暑期高职培训班,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考证,到目前为止我系专任教师63%具备了“双师型”资格;二是在学生中实施“双证制”,广泛开展技能培训与考核,我系自动化专业05届毕业生(50人)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率达100%,其中部分学生获得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06届毕业生(69人)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率达100%。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6%以上。

(3)为学生多渠道、多元化主体就业提供方便。在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对于有望通过努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培养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准备就业;对于学习较吃力无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加强其技能的培养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加强继续进修,同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

(4)帮助毕业生办理人事档案代理、落户等手续。

(5)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我系每年4月都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工作,深入毕业生工作现场,听取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意见;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专业方向、专业名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结束语

高职高专就业创业 篇6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综合报告择要

徐 铭,柏 林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受择业观念、教育教学工作、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在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加强就业指导,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以及形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8148-(2006)03-0005-04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尽管从统计数据看,就业率似乎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是,且不说前一时期媒体对该统计数据真实性的争论,其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应聘技能缺乏应该说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固然有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基数增加、造成“洪峰”的因素,也有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导致区域性差异和岗位不足的影响;但就学校层面来看,这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际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以及所学专业不对口、自身择业观念错位等等因素,同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就能力提升提出对策,十分必要。

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一)毕业生择业观念新情况的影响。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择业观念较前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是犹豫不决型。主要表现为患得患失、把握不定,既想自己掌握择业决定权,想“自主”地干自己想干的事;同时又太理想化,择业时犹豫不决,高不成低不就,导致良机错失。二是盲目高攀型。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好高骛远,以“天之骄子”自居,挑剔用人单位的待遇、福利等问题,将“工作稳定”、“坐科室”作为择业的首选因素;有的因为不愿到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去,甚至“有业不就”。三是仓促上阵型。表现为毕业前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业目标不明确。在求职过程中对行业知识、企业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工作,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心中一片茫然,遇到挫折则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四是消极等待型。随着现代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选择了在继续深造(理想)和寻找工作(现实)之间,来回摆动的生活状态,做起了“袋鼠族”。这些现象的存在,成为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的主观因素。

(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缺陷的影响。据调查发现,凡是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学校,学生就业情况就好。其成功的“法宝”,不外乎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等。而有些学校,由于没有解决好高职的定位问题,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调研论证,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其学生就业就往往不够理想。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

真正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规范,哪些岗位应该由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去干?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并不很清楚,自然就会形成供需不适、来去不畅,影响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此外,不少高职高专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教学设施比较差,实验实训条件严重缺失,再加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特色不明显,教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综合能力不强。这样的毕业生要想高质量就业,确实不易。

(三)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不到位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弱化,往往与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有直接关系。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就业与创业指导的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根本谈不上专业化。在许多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主要是由学生政工干部、班主任等兼职,他们大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就业指导训练,全靠临阵磨枪、现买现卖。二是课程建设不到位,课时严重不足。就业指导课没有教学大纲,未能形成规范与体系。不少学校仅在毕业班开设少量讲座,讲一些大概要求和常规工作程序,很难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三是就业指导没有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由于教师、课时的紧缺,在就业指导上往往偏重于突击性、强化性指导,影响了指导效果。因此,毕业生初涉求职市场,就带着择业经验不足,择业目的不明,择业方向不稳定等一系列毛病,加上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就业能力不高也就不奇怪了。

(四)社会客观需要与用人单位观念差异的影响。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有的企业用人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有的企业一味追求毕业生的以往工作经历,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这里,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学生虽然通过努力获得了就业机会,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基础职业素质,难以适应职场要求,致使许多用人单位心存顾虑;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有了经验就跳槽,与用人单位形成了冲突,这样既加大了企业的培训费用,也由于人员的高流动率打乱了企业的人事计划,致使企业无法原谅,为此有的企业招聘便刻意回避或明确表示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使得毕业生由于能力失当而更难就业。据调查,大学生初次就业跳槽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而其中专科类毕业生相对更甚。这些情况的存在,无疑也在客观上影响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

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才,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根本保证。学生就业能力强不强,关键是看他的综合素质高不高。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其学生来源、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名牌效应等等,当然不能与本科院校相比,学生也不能与其他高校毕业生比学历、学位,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无论是面宽还是纵深也都无法相比。那么高职高专学生究竟能比什么?我们觉得可以比敬业精神、比工作态度、比吃苦精神、比动手能力,这是高职高专的优势。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特殊的竞争能力。定位不科学、不准确,找不准市场的切入点,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自己的特色,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不高、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必须把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放在第一位,要着眼学校、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同时,注重特色立校、特色育才。一是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纠正只注重现有师资,忽视市场需要的倾向。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专业应中断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应予调整。要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转变过去那种把专业理解为固定化课程、规格统一、批量培养的观念,强化其作为课程组合或课程模块的概念,更多地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适性、灵活性、务实性等特点。二是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倡导“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适时修改教学计划,恰当安排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促进学校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形成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此外,学校还应根据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标准,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实行多种学制并举的教学管理制度。三是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改革教学。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应用为目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通。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相关内容。四是大力推行高职高专毕业生“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就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要在学生毕业前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调整、补充相关课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准备,促进学生就业。要培养学生的广适性能力,积极尝试开设“第二专业”、“辅修专业”或系列实用课程、考证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选择相关职业领域或职业资格证书等课程组合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要主动与劳动、人事部门联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二)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措施。一是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己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形势的变化,转变观念,接受“自主择业”的挑战。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就业指导工作,灵活务实的就业指导方式,积极建立融“早”(时间)、“实”(内容)、“新”(观念)要求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诚信敬业、沟通能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进行教育,使他们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求职的竞争能力和实际效果。二是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正

确对待高职高专学生就是要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客观现实,根据所处的择业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进行切合实际的选择,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特别是要把眼光放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乡镇企业、社区。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它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市场。三是引导学生勇于竞争,自主择业。要让学生懂得,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唯有通过双方的选择,优胜劣汰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养成风险、自信、自主、进取的良好意识,消除惰性心理和自我封闭、害怕风险等不良心态,克服依赖心理,掌握择业主动权,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四是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正视挫折。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阶段,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竞争中,遇到干扰和障碍,碰到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及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和心态失衡。因此,在平时就应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求职心态,确立“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观念,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迎接挑战,积极创业。当前,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大力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使学生树立创业观念,掌握创业理论,学到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高质量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化建设,以有序、高效为目标,构建就业工作的运行机制,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保证措施。为此,要健全和完善四项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是加强就业工作的关键。要保证机构到位,建立健全校、系两级工作就业工作班子,加大管理和指挥力度,提升就业工作的协调能力,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同时要保证人员、工作经费到位。二是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求,实行全程性指导。同时要重视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明确就业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加强培训、考核,逐步实现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专业化。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教材建设,认真编制适合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实际的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和就业指导教材。三是建立多维立体的就业工作信息机制。学校要与生源地人才市场、与本校毕业生就业热点区建立长期、稳固的信息联系渠道;及时双向发布就业需求信息;同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的对接。四是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将就业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津贴发放、工作评优、职务职称晋升挂钩。定期公布毕业生就业率,评比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四)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形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合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要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为他们的素质拓展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学生个人气质、能力、品格等各种要素的训练,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高职高专学生的求职心态正确与否决定着他们的就业机遇,就业心理素质对学生能否被录用和录用后的工作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依赖、焦虑、自卑、自傲和攀比等心理问题,学校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信、耐挫等心理素质,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相互融合,为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基础。为此,首先要加强全程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为高职生求职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准备。要尽早地、系统地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良好就业心态、完美就业心理素质。及时辅导毕业生应聘、面试的心理技巧,提高其应聘和面试的成功率。其次要以人才质量作为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根本。实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化,帮助其正确进行自我认识与评价(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和自我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正确定位,进行自我设计,增加从容就业、竞争成功的机率,形成稳定良好的就业心理。三是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社团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它在配合学校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营造职业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要体现团组织在帮助大学生成才工作中的综合效益和完整价值,以培养优秀大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从而带动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生群体茁壮成长。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为重点,深化学生课外活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发展,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需要,完善知识、技能结构。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面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克服困难、公关技巧等能力,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

[1]柏林.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作为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2]戴光辉.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探索 [J].镇江高专学报,2005,(3):

[3]蓝艳..加强高职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高专学报,2005,(4):

[4]吴建强.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性项目(项目批准号: 03SJD840002)作者简介:徐铭(1959-),男,江苏江阴人,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研究。柏林(1968-),男,江苏盱眙人,讲师)

高职高专就业创业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优化路径

当前,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 因此,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也愈来愈大。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高职院校专门设置了一门必修课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是, 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意识, 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使学生对毕业后的择业之路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然而, 伴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转型、社会变革在不断的加快, 以前所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的需求已经不能很好的进行满足, 课程的设置内容和社会、企业的真实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亟需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课程进行优化, 从而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一、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基本理念

当前,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中设置的必修一门课程就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这门课程的设置, 对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知识进行积累, 对学生们的职业修养和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 从而使学生们走上社会、走上职场的时候更加从容。该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 一) 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不单单要注重职业性, 也同时要注重人本性。所以, 在课程设置中, 一定要把 “人本性”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职业修养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在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让学生有重点的进行学习和实践。同时, 对学生的思想、身心健康、人际交往能力等也要进行关注和培育, 从而为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 二) 显著的职业性理念

高职院校的固有的一个特征就是显著的职业性, 就是为学生开展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学习, 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学中所蕴含的一些专业学习内容, 最后都在职业性上得到体现。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设置中要和其他的专业课程互相配合, 互相协调, 导向为就业, 通过该课程的设置, 对学生们的职业性倾向进行有效培养, 使学生们的就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从而使该课程的就业目的性得到实现。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目标设计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职业意识, 对学生的职业化行为进行强化, 通过全程参与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的职业化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提升。

( 三) 注重隐形性理念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分为两种, 一种是显性的素养, 一种是隐形的素养。所谓显性素养, 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资质水平等, 显性修养可以通过职业证书和学历证书来进行体现或者证明; 而隐形素养, 也就是一个人的潜在的素质、品质和能力等。隐形素养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和从业动机等。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教学中不但注重显性素养, 对隐形素养同样注重, 在学生培养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价值观方向、职业精神等也着重进行培养。

二、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 在对课程进行定位时, 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其一,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创新和创业意识。创业就业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然而, 当前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中, 很多还是实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还是在培养 “知识型”人才。很大一部分老师还是认为只要学生学好基础知识, 能够顺利毕业就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了, 对学生以后的创业就业关注度并不高。这是因为一方面老师缺乏创新意识, 对创业知识自己也了解和掌握不够; 而从另一方面而言, 是老师缺乏责任心的一种表现。其二, 传统的就业创业课程主要倾向于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 而专业性方面不很强,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其三, 高职院校创业指导课程在实施中, 主要由老师讲解为主, 通常情况下老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依照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开展的, 在一定程度上, 老师的讲解和传授的内容和社会、企业真正需求的内容有很大的差距, 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即使学习了就业创业指导这门课程, 走向社会还是一样出现和社会脱节的现象。同时,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开展中以老师为主体,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从而使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没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四, 由于课堂上是老师讲解为主, 因此, 学生不能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 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导致该课程教学效果欠佳。

三、我国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优化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学生在以后的创业就业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职业大学、职技师院和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质。当作为高等教育时, 其是专门培养高等专门型人才的地方; 作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校相比, 其以很强的职业教育为基础, 往往会获得更加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技能,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尤其是学生具备基层创业的优点, 本身作为管理者, 同时又拥有技术人员的能力, 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和事业。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优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一) 加强对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选拔和任用

良好的创业教育当然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 因此, 必须要把师资队伍的选拔和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一方面应该重视对专业骨干教师的专门培训, 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措施, 鼓励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到创业一线上去兼职, 同时让广大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创业的队伍中去。在另一方面, 可以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教育专家、创新教育专家等来扩张师资队伍的丰富度和规模。同时, 应该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教育, 重视和国内外顶尖的相关人才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 以发现自身的不足, 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宏大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因为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 因此教师们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创业教育思维, 能够很容易的将创业思维扩展到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去。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职员进行创新教育思维和相关知识的培训,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对那些开设有专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师, 教育中心更应该对其的创新思维进行培训和巩固, 增加他们的创新实践教育。除此之外, 应该改善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单一化的问题, 实现课程的多元化, 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应该多多的吸收社会上的经济管理专家、政府部门官员、企业家和工程管理专家等作为兼职人员, 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 同时应该鼓励本学校的教师对外兼职, 以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

(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学中的, 通常都是以老师授课为主体, 在教学中老师占着主导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因此, 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课程进行优化, 一定要摒弃以前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 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就业创业教学模式, 可以充分提升创业指导课程的课堂效果,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三) 要有明确的就业创业教学思路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应该按照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实践的课程设计要求, 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在对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进行设置中, 应该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方向的根本原则, 对我国的就业方向进行充分的分析, 找到市场上最需要的职业工作岗位, 模拟真实的任职现场,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充分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培训。例如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创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 职业教育老师应该针对不同职业的学生进行正确而清晰的职业分析, 使每个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不再那么的盲目, 有一个清晰的课程规划, 教师也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进行交流和讨论, 让学生们对以后的职业方向能够清晰的进行定位。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际的创业和就业流程等, 让学生们进行职业信息的查找和建立, 让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充分的了解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职场全过程, 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培养起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 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主要载体, 从而通过对课程的学习, 满足企业的需要,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

( 四) 对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完善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进一步优化, 需要在教学时间、教学实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 在教学时间上, 采取 “阶段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实行 “一体化”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实行 “模块化”方式。在教学时间上,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在学校的不同阶段, 学生的不同特点等, 从而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把学生在学校期间分为三个时期来开展教学, 其一是专业教育时期; 其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时期; 其三是就业创业指导时期; 针对不同的时期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 也就是采取 “一体式”的教学方式, 要把学生在校学习和课外实践充分结合, 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从而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快的进入工作角色。在教学内容上, 实行 “模块化”教学, 也就是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化, 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从而为学生将来充分就业做好准备。

结语:

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进行优化,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 使学生自觉的对自己的就业、创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使学生在创业指导课程中以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从而可以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创业规划。

参考文献

[1]连城.从当前就业形势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职业时空, 2012 (20) .

[2]韩云霞.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职业时空, 2013 (16) .

[3]姜红仁.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浙江高职学生科研, 2013 (11) .

[4]彭绪娟.国外创业型大学研究热点探析:共词可视化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 (6) .

[5]刘元芳, 彭绪梅, 彭绪娟.基于创新三螺旋理论的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11) .

[6]郭玉珍, 舒晓梅.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创新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2) .

[7]房欲飞.大学创业教育在英国[J].上海教育, 2012 (12) .

高职高专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 创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70-01

根据针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所出版的《就业蓝皮书》显示:“200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为1.6%。”而英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大学生创业起步比较早,创业率及成功率均比较高,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参与率已超20%,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不到他们的二十分之一。

作为培养各行业基层直接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的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应该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创业创新意识。

1 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创业就是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把握机会,高效地整合与利用资源,明智地决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并创造价值的过程。而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并称之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从创业教育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创业活动需要求大学生具备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大学的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创业者或领导者。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

2 高职高专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程序化,缺乏教学模式

为了响应政府、教育部门的号召,许多学校将创业课简单的作为大学生就业课或学生思想教育课的一部分,没有统一或正式的规范内容可参考,教师往往凭自己的理解或随意收集的资料,毫无章法的进行授课,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大多教学手法只停留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没有系统、先进的教学模式,缺乏实践内容,创业教育课程无实质效果。

2.2 缺乏规范的创业师资

创业授课老师大部分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教师,思想教育课教师或系部辅导员,他们大多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创业过程,且缺少系统的培训,对于什么创业没有切身经验,以及经济、法律、管理等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达不到好的授课效果。

2.3 教育对象范围模糊,没有针对性

开设创业课程一般是针对全体学生或毕业生,但真正毕业后创业的学生只有百分之一二,所以创业教育并不要求所有大学生都去自主创业,也不要求创业者都能够成功,只是激起大学生的创业愿望,使他们走上社会后更善于发现商机、把握机遇、成为创业及创新事业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2.4 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创业支持体系

大多数创业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理论教育方面,纸上谈兵,缺少实践平台。创业教育不能像传统教育那樣定义加概念,要有完整的训练实践体系,要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包括社会、政府、企业,形成完整的支持体系。

3 教育探索及对策

3.1 走出传统教师观念,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问题。

(1)引入双师型教师。他们本身就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可以吸收其作为创业辅导教师,对于创业的专业性、技术性专业做专门指导。

(2)对于原有的授课教师,其优势在于了解毕业生思想状况,有丰富的授课经验,但缺乏创业相关理论实践基础。所以可组织教师去企业学习相关管理经营经验,积累素材。另外应该鼓励教师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创业课程培训及创业相关研讨会。

3.2 创业教育内容要规范,完善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其创业素质。创业教育的理论教育主要是理念教育、政策教育、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的教育。实践教育要实现: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创业导师的指导到位;实践过程的可行性及可见性。

3.3 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体系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完善的创业教育内容,优秀的创业教育老师,应该可以满足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但对于立志创业的大学生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在正常创业课堂教育之外要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体系。

(1)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创业文化氛围。

学校要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注重提倡创业团队精神,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良好平台。积极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如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2)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高实践场所。

高职院校在教学建设上就把实习实训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与其合作的企业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更具有可行性和优势。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把创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开发、学生到企业就业结合起来,加强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3)建立服务平台。

学校的创业教育只局限于对校内学生的教育,一但学生毕业就失去了创业指导和校方的直接帮助。所以学校可通过建立服务平台,通过在职人员创业培训、网络服务等方式,及时提供相关资讯和案例,对创业者进行在线指导,同时创业者也可以在平台上相互交流,营造更广阔的服务范围。

3.4 为大学生争取良好的创业支持体系,实现创业实践教育

麦可思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占到81%,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极少。在政府创业基金及优惠贷款的基础上,作为学校要积极为学生争取创业资金,早日大学生的创业梦想。

(1)在各式各样的创业活动当中,不乏优秀的创业项目,它们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学校可以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或知名企业,它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对其中的优胜者提供风险投资。

(2)建立创业基金。由学校带头发起创业基金,向政府、社会、优秀企业、成功校友募集创业资金,为本校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运行资金。而创业成功者,则将部分利润投入到创业基金中,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创业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 邱新桃.浅谈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10(22).

上一篇:2022-2023第二学期初一微机课教学计划下一篇:店面员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