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甸县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精选9篇)

林甸县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篇1

林甸县第一中学实习生第一小组(曹爽、历贺)

一、调查原因

我们于2011年9月28日对黑龙江省林甸县花园乡中学和明德小学的老师进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本次下到农村教育基层的宝贵机会,借此了解农村当地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现状以及在基础教育第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拿到第一手资料,为准确掌握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动态,深化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改革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现状。

2.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3.针对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现状的分析和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教师问卷。教师问卷包含55道题,分为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师观和学生观等调查因素。四个因素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了解教师的教学实施现状。问卷调查在花园乡中学和明德小学进行,发放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23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这些座谈会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基础教育的现状,这为我们的数据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三、调查结果

目前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教师观与学生观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将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总结如下。

(一)教师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发生了变化。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讨论、猜测、游戏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认知、主动建构,获得新知识。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教师不是课堂的控制者和主宰。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尊重的,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课堂不再是老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而是由老师主导,学生充分发挥作为课堂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学习知识。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上,老师能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与学生充分合作,让学生始终处在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学习氛围中,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最

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思考,合作交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调查思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1.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工作量偏大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非常突出,平均年龄偏大,许多年近50岁的老师仍在教学第一线,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此外农村教师数量偏少,尤其是在几所小学校中,一名教师要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除上课之外,还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负担重、压力大。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和教师理论的学习,这种情况对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发展能力都非常不利。

2.农村中小学教学现有条件和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农村小学资金短缺、条件相对落后。有些条件艰苦的小学校连台投影仪都没有,很多教师上课仍是粉笔加黑板,老师靠嘴喊的局面,教学效率低。新课改倡导要注重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注重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也是当前课改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3.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挫伤了其教学的积极性。

城乡教师工资差距大,乡镇教师工资偏低、待遇较差。农村学校所处的位置通常在村中,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一般,现实状况造成了已有老教师教学积极性逐降低,而青年教师吃住不便,很难安心工作,也因此农村中小学校难以引来年轻教师来此任教。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优化,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数量偏少的现状。建议各县区每年选用一批师范类专科以上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部分优秀教师下到边远穷乡作为特岗教师限定年限支教。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因此,要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进行轮流培训,使教师在业务知识、教育理论、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3.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在农村贫瘠的文化背景下, 教师是知识的象征, 如果他们生活贫苦, 那么读书无用的观念必会在农村强化。因此,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可以使农村学生的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可以改变生活,从而更加重视教育。此外,提高教师待遇, 使农村教师工资高于或至少不低于城市同级同类学校教师的水平。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同时降低优秀教师的流失率, 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减轻农村教师的生活压力, 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

众所周知,农村教育滞后于农村发展,尽管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政府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加大,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观念的转变,相信农村教育现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林甸县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篇2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次调查的形式为问卷调查加访谈, 问卷的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 内容主要聚焦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师生关系、教学评价及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困难与障碍六个方面。

教师问卷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包括学校类别、学科、职称、教龄、职务、学术称号等;第二部分为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查, 题型为选择题, 共28道题;第三部分为一道开放题, 旨在了解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实施新课程中的主要困难。教师问卷全部通过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师干训网络平台进行网上问卷填写, 要求每校抽样30位教师、学科基本平衡, 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必答对象, 应该回收问卷480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54份, 占94.6%。涉及各年级、各学科教师, 分为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文科综合 (政治、历史、心理、音乐、体育、美术) 、理科综合 (地理、生物、科学、信息科技、劳技) 七大类。

学生问卷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 共24道选择题, 其结构与教师问卷基本相同。学生问卷由研究人员赴调查学校发放问卷, 组织学生填写并当场回收。本次调查每校发放学生问卷30份, 共计480份, 各班学习委员为必答对象, 回收有效问卷460份, 占95.8%。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教学目标

大多数教师非常清楚新课程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平均有75.7%的老师注意在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物理教师中更是达到了80%。但在注意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上物理教师做得不够, 比平均水平低了约一成。

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上, 约有46%的物理教师还是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 近五成的学生也认为上完课后最大的收获是学到新知识。可见, 尽管三维目标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 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仍旧把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即便非常注重思想方法的物理学习也仍然有近五成的教师没有扭转知识为上的做法。说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是认同的, 但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不少教师按惯性在运行。做交叉分析发现, 随着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 三维目标落实得越好。在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三个群体中, 关注学生需求、根据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的教师比例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分别为25%、33%、50%。

当学生的讨论或活动颇有意义但偏离预设的教学时, 有68%的物理老师能够及时调整目标, 指导讨论, 而非强行终止讨论, 把学习拉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 这个数据远高于语文、数学、化学学科。说明大部分物理教师已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化为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 教学内容

有55%的物理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重要但与升学联系不大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注重思维训练;有80.6%的物理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 约七成的学生认为大部分物理教师教学时会增加课本以外的知识, 超过1/3的学生认为教师除教材中规定的实验或实践外, 还补充做其他实验或开展相关实践;七成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会联系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教学。这说明大部分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已不局限于教材, 更不局限于高考内容, 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体验, 注重授之以“渔”, 而不仅是授之以“鱼”。说明中学物理教师非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已经走出了“理论物理”之塔。此外, 学生问卷还显示, 六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经常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 这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了“以德育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理念。

(三) 教学方式

调查显示, 有90.3%的教师开设过探究型 (研究型) 课程, 其中有37.5%教师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自主选择课题开展研究 (见图1) 。在学生的反馈中, 约四成的学生反映教师会要求他们通过上网或上图书馆查找资料来预习或复习课程;七成的学生认为单元学习结束后的归纳总结是由学生总结教师修正的;八成的学生感觉大多数课堂都有讨论或小组活动;有近七成的学生在课堂上会主动向老师提问。反映出, 教师的教学方式正逐渐由讲授式教学为主向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 现在的课堂已呈现出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已开始积极主动学习, 正在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此外, 建构主义已得到物理教师的认同, 80%物理教师认为自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新授课。但学生的反馈结果与此倒挂, 近一半的学生不认可教师的说法, 只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教师是通过讲做实验、播放视频、制作虚拟动画等手段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课。这一题学生与教师问卷的结果差距如此之大, 说明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创设情境对教学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引发问题,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但教师创设的情境并未被学生所意识到或接受, 反映出教师在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认知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问题的情境能力不足。

对教学手段, 62%的物理教师选择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36%的物理教师会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选择教学手段。成效上, 42.3%的学生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对学习帮助很大, 50.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 帮助不大的仅占5.8%。调查还显示, 有72%的物理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三十分钟, 但也有23%的物理教师目前还是满堂灌, 尽管采用满堂灌的物理教师比例比其他学科低许多, 但仍不可忽视, 特别值得警示的是在满堂灌的教师中,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比例也达到了10%和15%。在遭遇自己的课不受学生欢迎时, 有78.1%的物理教师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或内容;但调查也同样显示物理教师的知识权威的意识比较强, 遭遇自己的课不受学生欢迎时有13%的物理教师不作反思与调整, 仍按预先设计继续教学, 另有9%的物理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干脆暂停讲课、教训学生。在这种现象中, 发现各学科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四) 师生关系

不少教师已开始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有58%的物理教师认为自己应该是学生的朋友, 这种认知学科差异不大 (见图2) 。在学生的反馈中, 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面向大部分学生, 仅6%的学生认为教师多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当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时, 九成的学生选择老师一般是表扬鼓励而不是批评或置之不理;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 八成以上的学生选择老师是提示、启发、帮助他再思考;七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能平等对待学生、态度和蔼可亲、表情生动、有感染力。因此, 多数学生会主动向教师提问, 而不敢向教师提问的学生只有3%左右。

74%的物理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 有10%的教师感觉自己的课堂活跃, 但秩序易乱, 这种现象集中反映在0~3年的新教师身上, 显然这与新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欠缺相关。在问及学生“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时, 54%的学生选择了讲课幽默、上课轻松的老师, 约有25%的学生选择了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和能和学生谈心、交流思想的老师, 而选择年轻有朝气, 漂亮帅气的老师仅占1%。说明学生更看重老师的内涵, 特别是能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的老师。

调查也显示出教师教学行为转变还不够深入。如仅有1%的教师在教学质量即时监控中碰到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不正确时, 会启发学生展开讨论, 直至全班学生都清楚;仍有高达1/3的的教师主要的提问方式是师问生答;编排教学内容, 仍有1/4以上的教师选择了与教材保持一致;在让学生当“小老师”方面, 有四成以上的教师会经常这样做, 但12%的教师仅让能力强的学生参与。说明教师在观念上已认可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并在自己的教学方式上有所体现, 如已有意识地将讲台交给学生, 让学生尝试更多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机会。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这种教学方式还属于浅层次上的转变, 没有形成根本的突破。

进一步交叉分析发现, 学科带头人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面明显高于骨干教师、普通教师 (见图3) , 而骨干教师图形与普通教师图形非常相似, 仅略高于普通教师图像, 反映了学科带头人在新课程教学中较好地实现了角色转换, 真正把自己摆在了“组织者、引领者、伙伴”的位置, 将课堂由教师的“独白”转化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而骨干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普通教师差距不大。

通过对小学的补充调查发现不同学段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选择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等5个选项上中学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小学教师 (见图4) , 按理说中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强、要求更高, 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究竟是中学面对更大的应试压力迫使教师仍然固守知识传授, 还是中学生研究能力提升后教师能力储备不足、无法应对研究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 故而用传统教学应对?对此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五) 困难与障碍

教师对开放性问题:“您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和传统教学有哪些区别?您在教学中碰到的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在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时遇到的障碍主要是什么?”的回答,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新教材使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普通中学的教师们普遍反映, 物理新教材内容丰富, 对能力要求高, 感觉教学时间不够用。而重点中学又感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够, 如果尊重教材则学生吃不饱, 如果补充教材又存在教师扩展知识时的随意性, 希望有一套完整版的教材供重点中学选用。

2. 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

新课程背景下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调查中发现教师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缺乏, 特别是按教材结构适度组织的视频、虚拟实验和附有教学反思、专家点评的案例类资源比较缺乏。另外, 对与教学相关的软件如DIS实验系统使用不熟悉, 课件制作需花大量时间等亦是造成教学困难的原因之一。

3. 素质教育面临应试的压力。

新课程倡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 中、高考仍然是评价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主要方式, 中、高考分数依然是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依据。虽然考试研究部门也在研究新课程标准, 但在解读上与教学研究部门还存在偏差, 反映在试卷上就会带来一线教师的困惑。在问及教师“在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时遇到的障碍主要是什么”时, 近七成的教师选择了“应试的压力”。

调查反映出来的困难还有:由于学校教学任务繁重, 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听一些高水平、高层次的课, 缺乏优秀教学实践经验的分享;专业知识不够丰富, 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 跨学科知识增多, 而教师的学科视野狭窄;教师驾驭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不足等等。

三、问题与思考

从调查统计分析上来看, 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来实施课堂教学, 初步呈现出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新景象, 但有三大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1.三维目标的把握问题。从数据上看, 虽然有81%的物理教师注意在日常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知道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但还有近20%的物理教师不清楚如何准确地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近46%的物理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还是更看重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2.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按照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演绎生命精彩的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抓住课堂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和契机对教学作出调整, 虽然目前已有68%的物理老师当学生活动颇有意义但偏离了预设目标时会调整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继续有意义讨论, 但仍有28%的老师或强制或引导, 硬是把学生拉回到教师预设的轨道上来,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唯一主宰。

3.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问题。作为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 传授学科知识的效率方面也有其优点。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看到大部分学生正在由接受性学习为主向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重的方向转化, 这是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后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但是, 在实施研究型课程中, 有52%的物理教师不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 而是由教师提出课题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这是有悖研究型课程设置的初衷的, 爱因斯坦说,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 不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的过程, 不让学生研究真实的问题应该是当前研究型课程实施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深入开展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建立开放的校本研修制度, 整合各方资源, 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务实性的校本研修活动, 在分享区域内优秀教师实践经验的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使教师在实践反思、经验分享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此过程中, 区域性教育学院应该担负起校本研修指导、支持和经验推广的作用。

摘要:本研究对上海浦东地区部分中学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抽样调查, 内容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师生关系、教学评价及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困难与障碍六个方面, 并从不同的教师和学校类型的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林甸县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阅读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阅读者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指导,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达到教师想要的预期效果。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的进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方面,应该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珊隋境。能有效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例如教学契诃夫《变色龙》一文,如果学生对变色龙这种动物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的特点认识不清,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对人物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可笑的层面上。

一段关于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录像,可以迅速帮助学生进入为何称奥楚蔑洛夫为变色龙的情境。再如,在教学诗歌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当时诗人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雨的那份对当时孩子们的关爱÷这时可以为学生放几段春雨的片段,同时在放几段文革灾难不久后的关于孩子们的影片,这样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也有利于学生们体会诗中的那份关爱。这样的情境进入,形象、生动,富有知识性.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三、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 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四、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林甸县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篇4

调查与分析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深化新课程的必要之举 本文从调查着手 在学生学习兴趣 态度 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 找出了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及其在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又必须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支撑和归结。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论,又是一种教学实践。为切实提高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选取高中化学课堂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有效教学的策略。二 学生学习动因的现状分析

为了真实了解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动态,我们抽样调查了三百余名学生,共发放学生问卷330份,收回309份,有效问卷309份。调查学生素质层面较广,数据反馈真实可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调查结果作出分析。

(一)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情况分析。

问卷中设计了几道题目,意在研究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化学这一学科。有67.2%的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爱好,注重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多列举贴近生活的化学事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前提条件。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其学习方法必然有不同的特点。调查发现,不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虽然学生能够遵循教师的指引学习,但有32.8%的学生是停留在“教师教我什么我就学什么”的状态,不懂得怎样去拓展、深化知识;而且大部分学生仍以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法为主,这将不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有鉴于此,教师应该因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多样化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分析 在新课程下,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接受知识的组织者、建构者。问卷设计了几个问题调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现状及学生对此的看法(见图1)。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再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但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调查显示,有33.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了解他们的思路及倾听他们的意见,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使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得到充分的落实,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切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把握好知识难易度的搭配;注意内容的弹性和知识的梯度性,做到既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兼顾少数成绩优秀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1 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从图 还可以发现,“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中有57.1%的学生倾向于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说明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课堂上的师生,生生的交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学生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而有效的师生互动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验教学情况分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应用实验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比较浓厚以上的学生认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本原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发展智力,养成科学态度和形成科学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探究,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分析

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科的学习情况。因此,问卷调查了教师布置作业的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及效果,学生课内外作业的质量以及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和兴趣。

分析调查数据发现,在化学学科作业和单元测验内容的难易程度方面,有44.8%的学生认为偏难,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很难,说明教师在设计作业和试卷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随意拔高,缺乏诊断作用。因此,教师需要调节、改进作业内容、形式,寻求既有实效又有创意,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学习质量,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实践型、开放型、多样型的作业。

(五)学习评价情况分析

在化学新课程实施当中,学习评价是新课程推进的一个基本环节,是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全面,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还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素质。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重要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调整评价思维更新评价内容,选择新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进步。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结合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尝试从几个方面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有效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备课有效性策略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体现 教师在备课时应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进行教学。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教材内容是相互协调的 应根据知识的性质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状况、智力发展水平、学习需要、兴趣、学习潜能等因素,因材施教,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能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探究、解答过程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思考、总结。不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而且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要通过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直接或间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也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更谈不上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提出问题,使其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将实验过程中的封闭性提问变为开放性课题、探究性的实验设计等。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将化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学以致用通过化学实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反馈调控的教学策略

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在练习应用中进一步加深巩固。教师在设计习题的时候,应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水平各不相同,除有针对性的教学之外,教师还要重视教学的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在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够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学习计划,使教学的有效性能够真正地得到实现。

5.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评价要坚持激励性、发展性、自主性、可行性原则,实现“ 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评价理念。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素质,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特性和发展潜能。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为优化课程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三)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1.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情投入,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归根到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在学生表现良好的同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其在不断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更好的调动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就会得到质的飞跃。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的角色转变必将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该通过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来促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学有效性、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挖掘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形成较强学习能力的过程。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离不开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学生真正学会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把成长的舞台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知识成为学生思考的果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一种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兴趣去进行学习。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目的、合理地分配小组成员,协调好小组内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每个小组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营造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公平竞争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学习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方法,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的过程。探究学生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探究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通过激发其内在的驱动力,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让教学有效性得到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篇5

新课程背景下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

牟永辉 电话*** 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数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发展就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数学教育中把学生差异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实施差异教学可以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本文在分析学生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生差异的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个体差异 教师角色 分层教学

一、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在身体素质、智力水平、性别、性格、成长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不管学生差异有多大,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存在,有了这样的观念,就能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一个真正出色的教师,能带出各种类型的学生,并能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

(一)、智力差异。

智力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概念,我们难以用少数学科的成绩来衡量。但是,在与自然科学有关的课程中,就平均水平而论,女孩不如男孩的确是事实。可以说,两性间即便不存在智力水平上的绝对差异,也确实存在着智力类型上的相对差异。

(二)、学习基础差异.主体的基础性差异主要包括身体状况和知识基础两个方面。其中主体的身体素质是主体一切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是主体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

主体的知识基础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过滤”和“筛选”,进而影响到个体后续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一般来说,个体知识越丰富,意味着个体拥有越强的同化外界影响、重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个体知识基础的差异还体现在个体知识的质上,即个体知识结构的差异。个体知识结构的差异首先表现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个体知识体系中所占比例的不同。许多所谓的“差等生”之所以在学习上出现比其他人更大的困难,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少掌握了多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在策略性知识上存在重大缺失或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运用策略性知识不当。

(三)、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需要借助一定的图像、动作思维过程才能流畅;而有的学生则偏重于抽象思维,其逻辑推理能力、概括思维能力特别强;也有的学生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

(四)、认知风格差异。

有的倾向于独立学习,有的喜欢合作学习;有的学生依赖视觉途径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些需要触觉或动觉信息才能学好。了解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

二、关注差异,转变角色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虽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但由于在追求升学率的价值目标驱使下走向了应试的极端,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容易忽视学生个体之间接受能力的程度差别,将全班视为一个整体,按照一般水平进行高强度的填鸭式灌输,从而使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速度的面前成为不公平的牺牲品。整齐划一的标准根本不允许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仔细地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大多数的教师会采取补课的方式进行补救,但这种亡羊补牢的方法却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学生自身的资质起点是不可控的。

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其思想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成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体现在引导和辅助学生选择切合本身条件的道路或方向去发展综合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时常倡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而协作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分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且在不同的分工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很明显,如果不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加以考虑和肯定的话,“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根本就没有设想的基础。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能力的高低必定存在差异,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本身和外界的其它因素的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程度和方向更是不尽相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做出适合学生本身情况的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地锻炼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教师提供的应该是一个可以发展学生天赋萌芽的环境,而不是一个将学生都塑造得符合标准的模子;教师主导的应该是条条可以通罗马的大路,而不是一条千军万马厮杀的独木桥。教育是面向学生的,即教育输出的劳动最终指向目标都是学生,要让每一个的学生在教育中有所获益,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真正涵义。

三、分层教学优势。

(一)、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分层,源于学生的差异,效果,来自于分层。分层教学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心理品质得以逐渐优化,而这又进一步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发现规律。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信息素养得以提高。

(二)、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

(三)、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各层学生的学习,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学生所提的问题各不相同,都对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课题,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去思考、学习和探索。分层教学在提高全体学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自觉跨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主动实施整合教学。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适应差异,合理实施分层教学

(一)、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存在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的差异,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实现最优发展?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这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知识背景所存在的客观差异,探寻适合不同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的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依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提供以下探究学习材料: ①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若干(底和高都是整厘米数的)。②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做好记录。④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有的学生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方格法);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了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割补的方法则多种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探究的基本任务,为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储备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二)、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引导个性化学习

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示自己的学习个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还能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通过学习过程的交流与互动,起到取长补短、思维碰撞、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正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组织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需要借助一定的图像、动作思维过程才能流畅;而有的学生则偏重于抽象思维,其逻辑推理能力、概括思维能力特别强;也有的学生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所谓方式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差异。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让不同思维特点的人,在同一个组内进行共同探究,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起到相互学习、共同推进、促进发展的目的。

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一课,开课之前出一个探究问题:小张工作一天休息一天,9月1日是他这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小王工作两天休息一天,9月1日也是他这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猜一猜,9月的哪几天会是这两人的共同休息日,可以安排聚会?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需要借助日历表,用画符号的方法逐一找出他们两个人的共同休息日;有的学生是直接写出两个人的休息日,并在他们的休息日中找出两人的共同的休息日;还有的学生则是在找出他们的第1个共同的休息日后,得出6天一个循环的规律,从而直接推导出两人共同的休息日„„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活动,使不同的思维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碰撞,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四)、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差异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概括迅速全面,逻辑推理具有系统性、顺序性,理解和掌握知识快;而有的学生则感知迟钝、观察能力差,思维水平低、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理解掌握知识慢、错误多。如果我们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丧失数学学习信心;部分学生因“不够吃”而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制定差异学习目标,就是教师在承认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即在制定学生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增添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五)、依据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实施个性化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肯定其学习的成绩外,应更多地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与努力方向,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应更多地发现其学习上的闪光点,使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

评价不仅是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判,更是对学习者学习方向的指引。因此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资源,对学生实施差异性评价,因人、因时、因境,作出针对性的评价。通过差异评价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理解,促进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推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最优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篇6

xxx课题组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2008级本科3班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一场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换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人们努力探讨在新理念指导下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世纪之交,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名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出发,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对我国当代各具特色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改革实验进行研究,探索它们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并从中归纳出教学的一般模式。

最早进行教育模式研究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威尔,他们把教育模式定义为:“主管模式是一种设计课程、选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然而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邓立教授主编的《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中,教学模式则被认为是“考虑课堂教学的工具,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概念,用以解释师生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他们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运用教学材料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学生所学的内容。”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对教学模式也有着一些各自的解释,但含义大致相同。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属于教学过程范畴、教学结构范畴,教学模式是方法、是策略,是一般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统一。教育改革应致力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生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改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更新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与时俱进及开拓创新的产物。

二、问题的提出

1、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人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我们既要肯定它的价值所在,不能轻易抛弃,但必须看到传授式模式的局限性,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模式而神化。如果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授式的缺点,用传授式同样可以上出精彩的课,但教师不是只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而是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实现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

2、新型教学模式。即“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到教学的首位,教师在引导自学和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上下工夫,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切实发挥“师”的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精彩。

就教学工作而言,面对新形势,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另外,此项研究对于我们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研究的意义

教师如果单纯依赖教科书、参考书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必将使自己丧失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无从谈起。新课程表现出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新课标为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所留下的广阔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教师的适时、适度的介入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成效。从这一角度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寻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能参照的标准样式,也就是新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地使其稳定化、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并且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贯彻课程的理念,并重点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学校及更多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探索适合攀枝花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3、研究新课程背景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五、研究的设计方案及实施阶段

(一)研究的设计方案

1、研究的目标:

(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把握教学规律,丰富现代教学理论。

(2)立足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主体行为和学习的规律,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创新精神的基本教学途径,探索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或手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手段,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实施新课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研究的内容:

(1)针对攀枝花中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方法。(2)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3、研究的方法:以攀枝花中学为对象,主要通过实验法(亲身教学和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观察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反馈)、比较法(比较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影响)、表列法(将所得数据通过表格列举出来),内容分析法(分析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结果)等。

4、研究的时间:2012年3月是我们教育方向学生的实习时间,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研究的机会。

5、研究的人员:XXX学院外国语学院2008级本科三班英语教育方向全体学生(总共10名)。我负责领导研究策划活动,其他九位负责各科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首先制定研究计划。其次,搜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及教学内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最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关于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兴趣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研究人员在班级中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并适时记录总结。

第三阶段:统计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将实践所得数据用表列法进行统计,然后将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研究人员根据分析的数据,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六、研究的成果预计

1、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了解其构建,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

2、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校形成创新型、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3、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主题发展指数良好,参与研究人员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

七、研究的经费

林甸县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篇7

一、擅用高中历史教材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历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脉络,也是一部民族史诗。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去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好的历史课堂则起到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国民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历史的情感教育的作用,在历史中寻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教育的有效材料。

教师要立足于历史教材,历史教材给了学生最为直观的教育素材。以人民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一教材为例子,这本教材共划分了9个历史专题, 侧重讲解了中外政治制度的基本发展脉络。在这些知识中,学生认识了不同的文明,例如中国是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中国的文明首先在长江黄河这种淡水河周围的平原逐渐衍射。而希腊罗马则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孕育出了西方早起的民主。在历史讲解的过程中,通过民主的进程,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政府在民主建设上所做的一系列的努力,也然是到中国的民主进程是任重道远的。

在讲解历史教材选修模块中,教师也应该理清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同时对每册书的主题进行有效地梳理归类。每一本不同的选修教材,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讲解人民版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一内容时, 当讲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 - 邓小平时,在给学生讲解了基本的知识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情感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邓小平在文革结束以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做的一系列努力,认识到邓小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呕心沥血。也让学生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伟大历史人物的对历史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环节,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充分地准备,同时对材料进行梳理把握,让学生在学到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外,形成正确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遵循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和规律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让情感教育真正与学生产生共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看,学生情感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为外力所强迫。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一个感情渐变,并且不断升华的过程。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抗日战争这一板块内容时,为了给学生说明抗日战争中日本发现的罪行,让学生对日本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本人并没有急于谴责日本的罪行,而是通过日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在中国所发现的一系列罪行。这些罪行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既有图片,也有文字与视频资料。当材料的内容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学生的愤慨之情也被调动起来。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情变化是一个渐进,并且逐渐形成的过程。

但是,如果仅仅让学生的情感停留在对日本暴行的气氛或者谴责上, 这样的教育是片面的。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国家只有繁荣富强,才不会再遭遇这样的凌辱。

其次,给学生展示一下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后广岛与长崎这两个城市的惨淡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战争,许多日本国民其实也是无辜的受害者。

然后,再给学生展示一些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甚嚣尘上的战争言论仍未消失,他们否认侵略,美化战争,并没有被几十年前的侵略罪行所深刻反省。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世界的头上。

最后,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不能抚平的伤痛,战争是灾难,是人类的自我毁灭,因此要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三、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感

传统教学模式下,依靠教师的讲解,往往情感教育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毕竟语言常常让人感觉苍白无力。为了更好地落实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情感教育的基本目标,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的便捷性,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祖国统一这一内容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并配置以Flash动画,让学生认真聆听,深刻感悟,与祖国大陆分离几十年的诗人心中的回归渴望。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又如,在给学生讲解九·一八事变这一知识时,本人选择了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这一歌曲,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体会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东北的宝贵领土让日本的军队所践踏,同时也激起学生对蒋介石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的愤慨之情。

通过多媒体课件技术,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多媒体运用的过程中,网络的便捷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师要善于在浩瀚的资料中进行甄别选择,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让多媒体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起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历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历史教师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场景,通过各种手段与技巧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全新的历史教学目标的划分是三个维度,其中一个维度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旨在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以此指导自己以后的生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希望对学生的情感养成期待积极的促进作用。

林甸县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篇8

【关键词】高中音乐 德育教育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师如何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旋律、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要素,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呢?下面我就肤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应该平稳的树树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当真钻研教材,剖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着重点。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密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不美观和世界不美观可起到积极的指导浸染。如教师在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可以指导学生感应感染那激情彭湃的歌词和跌荡放诞升沉的旋律,使他们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烈士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再如教唱《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时,在雄壮、抒情、美妙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味祖国山河的绚丽,人平易近的勤恳勇敢,唤起他们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培育他们爱祖国、爱人平易近的深挚激情。然而,这些丰硕的德育内在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理解和挖掘,然后教给学生,经由过程活跃的音乐形象,动之以情,晓知以理,不竭培育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以“美”感染学生

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上,我们通过美的典型,美的语言等,把作品中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去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写具体的情节故事和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情感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表达的感情和学生心中潜在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共鸣,并由此获得美的享受。

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有的学生认为从个人的生活道路去想象,从中悟出“要做生活的强者,与生命之神去拼搏抗争,直到驶向幸福的彼岸”。也有的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想象:“革命阶级要战胜反动阶段,必须通过艰苦的斗争,战胜各种黑暗势力,最终取得胜利,走向光明”。这一切都说明,好的音乐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

如在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曲式结构上认识,在节奏音型上感受,在风格色彩中去体味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比较两个主题的不同,听录音再次去感受,而后组织学生讨论、产生联想,比较旋律音响所产生不同流水的形象,再请学生用语言描绘不同流水形象,有的同学这样说“如叮咚山泉”。有的“如涓涓细流”,有的说“奔腾的江河”。有的说“汪洋大海”。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山泉、小溪的长途跋涉及坎坷历程最终归宿大海,它的这种历程最终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而联想到自己,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读书、做事就要有坚定的目标和信念,归纳与总结完全由学生来做,而不停留于教师的总结之中。不仅提高和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情怀,更在欣赏中提高学生的情商。

三、联系实际,多关注与我们生活相关的话题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多关注与我们生活相关的话题。

如欣赏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这部作品创作于1931年是一首赞美大自然的颂歌。它描写的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游览胜地)大峡谷的壮丽景色,创曲由四个乐章组成。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并请他们思考:我们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等。沙尘暴、草原沙漠化、赤潮、全球气候变暖等,这些问题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保已刻不容缓,应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保护校园环境做起,为创建和谐校园做一份贡献;为创建绿色校园做一份贡献。

四、示范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与楷模,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认为教师应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是爱岗敬业,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感召学生,其次,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与否是重要的法码;最后,是以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最终目的。

教师的思想、激情、言语、步履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浸染。是以,除了要让德育教育渗入于教学中,也需要把德育教育渗入于自己体态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需从自我做起,日常平常严酷要求自己,抓好自我师德涵养,为人师表。如教师整洁细腻的衣着、自然划定礼貌的教态、形象活跃的说话、富有激情的唱歌、美妙悦耳的琴声、切确娴熟的批示、工整的板书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身教重于言教,从道德教育来说,理论的说服,只有伴以楷模的示范。所以,教师要教育勤学生,必然要注重身教,为人师表。

总之,教师的使命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在音乐教学中充实渗入德育教育,充实正视德育教育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育成为音乐家,而是经由过程音乐这种非凡的形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优良品质,使其身心获得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华;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评价 篇9

-----对“细腻描摹,让妙笔生花”作文教学评价

秀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吴文胜

2013年11月6—8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隆重举行了‚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区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教学高峰论坛。‛来自17个省市近400名一线优秀教师和部分全国知名专家参加了这次盛会。我县部分中小学校长和优秀教师参加了这次大赛,同时选派秀山一中吕芸瑶老师代表我县参加优质课比赛。在众多高手的比拼中,吕老师的‚细腻描摹,让妙笔生花‛这节作文课获得了评委一致好评,被评为特等奖,为我县争得了荣誉。下面本人就这堂作文课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执教情况和效果,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写作教学。

一、依据《课程标准》评价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没有一个语文老师不重视学生的写作,不重视作文教学。因为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质量,能有效反映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综合知识,所以,习作教学一直都被老师和学生重视。我国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作了定位。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标准》还从八个方面对初中(七---九年级)学生的写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需要学生在三年之内逐步学习达到。可见,要搞好写作教学,首先离不开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各年级写作目标和要求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吕芸瑶老师执教的‚细腻描摹,让妙笔生花‛这堂作文课,对象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去张家界赛课之前,我跟秀一中语文组的部分老师(曾芳、黎红、姚玉惠等骨干教师)进行了两次磨课,磨课中我们研究了《课程标准》,参看了‚全国第九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的评分细则,考虑了张家界这一地域文化和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七年级学生实际能力,应该说是全方位思考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两次磨课,大家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了五点要求。一是本课的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即:学生在课堂上要能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想法。二是教学策略必须符合新课程理念。即: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要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三是学生必须学会细腻描摹的具体方法。即:课后学生要掌握本课所学方法来描写人和事,让妙笔生花。四是必须让学生亲自习作,并展示其学习成果,达成设臵的教学目标。即:要让学生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实现自我评价。五是要体现文化教学主题,要求以张家界的饮食文化作为题材,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说,两次磨课,基本实现了以上五个要求。这五个方面其实就是对教学设计的一个整体规划和评价。回顾备课过程,《课程标准》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起到了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起到了评价作用。

二、根据《课程标准》评价课堂教学

吕老师的这节作文教学课,得到了专家的认同,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就是一堂优质课、标杆课。这堂课虽然不能复制,但可以通过对课的反思和评价,来引发我们对写作教学的研究,探讨其写作教学的一般性知识,然后反过来指导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设计评价

看了吕老师的课堂实录,便会知道这堂作文课分为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对家乡自然风景、人文历史能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和表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符合《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第二环节是观看张家界春节打糍粑图片,对照图片读一段写打糍粑的简洁文字,引发写作欲望。这一环节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自读,自评,体会文章写作效果。引发如何描写才能写好文章这个话题。(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并激发其学习欲望,体现了新课程学习理念)。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发问题。第三环节是再展示一段有细节描写打糍粑的文字,让学生体会这段文字与前段文字的区别,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描写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细腻的描摹所产生的效果。这一环节的任务是点出细腻描摹的具体方法,初步体会这种方法对文章所产生效果。第四环节是再次展示一段带有人文情感,文化色彩的描写打糍粑的文字。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描写对文章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进一步体会融入情感和文化色彩后,文章所产生的独特魅力。同时掌握细腻描摹,让妙笔花的基本方法。

(这里突出了文章融入情感和文化这个主题,符合大赛评分要求)。这一环节的任务是感悟最高境界的细腻描摹方法,深层次地体会情感与文化融入后文章所带来的效果。第五环节是实践操作。在学生认识、体会、感悟、理解了细腻描摹的具体方法后,吕老师展示了另一幅图片(张家界特色饮食图片),把镜头移到了张家界的特色饮食。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现场写作,写好后以小组形式对他人作品欣赏评价,最后展示小组最佳作品。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应用、巩固、提高。第六环节是小组展示,评价、鉴赏,归纳总结。这环节的任务是自我评价,欣赏作品,总结提升,形成方法。可见,上述六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借鉴:

1.教学目标明确。从以上的教学设计,不难看出,这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逐步认识、体会、感悟、领会各种描写的方法,最终知道细腻描摹对文章所产生的效果与魅力,并能当堂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三段描写打糍粑的不同文字,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细腻描摹的具体方法,并对此方法进行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体会学习的成功所来带的自信。从而激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些目标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符合大赛评课标准,鉴定十分准确到位。

2.选材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本课选取的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打糍粑这一具有文化特色生活事例作为教学素材,学生有亲身感受,能产生共鸣,还能激发写作欲望。写作的内容也是张家界的特色饮食,多数学生都做过、吃过,完全可以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有文化底蕴的文章来。符合《课程标准》的实施策略。

3.设计思路清晰,实现了指导—习作—讲评相结合。从课堂实录看出,吕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十分清晰,教学起点也找得非常准确。从张家界自然、人文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对话、交流又生成问题。采用指导—习作—讲评这样的方式,让问题不断深化,不断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评价 1.教师教的评价

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有两大作用,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怎么教‛,分析 3

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不从这两个方面去思考。显然这堂课老师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上是十分清楚的。对于‚教什么‛一般来说,从课题便可知道。一堂课,课题一旦确定,教的内容就确定,‚教什么‛便自然清楚。至于教的重、难点,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学生即能得到。这堂课的课题是‚细腻描摹,让妙笔生花‛,一看吕老师的课堂实录,对于‚教什么‛显然是非常清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细腻描摹‛这一内容来开展的,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吕老师抓住了这个问题,整个教学才取得了成功。‚怎么教‛就是平时所说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得法。‛这句话,其实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教学,要达到这个境界,教师首先得掌握一般的教学方法。吕老师利用了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学生常见的生活题材而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看到图片,便立即融入实际生活,产生写作灵感。这种借用媒体的作用来实现直观教学是新课程中倡导的常用的教学方法,吕老师应用不错,效果也很好。其次,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上,吕老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对《学记》中所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应用。从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吕老师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分析、启思、概括、总结来应用这种方法的。、这种方法的实施,最终才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自主建构。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利用侧面描写时,吕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写孩子们‘吃糍粑’和‘糍粑’有什么关系。‛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侧面描写这一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应该说这堂课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上,是非常清晰的。特别是在‚怎么教‛上,教师创设了三段不同文字描写‚打糍粑‛,层层思维递进,慢慢感受文字的变化,体会文字所产生的魅力和影响,这充分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最终让这堂作文课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学生学的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核心的理念之一。评价课堂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积极主动思维、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认真交流讨论、是否能完成布臵的学习任务,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用这些指标来评价这堂作文课,不难看出,从课堂情景导入开始,学生就被吕老师的精彩而简洁的语言深深吸引,学生发言积极,如在鼓励学生当导游,4

介绍张家界奇特美景的过程中,有五个学生起来介绍张家界自然风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同时还和吕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在积极动脑思维上,学生能根据吕老师的提问,分析几次不同描写,并能对不同的描写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学生读完第三段文字后,能找出‚就像弥勒佛快要撑破的大肚皮‛这个比喻很形象。学生还能回答:‚我读这段文字时感受到了过年的喜气,还有打糍粑时的热闹。‛可见,学生在课堂中是在积极动脑思维的。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上,学生发言积极。课堂上有不少学生举手,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写作完后,也乐意上台展示自己的文章,对同学存在的问题也能善意地提出改进意见。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做到了让学生有言可发,有言想发,有言得发,发言时做到了及时肯定、鼓励、拓展、概括、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均处于一种和谐的轻松的愉快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才能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习作情感和积极的习作态度。因此,学生是在讨论、交流、展示、碰撞中发现学习、发现自我。通过这种学习和发现,使‚苦学‛变为了‚乐学‛;使‚死学‛变为了‚活学‛;让‚难学‛变为了‚易学‛;最终变‚学会‛为‚会学‛。这堂课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新课程标理念。

3.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堂好课按照叶澜教授的五个标准来看,它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吕老师这堂课也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学生看了第一段描写‚打糍粑‛这件事后,老师跟学生在交流时,学生说‚写得不好‛,老师说‚你会怎么写,‛学生回答‚我会写一写糍粑的味道。‛这时学生已经对此事写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老师并没有对此观点进行深入探讨,而转向了别的话题。如果这时老师应继续追问:‚糍粑是什么味道,味道怎么写‛,让大家思考。当学生说出糍粑的味道后,我们才能说,通过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学生生成了知识。像这样的深入浅出的引导与启发,这节课仍显得深度不够。

对于课的评价方法多样,但不管怎么评,一堂好课,首先要有好的设计,好的设计应基于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研讨程度;基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它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其次要有高超的实施能力。主要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的能力(即:有根据学生现场回答,5

能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能力;有根据学生生成的知识,提出教学预设中没有的问题的能力;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方案的能力)。最后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林甸县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基本情况调查分析】推荐阅读:

罗甸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06-05

罗甸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理念11-02

上一篇:机关保密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中生描写冬天的雪的优秀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