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作文个性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凸显作文个性(精选8篇)

凸显作文个性 篇1

曲靖市沾益县德泽乡中学 田福智

电话:*** 邮编:655332

【关键词】个性化 素材 作文教学 作文评价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个性化素材积累,多渠道丰富作文教学内容,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优化作文评价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学生作文水平是体现语文素养的“半边天”,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在作文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学生身心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一个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有心人,用“我”的眼光去观察美、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要让他们去表达我见我思我感,真正让他们在作文实践活动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一、积累作文素材,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的写作过程要通过搜集写作材料,经过头脑选择分析,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自己的思想情 感。生活是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它本来就是一首歌、一幅画、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始终以自己的视角和心灵去感悟生活。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心智水平,所以他们对相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因此,学生素材积累中就蕴涵了大量个性化元素。在作文教学中,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引导他们大胆地对自我、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1、尊重个性差异

作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但是由于语文基础、生活阅历,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参差不齐,情感体验各不相同。我在命题作文《一副手套》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我用一副手套让学生观察,然后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位学生把手套描述了一番,我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接着说:“我发现这副手套有很多故事。”另一位学生发言道:“我看到了一双勤劳的手。”又有一位学生说:“我想到了我的同桌。”我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引导他们去看去想。接着一位学生补充说:“我还想到了一副来之不易的手套。”我随即表扬说这几位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思考,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在作文教学中,我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让他们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得以凸现。

2、激活个性表达

不论在什么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从呱呱坠地那天开始,他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积累着生活素材,这些生活素材都染上了“我”的色彩。在作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挖掘,提炼那些潜藏、积累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个性化素材,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记得七年级新生刚入学时,我布置了一道命题作文《军训二三事》。我原本打算只要学生能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把事件经过清楚地记叙下来,有所感悟就差不多了,但是仔细想想,如果学生平铺直叙,就达不到训练目的。我发现学生对军训颇感兴趣,对军训中的点点滴滴感受都比较深刻,如果面面俱到,学生是很难驾驭的。我就要求学生抓住几个“点”进行发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场面写下来,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来,把自己认为最动人的事记录下来。有的学生选择了几个场面,有的学生选择了几个动作,有的学生选择了几句话,有的学生选择几个眼神……每位学生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通盘托出,把整个军训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是体现个性发展的良好途径。

3、激发个性思考

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思维系统的发展先于语言文字的发展。所以,要实现学生个性化表达,促进学生个性化思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格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关 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学生有自己独特感悟和发现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他们个性展示的积极性。当学生由于知识储备量的限制,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不足,无法将自己的个性化心声展现为具体、生动的表达时,教师应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不控制学生思维创造的前提下,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需求,对他们的独特感情加以提炼和升华,从而形成学生的东西。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请学生自拟作文题目,然后组织学生将自拟的题目进行归纳分析。通过互相交流,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自拟题目的思路有这么多!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作文,写个性化的作文。比如:我在执教作文课以“发现”为话题时,就巧妙地将学生所拟题目《我发现“爱”》、《我发现妈妈的白发》、《我发现他有一个小秘密》、《我发现原来他是一位慈父》等作文题目请大家讨论分析,这样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足?学生纷纷指出有些题目太过于平淡,有些题目不够吸引人的眼球,于是启发学生怎样使作文题目更精彩?这样学生一下子情绪高涨起来,议论纷纷。一个个与众不同、生动鲜明,有个性化的作文题目展现出来。如:《多一个心眼的田老师》、《一堂流泪的课》、《长在背后的眼睛》等,此时我并没有点到为止,而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这样角度的文章该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出个性来?不断地接受着学生个化思维,并从中针对闪光点进行总结和提升,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引一条路,真 正让教学成为学生通往作文成功之路的领路人。

二、丰富作文教学内容,多渠道要“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抓住作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不断丰富作文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生活的海洋中,有“水”常流,学生才能调动起展示个性,抒写灵性的积极性。

1、向课内阅读教学要“活水”

学生在写作时最苦恼的就是无话可说,于是只有七拼八凑,生拉硬扯,敷衍了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是简单的文字组合,既不成文,也没有任何新意,缺乏个性。因此,作文教学务必向课内阅读教学借“水”。从阅读教学中学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为学生开渠道源,引进一泉活水。我在执教朱自清散文《春》时,就创造性地将课文的“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春夜图”让学生进行即兴绘画,学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绘画,兴趣剧增,一个个跃跃欲试,很快就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绘出了四幅画,学生欣喜若狂。后来,让学生仿写一篇《夏》、《秋》或《初冬》。学生通过对《春》的学习理解,在写作文时就轻车熟路,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写出来的作文就妙趣横 生,各有千秋。作文教学应向阅读教学开放,将作文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教学有机融合。我在执教《孔乙已》时,曾经尝试改变课文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故事,发表评论;执教课文《小溪流的歌》时,我就以课文为凭借,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创编童话故事,获得了较大成功。

2、向课外阅读要“活水”

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书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一旦需要,这些储存的素材就会迸出来供你使用,就可以信手拈来,妙手偶得。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在涌动。学生只有大量吸收信息,造成一种势能蓄势待发。我给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学语文》、《微型小说》、《体育世界》、《读者》、《故事会》等杂志,并开展“每日一读”、“文学快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我给学生介绍了《人民日报》一则题为《开放中国盼奥运》的消息,由于学生获得令人振奋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不少学生写出了作文《一位中学生的期盼》、《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我为奥运添光彩》、《我为奥运做一件事》……可见,有了信息,学生就不愁构思成文。

3、向生活要“活水” 学生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要有具体内容,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内容,才会调动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将作文课堂向生活拓展,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指导他们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并从中寻找写作材料。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比如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师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同学之间的交往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与现实世界接触的点与面不断增加,学生开始更多地关注起现实生活,例如社会重大事件,不但会引起成人的关注,更会激发学生的兴趣。“5.12”特大地震中的感人事迹,抗“甲流”中涌现出来典型,抗旱工作中的新篇章,让学生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出发,进行个性选材,有助于他们写出具有鲜明时代性,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将作文课堂向生活拓展,老师选择的命题要更具开放性、包容性、社会性,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习作材料,说真话,表真情,大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

三、提高写作技巧,寻找个性化“佐料”

何永康教授说:“文章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这番话,形象地说明了在文章中要有“光辉”,这光辉就是文章的亮点,那么在文中怎样展现光辉,张扬个性呢?我认为要让学生在作文时掌握写作技巧,为自己的作文添加 “佐料”。

1、寻找精彩的开头、巧妙的结尾

开篇新颖点题,能一下子把读者引入作文的中心或主旨上去。如学生作文《一步一人生》:“大海是由无数的溪流河川汇聚而成的,雨水是由无数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房屋是由一块一块的砖垒起来的,道路是由一个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生活的图画是由一件又一件小事拼接起来的,人生也是由一步一步构成的。”一步一脚印,一步一人生,便把一步与一生的关系诠释了。文章的开头排比,由大海、雨水、房屋、道路、生活层层推进,这样不仅使文章显得有气势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的结尾言犹尽而意无穷,有余音绕梁的效果,能够让人深思或想象,或陶醉。学生作文《何以报德》:“以德报德,是生命与生命间高境界的交流;以德报德,是爱心的体现;以德报德,是伟大的情怀;以德报德,是对美好社会的深情呼唤”。四个排比句,对文章中心思想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与升华。

2、寻找传神的细节、灵动的语言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人情美、人性美,具有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效果。例如学生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妈妈给我梳头发时盯着镜子里的脸怔怔出神,我想是心里流泪吧”。这细节描写非常突出,自 然贴切地道出了妈妈为逝去的青春而叹息和作者内心的怜惜,细腻传神,生动形象,让读者不禁为文中描写的母女情所打动。在作文中,适当运用一些整散结合的语句,如新颖贴切的比喻句,气势逼人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描写句,真挚动人的抒情句,甚至一个旧句翻新形式,都能使文章大为增色。如学生作文《家乡的小路》:“家乡的小路上流淌着妈妈深情的目光”。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现了妈妈对子女的一片深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3、寻找恰当的引用、独到的见解

恰到好处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既见证作者知识广博,又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但不可以滥用,有道 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作文就像美丽的孔雀展开绚丽的尾屏一样,学生作文要把自己最有才华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如果文章中能出现几句闪光的富有思辩性的句子,则能体现出学生独到深刻的见解,学生作文《季节》:“一年四季,永无止境地循环,无论是精彩还是平淡,都将在季节的画卷中长存,还是那话,一个季节,一个人生经历”。简洁的话语,由自然现象延伸到人生之理——一个季节,一个人生的历程,使文章内容得到深化,思想得到升华,显得很有分量。

四、优化作文评价,放飞个性翅膀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变化,特别是习作教学,正在不断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文仅有自由表达是不够的。在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在自由表达的同时,更加突出语言独特和表达创意,而要让学生动情地有创意地表达,就必须优化作文课教学中的作文评价,在评价中指导学生作文。

1、在评价中赞赏

一位教育家说:“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作为教师,就该理解学生这种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需求。在作文教学中,用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对于他们的回答,独特的见解精彩的表达,不要吝惜赞扬之词;对于后进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从中捕捉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教师要以宽容、欣赏的姿态鼓励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激励他们在习作中的进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最真诚的肯定与建议,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在评价中创新

语言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个丰富多彩的有声语言世界,文章写得好的人,总善于汲取优秀语言。作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我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常用一些诗句进行评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此时无声胜有声”、“万绿丛中 一点红”。这样的评价不但给予学生一种诗意的熏陶,而且无形中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只有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才能灵活运用。我发现紧扣时代脉搏的评价是师生对话的推动力,那些鲜活的生活用语是润滑剂,那些耳熟能详的谚语、歇后语是法宝。学生的语言也将在教师的评价语言的示范引导下变得更加规范,更加生动。

3、在评价中提升

在作文教学中,评价要给学生语言发展的空间,不仅要总结优点、缺点,更要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评价要渗透语言表达技巧,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把语言说具体说生动。通过评价语言,引导他们精雕细刻,把文章写生动,写精美,让每个学生都有写作目标,努力方向,使得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身边事物,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注重个性化素材的积累。让作文教学内容由课内向课外拓展,丰富作文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材与表达。在写作技巧上加强学习指导,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优化作文评价指导,在评价中指导学生作文,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真正全方位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让学生作文张扬个性,尽显灵性。【参考书目】

1、陈毛美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M]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

2、梁中杰主编《现代写作基础学》

[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8

3、张吉武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3期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4、张吉武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年第5期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5、《中学语文教学园地》

2008年第5期

6、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师用书》

语文出版社

2006年5月3版

7、骆小所等编《修辞学导论》

凸显作文个性 篇2

一、在激发情感中彰显学生个性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

学生在他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 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 激活了脑中丰富的、储存着的生活积累, 因而言之有物, 反观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 教师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 是最合适的, 如何开头, 又如何结尾, 讲得越透彻, 越细致, 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完成一篇习作, 学生必须有其情感的积极参与, 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活跃起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 用我手写我心, 展示出小学生天真的心灵, 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 学生兴趣的培养, 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 也无法在学生的习作中得以体现, 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 更不用说具有个性, 表达能力的提高, 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久而久之, 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 逐渐产生厌烦情绪。

情感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 可以是长时积累的, 也可以是即时触发的,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半命题作文《我发现了……》, 教学时, 我带了两个鸡蛋, 让学生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 分辨出哪个是生的, 哪个是熟的。学生兴致盎然, 由开始的对于作文课的意外惊喜到认真思考, 再找合作伙伴动手实验起来。有的学生从课外的学习中知道了用旋转鸡蛋的方法, 来辨别鸡蛋的生熟。在肯定学生成果的同时, 我进一步提出:“同学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今天类似的发现。”学生从刚才的情境中回忆了以前的经历, 重温记忆存储的相关情感, 开始畅所欲言, 在小组中想说就说, 说自己生活中的独特经历是学生乐于表达的, 原先使他们头疼的作文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二、在自主探究中张扬学生个性特点

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发现多数学生作文都是随心所欲, 一个段落该写与否, 该详与否, 全然不知。习作指导不得法, 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 更谈不上领悟运用。

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课的过程, 审题指导→选材指导→构思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说, 从审题到选材, 甚至如何表达, 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 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定死, 学生接触到题目后, 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 教者就“及时”指导, 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 表达出教者的理解, 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 而学生的创造性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 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 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 我尝试出一种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方法, 学生回顾文本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学生互评→学生自改学生互改→誊写→教师再改……, 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 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交给学生, 让学生能立足于文本, 又能在课外, 甚至在校外, 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教师在学生的习作过程中及时地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 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 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 这样指导下, 学生的习作, 绝不会千篇一律。

三、在习作评价中突出学生个性特点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由于受到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生活经历、能力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学生学习的效果, 采取的学习策略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此时要发挥指导作用, 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 并保证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保留学生的个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七册习作四时, 习作是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要抓住动物的特点, 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让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文本内容, 回顾本组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向学生提出:“我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不仅要说出外形特点, 还要进行由表及里的联想。在思考中不断搜寻习得的语言, 选择使用, 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一方面学生在介绍自己喜欢小动物 (如小猫、小狗、小鱼等) 的基础上回答上面的问题, 进行课堂交流, 让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写法、不同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课堂上的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修改。

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培养, 然后请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最后请同学们评析前面同学的说话练习, 注重分辨同学的不同特点, 教师在评价过程及时反馈、矫正、表扬、肯定, 找出不同学生的不同优点, 培养学生的评价、交流、选择、判断能力, 在批改习作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亮点, 及时加以指出肯定, 保留学生自己的特色。

关注细节 凸显个性 篇3

口头表达关注细节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运用准确的概念、正确的判断,并依据思维的规律组织严密、完整的语言程序,从而使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思辩性和逻辑性。

有时教师的语言上一个小小的激励就让课堂的气氛截然不同,例如老师《找规律》这堂课是这样导人的: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稍等,观察一下学生的反应。)这里有两组号码:女生记第一组(123412341234)男生记第二组(562587486729),觉得自己能记出来的就请起立,比一比男生记忆力好,还是女生记忆力好,准备好了吗?

师:觉得自己能记下来的起立。

师:看来我们班的女生记忆力真是好啊……

师:(根据学生站立人数)那我宣布:女生获胜,女生是最棒的!女生真棒!

本来的不公平,已经让男生受了委屈,再加上最后教师的“女生获胜,女生是最棒的!女生真棒!”让男生的不满情趣到了极点,教师正好趁热打铁,提问为什么不公平,从而引入新课!教师激励的语言引发了学生好胜之心,也为整堂课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肢体语言凸显细节

眼神是心灵的表露,很容易被人察觉。教师的眼神是课堂上有效的、非语言信息传递手段,它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表示拒绝;可以表达友善,也可以表达厌恶;可以显露欢快,也可以显露忧伤;可以是慈祥温和的,也可以是严厉冷峻的。

教师的眼神是极为丰富的,它能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递给学生。无论何时教师的眼神中应多一点鼓励和欣赏。

教师的手势是能辅助教学“表演”的工具,手势可以指示人、事物,也可以表达形状大小和动作。教师可借助手势,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师:同学们,看,来了谁?(教师邀请的手势)

它们是?(福娃,它们的名字)(出示)(手指逐个指)

师:2008北京奥运会的五位可爱的福娃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中。喜欢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生:北京欢迎你。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翘起大拇指)

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加上这五位生动活泼的福娃,将学生的激情再度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也变得更加浓厚。此外,教学时,教师站立或走动的姿势需自信、优美,将内在的精神显露出来,举手投足间应展现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值得信赖的神态,不能给人随便的感觉。与学生交谈时,身体宜稍微前倾,表示尊重学生及愿意倾听的接纳态度,并能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凸显作文个性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凸现个性。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能 力。【教学重点】用细节表现人物的个性。【教学难点】加强用语言展现内心的表达能力。【知识链接】 记叙文及其写作解读

要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开端、发展、高潮。这几个要素必须要在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不论写人的记叙文,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要求写作时要注意利用好六个要素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行动描写: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

我们借助熟悉 的课文中的例子,也可以参照一些小说作品中的选段来加深对行动描写作用的认识:

行动描写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上也有充分的体现,那就是我们熟知的“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一个简单的动词,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涵!这也是寓繁于简写人物的典型实例。

②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

《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由这个外貌特征可以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

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鲁迅的《祝福》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

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肖像描写不求形似要求神似,不求描写面面俱到,只求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

示例:“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反复出现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以塑造刘和珍美丽的形象,更为了戳穿段政府的无耻谰言。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③语言描写:一定要透过语言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描写的个性化”。我们一定会记得那个贪婪的吝啬鬼吧,他的视财如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的内心独白恐怕是让人永不能忘怀的。

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去写作,否则就会很不谐调。语言表达一定要得体。《红楼梦》中的焦大绝对说不出林黛玉说的话来。

④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在心理描写的方法上却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大致有以下几种:

a.直接描写心理。往往表现为“××想”“他觉得„„”。

b.动作表情写心理。如“他拖着铅一般重的腿。”“母亲用手摸了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

c.环境写心理。如“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 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

d.内心独白写心理。“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

e.幻觉写心理,也可以通过梦境写心理。《祝福》结尾: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的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荔枝蜜》中作者化为蜜蜂的描写也属此类。

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

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般用第一人称写文章,较多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但要注意不能只说一些浮泛的空话,诸如“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到很懊悔、我感到很暖”之类,要能把内心深处的精妙倾诉出来。【借鉴实例】

鲁迅《一件小事》

当“我”看到车夫关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时,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按正常的视觉应是越远越小,而在“我”的感觉里,却刚好相反,是“愈走愈大”,这就写出了“我”的内心震撼,自渐形秽。

言为心声,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

《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那一节,鲁提辖打了三拳之后发现郑屠可能死了,于是他就说:这充分地体现出鲁达的粗中有细。

再看一个例子 :《儿子眼里的父亲》

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

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六十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这一段独白把“儿子”“父亲”两个形象表现十分鲜明,反映了由幼稚到怀疑,到年少气盛不可一世,到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的心理发展过程,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在作文中也可以经常运用心理的变化来表现人物。(3)设计细节描写,一滴水见太阳。

人物的个性特征体现在细节上,细节描写能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细节是事情的细小环节,在叙事文学里,细节又是情节的单位。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人物性格的刻画靠情节来完成,情节又靠一组组细节的构成。因此,细节对于个性特征的表现尤其重要。它一般由富有个性特征的表情、语言和行动做标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即握手),这一组细节,把自己与情人依依不舍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真傻„„”的语言重复,则说明祥林嫂已痛苦到痴呆的程度;“我的叔叔于勒”在游轮上剖“牡蛎”,说明他被菲律普夫妇赶出家门后并未发财;赵本山一般用“腿泛软、坐不住凳子”的细节表演来表现拘谨的内心世界。俗话说,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这“一滴水”就是一组组细节,这太阳,就是人物的个性,就是文章要表现的主题。

学习如何凸显人物个性。要求能选取个性化事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还能恰当地使用修辞,这些都很必要。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方法”不是一切,要刻画好一个人物,还要立足于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和思考,要做有心人。要让大脑记录下生活中那些特别的细节。这样,作文时才有话可写,也才能写得好。【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检查。

请每一小组派代表朗读课前要求收集的“在名著中收集一位你认为很有个性的写人片断”。

二、分析评价片段,探讨方法 1如何理解人物的个性?

2过渡:我们扬起记忆的风帆,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说说名家笔下哪些人物最有个性?

3运用所学知识比较总结生动的人物描写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动手实践

1.写一个片断,两三百个字,写班级的一个同学或者老师,不能出现名字,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写的是谁。

2.设想一下:假如你生病了,你身边的人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关心你?譬如老师、父母、同学等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从肖像,行动,语言等描写凸显人物个性,而这些特征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善于表现人物的个性,文章才能打动读者,希望大家写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独到,新颖之佳作。

附参考答案

二、分析评价片段,探讨方法 1如何理解人物的个性?(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

2我们扬起记忆的风帆,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说说名家笔下哪些人物最有个性?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归纳:这些人物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表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凸显作文个性 篇5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在我看来,它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而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向自我开放的课程尤其令我们关注。它意味着学生的阅读将凸显个性,张扬个性。

一、说中见个性

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阐释;不同的作者与同一作品对话,也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不是由教师从课文中提取出来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作为读者去发现与创造的。学生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所产生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

例如在《最大的麦穗》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学生因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不同,回答非常具有个性化。

如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当然,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个性。

二、读中见个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朗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阅读主体的“心理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如《悲壮的一幕》一课中,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加上表情、动作,将前苏联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的临危不惧,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替,将书中的画面转化为内心视象,将感悟自得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聪明、更善良、更宽容。

三、写中见个性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既可采用说、读的形式来表达,也可采用写的方式来抒发。“说、读”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学生思维易受其干扰,人云亦云。用“写”的方式来表达,能弥补“说、读”之不足,让学生全员参与,体现教育机会的均衡。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结尾时,让学生写一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由于每个学生理解程度不同,学生们认为老人清瘦、热情、豁达、开朗、自信、热爱生活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浅不一。要使阅读教学个性化,就不能只有一个答案、一条思路。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这样的教学才能呈现出开放的理想境界。

四、演中见个性

意味深长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热量与作家热烈拥抱,并同时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调动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演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如《三借芭蕉扇》这一课,课后要求学生排练课本剧。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再加工与再创造,发挥小组优势,有的选音乐,有的带来道具芭蕉扇,有的化了妆,有的制作了背景,有的加入了自创的台词。因此,当学生置身于课本剧表演之中,以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作品的角色时,他的独特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在自己饰演的角色上打下鲜明个性的印痕。

五、查中见个性

探究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一种。它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即为了探究、研究、解决某一个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

如《悲壮的一幕》一课,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设计让学生围绕“感受太空,太空航行知识问答”这一主题在网上收集资料。学生们按照个人兴趣自行组成小组进行研究。小组把下载的资料做成主页,其他想了解的同学只要点击其主页就能了解。在查资料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表现得相当明显。同时这一课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所表现出的内在潜能给我以巨大的冲击,给我以新的启迪。

个性化阅读意味着我们教师将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价值观念,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它意味着人性的回归,人的情感、品质、人格、知识等不再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人的尊严、价值、自我意义、个性将得到张扬。

作者邮箱: zjh9015@sina.com

凸显作文个性 篇6

教师:赵玉红

2012年9月8日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统一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的个性,理解人性美的内涵。

2.学会用典型材料来凸显人物的个性。

3.学习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

节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个性凸显人物的几种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凸显人物的个性 教学设想:

理论联系实际,既把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传给学生,又举出让学生信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从而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教学效果。教学步骤

(一)、人性和个性的辨别举例。(详见课件)

(二)、人性的光辉(美好的人性)的举例探讨明确。(详见课件)

(三)、人物个性的理论探究及举例说明。(详见课件)

1、什么是人物个性特征 ?

指的是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

2、情景再现(详见课件)

3、写法借鉴

⑴、恰当独到的选材

从源于生活真实,不可刻意编造;独具个人特色,切忌人云亦云;组合各个方面,加强详略处理

⑵、真实生动的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特定的生活环境描写

(四)、选材和各种描写的技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以详细说明。(详见课件)

(五)、课堂小结

(六)、能力提升:语言片段训练及失误举例(详见课件)

(七)、佳作欣赏

(文段一、二见课件或教师教学用书第116、117页)文段三

浸泡过的陈山楂

(2008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那些被蜜泡过的山楂,愈发香甜。——题记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那里的人都称那叫“沟子里”,因为实在太偏僻了。像别的农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常赤脚遍山地跑。高一语文备课统一教案

教师:赵玉红

2012年9月8日

和伙伴们最爱做的事,便是在树林里,找陈山楂。

现在已经找不到陈山楂了,那和别的山楂果儿不一样,陈山楂的味道是又苦又甜的,生活的味道。树林里的枯桠很多,那后面常常有陈山楂,稚嫩的皮肤常常被划破很多口子。但依然想摘,那红滴滴的陈山楂。伙伴们喜欢捡地上的,那种熟透了的,薄薄的果皮有些蔫了的,因为那样的果儿比较不苦。而我,喜欢把手伸进枝桠的最里处,摘那些鲜红饱满的陈山楂,那样的果儿才苦。

我并不是喜欢尝这苦,而是外婆的手能把这苦,变得愈发香甜。

我和外婆住在一间下瓦房里,房间很小,只有简单的家具和一个神奇的灶台,让陈山楂变得香甜的灶台。

我看外婆炒过陈山楂。她先用刀片把果皮刮掉,然后小心地去籽。然后用蜜泡一段时间就可以炒了,边炒的时候边放糖水,直到把糖水变成稠稠的糖浆就可以吃了。

那大概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吧。神奇的灶台把苦涩的陈山楂变得香甜。伴着蜜的滋润和外婆的爱,我的小时候,愈发香甜。

长大后回到城里,再也没吃到陈山楂。外婆有次来看我,带来了。我无意中发现,外婆皱纹满布的手上有一道道的割伤。我知道,她是到林子里,到枯桠之间,帮我带来的,这香甜。外婆说,陈山楂变少了,难找啊。外婆笑着,我却哭了。陈山楂的味道没变,我知道,外婆的爱也从来没变。

外婆去世的那天,我又进了那间小瓦房,一样的摆设,只是那个灶台上布满了灰,泡陈山楂的小铁桶也生了锈。看着墙角挂着的一瓶蜂蜜,原来在很久以前,外婆就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

人生,不就像陈山楂那样吗?

山楂果儿很甜,可是,陈山楂是很苦的。但它比普通的山楂果儿香,很香很香,便觉得甜了。高一语文备课统一教案

教师:赵玉红

2012年9月8日

城市里找不到陈山楂,我想现在的“沟子里”也早没了吧。就算有,少了外婆的爱,也没办法变得香甜了吧。

人生,是一段很漫长的旅程,也许像陈山楂那样,苦多于甜。但人生也没什么可畏惧的,因为泡过蜜的陈山楂,很香甜。

也许果汁很甜,但我相信,香不过陈山楂。

我们的人生如陈山楂般,在枝桠的最里处发光。总要受点伤,才能显露那鲜艳。也正是有父母亲爱的浸泡,才让我们愈发香甜。

人生的路上我不再觉得苦涩,因为外婆一直活在我的心里,滋润着我。

愿能在山间的小道寻到那陈山楂,童年里最让我愉悦的果儿。

多加点糖块咖啡便不苦了。多加点糖水矿泉水也甜了。多加点爱,人生便不苦了。

愈发香甜的陈山楂,因为在外婆的爱里浸泡过,便不苦了。——尾记

给父亲的情书

(2008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父亲,当别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题记

父亲,您知道吗?传说女儿是父亲前生的情人。我知道这个说法的时候,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我想,如果前生我们是情侣,最后的结局也一定是和平而安宁的。相约着喝了孟婆汤,然后无牵无挂地走上奈何桥,来了今生。而今生,我成了您疼爱的女儿,您是我最敬爱的父亲!

年幼的我,淘气而固执,当邻居家的同龄女踮着脚尖翩翩学舞或是昂首练歌时,我惟一的喜好,却仍只是赤着脚丫活蹦乱跳。我喜欢享受那种脚踏实地的幸福,虽然对于一个女孩那太过于“没有规矩”。当邻家的孩子捧回奖状路过家门口时,母亲羡慕着,回头看看我,一个只想赤着脚丫自由玩乐“不成体统”的淘气鬼,又失望着。父亲,谢谢您在这时,告诉母亲不要难过,然后骄傲地对我说:丫头,那些孩子都不快乐,而你是最 高一语文备课统一教案

教师:赵玉红

2012年9月8日

快乐最幸福的女孩。谢谢您,父亲!

上了初中的我,安静而淡泊。当一个个同龄的孩子又争着抢着竞选班干参加比赛的时候,我却只喜欢安静地坐在一边,读各种各样的文章。我喜欢思想随着文字跳跃飞翔的快乐,虽然对于一个初中生那太过于孤僻。当邻居的孩子再次把“优秀班干部”或比赛所获得的奖状及证书带回家,他们的父母言里言外地炫耀时,母亲再一次羡慕着,然后终于忍不住骂起我来,训我不上进。父亲,谢谢您在这时,劝住了母亲,然后自豪地告诉我:丫头,选择你想要的就好,那些名利太沉,不要就算了。而你,永远是父亲心中的冠军!谢谢您,父亲!

终于上了高中,母亲祈祷着我可以当个不再让她那么操心的孩子,而您,告诉我您一直很相信我。高中生活丰富而紧张,高考的压力如影随形,仿佛一切努力的存在,只是为了高考!听说读理科后只能当“工人”,母亲拼命地阻止我选择理科,也是您,父亲,谢谢您在这时,再一次给了我支持的臂膀,说服了母亲,让我选择了自己的喜好。谢谢您,父亲!

现在的我,终于在高考了。父亲,我知道校门口没有您的身影在等候,但女儿一点也不孤单。我知道您的心,一直都陪伴着女儿!

父亲,再次谢谢您,让我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享受安静的少年。女儿也相信自己,可以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谢谢您,一路让我选择了做回自己!

父亲,我把您放在心上,请您和母亲原谅我任性时不经意的一跺脚,踩伤了你们的关心和爱护。来生,如果可以,让我当您的父亲,好吗?我向上帝保证,也让你做你自己,给你快乐自由的天空!今生,谢谢您!父亲。

(八)、学生分组讨论以上两篇文章,然后小组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说说这两篇文章是如何表现人性的光辉、凸显人物个性的。

(九)作业

通过语言体验凸显语文个性 篇7

一、取法诵读

取法诵读, 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没有对语言抑扬顿挫的吟哦, 没有朗朗的书声, 语文课何见语文的味道?指导学生诵读, 要读准字音, 还要在节奏、韵律、情感等诵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 力求在涵泳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错落, 进而感知作品的思想和形象, 获得精神陶冶。如在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时, 怎样才能与文本中作者豪迈、澎湃的情感形成共鸣?诵读文句就是一条最方便的捷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显然, 没有对语言的体验、品味、积累、领悟, 就不是语文。语文教学不可忽视语言这个本体。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首先是一个语言教学的过程。“无论在我国还是外国, 文学教育从来都是以语言教育为基础的”。可见, 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揣摩、品味, 形成形象的感悟, 实现思想的升华, 达到审美的愉悦。

二、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需要积累, 语文教师要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加以揣摩、研究, 品味文章特定的语言形式, 认识作者的语言风格。例如, 吟诵“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时, 我们能触摸到一个满怀报国豪情的民族英雄坎坷的心路历程;背出“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时, 我们似乎能看见王维正用那传神的笔墨描绘着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有教育专家说过, 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 就应该背诵一些东西, 这是语文的基础和本钱。的确, 对于经典作品, 语文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让学生“背得下, 默得出”, 抓好语言学习积累的基本功, 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学会领悟

语言的学习需要在感受中领悟, 所以, 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就应当努力让学生直接获得语言的感受, 要给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反复听读, 在听读中从整体上感受文章的语言, 了解文章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脉络, 而不能让他们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肢解式的讲读中被动地接受标准答案。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我们爱你啊, 中国》一文时, 作者的那种喷薄欲出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 蕴涵在每一诗行之中, 不认真揣摩每一句的语气、语调、重音、停顿, 就不能体会到诗的深邃内涵。通过语言文字与学生的阅读感受产生共鸣, 这才是有效的深层次阅读。

四、联系生活

语言与生活密不可分,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向生活学习鲜活的语言, 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 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和积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语言的训练和体验, 实质是语文的个性使然, 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事物的价值大多附着在其个性上, 语文课的魅力在于其学科个性。语文教学应充分展示语文的魅力, 失去了语文的个性, 语文教学就失去了价值。让语文教学蕴涵着丰富的语文韵味, 焕发出无穷的语文魅力, 应是语文教师始终的责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凸显语文个性。所谓语文个性, “就是蕴涵在作品中的原汁原味, 即通过文字呈现出的优美画面、动人的情节和隐含在其中的深刻的哲理和高尚的情操等, 这些, 通过精妙的文字表露出来, 它包含了文章的构思、文字的表述、主题的构建等方面”。

巧设悬念 凸显个性 篇8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人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伕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伕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写作启示录]本文描写人物可谓不露声色,仅仅抓住人物的只言片语,便让人物跃然纸上。文章巧设悬念,同时运用对比、欲扬先抑和侧面烘托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医术高明、讲究原则、慷慨大方的医生形象。文章的伏笔也写得精妙,让人物的个性在结尾发出耀眼的光辉!

上一篇:小学班长毕业致辞下一篇:申通物流企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