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 教案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柳先生传》 教案(精选8篇)

《五柳先生传》 教案 篇1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2、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3、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如生平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3、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言设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归园田居》(歌颂了优美的自然景色与淳朴的农村生活)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背景生平:东晋末年,门第观念强烈,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平经历的一种文学形式,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文章,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并且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有愤于此,故借此以示叛逆。)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如本文就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写传记要紧的是要真实。

写作背景介绍:本文写于陶渊明归隐之后。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门第观念强烈,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字注音)

嗜shì 辄zhé 吝 lìn 褐 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ɡ

2.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1)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2)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3)指名翻译课文大意。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环堵萧然 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⑦以乐其志 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意掌握相关词语和句子的解释:晏如、萧然、汲汲、戚戚……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解词:造:到;辄:就;期:希望、愿望。翻译:到(别人家里)喝酒就要尽兴,一定要喝醉。…… 四.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注意板书同步进行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身份:隐士(不慕荣利、守志安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

志趣:好读书,志趣高雅

性嗜酒,率真放达

常著文章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穿:短褐穿结

(晏如也)安贫乐道

吃:箪瓢屡空

不戚戚于贫贱

黔娄之俦

以古贤自比②

不汲汲于富贵

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学生可依据板书背诵全文。)

五、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又有了新的了解。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最后死于贫病。但他志趣高洁,愤世嫉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陶渊明可谓人穷志不穷,我们的确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完课后练习。

2.拓展阅读: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去来兮辞》。3. 预习下一课。

词句精析: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翻译:他安闲宁静,很少说话,不贪慕荣华富贵。

2、好读书,不求甚解。

翻译:他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解词:造:到;辄:就;期:希望、愿望 翻译:到(别人家里)喝酒就要尽兴,一定要喝醉。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翻译:粗布短衣打着补丁,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却安然自若。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翻译:从这话来看,他应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翻译:一边喝酒,一边做诗,用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文章精解:

1、《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他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但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从不客气。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用文章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五柳先生传》 教案 篇2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但是老师总觉得少了一点味道。你们觉得少了什么味道呢?

生:少了闲适自得的味道。

师: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味道呢?

生:应该多读课文,了解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师:好,知其人才能读其文。要读出闲适自得的味道,有这样几个方法:一是读好四字短语的节拍。文章中有许多四字短语,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延长,比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大家试一试,好不好?

(生自读)

师:第二,有些句子的结尾要处理一些拖音,比如“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读拖音?

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师:你很聪明。大家来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一遍就读出了味道。接下来,我们继续理解课文。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些词语(句)的含义:

屏幕显示:

亲旧知其如此曾不吝情去留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因以为号焉亦不详其姓字

短褐穿结好 读书, 不求甚解

生:“旧”是指“旧交、旧友”。

生:“曾不吝情去留”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

师:现在的意思呢?

生:到某个地方。

生:“或置酒而招之”中的“或”是“有时”的意思。

师:现在的“或”呢?

生:或者。

生:“造饮辄尽”中的“造”是“往、到”的意思,现在的意思是“制造”。

师:对,请坐。

生:“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的意思。

师:真不简单,你把省略的部分也补足了。“以之为”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什么东西作为。

师:宅边有五棵柳树,把这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你看是用“用”还是用“把”?

生:把。

师:这里的“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现在的意思呢?

生:认为。

生:“亦不详其姓字”中的“详”是“详细地知道”的意思。

师:这里的“详”就是“知道”的意思,而现在的“详”是“详细”的意思。

生:“短褐穿结”中的“穿结”是指“衣服的补丁”。

师:哪一个词是“补丁”?

生:“结”是“补丁”。

师:“好读书,不求甚解”呢?

生: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师:现在,我如果说你“读书不求甚解”,你高兴吗?

生:不高兴。因为现在的“读书不求甚解”是“读书不严谨”的意思。

师:对,是指读书浮光掠影。请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词语(句)有什么共同点?

生:古今异义。

师:我们把这八个古今异义词(句)弄清楚了,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古今异义的有关知识。

屏幕显示: 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语在文言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 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的演变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形式。

(生齐读)

师:其实,这并不是新知识。同学们学过“长河落日圆”吗?“河”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生:黄河。

师:在古代汉语中,“河”专指黄河。现在的“河”呢?

生:河流。

师:这是词义扩大。“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是什么意思?

生:妻子和儿女。

师:现在的“妻子”专指丈夫的配偶,词义缩小了。“涕泗横流”中的“涕”指什么?

生:眼泪。

师:现在呢?

生:鼻涕。

师:这是词义转移。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来“说读”课文。如果哪里说得不够有把握,请做好记号。

(生说读,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问题吗?

生:有。

师:发现问题才是真正的学习。

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中的“欤”怎么理解?

师:请你来帮帮他。

生:这个字相当于“呢、吗”这种疑问性的词语,放在句子末尾。

师:有同学追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自己是在古代圣贤之王统治下的子民。

师:请坐。他希望自己是那样的子民,所以可以这样翻译:说的是无怀氏统治下的子民吗?

生:第一段中“箪瓢屡空,晏如也”这两句的翻译,前一句是“很贫困,难以吃饱”,后一句是“安然自若的样子”,要用什么把它们连接起来呢?

师:一方面,他很贫穷困苦;另一方面,他又能够安然自若。你觉得用什么词语连接比较好?

生:但是。

师:“但是”表转折,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倒数第二句“以乐其志”我不理解。

师:请这位同学来帮你。

生:这里是说“五柳先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以此来享受自己的志趣”。

师:她把“乐”翻译成“享受”。在这种乐趣中感受到快乐,意译为“享受”,句子很通顺,请坐。

生:我不知道“黔娄之妻”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齐国隐士的妻子”?

师:“黔娄”是一个人名。

生:那“黔娄之妻”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黔娄的妻子”?古代的女子是没有发言权的,这里怎么又引用了他妻子的话?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啊,谁能回答?

(生沉默)

师:黔娄是古代的一个隐士,他拒绝高官厚禄,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赞美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用妻子对他的赞美与妻子的地位无关。懂他的人对他的赞美,那才是真赞美。

生:第一段中的“闲静少言”是说他不善言谈吗?是不是贬义呢?

师:不是贬义。因为在东晋时期,很多士大夫、文人喜欢聚到一起清谈、空谈,而五柳先生却不喜欢。好的,解决了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下面, 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屏幕显示:说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生:他性情直率,去人家家里喝酒,想喝了就去,喝完了就走。

师:不是喝完了就走,是喝醉了就走。喝酒非得喝醉,从这里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直率。

师:全文172个字,却花了六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喝酒,这是有深意的,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他的率真。古代文人写到喝酒,往往和什么有关啊?

生:愁。

师:李白说“举杯销愁愁更愁”,陶渊明的愁是什么呢?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但是在现实社会却使他屡屡碰壁,最后归隐田园。但即使归隐田园,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志向不泯,于是,只能用喝酒来排解。他除了喝酒很特别,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生:五柳先生很贫困,他的衣服上有洞有补丁,但他却安然自若,一点也不在意。这个很特别。

师:他的心态很特别,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安然自若。

生:在那个年代,别的人都追求功名利禄, 五柳先生却不慕荣利,这点也很特别。

师:你很敏锐。他的心境、志趣很特别。

生: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师:读书很特别。

生:他给自己取号的方式很特别。没有刻意的雕饰,就因为宅边有五棵柳树,就自号“五柳先生”。

师:古代文人取号的时候都追求高雅,五柳先生却不是这样。柳树是农民的宅屋旁种的,稀松平常。他以“五柳”为号,貌似随意,实有深意, 表现了他自然恬淡的性情。还有吗?

生: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但都是自娱自乐。

师:这个有什么特别的呢?

生:他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还是坚持自己的一些爱好。

师:请坐。食不果腹,但是仍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时的很多文人写文章是献于公卿之家来博取功名的,而五柳先生写文章则是自娱自乐,这很特别。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特别的五柳先生是谁呢?

生:陶渊明。

师:为什么?

生:结合陶渊明的一些诗作,我发现虽然写的内容不一样,但抒发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平淡闲适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

师:你能不能说出他诗作中的某一句诗,来印证一下?

生:《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请坐。悠然,恬淡,和这里所描绘的意味是一致的。还有吗?

生: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就描述了他所向往的那种闲适恬淡的生活。

师:他期待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和《桃花源记》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一样的。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并且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五柳先生传》说的就是陶渊明,这篇文章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师板书)。其实,在语言表达上,这篇文章也有许多特别的地方。比如,陶渊明在他的自画像中,有很多文字是哭“穷”的,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环堵萧然 ,不避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 )

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他穷的?

生:吃、喝、穿、住。

师:还有哪些句子也写了他的穷?

生:家贫不能常得。

师:想喝点小酒,却没有钱。他哭穷的目的是什么?

生:用物质上的贫乏来衬托精神上的高尚。

师:他用了一个词:衬托。这里写“贫”,是为了突出他贫贱不改其志。愈贫,他的人格、他的坚守就愈显高贵。(师板书:写贫贱安贫乐道) 课文里还提到了一个人———黔娄。陶渊明把自己比作黔娄这一类人,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都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

师: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还有别的原因吗?可以看课文注解。

生:都是隐士。

师:身份一样。但是我以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请同学们看资料介绍。

屏幕显示: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 赐粟三千钟,聘他任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无意仕途而拒绝。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他是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

黔娄贫困一生,死后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袍,垫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

(生齐读)

师:黔娄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拒绝高官厚禄,贫穷一生,到死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没有改变自己的操守。那么,陶渊明自比黔娄,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为了表明自己也和黔娄一样,坚守自己的操守,淡泊名利。

师:陶渊明的意思是说:我即使贫穷一生, 也断然不会改变我的节操。所以,写黔娄是为了表现诗人清高坚守的决心。(师板书:比黔娄清高坚守)黔娄死的时候,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黔娄死后,孔子的弟子曾参前去吊唁,发现被子太短了,黔娄的脚露在外面,这是不合古代礼仪的。曾参就建议把被子斜过来盖。黔娄之妻说: “先生生前一直是很正的,我不能在他死后让他不正。”黔娄之妻是真正懂黔娄的,这个“正”字特别有意味。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在这里是想表达一种清高自守的决心,他的内心其实是有一种正气的,不为世俗所左右,不为艰难所左右。因此《五柳先生传》还是一曲正气歌(师板书)。多少文人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统治者,附庸权贵,但陶渊明没有,因为他内心有正气在。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这篇文章有172个字,其中用了9个“不”字,请同学们把带“不”字的词语圈起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用了这么多“不”字,你们觉得有什么用意?

生:我认为是为了表现他坚定的信念。

师:好像不仅仅如此。我们先把“不”去掉看看。

屏幕显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慕荣利”的是哪些人?

生:其他文人。

师:“求甚解”的是哪些人?是那些好清谈、空谈的人,他们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是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当时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富贵,而五柳先生用这个“不”表达了他的决心,这其实就是陶渊明在与恶俗的世风、糜烂的社会现实高声说“不”。所以,文章用了那么多的“不”是有深意的,是为了表现他的特立独行,他与这个社会、世风、人情是不一样的。(师板书:用“不”字特立独行)刚才有位同学说写贫贱是衬托安贫乐道,自比黔娄是衬托自己的清高坚守,前面是反衬,后面是正衬,用“不”也是反衬。所以,衬托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师板书:衬托)

屏幕显示: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叫“衬托”。用衬托手法来写自传, 既起强调作用, 又显得含蓄内敛。

(生齐读)

师:“含蓄内敛”表现在他用了那么多的“不”字以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又不显得疾言厉色。大家知道,屈原也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选择的方式是什么?

生:投江。

师:我觉得陶渊明比他做得更好。他隐居以后,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超脱,给我们后代的知识分子营建了一个精神家园。(师板书:精神家园)当我们面对恶俗的社会风气时,固然需要“出淤泥而不染”,但是更需要有内心丰富的精神追求。所以,陶渊明对后代的诗人影响很大,比如杜甫、李白、苏轼……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做了四件事:

屏幕显示:

吟读

说读

析读

细读

矛盾重重的《五柳先生传》 篇3

关键词:五柳先生传;矛盾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9-01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陶渊明的名文。无论是沈约《宋书》里的《陶潜传》、李延寿《南史》里的《陶潜传》,还是萧统在《陶渊明集》里为陶渊明写的传记,都引用了这篇短文,都说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且不一而同地说“时人谓之实录”,可见这篇短文应是陶渊明的自传。现录其于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在这篇只有一百七十三字的自传里,笔者发现蕴含着重重矛盾。文章一开始就隐藏着矛盾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哪有人给自己写传记而不知道自己的籍贯与姓名?这是一重矛盾。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里的解释是“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处之而。”[1](P.1934)钱先生的理解似乎很通透,陶渊明好像也是对当时重门阀、炫门第习俗的愤慨与否定。我们都知道,六朝是中国门第观念最严重的时期,那个时期的朝政大权,都是掌握在门阀士族里,晋初刘毅就说过“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2](P.1274)。诗人左思在他的《咏史》的第二首里曾发出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愤怒的沉郁的悲歌。陶渊明也曾经有过救国济民的理想,也曾经做过几次官,也被门阀士族排挤过,因此,好像他对门阀习俗的否定应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陶渊明真的是以此来表示他反对当时的重门阀、炫门第的习俗,那他为什么又以“柳”为号呢?我们应知道,“柳树”可是陶渊明家门的象征。“柳”与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晋书·陶侃传》云:

“侃性纤密好问,颇类赵广汉,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2](P.1778)

陶侃军营种柳,是有意以汉代名将周亚夫为榜样——周亚夫的细柳营。而都尉夏施竟敢盗营柳种在自己的家门口,陶侃心细,认出是军营之柳,只需一问,盗柳者马上惶怖谢罪。这个故事主要说明陶侃的细心好问和治军之严。但在这个故事之后,柳树也就成为陶侃在后代子孙心目中的一个符号。陶侃是东晋中兴名将,武功赫赫,位极人臣,曾都督荆、江、雍、益、梁、交、广、宁等州军事,被封为长沙郡公。陶渊明非常崇拜陶侃,他在诗文中无不以陶侃为荣。他在《命子》诗中云::“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他在《赠长沙公》的序言中也深情地回忆陶侃:“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陶渊明以柳为号,也有自夸门第之嫌的,这就是矛盾之所在。或许有人以为,陶渊明以柳为号,只是随意而为。我们认为不会这么简单。第一,陶渊明连籍贯姓名都不要了,却要这个号,可见他对这个号的重视。第二,如果是随意而为,他的宅边不止只有柳树,还有榆树、李树、桃树——他的《归园田居·一》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何他单单以柳而不是以他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里的桃为号呢?我们以为,陶渊明的自号是有他的寓意的,也是有意显示他是出于陶侃之后。这也说明了在当时重门阀、炫门第的风气下,陶渊明也难以免俗。

陶渊明在这篇自传里主要抒写自己自然而适性的生活和抒发自己无意于名利的志向。袁行霈先生认为:“文中关键乃在‘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等语。全是不求身外之物,唯以自然自足自适为是,最能见渊明的人生态度。”[3](P.506)似乎是这样的。但有一点却与他的这种自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是相矛盾的,即他去亲朋好友家喝酒不是随意而喝,而是“期在必醉”。我们知道陶渊明“性嗜酒”,但普通人,即算是酒鬼,到亲朋好友家饮酒,亦不会抱着必醉目的而去,一般也是有酒则喝,喝多了自然而然就醉。可陶渊明不是这样,他是“期在必醉”,这个抱着必醉目的去喝酒与他顺其自然的主张是相矛盾的,而且这个“期在必醉”也与下一句“曾不吝情去留”的随意性不合。这就是此文的第二重矛盾。还有,陶渊明醉了,还能回去,不知他是自己走回去还是亲朋送他回去?从“曾不吝情去留”这一句来看,可能是他自己走回去。如果是他自己走回去,他是真醉还是假醉?若是假醉,“期在必醉”与这又是一重矛盾了。

陶渊明说他写文章是为了自娱自乐,“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袁行霈先生从这一句里看出陶渊明的创作态度是“著文乃自娱,非为娱人,亦非祈誉。为人为文如此,非常人所及也。”[3](P.506)我们且这看个“志”是什么“志”?首先,如果是指陶渊明中晚年的隐居之志——回归田园、过顺其自然的生活,那他“常著文章”来自娱可以,但既然是回归了田园,已经过着顺其自然的生活了,还有必要常写文章来“颇示己志”给自己看吗?如果不是给他自己看,那说明他“常著文章”并不完全是自娱的。这里面是一重矛盾。其次,如果是指他青壮年时期“猛志逸四海”的“猛志”,那“常著文章”来“颇示己志”则合乎情理,说明陶渊明“壮志难酬”,“猛志固常在”,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但这样又与他“不慕荣利”、“忘怀得失”、“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不合,这里面也是一重矛盾。再者,如果联系后面的“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来看的话,这一重矛盾就更为明显了。是不是陶渊明的“志”受压抑因而苦闷?如果不是,为什么他要用“酣觞赋诗”来“以乐其志”呢?我们知道,喝酒赋诗是陶渊明的兴趣,人的兴趣得到满足自然十分快乐,但陶渊明在这里却明确地说他“酣觞赋诗”的目的是“以乐其志”,这就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在“借酒消愁”和“赋诗抒怀”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又可以认为陶渊明的确是“壮志难酬”,这显然与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相矛盾的。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陶渊明“常著文章”是不是仅仅是为了“自娱”?我们不知道陶渊明究竟写了多少文章,但从现存的十篇文章(包括赋)来看,娱乐倾向稍为明显一点的有《闲情赋》、《归去来兮辞》、《自祭文》和这篇《五柳先生传》,像《感士不遇赋》、《桃花源记》都是极为严肃有所寄托之文,而《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乃是为他比较崇拜的外公立传,他写此传也是为了让他外公风流潇洒的事迹和美好形象在人间流传;他的《与子俨等疏》等于是写给五个儿子的遗书,《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都是祭亲之文,这些更不是写来自娱自乐的。所以如果我们仅从陶渊明的现存文章看,他说的“常著文章以自娱”,也是有矛盾的。如果再联系他的《有会而作》里的序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来看的话,陶渊明写作诗文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自娱”,应该也有“娱人”和“祈誉”的想法。如果不是这样,他为何还担心“后生何闻”?

我们知道,陶渊明的思想非常复杂,包含着很多矛盾,他的亦仕亦隐的行为正是他的矛盾思想的体现。而《五柳先生传》所蕴含的重重矛盾,正是他矛盾思想的不自觉的流露。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作者简介:

1.吴勇,男,广东湛江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4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13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晏如。

④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理解戚戚、汲汲。

6.熟读成诵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

教师引语: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四、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作业: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用一个词来形容与世隔绝,人们安居乐业的境界叫世外桃源,这个词源于《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请同学们背诵他的名篇《归园田居》。

二、正字正音

嗜 shì 辄 zhé 褐hè 箪瓢dān piáo 屡lǜ 黔娄qián lóu 汲汲 jí jí 衔觞 xiánshāng 俦 chóu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分钟)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

3、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配乐朗读)

四、翻译课文

1、点出课文中的难解字词:

造饮辄尽(往、到就)

既醉(……以后)

环堵萧然(冷清的样子)

曾不吝情去留(不曾)

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期在必醉(希望,愿望)

兹若人之俦乎(此人,这个人)

2、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3、师指点:

⑴ “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⑵ “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⑶ 指定一个学生起来读他的翻译,老师归纳整理,学生校对。

五、寻读探究

1、读完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五柳先生平时有什么爱好吗?有几种爱好,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个,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著文章。

2、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3、师:钱钟书在评论《五柳先生传》时曾说过“‘不’字为一篇眼目”。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学生自由讨论,师总结)

⑴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⑵ 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⑶ 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⑷ 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⑸ 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⑹ 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六、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柳先生传》 教案 篇6

备课组 初二 学科 语文 执笔 范国伟

课题 五柳先生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2.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3.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情感

态度

方面 体会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能力

方面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篇个人小传。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上学期我们已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史上我们也学过,你能来介绍一下他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作者简介及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试读。

要求:让学生在试读的同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ì)辄(zhé)吝(ln)褐(hè)箪(dn)

汲(jí)俦(chu)觞(shng)

2、听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诵读。

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节奏。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边翻译边画出疑难,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环堵萧然,不蔽风雨。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之名,写的一篇自传,记叙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鲜明形象。

那么,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段。

要求:找出文中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爱好)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或怎样一个形象?

(1)、教师设计好板面:让学生将有关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句子板演在黑板上。

(2)、学生分组交流: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结论:通过对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师:如果说第一段是传,那么第二段就是评论性的文字。

2、齐读第二段。

要求:让学生找出本段中评价五柳先生的语句。

师:那一句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让学生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加深理解。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第一段那些照应?

生:“闲静少言,不谋名利”。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这句话再次强化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评价人物形象。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已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提示:喜欢或不喜欢)喜欢哪些方面?不喜欢哪些方面?(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我喜欢他“闲静少言,不谋名利”。不喜欢他“性嗜酒”。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还喜欢他“造饮辄尽”的豪爽性格。不喜欢他“闲静少言”。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不喜欢他“性嗜酒”。

……

三、拓展迁移。

师:作为语文老师,我非常想成为你们的朋友,可作为朋友,必须知其人,又知其心,我非常想了解你们,你们愿做我的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日记上写一篇“自题小像”,介绍一下自己,让我了解你,成为你的朋友。好不好?

生:好。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当堂展示。

四、小结: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五、作业布置:

学生推荐作业:1、在读书笔记上默写全文。

2、继续完善“自我介绍”的短文。

板书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姓字、籍贯--无姓字、无籍贯

家境----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卓尔不群

志趣好喝酒(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五柳先生传》 教案 篇7

陶渊明少年也胸怀大志:“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杂诗》) 可是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他三次入仕, 三次离开, 对官场彻底地绝望, 对人生的选择越发清醒。“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归去, 归去, 不再需要扮演虚假的我, 今天做真实的我。

他如恋旧林的羁鸟, 若思故渊的池鱼, 飞向那方丘山, 为了心灵的“田园”, 不再为“形役”的自由。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二) 那份淡泊, 那份空灵, 是自由的心灵的写照。在大自然中陶渊明找到了精神家园。他在大自然中, 在山林里, 在“荒秽”豆苗田头, 找到心的归宿。虽然这样的生活是要有代价的;不仅有“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 (《乞食》) 的尴尬, 还有“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 , 但是他一生无怨无悔。他沉醉在“田园”的宁静中, 在“心远地自偏”的心境里。

在《桃花源记》里“其中往来种作,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那是他的精神家园, 那是他理想的世界。经千年时光的磨洗, 今天读起来依旧让人神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是对东晋时代讲究门第的士族强烈的反对, 同时也是对世俗名利所表现出的淡泊。“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读书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超越了书本, 因为这是没有功利的, 那是“乐而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

“性嗜酒”, 中国读书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 带着知识分子对君主的失望, 泪洒汨罗江畔;“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是踌躇满志的曹操在月下感慨人生;“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的李白, 在朦胧中实现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理想;“把酒问青天”而愿“人长久”的苏轼, 在“欢饮达旦的大醉”中旷达异常;在西子湖畔寻梦“强饮三大白, 而别”的张岱, 人淡如菊。这一切都离不开酒, 那是“曾不吝情去留”的率真, 那是本色的, 也是旷达的。

借酒浇心中的块垒, 这成了他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典型特征。阮籍酒醉与猪同饮的不羁, 刘伶“放浪与形骸”式的醉酒, 无不是在酒的微醺中体验到文人的自由, 人的尊严, 他们也是异常旷达的。“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杜牧《润州二首》) , 所谓的“旷达”, 指的是那份无奈而又无根的矜持和优雅, 是苦难世界中高贵而又纯粹的人格气质。

“衔觞赋诗”抒写是“己志”, 是他对生命的独特体验, 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在悠然的南山下, 他为我们描绘了“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和“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今天依然是个梦, 但是至少我们拥有了他设计的梦。

“天下熙熙, 皆为名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滚滚红尘, 有多少人能跳出红尘的名利啊!“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是他坚守的道德底线, 他知道在坚守着也意味着终生与寂寞和孤独为伴, 将忍受“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他的超凡脱俗的气派和风姿为那个时代留下“遥远的绝唱”, 他短暂的一生却如同闪耀在黑色的历史天空的一道闪电, 虽然转瞬即逝, 但是这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却永远地刻在人类的文化历史长河里, 同时也成为了最有魅力的人格力量, 召唤着我们, 吸引着我们。

浅谈《五柳先生传》的文眼艺术 篇8

通计全文,在一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篇中,“不”字达九次之多,此类句子共计约50多字,每句皆有含蓄深刻的意蕴隐含在字里行间。对文中“不”字句式,可分五类作一探析。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此为开篇之句,起得飘忽、风趣而又显得突兀,让人疑虑重重。初读,感到作者为五柳先生作传,似乎对传主缺乏必要的了解;再读,当明白此文实乃自传时,又生疑虑,岂有作自传而不晓己之姓名籍贯?深读,才会明白作者非不晓其姓名籍贯,而乃有意为之。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岂有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身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在两晋门阀制度下,人们是极为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即如平民小辈抑或不知先辈籍贯的,也要附庸风雅虚构个世家大族作籍贯。而靖节先生却说五柳先生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中。古人又是重名声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己之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使宅边五柳为号,可见他更出了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并非作传者“不知”,“不详”,实乃不愿说,故意不说,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超凡脱俗。

二、“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前一“不”系总写五柳先生性格特征时,先从正面概括“闲静少言”后的反面补说。后面两“不”字句系赞辞中引用古人之语礼赞,先生忘怀得失,不追逐名利,可见先生的恬淡自足。

三、“不求甚解”。此乃作者对五柳先生好读书的补充交代。表明先生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的读书态度。其实表现了先生不唯读书,尤其是一种做人、生活、工作的态度,志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率真自然。

四、“不能常得”,“不蔽风日”。这是对五柳先生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对此,先生却“晏如也”,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五、“不吝情去留”。先生喝醉了就走,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

以上九个“不”字句,又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思路。开头“不慕名利”是对其性格志趣的总述,结末“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引述高人之语高度赞颂评价五柳先生,中间部分的“不”字句,又是对其性格、生活、志趣的分项说明,总-分-总的结构思路井然有序。

上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稿下一篇:做饭的周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