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请以《站在____的门口》为题写作文。(60分)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
3)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
4)不少于800字。
湖北2009年优秀作文篇数大大超过去年,仅满分作文就有430篇,总量是去年的8倍(去年50余篇),相当于每1200名高考生中就有一个作文得满分(全省共51.95万考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较强,二是因为今年作文的起评分比去年略高。
据介绍,今年作文得分情况比去年要好,人均44.3分(满分为60分),较去年增加2分多。相关阅卷老师表示,今年作文没有审题障碍,也没有给材料和提示语,写作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发挥,因此涌现出一大批有个性、出彩的作文,有写古诗体的、有写文言文的,显示出了较深的写作功底。
一些老师认为,这样的作文题材贴近生活,说明学生们懂得关注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表示中学写作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也有阅卷老师表示,今年的作文题目很开放,给了学生很多想象空间,但实际上一些学生写出来的内容还是很狭隘,说明他们没有创新,多是根据平时所写的作文材料,“速构”出来的。
有的作文抄袭现象较明显
甚至照搬阅读题材料
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抄袭现象也比较明显,有的还直接抄袭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和科技文阅读素材。
武汉某重点高中的语文阅卷老师介绍,一些学生是直接抄袭书本上或杂志上的好文章,有的还是全文套用。另外部分学生,则是抄袭试卷中的材料。
据介绍,这些抄袭作文都没能逃过阅卷老师的法眼,凡是被怀疑抄袭、并找到依据的,作文得分都很低。“抄袭的情况每年都有,但今年表现得更明显。”一位语文阅卷老师说,可能有些学生实在不会写作文或者时间来不及,便抱着侥幸的心理进行抄袭,以图蒙混过关。
这个怎么写
我的一句口头禅是:创意无限!所有的成功的作文题都是如此。
站空格中所填的词语可为具象和抽象两大类,具象中多是透露出对过去的人、事、物的留恋,站在家、“老屋”或学校;抽象词语则多为“成功”“挫折”等。能填的内容丰富得不得了,写作空间大得很。
但我这次作文共性问题就是出在这填空拟题上。“感情”、“意志”“心灵”“亲情”“自信”“理想”“交友”“现实”“复读”“奋斗”“离别”“灾难”“期待”,如何写?死胡同!如果有一点作文能力,尚能自救,否则就是死!
其次是不知关照题目,导致 如何做
选择具象的应写与此处有关联的人、事、物,或留恋、或感慨、或回忆。如站在家、老屋、学校的门口,你必须写与此有关联的内容,并应将此点做为视点感点。
选择抽象词语的,不能无视“门口”二字,是入了这个门口,还是出了此门口,应有足够的交待。如果只写所填的之词,那么,文章只合叫“”
附:创意无限!引向熟悉的领域!
生与死、清官、诗意生活、心灵后花园、幸福(没进去)、名利、寺庙,2008、犹太人纪念馆、时尚、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6层楼。
2009年湖北省高考优秀作文赏析
站在老屋的门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担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 :“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点评】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感情丰富、意蕴深远的抒情散文。
作者立足于“老屋”门口,追溯往事,回忆与“老屋”相关的人和事,以时间为序,用疏淡的写意笔法,再现了爷爷门前抽烟、奶奶倚门静思默想、爸爸坚守老屋以及我伫立门口感叹岁月的典型场景。画面虽为平常人事、琐碎家常,但寻常中显奇崛、疏淡中见真情。这里既有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也有血脉相承、追宗怀远的幽邃情思,可谓情景交融。
本文感怀人生,起于“老屋的门口”,立象尽意,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归结于“岁月的门口”,意蕴深远。
站在文学的门口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能听到门里的笙箫,门里的叹息,门里的牧笛,门里的美妙,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心中摇曳着的思索,已化作一江春水,流入门内的世界。
站在文学的门口,我用一份敬畏的心情去聆听那些高贵灵魂的歌吟,去驻足观看那隐藏在文字之后的精神之花,去收获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与对于崇高的向往。
当暮色四合时,一灯如豆,一书如帆,送我至文学的门口。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能够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常使我击节而赞。那在乱世里漂泊沉沦的诗性女子,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得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也依旧要在绝灭之境,用柔弱的才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遥远的绝响。
被文学艺术化了的灵魂与生命,在文学的殿堂里凝固永恒。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那轩举的意气已将我深深感染,那盛下了悲欢离合的真情泪滴已将我浸湿,他们以文学的方式存在于历史的视线里,轻易地将我俘获,又用他们高贵灵魂锻造的文字凝滞我的步伐,不肯再做那人间的闲狐兔。
站在文学的门口,那门里飘散出的生活的哲思,仿佛夜幕上璀璨的群星,将我的生命旅途照亮。
自嘲“职业是生病,写作是业余”的史铁生,他文字里关于生命的思索给予我深深的感动,他的坚忍使我在遭遇崎岖时亦能淡定从容。冰心笔下深邃的大海与圣洁的母爱亦使我在匆匆行走的间隙里驻足体察弥满我生活的爱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动容于保尔的钢铁意志,读《鲁滨逊漂流记》,我欣赏生命与自然的契合„„
被文学具体化了的生存形式与生活态度,如细雨,如飞花,浸湿生活铺就诗意的岁月,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暮雨晨风阵阵飞来,让我走得坚强并且诗意。
站在文学的门口,终究只是欣赏文学别样的乾坤。我知道,终将有一日,我会走进文学的殿堂,用自己手中的笔勾勒出生命别样的风貌。
【点评】
欣赏文学里别样的乾坤,用一份敬畏的心情去聆听,去观看,去收获;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体味艺术的灵魂与生命,领略作品飘散出的生活哲思,让“我”在生命旅途中走得坚强且诗意,淡定且从容。作者将思绪化作一江春水,流入文学门内的世界,信手拈来,纵情挥洒,感悟真切,议论生辉。文章积淀深厚,思路清晰,语言典雅,书写美观。从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语文素养看来,走进文学殿堂指日可待!
站在车站的门口
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这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主人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变的是,这是同一个站台。
戏剧的主人翁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里的主角。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地收拾东西。还处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的脸,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时不时的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我会站在车站的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演着。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十多年前送别的我成了如今远去的人,十多年前远去的父母成了如今送别的人。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会 像当年远去一样的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车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车走了,透过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泪汪汪的眼眶。离去了,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怀念;待到归来时,眼中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兴奋。但眼睛不管是在离去还是归来时总是湿湿的。
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归来。我的心里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离别与欢聚的车站。我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点评】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是一种永恒的人生状态。作者选取一个特殊的场景——车站来抒写生活中真实的离别之情,用这种离别来表现普通百姓家庭的挚爱。为了谋生,当年我送别父母;为了求学,如今父母送我。更可贵的是,离别的心理、动作等细节写得真实、细腻,令人怦然心动。
站在老家的门口
不经意就走到了老家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朱红色的门漆,朽蚀了高悬的门檐。叩门的手停在半空,不知该进还是走开。一路的疑问一一跳出,儿时的画面纷至沓来。
我们的胡同院还在吗?那棵高大的槐树还在等着我放学回家吧!那古墙焦急地等着我的情书吧!我闭上眼。
“吱呀”一声响,门开了,跨过高高的门槛,踏入,随即悬空,像掉入了一个古老悠远的梦境里,那“吱呀”的声音像一首从远古传来的歌谣。
手指轻轻叩响古墙,发出“梆梆”的声响,如同钢琴键那样钝厚温柔的声响,古墙斑驳的脸上青苔掠过,平添了些许皱纹。我不在的时候,古墙就是借青苔的手为我一笔一画写下思念的文字。记得童年时候的我,笑声溅湿了你的脸,槐花瓣儿簌簌落下,淡黄色的花蕊落地,我总爱捡起贴在你苍老的脸上。
转身拐入小院,古槐还在,恍惚间看见奶奶依然安详地在树下纳着鞋底,总感觉奶奶的鞋底沾了槐花的香味,总爱穿着不肯脱下。恍惚间看见母亲在屋内张望,该是在想今儿贪玩的娃又忘了回家吧!看见父亲弯着腰,将水桶放进水井,担起满满的一个月亮,然后有节奏地担进家门,该是那月儿也进了我家门儿了吧!恍惚间看到我自己放学后的雨天,穿着凉鞋跳跃在石板道上,一步两步„„
后来,一纸封条贴住了我向里张望的眼睛,村子里传言上级发命令要整治村容,将老院改成商业街。
那时奶奶慌了,满院里转,却不讲话,如同枝柯间找不着旧日里做窠的老燕,在枝柯间翻飞。孤独惆怅。
那时孩子们也慌了,低头走过,恍惚传来昔日的笑声,他们再也吃不到古园里糖艺老人做的糖小鸟了。再也吃不到槐花糕了吧。
再后来一切都变了,古镇如同一个抹脂粉的老妇人,在时代T台上走秀,却让人惊喜不起来。我流泪了,古院也流泪了,那条穿过院子的小河涨得飞快,那奔流的不是水,而是古院的眼泪吧!一滴两滴„„
肆虐的笑声传过来,惊醒了我的梦,我还站在原地,站在老家门口,舍不得进,更是不忍进,害怕进。如同怕看旧照片里的初恋情人。
古墙还在吗,胡同院里的老槐树还在吗?纷纷的淡黄色落蕊还在吗?
算了吧,都算了吧,走吧,走吧,就将所有的儿时记忆酿成一杯酒,饮下它,永远陶醉在和谐美好的图画中;将一切美好的现实酿成槐花糕,藏在记忆深处,默默的默默的„„在蓦然回首的刹那,留下簌簌的淡黄色花影„„
转身,回首。
然后掉头,默默走开,眼泪成诗。
【点评】
本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墨,生动地再现了小院昔日的人事与今日的变迁。观察细致,文笔细腻,感情真挚,一切景语皆情语。恰当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语言富于感染力。文章主体部分似梦非梦,亦虚亦实,空间转换、时间推移、层次井然。用“眼泪成诗”作结,意在点明“回忆总是美”。由于年龄、常识等原因,文中也有瑕疵,说奶奶“如同枝柯间找不着旧日里做窠的老燕”就不准确。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
青春是一串风铃,我看见它挂在十八岁的门口,随着风儿叮当作响,朝我招着手。我知道跨过这道门,我就要向青涩的少年作别了,迈向属于我的成熟人生。
我的生日恰好在七月,跨过高考去迎接十八岁的生日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因为经历了十多年学习的生涯再加上高考的洗礼,这份成年礼更显沉稳和智慧。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朝后回望,那是一段十八载精彩的人生。我收获了亲情,那儿有我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独立思考时,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呵护与谆谆的教导。我收获了友情,从儿时打闹的玩伴到同窗学习的挚友,他们 无邪的笑容与无数次和我的共勉在我的心底永远留下了温存的回忆。我收获了知识,十八年来,我像如饥似渴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来游去,文学名著,给我以智慧的启迪,给我以前进的动力,它们是滋润干涸心田的雨露,它们是孤苦绝望时的良师益友;自然科学,让我更真切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与美丽,激发着我探索世界的渴望。我收获了民族自豪感,作为黄皮肤的中国人,我欣喜地见证着祖国的进步与光荣,我高兴自己能与这样的民族同行!
感谢十八岁的人生让我感受着世界的真善美,让我更明确自己的理想与人生的奋斗目标!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我看着那串美丽的风铃,告诉自己:挥手告别那充满酸甜苦辣的过去吧!现在,我要鼓起勇气准备驶向人生的下一个航程。
也许和所有即将或刚成年的朋友一样,我的心中充满了怀念、彷徨和希冀,那是一份真实腼腆的萌动,那是一种想要操纵人生的激情与渴望!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翘首展望,那将是充满未知的旅程。未知的成功,未知的失败,未知的喜悦,未知的烦恼,我会彷徨失措吗?会被困难压倒吗?哦,抬头一看,那是父母肯定的目光,那是朋友亲切的挥手,那是师长美丽的微笑。哦,还有我身边的中国人,永远坚强不屈的中国人,和他们为伍,我一定不会害怕,和他们结伴前行,传承五千年炎黄子孙的辛勤与智慧,我想,我一定可以。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望向人生的大海,我想:
把帆留给风,把桨留给浪,把船长的位置留给我!【点评】
本文亮点颇多。如扣题紧:回顾既往,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抒情散文表达形式的选择,给了作者展现才气的平台,让我们在“十八岁的门口”,见到了他的青春风采,才情理想。如感情充沛:由生活到学习到思考到觉悟,由少年到青年到成年,由个人到时代到家国,都情寄其间,感奋动人。如形象:情理寓于叙事,哲思寄寓意象,如“风铃”如“大海”,如“帆”与“风”“桨”与“浪”,如“船长”。能在那种考试氛围中写出这样的文章,难能可贵。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点评】
文学艺术作品魅力无穷,它可以滋养人的身心,牵扯人的灵魂。孔老夫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还被它成就了考场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感受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吗? 文风浮华难得高分 湖北高考作文阅卷大力纠偏
近两年,我省语文高考作文阅卷开始下大力气“纠偏”,“华而不实”的作文不再受宠,相反朴素实在的作文受到了青睐。昨日,在本报教育讲坛中,华师一附中教师范莉说,近年阅卷点择出的满分范文均是“有着实质内容的文章”。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量引经据典,堆砌华丽辞藻,内容情感却空洞苍白的作文,在高考中频频得高分。这引得不少考生纷纷模仿,使得这类“浮华”的作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卷中。这类作文大同小异:大量引经据典,夸夸其谈,名诗警句充斥其中;或是下笔千言,扬扬洒洒。乍一看,考生的文化底蕴、文字功夫了得,但仔细读来,内容却空洞乏味,情感苍白。
久而久之,考生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拿到作文题,不去激发情感,而是掏肠刮肚地引经据典,想着如何堆砌辞藻。这一倾向也影响了中学的作文教学,引起了教学专家的重视。
2006年起,这一现象逐步得到遏制,“浮华”作文不再有市场,朴实的文章得分迅速攀升。范莉说,高考作文在返朴归真,写议论文,看重的是学生对观点的证明过程,要求层层剖析、有说服力;记叙文则要求考生寓情于事、于景。朴素的文字、真挚的情感符合高中生的生活特点。
语文作文评分一向是关注的焦点。语文评卷点业务组负责人刘教授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阅卷老师认真思考、慎重评分,在电脑上都设计了一个程序,阅卷老师评阅每篇作文的时间不低于5分钟,每篇作文起码是两位老师阅评。按照规定,如果两位老师评分的分差高于9分,则由电脑自动分发第三人评阅;第三人评阅分数与前两位老师中的一位,分数差在9分内,也由电脑自动生成作文分。否则,将交由业务组负责人评阅。如果此次评阅分差仍然超过规定,就要交由业务组讨论。
语文阅卷组相关负责人特别介绍,为便于高校选拔人才,要求阅卷老师的作文评分要注意拉开档次。
为了防止阅卷老师给“保险分”,在计算机上还特别设计了一种程序,对评卷老师的评分进行统计,如果发现某位评卷老师评出的分数集中在某个分值左右,则要进行检查。
一.湖北卷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回眸
2004年, 是湖北省首次自主命题。命题人遵循平稳过渡的原则, 由唐朝刘禹锡的《昏镜词》中的小引入手, 通过镜子的昏明悬殊和人们的不同选择来启发考生:小自单个的人, 一个家庭, 大到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乃至整个人类, 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 有明镜, 也有昏镜。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要求考生以“买镜”为话题,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5年, 命题人引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并明确指出:“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 其中所含的思想, 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 都有启发”。要求考生根据对文字的感悟,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 (简称“三自”) ,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6年, 命题人从汉语中一些带“三”的词语入手, 启发考生“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 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中含“三”的词语或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2007年, 命题人从“母语”的定义、价值和意义入手, 指出“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 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 欣赏文学作品,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 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 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 学习母语, 运用母语”。要求考生根据对文字的理解和体会, 按“三自”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 命题人通过一系列提问, 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细节,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调整自我。请考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 展开联想, 思考如何对待自然, 如何对待他人, 如何对待自己。要求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9年, “站在的门口”。要求考生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立意自定, 文体不限, 可以记叙经历, 抒发感情, 发表议论, 展开想象等等,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年, 命题人围绕主题词“幻想”, 选取孙悟空的筋斗云, 哪吒的风火轮, 晚清小说《新中国》对百年后世博会的预言,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梦想, 从地球到月球, 这些丰富的材料, 并指出“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 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 幻想照亮生命, 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体会, 选准角度,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11年, 直接要求考生以“旧书”为题,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看似限制了具体的写作对象, 其实没有限定立意方向, 考生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2012年, 新材料作文, 命题人设置语文课堂情境, 从老师讲到杜甫的诗“家书抵万金”时感慨现在“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引发学生对“书信”在当下境遇的讨论, 特别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让很多东西悄然改变, 也暗示了科学技术与人文传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013年, 新材料作文。试题由生活中常见的方圆之用, 推广到器物的方圆之用, 指出“方圆之间, 各得其妙”, “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俱呈”, 进而升华到人生的方圆之用, 指出“人生也是如此, 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 自选角度, 明确立意, 自定文体, 自拟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湖北卷十年高考作文呈现的主要特征
(一) 命题稳中求变, 类型多种多样。回眸十年高考作文, 我们发现, 湖北卷作文命题不走新潮, 也不落伍, 其基本思路是稳中求变, 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各种类型轮番登场, 但其中并无明显规律, 整体上体现了“平和、开放、继承、求新”的原则, 体现了自由与束缚的统一, 限制与开放的融合, 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和才情的发挥, 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猜题、押题, 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 命题人试图逐步走出模式化的固定套路, 侧重于对考生理性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为那些广泛阅读、善于思考、有才情的考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结合全国命题大趋势, 可以预测, 今后新材料作文将继续唱主角。因其取材自由广泛, 作文的要求又张弛有度, 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写出个性鲜明、激扬奋进、天马行空的文章来;加之其凸显人文色彩、关注思辨的特点又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让考生见仁见智, 充分发挥才情、展示个性, 有利于全面考查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将成为未来命题的大趋势。
(二) 侧重理性思维, 加大考查力度。如2004年材料中的“镜”是一个隐喻, 由具象到抽象, 意在引导考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特别是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能有理性的判断。2005年材料中的“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是关键句, 分别论述了“出”与“入”的作用和意义,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此题不仅需要较好的文言解读能力, 还需要较高的诗学修养才能把握, 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 对高中生来说偏难了, 此后的高考作文命题显然有所调整。2006年材料以“三”为关键词, 审题难度不大, 考生不易偏离题意, 其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词语的文化蕴涵和哲理, 仍然侧重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2013年新材料作文由生活中常见的方圆之用, 推广到器物的方圆之用, 进而升华到人生的方圆之用;由具象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 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作文题目偏于哲理, 但道理并不深奥, 题旨具有多向选择性, 意在为不同思维层级的考生提供与自身能力水平相匹配的写作平台。
(三) 关注现实生活, 引发学生思考。如2007年材料中关于“母语”境遇的思考, 命题切合时代背景和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的大潮流, 视野开阔, 引导考生思考并回应时代关切和文化焦虑。“母语”是个颇具情感的词语, 将母语作为谈论的对象, 不仅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开阔的思想表达空间, 也营造了一个情感抒发的空间。2010年和以往较多引用“陈旧”材料相比, 此次将“世博会”这一热点选入材料中, 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同时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丰富的文化含量。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虚实结合, 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特别是材料末尾揭示出的“幻想”的作用和意义, 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从这个题目也可以看出, 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会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12年, 材料谈论书信的境遇和现代科技带来的变化, 引导考生关注“书信”在当下的境遇, 思考“科技的利与弊”。
(四) 注重人文素养, 鼓励真情表达。如2008年给材料的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题目平实温和而又出奇制胜, 能切实引导考生去感悟自然, 思考人生, 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考这个作文题, 就是考学生的“积累”, 包括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等各个方面, 有所积累, 有所思考, 人格修养有所历练, 才能把作文写好。2009年半命题作文, 几乎不存在审题障碍, 空缺部分由考生补出, 在写作上给了考生很大的自由, 填充的关键词可实可虚, 切口可大可小。如“站在考场门口”、“站在大学校园门口”等, 侧重于叙事抒情, 写个人经历, 表达真情实感;“站在文学的门口”、“站在情感的门口”等, 侧重于议论抒情, 阐发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认识, 表明立场、态度。2011年, “旧书”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 既有本义, 又有比喻义, 可实可虚, 与前几年颇为理性的高考作文题相比, 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生活感悟能力。命题散发着浓郁的温情, 透露出一种怀旧情感, 也可以看出命题人对文化传承和阅读体验的重视。此题为那些有阅读体验、善于反思的考生提供了更广阔 的思维空间, 读书多了在“旧书”中的故事就多, 行文时更有贴近感, 也更容易体现出对书的情感和见解, 此题较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
三.备战2014年高考作文的有效策略
(一) 强化审题意识, 训练各种类型。不管是何种命题形式, 审题立意 都是考生 面临的首 要任务———虽然新材料作文一般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立意取向多元化, 命题人一般也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过多的障碍。因命题呈现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训练中也要兼顾到各种类型和文体, 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加话题作文到新材料作文等都要有序实施, 全面铺开, 重点突出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文体上, 从典型记叙文、散文到议论文, 都要训练到位。考生要在平时的训练中逐步掌握方法, 灵活驾驭各种类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掌握合乎要求的常用文体。新材料作文将是命题的大势所趋, 应该重点训练, 但因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分类指导;考生要能判断所给材料属于哪一类, 学会从中筛选有效信息和整合信息, 全面、准确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
(二) 拓展知识视野, 丰富人文储备。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 思想内容越加倾向于对人文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考查。因此, 在备考中需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储备广博的人文知识, 开拓眼界, 丰厚学生的阅读积淀, 不断地增加积累, 如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以及生活积累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学习、揣摩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思 考方式, 学习作者达观的处世态度、豪迈豁达的胸襟, 不断地提升精神境界, 最后落到笔端并感受表达的成功。近年来, 高考一直引导考生对社会、对人生给予关注与思考。评判考生作文, 除了文章立意构思的技巧、语言表达的才能之外, 对世事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与评论、关心人类的生存状况等思想境界, 都会成为考查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放眼更广阔的生活, 关注现实, 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不断汲取生活中的养料, 用自己独特的亲身体验作为材料去构思文章, 抒写内心的真性情, 拒绝那些矫揉造作的修饰、故作深沉的模仿和不假思索的无病呻吟。
(三) 注重理性思考, 凸显思辨能力。理性思辨能力是高考作文深刻性的主要体现,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做出了适当的倾斜:由注重情感抒发向注重理性思辨的方向发展, 倡导多向思维, 加强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考生面对材料, 要突破思维定式, 努力拓展思维空间,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材料, 加之以逻辑缜密的说理, 势必会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穿透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过程中, 可有意识地向学生特别是理科生传导一些哲学思维方法, 比如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掌握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在倡导学生说理、思辨的同时, 更要注意把握作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让学生在理性思辨与感性描叙中纵横驰骋。
(四) 鼓励真我表达, 释放个性才情。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作文命题越加开放与自由,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试卷中更好地自我表达, 展示自身个性才情, 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评论、去表达与交流, 从而不断激发他们个性化写作的能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练笔, 除了抓好作文课堂中的练笔机会外, 还要注重课外练笔———写周记、随笔。无论是对生活琐事的感悟还是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学生都可以轻松自然地表达, 而不必受过多的束缚, 这样既能让学生真实抒发内心的情感, 挣脱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作文俗套, 也能缓解学生对写作文的抵触情绪, 进而在长期的真实表达中逐渐提高自己率真自然、充满个性的表达能力。
一、从材料角度看,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象征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作为我国绝大多数人的母语,目前却面临着双重处境。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世界范围内正兴起一个汉语学习的热潮。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汉语热”需求,国家采取了创办“孔子学院”、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项措施,把汉语的国际推广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过分重视外语,母语汉语的学习和教育受到冲击,学校不太重视语文教学,学生有些厌倦语文学习,其结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滑坡,社会汉语水平的下降。同时,一些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一些广告语言的超常规,以及某些文学作品语言的粗鄙化,给汉语的正确使用带来了消极影响,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严重干扰。国家有关部门曾郑重表示要纠正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视汉语学习和使用的现象,教育部最近提出要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中国语文课程,《光明日报》还发表时评文章,呼吁打响“汉语保卫战”,这些都反映了有识之士对当前汉语发展环境的担忧。今年湖北卷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就有关母语的材料写文章,其中既包含着提醒:我们要珍爱母语,捍卫汉语;又隐含着导向:学校要加强语文教育,学生要重视母语汉语的学习。应该说,这道题既是对现实的一种贴近,又是对语文的一种回归。
二、从考查角度看,它具有良好的测试功能。
今年湖北卷的作文题,视野广阔,体现了较大的开放性。题干在解释母语的内涵后,接着指出:“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应用母语。”这段说明性的话语,具有很好的引导性,展示了广阔的发散天地,可以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由这段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到自己熟悉的话题,确定文章的立意。比如:既可以记述母语的功能和贡献(如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声望、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等),也可以赞美母语的精深和优美;既可以诉说自己学习母语的经历或甘苦,也可以谈论自己运用母语的实践或体会;既可以反映母语当前的生存状态,也可以描绘母语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一命题,不仅淡化了审题,学生不会为题意的难以把握而费神,还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和多向的写作角度。
今年湖北卷的作文题,层级分明,显示了较好的区分度。对于这道题,人人都有话说:有事可叙,有理可议,有情可抒;然而要写出上乘之作,却并非易事。学生由于积累知识的量级不同,学习母语的经历不同,感受母语的程度不同,驾驭语言的能力不同,因而必然会写出不同的境界和个性来。有的学生可能只是记叙自己学习语文(或母语)的一段经历或一些心得;有的学生则可能去展示母语(如汉语)的博大精深,发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学生还可能结合我国当前的语言生活状况,从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语言生活的角度,陈述自己的思考;有的学生也可能结合当前的国际“汉语热”,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就如何更好地“让汉语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作文材料所提供的写作空间是开放的,但写什么,怎么写,其中的取舍和把握,就可以出反映学生能力的高低,显示文章质量的优劣。
总之,今年湖北卷的作文题既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语文性,还体现了良好的测试功能,并保持了近年来湖北卷作文题追求开放性与智慧性相结合的特色,延续了侧重考查学生认知水平与思辨能力的传统,是一道富有新意的试题。
【真题再现】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试题点评】
高考作文命题有一些遵循的原则,就内容而言,就是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显然,这个作文题紧扣了这个原则,是一个关于“人生问题”的命题。相同的景点,对于不同游者,各有看法,各有取舍。由此推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文化素养、立场观点的不同,对事物会有绝然不同的取舍与看法。
就试题与考生的贴近度而言,该试题做到了易而不俗,新而不涩。易,就是要贴近学生
生活实际与认知能力的实际,让学生有活可说,有事可写,不能逼着学生在空中楼阁里面闭门造车;不俗,就是要不落俗套,不老生常谈。新而不涩,就是试题新颖又不至于艰涩,考生浏览过后,顿时产生新鲜感与润滑感。
此外,该试题意境优雅,文字优美,阅读了试题文字,会让考生产生审美兴趣,美感由此而生。我一直认为,考试——尤其是语文考试,对于考生来说应该是一种审美体验。
当然,严格地讲,文题亦有些许瑕疵。比如,1.根据语言习惯“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不如“有人说没有,有人说有”顺畅。2.第二段“问下山的人”前面应该加上主语“游客”。因为,前一句的主语是“这里”(山腰),不能承前省略主语。须知,高考试卷的文字表述,是要极其规范严谨的。【试题分析】
新材料作文,早就打破了“旧材料”作文,立意上单一的束缚,在立意与角度方面解读为:“没有最佳立意,只有最佳角度。”要想在选取角度上得较高 的发展等级分,就要做到“角度新颖”。此外,材料作文审题时首先要分析清楚材料中的“要素”与“关系”。这则材料包含的要素有:“下山的人”、上山游客、风景、路途(山下、山腰、山顶)。而风景这个要素有一个由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渐进关系;路途这个要素有一个远与近,难与易的关系。弄清了材料的要素与关 系,角度也就来了: 1.从“下山的人”要素,可以选取的角度有“不同的人对事物不同的观点与态度”;
2.从上山游客的要素,可以选取的角度有“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不断攀登,才能到达峰顶”等;
3.从风景的要素,还可以写“无限风光在‘顶’峰”;
…………
上面这些,属于一般角度,因为大多数考生都会选取这些角度来立意为文。
我们能不能放开思路,从分析要素的关系与要素的比喻义、象征义入手,另辟蹊径,探微入幽,从下面这些角度立意呢:
1.人生的境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是小景,——人生的最初境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是中景——人生的第二境界;“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是大景——人生的至高境界。
2.我们还可以和王国维“治学的三种境界”相对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3.学习亦如登山:“云海茫茫,群山隐约”的壮丽景色,只有不断攀登,直达“山顶”才能领略得到。4.“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还可写“实践出真知”的哲学话题,化用毛泽东同志的名句“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吃一吃梨子”,你要领略“云海茫茫,群山隐约”的壮丽景色,就要亲自登上山顶看一看。
…………【优秀作文】
1.心
旅
人生如旅程,而心为旅者。
在这并不一帆风顺的旅程中,逆境、失意常常阻挡着旅者的步伐。除开要克服这重重困难的考验,旅者还必须在每处绮丽风景旁作出抉择,在每个分岔路口前作出抉择。是流连驻足还是大步向前,是轻舟孤帆还是崎岖山径?如此看来,旅者莫约是很难抵达终点。冰心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有泪可落,却不觉得悲凉。” 的确,我们的心因对目的地不够执着。但若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坚定了自己的内 心,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 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不够诚恳的心,不能打动别人,更无法抵达旅程的终点。
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初生的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终会拥抱蓝天。
在这心之旅程上,我们会遇见迷惑,担忧未来。但同样重要的是坦然面对脚下的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条坚强的轨迹。
蝴蝶破蛹而出时的悸动,充斥着对世界的无尽的期待;嫩芽破英而出时的颤动,满怀着对尘世的无限思念;种子萌发时的疤痕,寄寓着无限的生之希望。
人生艰辛无尽,越千山万水之后,总会留下伤口。伤口孕育着生机,充斥着希望。当我们破蛹而出化茧成蝶时,回首来时的路,那伤口处会开出一朵朵绝美的花,深解进心脏,成为心室壁上美好的花纹。
人生如旅程,而心为旅者。
我在路上——
由“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到“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再到“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渐涉苦途,渐达高处,渐入佳境。
【点评】作者将游者的旅途比着“人生的旅途”,角度新颖,立意不凡。“心为旅者”,作何解读?在“绮丽风景旁”,在“分岔路口前”你要“做出抉择”,心,不能被别人的价值判断所左右;且要“精诚之至”,“不精不诚”就“无法抵达旅程的终点。”文章紧扣材料,议论精辟。文章文采斐然,用词精当,多种修辞技巧的运用,语言闪现亮点。结尾处,点化材料,深化主题,余音袅袅,意味无穷。
2.做你所想,爱你所爱
若你喜欢溪流,就该登上山顶看汩汩的泉水从脚边流淌出生命的宇宙;若你喜欢大海,就该借着浪板踏在浪尖上飞翔吟唱;若你喜欢冰原,就该踏上棱镜样的湖面看天陆一色白雪茫茫。人生应当清澈明朗,做你愿意做的事,爱你愿意爱的人。
安妮宝贝评价写作,她说写作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无需奢求更多的理解。所以她只写她喜欢的故事。她的文字桀骜不驯满是争议,她也还是写。早期写点愤世嫉俗,后 期写点安然静默。有读者说这篇很好,下次也写这样的文章吧;有读者说你的想法太极端了,必须停止。这与她何干?她想上山顶看云海茫茫,为什么要流连于流水 潺潺?她想站上塔尖看群山隐约,为什么要随着你去看古木参天?
有位摄影爱好者总能拍出绮丽的风景,他的朋友非常羡慕他,想随他一起去旅行。他答应了,两人一起上庐山。才在山脚,他提议走小路,所谓小路不过就是脚踏出来 的细条裸露地面,他朋友犹豫了,推推拖拖觉得危险。导游也附和说小路太危险,不如随我去见景区的大瀑布。他朋友最终没有听他的,她只身一人进入山林,后来 他照出了凛冽的断崖和飞泻的瀑布。这是他朋友一辈子也见不到的美景。
做你所想,爱你所爱。人生应当有这样的自由。你想表达的文字难道要因为有人不喜欢所以放弃吗?你想看见的美景难道要因为有更轻松的去处而满足于当下吗?你想 成为的人难道要因为有人告诉你这样的人并不稀奇而转去改变信念吗?想看繁星满空的时候看一轮明月就可以了吗?想看波涛汹涌的时候看清流婉转就可以了吗?想 看“大漠孤烟直”的时候看“日出江花红胜火”就可以了吗?想站上金色大厅拉小提琴的时候听听音乐会就可以了吗?
留在原地是一种方案,继续前行也是一种方案。兴许留在原地也同样美丽得令人安心,但是人应当有这种追求,不去管他人的喜好,去山顶上看看开阔的山野和云彩。喜欢什么就去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就努力去追求什么。
若你喜欢传统就学诗词歌赋道德伦理,若你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就去思考进取探索追求。做你所想,爱你所爱。
坚持守正出新
彰显课改理念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专家评析2012年高考湖北卷
今年是湖北省高考自主命题第九年,又是告别传统高考、实施新高考的第一年。今年湖北卷继续贯彻“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以新课改为契机,在试卷的内容和题型等方面进行了调整,较好地处理了基础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学科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学科素养,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和中学素质教育,有力发挥高考甄别选拔的测试功能。
语
文
一、坚持守正出新,确保平稳过渡
今年试卷始终坚持在以下两个方面坚持守正出新,以实现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
一是试卷以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为命题主要依据,以2012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为重要参照,确保了由“旧”向“新”的平稳过渡。全卷六个大题23个小题,考查内容、题型和赋分以及试卷排序的变与不变都在预期之中,既延续了“旧”高考试卷的特点和优势,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变化。试卷注重新增考点的平稳导入。文言文断句是今年新增的题型,为了控制试题的难度,命题选择了一段与前面文言文阅读选文有关联的材料,叙述的是与王湛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士魏舒的故事,篇幅简短,表意相对独立和完整,便于考生联系上文来把握这段文字的意思,更易入题。
二是试卷选材和试题编制注重发扬湖北卷多年形成的传统特色:深厚的文化蕴涵、高雅的审美追求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在传承中实现平稳过渡。
如第一题考字音,四个选项中的词语,不仅字数相同排列整齐匀称,而且所有考读音的带点字都居于词首。这样既便于考生答题,又增添了试卷的形式美。可谓用心良苦。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选文既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又特别彰显了中国哲学的民族文化特性,对考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大有裨益。试题的编制也十分讲究,每个题都有明确的阅读区间,既方便考生阅读作答,也体现了试题设计的层次感。每个小题中的四个选项,不仅表述的角度紧扣题干,且字数相当,整齐对称,呈现出一种建筑美。
又如文言文考查,选文由刘义庆《世说新语》选段和刘孝标的注解组合而成。《世说新语》为古代笔记小说的范本,鲁迅称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所写人物性格独特,气韵生动。刘孝标注亦为传世之作。命题文本选取二者组合为一,形式新颖别致,内容相得益彰,命题空间得以进一步拓展。
二、回归课程本体,引导中学教学
第一,增强与教材的联系,引导中学教学务本求实。如第1、2题中考查字音、字形的词语大都出自课文。第5题的文学常识,或源于教材注释、知识短文,或源于名著导读。第14题诗歌鉴赏题干中的“贾岛注重用字推敲”一句,与必修5第44页的《“推敲”的来历》相互应和。第21题的材料“宝黛初会”也来自必修教材。凡此种种联系,或隐或显,都是要给中学教学以明确的导向:远离题海,立足教材,用好教材。
第二,关注新课程“三维目标”,引导中学教学全面提高考生语文素养。首先注重基础考查,知能覆盖全面。音、形、义、句、篇、章,必修、选修等均有涉及;《考试说明》规定的五大内容和六大能力,试卷全面覆盖。其次是注重在“三维目标”的交叉点上命题。例如14题鉴赏贾岛诗,选材难易适度,设题自然合理又独具匠心,两个小题落实了三个考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巧妙地将文学鉴赏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于一题。
第三,注重语言运用,引导中学语文学以致用。第20题要求为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写阅读宣传语,关注当代生活,富有地域特色,在语言运用中传递了“书香荆楚,文化湖北”的文明新风。第21题要求用对偶句描述“宝黛初会”的情景,第22题为漫画“题诗或配文”,结合考生的语文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检测语言运用能力,具有浓郁的“语文味”。
三、突出能力立意,彰显课改理念
新高考如何彰显课改理念?突出能力立意,尤其是突出探究能力、写作能力的考查,是试卷的着力点。
散文《耳边杜鹃啼》人文蕴涵丰富,探究点较为密集。命题以文末“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作为切入点,切口虽小但可以洞察全文。题干要求“选取一个角度探究原因”。考生只要细读全文,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多向度解读杜鹃被美化的原因。这样的设计给考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便于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定探究视角,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作文试题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一段关于“书信”的试题材料以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片段的形式呈现,以背诵篇目《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为议论的触发点,与考生的生活实际及语文学习实际紧密联系。材料以“看法”为中心,考生思维可以多向展开。比如,在紧密联系现实的前提下,可以分别从老师的“家书消失”、生甲的“不可替代”、生乙的“更便捷”、生丙的“形式变了”、生丁的“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等见解中选取角度立意作文;也可将师生的“看法”进行整合提炼,进一步明确“看法”的哲理内涵和现实指向,并能由此及彼地广泛联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实际说开去,从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守望与扬弃、回归与疏离、物质与精神(情感)等层面展开对“变”与“不变”的理性思辨。总之,考生对于试题材料的理解和认识的深浅以及作文立意定向的广度和深度可以体现作文试题考查的层级性要求。
数
学
一、突出新增内容,强化主干知识
试卷紧扣《考试说明》,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基础与能力并重,稳定与创新兼顾。对常用逻辑用语、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三视图、定积分、算法初步、几何概型、条件概率、不等式选讲、几何证明选讲以及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等新增内容的考查在文理科试卷中都分别占有相当的比例。
试卷在突出新增内容考查的基础上,仍将主干知识内容作为考查的重点。文理全卷将函数思想、算法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统计与随机思想等作为主线,试题贴近教材,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导向。
二、突出几何直观,正视文理差异
试卷将课程标准重视“图形的语言”和几何直观凸现得淋漓尽致。两份试卷都力求在几何直观、数形结合和动态变化过程中设置问题,全面检测考生的观察、直觉、联想、猜测、类比、探究等思维品质。
命题仍坚持文科重视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和形象性,理科突出数学概念的深刻性和抽象性的定位,进一步加大文理试题的差异。文理试卷中完全相同的试题和姊妹题各有5题,完全不同的试题共计有12题。从整卷上看,今年文科试卷切实地控制了的绝对难度,使其更加适合我省文科考生的现实特点。两份试卷布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小题只要考生概念清楚,基础扎实,就能够顺利得到基本分数。大题仍坚持一题多问,层次分明,梯度合理,较好地控制了入口难度,使考生易于上手,达到了“难度适中、坡度平缓”的效果。
三、突出贴近教材,彰显数学文化
试卷沿袭了“在丰富背景下立意,在贴近教材中设计”的命题风格,文理科试卷中以教材的素材为依据,经组合加工、改造整合和延拓提高而成的试题分数均超过了90分。如文16(理12)与数学3第15页程序框图如出一辙;文19题改编于数学2第29页习题A组第5题;理18(文20)以数学5第44页例2为素材加工而成;文理共用第21题取材于数学2-1第41页例2的背景等,同时试题的表达方式与语言叙述尽可能与教材保持统一。这种做法可以为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宽松的环境,为高考复习提供“依纲靠本”的导向。
试卷讲究素材背景的文化性和数学美的呈现。如 “古希腊毕达歌拉斯学派研究的三角形数”、“《九章算术》中 ‘开立圆术’与近似计算”、“回文数求个数”、“黄金分割数与优美双曲线”、“保等比数列函数”等,让考生在丰富多彩的试题背景中,实现知识和信息的迁移,体验数学美和数学文化。
总之,今年高考文理卷进一步展现了“平稳中重基础,朴素中透灵气,平实中见真功”的命题特色,较好地实现了“选拔”、“区分”和“导向”功能。
英
语
一、依“纲”据“本”,考查全面
今年英语试卷的考查注重对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覆盖,全卷总词量为4395个,有效词数为1101个,约占我省《考试说明》词汇表的31.3%。“词汇知识运用”部分的考点涵盖名词、形容词、动词(词组)、副词、介词(词组)等,对试题中可以依据《考试说明》所列的构词法规则而了解掌握的“新”词汇并未加以中文标注,可以有效地检验新课改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果;“完成句子”部分涉及了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倒装、虚拟语气、表语从句、状语从句、强调句型以及代词,其中代词和表语从句是自2007年以来试卷中第一次考查到的两个语法点。这两个大题考查的词汇和语法知识都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听力”、“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要求考生在听懂、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答题,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考查点覆盖全面,如对材料的主旨和要义、对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对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和推断。
因此,今年高考英语试卷依“纲”据“本”,考查全面。这对于引导我省高中英语教学“关注课本,回归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语料真实,贴近生活
在注重考查基础的同时,本次高考英语湖北卷也很注意语料的选择和编写,并体现了湖北省高考英语试题的一贯风格:语料真实,语言地道,表达准确、规范。如“听力”材料有关于国际交换生、电视采访、某大学图书馆迎新解说词等一些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内容。“完形填空”的选材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的啼笑皆非、事与愿违的消费经历。五篇阅读材料中,A篇涉及人们对家乡变化的关注;B篇作者的经历折射出西方父母从小就让子女多方面地接触和了解社会,从而培养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现实;C篇讲述的是一封女子求学信件引发了英国高等教育的改革;D篇是有关同一家庭中不同子女的成长情况和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影响的调研报告;E篇议论文的作者根据观察,发现了人们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短文写作”要求考生用英语提示语,结合生活事例进行个性化解读与阐释。简练的提示内容和开放式的写作要求赋予考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对英语提示的理解到对写作素材的选择,再到文章的谋篇布局、字词句段,思维容量丰富,既考查了考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又考查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这也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情感态度”实施的显性考查。
总之,这些精心挑选的材料和编写的句子与《课程标准》中的“话题项目表”和教材内容吻合,贴近生活,可读性强。
三、稳中有变,精益求精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踹(chuài)水 竞(jìnɡ)赛 蘸(zhàn)酒 擂(léi)鼓助威 ....B.跋涉(shè)陡(dǒu)峭 攀登(dēnɡ)餐霜饮雪(xiě)....C.善(shàn)良 谦逊(sùn)璞(pú)玉 不事雕琢(zhuó)....D.荆棘(jí)飘泊(bó)青苔(tāi)红漆(qī)雕花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彷徨 愁怨 寂寥静默 凄婉惆伥 B.顾盼 精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C.睿智 禀赋 崇高品质 趋善避恶 D.辩难 商榷 典藉满架 旁稽博采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②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A.而是 点染 星汉 如梦如幻 B.总是 浸染 星云 如诗如画 C.却是 绘染 星光 诗意盎然 D.只是 渲染 星斗 诗意朦胧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6.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 诣:前往 .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3分)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 乃 能 起 既 葬 结 庐 墓 所 诸 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 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3)狗吠深巷中。(陶渊明《归园田居》)(4)雁阵惊寒。(王勃《滕王阁序》)(5),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6)天姥连天向天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7)耳得之而为声。(苏轼《赤壁赋》)(8),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7.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1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有媒体统计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作家郭敬明2012的作品总销量,发现前者的总销量远低于后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显示,2012小说类图书的销量冠军仍然是郭敬明的作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简要点评。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21.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周 萍(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
22.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要求:
①想象合理; 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③字数不超过80字。(4分)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 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 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 ,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考是社会焦点, 而语文卷中的作文题则是焦点中的焦点。因为高考作文不仅仅是一场考试, 更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风向标, 也是教育制度改革轨迹的折射。高考作文的不断翻新, 反映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诉求。又因高考作文分值大, 评分的主观性强, 它可能影响着考生的录取。所以, 家长关注高考作文题几乎成了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老师也很关注, 因为它也许就是来年高考作文训练方向的一种暗示。6月7日上午随着一声铃响, 这道“年度谜语”终于浮出水面。下面笔者就2013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一.年年岁岁花相似
“一二一二”, 怎么像跳舞一样?这是我拿到作文题后的第一感觉。我说的是安徽高考作文题近六年的类型变化。从2008年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 接着连续考了两年材料作文, 2011年又变成命题作文, 2012和2013又回归材料作文。走了六年, 命题作文出现两次, 材料作文出现四次。而且双交叉出现, 你说作文类型是不是像跳舞一样?不管是巧合, 还是昭示一种方向, 都至少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 安徽高考作文试题瞄准的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再从出现的频率来看, 材料作文又明显高于命题作文。
显然, 材料作文受宠。这与全国其他省市的命题基本一致。从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看, 17套是材料作文, 只有1套是半命题作文 (天津卷) , 形式单一, 但出题者心有灵犀。偶然吗?必然也。因为材料作文可弥补命题作文太束缚人、话题作文太宽泛的缺点, 有严有宽。材料作文能在限制与发挥之间, 真实有效考查出学生作文水平, 有利于实践课标精神, 实现选拔功能。而且材料作文所选的材料, 逐渐打破伪神圣化, 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实际、认知实际。此外, “材料作文”在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 还兼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诸多思维品质, 它备受高考青睐已经成为趋势。
二.今年花开更惹人
一般的, 大学教授主导高考命题, 一线教师抽去“出卷”仅仅是“试做”, 反馈题目难易度和提高题目针对性、区分度而已。大学教授的思维是学术化的, 但视野是小众化的, 关注的问题是深度化、专业化的。大学教授多为“书斋型”, 接触面狭窄, 他们几乎不看日报、晚报、晨报。这就决定他们在材料作文的材料选取上学术化特征明显。纵观这几年, 诗歌、名言、文化名人直接进入材料的比比皆是, 北京卷的莫言 (暗) , 山东卷的莫言 (明) , 福建卷顾城的诗歌《忧天》 (暗) , 浙江卷的三句名言, 等等。你瞧, 都不约而同的走统一路线。萧伯纳的名言如此冷僻的东西居然登上了高考试卷, 不能不说是“学术化”的结果。
回顾安徽高考作文题, 无论是2009年的材料作文“弯道超越”, 2010年的“吴兴杂诗”, 还是2012年的“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 2013年的“萧伯纳名言”所彰显的学术化气息更加突出。萧伯纳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世界著名语言大师, 他的语言尖锐泼辣, 风趣幽默, 充满机智, 多妙语警句。语言缺少了智慧, 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 佳肴少放了盐。只有智慧的语言, 才耐人寻味。萧伯纳最擅长的是在别人的原话里加上几个字, 但经过这样的改动之后, 无论回答或反击对方, 都有言尽意未了之效果。再没有比萧伯纳的语言更能考验学生的分析能力了。学术化材料的优点是开口小, 但立意空间大。这正是材料作文所需要的。
三.剥开乌云见日月
一直以来, 泛化的作文题因85%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套作”而饱受诟病, 而今年安徽这种题目思辨性突出, 有利于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 可以拉开考生间作文得分的差距。今年无法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 考生必须真正吃透材料, 否则会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 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这样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 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因此, 如何解读今年作文材料背后的丰富意蕴, 是衡量考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尺度。看来, 作文不仅仅考你语言表达能力, 也考你的审题、立意等综合素养。
高考作文评分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审题和立意, 可以说切题与否、立意的高下决定了一篇作文的档次分类, 也直接决定了分数的高低。“剥开乌云见日月”, 读懂这则材料是确定立意的关键。笔者认为抓住材料中“有的人”“已经发生”“我”“从未发生”“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六个关键词很重要, 从一个“却”字看, “有的人”应该是命题者所要否定的对象, “已经发生”不值得纠结, “我”则必然是命题者要考生所要成为的人, 毕竟“从未发生”代表着一种目标或愿景。“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看成迷惑或惆怅, “为什么不能这样”则体现的是一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逆向思维。分析后, 这道作文题的立意基本可以确定为“现实与梦想”“换角度”“反省自我”“保守和创新”“大胆合理质疑”“探索”“一切皆有可能”等等。估计写最后一种观点的人较多, 普通人看到的是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情, 而萧伯纳却把思考、思路放在对没有出现过的事物的遐想上, 放在为什么不去追求与现实不一样的梦境和理想上。延伸下去就是不要只盯着眼前的现实, 要敢于做梦、追梦、圆梦。年轻人尤其应该有梦想, 因为奋斗的过程和达成目标一样, 都能使人产生向上的力量。如果要肯定“有的人”也未尝不可, 他不是面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也发出“为什么会这样”的诘问吗?如果把这种诘问理解为反省自己, 就可以朝“减少失误, 校正方向”方面论述。如果在“既要反思现实, 又要树立理想”方面找突破口, 二者兼顾地说, 文章的立意也许会更胜一筹吧。但从阅卷结果看, 又有一点出入。阅卷现场的专家认为:材料的第 (1) 句突出“反思过去”, 是对“已发生事情”的总结;第 (2) 句突出“梦想未来”, 是对“从未发生事情”的探索, “追问”强调的是“实现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条件。所以实际阅卷中, 将一类立意放在“探索”上, 而“创新”“梦想”分别是二类、三类立意。今年安徽高考高分作文凤毛麟角, 这估计就是审题和立意失误“惹的祸”。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 尽力回避时代热点, 淡化道德训诫, 更加侧重于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学性。更多的题目采自常规性的人文观、自然观以及科学视野、科学精神等, 将内容拓宽到文化辨析、身心体验、个人审视、生命和环境关注乃至历史评说、科技认知、艺文感受和审美体味等领域。
这就决定写作内容必须咬定活水 (即生活的泥土) 不放松。作文出彩只有扎根现实的源头, 才能流淌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无病呻吟的作品是高考阅卷老师最讨厌的风格之一。今年安徽高考作文材料要求写作内容比较贴近现实, 考生可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 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不会偏题。两个追问, 方向不同, 内涵不同, 指向可能是千变万化的。这正是所有的求知者与求证者探索的第一步, 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也莫不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为考生提供了多角度解读、思考和表达的广阔空间, 考生既可关注自己的经历与体验, 也可观察社会、人生等问题;可从个人经历与思考处下笔, 也可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处着手。题目本身没有倾向性, 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任何一方, 直抒己见无妨, 反弹琵琶也可以。但及格容易, 想得高分却并不容易。如果作文仅仅停留于材料字面意思, 即使文采飞扬, 也会因为思想深度不够, 而写成大路货;只有在切入点和方向上, 深入探讨展开, 有血有肉, 作文的分值才能真正提高。
一、2008年与2007年高考英语(湖北卷)试题对比分析
(一)调整后的试卷结构
以上试卷结构在湖北省已试用两年,即2007年和2008年。该试卷强调考查语言基本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言知识能力(多项选择、完成句子和完形填空)。
(二)命题思路分析及考点分布
1.听力内容力求贴近日常生活。
湖北英语卷一直强调贴近生活,特别注意到了命题时避免出现考生不熟悉的话题,力求全省公正。2007年听力中的独白与环境保护有关,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也很重视。2008年试卷中听力部分的独白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内容是有关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它把考生熟悉的中学生活和考生向往的大学生活进行了结合,让考生尽早了解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的差异以及新生在大学生活中要面临的问题,也有助于考生进入大学后能尽早适应。
2008年与2007年听力部分设问考点分布情况如下表:
从下表可以看出听力命题注重的是对“是什么”的考查,这也符合听力的目的,即你听到了“什么”。
2.多项选择题是对英语各大词类(特别是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选词用字的考查。
2008年与2007年多项选择题考点分布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多项选择着重考查动词,其它只有微调。
3.完成句子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短语结构、句子结构以及各种语法知识的掌握。2008年考生在完成句子一题中要完成的部分,相对于2007年来说要短一些,所以考生的得分率也高于2007年。
4.完形填空题在整个英语试卷中,可以说是最难的一题。它不仅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来准确理解短文的全文大意,而且要求考生熟悉所列选项的实际用法,然后根据上下文的逻辑,顺着文章的脉络正确答题。
2008年与2007年完形填空题考点分布情况如下表:
由此可见,完形填空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尤其是考查考生对动词的掌握。
5.阅读理解题在试卷中所占权重较大。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做到: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短语和分句的含义;
(4)根据文中的某些线索作出符合逻辑的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实行分省命题以来,2008年阅读理解中对划线部分设问的试题明显多于往年,且大大超过2007年。2007年有两道,2008年有五道。划线部分的语言形式也大为不同,2007年试卷中的划线部分都是动词短语,而2008年试卷中的划线部分一处为分词,一处为名词,还有一处为动词短语,有两处为句子。这相对于2007年来说,加大了阅读难度,需要考生花更多的时间根据上下文阅读并正确理解划线部分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6.书面表达主要是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写作。考生应能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以灵活多变的句型,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湖北省自使用调整后的题型以来,2007年、2008年两年的书面表达命题基本稳定,变化很小,均为给出要求和提示写信。2008年是要求写一封电子邮件,信的开头和结尾均已给出。
二、2009年高考备考建议
(一)关于听力题
考生平时要选择适当材料进行训练。听力材料不仅要涉及具体的时间、地点、数字、人物等,还应包括一些带有转折、让步、否定和虚拟语气等特殊句型的句子。考生在做听力题时,要放松心情,特别要注意捕捉以“what”疑问词开头的设问句。
(二)关于多项选择题
考生要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正确理解每道题的真正含义。平时的训练中要特别注重旧词新意,尤其是动词和动词词组的意思。
(三)关于完成句子题
考生在完成该题型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整句的大意和语言环境,然后选用正确的语法手段,完整地完成汉语提示部分,特别要注意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虚拟语气、特殊句式以及名词性从句和定语从句。
(四)关于完形填空题
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对每一篇精选的文章都要快速通读全文,掌握全文主旨大意,抓住结构、语义及逻辑三条线索来推断和预测答案。考生在选项填完后,一定要通读短文。从整体上检查结构、语义及逻辑是否一致,上下文衔接是否合理,特别要注意上下文的语气、语态,避免出现逻辑错误。
(五)关于阅读题
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选择的文章题材要尽量多样,要能理解内涵并注意语境,弄清文章脉络走向,掌握关联词的使用。阅读文章的设题大多数是要求考生又准又快地抓住细节。因此,考生要先对文章进行skimming,大概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再仔细研究文章后面的几道题,包括每道题的四个选项。然后有目的地对文章进行scanning,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行文思路及与设题有关的细节。要特别注重选择一些有猜词义、短语含义和句义的文章进行训练。
(六)关于书面表达题
考生在写作之前先应思考三至五分钟,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写作时,要注意遣词造句,词法上尽量用已学过的且较熟悉的词组、短语或成语,句法句式上,要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注意行文连贯,尽量在语句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恰当使用一些过渡性词语,使文章在整体上结构严密,浑然一体,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以上所说也只是纸上一谈,关键还是要求考生平时能够扎实地训练和有效地积累。最后送给考生两句话:
【2024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推荐阅读:
2024年高考数学湖北卷06-17
2024年高考英语湖北卷07-10
2023年湖北高考作文12-08
2024湖北高考英语试卷01-17
2024湖北高考语文试卷(word)01-19
湖北高考零分作文:“三”的启示06-24
2024年江苏卷高考作文优秀09-09
2024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优秀09-10
湖北省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