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作文起步教学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抓好作文起步教学(共8篇)

抓好作文起步教学 篇1

德阳市庐山路小学

陈道琼

当前,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非常畏惧写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忽视了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更是我们要探索与实践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激趣铺路引发写作

对于初次接触写作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起步时有难度,易产生畏难心理。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降低难度,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情境能使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在写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情绪受感染,产生写作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比如,开学后不久,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那就是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班中一个同学的外貌,让老师猜猜描述的是哪个同学。这样既增加了师生间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介绍人物外貌要抓住他的特点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介绍,为后面的学习写人打下基础。又如在指导学生写《美丽的秋天》一文时,安排时间让学生先画一画,然后再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学生的兴趣盎然,“畏写”情绪也就一扫而光了。

方法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作文起步教学应当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盲目冒进,要搀好扶好再放手,降低写作难度,假设写作梯度。可以为先指导学生写好重点段,再逐渐落实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要求。比如指导《美丽的秋天》一文,我先让学生去观察秋天,画秋天,再把自己画的写下来。再比如写观察日记,我先请同学回去亲自动手做“绿豆发芽”这个小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做好观察记录。看谁观察最仔细,记录最详细,同时记录下自己当时的心情感受。然后将自己的记录整理,添上日期、天气,告诉学生这就是一则观察日记。我们在作文起步教学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二、夯实基础促进写作

作文起步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笔头表达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只有夯实写作基本功训练才能促进学生正确地写,有效地写,为今后写作立下坚固的基石。

措施1:从每一个标点符号抓起

在作文起步教学阶段,我发现学生的作文中标点用错现象较严重,特别是引号的运用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正确掌握。我帮助学生把学过的一些知识融会在一起,编了一首儿歌,让学生诵读:“提示语在前面,冒号引号紧相连;提示语在后面,后面画个小圆圈;提示语在中间,画个逗点在后面。”让学生又从语文课文里找出三种不同的例句加以巩固,并应用于自身习作,用儿歌的方式教学既简化了教学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教给学生在方格子里写作文时,标点符号占格的写作指导。

措施2:抓遣词造句

作文起步教学要丰富学生的书面表达形式,要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比较简单实用的表现手法,如叠词和比喻、拟人的运用。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天》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秋天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这句话可以怎么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说:“送走了夏婆婆,美丽的秋姑娘来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秋姑娘的脚步近了。””学生的文字逐渐就丰富起来了。

措施3:抓篇章结构

作文起步教学训练的重点是段落,但并不是排斥教给学生“篇”的知识。而是应该把一些基本的知识渐渐渗透,追求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可以告知学生文章要分节写,而优秀的文章小节数通常在4到5节。又比如还可以告诉学生开门见上,首尾呼应,点明题意不失为习作的好办法等。像在教《美丽的秋天》这篇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可以按地点写:“秋姑娘来到小溪边。秋姑娘来到田野里。秋姑娘来到果园中……”,也可以按颜色写:“秋天是红色的。秋天是黄色的。秋天是粉色的…… ”还可以按按事物的几方面写:“写秋实;写秋花;写秋雨。”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各不相同。

三、发展能力引导写作

在作文起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拓展现有的各种资源,加强知识积累,提高写作水平,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大量的词汇、精美的造句、完美的构思……都与课外阅读分不开,因此,我很注意帮助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以备写作时用。除了每周的阅读课外,我还增加了课外读书时间,要求学生准备采蜜集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笔记、制作手抄报。、经常小练笔。

让学生写日记养成习惯,经常进行随文随笔。这些随文练笔不一定非要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只要能写成一段清楚连贯的话即可,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负担,而写作的能力则在平时的训练中慢慢得到培养。俗话说“熟能生巧”,练得多了学生对习作就有了兴趣,遇到相似的作文题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米下锅”。

练笔的形式还要多样,除了记日记、随文练笔、写习作、读后感外,还要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其他形式,如:成语接龙、口头作文、讲故事、演讲、续写故事、改写故事、自编故事……这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大有好处。

3、注意对习作及时修改和评价,教学生学会互相修改、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小到修改错别字,大到修改语句、文章结构,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合作、自主学习的形式,在相互修改中得到提高。我对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以鼓励和赞扬为主,只要学生尽力去写了,就不加以大的改动。尊重学生的创造,他才会有更大的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班的学生在作文都有了大的提高。

4、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观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多提醒多注意,为此,我常开展一些活动,训练学生观察。如:让孩子发豆芽、养水仙花,观察豆芽、水仙的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学校开运动会,让学生观察运动员比赛时的动作、表情,写运动会上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或人等。这样的活动进行多了,学生就自然会注意到身边事物。

抓好作文起步教学 篇2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 就如“无水之源”, 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促使他们自觉自发的经常练笔, 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 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因此, 我在揭示每次的习作题目前, 总是以有趣的谜语、动人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教学《习作2》“我的自画像”时, 我先声情并茂地描述了本班一位学生的特征, 让同学们猜是谁, 大家的兴趣一下就来了, 纷纷举起了手, 我趁机出示本次习作要求, 给自己画张像。如果大家根据你的描述猜出是谁, 那就说明你的习作成功了。接着,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 仔细观察自己的外貌, 再想想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要求不出现自己的名字, 写好后交给老师。老师念, 学生猜, 结果大多数学生写的都能被猜中是谁。这时, 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对于那些学生猜不出的作品, 仍要鼓励, 师生一起共同修改, 直到满意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消除作文的畏惧情绪。

二、指导观察, 积累素材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 就让他们去描写, 去评论, 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 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 仔细观察事物, 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 写作时才有话可写, 写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因此, 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或从上到下, 或从远及近, 或由表及里, 或先人后景。例如, 写一处秋景时, 我先组织学生有目的的参观校园。虽然校园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但让他们直接说出有什么特点, 还是无从说起。因此, 我带领学生有顺序的观察, 重点指导观察校园的花坛。从花园的位置、形状, 花园里花的种类、姿态、颜色、气味及自己的感受等方面边观察边指导, 教给观察方法, 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逐步养成留心周围事物, 细致观察的习惯。除此之外, 我还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 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并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 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 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 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实际, 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 而是花一些时间与学生一起开展体育比赛、游戏、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 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实感了。通过以上训练,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 写起作文就有内容可写了。

三、学习例文, 由仿到写

苏教版教材每次习作都安排有例文, 例文起着指导学生写作的任务。例文都用的是孩子的语气, 写得是孩子的生活, 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 篇幅短小, 格调清新, 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作文起步, 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放的过程中, 抓住例文的特点仿写。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读懂例文, 明白例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把学例文落到实处, 使例文起到范例作用。如:《习作6》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文具, 教学时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示几种文具的名称,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读懂例文。学生通过自读思考, 分组讨论, 交流汇报, 教师点拨, 明白小作者通过仔细观察, 抓住了铅笔刨刀的形状、结构、颜色等特点和它的用途, 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进行自我介绍, 语言生动形象。通过例文学习, 学生明白了写好一个物体就要仔细观察, 抓住事物特点, 介绍清楚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同时要运用适当的叙述手法。接着, 让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一种文具,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 说说它的特点和用途, 教师相继出示一些词语供学生借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表达。可采取自由练说, 小组交流, 相互补充, 代表发言, 师生共评等方式练习口述。最后起草作文, 修改誊写。

四、读写结合, 读中学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人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让大家知道, 或者用嘴说, 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 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 从内到外。”因此, 语文教材中的几十篇范文, 是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好材料。这些范文可是学生习作的好例子, 要抓住这些例子的一些契合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将范文中生动的词语, 典范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描写原野的热闹非凡。为了让学生学会这种自然的总分写法, 我就让学生以“田野里好一派丰收的景象”为开头写一段话, 描写自己眼中的秋天丰收的景象, 巩固内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再如, 学了《三袋麦子》, 让学生续编故事。学了《石榴》一文, 让学生学习从外到内, 由视觉到味觉的方法写一种水果, 可用上文中的一些词语。这样读写结合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内化课堂知识, 发展语言, 还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注重讲评, 激励为主

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很感兴趣, 还在内心起到激励作用, 于是对这件事情就会更加关心, 想再试试, 更希望提高自己。因此, 作文讲评要尽可能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 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文, 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在每次的作文批改中, 只要学生能把句子写通顺, 错别字少, 符合习作要求, 我就给高分。学生哪怕只有一个好词, 一个好句, 我就给予表扬, 肯定他的成绩, 并在评语中写上“你有进步了!”“不错, 继续努力”等激励性话语。这样能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厌烦心理, 不那么怕写作文。

总之,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 更新教育理念, 认真、扎实的抓好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 为高年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 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如何进行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呢?

抓好起步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篇3

关键词:文言文;起步教学;阅读方法;语言形式;审美意趣;文化元素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如五年级的《杨氏之子》,六年级的《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等这不仅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也为中学学习文言文和课外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但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毕竟是一种陌生的文体,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所以,文言文的教与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文言文的起步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

一、抓阅读方法理解文言文

第一篇文言文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教材中,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编者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考量。在此之前,每一学段都有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已经习得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学习方法,如借助注释解词法、借用插图想象法、反复诵读品味法、背景资料辅助法等,这些学习方法一样可以适用于文言文。与此同时,学生也进行了大量成语、俗语警句的积累,并从中获得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助力。加上所入选小学课文的文言文都有短小精练、语意浅显的特点,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的学习。

如,教学《杨氏之子》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运用方法尝试读懂课文。有了方法的指引,虽说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非常的显著:

生:我通过注释明白了“甚”是“很”的意思。

生:通过看图和看注释,我读懂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但杨氏子的父亲不在,就叫杨氏子出来招待。

生:我也是通过看图知道“设”应该是“摆设”的意思。

……

在理解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时,我提出问题:“谁为谁设果?”学生有的通过联系上下文,有的通过看图,有的联系生活实际,明白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继而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语句中“承前省主语”的特点,强调“联系上下文理解法”的运用。

虽说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学生正是利用与此类文本相似的古诗词阅读技巧,达到对第一篇古文意思的读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看准时机,在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无法取得突破的时候,再给予点拔,并总结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

二、抓语言形式美读文言文

文言文句子长短错落,平仄有致,音韵和谐,而且篇幅短小,特别适合朗读。古文不朗读几乎体会不到它的妙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文言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对文本语言的朗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一贯坚持以“读”为中心,从读准确到读通顺再到读明白,最后再读出情味,其间穿插各种形式的读,如教师范读、师生对读等等,促使学生在读中见义、见情。

每一篇文言文,除了共性的读外,还应根据文本语言形式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朗读。如,在《伯牙绝弦》中出现的“哉”“兮”,是学生第一次遇到文言文的语气词,我以这二字为抓手,指导学生进行读字、读词、读句的推进式朗读:

哉兮

善哉 峨峨兮 洋洋兮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就是在一字一词一句的朗读中,渗透文言文的断句、延长等技巧,一点一点地去感受文言文的语感图式。而本文的前四句语言形式也呈现出一种对应之美,一鼓一听,一念一得,体现出文章所要表达的知音情意。于是,我抓这四句的语言特点,与学生进行对读,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形式美,也在读中感悟知音相惜之情。在师生对读之后,又设计了一个“与友对读”,让学生邀请自己的好友一同来朗读,千年的知音情,今时的同窗情伴着琅琅书声浓得化不开,学生在友情的体验中又一次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再顺势引导学生对比前四句话与第五句话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发现第五句这种长短错落的语言形式,恰恰是伯牙得知“子期死”后“破琴绝弦”悲痛哀绝的情绪的直观表现。通过对前后的对比读,将伯牙得失知音的悲喜两极情感推向了高潮。可以说,正是通过文章语言形式的参悟,以丰富多样的读,才可以引领学生随着文字走入人物内心。

三、抓审美意趣悦纳文言文

在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中,文字往往具有审美特质。文言文所呈现的美是千姿百态的,有形式美、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等。这些美凝练而含蓄,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感受并领悟的。因此,教学中教师最大的魅力就是能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感受到文言文中呈现的美的形态之后,把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融进文言文学习所特有的审美意趣之中去。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有理有据的辩斗;《伯牙绝弦》中伯牙与子期心意相通,互为知音的情意;《杨氏之子》中杨氏子机智聪慧,语言巧妙等。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两小儿辩日》时,巧妙地抓住“车盖、盘盂,苍苍凉凉、探汤”这两组词作为引出“辩斗”的先导。通过对这两组词之间关系的探讨将课堂气氛推向“辩斗”。在“辩日——‘趣的体验”教学环节中,通过师生互辩,生生互辩,引导学生活灵活现地体验了一回“辩斗”的乐趣:

师:开始辩斗!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起故。一儿曰——

甲组:(齐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乙组(齐读)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坚持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争辩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反驳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不服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跺着双脚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指着一儿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毫不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语速渐快,情绪愈发激昂,课堂语境层层推进,艺术性地重构“辩斗”的情境。这种依语造势,因语生情,以语而生意境的课堂探索,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更完成了对文本蕴含的意趣——“以怀疑为起点,以探究和辩斗为形式,以思想为结果”的领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爱上文言文都很难。

四、抓文化元素体味文言文

文言文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作品经过时间筛选,许多文章堪称精品。选入小学教材四篇文言文,既是流传已久的经典之作,对小学生而言又具有可适性。其中的文化元素也是力透纸背,穿越时空而来。《伯牙绝弦》中的“高山流水”“绝弦”是知音的文化符号;《两小儿辩日》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孔子是智者的文化代表;《杨氏之子》中杨氏子与孔君平的言语机巧,则显现出南朝士族洒脱生活的文化气质。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这些文化意象,引领学生咀嚼文字,自由想象,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体味文言文的风骨神韵。在《两小儿辩日》中,王崧舟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训练:“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这个训练看似平常,实则在引领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进而丰富了孔子这一智者形象。而在另一名师罗才军的《伯牙绝弦》中则是抓到了文本中“知音文化”的关键符号“高山流水”“绝弦”等,其将分散到理解语言、诵读语言、品味语言之中反复涵咏,又结合课后资料袋引导体会我国知音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这些名家的课堂上,我们深深切切地感受到教学文言文,教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蕴含其间的文化内核。

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文言文的起步教学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改革教法,指导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那么学生就一定能爱上文言文!

参考文献:

吴立光.文言文教学方略[J].文学教育:下,2007(09).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篇4

低年级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自升上中年级,涉足到学生作文教学,老师普遍感到:新教材的作文难教!根据这一问题,沉下心来细细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

一、探求原因,反思不足 原因一:教材把握失衡

纵观三年级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老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的空间越大,老师们就越难把握。很多老师都已习惯于老教材中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面对现在的习作,却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

就拿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来说吧,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老师会理解为写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下棋、游泳、打乒乓等,把原本非常宽泛的写作范围一下就限得极为狭窄,如果再加上必须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更少了。结果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乒乓比赛,要么是下棋比赛,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下子让比赛给充斥了。再如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次习作,根本不提任何范围,学生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和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学生最想告诉别人什么,就可以写什么。面对这样的习作,我们的老师更是犯愁,这可怎么办,什么都可以写,那不就没有写作规定了吗?这怎么指导呢?一直习惯于限制与规定的他们这样一来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为了便于指导,把没有任何范围的习作统一为:写一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原来没有什么烦恼的孩子为了能达到这次习作要求,一个个都成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当然除此之外,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原因二:教学方法不当

在作文教学中,面对开放的习作内容仍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作文指导时,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说,学生写,结果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学生的作文都如出一辙。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个性和儿童情趣,如此教学下的作文何有精彩?如第六单元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本人费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习作前的辅导,等学生拿起笔写的时候我便在教室里巡视起来。A正拿着笔在思索,见他一副认真的样子就没有打搅他。可是等一周巡视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愣在那里,一副双眉紧锁的样子。于是上前关切地问道:“怎么了?”“老师,我没有去过什么好玩的地方,我觉得那些地方都不有趣。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一见我问他,就把憋了好久的话说了出来。看着他一脸的纯真,我一时语塞。

二、探求策略,彰显个性

众所周知,作文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加工后通过文本的形式对外界的倾诉,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可是诸多的原因束缚了我们的学生,使得他们面对真善美的世界却不敢流露,不敢表达,更谈不上尽情地释放。

策略

一、蹲下来看孩子

学生的习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生命和意义所在。“生活、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叶澜语)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当然要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可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毕竟学生不是作家,而我们成人也不是评论家,我们应该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习作,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哪怕是一个优美的句子或一个生动的词语;再不然就是一个用对的标点符号,一个写得比以前更好的字。尤其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高年段的要求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词不达意、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为这些,而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一无是处,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就应该给予肯定。

策略

二、善于梳理、合理统筹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及意图是什么,这是作为教师必须要把握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其他的一切都将徒劳。三年级的习作教材放在语文园地里,每一个语文园地里安排了一次习作,每学期共八次习作。纵观这十六次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有四方面的特点。

1、兼顾了写实和想象。既让学生练习写实,又让学生练习写想象,这是课标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我们发现在每一册教材里面都安排了两次想象作文。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材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也是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这个是作为中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来的。我们也在习作教材里面得到了印证。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从上述习作教材的特点看,第二点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第二点,其他都无从谈起。课标也说得很明确:

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具体指导时,可以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如果说一、二年级是写话,那么三、四年级就可写“放胆文”了。

策略

三、勤于动笔,我手写我心

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要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也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老师们在教学中用好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道。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作文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相机生成。

心得体会: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本学期,我班的孩子进入三年级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思考半天,孩子们不仅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是乱编也找不出两句话出来,语言积累太少,很难写成一篇较完整的作文来。

怎样把学生领进作文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使他们在这块未经耕耘的土地里,播种自己想象的种子,长出参天大树;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语,真正发挥作文的功能;让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他们的灵魂;让经典优美的文章,在他们的心灵里生根呢?经过摸索、思考,结合我近段时间来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工作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循序渐进,在课文学习中融入作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第一步,学生写出格式正确、语句通顺、生动、内容具体的作文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对于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我采取“夯实基础、小步走”的策略、让学生的作文水平逐步提高。对于刚学习作的农村孩子,平时课外拓展阅读很少,词汇量积累很有限,要把句子写通顺,生动是很难的。

二、模仿写作

从模仿课文的连词造句、积句成段、构段成篇的表达形式入手,符合小学生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特征。学生通过多次模仿写作训练,加深了对状物的写作方法的掌握,不再感到无从下笔,写得不精,但是条理都比较清晰。

三、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小练笔”训练 1.抓典型——仿写。

2、找拓展——续写。

四、努力创造实践机会,为学生习作提供素材

五、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做摘抄的习惯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储备量

一年级作文的起步教学 篇5

康县大堡小学侯治勇

一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要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一个宽厚而坚实的基础,这就必须把大纲的要求科学有效地落实到起步教学之中去。为此,教师须对起步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进行正确操作。

首先,教师必须心怀全局,从本质上把握拼音、识字、学词学句、阅读、说写句子等教学与作文起步教学的内在联系,全面培养和提高一年级儿童的语文素质,使拼音、识字、学词学句、阅读等教学为作文起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教会儿童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工具

教儿童学习、掌握、运用语言工具,是作文起步教学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有关字、词、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训练,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儿童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工具。在这里,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儿童对语言工具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是依靠着教材中字、词、句各种训练所产生的合力作用,绝非某种单项训练所能奏效的。因此,要认真地搞好各项训练。如果认为作文起步教学只是造句、说话、写话等个别训练项目承担的任务,那就太狭隘了,势必要影响作文起步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让儿童获得大量的知识

一年级儿童处在启蒙阶段,让他们获得大量的知识,是作文起步教学的第二个重要任务。对一年级儿童来说,获得知识-1-

首先意味着认识外部世界。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儿童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语言和思维、进行说话和写话的基础。一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动物、植物、节令、生态、历史、传统、民族、人文、道德、礼仪、生产、生活、器皿等等方面的简单知识,而且绝大多数配有彩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学习知识的时候,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首先要让儿童对客观事物建立起形状、大小、颜色、质料、气味、声音、位置、动态、静态等方面的感性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获得知识必须经过的第一步,是儿童形象思维和发展语言的基础,也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文字内容,也要充分发挥图画和实物的作用,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去观察感知事物,在此基础上图文结合,学习、理解和运用文字,就会收到更佳效果。

3.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感情。

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感情是作文起步教学的第三个重要任务。对一年级儿童来说,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分辨事物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花红叶绿、春种秋收、鸟儿唱鱼儿游、东西南北、前后左右、根茎叶花果、鸡鸭马羊牛……这许多教材都能培养儿童分辨事物的能力。在拼音、识字、学词学句教学中,教儿童辨音、辨形、辨义也是在培养儿童分辨事物的能力。不过,这种分辨能力是初步的、最基本的能力,大多是凭借感性认识的。在此基础上,使儿童的分辨能力向深层发展,那就要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农民种玉米和小猫种鱼、小白兔种菜和小灰兔吃菜、友爱的小鸭子和

不听话的小公鸡、懒惰的狮子、不专心钓鱼的小猫、掰玉米的小猴子、喝水的乌鸦、送羊羔的巴特、不要金斧银斧的穷孩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沙洲坝乡亲……这些教材中包含着是与非的道理,教学中要引导、启发儿童搞清其中的道理,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同时,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丰富多彩的认识事物和辨别是非的教学中,可以逐步培养儿童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思想感情。他们喜欢蓝天、青草、鲜花,热爱大自然,热爱五星红旗,爱劳动,爱学习,团结友爱,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这些美好的思想感情不仅为作文的起步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也可为今后的做人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其次,在借助识字、学词学句、阅读、观察、说话、写话等教材,教儿童学习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儿童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抓住主要矛盾,选好强化训练的着力点。

大纲规定一年级作文的要求是“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学习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练习写句子”。学生学会用“部分词语”说话写句子,这是在学习运用语言工具。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是句子的建筑材料,学会用词造句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习掌握语言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我们在这个着眼于学生理解词义“会用词”的训练基础上,增加一层着眼于学生掌握句式“会用句”的训练,而且把用词与用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词的基础上把掌握句式会用句当作强化训练的着力点,作文起步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些。比如学生学习了“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这个句子,理解了词义,可以用“小山羊”“小牛”和“一同”“吃”“青草”等词去造别的句子,这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和××一同×××”的句式,学生能说出或者写出“老师和我们一同唱歌”、“我和妈妈一同看电视”、“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同去玩”这样的句子,不是比学词学句、掌握语言工具的效果更好吗?

基于上述认识,我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经过认真比较筛选,提出了一年级两册语文作文起步教学应该强化训练的着力点。

第一册

1.在说话、写句时会用:“

一、二……十”等数词和“一把、一头、一口、一只、一个”等数量词;“上、中、下、东、南、西、北、左、右、前、后”等方位词;“进、出、来、去、大、小、日、月”等词和重叠词(如“青青的草”“蓝蓝的天”)。

2.仔细观察简单图画和事物后,练习说写句子时,着重说写:

(1)图上(或事物)有什么物,它们在做什么,或者它们怎么样。

(2)图上(或事情中)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或者他们怎么样。

3.在学词学句、看图学文、课文、基础训练、看图说话等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下列句式,能在说写中运用:

(1)我(我们)是……(例:我(我们)是小学生)

(2)谁(会)做什么……(例:老师(会)讲故事)

谁和谁(一同)做什么……(例:我和爸爸(一同)看电视)

谁做什么和什么……(例:妈妈扫地和擦桌子)

(3)谁怎么样……(例:大家很高兴)

什么怎么样……(例:大公鸡很美丽)

(4)谁不做什么……(例:爸爸不吸烟)

什么不做什么……(例:小羊不吃鱼)

谁不怎么样……(例:明明不骄傲)

什么不怎么样……(例:猴子不安静)

(5)怎么样的什么……(例:圆圆的月亮)

(6)谁在哪里做什么……(例:同学们在草地上玩)什么在哪里做什么……(例:鸟儿在树上唱歌)

(7)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例:我晚上写作业)什么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例:大雁秋天往高飞)第二册

1.在说话、写句时会用:常用的数量词;“它、他、这、那、哪、也、非常、多么、常常、应该、真、更、很”等词;“吗、呀、呢”等疑问、感叹词。

2.能用简单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能把简单的主谓宾句说写完整,不残缺、不颠倒。

3.会在句中用简单的定语、状语(例1.可爱的小燕子飞回来了。例2.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例3.达尔文非常喜欢小动物。例4.王冕很爱画画。)。

4.会用“在……”表示时间、地点。会说会写“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子(例:明明在草丛里找蛐蛐。)

5.在学词学句、看图学文、课文、基础训练、看图说话等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下列句式,能在说写中运用:

(1)……有的……有的……还有的……

(2)……有时……有时……

(3)……又……又………

(4)……能……能……也能……

(5)……是……也是……

(6)……和……都……

(7)……和……都是……

6.会用逗号、句号、问号。

应该注意的事项:

1.要在做好所有字、词、句训练的基础上强化,绝不能丢开其他字、词、句训练而进行强化。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篇6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是学生作文的门槛,抓好学生起步阶段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能够自由地表达,成了小学生作文的一个难题。我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实践、总结,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这一难题

一、鼓励学生多仿写。

我们都知道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虽然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但从训练角度来说我认为是有好处的。如《听听,秋的声音》学完后,我就要求学生仿写片段。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扇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石榴露出笑脸,“啪啪”。是对秋姑娘的问候。......秋的声音,在每一个红红的苹果里,在每一片绚丽的花瓣上,在每一滴晶莹的露珠里,在每一朵绽放的秋菊里。

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跑来,向远方匆匆地离去。我觉得三年级作文刚刚起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我们老师教课文就是教学生学思路、方法、语言表达„„在写《我的家乡》这个作文时,我引导学生仿照《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出了家乡不同的景物特点。刚开始学生不会写作文,让他们仿写几篇有什么不好?能仿写也是一种进步,仿多了自然就学会写。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二、鼓励学生多观察。

生活是个万花筒,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微妙而有趣的东西。例如: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写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动物。然后回校与同学交流。第一次我发现他们是应付式的,观察的动物比较平凡,比较随意,于是我重新布置他们回去再观察,而这次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看谁的发现最有创意?”,即与众不同的。这次孩子们可积极了,他们的发现可新奇啦:有的发现了蜗牛走过的地方为什么总留下一条长长的线;有的发现天气很热时小狗总是吐着舌头,有的发有的发现金鱼为什么睁着眼睛睡觉——原来,金鱼不和人一样,金鱼是没有眼皮的!所以,金鱼就算很困了,它也不会眼皮打架;有的发现了蜗牛长触角的顶端有一个小黑球,那是它的眼睛,短触角相当于它的鼻子„„很多同学都写得很出色,很有意思,但就是这些微小的变化,被我们的同学捕捉到了,观察到了,从而记录了下来,这不是很有趣吗?听了孩子们交流的发现,我倍感欣慰,我想有时一个小小的激励或者是一次小小的比赛,孩子们的兴趣、劲头就截然不同了,所以有时我们要多想办法,以引起孩子们习作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多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没有大量的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每天中午,我硬性规定到学校的图书室,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于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让他们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名言、好的句段、古诗词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阅读课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多练笔。

引导学生多练笔对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课堂小练笔,能够开启作文教学大课堂。例如,我上《争吵》时,安利柯和克莱蒂之间因班子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写了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徕帝的宽容、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平时,同学之间的矛盾无时不在,于是我就叫他们写一篇跟同学产生矛盾的作文。许多学生写得很好,不但写出了怎样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矛盾,还写出了自己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还如,我上《槐乡的孩子》,学到里面写天热的段落时,我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己另写几句天热的句子,还变出花样写《天多冷》,学生也很快写出了自己在天热天冷时的感觉,读起来是既新奇又有趣;上《风筝》一课时,学到第三段写放风筝时,我问学生:“你们放过风筝吗?”没有一个回答是否定的,我于是又让他们写自己放风筝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大多也很真实可感,读来也很吸引人。

抓好作文起步教学 篇7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不分年级阶段,一味追求深度,侧重分析,千头万绪都要抓,结果学生进不了门,连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没有培养好。根据新课标,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朗读的能力,落实字词句的训练,重视语言的积累。总之,应该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来抓好阅读教学的起步。

一、激发情趣地读,让学生产生阅读欲望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小学与幼儿园不同,感悟快乐与乐趣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游戏,他们的求知欲望日益强烈,好奇心不断被激发,需要加强自己的各种能力。而阅读恰恰能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一座认识、感知世界的桥梁,通过阅读,学生的视野不断开拓,想象能力被激发,同时,精神生活也能丰富多彩。所以,要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为他们所学习的材料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他们通过配图理解、表演、游戏、角色体验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学习。如学习《水乡歌》一课,可先询问学生有无去过水乡,水乡带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然后相机播放关于水乡的画面,配上悠悠的水乡歌曲,就会瞬间带着学生一起穿梭到烟雨中的江南水乡,引发学生对它的美好遐想,以此产生向往之情。

二、加强训练地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低年级朗读的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有的课文还要读出语气。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刚从口语表达步入书面交流,这是一个进阶性跳跃的起步阶段。他们从认读一个个汉字开始,逐步向认读词语、句子发展,最后才能熟练地一行一行扫读课文。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低年级的课文字体较大,间距合理,且都标注拼音,这样,拼音、识字与阅读三者间的联系就加强了,有利于学生进行“双行认读”,达到识字与阅读的双重功效。所以从接触课文一开始,我就着力训练学生“一目两行”的本领,指导学生如何初读课文,根据拼音,由字到词,细细朗读,最终能不加、不减、不断,做到读准确、读流利,且能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脉络形成初步印象。当然,在训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学生语感较好,自己试读三至五遍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了。对这一类学生,要鼓励他们读出语气,增强训练的力度,提高他们的信心,帮助他们过好朗读关。

三、满怀情感地读,使学生品味语言之美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朗读指导则对培养语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低年级更是如此。因而,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精心指导,注重朗读,并要求能抓关键字词,带动学生认知感悟。

1.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

如《世界多美呀》第二段中“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学生对“蓝湛湛”、“绿荫茵”、“碧澄澄”等词语不太懂。可先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都表示什么,然后想想“蓝湛湛”和什么颜色相似?相机出示多媒体:“蓝湛湛”的天空位于上面,底下是淡蓝、蓝、深蓝,颜色不一的大海。接着,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看到过什么东西是蓝湛湛的。这样学生激活了已有经验,调动了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了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帮助他们借助已知了解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 展开想象,融入课文体验情感。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指导学生透过文字,品悟到语言的魅力。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所理解,也可借助课文插图或教师提供的图片材料,有效把握文章的意境,并能代入角色,融入课文,正确体会中心思想。如教学《小鹰学飞》中小鹰第三次学飞时,便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抬头看天空,你看到了什么?小鹰一边飞一边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看”到了,“听”到了,自然会被小鹰坚持不懈,学无止境的精神感染。乐学、乐思,文字背后的情感由此被领悟,阅读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不拘形式地读,使学生内化语言之意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对课文中的很多事都会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我们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欣赏课文,内化语言。无论是自由鉴赏、听读结合,还是看图吟诵、配乐和读,甚至多感官参与,让语言、语境、画面、情感等多方结合,均能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主体,加强记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自由朗读,将内心感受与独特体验表达出来,诵读积累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如《蘑菇该奖给谁》、《陈毅探母》等课文,都比较适合进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充分融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多角度多渠道阅读,加强学生内化语言之意的能力。

起步作文教学“三关”初探 篇8

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作文入门”呢?我认为,把好每一篇习作的“三关”尤为重要。

一、选材关

由于三年级习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教师的“扶”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材料的选取上,教师更应为学生掌好舵。

那么如何使学生信手拈来作文材料呢?笔者以为材料的来源主要是“生活”,这是我们直接积累材料的最佳方法。写作素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无处不有,所以,平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乐于记录生活,喜于感悟生活。为此对学生应当提倡平时勤写日记和读书笔记,把自己每天或每周感触最深的事记下来、保存好,把自己平时看课外书时的好词佳句记录下来。

二、草稿关

打草稿是小学生作文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草稿写完后,要反复修改,力求文字精练、表意准确、语言生动。

在课内,我指导学生打草稿,要求学生用铅笔写稿,写一行空一行,学生草稿完成后,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自改,放声读稿,看看是否符合写作要求。并在反复的阅读中把错字、不恰当的标点和语句修改过来,把不具体的地方补充具体,把多余的字、词、语句或段落删去等。再让学生互改,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交换评改,在读中改、在改中读。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总想表现自己,千方百计地把别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有时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潜在智能得到了开发,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面批关

面批是作文指导的法宝。对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要采取面批的方式。面批能够让指导更细致,更具针对性。因为面批时指导更能够针对学生作文的具体内容,更为细致地启发引导学生从立意、选材、表达,甚至遣词造句、段落标点等细节上作文,因而指导更具实效性。从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中可以看出,效果很好。

其具体做法是:一看、二问、三评、四批。 一看:教者对学生作文通观全篇,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二问:教者当面提问,针对习作的内容提出有关问题,让习作学生回答,以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三评:让其他学生对该习作的修改提出意见,使之从中受到教益和启发。四批:依据自己对习作的看法,结合学生的评议情况,教师给文章打上眉批、尾批。这些评语中应当有启发性,应多从正面提出一些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再给文章定上等级,最后签上批阅日期。

实施学生作文面批,不是一件容易事,一要时间、二费精力、三靠耐力。若能坚持数月,必有满意的收效。

上一篇:保密知识培训免费下一篇:会计员毕业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