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精选12篇)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向课堂要效益,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呢?这就要求我们扣教学目标,找准提问的时间和机会,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成为启迪学生思考的桥梁,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性课堂 提问方法
古代学者和现代教育家一致认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我们这里所谈的“设疑”就是指课堂教学的提问。课堂提问是溶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炉的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摆脱历久以来提问存在数量多而质量低、教师控制问题的答案、师问生答,学生处在应付状态、问题缺乏层次性引导等弊病,使课堂的提问成为一种艺术呢?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要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强化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从而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快乐、轻松和有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优质教师间的相互探讨,问卷调查分析及反复地揣摩,个人认为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紧扣教材重点,择要提问
紧扣教材重点施问,才能切中肯綮,把握教材要旨。如若巨细不捐,就会隔靴搔痒,抓不住要害而喧宾夺主。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将问题集中到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譬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为突出父爱这一重点,让学生齐读“望父买橘见背影”部分,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并说出其依据。学生读后,浅浅深深得出了一些答案:(1)这是一个臃肿的背影,因为父亲是个胖子;(2)这是一个笨拙的背影,因为父亲爬月台时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动作迟钝;(3)这是一个凝聚着父爱的背影,行动如此艰难,还要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这全是因为爱。
有时文章的重点,同时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就应拣“难”而问。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为了突破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时,抓住第八小节“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恰时切入,适时而问
语文教师设问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力,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并不是要将学生问倒、问蔫,更不是当作一种形式或花絮来点缀课堂。提问要恰时切入,适时而问,否则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过早发问,学生的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容易造成气氛紧张,让学生内心恐慌,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已一目了然,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这时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毫无所值。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和具体提问的内容,教师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难点。
3、清楚学生的认知,兼顾各层次的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时,有些老师图省力、省事、省时,往往提问一些尖子生,或固定的几个学生。这样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能迎刃而解,表面上热热闹闹、师生配合默契。其实,真正参与课堂的只是少数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作为看热闹的看客。这种热闹的场面反衬着对他们的一种冷落,时间长了,经常被漠视的那些群体对老师所有的问题都会无动于衷。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种氛围下的课堂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被发现,更得不到解决。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给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是要为所谓的后进生准备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为他们创造回答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这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当下大力提倡的教育公平。
4、提倡多元生成,留白提问
“一树梨花千首诗”,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不同的学生个体,对同一语文教材的感知解读不尽相同,或各抒己见、异彩纷呈,或浓妆淡抹、深浅不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思维预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求得多元的“解”。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利于思维成果的多元的动态的生成,问题不宜过细过死。让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空间。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补全桃源村人与渔人的对话。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对话的内容,明白了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教师还可提出桃花源存在与不存在这一矛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围绕留白,矛盾性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再创造热情,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5、统领全文,把握提问的回归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导向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采用工具的方法来教,语文教师也更多注重教学的“技术”。提问是一种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学者吕叔湘说:“教师提问一定要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学生发问离题,教师要能够因势利导,纳入正轨”。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过散,教师又不加以适当的控制,那就根本谈不上有效。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就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课后这位教师说:“我不愿意扼杀学生提问的兴趣,我的斥责、冷漠也许会让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快乐。”
叶圣陶曾说“教师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能不断研究和实践,掌握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在的益处。”同时,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高效的课堂提问,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和策略,讲究提问的艺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语文是中学的基础性学科,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有重要的影响。然而, 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普遍比较沉闷,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诸多环节中, 提问的好坏对课堂氛围、教学质量的影响最为直接。笔者结合自身经验, 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堂巧妙提问的对策, 具体如下。
一、合理导入问题
提问的核心在于问题, 教师设置问题要有主干, 有分支, 顺着问题的脉络提问,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还能让课堂生动、活泼。教学导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 若是导入效果不佳, 则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课堂的互动就少, 课堂就变得枯燥乏味。从这个角度来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导入问题, 提出一些富有趣味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富有牵引力的问题能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感悟语文的真谛,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诸如, 教师在教授《安塞腰鼓》一文的时候, 就可以从艺术文化角度提问, 引起学生的讨论、共鸣:“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地方的艺术文化呢?”对于地方艺术文化这种文化气息浓厚的东西, 学生可能平时不太关注。当教师提问后, 学生会立即进入回想状态, 在脑海中搜寻问题的答案。不同地域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 如东北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秧歌”“二人转”。这种富有趣味、引导性的问题导入, 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增强提问的课堂效果。
二、把握提问时机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除了灵活、生动外, 还需要拿捏好提问的时机。提问要顺应课堂教学的脉络, “当春乃发生”, 不应该过于强求。提问的时机一般选择课堂导入的时候, 或者新旧知识衔接、学生思维滞涩的时候。只有在合适的时候抛出问题, 才能够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诸如, 教师在教授《鲁迅自传》的时候, 可以进行课堂导入, 而导入可以从鲁迅先生的作品谈起, 通过回顾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 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总结鲁迅先生作品的特点。此时, 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通过回顾鲁迅先生的文章, 同学们认为鲁迅先生写作有什么特点?文章表现的内涵真的只是表面那么简单么?”在导入阶段提问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前后两个提问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引导性, 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以及文章深层次的内涵。由此可见, 只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才能使初中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语文教学的形式日益多样。教师提问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 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问题情境, 并结合教材、生活实践,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将自身置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中。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课文和生活, 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多种多样和现实生活相关、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能够让学生和知识、生活更为亲近,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 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诸如教师在教授《背影》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 将文章表达的情境, 通过图片、短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能够更为形象、生动地感受文章中表现的情境。诸如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 可以利用幻灯片打开一个文章中所描述的“背影”, 并且提问:“同学们, 你们觉得这个背影是不是你们想象中的背影呢?作者写背影的时候带着怎样的情感呢?”通过这样的提问, 学生能够迅速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去体悟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厚重的情感表达。又如, 教师在教授《最后一课》的时候, 当引导学生读到“可是那一天,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根据这种带有明显“悬念”“疑问”的语段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 你们说为什么这里说‘那一天’就和往常不一样, 异常安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自然会对探索到答案十分感兴趣, 也就能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中去。总的来说, 通过适当的提问、创设问题, 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到一种教学情境, 使其将自己看作情境中的“人”, 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总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合理、有效、恰当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 其不但是衔接教学各个环节的纽带, 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提问的对策, 以期更好地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模式, 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先发.如何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 2015 (35) .
[2]吴宁.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J].学周刊, 2015 (02) .
[3]李世锋.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 2013 (34) .
一、问题要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作用
教学时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的最大失败就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要让学生乐学。人总是有意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旅鼠之谜》一课时,导入新课时,我这样提问:同学们知道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吗?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回答出旅鼠的三大奥秘。这样学生学习既轻松,又能理解课文。又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喂——出来》一课时,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洞变的过错方是谁?谁是罪魁祸首?教师这一问,学生就像炸开了锅一样,欢呼雀跃的,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应抓住疑问点提问
抓住疑问点提问既可化难为易,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我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以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你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不会反抗。在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封建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了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三、 要把握好提问难易的“度”
提问过易或过难,都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经思考,能对答如流,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如果问题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难易适度呢?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是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即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据心理学家研究,问题的难度是当全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难易适度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答问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应答的积极性。
四、 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语气,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教师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教师提问时的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体态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能支持、修饰甚至代替言语行为表达出难以表达的感情态度,学生在教师的目光中感受到的是期待、信任、鼓舞,那和责备、厌烦、不屑一顾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可以鼓舞学生的信心,而后者只会减弱学生的信心甚至激发逆反心理,那课堂的巩固率就会非常低,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文/张 剑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较常使用的一种手段,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关系着整节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做到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正确设置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答题。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促使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基于初中课堂,对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出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初中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多为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台下一味地听讲,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看似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其实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学生长期在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境下,容易养成不主动思考问题、只记不想的坏习惯,积极性随之下降,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初中语文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课堂提问中了解到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疑问。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根据这些现象提出几点看法,希望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1.问题设置过多
让学生通过问题了解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并动脑解决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但凡事都应有度。过量的提问会让教学失去意义,同时无形中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让学生只是忙于应对问题,反而没有时间去消化他们得出的答案。
问题设置过多,难度就相应降低,大多只是知识性问题或是一眼就能在书本上得到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设置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没有太大帮助,学生只需熟读课文就能轻易找到答案,只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并不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
2.流于形式,忽视回答
在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教师应该注意倾听。这不仅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缓解学生紧张情绪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倾听过程中适当鼓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发散思维。如果学生一开始回答教师就没有注意倾听,学生可能会因紧张忘掉想好的回答,匆忙结束作答。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还应面带笑容,适时引导学生,让教学效果更佳。
二、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愿意去思考问题。这就引出了问题设置中的趣味性原则。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提问的趣味性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学生。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了,学生才愿意主动去思考、去探究。
2.有效性原则
学生的认知能力受个人水平、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一个班级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将问题设置为既能让学生不会觉得太难,又能达到主动思考的效果。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讨论,设计出有深度、综合性、启发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在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还能扩展其思维能力。
3.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遵从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不要将问题浪费在无关紧要的知识点上。问题的设计要经过认真的思考与规划,保证每个问题都科学合理,紧扣主题。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重点与方向,有针对性地提问,这样学生才能发挥积极性,从思考中获取知识。
三、课堂提问优化的主要方面
1.优化提问结构
语文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应严密符合逻辑,让学生一听到题目就知道问题的意思,知道思考的方向。如,在教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可以一开始就提问“孔乙己是谁?”这个看似简单的题目学生当然知道内有玄机。这就迫使学生读懂文章,了解到孔乙己没有自己名字的`深刻性。
2.优化提问情境
所谓优化情境,指的是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创设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针对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例如,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要以认知性问题为主,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对于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可以提出发散性问题。
3.优化提问策略
提问时应把握好时机,用正确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具体来讲,教师提问时应注意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含蓄处”这四个方面,选准时机,巧设疑问。
4.优化引导技巧
好的问题只是成功的垫脚石,要想使问题更有效用,还应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道设计巧妙的题目,在实际授课中却无法达到预计的效果,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是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或是“启而不当,引不得法”。在提出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后,一定要注意为学生的思考铺路架桥,予以疏导,让学生不会觉得问题难度太高而放弃思考。
四、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适时提问
教师要选用适当时机,突出问题,激励学生思考。语文这门学科不同于数理化,它的学习过程较为平和,无需太大的思维跳跃。因此教师提问应当把握好时间,在讲到相应的知识点时适时提出疑问,切勿延后。
2.深入提问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控制问题难度,难易结合,不能总是用直接回答的形式,这样对拓宽学生思维没有太大帮助。在设置问题时,应变“直问”为“曲问”,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教师在提问时要以课本为纲,在学生的答案上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维一步步深入,达到教学目的。
3.层次提问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设计问题,由简到易,由浅到深,引导学生发展纵向思维。这种提问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紧跟老师步伐,由课文表面进入文章中心思想,了解文章内涵,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4.多角度设问
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设置问题过程中应注意多角度提问来增加问题深度。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问题,或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什么新的知识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5.注意提问视角
现在的教学倡导用“平视”的方式来提问,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层面上,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共同学习。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是这样吗?”“有可能吗?”“接下来呢?”这种语句,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接下去的答案。教师站在平等的视角上,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会感到紧张,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从容应对,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不应生硬地做出规范。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教学有帮助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应该在提问过程中及时地做出相应调整。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差异,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去体会文章,深入了解作者意图。好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切实朝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国。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与设计规律[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02)。
[2]吕巧燕。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15)。
[3]杜磊。让课堂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J]。文理导航:上旬,(12)。
[4]黄潮兴。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教师,2011(12)。
一、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教学的意义
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善于把握好学生的特点进行提问,能够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实际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查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初中生是具备着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生群体(初中生经过小学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尺度,许多的名人作品初中生已经开始涉猎,其也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初中生的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进行提问,
故意留下一些知识不进行讲解,进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提供依据,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掌握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教学的意义对于提高其教学的质量非常重要。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大多数老师还是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是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到阅读的意义,老师也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学生很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倦阅读。此外,初中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学生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有效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说,由于教师教学设计方式的不合理,进而影响提问教学任务的进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的热爱程度和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2.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加强对学生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再加上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来就不够扎实,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好。有的老师认为教学生阅读基本功和对学生进行阅读基本功的训练不仅会浪费时间,还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忽视或者淡化对学生阅读基础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够实现有效的提问教学。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3.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阅读的源头
目前,初中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阅读比较少,导致语文阅读的知识面不宽,这样就会导致初中生在阅读时,经常对阅读中的语句理解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对整个文章的理解。但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忽视了对学生的阅读量和对学生阅读资料的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学生在初中阶段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够积累广泛的知识。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通过实践而间接地获得知识的机会是很有限的,所以只能够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够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阅读源头的教学。
三、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初中人教版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来代替学生的主体学习,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学习自由和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互动,学生时刻都应该处于积极的思考学习状态之下,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学生可以随时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当然,我们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因而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初中人教版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重有效提问教学的进行。同时,培养初中生求知的兴趣,通过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的阅读学习中。
2.注重提问方法的运用,提高阅读效率
初中人教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教师应当把课文的阅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轮流阅读课文,并引导性地提出问题,刺激初中生主动思考,鼓励其积极回答问题。此外,指导学生在阅读时不要照本宣科,提醒阅读时的语气和朗读技巧,让学生能做到阅读符合作者的写作语境,并能准确运用语言描绘、形象渲染,读出课文的情感。因此,注重初中语文阅读提问方法的应用,从而可以较好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3.注重课外拓展,开阔学生视野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贯彻实践性,注重课外扩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尤其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更应该重视现实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迅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这一重要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将初中语文阅读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不仅有语文知识,还包括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和哲学知识等。
总而言之,在初中人教版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重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提问进行教学时。因此,现阶段研究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因此文中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能够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免不了提问,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教室几十个孩子,肯定会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设定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那么,语文教师为课堂教学设置各种问题,有什么讲究吗?它的形式及主要功能是什么呢?设问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本文结合宜昌及外地几位教师的成功教例,根据本人的经验及理论学习,拟对这些问题做个初略分析探讨。
首先,课堂提问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
宜都市外国语学校陈启艳老师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当学生初步阅读该作品后,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课文描绘了几个地方的雪?你喜欢哪个地方的雪?表演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这是要求学生在品读课文,准备解读文本内容,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景语即情语”的特点。可以看作深入阅读、培养“无法言传的语感”的起始步骤。它是从上一个初步阅读熟悉课文内容后,将在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寓意时而设的问题。它与陈老师为该文设计的教学目标有“情结”。本课目标设计有三个,其中一个是“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理解文中描绘的雪景图”,另一个是“有感情地朗读作品,深入领会散文诗的意境”。教学重点是领悟文中描绘的两幅雪景图,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同时,老师考虑的学习方式是“诵读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显然,教者这些提问都是根据这两个教学目标与重点及事先考虑的学生学习方式而精心布置的,它也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要求的。
课堂教学内容及具体环节步骤的设计,无论它欲直先曲,还是多么花样翻新、跌宕起伏,但始终不能够脱离该课文、该节课所确定的目标与重点,只有围绕目标与重点的“问”与“导”的有的放矢,“帮助学”“指导练”(董菊初语)的教与讲的作用才称得上正确发挥,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这个教学最高、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语汇、篇章、字句、声调时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凭借语言文字“打通”语言文字触及作者之心;学得习得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知识主体。
其次,课堂提问必须考虑难易程度相对适中。
宁鸿彬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从“默读‘提示’(权威的阐释,笔者注)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到最后“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总计有近二十个问句,可以说前一个小问题引出后面的小问题,后一个小问题解答又导致新的更新层次的小问题产生。《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内容情节读懂并不难,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可以被其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所以老师开始就从提问进入教学“课境”,设计若干个简单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回答总是层层关联,一环套一环,一环紧一环,最后问及学生“那个小孩”在该故事中的“作用”,即最后破解文章主题的外衣,真话与假话,行骗与出丑。它可以让学生在这则近似笑话一样的故事中,得到这样的启发:假的终究是假的,丑是不能够代替美的,丑是客观存在的,美也是具有社会共同标准的。它深刻揭露了人性的悲哀,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也嘲讽了普通人被扭曲的精神。从该老师的课堂教学后面也可以看出,学生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十一中王皓老师在讲授《吆喝》一课时,从“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到最后“睡竹床、打赤膊,为什么就是热情豪放呢?”,也总共设置了二十五个以上的问句,每个前面的问题设置总是为着后面问题的逐个产生,前后各个问题本身及回答内容不仅是形象的,彼此间也是逻辑联系着的,顺序不可颠倒或某项阙如。宜昌学生和武汉学生对北京的一些饮食文化恐怕并不是太熟悉,学习这篇课文时,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则从提问“叫卖物品”涉及的“行业”开始,这样学生就当然容易感兴趣也方便理解了,且为后面循序提问做了个精彩的开端。她的二十五个以上的提问,每一个难度都不大,主要是顺着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要求,在教师激情饱满的引导和鼓励下,一步一步带着学生走进文化大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与美妙,无论在宜昌讲课,还是在武汉讲课,学生都从她的《吆喝》中品尝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大餐。
初中学生的认识是一个正在发展,由形象思维较为活跃阶段进步为与逻辑思维并重发展的时期。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又略呈阶梯性状,教师提问应该考虑他们不同的年龄、思维和思想认识的不同状况,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问应该针对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尊重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决不能老师越俎代疱,以自己的观点完全代替学生的认识,以自己一名教者或鉴赏者的价值取向代替本应由学生“习”得的认识。另外,前述及“教例”中的提问基本属于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的,并未针对个别发展差异的学生实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还须根据一些特殊、个别的学生情形进行问题设计(如果只是在本班教学)。
最后,课堂设问必须做到前后内容紧密关联。
周益民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时,开始让学生通过上十组反义词的练习,如虚假、虚伪、假意与真实、真诚、真情等,接着问“今天我们就到《皇帝的新装》中去打一回假。大家说说看,你最早是什么时候听说这个故事的,当时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由这个提问,通过前述语言形式练习层次升华到它的意义层次,即从这几个词的单独练习进而延展、切入本节课学习最核心的东西,让学生清楚皇帝及一帮大臣们为什么会“骗”,彻头彻尾的骗人的。从周老师的第一步“聚焦:撩开虚假的存在”到第二步“转述:体味人物的内心”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必然性,不撩开虚假的一面,则不能够体味出人物的极端丑恶内心;只有撕开假面具,才能发现人物灵魂的丑恶。这两个步骤之间不可颠倒,更不可缺少。再从教学课堂中窥察,如第三个环节“冥思:虔敬童年的真实”,当学生们说到因为“爱美”过度的时候,老师则因话利导:“哪里过度了?”学生们说,“所有的钱都拿来买衣服”“连军队都不关心了”“不理朝政”“因为钱财、官职、荣誉说假话”等,学生已经认识到这些,的确不错了,老师接着要学生推测,皇帝“骄傲地游行”会有怎么样的结果?这样,逐层引导学生认识到了皇帝及一帮大臣的虚伪,并想象到如此将误国误民的后果。
名家李镇西应邀在宜都向老师们意外而精彩地讲授《山中访友》时,(事先联系并不是讲这一课,因邀请方误使学生预习和老师准备讲的课不一致),当学生回答读懂还有标准,说出“联想”这个词一刹那,李老师立即接过话头问“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这不仅能够防止前面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因多而杂即将面临漫无边际跑离教学中心,也还能够导出后面课文中语文知识点,即作者凭借丰富联想与想象创造的文学作品的美好境界,并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语感能力,从而导出下面一个提问。这个提问,还从另一面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机智,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个回答必须注意发现它的课堂价值,即给教师的利用价值。该堂课是被宜昌语文界权威评价为“一节更真实的课”,因为是在李老师未事前准备下的授课,也是赢得满堂彩的课。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除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前提外,最好还顾及执教者本人一系列设问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它们间都呈“峭峰”“崖壁”,彼此割断,内部毫无丝缕牵挂,那么,教学各环节易显出生硬、死板、脱节问题,至少是不连贯、不和谐、不水乳交融的。前后设问间,应呈正反比较、互为表里、上下合缝、因果相推、并行不悖等诸项关联关系。从形式上看,亦谐亦庄,谐庄相间;亦简多繁少,舍繁就简,搭配合理。唯其如此,初中语文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才具有教学的实际意义,而不是流于花样形式的虚帽。
一、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怎么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呢?除了学习他人的经验, 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及规律外, 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多思考, 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有序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我尝谓为教者只需多动脑筋, 经常为当前之学生设想, 必能自致善法, 予学生以切实之助益。”设计问题的时候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例如我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 在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解读母爱”这一环节时, 设计了以下问题:“请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很快找到了答案。 (2)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还以《我的母亲》为例, 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母爱”这一环节时, 设计了以下问题:“母爱像一首田园诗, 幽远纯净, 和雅清淡;母爱像一幅山水画, 洗去铅华雕饰, 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像一首深情的歌, 婉转悠扬, 轻吟浅唱。邹韬奋的母爱如此, 我们的母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你能说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你和母亲的故事吗?”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与母亲的点点滴滴, 非常动情, 有的学生在讲述中流下了眼泪,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性。例如我在教学唐朝柳宗元的《黔之驴》一文时, 就转化学生思维视角, 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运用“反弹琵琶”法, 在讲述成语“黔驴技穷”时引导学生:“黔驴技穷”传统释意: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再也没有什么能耐了。针对以上这种由传统思维模式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对此作出否定式的逆向思维, 我设疑:“A.驴是否是一个无用之才?其有无所长?B.将天生无斗虎之技之力的驴硬放到虎的面前, 是谁之过?……”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顿时安静的教室变得沸腾, 全班同学讨论纷纷, 然后纷纷举手发言, 我又进行总结创新立论:“黔驴技穷, 应当谴责的是‘好事者’, 而不应当嘲笑身受其害的驴没有本事。”经过我的引导, 学生转换思维视角, 摆脱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得出了新的结论, 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4) 问题的设计要有曲折性。
二、合理适时提问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我们要根据所教的内容, 在需要设计问题的地方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问题必须通过一定的思考, 才能得出答案。那么哪些地方可以设计问题呢?应该在所学的重难点处。叶圣陶说的“至关重要的若干点”, 就是文中的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精妙处。尤其是精妙之处, 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 要在精妙之处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佳境, 体会兴味, 爱上学习。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为例, 我就文章的第二节描写月色的句子设计了问题, 并在文章的最后一节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设计了问题, 抓住了关键处、含蓄处、精妙处,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 特别是苏轼文章的兴趣。课后有几个学生还找来苏轼其他文章中写月色的句子去深入学习。由此可见在至关重要的地方设计问题的作用之大、之妙。
在课堂上, 还要善于抓住时机, 相机行事, 从而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要教学的课堂内容上来。
三、恰当处理学生的回答
恰当地处理学生的回答, 也是体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恰当处理学生的回答,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 学生的回答, 特别是正确的回答甚至有创新的回答, 是学生思维智慧的火花。我们正确而恰当的处理, 对学生来说, 特别是不常回答问题的学生, 那是莫大的鼓励, 对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 会激发学生的思维, 鼓起学生的自信, 那么, 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和赞许, 特别对那些不是太自信的学生, 或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 都有可能成为人生转折的拐点。
第二, 恰当处理学生的回答, 还要有耐心。对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 要注意引导, 注意鼓励, 注意到问题有启发性。没有启而不发的学生, 只有缺乏启发性的提问。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 相机改进提问, 从而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辩, 斗争能自奋, 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第三, 对于不同的意见的回答, 要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比如:《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谁?是无名战士, 还是卢进勇?我就肯定其中的一个答案:无名战士, 至于为什么, 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其中的内容, 让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探究下去。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一定要进行明确的小结, 因为全面、正确的小结往往对学生的思维又是一个新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课堂提问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 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 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 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 目的是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 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是每个老师都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 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而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或者问而不答, 造成悬念,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步步紧逼、层层追问, 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或者于不经意处发出奇问, 以激活学生思维;或者在无疑处质疑问难, 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 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 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不可强求一致, 但老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教育资源网.〈背影〉综合资源.
[2]语文教学基本功.中华三峡出版社.
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我们应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加以再认识。
创新提问设计的重要途径是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的重要的问题。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主问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绝不是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建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所以,“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二、设计研究“主问题”有什么教改意义
“主问题”的设置能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将谈话式、答问式、讲析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历史教学强调培养历史思维,注重运用历史知识去思考问题,而历史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展开的,若能把提问技能灵活地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应用,则可起到强化知识信息的传输,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感情交流之功效。另外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运用于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既存在于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也在于新知识的讲解启发中,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起到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首先要有一个“为什么问”的问题。对提问的意图要清楚,明确其意义,再根据其意图以合适的语句加以提问,教师的提问应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例如王林老师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设计中,师:同学们,在进行本课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幅图片(幻灯展示)。这是某国的一个使节团,大家来猜测它的国别?谈谈你的判断依据?生:可能是日本的。师:说说理由 生:中间坐着的那个人穿的是日本衣服。师:大家谁知道那种服饰的名称? 生:和服 师:好,大家的判断是正确的。这的确是日本的使节团。和服是在中国隋唐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形成的。645 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以隋唐为师,向中国学习,和服就是一个印证。这充分说明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师:此外,我们还看到图片中的其他人穿着的却是西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日本在 19 世纪 60 年代又进行了一次改革,此时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仿效欧美等国。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日本的这次改革——明治维新。(板书课题)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依据图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必须具体、明确,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既要顾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为学生所理解。如学生学习洋务运动后的提问就要结合教学重点设计成“洋务运动的在近代化的起步中的地位”,“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等。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
摘 要: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堂提问在开启学生的心灵,活跃课堂氛围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精彩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揣摩课中难于理解的问题,还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其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有效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提问艺术
一.语文教学中提问的含义
“提问”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那就是提问者就自身感到疑惑的问题向被问者发问的行为。课堂提问作为阅读教学过程的重要形式,它是以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姿态出现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问,学生答的一种形式。它需要通过师生双方互为交流、沟通,让学生展开思维,熟悉并运用知识的一种能力技巧和艺术。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提问作为一种技能,是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它进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产生探索欲望,并逐渐形成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存在问题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在当前初中学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掌握提问的艺术,或者说,不能很好地抓准提问的契机,提问的水平有待提升,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提问形式简单化,缺乏思考价值
许多老师,为了形式上的师生互动,只求表面化的热热闹闹,一问一答却是华而不实。很多老师提问问题不少,但所提问题毫无价值,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这样提问,难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提问只为了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
老师是传授知识的,学生是掌握知识的,所以上课应严格遵循教学目标,或要严格执行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我们说,“标准答案”没有错,但是,如果总是将学生引进先设的教学目标中,那么学生突然闪出的思维火花就会被老师残忍地掐灭。我们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来准备课堂教学,设置好提问的重点难点,一节课不能设置过多问题且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
(三)从自己兴趣出发提问,随心所欲
在我们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有很多老师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总认为老师主宰着课堂,对于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常常会抓住一点来提问,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和阐发,然后进行拓展,远远抛弃文本。
(四)问题未经精心设计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语文有很大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提问是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习惯性提问。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发问很多,收效很少。
其二,老师提出的问题太空泛、难度较大,让学生不知东南西北。如一开始上阅读课就问学生“写作特色是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进行全面的感性认识,教师对学生也只启而不发,学生很难回答。
其三,提问缺乏新意。教师对于每篇文章都采用相同的问题,如“文章一共分几段?“、“各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此反复枯燥的问题,难免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想上课。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
在现行新课标学习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躬行自主的学习,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重要性和提问的艺术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提问的质量,让设疑提问真正发挥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浅谈一点粗略的认识:
(一)情境创设
语文教学的问题应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设计,与此无关的问题应该尽力避免。课堂教学要体现整体性和节奏性,如果问了太多无关紧要的问题,就会使课堂变得支离破碎。
(二)巧妙启发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根据文本内容和问题类型,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
(1)激问法:教师在文本的矛盾处设问,让学生意识到强烈的冲突,通过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换向法:针对文本中的平常处提出问题。所谓“换向”,既可以顺向转逆向,也可以单向转多向。比如,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教材涉及面广,不一定只从语文的角度设问,可以从其他学科(历史、音乐、地理等)的角度设问。这样既可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使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又能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书面法:将文本阅读放到预习作业中,教师通过作业的形式,敦促学生发现问题。
(4)连锁法: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以大化小,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切分为若干小问题,让学生逐个击破,从而找到大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让学生养成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断求索的习惯。
2、创设点拨时机
初中学生相对来说习惯较差,当教师教学遇到困难时,总是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学生水平差,甚至觉得他们很笨。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教师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是能够点通的。有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点拨是要抓住时机的,如果盲目点拨,自然收效甚微。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确定有效的点拨时机呢? 他们想说又说不出来时,让他们去想,不必急着告诉他们。等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时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这种时机的创造,就是教师的睿智和经验的积累。
(1)朗读法
朗读是什么?它是出声的阅读方式,文本给我们的是文字,当我们放声读出文本上的文字就是一种朗读,这个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是阅读的起点,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主动积极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所营造的氛围中,思想和情感在此得到陶冶和升华,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尤其是面对情感丰富的文本时,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在这种情景之下,教师再适时的提问、点拨,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激趣法
学习是离不开兴趣的,只有对学习的对象怀有热情,才能真正学好。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将书上僵死的知识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那学生肯定是毫无兴趣的。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才能使师生平等交流,营造出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时,不失时机地巧妙加以点化、提问、开导,效果自是不必多言的。
(3)共情法
语文教学中,有一种情感教育方法。有一个外国的朗读高手,读了一段文字,让在场的食客都难过得泪流满面,当别人问他读的是什么时,他说是一份菜单。这是一个朗读煽情的传奇,如果没有读菜单人的移情,不足以达到让听众错位的地步。同样,让学生阅读,就要让学生“站”到文章中去,以同理心来读文章,把自已的情感投到文本中去,达到物我两忘的地步,读中想象,想象和联想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之一。有了想象与联想,才会有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阅读。特别是在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诗文中的形象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交流融合,进而升华共鸣,即进入所谓“共情”的状态,两者在思想层面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实现精神共鸣。这也是有效创设提问时机的方法。
(三)因人施问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即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一原则引申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技巧中,就是“因人施问”。这就提醒语文教师,在选择学生进行回答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提问不同层次的问题: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差生也给机会,只是答一些容易的题目而已,而特长生就要答专门问题。一切都是为解决问题而来。“因人施问”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的信心和热情。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都受到了“百分百关注”和激励,必然会各显其能,“百分百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侮一个环节。此外,为了能使课堂提问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教学最优化,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面对不同对象,还需要注意提问角度、提问速度、提问语气等的细微差别。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教者, 必善问。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的教师更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平.关于评价语文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提问 设计 生成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问是基本的语言形式与教学手段,既可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师生、生生、生本间的多向对话。但问题提的不到位,易陷入“满堂问”与低效的误区,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由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方面来优化问题设计,有效提问,并注意课堂生成,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一、优选内容,启发提问,明确方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遵循新课程教学要求,避免灌输教育,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打破课堂沉闷氛围,有的教师便进行满堂问,问答声是此起彼伏,看似充实,气氛热闹。但过多过滥的提问,尤其是提出诸多缺乏思维含量的问题,反而挤占了同学们阅读、探索、欣赏语言文字的空间与时间,学生依旧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提问的教育功能也就无法发挥出来。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问内容的优化,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立足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细心设计有一定概括性、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如教学《端午日》一文时,在文本整体感知环节,为了促进同学们自主交流,梳理文章结构线索,了解大概内容,强化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并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设计如下几个比较概括、有启发性的问题:①本文所涉及的湘西端午日民俗有哪些?②这些民俗活动参与度怎样?通过哪些语言文字可以体会出来?如此描述的目的是什么?③本文以端午日活动为线索,是怎样安排的呢?这三个问题比较实在而具体,暗含教学重点,又带有思维含量,学生需要进行思考,归纳出要点。同时,问题难度适中,符合本班学生们的认知规律,经过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探寻答案,明确文本内容,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突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发挥出了提问的积极作用。
二、针对差异,分层提问,多员参与
问题是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可以引起同学们的主动回答或者积极回应,同时这种回应含有思维成分,有助于促进学生真正融入学习活动之中,教学效果明显,这样的问题才有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学生积极回应课堂提问,教师就需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如若问题范围过大,难度太深,学生无从入手,惘然无所得,或者只有个别学生回答。反之,问题太浅显,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出,就难以启发思维,甚至让同学们形成浅尝辄止、望难却步的习惯。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层次与梯度性。同时,请同学答题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比如可让优生答或生生合作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后进生可答难度小的基础性问题,中等生回答难度中等的问题。这样,通过分层设问与提问,让各层次的同学都有参与答问与被肯定的机会,更好的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与进步信心。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分析课文内容时,可以请那些表达能力不强、基础较弱或一般的学生回答基础性问题,比如皇帝有什么嗜好?骗子是如何设圈套的?看到新装,大臣与官员们分别是怎么想的、怎样汇报的?而对于文中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本文主题思想以及其他拓展性问题,可让优生带头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宽容对待,发掘闪光点,纠正错误。
三、点拨提问,灵动生成,升华认知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侧重预设性提问,一味的以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结论。而对于学生的回答,仅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方式回复,忽略启发与提升,错失生成机会。其实,初中生面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因为思考角度不同,认识水平影响,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古怪的想法,出现一些错误理解,而这些可能就是点燃思维火花、生成思想、提升情感的突破口,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艺术。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生成性,善于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与想法,灵活判断,机智提问,点拨与提升,保护学生答问积极性,也给课堂生成提供可能,让思想在生成中升华。
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提问学生如何看待文中人物形象,组织自由讨论,学生踊跃参与,纷纷表达了不同看法。有的学生赞赏愚公面对困难不退缩、坚持不懈的精神,而智叟目光短浅;有的学生认可智叟,认为他很明智,知其不可而不为,而愚公太傻……对此,倘若教师单纯肯定或否定,会让学生模糊是非观念,表面看似对赞同愚公,但内心却没有真正触动,如此教学是不成功的。于是,教师急中生智,灵活提问:文中的邻居小孩为什么也过来帮忙?难道他更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起来,经过思维碰撞,认识到愚公移山并非出自个人利益,是便利大家,因而有家人支持,也有他人帮忙。而后结合生活实例,从老人拾荒资助了几百位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等现代“愚公精神”到雷锋式“傻子精神”。再继续引导学生探讨:怎样看待现实生活与寓言故事的区别?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即通过这个寓言故事给人以何种启示?这样,学生对于愚公精神会有更深层的感悟,生成正确的思想与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 有效提问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 文学教育(中),2011(10).
[2] 左永超. 提高课堂有效提问 共享师生对话境界[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09).
对此, 笔者认为, 首先, 观念应更新与提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最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来实现。可以肯定地说, 教师素质是教师精神变革中的最内在也是最具有前提意义的。著名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谢, 英格乐斯论及现代制度:“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 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还没声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轨迹, 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实施教育创新亦是如此。而我们的许多教师本身从应试教育中走来, 依然也是带着这种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代代相传。
叶圣陶曾强调“一个称职的国文教师同时也必须是一个熟谙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心理学家, 是一个善于‘扶’又善于‘放’的引儿学步善导者”, 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 赋予其不重复于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 因此, 就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转变学生观, 即面向所有学生, 每一个体的创造个性将“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创造而教”这一价值立足点上来, 从根本上改变视循规蹈矩恭顺温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 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敢持己见, 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他的人格独立性, 以创新为人人憧憬与迫攀的学习境界。
其次,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念。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 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 为学生的学提供适时的方法、指导与帮助。但是我们在观念上还存在着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 是唯一的标准答案, 是权威;不允许怀疑, 学生唯教师问而答, 唯老师话才对, 根本不去换个角度思考, 教师的作用、地位有意无意地被不恰当地强化, 教与学的主体关系被移位, 尽管在模式上呈现出的教学过程千姿百态, 但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探讨, 总能看到“若隐若现地牵着学生走的”手。而事实上“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可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必先给学生有自主思考的机会, 亦即主体性。所以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 树立课堂民主意识, 营造课堂民主氛围。包括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并为培养民主的课堂气氛而努力。这样, 创新教学才可能真正实施, 这是前提与基础。
当然, 语文教学的创新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限于篇幅, 笔者只讨论如何在课堂提问设计中体现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 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 有疑才有进步, 所谓“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但“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提问设计贵在“巧”字, 巧就要巧在能引导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从而产生思维创新的快乐。提问设计最能反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提问设计应做到“三宜三不宜”。
1.宜少不宜多。提问过多会造成教学目标分散, 学生目不暇接, 疲于应付, 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更不用说去深入挖掘自己独立见解或不同意见了。要真正让学生进入到独立思考的阶段与过程, 因为这个过程对思维、语言发展而言, 无疑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2.宜粗不宜细。教师提问设计过分细密, 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逊色, 因为此刻教师最担心的是完不成自己设计得已经密不透风的教案, 确保能小心翼翼地“牵着”学生沿着教师的“教路”走, 于是“抢时间”、“力避学生节外生枝”, 生怕如此精密的教案设计遭到破坏。于是, 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矛盾, 掩盖学情, 顺顺当当地走完教案中每一步设计, 这样, 势必形成了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 学生没有学习的空间, 哪会有主体地位?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又如何能得到培养?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发挥, 避免钢性, 提倡弹性。好的提问设计能统揽全局, 牵一发而动全身, 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筛选出问题中的“精品”, 千万不能主次不分, 甚至喧宾夺主。如在讲读文章时, 让学生通过仔细体会,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只要实时指点、小结、范读就可以把学生带人一个庄严、肃穆、沉痛的气氛中。学生的朗读富有鲜明的个性却共有悲怆的氛围。但是, 如果不抓住文章感情基调, 分层去分析, 会肢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与情感线索, 而使课堂教学索然无味, 学生的主观情感不能发挥, 主体的创新性无从体现。即使叫他有感情地朗读, 也只能是鹦鹉学舌, 千篇一律罢了。
【论文(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推荐阅读:
教学设计论文如何写10-0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11-19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9-17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0-03
如何提高语文素养论文09-12
如何上好初中英语听说课(课题论文)11-20
如何撰写教学论文步骤05-26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论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