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管理办法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计管理办法(精选8篇)

统计管理办法 篇1

(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文件的要求,推进统计领域诚信建设,引导统计从业人员依法统计、诚信统计,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统计从业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对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的采集、公示和共享等活动。

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在依法履职过程中获取或制作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记录,包括统计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统计信用行为信息。

(一)统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职务、学历或职称、身份证号码、单位名称、通信地址和联系方式等。

(二)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行为信息包括: 1.遵守统计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情况;

2.执行统计调查制度情况;

3.提供统计资料及其质量情况;

4.执行国家统计政令情况;

5.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及处理情况;

6.其他与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相关的信息。

第四条 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全国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全国统一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系统,指导、监督各级统计机构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工作。

省级统计机构负责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制度,组织、规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的采集、公示和共享等工作。

市级、县级统计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以及省级统计机构的部署,负责采集和及时更新由其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活动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记录统计从业人员的统计信用行为信息,依法依规公示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记录。

国家统计局派出调查机构负责其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活动中所涉统计从业人员的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将负责采集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行为信息与所在地有关部门共享。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保障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的安全,不得将统计从业人员的统计信用档案信息用于统计信用管理以外的目的。

第七条 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行为信息分为统计守信行为信息、统计警示行为信息和统计严重失信行为信息。

第八条 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行为信息管理实行谁采集、谁公示、谁负责的原则。

国家统计局、省级统计机构可以根据统计执法检查、统计数据核查等方式获取的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直接进行公示。

第九条 调查单位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守信行为:

(一)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统计调查制度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资料;

(二)遵守统计资料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

(三)主动配合统计机构依法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检查;

(四)未被其他部门列入联合惩戒失信人员名单,也未发现有任何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调查制度行为。

第十条 政府统计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守信行为:

(一)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

(二)依法履行职责,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搜集、报送统计资料;

(三)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原始统计资料的一致性;

(四)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予以保密,未将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提供、泄露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五)依法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检查;

(六)主动配合上级统计机构依法开展的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数据核查;

(七)未被其他部门列入联合惩戒失信人员名单,也未发现有任何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调查制度行为。

第十一条 调查单位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警示行为:

(一)提供统计资料不及时、不完整;

(二)未遵守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

(三)统计资料报送异常且不能做出合理解释;

(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情节较轻;

(五)其他未遵守统计调查制度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第十二条 政府统计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警示行为:

(一)负责搜集、整理的统计数据资料不及时、不完整;

(二)对调查对象报送的不真实、不准确的统计数据未及时纠正;

(三)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情节较轻;

(四)将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提供、泄露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未造成不良影响;

(五)其他未遵守统计调查制度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十三条 调查单位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严重失信行为:

(一)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

(二)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违法数额占应报数额比例较高,违法数额较大;

(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

(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情节严重;

(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六)警示行为未在规定期限内改正;

(七)其他严重统计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 政府统计中的统计从业人员的下列行为为统计严重失信行为:

(一)自行修改单个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资料;

(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

(三)强令、授意统计调查对象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或者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四)明知统计数据不实,不履行职责调查核实,造成不良后果;

(五)违反规定代填代报统计资料,冒名报送统计数据;

(六)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情节严重;

(七)包庇、纵容统计违法违纪行为;

(八)向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查处;

(九)泄露统计调查、统计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

(十)将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提供、泄露给其他单位或个人,造成不良影响或情节较重;

(十一)其他严重统计违法行为。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自获取统计从业人员警示行为、严重失信行为信息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其警示和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并抄送其所在单位。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自获取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示。公示内容包括统计从业人员的姓名、性别、单位名称、职务、严重失信行为信息等。

第十七条 国家统计局在其网站建立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公示专栏,并链接到“信用中国”网站向社会公示。

省级统计机构在其网站建立公示专栏,公示职责范围内统计从业人员的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并链接到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公示专栏。

市级、县级统计机构应当按照法定的职责分工,在本级或者上级统计机构网站向社会公示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同时加载到省级统计机构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公示专栏。

第十八条 统计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公示期限为1年。公示期间,统计从业人员认真整改并提出申请,经履行公示职责的统计机构核实后,可以从公示网站提前移除,但公示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公示期间,整改不到位的,公示期限延长至2年;再次发生统计违法行为并查实的,自查实之日起,公示2年。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遵循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原则,对守信行为予以激励,对出现警示和严重失信行为的统计从业人员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对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统计从业人员应当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对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实施联合惩戒。

联合惩戒措施包括:

(一)对统计严重失信行为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按照有关规定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依纪依法给予组织处理或者处分;

(二)依法限制担任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

(三)依法限制登记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

(四)在审批金融机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时,将统计领域失信状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五)将统计上严重失信行为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基金、期货公司相关责任人考核、干部选任等的重要参考;

(六)依法限制招录(聘)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七)依法限制成为境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象;

(八)将失信人员有关信息记入个人信用记录和统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会计、统计有关的工作,不能取得会计、统计有关专业职称;

(九)对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授予荣誉称号时,应当参考其统计信用状况,对失信人员,不予颁发政府荣誉;及时撤销失信人员获得的荣誉称号。

第二十条 统计从业人员可以向采集、公示本人统计信用信息的政府统计机构提出书面查询申请,查询本人的统计信用信息。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于15个工作日内回复。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发现采集和公示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不准确的,应当及时更正。

上级统计机构发现下级统计机构采集和公示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不准确的,应当要求下级及时更正。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统计机构采集和公示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不准确的,有权要求统计机构予以更正。经核查确有错误的,履行公示职责的统计机构应当及时予以更正或删除。

第二十二条 统计从业人员认为统计机构在公示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信息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与同级有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推进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信息互认互用、协同共享。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未按本办法履行职责的,由上一级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依规予以处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中的政府统计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统计活动。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中的各级统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局和国家调查队。

第二十七条 从事民间统计调查的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档案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统计管理办法 篇2

1. 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含义。

企业统计管理体制是一个企业组织、领导和管理统计工作的体系和制度, 包括企业统计工作范围的划分, 企业统计的运行模式, 企业统计体系, 企业统计组织形式以及企业统计管理方式的确定等。科学的统计管理体制的确立, 有利于保证统计资料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及时性, 保证统计工作任务的完成。在统计发展的过程中, 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管理体制是一项有根本意义的基础工作, 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统计服务的方向, 统计运转方式和运转的结果, 统计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

2. 统计管理体制的特点。

统计管理的信息数量非常多, 通常都是通过数量分析事物发生的时间和特定方面的相关特征, 从而有效地对事物进行定向、定性或是定量分析, 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统计管理从整体上分析, 它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统计创新可以说是企业向前突破的革命, 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 转变企业经营对策, 建立企业现代化制度的关键。它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加快企业的新兴产品和科技的发展进步, 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有效竞争力。

二、统计管理体制与企业统计创新保证之间的关系

1. 反映企业的发展状态的关系。

统计管理体质在企业的应用, 它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点、某一时期的动态发展, 所以, 从这一点上看, 它可以对企业所处的当前社会和自然属性进行分析, 从而反映企业的经营信息。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 而从动态的方面来看, 它又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情况, 生产产品的质量和科技研发和经营销售的情况, 从而还可以增强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对企业的规模和结构分析的关系。

统计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发展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和企业发展的结构, 所以, 从规模的发展上看, 它反映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资产、负债、盈利、亏损等, 而从其结构的发展方面来看, 它所反映的则是产业产品结构、人员分配结构、技术使用和发展结构、生产产品的质量结构等。

3. 对企业特征、效率与效益的分析的关系。

统计管理体质在企业统计创新的发展中也能反映出企业的很多优势, 如:从数量方面分析可以分为人、财、物的投入与产出和企业的供、产、销等。而从质量方面分析, 多是以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为主, 维修质量设备、质量和服务质量辅。但企业的生产速度方面对企业的物质生产部门来说, 主要反映生产中的增长情况, 而非物质方面, 任何不同的企业都可以对投入的财务人员物资的盈亏进行反映。

三、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原则

对于统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创新有五方面的原则, 分别是科学性、适用性、统计性、承延性和可行性, 下面就对这五种原则进行分析。

1. 科学性原则。

对于企业科研技术发展的共同原则就是科学性, 这一原则在现在的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研究中也颇为重要。它主要是表现在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意义和理解方面, 只有真正的对其中的含义认真理解, 才能正确地对科学性原则进行把握和描述。

2. 适应性原则。

对于企业统计管理体制中的适应性原则可分为两方面探究, 第一方面就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分析, 因为, 适应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 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严重不平衡, 各个企业、部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不一样, 即便是在同一个地区做同一种企业其之间的生产经营上也存在着非常大差异。所以, 企业中的统计管理体制的创新非常重要, 它可以使各个企业的生产水平相互适应, 从而使经济发展平衡。第二个方面, 对于企业统计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还是以自身的管理能力提升为主, 只有自身创新了才能使企业适应这种创新的体制下的管理方式, 从而以统计自身信息的变化来适应商业生产竞争中发展形式, 从而使企业发展生机勃勃。

3. 系统性原则。

组成企业统计体制的管理部分就是企业的统计管理体系, 这就需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将企业统计体系归纳到企业的发展当中, 从而调整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 整合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 建立统一管理体系的自身运行模式, 从而使之相互补充, 相互合作, 共同发展。

4. 承延性原则。

在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形势下, 想要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在最大的限度上满足对信息统计管理体制的继承和延续。它就主要表现在企业对统计管理含义的界定和设计方面。企业的统计管理是一项口径一致的工作, 这也是其发展的一个特点, 所以, 企业的统计信息管理一定要从正确的方向发展, 否则将会对企业造成损失。

5. 可行性原则。

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化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创新管理体制非常复杂, 它的建立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强悍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而才能顺利地建立现代企业中统计管理的创新管理体制。

四、结语

统计信息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商业运作广泛, 已成为企业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对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的周期循环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完善, 企业的统计管理创新也非常重要。因为, 它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中的缓解环节, 从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 对企业有着管理的职能。

摘要:在我国进入到WTO以后, 很多大型的企业都像国际经贸市场发展, 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和服务, 他们依靠的就是企业的统计管理。本文就对统计管理体制与企业统计创新进行探究, 对统计管理体制在企业统计创新保证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分析, 从而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统计管理体系。

关键词:统计管理,体系,企业统计,创新

参考文献

[1]韩竞锋.数据库应用系统性能优化研究与实践[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1 (06) .

[2]王辉, 孟军, 秦兴桥.基于三层架构的科研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A].计算机研究新进展 (2010) --河南省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浅谈统计管理体制与企业统计创新 篇3

【关键词】企业统计;统计管理;体制创新

一、引言

企业统计管理体制是企业领导、管理和组织企业数据统计工作的制度和体系,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划分企业统计的工作范围、确定企业统计的运行模式、建立企业统计的工作体系、形成企业统计的组织形式、确定企业统计的管理方式等。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对于保障企业统计的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统计工作顺利完成、企业统计发挥其内在价值的重要制度保障。为了适应新时代、新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改变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必须结合现行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对企业统计工作进行创新,保证企业统计监督、咨询、信息三个职能的实现。

二、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要求。多元化经营作为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当前多数企业战略发展的首选目标。多元化经营有诸多好处,例如规避风险、资源共享、效益增大等。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企业的所处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内在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创新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带动企业统计工作方法、运行模式的创新,如构建统计信息综合平台,科学有效地使用统计应用软件,继而为企业产品的多元化、经营区域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资本的多元化提供有力的市场信息挖掘武器。

2.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身处千变万化的信息革命时代,企业统计管理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提高企业统计信息化水平,跟紧时代的步伐。综合应用信息化统计技术,能够集合计算机技术、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技术、管理技术的优点,全面提高企业统计管理的质量水平。所以,推动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必须建立在创新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挥企业统计信息化技术的功能,实现企业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数据传递信息化、数据分析信息化。

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仍是一种粗放的、不可持续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关注环境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我国当前以及往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关系到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调整经济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上调整社会总需求的结构,二是微观层面上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创新企业统计管理体制,为企业统计调查方式、调查手段、调查内容提供指导性的方向,为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数据论证依据。

三、企业统计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的探索

1.企业统计管理体制规范化。规范化是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加强企业统计管理体制规范化,是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首先,设立专门的独立于其他部门的统计综合部门,并制定适应于企业发展规划的企业统计规章,如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统计信息报送要求、数据统计口径要求等。其次,配备专职统计人员,明确企业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职责明晰,严格要求,加强企业统计基本工作。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职能化。在创新企业统计管理体制中,管理者应意识到企业统计的职能不仅仅局限于对现有数据、市场的分析,更应充分发挥企业统计预警和调控的职能。企业统计管理体制职能化就是提升企业对统计职能的认知,在具体展开企业统计基本工作时,有意识地管理、运用、发挥企业统计的职能。如在预警职能的管理上,企业应制定检测预警机制,事先开展市场调研,充分获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计算先行性的统计指标,之后综合预警信息,预测市场潜力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再如在调控职能上,企业可运用统计过程控制(SPC)对产品质量进行调控,降低产品质量的波动率,维持较高且稳定的产品质量水平。

3.企业统计管理体制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手段可以减少企业统计工作中繁琐的数据录入、摘抄、检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在信息化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增加信息化建设硬件软件方面的投入,实行统计信息联网查询机制,积极在实践中应用统计软件,建立企业统计信息数据库等。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能止于企业内部,更要扩展到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构建企业电子商务网络,建立数据信息流,实现企业间、企业和供应商间无障碍、即时的统计信息联通。建立联网直报网络,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一化数据。

四、企业统计创新的基本方向

1.企业统计的观念创新。受到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统计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统计观念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任务,因此企业统计的数据往往经过强烈的粉饰和修补,可靠性极低,没有发挥企业统计应用的职能。企业统计创新的第一点就是观念的创新,改变以往的企业统计观念,注入新的观念,如以人为本观念、市场观念、风险观念和信息观念。在以人为本观念中,必须强调统计人员的权责明晰、基础知识和技能、积极性、职业道德等,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规划和再教育。在市场观念中,要求企业在重视内部统计信息的同时,也要关注外部各类信息。在风险观念中,企业应认识到统计信息天生的概率性特点,认识到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的偶然性和风险性。在信息观念中,对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即时性、准确性、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企业统计的内容方法创新。企业统计的内容创新的着手点为深度和广度。在企业统计的内容广度上,统计内容必须拓展到市场层面。第一,拓展到销售层面,企业统计不能忽视任何一位客户和订单的统计,无论数量大小。第二,拓展到原材料采购层面,对原材料的采购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量化成本控制手段。第三,拓展到科研层面,加大对科研技术创新的投入,加速企业的技术更新。在企业统计的内容深度上,统计内容必须拓展到时间、空间、结构的联系上。不可将统计数据单一处理,应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前后联系,内外对比,计算比例,深度挖掘数据的描述功能和推断功能。企业统计的方法创新的关键点是选择最适用的统计方法。第一,建立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多种调查方式并存适用的统计方法体系。第二,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产品类型,不同的信息和推断需求,不同的效度和精度要求,选择科学的统计推算方法和模型。第三,通过网络调查的大力开展,减少在数据收集、整理、检验、录入上的人力物力花费。

3.企业统计的服务创新。企业统计的服务创新就是在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以新的服务理念扩展服务领域,在服务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发展。首先,在服务意识上,改变以往完成上级业务部门调查任务的单一意识,增加服务流向,向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利益的活动上转变,增加关注点,提供新服务。其次,在服务职能上,强化企业统计的预警监测和调配控制职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及时更新分析结果,为企业领导者提供统计决策的依据。最后,在服务形式上,将过去自上而下的单一信息传递形式,转变为上下左右之间多项运行的传递形式。确保信息从统计部门向各职能部门流动,各职能部门横向间的对比分析,以及企业领导核心向统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下达任务指令。

4.企业统计的人员管理创新。统计人员是企业统计创新的执行者和反馈方,所以企业统计的人员管理创新是企业统计创新的核心。优秀的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和企业统计方案需要能力、技术、知识相适应的统计人员的实践,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方法更要求统计人员的不断学习和再教育。企业统计在人才管理上的创新表现在基本要求上,要求统计人员不仅有扎实的统计专业知识,还要有交叉学科如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的相关知识。表现在特殊要求上,要求统计人员熟悉本行业本企业的产品知识、生产过程、业务知识等生产技术知识,更要求统计人员具有敏锐的数据触觉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一方面,企业应注重企业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另一方面,企业引进高水平的统计人员,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统计队伍。

参考文献:

[1]辛金国,严兴良.网络直报条件下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07)

[2]林琳.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07)

[3]梁莉.统计法规如何促进企业统计的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 2012(01)

数据统计管理办法 篇4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数据统计工作,保证数据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充分发挥数据统计工作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数据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第三条 公司数据统计实行厂(场)、部门统计管理体制和按业务部门归口负责的原则。业务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厂(场)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数据统计工作。

第四条 根据各生产厂(场)和生产部门数据统计工作的需要以及统计业务的繁简程度,配备专职或兼职核算员。核算员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核算员(包括兼职)调(变)工作时,事前必须征求生产厂(场)或生产部门的意见,并要有适合的人员接替其工作。

二、统计报表的管理与分工

第五条 凡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等政府机关单位的统计报表,由总经理根据公司内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确定统计编制责任部门。如报表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而又无适当部门负责时,则由总经理或主管该项工作的副总经理召集有关部门协商统计编制。

第六条 对各种定期上报公司的统计报表,核算员要及时负责向公司相关业务部门填报,并负责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七条 对公司的各类报表,由业务职能部门统一格式,各部门必须按时填报。

第八条 公司内部各种定期统计报表,为确保统计报表数字的准确可靠,各部门、厂(场)主管领导必须对上报报表进行认真审查后方能上报。

第九条 统计报表如有个别项目需要修改时,由原制表业务职能部门直接通知填报生产厂(场)或生产部门,并将修改后的式样送公司企划部门备案。

第十条 需要手工记录的各种定期统计报表,由企划部门根据生产厂(场)和生产部门的实际需要统一印刷、保管、发放。

第十一条 各生产厂(场)或部门对外报送的各种专业统计报表,必须经生产厂(场)或生产部门负责人签字,并报主管副总经理审批。

第十二条 各级统计人员和核算员应加强指标的分析,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有关指标的波动原因,为分析和预测提供资料。

三、统计资料的提供、积累和保管

第十三条 各生产厂(场)、部门提供统计资料,公布统计数字,一律以本厂(场)、部门的统计人员所掌握的统计资料为准。

第十四条 各级领导所需要的统计数字,应由数据统计业务职能部门负责提供,以便克服使用统计数字混乱的现象。

第十五条 凡公司外单位根据上级规定,并持有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机关统计部门介绍信来公司索取统计资料的,统一由公司总经理指定有关部门接洽提供。

第十六条 公司各项主要数据统计资料,应由各业务职能部门指定人员负责保管;公司各生产厂(场)、部门的各项主要数据统计资料,由各生产厂(场)、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第十七条 各生产厂(场)、部门应将本部门的统计资料,采用台账形式,按月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第十八条 对外公开发表统计数字,在总经理批准后由业务职能部门统计人员统一办理;公司各部门向上级机关汇报情况,在重要会议作报告,或公开发表文章中所引用的统计数据,均须由提供资料人员同业务职能部门统计人员进行核对,以保证统计数字的一致性。第十九条 各生产厂(场)、部门编制的统计台帐和加工整理后的统计资料,必须妥善保管,不得损坏和遗失。

第二十条 所有统计资料均为内部文件性质,某些属于机密甚至绝密性质,均应按公司关于保密工作规定办理;未经批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漏。

四、统计数字差错的订正

第二十一条 统计资料上报出后,如发出错误,必须立即订正。接收报表的业务职能部门发现数字错误时,应立即通知填报的生产厂(场)或生产部门订正,填报的生产厂(场)或生产部门不得推诿或拖延。

第二十二条 公司内部报表如发生数据错误时,可根据不同情况按下列办法订正:

1、日报表当日发现差错时,应及时用电话或口头查询订正,隔日发现差错时,应当在当日报表上说明。

2、重大差错必须以书面形式订正,书面订正材料必须经公司主管副总经理签字。

五、统计工作的交接

第二十三条 核算员调动工作时必须认真办妥交接手续,在未办妥以前,原任核算员不得擅离工作岗位,更不得因工作调动而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二十四条 核算员调离工作时,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1、将经办工作情况全面地向接替人员交待清楚;

2、培训接替人员的业务,使其能独立工作;

3、所有统计资料(包括统计手册、台帐、报表、文件、历史资料等)与统计用具(如计算机、书刊等)应一一列出清单移交。

六、奖惩

第二十五条 各生产厂(场)、部门核算员,必须严格按照公司业务职能部门的要求、规定提供统计资料,不准虚报、瞒报、迟报和拒报,也不准随意修改。对不按公司规定的要求和时限上报数据的生产厂(场)、部门,公司应对其进行处罚。未按时上报的,每次罚款50元,上报的数据出现错误,每处罚款20元。上下游生产数据必须严格核对,未核对数据出现错误的每次对直接责任人罚款100元;数据上报后发现错误但未及时通知更正的,直接责任人每次罚款100元。

第二十六条 各级领导应当充分重视并支持数据统计工作,各生产厂(场)、部门数据统计工作出现差错问题,相关行政领导应负领导责任,并按其直辖下核算员所罚款的标准进行处罚。

第二十七条 属于保密性质的统计资料,必须严格保密,严防丢失,提供时应按保密制度的规定执行。因个人原因造成泄密或重要数据丢失,根据造成的后果情况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红彦镇统计站统计资料管理制度 篇5

一、各类统计数据、报表在上报旗统计

局之前,须经镇主管领导把关,签字后方可上报。上报的各种年报、季报、月报和抽样调查报表均应做到报送手续齐全(有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有填表人签字,有上报时间)。

二、未经公布的统计数据不得向外提

供。

三、凡外单位来查阅抄录有关统计数

据,必须持单位介绍信,重要的统计数据经镇长批准同意后,方可抄录。

四、统计报表的保存期限:月度、季度的统计报表保存期限为5年;年度统计报表保存期限为长期。

五、统计报表(月报、季度、年报)及

基层调查单位报表应分类整理装订成册,资料装订完整,要有封面、封底及资料目录,同时要建立电子台账。

生产统计管理规程 篇6

目的:建立生产统计管理规程,保证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为制订计划、指导生产、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范围:生产统计管理工作

责 任 人:生产部计划统计员、车间主管、班组长

内容:生产计划部必须设立专职的统计人员,人员必须相对稳定。

2统计报表的管理:

2.1、统计报表必须按统一格式、内容、计算,及时、准确严格填写报表。

2.2、统计报表的格式、内容,要标准化、统一化。

2.3、统计员负责统计档案的管理。统计人员必须按时完成统计报表报送工作,不得因其他活动影响而迟报或停报,因特殊情况停报或迟报,需先汇报并做好安排。生产车间的员工必须配合统计人员的相关工作。生产日报表的填写、报送、处理及处罚:

4.1、车间班组长负责本班组生产情况的统计,每日填写生产日报表。日报表的填写必须认真,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以便日常技术分析和生产安排提供依据。一次填写不认真、不准确,给予班组长月度考核10-20的工分处罚。主管30-50的工分处罚。

4.2、车间班组长上报的生产日报表必须及时,下班前15分钟完成日报表填写,且必须经车间当班主管审核签字,并上报生产统计员。一次填写不及时,给予班长月度考核10-20的工分处罚。

4.3、车间班组长上报生产日报表时,必须提供领料单,废品、料头、铝屑入库单,待处理入库单,成品入库单,所提交的单据必须有车间、仓库经办人员签字。一次未提供或提供不全的,给予班长月度考核10-20的工分处罚。4.4、待处理、废品、料头入库时,必须按规格分类,不得混合,以便生产统计员准确计算损耗。一次混合的,给予班长月度考核10-20的工分处罚。4.5、生产统计员下班后10分钟,检查车间现场。一次发现有未处理铜排,给予当班班长10-20的工分处罚。

4.6、生产统计员当日统计数据必须与仓库核实,如有出入,及时连同仓库、车间相关人员查明情况。确保当日的报表数据当日处理完毕。

4.7、生产统计员根据生产日报表统计当日车间生产情况及当日产量,合格品、不良品、损耗,算出合格率,并于次日早10:00前以邮件形式发给生产总监以及各相关部门。一次不及时的,给予生产统计员月度考核20-30的工分处罚

5生产月度报表汇总及报送:

5.1、生产统计员负责月报表汇总,并于次月前三天将汇总情况以邮件形式报送生产总监审核,经生产总监审核后发给相关部门。一次填写不及时,给予生产统计员月度考核20-30的工分处罚。

5.2、生产统计员负责月底在制品统计,车间主管安排人员协助。

5.3、实验室用料的统计由品质部负责,并上报生产统计员。

5.4、每月最后一天最后一班,各当班班组长负责清理本班设备内部遗留铝屑、铜粉的清理,并上报生产统计员,以便生产统计员准确核算月度损耗。

5.5、生产月报表内容包含:

①月度总产量,损耗,产品合格率,计划完成率以及升降因素分析。

②月度产品加工情况明细表

③成品率曲线图

④计划完成率曲线图

⑤月度在制品明细表

5.6、定尺再锯切、表面再处理、退货再处理的另列表单,不记入月度合格率及计划达成率考核。

6生产报表汇总及报送:

6.1、生产统计员负责报表汇总,并于12月最后一周将汇总情况以邮件形式报送生产总监审核,经生产总监审核后发给相关部门。

6.2、生产报表内容包含:

①总产量,损耗,产品合格率,计划完成率以及升降因素分析。

②产品加工情况明细表

③成品率曲线图

④计划完成率曲线图

论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运用 篇7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现象和过程观察的一种手段, 是一种调查研究和分析的方法, 更为确切地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和企业统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作用是异常突出的。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1为编制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现代企业是分工协作极其紧密的生产经营单位。企业为求得低耗、高效、优质的生产经营活动成果, 以便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计划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心。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是企业生产经营综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正确编制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 将规划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 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提供准确、全面的统计资料作为编制的依据。计划的编制仅是开始, 计划在实施过程中, 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经常检查人力资源计划的执行情况, 以便发现矛盾, 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为企业经营者及时采取措施、更好地组织计划的实行与完成提供依据。

1.2为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服务

节约劳动,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和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市场运作客观需求, 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应当是最佳的。因此, 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 必须充分注意劳动效益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开展工作的, 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统计, 恰好能对相关因素给予了充分地反映, 挖掘其潜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有关积极因素的作用, 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的持续上升服务。

1.3发挥企业管理的重要助手作用

企业对于全国的、地区的、行业的劳动就业形势、劳动力市场行情、用工和工资水平等情况, 必须掌握与了解。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能提供多方位的统计信息服务, 满足企业改善管理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为企业管理提供的统计信息大致有:一是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信息, 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工费用资料, 这有助于企业通过对比分析, 找准本企业人工成本的最佳切入点, 从而促进企业管理, 建立以人工成本为核心的自我约束机制;二是为企业合理科学用工提供帮助的信息, 如供给的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 不同工种、不同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工资价值等, 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劳动者, 并且有助于企业与劳动者更好地协调劳动关系。

1.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劳动者参与管理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有力工具

企业的广大职工处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一线, 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最了解, 也最有发言权。因此, 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的统计, 企业的员工及时地了解到与自身直接相关的绩效考评、工资与福利的水平高低, 以及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优点与差距, 从而及时地找出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这有利于扬长避短, 克服不良行为, 同时也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必要参照资料。

1.5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奠定了基础

各级政府制定劳动政策并进行宏观调控, 必须准确到位, 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劳动问题的处理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严重问题, 造成不良后果。所以, 要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有关政策, 就必须以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提供的可靠资料为依据。由于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资料来源于各企业, 因而可以说, 企业的人力资源统计直接服务于国家及各地方政府。不仅如此, 企业人力资源的统计资料还是检查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对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依据, 如劳动法等。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统计运用分析

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现象和过程, 须用一系列的统计指标, 从不同方向和层面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表现与数量关系。这些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群体形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企业人力资源数量与素质统计

企业要开展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 必须配置足够多的、达到一定素质水平的人员。因此, 首先应观察企业人力资源总量, 设计、建立人力资源总量指标, 如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等指标。其次, 要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构成情况。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优化配置、比例配置和均衡配置等, 企业人力资源的构成有专业构成、技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工作性质构成等, 它们都需要以相应的统计指标来显示。此外, 还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变动统计指标, 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市场开发、招聘录用、辞退和退休等变动状况。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是指身体素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品德教养等, 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状况, 为企业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开发、引进企业急需的高水平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扩展与深化提供服务。

2.2企业人力资源的生活日分配统计

企业拥有足够多的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力资源, 是为了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从事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 即劳动力的具体使用。企业合理使用劳动力, 应正确处理劳动者的生活日分配问题, 规定合理的劳动时间和非工作时间。劳动时间的利用程度,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成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必须加强对劳动时间利用状况的统计研究。劳动者的非工作时间的分配情况, 和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有直接联系;劳动者劳动能力再生产状况如何, 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有直接联系。所以, 还必须对劳动者的生活日分配进行统计观察。

2.3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统计

在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 改善劳动环境, 优化劳动条件, 加强对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保护, 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理念, 又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工作情况的统计包括:劳动环境统计、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工伤事故统计和职业病统计等。

2.4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一定的条件下, 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数量的多少, 同样也决定着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节约劳动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盈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所以说,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极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2.5劳动定额统计

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产品工时消耗统计和劳动定额工作统计等, 构成企业劳动定额统计的基本内容。从本质上说, 劳动定额是定额劳动生产率, 用工时表现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是劳动生产率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劳动定额统计研究的特殊性、内容的差异、任务的不同, 劳动生产率统计替代不了劳动定额统计, 因此, 劳动定额统计具有独立的意义。

2.6劳动报酬统计

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无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 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 其实质都是工资。工资是企业和职工都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正确处理企业内的工资分配问题, 达到如下原则: (1) 反对平均主义倾向, 正确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2) 在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基础上, 相应地稳步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 (3) 协调好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与职工工资增长的关系; (4) 要适应全社会对消费基金的宏观调控的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工资问题, 就是为了提供职工工资情况的数据资料, 便于企业正确解决职工工资问题, 处理好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2.7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统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企业求生存、求发展, 必须不断应用新技术与新工艺, 开发新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在人才市场上, 广揽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人才, 加强人才信息的沟通, 采取有效措施, 拓宽进人渠道, 积极招聘, 择优录用, 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 补充新生力量。在企业内部, 加强对现有职工的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 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统计, 研究开发的各种表现、采用的形式和取得的成果及其对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作用, 反映人力资源开发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以及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提供信息, 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步步深入。

2.8企业人力费用统计

人力费用即人工成本, 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物质消耗成本, 二是人工费用。这两方面的节约, 都会拉低价格。人力费用统计, 要研究企业人力费用的结构、总量, 研究人工成本水平, 分析影响人工成本变动的各种因素, 为企业采取得力措施、不断降低人力费用提供依据, 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2.9劳动关系统计

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有利益就会有矛盾。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制度、工会协调参与等, 都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内容,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矛盾不可避免的出现, 通过劳动关系的统计, 如对劳动争议的数量、规模、构成等的统计, 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劳动争议发生和处理情况, 以便采取措施, 加强劳动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建设.加强企业管理 (包括劳动管理) 和劳动合同的管理, 尽量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方面的统计资料, 开展统计分析, 为合理安排和充分使用人力资源以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出发, 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统计的运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运用

参考文献

[1]海燕.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 2005, (1) .

供电企业财务统计管理研究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筹资风险;预警机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统计制度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而大多企业财务统计管理并不完善,企业资金量大,融资高度集中,使企业财务统计管理存在较大风险。如何制定财务统计管理体制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

二、财务统计管理

财务统计是对企业资产融通、资产投资、企业流动资金和利润分配的一种核算。财务统计管理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制定管理企业财务规定,组织企业财务资金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财务统计管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它管理企业资金运行情况,计划有效利用资金,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三、企业财务统计管理面临情况

1.固定资产比重大

拿供电企业来说,企业主要是建设电力设备输送电力。电力输送需要通过电网,电网设备是供电企业主要部分,在供电企业固定资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固定资产比重较大。

2.筹资风险大

企业筹资方面存在较大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与企业联系越来越多。供电企业电力输送设备和电力工程设备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大部分资金都是融资,一旦出现风险会造成巨大损失。

3.资金高度集中

我国电网由城市扩大到乡镇和农村,电网设备输送范围较广,为符合乡镇、农村发展需要建立电网输送设备。供电企业在电网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使供电企业资金高度集中。

4.投资收益不确定

由于供电企业迅速发展,国家对供电企业投资有明确规定。有些规定造成供电企业投资带有政绩目的,与供电企业风险和收益不符合。供电企业电力价格受宏观调控控制,企业收益没有统一标准,投资收益不明确。

四、企业财务统计管理现状

1.财务统计体制不完善

许多供电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企业不能很好统计资金流动情况。财务统计上过多依赖财务报表中利润指标模式,没有结合供电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统计,监管资金力度不足,流通后审计不准确。

2.财务统计人员水平落后

供电企业财务统计人员财务意识落后,法律意识不强,财务统计管理方面松懈,许多供电企业财务统计管理采用粗放式管理,管理者财务知识不健全,统计预算不准确,工作上只是简单记录。

3.应收账目统计不完善

供电企业应收账统计在企业资产中占有很大部分,应收账目数量大,管理科目多,统计起来比较复杂。有些供电设计院应收账目标准不统一,在账目上统计错误,使供电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4.统计核算制度不完善

企业主要审批资金支付和费用报销。供电企业财务机构与统计核算不统一,流动资金和其他资金账目不详细,统计核算没有统一标准和规划。

五、企业财务统计管理建议

1.完善财务统计制度

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统计管理制度非常重要。首先制定完善的供电企业财产物资核算制度,完善财务分析制度。其次加强资金统计管理制度。比如,设立一些专门的资金统计管理部门,利用空闲资金投资其他活动,增强资金流动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提高财务统计人员技术水平

目前,供电企业主要通过人力实行财务统计。技术水平全面的财务统计人员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因此财务人员统计水平与企业息息相关。企业可以对财务统计人员定期培训,举办相关财务知识培训和计算机财务统计应用培训,提高企业财务统计人员财务知识和业务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3.加强会计核算运用

会计核算中实行的是“一项集中三个不变”方针。根据设计院经济情况和资金风险进行會计核算,使资金运作有统一标准,按照规定执行。供电企业应建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控制资金的借用、拨付、审核等。资金的发放、支付、核算由企业统一集中办理,在财务管理方面实行统一会计核算。

4.加强财务统计预算管理体制

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财务统计管理核心内容。由于供电企业部门较多,生产活动复杂,财务管理要根据供电企业实际财务情况制定全面财务统计计划,对企业成本、销售、收支财务情况制作预算统计表格,按照表格有计划地管理供电企业财务。供电设计院要加强资金预算,使企业资金有效利用,达到最大收益。

5.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在预算资金同时,还要规避风险。供电企业长期受国家政策影响,供电企业本身融资较多,资金高度集中,固定资金比重较大,使供电企业财务存在较大风险。因此供电企业要有效规避财务资金风险,建立完善财务预警机制。供电企业还要加强财务人员会计核算技术水平,保证收集信息质量真实可靠;加强财务监管控制,对滥用财务现象及时处理,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六、总结

供电企业财务统计管理对供电企业发展非常重要。财务统计方式如何,财务管理体制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发展。供电企业易受政策影响,它资金投入大,固定资产比重高,存在较大大风险,如果供电企业财务统计不完善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因此,供电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财务统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统计预算管理和预警机制,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这样才能确保资金统计有效真实,使供电企业得到最大收益,促进供电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利芬. 统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曾艳艳. 设计院财务管理现状及完善措施[J].商业文化,2011,08:35.

上一篇:写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文400字左右下一篇:鲁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