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的业务核算(精选10篇)
(1)生产车间从仓库领用各种原材料进行产品生产。用于生产A产品甲材料150, 单价10.50元/千克,乙千克材料100千克,单价 16.50元/千克;用于生产B产品 甲材料120千克,单价10.50元/千克,乙材料80千克,单价 16.50元/千克。(2)结算本月份应付职工工资,按用途归集如下: A产品生产工人工资 5000元 B产品生产工人工资 4000元 车间职工工资 2000元 管理部门职工工资 3000元
(3)按规定根据职工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
(4)计提本月份固定资产折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600元,管理部门使用固 定资产折旧300元。
(5)以库存现金200元支付应由本月份车间负担的修理费。(6)车间报销办公费及其他零星开支400元,以现金支付。
(7)车间管理人员出差报销差旅费237元,原预支300元,余额归还现金。(8)将制造费用总额如数转入“生产成本”账户,并按生产工人工资的比例摊配 计入A、B两种产品成本中去。
(9)结算本月A、B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本月A产品100件,B产品80件,均已 全部制造完成,并已验收入库,按其实际成本入帐。要求:
设置《出纳业务核算》课程可以让学生们从单纯地关注知识和技能转为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 从强调获得新知识转化为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们能够努力做到终身学习, 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从就业形势上考虑,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就成了社会愈来愈关注的热点。通过学习《出纳业务核算》课程, 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提升出纳实践技能,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因此, 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出纳业务核算能力成为了会计专业教师的重要责任。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模式, 能够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 从而实现就业和创业。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设计目标
《出纳业务核算》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综合职业能力, 这是课程设计之核心, 主要包括了出纳业务范围之内的各项业务技能与知识, 独立学习和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能力, 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出纳业务核算》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相关出纳业务核算知识, 应用这一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 使学习者具备出纳人员的上岗能力。出纳职业能力教育的目标为了解出纳人员的职责、权利、工作内容和对工作要求等;了解现金、银行存款和票据管理办法、印章使用与管理;会填报支票, 办理各类结算手续, 能填写进账单和开具各类发票;能填制与审核各类原始凭证以及记账凭证;应用记账规则来登记日记账和结账;能够核对没有达到的账项, 并且依据单位的经济业务来处理好各种账务;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懂得点钞技巧、现金收付以及更正错账等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方法
《出纳业务核算》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任务驱动为行动导向, 围绕着出纳岗位的职业能力, 将出纳工作过程为主要依据, 将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出纳工作任务作为驱动, 将出纳知识、技能与态度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充分地体现出教、学、做等相互结合的《出纳业务核算》教学方法。《出纳业务核算》课程应当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做中教, 大学生们在做中学, 师生们均能做到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们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相关知识, 而是要同时具备六种角色, 也就是要求成为《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操作的示范者、能力的培养者、疑难的解答者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者。大学生群体也不只是被动地倾听教师授课的被动角色, 而是要同时具备以下六种角色:也就是学习的主动者、知识的求索者、操作的实践者、能力的锻炼者、疑难的咨询者以及职业道德的养成者。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 应当将案例教学作为主线, 运用各种途径, 不断开发学习资源, 从而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组织评价
一是在《出纳业务核算》课程的教学组织上。应当运用分组教学与集中教学相互结合的方式, 将由教师主导进行教学与大学生群体自主学习相互结合, 明确项目训练与自选项目训练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当提前为每一组学生发放任务书, 确定课堂教学的学时, 教师应当及时讲解演示的内容与时间的安排。大学生认真准备的知识、讨论内容及时间、训练内容等等。同时, 教师应当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任务以各种不同形式展示给大学生, 并通过分组形式对工作任务实施讨论。当然, 教师还可围绕着项目或者模块, 依据工作任务之所需来安排《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 并实施相关知识拓展。二是在《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评价上, 应当突出评价所具有的多样性, 努力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的相互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相互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的相互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的相互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的相互结合等形式各异的评价方式, 从而提升教学的成效。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 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出纳专业人才为基础条件, 以工作过程为主要载体, 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有效组织与实施, 把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进行结合, 让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保持一致, 从而提升了《出纳业务核算》课程的教学成效。
摘要:《出纳业务核算》课程不仅对于培养合格的出纳人才来说十分重要, 而且也是高等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实施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模式, 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本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 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工作过程,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筠.关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11) (下)
[2]任瑞波.项目教学法在出纳岗位实务教学中的探索[J].现代企业文化, 2008 (29)
【关键词】:委托代销会计核算纳税差异
企业销售商品,有时会采用委托代销方式。委托代销是委托方按合同要求先把要销售的商品发给受托方,由受托方对外销售,委托方发出商品时不确认收入,最后以受托方实际对外销售的清单来确认销售收入。在会计实务中,这项业务属于特殊销售商品业务,因为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不确认收入,而在收到代销清单时才确认收入,这就涉及到企业在交纳所得税和增值税时,与一般销售业务在交纳税金的时间上是有所区别。
一委托代销商品的方式
1没有附带条件的视同买断方式。指委托方和受托方签定合同或协议,委托方按合同或协议的价格收取货款,商品的实际对外售价由受托方自定,实际售价与合同或协议价之间的差额归受托方所有。如果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协议明确标明,受托方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委托方无关,那么这种交易方式与一般销售业务就没有实质区别,在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时,委托方应确认相关销售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有附带条件的视同买断方式。这种方式指:如果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协议明确标明,将来受托方没有将商品售出时可以将商品退回给委托方。或受托方因代销商品出现亏损时可以要求委托方补偿,那么,委托方在交付商品时就能不确认收入,受托方也不作购进商品处理,受托方将商品销售后,按实际售价确认销售收入,并向委托方开具代销清单,委托方收到代销清单时,再确认本企业的销售收入。
3收取手续费方式。指委托方和受托方签定合同或协议,约定商品的对外售价由委托方自定,受托方按照委托方指定的价格销售商品并结算货款,受托方只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计算方法收取销售手续费,不能赚取进销差价。这种方式下,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而应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委托代销业务主要指后两种方式,既有附带条件的视同买断方式和收取手续费方式。
二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以下举例,对委托代销业务三种不同方式下,委托方的会计如何处理进行分析。
例1,甲公司委托乙公司销售商品100件,合同价为200元/件。成本为120元/件,商品的对外售价由乙公司自定。合同约定;乙公司在取得代销商品卮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甲公司无关。这批商品已经发出,货款尚未收到,甲公司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为3400元。
由此可以判定,甲企业已把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属于第一种没有附带条件的视同买断方式,即一般销售模式。甲公司的具体账务处理如下:销售商品时。借:应收账款23400,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费)3400,结转销售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12000,贷:库存商品12000;收到货款时。借:银行存款23400,贷:应收账款23 400v在不考虑其他税费的情况下甲企业当期应确认交纳所得税2000元[(20000-12000)*25%],增值税3400元。需交纳的税费共5400元(2000+3400)。
例2以例1为例,假定合同约定,乙公司在取得商品后,每月按实际销售的清单与甲公司结算货款,如果商品滞销,可以无偿退回。若乙公司当月销售30件并送来清单,甲公司按清单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根据此题可以判定,发出商品时,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及报酬尚未转移,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属于第二种有附带条件的视同买断方式。甲公司的具体账务处理如下:发出商品时。借:发出商品12000,贷:库存商品12000,收到代销清单。借:应收账款7020,贷:主营业务收入6000(30*200),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费)1020(6000*17%);结转销售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3600(30,120),贷:发出商品3600,甲企业当月应确认交纳所得税600元[(6000-3600)*25%],增值税1020元,需交纳的税费共1620元(600+1020)。因为剩余的商品未收到代销清单,所以当期不确认收入,但会在以后确认。其实例1与例2中,在不发生退货的情形下。甲企业应交纳的总税额是一样的,但由于例2属于代销方式下的视同买断,按代销清单来确认收入,使得应交纳的税额可以分期递廷交纳,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和现金流出的压力。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销售商品是采用一般销售方式还是委托代销方式,委托方在确认收入时点上是不同的,因此在交纳税费上也是有差异的。采用一般销售方式如例1,当期确认收入20000元,并交纳相关税费5400元,如企业采用现销形式,对企业的现金流出是没有影响,如采用赊销形式,则企业需要在当期垫支税费,对企业资金周转产生重大影响,采用视同代销方式如例2,当期确认收入6000元,交纳相关税费1620元,相比例l要少确认收入14000元,少交纳税费3780元,这种方式对资金流出企业的影响相对小,但会使利润表中销售额的增幅下降,采用收取手续费方式销售如例3,在确认收入时与例2相同,而交纳相关税费却比例2少交150元。
银行承兑汇票的兑付期最长为6个月。企业可以获得兑付期间的利息收入。如果是差额承兑,可以利用差额部分的资金。因上述的两种好处,银行承兑汇票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工商企业的支付手段。银行承兑汇票; 会计核算; 保证金
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汇票的一种。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两种。
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企业的一种支付货款的方式,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应用是越来越频繁。中华会计网校的高志谦老师这样定义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是购货企业跟销售企业打的一张借条。因为银行承兑汇票的兑付期最长为6个月。企业可以获得兑付期间的利息收入。如果是差额承兑,可以利用差额部分的资金。因有两种好处,银行承兑汇票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工商企业的支付手段。但是企业对银行承兑汇票的会计核算,真正核算正确的可谓少之又少。
下面,我首先把银行承兑汇票的业务流程给大家作一下介绍。因为只有知道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流程,才能正确的进行银行承兑汇票会计核算。银行承兑汇票办理的流程:
(1)承兑人根据出票人的信用等级要求出票人按比例存入保证金,保证金比例常见的有100%、60%、50%和40%、20%等几种。
(2)签订《银行承兑协议》和担保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质押合同),按规定办理抵(质)押登记;(3)银行将空白银行承兑汇票交出票人填写或者银行业务人员打印票面内容,并向出票人一次性收取票面金额万分之五的承兑手续费。(4)银行承兑汇票填写或打印完毕后,由出票人在第一联和第二联加盖其财务印鉴,银行审核后在第二联加盖银行汇票章和经办人手章,留下第一联后,将银行承兑汇票的第二、三联交付出票人。
(5)出票人将银行承兑汇票交付收款人。
(6)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由收款人、持票人将银行承兑汇票交付其开户银行。出票人将款项由出票人保证金帐户首先划到出票行一个特定的帐户,再由该帐户将款项划到持票人的开户银行帐户。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正确会计核算: 1.差额银行承兑汇票的会计核算:
比如向银行存入500万元保证金,办理1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 存入保证金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承兑保证金500贷:银行存款500 2.从银行拿到汇票时不作帐务处理。向客户交付银行承兑汇票时: 借:应付账款等1000 贷:应付票据1000 3.承兑汇票到期时: 借:应付票据1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承兑保证金500 银行存款 500
1、全额承兑汇票账务处理:即企业向银行存入1000万元保证金,办理1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 存入保证金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承兑保证金1000贷:银行存款1000 2.从银行拿到银行承兑汇票时不作帐务处理。向客户交付银行承兑汇票时: 借:应付账款1000 贷:应付票据1000 3.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 借:应付票据1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承兑保证金1000 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为了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方便、快捷,常常把收款人都写作自己的一个子公司、分公司,等办出银行承兑汇票后,再由子公司、分公司背书后,交付给真正的收款人。如下:
A公司签发总额为1000万元的全额银行承兑汇票20张,收款人都是A公司的子公司B公司。这样在办理过程中,尤其是在机打票的情况下,出票非常的快捷、方便。会计核算 : 1.存入保证金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承兑保证金1000 贷:银行存款1000 2.从银行拿到汇票时不作帐务处理。
3.向客户交付银行承兑汇票时:如付给供应商C公司1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由B公司先背书后,再交付给C公司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C公司 10 贷:应付票据 10 4.如付给供应商D公司1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由B公司先背书后,再交付给D公司。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D公司 10 贷:应付票据 10 其他的银行承兑汇票支付时会计核算依次类推。④承兑汇票到期时: 借:应付票据1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入承兑保证金1000 以上是企业办理的银行承兑汇票的处理,下面再谈一谈企业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的正确处理程序。
一、因债务人抵偿前欠货款而取得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 借:记应收票据 贷:应收账款
因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借: 应收票据 贷: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如为带息应收票据,应在会计期末(一般是月末)时,按应收票据的票面价值和确定的利率计提利息 借:应收票据 贷:财务费用
二、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收回款项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 银行存款 贷:应收票据
如为带息应收票据到期收回时,应按收到的本息,借: 银行存款
按票面价值贷: 应收票据 按其差额 贷:财务费用
三、企业可以将自己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企业将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以取得所需物资时,按应计入取得物资成本的金额 借: 材料采购 或 原材料、库存商品 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可抵扣的增值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按银行承兑汇票的票面金额贷:应收票据 如有差额
借记或贷记 银行存款
四、企业应当设置银行承兑汇票备查簿,逐笔登记每一银行承兑汇票的票号、出票日、票面金额、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到期日、背书转让日、贴现日、贴现率和贴现净额以及收款日和收回金额、退票情况等资料,银行承兑汇票到期结清票款或退票后,应当在备查簿内逐笔注销。
答案:
一.名词解释 存款业务的核算
1.基本存款帐户:是存款人因办理日常转帐结算和现金收付需要而在银行开立的结算账户。
2.一般存款帐户:是存款人因借款、现金缴存或其他结算需要,在基本存款帐户以外的其他银行
开立的银行结算帐户,是在与基本存款帐户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单位开立的帐户。
3.专用存款帐户:是存款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因特定资金需要或特定的资金来源控制
而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4.临时存款帐户:是存款人因临时经营活动需要而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5.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将其活期存款账户中暂时闲置的资金一次转出,按约定期限转为定期存款,由银行发给定期存单,到期凭存单一次支取本息的存款。
6.单位通知存款:是存款人在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存款日期
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
7.活期储蓄存款:不规定存期,储户随存随取的储蓄。
8.定期储蓄存款:存款时约定存期,储户随存随取的储蓄。
9.定活两便储蓄存款:不确定存款期限,利率随存期长短而变动的储蓄存款种类。
二.填空题
1.活期,定期
2.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
3.应付利息
4.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出乎保密
5.一家,一个,一个,多家银行
三.单选题
1.A2.C3.B, A, C, D4.B5.B6.A, C7.A8.C
四.多选题
工作基本条件
一、资源配置
1、硬件资源
购置系统服务器一台
2、软件资源
购置财务软件、ERP软件各一套
3、人员配置
会计人员:总帐、费用会计1人,成本会计1人,材料会计1人,销售、税务会计1人,出纳1人。
业务人员:采购内勤1人,销售内勤1人,计划、统计根据公司生产制造部门设置情况配置,库管员根据库房设置情况配置
二、工作流程
因我公司现生产模式为生产销售模式,故宜采取生产订单驱动方式。
1、生产流程:根据《生产计划》下达每班的《生产任务单》,结合《产品物料清单》(BOM)按定额生成《发料通知单》,再根据《发料通知单》下推生成《材料出库单》办理主料出库,辅料直接填写《材料出库单》出库,出库单必须写明领料日期、物料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数量、成本对象(消耗性辅料写明用途,消耗材料用途分为管理消耗:指公司各职能管理部门领用材料,生产消耗:指各生产制造部门管理消耗领用材料,产品生产:指用于产品生产的各种辅助材料,共3类)、领用部门、领用人等。
2、采购流程:根据《生产计划》制订《采购计划》,根据《采购计划》在实施采购时下达《采购订单》(必须有采购价格),采购物资到达时,由采购员(或
采购内勤)根据《采购订单》下推生成《入库通知单》(需检验验收的先生成《入库检验通知单》,验收合格后再生成《入库通知单》),库房根据《入库通知》单生成《材料入库单》,清点实物,据实办理入库手续。
3、销售流程:根据《销售合同》下达《销售订单》(必须有销售价格),再根据《销售订单》下推生成《发货通知单》(发货前须检验的先生成《出库检验通知单》,检验合格后再生成《发货通知单》),库房根据《发货通知单》生成《产品出库单》,清点实物,据实办理出库手续。
三、工作要求:
1、业务流程中的所有合同或订单、计划、各类通知单、出入库单都必须要实时处理(与实际情况一致),各部门主管负责审核物资种类和数量等基本信息,会计人员审核价格,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必须立即修改,确保业务单据信息的及时、真实、准确和完整。
2、会计核算不仅仅是计量,还必须计价。会计必须在获取及时、真实、准确、完整的业务处理信息后,才能开展相应的财务会计核算、监督和控制工作。故所有的材料入库和产品出库必须带价格信息,所有业务都必须及时处理。
3、根据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和产品生产工艺特点及规模确定公司的组织机构,使公司内每一名员工都能落实到相应的部门中,每月更新《公司员工名册》(《公司员工名册》中必须提供部门、姓名、性别、职务/工种(岗位)、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以便财务会计核算能开展,且更细更准确。
4、各生产制造部门《生产计划》、《生产统计报表》(《生产统计报表》必须包括本月期初结存数,本月投料数,本月报废数、本月完工数、本月期末结存数)必须在每月生产截止日后3天内报成本会计,各库房收发存报表必须在每月业务截止日后3天内报材料会计(产成品库报表报销售会计),5、建立物资每月定期的盘点制度(包括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辅助材料、五金工具、设备、模具、生产现场的在制品等),发现问题及时与财务部门各主管会计取得联系,及时处理,确保帐实一致。
6、所有涉及到帐务处理的,均以财务部门意见为准,必须按财务部门要求办理。
7、各生产制造部门装独立水、电表,以计算产品成本中的能源消耗实际成本。
8、工资核算按公司组织机构中的部门分类,表中应有部门、姓名、性别、职务/工种(岗位)、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绩效考核和考勤考核栏更改到应发工资栏前,以符合会计核算要求,也避免多交或少交个人所得税。
9、会计人员按岗位配置,按岗位工作内容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不再按以前的代帐模式进行人员配置和处理工作
以上条件中,人员配置相当重要,再好的设想,一定要人去执行,一个环节跟不上,各个环节都要出问题,最后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就更无法得到保证。
财务部:张中国
一、再保险准则对再保险业务的会计核算
再保险准则第五条要求再保险分出人不能将再保险分出业务形成的负债和资产与原保险业务形成的负债和资产相互抵消, 也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收入或费用与相关联的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费用或收入相互抵销。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 再保险分出业务涉及的账户主要包括:分出保费、应收分保账款、应付分保账款、摊回分保费用、摊回赔付成本、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
再保险准则对再保险分出业务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5个部分: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费用、摊回赔付成本、应收分保准备金、再保险合同损益的调整。这5个部分包括了某项具体再保险分出业务从产生到终止的全部业务环节, 也涵盖了再保险业务合同的主要条款。按照再保险准则要求, 再保险分出公司应该依据权责发生制在确认原保险合同保费时, 根据再保险合同约定将分出保险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并同时形成对再保险分入公司的负债———应付分保账款;也要根据再保险合同的约定将应向再保险业务分入方收取的摊回分保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并同时形成对再保险分入公司的债权———应收分保账款。
在资产负债表日, 再保险准则要求再保险分出人, 应该在调整原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的同时根据再保险合同约定调整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应该在调整原保险合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同时根据再保险合同约定调整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调整的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均计入当期损益。
二、再保险准则中分出业务会计核算存在的缺陷
(一) 再保险准则分出业务会计核算信息没有体现再保险业务分散风险的本质
再保险在原保险基础上以保险合约的方式进一步分散风险, 是保险风险的第二次分散。通过再保险业务, 可以使保险中的风险分散程度更高, 风险责任更加细化。再保险正是基于原保险人经营中分散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业务活动。从法律形式来看, 再保险是保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再保险的整个契约制定过程并不需要投保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但是从经济实质上来看, 再保险对保险人、投保人等原保险合同参与者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保险人无力承担风险, 将极有可能会使投保人等其他原保险合同利益相关者受损, 再保险使投保人的权益更有保障, 而原保险人也分散了风险。因此, 再保险业务本质上是原保险业务的拆分, 保险人与其他保险人按照再保险合同分别承担责任、各自享有收益, 也使得投保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保险保障程度更高。
根据再保险准则, 再保险合同是指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分出人) 分出一定的保费给另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接受人) , 再保险接受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所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补偿的保险合同。可见, 再保险准则中的再保险也突出了原保险合同在保险人之间拆分的特征。再保险合同是在原保险合同已经成立的条件下, 通过拆分的方式使其他保险公司承担一定保险责任来分散原保险风险。
在前述再保险准则对分出业务的会计核算中, 再保险分出业务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均为单独核算, 相关的原保险业务形成的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在会计核算上未得到体现。尽管再保险准则要求在确认原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和计提相关准备金的同时计算并确认再保险业务的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费用、摊回赔付成本、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 但从再保险准则对分出业务会计核算表现的信息来看, 再保险分出业务的风险与收益几乎完全独立于原保险业务的风险与收益。这体现了再保险业务法律形式上的特征———再保险业务相对独立于原保险业务。从经济实质来看, 再保险业务是对原保险业务风险分散, 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形成的信息应该能够体现再保险分散原保险业务风险的特征。再保险准则中会计核算规则形成的会计信息未能充分体现这个特征。
(二) 夸大再保险分出公司的资产规模
再保险准则要求将再保险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单独核算, 不能与原保险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相互抵消。为此, 再保险准则在确认分出业务保费时将分出保费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同时确认为应付分保账款;在确认摊回分保费用、摊回赔付成本的同时确认应收分保账款;在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确认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计提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时确认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应付分保账款是负债类账户, 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则属于资产类账户。也就是说, 按照再保险准则对分出保险业务核算的规则, 原保险确认的资产没有减少, 而在相应业务环节要确认再保险分出业务形成的资产, 那么从总量上来看, 资产总量将由此增加。
从经济实质来看, 原保险业务与再保险业务存在天然的联系, 可以将原保险与再保险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如果将原保险和相关再保险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那么原保险业务形成的资产应该是整个业务的资产总额, 再保险业务只是从这个整体资产总额中分出一部分给其他保险公司, 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会计核算应该能够反映这种情况, 但是再保险准则忽略了再保险业务实质上是分出保险公司与分入保险公司分享原保险业务形成的资产、分别承担原保险业务形成的赔偿责任情况, 隔离了再保险与原保险应该存在的经济联系。再保险准则要求在原保险资产总额不减少的情况下, 确认再保险分出业务形成的资产, 由此会计核算生成的财务报告就很有可能夸大再保险分出公司财务报告的资产规模。
三、再保险准则中分出业务会计核算的改进
会计核算的目的是形成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会计信息。再保险准则对分出业务会计核算形成的信息没有能够充分反映再保险业务的本质特征, 极有可能夸大再保险分出公司财务报告的资产规模, 因此应该改进再保险分出业务的会计核算。
如前所述, 再保险准则中分出业务会计核算缺陷的根源在于要求再保险分出业务形成的资产、负债不能与相关原保险确认的资产相互抵消。这样就隔离了再保险与原保险存在的天然经济联系。因此, 要改进再保险分出业务会计核算就应该将再保险业务与原保险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以原保险业务形成的资产作为再保险业务核算的起点:再保险业务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均以原保险资产价值作为基础。当原保险业务完成时, 再保险分出公司和接收公司之间经济往来也随之结束。同时, 在财务报告中能够单独体现再保险的相关业务信息。这就要求改进后的再保险分出业务会计核算应该能够提供完整的再保险业务的信息, 使再保险业务不致于淹没于原保险业务中。
为此, 需要在应收保费账户下设立二级账户分保往来, 并在分保往来下设置分保账款、摊回分保账款、摊回分保赔付账款、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5个三级明细账户。利用这些明细账户可以核算再保险分出业务中形成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主要业务会计核算如下: (1) 分出保费核算时:借记“分出保费”科目, 贷记“应收保费———分保往来———分保账款”科目; (2) 摊回分保费用时:借记“应收保费———分保往来———摊回分保账款”科目, 贷记“摊回分保费用”科目; (3) 摊回赔付成本时:借记“应收保费———分保往来———摊回分保赔付账款”科目, 贷记“摊回赔付支出”科目; (4) 计提分保准备金时:借记“应收保费———分保往来———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科目, 贷记“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科目; (5) 确认未决赔款准备金时:借记“应收保费———分保往来———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科目, 贷记“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科目。
通过在应收保费下设置分保往来及其三级明细账户, 使得分保往来及所属三级明细账户的余额合并计入资产负债表中应收保费项目, 避免夸大资产规模。同时附注中详细说明分保往来及所属三级明细账户的内容, 以单独提供完整的再保险分出业务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业务招待费;财务核算;管理;
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业务的合理需要而发生的应酬费用,它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活动必须的一项成本费用。主要是指企业因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在业务承揽洽谈、产品推销、对外联络、公关交往、来宾接待、处理突发事件等工作中必须发生的接待、用餐和礼节性纪念品等费用。
一、业务招待费概述
1.列支范围:
(1)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宴请或工作餐的开支。
(2)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赠送纪念品、健身会员卡、正常的娱乐活动等开支。
(3)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旅游门票、土特产品等费用的开支。
(4)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业务关系人员的差旅费开支。
(5)接待用的食品、茶叶、烟酒、饮料等费用。
2.与其他费用的区分
(1)业务招待费仅限于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招待支出,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职工福利、职工奖励、支付给个人的劳务支出等,都不得列支业务招待费。
(2)一般而言,外购礼品用于赠送的,应作为业务招待费,但如果礼品是纳税人自行生产或经过委托加工,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有标记及宣传作用的,也可以作为业务宣传费。
(3)企业应将业务招待费与会议费严格区分,不得将业务招待费挤列会议费。比如单位召开会议,往往在租用的酒店或宾馆内统一用餐,而这部分餐饮支出,往往被列支为会议费。
(4)业务招待费的消费主体是企业以外的个人,而不是本企业员工,因此,要将业务招待费与误餐费区分开来。
(5)对于咨询业务、审计业务等发生的接待费用通常不属于业务招待费,应与相关的咨询费、审计费等一并列入相关费用。
(6)业务佣金不属于业务招待费。企业对于通过第三方代理开拓的业务,向第三方支付佣金;或为企业销售产品而产生的佣金费用等不属于业务招待费。
二、业务招待费会计核算
1.企业要严格执行会计准则,规范业务招待费的会计核算和帐务处理。会计制度规定,对业务招待费的核算应列入“管理费用”的二级科目“业务招待费”。但对于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按会计制度应先列入“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科目进行归集,待企业正常开始生产经营、取得营业收入时停止归集,并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性转入当期损益。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应细化业务招待费明细核算科目,据实列支,真实反映业务招待费开支状况,不得违规转移、向下级单位分摊费用支出。
2.业务招待费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合理费用,会计制度规定可以据实列支,但由于其直接影响国家的税收,因此税法对其税前扣除有限定。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合理运用扣除比例:招待费不能超过营业收入的8.33‰
税法对招待费的税前扣除采取了双重限制的方式,即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只允许税前列支60%,同时最高额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那么,如何能做到在限额内既能充分列支,又能尽量减少纳税调整事项呢?从以下数理推断,可以找出二者的最佳比例关系:如果把企业当期取得的销售(营业)收入设为x,当期列支的业务招待费设为y,则当60%y=5‰x时,就有y=8.33‰x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当企业的业务招待费达到销售收入的8.33‰时,就达到了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的最高限额。实际业务中,企业要参考业务招待费“8.33‰”税务筹划点,在预算编制和使用控制中,力争扣除限额最大、最优化。
(2)业务招待费能在税前扣除,必须有充分、有效的票据和资料来证明这部分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所谓合理性,是指企业列支的业务招待费,必须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并且是正常和必要的。而且,企业当期列支的业务招待费应与当期的业务交易量相吻合和匹配,否则就会存在潜在的税收风险。
(3)在纳税申报时,对于业务招待费的扣除,首先需要确定扣除的计算基数。根据税法相关规定,业务招待费扣除的计算基数为企业销售(营业)收入。即企业计算年度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应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视同销售收入之和为基数计算确定。企业将资产(自制或外购)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交际应酬、职工奖励或福利、对外捐赠等移送他人的情形,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上述的视同销售行为,应及时调整为当期销售收入,以增加当期销售(营业)收入额,从而提高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
(4)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要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进行归集,若没有按规定而将属于业务招待费性质的支出隐藏在其他科目,则不允许税前扣除。
(5)以前年度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发票不能在当年税前扣除。根据税法相关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时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三、业务招待费的管控措施
1.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控制制度
好的制度是好的管理的必要途径,有效的制度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首先应制定企业的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实施细则,如招待标准、报销流程、预算制度等,以严肃业务招待行为,厉行节约、防止浪费。制度的要点应包括如下几点:
(1)界定范围:明确招待对象、招待标准,不同级别、不同业务,区分对待。
(2)业务流程:业务招待费的发生,事先需经部门经理审批同意,并在财会部门登记备案,内容包括:客户名称、招待时间、参加人员、预计金额等,部门经理对招待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负责;做好业务招待费证据和证明类资料及文件的准备,也有助于在税务稽查中,纳税人对所申报扣除费用的真实性进行自我举证,从而避免被税务机关否定纳税人已申报业务招待费,并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
(3)有限授权:明确部门经理签单权限,超权限事项必须由分管领导或总经理审批。
(4)定期反馈:结合月度、季度的业务指标,对各业务部门、业务人员发生的招待费进行定期考核,督促业务部门自觉控制业务招待费的发生,提高费用支出的效率。
2.实行业务招待费预算总额控制,量化管理。
业务招待费控制应当根据经营目标进行费用预算,如可根据上年的营业额及本年销售目标来预算本年度的业务招待费的计划支出额,报经企业高层决策者批准。同时,做好业务招待费用的统计分析,定期与本年预算、上年同期进行对比分析,查找重大变动原因,制定控制措施,确保年度预算指标的完成。
企业业务招待费的预算,应分解到各部门,实行分层量化管理。即将预算总额分配至相关职能部门,分核算部门对全年及分季度支出细化预算,并结合业务指标进行挂钩,按季度进行对比分析,查找执行偏差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同时,要求各部门建立费用台账,定期总结对比分析,由部门经理对本部门的费用进行控制,切实发挥财务预算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3.提高业务经办人职业道德,避免虚假业务套现
由于业务招待费容易产生公私不分、浪费等问题,甚至滋生腐败现象,因此,企业内部应形成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提升业务经办人员职业素养,避免业务招待费过多过滥,杜绝无效益的、铺张浪费的、虚假的业务招待费用。业务招待活动经办人应对发票的真实性负责,提交的报销发票应符合国家有关发票管理规定,并背书经办人、经办日期,不得以虚假发票、过期发票、白条作为报销凭据。
4.加强财务监督,严把报账审批关,提升效益,防范风险
在业务招待费处理过程中,财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责任心和较高的职业敏感度,认真审核原始单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拒绝不合规的发票,如实反映各项经济业务。
主要核查要点有:业务招待费是否执行了“先审后办、超标特审”; 是否遵循了“必需、合理、节约、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否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发生标准;是否根据管理要求附上审批单及发票等附件。财务部门在日常报销过程中要加强审核把关,对审批程序不符合授权权限和内部控制要求的,审批要件和明细单据不齐全、不完备,所附发票未经验证或不合规的,未经特别审批程序同意而超范围、超预算及超定额标准等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业务招待费支出,一律不得报销。
四、结语
综上,在当前经营形势下,企业应强化业务招待费管理、控制间接费支出,提高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杜绝铺张浪费行为,压缩非生产性支出,使降低成本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动,以保证企业预期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新税法下业务招待费的相关规定解读[J].《新疆财会》2010[05]
(一)日常业务报销
1.会计人员和办事人员办理日常业务,首先根据原始发票在费用系统内填写报销附签,填写内容包括:
1)、单位名称;2)、日期;3)、经费来源及金额;4)、附件张数;5)领款人签字、6)、单位会计审核;7)、单位财务负责人签章;8)总经理签名; 注:每次报销时必须要有经办人、会计、财务负责人、总经理四人签名
2.报销附签填写齐全后,连同发票交会计人员审核。审核无误后签字。
基本流程示意:根据原始单据→填制报销附签→财务主管签字→ 审核制单→财务经理签字→ 总经理签字→出纳付款
二)支取和报销差旅费:
1.支取差旅费由出差人填写出差申请单和经费支用单,申请单填写内容包 括:1)、申请单填写内容;2)、单位名称;3)、出差路线及任务;4)、经费来源;5)、出差人姓名、人数、职称;6)、出差时间、借款金额
2.经费支用单(借款单)填写内容:
1)、单位名称;2)、经费来源;3)、金额、用途;4)、经费申请人签章。填写好的申请单和经费支出部门,在由本部门主管签字后,到财务部经会计审核制单、核销指标、财务经理复核签字后,总经理签字,到出纳领取现金。申请单留存财务部,作为报销时的依据,连同报销单一并入账。
基本流程:1.填写出差申请单和支用单→申请人签字→单位财务主管签字→审核制单→财务经理签字→总经理签字→领款人签字→出纳付款
3.报销差旅费工作人员出差回单位一周内(节日、假日、寒暑假期除外),到财务部报账。报账人要根据出差票据类别分别填写。其中飞机票栏填写飞机票
金额。会务费、保险费、机场建设费等一律填写在杂项栏。以上各类票据由报销人整理粘贴好后,方可报账;
基本流程:填写外埠出差报销单→领款人签字→公司财务主管审核签字→财务经理复核签字→总经理签字→ 出纳付款。
三)各种补贴的领取凡是持有关部门领款通知单的办事人员,一律填写领款凭证,填写内容包括:
1、单位名称;
2、日期;
3、摘要(填写所要领取的经济业务事项);
4、领款人签字;
基本流程:填写领款凭证→公司财务主管审核签字→财务经理复核签字→总经理签字→ 出纳付款。
四)、各种付款申请
1.本市汇款或外省汇款,由用款人提出申请,填写付款申请单,填写内容: 1)、需填写收款单位名称、银行账号及开户银行名称,经手人签章,2)、金额、用途,公司财务经理复核签字,总经理签章,3)、出纳付款。
抄本卡片管理流程
一、纸质抄卡以及其他抄表工具管理
1、基层供电单位负责本单位所有纸质抄本卡片的立卡、建卡、过卡、抄录工作,并对工作质量负责;负责本单位所有纸质抄表卡片及其他抄表工具的发放、流转、保管、销毁的全过程管理。
2、如电费管理中心需查询纸质抄卡,由电费管理中心用传真告知基层供电单位电费管理员,基层供电单位电费管理员应即时(最迟不超过二日)将相应抄卡复印传真至电费管理中心。
二、系统抄本的管理
1、基层供电单位负责系统抄本卡片的各批次创建、删除。
2、基层供电单位负责各批次系统抄卡表码的录入、修改、提交;负责表码核对等抄、录质量的自查;负责现场异常情况的电子记录(抄表日志)。
3、基层供电单位应在抄表例日后
2日内将表码录入系统并提交至核算环节。
4、抄表员提交表本后需修改表码时,由抄表员通过“事务工作票”提出申请,电费管理中心同意的,1个工作日将表本退回;不同意的,1个工作日内回复。
5、电费管理中心负责系统抄卡的计算、复核、发行工作;负责核算异常情况的反馈。
供用电合同传递流程
1、基层供电单位将签(修)订的新装、变更的专变客户供用电合同,于两个工作日内将合同复印件传真至电费管理中心。
2、基层供电单位不及时传递新装、变更客户的有效合同,影响电费管理中心电费发行,由此引起的营销、服务事故由基层供电单位负责。
3、各基层供电单位在月末将本月传递过来的合同进行统计并生成合同目录表,由电费管理员传递至电费管理中心双方签字认可。
电费发行流程
电费发行工作根据客户当月实际情况分为:无异常客户发行流程、复核异常记录处理工作流程、退补类客户处理流程、变更类客户处理流程等四个子流程:
一、无异常客户发行流程
电费管理中心结算依据为:交接时经签字确认的供用电合同复印件;变更、新增供用电合同传真件;系统中录入的表码;系统中经流程归档的各类结算参数。
1、对按规定时间及时提交的、流程及计算无异常的、电量电费波动率低于30%的非抄零公变客户,电费中心在系统抄卡提交后三个工作日内核算并发行电费。
2、对按规定及时提交的、核查无异常的专变客户,电费管理中心在系统抄卡提交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发行电费。
3、对未按规定日期提交的系统抄卡,复核发行日期顺延。
4、基层供电单位可对应发行而未发行抄本提出查询并记录,督促电费管理中心及时发行抄本。
二、复核异常记录处理工作说明
1、公变客户:电费管理中心复核员根据规定的波动率(30%)对公变抄本进行核查,对本月电量电费较前三月平均电量电费上下浮动大于30%以及本月抄零及未抄客户,出具“电量电费浮动异常客户明细表”、“抄零、未抄客户明细表”,通过OA传递至基层供电单位电费管理员。基层供电单位在两个工作日内反馈意见,复核员根据反馈意见,且在系统数据处理到位的两个工作日内发行电费。月底双方对所有反馈信息进行签字确认。
2、专变客户:电费管理中心复核员对专变客户进行核查,有异常时在系统中填写“事务工作票”发送至基层供电单位电费管理员,其中表码异常在一个工作日内反馈意见,其他异常在三个工作日内反馈意见,复核员根据反馈意见,对事务工作票进行“结束”处理,且在系统数据处理到位的两个工作日内发行电费。
3、未按规定时限反馈并处理的异常客户,发行日期顺延。
4、电费管理中心不直接与客户及其他相关部门核对异常情况,一切异常情况填写异常情况单交由基层供电单位负责处理。
5、电费管理中心复核员不进行任何影响电费结算的系统参数修改。
通用退补类工单处理流程
一、各类退补流程
1、电价政策调整、低保减免、上级部门批示、故障处理、基层供电单位引起的营销差错等引发的退补,由基层供电单位直接经营销信息系统发起退补流程(禁止使用纸质或OA工单交电费管理中心处理),按抄收规程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后,发送至电费管理中心进行操作、归档。退补原始数据、退补方法、退补结果的正确性由基层供电单位负责审核,退补操作由电费管理中心负责。
2、营销信息系统错误、复核不到位引发的退补,由电费管理中心复核员发起退补流程,经本单位审批后发送至基层供电单位进行审核,发送至电费管理中心,由电费管理中心进行操作、归档。并电话通知基层供电单位创建该批次电子抄本,录入表码后提交。退补原始数据、退补方法、退补结果的正确性由电费管理中心负责审核。
3、计量所发现计量故障需进行电量退补时,由计量所发起退补流程,经本单位审批后发送至基层供电单位进行审核,基层供电单位对原始数据正确性进行审核后发送至电费管理中心,由电费管理中心进行操作归档。并电话通知基层供电单位创建该批次电子抄本,录入表码后提交。退补原始数据、退补方法、退补结果的正确性由计量所负责审核。退补操作由电费管理中心负责。
4、计量所发现计量故障需进行电费退补时,由计量所发起“事务工作票”至基层供电单位,基层供电单位据此发起退补流程,按抄收规程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后,发送至电费管理中心进行操作、归档,并电话通知基层供电单位创建该批次电子抄本,录入表码后提交。退补依据由计量所提供并负责,原始数据、退补方法、退补结果的正确性由基层供电单位负责审核,退补操作由电费管理中心负责。
5、市局稽查部发现营销差错或违约用电而需进行电量电费的退补时,由稽查部发起的退补流程,经稽查部负责人审批后发送至基层供电单位审核,基层供电单位对原始数据正确性进行审核后发送至电费管理中心,由电费管理中心进行操作、归档。并电话通知基层供电单位创建该批次电子抄本,录入表码后提交。退补原始数据、退补方法、退补结果的正确性由稽查部负责审核。退补操作由电费管理中心负责。
二、退补原始资料的流转
1、由各单位发起的退补流程的原始纸质依据都必须传送至基层供电单位归档,双方签字认可。
2、每月月末,电费管理中心分基层供电单位统计本月已完成的退补电量电费的明细表交基层供电单位,基层供电单位据此传递退补电量电费的原始依据的复印件给电费管理中心,双方签字认可。
三、其他
1、基层供电单位电费管理员应每日向电费管理中心复核员出具基层供电单位正在进行退补流程的客户明细(通过OA文档及时通知复核员在建退补流程)。
3、电费管理中心复核员应在收到退补流程两个工作日内对流程进行处理。电费管理中心负责督促基层供电单位进行退补流程的后续操作(批次创建、表码录入提交、底码修改等),电费管理中心复核员在退补工单归档且后续操作完成后两个工作日内发行电费。
参数变更类工单处理流程
1、基层供电单位负责各类参数变更申请工单的发起、录入与参数核对,负责各类新装、变更类工单的打印、立卡建卡与过卡,负责卡片的发放交接,负责各类参数不一致信息的处理。
电费管理中心负责专变客户的合同参数与系统参数不一致信息的及时反馈。
2、基层供电单位负责每日统计正在流转的客户变更流程明细,对影响当月电费结算且抄表例日前无法归档的变更客户提出暂缓发行申请,复核员根据申请在工单归档后两个工作日内发行无异常电费,因未出具延期发行申请引起的电费退补及客户投诉责任由基层供电单位承担。
3、变更工单的调度、归档权限在基层供电单位。
4、电费中心不接收客户参数变更工单,不负责变更流程的参数核对。
5、由其他单位(如计量所、稽查)发起的变更工单,由基层供电单位接收,并对原始数据正确性进行审核。
6、电费中心复核员发现的工单(未归档、已归档)错误,出具工单错误明细、建议修改意见,交由基层供电单位电费管理员由基层供电单位进行参数的二次修改。电费中心复核员在修改无误后两个工作日内发行电费。
7、以上流程未特别明确日期的,均应在所属岗位接收工单两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
抄表业务调整工单处理流程
1、抄表业务调整工单包括:抄表计划调整;抄表路线调整。
2、抄表计划调整,由基层供电单位上报,营销部审批,电费管理中心在系统中维护。
3、抄本路线调整(含整本调整和单户调整),由基层供电单位报电费管理中心,经电费管理中心认可同意后,由基层供电单位在系统完成。
小水(火)电结算处理工作流程
1、基层供电单位负责小水(火)电上网电量的抄收、核算、发行工作,负责外购电量的相关处理,负责电费结算单的报批,负责外购电费付款和电费帐务处理。
2、电费中心根据基层供电单位录入到营销系统中的下网表码、电量进行下网电量的结算发行工作。
咨询业务(电费结算与帐务)处理工作流程
1、基层供电单位负责受理客户有关电费结算和帐务处理的咨询业务受理,负责现场答复已明确的事实与政策,负责将未知和有疑问的情况及时通知电费中心。
2、电费中心负责提供有关电费结算与帐务处理的正确、完整信息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基层供电单位咨询人员。
3、电费中心不直接接受客户的电费查询,基层供电单位不允许对外发布电费中心复核电话、不允许随意让客户到电费中心进行电费查询。
报表生成流程
1、电费管理中心负责营销信息系统中应收电量电费报表的统计,并对系统中的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逻辑关系负责,基层供电单位负责对统计出的数据进行确认上报,并对上报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逻辑关系负责。
2、基层供电单位应在每月月末前两天确认本单位应收数据。如基层供电单位有特殊原因不能及时进行确认的,应经营销部书面同意。
【生产过程的业务核算】推荐阅读:
特殊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规程10-14
水泥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保措施05-26
写生产过程与生产管理论文06-24
注塑生产过程控制程序12-08
压铸车间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办法06-21
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06-17
养蚕的过程10-20
孕育生命的过程05-26
站点的申请过程06-08
考试过程的作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