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特点
首先,90后大学生团结意识不强,随着计划生育在我国的顺利开展,90后大学生基本都为独生子女,缺少与人团结的条件,因而培养90后学生干事的团结意识就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其团结意识,我认为应该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主动提出让其共同完成,相互协作,也可通过游戏使其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第二,90后大学生大有着眼高手低的致命弱点。由于大多数考入大学的大都是其高中的所谓尖子生,学习成绩一般较好,因而形成了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动手能力不佳的特殊情况。针对于次,我认为,应该在日常工作中给他们一些较为艰难地任务,使其明白自身的能力水平。在对工作进行总结时也尽量点出其工作中的不足,切忌对其错误不予以纠正,视而不见。
第三,90后大学生有着极其灵活地思维,以及极其开阔的视野。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的接触面一般较广,可以为学生工作提出新的思路以及新的工作方式。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多听新一届干事的建议多了解其思想,从中吸取精华,为学生工作的开展发挥力量。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1. 个性张扬。
“90后”大学生个性外显而张扬, 这与社会的现实情况是吻合的。浮躁的环境造成“90后”大学生既躁动又不安, 他们荣誉感强烈但虚荣心更强。“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父母尽可能给予他们优越的物质生活, 除了学校的文化课, 家长还给他们报了各种培训班, 他们大多都有一技之长,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充足使他们有了自信的资本。“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彰显个人特色, 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 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 表现与众不同。
2. 思想开放独立, 早熟老练而又叛逆。
“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 新时代的他们眼界开阔, 敢问、敢说、敢闯, 想有一番作为。他们比80后更早熟, 发育得更早, 知道得更多。每个人都对事物、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在他们早熟的身体和思维背面, 风华正茂的他们又在自我放纵的行为中透出幼稚和冲动。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成人的年龄, 具备了独立自理的能力和初步的社会处世能力, 不希望由父母来为自己包办一切。今天, 90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由单一走向多元,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有很强的民主意识、环保意识, 其思想是特别早熟的, 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感情方面。
3. 敢于面对现实, 目标明确。
“90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 他们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 对自身的要求也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渴望在大学里不断发展自我。因此, 他们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更加明确, 容易确立自己将来的职业目标。
二、“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条件
1.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
他们年龄大都在二十岁左右, 进入生长稳定期, 中枢神经发育基本成熟, 已经具备进行抽象、辩证思维的能力。
2.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走向成熟。
他们的知觉能力成熟, 观察具有目的性、敏感性、系统性、深刻性和稳定性;抽象思维形成, 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增强;情绪情感日益丰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认识更主动自觉, 自我评价能力增强, 自我概念更丰富、完整、稳定, 自我体验内容丰富仍有波动、敏感而带有情景、自尊与自卑交织, 自我完善愿望强烈, 独立意识强烈;爱情交往的愿望强烈。
3. 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社会角色渐显。
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形式, 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问题, 说到底就是解决个人与社会一体化的问题, 这个过程是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消亡的。在各种社会联系中, 最基本内在的关系是责任关系。责任包括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 是一个人承担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的能力。大学生是祖国建设者的后备力量, 是人才的预备队, 是民族未来的希望。
这些都为在大学生的管理教育中推行自我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1. 变师为友, 促进师生心理和谐。
“90后”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 民主意识强烈, 希望自己的想法、做法得到老师的尊重。如果老师还只是会一味地高姿态说教, 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相反教育者要学会放下架子, 变师为友, 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和谐是指两者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个性特征方面能互相接受、认同或肯定, 相互尊重而不抵触。
2. 教育者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
“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 受教育机会增加, 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上及质上超过教育者的情况。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相关专业知识, 还要加强扩大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个人素质。
3. 注重“90后”大学生的主体需要。
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需要满足的程度, 因此要增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必须要尊重、满足他们的主体需要, 从而发挥主体需要对行为的驱动作用。“90后”大学生的需要丰富而又具体, 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分时间、分层次、分重点地进行。
“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鲜明, 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我们需要用开放的理念、崭新的视角、创新的方法去探索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卢浩浩, 周子葳, 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8.27.
关键词:“90后”;心理特点;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0-02
“90后”大学生通常是指本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群体。近年来,“9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如何把握这一特定群体的心理特点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和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数据调研与分析
1.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某高校为例,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大学生关注的人际关系、压力应对、家庭三个方面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5份,涉及范围广,针对性强。通过数据分析、整理和对比,最后给出了他们心理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2.“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①人际关系问题突出,人际关系是“90后”大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次调查发现,94.3%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的较好或者还可以,91.67%的同学有自己的知心朋友。由此可知,很多同学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真正的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时,却不知所措,这时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②心理抗压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活中学习等各方面压力会对大部分“90”后大学生产生影响。在回答“你认为压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对你的影响怎样?”时,54.1%的学生选择了“会影响情绪”,4.83%的学生选择“负面影响,无心向学”。由此可见,60%的同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影响,而且少部分同学已经转变为了轻度的心理障碍。③父母的期望带来压力,“90后”大学生面对父母的期望存在压力。当问及“你如何评价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时,69.2%的学生选择“非常高”或者“较高”。对于问题“你认为父母的期望会带给你压力吗?”的回答,71.16%学生选择了“很大”、“大”,16.4%的学生选择了“较少”,仅有12.44%的学生选择了“没有”。这表明,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父母在其身上的投入,无论是精力还是物质方面都是非常多,同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非常高,这在无形之中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④压力应对方式存在问题,“90后”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的应对方式存在一定问题。82.68%的学生在遇到心理压力时会选择向家人、亲友、男女朋友求助,1.34%的学生会选择向老师求助,值得重视的是,仅有0.72%的学生会选择向专业人员(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由此可以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是迫在眉睫的。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了文化领域、思想领域的冲突,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迅速进入我国。逐渐增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爆出的腐败现象等,这些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功利主义、自私自利、物质为上等思想在他们中间开始滋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的积极、向上与现实环境复杂多变的矛盾也体现在他们身上,从而对这些“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学校教育因素。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理论教育、轻实践环节,教育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90后”大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强、渠道多,思维活跃,喜欢不拘一格的教育、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形式单一,方法老套,内容陈旧,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力度不够,表现在,高校专业心理指导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偏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不普遍,不能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家庭因素。本次调查中,问及“你认为那种人算幸福的?”时,74.3%的学生选择“家庭幸福”,可见“90后”大学生家庭观念较强,同时也说明,他们受家庭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相关研究也表明,社会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学校教育。当前社会的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家长,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庭关注的焦点,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出现心理承受挫折和打击能力弱,应变能力差。
三、“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分析
1.学校方面。学校应当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教给学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当中出现的人际关系、恋爱等心理问题,方法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做到以预防为主,目的是使得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做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一改被动等候学生前来咨询的模式,主动出击,心理健康课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心理工作者应深入一线课堂、宿舍,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把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送到学生心里。
2.家庭方面。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侧重点都放在了学校方面,强调了学校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了家庭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90后”在校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家庭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学习成绩、就业、恋爱等方面,家庭更是给予了他们太多的压力。因此,首先,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要让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必须得从自身做起,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的思想特点,不能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应特别关注在家庭出现变故情况下孩子在心理方面的状况。再者,家长要与学校及时联系,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为“90后”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2]向必进.“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26.
[3]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95.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社科基金“我校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变化研究”(XJ1003B)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因
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在改革开放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所以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90后在出生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不断完善,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观念的发展,以及关于独生子女问题在全社会受到重视和反思,使到学校和家庭愈加重视对独生子女的培养,90后大学生的素质总体上比80后大学生有了相对大的提高。
(一)自信张扬,独立特行
90后在出生时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使90后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在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和理性上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甚至知道或考虑得比老师还多。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独立特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90后大学生非常乐意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磨炼自已的斗志。
(二)思维方式开阔,价值观念更加西化
从199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教育慢慢脱离死记硬背,思维定向的模式,迈向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同时,90后所接受的学习方法教育也与前一代的大为不同,因此,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开阔。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日益强盛的国力和富裕起来的人民,吸引全球各地物品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90后从小就接触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90后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行为方式更明显的带上西方色彩。
(三)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强,个人规划长远
90后的父母们刚成家立业,就遭遇国家经济转型,他们习惯的生活模式——“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不得不在改革的阵痛中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去重新选择职业和创业,奋斗使他们饱偿辛酸。90后耳闻目睹父母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变革的社会使9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早熟,竞争欲望、财富意识强烈,创造能力、理财能力比前辈更强。对个人发展有计划性是90后大学生又一大特点。所以我们学校关于职业发展的讲座十分火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社团组织就有两个。
(四)普遍思想早熟,个别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又忙于工作,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在特殊的生长环境里,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思维方向堪比成年人,他们的见解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他们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深 1
入,经验相对增多,同时社会化的要求迫使他们与人交往,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自己需要理解别人,他们渴望找到可以倾诉自己真实感情的知音。但“千金易求,知音难觅”,此时个别性格内向的90后大学生难免会烦闷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
(五)主流崇尚责任,个别缺失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明白应该把价 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哲学。因此他们行事注重实际,不重视形式,要求方法简单实用易行。90后的主流崇尚责任,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90后大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表现得很积极,领悟也很快。如我们学校,在大一新生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就很多,这说明90后大学生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当然,由于90后出生后社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乐于消费享乐。有些90后不愿走艰苦奋斗,逆境成才的道路,信奉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90后”的成长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1998年国企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的重新定位、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进一步开放、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等代表性事件,都对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最根本因素。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阶段,由此带来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失衡等社会问题,深深影响着转型社会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90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从而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普遍关注。
竞争机制的引入激活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利益驱动机制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都使得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更趋于务实,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地考虑以后的生存发展。
(二)学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以后,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做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和高考的逐步改革,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也进而表现出独立思考、个性自信等的优势,富有较强的创新理念。
但是,经济社会变革对学历和文凭的高层次需求,使得源于竞争社会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以考试科目为准的教学内容单一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简单化、以知识掌握为目的的教学目的片面化、以升学为目标的培养目标唯一化,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教育者无暇顾及学生在道德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90后”新一代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的不均衡,导致入学时仍然存在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心理,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的不适应,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依然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然而,随着90年代以来,对于独生子女问题的大范围反思在全社会开展,父母对独生子女责任感的培养越发重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鼓励他们因此更加独立自信,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较之以前有较大程度上的提高。
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学生之间经济条件差距扩大,也导致“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
家庭内部问题是“90后”大学生思想多元化明显的重要因素。家庭的不幸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安全感,心理脆弱,思想偏激。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初探
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随之进行新的探索。
(一)建立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独立自信、要求平等,是“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思想特征。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发展,价值选择多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教育方式,改变调整以“老师”自居的高高在上的心态,注重与大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在双向交流中达成共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坚持教育主客体之间在思想上平等互动的参与,是共同的思考和交流过程。要多元价值观面前,要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只是教育他们应该怎么做。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对待自身不足,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二)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困惑、心理危机等问题背后可能有学生实际困难问题的引发,专业学习问题、参与集体活动不积极、对学校管理的非理性评价意见等问题的背后可能有学生思想问题的支撑。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这一论述给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实际的导向和要求。要贴近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状态出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他所处的生活或学习的整体环境下看待,放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看待,完整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才能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找到引导学生的合适途径。很多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有努力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问题和事件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而不是仅仅从思想觉悟方面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三)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相比高校学生工作者直接参与的外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自我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在外部引导下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改进思维方式,在应对各种问题时才能够举一反三,创造性、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href=“#”>
[摘要]自2008级大学新生开始,我国高校的学生群体出现了“分水岭”式的变化,“90后”将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90后”一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独特产物,是大时代造就的综合体,他们的思想行为既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集中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90后”具有明显的个人本位倾向,但同时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既受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纲意识;他们独立自主、做事有目标、有规划,有较高的自我预期。“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看似矛盾的思想行为特征,对高校的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挑战和要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09-0114-04
在2008年秋季,中国高校迎来了“90后”新一代大学生,他们进入大学校园成为08级本科新生的主体。这些“90后”大学生有着怎样的思想行为特质,他们的入学对高校教育有着怎样特别的意味,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面对“90后”这一群体做出适时的反应,理应成为大学学生工作新的研究课题。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为了真实把握当今“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能力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我们以北京某高校的08级新生为研究对象,遵循完整简洁、科学合理、明确单一的原则,设计调查问卷,并选取同学们初步熟悉大学环境,融入大学生活的入学三个月之后为时间段,进行了相关调研工作。
本研究问卷由前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共56题。前言主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填答方法、注意事项、关于匿名和保密保证并对学生参与调查表示感谢;正文由基础信息和一系列问题组成,主要从大学入学适应、基本道德观念、人生观与价值观、政治态度及倾向、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维度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能力特点进行综合测查。
本次调查按比例进行抽测,院系、专业分布多样,男、女生性别比例均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441份,回收有效问卷417份,占发放问卷的94.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们既传统又前卫,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生存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及独立化程度,都是前人难以企及的。综合起来,“90后”大学生拥有以下特点:
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明显,但又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在对具体事件的判断和实际行为中,常以个人得失作为依据,并体现出明显的自利化倾向。有67.1%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对“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现象“严格管理、从严处理”或“学校应教育引导”,而对于“公共场合的亲昵行为”,选择上述严格管理或从严管理的只占26.9%,选择“这是个人自由,不应干涉”的占到50.8%。探寻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的行为会损害其自身的利益,所以同学们普遍比较反感。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部分大学新生刚刚开始恋爱,选择“公共场合的亲昵行为”是“个人自由不应干涉”实际上是对其自身行为的一种保护,且受现代开放观念的影响较多,因此对在公共场合表达爱意的方式大多持宽容的态度。
与此同时,大部分“90后”新生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国家或集体事件方面,仍然保有中华民族重视国家利益,集体主义意识强的优秀传统。在回答“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时,绝大多数(86.6%)学生选择“集体利益至上”或“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对于爱国主义精神,“90后”一代非常认同,有93.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甚至“十分必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点同样可以通过08年我国经历的大事要事得到印证,从抗击雨雪灾害,到反对“藏独”分裂,从奥运志愿服务,再到四川抗震救灾,“90后”一代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正在改变我们的眼光。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危难扑面而来的时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志愿精神在这一代人身上完美展现,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集体主义优秀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的明证,也显示了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理想信念受实用主义影响,但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纲意识
在调查中,当问及“据你观察,现在许多同学积极要求入党的最主要动机是什么”时,只有9.6%的学生相信是基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相信是基于“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而入党的比例更是仅有3.6%,绝大多数"90后”新生(比例为78.3%)都认为同学是为了“有利于在校期间的发展”而入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90后”大学新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弱化,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成为是否争取入党的基本原则,为了个人的顺利发展已成为多数学生入党的现实动机。
而对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大部分的学生都给予了肯定的答案,73.9%的学生表示身边的同学具有“较强”或“很强”的社会责任感,77.4%的学生认为身边的热心人比较多。“90后”在汶川地震和奥运圣火传递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中表现出的令人吃惊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前途及命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偏颇评价和片面认识。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文章称,四川地震固然是场悲剧,但它涤清了“中国新一代学生是自私的物质主义者”的偏见,地震灾害发生后年轻学子争相献血和志愿救援之举,非常令人钦佩。综合以上因素分析,我们认为,“90后”新生群体整体上积极进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纲意识。
3.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意识凸显
“90后”是新中国空前幸福的一代,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的是“小皇帝”与“小公主”般的待遇,所以往往被人们认为这一代人缺乏的是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遇到困难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解决。
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在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回答“你的高考志愿是如何作出的”问题时,有72.8%的学生选择“综合各方信息自己拿主意”,按照亲属、老师、朋友的建议进行选择的学生合计只占22.2%。调查中,对于“开始独立的大学生活,你适应吗”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非常适应”、“比较适应”和“基本适应”,分别占19.7%、39.1%和32.9%,合计达到91.7%。在回答“多数情况下,衣服脏了,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81%的同学都选择“自己洗”。这些都说明“90后”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90后”大学生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
不接受说教,希望自主探索。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学校应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3.6%的同学表示“完全没有必要”。但在问及“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的时候,只有5.8%选择“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大部分同学最认同的是“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比例分别是56.1%和26.6%,还有4.3%和6.5%的同学选择“以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典型教育”和“形势政策讲座”。这表明“90后”大学生在认同学校应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对于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抱有明显的反感和不接受的态度,他们更希望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自主探索而受到教育。
最近在武汉大学的一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也认为,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
4.个人发展目标明确,成就动机较强,既有近期打算也有远期规划
调查显示,高达93.5%的“90后”大学新生对未来人生有明确目标;有82.2%的新生“正在规划”或更早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有93.0%的学生对于大学毕业已有了初步的打算,其中:39.4%选择国内考研,29.8%计划出国留学,18.8%准备就业,5.O%准备创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毕业打算这个问题上,来自大中城市的生源更倾向于“出国留学”,其比例达38.7%,而外地农村生源的学生则更多选择“就业”或“创业”,其比例为38.0%;外地农村生源选择出国留学的仅有16.5%,大中城市选择“就业”或“创业”的比例也只有15.1%。
调查还显示,80.9%的新生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努力竞争”或“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有62.9%的新生对未来有信心。可见,大多数新生对未来既有清晰的目标,也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信心,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
5.具有理性处理人际冲突的愿望,以及应对挫折的积极态度
“冲动”、“叛逆”、“另类”……提起90后,许多人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新生都表达了以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意愿。例如,在问及“如果与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你会怎么处理”的问题时,62.8%的学生选择“委婉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6.7%的人选择“疏远与该同学的关系”。在问及“如果学校食堂价格偏高、质量偏低”时,有94.5%的同学选择“通过食堂意见栏提意见”、“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表达”、“等等看”等较理性的处理方式,只有5.5%的学生选择“号召或相应罢餐”等比较激烈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样可以说明,“90后”的大学新生希望以理性、成熟的方式面对问题,并注意自我克制。
另外,在回答“如果你参与学生会、社团或班级学生干部的竞争失败,你会怎么做”的问题时,仅有6.5%选择“信心受挫,不再考虑此事”,而多数学生表示“保持信心,改进不足,争取下次当选”(50.1%)或“保持信心,下次再试”(17.0%)。可说明该群体具有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和失败的自我期望和良好意愿。
三、归纳与建议
诚如上文所言,“90后”群体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质,实际上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特质是与整个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的,是适应于国情与时代而存在的。因此,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生代的“90后”大学生更能担当时代发展的重任,更能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未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既应给予“90后”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也应根据“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1.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深入开展主体性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校园里依旧是一张张年轻稚气的笑脸,不同的是,他们的思想状态、行为特点都与三十年前的大学生迥然不同。“90后”新生群体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渴望独立探索,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将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以认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目标,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为动力,以关注学生主体意愿和需求为基础,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途径,注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在双向互动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开发课外资源,增强学生体验,积极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生硬的倾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此次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对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而对以主动参与为特点的教育活动,如社会实践等则有较高的认同。因此,仅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已经远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还应积极探索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课外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校情、国情、社情和民情,形成长效实践育人机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引领正确方向,提高大学生对文化思潮的辨识力,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一、特点:
高中阶段正是90后学生的思想认识、个性特点等方面转化的关键时期,要判定90后以后步入社会的各种素质体现,高中阶段的90后就初现端倪:他们思想敏锐,有着张扬的个性,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时尚,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有着较强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他们喜欢偶像明星,日韩动漫,玄幻小说;喜欢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他们对各种电子产品了如指掌,且玩技娴熟,他们习惯通过网络了解各种信息,包括学校的,社会的;中国的,世界的;地球的,太空的。他们的世界认识博大,有些人的认识堪称精深。并且他们会在网上结交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然而,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凡独生子女身上的缺点他们几乎都有,有些更甚。把他们与80后的独生子女相比较,他们会认为那些缺点人人都有,稀松平常。他们的亲情观念相对淡薄,自恋性强,个人责任淡化,礼仪意识较差。很注重个人发展,却缺乏集体协作精神,服务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足。所以,面对90后的高中生,班主任的管理应更注重技巧性和艺术性。
二、管理技巧
1、责人先律己。
90后的高中生对老师的教育不再是听而不闻,信而不疑,全盘接受,他们不愿听老师的大道理,诸如,“走向社你会吃亏的,我以前教过的某某同学……”“不要撞了南墙再回头,你看古代的某某……”等等。他们很注重自己的亲身体验,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经验之谈,他们会很看重眼前发生的一切。又如,我们要求学生“要按时到校”“作业要整齐”“不要化妆”“不要抽烟”“考试时不要总上厕所”“在教室不要打手机”等等,可学生会说“要求我们按时到校,老师上课总迟到一二分钟,自习有老师在教室转一圈就再也不见人了”“要求我们作业整齐,可看看老师们的板书有的太小、有的太乱”“要求我们不抽烟,可有的老师在教室门口抽个不停”“考试时要求我们不上厕所,可有的老师不停的走出考场”。面对学生的这些意见,我们应深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虽然说在某些行为上我们不能和学生等同,但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要有教师的典范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以我们良好的风范、儒雅的举止、浩然的正气,使学生折服,这样他们才会从情感上接受你,进而采纳你的建议。
2、先肯定后批评
90后的高中生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亲情、爱情、友情更与自己的认识,一旦他们自己的亲情观、爱情观、友情观形成,教师是很难说服他们的,甚至会形成认识上的对立,思想工作将梗塞,凝滞,无法进行。在90后看来: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无私的就是要奉献的;高中时谈恋爱会给学习带来动力;替故意旷课的同学请假是友谊。假如这个时候班主任一味的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就会嗤之以鼻,对你不屑,认为你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即使是情可动人,理可服人,也难以让他们动容。(班主任)所以,作为班主任,需要先抛开条件这样肯定:爱的确是无私的,无私的就是要奉献的;谈恋爱有它积极的一面;帮助同学请假是友谊的体现。然后才能给他们分析:关键是父母也会终老,爱也会透支,关键你现在是高中生,关键是你替请假的同学是故意逃课。这样分析之后教师才可以与他们交流,而且这时候交流还要注意技巧,不能一言到底,而是要不时的让他们谈自己的看法,班主任要学会聆听,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他们的认识究竟改变了多少,提高了多少,以便更好、更准确的做好他们的工作。
3、小事不可小嘘
1“90后”大学生人格特点
1.1 自信, 但受挫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90后”大学生大多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 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 毫无疑问, 孩子就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和精神支柱。为此, 父母会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除了学校的文化课, 还会根据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参加外语、器乐、绘画、舞蹈等各种特长班, 使孩子们拥有一技或几技之长。也正是这种物质和精神的相对充足使他们有了自信的资本。但由于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万千宠爱之中, 没有经历任何大的挫折。因此, 他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 面对外界的风雨和挫折, 竟然惊慌失措, 甚至遇到一点小事也会产生反常的心理、情绪和过激的言语与行为, 受挫和心理承受能力差。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2.3%的人在遭遇挫折后, 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 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 从头再来。
1.2 独立意识较强, 但团队合作意识较弱
在改革开放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后, 大部分“90后”的父母受到了较好的教育, 具有较开放的教育理念, 他们不再扮演教育的权威角色, 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 这让90后孩子在家庭活动等事项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90后”大学生思想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他们强调独立思索, 讲求亲身体验, 重视培养自身能力。他们这些意愿也往往会在长辈的迁就下成为现实。家庭的“有求必应”, 使他们形成“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错觉, 导致应对挫折承受能力低, 也为自私和专制提供了滋生土壤。在理人际关系时, 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 团结协作能力较差, 相互合作的意识淡薄。
1.3 接受和创新能力强, 但网络依赖性强, 实践能力差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互联网络, 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大量出现。他们从小就接触网络, 学会了通过短信、网上聊天、博客等新的传播方式获取信息的本领, 尤其是到了高校, 校园网络已达到很大发展, 几乎每人每天都可以上网浏览各种信息, 接触各种新事物, 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动态, 学习各种专业前沿知识。据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统计,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主要通过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 其中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 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2]为此, 他们思维敏捷, 思路开阔, 接受能力强,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然而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 在给“90后”大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 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效应。现实生活中, 部分“90后”大学生过分迷恋网络, 形成网瘾, 从而很少参加实践活动, 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为此, 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甚至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和生存技能都欠缺。同时, 过分迷恋网络的他们还有可能逃避正常的社交活动, 妨碍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甚至有些同学会产生自闭心理, 形成不健康人格。
1.4 时代观念强烈, 但人生价值观尚未成型
“90后”大学生都非常关心世界风云和国家大事, 思想脉搏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 战争高技术化更能吸引他们的关注与思考;新的国际格局给我国带来何种挑战与机遇数字化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更能引起他们的探讨与展望他们思想活跃, 紧跟时代潮流, 在日常行为中富有开拓进取民主平等的意识, 能珍惜在学校的每寸光阴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充实自己, 完善自我但由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 思想观念尚未定型, 处于最活跃时期, 内心世界比较稚嫩, 对事物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和鉴别力, 一些消极思想容易乘虚而入, 易于被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所迷惑, 对灯红酒绿法轮功等腐朽思想文化有时还缺乏思想上的免疫力和行动上的抵制力。
1.5 维权意识明显, 责任意识淡漠
随着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 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矛盾尖锐, “9O后”大学生作为社会人, 面临着社会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在解决这些矛盾过程中, “9O后”大学生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意识有更高的诉求, 而且有很明显的契约观念, 在面对权利被侵犯时, 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起“70后”、“80后”, 他们在生活状态不满意或是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往往寻求有关部门维护自身的权利不受侵犯, 而不是简单地服从、听从或顺从。但提及个人本身对于班级、宿舍、家庭、学校等集体的义务和责任时, 不少“9O后”大学生态度淡漠, 认为只要自己管好自己就行。
2 影响“90后”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因素
2.1 社会环境因素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在发生巨变的时期, 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这些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由此带来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失衡等社会问题, 深深影响着转型社会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变革的复杂性,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使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90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 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从而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普遍关注。另外竞争机制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利益驱动机制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 使得“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更趋于务实, 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地考虑以后的生存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 “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趋向多元化, 网络也进入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 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网络成为“90后”迅捷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而良莠不齐的资讯令“90后”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应接不暇, 因而导致了价值观的冲突和紊乱。
2.2 家庭环境因素
“90后”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已经成为家庭的中心, 父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 给与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 并逐渐以民主方式对待自己的子女。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 导致孩子自我意识增强, 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另外“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 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身处经济社会变革中的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同时部分“90后”大学生的家长工作压力加大, 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甚至有一部分家长遭遇失业下岗, 家庭生活境况发生了改变, 这些都对“90后”大学的成长产生了一定影响。
2.3 学校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化和信息化的今天, 我国高校都把提大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无论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90后”大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带动下, 表现出独立思考、自信务实等优势, 并富有较强的创新理念, 这些都使“90后”大学生更能适应国家和时代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应试教育仍占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 以考试科目为准的教学内容单一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简单化、以知识掌握为目的的教学目的片面化、以升学为目标的培养目标唯一化, 这些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教育者无暇顾及学生在道德理想的追求, 导致入学时仍然存在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心理, 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不适应, 在与人沟通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3“90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正处于青春期的“90后”大学生在人格养成上将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 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人际环境日益复杂。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和思想矛盾, 由此产生的困扰和冲突并不少。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或不够及时, 就有可能造成大学生人格上的裂变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 高等学校要坚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要引导“90后”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 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之中,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智慧能力, 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增强塑造健康人格的自觉性, 养成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高扬远大的理想风帆, 形成奋发向上的人格风貌。
3.2 注重“90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培养健全人格
所谓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 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是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 一般来说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人文知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 (符号) 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大学生理性的、理论的人文知识是通过学校专门学习所获得的, 学习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科学等都可以获得这种系统的、理论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 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素质的培养还需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与生活煅炼中, 自觉地把握和主动地养成, 这在大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优化育人环境, 熏陶“90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中环境的熏陶至关重要, 一个优美舒适拴心留人的物质环境和一个格调高昂健康向上的精神环境, 可以润物无声地影响大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 使他们自觉地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 从而达到对其精神心灵人格的升华洗礼。因此, 学校一定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 营造催人进取, 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 使先进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入耳入脑入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情励志, 完善自我。当前,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在抓好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 还要重点营造好三种氛围一是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 组织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方式手段, 树立国盛我荣, 民富我乐的高尚情怀,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实现报国之志二是要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要坚持党性原则, 严格按组织程序办事, 牢固树立公仆意识, 努力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 让学校形成乐于奉献者光荣的良好风气。三是要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 要净化荧屏、书刊音像等文化教育载体, 大力开展读优秀作品、诵读中华经典、唱优秀歌曲、看优秀影视片等活动, 经常举办人文讲座、音乐鉴赏、历史点评、文化沙龙等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营造一个活泼生动、丰富多彩、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通过审美娱乐活动, 磨练意志, 陶冶情操, 提高思想觉悟, 塑造健全的人格。
2.4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90后”大学
生健全的人格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健全、高尚的人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和完善。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最根本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参与社会实践, 才能在利益关系和道德关系等这些具体社会关系面前, 检验出个人行为的善与恶、美与丑, 大学生也才能对自己行为的善恶美丑进行反省, 使得人格不断完善和升华;也只有参与社会实践, 才能检验个人的人格是否做到了“知行统一”。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往往有认识与行为脱节、知行不统一的矛盾, 因此, 要促进行为与观念的互相强化, 倡导知行统一的人格模式, 必须通过实践来推动。
2.5进一步加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90后”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坚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针对不同的个体情况, 采用当面交谈法、电话咨询、网上答疑、QQ聊天、飞信等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其次,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朋辈辅导、心理游戏、体育、娱乐活动, 通过心理知识的学习和日常各项活动的相结合, 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得到教育与锻炼。第三, 充分发挥心理测评手段的预测和监控作用。同时不断加强心理辅导的师资力量, 系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 既是学校、家庭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针对“90后”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坚持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理念, 尊重学生的品格和个性, 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才能培养“90后”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管金标.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6) .
[2]许典利.试论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梧州学院学报, 2011, 21 (3) .
[3]陆高翔, 徐宁平.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思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0 (4) .
[4]许宁.浅析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9, 10 (3) .
[5]那挺.90后"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创新教育模式[J].中国外资 (下半月) , 2011 (6) .
[6]戴长澜.全国首份“9O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 2008-11-12 (3) .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辅导员;教育方法
90后大学生出生在社会大变革,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具有自信乐观,集体意识淡薄,追求享乐主义的显著特征。面对这样一个个性张扬,时代感突出的群体,作为辅导员要不断转变教育管理思想和教育方法,寻找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符,能与90后大学生特点吻合的教育模式。
一、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1.大胆自信、接受能力快。90后大学生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对90后子女的教育投入逐渐增加,许多90后从小就学习舞蹈、乐器、绘畫等,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因此他们很有自信,具有非常独特鲜明的个性。90后是与网络相伴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很小就开始接触手机、电脑等产品,对于网络提供的铺天盖地的信息有着惊人的吸收能力。
2.抗压抗挫能力差,缺乏责任心。90后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对他们溺爱有加,百般迁就,也因此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不为他人着想的性格。因为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加上90后一直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小空间里,缺少与小伙伴玩耍交流的机会,所以他们不懂得忍让和团队合作,更不懂得责任心是什么。父母从小就把他们的生活安排的仅仅有条,不用他们做什么事情,当他们离开家上了大学后就感觉到很有压力,失去了精神支柱,往往会变得脆弱不堪,产生忧虑,烦躁的消极心理。
3.叛逆心较强,没有吃苦耐劳精神。90后大学生从小是在家长的百般疼爱下长大的,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主王子般的生活。他们不会顾及到周围人的感受,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就要彻底发泄,他们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顺着他们的意愿。如果有人违背了他们的意愿,他们就会恼羞成怒,据理力争。甚至在父母老师面前也同样如此,如果家长和学校对他们提出的一些约束和管理制度让他们觉得不合理,就会公然反对或是出现极端的叛逆心理和行为。
二、90后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1.社会原因。90后大学生生活在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家长也会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他们在物质方面一直都是被满足的。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经济快速发展,网络无处不在,偶像明星大受追捧,这种环境让他们有广阔的视野,但也有了许多的诱惑。他们对于时尚有着敏锐的嗅觉,对于流行新奇的东西无比的热衷,生活的目标是做所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许多90后的目标是环游世界,寻遍天下美食,拥有童话般的爱情故事。
2.家庭教育因素。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照顾,让他们失去了自力更生的能力,原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被父母包办了。家长的想法是只要孩子把学习成绩搞好就行了,其他事情都不需要孩子过问。正是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磨灭了他们的意志品质,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3.个人因素。90后大学生大多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自然也就缺乏了为实现人生目标去奋进的动力。他们平时把许多时间都花在玩手机和打游戏上面,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学习。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没有合作精神,在与同学他人交往过程中不懂关心别人,感情冷漠。
三、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
1.用辩证发展的眼光认识90后大学生。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他们个性鲜明,正是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我们如果否定90后,就是否定时代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作为辅导员更应该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90后。
2.加强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90后大学生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那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因此,作为辅导员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教育,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他们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高尚信仰。另外,90后看似成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成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对他们进行指导教育,让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的标准,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3.帮助90后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做到真正的去关爱学生,及时发现和疏通学生的心理困惑,真诚的与他们沟通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90后大学生虽然性格有些张扬和叛逆,但我们不能只把这些看作是缺点。他们能很快接受新事物,敢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值得表扬的。90后大学生喜欢追求品牌,消费有攀比心理,我们应该教育他们去除这些消极心理,让他们明白作为学生不应该奢侈攀比。同时还要鼓励他们身上的优点,让他们树立信心,重新燃起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做一个勤劳勇敢,自力更生,积极上进的大学生。
4.增强90后大学生抗压能力。因为90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有父母长辈的宠爱呵护,所以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一帆风顺的,这也就导致了他们走进大学,离开父母后感到无所适从,生活和学习上都有很大压力。针对这个现象,作为辅导员应该重视并帮助他们排除这些压力。首先让他们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生存本领。平时多开展抗压抗挫训练,让他们意识到有些挫折和压力并不是那么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就会打败困难。经过多次反复的抗压训练,他们对于压力和挫折就不会那么的惧怕,慢慢的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压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让他们互帮互助,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关心帮助他,让每个学生都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不管遇到多少风雨都不用害怕,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四、结语
90后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不管他们身上存在多少的问题,我们都不应该否定他们,应该宽容和体谅他们。作为辅导员更应该感到责任重大,要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长处,从而懂得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更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的去了解关心他们,探索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为高校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每一个90后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将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勇,赵文斌,苗森玉.浅析当前大学生思想特点以及途径创新[J].河北农业科学.2009(04).
[2]苏燕.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其对高校教育带来的挑战[J].成功(教育).2010(01).
[3]祝伟,徐娜.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培养模式[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90后大学生特点】推荐阅读:
90后大学生职业观调查问卷07-16
90后残疾大学生的励志求职故事11-11
90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1-13
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06-29
走访大学生后的感想07-12
大学毕业后的感触07-06
高考后申请加拿大大学07-04
大学生实习期结束后的工作总结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